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21 16:02:46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篇1

一、秉承客户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服务理念,培养积极的客户服务的态度,承担个人责任,培养主动服务的意识,为新老租赁客户体现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1、树立主动服务和承担个人责任的意识是企业或个人从事服务和营销工作的基础。

2、认清自己的服务水平和卓越的服务相差多远。

3、树立做服务就是做细节和做小事,就是做人际关系的理念。

4、亲自计算典型客户的长远价值。

5、树立不说“不”的服务和不说“他们”只说“我们”的责任承担理念。

二、搞好安全生产及质量管理,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现场服从客户有关管理规定。

1、每个职工应有高度的集体观念,提高质量素质,要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凡进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

3、上班时不准穿拖鞋、高跟鞋、打赤脚,不准酒后上班。

4、不准在施工现场打架、闹事、高空作业上戏闹。

5、机械设备不准超负荷运行,各种机械设备电线安装要合符要求。

6、库房、木工房(棚)内严禁吸烟生火,夏季施工应搞好防洪工作。

7、对各工序的质量,都必须接受现场技术人员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对现场材料、机具等要爱护保管。应做到节约、整洁、文明的施工现场。

9、严格控制“三不”,对不合格的材料、配件不使用,上道上序质量不合格不承接,本道工序质量不合格不交接,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或事故,按实际情况和数据及时上报。

10、施工区域严禁和酒后闹事。

以上规定如违反者,根据情节严重的给子罚款5~100元。

三、在生产工作中规范化管理,确保工作质量。

1、认真学习建筑机械基本知识和有关机械设备运补保管的有关规定,认真负责地协助保管员收好、保管好入库材料。

2、负责公司的混凝土泵车机械设备使用、维护、检修、检验工作。

3、没有领导批准,设备及零部件不得外借,严禁私人动用设备、零部件,否则视为偷盗。

4、负责填写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记录,机械设备记录内容包括:设备运转达情况,发生故障内容、原因、维修更换零部件具体名称、件数,停工时数等。

5、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原因,一定要实事求是填写,否则予以1—5倍的赔偿(包括停工损失、换件费用、维修工费等)。

6、机械设备运行记录必须每日填写一次,不能拖拉,每月检查一次,漏填者扣发当月工20%。

职工劳动纪律及考勤规定

为加强职工的劳动纪律及考勤管理,维护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一、公司职工必须自觉遵守劳动纪律,遵守有关行政管理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外出办理业务前,须经本部门负责人同意。

二、周一至周六为工作日,周日为休息日。公司机关周日和夜间值班由办公室统一安排,市场营销部、项目技术部、投资发展部、会议中心周日值班由各部门自行安排,报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因工作需要周日或夜间加班的,由各部门负责人填写加班审批表,报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节日值班由公司统一安排。去客户工地施工,服从客户有关劳动纪律规定。

三、严格请、销假制度。职工因私事请假1天以内的(含1天),由部门负责人批准;3天以内的(含3天),由副总经理批准;3天以上的,报总经理批准。副总经理和部门负责人请假,一律由总经理批准。请假员工事毕向批准人销假。未经批准而擅离工作岗位的按旷工处理。

四、上班时间开始后5分钟至30分钟内到班者,按迟到论处;超过30分钟以上者,按旷工半天论处。提前30分钟以内下班者,按早退论处;超过30分钟者,按旷工半天论处。

五、1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达3次者,扣发5天的基本工资;累计达3次以上5次以下者,扣发10天的基本工资;累计达5次以上10次以下者,扣发当月15天的基本工资;累计达10次以上者,扣发当月的基本工资。

六、旷工半天者,扣发当天的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和奖金;每月累计旷工1天者,扣发5天的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和奖金,并给予一次警告处分;每月累计旷工2天者,扣发10天的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和奖金,并给予记过1次处分;每月累计旷工3天者,扣发当月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和奖金,并给予记大过1次处分;每月累计旷工3天以上,6天以下者,扣发当月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和奖金,第二个月起留用察看,发放基本工资;每月累计旷工6天以上者(含6天),予以辞退。

七、工作时间禁止打牌、下棋、串岗聊天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有违反者当天按旷工1天处理;当月累计2次的,按旷工2天处理;当月累计3次的,按旷工3天处理。

八、参加公司组织的会议、培训、学习、考试或其他团队活动,如有事请假的,必须提前向组织者或带队者请假。在规定时间内未到或早退的,按照本制度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规定处理;未经批准擅自不参加的,视为旷工处理。

九、员工按规定享受探亲假、婚假、产育假、结育手术假时,必须凭有关证明资料报总经理批准;未经批准者按旷工处理。员工病假期间只发给基本工资。

十、经总经理或分管领导批准,决定假日加班工作或值班的每天补助20元;夜间加班或值班的,每个补助10元;节日值班每天补助40元。未经批准,值班人员不得空岗或迟到,如有空岗者,视为旷工处理。

十一、员工的考勤管理,由各部门负责人进行监督、检查,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考勤要秉公办事,认真负责。如有弄虚作假、包痹袒护迟到、早退、旷工员工的,一经查实,按处罚员工的双倍予以处罚。

驾驶岗位职责

一、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及规定的各种法律、法规;

二、认真贯彻公司关于车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肃认真的履行驾驶员的职责;

三、按时检查车辆的水、电、油及其它性能是否正常。出现问题,及时向集团行政部汇报,严禁带“病”出车;

四、提高安全思想意识,牢记安全第一,杜绝麻痹思想,严禁违章操作、违章驾驶;

五、杜绝不经批准,擅自换车或找其他人替补驾车的情况发生;

六、坚持做好请销假制度,未经批准,严禁私自出车,弃车离队;

七、每出车一次,必须认真填写出车日报单,没有行车单不许出车;

八、严禁酒后驾车、打架斗殴;

九、搞好车辆卫生,出勤中要主动、勤快、文明服务、讲礼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十、用车保养不当,予以口头警告处分一次,两次以上予以书面警告处分一次,三次以上予以记过处分一次并扣罚100元。因保养不当造成重大事故的,另外承担相应责任和损失。

七、司机利用出车之便偷盗公司物品、弄虚作假、欺骗公司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赔偿公司损失,并扣罚一个月工资给予辞退。

十一、外出运输车辆要填好行车记录,未填写行车记录私自用车人员扣罚200元/次,如发现三次及以上者扣罚当月工资,外出车辆必须节约用油,如有发现虚报油票、燃油外漏现象,扣罚当月工资。

十二、对于工作勤奋,遵守制度,表现突出,全年安全行车,未出任何设备事故,工作中未出差错的司机,年终给予500-1000元奖励。

职工安全生产责任

一、牢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二、认真学习和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听从安全人员指挥,做到不违章冒险作业。

三、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爱护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服从分配,坚守岗位,不随意开动他人操作的机械和电气设备,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安全检查操作规程。

四、发生事故或未遂事故,应立即向班组长报告,参加事故分析,吸取事故教训,积极提出搞好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的合理化建议。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重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20-05

构建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对大学的内部管理而言,是为了使大学教学、科研、管理有规可循,建立起符合大学发展规律的自主办学、自我约束、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对大学的外部环境而言,是要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甚至是大学与家长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为大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只有大学内外部环境达成了和谐有序的相互依存关系。才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纠纷与牵制,激发出大学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初衷和目的。理性的大学制度的构建能够为大学搭建起平衡的秩序,使大学的办学传统、先进的理念得到历史的沉淀与升华。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成长的普遍规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提出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为加强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而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学办学和管理的“宪法”,是大学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纲领”与“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以大学章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实现依法办学的基本要求

