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数据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9 03:09:46

疫情数据分析报告

疫情数据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 预防接种;AEFI;监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51-01

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疫苗种类、接种针次、受种人群都在不断增加,社会上更多的人们对AEFI有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为了提高接种的质量保证接种的安全,需要对我市的AEFI运行的基本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对AEFI做出及时的处理,将具体的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全市1-6岁常规免疫儿童、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和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人群。

1.2 报告类型 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五类。

1.3 资料来源 临江市各预防接种门诊(点)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10-20102AEFI数据。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病例报告

2.1.1 AEFI报告和分类 三年报告AEFI44例,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报告11例、11例和22例。其中一般反应37例,异常反应7例,分别占报告总数的84.09%、15.9%。无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等病例报告。

2.1.2 AEFI报告发生率 2010――2012年全市使用疫苗14种,有8种疫苗接到AEFI报告,8种疫苗累计接种43239针次,报告发生率为10.18/万。报告发生率居前二位的疫苗依次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疹减毒疫苗。

2.1.3 报告与调查的及时性 2010年――2012临江市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44例病例中,48小时内及时报告率97.73%,48小时内及时调查率100%,AEFI个案完整率100%。

2.2 病例特征及时间分布

2.2.1 地区及时间分布 临江市辖7个镇、6个街道,均有AEFI病例报告。全年各月都报告有病例,9-10月报告病例数(18例)较多,占病例总数的40.91%

2.2.2 年龄分布 0-岁、1-岁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1.82%,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报告病例数下降。

2.2.3 发病时间间隔分布 接种疫苗至发病时间间隔按0-1d、2-3d、4-7d、8-14d、15d划分,分别占报告总数的56.82%、22.73%、11.36%、6.82%、2.27%。

2.2.4 疫苗分布 AEFI发生数居前二位的疫苗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麻疹减毒疫苗,分别为27例、5例,各占AEFI报告总数的61.36%、11.36%。

2.2.5 临床诊断分布 37例儿童出现发热的情况,占总数的64.86%,其次是红肿硬结,有7例儿童出现异常反应,过敏性皮疹6例(85.71%)、无菌性脓肿1例(14.29%)。

3 结 论

国家通过对AEFI的监管和管理各种工作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对AEFI的工作检测,通过对AEFI接种时出现的各种异常的反应,通过对病例的及时的调查和报告,并且对报告单位的覆盖率的全覆盖有利于接种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接种更加规范化。

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存在着几种有关AEFI的数据,有一半的数据是在24小时接种后出现情况。在接种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无细胞疫苗,其次是麻疹的病毒疫苗。从具体的反映类型来看出现过敏的情况是最多的,其次是和接种儿童自身的体质、年龄有关,儿童的年龄越大,出现问题的次数就越多。

疫情数据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疫苗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145-05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实施,预防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公众对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预防接种安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开展AEFI监测有助于及时掌握AEFI发生的实际状况,客观地评价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从而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保障免疫规划工作稳定持续发展。现将本市2010~2012年AEFI个案监测数据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潍坊市各级疾控机构、医院和城镇社区或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等报告单位通过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平台上报的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AEFI个案数据。

1.2 资料分析

将AEFI信息监测平台中的个案数据导出为Excel文件后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AEFI个案的地区分布

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2010~2012年共报告AEFI个案1893例,其中,2010年报告57例,2011年报告824例,2012年报告1012例,每年12个县市区均进行了AEFI报告,报告县覆盖率达100%(表1)。

2.2 AEFI个案的年龄与性别

在1893例AEFI中,男女性别比为1.34∶1。其中,2010年为1.28∶1,2011年为1.33∶1,2012年为1.36∶1。2010~2012年

2.3 发生AEFI的疫苗与剂次

在1893例AEFI中,涉及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PT)807例,占42.6%;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PV)159例,占8.40%;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JEV)120例,占6.34%;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包括麻疹减毒活疫苗MV/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R/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MM/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111例,占5.86%;Hib疫苗93例,占4.91%;其他疫苗均

2.4 AEFI估算报告发生率

根据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数据估算,2010~2012年本市NIP疫苗AEFI估算报告发生率:卡介苗10.20/10万剂,乙肝8.70/10万剂,脊灰(糖丸)5.05/10万剂,百白破三联76.00/10万剂,白破二联32.35/10万剂,含麻疹成分疫苗26.97/10万剂,流脑疫苗(包括A群和A+C群多糖)15.58/10万剂,乙脑(减毒)疫苗23.49/10万剂,甲肝(减毒)7.62/10万剂(表4)。

