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格式范文

时间:2023-10-23 21:17:54

新闻稿格式

新闻稿格式篇1

做大做足主打新闻

目前,新华社通稿是国内报纸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在每天新华社播发的上百条稿件中,编辑要根据自己报纸读者群的特点和分布,从中选择稿件。这就需要编辑既要十分了解本报的读者年龄结构、职业分布,还需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对当前国内国际的形势和动态了然于胸,并有一定的前瞻意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抓两头,放中间”,大讲政治,贴近生活。编辑应当自己首先筛选一遍,确定当日时事新闻的重点。对于国内新闻而言,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当前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新闻;其次是与读者密切相关的一些焦点或是能吸引读者强烈关注的突发事件;最后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内容。对于国际新闻,一般需要关注重大的国际动态和地区热点,以及有深刻影响的突发性事件,并能做到对这些事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心中有数。

主打新闻的选择不仅要面广,而且要深入。在确立了主打新闻后,如果新华社电讯稿没有将相关事件的方方面面说透,编辑就应当紧紧围绕主打新闻组织相关稿件,不但要使主打新闻有读者关心的广度,还需要有触及本质的深度。对于一些影响广泛的事件,编辑还可以向相关评论员约稿,配发评论性文章,使读者在更深的程度上增加对事件的了解。

所选新闻要进行合理编排。主打新闻准备完后,编辑就应当开始进行合理的组织,即将相关联的其他稿件、图片和评论进行合理搭配,最终形成一个主打板块。这样,构建的主打新闻板块除了消息、观点、相关背景资料和事件链接外,还有一定量的图片,形成的是一个内容关注度高,相关信息丰富的阅读中心。这种“轰炸”不但比单纯的就事论事更有冲击力,读者阅读起来也会非常愉悦。

贴近生活,服务读者。在完成主打新闻后,对其他新闻的选择也不能敷衍了事。一个版面不但要有主打新闻的冲击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服务性、知识性甚至趣味性。编辑可以将相关的新闻集中处理,有取有舍。比如在中国新闻方面,可以将服务性的稿件集中处理成栏目,还可以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奇趣新闻,让读者读完报纸后不但能有所获,还能有所谈。在国际新闻上,也应选择一些有一定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新闻,使读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独特的版面风格

时事稿件敲定后,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版面和栏目上。时事版面风格与设计同样体现着编辑的选稿侧重点、审美观点,读者是不是感觉耳目一新,版面是不是让人感觉舒适、自然、有点有面,这其实是相关编辑的一次再创造过程,一次取舍和意图的完全表达。一个好的版面不但需要自己的栏目与风格,更需要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冲击力。

时事编辑应当时刻注意策划,打造自己的名牌栏目,栏目的处理既要醒目,又不能掠去主打新闻的锋芒。说到底,版面设计就是编辑利用版面符号去实现与受众最大程度上的交流与沟通,其目的就是使版面价值和稿件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时事新闻版面的风格一般宜庄重大气,不需要太多的字体变化和美化修饰。主打板块一定要强力推出,可以用大标题、大色块使之从版面中“跳”出来,第一时间跃入读者的眼球。一般而言,主打新闻就是头条新闻,应该重点处理,但也有例外。如果主打不宜做头条处理,则可以采取弱化头条来保证主打新闻的方式。栏目设置不宜过多,一个栏目的内容数量、稿件风格也应该相对固定。

每张报纸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自己的基本版面风格,时事版面也需要注意报纸的整体风格,力求整体和谐而又不与其他版面“雷同”,每天的稿件不一样,版面在整体风格一致的基础上可以变换不同的版式。由于时事版面不宜过于花哨,因此编辑更需要在线条、留白、辟栏、色块的运用上动心思,力求细节变化多样,风格追求统一。具体而言,在操作时,根据稿件情况的不同,有以下编辑方法:

1.强调整体。如果当天没有特别重大的热点或突发新闻,稿件分量相差不大时,编辑需要引导读者关注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版面。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弱化主打、增加信息量的方式来吸引读者。这样,虽然没有特定的大冲击的稿件,但丰富的内容也很耐看。

2.突出主打。当编辑认为有需要重点处理的稿件时,应当义无反顾地将重点稿件作为最闪亮的阅读点突出出来。可以采用大标题、大线条、大色块、大对比的方式,使主打稿件形成读者阅读的第一要点。如果稿件相对丰富,可以舍弃一般性新闻,集中版面来突出主打。这种情况下虽然版面其他稿件不多,但这些焦点事件读者看得全,看得过瘾。

3.集中轰炸。当有非常重大的事件发生时,相关内容非常丰富,读者对此事的关注度已经远远超过其他新闻时,可以考虑将其他新闻全部舍弃,用一个整版将该事件的稿件集中刊发。这种情况下编辑可以大量使用图片,也应当配发评论,并提供详尽的背景资料和相关链接。用集中轰炸的方式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和可能导致的后果,使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及时听取读者意见

实事求是地讲,所谓地市报时事新闻策划,一般而言是对具体新闻报道和版面的短时间策划。由于地市报人力和相关资源的限制,时事新闻编辑一般是单兵作战或几人分工协作,这就要求时事编辑对自己的策划进程要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应当根据报社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策划。比如,对于一些重大题材,只靠一个编辑或少量的版面不可能做出很大的策划,这就要求编辑结合具体情况,舍弃求大求全的思想,集中一点进行突破。另外,对于一些重大的国内国际时政新闻,在策划前如感觉不好把握方向或是度,一定要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自己的策划意图,听取建议和意见。在策划这类重大事件时,编辑要对策划内容的政治性、真实性、关注度进行评估,切不可盲目行事。

策划考验的是编辑的综合能力,需要编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摸索。一个策划是不是恰如其分,能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好评,是衡量策划是否成功的标准。编辑在策划完成、版面见报后,应当及时了解读者对版面的意见和建议,多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而言,编辑可以通过特约评论员、电子邮件或定期组织读者座谈会等方式获得相关反馈信息。当然,读者的反馈信息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需要编辑进行筛选和辨别,听取有用的建议或意见,使自己的策划更加贴近读者,使版面更具有亲和力。

