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职责责任书范文

时间:2023-09-18 05:28:42

个人职责责任书

个人职责责任书篇1

近年来,蓬安县牢固树立“大党建促大发展”工作理念,大力推行“党建问责制”,有力地促进了党建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着眼于“该问谁”,明确问责主体

“党建工作再困难,书记真抓就不难”。县委始终坚持把管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旗帜鲜明地指出,“书记抓党建是天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出了问题是渎职”。先后出台了基层党建系列文件,各级各部门党组织书记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建立联系点,层层落实责任人,对党建工作分别从集体责任到个体责任、从第一责任到主管责任、从协管责任到具体责任,一一作出明确规定,突出了不同类别、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党建责任主体。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责任制,全县47位县级领导都领到了自己的党建“责任田”,分别固定联系一个乡镇,督促、检查、指导乡镇工作,重点落实到产业培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维稳、创建和谐等具体事务,并与乡镇工作一道考核,同奖同惩。同时,该县采取抓项目建设的方式抓党的建设,深入推进“项目党建”新模式,把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干部培训等归并为“党建小项目”,实行定人员、定事项、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的“五定”工作制,明确了党建责任主体,划定了党建责任区域,促进了党建责任人主动谋划工作,超前思考工作,靠前指挥工作。

二、着力于“问什么”,细化问责内容

该县从改革方式入手,探索建立了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并围绕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三个方面,紧扣重点和创新两个层面,制定年初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确定问责内容。20xx年,该县根据部门差异、地区差异和岗位差异,按照县直机关和乡镇党委两大类别,在实行分类量化考核的基础上,又把全县实施的“五个全面提升”和“就业促进、城乡安居、环境整治、平安创建”等“四大惠民行动”,落实到牵头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作为各级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该县针对少数党员干部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状,在实行“有错问责”的同时,也对党员干部实行“无为问责”,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尽职尽责问责无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金溪镇沈家坝村原村支书因工作“无为”受到“问责”,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被群众“拿”下后,新任村支部书记谢福平不敢丝毫懈怠,积极探索建立了以“村务民议、村策民决、村事民监、村财民理”为主要内容的“四民管村”制度,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带领群众修通了长约11.3公里的标美村、社道公路,把一个闭塞落后的村变成了“园林式”的新农村,成为全县党建综合示范村。

三、着手于“怎么问”,创新问责形式

该县把党建述职作为党建问责的主要形式,全面推行了“党建‘上下’双向述职”制,每半年就履行党建职责情况,乡镇党委书记既向县委述职,又向本单位全体干部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述职;农村党支部书记既向乡镇党委进行述职,又向支部党员大会述职。县委年终在进行个人年度述职的基础上,还组织了“万名群众评干部”活动,通过双向述职,实施双向监督,让所有书记一起“晒太阳”,进一步增强了书记抓党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县委相关部门根据平时举报、新闻媒体曝光、日常工作情况,采取“走下去”检查、“请上来”汇报、“坐下来”交流等方式,加大日常工作问责、年度考核问责、公众代表问责力度。充分发挥党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选聘了10名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党务工作熟的党代表作为党建工作督查员,采取巡回检查、抽样调查和明察暗访等方式,找准问责着力点,及时反馈信息,并以《问责督办单》的形式下发至被问责对象,确保问责到位,同时利用《情况通报》和《工作简报》等,盯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提高了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四、着重于“如何用”,提高问责实效

个人职责责任书篇2

第一条为贯彻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方针,进一步做好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处分决定执行工作各个环节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保障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工作落到实处,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浙江省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实施意见(试行)》等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党纪政纪处分执行工作责任制由各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领导,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范围。

第三条实行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组织和行政分级管理,加强协作配合和监督制约的原则;采取谁主管谁负责、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办法。

第二章责任内容

第四条党委(党组)、政府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职责分工,分别对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工作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

第五条纪检监察机关在执行工作责任制中承担下列职责:

(一)在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决定后的15日内,将《处分决定书》、《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情况报告表》送达受处分人所在单位或所在党组织,其中《处分决定书》应同时抄送相应的组织部门和人事、劳动部门;

(二)对违法犯罪的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刑事判决书作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或纪检监察建议书;

(三)组织协调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分别按照党员组织关系或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在执行工作责任制中承担下列工作职责:

(一)将处分决定材料归入受处分人员的人事栏案;

(二)调整受撤销党内职务、行政降级以上处分人员的职务、级别和工资待遇,并书面告知具体执行单位;

(三)审核受处分人员处分期内的工资调整,并书面告知具体执行单位;

(四)对有关人员停职审查期间、逮捕后和受劳动教养、刑事处罚后的工资作出处理,并书面告知具体执行单位;

(五)按规定对受处分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和使用:

(六)分别对管辖范围内处分决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人事部门按人事管理权限规定,办理判处主刑人员的开除公职手续。

第七条公安及其他行政执法机关在执行工作责任制中分别、承担下列职责:

(一)公安机关应将因、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而受到罚款、拘留、劳动教养等行政处罚的党员、监察对象的有关情况,书面告知相关纪检监察机关及受处罚人员所在单位或党组织;

(二)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将违反有关行政管理法规而受行政处罚人员的《处罚决定书》,及时送达被处罚人所在单位或党组织。

第八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按照《关于在案件查处过程中相互提供案件材料的若干规定》(浙纪发C1999]16号)要求,将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或不决定书等案件材料提供给有管辖权的纪检监察机关。

第九条受处分人员所在单位及党组织在执行工作责任制中承担下列职责:

(一)收到《处分决定书》一个月内,在一定范围内宣布并执行处分决定;

(二)填写《党纪、政纪处分决定执行情况报告表》,并报送作出处分决定的纪检监察机关和主管的组织人事部门;

(三)根据有关行政处罚决定书或刑事判决书,按规定直接对受处罚人员的职务、工资待遇等作出相应处理,或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四)对有关人员受停职审查期间、逮捕后和受治安处罚、刑事处罚后的工资作出处理;

