入职合同书范文

时间:2023-10-29 19:56:35

入职合同书

入职合同书篇1

[关键词]铁路企业 技能鉴定 证书制度

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同时还是贯彻《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的重要表现。为贯彻国家就业准入制度,本文现就铁路企业如何进一步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一探讨。

1、铁路企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尽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但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意义重大而深远。开发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重要手段。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推行,就没有其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

首先,通过建立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从技术角度看,职业资格证书是社会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和规范,对劳动力质量进行严格检测的结果;从经济关系看,职业资格证书是社会对劳动供给者拥有的劳动力产权的核定,职业资格证书所标明水平的高低是劳动力价值大小的证明。

第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社会掀起学技术、学技能、提高自身工作技能水平的热潮。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力进行“明码标价”,进行劳动力价值、质量和产权的认证,可以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职业技能凭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项基础工作,这既为形成有序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奠定基础,又有利于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铁路是个大联动机,点多线长,工种繁杂。要使铁路运输安全、正常运转,必须依靠各部门、各工种的充分配合与协调一致。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加快,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投入使用,这对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志,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进一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铁路企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范围

铁路企业工种繁杂,对各工种的技术要求标准较高。因此明确各工种的职业资格范围显得尤其重要。

凡属国家和铁路部门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范围工种(见表1)的职工,应取得所从事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达到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

高速铁路主要生产岗位人员,各单位应按照岗位标准的职业资格要求,必须保证其取得本职业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安排进入高速铁路区段工作。高速铁路主要生产岗位如表2所示。

对于新职、提职、改职人员,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并符合岗位标准规定的其他条件方可安排上岗。

对从事铁路机车和自轮运转车辆驾驶的从业人员,按照《铁路机车和自轮运转车辆驾驶员资格许可办法》(铁道部第19号令),在取得相应类别的驾驶证后,还应按照有关规定取得所从事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3、铁路行业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铁道行业高速铁路的不断建成投产,高速铁路区段人员需求量大幅增加,同时铁道行业对进入高速铁路区段工作的人员职业资格有着更高的要求,例如原本岗位标准中规定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能够达标的高速铁路区段信号维修、线路维修人员要具备高级职业技能等级,才能够进入高速铁路区段工作。

根据铁道行业建设工作需要,近年来铁路新增职工较多,由于原铁路部属院校已全部移交地方管理,所以铁路引进人员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与从事的工作匹配度不高,普遍需要在现场实习后,重新组织职业技能鉴定。

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结合新整备、新技术的大量应用,铁道行业近年来对现有劳动组织方式进行了深度优化,对一些简单劳动或是因为新工艺的使用可以减少或是优化的岗位进行了兼职并岗,减少了用工的投入,但同时劳动组织优化后富余的人员也要重新安排到新的岗位工作,按照职业资格准入的要求,这些人员也必须重新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上述情况都造成铁道行业职业资格取证率降低,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促进职工按规定及时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4、推进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方法、步骤

铁路企业应按照实事求是、依法合规、区分情况、保持稳定的原则,平稳有序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工作,要统筹兼顾铁路运输生产安全需要、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实际、工种岗位特点,妥善处理特有工种与通用工种、新增人员与既有人员、在岗职工与非在岗职工的关系,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明确阶段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实施进度,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

各单位应分专业、分工种、分类别做好本单位职工取证情况的调查摸底,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年度鉴定计划,要明确时间进度要求,帮助职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高速铁路岗位准入管理,优先抓好高速铁路持证上岗工作。严格落实高速铁路岗位准入管理的工作要求。凡新进入高速铁路主要生产岗位的人员,必须达到岗位标准要求,并经培训考核鉴定合格后持证上岗。对目前已在高速铁路岗位主要生产岗位工作的人员,要依据岗位标准,结合岗位补强培训和年度考核鉴定,确认其上岗资格,达不到岗位标准要求的,调整岗位,以尽快提升高铁主要工种队伍整体素质。

认真做好新增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对新增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做好新增人员的持证上岗工作,落实就业准入和岗位准入制度,严格对高职毕业生和复退军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要求:

高职毕业生在入路前已取得与单位拟安排岗位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不实行见习期,可安排3个月的时间到拟从事的岗位技能培训,期满经业务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对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虽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与单位拟安排的岗位专业不对口的高职毕业生(机车乘务专业高职毕业生除外),实行不超过6个月的见习期,见习期满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才能持证上岗;不合格的在试用期内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对按国家政策接收的复退军人,经技能培训期满后经技能鉴定合格的,从次月起,执行所在岗位的岗位工资档序,不合格的,可按其所学工种的性质(学徒制、熟练制),分别延长半年和3个月的技能培训。延长技能培训期间降低劳动报酬,延长技能培训期满经技能鉴定合格的持证上岗;仍不合格的,单位应根据其不合格的原因,或改任其他非技术工种,或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其劳动合同。

5、大力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保障能力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制度,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手段,强化职业技能鉴定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提升职业技能鉴定的服务保障能力。铁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根据各工种鉴定的需求情况,制定年度职业技能鉴定计划,落实鉴定组织费用,提前做好鉴定场所的准备工作,各用人单位也应积极为职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创造条件,调整工作安排,保证职工按时参加鉴定,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参与鉴定人员做好考前辅导培训相关工作。

6、健全完善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激励考核机制

健全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才能保证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为激励职工参加鉴定,铁路企业应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人员,给予鉴定费报销等激励政策。

对于在国家和铁道部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定范围工种内,按规定应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而未参加鉴定或虽鉴定但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对其进行原岗或转岗培训,并相应调整其工资待遇。对经培训或调整岗位仍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单位可按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对其解除劳动合同。

各单位应制定相关制度办法引导从业人员参加技能鉴定,健全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将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与个人收入、竞争上岗、晋级提职紧密结合,调动其提升技能素质的内在动力。

