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歌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0:50

小诗歌

小诗歌篇1

一、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含义

诗歌内容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语文学习进入高年级后诗歌在课本中的比例会逐渐增多。诗歌内容的教学相对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不仅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基础还较为薄弱,要理解这些简短的文言词句本来就具有一定障碍,同时,诗歌的精髓在于传达与表现情感,如何能够让学生从诗歌语句中体会到文字中所流露的情感及意蕴,是需要教师花功夫的。在小学语文诗歌内容的教学中,对于每一首诗歌首先要从语言层面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含义,只有弄懂了诗歌到底在说什么,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对诗歌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访隐者不遇》(贾岛)是一首充满禅味的小诗,这首诗中向我们勾勒了一副深山中的美好图画,想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这幅图画并且感受到图画后所传达的那种意蕴,首先需要的就是对于诗歌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为初次接触这首诗歌的学生而言,“言”在此处是什么意思,“云深”又应当作何理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重要的字、词有准确的理解才能够对于诗歌的内容和含义有所领悟。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要循序渐进地展开,对于语文知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首先应当引导他们对于诗歌的字面意思有准确认识,并且不断帮他们积累更多的词句,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理解诗歌的含义时没有太多障碍,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让学生对诗歌中想要传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知。

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传达的情感

诗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用来表达情感,这也是诗歌的价值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学生会逐渐开始接触到情感内容更深厚、更复杂的诗歌,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当更为仔细,要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思有准确掌握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从更深的层次剖析诗歌中的情感,体会作者当时的那种心情与际遇,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诗歌的含义理解得更为透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对学生情感体验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

《枫桥夜泊》(张继)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作者不仅借助短短几十字描述了一副十分具有感染力的场景,同时,在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那幅画面中也能够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作者内心那种淡淡的哀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整首诗着一个愁字,如何能够让学生领会到“对愁眠”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作者当时心里的那份愁苦,这不仅需要学生对诗句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及情感中。学生只有用心想象作者笔下所描绘的那幅场景,体会作者当时孤身一人的心情,才能够对这首诗歌中的情感有很好的认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传达的情感是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也是诗歌内容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

三、引导学生从诗歌语句中感受自然

小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很多诗歌都是对于自然景物的一种描绘,这样的诗歌往往不会过于复杂,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感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洞察及感知,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在今后给予学生更为豁达的心胸及情怀,也会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当辅以更为多元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重要作品,诗歌中不仅将庐山瀑布的那种恢弘与壮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诗歌中的很多语句也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句。为了让学生对于这首诗歌有更好的感悟,课堂教学中我带去了一幅很大的诗歌配图。当我将配图展现给学生时同学们都很惊讶也很好奇,很多学生都觉得这幅图中的画面非常美并且非常奇特,对于瀑布充满了兴趣。在学生这种强烈的兴趣趋势下我展开了课堂教学,诗歌配图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能够让学生对于诗歌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同时,这幅配图也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那幅画面及场景中,让学生们对于这幅自然奇观有更真实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材中引入了一些诗歌的教学内容,在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对于诗歌的字面含义有准确认识,这是学生更深入而全面地读懂诗歌的基础,也是一个帮学生做好字词积累的过程。其次,应当引导学生对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才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也是帮助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诗歌内容的步骤。此外,在诗歌的学习中应当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感受能力,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会有很大帮助,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锻炼与发展。

小诗歌篇2

一、选材要准,切合实际。

小学生还处于身体成长和贪玩的阶段,极爱去上学,又特别贪玩。所以对小学学生学习诗歌必须遵循实际情况而论。首先选材一定要精准,不能选一些晦涩难懂的诗歌,要适合儿童阅读的,既要短小精炼,还要有趣味儿。比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火红的枫叶》:

今天,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想寻找一片火红的枫叶。

每当我拾起一片枫叶的时候,总以为找到了一片最红的。然而不久,我又找到了一片更红的。啊,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最红最红的枫叶!他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它的样子也好看,就像我的小小手掌。

我把这最红最红的枫叶贴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再写上一首小诗,做成了一张贺卡,送给我的老师。

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我记得今天是老师的节日。

短短的四段文字描述,处处渗透着儿童的思维,通过一枚“火红的枫叶”贯穿全文,最后升华成学生把它制作成了老师的贺卡。使得整首诗歌唯美而感人,处处都洋溢着儿童的纯真。

再比如陈伯吹先生的《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枝头:

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柳条跳舞,桃花脸红。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草原上:

春天的雾轻轻细细,

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竹林里:

