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园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2 14:02:30

观赏园艺论文

观赏园艺论文篇1

【关键词】美的体验;美术学科特征;文化情境;地方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1]美术鉴赏课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对于中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1]

本文以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第9课《中西古典园林》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美特点。

一、把握美术学科特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鉴赏课对园林的鉴赏和语文课对此鉴赏有着本质的不同。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一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西古典园林》,是对美术中的建筑门类――园林艺术进行鉴赏。建筑艺术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鉴赏中西古典园林,要把握住建筑的美术特点,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审美品位。笔者设计本课中的鉴赏重点为中国的苏州园林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作对比。鉴赏苏州园林部分,按照三条线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来鉴赏。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首先利用多媒体,将图片配音乐,以烘托气氛,穿梭于苏州园林的山水建筑、花木、风、光影之间,感受苏州园林自然之美。使学生理解,私家园林将住宅与园林合一,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中的山林”。感受苏州园林之美最具神韵的元素。帮助理解苏州园林的自然美是“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之一。

2、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丰富又耐人寻味的空间?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空间美中国造园手法运用的是诗文手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园林也是讲究曲折有致灵活多变。利用视频片段,音配画,空间分割手法的具体案例分析等环节,理解: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在园林中游玩,仿佛人在画中游,步移景异。

对苏州园林自然美、空间美两部分的学习侧重对园林建筑艺术特点的学习。

二、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1、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

建筑艺术是一门相对持久的艺术。许多古建筑遗迹都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人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

本课的导入部分,引用了昆曲《牡丹亭》的剧照和唱词片段,由《牡丹亭》的故事导入,因为昆曲与苏州园林有着殊途同归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名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引出课题,并理解园林的内涵和审美欣赏功能。

在理解苏州园林的人文美部分,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造园者是什么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学生从“了解历史典故”、 “欣赏文征明山水画作品 《千林鬼仗图》”、“鉴赏园林的四季美景”、“师生总结苏州园林的人文美”四个层层渐进的环节去鉴赏拙政园。深层理解:园林已不仅有审美客体的存在,而是有了更多审美主体情感的渗透和介入。[2]

本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以游览拙政园为例,通过讨论、师生问答的形式,由多个知识点引出人文美的结论,在设计上,以绘画、文学作为切入点,在高中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绘画鉴赏能力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

2、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使用过多个版本的教材,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高中教学将中西比较更好,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对比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本课的设计第二部分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凡尔赛宫园林为主,了解凡尔赛宫园林的历史由来,欣赏其园林景观,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直观的画面,配符合意境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感受法国皇家园林的雄浑的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这也是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一种观念。[3]

三、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启发学生探索发现生活的美。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按照此精神,美术鉴赏过程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体会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在园林艺术鉴赏的拓展环节,设计了“探索身边园林之美”的活动,请学生“探索发现”身边园林景观之美――本地区孔府后花园,孔林,沂河公园……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展示搜集成果,小组间相互评价等环节,师生共同讨论孔府后花园(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沂河公园(现代园林的代表作品)手法的异同,在自我探索、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课程对人本主义精神的探求。

美术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形象记录。鉴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美术作品,从人文角度去理解美术作品,如:理解本课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从绘画、戏曲、文学等多种角度鉴赏,帮助中学生品味不同的文化艺术。美术鉴赏课,既要注重美术的学科特色,这是前提,也要注重创设文化情境,以具体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去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吕晓伟,胡晓蕾.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J].中国园林,2003,(12).

[3]王贵祥.中西文化中自然观比较[J].重庆建筑,2002(l).