7、结束语

入职合同书篇2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图书馆改革

2012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288所,高职院校占据我国高等学校的半壁江山。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迅猛发展,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有意无意模仿普通高校的模式,却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导致图书馆建设目标不明确、特色不明显、结构不合理。

1 “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新要求

1.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全新类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规律,其中“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精髓之一。一方面,高职的办学主体已经多元化――由单一的学校演变为学校和企业,“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多种育人模式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高职的教学内容从以往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向技能传授转变;教学地点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已延伸至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店家商铺。

1.2 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需求发生变化

一方面,高职院校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方式发生变化。顾名思义,“工学结合”中的工与学,即工厂与学校,二者所在区域绝大多数是分开的,随着师生在企业学习、生活的时间延长,也意味着师生远离学校的时间越来越长,它势必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改变传统的师生直接到图书馆获取文献信息的流通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读者利用的文献信息资源发生变化。文献信息需求从单纯的教学,向围绕“工学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教学教法改革和建设就业型课程等转变。

2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工学结合”要求不相适应的主要表现

2.1 办馆理念不清晰,偏离工学结合主线

虽然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藏书、人员、服务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对“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缺乏深入研究,办馆理念不甚清晰。如果说,高职院校图书馆从中专转型升格为高校的过程已基本完成的话,那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至今仍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面对全新“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转型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任重道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基本是原班人马,缺少高职教育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时不我待,图书馆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补充新思想、新知识――熟悉和了解工矿企业,转换工作方式方法等等。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工学结合”服务将成为一句空话。

2.2 资源建设落后,服务模式陈旧

众所同知,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整体实力比较弱,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资金捉襟见肘,《201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显示,504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费本科院校馆均689万元,高职院校馆均103万元,高职与本科院校相比只占15%;纸质文献购置费本科院校馆均432万元,高职院校馆均86万元,高职与本科院校相比只占20%。552所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采购费本科院校馆均233万元,高职院校馆均15万元,高职与本科院校相比只占6%。馆藏文献资源配置不合理,结构失衡。与教学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调整不匹配,对师生实践实训文献信息需求重视不够,如流通部的人员普遍占了全馆人员的绝大多数,体现了传统业务仍然占图书馆的主导地位。在“工学结合”特色数据库建设上差强人意;在开展即时服务、远程服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与师生需求相比远远未能到位。

3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工学结合”服务

3.1 组织机构――融入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从“工学结合”入手,高职院校围绕专业群建设针对教学的思想理念、组织结构、教学方法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成燎原之势。对应教学部门的改革,图书馆应将“工学结合”渗透到组织结构中,重新定位核心业务,重组业务服务流程,调整人员配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行政管理层: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部,设立专管员。负责指导、协调、考核校企合作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可设在馆办公室。业务管理层:①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它涵盖了图书馆的采编、信息管理、计算中心等部门。通过成立“学校――企业”互动工作室,负责收集、整理、加工来自行业企业的文献信息,并与工矿企业资料室融通,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协助工方建设资源库;根据教学计划前瞻性地做好文献采购工作,以满足教学、科研等需要。②读者服务部门,主要是流通部和参考咨询部。帮助企业开展导读活动,为企业图书资料人员开设文献检索和利用等培训课,介绍和宣传各类专业图书。打破图书馆的有形和无形的围墙,通过网络系统将图书馆所藏的文献信息资源直接延伸到所需用户――学校和企业读者。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该校建筑工程学院实训基地晟元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流动阅-览室。

3.2 资源建设――面向行业企业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与行业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开放合作是高职的现实属性之一。“工学结合”就是在教学中引入“行业”和“企业”概念,面向行业企业办学。一是加大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二是教学中注重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树立良好的行业企业意识、改变传统的馆藏观念,调整建设重心,明确工作原则,建立实用性强、规模适度、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体系,并逐步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模式。①突出职业性,甄别原有文献信息,建设特色数据库。以行业和岗位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在盘活已有文献资源的同时,做好文献信息的保留和衔接工作。②建立以行业企业分类的文献信息库。目前行业门类数量众多,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派生出越来越多的行业。迫切需要建立针对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资格证书考核、招生就业等所需的行业文献信息资源库。此类数据库由单校或多校联合共建,行业覆盖面更广,使用效益更高。③学校、企业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馆要充分借助学校与工矿企业的紧密型联系,向企业全面开放校内图书馆,通过人员互派,参与双方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我所用。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众泰汽车学院(校企合建)、基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学校实训基地单位采集相关文献资料,丰富图书馆数据库。

3.3 服务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就业导向不仅仅体现在就业服务上,更主要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缩短学校教室到工作岗位的距离,学生专业实训时间不断延长,顶岗上班习以为常。“工”与“学”教学活动往往分处两地,而且顶岗上班的学生与在校上课的学生还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段。对于高职图书馆来讲其服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图书馆应紧紧抓住学生就业这个龙头,针对“工学结合”组建新的服务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信息化、网络化为抓手,借助数据库技术、数据推送和采掘技术,通过图书馆网络中转站,建立校外文献信息服务点,同时强化网上参考咨询,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拓展为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咨询服务机制。①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学校要及早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图书馆服务要围绕就业导向,全面推进、分步实施。②以图书馆为平台,以企业为支点,以网上参考咨询为主要服务手段,推行点对点的远程文献信息服务;利用网络视频、网上定期公布文献信息等形式,拓宽高职学生使用文献信息的空间。③导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结合企业管理推动图书馆为学生就业服务迈进。