依法办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首要内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办教育的头等要求,大学要在法律的框架和要求下合法合理办学,更进一步讲,作为法人,是要在自己的章程规范下依法办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对学校章程的建设工作开始重视起来,在多部重要的教育法律和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中作出了专门规定。1995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6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组织机构和章程等基本条件”,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章程自主管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27条规定“申请设立高等学校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章程等材料”,第28条明确了章程应当具体规定的事项。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这些法律和文件中,对大学设立的合法性以及大学章程建设的必要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制定自身的章程,使人对其办学的合法性、管理水平和办学的自主性不得不进行重新考量。只有制定和完善自身的章程,大学办学才称得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否则,作为法人来讲,其约束自身行为的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何谈依法办学。所以说,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依法办学的基本要求。

(二)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实现自主管理的规范路径

大学要真正实现自主管理,必须建立一套自主管理的成熟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否则就会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其办学自不可能真正落实。大学章程规范学校外部与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包括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学校与校外相关主体(校友、家长等)等多层面重大关系,它是学校办学与自主管理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是连接外部教育法律与校内具体规章制度的桥梁。教育法律对学校办学的指导是宏观的、框架性的,而校内具体的规章制度则是微观的、局部的,必须存在大学章程这一“宪法”把学校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固定下来,按章办学,才会使学校的管理有章可循。国外大学章程一般都对学校的管理体制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哥本哈根大学章程规定,“评议会根据校长的建议,讨论并批准学校的组织机构、收支预算,决定学校章程的通过及修订以及批准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实现自主管理的规范路径。

同时,大学章程的制定能够进一步理顺大学的办学思路,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自主发展。在实地调研中,一所985的名校就是在制定章程的时候将学校的使命及人才培养理念予以明确,学校的一名行政人员对大学章程的意义这样解释“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到底是什么,一直没有很明确的说法,原来说法很多,换一个校长、换一个领导就换一种说法。自从我们写进章程之后,它就成为一个学校规范的共识,这个很重要。改革是需要的,但是多变对于学校的稳定我觉得非常的不好。”学校的办学使命及人才培养理念可谓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一所大学的特色与精华所在,如果学校经常跟着领导的更迭变换办学使命与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的办学传统如何才能积淀,学校的办学特色又何在。理念是制度的灵魂,有了理念,制度才有生命。大学章程正是一所大学办学的理念、总的纲领,没有它,其他规章制度就像没有生命一样,缺乏色彩和灵魂,其作用就会像分股了的麻绳少了合力,学校管理也会缺乏纲领,缺乏特色,缺乏历史传承。

(三)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加强民主监督的有力支撑

民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所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体现民主监督,才能充分发挥现代大学制度的积极作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权力行使的地方就应该有充分的民主监督,否则权力的行使势必会失去了界限,像脱缰的野马失去控制与约束。大学章程是大学办学与管理的“根本大法”,是一切规章制度的总纲,在大学章程中明确对学校权力主体权力行使的民主监督是校内民主建设的关键环节,民主监督有了其固定的形式与程序,能够帮助校内各层次主体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进而充分行使自身的监督权利,使学校的管理进行得有理、有据、有效。得到校内各层次主体的广泛认可,营造充分的民主治校氛围。如上海交通大学章程第15条规定“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组织形式,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有:审议通过学校工作报告、发展规划、学校章程、重大改革方案等事项:讨论决定住房、医保等有关教职工集体福利和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民主评议和监督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参与推荐学校行政领导等”。在调研中,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行政管理人员反映说

“教职工代表大会一直以来是校内重要的监督机构,但是监督什么、做什么没有明确规定,在章程中第一次明确审议什么、讨论什么、决策什么,教代会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通过章程把教代会的职责定下来了,其实给我们自己下套。比如说如果我们这里面没有写教代会要审议规划的时候,他们不可能跑到规划处来问我你的规划写完了没有,工作计划怎么样,不会来问我这件事情,现在他知道这是他的职责,这样也容易形成校内的相互监督。”因此可以说,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加强校内民主监督的有力支撑。

(四)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大学增强社会参与的重要保障

社会广泛地参与到大学办学的事务中来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涵,只有社会充分地参与到大学的办学中,大学才能够清楚了解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并不断按照社会的需求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为社会与国家谋福利。大学章程能够把社会参与的方式与人员种类以及数目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便于社会经常性地参与到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大学能够及时接收社会对大学办学的需求与建议,更好地面向社会办学。如巴黎第四大学章程规定了参与大学各委员会的外部人员的条件与名额。例如,规定校务委员会有16名外部人士,其中12名为:1名巴黎地区政府代表;1名巴黎市政府代表;5名全国工薪者工会组织代表:5名全国雇主工会组织代表。东京大学章程第8条规定,“东京大学将保持其组织的灵活性以应对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它将与校外的知识分子合作并不断地开发与国外的联系。它意图在促进网络式研究中运用全球化的视角发挥动态的作用”。湘潭大学章程第50条规定“学校设立校友会。学校以多种方式联系和服务校友,凝聚校友力量,为校友的继续教育提供便利和条件。同时,通过加强董事会建设,促进学校和董事单位共同发展。”大学章程能够明晰地规定社会参与大学的方式与渠道,并且将这种渠道固定化,使社会相关利益主体能够有保障地经常性地参与大学事务,因此,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有助于增强社会参与大学事务,促进大学发展。

二、以大学章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大学章程是大学办学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校内各项规章制度的“领头羊”,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国外的大学基本上都具备完善的大学章程,大学章程使大学获得了合法地位与自治权利,规范了大学组织的基本管理体制与治理结构,明确了外界主体如政府与社会等参与大学事务的渠道与方式,彰显了大学办学的使命与特色。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大学章程的建设要彰显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突出大学的学术本位精神,注重创设大学管理的民主法制氛围。因此,大学章程的建设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晰规范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

大学章程是大学治校的总纲,其最基本的职能是规范厘清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使大学的管理有据、有“法”可依。在章程中明确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是世界大学章程建设的通行惯例,如规定董事会的组成及职责、学术评议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成及职责、校长及校务委员会的职权、学院及系等组织结构的权限与治理等。如英国大学的皇家特许状就对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了框架性的规定,其中主要包括大学治理机关、大学治理所遵照的法律文件及程序以及大学主要管理职位等。国内大学章程的制定要注意理顺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明确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如何在校内更好地发挥作用,职权分明,形成合力;学校的决策机构及程序;各级学术组织(院系等)的权责分配及运行管理;校内各主体如学生与教师的责权利等,这些都是章程要重点规范的问题。如吉林大学章程就明晰了党委与行政的关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界定了党委与行政的不同职权范围,从制度上更加理顺了党委与行政的工作关系,促进学校形成高效有序、合理合法的治理结构。

(二)体现学术本位的现代大学精神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一书的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大学是一个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组织;知识与学’术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精神。现代大学制度中的“现代”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指向大学制度要体现大学的学术本位精神。作为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学章程更是要站在保卫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风口浪尖上,充分体现学术本位的现代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的学术自由发展。如哥本哈根大学在其章程中对学校的目标与任务规定“进行研究并提供最高学术水平的高等教育。学校必须确保学术自由并为传播知识和学术成果作出贡献”。东京大学章程规定“东京大学的目标以学术自由为基础,不断追求真理、创新知识,使其教育和研究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国外的大学章程同时注重吸收学术人员管理学术事务和参与学校的管理,彰显了大学学术组织管理的特性,充分发挥了学术人员的主人翁作用。如耶鲁大学章程规定“每个学院的终身教授同时是行政人员,他们和校长、教务长、院长一起组成终身职员理事会。该理事会是学院的管理机构,处理有关教育政策、学院管理的事情”。哥本哈根大学章程规定“评议会由校长和14名成员组成。其中2名为任命的校外人员,还有5名院长,2名研究人员和其他教师的代表”。大学章程保卫学术自由,保障学术人员的主人地位和话语权的使命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学校各层面主体参加,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给其充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机会,不能是行政人员闭门造车制定章程,否则制定出来的章程行政意味太浓,学术气息太弱,不能彰显学术本位的现代大学精神。

