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3 00:33:40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33-03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Zhang Yongbo Zhang Zhixiang Yang Junyao Zhao Zhihuai Zhao Xuehua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w situation is proposed,including new curriculum,setting up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order,curriculum content reform,selection of reasonable teaching materials,increas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teaching,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Key Words: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form;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Innovation capability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主要专业之一,其前身是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75年第一届招生,1997年国家专业调整时取消,2004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山西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恢复招生。作为目前山西省高校中惟一一个水资源类本科专业,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发展方向,针对山西山丘区多、干旱缺水、污染严重、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及水循环系统严重破坏等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开设的课程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并且有机地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起来培养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取得了较大成绩,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但面对新形势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特别是教学环节中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适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录调整的需要以及满足工程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工程创新人才需求紧迫的要求,有必要对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对提高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尽管已有学者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进行了诸如课程体系、实践等教学改革[1-8],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仍然较少,而山西省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从水利工程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说,必须进一步加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才能为我省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1 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以及实验、实习等环节来完成的,培养具有水文与水资 源、水与地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水文与水资源、水与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方面的勘察、设计、规划、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近年来对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本科生及授课教师的调查和访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有综合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先开综合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后开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总体上讲,这种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1)同期开课或课程顺序颠倒,造成一些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次序不清,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2)有的课程无法体现本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感到学的有些杂乱。如《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前者属于学科基础课,后者属于专业课,两课程之间本应该有很好的递进关系,却都安排在第五学期。再如《水利工程经济学》和《水利工程概论》,前者属于学科基础课,而后者属于专业课,却把课程顺序颠倒了,将前者安排在第六学期,后者安排在第五学期。另外,对于所开设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属于环境工程的专业课,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前期《环境学》等基础课做铺垫,学生总体上感到该课程偏离本专业,对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

1.2 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

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总体上比较符合教学规定,但也有个别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以至于学生们感到课程安排有点零乱。如同样为专业课的《水资源工程勘察》《水资源开发利用》《矿床水文地质学》,分别由三位主讲教师进行授课,但由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考虑不够,将《矿床水文地质学》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课,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工程勘察》被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课,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矿床水文地质学》之前还没有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专业知识,在学习《水资源开发利用》之前还没有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专业知识。由于前期《水资源工程勘察》专业知识的缺乏,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对《矿床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内容不好理解。这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的状况,已阻碍了学生对地下水专业知识的巩固,导致课堂学习效果相对较差。

1.3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大。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是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加上授课教师之间没有做好沟通,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部分没有进行适当的协调和删减,造成部分课程内容已由某一位老师前期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另一位老师后期又在课堂上进行重复讲解。如《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勘察》这两门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是地表水勘察这一部分,包括水文测验、水文调查和水文实验等。再如《水文与工程物探》《水资源工程勘察》这两门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是水文地质物探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4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多年来,由于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无法开展正常的实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致使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文地质学基础》,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原理容易理解,但深入掌握并灵活运用就困难,这是因为学生无法在实验室进行达西渗流实验、潜水模拟演示实验、承压水模拟演示实验、地下水流动系统模拟演示等实验,对地下水缺乏感性认识。再如《地下水动力学》,由于学生没有在实验室进行过裘布依潜水稳定流井流实验、坝基渗流水电比拟实验、非饱和带水运动实验等实验,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巩固及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有《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学生虽然学了许多水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机会进行水文测验和水文实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能力无法得到有效训练,降低了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或进一步深造的实验实践能力。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严格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专业发展需求,以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同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就业等为前提,科学优化和重组课程体系,筛选符合当前教育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课程,为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结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即包含地表水又兼顾地下水的特点,提出新形势条件下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新增课程

在确保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所设课程总门数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本学科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勘察》两门课程在地表水勘察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可删除《水资源工程勘察》,新增《水文地质勘察》,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方法及最新的技术。考虑到目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年)的出版,结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特点、地下水环评人才短缺以及环评单位对地下水环评人员的迫切需求,可删除《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新增《地下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并把《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作为教学参考书,使学生掌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为其就业创造良好条件。考虑到《水文地质勘察》与《水文与工程物探》内容的重复以及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可删除《水文与工程物探》,新增《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使学生多掌握一项水文地质新技术,增强其未来应用同位素技术从事水文地质勘察的能力。

2.2 设置合理课程次序

为了体现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必须对不合理的课程次序进行相应调整,理顺课程开设的前后顺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循序渐进,真正所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此,把《土力学》安排在第五学期,《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安排在第六学期,确保学生在充分掌握《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对《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巩固。把《水利工程经济学》安排在第五学期,《水利工程概论》安排在第六学期,确保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经济的基础上,对各项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把《水文地质勘察》安排在第六学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矿床水文地质学》安排在第七学期,确保学生在前期掌握了《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后,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矿床水文地质学》的调查评价方法。

2.3 课程内容改革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但课程教材更新却相对较慢,其中的一些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改革,删除一些课程中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要突出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深入浅出,能够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前沿性的新视点,把原来分散的课程内容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区域尺度非均质性、断裂带渗透性、海洋―陆地界面处的地下水等内容,与学生分析和探讨这些因素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循环、水质和可持续性利用的影响。在《水环境化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水文、化学、生物过程的耦合及水文和地球化学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目前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在《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理论》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有机污染物的野外最有效的降解路径及强放射性废料的地质处置等内容,增强学生在水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自我创新能力。

2.4 选用合理教材

合理的教材对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严格要求本专业教师对所授课程选用合理教材,必须是国家规划教材和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且教材名称与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一致或接近,对于未纳入国家教材计划的非正规教材或正规出版的书籍,严禁用做教材给学生使用,可作为课程参考书使用。通过选用合理教材,不仅避免课程知识交叉重复,而且能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可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接受学科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山西省矿山开采对水循环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实际,加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材建设,通过申请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下达的教材指标,组织主要骨干教师编写出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知识与技术知识兼容的《矿床水文地质学》《水文水利计算》等专业教材,为学生课堂的学习提供更符合实际的教材,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5 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课在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实践性很强。通过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及山西省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对整体水平落后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共建设有6个实验室,包括气候气象实验室、饱和与非饱和带水实验室、水文工程勘察实验室、水文实验室、水环境污染与修复实验室、矿山水文地质实验室,并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使实验室能开设出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如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土壤入渗性能测量实验、浅层水流流速测量实验、达西渗流实验、潜水模拟实验、承压水模拟实验、裘布依潜水稳定流井流实验、坝基渗流水电比拟实验、地表水溶质迁移转化实验、水质分析实验等。同时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科研转化教学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教学和科研非常重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授课教师都从事有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校基金、行业基金及其他横向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诸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径流趋势预测、水资源、水环境、水污染、土壤、水土保持等不同方向的专业学术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被EI、SCI收录及他人参考引用。针对水文与水资源教师在科研上的优势,提倡各位授课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通过科研转化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各位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从教师的科研成果中学到最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课程体系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新增课程、设置合理课程次序、课程内容改革、选用合理教材、增加实验教学及科研转化教学。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 2005(1):56-58.