(五)及时将受处分人员的职务、级别、工资和考核使用等处理情况,书面告知相关纪检监察机关和主管的组织人事部门;

(六)对国家公务员和参照(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人员,按规定确定年度考核等次。

第十条受刑事处罚或受行政处罚应追究党纪责任的农村(社区)党员,所在的基层党组织应及时作出党纪处分决定,并按党纪处分批准权限报批或备案。

第十一条相关单位负责协助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作出处分决定的机关,做好受处分人员违纪所得的收缴、退赔工作,取消或纠正受处分人员违纪获得的其他非经济利益,并向作出处分决定的机关书面反馈协助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党组根据同级党委的意见或上级、同级纪委的纪检建议书,负责向主任会议提出建议,提请常委会依法罢免上级人大个别代表、本级人民政府个别副职领导的职务和撤销由其任命的本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或接受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人大代表的辞职请求。

第十三条政协党组根据同级党委的意见或上级、同级纪委的纪检建议书,按照干部任免权限,提请主席会议或常务委员会议按有关规定撤销受处分人员的政协职务。

第三章责任追究

第十四条执行工作责任制的各职能部门或单位违反规定,并造成不良后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通报批评、责令检查、诫勉、免职等组织处理,或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一)未在规定时间内将《处分决定书》送达受处分人和受处分人所在单位并抄送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的;

(二)未在规定时间内宣布、执行处分决定的;

(三)未将处分决定材料归入受处分人员人事档案的;

(四)未将受处分人员应降低的职务、级别、工资或应取消的奖励、荣誉等非经济利益书面告知所在单位执行的;

(五)违反受处分人员年度考核、确定考核等次规定的;

(六)在处分期内晋升受处分人员职务(级别)的;

(七)违反规定给受处分人员调整工资的。

第十五条受处分人员所在单位违反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通报批评、责令检查、诫勉、免职等组织处理,或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一)未按规定时间和范围宣布处分决定的;

(二)未将处分决定材料归入本人人事档案的;

(三)未按规定降低受处分人员职务、工资或者取消其奖励、荣誉等待遇的;

(四)未按规定执行有关人员停职审查期间、逮捕后或行政、刑事处罚后的工资发放标准的;

(五)违反对受处分人员的年度考核规定,确定考核等次的;

(六)收到刑事判决书或行政处罚决定书后,未及时按党员组织关系或干部管理权限向党委、政府及组织人事、劳动部门书面报告情况的。

第四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实施办法由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浙江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个人职责责任书篇3

a、确定岗位的任职条件:岗位说明书里已经确定了这个岗位的任职条件,任职条件是招聘工作的基础,招聘工作需要依照任职条件来挑选人员,不满足任职条件的人,不能用。如果企业一定要用只也能降格使用,例如工资等级要下降,或者职务要略微下降。

b、岗位说明书将作为签订劳动合同的附件:岗位说明书将作为员工录用以后签订的劳动合同的附件。企业决定录用员工后,这名员工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要负责到何种程度,这些问题也已经事先在岗位说明书里约定好了,企业不需要对员工重复说明。

c、作为入职培训的教材:员工被录用以后,岗位说明书可以作为入职培训的教材。新员工在被录用以后,一般企业要进行一次入职培训。

2.对员工进行目标管理

在对员工目标管理设计的时候,依据岗位说明书所规定的职责,通过岗位说明书可以很清晰、明确地给员工下达目标,同时也便于设计目标。

a、岗位说明书是给员工下达目标的凭证: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最有效的办法。给员工下达目标的凭据就是岗位说明书里面规定的职责。例如给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专员下达的目标是培训的指标,而不能下达薪酬管理的指标。由此可见,岗位说明书是目标管理的一个基本依据。

b、依据岗位说明书可清晰设计目标:在岗位说明书中,具体某个项目有几项职责,目标应该下达给谁,都有非常清楚的说明。因此,负责目标管理的主管应该随时查阅岗位说明书,以便更明确、有效地对员工进行目标管理。

3.是绩效考核的基本依据

a、岗位说明书确定了岗位职责:在绩效考核的时候,只有通过考察岗位说明书,才会知道只有这个岗位才有这个职责,才能去考核这个岗位上工作的员工是不是尽职尽责,是不是完成了工作目标。假如在岗位说明书中根本就没有这个职责,就不能拿这个要求考核他,因为他不需要承担这样的责任。所以,岗位说明书在工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中起很大的作用,也是绩效考核的一个基本依据。

b、岗位说明书确定了职责范围:岗位说明书明确确定了某一项职责的范围,是全责、部分还是支持,很清楚地划分了员工的职责。当某一项工作没有完成或出现问题时,责任十分清楚。

c、岗位说明书确定了考核内容:岗位说明书还规定了考核评价内容。绩效考核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不能是岗位说明书写的是一个样,考核标准又是另一个样。

4.为企业制定薪酬政策提供依据

直接决定薪酬的是岗位评价,所以岗位说明书所提供的依据评价是间接的。岗位评价是企业薪酬政策的基本依据,整个薪酬体系需要以岗位评价为支撑性资料。而岗位评价的基础是岗位分析和岗位说明书,如果没有岗位说明书、岗位内涵分析、员工规格分析等资料,就无法进行岗位评价。因此,从根本上说,岗位说明书为企业制定薪酬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缺少了岗位说明书,企业制定薪酬政策将是很困难的。

5.员工教育与培训的依据

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为了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员工进行岗位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培训,完备上岗任职资格,提高员工胜任本岗本职工作的能力。根据岗位说明书的具体要求,对一些任职条件不足,但其它方面优秀、符合公司急需人才要求的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他本身的素质,最后使其达到岗位说明书的任职要求。

6.为员工晋升与开发提供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一些手段使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做更大贡献。 员工的晋升与开发,离不开人事考核。人事考核是以员工为对象,以岗位说明书的要求为考核依据,通过对员工德、能、勤、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此作为任免、奖罚、报酬、培训的依据,促进“人适其位”。因此,岗位说明书也为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依据。

