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10-13 04:41:49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篇1

2012年9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举行。孩子们用纯真的歌声和呼唤,向老师致敬,让在场的观众激动的流下热泪。这些乡村教师有从海拔7540米的新疆冰山而来,有从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而来,还有从土家族的村寨等地而来,而他们的学生、父母和家人就是颁奖嘉宾。这些远道而来的普通颁奖者,手捧着奖杯走上舞台,把这沉甸甸的荣誉献给了最可爱的乡村教师。

【理论链接】

1.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这一活动,展示优秀乡村教师的高尚精神风貌,不但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能够唤醒人们深藏内心的奉献精神,进而激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搞好本职工作,激发社会各界对教育、特别是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和理解。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要要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宣传、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是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5.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要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社会风气,用与时俱进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6.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精神品格,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美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感动并激励着无数人。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最美乡村教师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身上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也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创新预测】

1.下列是对“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C.发挥先进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我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说: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伴随着乡村教师的爱和激励,他们点燃了学生孩子无数的梦想,也扶着我们一步一步地成长,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 B.先进文化自然能够战胜落后文化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D.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有的人计较索取,最美乡村教师却以奉献为荣;有的人追逐名利,最美乡村教师却以责任为重。最美乡村教师引领着时代先进的风尚,诠释着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净化着社会的风气。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告诉我们

A.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B.人的自私本性是难以改变的

C.青年人的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成为别人学习的模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4.当前,我国之所以要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及其类似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因为

A.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世风日下 B.社会意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C.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同时变化

5.中国有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农村,近一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无数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在中国最贫穷、最偏远的基层学校默默坚守,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让人牵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唤起了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现状,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了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用点滴行动,为乡村的教师和学生送上温暖和祝福。

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人,让我们在传播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同时,也从自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汇聚成无穷的道德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1)运用“文化的作用”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4)最美乡村教师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1)①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使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受到了教育,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在乡村教师崇高品格的感召下,社会各界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乡村教育,体现了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④乡村教师的精神品格感动了人民群众,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秀乡村教师的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各界纷纷对乡村教育伸出援助之手。②部分的功能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乡村教师作为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他们的工作直接关联到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使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乡村教师,开始支助乡村教育。

(3)①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②必须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学习道德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德与时代气息。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④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抓紧抓好。⑤每个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篇2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秦玥飞事迹材料一:

秦玥飞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他参加美国入学标准化考试,获得绝对高分,在托福考试中更是获得让人惊讶的满分,最终顺利考取美国耶鲁大学,获得该校一年46892美元的全额奖学金,享受学费、住宿、书费、旅行费等多项免费服务。当年,耶鲁在中国只录取了两名高中毕业生。

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寻找 “最美村官” 大型活动中,荣获“最美村官”称号。

2014年1月17日,在衡山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举为衡阳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2015年和其他同学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

秦玥飞,男,汉族,1985年6月出生,上海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2011年8月起任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贺家乡贺家山村村主任助理,2012年10月当选为衡山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秦玥飞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高中毕业后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耶鲁大学留学,于2010年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秦玥飞参加了湖南省“大学生村官”项目的选聘,成为了湖南省衡山县贺家乡贺家山村的村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是全国首位从世界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

自2011年8月担任“大学生村官”后,秦玥飞从着装打扮等细节着手,拉近与村民的心理距离。他与村民拉家常,从诸如修热水器等细小琐事做起,慢慢建立起村民对他的信任。担任村官两年多来,他立足当地实际,积极争取合理政府项目资金支持,累计筹集现金80余万元,在帮助硬化村级道路、安装路灯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当地人民谋取众多福祉。他踏实的工作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大伙儿都叫他“耶鲁哥”。

因工作业绩突出,2012年5月底,秦玥飞被评选为“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10月底,他又光荣当选为衡山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2013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秦玥飞“一等功”奖励,共青团湖南省委授予秦玥飞第十五届“湖南青年五四奖章”。专家点评:

从耶鲁学子到基层村官,秦玥飞带着全球化的视野扎根农村基层,努力了解中国国情、服务基层百姓,这是当代青年践行中国梦的最好见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迅速完成这一差别较大的角色转换,并作出不平凡的成绩,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村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舞台,广大青年在其中必将大有可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赵泽琨从海归精英到一名村官,秦玥飞的个人选择背后是整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世界的未来重心是中国,中国的关键在农村。在中国今后若干年进一步城镇化的进程中,如秦玥飞般优秀的青年在这个大舞台上,有着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在秦玥飞的个人经历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了有机统一,很好的体现了中国梦的内涵。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秦玥飞事迹材料二: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

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篇3

一、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根据这一现象,我认为在平时应该多注重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1.课内阅读积累。经常“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素材。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一本课内笔记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字迹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到市内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借阅图书,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我特别推荐学生阅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因为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采蜜集”中,平时可以读一读,背一背,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好处。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可以同时得到提高。

二、引?а?生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细节,捕捉生活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人物情感。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在生活中见到有特色的情景,要及时记下来。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除夕之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做月饼……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次,学生对家乡古址遗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古址遗迹的历史文化。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神州飞船顺利返航,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象与之联系密切的事物,由此及彼,大胆想象。

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观察好比撒网,记录好比收网。坚持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积累素材最好的途径。

三、灵活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学生对某事物的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根据语文教材,仿写续写课文。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在读学写中,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仿写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的句式;也可仿写篇章 “总--分--总” 的结构形式; 也可仿写引用诗句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等,训练学生仿写续写课文的能力。

2.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也就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情况;三是口头作文,在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基础,因材施教。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互评作文。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先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看一遍,但不作点评,选择其中内容有亮点的作文,让习作者本人在班上朗读,然后全班学生再对习作进行评优说劣,最后教师总评。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习作者本人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读书谈、朗读演讲比赛、手抄报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把活动中的优秀习作投稿给各类报刊,这都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写作兴趣。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主题取材于生活,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文娱活动、动手制作……是学生热衷的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等参与到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这些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的学习体验,能很好地解决写作题材问题,再加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写作技巧的渗透,写作就会事半功倍了。因为学生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自然在写作中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作文训练《我的家乡》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引导学生多渠道地去收集信息,学生们有的看书,有的上网,有的访问,还有的实地考察,收集了家乡的风光、古迹、特产、交通变化等许多信息。学生学会了收集材料、积累材料,学会了分析和处理信息,建立起自己丰富的素材库,作文素材就会丰富起来。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篇4

一、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这显然是牵强而不准确的。农村小学在作文指导方面现实中存在那些差距呢?以下总结了几点。

1、注重作文,忽视育人

学生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但是,一直以来,“人”、“文”错位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小学作文教学机制的各要素中。由于教育评估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对人文素质忽视,眼睛盯的是分数;导致作文教学广泛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即重视教学生作文,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行为品质的培养。

2、注重范文,忽视生活

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3、注重形式,忽视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交流,是学生渴求和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时机。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只注重作文的批改形式,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现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薄弱环节。

4、注重应试,忽视交流

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部分教师仍“穿新鞋,走老路”,为了谋求考试中的好成绩,自然把作文教学当作“奉命”而作,“迎合”而作,仿作、套作成风,而忽视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载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能看到学生作文的恰恰是学生最不愿向之敞开心扉的,于是,以假话、空话、套话来搪塞老师就不可避免了。教师不重视学情调查,作文教学目中无人,命题不合孩子的心里,文章与人品之间隔着一道屏障,自然难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二、农村小学作文指导思路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秀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2、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意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从抗日战争到越南反击战,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临海的我们还可以去跳“海上迪斯科”,品尝文蛤之类鲜美无比的海鲜。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乡情亲情,赞民风之纯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5、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之美