作者简介:

观赏园艺论文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艺术欣赏课是公共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具体实践与相互促进的作用。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可以在开启学生审美的视野,愉悦身心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层次。在学生活动组织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艺术欣赏课所感受到的审美观与认同感代入到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中,不断渗透到校园文化精神内涵里,与之相互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艺术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生产,是满足人们主观情感和需求的文化现象。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艺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养已逐步成为人们有意识追求高层次、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形精神、科学态度的载体,成为真善美的基础。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成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专业学科上得到更高水平、更深层的提升,同时在普通院校里,公共艺术教育也成为了以“完美人生”为目标的主动创设的综合实践课程。【1】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结构内涵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的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已成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在各大高校中逐渐得到高度的重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各所重点高校均已开设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专业与课程,同时,把公共艺术教育课作为普通文理科专业学习者的选修课程,使艺术贯穿在在各科教育培训中加以普及和推广。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以艺术欣赏(鉴赏)、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专业基础课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感性认知、培养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为教育目标,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的完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里所说的创造力并不是指具体的艺术表演和欣赏,而是将艺术作品欣赏与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尤其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环境里,公共艺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极推动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普及与推广,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满足了同学们主观情感上对审美认识、理解上的需求,以及有意识提高自身素养的需求,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艺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教学课程设置可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3】艺术必修课可由艺术基础理论课(包含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美学概论等)、艺术专业基础课(如:音乐类的专业基础课为: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等;舞蹈的专业基础课为:形体基本功、乐理等;绘画专业基础课为:素描、色彩等。)与专业技能课结合;艺术选修课以艺术鉴赏课程(各艺术学科或艺术作品的欣赏课)为主,可适当结合一些艺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如:简单的声乐识谱、易上手的器乐演奏、影视剪辑、绘画设计、素描、形体舞蹈等)或专业技能课。必修课则是针对艺术专业或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而开设的,其课程内容的深浅也是根据年级或专业程度的深浅进行调整。而公共课(包含艺术基础理论课与艺术专业基础课)、艺术欣赏课是按年级或学生的兴趣取向组成班级,并进行授课、考核、计学分。

艺术欣赏课是普通高校时常开设的选修课,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艺术欣赏课开启了学生对艺术、对美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感性认知大门。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以绘画、建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欣赏解析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审美上的饕餮盛宴,更是心理上、精神上对美好事物形成正确认知与正确评判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和信念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4】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由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传统并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形态、行为方式与活动等方面的总和,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包含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与校园行为文化四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施、自然环境等以物质为依托的校园形象;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着导向功能,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管理哲学、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共同价值观与追求、道德情感等,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和本质;行为文化具有很强的制约力,由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中显现出来;活动文化包括各种教学科研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礼仪庆典活动等,围绕着校园精神文化主题,以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是校园形象、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5】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艺术欣赏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实践与运用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与校园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校园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促使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多数人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种认同感促进了集体感和荣誉感的形成。而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精神创造或精神生产,属于精神意识形态领域范畴,借助艺术的教育功能与寓教于乐的功能和作用,艺术教育工作会很自然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

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课在艺术教育工作中起到启蒙与引导作用,尤其最为典型的是在进行构建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组建、校园文化交流过程中,艺术欣赏课使艺术基础知识得到了普及,形成了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在组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或校外活动时,会自觉主动的提高活动的层次、质量与水平,在追求“完美”与“审美”心理的驱动下,从而推进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和谐。通过校园活动的积极参与,学生不仅加强了自身的锻炼,并且培养了他们团队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与艺术表现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受到审美教育同时,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经验。

学校的学生干部组织与社团是营建校园文化氛围与校园活动组织上的生力军与先锋队。这些学生与社团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方向与内涵。在创建校园文化主题与校园品牌活动时,校方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来积极参与对各项活动的策划、参与、体验、总结,在认识和掌握一些管理要领基础上,提高他们策划创意、组织协调、鉴赏判断等方面的能力,积极组织全体学生和学生社团参与文化节活动。

