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家庭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11 17:02:17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篇1

姓名:陈x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7.11.13

人生格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曾获主要奖励:

小学合唱比赛二等奖 初一朗诵比赛特等奖 优秀学生干部

先进事迹介绍:

一上初中后,我的责任心与热心助人的性格令老师封我为劳动委员。刚开始我各方面都不适应,加上同学们

对我的不熟悉,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发生,但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现在矛盾渐渐消除了,班

上每天都有值日生值日,我相信,在我的管理下,班里的卫生会一天比一天更加好。

刚开始,我的学习不算太差也不算太好,可能是刚上初中的原因,有点跟不上,但现在,找到适应我的学习方法。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成绩就一定能上升的。

我的家是一个温馨的、处处洋溢着快乐的港湾,也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在这个具有浓浓书香味的家庭里,我健康快乐地成长。

才艺之星

从小受妈妈的影响,我酷爱看书,我常常捧起书一本正经地一坐就是个把小时。我自小就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书法、唱歌、跳舞、画画、围棋、中国象棋、钢琴、竹笛、葫芦丝都是我的至爱,其中一直让我酷爱的是书法。从小我喜欢看爸爸写字,在爸爸的熏陶下,学着爸爸提起毛笔用水浸软,蘸上一些墨水在宣纸上一丝不苟地写起来,我特喜欢的淡淡墨香味顿时充满了整个屋子。我渐渐喜欢了书法,有时和爸爸一起痛痛快快地沉浸在墨香味里陶醉其中,就这样书法陶冶了我们的性情。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篇2

专家们指出,中国“福建土楼”获得通过的原因是,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据前来参会的中国代表团福建省成员介绍,“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土生土楼千百年

圈地八亩,四环同心,外高内低,渐次错落。明清之交历时七八十年建成的永定承启楼又名天助楼,“因为夯筑外环土墙时天公作美,雨水不侵。”如今,作为楼主之一的江贵平对“天助”承启楼有了更深的体会。

6日,在加拿大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散落闽西南的46座福建土楼进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饱经了300年风雨的承启楼跻身其中。

“土楼最大的特点是就地取材,适合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出生在初溪土楼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徐松生说,土楼以石为基,使用当地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据史料记载,永定环极楼曾在七级地震中墙体震裂20厘米后仍能自行复合,足见土楼的坚韧。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岁“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刚到“而立之年”。

福建土楼由外环和内院两个部分组成。外环通常以三五层围合形夯土楼房为主体建筑,内院有水井和一二层环形建筑。

申遗成功将使土楼维护摆上重要议程。“土楼需不断维修,才能住上几百年。”徐松生说,他曾参与维修了集庆楼和广东的一些土楼。 近年来,福建各级政府投入数亿元维护修缮申遗土楼及整治周边环境。“今后我们要依法依规保护好、维护好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县县长余德辉说。

山水环抱天地间

层层梯田相拥,处处翠绿掩映,四座圆楼环绕一方楼,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清晨或雨后,云雾缭绕,五座土楼如梅花若隐若现,人间仙境,浑然天成。

这就是南靖田螺坑土楼群。 “五栋楼历时数百年建成,没有统一设计,却按阴阳五行布局,和谐自然。”总楼长黄庭芳说。

土楼选址布局讲究风水,内部构建依循八卦,但欣赏土楼不一定要懂得这些传统文化。由远而近,由外而内,自然能心领神会古色古香的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的奥妙。“地上冒出的蘑菇”“天上落下的飞碟”之类的譬喻,徒有其形,不见其神。

像田螺坑土楼群一样,许多福建土楼景点设有楼外观景台。登永定初溪土楼群北面山上眺望,但见十几座土楼背靠高山,坐南朝北洒落梯田间。最靠前的三圆一方土楼俯瞰山下潺潺小溪,画境天成。清溪中仰望土楼群,客家古村落平添风韵。登山远眺南靖河坑土楼群,则见山谷中一水绕田,14座方圆土楼构成地上北斗七星阵。

具体到每一栋楼,则各有千秋,各领。振福楼引入园林,再造风景;二宜楼内环院内不设厅堂,空旷寥廓,水温相差一摄氏度的阴阳二井不偏不倚,俨然太极图形;衍香楼外圆内方,登楼俯视,天圆地方,尽入眼底。

沧海桑田,许多土楼复归于土,了无痕迹。衍香楼附近的立本楼却选择以另外一种方式与天地共存。这座建于1822年的方土楼78年前毁于一场大火,失去遮蔽的土墙历经风吹雨打依然高耸挺立。“这也是值得珍视的遗产。”59岁的衍香楼主苏恒瑞说。

族居曾赖金汤固

仅有一扇大门和两扇小侧门进出,外墙厚2.5米,一至三层不开窗,四层设56个小窗洞并留出贯穿全楼的隐蔽通廊。花岗石门洞安装硬木门,门顶设漏水漏沙装置以防火攻。

“土楼是民居,也是堡垒。二宜楼兴建268年来,从没有被攻进过。”楼内出生的华安县申遗办副主任唐朱宋说:“1934年军队为抓人曾围攻二宜楼3个月,还用迫击炮轰,最后楼民从地下暗道逃出搬救兵解了围。”他边说边指点着南墙上残存的累累弹孔。

