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范文

时间:2023-10-21 23:31:46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篇1

关键词:奥林匹克 哲学 思辨

现代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人类有史以来所完成的任何竞技体育活动无不以“更快、更高、更强”为宗旨。奥林匹克的格言概括了整个奥林匹克哲学精神。然而,事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差距,从哲学的视角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格言、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的冲突进行思考。

一、奥林匹克哲学思想

对于现代人类而言,奥林匹克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代表,奥林匹克哲学是现代竞技体育哲学的代表。对奥林匹克思想的描述为奥林匹克思想是将从事竞技体育的人员身心两方面的品质均衡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将竞技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思想和哲学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竞技体育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更快、更高、更强”潜台词所表达的肌肉、力量、破纪录、夺金牌等内涵是现代奥运会和现代竞技体育所有从业人员的追求目标,但是现代奥林匹克哲学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获得美的享受和最重要的人格尊严,建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集体意识,从而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完整人格与品质。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德・顾拜旦的“奥林匹克思想是一个很强的体育文化概念,它一方面基于骑士精神,即醒目的称之为‘公正竞赛’;另一方面基于美学思想,即对美与崇高的狂热追求”思想正是代表着奥林匹克哲学的精髓。

奥林匹克哲学所阐述的以现代奥运会为代表的现代竞技体育哲学思想和哲学宗旨,即现代竞技体育的所有从业人员,尤其是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世界观。从顾拜旦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他所主张的现代奥林匹克和竞技体育哲学的精髓是公正竞赛,只有公正竞赛,才能产生对美与崇高的狂热追求,公正是竞技体育的前提,也是奥林匹克哲学的核心。

二、奥林匹克哲学思想发展

竞技体育是一项公正竞赛,目标并非要制造健壮的“人形动物”的思想在奴隶社会消亡后就确立了。虽然斯巴达人夺取了古奥运会数量众多的冠军,雅典人却奠定了竞技体育,使参赛者和运动员身心一致的奥林匹克和竞技教育思想,由此形成了雅典人和斯巴达人在竞技体育哲学和理论方面的分水岭。雅典人所建立的崭新的身心一致的竞技体育哲学成为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思想解放的源泉。古希腊人甚至在古希腊奥运会上已经开始贯彻和执行这一奥林匹克竞技体育哲学思想了。出乎现代人意料之外的是古希腊奥运会参赛人和运动员的参赛宗旨和奥林匹克竞技哲学与现代奥运会竟然是如此的相似:公平竞争和诚实行为。当然维持公平竞争和诚实行为的奥林匹克哲学思想与现代人可能有些格格不入。神和宗教的力量,尽管他们在现代科学文明和商业行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但这只是由于相对现代而言古希腊科学发展的滞后所致。古希腊奥运会的参赛人无一例外的都必须明白在比赛中玩弄诡计、欺骗对手和裁判的严重后果不仅要受到良心的谴责,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对神的亵渎,迟早都会受到神的严厉惩罚。很难想象古希腊奥运金牌选手在金牌相对普通人而言等于天文数字的金钱面前是否还能正襟危坐,不动声色。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在近100多年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总和,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都显得相形见绌。限制古奥运会选手维持道德标准和公平竞争的宗教因素大大下降了,现代奥运会创始者们试图采用其他限制措施达到限制效果,保持现代奥运和古代奥运在奥林匹克哲学和奥运思想方面的同步和一致。经过精心设计的现代奥运会一整套程序无处不凸现德・顾拜旦的继承人试图全力保持或保全古希腊奥运和现代奥林匹克哲学及奥运思想。从历届现代奥运到正式开始前就已启动的圣火传递到隆重耗费巨资的开幕式,从火炬点燃仪式到运动员教练员面对五环旗和参赛国国旗的庄严宣誓和承诺,从奥运宣传到奥运文化展等都源于表明参赛者的任何欺骗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玷污,也是对神圣的奥林匹克思想、奥林匹克哲学、奥林匹克世界观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和自己祖国的亵渎。通过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对其他国家的尊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来表达净化参赛者的心灵展示奥运精神,奥运思想,奥运哲学和竞技体育哲学,向世人展示参赛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奥林匹克哲学的困惑

相当一部分哲学家过去曾经认为奥林匹克竞技在许多方面都是公平、平等、透明的,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行业能像奥林匹克竞技那样为人提供如此平等、仅仅依靠自身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获得相应回报的环境了。但事实却与人类美好愿望背道而驰。进入80年代后,现代奥林匹克进入前所未有的改革期,改革的力度之大,带来的变化之大,对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哲学的冲击有时令世人瞠目。改革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忽视的商业副作用。在这种副作用的巨浪面前,竞技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和公平竞争的哲学思想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和困惑。

不知从何时起,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成了商业史上最大的一场商业大战,比赛的作息时间是由买断电视转播权的商家制定。奥运金牌选手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在这些巨大商业价值面前,“更快、更高、更强”、公平竞争成为摆设,奥林匹克竞技哲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为了奥运金牌,更为了商业利润,服用兴奋剂有之,打假球有之,行贿受贿者有之,黑哨有之……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奥林匹克思想与现代商业是一种扭曲的结合物,这种结合物的重心明显的偏向商业,偏向以金钱为代表的利润。现代商业社会中还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有奥林匹克博物馆?又有多少人知道奥林匹克艺术节?更有多少人知道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的存在呢?

古希腊竞技体育置公平为头等大事,视欺骗、弄虚作假为不齿,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和竞技体育哲学的“更快、更高、更强”和公平竞争由此发展而来。现代竞技体育已构成以运动员为圆心的同心圆,在这个同心圆中,运动员已越来越失去自主,越来越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从此角度而言,现代奥林匹克的困惑,或可称之为竞技体育道德沦丧的行为就不仅仅是运动员和其他参与人员之过了,解决方法何在?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郝勤.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致性.

[2]李学疏.简论哲学形态.

[3]龙式昭.矛盾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篇2

迪东神父是顾拜旦的朋友,他被称为“顾拜旦哲学和道德建筑的两大支柱”之一,他对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一个格言:“更陕、更高、更强”。

据历史学家研究:这个格言的诞生时间是1891年3月7日(一说1895年);1913年,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后的国际奥林匹克大会上,国际奥委会将她定为奥林匹克格言;1920年,她成为奥林匹克徽记的一部分――对于现代奥运会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格言影响更大的了。

“更快、更高、更强”可以象征和代表奥林匹克文化的核心理念,但是,她显然不能代表奥林匹克文化的全部。

首先,这是一个十九世纪的格言,她诞生的时候,现代奥运会还没有举办过。一百多年来,不但奥林匹克文化的哲学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所面对的世界更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用“更陕、更高、更强”来代表奥林匹克的话,显然有“原教旨主义”之嫌。其次,虽然“更陕、更高、更强”是顾拜旦老人“钦定”的奥林匹克格言,但是在现代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新的口号作为一种“潜格言”、“准格言”、“新格言”,逐渐为世人所接受、逐渐成为林匹克文化的组成部分――例如“重要的在于参与、不是取胜”、“和平、友谊、进步”等等。