新闻稿格式篇2

一、文体变革的先声:“中新体”的成型与变迁

1. 去模式化:从对传统“新华体”的改革与超越开始

在改革开放前的宣传体制下,国内媒体大多形成对新华社稿源上的依赖。新华社开创的“新华体”是中国新闻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写作形式。一部新中国的新闻文体发展史――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前――也是“新华体”担纲的历史。其影响所及,不仅在于纸质媒体,而且还延伸到电子媒体的新闻报道①。中新社新闻业务最初也是受到新华社报道的直接影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新体”的雏形是在传统“新华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组织关系上看,两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但在与新华社的互动发展中,中新社在报道风格上却追求自成一体,较早就从对外传播视角进行文体创新。

改革开放后中新社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级通讯社。此后积极开展新闻业务改革。在当时,带电头的电讯通稿被认为是中新社对外报道的旗帜,基于此,中新社上世纪80年代的通稿规模得到极大地发展。采编人员在参与电讯通稿写作实践的同时,还通过《业务通讯》展开了对中新社风格的讨论。总社和分社、记者站一道,探索稿件如何克服当时国内报道普遍存在的“一左、二窄、三套话”的模式化弊病,逐渐形成并突出自身特有的风格。

同时,中新社开始向国内的新闻单位发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媒体的新闻报道改革。比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正是电视语体向平民化的“中新体”转型的成功案例。②“中新体”的报道面比较宽、知识性比较强、人情味比较浓、“官腔”比较少的特色,在国内新闻界大放异彩。至此,中新社探索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适应海外读者需要的“中新体”。此后大量优秀的稿件不断涌现,《核弹元勋的三子》、《钢琴进入农民家庭》、《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李宁笑答记者》等,都是“中新体”独特风格的代表之作。

2.受众调整与角色转型助推“中新体”成型与成熟

在创建之初,中新社的服务对象只是简单描述为“海外华侨”,主要作用也仅仅是指导侨报的编辑方针,适应面比较窄。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974年中新社进行受众调整,正式提出新闻报道要服务“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随后,中新社又将与“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有中国血统的外籍人”有联系的外国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受众,但总的来说仍是以“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有中国血统的外籍人”为主。这样,中新社的受众群体得到了明确与拓宽,这些受众群体与最早期的海外华侨的媒体消费习惯、价值认同有较大差异,为应对这种转变,中新社适时调整报道策略与文体风格,以满足变化了的受众的信息需求。受众定位的调整扩大了中新社对外报道的涉及面,进一步推动中新体报道的改革。

从角色上看,早期中新社的主要定位为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报道以大多数华侨为读者对象,基本上也是报喜不报忧,主要报道国家的建设成就和侨乡的一草一木,很少涉及报道国际新闻。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中新社以“民间通讯社”为名义的对外报道效果。此后中新社开始寻找转型改革之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海外华文报刊的态度和读者需求的改革,中新社在新闻报道上逐渐进入信息服务商的角色与实践之中。

进入新世纪后,中新社逐渐开拓出以“中新体”为理念内核的媒体产品内容,在发稿数量、服务范围及自办媒体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经过了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新社的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断丰富,并以多种语言通过卫星、互联网、光缆等技术传播手段,向全球500多家新闻媒体和7个大型通讯社传送各类报道。

目前,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之下,中新社转型为建设“全球华侨华人的信息平台”,逐渐成为全球华人的新闻文化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中国新闻网”(省略)的建设更是拓宽了中新社报道与传播的范围。中新网以率先报道突发性新闻著称,该网每天页面访问量在百万以上。中新网的报道风格轻松活泼,承袭了中新社新闻一贯的风格。以中新网的融合实践为基础,“中新体”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不断创新、转型,并趋于成熟。

二、“文体即传媒性格”:“中新体”的专业取向与特点

作为适应海外读者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闻文体,“中新体”实际上是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而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总体上看,其核心理念在于在对外报道上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贴近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以对外报道的“三贴近”实践为基本面,中新社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摸索实践,逐渐形成这一通俗、活泼的文本风格。“中新体”的专业取向及报道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异地传播价值:“中新体”报道的“针对性”

在新闻价值的选择与判断上,“中新体”有着自身的独特标准,它更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异地传播价值――即一则报道对于境外某个区域的受众的关联度与关注度。“中新体”报道的这种“针对性”,与泛泛而谈的国际传播中的通过报道引发关注不同,它直接指向中新社的目标受众,指向更加明确,而报道的关联度更大,可理解为基于大中华文化圈的信息传播。正如中新社对自身的专业取向的诠释:“在选择报道题材、选准报道角度、使用新闻语言等方面,要适应海外媒体和海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适应海外受众的阅读方式和思维习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这种异地传播价值中的针对性,在早期是基于中新社海外传播的爱国主义报道方针,即“针对读者的疑虑、戒心和猜测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报道,以达到释疑、破怕、澄乱的作用”。此后直至当前,这种价值取向的专业宽度明显拓展。中新社积极调整自己的报道策略,把重点转移到采写有关中国重大政治外事活动、经济建设成就,军事、科技成就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重大新闻上来,拓宽了对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2.“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中新体”的“国际视角”

在表达与呈现方式上,“中新体”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用国际视角来观察问题,力求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即在立场与取向上基于国家利益与中国立场,但是在报道中巧妙处理,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事实与观点。这种表达方式也可形容为对官方立场的民间表达,海外传播效果显著。

以中新社的对外专稿线路为例,对外专稿是中新社的有关部门直接对外报外刊提供特稿,而且同一稿件在同一地区只供一家报刊,为该报独家专有。所以,易于受到海外和港澳报刊的欢迎。使用海外报人的词汇术语,因时因地、因报制宜。比如改革开放后,为让海外人士更生动、更贴近地了解国内的政治经济变化,中新社从海外受众的心理、需求等方面出发,采用“回过头看中国”的国际视角分析海外人士的兴趣点,发表了一系列的报道,如《美国银行家眼中的中国投资环境》、《福建人的直航情结》、《社会各界过度盲目投资福建酒店业陷入困境》等。这些稿件经中新社发出后, 为海外许多媒体所采用,对海外人士回国观光旅游、归国投资兴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③。

3.“有交流感的新闻”:“中新体”文本的“亲和力”

“中新体”报道十分强调亲和力,注重增加人情味,在文本品质上被称为“有交流感的新闻”。“中新体”作品常以个人的故事、体验为切入点,来反观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一个新出台的法规政策。1997年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9月26日《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中新社记者采写了《草签之日的香港》,第一次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了“马照跑,舞照跳,股票照炒”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人情味、亲和力是“中新体”报道的软力量体现。