而学生在寻找机会进行锻炼与实践的前提下,离不开艺术欣赏课对学生认知心理与审美心理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文化平台的搭建。艺术表演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如校园音乐社、舞蹈社、话剧社等,他们的组建正是形成了艺术欣赏课的课外培训与补充。此类社团或学生组织,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爱好者的交流与展现专业特长的平台,同时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有机会欣赏到更丰富的艺术作品,学习到更多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他们在组办、开展的校园歌手比赛、舞蹈比赛、才艺大赛以及元旦晚会等表演、演出的活动前,必须具备相关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素养,而非盲目的、随意的组建社团或组织相关活动。非专业性或低水平的艺术活动组办与艺术社团的组建,不仅使活动水准下降,扰乱学生对美的正确认知,而且对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更有甚者,使校园文化出现低靡、颓败之风,从而破坏与影响校园文化整体上的和谐发展。高水平、高质量、专业性强的艺术社团的组建与艺术活动举办,不仅为学生自己提供了展现自身能力与艺术交流的平台,并且突显与宣传学校文化精神与理念,更能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不仅丰富了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并增强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在机会允许的前提下,在不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上关于艺术与文化的活动实践、艺术交流活动,如参加大学生合唱比赛、大学生电影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推动了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

学生通过组织开展艺术活动实践,不仅营建出校园文化中富有创新、活泼、朝气的氛围,也不断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同时推进了校园文化的构建。在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认可过程中增强了自我创新意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加强了学生对艺术欣赏课的重视,从而又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艺术欣赏课与校园文化建设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欣赏课的内容、层次越丰富,校园活动就丰富,校园文化亦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面貌。

五、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设,不仅在教育体系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质培养与身心全面发展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精神主导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开拓了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与文化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组织,艺术欣赏课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影响力在校园活动中得到具体的实现与运用,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相互渗透,不断的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及发展趋势,尤其在校外文化交流中,进而影响、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课对校园文化,甚至对社会文化发展都具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艺术欣赏课在教育体系中逐渐受到重视。在以丰富的艺术作品解析与欣赏为课程内容的教学中,不仅为学生展现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加以体现,逐渐形成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在人们共建的文化环境与教育体系中争奇斗艳。

注释:

[1]陈发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形态探析[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2]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2007(12).

[3]胡建华.构建普通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观赏园艺论文篇3

【关键词】园林艺术 观赏性施工建设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园林艺术

我国的园林艺术发展至今已约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供其游憩、文化娱乐、居住的场所,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园林建设越来越复杂,各式各样的观赏性施工建设是古人的智慧的体现:它们有的保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直接在湖光山色中建造;有的经人工堆砌开凿出宛若天成的山峦湖海等各种园林建筑物;有的选择以小中见大的手法掘地为池、叠石为山;有的直接运用园林景题诗化与造园艺术相结合。形式各样的施工建设手法不仅创造出优美的自然山水意境,更将造园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若要追寻园林艺术观赏性施工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秦汉之苑、唐宋之园、明清之盛、民国之变、现代生态园林等五个阶段。

2观赏性施工建设的阶段发展

2.1 秦汉之苑

园林的前身是先秦时代的“囿”,是奴隶主和帝王们进行各种游乐嬉戏、狩猎的场所,因而最初观赏性施工建设很少,大多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山丘和树木丰茂之地亦或水草丰饶禽兽集中之处,而唯一出现的人工建设的观赏性施工就是挖凿出池塘建筑瀛台、饲养鱼类。但园林艺术发展到汉代则有了较大进步,汉代改名为“苑”使其不再仅仅是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真正出现了一系列的观赏性施工建设,在“苑”里种植了观赏性的植物,修建了人工建造而成的山水景色,更重要的是添加了寝宫殿宇等建筑来供帝王贵族居住。

2.2 唐宋之园

从秦汉时期经历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朝的漫长年代里,园林建筑的观赏作用进一步加强彼时我国古代美学的思想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与多国多种文化交流发展,使得园林观赏性施工建设也达到一个繁荣的时期,有了那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特色:

1)超出自然的表现形式,古人深知自然风景的要素包括山、水、植物,然而在园林的观赏性施工建设中却不是简单的堆砌或者模仿某一处的自然景观,而是有意识地对其进行修改、雕琢并通过修筑山体、引水理水、布置植物的位置等方式建造出能表现古人意志或情趣的自然而又典型的风景园林。