(三)定位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

大学章程是大学发展的定位器与指南针。是大学办学与管理的缩略图,一所大学的章程不能体现其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那么大学的办学与管理也不可能富有个性与特色,出现大学千校一面的“怪像”也就不为怪了。看到一份大学章程文本的时候,应该是一所栩栩如生的学校景象出现在眼前,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具,缺乏个性特征。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的过程,同时是进一步理顺办学思路,定位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的过程。对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从国外情况看,如康奈尔大学章程规定学校主要任务是“为了推动学校工业课程的自由及实践教育,学校主要教授与农业、机械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军事战略等。”密歇根州立大学在其章程的序言中指出“作为政府赠与地的学校。其职责是提供农业、工业及其他课程的自由性及实践性教育,为学生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做准备。”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办学使命与培养目标,章程犹如学校办学的一面镜子,从章程的文本中可以看到学校办学的特色与个性

追求;更重要的是,章程是学校发展的旗帜,指导并引领学校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制定章程的过程中,大学要注重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文字凝练在章程中,促进大学个性化发展。

(四)创设大学管理的民主参与氛围

民主是科学管理的第一要义,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民主参与关乎大学制度的和谐,关乎大学内部各主体权益的平衡与顺利实现。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宪法”,大学章程有义务积极创设学校管理的民主参与氛围,以制度的方式充分保障大学内部各层次主体对权力行使的民主监督,开放多种渠道便利社会参与大学事务,使大学的办学与管理更加民主、更加开放。尽快形成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

1.充分保障大学内部民主监督

大学章程对学校内部的民主监督主体与内容以文本的形式进行明确严格地规范有利于提高大学内部民主监督的力度与效果,充分保障各主体权益,实现大学的良性管理与和谐。如东京大学章程规定“东京大学的所有学院(系)、研究院及附属机构等,作为自治管理的基本组织单位,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整个学校的管理”。目前国内的大学章程对于校内民主监督的有关规定明显不足,大部分大学章程只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为校内民主监督机构,具体的监督内容没有给出充分说明。上海交通大学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其章程不仅规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组织形式,还规定了其监督负责的主要事项,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积极履行其职责的热情,促进了学校民主监督建设。我国大学要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教师与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民主监督,创设多种形式使他们能够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对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意见,并且将监督主体以及内容具体明确地写进学校的章程中。形成制度规范。

2.开放多种渠道便利社会参与

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大学不是孤立的象牙塔,它要为社会与国家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对人才与知识的需求。大学章程是架起社会与大学的桥梁,它可以明确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方式与渠道,使大学与社会之间沟通无阻。大学要充分利用大学章程的制度优势,把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方式与渠道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保障大学与社会的联通,提高社会对大学事务的参与度,增强社会与大学之间的默契配合。如耶鲁大学章程规定法人机构的19名成员中有3名当然委员,他们是“耶鲁大学校长、康涅狄格州州长和副州长”。波鸿一鲁尔大学章程规定“波鸿一鲁尔大学管理委员会对行政管理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尤其在大学发展规划方面提出建议,并且促进大学的地区融合。波鸿市市长和鲁尔大学友好企业的董事长为管理委员会成员”。而目前国内的大学章程对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规定不足,对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规定得比较笼统,如某大学章程规定“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学术进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大学章程明确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内容、方式、程序,这样有利于提高社会参与大学事务的效果,加强社会与大学之间的沟通。

(五)规范校内具体规章制度建设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在法律框架下,建设一个以章程为统领以学术为本位的协调统一的规章制度体系来引领大学发展。因此,依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在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的前提下,以章程为指引,规范建设校内各项具体制度,使其围绕大学章程发挥合力共同服务大学的管理。

“徒法不得以自行”。大学章程的作用发挥需要更具体的规章制度来配合,共同构成大学的制度体系。章程制定后,学校要根据章程的规定,及时制订、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清理、废除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章程的规定得到充分落实与实施。学校章程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文件和根本纲领,是制定各项具体规章制度的基本依据,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中处于“母法”层次。因此,各项具体规章制度不仅要与章程的规定相吻合,更要彰显章程的本质精神并细化章程的有关规定,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实地调研中,一些大学在制定章程后未及时制定完善学校的具体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不能形成协调统一的系统,甚至有的规章制度都是过时不用的,这极不利于学校的办学与管理。科学的制度建设能够使大学形成一种长久的竞争力,引领大学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与进步。

总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学章程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和抓手,各高校要通过大学章程,清晰规范大学的基本管理体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注重民主监督与社会参与,贯彻大学的学术本位精神,引领学校持续向前发展。制度沉淀文化,制度传承精神,制度创造未来,期待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科学民主的现代大学制度带给大学一种核心竞争力,让大学的管理焕发光彩,让大学持续长久发展!

注释:

①⑦⑨陈立鹏,陶智,国外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I].中国高等教育,2007,(10):60.61.61.

②⑥马陆亭,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9.200.

③⑧陈立鹏,梁莹莹,日本的大学章程建设[U].中国高等教育,2010,(17):62.62.

④孙贵聪,英国大学特许状及其治理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3.

⑤张文显,周其凤,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⑥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4):8. ⑩Chaer of CorneH University ⑩Bylaws of Michigan state Univeity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篇3

一、建立规章制度,健全学校制度体系

学校将规章制度建设工作纳入依法治校工作发展规划,并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明确了具体目标和任务。制定了《酉阳民族小学章程》,并严格按照《章程》实施办学活动。特别是2005年以来,学校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加大规章制度建设力度,制(修)定了《酉阳民族小学管理资料汇编》。该资料汇编包括党、政、工等方方面面,共有68个规章制度,39项岗位职责,45个管理办法,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学校制度体系,使得学校的各项管理都有章可循。例如我校制(修)定了《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制度规定》。根据上述相应规章制度,学校坚持重大决策、重大事件由班子集体研究解决,进一步明确班子决策的内容与程序、校长管理的内容与程序,确保了各项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实施民主管理,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首先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在制定《校务公开实施办法》《干部联系组室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汇报学校财务预算、大宗物资采购、基建、招生、教师职务评聘、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医保、住房公积金、绩效工资等关系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实行校内师生申诉制度,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或学生与学校的争议,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出台社区、家校联系制度,成立了家长学校,实现了家校联合,共同育人。其次创造灵活多样民主渠道,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还通过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评议员、学校工作监督员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人士对学校管理和建设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民主管理的经常化、多样化。

三、规范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从招生录取、组织教学、学籍管理、毕业证颁发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具体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校重点抓好民主管理、过程管理、积分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请销假制度的完善以及执行、会风、签到、坐班、校内督导督查机制的建立。树立服务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工作上行政管理严要求,生活中服好务,做“事业上支持师生、精神上关怀师生、生活上关心师生”的贴心人。内部管理与绩效政策对接,用活动开展落实绩效奖励。在师德师风管理方面,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率先垂范”的理念,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关于加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管理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监督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学校主题活动,“文明组室”“文明班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教书育人楷模”“最可亲可敬教师”“终身成就奖”等评选活动,有效促进良好的教师风范的形成。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篇4

在我国,除了《立法法》规定的有立法权限的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外,各级行政机关还制定有大量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等行政规范性文件。由于《立法法》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一般认为其不属于“行政立法”范畴。“但由于其在实践中数量远远超出行政立法活动,且在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大量行政行为的直接依据”,[1]与法律、法规、规章一样具有规范性、普遍约束力和反复适用性,所不同的只是制定的主体、效力、内容和程序不同。因此,完全应该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制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责任,视为其“立法责任”。

1.1 行政管理机构立法责任的法理与学理依据。从法理上讲,“立法”一词通常是指创制法律规范的活动或过程。在我国,“立法”的概念有多种理解。“第一,‘立法’是指从中央到地方一切国家机关制定和变动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这是最广义的解释。第二,‘立法’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和变动法律这种特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这是最狭义的解释。第三,‘立法’是指一切有权主体制定和变动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这是介乎广狭两义之间的解释。”[2]广义上的“立法”,与“我国《立法法》中所规定的‘立法’也是一致的、同义的”[3]。