“中新体”的一个显著的专业规范,是要求在尽可能改变所谓官方语话体系和叙述程序的前提下,多采用民间视角和海外受众习惯接受的语言,努力做到“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空话不说”。在充分考虑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欣赏水平的基础上,做到让读者愿意看,乐意接受。

4.“实、宽、短、快、活”:作为通稿专业规范的“中新体”

在中新社的对外报道产品中,带电头的电讯通稿,最受欢迎,并且形成了内部的职业规范,即中新社通稿的风格。这一专业规范概括起来就是:“实、宽、短、快、活”。 实,即用事实说话,用平实的态度说话。宽,是指中新社电讯通稿的报道面宽。短,中新社电讯通稿大多短小精悍,很少穿靴戴帽,拖泥带水。快,新闻贵在及时,中新社在时效上极力追求。活,中新社电讯通稿往往打破常用的“倒金字塔结构”,重视细节描写,增强现场感。“中新体”在通稿的报道与写作上的这些专业规范,作为内嵌的业务标准对中新社的发展影响深远,对国内媒体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创新手法同样富有启示意义。

三、结语

文体改革往往是媒体改革的先导,历史性地审视,“中新体”的创新成为推动了中新社转型与发展的直接因素,对国内媒体新闻业务改革乃至境外华文媒体的报道创新也具有范本意义。审视“中新体”创新不难发现,媒体文体不仅体现了媒体性格,同时也形塑着传媒性格与新闻品质。从当下的文体变革趋势来看,追逐新闻个性成为了媒体核心能力之一。当前国内媒体正在探索“全媒体”战略转型,全介质的报道形态的转换正是文体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与理念两个层面影响着全媒体竞争力的建构。

文体自身就是话语能力。媒体文体的改革预示着媒体话语方式与话语能力的实践与理念的转型。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包括对外传播媒体在内的话语改革与传播策略的转型,可以从“中新体”创新与转型中寻求启示意义,包括对外传播需要更为广阔国际视角、坚持对外传播的“三贴近”原则以及提高传播艺术与话语能力等改革方向,以此变革我国传统的对外宣传话语体系,转换为灵活有效的现代话语方式,创新内容生产理念与实践,进一步融入国际传播体系。

注释:

①孔祥军:《精品新闻学:理论建构与媒体运行》,新华出版社,2008年,第189页。

②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7页。

③邱江波:《风格独特的中新社专稿》,《新闻记者》2000年第2期。

新闻稿格式篇3

关于盖公章新闻稿的引发的侵权问题在前几年发生过,陕西省渭南日报曾报道过一起澄城县法院接受人大监督、纠正一件错案,文稿上盖有县人大办公室审定事实属实的公章。但澄城县法院一位法官认为有关内容失实,起诉渭南日报侵害了其名誉权。法院认为:“此稿虽盖有澄城县人大的办公室印鉴,但仍不能免除新闻媒体的审核责任”,判决渭南日报社承担侵权责任。

事实上,在实践中,的确很多报社将单位盖公章作为发稿的前提,也将其当作免除自身审核责任的依据。这样的做法,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并非没有道理。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个司法解释上赋予了新闻媒体一项“特许权”: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是客观准确的,不应认定侵害公众名誉权。盖公章的新闻稿虽然不是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但是它盖有国家机关的公章,形式上代表了国家机关的认可,并一般经过了机关内部的审核,具有一定的公信力。WwW.133229.Com我们看到,在司法诉讼的实践中,许多证言都是以盖国家机关公章的单位证言的形式出现,被司法人员赋予了证据效力,说明国家机关的公章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样看来,盖公章的新闻稿似乎也应当享有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的“特许权”。

然而,盖公章的新闻稿并不能等同于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首先,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有着严格的法定制作程序,这种严格的程序至少在形式中更能保证文书内容的准确性,而盖公章的新闻稿并无法定的严格程序,各个单位自行其是,不能有效保证其事实的准确性。其次,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强调了公开,便于了当事人知晓和及时提出异议,盖公章的新闻稿在发表前是秘密性的,当事人不能及时提出异议。再次,对于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出现错误的事实,法律一般都赋予了当事人法定的异议和纠错程序,当事人可以通过法律的正当程序及时要求其他国家机关或制作该文书的国家机关纠正,有关国家机关也有义务及时纠正,而盖公章的新闻稿除了在稿件发表后将国家机关推上被告席外别无选择。

因而,从保护公民权利不受国家机关任意侵害的角度上看,就不应该免除新闻媒体对盖公章的新闻稿的侵权责任。相对于强大的国家机关来说,公民个人总是弱小的,国家机关要认定公民的不利事实,就必须有严格的程序和提供公民有效的救济途径。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有必须给媒体设置一道保护公民防线,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实现弱小的公民权利与强大的国家机关权力之间的平衡,媒体要发表对国家机关提供的对公民不利影响的稿件,就应该慎重地核实,要求作者提供正式的文书或亲自进行调查,而没有“特许权”,也不能以“权威消息来源,新闻单位只有形式审查的义务,而不负实体审查责任”的理由免责。事实上我们看到,公民是不愿轻易与国家机关对簿公堂,本案中,刘张雄拒绝将佳县县委追加为第二被告的事实就可见一斑。如果没有媒体的慎重地核实的义务作保障,媒体可以不承担侵权责任,公民权利就更可能受到侵害,公民也不得不在受侵害时直接与国家机关对簿公堂,那么公民权利受侵害就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新闻媒体要求作者就新闻稿盖公章的做法并没有错,这样至少让其在内部进行多一次的把关,但是媒体绝不能将盖公章的新闻稿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实而放弃自身的审核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护弱者毕竟是我们的底线。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email:tao1991@163.net

新闻稿格式篇4

由于新闻采写人员太少。大多数市州报的很多新闻稿靠通讯员提供。通讯员来稿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立意准、语言畅、结构巧,这类稿件占四分之一:第二类,立意一般。选材不典型,表达混乱,占四分之一;第三类,工作报道,新闻性差,占二分之一。从总体上看,通讯员来稿主题类同且非新闻稿件多,新闻性强且有深度的稿件少。