2)诗画文化与园林文化交相辉映,唐宋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发展达到一个全盛的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的出现促使了山水诗画的发展,又间接的促进了园林艺术理念的成熟,提供了将诗画与园林建筑相结合的施工设计思想,并将园林艺术建设脱离皇家宫室楼阁的建筑风格局限开创了风格清新的自然山水园风格。

2.3明清之盛

园林艺术至明清世时代园林内观赏性施工建设已经发展成熟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园林施工建设数量空前未有,修筑的园林建筑整体质量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与过去时代的园林建筑有了较大的不同之处。

1)园林建设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即在建设园林时对于观赏性的施工建设不仅在宫殿建造上要求具有美感,更在建设形式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到明朝后期,园林观赏性的施工建筑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居住、游憩等场所,添加了戏亭、佛堂、宴会大厅等多种多样的园林建筑,使园林建设的功能更加多样,观赏性的建筑形式增多。

2)园林的观赏性建筑风格地域化,无论是建筑群落整体还是单体建筑,其形色都不再是以往的单一风格,而是吸收了各地区的地方特点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不再是统一的殿堂楼阁、红墙石坦,更有幽尼佛寺、竹篱泥巴等新式建筑风格。

3)园林的观赏性建筑艺术理念更加成熟,明清两代的园林建筑的观赏性更强,其内部景物、风格、布局采用了移步借景,动静兼备的艺术美学理论,将各种建筑风格的风景景观协统一成一个整体。

4民国之变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使得民国园林在建筑材料、建筑的整体色调、植物布置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园林建筑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美学效果,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但此种风格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继续演变,只成为那个时代独特的遗存。

具体的发展变化有如下详细阐释:

1)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砖、木、石被新型材料水泥、玻璃所代替,园林的建筑风格发生巨变,白色和灰色的水泥栏杆代替了棕红色的木栏杆;玻璃窗户代替了纸窗户使得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当中深色调的凝重感转变成轻松明快的浅色调。

2)民国时期的园林建筑相比于以前更显奢华的气势,豪华雅致的落地窗代替了中国的竹帘玻璃瓦代替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脊饰,“铁皮静落管”代替了瓦当,同时又与中国传统室内装饰如罩、屏风等相结合交相辉映,使得此时中国的园林建筑内涵更加丰富。

3)园林建筑观赏品―植物布局发生改变,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植物的布局处处在模仿自然以期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植物往往呈散式的自由布置,而民国时期的园林建筑当中往往强调植物布局应与人的愿望符合与科学技能相结合,因此观赏性的植经常被修剪成平面或立体的几何形状,并尽力使其规则有序相应对称,展现人类的力量并使自然服从人类建筑的安排。

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中国园林建筑中观赏性施工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没有传承到现在,但仍对中国近代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5现代生态园林

现代生态园林的产生背景是由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它的出现是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极端人工化的平衡,使为生活在钢筋水泥搭建的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亲近自然、休闲娱乐、大众服务公有场所,是实现城市土地建造者与享用者的统一的新型利用方式。

结合现代园林的产生时代以及利用方式可知其在观赏性施工建设上的与众不同:

1)现代生态园林的空间建设是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同时会与建造当地的生态条件相结合,提倡用植物创造出景观或者进行”生态置石“与植物、水体、建筑、道路和广场、地形组成各种具有现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2)现代生态园林建设是要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结合并采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城市的园林建设与郊外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同时注重现有资源,如在建造过程当中会与城市的防护林带、森林公园并成一体,甚至向其他的城市进行建设延展,为更多的生活群体提供观赏机会。

3)现代生态园林的建造标准更高,建造之初要有专业园林师进行严密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建造过程中要对使用材料,施工设备等进行严格考察。而园林事业的设计建造既要展示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也要学习世界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不断提高中国园林艺术观赏性建造水平

3总结

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伴随这人类历史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发展到现代园林艺术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代它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内部的环境,而且它还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因此,兴建适合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生态园林城市,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了解中国园林艺术观赏性施工建设的发展历程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淳,张力。景观艺术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269-289.