从学理上讲:“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定义众多,代表性的有三种:最广义的解释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之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广义的解释是指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除法规、规章之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等。狭义的解释是指没有行政立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而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4]广义的解释适用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1.2 行政管理机构立法责任的体制依据。我国的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5]其中,多级并存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6]。这些不同级别的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在效力上有级别差异,但并存于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之中。近年来,国务院、各省级人大、人民政府及一些市级人大、人民政府,制定了大批关于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及备案规定、办法。这一做法本身就是对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立法责任认同,如果没有这个责任,那又有何监督之必要?从另一个意义上讲,经过有立法权的权力机关审查批准的行政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具备了法律法规的性质。

1.3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立法责任的法律依据。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行政管理机构,适用于行政管理机构立法责任的法理与学理依据和体制依据,同样适用于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此外,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立法责任还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国家档案局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二)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这其中,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等,就是《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立法之责,也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法律依据。

1.4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立法责任的现实依据。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即使是一个省,一个市,情况也不完全相同。而我国的地方行政立法权仅限于省、省会市和较大的市这一级,它们制定的档案法规、规章不可能很具体。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执行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就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规范性文件,对档案法律、法规、规章进行细化、具体化,加强可操作性,完成档案法律、法规、规章从制定到落实的“最后100米”,以便使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在本地区得以全面贯彻实施。

“随着我国档案法制建设的强化,市县档案法制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尽管一般市县无权制定地方档案法规与地方档案行政规章,但它们或通过其职能机构――市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量的档案规范性文件,切实保证了档案法律、法规和上级档案行政规章在本地区的贯彻、落实。尽管档案规范性文件目前还没有被纳入档案法规体系,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档案规范性文件这一实践活动,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档案法规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7]

2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立法责任

档案行政管理是专业管理,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区)各级人民政府所属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层级不同,所承担的立法责任也有所不同。

2.1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立法责任。国家档案局在2011年6月14日《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其中有许多都是应该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规章。虽然这个档案法规体系方案比较全面,但是,仍然有一些应该制定的规章,而且是《档案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的需要制定的规章并没有列入。笔者认为,国家档案局急需的立法与重点关注的立法,有以下几方面:

2.1.1 《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的立法。虽然,《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中对《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的立法作了一些规划,如,《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档案鉴定办法》,但是,仍有一些明确规定的急需的立法并未列入规划,应该重点关注。如,《档案销毁程序和办法》(《档案法》第十五条)、《国家所有档案的范围》(《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条)、《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档案分级标准》(《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三条)。这些法规应该说是最基本的,必须尽早出台,否则,《档案法》贯彻执行依然会成为空谈。

2.1.2 制定档案馆规章。档案馆是档案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实现档案行政管理目标的主要载体。因而制定档案馆管理中共性的、基本的、普适性的规章制度是重点。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规章制度不是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档案馆的等级标准,而是所有档案馆都必须遵守的共性规章制度,这是档案馆的基本规则。

2.1.3 专业档案管理的立法。国家档案局提出建设“两个体系”的重要方针,并于2011年制发了两批《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而要将其落到实处,就必须依照《档案法》的要求,会同那些产生专业档案的部门制定各个专业档案的管理办法,以利于操作执行。

2.2 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立法责任。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立法之责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履行好档案法规授权,制定具体规章。档案法规明确规定并授权由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具体规章,必须尽早出台。如,《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档案法》第二条所称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征得国家档案局同意后确定具体范围。”这一条就具体明确地规定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省非国有档案的范围》。对于这一条的规定除了少数几个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颁布了相关规章外,绝大多数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没有履行这一立法责任。而这个范围不确定,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就不明确,档案行政管理就失去了目标,《档案法》也就很难贯彻执行。

2.2.2 做好地方档案法规规章的立法。省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具有代省级权力机关起草档案专业性地方法规规章的职能,在《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上都分别制定和颁布了本级的地方性档案管理条例或实施办法,也有部分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或特殊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档案法规规章,如,《广东省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粤府[1990]49号文件)。但是,大部分省在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地方档案法规规章方面还是空白。

2.2.3 国家档案法规规章的细化。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国家档案法规规章大都是宏观的,不可能包罗万象太具体,所以各地要将其细化才能有效落实。一是补充细化。如,《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没有执法档案的整理内容,而执法档案明显有别于文书档案,这就需要制定《档案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办法》作补充细化。二是分类细化。如,《企业档案管理规定》是针对所有企业的,可以按企业性质、按企业大小、按企业类别等进行细化,制定不同的企业档案管理规定。三是具体细化。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得就比较粗,可制定《会计档案整理细则》。也可以结合分类细化,制定《行政机关会计档案整理细则》等。

2.2.4 档案技术标准的入规。要使档案技术标准得到落实,就必须做好标准的入规――即将标准的内容与要求融入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档案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之中。“从现代行政法体系看,技术规则渗入到行政法规范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8]因此,技术标准的入规是省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立法之责”。档案技术标准的入规,一是制定实施细则,如,各省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实施细则》。目前,标准的入规基本上仅限于《归档文件整理规则》,而且其也只属于行业标准。大部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未入规。二是将技术标准纳入相关规范性文件中,如,制定《档案馆质量管理办法》、《档案室质量管理办法》等,并将相关的标准纳入其中,如,《全宗卷规范》、《档案馆指南编制规范》、《全宗指南编制规范》,等等。《档案馆质量管理办法》、《档案室质量管理办法》与《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办法》不同,前者是最低要求,后者是最高要求。当然,后者没有将相关标准纳入其中,其最高要求也就有“跑偏”之嫌。

2.2.5 制定推广经验型规范性文件。在档案行政管理许多新领域或某些领域尚无行政法规甚至无行政规章调整时,多数情况下往往需要市县基层先进行探索,待取得经验后,制定档案规范性文件加以推广,等条件成熟时,再将档案规范性文件上升为档案行政规章或档案行政法规。

2.3 县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立法责任。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处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的下层,最接近人民群众,可以直接了解、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对执法的意见和立法要求,不仅对立法工作有直接帮助,而且,通过制定本级的规范性文件,完成法律法规规章从制定到落实的“最后100米”,在这“最后100米”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立法之责的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2.3.1 做好档案法规规章的细化。尽管省市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国家的档案法规规章进行了细化,但是,由于各个县的情况仍是千差万别的,省市级的细化仍然可能是“粗线条”的,加上就是一个县域内的各个单位各种档案也是千差万别的,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一是分类细化。如,国家档案局制定了《乡镇档案工作试行办法》,一些省市也细化制定了《乡镇档案管理细则》,但是,这些《细则》仍然不细,乡与镇有区别,有的还有很大的区别,就是乡与乡镇与镇之间有的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进一步分类细化。最基本的可以分为《乡档案管理实施细则》、《镇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二是具体细化。还以《乡镇档案工作试行办法》为例,可以具体细化为《乡级机关档案工作细则》、《乡级机关会计档案整理细则》,等等。三是层级细化。层级细化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县级机关与国家、省级机关有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县级机关档案人员都是兼职的,县级机关属于执行层的机关,其形成的档案与国家、省级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其档案工作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细化制定诸如《县级机关档案工作细则》、《县级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之类的规范性文件予以细化。另一方面,在一个县域内,还有县、乡(镇)、行政村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也有很大的差异,同样需要制定不同的档案工作细则和档案管理办法来管理。

2.3.2 做好档案法规规章的地域化。所谓“地域化”,就是由于不同的县所处的地域不同,其产生的档案工作内容和档案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根据其地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以贯彻国家省市的档案法规规章。

2.3.3 制定探索经验型规范性文件。由于县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处在档案实践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那些新的档案工作领域,很自然,探索的任务就由其来担当。在取得经验后,就应先制定档案规范性文件加以调整,而后为国家省市提供案例和典型。