面对这种情况。编辑该如何精耕细作新闻版?应坚持十二个字:强化新闻表达。精做日常新闻。具体地讲,一是攻难点,让新闻上标题,尽量减少概念式、口号式标题。二是找看点。从政策信息的角度、从生活资讯的角度编辑稿件,让新闻更有用。三是抓重点。把新闻装进“深度块”。怎样做“新闻深度块”?其一。对稿件储备归类,合并同类项,对同类稿件选取不同表达角度,但表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突现党委、政府某一个方面的工作。如此散稿就不散了,有了一个共同的“神”,宣传形式、宣传效果就出来了。其二,整合各种新闻元素,服务于一个新闻主题,如消息、言论、图片、图表、链接等并用。实现立体深度报道,打造版面重点。其三。调用一切编辑手段,如把大稿化整为零。对长稿适度“碎化”,添加小标题;美化标题,制作肩题、主题、副题,制作题要题;巧妙应用线条、色块、字型字号等。

下面重点就“如何把新闻装进‘深度块’、进而打造版面重点”举例说明。

案例一,《您的冷暖我们牵挂――看我市如何保障市场物资供应和价格稳定》(2008年1月16日《十堰日报》刊发内容)

2008年1月14至15日,十堰市大范围降大到暴雪,由于交通不畅,导致蔬菜等供应不足,物价上涨。这很快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也引起了本报编辑部领导及编辑、记者的思考。15日一大早,编辑部迅速行动,调集记者到部门、市场采访。记者交来稿件是这样的:一是采访部门的。稿件内容有部门领导表态、部门措施。二是采访市场的,稿件内容有市民看法、市场情况。拿到稿件后。我们对记者来稿进行“碎化”,拆成四类稿件,即领导表态类、部门措施类、市民声音类、市场情况类。并分装进小栏:领导之声,百姓声音,记者走市场,部门举措,其中“领导之声”中组人了市委书记、市长的要求及部门领导的表态。同时。组编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新华社播发的新闻《操纵市场价格、不执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企业,将被罚10万元至100万元》,《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严处合谋及变相涨价行为》三条稿件,作为新闻链接,强化新闻主题。

案例二,《百姓衣食住行,政府高度关注》(2008年1月17日《十堰日报》刊发内容)

当天。我们收到四篇报道:一是市领导检查农民II资兑现情况。二是市领导检查稳定工作,三是市领导检查食品安全工作。四是市领导检查春运工作。这四篇稿件由于不是同时到。开始时接一般消息处理了。但正准备排版时,发现四个稿件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的。我们当即改变了散发的念头,产生了整合的思想,并着手制作了“四保”标题:保护民工权益,保障社会稳定,保证食品安全,确保春运安全,拟定了组合栏题《百姓衣食住行,政府高度关注》。这种新闻元素的重新整合,使新闻的导向性跃然纸上,既可使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的行动家喻户晓。也可引导各县市区政府本阶段重点抓什么工作。党报的功能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案例三,《民生改善了,百姓欢笑了》(2010年1月7日《十堰日报》刊发内容)

这组稿件是平时储备的新闻“零部件”,每个都与民生有关。2009年底十堰首次召开了全市民生工作会,为贯彻民生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将储备的新闻“零部件”打捆处理,编制新闻深度块,打造版面重点。一方面,我们将全市民生工作会上书记、市长讲话的主要精神整理出来配发。并组织摄影部拍摄相关照片,补齐表达新闻主题的新闻元素;一方面,精选新闻“零部件”的表现角度,从不同方面表达新闻主题。如向坝乡新闻稿原角度是“五大工程关爱五保老人”,丁家营新闻稿原角度是“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我们将角度转变为受益百姓对民生的认识:五保老人说――我享的是党和政府的福啊;就业农民说――经济在发展我们在受益。同时,将新闻“零部件”分为五个小类进行组装:改善民生・领导声音,改善民生・百姓声音,改善民生・走访慰问,改善民生・政策保障,改善民生・新年温情。如此,领导的关怀与要求、百姓的现身说法、各级各部门改善民生的行动、图片生动直观的表现,浑然一体,主题鲜明。

新闻稿格式篇5

【关键词】新闻通稿;现代传播环境;变化;发展趋势

新闻通稿最先运用于新闻通讯社。起初,新闻通讯社将采写到的一些重要新闻,以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需要稿件的媒体,这种统一的稿件就是新闻通稿。经过不断演变,现今政府、企业、社团等组织,在遇到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热点问题、危机公关时,自行组织撰写稿件,并主动提供给各类媒体,借助媒体平台统一向社会公众,说明、解释相关情况,阐述观点立场,以统一宣传口径,营造有利于组织的舆论氛围,达到理想的公关效果。在传播条件、传播环境大为不同的今天,新闻通稿或延续原有特点,或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呈现出利弊兼具的特点。

新闻通稿被“重用”

如今,除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外,互联网和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方兴未艾。媒介的多样化使得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更有余地,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接触信息的总量愈加庞大;传播也由传统的线性传播向非线性传播转变。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使得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面对海量信息,受众的辨知、识别能力越来越弱,价值信息常被不良信息干扰、埋没、驱逐。一旦危机出现,小道消息、谣言、传言将不胫而走,并被无限放大和传播,极易引发公众猜疑、社会动荡。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各类组织越发倾向在危机发生、调查、善后处理等阶段,向社会和大众权威新闻通稿。如2011年5月26日,江西抚州发生连环爆炸,网络上关于此次爆炸的时间、地点、伤亡、原因等说法不一,甚至偏离事实。抚州市委宣传部在第一时间证实了事件,并作简要介绍。待事件有了初步结果之后,及时向国内新闻通稿。5月27日,新华社罕见地就这一突发事件英文新闻通稿,新华社在通稿中简要介绍了事故发生原因、伤亡人数。权威部门、权威媒体的新闻通稿有效地回应了社会关切,打消了公众猜疑,正确引导了大众舆论,特别是网络舆情,防止了谣言恶传和大众情绪波动,维护了社会稳定。

新闻通稿被“滥用”

由于新闻通稿在回应关切、引导舆论、还原真相、击破谣言、危机公关、扩大影响和提升形象等方面具有其他文字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众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频繁甚至泛滥地新闻通稿。一时间,新闻通稿主体呈多元化,级别呈层次化,主题呈多样化,内容呈同质化,其公信力、权威性大打折扣。部分组织通过权力的干预向其能控制的媒体与新闻事实南辕北辙的通稿,以掩盖事实真相,欺骗公众,掩饰自己失职渎职,维护自身特殊利益。2010年6月1日,某地发生拆迁血案,当地政府新闻通稿,将自己说成无辜,肇事者凶残至极,把血案的责任推到肇事者身上。这很快被新华社《望东方杂志》全盘,之后,当地政府保持惊人的沉默。有时,媒体受到通稿提供单位的利益干扰,将人为策划的“宣传性事件”、“关系稿”、公关新闻,甚至是有偿新闻作为新闻通稿予以,使新闻通稿丧失中立态度,陷入利益泥潭,误导受众,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新闻通稿被“活用”