在笔者看来:奥林匹克格言虽然概括了现代体育的精神和本质,但是她显然更适用于体力的体育,她至少漏掉了一个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非常重要的概念――“更聪明”。

奥运会上的体育运动并非是“全部”的体育,除了“奥林匹克体育”之外,在当代社会中还有“职业体育”和“智力体育”两种重要的体育运动形态,前者的代表有橄榄球、高尔夫球等等,后者的代表则有国际象棋、围棋等等,这两种体育都没有进入奥运会,这对于奥运会来说是一个缺憾。

在这个缺憾中,“职业体育”的缺憾并不严重,因为“职业体育”的一部分已经是奥运会项目了,例如足球、网球和篮球。和她们相比,“智力体育”的缺憾是一种严重的缺憾,其严重性在于:人类社会在当代史意义上的飞速发展,首先是人类智力进步的结果(所以现在最时髦的词汇是“知识经济”),而非体力进步的结果,虽然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不能被割裂开来,但作为“智慧体操”的那些运动项目,确实应该有一个奥运会式的舞台。

因此我认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智力奥运会”的诞生。

这个“智力奥运会”,已经由于“第一届世界智力运动会”的原因呼之欲出了――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结束之后,“智运会”将莅临北京。对于这个“智运会”,今天的媒体和公众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就发展而言,她对于奥林匹克的意义或许会超过“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件事情!

既然“智奥会”已经由于“智运会”的缘故成为事实,奥林匹克就需要根据新的观念产生新的口号,并且使这些新的口号成为一种奥林匹克的“新格言”――十九世纪诞生了“更快、更高、更强”,二十世纪诞生了“重要的在于参与、不是取胜”,二十一世纪到了,也该诞生一些新的东西吧?

说到格言和“新格言”,还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可以枚举:萨马兰奇对于现代奥林匹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在卸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际,就发表了一个“升级版”的“新格言”――他说“重要的是有资格参与比赛而不是赢得比赛”。

萨马兰奇这样说,是因为今天的奥运会已经不像过去了:在很多年前,很多普通人可以参与到奥运会比赛中,但是随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随着奥运会参赛资格的门槛越来越高,运动员能够获得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因此,这位老人家把“参与”的概念“升级”为“有资格参与”,这个改动,显然更符合奥林匹克的现实、符合奥运会比赛的现实。

因此在本文的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对于奥林匹克格言和口号的观点――

“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中,应该增加一个“更智”;

“重要的在于参与,不是取胜”的口号,应该像萨马兰奇那样,修改为“重要的在于参与的资格”;

而“和平、友谊、进步”的口号,应该增加一个非常东方、非常中国的概念:“和谐”――她既能表达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又能表达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和谐,还能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总之一句话:即使一种文化或者理想已经成为了格言和口号,她也是必须发展、必须丰富的,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不能只使用十九世纪的语言。

追问之八 “零的突破”真有可能在1956年实现吗?

即使是在纯粹的学术领域,学者和“学者”们也经常会有一些盲点――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这也是苏联这个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此前奥运会长达56年的时间里,组成“苏联”的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参加过奥运会,俄国只参加过1908年和1912年奥运会,并且总共只获得过一块金牌,这块金牌是花样滑冰,在夏季奥运会历史上,很少举行冬季项目的比赛,这是第一次。

在1917年“十月命”之后的35年间,一共举办过六届奥运会,苏联一次也没有参加过;这种情况很像中国,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的35年间里,中国也缺席了六届奥运会。

也就是说,从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到1979年中国回到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六十多年时间里,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只有一次一起参加过奥运会,这就是1952年奥运会!

显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奥林匹克这种新兴的文化现象,都是怀抱着旁观的甚至轻视的态度,这种态度在1952年的赫尔辛基忽然有了一个转折――

卫国战争期间蒙受了巨大民族牺牲的苏联,在战后格外重视体育运动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之所以决定参加奥运会,不可忽视的动机之一是要显示自己在制度上的优越,他们很自然地希望和自己同一阵营的,处在“蜜月期”盟友中国也能参加。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会会场上升起。

后来由于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做法遭到了中国体育界的反对(这种反对是一种“双重反对”: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我国台湾省运动员也反对,例如在1960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台湾运动员就高举着写有“抗议”字样的横幅入场――因为国际奥委会不让他们使用“中国”的名义而只允许使用“台湾”的名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没有参加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

中国没能参加1956年奥运会,造成了一个历史悬案:假如中国参加的话,到底将取得怎样的成绩呢?

健在的两位中国体坛名将,在五十年代多次

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和游泳运动员穆祥雄都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假如自己能参加那届奥运会,有信心为中国赢得奥运会金牌。两位时代英雄的慷慨表述固然信心十足掷地有声,但问题是――他们有可能获得奥运会金牌、为中国实现奥运会金牌或者奖牌“零的突破”吗?

很可惜,我们虽然不能进行历史的假设,但是假如历史允许假设的话:回答是否定的!

墨尔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没有男子100米蛙泳,只有男子200米蛙泳,获得金牌的是日本选手古川胜――当时,这已经是日本运动员第四次夺取这个项目的奥运会冠军了,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了今天更擅长200米项目的日本蛙泳之王北岛康介――日本蛙泳的悠久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古川胜的200米夺标成绩是2分34秒7,这个项目铜牌的成绩是2分36秒8,而穆祥雄虽然三次打破过男子100米蛙泳的世界纪录,但是在200米蛙泳的正式比赛中,穆祥雄的个人最好成绩是2分38秒9――非常遗憾,如果没有特别的奇迹发生的话,穆祥雄在墨尔本奥运会上不但不具备获得金牌的成绩,而且还很难获得奖牌!

再来看举重:陈镜开1956年的最好成绩是总成绩3075千克,这个成绩,和墨尔本奥运会冠军的成绩相差35千克,和第三名的成绩也相差25千克――很显然,即使陈镜开参加了那届奥运会,他取得金牌或者奖牌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奥运会举重比赛不同于世界举重锦标赛,她是以总成绩决定选手名次的,从1956年的陈镜开开始,中国运动员曾经数十次打破抓举、挺举、推举的世界纪录,但只有肖明祥在1966年的一次非正式比赛中创造了第一个总成绩世界纪录。直到1987年的第六届全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才在正式比赛中创造了第一个奥运会项目的世界纪录,创造者的名字叫何灼强、1988年奥运会铜牌得主。

在解释过这个金牌悬案之后,我们必须说:第一,我们将永远铭记陈镜开老人、穆祥雄老人等前辈为中国体育事业和中国奥林匹克事业建立的伟大功统第二,历史的事实虽然总是遗憾的,但是,假如中国运动员参加了1956年奥运会的话,他们将难以获得金牌和奖牌。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篇3

关键词:古希腊文学史诗奥林匹克

毋庸置疑,今天我们研究与探讨古代奥林匹克的主要依据,或者说唯一可靠的依据就是古希腊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欧洲文明的策源地,古希腊文明始终是以丰富、深邃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从荷马到品达罗斯,从埃斯库罗斯到顾拜旦,他们那隽永的笔端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体育,更是人类进步的足迹。古希腊文学主要由史诗、神话、诗歌、戏剧组成,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它们所表现出的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在其中:男子的尚武之风,女子的美艳绝伦,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热爱,理性的生活理念,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都得以体现,即使是悲剧,也将人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描绘到极至。在此,笔者从诗歌、史诗和神话三个方面,对古希腊文学中的奥林匹克精神进行审读,惊人地发现原来在古希腊文学中,文学与体育一直是相伴相生的。