3.4 人才培养――结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点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培养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图书馆员要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人员”,转变成“作战人员”,即从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保管者,转变为开发者和传播者。其一,确立中长期培养规划。馆员培养规划要围绕学校未来发展制定;要与学校教师培养相结合;要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广大教师和企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要成为全体馆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其二,革新培训方式和内容。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经历。应适量增加生产第一线培训内容,让馆员熟悉和了解行业企业文献信息;另一方面,针对消除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更新知识,提高馆员的工作技能,改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质量,以适应高职“工学结合”办学的需要,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办讲座、举办学术活动。其三,进行专兼结合的馆员队伍建设探索,加强与企业图书资料室人员、文献信息等的合作交流,增强互补性和共享性。因地制宜地引进部分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专业人士,充实图书馆员工队伍。通过学校图书馆员与企业图书资料室人员的互动交流,弥补学校图书馆员企业专业实践不足的缺陷,更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工学结合”文献信息服务能力。

3.5 不断完善――建立评价体系

图书馆服务质量高低,最终依据是读者和社会的评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有两类,一类是教职工和学生,一类是企业科研人员与职工。①建立发展的评价体系。“工学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学生技能的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地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质量评价标准不应是固定不变的,应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和发展性。②设立行业企业评价体系。设置行业企业评价指标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评价体系特点之一。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与要素,设置行业企业监测指标和独立的评价分值,明确行业企业评价的地位和形式。③改革评价内容与结构。一方面,对传统的图书馆馆舍面积、藏书量、阅览座位、学历职称等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加大服务创新能力、数字化建设、远程文献信息服务和为行业企业服务能力等的分值。另一方面,对图书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察点”评价体系的结构进行调整,形成“果――因――效”的新型评价体系,即“重点内容――关键要素――主要指标”。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将为学校实训基地――企业服务作为当年馆内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4 为“工学结合”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改革的思考

4.1 校企合作,变被动为主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教育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招工就业,无缝对接”、“双基地轮训,分阶段培养”、“厂中校,店中校”、“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等校企结合的新育人模式渐入佳境。反思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该如何顺应变化呢?笔者以为,改革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必由之路,图书馆人要锐意创新,迎难而上。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图书馆不能成为世外桃园,更不能成为局外人,要积极投入到改革的滚滚洪流中,要成为校企合作平台中的重要一员。校企合作、开门办馆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责任,图书馆要摒弃“等、靠、要”的落后保守思想,大胆求变,在组织机构、服务模式、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改革。

4.2 注重文化,校企相得宜彰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表象上是知识传播、技能教授,其实质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优良的敬业精神,即使技能再高、技术再好,也成不了社会有用之才。拥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的文献信息、高雅的人文素养的高校图书馆是弘扬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图书馆通过加工集萃向师生和企业读者源源不断地输送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知识方面的文献信息,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校园文化、图书馆文化一脉相承,它们与企业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应立足于优秀的校园文化这个根本点,深化文化创新这个着力点,把握好“校企合作”这个结合点,融入到企业文化这个借力点。在图书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上,充分发挥馆员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校、企业、图书馆与人的和谐发展。

4.3 善抓机遇,以评估为契机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借鉴普通高校图书馆专项评估的经验,开展图书馆专项评估工作,并与教学评估挂钩。毋庸讳言,由于图书馆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弱势部门,学校往往因重视示范性建设、教学评估而带动图书馆建设工作,这在高职院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在示范性建设、教学评估阶段,学校会格外重视图书馆建设,临时研究图书馆发展规划,突击购置图书、设备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是由于进行示范性建设、教学评估对图书馆有达标考核的硬件指标。图书馆则应抓住示范性建设、教学评估的契机,主动出击,对症下药,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走“工学结合”之路,提升图书馆的办馆实力和服务水平。

4.4 增大投入,加快数字化建设

“建馆历史短、资金短缺、建设不完善、资源相对欠缺”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真实写照。目前在普通高校图书馆广为开展且业已成熟的数字化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硬件建设上,还在软件服务上与师生的需求相去甚远。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育人模式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各有千秋,服务方向各有侧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紧扣“工学结合”主题,结合学校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建设有特色的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体系。

入职合同书篇3

关键词:普职融通;资格与学分框架(QCF);职业高中;综合高中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070-05

在英国现行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育包含了五个学段(Key Stage1~5):前两个学段为小学(5~11岁),后三个学段为中学(11~18岁){2},在第四学段(KS4)和第五学段(KS5)末分别进行的GCSE和A-Level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考试。英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始于第三学段(KS3),然而,在第三与第四学段,普通教育课程依旧是主导,职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到了第五学段,真正意义上的普职分流才开始出现:学生需要在入学时明确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方向,选择普通教育的学生将主要选修A-Level考试科目,为大学入学做准备;而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将主要选修第3级职业教育证书科目,为就业或升学做准备;另有少部分学生通过“拼盘式课程”模式兼修普通与职业教育课程,并在毕业后灵活选择升学或就业。在英国,高中阶段(第四与第五学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融通性,这既得益于其相对成熟的学校课程体系,也得益于其“资格与学分框架”(QCF)的教育证书体系。

一、课程:英国高中普职融通的关键领域

课程是英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的关键领域。在英国,综合化是当前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发展的一大趋势,有力地促进了高中课程中的普职融通,同时,一些学校开设的“拼盘式课程”以及校际课程资源共享的形式也推进了普职融通。

1. 综合高中同时开设普/职两套课程体系

当前,英国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界线正逐渐被打破,那些只提供普通教育课程(A-Level)的严格意义上的“普通高中”已为数不多,而兼具普通与职业教育的综合高中则成为主流{3}。综合高中同时开设了普/职两套课程体系:普通教育课程是以升学为导向的A-level备考课程,而职业教育课程则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第3级国家职业教育证书。学生在入学申请时便需要在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体系间做出选择,而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不在少数{4}。

英国的综合高中类型广泛,涵盖了社区中学、学院(Academy)、第六学级学院(Sixth-form College)等多种类型。以切斯社区中学(Chace Community School)为例:该校在第五学段开设了普/职两套课程体系(见表1),学生需要在申请入学时选择其一,而选择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生占到总数的30%{5}。