新闻通稿理论和实务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耳熟能详,但相对于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来说则相对比较陌生;或者这些组织与媒体未能建立新闻机制;或者即使建立新闻机制,但对新闻通稿何时发、如何发了解甚微,往往会错过最佳时机,影响公关效果。此时,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在组织和媒体间承接互动的媒介成为组织和媒体间的桥梁。经过发展,互联网开始为各类组织提供新闻媒体公关、新闻媒体报道、新闻通稿等服务、咨询与策划活动,形成了各类组织与媒体间互动传播的网络平台,比较典型的有“新闻通稿网”。这一平台的构建帮助传播者(组织)为传媒者(媒体)提供有价值信息,方便媒体采编、。为传媒人降低信息采集成本,提高信息效率,同时给相关组织省却采写、联系媒体之步骤。是继B2B、B2C电子商务模式之后,开创组织与媒体O2M(Organization To Media)互动传播模式,填补了中国组织与媒体网络互动传播的空白。这一模式的出现,对新闻通稿的专业化发展和速度化采编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闻通稿被“商用”

新闻通稿的这种变化相对于上述第三点表现得更加专业、更加细化、更加具有商品属性。淘宝、当当、卓越等电子商务网站将时下流行的B2C电子商务模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各类商品(含虚拟货币)均能在几大电子商务网站上交易,其中不乏新闻通稿这种刚展露出商品属性的物品。在淘宝网中键入“新闻通稿”,有14个新闻通稿、编辑商家显示出来。通过虚拟业务接触,得知这些、编辑的商家,一般背后拥有一支稳定的写作队伍,或是具有重点院校中文系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是杂志社、报纸等兼职记者编辑,或是从事过网络编辑、公关撰稿和广告文案工作,写作经验较为丰富。、编辑新闻通稿的交易流程和网购无异,不同的只是交易的商品是文字而已。一般情况下,顾客先在线咨询,提出写作要求,说明交稿时间,留下邮箱和电话;然后,拍下相应宝贝并付款给支付宝;商家随即安排专人精心创作;创作完成之后商家将稿件发至顾客邮箱,并电话通知;之后,“卖家”会根据“买家”要求对稿件进行修改,并在后台(邮箱、QQ等)再次“发货”;最后,“买家”在后台确认收货,同意支付宝下款,并进行评价。也许受到传统观念制约,各类组织还不习惯新闻通稿初露端倪的商品属性,编辑业务关注度还不够高,交易量还不够活跃。但这种新的变化昭示的是新闻通稿的产业功能和经济活力,随着各类组织对公共关系越加重视,专业的新闻通稿、编辑业务将会受到更多的欢迎。

20世纪30年代,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引起全美恐慌。在五种媒体常出组合拳的今天,大众传播效果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通稿展示出的统治力和重要性,初步显露出的商品属性,伴随而至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充分发挥新闻通稿的作用,就要发挥其优势,削弱其劣势,这需要标本兼治,内外兼合,具体说来从四方面着手:

遵循新闻本质,提高新闻通稿真实度

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新闻通稿本质上仍是新闻,必须遵循真实这一根本规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也是尊重受众知情权的一种体现。现代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无明显界限,传播者有可能是受众,受众也有可能是传播者。当突发事件或者危机发生时,受众就是传播者,他们的所见所闻就是信息,网络就是他们信息的平台。如果相关组织以推诿罪责、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借通稿掩盖歪曲事实的真相,无疑是掩耳盗铃之举。在现代信息市场自净之后,必将真假立判,虚假信息便成为欺骗受众知情权的一场闹剧,成为自毁公信力、公共形象的愚蠢之作。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紧急情况、热点问题中的负面情况,各类组织应真诚对待,不加掩饰,确实关系社会稳定的,允许有所“保留”,但绝对不能讲假话。稿件在报道有损组织形象的负面信息的同时,可充分表达组织采取的应急处置行动和组织领导人亲力亲为的务实之举,通过调动各类力量对事态进行科学控制和善后处理,以合理的调查、解释赢得受众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修复受损的组织形象,重新赢得社会大众的尊重及信赖。

履行把关人职责,确保新闻通稿质量

传播学中,把关人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起着信息审核、过滤作用。从整个社会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新闻信息在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都存在把关人,但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最为重要。新闻通稿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文种,采写、编辑、过程较为严格。因此,采写、编辑、各环节的把关人都应遵循新闻规律,特别注意新闻通稿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措辞是否恰当,要考虑到出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能否起到预期效果。特别要以新闻职业道德自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坚决反对并抵制虚假新闻、“宣传性事件”、“关系稿”、公关新闻和有偿新闻,力求以公正、中立的态度报道事件,还原真相,引导舆论,维护公信力。

强化商品属性,释放新闻通稿活力

有人担忧新闻通稿被赋予商品属性后,会使创作人成为组织的“御用笔杆子”,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也许在新闻通稿市场化、产业化的初期,一些媒体为了经济利益,为了市场占有率,会盲目迎合客户的需要,出现诸如“有偿新闻”、“关系稿”等违背新闻原则的情况。但是,一个产业、一个市场有自己的行业规则,有自己的自净能力,有自己的竞争环境。在新闻通稿市场不断成熟、讲究长远效益的环境下,那些违反行业规则,背离新闻规律,投机取巧的新闻通稿必将遭到行业鄙夷和受众唾弃,其自然也就失去了受众和市场。当然,在这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扶持,特别是要出台鼓励新闻产品商品属性发展政策,放宽新闻产品商品属性的相关权限,激活新闻产品商品属性的活力,力求在政策层面为新闻产品商品属性发展扫清障碍,促进新闻产品的繁荣。

加大教育监督力度,促进新闻通稿健康发展

在新闻通稿传播链中,宣传者是核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系到新闻通稿的写作质量和传播质量。作为宣传者培养摇篮的各大高校或教育基地,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新闻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以及相关传播学知识的传授,要结合西方优秀的新闻思想进行教育,并注重运用正反两方面例子教学,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提升宣传工作者的新闻综合素养,从源头上提升新闻通稿的质量。同时,要出台专门的、操作性强的新闻法规,对新闻创作、传播过程以及效果等方面层层规范,对各种新闻现象分门别类、概括归纳,以更加细化的规章制度及政策,更加科学的处理方式,规范新闻通稿在内的各类新闻行为,为打击各种新闻违法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推进新闻工作的法治化进程。监管方面,新闻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新闻通稿写作、的审核、监督、检查、问责力度,一方面严格限制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新闻通稿,要求新闻通稿单位在时要报监管部门备案;另一方面要建立新闻通稿问责制度,对违背新闻事实,引起公众反感,误导舆论方向,造成极坏影响的新闻通稿作者和者,要追究其责任。