一、古希腊文学中的体育文学

体育活动作为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在以英雄为主体表现对象的古希腊文学鼻祖《荷马史诗》中多处得到展现。当时,希腊人的体育活动多以运动竞技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固定的场所与固定的日期,只是在英雄人物去世、欢迎外宾和宴乐的时候,才偶尔举行。人们对专门使身体矫健强壮的许多锻炼项目还不太了解,他们进行的是一些与生产劳动和战争环境相适应的运动项目,诸如射箭、游泳、投掷、赛车、拳击、跑步以及流血的格斗等。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有多处提到了竞技赛会时的情景,其中“帕特洛克罗斯的葬礼”一章描述得最为具体、生动。

荷马史诗《奥德赛》也为人们描述了宴乐竞技时的情景,为远古时期希腊人从事竞技活动提供了又一佐证。腓农基是英雄人物奥德赛经过十年漂泊生活返回故乡途中所经过的最后一个岛屿。腓农基王为奥德赛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当宴会快要结束时,腓农基人举行了各种竞技表演活动。当时,奥德赛的情绪很高,他也加入了竞技的行列,结果“他获得第一”,受到人们的赞扬。接着,腓农基人又为他表演了舞蹈,其中有一段球舞。奥德赛看后向国王表示十分钦佩,腓农基王听后非常高兴,又向奥德赛赠送了许多礼品并差人送他回家。

除史诗和神话外,从古希腊的诗歌中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人文意识、崇拜意识、审美准则及伦理观念。顾拜旦直接将体育与信仰进行的联系,将古代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进行了直白式的阐释:“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这里不仅仅是诠释奥林匹克的原初,更是努力体现出入类追求和谐的“天人合一”。

公平和正义是奥林匹克的风格,更是其精神实质的体现,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在奥林匹克的世界里,体现的却是如此的纯净、自然。

奥林匹克是人类文明的盛会,她标志着人类的自我完善,追求和平、进步的美好理想。在这里,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贵贱,人们的精神都能够得到净化,人格也得到完善。

二、文学对奥林匹克的促进分析

首先,古希腊奥运会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古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文学视野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作家、诗人都用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了讴歌激烈的竞技场面和优秀选手的文学作品。荷马在他的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古代奥运会上战车角力、赛跑、掷铁饼、标枪、格斗、射箭等紧张热烈的比赛情景,他的不朽史诗不仅是追踪古代奥运会足迹的宝贵历史文献,也被看作是反映古希腊社会生活和风情的伟大文学作品。古希腊著名的抒情诗人品达罗斯,一辈子几乎只歌颂奥运会。在奥林匹亚祭台、神庙、雕像上的题词,无一不是以优秀运动员为赞美对象的,如阿里斯基德,卡里·犹狄米斯,亚里斯多塔姆等。其中不少作品流传世界,至今被世人视为瑰宝,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奥林匹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以语言和它的书面符号——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艺术形象,从而反映奥林匹克大家庭的生活,表达艺术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审美感受。奥林匹克运动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成为文学取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物质手段,奥林匹克文学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性的奥林匹克语言。运用语言艺术来标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不同侧面,能增加审美价值。例如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动作和艺术特点的描写,可以衬托出美好的形象,使其更加生动、具体,充满感染力。由于体育活动中有的是瞬息万变的生活形象,所以为语言艺术的运用开拓了广阔天地。在各艺术门类中,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学的关系较为特殊。文学从奥林匹克运动中吸取营养,寻找创作素材,它虽然不像音乐、舞蹈、建筑那样直接渗入体育,但它却像一面镜子似的反映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斑斓色彩。

第三,现代奥运会与文学。《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为了将奥林匹克运动更紧密地与文学结合起来,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每一届奥运会都注重文学艺才的融入。如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的前一年,8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接受了组委会的邀请,在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诞生纪念日会聚亚特兰大,成为历史上奥运会文化艺术活动重头戏的杰出一幕。艺术节的负责人斯特劳森说:“传统上,奥林匹克艺术节希望它在文学领域起的作用,就如同奥运会在全世界体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次聚会向这个目标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三、结语

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奥林匹亚竞技赛会是现代奥运会的前身,这通过当时的诗歌和神话传说都有所表现。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逼真,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体育文学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语

参考文献

[1]斯威布著,楚图南译.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篇4

一、产生

1894年6月23日,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倡导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法国巴黎成立。德国、瑞士、荷兰、瑞典等共12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由顾拜旦起草的《奥林匹克》。内容包括:业余主义和职业化、比赛项目、组织工作等等。从此,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在《奥林匹克》的指导下,在不断壮大和辉煌中度过了一个多世纪。

然而,也许有更多的人并不知道,早在1892年,曾经产生了一部十分珍罕的体育文献――《奥林匹克宣言》。在这一年的11月25日,正值法国田径协会成立5周年,顾拜旦作为这一组织的秘书长,在纪念大会所在地法国巴黎的索邦大学发表了重要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顾拜旦首次正式提出一项伟大的创举,那就是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早在公元前776年,历史上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举行,但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天灾、战争,曾经非常繁荣的古代奥林匹克会址成为一片废墟,于是神圣的奥林匹克运动也随之在人类活动中消失。古代奥运会“凋谢”了,但奥林匹克精神并没有消失。自18世纪起,英国学者钱德勒发现了古代奥运会的遗址。人们开始受其影响试图为恢复奥运会而努力。1850年前后,希腊人扎帕斯在希腊国王的支持下,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召开了第一届泛希腊运动会,此项活动一直持续到1889年。在此一关键时刻,承担复兴奥运会重担的顾拜旦走上了历史舞台。顾拜旦在此时响亮地提出“充分接触大自然,进行激烈的体育竞技。”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顾拜旦的主张一经提出,立即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医生认为这会损坏人们的健康;教师认为体育活动会破坏学校的纪律;教会更是激烈攻击,他们担心体育精神会使人们的瓦解。此种反应在今日看来真是令人难以理喻。然而,顾拜旦没有退缩,他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深入各国进行调查与宣传。他先后到达英国、美国,遍访欧洲,在作了大量社会调研并经深思熟虑后,终于在1892年11月25日向全人类奉献了珍罕的《奥林匹克宣言》,并非常明确地提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经过两年的努力,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成立,更令人振奋的是,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成功召开。但由于种种原因,顾拜旦的这份珍贵宣言稿却如石沉大海,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其踪影。

二、重现

时光飞逝,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这一百多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人类一项重要的活动。这项运动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激励下不断发展与进步。这当然依赖了全社会及全人类的支持与重视,当然也离不开体育界人士做出的重要贡献。当人们对《奥林匹克宣言》似乎已经淡忘之时,在上世纪90年代,一位杰出的法国外交政治分析家费朗索瓦・达马先生出乎意料地发现了沉睡在一个保险柜中百年的珍罕体育文献――由14页手稿组成的《奥林匹克宣言》。这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被遗失、遗忘了一百多年的手稿。为了向世人宣传这份伟大宣言的神圣观点,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诞生100周年之际,达马先生向世人公布了这件手稿。