员工大都愿意在一家企业长期工作,并不愿意来回跳槽。主要是看有没有发展的空间,例如现在是销售员,有没有可能做销售经理或销售总监。公司就要依据岗位说明书,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个人职责责任书篇4

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有利于全面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党政一致性的工作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尊重了党政工作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性的客观事实。填补了对党委书记“上级监督不了、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漏洞。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有利于建立权责对等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对待一个问题,以其所负的各项经济责任为主线,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判。从最高决策权的党委去思考,从行政首长管理情况去分析,从职能部门和单位的实施情况去查找,有利于清晰界定责任,建立权责对等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对党政领导干部审计情况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如对地方党政、法院、检察院主要领导干部,采取任中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其中,地方党政领导一方离任的,对离任领导进行审计,也可以同时对留任领导(任期三年以上的)进行任中审计。此举有利于加强审计管理,节约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质量、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

一、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法律依据与审计目标

2012年1月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针对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时,强调提出了“要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式,逐步扩大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要求。

(一)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法律依据。2010年10月12日,中办、国办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1.必要性方面的法定条款:两办《规定》,不仅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同时在审计组织方式上规定“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审计”。以法定条款把审计对象和审计时机给予了明确。

2.可行性方面的法定条款:解读两办《规定》第十八条,在审计内容上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法定条款中要求对决策和决策执行实施审计和审计评价。根据《中国共产党》,凡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党委在地区、单位、部门的重大经济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党委书记,就是要发挥党委在经济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行政首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我国行政体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并承担相应责任。

3.可操作性方面的法定条款:两办《规定》对领导干部履行职务中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指出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界定。两办《规定》还进一步明确了三种责任划分的标准和依据。在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中,审计机关只要对决策和决策执行进行判断,就能做出审计评价,确认被审计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审计人员只要围绕决策和决策执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并以此为工作指南开展审计取证活动,就能实施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二)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审计目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是一项政策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这就对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实践证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应坚持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紧扣决策、执行、效果、廉政等重大事项开展。总体审计目标的确定可归结为:依法行政、尽职尽责、科学发展、保障民生。重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

一是决策责任。通过对党政主要领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情况的审计,查政主要领导是否因违背民主科学决策程序和有关政策法规、盲目决策给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大失误,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

二是管理责任。决策做出之后,在决策执行环节出现的与重大经济决策出现偏差和背离所产生的问题,党委和行政首长负有领导责任。围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反映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的经济发展真实状况,保障国有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三是廉政责任。通过对党政领导所在地区、单位、部门和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的审计,揭示党政领导任期履行经济职责过程中是否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的问题,促进党政领导依法行政,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全面履行职责。

二、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中,不仅面临着任职时间不同步、经济责任划分难等问题,更面临着对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决策和效能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不明确导致评价难等问题。一是需协调审计计划。审计中经常出现书记与行政首长任职时间不同,离任时间不一致的问题。需要审计部门在年初制定计划时根据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需要和审计力量等因素,与组织部等委托部门共同沟通,出具审计委托书,安排同步审计计划。二是责任划分难、评价难。首先,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尚没有相关文件对党委和政府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很多情况下,行政首长兼任党委副书记,造成两者职责权限的界限不好划分,导致归责到位较难,全面、客观评价到位也很难。其次,书记与行政首长经济责任有重叠之处。党委书记和行政首长虽然在权责中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的最高管理层,担负着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重任,因此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的各项经济指标、经济业绩和上级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党委书记员和行政首长都负有责任。再次,被审计对象的主体特征存在差别。党委书记对经济事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因个人的施政风格不同而多种多样,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个人能力与性格差别也会影响职责权限的履行等等。

三、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对同一单位不同身份的主要领导干部同时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方式。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遵循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原则和《国家审计准则》中指导性条款外,还要体现同步审计的特点,把“同”与不“同”有效结合起来,在立项、方案、内容、评价、定责、报告等每个环节形成一个清晰的审计路径。

(一)审计计划管理体现同步性。经过相关程序批准后被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工作计划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作为一个审计项目立项,也可以作为两个项目进行立项。不论其中一位领导离任另一位在任,还是同时离任,只要用“任中”和“离任”区分,就可以采取“同步审”的方式。对任期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两人共同担任本职务的年度进行审计。在组成审计组、召开进点会、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安排审计工作时间、民主测评及座谈会、审计档案归集等程序性的事项,可以同时履行,不需要在程序上重叠复制。审计通知书,根据立项的情况确立,以一个项目立项的,可以出一份通知书。以两个项目立项的出两份通知书,在内容上以明确“任中”还是“离任”。内容中要明确被审计人各自实际的任职时间。

(二)审前调查与审计方案理清职责。审前调查时,除了解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相关情况、内部控制及其执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情况外。同时要了解两位被审计人的相关职责范围,重点关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与执行过程;政策的贯彻、制定与落实过程;任期内党政工作目标与考核评价的要求,党政领导干部以往分别接受审计监督及整改情况;单位管理制度建立和监管等方面是否存在党政分工、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的情况等等。

(三)审计内容区分共性与个性。党委和行政工作重点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都是促进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的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在重大经济、重大投资项目和重要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重大策略,重大举措,都必须经过党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形成统一意见,做出最后决定。书记与行政首长各自代表党委和行政行施职权,其责任既各负其责,又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在审计内容上既要关注两者共同职责,也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各有侧重;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的放矢。

1.共性审计内容。主要有:一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工作部署情况;二是促进促进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的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情况,重点关注经济发展规模,资产积累水平、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三是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四是民生改善及其他重要事项。

2.个性审计内容。

①党委书记重点审计内容,侧重于宏观经济战略与决策责任。一是经济事项决策情况。关注党委书记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情况,党委书记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党委书记在贯彻落实国家经济政策过程中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二是执行督察监管情况。关注党委书记对行政工作是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督查考评机制,对政策执行结果适时进行追踪反馈,是否建立针对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制度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包括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建立执行和监督情况。在一个时期之内,党委书记对经济政策的实施有效性是否通过党委来督办;对实施结果是否通过党委进行评价,是否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修正执行结果与目标之间出现的偏差等。三是决策结果与产生绩效情况。通过查验决策实施的结果,确认决策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四是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情况。