2010~2012年,本市NIP疫苗主要AEFI估算报告发生率为:卡介苗淋巴结炎7.55/10万剂,脊灰(糖丸)过敏性皮疹0.49/10万剂,百白破过敏性皮疹0.57/10万剂,血管性水肿0.28/10万剂,含麻疹成分疫苗过敏性皮疹0.78/10万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0.75/10万剂,乙脑(减毒)疫苗过敏性皮疹0.59/10万剂,流脑疫苗过敏性皮疹0.28/10万剂,甲肝(减毒)疫苗过敏性皮疹0.28/10万剂(表5)。

2.5 AEFI个案发生、就诊与报告的时间间隔

在1893例AEFI中,接种至发生反应≤1 d的占1574例,占83.15%;发生至就诊≤1 d的1613例,占85.21%;就诊至报告≤1 d的1835例,占96.94%(表6)。

2.6 AEFI个案可能原因分类

在1893例AEFI中,一般反应1829例,占报告总数的96.62%;异常反应48例,占2.54%;偶合症14例,占0.74%;心因性反应1例,待定1例,分别占0.05%。无疫苗质量事故和实施差错事故(表7)。

3 讨论

本市自2008年始启用AEFI监测系统,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规范和更新完善三个阶段,目前AEFI监测系统的灵敏性越来越高,监测效果也越来越好[1]。

3.1 AEFI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0~2012年全市12个县市区均有AEFI报告,AEFI报告县覆盖率达100%,报告例数逐年增加,AEFI监测系统报告灵敏性逐年提高。男性AEFI报告数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与相关文献[2]报道一致。AEFI的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岁,占报告总数的56.31%。主要与1岁以内儿童接种的疫苗种类和剂次较多有关[3]。

AEFI报告发生数位于前五位的疫苗分布为百白破三联(DTaP)、流脑疫苗(含A群、A+C群)、乙脑(减毒)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含MV、MR、MM、MMR)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共占AEFI报告发生数的68.15%。报告AEFI个案接种至发生≤1 d和发生至就诊≤1 d的,均大于80%,就诊至报告≤1 d的占96.94%。个案报告、调查及时率等监测指标达到了全国AEFI监测方案要求。

3.2 AEFI可能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发热、红肿、硬结等一般反应主要与疫苗接种后的固有性质有关,占AEFI报告总数的87.85%。由于AEFI监测系统对已明确的轻微一般反应(例如腋温≤38.5℃、局部红肿或硬结直径

报告AEFI个案中2.54%是异常反应,最常见的是变态反应和卡介苗淋巴结炎,其中过敏性皮疹在变态反应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脑病和癫痫均有零散个案报告。未见死亡、严重残疾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与预防接种无关的偶合症报告14例,占0.74%,报告病例以1岁以内儿童为主,主要为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例如发热、出疹、腹泻等。与全国10个试点省的监测结果一致[5]。接种时出现偶合症的疫苗主要是含麻疹成分疫苗、百白破三联、脊灰疫苗、Hib和23价肺炎疫苗。心因性反应1例零散报告,无疫苗质量事故和实施差错事故报告。由于AEFI从报告、调查到诊断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截至数据统计时,仍有1例个案处于待定。绝大多数的AEFI已痊愈。

3.3 AEFI监测质量及NIP疫苗安全性初步分析

2008年以来,通过对县、乡两级AEFI监测人员的AEFI专项和综合培训,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报告意识和对AEFI的应急处理能力,全市的AEFI报告个案数量逐年增加,监测的完整性、敏感性和及时性得到了一定提高。AEFI监测范围从2008~2009年的5个县市区增加到2010~2012年的12个县市区;有AEFI个案报告的接种单位数2008年为5个,2009年为12个,到2010~2012年全市193个接种单位都进行了报告;AEFI个案报告数由2008~2009年的17例增加到2010~2012年的1893例,增长了约111倍。虽然2012年所有接种单位都有AEFI个案报告,但报告数

本市2010~2012年卡介苗淋巴结炎的报告发生率为75.5/100万,高于山东省2011年[6](49.52/100万剂次)和10个试点省2009年[7](50.37/100万剂次)监测到的卡介苗淋巴结炎报告发生率,但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泛美卫生组织(PAHO)[8]的预期发生率100/100万剂次~1000/100万剂次。

严重异常反应中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10~2012年我市共报告2例,按照本市2011年统计年鉴[9]中,0~14岁人口1 339 143人粗略估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15/100万。有的中国学者[10]研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础年发病率为5/100万~100/100万(半数以上为儿童)。根据以上数据比较,本市2010~2012年监测的NIP疫苗接种后严重疾病的估算发病率均不超过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发病率,表明本市NIP疫苗的安全性良好。