手稿首先受到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重视,在专家的认真研究与鉴定后,确认其真实无疑。于是《奥林匹克宣言》首次译为英文被分发给各国奥委会。在小范围内,专业人士目睹了这份珍罕文献的全文,体验到了顾拜旦的努力及伟大功绩,同时共同沐浴了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神圣之光。

然而,这份充满传奇色彩的珍罕文献只是在少数人中传阅,并没有被全社会及更多的人所了解,它的深刻内涵也没有被认真研究与揭示,奥林匹克宣言的神秘面纱仍没有被揭开。

三、传播

时光又过去了5年,直到2001年中国成功取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几名与达马有过接触的中国人,包括法中友协副会长郭凝及邓壮、董强等人提出了一个惊人计划;让奥林匹克宣言从北京传遍世界。

本世纪初,在顾拜旦的故乡及《奥林匹克宣言》产生的浪漫之都巴黎,几位华人与达马先生进行深谈后,达马先生同意由中国完成《奥林匹克宣言》传遍世界的伟大工程。如何使之传遍世界,首先要依靠出版业和媒体。经过不断策划,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2007年8月8日,《奥林匹克宣言》的复制品连同国家奥林匹克博物馆的藏品一起来到北京,开始了在中国境内十几个城市的巡展。这是珍罕的《奥林匹克宣言》首次以逼真的复制品向世界亮相。同时,《奥林匹克宣言》出版及向全球首发的策划正在实施。一支由五人小组翻译的中文《奥林匹克宣言》经过十几次修改并最终翻译成功,这件以中文再现的珍贵《奥林匹克宣言》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准备,《文明》杂志也在作着宣言向全球首发的准备。2008年1月1日,正值顾拜旦诞辰145周年,《奥林匹克宣言》以中英法三国文字在《文明》杂志全文发表。为了纪念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北京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分别写来贺信。他们在贺信中表达了热切祝贺之意,对中国为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特殊贡献表示充分肯定。首发仪式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北京2008奥运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出席并讲话,来自各行各业的145名知名人士分成16组全文宣读了《奥林匹克宣言》,至此珍罕的体育文献《奥林匹克宣言》终于在北京2008奥运年的第一天正式由中国人向全球传播。此后,经过筹划,2008年5月19日,《奥林匹克宣言》国际高端论坛在北京举办,法国嘉宾达马一行从巴黎来到北京共同举办了此次论坛。会上,国内各界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极有价值的论文,为宣言从北京传遍世界增添了新的光彩。

四,珍罕

之所以讲顾拜旦先生于116年前发表的宣言是珍罕的体育文献原因有二。

首先,经过100多年的埋没,《奥林匹克宣言》终于于发表演讲后的百年重新问世,这由14页纸质文献组成的珍罕之物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得以完好保留确实不易。要知道,一般纸质印刷物或手写物,如果没有用科学方法保护,经过50年就会遭到损坏。这是由于空气中含有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另外还有不少虫类,它们都会严重侵犯纸质物品,因而在没有严格保护措施下,纸质物会发霉、变质、遭虫咬甚至腐烂。但此件文献却躲过了天灾、人祸,最终能完整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其十分珍罕。

其二,说它珍罕是它本身的理论及内容有着十分珍罕的价值,在宣言中,顾拜旦以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及正确预见性和完善指导性的伟大政治家身份,为19世纪至20世纪的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社会及人类发展问题提出一系列相关理论及结论和意见。这些观点逐一被以后的现实所验证。在宣言中,他围绕中心问题即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指出了不同国家的态度。他创建性地提出,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大众化和国际化,人类要以一种和平竞争的手法促进社会进步并且避免战争。他对青年寄托了热切的期望,认为青年是推动世界体育运动继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被尘封了一个多世纪的珍罕文献《奥林匹克宣言》已全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国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特殊贡献,还将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中增添光辉的一页。目前,我国有关方面正与达马先生商议,争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将这份珍罕的文献拿到北京展出。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篇5

    奥林匹克思想的一大创举就是将体育运动的作用提高到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促进社会发展的认识高度,明确地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体育运动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建立一个公平的、互相尊重的社会,进而维护世界的美好与和平。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改造社会、建立和平安定的世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美好夙愿。

    体育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竞技体育的功利主义原则渗透进教育体系,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有些异化现象,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主旨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身体、心理、智力、才能等方面得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必将受到强烈撞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所取代。  

   奥林匹克教育最主要的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和校园体育精神的诠释及价值向度,指出校园体育精神应重点在进取精神、公平原则、和谐发展原则、道德规范原则等方面,同时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中学生  品质  体育  文化  教育

   【Abstract】The Olympic movement is an outcome of combining sport s with culture and education. It s education value lies in three aspect s. It can promote people’s spiritu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boost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ociety and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t is necessary to popularize the education of the Olympic ideology and culture among the Chinese students to help them to develop the correct values orientation, i. e. overall development, collectivism and fair com2petition. The Olympic humanistic educational concept has offered a new approach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form. The Olympic education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quality - oriented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help for the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standard among student s and all the Chinese people. The idea of green, humanistic and scientific Olympics is of great value for student s to cultivate their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vocate humanism and devote to sc

   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Olympics to be thinking as the big pioneering work,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ports function and promote human'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moreover the promotion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altitude, takes explicitly the sports as one kind of transformation society’s strength.

   【keyword】Olympics spirit; Middle-school student; Quality; Sports; Culture; education

   前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奥林匹克教育息息相关。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把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1]

   在2000 年9 月11 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对奥林匹克精神内容的最原典、明确的概述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社会和平,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它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最珍贵的精神核心。[2]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延绵不断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复兴的历史因由。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一种向善、向美、向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旨归。《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公平竞争的体育竞赛中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它的本质内容包括:参与、竞争、公正、友谊与奋斗,这些精神内涵的实质在奥林匹克发展的著名格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

   随着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奥林匹克宪章》和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等人的言论,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格言、宗旨、主义、会旗以及理想等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某一角度和某种程度的说明。

   在我国,青少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为止,每周要上两到三次体育课,接受体育教育。除了体育课以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训练以及模拟奥运会竞赛形式的学校运动会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我们提倡奥林匹克精神是在新时期下,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持,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的时候,国人更应该在和谐、人文、团结上下功夫,我们推崇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只在赛场上存在,它同样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如何在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怎样通过奥林匹克精神影响和陶冶中学生的品质,以及经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广影响后,使广大中学更重视体育,并同时把奥林匹克精神与道德品质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广大中学懂得体育与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一、 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学的传播与发展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

   (1)互相理解的态度

   

   长期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使其表现了更多的欧美价值取向,这在一定阶段制约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是导致不同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的国家之间相互导致奥运会的原因。为改变这种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状况,国际奥委会在最新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提出了“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创新,指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间应互相理解,不能因种族、信仰、政治态度的不同而放弃友谊、团结和和平,也为全人类本着互相理解的态度对待彼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2)进取精神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奋进。这句格言本质上是弘扬一种崇高的体育精神,树立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取目标,推动体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快速发展。