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

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田野里;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

麦苗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全篇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眼前就有一幅画卷――一群孩子去田野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小诗,其中“春天在枝头上……”、“春天在草原上……”、“春天在竹林里……”、“春天在田野里……”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些困难。但是若把这首诗歌放在正值春天时,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再把他们带到操场上,让他们感受被春风吹过的感觉。此时在引导他们一起朗诵《春天在哪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朗诵,多给鼓励,少批评。

小学生最易满足,也容易叛逆。你给他硬性规定阅读,他也会阅读,但是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思想,这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如何引导朗诵,这才是关键问题。首先要从古诗入手,因为古诗比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诵古诗,先让学会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作者是谁。无论朗诵的好坏,都不要批评。尤其是有些老师和家长,朗诵的不好就罚站孩子。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让孩子们更加不爱朗诵,比如,有一个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老师:同学们,想不想用声音压不过对面班级的声音?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

老师:那咱们就朗诵一首古诗,我看谁的声音最大,谁就是最厉害的。

同学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师:朗诵的真棒,同学们都很棒,今天分不清谁最厉害,今天的每一个人都很棒。

老师:下面谁先查出来,这首诗歌在那页,作者叫什么名字,谁就是今天最厉害的人。

于是老师假装转出教室了,但是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翻书的声音。最后大家都找不出来了。这样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的朗诵课上老师可以借鉴,家长在家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复习古诗。这种对话的方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是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它中间潜藏着循循善诱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展示中复述了课文,完成古诗的学习和复习。

三、通过想象再现画面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大多喜爱写风景诗。一首好诗如同一幅画卷,展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根据此一特点,在进行古体诗歌的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画图、配以与诗歌内容相符的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地理解诗歌。同时,可以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朗读。

有人曾做过调查,当孩子们离开学校,走进大自然后,精神立马变得亢奋,当踏进校门的时候,立马变得困顿。尤其拿着一本书的时候,很容易睡觉。于是有学生说,读书可以催眠,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带孩子们去大自然里朗诵诗歌,既可以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喜爱,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操。两者可兼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在朗诵中让领会诗意。

闻一多先生提出了诗歌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诗的美,不仅是有这“三美”,更是承载了诗人的情怀和思想。

如骆宾王的这首《咏鹅》,绘画美变现的就很强烈。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依循鹅的形象来读。诗歌一开始就以“鹅,鹅,鹅”的连续反复,突出了描写对象。鹅在禽类当中,体大身健,尤其是长长的颈项更是别具特色,所以诗人抓住特征,突出了鹅的“曲项”――鹅的颈项长长的,本来并不弯曲,因为它要唱歌,这才弯曲着颈项,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可爱了。鹅儿浮游其中,多么自由自在啊!鹅儿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悠悠绿水,激荡起一圈圈清澈的水波,雪白的躯体不断前行,又多么快乐!

诵读这首诗歌,我们不难从中体味到童趣。在儿童眼里,鹅鸭嬉戏,猫狗相斗,乃至蚂蚁搭桥等等,无不充满情趣,妙在诗人仔细观察,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诗的语言画出“鹅儿戏水图”,因而更加富有感染力了。

五、 诗歌朗诵能让人快乐。

当我们精神上有伤害的时候,我们可以倾诉,我们可以喝酒,我们有很多的方式发泄。但是我们的小孩子们呢?他们其实也有困惑,心情不好的时候除了哭,还会把这种沉闷放在心里好些天,如果不说出来,他一直都会闷闷不乐。那么我们如何给他们寻找到一种最好的发泄方式呢?除了唱歌外,我想最好的就是朗诵。我们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小孩,分成几个小组,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看那一组朗诵的好。在给予一些玩具当作奖励,这样孩子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全部心思花费在朗诵与听朗诵的主体上来了,这样还可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

小诗歌篇3

关键词:高中 语文 诗歌 美读法 活动法 专题法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是诗歌。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一位著名文学家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

三、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诗歌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小诗歌篇4