3.4 建议

AEFI监测是一项系统工作,与多种因素有关[11]。一方面需要受种者或家长的配合,开展自发的主动报告。家长报告主要通过电话和现场报告。电话报告及时性较高,但需要保持电话渠道畅通和登记信息完整。另一方面是责任报告人的报告意识与能力。目前本市尚未建立常规的主动监测手段,各级监测人员主要还是被动地接收家长或受种者的报告,这是AEFI监测中较为欠缺的问题之一。AEFI监测数据反应的是报告数据,和实际数据可能有差异。因此为进一步加强AEFI的监测力度,提高规范处置能力,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各级疾控机构、医院和预防接种门诊等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员的专项培训,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2)加强社会宣传与媒体沟通,探索建立客观、公信力强的舆论传播机构和手段,向公众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扩大知情权,使公众正确认识和处理AEFI,从而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纠纷的发生。(3)强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接种人员的责任心,杜绝接种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广中,刁连东. 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 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武文娣,刘大卫,吴冰冰,等. 全国2007-200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6):481-490.

[3] 郑敏,涂秋凤,郭世成,等. 江西省2005~2010 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689-5692.

[4] 王亚敏,刘大卫,李克莉,等. 全国2009-2010 年格林-巴利综合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18(5):408-455.

[5] 刘大卫,郭飚,曹玲生,等. 全国2005-2006 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7,13(6):505-513.

[6] 山东省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暨第二十一届免疫预防综合技术培训班资料汇编[G]. 2012.

[7] 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 全国2009 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2):99-108.

[8] WHO&WPRO. Immunization safety surveillance:guidelines for managers of immunization programmes on reporting and investigating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S]. Manila,Philiodines,1999.

[9] 国家统计局. 潍坊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0] 胡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相关问题[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3):159-161.

[11] 项俭,费金花,仲文江,等. 上海市青浦区2010 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6):88-91.

疫情数据分析报告篇3

目的 对2006年吉林省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报告信息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对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复报告率以及县区零缺报率等评价指标进行查询与分析。结果 2006年全省共报告传染病报告卡72 931张,未及时审核卡片数为499张未及时报告率为0.68%,重复报告率为0.05%,累计重卡数为33张,无零缺报县区,传染病病例从诊断到审核之间时间为0.66d。结论 2006年吉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和审核均很及时,对于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早期识别有重要意义。另外,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报告卡的审核质量需要加强。

【关键词】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为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自2004年1月1日起全国实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截止目前,网络直报工作已运行了3年,随着网络直报医院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彻底改变了长期的以来疫情数据收集、处理手段落后、不及时分析、利用能力有限的状况。为了更好地提高吉林省传染病的网络直报质量,现将2006年吉林省传染病网络直报情况汇总评价,找出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6年吉林省法定管理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个案资料。

1.2 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的个案数据,导出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直报情况

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为453家,2006年底实现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数为453家,直报率为100.00%,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80家,实现网络直报的乡镇卫生院数为94家,网络直报率为10.68%。

2.2 报告单位类型分析

2006年吉林省传染病报告卡有73.65%来自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2.55%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9.69%来自专科医院,1.84%来自乡镇卫生院,这几种类型的报告单位构成吉林省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总体,报告病例总数占全部报告卡总数的97.73%。

2006年全省共收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42起,全部结案。其中综合性医院报告4起,占9.52%;疾控中心(防疫站)报告25起,占59.52%;卫生监督所报告12起,占28.57%;乡镇卫生院报告1起,占2.38%。

2.3 传染病疫情信息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

2.3.1 报告卡未及时审核情况

2006年1~12月份全省共报告传染病报告卡72 931张,有499张未及时审核,占0.68%;全年10、11、12月份为未审核报告卡数最低的月份。由于未审核报告卡不参与当月传染病资料的统计,报告卡审核时间过长,势必影响对传染病的控制和决策。

2.3.2 重复报告情况

根据传染病报告卡的6个基本变量,对2006年全省9个市州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共有33张重报卡,占报告卡总数的0.05%,9个市州中的重卡数分别为松原11张、吉林7张、白城7张、四平3张、通化2张、白山、辽源各1张。传染病报告卡的重复报告可直接影响疫情报告的真实性,也影响政府行政部门的决策。出现重卡的病种主要集中在肺结核(占90.91%)、病毒性肝炎(占9.09%)。出现重卡的主要原因为病程较长,患者反复就诊、反复报告所致。

2.3.3 报告及时性分析

从“诊断到审核”是描述传染病患者就医、医院报告到疾控系统对报告卡审核的全过程,是评价传染病报告及时性的重要指标。按从诊断到审核的时间统计,2006年全省的平均时间为0.66d,其中乙类传染病为0.66d,丙类传染病0.67d,9个市(州)中审核报告卡最短时间为0.65d(吉林、白山),最长时间为0.75d(辽源)。