   (3)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体育运动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基本规则。在《奥林匹克宪章》中被多次明确提出,奥林匹克要求各类竞赛活动强调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原则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社会法则中的基本规则。

   (4)和谐发展的原则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与艺术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杀萨马兰奇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结合。”这都反映奥林匹克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它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价值,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基本表现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一再强调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紧密结合。[4]

   

   (5)道德规范原则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的活动将无法开展,而且《奥林匹克宪章》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手册,其中就多次提及并要求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不得违背有关基本公德和体育运动道德。[5]

   通过一百多年的奥林匹克实践活动,奥林匹克逐渐形成了涵盖行为规范、道德观念、良心、义务及自豪感等方面的奥林匹克道德规范体系。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下,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接受了道德规范的教育,尊重基本公德原则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中学体育文化建设与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意义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6]这种素质的提高不但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包括体育文化素质的丰富、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中学担负着培养体育专业初级人才的使命,其体育的目标指向,理应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正是满足中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要、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身心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体育心理素质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意志品质、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我意识。它是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2)培养中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精神

   第一,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特别是公正的、平等的竞争,必然促使社会个体超越进取、奋力向前、谋求优胜,追求完美的生命,从而最终融汇成社会进步的巨大洪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中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向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培养其公平竞争的精神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第二,积极进取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7]曾获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著名作家黑塞也认为:“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8]这些至理名言都指出了人应当具有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气质。

   第三,尊重与合作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竞赛作风、态度和精神,指的就是英文中的sportsman - ship 和teamwork。”前者是竞赛道德,“是从球员怎样对待对手来说的,要能主动地严守球规,己所不欲勿施于对方,不搞小动作,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始终全力以赴。”而后者则是“从球队内部队员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各个队员要能各守岗位,各尽全力,密切配合,不存个人突出之心,步步从全队整体出发,顾全大局。”他所阐明的便是体育精神中的尊重与合作精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这两条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得以健全和发展。”[9]

   (3)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体育能力及审美素质的影响

   

   奥运会体现出的教育正是体现了体育思想的核心。通过体育了解各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奥林匹克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寓教于乐的,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中学生获得体育能力及提高审美素质。

   (4)开发中学生的人性美追求

   我们的高等教育在适应论和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一向注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教育,似乎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开发人的思维潜能,这种流布甚广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片面的。的确,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但是,人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发展应该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时不应忽视或抛弃感性能力的培养。“本真的人”应当是“完全的人”或“完整的人”,应当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体,应当是既有血有肉又有头脑有思维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0]

   顾拜旦在其《体育颂》中就高度颂扬了体育的作用,,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其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明、健美的人,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生命,又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成为具体的、完善发展的人。

   二、分析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学生的品质影响

   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核是体育运动。但它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是它不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而同时着重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讲过:“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的道德败坏。奥林匹克运动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 奥林匹克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

   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处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客观因素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他们的价值观正好处于从易变到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充分发掘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12]

 

   (一)精神品质方面

   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实际上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学生公平竞争、进取拼搏与团结协作等精神。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 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从而激发个体的发展潜力。

   (1)集体主义观念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自我意识很强,心中缺少关心他人、集体的思想意识。而奥林匹克运动所蕴涵的“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正好可以帮助青少年化解“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付出,任何单独的个人也不可能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同时,运动员在与对手较量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友谊. 奥林匹克运动主要依靠人们共同遵守规则、共同切磋技艺、共同交流感情、共同探索人生来达到团结的目的。如果没有团结,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奥林匹克运动就不会产生,也不会有现在的辉煌。在奥运会激烈的竞争较量背后,显现的却是人类理性的神圣光辉和共同价值的永恒追求。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拼搏进取精神

   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是从小在幸福中成长,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更不知道创造的艰难辛苦。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往往会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奥运奖牌获得者在获得荣誉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模仿力,奥林匹克主义抓住了这一特点,将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力图给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选手———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英雄,让他们去模仿,去学习。抓住奥林匹克的这一教育功能,挖掘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历程,并以此来激励青少年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不断进取。

   (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对当代中学生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正是健儿们所代表的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13]

   现代奥运会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国际性是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的根本区别,它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感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使现代奥运会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方面能够进一步影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三)人生理想方面

   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颓废思想,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理想,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同样,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倒退甚至崩溃。中学生在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接受其熏陶和影响。

   中学生的理想是一个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认真地接受先进的精神熏陶,其价值观、世界观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四)价值观方面

   (1)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按照《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青少年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奥运会采用的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能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目前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凝聚国民的粘合剂,自获准申办奥运会以来,举国上下都是齐心协力为举办奥运献计献策,这种影响力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巨大的。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三大理念,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事业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青少年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感召能力,在他们中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认识、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很好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从而促进“三大奥运理念”的落实。

    (2)坚强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昭示的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揭示的是一种自我超越、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校园精神文明教育中灌输这种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在枯燥的实验和学习中,在对目标不畏艰险的探索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克服生活和工作的一切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3)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它要求人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已被推广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法则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法制社会中,法律、法规所保障的第一要务就是公平。但是,反观现代社会,失范和越轨行为层出不穷,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强调精神文明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公平原则精神的教育,能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法制社会的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减少失范和越轨行为,把提高竞争力的方法用在挖掘自身潜力上,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实践。

   伴随北京奥运会的积极筹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学校体育又将迎来全民健身工作的新热潮。我们以2008 年奥运会为契机,在校园普及健康意识、奥运意识,改善学校健康环境,兴建体育场所,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奥运的召唤下,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批日渐淡化的奥运项目又将焕发生机,并与一些非奥运项目在学校体育教育层面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

    三、探讨提高中学生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师资队伍

大力开展体育教师奥林匹克培训,有计划地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办培训班进行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学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奥林匹克知识的传播问题。它将导致一代人真正了解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从而自觉地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贡献。为了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培养奥林匹克教学人才、广泛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目前在校体育专业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奥林匹克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向全国各地体育教师传授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激发他们向学生讲授奥林匹克知识的热情,同时要有计划地对全国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二)普及奥林匹克教育读物

   为使中小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奥林匹克知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与出版社联合,做好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划拨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奥林匹克教育读物的出版和发行。学校和教师也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订购,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学习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意义。

   (三)体育教学的完善

   

   为使中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奥林匹克教育,一方面,应当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充实到学校体育的理论教材体系中去,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到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授、讨论以及组织观看录像等形式展开教学,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各种课外读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对奥林匹克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运动竞赛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在各种竞技运动的组织和实践中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和熏陶。[14]

   (四 开展社会体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除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开展体育运功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因为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15]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奥林匹克的关注与参与也将深深影响孩子们的奥运意识和行为。社会及家庭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加强社会媒体宣传