2.4 市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立法责任。由于大部分市没有地方行政立法权,而且,市级又没有县级接触基层和群众的面广,因而市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立法责任既没有省级的大也没有县级的广。主要立法责任:一是做好档案法规规章的细化;二是做好档案法规规章的地域化;三是制定推广与探索经验型规范性文件。

3 结语

档案规范性文件产生于档案工作的实践,是完成法律法规规章从制定到落实的重要手段。制定档案规范性文件是档案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立法之责。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认真对待这将档案法律、法规、规章落到实处的“最后100米”,履行好各自的“立法”责任。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 企业 规章制度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9 文献标识码:A

建立企业规章制度并形成体系,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或相悖为原则,以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为依据,以保证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顺利、有效运转为目的。一套好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剂,并具有助推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作用。

一、规章制度范畴

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法度,用于某个专业方面业务管理活动,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将这些规则以文字表述,经专门的程序审批,并以书面形式,即成为企业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以表达形式进行分类,分别包括:制度、规定、办法、条例、程序、细则,通称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或统称制度。

从广义概念分类,规章制度还包括企业的定员和定编,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岗位职责、质量标准(如Iso9000、Api)、管理标准(如HSE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规程等。

从更宽泛的范围分类,规章制度还包括命令、决定、决议、通告,虽然这些文件具有临时性,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内容,将在后续实施或执行过程逐渐形成规章。规章制度甚至还包括生产线上的工艺文件,如工艺指导书等,这些文件是规章制度的派生性规则,是企业规章制度外延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严肃性和不二的执行性。

就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而言,还可按职能管理范围来对规章制度进行划分,如本单位的行政事务(XZ)、党群工作(DQ)、经营企划(JQ)、人力资源(RL)、计划财务(JC)、市场营销(SX)、生产安全(SR)等若干大类的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地

企业规章制度产生或建立,必须因事而立、因岗而立、因责而立、因权而立。应该有严格的程序,包括规章制度的立项、起草、制订、会签、审批和印发。

(一)规章制度立项。

规章制度订立立项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订立该项制度的问题。

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规章制度的产生和建立基本上“因事而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因事设岗,因岗生责,因责衍权,或者在现有岗位之下因事生责、因责生权。就“事”而言,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工作任务或业务事项,该事项具有长期性、可重复性和规律性,所以,必须对该事项进行规范管理,因此就有了为此订立规章制度的意义。只有订立针对于该事项的规章制度,就能解决为什么要做此“事”、谁去做此“事”、什么时间去做此“事”、在什么地方去做此“事”、怎样做此“事”的问题,俗称“5W”(why、who、when、where、what),即五个为什么。

建立规章制度订立立项制度,就是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怎样为规章制度订立进行立项,实际上就是要用书面回答“5W”问题,让该项规章制度的订立具有充分的理由,即解决好必要性的问题,能够让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审批人信服,然后批准制订并该项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制订。

经过规章制度立项程序后,订立规章制度就有了合法的依据,事务部门据此拟订规章制度草案。起草人在拟稿之前,应该深入基层或现场进行调研,研究在该项制度立项宗旨的前提下,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应对,赋予哪些具体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等等。

经过调研后形成该项规章制度的腹稿,然后围绕“为什么(目的)、干什么(管理对象)、谁去干(责任单位和职责)、怎么干(方法和程序)、何时干(完成期限)、干到什么程度(工作标准)、如何监督检查(考核办法)、如何处置(反馈完善)”等八个方面编写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基本模式如下:

(1)导言:制订本制度的目的和依据;(2)本制度适用范围;(3)本制度主要责任单位和职权;(4)本制度管理方法、规定或执行程序(包含什么情况下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5)本制度实施的检查和考核;(6)本制度说明:与其他制度的衔接或矛盾回避、解释权、修订时态、废止和保密;(7)本制度起草、审核、批准;(8)本制度日期和生效日期。

规章制度文本格式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章”、“条”、“款”。有的规章制度文本的“款”,不用数字列序表述,直接重置一个段落即可。当“款”下的内容或层次过多时,则可以直接将此“款”拟订为单独的“条”。

规章制度起草完毕后,起草单位应将规章制度草案报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由职能管理进行初审,初审内容:有无立项依据、文本模式和格式是否规范、方法程序是否合理、与其他规章制度有无冲突或矛盾等等。初审的同时,职能管理部门还应针对此规章制度草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搜集修改建议或不同看法,然后形成修改意见,将规章制度草案返回起草部门进行修改。

(三)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地过程由文稿会签、领导审批、办公室核稿、文件印发、学习宣传等程序组成。规章制度过程既是规章制度取得合法身份的过程,也是规章制度能否正常出台的过程;既是规章制度宣传造势的过程,也是规章制度顺利实施的铺垫过程。规章制度拟稿责任部门应在立项、调研、拟稿的基础上,将规章制度立项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文稿会签过程。

经相关职能部门再审合格后的规章制度文本,应按规定的公文程序进行会签,由拟稿责任部门负责申办会签事宜。参与文稿会签的职能部门,或者是规章制度内容所牵涉到的职能部门,或者是前置或后置管理部门。规章制度文稿经职能部门会签完成后,按文件层级管理程序和要求,报领导审批。

领导审批同意后,拟稿责任部门应该将文稿会签资料的电子文本一并送厂长(经理)办公室,由厂长(经理)办公室按文件程序挂号、行文、排版、付印、发文。

发文可以有两种形式进行,一是由厂长(经理)办公室按公文管理规定直接向有关单位发文,另一种是由拟稿责任部门,也就是由相关职能部门代为发文,但事前必须与厂长(经理)办公室进行沟通,取得厂长(经理)办公室地授权,职能部门文的签收资料应在事后反馈给厂长(经理)办公室保存。

三、规章制度管理工作

实施规章制度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规章制度拟订的目标,追求规章制度管理的最佳效果,使企业以尽可能少的管理资源,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生产经营目标。规章制度管理由一系列管理过程组成,分别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由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如有的企业由企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也有的由厂长(经理)办公室负责。不论是哪个部门负责,都应该主导企业规章制度的综合管理、协调和平衡。

(一)规章制度的计划管理。

规章制度的计划管理是对规章制度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安排。

在规章制度管理工作实施前,首先要确定一定时期内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目标,其次要对规章制度管理现状和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拟订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方案,最后形成规章制度管理计划,以指导一定时间内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

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一般于年初时,向所有职能管理部门提出本年度规章制度管理要求,征集各职能部门本年度管理意见,搜集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差异,针对现有规章制度实施差异有什么纠正规划。除此外,还要了解各职能部门所管理的规章制度,有哪些实施环境发生了变化,是否需要增补、删减、修订、废止,是否需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等。

(二)规章制度的组织管理。

本文所指的组织是指在归口职能管理权限内,依权限安排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和活动,并在其中起牵头、引导、指挥、协调的作用,一般表意为动词。

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应在规章制度计划基础上,按计划的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有步骤地组织各职能部门,对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对应管理。如规章制度实施情况检查、规章制度执行环境检讨、规章制度差异修订、新规章制度立项和等等。保证管理程序正义并顺畅。

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处于该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管理者的目的是要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是管理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规章制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者负责为达到组织目标,对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进行必需的组合分类,授予其实施检查、调整、修订的工作职责,协调规章制度所牵涉到的各方关系,确定规章制度管理的时间要求和工作责任,并进行督导检查,促进规章制度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三)规章制度的指挥管理。

这里的指挥是指基于规章制度管理职责所获得的管理权限,在此权限范围内,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有指挥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权力。虽然不能像上级对下级那样具有发号施令、调兵遣将的绝对权力,但是,依据管理职责和职权,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是可以对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明确安排、提出要求、进行指导、相互沟通、解决冲突,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规章制度的指挥管理者,如同棋局中人,真正的高手既在局中而又在局外,所谓在局中,是指与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神韵相合,能够随着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节奏而起舞,而在局外是指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能够看到并看清规章制度管理工作中的一切状况,并对这些状况进行分析诊断,合理“用药”。