固若金汤的二宜楼将福建土楼的防御功能演绎得淋漓尽致。土楼是堡垒,是昔日大家族聚居的城堡。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为避灾祸不断举族南迁入闽,土楼凝固了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艰辛历程。

物换星移。太平盛世,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惊叹先人的智慧和土楼的神奇。

土楼聚族而居功能也逐渐式微。现代社会,独门独户的小家庭取代了大家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可避免地搬出土楼。平日,承启楼只住30多户100多名老人与小孩,二宜楼仅20多户50多人。“平时只有六七人住,春节时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会回来住几天,有一两百人。”永定衍香楼主苏恒瑞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向古老的土楼。“圆楼是个句号,却引来无数的感叹号和问号。”一位作家的感言,引起无数游客的共鸣。不少游客看完土楼后决意住进土楼人家的客房,寻找更多的“感叹号和问号”。

文采风流代代传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

每座土楼都有意蕴深长的楼名,许多楼名嵌入门联。像集庆楼:“集益都从谦处爱,庆馀只在善中求”;衍香楼:“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振成楼自然不例外,不仅有门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还有众多昔日主人自撰的楼名楹联,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土楼楹联题刻无处不在,汇为书法大观,更留下古训嘉言,陶冶性情,教化育人。振成楼里有当年民国总统黎元洪的题匾,有民国初期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笔迹,中厅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出自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承启楼厅堂石柱上镌刻的祖训诲语谆谆:“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

华安二宜楼壁画彩绘、木刻石雕、书法对联一应俱全,堪称民居文化艺术大观园。450多幅画作,写意山水,寄情花鸟,崇耕尚读,扬善弃恶。更令人惊叹的是,1幅半裸女像竟与再现唐初九世同居的寿星张公艺书“百忍”彩图并存,足见土楼人家开明的气度,不凡的胸襟。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篇3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各小题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中。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有两次具有重要意 义的“伟大转折”,最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两次“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C.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D.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2.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x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 歌词中“驱 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开始 C.x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完成3.与“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这一历史现象是因果关系的是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走上了一条合作化的道路 ④搭上了社会主义快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4.在进行主题为“中国人民 志愿军一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作为 史料运用 的是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 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 ⑨电影《上甘岭》 ④当时的实况纪录片和照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某文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这一文献规定最 早出 现应该是在 A.1949年“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21年中国共产党党纲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6.“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诗中的“一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开国大典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 D.改革开放7.位于观前街的苏州市人民商场是苏州的百货老字号,今年正值其开业80 周年纪念,原名苏州国货商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更名为苏州人民商场。该商场更名大约发生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58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曾抽样调查了农民家庭平均占有生产资料情况。据右表判断,此项调查的时间大致在 A.土地改革开始前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前 C.人民公社化运动普遍展开后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后9.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D.*10.“……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所作诗词称颂的模范人物是 11.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1: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外景2:考场大楼悬挂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竖幅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2.右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 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C.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3.“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了使农民“富起来”,最先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土地改革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4.“如果我们追述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文中“第一扇窗”是指 A.中苏建交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设立经济特区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5.“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 A.广州 B.上海 C.深圳 D.汕头16.2012年12月,赴广东考察,从深圳、珠海、到广州,轻车简从,探访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说这是踏着20年前邓小平的足迹,酝酿新一轮改革。20年前这一“足迹”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C.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7.“紫荆花后白莲开,喜事翩迁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喜事”指 A.抗日战争胜利 B.x藏和平解放 C.“一国两制”提出 D.香港、澳门回归18.2013年4月29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海基会举办的纪念某一事件20周年茶会上指出,该事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以谈判化解敌意、以协商取代对抗的历史新局面。该事件是 A.汪辜会谈 B.海协会的成立 C.海基会的成立 D.八项主张的提出19.某中学初二同学进行“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主题探究,下列各项中与此主题无关的是 A.访问印度缅甸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万隆会议 D.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20.历中美领导人曾有过多次握手。对下列这组“握手”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最早与新中国建交 B.中美对国际问题看法完全一致 C.中美重视两国关系发展 D.中美之间彻底消除了彼此隔阂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30分)21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利益而积极奋斗。——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建立人民公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 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人教社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情跨A一九七九年。……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1979年1月1日社论请回答: (1)党和政府为实现材料一中的“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经济建设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这一问题与材料三反 映出的问题一起, 共同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何产生的?(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2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一“创造”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材料二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摘自江泽民的讲话 材料三 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2013年6月13日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会面,重申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与“反对*”的立场,并首度提出“一个中国架构”,响应大陆“一个中国框架”的诉求。请回答;⑴材料一中邓小平对收回香港的“天才创造”是指什么?⑵香港、澳门分别是何时回归祖国怀抱的? 它们的回归有何历史意义?⑶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两大主要障碍。⑷材料三中提到的“九二共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有人说:“台湾问题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驳斥。 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在创新中逐步实现。请探究以下图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哪些创新性成就? (2)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与邓小平的哪一作为有着直接的关 系? (3)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主要解决了哪两大基本问题,为这一时期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 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二: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三:1956年-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请回答:(1)材料一中“合法政府”、“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内容,与旧中国外交相比,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怎样的根本特征?(2)材料二中“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有哪些具体体现?(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材料三中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哪些?(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坚持原有外交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初二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各小题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中。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A B B B C B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C C D D A D C21题(共3小题。6分)(1)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2分)(2)片面追求高速度(1分)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分)(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1分)(4)同心同德,团结一致;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2分)22题(共4小题,共9分)⑴“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分)⑵1997年7月1目;1999年12月20日。(2分)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分)⑶*势力;国际反华势力。(2分)⑷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形成今天的台湾问题,该问题属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2分,言之有理即可)23题(共3小题,共6分)(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分田包产到户)(1分) 对外开放(1分)(2)在打中型国有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分)发表南方讲话(南方谈话)(1分)(3) 什么是社会主义(1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分)24题(共4小题,共8分)(1)独立自主(2分)(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1分)(3)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田中角荣访华 (2分) (4)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分)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篇4