[2] 李铎,李方红,方晓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4):127-129.

[3] 李小龙,姚多喜,杨金香,等.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59-60.

[4] 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5] 郭纯青,方荣杰,代俊锋.“三农”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4(11):60-62.

[6] 郭纯青,周蕊,代俊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83-85.

[7] 赵华荣.环境学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3(4):61-62.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农业水土工程 研究对象特点 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00-02

水土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耕地逐年减少,水资源日趋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粮食减产、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土环境退化、土壤荒漠化等一系列与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紧密相连的资源环境问题,正在制约着当前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如何促进我国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发展和研究人员培养成为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农业水土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研究水、土运移规律与持续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是合理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农业水土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学。作为以地学、生物学、气象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学为技术基础的应用科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在我国曾先后被称为“农田水利”和“农田灌溉”,国际上普遍采用“水土工程”名称,我国于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定名为“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最早把西欧水利科学技术介绍到我国并在《农政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农田水利有关问题,这是我国关于农业水土工程的最早著作。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农田水利作为一门科学逐渐形成,不断完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兴建了泾惠渠等关中大型灌溉工程开启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农田水利科学。我国关于“农田水利”最早的解释出现在李仪祉先生的《农田水利之合作》中。30年代中期李仪祉的《农田水利讲义》和沙玉清的《农田水利学》,对“农田水利”作了进一步科学地概括,形成了我国农田水利科学的初步体系。4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农业水利”一词。50年代以后,原苏联的影响起着很大作用。80年代以来,欧美的影响又逐渐增长,一些专家认为可以用“灌溉排水”来代替“农田水利”[2,3]。

早期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只是从水的角度出发,以水为出发点。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认识到“水、土、作物”三者是紧密相关的,应该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近20年来,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围绕我国西北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农业水研究中心。2003年武汉大学的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河海大学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农业水土工程专业。

2 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对象的特点

农业水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以降水(灌溉)―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的转化关系和高效调控作为研究主线,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就属性来说,其属于自然造物占主导地位,并受人为因素影响,是一种具有工程意义的自然过程,是人类农业生产历史产物,其形成受人类农业生产科技进步支配。同时,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又赋存于农业工程系统中,保持着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农业水土工程从根本上是以水的转化效率和生产效率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的动态研究过程。农业水土工程领域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的显著特征。包括水利工程学、土壤学、作物学、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数学和化学等多学科有机地结合。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手段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复杂。农业水土工程既要研究工程技术,又要研究包括农业水文学理论,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理论,土壤物理学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地表物质(水分、溶质、泥沙)迁移与能量转化理论,植物水分生理与抗逆性生理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农田生态学理论等。必须将相关理论与农业水土工程的核心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够推动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

(2)研究手段的复杂。为解决复杂现实的工程问题采取的实践手段复杂多变,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不断改进研究手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手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计机技术、核技术、信息技术、红外技术、遥感技术、电测技术、示踪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灌排技术与设备的应用等,同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工程学、模糊数学、应用随机过程、系统动力学、信息论控制论、预测学与技术经济学等方法,借助这些技术与方法,才能从整体上考虑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关系,实现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的定量描述,才能科学地确定其调控方案使该领域由单纯的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较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的科学[5]。

(3)农业水土工程系统是开放性的。在其演化过程中不断地有新学科的加入,这又影响着系统的演化行为。

(4)系统具有时间属性。包括工程时间尺度,自然演替时间尺度,工程时间尺度既要关心其工程运营期间的稳定性,又受到自然演替时间尺度的限制,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与传递属于短时间的尺度问题。对于不同生长期的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与传递又属于长时间的尺度问题。

(5)存在着控制性条件。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生理功能调节和挖掘植物本身的节水潜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提升传统节水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利用现代新材料技术,解决节水设备与产品研发中的材料与工艺问题,提升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的技术水平;推进常规节水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和集成化,促进其大规模的应用,充分挖掘其节水的效果;在高效利用常规水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劣质水、天然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潜力[4]。

3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教学不足及对策

通过对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现代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析可知,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现针对存在的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脱轨

本科阶段各专业划分明显,即使存在交叉也多是专业基础课上的共享。例如农田水利专业就很少涉及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农业水土工程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够接触,这就导致问题的出现,如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基础课程没有学习,影响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各相关专业本科生都可以报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同,偏农学的本科生报考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虽然在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方面基础较好,但是水利和数学等就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为偏农学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数学学习要求相对较低,水利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以接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是以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中的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期达到农业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这个系统中,水分由土壤向植物的运动规律起关键性作用,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在知识储备上占优势,建议农田水利专业的本科生报考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同时加强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农业生态系统及植物生理生态相关知识的学习。康绍忠在1993年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试办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本科班[5],这将大大提高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质量。

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作为科研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研究内容是不同的,甚至一些导师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课题的机会。这一差别不但在各高校之间存在,在同一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内部区别也很大,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建议全国统一设立专门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用于研究生的培养。另外,各高校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区别很大,1992年康绍忠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应在农业部所属教材编审委员会下设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小组,讨论全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的统一编写问题及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这一举措有利于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3 学生掌握学科前沿不充分

学生从本科阶段进入研究生学习,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现行的本科学生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本科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制约其思考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研究生阶段只有主动探索性学习才能够完成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过渡时间较长,开始进入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完全掌握本领域的前沿。我国部分院校存在2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过短,研究生质量在时间上难以保证,建议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3年制培养方式。我国大部分高校文献检索能力有限,教师和学生不能获得本领域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建议各高校加大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或者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为研究人员提供方便。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粮食危机问题,要求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培养适应时代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人才,为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运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探源[J].西北高等农林教育,1994(增):155-158.

[2] 熊运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增):1-5.

[3] 熊运章,康绍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4):6-9.