2. 职业高中大量开设普通教育课程

英国高中教育普职融通的另一个动力来自职业高中的综合化。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高中在第五学段开设了独立的普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普通教育的GCSE课程和以升学为导向的A-level课程,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于普通教育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开设了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职业高中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高中”,而是一种接近“综合高中”的办学形式。

继续教育学院(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是英国职业院校的典型代表,主要提供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成人继续教育{7}。以巴内特与索斯盖特学院(Barnet and Southgate College)为例:该校以职业课程见长,开设了15个门类(每个门类之下分别有十余种证书课程)的职业课程{8},与此同时,该校还开设了16门A-level课程与5门GCSE课程(见表2),在第五学段中有19%的学生就读于A-Level课程{9}。可见,普通教育课程已在该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3. “拼盘式课程”促进普/职课程深度融通

近年来,在一些学校中,学生能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之外选择一条中间道路――“拼盘式课程”。在英国,16~17岁的学生中有7%选择了这种课程模式{11}。“拼盘式课程”有助于在升学与就业之间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并促进知识和技能上的综合发展,具有较强的普职融通性。选择“拼盘式课程”的学生将兼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进而获得普/职两类教育证书,例如,“A-Level若干科目证书+若干国家职业证书”。这种“双证书”的模式既能够帮助有志于升学的学生获得特定大学和专业的录取(约1.7%的学生正是由此获得大学录取{12}),也能够帮助有志于直接就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各科基础知识,还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对于特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以莱亚谷中学(Lea Valley School)为例:该校是一所综合中学,其第四学段的课程体系采取了“拼盘式课程”模式,课程模块包含必修课、必选课、“任选课1”和“任选课2”四种类型,其中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1”为普通教育课程,“任选课2”为职业课程(见表3)。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选课权,既可以专注于普通教育课程,又可以选择兼修普通与职业教育课程,构建专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

4. 普/职学校课程资源共享

英国高中的普职课程融通并不限于校内,一些学校还构建起伙伴关系,进行普/职课程资源共享,分享各自的优势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例如,作为一所综合中学,切斯社区中学在开设职业课程方面并不具备职业高中的优势,因此,该校选择与临近的一所美发学校共同开设“发型设计证书课程”(“资格与证书框架”中的第1/2级),共享美发学校的教学设备、场地与师资,为本校选修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13}。

二、证书:英国高中教育普职融通的制度支撑

在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覆盖普通与职业教育的国家教育证书体系,成为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的制度保障。该体系兼顾学生的兴趣与职业发展需求,保持普通与职业教育证书的融通性,为学生跨越普/职进行转学与升学创造了有利条件。英国国家教育证书体系的形成过程如下:1986年,政府首次推行“国家职业证书”(NVQ),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国家职业证书体系;1992年开始推行“普通国家职业证书”(GNVQ),与“国家职业证书”体系并行,以促进职业教育领域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均衡发展;1997年,“国家证书框架”(NQF)的推行将职业与普通教育证书纳入同一体系内,促进了两类证书之间的融通;此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调整,英国政府于2011年10月推出了“资格与学分框架”(QCF),取代了先前的“国家证书框架”,成为当前英国普通与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基本框架(见表4)。

由表4与表5可知,“资格与学分框架”将各级各类普通与职业教育证书纳入同一框架内,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证书间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促进了证书间的互认与转换。该框架在普职融通方面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第一,相同级别的普通与职业教育证书具有水平上的对等性。在升学时,学生所获得的同等级普/职教育证书往往能够互通使用。以大学申请为例:一些大学和专业将第3级职业证书与普通教育A-Level证书一同纳入申请条件,由此,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取得第3级证书的学生获得了申请大学的资格。在2009年,英国大学所招收的学生中有11.4%所凭借的是国家职业证书,而非A-level成绩{17}。此外,普/职结合的“拼盘式课程”也被纳入一些大学和专业的申请条件,约1.7%的学生正是凭借这一渠道进入大学。

第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能够进行互认与转换。普/职学分的互认与转换机制是“资格与学分框架”下促进普职融通的一种重要机制,有助于促进不同类型普/职证书之间的融通,并能够促进学生跨越普/职界限进行升学:通过信息平台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记录其在各学段普/职课程中所获得的学分,而相同的学分可以在不同的普职证书与普职学校间进行互认与转换。

三、割裂:英国高中教育普职融通的主要挑战

当前,在“资格与学分框架”之下依然存在着普/职证书体系的二元割裂,并进一步带来了各类学校中普/职课程体系和普/职教育投入与评估体系的割裂,此外,大学招生与市场招聘标准的割裂也限制了“拼盘式课程”的推广。上述割裂成为英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的主要挑战。

1. 国家普/职教育证书体系的割裂

在当前的“资格与学分框架”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均自成一体,获得任意一类证书的学生在该体系内往往能够顺利地升学或就业,但若跨界则障碍重重(尤其是在第3级证书体系中)。例如,获得了第3级职业证书的学生在报考大学时的选择面很窄,因为多数大学和专业只接受普通教育证书作为申请标准,而获得A-level证书的学生如果直接就业,则竞争力弱于获得同等级职业证书的学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格与学分框架”中的普/职教育证书体系是二元割裂的,缺乏一种融通了普/职教育课程因而能够在升学与就业领域均受认可的证书体系(类似于“拼盘式课程”体系)。

2. 学校普/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割裂

普/职教育证书体系的二元割裂带来了学校中普/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割裂。这种割裂在第四学段和第五学段都得到了表现:在第四学段,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并不会影响学生在后期选修A-level课程,然而,由于在第四学段将过多精力投入职业课程中,一些学生将难以在第五学段的A-Level课程中取得理想成绩。因此,以升学为导向的学生会尽量避免选择职业教育课程。而在第五学段,学生需要在入学时便选定普通或是职业教育渠道,并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专攻A-level各科考试或第3级国家职业证书课程,因此,其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已基本框定。对于学生而言,选修“拼盘式课程”不论对于升学或就业都没有太大直接意义,不如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所选择的普/职教育渠道。