走近故乡

那口尘封的老井

装着我深深的记忆童年的井台上

那轱辘裹缠的岁月一圈一圈地摇着

青涩的日子

风霜雨雪

漂白的井盖

也把我的童年摔打成泪痕那口老井

装着我心中的天空

我不知外边的世界

究竟怎样

诗殇

几千年了

那棵诗的参天大树让脚下充实的土壤安逸而荣光

可一个荒诞的早晨

我凭风远望

那棵树下

荆棘呲牙咧嘴

无数的藤蔓

用毒蛇的语言

攀援其上

诗歌有些累了

眼睛有些迷茫

看天上白云几朵

已失去了开放的欲望诗很羞愧

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左顾右盼

却找不到落脚的地方黎明前

她悄悄地睡去了

一个宛若桃花的梦

让笑意挂满面庞

风景

风景蹲在那里看过往的人群

面面相觑

观光的双眼

逡巡在梦的四壁

总想让大自然的影子尾随自己的情绪

风景被无聊的人们

看得有些呆傻疲惫

熙熙攘攘的旅者

以挑剔的眼光

品头论足

风景的叹息

凝固成冰

出落成这样

已是自然的赐予

对我指指点点

你有何权力

危崖

俯视山谷

凌于天空

剑一样的语言

写满生动

敢与苍天试舞

无畏风雨翻腾

粗狂的大笑

总是令四邻颤动刀削斧劈

岁月造型

倔强如铁

经年不动

没有动听的语言让其心里怒放如花谁想一试身手

尊你孤胆英雄

只是你的心魄

要面临死的从容

梦见一个少女昨晚的故事

就漂亮多了

梦见一个厉鬼

昨晚的相遇

就阴森多了

梦见我失去的梦

昨晚那些往事

就浪漫多了

可我不小心梦见了你你实实在在地告诉我我的心情将会怎样

雪崩

喜马拉雅洁白的脸

捂不住心中火热的激情许多攀登者

以逐梦的脚步

拍打着雪的身子

这一回

雪山难以自己

揽着失足者的身躯

跳进爱恋的漩涡

只是

这爱的代价

实在过于沉重

秋的况味

季节已知天命

蓝的天空下

覆盖着一片金黄

看大地成熟的样子把多日焦灼的思考垒成丰满的诗行

这季节深奥玄妙

只要目之所及

原野一片旷

几片落叶飘零

告知寒冷的消息

天高路迥

斜阳里一片逆光

剩下的就看我们的了双手依旧在攥些汗水让粮食归仓的路

走得安稳顺畅

秋衔着一只笔

在醉人的情绪中

让浓浓的色彩

于山涧峡谷中流畅

泣血梨花

枕臂入梦

幻想一个清脆的早晨土地幡然而醒

你站在高山上

以仰慕者的身份

让全身如血的梨花凝为玉雕

远远的

自大风起处

一只鸟折翅而行

歌者之欢

哀者之痛

遂成过眼云烟

你依旧站在那里

任翻滚的浪花

舞成王者的风范

任四周的万类

燃起妒火

风展云霞

小诗歌篇5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1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1行白鹭上青天。”

2.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1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理论形象诗这是1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3人行,未10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1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5.疑难点睛诗对1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划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1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4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 2下1页

6.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告诉人们,啄木鸟日复1日,年复1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7.小结脉络诗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1首小诗,来小结1切生物细胞共有的10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学家朱熹的1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祖国只有1个,地球也只有1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8.课末余韵诗这是1类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进行教学效果反馈的小诗。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1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文秘站:)课末我们留下了老诗人艾青的1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终有1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我们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发。课后,有同学回答说:可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史迄今,环境和人类自身,都并非10分完美,而有着各种弊端,因此都是“咸”的。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2者关系如何?这正是遗传学、优生学和生态学等所要探索的课题。可以预期,在并非遥远的将来,不论人类自身,或人类环境,都将变得无限美好,变成“甜”的。学生回答得好极了。

小诗歌篇6

一、从训练直觉思维入手,培育诗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直觉就是科学知识的创始性根源。”直觉思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思维,基本是不经过推理的思维。它能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本能性、跳跃性、偶然性和可训练性。直觉思维能力的提升能促进学生的领悟力和顿悟力的产生,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进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质量思维的直感状态。

1.回忆积累,厚实直觉思维源泉

大脑海马功能证明,对过去学过的东西经常性“提及”,能使其逐渐变成永久记忆。教师经常帮助学生历历在目地回忆诗中的情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诗歌教学中,可在课前预热阶段,或课堂情景导入阶段,或课中拓展阶段,或巩固提升阶段,复习与诗中题材相关的古诗或诗人的其他作品,调动学生大脑中的诗轮流“闪现”,不让它们“消逝”,夯实学生直觉思维的根基。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宿新市徐公店》,诗中主要呈现的是“趣捉黄蝶”的儿童。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背诵巩固《村居》中“放纸鸢”的儿童、《夜书所见》中“捉蟋蟀”的儿童、《池上》中“撑小艇”的儿童、《所见》中“骑黄牛”的儿童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回忆儿童诗,回忆童年生活,积累童年趣景,能激发童心,增强学生直觉的敏锐性与正确性。