冯自由(1882―1958) ,原名懋隆,字建华,广东南海人,出生于日本横滨一个华侨商人家庭。其父冯镜如在日本横滨经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冯镜如毅然剪辫易服。1895年,冯镜如与流亡日本的孙中山结识,加入兴中会,任横滨分会会长。在孙中山的要求下,14岁的冯自由正式加入兴中会,他后来写诗自称“马前一小童”。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冯自由是第一批会员。随后他受孙中山指派,到香港、澳门、广州各地设立同盟会分会,并任《中国日报》记者。“三民主义”这个简称就是他这个时期最早提出的。1906年,《中国日报》改组,冯自由任社长,同时以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身份主持南方各省的党务军务,直接指挥了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还参与了1907年的钦州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的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

民国成立之初,冯自由出任临时稽勋局局长,负责搜罗国内外革命党人事迹,调查、审议后呈请政府褒奖或抚恤。他以“稽勋事大,入阁事小”为由,拒绝出任工商总长,冯自由在职15个月后去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冯自由痛感民国成立十几年后,国人对于革命及开国往事茫无所知,于是“发愤搜集三十年来所宝藏之各种书札、笔记、表册、报章等等,并广征故旧同志所经过之事迹”,撰写了洋洋百万言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尊重事实,不虚构、不夸张、不隐晦,是第一部史料翔实可靠的辛亥革命史。章太炎对此书评价甚高,称其“阿私之见少矣”。

1936年,冯自由开始编写《革命逸史》。当时正值日寇压境、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国成立也有25年,当年参与革命的兴中会时代的志士早已零落殆尽,辛亥革命前同盟会会员在世的也寥若星辰。冯自由这位辛亥革命元老,当年的“革命小童”深感留取一段信史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白头宫女谈天宝,古董山人说晚明。今古兴亡多少恨,狂歌当哭万千声。”

《革命逸史》历时十几年,直到1948年才全部完成。此书可与《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互相补充、印证参考,《开国前革命史》记载了海内外革命党人起义建国始末,对个人言行和团体活动语焉不详;《革命逸史》侧重于个人传记和逸事,可以弥补前者不足,为研究辛亥革命史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第一手的可信资料。

《革命逸史》虽然以“逸史”为名,但记载的都是有根据、有价值的正史材料,是冯自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他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编写的。

冯自由长期追随孙中山,但由于他反对改组,被晚年的孙中山所抛弃。他与也不和,以致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长期得不到重用,只能担任闲职。1948年底,冯自由移居香港,1951年奉电召偕妻赴台。1953年,冯自由任台湾政权“国策顾问”,一直到1958年春中风而死。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篇5

千百年来,东巴纸神秘的制作工艺,全靠代代相传沿袭下来。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东巴纸的制作工艺历尽沧桑变迁,经过兴盛也曾一度绝迹。但时至今日,掌握东巴纸传统造纸工艺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独特的古老造纸术面临失传……

老东巴的遗憾和落寞

白地,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乡的一个村民委员会,位于哈巴雪山东麓,相传白地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教主丁巴什罗修行传教的圣地。

东巴,是巫师,也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者,而东巴文化则是纳西族文化的精华。纳西族的文化典籍是东巴经书,主要是负责向人们解释经书的内容,而在日常生活里,他们是祭祀的主持者,东巴是巫师,也是纳西文化的学者和智者。

和志本,1926年生,是现在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在世不多的东巴艺术大师之一。

早晨六点半,和志本起床烧早火。别看他已75岁还患过脑血栓并有后遗症,但每天早上,他都准备好五谷、松明等,在离水洞不远的敬香台上燃起一把火,冒出整个白地村的第一缕青烟,这火烧得很有章法,没见火焰,只有青烟直冲云霄。洒一些五谷,顺时针绕香台三圈,转香台时老东巴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家人平安,一天顺当。