在新闻通稿广泛运用的今天,根本上需要新闻教育者、新闻工作者,以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适应现代传播环境变化,使新闻通稿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商品化,最终将新闻通稿用好、用活。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规划项目《新闻通稿在现代传播环境下的变化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W1111)

(朱小阳为上饶师范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陈春敏为江西省遂川县纪检干部)

新闻稿格式篇6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11 ― 02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新闻工作来说,创新尤为重要,因为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别于其他精神产品的最大特征就是报道新的事实。作为新闻从采访到播出的过程中,对稿件进行取舍编排,起到中介桥梁作用的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工作中是否有意识的创新,对提高新闻质量,打造精品节目,有着不可忽视,重要的作用。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需要,以新闻素材和新闻稿件为基础,进行组稿、优选、组合等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获得一个新闻集合体,再通过电视传播给受众。电视新闻编辑(以下简称编辑)在这个过程中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对新闻素材进行二度创作,这既然是一个创作过程,那么编辑就需要有意识地去创新,进而提高新闻节目质量。

(一)组稿方面的创新

组稿是编辑工作的前奏,编辑要根据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形势变化和节目特点,确定当前宣传报道重点,及时组织稿件,为更好编排新闻节目做好铺垫。

组稿既是编辑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确保完成编辑任务的主要措施,这一点只需引用夏衍同志的观点就可以明白。夏衍曾说:“主动的编辑,自己主动找题目,主动找作者,主动根据宣传需要和读者需要进行工作安排;被动的编辑,就只是被动应付,作者来什么登什么。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编辑,须全心全意地为受众服务,千方百计地满足受众需要,决不能被动地凑篇数、随便对付。要在工作中及时捕捉新闻信息,确定选题。新闻报道选题不等于新闻线索,新闻报道选题是经过新闻专业人员对新闻线索的认识深化和思维创造的结果。编辑要根据不同记者的特长而进行不同的选题计划安排,同时提出写作要求和条件,引导和配合记者进行写作。

组稿是电视新闻编辑基本功的一项重要内容,能不能组织到高质量的稿件,可以看出一个编辑的能力。这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包含了电视新闻编辑的价值判断,也体现了编辑的意图或思想,所以编辑可以说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编辑通过充分运用各种编辑手段创作出更具个性化的新闻节目,从而使有限的新闻资源焕发无限的魅力。

(二)修改稿件方面的创新

修改稿件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修改稿件的过程也是编辑把关的过程,编辑要有极端负责的精神,才有可能把好这个关。工作中,编辑要把稿件的思想内容、基本事实或材料运用、文字表述等方面有某些欠缺的都进行修改,任何新闻稿件在编辑眼中都是半成品,通过编辑的修改,新闻稿件才能由“半成品”制成“成品”。修改稿件是一种艰苦的劳作,编辑既要考虑作者的思路,又要面对受众的要求,只有尽心去修改,才能将稿件修改得融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介绍知识等为一体,满足社会需要。

稿件修改的范围小到稿件的文字、语法、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稿件的结构和形式,大到稿件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都要一一认真地加以考虑和修改,做到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差错。

稿件修改是对选定的新闻进行净化和优化。新闻稿的修改由于有较强的时间限制,编辑对稿件的把关主要掌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思想关和事实关,看新闻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起到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和是否事实;编辑要尊重稿件所写的事实,对事实表示怀疑,要运用分析法和核对法、调查法去校正、删节,但不能任意改变和增加事实。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首先要求稿件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稿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绝对真实、准确,不能有丝毫虚构、夸大、缩小。另一方面要把住文字技术关,修改稿件中的文字差错,同时对文字语句进一步加工。新闻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修改新闻稿件语言上要做到:具体性、简洁性和时代性共存,在新闻稿件里状物、叙事、都要具体,要言之有物,符合实际,才能准确的反映出事实,给人产生与真相一致的印象。简洁明了,开门见山,让受众很快的了解信息,是新闻的显著特征,也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新闻语言一方面应以现代汉语作规范,一方面也应随时反应和吸取新出现的健康流行语,这样既能跟上社会发展,又领时代语言风气之先,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说编辑修改稿件要从小处着手,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力求简洁,精炼,做到字斟句酌,严格把好这两关,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三)编排稿件方面的创新

编辑要按照一定的指导方针,对稿件进行取舍、编排,这种排列不是随意无序的,而是要反映出舆论的导向,达到传递信息,教育引导的目的。新闻编排是否得当、巧妙,直接影响到党的方针、政策和舆论导向,要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必须走出僵化的模式,努力使编排手法更为科学、灵活,更为受众接受,根据自身工作,总结出目前新闻编排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主次编排。对一般性互不关联的稿件,采取先主后次,先重要后次要的原则编排,这也是电视新闻普遍最常见的编排原则。

2.对比编排。将好的榜样和坏的典型编排在一起组成对比报道。这种方式遵循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又旗帜鲜明地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体现了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相结合的作用。

3.集纳编排。就是将有相同主题或相同内容,相同特征,相同体裁的新闻稿件排在一起,使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变分散为集中,说明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

4.配合编排。即根据稿件内容和实际需要增补各种新材料,对原有稿件内容进行论证、补充和解释,以增强新闻的说明力和感染力,提高可视性。

5.包裹式编排。就是将若干条消息编排在一起,各则新闻之间互相补充,互为背景,突出同一新闻主题,使人们了解一个事件的各个侧面,获得全面信息。

(四)发表言论方面的创新

编辑发言就是发表言论,编辑发言有利于新闻主题的深化。常见的形式有短评、编后话、本台评论等,这些新闻体裁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常常是配合热点新闻,就新闻报道无法充分阐述的内容,用言论的形式加以阐述,使热点宣传更具有可读性、指导性。言论依其形式轻巧,话就需要说的精彩一些,精彩的语言所讲的道理,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总是给人悦耳的心情。因而,言论这种讲道理的文体,其得失往往取决于语言的活力有多大。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注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可以说,创新是电视新闻工作的灵魂,当然也是新闻编辑的灵魂,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创新是永不停止的发现和创造,没有创新实践,便不会产生有价值的精品。编辑只有将新闻节目当作一部作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事实的基础上,对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去雕琢,最终才能创作出一部令人欣慰的作品。编辑在创新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重视头条新闻。编辑应把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绩,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问题的新闻多上头条。