“农活”也是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篇5

1 结合乡土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乡土事物便具有这个优势,乡土事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熟悉,因此通过乡土地理事物教学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海陆变迁”一节中。在讲到海陆是如何变迁时。笔者就以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作为事例进行教学,这些海底古森林遗迹就在离我们学校不到500米的深沪湾海滩上,同学们都见过,倍感亲切。这样经常地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2 用乡土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学生掌握好读图识图的能力对他们将来能否自主学习地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地图也是中考的重要门槛,近年来泉州中考地理科试卷中各种类型地图总数均达到20张以上。因此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图做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掌握方法,并加以推广,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时笔者要求学生观看《泉州天气预报》、《泉州新闻》等节目,加上学生平时也有的走亲访友、耳濡目染,他们对泉州的县市已经有一定了解。这样到了教《泉州政区图》这课时,复印一些空白的泉州地图让学生填充,老师只需调动学生的地理联想力,把他所知道的事物应用到我们所学知识点上,学生很快地就能填好。

3 利用乡土材料,唤起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乡土地理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用来做事实例证时,往往比普通的文本材料更有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家乡材料,让学生深思细想。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鼓舞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如介绍泉州“充满活力的侨乡经济”,说到泉州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具体数据或事例,如:泉州市现辖7个县(市)均跨入福建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和安溪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等。尤其是介绍到晋江连续几年排在全国“百强县”前列时,学生异常激动,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学生对家乡改革开放前、后的各种变化都抱一种强烈的认知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点,用事实对学生进行乡情的教育。引导学生向父母等老一辈了解几十年前的饮食服装、居住环境、家用电器以及交通工具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通过这种活动,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家乡的巨变,激发热爱家乡、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情感,把乡情教育寓于国情教育之中。

4 结合乡土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内容丰富,与乡土地理教学有关的实践内容就有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引导学生去完成《泉州地理》教材中设计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实践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本地的土地、植被、环境、工农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并形成照片、调查报告、乡土地理小论文等实践成果,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通过乡土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周边环境,主动与客观世界对话,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5 结合乡土事实,感触人地关系

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而且要使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全球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念,提高适应、保护和改造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力。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周围所存在或事或物。如在介绍泉州的自然资源时,向学生介绍泉州曾经是水乡地区,湖泊河流较多,改革开放前河里鱼虾成群,河水清澈见底。但近十年来,由于人类在生活、生产中的不合理利用,从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农民施放的农药随雨水流到河涌里,导致河里鱼虾几近绝迹,水质变浊,居民饮用的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并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湖泊被填埋,换成了民宅或工厂。在个别乡镇,更是出现了水荒。我校所在村庄安装自来水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村里漂染厂造成的水污染太严重,导致井水无法饮用。这些都是人地关系不协调发展的后果。通过乡土事实教育,学生惊讶不已,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的环境已经遭到如此严重破坏,环保意识自然而生,此时教师加以引导,便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6 结语

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是可尝试的。正确认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灵活运用乡土材料来进行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而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好坏,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也须不断去搜索各方面的乡土地理资料,经常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便及时获得乡土地理教学的最新资料,从而应用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地理[M].第9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历史学科纵贯古今,横跨中外,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为新课程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一、历史教科书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比如,在过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体验、批判、感悟,让其真正领悟其精华;在认识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创造,让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如: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北师版和人教版编写时都突出或者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作用而无视其他人士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治史的主观倾向明显偏离。事实上,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各种力量中,张杨二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给予中肯的肯定和评价。

二、学校图书馆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主要有文学、政治、哲学、宗教、经济学等内容。自古“文史不分家”,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觉利用馆藏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涵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社会人文知识。教师更不能落后,书中天地宽,笔下乾坤大,要以身作则,师生一起看书、借书、购书、与书结缘、与书同乐,营造学校、班级和家庭的书香氛围。努力构建求真、专研的教学环境,让历史课充满丰厚的文化意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要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状况,教学时可通过阅读鲁迅笔下的小说《阿Q正传》、《药》、《祝福》等加深理解。要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不妨让学生先从图书馆搜集有关美国国旗、华盛顿生平、美国总统的选举等资料制成卡片,教学时再采取游戏、演讲等形式,既能极大地丰富课堂容量,又能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