3. 普/职教育投入与评估体系的割裂

与学校普/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割裂相伴而生的是普/职教育投入与评估体系的割裂,导致职业教育学生难以享受充分、优质的普通教育资源,在普通教育科目上表现欠佳,在就业与升学时困难重重{18}。2011年公布的《沃尔夫报告》指出了当前英国职业教育学生所面临的三大困境,其一便是在普通教育考试GCSE的英语和数学科目上的不良表现:有超过50%的学生到了第五学段结束时仍然无法在英语和数学上取得A*-C的分数,然而,GCSE英语和数学成绩对于就业和升学来说均为基本性要求,这为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和升学都带来了挑战。

4. 大学招生标准与市场招聘标准的割裂

当前,英国的大学招生标准与市场招聘标准存在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具有较强普职融通性的“拼盘式课程”在第五学段的推广:一方面,大学的招生标准倾向于接收整套的A-level证书或整套的国家职业教育证书,而学生通过“拼盘式课程”模式所获得的证书并不属此列,故凭借“拼盘式课程”进入大学的学生比重极低(1.7%左右)。因此,以升学为目标的学生往往需要在普通与职业教育课程之间做出取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仅有7%的16~17岁学生选择“拼盘式课程”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的人才招聘标准通常更倾向于国家职业教育证书,通过“拼盘式课程”选修的普通教育课程往往对学生的就业并无直接帮助,因此,希望直接就业的学生往往避免选择“不必要的”普通教育课程。

上述种种割裂既存在于国家教育证书体系中,也存在于学校的课程、投入与评估体系中,还存在于大学招生与市场招聘的标准中,涉及教育系统的全方位。如何打破这些割裂,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课程、证书、升学与就业等多方面的融通,则有赖于政府、中学、大学与工商界携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注 释:

{1} 在英国,由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教育体系有一些差异,因此无法一概而论。同时,英格兰为英国主体,能够反映英国的中央教育政策与改革方向。因此,本文所称的“英国”主要指英格兰地区的情况。

{2} 在英国,义务教育从5岁起至17岁(2015年起延长至18岁)。

{3} 英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4} 英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16} Lea Valley High School官方网站:http://.uk/170/school-curriculum.

{17} Wolf A. (2011). Re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Wolf Report. UK: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 Skills. (P.68).

入职合同书篇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职业资格证书正在成为大学生求职竞争的利器,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作用越来越得到体现,推动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鉴定已成社会共识。高职院校做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顺应社会发展,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企业多输送高技能应用人才。

1 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的问题

1.1 从颁发机构来看

1.1.1 证出多门,证书种类繁多

我国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主要有三类:①主要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②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如人事部、财务部等;③行业、协会。各个认证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证书多门”。同时各种证书名目繁多,种类复杂。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中国外贸类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累计多达20个。

1.1.2 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不规范,证书“含金量”不高

一是证书的考核、鉴定标准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没有按照用人单位的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制定标准,因此还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考生所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没能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二是社会上的证书质量参差不齐,证书的可信度不高。由于鉴定机构的标准不统一,鉴定过程不规范,导致证书的质量有差异,降低了企业对证书的公信度。

1.1.3 职业资格的鉴定考核重理论、轻操作、重知识、轻能力

国家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一般采取笔试。操作技能考核可采取工作现场操作、模拟现场操作、问题答辩等方式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理论和操作部分均由笔试形式完成。考生虽然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并对技能的综合应用还没有掌握。

1.1.4 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和年审的规定相对混乱

相关证书颁发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和年审规定差别大

有终身制的、有1年、2年、3年、5年不等有效期的。对于职业资格证的延续的要求也不一致。有规定要继续教育的、也有需要重新考取的。因此引起的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部分考生的职业资格证没有及时延续,造成资源浪费。

1.2 从高职院校来看

1.2.1 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识不足

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证盲目,认为证书越多越好,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考取各种证书,甚至为此荒废了专业知识。二是,认为证书无用,经验和实操更重要,从而放弃考证。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证书和实践同样重要。证书是学习层面的东西,考到了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某种知识和技能的理论知识。而实践是现实经验,是经历更深层次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打拼,才会掌握课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

1.2.2 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缺乏衔接

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没有结合职业资格证的考核要求,没有做到“课证融合”。部分教师不了解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不能有意识的把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以致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时需要再进行相关培训。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

1.2.3 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阻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师资能力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困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院校的推行。

1.3 从用人单位来看

1.3.1 非强制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受冷遇

除了国家规定的需要就业准入的90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外,其他非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认可。以经管类的证书为例,在对厦门人才网中100家企业相关岗位的调查中,单证员、助理营销师、助理物流师三个证书的市场认可率为15%、2%、3%。对非资格准入的岗位,用人单位更看重实际工作经验,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是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这就加大了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难度。

1.3.2 部分用人单位没有给予持证者提高相应待遇

部分用人单位并没有建立与岗位相对应的技术等级、 技术职务相适应的岗位工资(或技能工资、技能津贴)标准和职务津贴标准。有证与无证是相同的待遇。这也降低了高职院校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1.3.3 部分用人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我国众多企业尤其是民办企业未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录用没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由此引起的事故每年层出不穷。相关部门对此监督不到位或处罚过轻,因此也让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有了可以不考证书的侥幸心理。

2 解决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推行中问题的对策

2.1 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的国家机制和体制,逐步实现证书的统一管理和规范操作

2.1.1 应建立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委员会,统一证书的管理

把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业资格证书,统一由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委员会颁发,全国通用,规定任何其他部门所发“上岗证”等证书不得作为技术工种岗位就业准入、持证上岗的有效凭证。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统一证书名称,统一发证机构。统一证书管理,实施宏观调控,规范管理,逐步改变证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职业资格证书统一由国家颁发,能够提高证书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