注重有效信息量。有效信息量是指受众从该媒体传播中获知的和认同的信息数量。编辑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审视自己编排的新闻能传达给受众多少信息,对于受众求真、求知、求用的心理究竟能有多大帮助,不要只注重新闻的信息含量,提高其有效信息才是最终目的。

突出地方特色。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特色,每个区域的受众最关心最乐于接受的也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要进行选择,组织那些具有当地经济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色彩,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发挥电视优势。声画合一是电视的特点,也是电视的优势。电视新闻节目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作为编辑要注重同期声的运用,注重各种报道体裁的选取,注重画面文字的搭配,要注重增强新闻的生动性和贴近感。

编排要有美感。编辑要有新的思维方式,要跳出常规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想“新点子”,在润色稿件语言、搭配画面文字上下功夫。有逻辑、有技巧地编排每条新闻可以使其美学价值充分地体现,能够处理好这一点,电视新闻节目也一定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才会更有看头。

策划主题突出。一类是配合政府工作的主题进行宣传,这类新闻在宣传好政府工作的同时,又能吸引大众目光,是对编辑策划功底下的一大考验。另一类是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突发性事件很难掌握,但可以通过好的策划,及时、全面地反映事件。再次是适合栏目的重大题材报道,编辑必须有选择地策划一些有广度深度的重大报道来体现栏目的创办方针、舆论导向。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不单要表现在编辑过程,还要表现在对自身素质的修炼上,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取决于记者编辑的素质,提高素质主要靠个人修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条件。好的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准确灵活的运用。要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观点正确,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有明确的社会导向意识。同时,编辑要有广博的学识,编辑所接触的稿件往往涉及诸多学科,编辑应该“一专多能”,要有意识地多学习,勤思考。在工作中,编辑要培养自己较强的预测力,决断力和创造力,敏锐地抓住问题的实质,突破陈规陋俗和条条框框,以崭新的思维和理念,做出惊人之举。电视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者,但其肩负的社会职责却是非常重要的。编辑要正视这种职责,严谨自律,保持一身正气和健全人格,在“为人作嫁”中实现灵魂的净化和精神升华。

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在理念、制播实践以及节目样式上的变化,编辑工作的职责就不仅仅局限在文字修改、图像编辑、节目编排和录制播出上,还要有新的思维方式,跳出常规的思维定式,独辟蹊径想“新点子”。电视编辑只有在每一个环节树立起创新意识,将自己的隐性劳动最大限度地融入新闻节目中,才能转化为人们看得见的东西。电视新闻编辑就是电视新闻的指挥员、舵手甚至是灵魂,其中心工作是新闻的策划、组织和指导,后期制作只是前者的延伸,这样才有利于节目的内容与形式优化。

新闻稿格式篇7

小欣决定首先设计赛场的宣传海报,具体步骤如下:

选择出版物类型和模板

打开Publisher 2007,在主界面会看到“Publisher 2007入门”。“开始使用”列出了一些常用的出版物类型,此外还可以在左侧窗格“出版物类型”列表中选择其他类型。在这里,小欣选择“海报”。

接下来,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这里会列出该类型下所有可用的模板,同时右侧窗格中还会显示预览图形。经过挑选,小欣看中了“经典设计活动”中的“体育活动”模板。他单击右下角的“创建”按钮,以此为模板创建一个Publisher文档。

小提示

如果Publisher 2007提供的模板不能满足要求,可以访问微软中国的Office Online网站下载更多模板,地址是/zh-cn/templates/FX100595492052.aspx。当然也可以选择“空白尺寸”,自己进行模板设计。

轻车熟路做海报

下一步,小欣开始编辑这个海报。他发现Publisher的界面格式和Word大同小异(如图1),操作方法也完全一样,于是轻车熟路地根据提示填充相关内容。这里的所有组件等都可以进行内容编辑,移动或者删除等操作,还可以插入图片。

在“设置出版物格式”侧边栏中,还可以进行一些设置来美化海报:在“页面选项”中可以单击某个内置对象,直接插入当前页面;在“配色方案”和“字体方案”中有丰富的默认方案,单击某一种方案,就可以应用到海报中。此外,还可以在“传单选项”中更改模板、调整页面尺寸等。

接下来,小欣用类似的方法制作比赛的赛程表和新闻稿,方法和制作海报类似:

小提示

这里还可以打开Word来编辑某个文本框中的文字和版式:右击该文本框“ 修改文字 用Microsoft Word编辑文章”。

小提示

如果某一个文本框太小,需要将多余的文字放入其他的文本框中,选中这个文本框,单击“连接文本框”,再单击目标,就可以了。

日历变身赛程表

比赛的赛程表,小欣准备做成一个“赛事日历”,这样一目了然。选择出版物格式为“日历”,在右侧“设置”中选择日历的日期时间,之后单击“创建”即可。日历生成之后,可以在每一天中添加备注,如“A组循环赛第一轮”、“半决赛”等(如图2)。

图2

新闻稿速成

负责比赛新闻工作的小刘给小欣发来了比赛的新闻稿,小欣同样使用Publisher把他们做成一个出版物,以便留存。

选择出版物格式为“新闻稿”,然后选择一个中意的模板。选择完成之后,可以发现Publisher给我们提供了一个4页的出版物框架,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填充新闻稿的内容。这里,小欣将稿件文字从Word复制粘贴到新闻稿的相应位置。

交付印刷

完成设计工作之后,点击“打印预览”可以查看这份海报的效果,用Publisher可以将设计完成的海报交专业机构印刷。具体操作是点击“文件菜单打包带至专业印刷机构”。

新闻稿格式篇8

《中国新闻版》是《河南日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新闻版的编辑,如何选择新华社稿件,如何对稿件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留下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并以最方便读者阅读的版面形式呈现给读者。都是我们中国新闻版编辑时刻应当关注的问题。