[4] 王铁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创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73-676.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将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作,因此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等环节。加强这些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有理论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技能及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挑战、适应社会的需要。

1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院根据按专业大类招生的要求,本专业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为加强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还增加了实践创新学分。

在实践性教学中,树立“重理论,强实践”的思想。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为保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同样贯彻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试验及课程实践等单项技能实践,使学生得到不间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试验、课程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等。部分实践性较强课程采取边讲、边实践、边练习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如计算机应用技术、测量学和水力学等课程可采取边讲、边练、边实验的学习方式。

2结合理论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验(试验)和课程设计等。其中课程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等。

认识实习是学习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工程现场实习,使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利枢纽类型、水工建筑物型式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水工建筑物的分类、形式、布置特点及构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现场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纸的能力;初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思想。对于认识实习,一般由一名专业教师为负责人和三到六名各专业的教师组成,按认识实纲要求,提前一至两星期联系好实习地点和参观内容及车辆;对于认识实习,学生要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批改,对于不能自己完成者,不给予实习成绩。

课程设计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农水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概预算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基本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技能,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善于运用设计图、国家标准规范以及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文件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主要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设计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指导及成绩评定。

3重视综合实习,实现培养目标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施工工种的实际操作、现场参观、听取专题报告和参加施工劳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通过实习学生可对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和管理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掌握几项施工工种的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概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场地的布置和工程管理模式;了解现场采用的主要机械设备的性能、构造及新工艺、新技术和先进的施工设备。生产实习中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生产实习指导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生产实习指示书和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参加生产实习,最后写出实习报告和现场考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制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和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4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

对于水利工程专业来说,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对毕业设计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因找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无心从事毕业设计,对布置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由于找到的工作与当初的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太对口,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面对上述问题,设想采取以下解决办法:一是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不必等大四下学期布置毕业设计,可以在进入大四初毕业设计选题。大四上学期学生还没有进入找工作阶段,此时大部专业课已经学完,课程学习任务也不太繁重,具有一定的课余可支配时间,因此部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心从事毕业设计。对于找到工作后,出现学生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不对口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教育学生明白毕业设计不仅是巩固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对于从事各方面工作都是必需的。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性质,适当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仇宝云.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1):62-63.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篇4

以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该专业目前的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为基础,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水文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特色培养;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7805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是水利工程领域重要的基础专业, 已被确立为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中国已确立了水资源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作为发展中大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水资源短缺对策、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灾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及保护等已成为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中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设立本科水文专业,出于对水文专业开办的历史任务定位,其课程体系核心一直是工程水文,主要侧重水文现象的测、报、算[1]。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已逐渐演变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改革水文专业传统以工程水文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

一、扬州大学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发展过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扬州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科专业之一,其设置具有较好的历史延续性。早在1950年成立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即设立水文科,招收学员32名。1956年南京水利学校招收第一批三年制陆地水文专业中专生。1957年该专业还接收了多名越南留学生。1958年学校定名为江苏水利学院,1959年原三年制的陆地水文专业改为四

年制并于同年招收水文气象专业专科生40名。1962年由于专业调整,水文专业停办。1963年学校迁往江苏扬州,改名水利部扬州水利学校,恢复三年制中专水文专业。1967年,“文革”运动使学校教育遭受破坏,水文专业停办。1977年受广西省委托代培水文专业中专生40名,1978年恢复招收中专水文专业。1984年,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复[1984] 61号文件,建立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985年正式招收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生,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为全国招生,直至1994年。1995年,学校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班停止招生,待调整。1998年,扬州大学原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99年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苏教高[1999] 16号文),并于同年开始招生。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类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定向情况以及有关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种岗位群类:(1)省、市级水文水资源勘测单位,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工作;(2)水利部流域机构的水文监测、水资源管理部门,从事水文监测事务管理、水资源行政执法和管理工作;(3)省市级水利规划设计单位,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大中型水利工程规划及前期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方案设计及运行调度方案设计;(4)省厅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从事水利规划、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行政、供水排水技术管理等;(5)县级水行政管理单位,从事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行技术管理,供排水管理、水资源、水环境管理,节水灌溉、水行政执法等工作;(6)市县级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从事基层水务管理、节水管理、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等工作;(7)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水库管理单位、河道管理单位等。

从上述岗位群性质及对上岗人员素质要求分析可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两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中基本素质能力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运用能力、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素养、水文计算与水资源评价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包括水文勘测技能、水利工程测绘能力、计算分析能力、规划设

能力、水资源管理行政执法能力、水资源监测与保护能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城市水务管理与节水管理能力等。

(三)水文专业的办学定位

从水文水资源的社会经济作用、专业的办学历史以及专业设置层次等方面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设置口径、布局较符合扬州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目标。在现阶段条件下,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学科的交叉,在注重保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宽和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无论对本科专业的开办,还是对学校专业学科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应用能力,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其相关水工程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等工作,并兼具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利及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近年来,在专业定位上已达成共识,即主要为江苏水利现代化及水务一体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水文水资源技术与管理人才,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全国,真正将 “育人是根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量是生命”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为此,专业所属学院制定并实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践表明,学生在学科基础、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校期间表现出了比较宽厚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二、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教改措施浅析

目前,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培养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水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城镇及工矿企业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等工作,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了较强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体建设状况,就该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如下。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21世纪中国水利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是要建立与国家教育、经济体制相协调,适应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层次结构合理,质量效益较佳的现代水利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化水利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水利观念的深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水利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规模、模式、特色以及服务等环节进行合理定位,以造就面向现代水利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3]。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水利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主要是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实验设施、实习场地等方面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后的要求,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下滑[4]。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制定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构建完善而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国内许多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高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规范文件指导下,依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修订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如,扬州大学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新

进行了论证,并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多次

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文学和水资源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工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综合性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上手慢”的问题,应全面调研分析水利工程领域各类岗位群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然后对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归纳分类,并将其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自然过渡[5]。为此,增加对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操作平台,是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要求。

(四)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国内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经济、水质监测与分析、水资源学、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下水水文学、水资源系统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可确定为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等。

结合专业拓展需要而新增设的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各学校依据办学历史和定位差别而略有不同,一般有水资源学、水务学、水资源评价、水利法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流域水文模拟、城市水文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需求管理、生态学基础、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等课程。

在长期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一贯注重课程建设工作,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求

,以及学校水文专业师资队伍特征,已数次修订教学计划,整合交叉课程,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此外,重视教材的选用,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水利学科专业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及知名院校最新优秀教材达95%以上。