②行政首长重点审计内容,侧重于经济社会与事业发展过程中执行与管理责任。一党委重大经济决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二是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况;三是任期内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四是政府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使用情况;五是职权内各项具体经济工作的决策及执行情况;六是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情况等等。

(四)审计评价坚持权责对等性。总体原则:坚持权责一致,以责定评。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评价,不仅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设立的一般原则,即以经济责任为主,突出重点,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等,还要结合同步审计的特点,以职责权限为范围,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在科学地梳理双方的经济责任后,围绕经济责任的主线,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正确界定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并始终坚持四个评价原则界定责任。

一是“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党委书记和行政领导没有争议,审计组也未掌握足够证据的通常情况下,凡书记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纳入书记评价范围;凡行政首长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纳入行政首长评价范围。如果发生的事既属于书记职责范围,也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审计评价中既纳入书记评价范围,也纳入行政首长评价范围。二是“谁主持谁负责”的原则。专题会议研究的事项,依照会议记录、会议记要等资料,谁主持会议,谁承担责任。三是“谁签批谁负责”的原则。对于没有上会研究,而是通过文件或批示形式决定的事项,依签发签批人确定责任。四是“谁决定谁负责”的原则。未经集体研究的事项,如果出现问题,就纳入决定者的责任评价范围。

此外,同步审计中的审计报告份数要与审计立项数和审计通知书的份数相对应,并遵循《国家审计准则》要求。但是审计结果报告要区别不同被审计领导干部,按照不同责任人分别出具。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时,在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认定上,应该明确党委和行政共同负有的责任,同时明确引发责任的源头,客观公正地确定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担负的相应责任。形成在共同担负责任的同时,细化责任类型。一要突出党委工作的战略性、全局性、统揽性、调控性和驾驭性的特点,使经济责任评价符合党委职能的工作运行规律。二要突出行政工作具有执行力、操作性和党委决策思想的的实践转化性等特点,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游离实际、不脱离实情。总之要形成两者个性化的审计评价意见,向干部监督和干部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审计结果报告。提高领导干部依法理财、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为预防和治理腐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个人职责责任书篇5

一、当前党建工作责任制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内容不够全面科学。目前的责任制体系中,责任是核心内容,但对责任主体明确、责任划分、责任履行等内容涉及较少。调查对象中30%认为责任主体不清晰,47.5%认为责任清单不明确。即使明确党建工作责任又相对宏观,大都没有具体责任清单,不便于执行和考量。

权责不够对等均衡。一方面,存在责任不均衡问题。对各级党组织责任强调比较多,对党委职能部门责任强调得少;对“一把手”责任强调得多,甚至将党责任都归为“一把手”个人责任,但对班子其他成员责任强调比较少。另一方面,存在权力和责任不对等问题。要求各级党组织和“一把手”履行责任,但对权力则未予明确,缺乏必要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另外,实行垂直管理单位,管理权和用人权往往在上级部门,而党建责任则在地方,权责不对等容易造成党建盲区。

环节不够衔接配套。目前的责任制体系中,大多聚焦单个环节,比较重视责任分解和考核,但对责任履行、督查、评价、追究等环节比较笼统和模糊,有的环节甚至缺失。57.6%调查对象认为责任评价不全面,40.6%认为责任考核不区分,39.1%认为责任追究不严格。各环节相对独立,缺乏整体性;环节衔接不到位,缺乏配套性。

运行不够顺畅有序。大部分地方和单位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机制保障,导致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一般是年初布置、年底考核,年中督查较少;有的地方对责任制考核不够重视,存在着流于形式和过于简单现象,不开展专项考核而是纳入综合考评;不少地方虽建立专项述职制度,但对问题整改缺乏跟踪;有的地方对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对履职不到位问责不力。由于制度缺失,导致责任制体系运行不够顺畅有序。

二、准确把握党建工作责任制体系的科学定位

准确把握总体框架。一是组织领导,包括领导机构、职能部门、责任主体等。二是内涵范畴,包括责任分解、责任督查、责任考评、责任追究等。三是实践路径,包括上级党组织督查、本级党组织履职、党员参与、群众监督评议等。四是基本保障,包括经费保障、阵地保障、人员保障等。

准确把握基本原则。一是权责对等,既明确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又赋予一定权力,保证权力和责任对等统一。二是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靠实管用措施,有效解决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难题。三是简便易行,体现“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溯”要求,提高可操作性和可执行力。四是系统配套,既突出主体责任又突出领导责任,既涵盖责任分解落实又涵盖责任考核追究,形成衔接有序的完备体系。

准确把握运行方式。一要上下联动。坚持上级党组织督查指导、本级党组织强力推动、下级党组织支持配合共同用力,形成以上率下、以下促上态势。二要主次同频。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履行主体责任,分管负责人履行分管责任,相关工作机构履行职能责任,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三要内外共振。既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参与其中,在党内形成党建工作主体意识,又由党内拓展到党外,邀请群众监督和评判。

三、构建党建工作责任制体系的对策

构建党建工作责任制体系,目标是建立全面清晰、系统完备的闭合链条,核心是科学有效、衔接有序,实践要求是便于操作、易于考量。

建立责任划分机制,解决“责任架构不清”问题。坚持科学统筹、合理划分,形成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金字塔式责任架构形态。一要建立统筹领导架构。建立条块分明的党建工作统筹领导架构,既要建立由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党组)、基层党组织组成的条线责任架构,涵盖省、市、县、乡四级;又要建立由党委(党组)及其职能部门组成的内部责任架构,形成统揽全局、内外协调的责任架构。二要建立多重管理架构。目前高校、垂直单位党建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但由于人事权不在地方,实际上党建工作责任制难以落实。要调整高校和垂直单位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以条线为主、地方为辅;行业协会党组织实行归口管理,以地方党委为总负责、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为主牵头;联合建支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实行综合管理,以开发园区党组织为统领、重点企业党组织为核心。三要建立压力传导架构。党建工作是“一把手”工程,要建立“一把手”抓“一把手”的责任传导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把责任扛在肩上。