三、乡土历史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各校应努力开发地方和校本教材。其中,乡土历史有着广阔的开发空间,最受学生欢迎,最适合学生口味,特别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目前,我校没有历史校本教材,但在教学中,我喜欢把我县文联副主席、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赵正乾以我县或在我县牺牲的革命烈士为题材的作品《革命烈士风云录》作为乡土教材,要求学生阅读。讲到涉及金沙的相关历史知识,我都会让学生充分挖掘这部作品的历史意蕴,让学生知道,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并不抽象。如讲长征,我让学生当导游,向我们讲解红军长征期间发生在金沙的“菜子坳伏击战”、“盐碉争夺战”、“金沙合围战”、“红军游击队契默沟战斗”等战役;讲革命烈士钱壮飞后山遇害记。学生当导游,形式新颖,气氛活跃,亦庄亦谐。

四、影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文献纪录片《大国崛起》,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长征》等,都是较生动的历史材料。在教学时,若能播放相关影视作品,教学一定会熠熠生辉。

五、乡土历史遗迹、遗址等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乡土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这些乡土历史遗址、遗迹等景点,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社会,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金沙的历史遗迹、遗址、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如 “钱壮飞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红军长征期间发生在金沙的“菜子坳伏击战”、“盐碉争夺战”、“金沙合围战”、“红军游击队契默沟战斗”等战役遗址,敖家坟石刻等,都有较高的参观价值。

六、信息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神速,多媒体、网络课件、学习网站等的广泛应用,势必推动历史教学的伟大变革。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狭隘性,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教学资源平台,创造性地在教学中发挥信息网络资源的优势,使教学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篇7

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 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 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 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 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 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 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 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 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 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 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5.常见通讯简 介与实例 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 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 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 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 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实例〉 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喻登智 吴建平 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 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 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 是 20 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 霜的“小老头” ,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 说他是名医,不

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 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 评议村地处酉阳、 黔江、 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 20 公里。这里缺医少 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 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 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 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 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 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 。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 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 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 他爱生如子。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 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 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篇8

关键词:乡土素材 学业考试 命题取材 价值体验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给学业命题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台州市每年的学业考试试题情境亲切,散发着浓浓的家乡情愫。

一、了解家乡

试题直接考查家乡一年来的时事热点,主要是家乡现代化建设成就,把对考生了解家乡与热爱家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家乡发展和进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1(2011年)19、2011年1-3月,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406元,同比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038元,同比增长14.8%。这说明我市

A、已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 B、经济发展居全省前列 C、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差距依然较大 D、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该题取材于台州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增长比率数据,属于当地经济生活大事。作为中学生,应该关心时政,了解家乡,试题选材充满对家乡的自豪感与关切之情。

二、认识家乡

试题紧扣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家乡素材,运用平实手法叙写家乡人和事,情景创设、问题设计注重本土化,突出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思考、感悟家乡生活,理解学科知识的实际生活意义。

展示家乡特色

例2【2012】21、(8分)台州市濒临东海,海岸线长,多优良港湾,滩涂面积广大,自然风光优美,神仙居、天台山驰名中外。

结合材料,说说台州市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宜发展哪些产业?(4分)

该题以家乡地域特色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家乡发展区域经济条件的认识,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课程要求。

三、赞美家乡

四年来主要以讴歌家乡人物为主线,收集本土典型人物和事件为背景材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例3(2012)年汽车驾驶员舒幼民开车31年行程270万千米,无违章记录,无安全事故;长期提早上班,推迟回家,自己掏钱买晕车药、降暑药、矿泉水等各种物品供旅客免费使用。回答第19,20题。

19、舒幼民上述事迹体现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 )

①珍爱生命 ②勤俭自强 ③爱国守法 ④敬业奉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某校开展“寻找身边的舒幼民”主题活动,这有利于( )

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②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④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该题以考生身边的优秀人物为切入点,引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识点的考查。第二题考查角度涉及活动的意义、认识、评价等,考量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与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既赞美家乡,也体现教育立意的命题导向,达成做题与做人的双赢。

四、警示家乡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不少地区将丑事也摆上试卷,主要涉及法律、道德等层面的内容,旨在将丑事曝光,让更多人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例4(2011年)25、(12分)【新闻直击】2011年3月以来,台州市某村168名村民被陆续检测出血铅超标。当地政府对涉案企业作出责令关停的决定。公安机关以涉嫌重大环境事故罪,对公司法人代表予以刑事拘留。