突发事件的发生到报告平均间隔时间为0.17d,从发生到录入的时间为0.63d,从录入到结案的时间为6.71d,从录入到审核为0.08d。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相关要求,接到报告后2h内进行网络直报的突发事件有12起,占全部事件的28.57%。

2.3.4 报告的完整性

通过对报告卡的一些关键变量的缺漏项进行分析来评价报告的完整性。如将“出生日期”、“姓名”、“性别”、“发生日期”、“诊断日期”等关键变量设置为必须输入项,医生填卡日期、报告卡生成时间、各级审核时间等变量按系统的生成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所有报告卡无缺、漏项。

突发事件报告的完整性主要从上传附件数、进程报告次数、经济损失报表填写情况和公共数据填报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评价。2006年全省报告的42起事件中,有40起突发事件附件上传,占95.24%;上传附件有利于各级疾控机构更全面地掌握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进程报告数为1次的有21起,占50.00%,2次的有3起,占7.14%,3次的有4起,占9.52%,4次以上的有14起,占33.33%;自9月1日起,卫生部要求报告突发事件时要填写系统经济损失报告,全省从9月1日起共报告突发事件28起,其中经济损失报表各项数据项均为0(即经济损失报表缺项)的共20起,占71.43%;公共数据项填写完整的共有38起,占90.48%;公共数据项填写完整和准确,有利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总结。

2.3.5 成效

实行网络直报后,吉林省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准确性和及时性有了很大提高,诊断到审核的平均时间为0.66d,与2003年的平均4.9d相比,缩短了86.53%,很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

3 讨论

3.1 虽然整体上吉林省传染病报告质量逐年提高,但各地区存在着对传染病报告卡审核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着一些报告卡未得到及时审核,重报卡未及时排查等问题。各网络报告机构应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力度,明确报告责任和时限,尤其注重对县区级疾控中心以及直报单位的管理,这是评价数据质量的源头,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

3.2 诊断到报告的时间长短是影响传染病报告及时性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接诊医生未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或疫情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将报告卡录入到网络直报系统中的现象,在诊断到审核的时间中,诊断到报告所用的时间占87%[1],故应相应缩短报告卡诊断到报告的时间,可大大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

3.3 从吉林省2006年疫情报告情况看,肺结核、乙肝等慢性传染病仍是影响疫情报告总体趋势的主要病种,这类疾病由于病程长,反复就诊、反复报告,诊断标准混乱的问题十分突出,对分析和评价传染病实际发病率和预防控制政策造成较大的困难。应加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报告标准和实施细则。加强对专病报告系统的监测资料的质量评价,提高诊断水平,减少重复报告的现象。

3.4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的督导检查,开展传染病报告及漏报调查工作。

3.5 加强对网络直报单位及县、区级疾控机构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尤其应加强对应急预案和规范方面的培训。加强审核权限的管理,对报告的每一起突发事件都要认直核实、确认、并保留书面报告。

【参考文献】

疫情数据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免疫接种率评价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41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评价和监测是计划免疫评价的基础。为掌握长沙市2007年的常规免疫接种情况,针对性地指导今后我市的免疫规划工作,现将我市2007年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报告情况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常规免疫数据来源于各县(市)、区2007年报告的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上报的资料。

监测系统:常规免疫监测系统由长沙市CDC、县(市)区CDC、乡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组成。

方法:按照《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提供的接种率评价方法,对全市9个区、县(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报告的所有数据,运用Excel200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5种疫苗的报告接种率和估计接种率,并对9个县级单位接种率的差值(D)和比值(R)指标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D值评价(D=|估计接种率-报告接种率|),D0.15为“不可信”。R值评价(R≈3MV/OPV):0.95≤R≤1.05为“可信”,0.90≤R

结果

常规免疫监测报表的完整性与及时性:长沙市常规免疫报表上报形式为双月报告。2007年各县(市)、区报告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54份,完整性和及时性均为100%。

基础免疫接种率监测情况:全市报告接种率分别BCG为99.6%,OPV为99.6%,DPT为99.5%,MV为99.4%,HBV为99.6%。根据各区、县(市)提供的人口资料对全市和全县报告接种率进行估算,估算接种率分别BCG为97.3%,OPV为103%,DPT为101%,MV为100%,HBV为97.9%。

差值(D)评价:全市BCG、OPV、DPT、MV、HBV的D值分别在0.01~0.03之间,均为可信。但九个区、县(市)45个D值中,24个不可信(53.33%),18个可疑(40.00%),3个可信(6.67%)。

比值(R)评价:3倍MV与OPV应种人数之比,全市判为可信,有5个县级单位报告接种率判为可信,3个判为可疑,1个判为不可信。见表1。

讨论

长沙市于1999年实施《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近年来,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督导,使全市常规免疫监测工作质量逐年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一直维持在100%的水平。