建立责任界定机制,解决“责任主体不明”问题。科学界定不同责任主体的党建工作责任,重点明确五种责任:一是统揽责任。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是本地、本系统党建工作的“龙头”和“指挥部”,既有统筹谋划、任务分解、工作督查等重要职责,又有资源整合、力量调配、协调推进等特殊优势,必须承担区域和行业内党建工作统筹职责。二是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必须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尤其是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承担本地区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主管部门党委(党组)承担行业、系统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三是第一责任。各级党组织书记承担党建工作第一责任,必须始终将党建工作抓在手上,树立并坚持主业意识。四是分管责任。专职副书记是党建工作直接责任人,承担分管责任;党组织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承担所分管部门和领域党建工作责任。五是执行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尤其是地方党委抓党建工作主要是管宏观、管全局、管决策,具体任务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去落实、推进和督查,重点是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等职能部门各负其责。

建立责任细化机制,解决“责任清单模糊”问题。制定责任清单既要体现全面性,又要体现差异性,从根本上解决责任模糊问题。要差别化制定党建工作责任清单,一要细化不同领域责任清单。地方党委重在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监督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干部、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选树先进典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等责任;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党组织重在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开展谈心谈话、选拔任用干部、落实“”制度、党员日常教育管理、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等责任;村(社区)党组织重在促进村级集体增收、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组织党员冬训、兴办民生实事、收集社情民意等责任;社会组织党组织重在落实党建制度、保障党建活动阵地、开展特色党建活动、发挥优势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党建影响力等责任;国有企业党组织重在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企业党内民主制度、围绕企业发展创新党建活动、培植企业党建品牌等责任;非公企业党组织重在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规范党建阵地建设、推进党群一体化、结合企I发展创新党建方式、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等责任。二要细化不同层级责任清单。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是抓党建工作的关键和核心。省(区、市)党委重在制定党建规划、出台党建制度文件、规定党建经费保障政策、研究党建重要问题、统筹各领域党建等责任;省辖市党委重在研究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具体措施、部署区域党建重要任务、整体推动各领域党建、制定党建政策等责任;县(市、区)党委重在抓好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的贯彻、财政保障党建经费、规范党建阵地建设、选树先进典型、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处置不合格党员等责任;乡镇党委重在抓好中央和上级党委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带领群众致富增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等职责。三要细化不同岗位责任清单。党组织书记全面负责管党治党工作,统筹抓好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主持制定党建规划和计划,抓好重大活动谋划、部署、推进和督查,牵头抓好党建工作情况汇报、考核检查、失责追究等,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党组织专职副书记协助书记制定党建计划,协调各方力量推动任务落实,定期督查工作情况,及时收集问题并向书记汇报,同时提出建议为党委(党组)决策提供参考;党组织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指导分管领域和部门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开展党建工作,及时分析分管领域党建工作突出问题并向党委(党组)提出改进措施。四要细化不同机构责任清单。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整体谋划区域或系统内党建工作,讨论研究党建重要问题,下发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协调各方资源统筹推进党建工作;党委(党组)重要职能部门按照职能承担职责,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强化执纪监督问责;组织部门严把选人用人关,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宣传部门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领导。

建立责任督查机制,解决“责任履行不力”问题。要健全党建工作常态检查指导制度,主要包括五项具体制度:一是专项督查制度。采取专项测评、个别访谈、实地察看、调阅资料等督查方式,对市、县、乡三级党委的督查,每年开展一次;对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党委(党组)的督查,每年组织20%左右,确保地方党委一届任期内全覆盖;各级党委(党组)对所辖党组织的督查可采取不定期方式,既实现全覆盖,又对薄弱党组织重点督查。二是重点项目巡查制度。对党建工作重点项目适时巡查,动态掌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将党建工作情况纳入巡视内容,重点巡视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三是专门约谈制度。以县(市、区)为例:县(市、区)委书记约谈四套班子领导、乡镇党委书记、机关部门党组织书记;四套班子领导约谈分管部门和联系点党组织书记;乡镇党委书记约谈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部门党组织书记约谈所属基层党组织书记、中层正职以上党员干部、部分普通党员。约谈实行分级负责,每年至少约谈一次,鼓励下级党组织书记约谈上级党组织书记。四是定期报告制度。建立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党建工作制度,建立下级党组织向上一级党组织报告党建工作制度,建立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党组向同级党委报告党建工作制度。五是专项述职制度。建立市、县、乡三级党组织书记“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建立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履行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

建立责任考核机制,解决“责任评判不准”问题。完善科学有效的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重点在提高考核科学度和有效度上下功夫。一要科学设立考核指标。采取百分制,按照加强党建工作领导、完成党建工作任务、执行党建制度、落实党建保障、创新党建特色五个方面,确定3:3:2:1:1的合理比例,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宏观又微观,既看实效又看问题。二要实行差别化考核。整体考核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履职情况,全面考核党委(党组)履职情况,重点考核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分别考核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履职情况,分类考核党委各职能部门履职情况。三要注重多纬度评价。考核应以上级党组织每年一次考核为准,考核不能仅停留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上,还应面向社会组织民主评议,准确把握实际成效和各方满意度。四要合理运用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应纳入机关部门目标管理综合考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市县乡三级党政正职专项考核、换届考核或任期考核、干部提拔重用的任前考察等范围,根据考核结果每年评比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每两年在县域和市域、每三年在省域、每五年在全国进行表彰。出台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结果运用细则,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干部重要依据,对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绩突出的,优先评先评优和提拔使用;对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不力、群众评价不高的,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不得提拔使用;对缺乏管党治党经验和水平的新提拔人员,不得进入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对管党治党意识和能力不强的,不得担任党委(党组)书记、副书记。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解决“任查处不严”问题。一要明确失责情形。细化履行党建工作责任不力的失责具体情形,使责任追究有依据。二要规范责任认定。按照“找准失责行为――分析失责原因――初步确定失责主体――与失责对象沟通反馈――正式界定具体责任人”程序,分清客观与主观、班子集体与班子成员个人、书记与分管副书记各自责任,班子集体责任和书记责任由上级党委(党组)认定,班子其他成员责任由所在党委(党组)认定。三要从严追究责任。制定党建工作失责追责办法,对党追责,重在警示和采取书面检查、通报批评、集体诫勉等处罚;对党组织班子成员个人追责,重在教育和惩处,采取诫勉谈话、调离所在党组织、免除党内职务、给予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等处罚。