2.恢复自信,加速直觉思维发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自信状态下,得出正确结论的成功率比较高。因诗歌创作的时代离学生久远,以及诗人当时的特殊心境等客观原因,有些词句学生难以理解。阅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猜测,这样,学生的思维会碰撞出出乎意料的火花。只要学生的见解有一定道理,教师都应当肯定和鼓励,以免伤害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心中的疑惑解除了,便能唤醒他们的直觉潜意识,并对自己的直觉产生信赖感和优越感。在自信、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能接近问题的核心。课堂上教师还可从外部给学生创设自信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扬”,如播放与诗歌内容相对应的音乐,作为思考问题的伴音,调动学生的直觉感官,体会诗的意境。

3. 精确观察,开辟直觉思维路径

直觉的出现看似无规则、偶然,但它常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观察力息息相关。观察力越敏锐,直觉思维发生的概率越大;错误越少,就越能直抵事物的本质。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温度的,都诉说着诗人的喜乐哀愁。品读诗,需要学生练就慧眼,从关键字中觉察到诗人的情感。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展示出一位兀傲不群、清高脱俗的“渔翁”,这是作者自己的写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圈找出最能自然流露诗人心情的字。在反复观察、对比、推敲中,学生的眼睛逐渐会盯上“绝、灭、孤、独”四个字。挖掘出这几个字,诗人“孤傲”的形象就能迅即现于学生眼前。教材中的歌均有插图对应,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精细观察。遇到诗中的词义与今义有差异时,解读与文意相悖时,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寻找一种感觉――与诗人同心。诗人创作需要灵感,理解诗也需要灵感。学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的顿悟思维本领,是观察力长期积淀后的结晶。

二、从训练想象思维入手,培育诗性思维

意大利科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诗性“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诗性思维的核心和动力是“想象”。叶圣陶先生认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最好的项目就是诗歌。诗歌教学需要以想象为桥梁,架起学生与诗人的心灵通道,使学生在想象中获得诗性智慧。

1.在丰满形象中培植想象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景或物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具有生命活力。诗歌教学的主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激活诗中的景或物。想象越丰富,景、物的形象越清晰。丰满诗歌中景、物的形象,能使学生的感性经验和形象思维“强壮”起来。

(1)抓修辞,还原想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精致的,常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描述事物、阐明道理、表达情感。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句中的比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句中的拟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句中的夸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句中的对比等。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对于诗歌中的修辞语言,可用“慢镜头”再现语言的情景,引领学生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对人或事物的情感态度,“诗意地栖息在诗人的世界里”。诗性思维是诗人的思维,更是儿童的思维,想象的思维。

(2)抓留白,补充想象。老子在《道德经》中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典诗词特别注重追求留白艺术,对于诗中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韵”,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诗人并没有写怎么问的环节,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诗中并没有写诗人在松树下问了什么,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如果你是童子,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阅读诗歌,教师要充分利用“留白”,引导学生根据诗人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表象,再造出诗中已经有的但学生自己却未感知到的形象,或诗中没有的需要推断出的形象。

2.在复原场景中培植想象力

台湾诗人洛夫说:“诗歌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为我们留下一些人性的温暖与激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浪漫与美感、神秘与梦幻。”成功的诗歌教学是唤起学生的内心视像,把文中的景、物、人、事变成自己看到、听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的种种事物,并组合成一幅属于自己心中的画。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苏教版教材,诗歌课文后常设计有“说说或写写诗歌描绘的景象”这样的练习,其目的就是在语言与画面虚实的交换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首词中,词人为我们描写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生:大儿、中儿、小儿。

生:还有一对老夫妻。

师: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茅檐、小溪、青草、莲蓬。

生:鸡笼。

师:同学们,一句一句慢慢默读,脑海中依次出现词句中的景物和人物,想想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可以取个名。

生:全家福。

生:劳动图。

生:农家生活图。

师:主题突出。

生:翁媪图。

师:有诗意。

生:农家恬静图。

师:这个不错,更有诗意。

师:请大家静静地聆听优美的古乐,心中默默地背一背这首词,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三、从训练悖常性思维入手,培育诗性思维