按照《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提供的接种率评价方法,对全市九个区、县(市)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数据的统计分析,反映部分区、县(市)的报告接种率和估计接种率的不一致,如雨花区五苗估计接种率高达141.74%~161.50%(评价为不可信),主要原因为预防接种单位设置不合理。在雨花区境内有湖南省儿童医院、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均承担了预防接种工作。由于其预防接种门诊硬件设施良好,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高,其接种对象不仅包括辖区内儿童,市内其他区域范围的儿童也慕名前来进行预防接种,造成实际接种人数远远大于应种人数,从而影响到整个雨花区估计接种率水平。各区、县(市)常规免疫接种率D值评价结果虽多为不可信,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儿童常规免疫实际工作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作为省会城市流动人口增多,但统计局的人口资料仅包括本地常住人口的情况,流动人口的情况没有纳入,造成估算接种率超过100%,D值评价结果可信度较差。各个接种点所能提供的往往是实际接种人数,而应接种人数则要通过与本区域人口统计、公安、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相关部门和机构沟通才能获得比较精确的数字[2]。我市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在预防接种服务中,未能全面掌握应种的对象,造成个别报告单位报告接种率虚高,实际接种率达不到报告接种率的真实水平,对接种率评价的结果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的工作质量,今后应首先规范预防接种单位设置,加强各社区预防接种单位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保证儿童在当地各社区预防接种单位就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服务;其次要加强与公安、妇幼等部门的联系,以便取得较为准确的本地出生儿童和外来流动儿童的异动情况,要求各预防接种单位定期开展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提高应种人数的准确性,探索如何消除外来流动人口对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工作的影响;再次要提高各区、县(市)工作人员在接种率监测中发现、分析、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工作薄弱地区增加培训和督导,定期开展接种率调查和报告接种率的监测与评价,并将调查和监测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基层,发现有“可疑”或“不可信”情况时要开展调查,认真分析影响报表报告质量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工作的质量,尽快在全市范围推行预防接种计算机管理系统,提高我市常规免疫监测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1-242.

疫情数据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动物疫情;互联网+评估预警;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1-0053-02

动物疫情评估预警工作已是各级动物疫控机构的常态化中心工作之一,在整个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以往的疫情评估预警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各级疫控机构获取的动物疫病监测数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和动物疫情发生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而后形成评估预警报告。近年来,郑州市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动物疫情评估预警工作当中,显著提高了评估预警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和科学性。

1 “互联网+”技术在郑州市动物疫情评估预警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

1.1 防疫自动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1.1.1 软件的开发 2012年,为解决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数据重复上报、信息收集不全、时效性差等弊端,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动物疫病防控的结合,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郑州市开发了《郑州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综合管理软件》,并已投入了使用。该软件是以市、县、乡三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村级防疫员、规模化养殖场为数据输入端,各级依据权限输入不同的信息,开展不同的工作。内容包括畜禽养殖信息、疫苗管理、规模场免疫情况、免疫效果监测、动物疫情预警预报、防疫员管理等十项内容。

1.1.2 软件功能应用

(1)规模场免疫情况统计。功能能够记录不同批次畜禽的各种免疫信息,具有参照免疫程序自动化进行免疫提醒的功能。还可对每批次的出栏率、疫苗使用率进行统计,给养殖场户提供合理化建议。另外系统会自动统计该场的出栏数量及成活率。

(2)免疫效果监测。该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市、县两级疫控中心为主体,录入其每月所有的监测数据。系统会根据病种和区域进行分类存贮。二是可以将电子版的检测报告导入,通过该系统以PDF文件格式发送至各个被监测主体。

(3)动物疫情预警。该功能是以免疫情况统计和免疫效果监测录入的数据为基础,分为自动预警预报和手动预警预报两个功能。自动预警预报是以每月1号至下月1号为限,自动统计当月内市级和各县(市)所有病种的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显示饼状图和柱状图。当抗体合格率低于70%时,系统会自动弹出对话框,提醒该病种抵御风险能力降低。手动预警预报是以手动设定时间、区域、病种进行自动分析。

1.1.3 软件应用效果 通过该互联网软件的应用可以查询全市规模养殖场的养殖信息、免疫状况;还可以了解各级兽医实验室的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时间和区域内的动物免疫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减少了人为误差影响,提高了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根据免疫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全市及各区域的动物疫情形势进行评估预警,切实提高了郑州市动物疫情预警预报能力。