【2】张健。中外造园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7-195.

【3】《现代园艺》2012年,第10期

【4】(美)杰克・吉多(JackGido),(美)詹姆斯・P.克莱门斯(JamesP.Clements)著,张金成等译.成功的项目管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观赏园艺论文篇4

从中国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囿”中的灵台、龙、麒麟、白鸟、龟、图腾柱等对神的图腾崇拜,到明清时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中的华表、石刻、灯柱、孤赏石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绿地中的各类坐椅、指示标牌、垃圾箱、园灯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可见,园林建筑小品无论是在古典园林中还是在现代园林中,都有它不可或缺的地位。

2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从审美、实用的功能划分:

2.1具有观赏价值的小品。观赏小品,如叠石盆景、喷泉及各种装饰物。它的作用就是通过作品自身的美,给人从视觉感官上激发起美的情趣,美的联想,并将环境衬托得更加和谐,更加漂亮,由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一般都很重要,大多在景区中心成为主要景观或是全园的构图中心。壁画:壁画在传统园林里常常依托于景墙。我国古代的皇家园林有许多著名的壁画,象北京北海公园里的《九龙壁》就给诺大的一个公园提出了一个亮点。雕塑:雕塑泛指带有塑造、雕凿的物体形象,并具有一定的三度空间和可观性。园林雕塑小品主要是指带观赏性的户外小品雕塑。常见的雕塑主要有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抽象雕塑等。如我市矿工广场的“矿工”雕塑和广场东侧入口墙壁浮雕体现了七台河煤矿工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于进取、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桃山公园的“扬起新世纪风帆”雕塑则象征着七台河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熊猫”雕塑和“孕育”雕塑又为公园增添了妙趣;仙洞山风景区的“希望之星”雕塑,气势宏伟,蕴寓着七台河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希望之星,而风景区一广场西侧的墙壁浮雕,画面抽象,仿佛是美丽的凤凰在彩云中飞舞,为整个风景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以煤城历史演变为主题的浮雕水幕墙成为我市城市建设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雕塑小品大多因自身的艺术感染力闻名,从而提高了公园的知名度。石碑刻字:园林建筑小品里有很多历史名人的书法墨迹石刻。比如我市仙洞山风景区中的艺苑,用火烧石、卧牛石和灵壁石精心雕琢了我国自产生文字以来的57件作品,包括真草隶篆名家书法作品22件,篆刻作品35件,打造了一处自然风光和城市园林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园林孤赏石小品:我国园林历来将石做为一种重要的造景材料,其造型千姿百态,寓意深刻,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欣赏“石”,非一般之石,不但要怪,还要丑。从我市桃山公园环山路东北侧的4块“龟石”上,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其中的蕴义。中国人欣赏石,不在石头本身的形态而看中神似,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所谓“园可无山,不可无石”,可见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是多重要的了。

2.2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建筑小品具有集观赏与实用的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小品是指在园林中起到供休息、照明、展示、导游、装饰、服务、及管理的作用的小型园林建筑设施。这类小品是园林绿地中数量最多,体积最大的人工景观。园椅:园椅为高出地面,供人休息、眺望的人工建筑物,它是园林中最普遍的设施之一。一般宜选择在游人需停留休息处以及有景可赏之处。我市桃山公园环山路的10组仿生座椅,与路边的树木相得益彰,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解说牌:解说牌是园林中极为活跃、引人注目的文化宣教设施,它的类型包括展览栏、阅报栏、展示台、园林导游图、园林布局图、说明牌、布告板以及指路牌等各种形式。园灯:园灯既有照明又有点缀装饰园林环境的功能,因此,既要保证晚间游览活动的照明需要,又要以其美观的造型装饰环境,为园林景色添增生气。绚丽明亮的灯,可使园林环境气氛更为热烈、生动、欣欣向荣、富有生机;而柔和的灯光又会使园林环境更加宁静、舒适、亲切宜人。例如我市仙洞山广场中变幻莫测的彩柱灯、华丽典雅的银花灯、造型奇特的宇宙灯、吉祥喜悦的红球灯、玲珑别致的庭院灯就将夜晚的广场烘托得无限温馨、浪漫,别有一番氛围。