和家是东巴世家,在乡里算是中等富裕的家庭:有固定收入,吃穿不愁,儿女成群,孙辈众多且老伴健在。和志本除在村子里做一般的仪式外,还上白水台出水洞边为远方的游客求福祈祷。

和志本有两个绝迹:造东巴纸和绘画。

造东巴纸是和家的祖传,从祖父开始,到和志本已是第三代,其间经过“”。和志本成为“”后最早恢复造纸的人,他手工制作的经书用纸(东巴纸)均匀、厚实、色正、光洁,是深受东巴经师喜爱的上品。除了男性家人外,妇女和客人是不能看到工艺程序的,也不外传这种技术。

为了寻访这种“不外传”的纳西技艺,经过近3个钟头的跋山涉水,我从丽江古城来到白地白水台。说明来意后,和志本很爽快地为我演示了造东巴纸的全过程:

首先是到附近山上把造纸的树(当地人称构树)砍下,他说,砍树是有讲究的,要选择粗壮、表皮光滑、杈较少的树,每棵树一般只取约50cm长的一段。砍好树,必须趁鲜剥皮(这种树水分少,容易干,一旦水分干了,剥皮将十分困难,只能采用泡水的方法来处理,费工费时)。剥下树皮后,刮取黑色外皮,只留白色内皮。

将树皮放在院中自然晒干,然后用水浸泡,泡软为止。将浸泡过的树皮蒸煮十几个小时,捞起后拿到河边漂洗,并将皮料捏成拳头大小的团状。把洗净的皮料置于平整的石板上,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打成纤维状,入水完全散开为止。

将安放着纸帘的纸帘框放入盛水过半的木槽中,在溢满清水的纸帘上倒入适量的纸浆,用手轻轻搅拌、拍打,使纸浆纤维均匀分布。经片刻滤水后,随即捞出铺了层纸浆的纸帘。轻轻将湿纸帘翻扣在晒纸板上,小心取下纸帘,将晒纸板拿到太阳下晒。待纸晒到半干时,用压纸棒在纸上反复用力碾压,直到压得纸面平整,显不出帘纹为止。等晒干后,用手轻轻一揭,就可以把纸取下,一张东巴纸终于大功告成。

和志本介绍说,从采集原料到生产出品,一般需要四天。当然这也需要看天气情况,如果天气不好,晒干这一工序将会受到干扰。同时,由于用于造纸原料的这种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造出的纸不怕虫咬。他信手在纸上写下一句东巴文的《造纸经》经文,果然字迹清晰、书写流畅。

“跟到这里参观的很多外国人比起来,现在很多的中国人并不理解传承古老东巴文化的重要意义,对这些东西显得漠不关心。到现在,香格里拉地区的东巴经师不多了,可我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关门弟子。我总是没法子给后辈更多的关于东巴纸的描述,因为我们的后辈,已觉得那些叙述中的辉煌,那么陌生和不可思议。”

老先生说到这里,脸上露出深深的遗憾和寂寞的神色。

我看着他刻满沧桑纹路的黑黑脸膛,想起那些日渐泯灭的传统文化,不由得心里一阵刺痛。

此行,对东巴文化颇有研究的陈登宇极大限度地帮我探寻了关于东巴造纸的记忆与想象,他告诉我许多东巴造纸的故事和讲究,他还说,这几年以来,一直在外面东奔西跑,现在就想静下来,好好写点东西,做点研究。

陈登宇是丽江市文物管理所研究人员,是一位深藏民间的东巴文化传习者,多才多艺,有很不一般的经历,曾专门研究过东巴纸,并在丽江及香格里拉地区做过田野调查。我从深圳慕名到访,是想从他那里了解东巴纸制作这一神秘工艺以及书本上读不到的故事。那些来自民间的、朴素的、原色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奇闻轶事,无一例外总是召唤背包客走近前去驻足聆听,感之慨之,遐想良多,也使我的行程生发出无穷的意趣。

加以改良的造纸群落

陈登宇说,除了白地外,他还到大具做过研究。

大具是丽江市玉龙县一个乡,位于玉龙雪山北麓,遥对哈巴雪山,西南与虎跳峡相接,与香格里拉县的白地隔江相望。大具乡的肯配古村手工造纸有较长的历史。民国时期有4―5户家庭小作坊从事此技艺。1950年以后,东巴纸的生产随着“东巴教”被当作“封建迷信”而停产。1911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研究所经过调查,在肯配古村选择了祖上有生产东巴纸历史的农户和圣文,在其家中挂起了定点生产的牌子,恢复了东巴纸的生产。

大具造纸所用的原料,当地人称之为山棉树,纳西语叫做“弯呆”,与白地造纸原料相同,都为瑞香科荛花类。两地造纸的工艺大致相同,使用的工具基本一致,只是局部相异。

白地造纸,原料仅仅是瑞香荛花之皮,而大具造纸,还要添加大麻皮和山火草,在舂料时,大具造纸还要加入紫胶或仙人掌汁作为纸药。

在造纸过程中,大具造纸比白地多了两道工序:其一,树皮经捶打成纸浆后,白地直接用于抄纸,而大具则把纸浆放入石臼或木臼,加入适量的纸药,再用木杵舂。造纸工具也比白地多了一个石臼或木臼;其二,纸经晒干揭下后,大具还要用石头磨光纸面,而白地造纸每一这道工序。相比较而言,白地的造纸方式显得更原始、更传统,而大具的东巴造纸,有一部分是后来增加的。