2.1.2 建立以企业要求为原则的职业资格鉴定体系

建立和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原则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标准和体系,以此适应产业机构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各有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以质量管理为重点,提高证书的含金量。

2.1.3 建立以现场操作能力为重点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各种认证的唯一目的无非是证明持证者是否具有该岗位的工作能力,因此用人单位非常重视证书的含金量。国家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应该只是表面上的考试成绩,应该关注的是被考核者在工作中的表现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因此应以现场操作能力为重点的考核,取代传统的试卷考核。考评的过程应由有国家资格的考评员来完成。

2.1.4 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年审”时限和年审要求

随着科学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和变化,对就业者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为确保持证人一以贯之地保证技术水准和质量,需要对职业资格证书定期进行“签证”,并要求持证者进行再教育学习。

2.2 高职院校应加强认识,加大投入,改革课程体系,加大实训课程以适应职业资格制度的需要

2.2.1 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旨在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缩短岗位适应期,同时也为企业提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让学生避免考证的盲目性,考取与自己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2.2 高职院校应将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融合

高职院校应主动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做到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理论知识方面覆盖职业标准的所有知识点;技能训练方面覆盖职业标准中的所有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模式转型,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2.2.3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强化师资力量

《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标准》中明确提出:“职业技能培训全部由双师型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或能工巧匠承担教学任务。”为此,高职院校必需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大量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

2.3 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3.1 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企业经营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应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技能水平方面,在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促进企业岗位资格标准化,第二,可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第三,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标准化。

2.3.2 企业应推进持证上岗与使用待遇相结合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技能素质的体现,企业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应区别对待有证者与无证者,以此调动持证上岗者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留住技能型人才。因此,企业应按照劳动部《关于进一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给予持证上岗者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2.3.3 企业应严格遵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各行各业都有无证上岗的,这些无证上岗的人,缺乏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一旦发生事故,将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入职合同书篇5

关键词:新聘青工;读书学习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志在2009年5月13日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时指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现实义。不论是人生的哪一个阶段,读书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尤其是在当今时代,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风尚,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创造力尤为重要。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干部职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升企业干部职工文化内涵和文化素质,为事业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共识。组织好新聘员工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对他们更加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要深刻地领会关于读书学习的有关论述,大兴读书之风,多读政治之书以养正气,多读文化之书以养灵气,多读专业之书以养才气。

一、开展读书活动重要意义

读书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学习型职工的重要手段,也是职工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目前,许多企业积极为广大职工读书学习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广大职工进行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培养职工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的行为习惯,增强职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激励更多的职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以达到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争做文明职工、创业职工、学习型职工、诚信型职工,推动经济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开展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结合信用社工作实际,大力开展读书自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藉以促进信用社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职工通过传统文化熏陶,养成爱读书、重品行的良好学习品格,反过来又为开展读书自学活动提供了业余乐趣。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为了保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净化灵魂,不使自己道德质量遭到污染,就必须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来实现。所以,坚持开展职工读书学习活动,把开展读书活动纳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工作规划,着力引导职工牢树读书自学理念,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自学提升综合素质、推动自主创新、促进全面发展,使“读书有用、自学成才”成为广泛共识,形成“热爱读书、崇尚知识、学习光荣、岗位成才”的浓郁风气。

二、为新聘员工创造读书学习条件

一要建立图书室。在订阅适量时事报刊以外,要购置一些必要的时事政治、科技文化、文学经典和专业业务书籍,为职工提供较为充足的书籍来源。为职工参与读书自学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二要不断充实图书种类与内容,以满足不同读者需要。只有不断的从书本中获得新知识,才能跟上时展前进的步伐。坚持从知识的多样性出发,不断丰富读书自学的内容,积极引导学习有益于职工成长、发展的各类知识,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职工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达到类别多样,内容丰富,使读者读书学习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多样性。

三、实现全员覆盖,建立有效机制

突出自主学习,力争全员学习。积极引导职工参加、组织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读书学习。制定职工学习培训计划,分专业安排指导性学习培训内容,形成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结合、业余学习与脱产学习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结合、灌输与研讨结合等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的教育培训体系。高度重视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成立职工知识大讲堂和职工周末业余学校,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群体特点,开展读书心得征集、读书笔记展评、专题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巩固读书自学成果。一是建立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信用社党支部对青工开展读书自学活动有规划措施、有活动载体、有学习制度、有活动记录、有学习成效,为每名职工配备学习记录簿,建立学习档案,并定期组织专题辅导,开展学习讲评等。二是建立完善督查与评估制度,定期对读书自学活动进行总结,对读书自学成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过程中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驱动激励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读书自学先进个人;大力倡导“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对获得一岗多证的职工给予奖励,优先推荐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荣誉疗养;每年度公开表彰一批“学习型家庭”、实名操作法、创新示范岗、优秀岗位能手和“工人先锋号”,对获得省、市联社创新创造荣誉的集体和职工进行重奖。四是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制度,注重把读书自学与岗位创新、岗位成才相结合,扎实开展“学习型家庭”、“工人先锋号”创建和“学习先进典型、苦练内功绝活、树立名优品牌”等活动。围绕安全管理、节能减排、节支降耗等工作,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激发、挖掘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才能,及时把读书自学的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提升绩效的实际行动。健全读书学习的长效机制。通过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建立健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职工的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职工读书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结合农村信用社工作实际,组建读书学习小组、逐步建立起学习有组织、交流有管道、运用有空间、考核有制度、表彰有先进的职工读书学习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建立读书学创新成果评审、展示制度和奖励办法,完善培训、考核、评聘制度和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实现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并举,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学以致用、积极创新的热情。把职工读书学习培养成一种生活内容、一种精神追求,使其自觉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真正把自己打造成终身学习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全国工会“职工书屋”建设的实施意见》总工发[2008]3号(2008年1月18日)