(五)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世界许多知名大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跨学科的培养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是研究自然界水循环运动规律、水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的发展过程本身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性,其基础与核心研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目前,水利工程本科专业涵盖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以及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水利工程领域的认知度,除了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去向适当选择相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六)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实施的全面建设。学校应通过逐年的专业建设,不断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形成科学、合理、柔性、兼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逐步构建一支敬业精神良好、教学科研并重、实践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通过不断深化专业建设过程,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方针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以省重点专业类建设计划实施为契机,努力实施“名师计划”,加强本科教学师资梯队建设,加强优秀教师和教学带头人的培养。特别是要求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不断开发新的创新性课程,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此外,积极提倡专业教学队伍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力量和声誉,并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密切关注水利现代化和水务一体化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课

体系的调整与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七)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

要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完善适应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机制。积极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手段改革和培养人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并使之制度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办法。加强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和应用,形成一批对专业发展有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并充分发挥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文件建设、成绩考核与质量控制,使实习、实验及课程、毕业设计的质量达到工科类专业的领先水平。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名牌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程序与方法,实现“程序科学、环境宽松、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服务满意”的教学管理目标。

此外,还应重视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学校可定期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成,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正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推动专业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结语

中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基本上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的工科特色不明显。随着大量工科院校的竞相升格,办学层次和模式越加模糊,使得工科教育地位下降、作用减弱。由于工科教育中的科学导向,

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变得越来越模糊,有的以模拟或虚拟化、演示观摩代替实践,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影响。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人才规律和社会需求认识不清,导向偏差;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认识不清;技术教育体系不清,目标不明[6]。

现代水利事业历经传统的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以及当代的生态水利发展过程,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水利工程领域的内涵已有了深刻变化,这必然要求水利从业人员应具备与此内涵相应的能力。如何根据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核心在于对培养目标设计、规格要求、培养过程以及质量评价等环节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处理,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5]。随着社会的发展,规范的、目标性的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而对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在培养环节构成、目标定位、特色培养以及产学结合多种实现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更具

现实意义。因此,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培养规格,并不断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国内外水文水资源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67-70.

[2]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8.

[3] 王文川,陈海涛,邱林,等.水文学和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2):166-168.

[4] 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5] 王丽珍,孙书洪.基于能力培养的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6(36):75-77.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14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Guangxi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s

JIN X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Guangxi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stablished more than ten years to form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ake its due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economy. In the future course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profession more to do even better,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e needs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overall layout of the development owned universities, where the area determined is more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o develop in line with the futur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nd school capacity training objectives.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as a guide to set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teacher construction

0引言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的水循环规律,即研究各种水体的储存、分布、运移转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规律,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科学。①水文学对应于我国高校的本科专业名称在1993年前为陆地水文专业,在教育部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②中,将陆地水文专业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利用,后又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③中变更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组成,多年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分布和发展,也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点到面的发展历程。在1993年前仅有河海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后并入四川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开展陆地水文本科专业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截至2014年,开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教育的高校达到51所(不含已经获批设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但未实际招生的高校),遍布我国27个省区(直辖市)。在众多的高校中,省区所属的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的水文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相应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水旱灾害频繁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在广西开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是培养能够留得住、用得着的水文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1广西对水文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疆,陆地面积23.67万km2,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河流径流年际、年内变化较大,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④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形成了广西区的水资源大省区地位,同时也是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需求的大省区。

根据调查,广西区内涉及水文水资源专业人才需求的行政及企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各级水利行政机关的水政水资源处室、水利科技公司,此外,还包括电力、交通、林业及市政勘测设计企业。其中,广西区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及其下属单位和各级水利行政机关的水政水资源处室为水文水资源人才需求量最大单位。广西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现有从业人员1500余人,分布在区局机关及其12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不仅担负着区内总共3994处测站(含基本水文站126处、专用水文站152处、基本水位站25处、专用水位站248处、雨量站3129处、水质站299处、地下水监测站5处、墒情监测站12处)的水文信息观测及资料整编、报讯、水文设施建设维护工作,⑤同时还承担着水文水资源评价和规划等有关科技工作。从目前广西区内水文勘测工作的现状来看,各级水文机构均不同程度存在工作任务重、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仅以目前的规模,不考虑人员增加的情况下,按照技术人员35年的平均服务期计算,每年需要的新进人员数量约为40~50人,按照专业人员比例占75%计,则每年需水文及相关专业人才为35人左右。

近年来广西水文系统通过公开招考形式招收的水文专业人才数量每年保持在30~40人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区内各级水利行政机关,包括区水利厅、14个市级水利局、107个县级水利局,均设有水政水资源有关处室(站),加上各级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单位、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和水利科技咨询公司,总体的水文专业人才需求较为旺盛。

相对于较为旺盛的水文专业人才需求,因广西区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原因,长期以来对区外人才的招引很不理想。从目前水文水资源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来看,普遍存在专业人员短缺、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广西区开展水文专业人才培养的时间较短,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少,区外人才难以引进。因此,广西区水文专业人才需求必须立足区内,加强区内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水文专业人才。

2广西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育现状⑥

目前,广西区开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一所高校,广西大学于2010年获得批准设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但目前尚未开始招生。桂林理工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成立于2000年,已有11届水文本科毕业生,招生规模在2000~2008年为1个班(30~40人),2009年后扩大为2个班(70人左右),平均就业率超过90%。

桂林理工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在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2013年更名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上建立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在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其专业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西南,研究中国南方岩溶地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研究岩溶区地下水与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为主。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岩溶区水文水资源理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综合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

具体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地矿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的教理论与实践课程包括:测量学、基础地质学、水力学、自然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水环境化学、河流动力学、地下水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水文测验、水资源利用、专业英语、水环境保护、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文地质勘察、环境地质学、测量实习、综合地质实习、水文测验实习、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水文预报课程设计、地下水水文学课程设计、水文水利计算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3关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探讨

3.1专业定位

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定位,总体来说与所属地区、学校的总体定位、社会需求及专业的发展是基本适应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余地。

“立足广西、面向西南”的基本定位对于广西的水文专业来说是准确的,既充分考虑了所处的地理位置、隶属关系和主要服务对象,也兼顾了周边区域的人才培养、科研和技术服务的需求。

“研究中国南方岩溶地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研究岩溶区地下水与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是专业特色的表达,既是研究方向或领域的定位,也是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引进所定的基调。广西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岩溶出露面积最大,达到12万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1%,但非岩溶区面积也接近一半,将研究方向仅限定在岩溶区水文水资源方面显得较为局限。另外,岩溶区水文是水文循环规律的特殊体现,其研究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及方法,其科学及工程问题的解决基本还主要是以非岩溶区研究成果为基础的,仅就岩溶区水文规律进行研究也难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岩溶区地下水与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的表述给人直接的感觉应是属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领域,而广西区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更长的办学历史,现在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也是在该专业基础上成立的。