传承者的心思

在对白地、大具两地东巴纸进行实地考察之后,陈登宇自制工具,从山上采集来瑞香荛花之皮,在丽江城内试制东巴纸。几经试验,终于摸索出东巴造纸的诀窍,并在保持东巴纸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了些改进,以利于东巴纸更好地传承。

陈登宇邀我取参观他的作坊,我喜出望外地答应了,并决定不浪费他宝贵的时间,一个人找上门去。

当我走在去陈登宇造纸坊的路上,已是下午3点了。我一路地问,举着湖蓝碎白花的阳伞,左左右右地绕过去,看见一群纳西妇女在渠边洗衣,水流声和她们的嬉笑声,给这个小村子增添了几分妩媚。几个纳西族妇女热情地给我指着方向。5分钟后,我看到了作坊门外的几枝月季,硕大的粉色花朵正寂寞地站在枝头,显得格外清幽。按照约定,陈登宇站在作坊门口等着我了。

进门,是一个大院子,杂七杂八地堆放着造纸需要的树皮、柴火、木板,七、八个人,围坐在屋檐的阴影里,悄无声息地各自忙碌着。

陈登宇带我一一参观了他的树皮原料、搅拌皮料以及蒸煮皮料用的机器,也让我把手放到水缸里,打散土黄的树皮纤维,捞出平铺着纤维的竹帘,倒扣在晒纸板上,体验着做了一张半成东巴纸。

陈登宇告诉我,用这样的纸张记录文字,不用担心字迹会消失,这种特别加工的纸质不怕虫蛀,也不怕被水打湿,可以存放好几百年。纳西人曾用这样的纸张载写经文和历史,并以此传承信仰,

屋子角落的大桌子上散放着一些写满经文和民族故事的书籍,用拙朴、结实的线缝制成大大小小的册子,随意拿一本,任翻一页,可以看到撰写整齐的东巴文和一些画面,东巴文如汉语里的象形文字,而画面看起来则非常浅淡,浅淡得好像稍做犹豫它就会消失似的,上面记载着古老的民族历史和经文,厚厚的笔记薄里散发着原始的木质味道,这些古老的、堆积着岁月的气味牵引着我,将一间幽暗密室打开,随着我在油灯下循着柔和隐秘的光,去开启一段岁月,打开一个秘密的入口。岁月在沉睡中慢慢苏醒,仿佛在等待着灵魂的造访,恍然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从古朴的书上跳下来,马鬃在古道阡陌的风中飘扬,马队铃声由远而近,由悠长变得清晰……

东巴造纸的历史渊源

纳西聚居于滇西北的丽江、香格里拉,至今保留着看图画文字,历史上由祭师东巴掌握,从而称“东巴文”,用于书写东巴经。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森究鲁究”,意思是“刻在木头或石头上的文字”。所以东巴经出现时,纸还未传入纳西族地区。根据记载,大约在元代,丽江地区已有造纸业,但未有对东巴纸的记录。东巴经一般没有题写抄书时间,现最早有时间记录的经文出现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可推测,东巴纸普遍使用的下限当在300多年前。

其实,早在南诏晚期,云南就已经出现造纸业。宋《五代会要.南诏蛮》有这样一段记载:“续有转碟,称督爽大长和国宰相布变等上大皇帝舅奏疏一封,自鹤拓发递……差人转送黎州。其纸厚硬如皮。笔力遒健,有书诏体。”这是云南出现手工造纸的最早记载。这种纸的特征是“厚硬如皮”,与当时内地生产的薄纸不尽相同,而在与云南相邻的地区,越南与都在这一时期造出过厚纸。因此,据专家推测,纳西族的手工造纸,是纳藏文化的结晶,后来又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纸的方法,它是多元文化交汇的产物。

纵观历史长河,云南的民族,如汉族、白族、藏族、纳西族、傣族、彝族、瑶族、哈尼族等都有造纸的记载,为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载体作用。根据史料记载,纸传入云南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但对云南手工造纸术的记载较晚,元代才有确切记录,明代以后关于云南造纸的史籍记载较多。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手工造纸得到发展,从四川、湖广等地来的工匠带来了造纸技术。因此清代有关云南造纸的记载最多,造纸业最发达,手工纸成为宫廷贡纸,甚至还出口至越南等地。在这些确切的记载前,云南的造纸业应有一定规模,并已掌握了较高技术。