1.2 数据检测平台的开发和应用

1.2.1 软件的开发 2015年,为提高实验室检测效率,方便汇总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的检测数据,郑州市开发了《郑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检测平台》,并已投入使用。该软件按照目前计量认证实验室的业务流程,将样品接收、样品制备及管理、样品流转、样品检测、报告编制、报告审核及签发等全部业务流程纳入数据平台。包括检测过程和报告出具过程的“双三级”审核全部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操作。内容包括登记管理、通知管理和报告管理三大块。

1.2.2 软件功能应用

(1)登记管理。该功能主要是将接收的样品制备后,通过该平台对样品的来源地、受检单位、送样人、样品名称、样品数量、样品原始编号以及制备后的检验编号进行登记。登记后系统会自动汇总,便于网上查阅。并可以按照实验室计量认证的要求出具纸质的样品登记表。

(2)通知管理。该功能主要包括填写通知单、下达通知单、样品发放和样品接收签字等四项内容。业务接待室可以通过该功能将制备好的样品通过网络及时下达检测任务;疫情检测室则可以通过该功能及时签收检测任务,并合理安排检测进度。而实验室管理层则可以通过该功能方便掌握检验任务的下达及完成进度。

(3)报告管理。该功能主要包括检测结果明细表、报告编制列表、报告审核列表、报告批准列表和报告导出管理等五项内容。疫情检测室的实验员可以通过该平台将检测结果输入检测结果明细表,检测明细输入后需要所在室其他检测人员的校核以及室主任的审核通过;业务接待室的报告编制员通过查阅结果明细后,即可在报告编制列表中手动填写或导入系统自动生成的检测结论;而后业务接待室主任通过报告审核列表对检测结果和结论进行审核,实室最高管理者或授权签字人通过报告批准列表对检测结果和结论进行最后的审核把关。确认无误后,通过报告导出管理功能导出Word版本的检测报告,即可打印出纸质版的检测报告。

1.2.3 软件应用效果 通过该互联网软件的应用主要起到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办公资源和人工成本;二是实现了对实验室检测全过程的网络化管理,可以全程监控检测任务的完成进度;三是可以对检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汇总,形成评估预警所需要的“大数据”,而后依据汇总后的“大数据”合理判断评估疫病发生状况和疫情风险形势,并做出科学的预警预报。

2 互联网+动物疫情评估预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1 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2.1.1 基层防疫员队伍 中小规模场和散养户的养殖信息、免疫信息、疫病发生信息和无害化处理信息等的输入都需要基层防疫员来完成,而目前郑州市基层防疫员普遍年龄偏大,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存在困难;基层防疫员队伍待遇偏低,目前仍是每人每月500元左右的标准,吸引不来懂技术的年轻人才。

2.1.2 县级兽医专家队伍 养殖场(户)发生动物疫病后,基层防疫员或者驻场兽医会通过系统填报动物疫病发生的临床症状等信息,这些都需要相关的兽医专家进行诊断和研判。虽然郑州市每年都组织开展县级兽医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和技术比武等活动,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县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检测和疫病诊断能力。但不可否认,目前县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仍存在人员少、设备差、临床诊断技能不足等问题。

2.2 软件的功能还需不断开发完善

动物疫情评估预警工作需要采集方方面面的数据,而后才能形成科学的评估预警。然而当前郑州市研发的互联网防疫软件在使用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弊端和缺陷。如目前的系统中只有养殖信息、免疫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等对疫情评估有用;而高质量科学性的评估预警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三个方面的数据,还要加入动物疫病发生数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动物疫病诊断数据、无害化处理数据和屠宰场检疫数据等。

3 思考和对策

3.1 加强防疫队伍的建设

3.1.1 加强基层防疫员队伍建设 目前郑州市经开区已经探索将畜禽免疫工作委托给社会专业防疫组织,这种方式可彻底解决基层防疫员年龄偏大,互联网运用技术薄弱的问题。当然也可通过提待遇、强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专业素质。

3.1.2 积极建立县级兽医诊断专家队伍 县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是面向基层和群众的一线力量,只有加强县级兽医专家队伍建设,才能有效地获取和把握动物疫病的发生、检测、流调和诊断等信息,才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工作。

3.2 对现有的互联网软件持续开发完善

将原有的防疫自动化软件和数据检测平台合二为一,增加动物疫病发生数据统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统计、无害化处理数据统计、屠宰场检疫数据统计和动物疫病诊断等功能,并建立数据库。另外做好系统权限控制。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也是工作,对不同层级的用户,划定相应的权限,实施分级管理,保证数据的来源清晰、规范和保密。

4 小结

疫情数据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传染病;网络直报;分析

2004年以来,国家对传染病报告实施网络直报,应用快速共享的网络平台,改变了传统病疫情报告的流程和方式,首次实现了对甲、乙、丙三类法定传染病信息的同步收集,使传染病信息的收集更加及时全面,提高了疫情资料的分析利用率。为掌握邓州市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指导今后网络直报工作,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笔者现将邓州市2010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邓州市35个网络直报单位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