个人职责责任书篇6

一、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过多带来的问题

地方党委换届前,普遍存在副书记职数过多的问题。以县(市、区)为例,有的地方在11名县(市、区)常委中,就有5名副书记,占常委总数的45.5%。副书记职数过多带来的问题:一是副书记事实上成了党委班子中的一个领导层次。具体工作中,基本上是常委有事先向分管副书记汇报,然后再向书记或常委会汇报。这虽然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容易使常委产生依赖性,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二是书记办公会成了事实上的决策层。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书记办公会不是一级决策机构。但实际工作中,对重大问题,都是先上书记办公会,如干部任免讨论决定时,有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秘书长参加,已经超过了常委会的半数,事实上已主导了常委会的决策。书记办公会上定下来的事情,再拿到常委会上通过,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其他常委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党政分工不清晰。党政班子之间分工交叉,工作权限和职责相互重叠。如对农业、政法、宣传、教育、文化等工作,党委有副书记或常委分管,政府有副县市区长分管,既增加了工作层次,又加大了协调难度,出了问题也难以追究责任。通过地方党委换届减少副书记职数,可以有效地解决书记办公会成为事实上的决策层的问题,解决党政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充分发挥常委集体领导的作用。

按照要求,地方党委换届后只设一名专职副书记。对此,有些地方确定的意见是:专职副书记可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受书记委托,负责有关工作。这样定位,有可能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位常委分工负责各项具体工作,专职副书记会“闲起来”,无事可做;二是专职副书记分管的一些工作,成为被分管常委必过的一道关,影响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实施。综合分析各方面意见,对专职副书记的职能定位,可做三种类型设置:一是专职综合型。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受书记委托,负责有关临时工作。二是专职党务型。负责党群工作、政治工作,与市长(副书记)的分管经济、行政工作相对应。三是兼职综合型。专职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同时完成书记交办的有关工作。专职副书记的职责定位,很难一下子规定到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二、选好配强党委领导班子是关键

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对地方党委常委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应按照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切实抓好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选配,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抓好党政正职的选配。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其素质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有效实施。这次换届副书记职数减少后,对党政“一把手”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揽全局的能力要更强,民主作风要更好,自我要求应更严,更善于调动和发挥常委一班人的积极性。要十分注重县(市、区)党政正职队伍建设,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旗)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严格选拔标准和任职条件,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统筹协调能力强、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县(市、区)党政正职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优化结构,搞好群体配备。在年龄结构上,要抓住换届有利时机,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同时注意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的优秀干部,努力实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配备;在知识和专业结构上,不仅要选拔熟悉党务、意识形态、纪检、政法等工作的干部,而且要充实熟悉经济社会管理和政府工作的干部;在个性特点结构上,充分把握每个常委的气质、性格特征,力求达到相容互补,刚柔相济,团结和谐,把党委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整体素质优良、成员优势互补、决策水平和议事能力高强的领导集体,为常委分工负责创造条件。

三、建立有效的常委分工负责运行机制

个人职责责任书篇7

一、违法生育(往年漏报列入当年考核)

出现违法生育(含当年上报往年漏报)的村庄,每发生一例违法生育一胎,扣支部书记绩效考核1000元,扣村主任、计生主任相应的比例数(支部书记的90%、80%);每发生一例违法生育二胎,扣支部书记绩效考核2000元,扣村主任、计生主任相应的比例数(支部书记的90%、80%);每发生一例违法生育三胎及三胎以上,扣支部书记绩效考核3000元,扣村主任、计生主任相应的比例数(支部书记的90%、80%)。包村干部负对所包村庄指导责任,每发生一例违法生育扣包村干部2个月绩效考核。凡是违法生育的村,在年度总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并对违法生育一胎、二胎、三胎的村,在年度总考核中分别扣20分、40分、60分。

二、B超检查

每年组织三次B超检查,要求育龄妇女B超查体率达100%。每漏查1人扣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三职责任人50元、50元、30元绩效考核,扣包村干部绩效考核10元。考核时间以全区每次B超检查结束后第10天为准。

三、长效节育措施落实

以村为单位,育龄妇女应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85%以上,在要求达到的百分比以内,每有1人不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扣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三职责任人100元、100元、50元,扣包村干部绩效考核10元。每月考核一次,考核数据、考核时间为每月的最后一天。

四、违法生育处理

凡是有违法生育的村,要求处理率达100%,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90%以上;低于考核指标的,每低于1个百份点,扣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三职责任人30元、30元、20元绩效考核,扣包村干部绩效考核10元。

五、流动人口工作

对流出在外的已婚育龄妇女,按要求1年3次网上回寄避孕节育报告单;每有1人次不按时回寄的扣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三职责任人50元、50元、30元绩效考核,扣包村干部绩效考核10元。并按要求实行与本人见面制度,杜绝违法生育的发生。

六、及时统计上报违法怀孕、生育信息

凡发现计划外怀孕、生育的要第一时间上报区计生服务中心;每发现1例违法生育瞒报、漏报、虚报、迟报的村,扣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三职责任人100元、100元、50元绩效考核,扣包村干部绩效考核10元。每季度考核一次。