【相关连接】近年来台州多次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与废旧金属垃圾拆解业不无关系。作为全国最大的洋垃圾市场,台州从废旧金属垃圾里,拆解出来的产值高达200多亿元。在创造一座座金山银山的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加剧。

【以案说法】(1)血铅事件中受害村民的哪项人身权利受到了侵害?涉案企业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4分)

【建言献策】(2)请你结合新闻直击和相关连接的材料,谈谈国家应如何避免类似血铅事件的再次发生。(4分)

该题选材家乡社会生活,引导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努力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或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自觉运用教材基本知识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要求。材料本身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警醒世人,告诫侪类。

五、建设家乡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因此,命题人应把目光投向家乡经济与社会发展,取材应贴近家乡建设与学生生活,充分展示家乡现代化建设成果,展现家乡小公民建设者姿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品质。

1、参与家乡建设

例5(2013年)26、(12分)小童的家乡正在打造“绿心生态区”,以推动城镇化建设。为此,他组织同学开展以“爱我家乡,依法参政”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收集信息:第一组:查阅资料 了解“绿心

绿心生态区地处椒江、黄岩、路桥三区纵深的交汇点,依山傍水,植被丰富。《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台州打造成为经济发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环绿心组图式大城市。

第二组:走访村民 了解民情

村民甲:我们这里地势低洼,遇到大雨,就积水成灾,现在政府要在这里打造出一个生态人工湖,既能排涝调蓄,又是一道亮丽的景观。好期待啊!

村民乙:我们村里有些人正在违规乱建房,就为了多拿政府的拆迁补偿金。好贪心啊!

【分析信息】(1)分析第一组收集的信息,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角度,谈谈“绿心生态区”建设的意义。(2分)

(2)村民甲的期待代表了大多数村民的心声。请运用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关知识,分析政府将如何把村民的期待变成现实。(4分)

【提出建议】(3)请你就村民乙所反映的问题,向政府和村民各提出一条建议。(4分)

【活动反思】(4)通过参与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2分)

该题取材家乡建设中学学校开展的公民法律教育实践活动,考生有亲近感、认同感。话题涉及道德、法律、责任、制度等问题,考查考生参与家乡建设应有的知识、能力、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性见解。

2、理解家乡政策

例6(2014年)25 (11分)

【热土见崛起】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揭开台州历史新篇章,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1998年吉利家用轿车下线,开创中国民营企业制造轿车新时代;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2013年7月吉利再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13年9月吉利欧洲研发中心在瑞典正式运营,该中心由集团旗下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建立。

(1)台州民营经济的腾飞归功于我国哪一项政策?(2分)

(2)2010年以来吉利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对吉利有什么影响?(4分)

(3)上述举措对实现人水和谐新台州分别有什么启示?(3分)

该题选材紧扣家乡的社会热点“民营经济”和“五水共治”这二大话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民营经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所作所为和人水共治的启示,凸显了时代性、生活性和地方特色,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六、奉献家乡

引领学生了解社会,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亲近社会、服务社会,是社会学科的任务之一。命题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例7(2011年)21、(9分)从陆域时代向海洋联动时代,我们正谱写着一曲蓝色交响乐。

【舞动蓝色奇迹】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台州地阔海冥冥”,占全省海岸线三分之一的台州,将在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中大有可为。

(4)为了让台州的海洋经济“大有可为”,请你向市政府提两个切实可行的建议。(2分)

该题以家乡海洋经济发展为背景,考查涉及以主人翁态度向政府部门提切实可行的建议,是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

反映台州时政热点、透视社会焦点、注重从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社会热点中选取素材,是近4年来台州市学业考试命题取材的显著特点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教学和备考复习阶段中注重教材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尤其要努力挖掘乡土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重视对家乡发展变化的关注与思考。

成功的地方学业考试命题工作,必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蕴含在鲜活在极具乡土气息的社会生活热点之中。

上一篇:个人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企业创新演讲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