“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岩溶区水文水资源理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综合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的表达与研究领域的表达类似,初衷是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但同样具有局限性,容易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不适用于非岩溶区的错觉,也与实际的人才培养状况不符,对广西水文专业得人才培养现状和发展目标的描述也不够准确。

3.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考虑办学主体的培养能力及社会需求,对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以及所具备的综合能力的描述。

从广西水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来看,在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与大部分工科专业类似,基本体现出了国家和社会对本科人才的要求。在学生毕业后的可能就业领域方面的描述也较为准确,但在所能从事的工作方面仅提到“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而未与专业定位中的“研究岩溶区地下水与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相对应。此外,“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提法与目前国内教学和科研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几乎都要求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有一定差距。

3.3课程设置

从广西水文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为了体现专业定位中的水文地质特色,增设了常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外的基础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勘察、综合地质实习、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等课程,而常规水文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未删减,由于总课时的限制,不得不压缩一些课程的课时数,容易造成学生学不透,教师讲不完情况出现。

3.4师资配备

在师资配备方面,从学历层次来看,广西水文专业目前的师资配备应属于高学历教学团队,在11人的师资配备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6人(其士后出站1人,在站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其中在读博士3人)。从教师的从业经历来看,有3人具有相关专业的工程实践从业经历,有利于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但从教师所学专业的情况来看,仅有少数教师具有水文水资源或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广西水文专业成立之时正是国内高校大规模扩张之际,以广西的区位和经历条件,对人才的引进困难较大;二是目前高校进人基本都要求博士学位,而水文专业博士的就业情况一直较好,引进合适的水文专业博士难度较大。

4广西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发展方向

广西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建设应综合考虑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专业布局、所在地区经济状况、行政隶属关系、经费来源、生源状况、所在高校综合水平及未来发展、师资现状及未来建设,立足现实,进行科学准确的专业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

4.1专业定位

广西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定位应坚持立足广西、面向西南,研究的主体应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水文循环规律,同时将岩溶区特殊的产汇流机理及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方法的研究作为重点,着力于解决西南地区特别是岩溶区的水资源问题。人才培养宗旨应为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水文水资源理论基础知识,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岩溶区的水资源勘测、开发利用及保护等方面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4.2培养目标

具体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均衡发展,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水文水资源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拥有较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实干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工作。

4.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以专业定位为基础,以培养目标为宗旨,在原有课程体系中适当删减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复较多及与基本工程实践关系相对较弱的课程或压缩这类课程的课时,将删减掉的课时用于新增有关岩溶区产汇流规律及水文分析计算等课程。如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可考虑新增岩溶水文学、天气与气候学(取消气象学),增加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文学、水文测验学等课程的课时,将综合地质实习与河流地貌实习合并为自然地理实习等。

4.4师资建设

师资的建设应以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导向。从目前的师资情况来看,应重点引进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师资,同时适当引进与岩溶区水文循环关系密切的水文地质类师资。在具体操作上,应重点考虑本科毕业于“985”或“211”院校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且其专业为国家重点专业的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的引进。

5结语

广西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不断的努力和进取中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为广西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广西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办得更好、更强,需要在国家、地方及所属学校的支持下,在总结以往办学经验,科学预见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准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积极强化师资建设。

注释

① 左其亭,王中根.现代水文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广西水资源利用[R].1985.12.

③ 广西水文水资源信息网http:///gxmh/pages/fb/ w11pagedetail.aspx?articleid=13637.

④ 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3]13号)[Z].1993.7.1.

⑤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Z].1998.7.6.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9-01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强调各种建筑物理论的系统性,需要讲解每一种建筑物的组成部分、结构形式、工作原理、工作特点、设计过程等内容,相关的计算公式和计算内容比较多,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这样的教学安排已远远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为适应水工专业的“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系对其进行全面教学改革,为与之前课程区分将课程名称改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在课程内容中取消各建筑物复杂的计算内容,重点讲述建筑物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及特点,在第五学期综合项目化拓展教学中进行分建筑物教学(重力坝、水闸、土石坝、渠系建筑物、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本课程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1.课程教学标准制订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在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指导下,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组建本专业兼职教师团队,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本专业课程标准,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本课程是向学生介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和水力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工作特点、型式和构造,熟悉设计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选定各种的工程常规指标,培养学生应用原理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设计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并为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制订学期授课计划,严格按照教学基本要求,根据学期教学周数、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学生就业要求等情况,提出全学期每周上课的次数、时数、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内教学要求、课外教学要求、课外需要完成的作业等。

2.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中央1号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和现代水利职业教育要求,本着理论够用,实践突出,体现现代水利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原则,对水利、水电、防洪工程等在知识体系上进行有机结合,将原来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使专业课程内容结合更紧密、系统更完整,调整以后的理论课时比原来大为减少,同时更加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材中尽可能地插入部分典型工程图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识读图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整合以后新编的教材,力求最好地满足我国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现代水利发展与水利教育的需要。

3.教学组织

3.1 案例教学

本课程在教学组织中重点介绍各种建筑物的构造认知,即基本概念、基本构造、基本尺寸、基本地基处理方法等,在课堂上应尽量将枯燥、零散的内容与学生熟知的社会问题、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个建筑物讲解同时,结合本建筑物讲一个工程案例,比如土石坝以小浪底水利枢纽为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介绍该建筑物勘测、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介绍工程工程设计对建筑物的重大意义。这样,增加学生对实际工程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2工程现场实践教学

一方面,为了保证在基本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尽量多安排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完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院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成了水利实训基地,该基地有各种类型的水利枢纽、拦河闸、重力坝、土石坝、渠系建筑物等多个水工建筑物缩微模型,类型齐全、运行灵活、操作方便。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现场参观建筑物,让学生有更好的认知。

另一方面,在本课程开始前专门安排学生进行水工专业认识实习,时间为一周,主要参观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利枢纽,参观内容包括水库、大坝、水闸、水电站建筑物、渠系建筑物等。通过参观,让学生对各种建筑物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以后的理论学习中,能够较好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现实中感受水利水电工程的伟大,更加热爱本专业。

4.考核评价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本课程考核主要包括项目实施、项目成果及期末考试等几个方面,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避免“一考定终身”等考核缺陷。考核内容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成绩的评定以项目完成情况为基础,既重视项目成果,也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态度,科学性、规范性和创造性。

5.实施效果

高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核与评价等几方面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使学生掌握典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工作特点、型式和构造的基本知识,熟悉各建筑物的计算方法、具备根据工程图识别建筑物结构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通过我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12级至2014级部分学生的试点实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对本专业及本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绩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智涌,双学珍,张磊.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4).