七、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实行“0”管理,每出现1例计划生育案件,扣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包村干部四职责任人50元、50元、30元、10元绩效考核;凡是案件被我区调查属实的扣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包村干部四职责任人100元、100元、50元、20元绩效考核;凡是案件被市调查属实的扣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包村干部四职责任人200元、200元、100元、50元绩效考核;凡是案件被市调查属实的扣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包村干部四职责任人300元、300元、200元、100元绩效考核。

八、落实“和谐人口,诚信计生”工作

在全区大力倡导落实“和谐人口,诚信计生”工作理念。对出现计划生育工作弄虚作假,出具假证明,隐瞒不报,知情不报,违反工作程序,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每发现1次违反程序落户,扣农村统发补贴的四职干部(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村记账员)1个月绩效考核;每发现1次违反程序出具计划生育假证明,扣农村统发补贴的四职干部(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村记账员)2个月绩效考核;每发现1次知情不报,隐瞒不报,弄虚作假,者,扣农村统发补贴的四职干部(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村记账员)3个月绩效考核。

九、奖励

连续三年无违法生育,日常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并且在计划生育综合考核中(百分制),取得1至3名的村,年终对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包村干部四职责任人分别奖励现金1000元、1000元、800元、600元;取得4至6名的村,年终对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包村干部四职责任人分别奖励现金800元、800元、600元、500元。

个人职责责任书篇8

一、新的领导架构下常委职能定位的明显变化

去年6月份我区顺利召开了第二次党代表大会,按照换届工作要求,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区委常委。新的区委常委会中,书记1名,副书记2名,其余8名常委分别是党群口负责人、政府副职、基层主要领导。换届后,由于区委领导架构由原来的“书记办公会—常委会—全委会”转变为“常委会—全委会—党代会”,赋予了常委会新的职能,成为了区委工作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机构,使常委成为常委会的直接决策者和具体执行者,常委的工作角色、工作职能等呈现出新的定位和要求。

1、工作分工上由“协管”变为“主管”。换届前,常委的工作由副书记牵头分管,工作机制处于交叉运作和多层运作。换届后,专职副书记职数由4名减少为1名,其职责更多的侧重于统筹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事务的处理;政府副职中的常委和纪委、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人武部等常委,更加凸显了主管多个部门的工作分工,由原来协助分管副书记开展工作变为直接分管几个条线的工作。原“书记-副书记-常委”三级架构向''''书记-副书记或常委''''两级架构运作机制的新转变,减少了领导层级,减少了常委对副书记的依赖性,增强了常委站位全局、纵向沟通、横向协调的履职要求,将常委真正推到了区委核心领导的前台。

2、工作决策上由“副将”变为“主将”。换届前,书记、副书记职数接近常委会成员的半数,书记办公会是区委日常工作的管理机构,成为区委工作事实上的决策层。换届后,副书记职数由5人减为2人,书记办公会的议事范围由8个方面减少为5个方面,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后,常委会的议事范围扩大了,决策事项由10个方面增至13个方面,增强了常委参与决策的职责,常委会成员在重大事项的平等决策权,有效地改变了以往书记办公会事实上主导常委会的状况。党内民主的扩大和集体领导的强化,要求常委站在集体领导的高度,正确行使和科学运用决策权,更需具备对区域各方面的重大事项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常委职责凸显出由重在履行表决权向承担常委决策责任的转变。

3、工作运作上由“配角”变为“主角”。换届前,各常委分管工作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先向分管副书记提出,由副书记提交书记办公会讨论决定是否上常委会议决,实际上是工作的配角。换届后,各常委直接对常委会负责,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向专职副书记报告列为议题,直接提交常委会研究讨论和决定。工作运作上的变化,使各常委成为常委会议题的发起者,扩大了常委会民主决策的空间,提高了决策时效,增强了常委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方案建议主体与决策执行主体的一致性,使常委对负责或分管的工作更加凸显出驾驭全局、把握方向、推进实施、检查指导的主角职能。

二、建立常委分工负责运作机制的基本原则

地方党委要真正达到核心领导、统揽全局,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新架构就必须有高效议事、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作保障,让常委分工负责制真正体现出集体领导、充分负责、高效运作。创新建立切实有效的常委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政治核心、统揽全局原则。常委会按照责任划分,在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全委会的职权,主持地方党委日常事务处理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必须着眼进一步促进党内民主和集中的高度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科学统一,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的完善发展,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常委会作为区域全面发展的领导决策机构,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必须着眼于强化常委会集思广益、集谋汇智、集聚能量、集中精力的功能,在把好方向、抓好大事、谋好思路等方面统揽全局,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上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

2、科学分工、权责对等原则。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必须有效解决原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党政分工交叉过多、职责不明的问题,按照现代信息管理、快捷高效运转的要求,常委分工必须着眼于工作职能覆盖全局、工作领域条块独立、工作任务均衡配置,进行科学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必须着眼于常委职责行使所必需的行政资源保障,坚持和促进常委责权、事权、财权的对等统一;在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的同时,充分授权,激发常委的内在动力和能动作用,着力提升常委的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和驾驭力,促进常委分工负责更高效地服务于党委集体领导,整体提升党委的领导水平。

3、效能优先、监督励政原则。效能优先是实施常委分工负责制的重要目标,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运作过程,是各常委把握全局、科学决策的履职过程,是政令畅通、高效运行的尽责过程,必须着眼于党委执政能力的提高,着眼于执政效能的增强,使党委的决策适应时展的需求,符合区域发展的规律。监督考核是促进工作的有效手段,每个常委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党内、法律、社会舆论、人民群众等多方面的监督和检验,把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机制之下,强化常委的作为意识,自觉做到勤政廉政,不辱使命。

三、建立和深化常委分工负责制运行机制的建议

常委会集体领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运行落实,关键需要有健全的运作机制作支撑,有规范的工作机制作保障,因此,必须在常委会议事决策、议题管理,常委的科学分工、执行保障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创新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系统配套的工作运行机制。