(四)规章制度的协调管理。

规章制度的协调管理就是通过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地上下左右沟通、通气、疏通、调理,使得企业规章制度管理达到动作协调、和谐一致的标准。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作为规章制度管理的主导部门,其协调作用就是正确处理规章制度体系内的各种关系,为规章制度体系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规章制度管理目标实现。

规章制度的协调管理,是规章制度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其功能是保证规章制度所调整和规范的内容之间,以及规章制度对应职能部门之间的各项工作内容不发生矛盾、不重叠冲突,以建立规章制度之间和对应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和谐、保持整体平衡。

(五)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

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就是按规章制度管理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规章制度体系的运行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反馈、考核、纠偏(组织制订防止再发生措施),使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能按计划顺利进行。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处于规章制度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反映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计划是否合理,能够反映规章制度订立是否合理,能够反映规章制度执行实施是否顺利,能够反映对应的职能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是否正常,所以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

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是规章制度控制的行为主体,规章制度体系和规章制度执行与实施是控制对象。规章制度地执行与实施需要对应的职能部门的控制管理力度,规章制度的执行需要调整对象的自觉性,但由于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差异性,一些规章制度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这就要求规章制度地监督有实效、检查有保障、反馈能及时、考核更合理、纠偏要到位,如此即能保证达到规章制度控制管理的目的。

规章制度的有效控制管理,除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控制工具,如制度文本编号、监督检查表格、检查反馈报告、考核公告、纠偏措施等等都要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控制管理模式,实行规章制度控制的统一管理。

企业规章制度门类多,数量大,条目杂,不是每个人都能了然于胸,要想快速了解本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检索工具。现在计算机基本普及,为快速了解规章制度内容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所以,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应组织编制一套规章制度检索软件,保证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

由于企业规章制度数量多,且不是所有规章制度在一个时间内订立完成,往往都是单项。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应建立单项规章制度归集制度,根据时间或单项规章制度的数量,组织将单项规章制度汇编集结成册,这样即方便管理,不易丢失,而且还利于查阅,随时翻看。

四、规章制度完善管理

规章制度从立项、起草、会签、的过程是规章制度的前期管理活动,而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反馈、考核、纠偏为规章制度的后期管理,通过规章制度的后期管理,再对规章制度进行检讨、修订、调整,是规章制度的完善管理,

规章制度地检讨即可通过检查发现问题,也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当发现问题后,规章制度职能部门应该分析这些问题:即是规章制度本身的问题、实施环境的问题,还是执行人的问题。检讨规章制度的问题,就是为促进规章制度更新、完善,更有实用性。

企业规章制度随着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企业规章制度动态管理的基本要求,在规章制度动态管理的三个阶段中,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处于规章制度管理的核心地位,对所在企业规章制度管理起决定性作用,其为实现规章制度管理目标而努力的方向,就是要通过规章制度的有效管理,达到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篇6

1.根据规定,印章保管人员必须至少有一名备岗人员。该B岗人员的任命要求与A岗完全相同。办公室或支行岗位职责文件必须明确规定专人负责印章保管。印章保管A/B岗需在任职时将资料报上级办公室备案,并实时更新。但是我分行在这次整改中没有设立专人的法人章保管人员B岗。而由办公室负责人兼任职同时作为有权审批人。我行知道这个结果后,便立刻对这一不合规定的行为进行了纠正。自从2012年4月1日起,设办公室两名主任助理为印章保管A、B岗,设办公室行政后勤员工为法人章A岗,电话请示总行潘谧,由于我行办公室人员除具有审批权的办公室主任外,其他3名员工已任行章A、B岗及法人章A岗,所以由我行法人任法人私章B岗。

2.我行印章保管人员的设立未能与业务经办人员严格分离。印章保管人员A岗兼信贷CMS系统的二级分行贷后管理岗。但我行从2012年4月就删除印章保管人员兼信贷CMS系统的二级分行贷后管理岗操作号。

3.印章日常保管交接应由领导审批,规范的进行登记手续。不能出现记录不连续,交回无交接双方签字,或者印章名称登记错误、登记过简引发歧义、不登记总枚数等问题。而在这次的整改检查中发现我分行印章日常保管交接登记过于简洁、没有登记印章的总枚数。根据这个教训,我行以后会严格用总行版的印章日常移交登记簿认真的进行印章的日常登记。

4.我分行再印章交接上严格、有效确保有且仅有一名管理人员保管、使用印章。交付保险柜钥匙、印章实体时,不存在多人共用钥匙。但是我行印章保险柜为90年代购买的保险柜子,无密码功能。我行预计在2002年第四季度上报明年固定资产计划时增加购买带密码功能保险柜,严格按照制度上要求进行印章的存放工作。

5.我行的二级分行分行办公室统一保管辖属网点及部门印章,造成印章保管人员超范围保管多级行政公章,权利过于集中。以后所有印章由一级分行分行颁发,二级分行南海分行办公室统一保管辖属网点及部门印章,且该事项已请示分行并由分行批复。

6.我行部分单位用印登记不规范。字迹潦草,而由于行章、网点章及部门章均在办公室印章管理A岗处用印,偶尔需用印的客户经理会将登记行章本于登记部门网点章的本登记错。自2012年4月1日起,严格按顺序登记、严格涂改,审批单于登记本一致。

7.我行的行章及法人章用于信贷合同等由行长授权分行信贷管理部出帐审核人员。授权书缺乏管理,存在有权人大批量授权、越级转授权(给普通员工)、过期或原授权人离职后被授权人仍行使审批权等问题。经过此次整改,自从2012年4月1日后,部门、网点需用部章要部门正职(或副职持授权书)+办公室主任(或副职持授权书)双签,签署行章则由部门正职(或副职持授权书)+办公室主任(或副职持授权书)+行长签名,如信贷合同类的则部门正职(或副职持授权书)+行长授权的信贷出帐审核人+行长签字。

通过此次检查与整改,今后,我分行将继续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1.提高分行全体员工认识,强化内在的控制管理。一是要提高内控管理对防范金融风险认识,努力杜绝行政公章使用的违规操作而引起的金融风险;二是要提高对行政公章使用存在问题的整改认识,在整改中规范操作;三是要提高对行政公章的各项相关的制度执行的认识,在制度执行中制约自我,严格的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行政公章的使用和存放等。

2、严抓制度落实到位,堵塞管理漏洞。落实各项内控制度,落实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实施人,确保行政公章制度落实不留空白,责任明确不模糊。加强考核评价,落实审核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奖优罚劣,大力营造执行规章制度光荣,违反规章制度可耻的良好氛围。严格避免业务上各种不符合行政公章规章相关的制度的失误。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篇7

学校章程是学校依据《教育法》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教育方针和政策,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指导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时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学校办学特色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职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制定学校章程意义重大,但是从现状看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对于学校章程的重视还不够,有的学校章程缺乏严谨性,甚至存在明显的缺失。那么,怎样的章程才算是好章程呢?或者说,学校的好章程有什么必备条件呢?笔者分析认为,好章程不能缺少以下这几点:

一、符合规律

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其性质和任务与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不同,但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法人的条件和他们是一致的。作为同一类型的学校,担负着相同的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其组织属性、职责义务、培养目标、学制长短、工作规范等应该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同一类型的学校有着相同的办学和管理要求,遵循着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原则。因此,在办学的大政方针、法规依据、学校属性、培养目标、办学规制等方面,应该有着相同的规范原则。这些项目条款都应该符合学校共性的规律。如果一所学校的章程在这些项目条款上遗漏或者违背,自然不符合要求。如果有的学校的章程因为强调个性,而制定一些违反共性规律的条款,则显然不行。如某校章程中有一条“学校成立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行使对学校管理的民主监督和审议工作”,其中“教师职工代表大会”需要“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这就违反了我国教育法规中关于民主管理的条款要求,错误理解了“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对此,为保障学校章程制定科学规范,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部署各学校制定章程时,专门进行了培训,提出具体的格式和规范要求,尤其是对于相同类型学校的共同属性和规律方面的条文,甚至规定同一的表述,以确保原则要求不走样。也有些学校的章程因为存在归类不够科学,表述不够严谨的情况,还专门咨询或者聘请一些熟悉教育法规的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加以修改调整,或者担任法律顾问。以此确保学校章程的科学、严谨,维护学校章程的神圣与庄严。