[2]田明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全国的水利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广西对水利人才的需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提出了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具体要求。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2]等一系列文件,对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同时也是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水工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运用管理知识,掌握各种水工建筑物在水利枢纽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布置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事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 面对近两年来广西水利行业建设项目大量增加、相关岗位迅猛增长,知识结构要求更高的形势,为适应水利水电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组建了《水工建筑物》课程改革项目组,以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水工建筑物》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一、当前广西水利建设对水利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课题项目组通过深入广西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实地调研,掌握了当前广西水利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知识点、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准确情况。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广西主要水利工程项目是中小型水库的加固、防洪堤及海堤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工程、防汛抗旱工程等,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类的学生就业后主要也是参与这些工程的施工以及管理,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一线的施工员、概预算员、资料员、质量监理员、基层水利单位的运行管理人员,就业岗位主要属于基层岗位,对知识的要求主要包括中小型工程如浆砌石工程、防渗工程、小型工程的力学计算、土石方等工程量计算、测量放样,要求掌握施工的具体方法、流程,具备看懂工程图和按图施工的能力,以及工程量、报进度、做施工资料等能力。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动手能力强,到单位后能直接上手。按照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项目组认真制订了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二、重构水工建筑物课程内容 《水工建筑物》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重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职业针对性和社会应用性,依据岗位工作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结合专业对应的国家岗位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确立合理的知识结构[4]。由于本课程概念多、抽象、实践性强,项目组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强调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结论的应用,删减理论推导过程;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注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强调必需、够用原则。例如:《水工建筑物》目前教材共11章,重点突出土石坝、水闸、河岸溢洪道、坝下涵管、渠系建筑物、水利枢纽布置、水利工程管理等内容,简化岩基上的重力坝、拱坝,简化应力分析、渗流计算。同时将重力坝、拱坝、土石坝和水闸章节中有关地基处理的内容单独整合成“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一章,使学生了解各种水工建筑物所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目的及其相互联系,将学生从繁琐的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建设特色教材 根据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确定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抓手,明确职业岗位对水利水电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课程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与水利行业的专家、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能反映实际工程项目、工程案例的立体化、项目化教材[5]。为此,项目组按照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订单培养的模式,将实训教材、补充教材、实训指导书作为本课程教材的建设重点,及时吸收当前广西水利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水平充实教材内容,突出水利职业特色和职业岗位能力,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将工程项目划分为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安排教学内容,适时融入水利行业标准,以真实的水利工程为教学案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基于“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的主线,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交替融合,使教学过程更贴近水利工程实际。对一些专业理论性太强,如大型工程的设计、枢纽布置,渗流计算、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使教学贴近大多数学生,使他们掌握一定基础,需要的话以后可根据工作实际自己学。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对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水利高职院校要想尽快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必须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6]。近两年来,水工系输送了4位中青年教师到水利厅相关处室挂职锻炼,实实在在地参与具体的水利工作,增强对水利的了解;派出10位教师到学院设计所、水科所兼职,参加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等工程的设计和水利科研;组织三批次教师到百色、来宾、防城港等市的水利工程施工工地参与施工和管理,接受工程实践锻炼;组织2批教师到贺州、河池等市开办水利技术专题培训班,并和当地技术人员开展业务交流;组织3批次师生参加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并承担了各市相当一部分的技术工作。通过以上的努力,提高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专门从广西水电工程局、广西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聘请了10多位行业中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担任兼职教师,请他们参与教学工作,指导本课程建设,讲授水利工程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p#分页标题#e# 五、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课程改革中,以工程案例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扩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抓住水利工程建设的难点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交流,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理论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各种建筑物在水利枢纽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布置原则,掌握水利枢纽中各种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理论、方法以及运行管理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通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抓住水利枢纽布置、建筑物结构、地基处理方案比较等方面的创新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专业学习协会的作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复杂的计算如渗流、荷载的计算等很多是用电脑软件来进行,根据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喜欢电脑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中小型工程软件的应用,如CAD、小软件、结构设计、桥梁大师等,又如施工组织设计的教学,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动手CAD画图,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水工建筑物》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其内容包括大量的工程实践知识[5]。定期聘请水利厅技术中心、广西水利工程管理局的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就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洪抢险、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等水利技术难题给水利专业师生做专题讲座,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 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工程现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和基本要求,结合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水利工程进行参观实习,对水工建筑物集中进行合理的直观教学,利用真实工程场景和建筑物讲解理论知识[7]。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建设中依托广西水利电力职教集团,不断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学院和实习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效果。近五年来先后与大王滩、西津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等43个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本课程的工程现场实践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加强实习环节,有时一个工程的施工全过程都参与,全过程实训,紧跟工程施工进度;学校建立全过程的实训场所,仿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阶段根据个人未来工作岗位强化学习内容。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对主要水工建筑物的感性认识,使理论教学不再抽象化,便于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七、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视音频兼备、人机交互、网络运行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实现优化教学的有效途径[8]。《水工建筑物》课程内容包括大量的公式、工程图片、工程案例等内容,课改项目组在课件中预先编入这些信息,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此外,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建筑物类型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收集一些著名水利工程的视频资料或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将大量的工程从整体到局部清楚、灵活地展现在面前。例如:利用动画来演示土坝滑坡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借助视频来展现重力坝的帷幕灌浆施工过程、通过观看胡佛大坝工程的视频让学生从三维视角来了解双曲拱坝的空间形态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克服了单一语言描述的单调性、乏味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的水工建筑物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通过对《水工建筑物》课程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水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掌握更扎实,在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体现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对行业的视野更广阔,创新的氛围更浓厚了;其次,社会对水利类学生的综合评价更高。从麦可司公司负责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反映,该校水利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校友评价等关键指标均比往年有较大提高,从多次就业招聘会、双选会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也更高;再次,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在课题项目组开展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和实践过程中,一批骨干教师成长起来了,尤其是在培养懂水利、爱水利、实干型、创新型的高素质青年骨干教师方面有大的突破,有力推动了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工作。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篇8

一、 教学工作现状

我院办学历史已有77年,可追溯至1932年由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创办的陕西省水利专科班,是全国最早开办水利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其他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主要依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积累应运而生。在办学历程中,李仪祉先生所创办的水利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与优势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学院群体专业及学科领域的协调发展与突破,这期间学院先后曾有9个本科专业办学经历(目前有7个本科专业招生)。