1.2方法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取2010年邓州市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传染病报告情况

2010年全市所辖医疗机构35家,其中市直医疗卫生机构8家,乡镇卫生院27家,全部实行了网络直报,网络直报覆盖率为100%。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实现网络直报率分别为100%和88.89%;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健全率分别为100%和96.20%。

2.2人员设备情况

网络直报人员状况:全市2010年共有网络直报人员44人,其中专职人员16人占36.36%,兼职人员28人占63.64%;高级职称1人占2.27%,中级职称7人

15.91%,初级以下者36人占81.82%;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23台,拥有率为65.71;网络畅通率为88.57%。

2.3传染病报告情况

2010年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2865例,传染病总发病率182.03/10万,无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3种2327例,年发病率为147.83/10万;丙类6种538例,年发病率为34.18/10万。市直医疗卫生机构报告2259例,占报告总数的78.85%,乡镇卫生院报告606例占报告总数的21.15%。医院传染病零缺报单位主要是乡镇卫生院,零缺报率为8.57%,法定传染病迟报率为1.84%,迟审率为2.23%,重卡率为0.17%,漏报率17.91%,报告卡的录入过程中错误发生率为5.90%。

3讨论

2003年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加快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是加强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自2004年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全市网络直报单位到2010年年底已达35家,传染病网络直报单位覆盖率达到了100%。传染病的个案信息实行网络直报,为控制疫情赢得时间,但并不能解决报告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漏报问题[1]。随着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不断升级,网络直报工作存在的问题暴露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1)网络直报人员,多数单位只有一名网络直报人员,并且多数是兼职,这样就不能保证所有传染病在法定时限内及时进行报告和准确录入。各直报单位应安排业务素质高并且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疫情管理,以保证传染病疫情报告水平[2]。(2)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报告例数较少甚至一年无传染病报告,分析原因一方面因为报告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可能与基层医生传染病诊断能力偏低有关,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传染病报告培训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诊断标准的把握能力和报告意识。(3)存在迟报、漏报及疫情报告卡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建议网络直报单位和疾控机构均应加强疫情报告质量管理和督导,同时制定科学的管理手段和配套的制度提高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付志智,卓家同,张杰,等.广西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管理工作评价[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2):40―41

疫情数据分析报告篇7

集分析2011年5—7月广州市部分托幼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及控制资料,从所有采取停课措施的托幼机构中按照城区、郊区、城郊结合

部区域随机抽取24个托幼机构作为停课组,然后按照与该层次地区停课托幼机构初始报告疫情人数匹配、时间接近(1周)的原则选择非

停课组,比较手足口病疫情续发病例、疫情持续时间、高峰时间病例数、同期社区报告病例数、隐性感染率等。结果停课组疫情持续时间

为(6.50±4.52)d,疫情持续时间>7 d的起数显著低于非停课组(X2=7.193,P

率差等指标与非停课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停课措施对于控制托幼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效果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

相关研究探讨停课措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计划;手足口病;综合预防;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R512.57 G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2)05-0529-02

手足口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儿童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

2010年全国报告手足口病病例达180万余例,重症患者数超过

2.1万,其中死亡905例。手足口病好发于1~5岁儿童,因

此托幼机构儿童聚集性疫情的防控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重

点,在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

提出了当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时采取停课措施的建议标

准。然而,停课措施的实施涉及到较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

社会稳定并干扰正常的教学安排,目前关于停课措施对于手足

口病预防控制的效果缺乏相应的评估研究,其有效性缺乏科学

依据。为此,笔者收集了2011年5—7月广州市部分幼儿园手

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资料,分析停课措施对疫情控制的影响,以

期为评估停课措施对手足口病疫情控制的有效性提供科学

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在2011年5—7月期间广州市出现手足口病

聚集性病例的幼儿园为研究对象,聚集性病例定义按照《手足

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标准。由于《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指南(2009)版》中只规定了停课的建议标准,并无强制执行要