二、体现个性

学校章程作为本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应该是基于学校实际,又指向本校实际的。因此,学校章程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展现本学校的文化特质、地域风貌和师生愿景等。一所乡村学校与一所城区学校,办学的方向、管理的模式、师生的规范、追求的愿景等,都会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区域的两所学校,也都会存在着不同的办学思路和教育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现行学校管理模式都是校长负责制,因为两所学校的校长不是同一人,校长的教育理念和理想追求不同,管理风格与思路不一样,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整体发展也必然存在着区别。制定学校章程时,就必然要将校长的教育理想和执政理念纳入其中。如此一来,两校的章程自然会有不同的个性。其实,影响学校章程制定的不仅仅是校长,地域文化渊源、学校传统、内涵特色、师生状态、发展方向、培养标准,以及校标、校旗、校歌、校木、校花、校庆日等,都应该成为学校章程制定时必须纳入的重要内容和元素。如此要求下,制定出的学校章程才彰显个性,各具特色。也恰恰因为存在着个性,学校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态势,国家倡导的“办个性化有特色的学校”才成为可能。

三、规范严谨

学校章程是学校办学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校长实施学校管理的“基本法”,是介于教育法规如《教育法》《学校法》与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一种带有根本性的一部学校内部“法律”。学校章程一旦形成,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和延续。因此,学校章程需要严谨规范,要比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具科学性和原则性,更加规范。

学校章程的规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设定和章程结构要规范。好的学校章程应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完备的内容体系,包括总则、正则和附则等。在总则中应该写明:制定章程的依据,章程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修改章程的条件与程序等。正则是章程的主体,内容可以包括:学校性质、任务、规模,办学方针、目标、特色,组织机构,行政管理,各项权利、教师管理,德育,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以及学校校徽、校训、三风建设等。附则主要写明:章程的解释权,制定与修改权等。二是语言表述要规范。学校章程虽然是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的一个内部“法律”,但是,由于学校是人才的培养机构,学校管理具有“中介性”,它在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教员职工、学生之间是一个连接器和转换器,因此,学校章程不能游离于国家的法律、政策之外,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对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学校章程之所以能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起长期而稳定的指导作用,自然体现在对管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上。学校工作的对象是人,完成教育任务的执行者也是人,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因此,学校章程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特别重视对人的各项权益的尊重和维护,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尤其是法学、教育学理论的支撑。三是制定程序规范。学校必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颁布实施。如有修订,也必须通过全校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再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

四、可控可为

好的学校章程是可控的。学校章程所提出的学校发展目标应该是可以控制的,假如学校章程的内容失去了可控制性,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校章程的可控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章程所提出的目标与策略是否符合学校实际;二是能否根据这些目标与策略来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可以操作、可以检测的具体措施,并且,通过对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可以评估学校章程提出的预期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是说,学校章程的内容表述只能是提纲挈领的,因而它还需要一系列根据章程所制定的相关制度与之配套。如某学校在学校章程之下还有三大制度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为了便于实施和推进,学校又分别编出三本操作手册:《质量管理手册》《人力资源手册》《课程手册》等,从而形成可控的制度系统,确保学校发展进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好的学校章程还必须是可为的。章程制定出来重要的是去实践和遵循,如果章程规定的责任义务过于苛刻,标准过高或者过低,学校管理者与员工都需要仰视才见或者弃之如敝屣,这样的章程也是形同虚设。学校章程的可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内容贴近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实际,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二是标准的高低合适,没有脱离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能力范围。因为可为,才会真正调动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才会激励他们奋发有为,发展自己,成就学校。有些学校的章程口号响,空话多,看起来振奋人心,做起来力不从心,这是有违学校章程制定的原则和初衷的。

五、基于契约

学校章程由谁来制定,实际上涉及学校办学和管理主体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应该是谁办学谁制定,就像企业的章程由董事会制定,总经理遵照执行。因此如果公立学校是政府办学,应该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章程,校长遵照执行。但实际情形是,很多学校的章程政府主管部门都是让学校自己制定,他们再审核,通过。依笔者看来,这些思路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集权的控制式管理的思维,没有从民主管理的角度来思考对策和办法。其实,学校章程的制定应该遵从契约原则,政府承担政府相应部分的条款,如学校的校舍、设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以及学校属性、培养目标、学制等方面,至于学校的具体建设、岗位职责、师生权益、承担的责任义务等方面,应该充分尊重民众意见,将师生放置于学校主人的地位,平等商讨,共同研讨出具体的项目条款来。当然,在具体制定时,从操作的便捷有效角度考虑,校长可以组织教师代表提前研制一个章程草稿,也将校长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考融入其中,基于文本再展开讨论修改,最后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接受审议。这样的章程就成了全校师生的集体公约,具备了法纲的性质,铸造了学校章程的神圣地位,又培养了师生参政议政公民意识。学校章程能否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关键看文本上的“共同愿景”是否对章程认同并完成了内化。学校章程让广大教职工参与每个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为了促进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章程的认同与内化。一个被充分理解与认同了的学校章程,执行起来才有动力、有合力,才能对校长的办学行为实施有效的民主监督。学校章程一经学校教职工全体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就应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准则,对学校各方面工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所有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激励和警示作用。以上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无形中也将全校师生的愿景和情感凝聚起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美好的家园而齐心合力,众志成城。

六、指向发展

有些校长总认为研制规章制度就是对过去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对当下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加以规范。笔者以为,不仅仅是管理当下,更应该是谋划未来,应该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提早进行预想,铺设轨道。好的学校章程应是前瞻的。学校章程应对学校期望达到的办学愿景进行定位,为全体师生员工描绘出一幅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章程是对全校师生是一种教育,提示,更是一种激励。因此,制定时必须体现“超前性”。另外,学校章程还应反映时代的特点,适应社会进步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学校章程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就应该及时地做出修改。学校章程的“前瞻性”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保证,一是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前瞻性”,二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要维持“前瞻性”。富有“前瞻性”的学校章程是学校发展的指路明灯。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所学校规模比较小,发展处于初期,教导处包揽了教学管理、学生德育、教师科研等工作,因此在制定章程时仅仅就教学管理方面设计了几项细则,可是当绩效考核时,上级要求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进行考核时,没有参照,临时起草一个过渡性的教科研考核制度,却被教师质疑:你们为什么不在学期开始就制定制度公布给我们呢?现在临时出台制度,你们有什么依据和标准?一句话给校长将了军。可见,学校章程的制定不能短视,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高瞻远瞩,预想到学校未来的发展,从规范化和发展性的眼光,制定出相应的条款来。虽不可能穷尽未来所有的发展情况,但需要在重要的门类项目上留有空间和余地。既为将来制定制度和管理考核细则提供依据标准,又能为将来修订补充提供条件。

总之,依法治校,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学校走向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要全面实行依法治校,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2013 年,教育部公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校“要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到2015 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学校办学与管理都在从欠规范的粗放型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相信,有了好的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和发展都会迈上新台阶,跨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篇8