用于书写东巴经的纸称“东巴纸”,在香格里拉地区称“白地纸”,今传统造纸的地区有丽江大具乡、香格里拉三坝乡。纳西语中称纸为“色素”,主要用于书写东巴经。东巴经卷帙浩繁,至今仍保留有约1万多卷,分藏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由于政治因素,自1950年后,纳西族东巴教一度被认为是“巫教”和“封建迷信”,东巴经书被烧毁,东巴祭师的传统活动被禁止,东巴文化传承一度中断,再加上外来纸张的涌入和国营造纸厂的建立,对成本高、劳动强、周期长的手工造纸无疑是一个冲击,对东巴纸的需求也越来越少。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东巴文化研究的复兴和深入,一些学者,特别是纳西族学者注意到东巴文化传承对纳西族的重要性以及东巴纸在其中的作用,支持民间文化精英恢复东巴纸制作技术。

东巴造纸文化的濒危

纳西族东巴造纸文化的产生是造纸技术与当地丰富植物资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纳西族的历史上,造纸者一般为东巴,非东巴的造纸人并不受尊重,往往是因为缺粮而被迫造纸以换粮食、换钱或茶盐等,因而被视为穷苦之人迫于生计而采取的生存方式。通过对丽江县北部的大具乡肯配古村的定点调查发现,由于该村地处交通闭塞的高寒山区,造纸不失为一种谋生的技术手段。在造纸鼎盛时期的20世纪30年代,全村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从事造纸活动,造东巴纸在当地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可见一斑。1949年全国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造纸工业化生产的扩大,特别是“”中东巴宗教活动的遭禁,使东巴造纸几乎完全中断,东巴造纸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调查发现,现在全村46户人家,只有1户在1993年恢复了传统的东巴造纸技术,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掌握这门技艺。

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当地供销社一直在当地收购东巴纸原料荛花皮,作为工业化造纸的原料销售到外省。在此商业性收购之前,当地的成年荛花植株生长状况呈半乔木状,资源量很大,经过二三十年时间的收购,荛花植株基本上变成了灌木和半灌木状,资源量大减。据统计,每采1公斤晒干的荛花白皮,制造10张左右25cm×60cm的东巴纸,最少要砍掉200棵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同一般。大具经过十多年的采集,原料出现了危机。肯配古村周围数十里范围内已很少有可供采集的成材型瑞香荛花树。当前,很多当地人想恢复东巴造纸活动,限于原料采集的难度而没能实现。极少数已经恢复生产的农户由于原料来源或收购成本较高而限制了生产的规模。

再者,东巴纸的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也是造成造纸技术濒临失传境地的原因之一。经测算,造60张东巴纸需要砍伐原料树不低于1000棵,燃烧木柴200公斤左右,花费工时最少7天,再加上瑞香荛花灌木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其毒类似漆树,大多数人中毒后表现为全身浮肿、起红斑、瘙痒难忍,所以东巴纸价格一直不低。解放前,在以物易物为主要贸易手段的山区,50―60张规格为25cm×60cm的东巴纸,需要用一头羊去交换。

总而言之,手工纸由于机制的应用、原料资源减少、造纸成本高以及耗薪材大等几大原因,规模已有所萎缩,主要用于祭祀、卫生用纸、丧葬等。但手工纸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在旅游发展的今天,手工纸本应更有市场,只是如何将手工纸与市场结合,却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链接: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篇6

1.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开发和利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毋庸置疑,城市中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条件比农村中学优越得多,但农村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古老神奇的风土人情和各具特色的农村产业,是现代城市所匮乏的,大自然犹如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例如,学习《醉翁亭记》一文,农村学生有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便于理解课文。如农村野花到处开放,山上树木繁茂,山泉长流不息等自然景象,正是课文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直观写照,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最直接材料。农村学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时,海边学校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海,去领略海潮的魅力。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就清晰易懂了。实践活动能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是生活的写照。

2.要因地制宜,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饶平地处粤东沿海,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工农业生产发展,素有“岭南佳胜地,瀛洲古蓬莱”之美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令人神往!名胜文物繁富,民风淳朴,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文化源远流长。这些自然资源都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生动材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可贵的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了解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例如,除夕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春节醒狮拜年;元宵节闹花灯、放烟花;清明节扫墓挂纸;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冬至节吃汤圆等。通过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写作。透过这些民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2)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饶平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集寺庙、摩崖石刻于一体的石壁山风景区;有风光迷人的柘林金狮湾海水浴场;有“北湖”———汤溪水库;有新丰温泉浴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饶道韵楼,等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指导学生写游记。

(3)组织学生了解革命事迹和文化名人。如:黄冈丁未革命、饶平山区游击战争、张竞生博士,等等。我校的所在地是张竞生博士的故乡,我校是张竞生博士创办的。我们组织学生采访、收集、整理张竞生博士的生平事迹,布置学生写作题为《时代的先知———张竞生博士》的文章,收到良好的效果。

(4)布置学生搜集整理饶平民间传说故事。如:《黄冈姑嫂桥的传说》、《张琏称帝》、《柴房会》、《百花公主》等;还指导学生搜集整民谚及俗语,如:“平安当大赚”、“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等等。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写作水平。

(5)组织学生撰写介绍农村特产的文章。饶平农村的特产十分丰富,如:高堂菜脯、单丛茶等。我校地处“中国岭头白叶单丛茶生产基地”。学生熟悉茶叶生产和制作过程,茶区的学生一提起“单丛茶”就娓娓道来,让人仿佛闻到茶香。写作起来,有血有肉,耐人寻味。