求,因此,仅有部分托幼机构在出现聚集性疫情后,在卫生部门

的指导下执行了停课建议。因此本课题组收集了该时期出现

聚集性疫情的托幼机构,按照采取停课措施与否将出现聚集性

疫情的托幼机构分为停课组和非停课组。停课组依据《手足口

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标准采取班级停课、全园停课措施。

接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报告后,课题组立即介入,指导托幼

机构做好常规消毒、病例隔离、加强晨检和开展健康教育等控

制措施。停课组和非停课组除采取停课措施之外,其余控制措

施的强度、标准与要求一致。疫情终止标准为以最后一例病例

出现后10 d内无新增病例。

所有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中,采取停课措施136起。按照

城区、城郊结合、郊区分层,在每个层次地区采取了停课措施的

聚集性疫情中,按照疫情出现的时间顺序,随机从每层各抽取

托幼机构8家,共24家,其中5月份13起,6月份l0起,7月份

1起;班级停课22起,全园停课2起;EV71感染18起,CoxA16

感染4起,其他肠道病毒1起,EV71合并CoxA16感染1起。

按照城区、城郊结合、郊区分层,按照与该层次地区停课幼

儿园初始报告疫情_的人数匹配、时间接近(1周内)的原则,在

每个层次地区未采取停课措施的的聚集性疫情中,分别选择8

家托幼机构作为非停课组,共24家,聚集性疫情出现时间分别

为5月份12起,6月份11起,7月份1起;EV71感染18起,

C0xAl6感染5起,其他肠道病毒1起。

1.2 方法 收集两组研究对象聚集性疫情病例数、罹患率、疫

情持续天数、高峰时间人数、介入调查后后续病例数,并在介入

调查时和疫情结束时随机采集该托幼机构病例所在班级10份

健康儿童粪便,检测总肠道病毒、EV71和c0xA16,计算肠道病

毒阳性率差异。

1.3 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

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差别采用X2统计,正态分布且方差齐

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τ检验;非正态或方差不齐时采用秩

和检验。

2 结果

2.1 停课前疫情情况 在卫生部门专业人员介入疫情调查之

前,24起停课组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共报告发病109人,病例

数2~17人不等,罹患率在1.2%~6.1%之间;单起疫情报告

手足口病病例2例的4起,3~6例15起,6—10例3起,>10例

的2起。非停课组共报告病例112人,病例数2~19人不等,罹

患率在1.4%~6.6%之间;单起疫情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例的

4起,3~6例14起,6~10例4起,>10例2起。两组病例数(t

=1.66,P>0.05)、疫情人数构成比(X2=0.18,P=0.97)、罹患率

(X2=2.56,P=0.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疫情数据分析报告篇8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流行特征,对2004-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得出结论:强化免疫活动后阳江市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适时强化免疫活动和加强监测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麻疹 流行病学特征

为了解阳江市近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和消除麻疹的策略,现将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麻疹病例数据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病例的户籍、免疫史和暴发疫情等资料来自广东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阳江市统计局。

1.2麻疹实验室检测 麻疹Ig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试剂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统一提供,麻疹血清学诊断均由阳江市CDC完成。

1.3资料分析 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发病概况 阳江市2004~2009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1175例,各年报告麻疹病例为111、172、108、218、565、1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22/10万、7.39/10万、4.61/10万、9.20/10万、23.47/10万、0.04/10万,年平均发病率7.28/10万。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 全市4个县(市、区)均有麻疹病例报告,但地区差异较大,病例主要集中在江城区、阳东县,两地占总病例数80.43%,见表1。

表1 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发病地区分布

转贴于

2.2.2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7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66.30%;5月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25.62%,见表2。

表2 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发病时间分布

2.2.3人群分布

2.2.3.1性别与年龄分布 男性735例,女性440例;发病年龄最小的4月龄,最大的43岁,8月龄~14岁儿童发病数占总数的93.11%。

2.2.3.2职业分布 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学生其次。

2.2.3.3户籍分布 本地户籍发病838例;外地户籍336例,户籍不详1例。

2.3麻疹疫苗免疫史 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病例分别为601例、505例;有免疫史69例。

2.4暴发疫情 2004~2008年麻疹暴发疫情12起﹙均经实验室确诊﹚,发病人数179例;病例最多的一起有47例,最少的3例;其中2004年发生5起,2005年2起,2007年3起,2006年和2008年各1起,2009年无暴发。12起暴发疫情中,有10起发生在学校,2起发生在外来人口聚居地。

2.5实验室检测 全市报告的1297例疑似麻疹中,采集合格血清的有761份,标本采集率为58.67%;其中血清标本检测结果IgM阳性的639例,阳性率为83.97%,阴性结果122例;临床诊断536例,占41.33%。

3 讨论

通过对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病例报告和监测资料分析显示,2004~2009年年平均发病率为7.28/10万,2004~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大幅度下降。2009年3月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阳江市开展对8月龄~14岁的儿童MV强化免疫活动,结果全市报告接种率为97.90%,达到>95%的目标。此次MV强化免疫效果立竿见影,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提示强化免疫活动能及时阻断病原在人群中传播,是控制乃至消除、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有效策略。

参 考 文 献

[1]王莉霞,朱徐,王克安.全国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1,7(6):326~329.

上一篇: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广告数据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