入职合同书篇6

一、调入与引进条件

1、调入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强、教学业绩佳,身体健康、年龄男教师40岁以下、女教师35岁以下,用人单位与区县教育局对其考核合格。

(2)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小学、幼儿园教师应具有国民教育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学历,中学教师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学历,所教学科是我市紧缺专业。

调入四星级(含四星级)高中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前学历)或本科以上学历。

(3)原则上还应符合照顾进*市区的条件,即夫妻中应有一方在宁有正式固定工作、户口在*市区且分居多年,或父母年老体弱在市区范围内无一子女。军人配偶须符合随军条件。

(4)与原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终止或解除,并能够出具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证明书,或持有辞职证明书。

(5)有原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其调出的商调函,辞职人员有市、区(县)人才市场商调函。

2、引进条件

(1)从外地引进我市紧缺学科的教师,应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本科(前学历)或研究生、硕士学历或学位,年龄男教师40岁以下、女教师35岁以下,是学科教学骨干,身体健康。

(2)与原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终止或解除,并能够出具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证明书,或持有辞职证明书。

(3)有原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其调出的商调函,辞职人员有市、区(县)人才市场商调函。

(4)“省特级教师”、省辖市“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学历和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因流动原因带来人事关系及户籍上的有关问题,在与市、区(县)人事部门协调后作妥善处理。

(5)引进教师的配偶的工作(就业)问题,由个人自行解决。

二、教职工的调入要从严控制,专业岗位的职工(校医、会计等)的调入,按国家人事部门的规定原则上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具体条件和办法另行制定。

三、区县教育局和学校需要公开招聘教职员工,要在招聘前将方案报市教育局审批、备案后,方能进行。

四、调入引进人员办理程序

1、接收单位或区教育局对应聘人员进行考核、试教;

2、区教育局或直属学校(单位)填报拟引进(调入)人员预审表,报市教育局人事处;人事处汇集材料后报局会审会审定。

3、所有调进人员必须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统一的考试考核,达到规定的要求者方能办理调动手续。

考试时间安排:原则上每年寒暑假进行教师引进(调入)考试。

4、参加市教育局统一考试达到要求的引进(调入)人员,应由调出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发出教职工商调函、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

5、经市教育局批准,办理调阅档案等手续后,将有关材料(教职工商调函、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阅档表,教师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夫妻分居证明,人事协议书等)报市教育局人事处,办理有关调动手续。

6、外省及部队随军家属调入我市教育系统工作的,由市教育局将有关调动材料报市人事局办理调动手续。

7、经市教育局、市人事局批准跨地区引进(调入)我市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员(含原五县),本人须持《干部调动通知》及《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到我市公安局户政处办理《户口准迁证》手续;

持《干部调动通知》及《户口准迁证》到原工作单位、户籍所在地办理行政、工资关系、保险、户口迁移等手续;

持调出单位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介绍信、户口迁移证,到*市教育局人事处报到,接转行政关系;

持市教育局行政介绍信、《干部调动通知》附件、户口迁移证到我市落户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持市教育局行政介绍信、《干部调动通知》附件到所调入的区教育局人事科或市直属学校(单位)报到。

8、“省特级教师”、省辖市“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以及各区县教育局经过市教育局批准同意的程序完备的公开招聘人员办理程序第3项可视情况另作要求。

9、违规擅自借用的人员不得办理调动手续。

五、调出或辞职

教职工调出或辞职,须聘用合同期满或合同期未满但经合同双方协商提前解除合同,本人提交调动或辞职书面报告,经所在学校(单位)同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所在学校(单位)还应为其签发终止或解除合同证明书。《辞职证明书》由市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签发。

六、辞退

辞退教职工按国家人事部关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定》(国家人事部人调发[1992]18号文件)执行。

七、聘用合同制干部的录用

入职合同书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一、高职院校的阅读主体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具备阅读能力的人在阅读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我们称之为阅读主体,也就是读者。成为读者要具备三个因素:一要有阅读欲望;二要具备阅读能力;三从事阅读的活动,三者缺一不可。

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因其自身的特点、服务类型和宗旨的不同,会拥有不同类型的读者群。在高职院校当中,最大的读者群体是学生和教师,此外还有工勤和管理人员,读者的结构相对单一。

(一)学生主体

学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的最大读者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智、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该段时期内,他们的生活独立性正在逐渐增强,思维活跃,对世界和生活的观察力逐步提高,自我意识强。在校期间,学校会为其开设系统的政治理论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综合性知识的学习,以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基于这些特点,他们作为读者,在知识领域方面接触的相对宽广,部分领域会比较深入,其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目的受专业学习领域以及毕业后就业方向影响较大。

(二)教师主体

教师主体是在高职院校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承担着高职院校中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他们利用图书馆主要是为了完成上述工作和任务的需要,因此不同的专业分布、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教学科研任务决定了他们在文献的需求内容和范围、在文献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在文献利用的方式上都各不相同。这一类的人员在图书馆资料的利用上,目的明确、范围集中,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和资料的使用能力强,对文献资料的时效性要求高。

(三)其他人员

在高职院校中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例如工勤和管理人员,这部分人的阅读兴趣来源比较复杂,阅读的范围比较宽泛,阅读领域相对较浅,阅读目的性弱,阅读兴趣主要来源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与阅读推广的关系

所谓阅读推广就是让高职院校中的有阅读能力的人加入到阅读行列当中来,让阅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到图书馆中的阅读学习意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及其他人员的素质提升。

(一)图书馆自身的资源特点决定了其成为阅读活动推广的主体和阵地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当中的文化中心,它集中了丰富的馆藏资源、宽阔而安静的环境资源、专业的文献管理检索服务,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高职院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主要阵地,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主体,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图书馆当中拥有丰富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具备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的分类管理。对于高职院校师生来说,他们处于学习和工作研究的需要,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社会技术的发展信息更新频繁,传播渠道多样化,个人对信息的需求与得到信息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相比,受到了支付能力的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料管理的专业性和资料的丰富性,使得高职院校师生对资料和文献的需求得到保证。