3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用途

3.1组景

园林小品在园林空间中,除具有自身的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把外界的景色组织起来,在园林空间中形成无形的纽带,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起着导向和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作用;能在各个不同角度都构成完美的景色,具有诗情画意。园林小品还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变化和明确的标志。

3.2观赏

园林小品作为艺术品,它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加之成功的布置,本身就是园林环境中的一景。如我市桃山公园南广场绿地内的梅花鹿、长颈鹿、小鹿、小狗、小羊等仿生动物的设置,使普普通通的绿地富有了生机与情趣。由此可见,运用小品的装饰性能够提高其他园林要素的观赏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美感。

3.3渲染气氛

园林小品除具有组景,观赏作用外,还把桌凳、地坪、踏步、标示牌、灯具等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小品予以艺术化、景致化。如水边的两组坐凳,一个采用石制天然坐凳,恬静、祥和可与环境构成一幅中国天然山水画;一个凳面上刻有艺术图案,独特新颖,别具情趣,迎水而坐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我市湖滨广场的“琴、棋、书、画”象四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广场的画龙点睛之笔,七根图腾柱又勾勒出广场浓浓的文化氛围。因此,构思独特的园林小品与环境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使环境宜人而更具感染力。

4设计

恰到好处的园林小品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园林建筑小品具有精美、灵巧和多样化的特点,设计创作时可以做到“景到随机,不拘一格”,在有限空间得其天趣。园林建筑小品的创作要求是:(1)立其意趣,根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做出景点中小品的设计构思;(2)合其体宜,选择合理的位置和布局,做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3)取其特色,充分反映建筑小品的特色,把它巧妙地熔铸在园林造型之中;(4)顺其自然,不破坏原有风貌,做到得景随形;(5)求其因借,通过对自然景物形象的取舍,使造型简练的小品获得景象丰满充实的效应;(6)饰其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小品的灵活性、多样性以丰富园林空间;(7)巧其点缀,把需要突出表现的景物强化起来,把影响景物的角落巧妙地转化成为游赏的对象;(8)寻其对比,把两种明显差异的素材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烘托,显出双方的特点。

5结论

观赏园艺论文篇5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创造力;审美

艺术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着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当代美学的理论认为,艺术欣赏是欣赏者从艺术本体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感悟之后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作品有一个全新的感悟与品鉴结果,从而使审美对象具有个体的独特思想。可见,艺术欣赏不仅是欣赏者被动接受的过程,更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创造性活动。所以,幼儿园的艺术欣赏教育应是一种培养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术作品能力的教育。艺术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幼儿感受美、体验美之后通过自己想象进行思想上创造发展的能力,是基于兴趣的更深层次的审美感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培养幼儿创造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使幼儿可以在全新的或熟悉的周围教育环境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发展幼儿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弊端。本文通过对实际欣赏艺术作品教学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力求寻找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应当完善自我,提高艺术能力

因为受到年龄的限制,幼儿的接受和认知能力不足,因而必须通过教师的悉心引导,才能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教师的艺术素养要有足够的水平,这样带出来的孩子才会有艺术气息,当然,其中也不免有孩子本身的天分因素。教师应当充分抓住作品的特点并通过美术欣赏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的兴趣。

1.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因而,教师的艺术素养程度也受到职业的考察。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在对艺术品有着基础的生理感觉后,通过艺术理论进行理性判断,也是追求艺术美的过程。教师应当对部分美术作品M行充分的了解,知道它们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知识,进而找到适合幼儿培养创造力的点,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同时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论能力,进而才能逐步提高艺术欣赏教学能力。