诗性思维的典型特征是悖常性。悖常性思维不受习惯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形式的限制,能生出思维的新角度和新形象,是一种超出常理的思维,是一种最接近儿童生理特点的思维。维科在《新科学》中说:“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诗性思维的本质是灵动的创造。这些看似与事实相冲突的句子或手法,是诗人抒感的拐点。学习不符常规诗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1. 在“超离谱”的夸张中,培养创造力

诗人创作时为了充分表现情感,常把眼前事物放大或缩小,背离常情。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当作“细浪”,把“乌蒙”当作“泥丸”。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第一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按常理,春风不可“踏”,欢笑不好“撒”,双脚“染”不上绿,但超常规的想象,却表达出了学生植树造林后的那份轻松、愉悦。正是因为这离谱至极的夸张,诗人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倾吐。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离谱夸张的妙处,习得诗人超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在“超感官”的表达中,培养创造力

人在描写事物时,常常用形象的语言说甲而言乙,引起读者的联想,或调动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感受事物,创造奇妙的意境,表达当时的心情、心境。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洞中”,作者用“月出鸟惊”说明山谷的静默,用“鸟鸣山更幽”衬托出鸟鸣涧的幽美。“动在静中,静在动中”,给人以空旷、静谧之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的诗句很多,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揣摩语言,启发、诱导学生进入奇特的感知境界,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体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创生出独特的思维触角。

3. 在“超行文”的形式中,培养创造力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由流淌。行文时诗人有时会打破常规语法规律,但能形成成熟的语言形式。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句诗中没有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直接将景物罗列,组合成全名词性的句子。常规上看,这个句子成分是残缺的,但就是这“超行文”的白描手法将六种事物一一呈现,秋景的萧瑟气氛立刻强烈起来。超常规行文的诗句很多,如“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等,这是一种“想他人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的创新。诗性思维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诗歌阅读,应成为发展学生诗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超行文”的方式中,要引导学生习得跳出窠臼求异表达的方法,从而强化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四、从训练审美思维入手,培育诗性思维

诗性思维是“以己度物”的思维。诗人创作时,所选择的事物与文字力求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以此达到情感的满足和愿望的达成。“不美不罢休”,从而实现审美转移。儿童处于一种天真、纯洁的状态,需要用美的资源丰富他们的审美感知,丰实他们的审美意境,丰润他们的审美标准。在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用美的色彩、形象、声音发展学生思维。

1.品味语言,发现美

诗歌是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的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是用语言来表现的。语言是诗歌美的载体,诗歌是语言美的呈现。诗歌中每一个文字都是诗人深思熟虑的结晶,是一种美的存在。如贾岛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中的“绿”,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王之涣诗“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等。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与诗人一起“百炼字,千炼句”推敲文字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促进语言的发展。咀嚼、揣摩诗中“美”的语言,不仅能为学生积累语言,还能繁衍出新的语言。

2.诵读节奏,寻找美

郭沫若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诗歌因为节奏,彰显一种韵律的美。诗歌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停顿和特殊的语言形式上。小学课本中常见古诗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如五言诗常有“三顿”,第二个字和第五个字后为“大顿”,第四个字后为“小顿”,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春晓》)。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诵读时常常把最后一个字适当拖长,使得音步明显,朗朗上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中的节奏美,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将“美”通过声音转换出来,在诵读中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

3.感受画面,再现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唯美的画。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或描物,或写景,或忆人,或叙事,都呈现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人景融合的栩栩如生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如杨万里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色彩之美,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空间之美,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之美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给诗配画,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画面呈现给学生,还可以借助课文插图等,让学生徘徊于诗与画之中。诗画的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沉浸于诗人的境界,思维与诗人碰撞,更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自由驰骋。

诗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情感思维、形象思维,是儿童的思维,是思维的高境界。只有培育学生的诗性思维,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碰撞、交融,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意象,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蕴。诗歌阅读教学,应重视在诗性思维的场域中,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使诗歌教学课堂成为拓展学生诗性思维的“主场”。

小诗歌篇7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

教化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孔子曾说:"尔何不学夫诗,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汉书·艺文志》也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即便在今天,优美的诗歌对儿童身心的

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许,正是由于认识到诗歌的

这种无法估量的效果,近年的小学课本,诗歌的比重,不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但需要注意的就是,诗歌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大都停

留在背诵的层面上,这远远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

歌教育。

一、 重视学生对诗歌的形象理解

无疑,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都是诗歌里面的上乘之作,最起码,也是童叟能

解,郎朗上口的佳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学者对诗歌的教学,多依从语文教学大纲里面

的阐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我持保留态度的一点就是,大纲里面的解释,或从字面上解释,或以