   除学校教育因素外,为宣传奥林匹克理想、扩大奥运会影响,社会大众传媒也应为奥林匹克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的传播优势,开设奥运专栏或奥运频道,办好体育广播。拍摄、播放反映北京筹办2008 年奥运会进展情况和市民热情参与、喜盼奥运的专题节目;创办直接为奥运服务的报刊等。建立奥运网站,调动广大青少年网民参与奥运的积极性,形成国内外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宣传模式。由于奥运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和平聚会,也由于奥运会与传媒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强烈的互动效应,这种效应的能量释放出来,对拥有最多观众群的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推进学校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我国青少年接受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易于组织;他们心理上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普及奥林匹克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课程和讲座,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相结合,使青年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学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应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奥林匹克史及北京奥运理念的教育。此外,校园广播、墙报、报纸、杂志、书籍以及迅速崛起的校园网络、音像制品应充分发挥作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来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四、小结

   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在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必须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中学生要学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以及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来,让高科技带给2008 年奥运会全新的感受。总之,深化奥运理念的教育,会给中国社会和青少年学生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葆丽 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线[J] 体育文化导刊,2002,(6)

   [2] 任海 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O00

   [3] 崔乐泉 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彭永婕 张志伟 韩东晖 人文奥运[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3

   [5] 何振梁 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 体育文史,2000,(5)

   [6] 张洪潭 辨识素质教育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致力点[J] 体育与科学 2001 (1):57 – 60

   [7] 雅斯贝尔斯  邹进 译  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联书店,1991

   [8] 大学活页文库合订本[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费孝通 清华人的一代风骚[J ]  读书,1991, (11) :3 – 6

   [10] 威廉•巴雷特. 段德智译 非理性的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1] 闵健 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特质与价值向度[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12] 马岳良  试论北京奥运会前我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问题[J]  体育与科学,2003, (2)

   [13] 陶 于 论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价值[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14] 吕时珍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20 (5)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篇6

1、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

2、奥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亦称奥林匹克口号或奥林匹克座右铭。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更高、更快、更强。 (Higher,Faster,Stronger)这一格言是顾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迪东(Henri Didon)于1895年在他的学生举行的一次户外运动会上,鼓励学生们时说过的一句话, 他说 : 在这里,你们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

(来源:文章屋网 )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篇7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运动员;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61-03

1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

在古希腊的雅典教育中体育就已作为促进青少年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对体育的价值具有深刻地认识,并在教育中大力推行。柏拉图认为,道德不良产生于教育不当和身体不健全,体育不仅可以使人的身体健康、体型完美、精力充沛,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亚里士多德也主张体育先于智育,因为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古代奥运会就特别强调参赛运动员的和谐发展,要求竞技者不仅要技艺高强,而且要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内心充实、体格健美、举止优雅。身心和谐发展的奥运选手是古希腊人崇拜的偶像。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由于大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工种专业化,造成了人体的畸形发展。大工业带来的城市化和竞争加剧,造成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剧烈的社会动荡,使社会丑恶现象丛生,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道德都带来了新的威胁。社会现实迫使人们竭力去寻找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和糟糕的社会状况。奥林匹克复兴者们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社会需要,试图通过体育手段去改善人的发展现状并进而改良社会。顾拜旦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要具有国际性和生命力,就必须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崇高的目标。顾拜旦吸收了古希腊身心并完的教育思想和19世纪英国公学利用竞技运动培养学生品格的教育思想,把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和谐发展,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确定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不仅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也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动力。《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一直把促进体育参与者的和谐发展作为追求的崇高目标。把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的和平发展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主义的宗旨,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对世界体育文化的伟大贡献,它大大提升了原本作为游戏层面的竞技运动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价值。使奥林匹克文化成为被众多国家和民族广泛认同的优秀体育文化。

2奥林匹克运动员和谐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特有的政治功能和过度的商业化、职业化,在奥林匹克运动主体身上,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严重冲突。

其一,运动员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体育运动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然而,当今的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机体的超极限负荷、激烈的身体对抗、巨大的心理压力等等,造成了运动员普遍存在运动伤病。可以说,当今运动能力极限的每一次突破和竞技成绩的每一次刷新,无不伴随着大批运动员机体健康的伤害。竞技运动从古至今就因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不断受到批判。古希腊的良识派早就对此大加挞伐。柏拉图也认为竞技运动“是在损害健康”。[1]上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们也因竞技运动造成了运动员的身心伤害而对其进行了抨击,认为运动成绩多数都与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并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的手段。由于竞技运动自身的特殊性发展,使得人们在参加竞技运动时常常处于各种各样的紧张状态和困境之中,破坏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2]其二,运动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竞技运动发展到今天,运动员要想在世界大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进行早期专门化训练,这一竞技运动规律,使得青少年运动员不能像同龄人一样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从而导致文化知识缺乏,这就给他们将来退役后的个人发展带来了潜在危机。其三,运动员再就业困难。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职业,而对从事这一职业的每一位运动员来说它都是短暂的,不论业绩如何都将退出竞技赛场去寻求新的职业道路。由于早期专业化训练而造成的文化知识的欠缺,使得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些运动员退役后可以凭运动专长从事教练工作,但那这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成绩资本尚不足于支撑今后生活的运动员,都必然面临再学习和再次择业的困境。其四,运动员竞技道德缺失。竞技道德的缺失表现在赛场内外,如兴奋剂的滥用、运动暴力、、贿赂裁判、打假球等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兴奋剂问题。兴奋剂是竞技运动商业化和高科技催生的一只毒瘤,严重损害着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竞技运动的发展。近十几年来,国际体育组织致力于反兴奋剂的斗争,但兴奋剂丑闻却接连不断,大有蔓延之势,甚至达到了有组织、大范围服用的地步,在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柔道等比赛项目上表现尤为突出。国际反兴奋剂组织的专家郑重警告,基因兴奋剂将成为下一代兴奋剂的“主角”,基因兴奋剂的检测将成为国际体育界面临的一个新难题。法国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吉拉德・迪纳甚至警告,2008年奥运会,很可能出现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超级运动员”。