(6)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教师要求学生细心观察不同时节的农事,并亲身体验,写出反映农村生活的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能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感性认识,促进思维,提高技能。如,举办故事会,可促使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办演讲会能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感情;举办专题辩论会,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社会现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一些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如,写字比赛,能使学生养成快速规范的书写习惯;小记者采访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使学生留意现实社会生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学习空间,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这样,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堂,二者相得益彰。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质量也就会相应提高了。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篇7

井沟镇呼家庄中学党支部

共产党员嵇旭春同志是井沟镇呼家庄中学退休教师,1958年7月参加工作,195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5月退休。

嵇旭春同志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中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退休以后积极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嵇旭春同志是高密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成员。受到人们尊敬。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他花了2000多元,买来10米钢管做旗杆,漆刷一新。买来国旗、音响、电线、VcD、功放机等,把旗杆竖在自家院子里最重要的地方。7月1日早晨,他升国旗,放国歌,庆祝香港回归。之后,每逢春节、 "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庆祝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等国家盛事,都会组织全家和村民参加升国旗,并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孩子、学生也自发参加,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他看到村中的大街下雨时泥泞不堪,影响孩子们上学,他就自费买来了石子、沙、石头,请人把路修好。 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写了13本笔记, 23万字。 2006年春节期间,他举办了家庭笔记展览,让亲朋好友、子孙后代乃至教师、大中学生观看, 教育广大青年好好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他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并用铅笔标记了很多重要内容,坚定拥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决拥护在党中央的领袖地位。

国旗在心中,祖国在心中,一位80多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谱写了动人的诗篇,充分展现了一名普通党员的高尚形象。由于嵇旭春同志的突出事迹,2007年7月,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荣誉称号。2005年11月,被潍坊市委组织部、潍坊市委老干部局、潍坊市人事局授予“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1月,被潍坊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潍坊市委组织部、潍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潍坊市委老干部局授予“潍坊市杰出五老志愿者”荣誉称号。2007年6月,被潍坊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授予“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荣誉称号。2008年10月,被潍坊市老龄委授予“潍坊市模范老人”荣誉称号。2007年1月、2007年5月和2011年4月,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高密市杰出‘五老’志愿者”和“老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篇8

关键词:脱膊;脱剥;杂剧;朴刀杆棒;绿林

在《太和正音谱》中,明代朱权将其掌握的杂剧资料分为“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k刀赶棒,即脱膊杂剧;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从上面的分类来看,朱权主要是从杂剧的内容方面来考量,对于“脱膊杂剧”之说,历来大家一致认为是指代古代的武戏,但是对于其为何以此命名,似乎不太明晰,对于这个说法,必须追溯到宋代的说话艺术。

一、说话艺术之“朴刀赶棒”

在《太和正音谱》中朱权首先将一类杂剧分为“朴刀赶棒”,再用“脱膊杂剧”对其解释,那么要弄清楚“脱膊杂剧”的含义,必须从“朴刀赶棒”入手。

“朴刀赶棒”之说源于宋代的“说话”艺术,其首见于南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小说讲经史》承继其说“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迹变泰之事。”两段资料都指出在宋代的“说话”艺术中,有“朴刀赶棒”这个大类别的故事。

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提及了八类话本故事: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赶棒、神仙、妖术,其中在“朴刀”、“捍棒”下分别列出了具体的故事,“朴刀”条下有:“大虎头、李从吉、杨令公、十条龙、青面兽、季铁铃、陶铁僧、赖五郎、圣人虎、王沙马海、燕四马八。”“捍棒”条下有:“花和尚、武行者、飞龙记、梅大郎、斗刀楼、拦路虎、高拔钉、徐京落章、《五郎为僧》、王温上边、狄昭认父。”

首先探讨一下这些“说话”的具体内容,“朴刀”类:“李从吉”,第七十八回叙述高太尉调去取梁山的十节度使中,有徐京、杨温、李从吉三人,并说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从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十条龙”、“陶铁僧”,在《警世通言・万秀娘报仇山亭儿》中提到过“十条龙苗忠”、“陶铁僧”都是打家劫舍之徒;“青面兽”,《宣和遗事》中绿林好汉杨志的故事。

“捍棒”类:“花和尚”,绿林好汉鲁智深故事;“武行者”,《宣和遗事》“行者武松”,绿林好汉武松的故事;“飞龙记”叙赵匡胤开国之事;“拦路虎”、“王温上边”,在洪F《清平山堂话本》中有《杨温拦路虎传》都是杨温的故事,绿林出身;《五郎为僧》,在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题目正名为“杀人和尚退敌兵,放火孟良盗骨殖。”可见五郎为和尚同鲁智深作风颇像。