中国新闻版怎样才能成为读者的好朋友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从读者关心的角度选择报道内容。报纸办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读者的认可程度,读者买报纸消费的就是报纸内容。报纸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内容,内容越好,报纸越好看,就越吸引读者。报纸版面的内容和读者生活关联度越高,就越对读者有吸引力。《河南日报》的读者群主要是河南省各市、县一级的机关工作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同时这些读者又和基层的联系比较密切。这些读者对基层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现状比较了解。这些因素都是我们中国新闻版编辑在选稿时应该关注的。

要让老百姓走到新闻报道的前台。现在《河南日报》大量报道的一些主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其他省份的一些对河南省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新闻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只要选稿准确,合理编辑,对读者是很有吸引力的。例如:

2008年12月2日的《中国新闻版》的选稿:《国家发改委解除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引题)食品类商品:经营者可自主定价(主标题)》

2008年12月4日的中国新闻版的选稿:《中国气象局启动响应应对入冬以来最强冷空气》

2008年12月5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国家发改委宣布(引题)近150亿投向社会事业和自主创新领域(主标题)》

2008年12月6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引题)每升汽油征收1元消费税(主标题)》

2008年12月9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年轻人中兴起AB制付账新方式》

2008年12月11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现代人婚姻面临四个“高危期”》

2008年12月17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主标题)》

根据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对舆论进行监督和正面引导。当前,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比如腐败问题。凡是敢于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经常性地开展准确的、分寸恰当的舆论监督的新闻传媒。他们往往就能得到受众的关注,竞争力较强。只有从读者需要的角度出发。发挥党报公信力高、影响力大的优势,加强舆论监督,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为读者服务,树立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样的党报才能赢得读者。《中国新闻版》作为《河南日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新华社的众多稿件进行取舍时,也是要牢记我们的办报宗旨的。我们在选稿过程中。既要选取反映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稿件,又要准确把握好“度”,不能在一个版面上刊载太多的社会负面新闻。给读者一个错觉。认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处于不好的、混乱的时期。例如:

2008年lO月16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关注三明医院麻醉事件(引题)涉案麻醉医师已被暂停临床业务(主标题)》。

2008年10月17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卫生部等五部门有关负责人就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答记者问时表示引题一三聚氰胺限量杜绝人为添加(主标题)》

2008年10月21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杨佳案终审裁定维持死刑原判》

2008年10月22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广元柑橘大实蝇疫情得到控制》、《中国农科院专家:柑橘大实蝇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2008年10月23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云南阳宗海污染事件做出处理(引题)264公职人员被问责12A,遭免职(主标题)》

2008年11月1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海南霍乱病例达30例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天水高考舞弊案一审宣判(主标题)5名被告被判刑(副题)》

这些稿件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事件的适当报道,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防止此类事件的重复发生。

适当选用一些生活关怀,法制类的稿件,增强版面和读者在生活上的贴近性、趣味性扣易读性。《河南日报》作为党报,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时。发一些比较“硬”的稿子是必要的,但选取一些相对较“软”的稿件,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增加一些生活常识和处理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小窍门,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好办法,《中国新闻版》也可以选取类似稿件来增加贴近性、趣味性和易读性。例如:

2008年8月28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保存变现存在困难(引题)酒类收藏需谨慎(主标题)》、《入秋饮食“少辛多酸”》

2008年9月3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在景区游玩被撞骨折,为索赔偿上公堂。各方都说自己没有过错(引题)――游客受伤到底该谁赔偿?(主标题)》

2008年9月4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未签合同车祸致伤工伤认定被判有效》

2008年9月8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清除蔬菜农药残留有窍门》

2008年9月11日《中国新闻版》的选稿:《感冒患者和心脑血管病人不宜乘坐飞机》

这些稿件都是出于这样的目的选择的。

从吸引读者的角度创作版面。报纸版面融合了新闻学、哲学、美学、受众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还蕴涵着“讲政治”的大局意识和舆论导向,因此,版面的设计、版式的创新与发展。是编辑方针的体现和内容编排的整体表现。《河南日报》目前用的是7栏版样纸,常用格式是5/2或2/5开。《中国新闻版》的版式也遵循这样的统一模式,编辑应在遵循和保持报纸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新的版面模式,尽量做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规矩之下言创新。

版面编辑应充分运用版面的现代编排手段、版面元素,重大题材、重要栏目不惜版面做透做深。既能以版面的“神”。即以报道内容吸引读者。又能以版面的“形”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对读者的震撼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形神兼备”,以个性化的版面吸引读者的眼球。例如:

2008年7月31日的《中国新闻版》的版面。由于8月8日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版面在整体上分为3部分:(1)左边横5栏部分《我国驶入高铁时代(引题)京津城际铁路明日通车(主标题)》(解释: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重点配套工程。我国首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将于8月1日通车运营)。在主稿下面用了《细说“中国速度”》介绍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入村仪式将迎来高潮》、《奥运会开幕式当天天安门广场局部封闭》、《开幕式期间北京实施交通管制观看开幕式须乘公交》等稿件和图片等来介绍北京奥运的相关准备情况。(2)稿件《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全力维护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作为次重点来介绍目前我国为稳定国内经济所采取的一些政策,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为衬托。(3)右边2栏作为华夏传真栏目。发了一些信息稿和一个生活关怀稿件(《夏季饮食“三注意”》)。

如果报纸的众多头条内容都比较平淡,必读性不强,那么,在版面编排上就可以利用弱化头条的视觉效果,或者将其处理为假头条,重新思考版面的视觉中心。这时可以在版面的其他位置通过题图设计、标题字号等技巧处理,让那些可读性和感染力强、与读者贴近的稿件或图片成为视觉中心,从视觉上吸引读者。

例如2008年7月30日的《中国新闻版》的版面:左边2栏以《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确定9项重点》作为头题,右边横5栏用《“友爱、尊重、热情、优雅、包容、文明”(引题)文明观赛,为奥运添彩(主标题)》领起《北京交管部门:确保奥运交通兼顾社会交通》、《奥运示范效应助推绿色公交》、《北京奥运会已到记者过万》等稿件和图片,为北京奥运营造气氛。

也可以通过同题集中、或者在文章后加评论员文章、短评、点评、编者按、编后语等,通过言论来引导舆论,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新闻变成动态新闻,单一新闻变成多视角的立体新闻,把片断新闻变成连续新闻,把孤立的新闻变成有背景的新闻,从深度上吸引读者。种种手法只要运用恰当,都会为党报赢得吸引读者眼球的机会,促进报纸质量的整体提升。

上一篇:慈善征文范文 下一篇:校园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