一、符合规律

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其性质和任务与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不同,但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法人的条件和他们是一致的。作为同一类型的学校,担负着相同的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其组织属性、职责义务、培养目标、学制长短、工作规范等应该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同一类型的学校有着相同的办学和管理要求,遵循着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原则。因此,在办学的大政方针、法规依据、学校属性、培养目标、办学规制等方面,应该有着相同的规范原则。这些项目条款都应该符合学校共性的规律。如果一所学校的章程在这些项目条款上遗漏或者违背,自然不符合要求。如果有的学校的章程因为强调个性,而制定一些违性规律的条款,则显然不行。如某校章程中有一条“学校成立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行使对学校管理的民主监督和审议工作”,其中“教师职工代表大会”需要“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这就违反了我国教育法规中关于民主管理的条款要求,错误理解了“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对此,为保障学校章程制定科学规范,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部署各学校制定章程时,专门进行了培训,提出具体的格式和规范要求,尤其是对于相同类型学校的共同属性和规律方面的条文,甚至规定同一的表述,以确保原则要求不走样。也有些学校的章程因为存在归类不够科学,表述不够严谨的情况,还专门咨询或者聘请一些熟悉教育法规的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加以修改调整,或者担任法律顾问。以此确保学校章程的科学、严谨,维护学校章程的神圣与庄严。

二、体现个性

学校章程作为本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应该是基于学校实际,又指向本校实际的。因此,学校章程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展现本学校的文化特质、地域风貌和师生愿景等。一所乡村学校与一所城区学校,办学的方向、管理的模式、师生的规范、追求的愿景等,都会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区域的两所学校,也都会存在着不同的办学思路和教育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现行学校管理模式都是校长负责制,因为两所学校的校长不是同一人,校长的教育理念和理想追求不同,管理风格与思路不一样,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整体发展也必然存在着区别。制定学校章程时,就必然要将校长的教育理想和执政理念纳入其中。如此一来,两校的章程自然会有不同的个性。其实,影响学校章程制定的不仅仅是校长,地域文化渊源、学校传统、内涵特色、师生状态、发展方向、培养标准,以及校标、校旗、校歌、校木、校花、校庆日等,都应该成为学校章程制定时必须纳入的重要内容和元素。如此要求下,制定出的学校章程才彰显个性,各具特色。也恰恰因为存在着个性,学校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态势,国家倡导的“办个性化有特色的学校”才成为可能。

三、规范严谨

学校章程是学校办学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校长实施学校管理的“基本法”,是介于教育法规如《教育法》《学校法》与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一种带有根本性的一部学校内部“法律”。学校章程一旦形成,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和延续。因此,学校章程需要严谨规范,要比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具科学性和原则性,更加规范。

学校章程的规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设定和章程结构要规范。好的学校章程应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完备的内容体系,包括总则、正则和附则等。在总则中应该写明:制定章程的依据,章程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修改章程的条件与程序等。正则是章程的主体,内容可以包括:学校性质、任务、规模,办学方针、目标、特色,组织机构,行政管理,各项权利、教师管理,德育,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以及学校校徽、校训、三风建设等。附则主要写明:章程的解释权,制定与修改权等。二是语言表述要规范。学校章程虽然是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的一个内部“法律”,但是,由于学校是人才的培养机构,学校管理具有“中介性”,它在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教员职工、学生之间是一个连接器和转换器,因此,学校章程不能游离于国家的法律、政策之外,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对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学校章程之所以能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起长期而稳定的指导作用,自然体现在对管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上。学校工作的对象是人,完成教育任务的执行者也是人,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因此,学校章程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特别重视对人的各项权益的尊重和维护,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尤其是法学、教育学理论的支撑。三是制定程序规范。学校必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颁布实施。如有修订,也必须通过全校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再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

四、可控可为

好的学校章程是可控的。学校章程所提出的学校发展目标应该是可以控制的,假如学校章程的内容失去了可控制性,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校章程的可控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章程所提出的目标与策略是否符合学校实际;二是能否根据这些目标与策略来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可以操作、可以检测的具体措施,并且,通过对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可以评估学校章程提出的预期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是说,学校章程的内容表述只能是提纲挈领的,因而它还需要一系列根据章程所制定的相关制度与之配套。如某学校在学校章程之下还有三大制度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为了便于实施和推进,学校又分别编出三本操作手册:《质量管理手册》《人力资源手册》《课程手册》等,从而形成可控的制度系统,确保学校发展进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好的学校章程还必须是可为的。章程制定出来重要的是去实践和遵循,如果章程规定的责任义务过于苛刻,标准过高或者过低,学校管理者与员工都需要仰视才见或者弃之如敝屣,这样的章程也是形同虚设。学校章程的可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内容贴近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实际,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二是标准的高低合适,没有脱离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能力范围。因为可为,才会真正调动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才会激励他们奋发有为,发展自己,成就学校。有些学校的章程口号响,空话多,看起来振奋人心,做起来力不从心,这是有违学校章程制定的原则和初衷的。

五、基于契约

学校章程由谁来制定,实际上涉及学校办学和管理主体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应该是谁办学谁制定,就像企业的章程由董事会制定,总经理遵照执行。因此如果公立学校是政府办学,应该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章程,校长遵照执行。但实际情形是,很多学校的章程政府主管部门都是让学校自己制定,他们再审核,通过。依笔者看来,这些思路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集权的控制式管理的思维,没有从民主管理的角度来思考对策和办法。其实,学校章程的制定应该遵从契约原则,政府承担政府相应部分的条款,如学校的校舍、设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以及学校属性、培养目标、学制等方面,至于学校的具体建设、岗位职责、师生权益、承担的责任义务等方面,应该充分尊重民众意见,将师生放置于学校主人的地位,平等商讨,共同研讨出具体的项目条款来。当然,在具体制定时,从操作的便捷有效角度考虑,校长可以组织教师代表提前研制一个章程草稿,也将校长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考融入其中,基于文本再展开讨论修改,最后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接受审议。这样的章程就成了全校师生的集体公约,具备了法纲的性质,铸造了学校章程的神圣地位,又培养了师生参政议政公民意识。学校章程能否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关键看文本上的“共同愿景”是否对章程认同并完成了内化。学校章程让广大教职工参与每个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为了促进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章程的认同与内化。一个被充分理解与认同了的学校章程,执行起来才有动力、有合力,才能对校长的办学行为实施有效的民主监督。学校章程一经学校教职工全体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就应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准则,对学校各方面工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所有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激励和警示作用。以上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无形中也将全校师生的愿景和情感凝聚起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美好的家园而齐心合力,众志成城。

六、指向发展

有些校长总认为研制规章制度就是对过去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对当下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加以规范。笔者以为,不仅仅是管理当下,更应该是谋划未来,应该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提早进行预想,铺设轨道。好的学校章程应是前瞻的。学校章程应对学校期望达到的办学愿景进行定位,为全体师生员工描绘出一幅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章程是对全校师生是一种教育,提示,更是一种激励。因此,制定时必须体现“超前性”。另外,学校章程还应反映时代的特点,适应社会进步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学校章程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就应该及时地做出修改。学校章程的“前瞻性”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保证,一是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前瞻性”,二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要维持“前瞻性”。富有“前瞻性”的学校章程是学校发展的指路明灯。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所学校规模比较小,发展处于初期,教导处包揽了教学管理、学生德育、教师科研等工作,因此在制定章程时仅仅就教学管理方面设计了几项细则,可是当绩效考核时,上级要求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进行考核时,没有参照,临时起草一个过渡性的教科研考核制度,却被教师质疑:你们为什么不在学期开始就制定制度公布给我们呢?现在临时出台制度,你们有什么依据和标准?一句话给校长将了军。可见,学校章程的制定不能短视,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高瞻远瞩,预想到学校未来的发展,从规范化和发展性的眼光,制定出相应的条款来。虽不可能穷尽未来所有的发展情况,但需要在重要的门类项目上留有空间和余地。既为将来制定制度和管理考核细则提供依据标准,又能为将来修订补充提供条件。

总之,依法治校,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学校走向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要全面实行依法治校,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2013年,教育部公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校“要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学校办学与管理都在从欠规范的粗放型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相信,有了好的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和发展都会迈上新台阶,跨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上一篇: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文 下一篇: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