从《醉翁谈录》中记载的“朴刀赶棒”故事来看,其主要讲述的两个方面的故事:一是绿林好汉的故事;二是尚武平民或者武将的故事。

对于“朴刀赶棒”中提及的武将故事,其实是有其题材限定的,主要是指武将变泰发迹、成名之前的故事。因武将在功成名就之后应归类为“说铁骑儿”。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除了列出八类“说话”的剧目以外,还提及了“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计谋有孙庞斗智。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三国志诸葛亮雄才,受西夏说狄青大略。”例如“说征战”、“论计谋”、狄青征西夏等武将征战沙场的故事,在其八类中就没有归属的,冯保善先生也提到过这个情况,他说,在《醉翁谈录》的分类中,应该加入一类“说铁骑儿”,“说铁骑儿,谓之士马金鼓之事,士马指代军队,金鼓指代战争,所谓鸣金收兵击鼓进军是也。说铁骑儿有别于朴刀赶棒,主要指两军对阵的大型战争故事。”可谓是真知灼见。

那么“朴刀赶棒”主要就是指民间善武人士的故事,往往同绿林好汉、武将、武士的发迹变泰联系在一起,不同于说铁骑两阵对圆,主要是以短打为主,也即脱膊杂剧的含义属性。

二、何为“脱膊”

那么为什么为用“脱膊”两字来代表一个杂剧的属类呢?

冯沅君先生在《古剧说汇》中将“脱膊”等同于“脱剥”缺乏具体的实证。冯沅君先生认为“脱膊”在《水浒传》中大量出现,其在水浒中的意思为脱去衣服,但是这一点完全是可以的。《水浒传》的成型同杂剧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杂剧中有如下几个具体出现了“脱剥”,《王矮虎大闹东平府》以及《刘千病打独角牛》,都涉及到打擂的故事,正好在《水浒传・燕青智扑擎天柱》中也有同样的故事,对比分析一下。

在元杂剧《刘千病打独角牛》,提到“脱剥”处是香官说:“你二年无对手也,则有今年,若是再无对手呵,这银碗花红,表里段匹,就都赏你。香客还未全哩,等香客来全了时,脱剥下来搦三遭。”在元明间杂剧《王矮虎大闹东平府》,提及王矮虎“正末做脱剥、小打扮上露台”,打擂开始。都做“脱剥”。

而在《水浒传・燕青智扑擎天柱》中,同样是打擂,擎天柱任原说:“我两年到岱岳,夺了头筹,白白拿了若干利物,见年必用脱膊。”意思与杂剧一样,但是此时《病打独角牛》以及《王矮虎》中的“脱剥”变成了“脱膊”。之后燕青脱膊下来,除了头巾,光光的梳着个角儿,脱下草鞋,赤了双脚。燕青的动作也对应《王矮虎》中“正末作脱剥”的动作,很明显,“脱剥”在《水浒传》中变成为“脱膊”。

现存的文献中,最早将“脱膊”两个字连用的是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其中在《车驾诣景灵宫拜祖先》中两次提及,“数万人一一恭谨低声,止有快行数队脱膊,各有执把:或执七宝剑、或执青罗伞”,“或遇宣锁,全番快行脱膊,或宣内翰,或宣给事。”

“快行”,据在《宋史》中记载快行主要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元・陶宗仪《辍耕录・贵由赤》:“贵由赤者.快行是也岁一试之.名日放走。以脚力便捷者雁赏。”指出了快行的特征,腿脚利索。此外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屈突仲任酷杀众生郓州司令冥全内侄》取材于宋代故事,仲任多力,平时喜感偷鸡摸狗之事,凭借此伎,生活得意,因为这些赃物“亦且来路甚远,脱膊又快,自然无人疑心,再也不弄出来。”很明显在这段故事中,“脱膊”是指代动作快捷之意思且在宋代应该是一种俗称。

三、现存的“脱膊杂剧”剧本

一类是绿林好汉的故事,即元代夏庭芝《青楼集》中提到过“绿林杂剧”。夏庭芝在《青楼集》中提到国玉第,“长于绿林杂剧”,天赐秀,“善绿林杂剧,足甚小,而步武甚壮”。后有工于是者,赐恩深,“谓之邦老赵家”。平阳奴“四体文绣,精于绿林杂剧”。艺人之广,从夏庭芝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在元代,绿林杂剧有如下几个体征,一是武艺,二是俗称邦老,即强盗,三是有纹身。现存的剧本主要有根据《录鬼簿》以及《太和正音谱》的记载,主要有如下的脱膊杂剧:高文秀《双献头》、李文尉《同乐院燕青博鱼》、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梁山五虎大劫牢》、《梁山七虎闹铜台》、《王矮虎大闹东平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既不属于绿林杂剧,因为整个故事时讲述水浒应该接受招安以后征方腊的故事,身份已经有绿林变为了将令,故将其排除在外。

二类是民间武艺高强人士的故事,根据《录鬼簿》以及《太和正音谱》的记载,主要有李寿卿《伍员吹箫》,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朱凯《昊天塔孟良盗骨》、无名氏《刘千病打独角牛》、《狄青复夺衣袄车》、《赵匡胤打董达》、《穆陵关上打韩通》、《雁门关存孝打虎》。

参考文献:

[1]王季思.全元戏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冯沅君.古剧说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3]南宋・罗烨.醉翁谈录[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上一篇:优秀辅警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美丽庭院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