1、建立新的议事决策机制。党委的日常事务管理和议事决策是常委会的主要职能,可将书记办公会改为书记碰头会,并建立常委会新的议事决策机制,修改完善议事规则,明确议事范围、议事方式、议事程序及议事要求,确保常委履职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一是界定议事范畴。常委会作为日常工作的议事决策主体,负责党委日常具体事务的决策和常规工作的把握,如对需提交全委会做出决定的,事关地方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重要人事编制、重要干部任免和奖惩等问题,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讨论。二是规定会议召开时间。地方党委根据工作的运作方式和周期,因地制宜地明确常委会议召开的期限,原则上可每月月底召开一次,主要用于区委重大事项的议事决策,遇重要情况、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可随时召开。可确定每周一为常委会工作日,主要用于召开部分常委工作碰头会、议事研讨会或安排其他常委集体活动等。三是规范议事决策方式。常委会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采取举手表决、票决或其他方式进行。会议决定多个事项的,需逐项表决。尤其是推荐、提名干部和决定干部任免、奖惩等事项,应逐个表决或票决。

2、建立新的议题管理机制。常委分工负责其目的在于促进常委集体领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常委会议题管理制度,对议题的前期准备、建议的提出、方案的沟通进行分步规范的操作,强化常委会议事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决策的民主科学。一是建立议题调研论证制度。对提交常委会讨论决策的议题,常委在上会前期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拿出可比方案,特别是对事关全局、涉及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确保建议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明确常委会议题管理规定。可建立常委会议题管理的办法,对常委会议题管理的指导原则、责任主体、主要内容、前期准备、审议程序、执行反馈等各个方面,予以细化明确和规范。常委会的议题由常委会成员提出,由专职副书记或党委办公室具体负责议题流程的协调操作,由书记(或政府主要负责人)确定,也可由上级党组织确定。三是推行议题提前酝酿制。根据常委会召开的时间要求和确定的议题,提出议题的常委提前一周将涉及议题的相关材料提供给党委办公室,由党委办公室送交各常委,以便各常委有充足的时间对议题方案进行思考酝酿和沟通交流。

3、建立新的科学分工机制。科学的常委工作分工,是常委分工负责制有效落实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原则,要在对常委会的职责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实行常委分工全覆盖,扩大党政交叉任职,将常委会职责分解到每名常委,规范常委职责,明确管理范畴,形成领导管理一致、权责对等均衡、运行便捷高效的常委分工负责机制。一是坚持党政任职交叉、分工不交叉的原则。如党委专职副书记突出党委日常事务的处理、四套班子的协调沟通、党委全局性工作的检查督促等,受书记委托负责一些全局性的工作,分管党委工作的目标制订、执行、督查、考核等综合管理,与其他常委分工不交叉;再如政府副职常委不仅按照政府工作分工管理行政事务,还要负责分管工作部门的党群全面工作。政府非常委副职的分工,在党委常委分工的基础上,可以与常委交叉,分管部门的行政工作。二是坚持领域内相近工作统合、分管工作条块独立的原则。对党委或政府领域内的工作,可进行相近工作的统合,实行条线垂直、块状划分分管,可按照常委、纪委书记负责纪律检查、政府监察工作的模式,进一步促进党委工作与行政工作的一体融合。如常委、组织部长可负责组织、人事、人才、培训等工作。三是建立常委管理镇街党(工)委、部门领导班子责任制。在常委负责和分管部门全面工作的同时,常委应增加承担党委管理下级党(工)委和领导班子的职能。每名常委可分工管理镇街党(工)委,对没有政府副职常委分管的政府组成部门,可安排其他常委分管多个部门的领导班子,常委负有领导和指导分管部门的党建工作、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建设的职责,并负有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评价权,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调整、选拔、任用等重大事项有主要建议权。同时,常委还负责分管镇街需要提交常委会研讨决定事项的素材收集、方案完善和议题的提出,负责执行落实常委会决议。

4、建立新的执行保障机制。地方党委工作的统筹运作必需有充足的人权、事权、财权等相应保障资源,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有效落实必须坚持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因此必须建立常委职责履行的保障机制,确保党委工作高效运转,促进常委最大程度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方面建立常委工作基金。根据常委的职能需求,建立常委工作“特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由党委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经费的管理,主要用于常委事关全局的调研、考察等相关工作,保障常委充分履职。另一方面健全常委工作办事机构。面对常委分工负责运行机制的进一步规范实施,党委办公室的服务对象由书记扩大到了全体常委,工作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和扩大,必须重新定位其工作职能。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强化党委全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服务职能,改原以条为主为以块为主的运作模式,建议对党委办公室的机构进行改革,建立综合全局工作的协调机构,负责党委工作目标的督查考核,建立常委工作服务机构,为全体常委工作提供服务。

5、建立新的常委选拔机制。常委分工负责制拓展了常委的工作领域,赋予了常委更重的工作责任,凸显出常委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因此,常委人选的培养选拔是保证常委分工负责机制高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建议加大基层层面常委人选的培养储备。常委工作面的扩大和职能的拓展,要求常委的综合能力素质,必须涵盖到领导、管理、经济、党建及基层具体实践等各个领域,不仅要善于条线管理还要善于区域管理,建议省市加大常委后备干部的高层次培训;在确立选拔标准和任职条件时,不仅要考虑到政治素质、领导能力、领导作风、勤政廉政等多方面共性要素,还要突出基层任职经历、实践经验、群众基础等基层常委的特质要求,将一线优秀的党(工)委主要负责人,选拔到区级党政领导队伍中来,进行基层层面常委人选的必要储备。另一方面尝试创新常委选拔方式。在党委换届选举和上级党委委任的现有任用原则、方式、程序等用人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区县党委常委选拔的民主,可在相对合适的范围内,尝试以公推公选的方式,把政治素养高、领导能力强、综合潜力大和基层经验丰富、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常委岗位上来,整体强化区县常委会驾驭基层工作的能力,提升常委会务实决策、高效执行的水平。

上一篇:就业证明范文 下一篇:复工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