理性思维阐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虽然学生对学过的诗歌能背诵

,也能解释,但大都显得比较机械,不灵活。如此长期以往,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甚至对

语文的学习,也感到乏味;那么,进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是在所难免的。

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诗歌的教学,也应尽量采用形象语言阐释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好

处就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又不易忘掉。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采用形象教学,学生仿佛看见一幅这样的图画:灯下,行李已经准备好了,一位母亲还在为自己即将远

行的儿子补着衣服。

我认为,形象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身心受到熏陶,不易忘记;也

增加了他们学习诗歌,甚至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采取启发式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诗歌教学中,不要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诗歌之前,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前进行阅读,搜索相关的知识,背景等,这样会使学生在正式上

课之前,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上课之时,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会有了很大的积极性。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他们的知识储备而言,做个课前预习,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资料

,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不然的话,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而一些学生还没进入课文内容,从

而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说,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对诗歌,以至

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比较消极。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长期以往,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踊跃发言的

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人们常说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岂不是终身受用吗?

当然,启发式教学,也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有目的的引导,否则,组织不好的话,整个课堂就会

显得松散,也会使一些态度消极的学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三、 重视诗歌的课外阅读

单从诗歌教学的这一块来说,小学生语文课本里面的诗歌数量还毕竟有点少,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大诗

歌的课外阅读量。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古到今的诗歌浩如烟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好诗,但

是,有些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我认为还不

太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从教学的质量出发,应该选择那些篇幅短小,语言形象,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的

五言、七言,甚至是四言让学生学习。老师把课本之外的诗歌,选一些好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朗

诵学习。这样,可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好的诗歌作品,增加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扩大知识面。再者

,读的东西多了,也会使学生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激励的方式,奖勤罚懒,绝不姑息,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自然,我在这里列举的虽然是古代诗歌,但我所说的,同样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笔者的意愿也

仅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好的诗歌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

懂之乎者也的"小学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和它的整体教学目标割裂

开来,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在继承好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都应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它在儿童身心成

小诗歌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有效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72-02

在小学时期,让小学生接触古诗词,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它,并且简单地学习它,为以后古诗词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便于教学,同时也是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词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传承下去。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进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汲取知识的技能,除了把教学中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下来之外,也没有太多的好办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古代,因为现在的学习者存在着学习的被动性,不如以前的学习者那么爱学,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能呆板地记住一些死的东西,不能活学活用。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为改变学生与教师的传统观念,二为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一)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与学生需要知道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中重点批判对象,在新课标改革下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用于教学中。所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手中,一切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在接收教育的同时,应该需要明白教学的重要性,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想要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文明的人才,首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观念,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想把新型教学方式实施下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成功地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成为了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如何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性呢?众所周知,小学生都具有对事物的好奇心,还有极强的好胜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各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从这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课外知识的普及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由于新课标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一些在课堂中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得不停用,但是该有的教学还是必不可少的,像通过课外知识的普及,对小学语文诗歌进行有效的教学,还是可以使用在教学中。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普及课外知识,主要是教师收集一些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可以涉及其他知识的学习,也是通过对相关课外知识的掌握,来进一步学习诗歌,像诗歌中作者的人生与写作的背景,都可以与学生分享,使学生能够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的同时,更好地进行教学。

例如,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教师可以介绍写诗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南朝诗词人,在朝数载,一生戎马,抗敌无数,可谓是文武双全的优秀杰出人才,但是由于当时朝政不太稳定,多次主张不被采纳,颇有怀才不遇之意,最后闲居一世,过着平凡人的生活,故此,他的诗词带有对田园山间喜爱的寓意在内,此首词也是当时辛弃疾在过着田园生活所创,其诗词都是带有山间田野的气息,学生通过对辛弃疾的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诗词的意思也能进行自我揣测,从而,到达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诗歌意境的代入

语文诗歌的教学意义,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与继承这种文学,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仅需要教会学生诗词的来源,也要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创作,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创作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去体会创作的意境,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通过诗里面的意思,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创作的环境背景,是在夜晚的时候,诗人站在皎皎月光下,睹物思人,创下的诗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诗句的意境进行描绘,引导学生进入与诗人同样的佳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首诗的同时,也能创造出别样的诗词。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引入诗歌意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小学语文诗歌的有效教学方法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教学诗歌的时候,也需要运用课外知识与代入诗歌意境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诗歌的有效教学,还是需要采用一些老式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玉.探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

上一篇:警示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诗歌的分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