3运动员的和谐发展是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1奥林匹克运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的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重大课题。寻求发展是人生的一大目标,也是人生的一大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扩大人们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是个无止境的过程,它随时间而变化。但是,在任何时候,长寿和健康的生活;获得知识;享有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所需的资源这三个选择是不可缺少的。[3]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人的发展必须是和谐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包含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身心和谐指人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人际和谐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应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天人和谐指人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遵循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与自然处于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的协调状态。人的和谐发展观揭示了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观的最高层次和最高体现。用可持续发展观来审视和反思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方式,我们认识到,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人的生物机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有其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规律而对其功能进行过度“开发”和“索取”的话,必然会对机体造成损害。“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体现了人类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勇往直前的竞争精神。然而,这句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的格言,也带有强烈的控制自然、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把自然当作异己力量的价值指向和科技主义意味。对“高”、“快”、“强”的过分追求,把竞技运动导向了结果,而忽视了竞技运动的过程。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人类向自己的体能极限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绩,然而,这种强调竞技并演化至极的追求,把人由发展体育的中心推至边缘,沦落为创造奇迹的工具。竞技体育的异化带来了人的异化,人同其本质分离,由此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丧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泛滥,导致思想道德文化观念上的断裂。”[4]对此,现任奥林匹克主席罗格适时地提出了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新格言表达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领导者们要克服奥林匹克人文危机的坚定信念,也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在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更干净”,说明奥林匹克运动道德原则已受到严重践踏,表达了人们要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纯洁性、公平性的强烈愿望和向违背体育道德者宣战的决心。“更人性”,说明了奥林匹克竞技已存在主体迷失、运动员沦为工具和片面发展等有悖人性的危机,也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要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运动员的各项权利,要为运动员的和谐发展提供文化支持。“更团结”,是人类对奥林匹克和平理想的呼唤,寄希望于奥林匹克大家庭在21世纪更团结地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3.2回归奥林匹克运动员的主体地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迅速,其动力就在于它强大的功利价值。对于国家来讲,通过参加奥运会,可以展示民族形象和经济、科技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受到各成员国高度重视的根本原因。奥运成员国纷纷把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确定为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目标,建立起最有利于夺标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训练体制,对运动员均采取长期强化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讲,能够参加奥运会并获得佳绩,不仅可以一举成名,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而且还会从此改变人生命运。由此,奥运成绩就成为强烈的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运动员的一切活动被运动成绩所主宰,失去了体育运动的主体地位,从而被物化为攫取运动成绩的工具。科技对竞技运动的介入,虽然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但却加速了人的物化。兴奋剂的肆虐就是典型例证。“在现代科技的掩护下,运动员肆无忌惮的服用药物,已使奥运会竞赛‘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的理想化为泡影。”[5]近年来,基因技术已经开始向体育运动领域渗透。依靠人的体能进行较量的体育比赛,将可能很快成为使用基因技术的“试验田”。运动的较量是新器械的竞争还是人的体能和技能的较量?[6]如果奥林匹克运动无法阻止科技对运动员的主宰,那么奥林匹克运动必将被科技力量所毁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西方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的一些特征必然渗透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商品经济社会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价值观,反映在奥林匹克竞技中就是极力追求比赛结果,轻视比赛过程,追求外在的功利价值。人类社会历史不能跨越商品经济社会,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人对物的依赖就不会消失,人的物化也是必然的,人与物的倒置还会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在克服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问题上决不是消极的、宿命的。我们应当积极地通过认识竞技运动中人异化的原因和危害性,提高对这一问题认识的自觉性。并且通过改革,打破各种陈旧的、容易产生人异化的各种体制,推出一些新的、有利于防止人异化现象产生的具体政策,加强竞技运动中的法制观念和执法力度,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竞技运动中人异化现象的蔓延。”[2]运动员主体地位的回归,有赖于社会价值观和竞技运动发展观的转变,也需要运动员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运动员要争取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重大决策和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接受教育、健康保障、再就业等方面维护其合法的权益。为自身的和谐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

3.3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奥林匹克主义的倡导者们注意到,要使体育能够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必须与教育与文化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使体育运动的参加者不仅获得身体的锻炼,而且也能够完善健康的心理,培养高尚的社会道德品质。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核心。教育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精髓。他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反对肌肉凌驾于精神之上,反对把竞技运动作为谋取物质利益的手段。在新的世纪里,奥林匹克运动不仅要继续高扬竞技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旗帜,更重要的是寻求真正实现竞技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具体途径与方法,而不是继续让竞技运动与教育、文化“貌合神离”,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真正保障运动员的受教育权不被剥夺。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文化活动,一方面提高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为结束运动生涯走向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力提升运动员的道德水平,发挥教育、文化对其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其能够自觉维护奥林匹克竞技的纯洁性、公平性。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员真正成为技艺高超、道德优良、健康有为的文化使者,无愧为青年人的榜样。

3.4谋求中西方体育文化传统的互补融合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与它的文化背景有着明显的同构。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于西方文化,必然蕴含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和尊重科学等特征在奥林匹克竞技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些文化特征适应和满足了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同,奥林匹克文化也成为世界性的优秀体育文化。但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主导特征,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表现出灵魂与肉体的对立,唯心与唯物的冲突,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执灵执物,两极分化。”“今天的西方世界正处在灵化与物化、理想与现实、目的和手段的严重分裂状态。”[5]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矛盾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文化的弊端。工业文明中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导致竞技运动中“灵”与“肉”相分离,见物不见人,重结果轻过程等异化现象的根源。优秀文化是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促进作用的文化。优秀文化只有在多种文化的不断交流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先进性,才能发展更大的功能。在西方文化怀抱中孕育而生的奥林匹克运动,要不断健康发展,就必须敞开胸襟汲取多种文化精华,扬长避短,形成文化聚合力,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碰撞中保持优秀文化的品质,继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国际奥委会已经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化的重要性,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应当是多文化的和跨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性的,它应当与世界文化相融合。萨马兰奇曾指出:“国际奥委会主导思想应建立在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在新的世纪里,以西方文化特征为主导的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从东方体育文化传统中获取营养。中国有5 000年的文明史,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深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对于奥林匹克竞技中过分强调竞技结果、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的精神与外形的和谐,忽视人体与自然和谐的状况,无疑是一种修正和完善。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中所表现出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观念,对抑制当今奥林匹克竞技中的道德失范,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纯洁性,无疑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人文奥运”理念的张扬,对于扩大和加快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形成优秀体育文化的互补融合,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新世纪的健康发展必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奥林匹克文化向全球范围扩展的话,那么,在新世纪里,奥林匹克文化将会在世界多种文化广泛交流、互补融合的大趋势下,形成蔚为壮观的多元文化景象。

4结束语

“以人为本”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内涵和文化价值所在。通过体育运动途径给人以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文关怀,是奥林匹克思想和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在世界范围迅速普及的深刻原因之一。奥林匹克运动要在21世纪获得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正视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和谐发展面临的现实危机,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力地遏制竞技运动中日益加剧的异化现象,维护和尊重运动员的发展权利,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能够为实践者的和谐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兴奋剂―透视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棱镜[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 11(3).

[2] 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10.

[5] 程志理,黄金鹏,果强. 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及消除途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8,19(5).

[6] 马岳良. 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对奥林匹克新格言文化内涵的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1.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篇8

前 言

2001年7月13日,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在北京奥林匹克申办委员会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的《申办报告》及北京市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IOC)签订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合同》(以下简称《合同》)中,中国和北京都做出了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庄严承诺,承担起了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为履行这一义务,维护相关权利人的权益,并确保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依《奥林匹克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和《合同》,我国专门制定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等行政法规和规章。它们与《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等法律,及我国加入的《保护文学作品伯尔尼公约》、《保护产权巴黎公约》等国际条约,一起构成了我国的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初步形成了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双轨并行的保护模式。此外,国家各级工商行政机关、司法部门、及中国奥委会(以下简称中国NOC)、北京奥组委(以下简称北京OCOG)在预防和打击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保护正当权利人的权益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对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和性质、中国NOC和北京OCOG的诉讼主体资格等仍存在争议,对奥林匹克域名侵权及隐形市场行为等违法行为的保护机制还不够成熟,对合法使用行为的认定也尚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因此,下面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期能为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一种不算超前的思路。