2.教师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教师根据已有的审美和理论观念,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通过对艺术作品不断的观察品鉴、理论分析、思想探讨等,所形成的鉴赏作品能力是指对艺术作品认知和审美鉴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调动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教师应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仔细探索、技法分析等,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在不断地对作品的细细品读中探索作品的美与不足,从中受到启发,得到艺术作品从视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享受。幼儿教师虽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且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十分有限,但是可以通过向有艺术专业特长的人学习,请教如何品鉴美术作品的面貌、创作思想与方法等探索得知方式,在其引导以及努力的学习下,能够实质性地提高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幼互相交流的过程。幼儿美术欣赏中的交流应该是在民主与平等、自由与尊重的环境影响下,教师与幼儿以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方式为中介,围绕其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悟,理解想象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与幼儿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对美的艺术感悟的共振,共同欣赏艺术作品美的过程。对话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与幼儿都是欣赏的主体。如果在欣赏教育的对话中,教师只是提问人与评价者的角色,那么对话交流就失去了民主平等的精神以及通过对话交流得到尊重的个人意义。所以,在美术欣赏教育对话中,教师应该知道与孩子之间处于一个相同的平台,要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接纳幼儿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强迫幼儿去接受权威对于作品的欣赏观点或教师自己对艺术作品的个人看法;教师尤其要鼓励幼儿突破创作者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意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勇于探索自我感受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观点,从而使幼儿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丰富的艺术欣赏感悟。

总而言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运用扎实的知识理论和高水平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桂勇.华德福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观赏园艺论文篇6

关键词:园林;观赏植物; 类型;应用

Abstract: the ornamental plant landscape is important material, China abounds with its superior germplasm resources by the western world as the mother of garde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namental plants in the garde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ornamental plants in the landscape of modern garden ornamental plants class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value and applic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better use and development of ornamental plants to landscape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rnamental plant; application type;

中图分类号: K92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园林中的观赏植物以其多姿多韵的节律感、装饰性和丰富的色彩,装点了这个大千世界,以其特有的香气沁人肺腑,以它的保健作用过滤了我们的空气,又以其人文诗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1园林中观赏植物的历史演变

人类最早出现的园林,规模较小,使被建筑包围起来的“庭园”,或者墓园,这种庭院或墓园最早是出现在神庙中,或者是出现在埃及法老或西亚巴比伦帝王的宫殿或坟墓中。在神庙、宫殿,坟墓中的“庭院”中,无一例外,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像生命一样宝贵的“粮”“油”植物,都是不种的,当时,显然认为“庭院”是供休闲的场所,

全世界几乎没有例外,在庭院中最早都是种植果树的,其次在神庙、寺庙或修道院中遍种“药草”。有些宫殿中也会种一点药草。然后便是蔬菜。

无论是宫廷园林或是寺庙园林,欧洲在中世纪以前,再要种的就是“庭荫大树”而并不是开花繁茂的观赏树木,特别是位于尼罗河畔,埃及法老们的宫殿“庭院”或贵族宅园。

中国古代也是如此,中国在公元前几千年,在帝皇、贵族的庭园、宅院中,也是种的那些植物,并没有艳丽繁花的观赏植物。中国在帝皇贵族的“庭园”种植以上几种重要植物的优良传统,在皇家、贵族和民居宅园中,一直继承下来。到辛亥革命时,依然还完好“保存”在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除了紫禁城以外,便是由“胡同”和“四合院”组成的,全世界最宏伟的封建皇都“北京”。在北京的“四合院”(即庭园)中,首先种的是“果树”,如柿子、桃子、梨、枣子、葡萄、海棠果等等,其次,便是蔬菜,如大葱、萝卜、大蒜,也有的种一些草药,然后就是“庭荫大树”,如国槐、银杏、臭椿、白皮松等等。