(二)图书馆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内容可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指的是学校内的课堂教育,广义的教育则泛指高职学校中一切能够传授知识、影响和塑造人的思想、意识以及品德的活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就属于高职院校的广义教育范围,是高职院校师生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是高职院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对于高职院校师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可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阅读能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拥有一批专业的从事文献整理的阅读指导的工作人员,对高职院校师生的阅读技能能够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服务。因此,图书馆工作者能够针对高职院校师生及其他阅读人员这些不同的阅读群体进行相应的阅读指导,帮助读者扩大阅读范围,提升器收集信息的能力和阅读技巧,使得他们能够快速有效的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塑造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措施

(一)积极宣传塑造读书学习氛围

首先,图书馆要进行强大的宣传,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给自身带来的好处,引导高职院校师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其次,高职院校间图书馆加强合作和协调,整合力量,共同开展一些阅读推广活动,不但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阅读当中,还能够使阅读推广活动取得更大的效果。第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开张阅读推广活动时,要根据读者群的不同,开展符合读者需要、体现图书馆自身优势的特色活动,这样可以形成独有的图书馆特色,打造图书馆的品牌效应,促进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性。第四,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要长期性、有效性和连贯性。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指定一个完善长效的推广活动计划,避免活动来了读书高潮来了,活动结束读书热情也流逝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以采取书籍推荐与展览、好书分享会、专题讲座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广大师生参与。

(二)加强图书馆建设,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

(1)图书馆自身提高对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图书馆是阅读推广工作的主体,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认识到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才能够全力去推动高职院校内阅读推广活动的进行,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性。

(2)建设丰富的馆藏资源。丰富的馆藏资源是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根本,因此图书馆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读者的阅读需要,建立和配置合理的文献资源配置体系,保证藏书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图书馆要有效利用购书经费,充分调研读者的阅读需求,尽最大可能满足读者需求,书尽其用,充分发挥每本书的价值。同时,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图书馆也不应忽视数字资源的建设。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投入,能够更快更好的为高职院校的读者群体提供更广泛和便捷的文献资源。

(3)建设优良的阅读环境。良好的图书馆环境和舒适的阅读空间,能够使读者对阅读产生兴趣。浓厚、愉悦的阅读氛围能够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活动当中来。

(4)培养阅读推广团队。有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教师、优秀学生搭配的阅读推广团队,面向各类型的读者,进行指导和服务,能够更好的进行阅读推广服务。(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光.国内图书馆馆际合作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3(02)

[2]陈威莉.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建设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3)

入职合同书篇8

论文摘要:提出高职开展“双证”沟通的必要性,探讨了高职实施“双证”的相关策略。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重大改革,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历证书制度相互分离的现象,对传统的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仍然脱节,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不健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等,而且在高职教育实施“双证”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

1什么是“双证”沟通

“双证”沟通指的是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资格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就是综合文化水平与职业技术,技能等级的衔接与对应。按照“双证”沟通的思路,对职业技术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即一种教育形式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社会人员实行“证书折学分”,即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可按照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将职业资格证书折算为学分,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入职业学校修满规定的其他学分,可获得相应的文凭。湖北省教育厅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已公布于2002年8月开始试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推行“双证”之间的互认,对全日制在校学生实行“一教两证”,对社会人员实行“证书换文凭”,凡持有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时限不超过6年的人员,可以按照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将职业资格证书折算为学分,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

2“双证”沟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与培训必须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1)“双证”沟通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实行“双证”沟通与衔接,可以帮助我们探寻一种使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2)“双证”沟通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需要。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技术工人素质偏低且结构不合理。另一面,工人技师后备力量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主要是岗位培训,而新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复合技能的培训比例很低,一般企业只能应付当前生产需要,无力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培训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在职脱产培训难以开展,而社会培训机构(包括职业学校等)又无法与企业培训接轨。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沟通是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在高职院校实施双证有特定的意义,

参加考证获得证书,是对学习者所学知识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的检阅。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教学观点,有利于公平、全面评价各院校学习者对知识掌握应用情况,衡量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

参加考证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锻炼。考证是对所学知识的更高要求,它要求充分理解知识,熟练运用知识。为了考证学生者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更深地学习、实践,有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积极性。

3高职“两证”的实施对策

3.1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建立和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招收、录用职工时,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取,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优先录用取得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的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者也应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总之,各行各业要全面实行持证上岗,即“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确保职业学校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3.2构建全新的职教证书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包括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种类型。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综合管理。劳动部负责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证书的名称、种类按现行规定执行),人事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工作。这种对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多头管理,导致了我国职教证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种类的职教资格证书在内容上缺乏沟通,在认证时,存在互不承认的现象,为此,必须改进职教证书体系。

(1)在职教证书体系内各层级证书内容要求建立相互衔接的关系,以促进人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应以产业不同层级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弱化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界限,建立具有衔接关系的一体化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2)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对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学历证书内容进行整合。在制定职教证书体系不同层级要求时,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应进行紧密合作,使不同部门的要求相互协调,互相衔接,避免内容重复。

3.3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资格认证的内容应该体现职业的综合能力。我国技能等级证书按单一工种进行技能鉴定,它不能核定复合型岗位人员的资格,更不能体现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全面能力要求。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要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劳动保障、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要注意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或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机构。要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的制度,部分教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后,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挥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利用高职教学资源,随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使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真正起着引导人们朝着获得职业能力的方向发展。

积极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职业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使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职业学校要瞄准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切实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4改善考证环境

高职学校培养的是职业人才,重点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鼓励学生参与考证,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让学生在考试中学习。对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可按照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将职业资格证书折算为学分。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和督导员的资格培训和管理。要开设有关课程,举办考证辅导班。总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要给学习者全面的支持,为其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上一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书范文 下一篇:正规合同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