1985-1987年间是学院专业发展较快的阶段,当时应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考虑充分利用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先后申请设置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8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86年)和水土保持(87年)3个专业,当时除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为农业工程类外,其余均为水利水电类专业。上述3个专业的设置,实际上是我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外延和扩充,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且业务相近,与我院的办学条件十分吻合。1996年,随着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需求的增大和学院办学能力的增强,申请增设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98年国家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1999年9月合校以来,学院专业发展顺应了学校总体办学思路和学科整合方案,于XX年申请设置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XX年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及国家对人才市场需要又增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此同时停招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在这期间,根据学校总体布局及整合方案,将原属林学院的土木工程和园艺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划归到了学院,同时将我院的水土保持专业划归资环学院,从而形成了学院9个本科专业办学经历与格局,使学院以水利为主的专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由原来的2个(水利工程、农业工程)专业门类演变为现在的5个专业门类。专业结构与布局渐趋合理与协调发展。

学院目前拥有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城市规划共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共有67个班级2087名学生,其中XX级525名,XX级256名,XX级519名,2018级519名。

学院现有两个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学院的老牌传统专业,XX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一批名牌专业,XX年又获批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农田水利教学团队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团队。本专业以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部级重点学科、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学院早期开办的第二个本科专业,也是学院影响力较强具有多年办学经验和历史的传统老专业,有较雄厚的办学基础和较完备的软硬件条件。198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教授创办了“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1998年本专业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自创办以来,己培养730余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生,目前该专业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并于2018年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正在申报认证。

二、存在问题

1、师资缺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

学院新办专业与其他院校一样同样也面临师资缺乏、办学设施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尽管学院一直致力于解决,但尚不尽人意,两个新办专业中电气专业师资缺口不大,教学运行、课程开设较好,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较高,发展趋势、前景看好,但从园艺学院转入的城市规划师资严重不足,又缺乏专业教室等硬件设施条件,尽管专业报考率较高,但专业发展已明显受到师资不足的影响。该专业从XX年开始招生以来,不仅请校内相关院系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每年都还要从西安高校聘请专业教师,自从开办本专业后,学院也选派了几名年轻教师外出培训,XX年学院接收了2名专业青年教师,但终因该专业与学院其他专业相差跨度较大,师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院,制约着该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2018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外请了3名教师,指导20余名毕业生。从专业建设及学院长久发展看,外聘教师只是临时之计,隔年招生也并非良策,本专业的师资问题还应从引进人才倾斜方面加以解决。

更为关键在08培养方案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大学生的课外学习力度,而我们目前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为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课时减少后,教师总是抱怨课时不够,而没有在教学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应该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策改革,来解决课时少的问题,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一个大的环境,因此学院要在近好一段时间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设施问题

在新的培养方案确定后,新增了大量新课程,同时对一些原有课程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因此,原来按老培养所配置的实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需要进行补充建设。另外因专业特点,学院多门课程开设课程设计,需要在专用制图教室进行,特别是城规专业专用制图室是必备的。关于此事,学院曾多次申请反映、盼望协调解决,直到2018年的下半年,在学院多次强烈要求下,为解燃眉之急才从北校区调用了一些制图桌椅,配置了2个制图教室,但按照学院专业需求还远远不够。本学期学院北校区 2018级城规专业两个班学生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本应在专用的画室(或制图教室)上课,但因北校区没有画室,学生不得不从北校区赶到南校区的制图教室上课,这不仅仅造成学生上下赶路浪费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南校区的2个制图教室也只能够XX级城规专业上课用,2018级城规只能在原来破旧且不配套的、数量不足另外2个教室凑合上课,因制图桌櫈不足学生上课、画图只能站着,造成任课教师、学生怨气很大,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目的的实现,也影响了学生绘图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于建设专业画室、制图教室问题,学院多次反映申请建设,但至今没从根本上解决,此时正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及突出问题之际,盼望尽快建设标准画室及制图教室。在建设时希望考虑将计算机制图和手工制图相结合,购置时建议采用钢木结构桌椅,制图桌以能够绘制一号图大小为标准。

3、毕业生就业压力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冲击

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严俊已是普遍现象,尤其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学院本科生就业率比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形势不容乐观,教学环节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毕业生找工作参加招聘会比往年更提前、更频繁,从7学期开始不少毕业生就外出联系单位,学生因参加招聘外出而缺课也比较多,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质量,到了第8学期,毕业班学生多数因找工作普遍迟迟不能按时到校,造成毕业论文(设计)不能按期进行,有的甚至开学第7周之后才到校,尽管学院对学生要求按时到校报到注册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就学生本人来讲,每一次就业机会对今后的发展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为找工作而“外飘”也是形势所逼,为此学院也很难对学生管的太严格,致使学生不能安心投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上和质量上都也难以保证,指导教师只能要求尽可能完成实习内容、毕业论文(设计)。另外,今年毕业班学生还出现了新特点,要求外出自行实习、在就业单位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比较多。总之,毕业班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及考研对本科教学冲击很大,旷课、请假等这些学生占多数。

4、教研室及课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欠缺

各系教研室、课组之间缺乏交流机会和平台,无论是关于青年教师培养、还是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缺少必要的相互沟通和研讨,例如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教案的编写、课件研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大纲编制以及试卷题型题量确定等,都暴漏出缺乏沟通迹象,团队意识不强,学术气氛不浓,人人关心教学,关注教学、研究教学的氛围尚未形成。

5、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台套数及功能等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学院现有的实验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面积偏小、台套数不足等,使1个班分成几组上实验课;二是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在实验功能、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三是实验室分散,一门课程实验任务要到3个实验室操作完成,对专业学科发展不利;四是专业实验人员不足,缺乏必要培训学习。

三、发展思路及措施

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学院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要办好学,首先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准确把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将其学以致用。作为教学院长,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我院的实际情况,调研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教学改革方案,保证我院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谋求长远发展,开展教学改革。近几年,学校及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对新的08培养方案实施中,使课程学时得到了压缩,学分减小,那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组织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在08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解决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也就是一是要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结合水利建筑行业的发展大局势,实时调整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三是要根据培养目标,提出我院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我院教学改革与建设激励机制,确保各项改革和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二)以人为本,规范教学管理。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工作也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一是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应积极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三是以学生个性培养为出发点,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研究项目,锻炼学生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四是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任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要多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业。

(三)以教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塑造师生形象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教风建设。长期以来,我校一方面以院务公开为基点,在领导干部中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切实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院要发展,教师是根本。对教师的管理,我校始终坚持严格而不苛刻,宽容而不纵容,让教师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打造自己的发展空间。

因此,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探索促有利本科教学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机制,明确工作思路,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困难和存在问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针对学院本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学院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特色名牌专业,扶持发展优势专业,带动新办弱势专业