一、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和性质

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是一类特殊的知识产权,既涉及著作权、工业产权和商业秘密、技术秘密(Know-How)等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也包括新所涌现的,诸如域名、数据库等新型客体,甚至还有一些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有客体,其中以奥林匹克标志为其主要。目前,对其保护已形成一套特殊机制,即在IOC与NOC相互承认的基础上,以《宪章》为依据,通过签订《主办城市合同》(这里是对各届主办城市合同的统称)大量约定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并由此带动内国法的制定,从而具有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然而,若由此断言,我们已经构建了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相结合的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实际上并不甚严谨。仔细考察,能够称得上专门的、严格意义上的、涉及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的、由主权国家签订的国际公约只有一个,即《保护奥林匹克徽记内罗毕公约》,且这一公约的保护范围极为有限,仅涉及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而内容相对详尽的《宪章》并不能算作法律,那么,根据《宪章》所订立的《合同》的性质与效力如何?《宪章》所认定的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永久性、强制保护性与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有关规定也不一致,又当如何处理?若这些问题不能首先加以解决,必然会从根本上到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效。

(一)关于《宪章》和《主办城市合同》的性质与效力

“《奥林匹克宪章》是国际奥委会为奥林匹克运动所制定的总章程和总规则。为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国家(地区)奥委会、奥委会组委会以及洲际或世界性的国家奥委会协会所遵守。”[1]由此可见,《宪章》并不具有国家法律的性质。《宪章》的制定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系IOC,它仅仅是国际间非政府组织(NGO),尚不具有国际法上的主体资格。因此,《宪章》也不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准确地讲,IOC是根据内国法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其法律人格是基于内国法有关社团法人的规定取得的,《章程》在性质上属于法人的自治和约。但由于IOC的国际性,和其成员——各NOC的自愿加入及加入时遵守章程的承诺,使得《宪章》在世界,其成员范围内得到了普遍遵守和执行。另外一方面,由于各NOC在加入时,普遍取得了国家授权,成为唯一代表该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团体组织。从这种意义上讲,《宪章》在各国的法制环境中,可能已经取得了准法律的某些要素和特质。不过不应无视,《章程》和法律依然具有根本差别——不具有强制力。

在北京取得29届奥运会主办权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OCOG和IOC签订了《合同》,北京方面做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承诺。该《合同》的合法有效性毋庸置疑,但对《合同》的性质可能存在争议。它究竟属于国家契约还是一般涉外合同?笔者认为,将《合同》认定为一般涉外合同为宜。由于国家契约的和实践尚不成熟,各国对国家主权豁免理论对国家契约的影响,在态度上颇不一致。[2]故将《合同》认定为国家契约对合同救济和争议解决机制的选择并无多大实际意义。

鉴于此,《主办城市合同》应当属于一般的涉外合同。因此也遵循普适的契约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契约必须忠实执行(pacta sunt servanda)。[3]另外,合同形式、内容和效力等都要受合同准据法的调整,必须遵守有关国内法的强制性规范,并不得有违该国公共秩序。

(二)关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有关规范性文件间冲突的协调

以《主办城市合同》为例,由于该合同是依据《宪章》订立的,故OCOG承诺对奥林匹克标志予以无期限的、强制性的、无须授权即可获得权利的保护。这种保护与我国有关知识产权法律中规定的权利存续期限并不一致。那么在实践中,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以何作准呢?

应当肯定的是,无论是权利人还是行政管理主管机关乃至法院,在处理奥林匹克知识

产权纠纷时,其准据法绝不可能是《宪章》,而是首先依据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其次是当事人的合同(包括《主办城市合同》)的相关规定。然而,鉴于《宪章》在中国被切实遵守的现状,以及中国在申奥过程中的承诺,乃至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发展的政策。中国实际上也是实行了对奥林匹克标志等知识产权进行无期限、强制性的保护。这一点,也已经形成了国际惯例,在我国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予以考虑,并照此办理。

另外,在《条例》中也表现出了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加以完全的、无期限的保护这种倾向,其第二条规定,依照《宪章》和《合同》来确定IOC、中国NOC和北京OCOG之间的权利划分。因此,不必担心由于IOC的《宪章》的效力限制而使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护。毫无疑问,IOC在中国也同样拥有充分完全、无期限和不受限制的产权。这一点不会因为《商标法》、《著作权法》和《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等有不同规定而有所改变,因为中国有此保护义务。

二、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诉讼主体资格

其实,北京OCOG和中国NOC的诉讼主体资格并不能算作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问题。因为,不仅上述两者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团体组织,而且它们也拥有各自特定的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不过正是由于它们的特殊地位,在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上,它们又与IOC存在着特殊关系——事实上,IOC所享有的产权,在中国境内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NOC会和北京OCOG代为行使的。故作为IOC人身份与独立权利人的身份交织在一起,在司法实践和诉讼过程中加以识别就成为必要。

笔者认为,笼统地划定北京OCOG与中国NOC在诉讼中主体资格属于人,还是独立权利当事人是不适当的。应该区分具体情况,将其放置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中予以考察才能得出合适的结论。

(一)作为IOC的人

2002年2月7日,IOC致函第29届OCOG,“授权这届奥运会组委会对于未经授权的第三方擅自使用奥林匹克相关的知识产权采取行动,包括在中国法律执行机关提出要求或者在中国司法部门提起诉讼。”[4]另外,根据《宪章》的规定,中国NOC也获得了相关授权,即“根据国际奥委会的指示,禁止任何第三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上使用奥林匹克标志。”[5]可见,两者作为IOC的人的诉讼地位是没有疑问的。IOC的授权行为作为单独行为独立于关系,而中国NOC和北京OCOG在诉讼中以IOC的名义为法律行为,其效果直接归属于IOC.[6]这符合我国《民法通则》第63、64条关于委托及《民事诉讼法》第58、59条关于诉讼委托的规定,因此是合法有效的。从IOC给中国NOC的《授权证明》(Authorization Certificate)中也可以明确这一观点。[7]

值得注意的是,IOC的这类授权是“保护奥林匹克标志的权利”,而非“享有奥林匹克标志的权利”,前者是一类诉讼权利,而不是实体性权利。只是前者的授权范围中包括了“与实体权利紧密相关的诉讼权利”。[8]如果在中国境内发生侵犯IOC所有的产权的行为,中国NOC或北京OCOG完全能够以IOC人的身份在授权范围内提起侵权诉讼,而不会发生有些法律实务工作者所担心的,“如果中国奥委会只能以国际奥委会人的身份参加诉讼,本案将面临着不得不撤诉或被法院驳回起诉”之后果。[9]

尽管IOC系外国法人,中国NOC或北京OCOG代其提起的诉讼属涉外民事诉讼,在管辖方面有特殊规定。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否认二者的人身份或必须撤诉否则驳回起诉的理由。

(二)作为独立的权利人

作为独立的权利人,北京OCOG和中国NOC的权利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其享有完全所有权的奥林匹克标志,如中国NOC的商用徽记、北京奥运会标识等;另一部分是他们仅享有一定范围使用权的奥林匹克标志,由IOC授权许可。在北京OCOG和中国NOC的诉讼主体资格上产生争论的正是由于在认定行使权还是行使使用权上的分歧所致。

上一篇:爱国格言范文 下一篇:劳动格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