1)打造精品:4年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顺利完成部级特色建设指标内容,并通过验收,为学院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另外,特色专业招收高水平创新人才,本硕博连读,保持特色专业领先地位。农水部级特色专业应与创新学院联合招收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研究型本硕博连读学生,使专业定位与现有特色专业名称相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名牌特色专业的优势及领先水平。

2)专业层次上台阶:在全国具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招生的高校共有22个,该专业全国共有3个部级重点学科(河海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目前学院该专业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及发展潜力,因此,在今后几年内,通过专业认证,不断凝练专业特色(一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方向并重,一是水环境方向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力争把水资专业建设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另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无论招生、就业、师资力量也都具备一定实力和基础,力争在近期建设为省级特色专业。对于新办专业通过师资培养、人才引进等措施增强专业实力,明确专业方向,确保健康发展。

2、多方努力解决师资不足

针对师资不足问题,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解决,一是在引进青年教师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二是返聘退休教师,如电气专业采取了返聘退休教师、培养扶持现有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出国留学等)的方法予解决;三是聘请外校专业教师暂时缓解;四是聘请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如今年城规专业毕业生就在林学院聘请了3名教师担任20余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任务,电气专业聘请机电学院有关教师上课等。当然从专业健康长远发展着想,引进高水平专业领域带头人及青年教师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

3、适应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新形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建设单位的企业化、现代化,使学生的专业实习越来越难以深入其施工现场内部,因此,要不断建立联系补充新的实习基地,以便满足实习教学内容的需要,保证实习效果和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4、加大课程建设投入,自筹资金设立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了抓好课程建设,学院自筹资金采取激励措施加强课程建设。近几年,在争取其他课程建设项目的同时,学院在课程建设上加大自筹资金,以设立课程建设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建设。自XX年起,学院每年拿出5~6万元开展课程建设,设立院级精品课程、多媒体课程和面上课程建设(挂图、模型、课件等)项目。为了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学院制定了完善的立项审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办法,并严格执行。几年来,学院教学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其它高层次教学项目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学院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教学地位和推动教学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营造了开展教学研究的氛围。因此,学院将进一步扩大自筹金额资助课程建设工作。

5、适当上调基础类课程课时津贴系数,使课时津贴分配与教师付出均衡

因课程特点,部分基础类课程作业多批改量大,教师投入时间较多,学院制定采取加大课时津贴系数的办法予以平衡,加大系数的课程如下:制图类课程按课头增加0.2系数;力学类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按课头增加0.1系数。加大的系数均在学院原课时津贴计算办法的基础上增加,系数增加部分只是理论课时,不包括实验实践课程。

6、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学院为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教育教学成果,2018年学院出台了鼓励措施。凡在国家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教改论文版面费、教学成果申报费,经学院审核后,予以报销,并在年终学院计算奖金津贴方面进行奖励,其中,教改论文按b类论文奖励计15学时,教学成果申报按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等对待计10学时。

7、继续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提到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近几年,学院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重视青年教师讲课的质量和效果,关心、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在连续几年举办的讲课比赛中,学院教师连连取得好成绩,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相继脱颖而出,今后,学院决定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加大奖励力度,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整体上升奠定基础,培养后备力量。

8、实行新开课及第一次开课教师试讲制,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在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基础上,实行新开课及第一次开课教师试讲制,严把教学质量观。为了保证新课程的授课效果,保证青年教师能合格上岗,学院坚持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前试讲制度,即对新开课及第一次上课教师进行试讲制评价,试讲评价合格后方能任课,否则不得上讲台,这有效措施为学院严把教育教学质量观起到控制作用。

9、领导重视教学工作

20xx年,学院书记、院长组织召开本科教学专题会议6次。班子成员共6人全部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院领导听课次数25次以上,并且每次考试,学院领导全部参加巡考。今后学院领导将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不断深入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明确将教学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工作质量。

10、坚持教学检查与督导制

认真作好定期教学检查工作,即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检查;教学档案(试卷、毕业论文或设计)检查;督导组、院领导等随堂听课及跟班实习督导检查等。做到检查工作有计划,有力度,有成效,有总结。

11、本科生提前导师制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提前安排

现在本科生名为4年学制,其实已是虚化,从本科生安心在校学习的时间现状看,实际学制只有3年,而最后1年学生为找工作、考研等已很难安心坐在课堂,大4学生缺课、逃课、不按时到校已是普遍现象,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教学管理陷入两难境地,一些管理规定也难以严格执行,一方面考研、就业事关学生前途命运、未来出路的大事,另一方面保证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神圣职责,现有学制的虚化及在校有效学习时间的缩水已对当前本科教学、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造成了很大冲击,即学生名为4年,实为3年,与过去相比,再扣除双休日、国家法定大休日、黄金周、越来越长的寒暑假等,学制仅剩2.5年的时间,因此,如何探索、应对这些矛盾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拟解决的思路是:一是提前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及早动手准备、搜集查阅资料,提前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学习研究状态,并利用学院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介入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及设计项目的有关环节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及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等,在这方面学院具有较好的实验及师资条件。二是本科生提前导师制管理,从学生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公共基础课程学完后到了学生课程时由导师指导学生选择课方向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这样既加强了对学生选课学习指导,又弥补了学生因考研就业对毕业论文(设计)投入的不足,既有效解决了时间不足,又保证了学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的质量。三是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捆绑式安排,将越来越弱化、形式化了的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连体安排,由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根据选题内容具体安排实习地点、内容,或施工现场、或实验项目等,这样既使实习落到实处,又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保证。四是适量调整课程安排,为学生就业考研创造条件。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将第7学期的课程尽量靠前安排,前半学期课程学时量适当偏重,并提前结束考试,后半学期课程、学时量尽可能少安排一些,或者安排一些课程设计等实践类教学,尽量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支配的时间,为学生考研及就业创造条件,提供宽松自主的学习空间。

12、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实行联动机制,促使整体管理水平上台阶

教学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管理模式,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破辅导员单线管理学生势单力薄的局面,扭转学生管理人员只负责学生活动不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授课质量的局面,管理学生就是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的偏见和思想。新机制使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能够相互协作,使学生培养管理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管理程序,避免工作环节的漏洞,消除工作推诿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的解决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保证学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联动机制使学院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得到扩展和延伸,教学和学生管理联系得到加强,增大双方有效管理措施,使得管理深度和广大都得到加大。联动机制的执行实施使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管理措施得到加强,有力地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3、学生培养警示制和家长联系制

上一篇: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测绘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