至于古代西亚和欧洲、巴比伦或埃及,奴隶时代的大型园林,事实上是一大片猎苑,是以天然林为主的。至于欧洲中世纪以前的寺庙所管辖的大型园林,实际上是大片“圣林”。欧洲在中世纪以前,除了寺庙、皇宫以外,也出现许多王公、贵族、或爵士们的城堡园林、别墅园林;所种的植物是与教皇、帝皇相似的。

在欧洲,甚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也是以制作绿色模纹花坛、迷园、或绿色雕塑园常用的欧洲紫杉、小叶黄杨、冬青、圣诞树(构骨冬青)、红绿苋为主。

欧洲园林大量种植鲜艳大花的园艺品种名花时,开始于17世纪由Le Notre设计的凡尔赛宫苑的刺绣花坛,这是与17世纪初期,英国和荷兰花卉园艺学的成就分不开的;后来英国又在17世纪晚期和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建立了至今仍然是世界园艺水平最高的皇家植物园,第一个是在苏格兰的“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另一个是在伦敦附近的皇家植物园邱园,现有面积1200余亩,据说收集了近六万个活的植物种类。由于有了这样高水平的植物园,才有可能向全世界收集植物种,培育出鲜艳、大花的名花品种,在园林中应用。

园林中花卉和观赏植物审美观的变迁,与当时生物科学、园艺学、植物分类学、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当欧洲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在园林中大受喜爱的,正是那些由人工培育出来的如杂交月季品种、高山常绿杜鹃品种、郁金香、水仙、鸢尾等名花的园艺品种。另外,人们对于观赏植物审美观的不同,还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和民俗风情与地方特色不同而大异其趣。

园林中的观赏植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以前,应用的种类是比较简单的,它们的序列只要是:果树类、药草类、蔬菜类、庭荫树、行道树类。一直到17 世纪,由于英国和荷兰的园艺学的进步,因而在17世纪法国由勒纳特尔设计的“凡尔赛宫苑”的刺绣花坛中,才开始大量种植鲜花。

2 我国特色现代观赏植物

当今,全世界的月季品种,已达到三万多品种,那是由于英国园艺学会于1843年派遣了罗伯特(Robert Fortune)到中国三年,采集了大量茶树和观赏植物,其中包括了香水月季和月月红,他们反复杂交而产生了大量“中国月季杂种”。

全世界杜鹃一共有800多种,而中国原产的有600多种,云南高山就有400 余种,以及中国的珙桐(Chinese Dove Tree),如今成为世界名花,那是由于英国皇家植物园Kew和英国苗圃威尔逊(E. Henry Wilsion),于1899年到达中国,先后在中国采集植物13年,把中国的杜鹃、云南山茶,和不计其数的中国植物引向世界,他引种的植物除了送到英国,同时大量种植在美国哈佛大学的阿诺尔德树木园中,所以人们称呼他为“中国威尔逊”。

(1)苏铁属(Cycas) 苏铁是古老的植物类群,有“活化石”之称,也是现代珍贵观叶植物。全属植物约40 余种,我国确定自然分布和长期栽培的有25 种。在广西百色、照东地区及福建省有自然群落,有的树龄达数百年之久。

(2)银杏(Ginkgo biloba L) 银杏是原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孑遗树种,汉末在江南已盛行栽植,多与全国各名山古寺共存,有的古树生长已千年以上,并受到保护。安徽省百年以上树龄的大树就有千余株,东海普陀山岛法雨禅寺有“夫妻”古树,高分别为24m和28m, 每年果实累累。

(3)梅(Prunusmume Sieb. et Zucc.) 梅是我国特有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梅的“祖先”就在云南,云南是在7 000年前就开始采摘、利用果梅的原产地,是国际上梅的分布中心,全世界发现有4株原产梅,其中3株生长在云南。

(4)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莲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花。20 世纪40年代,在新疆柴达木盆地曾发现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是荷花原产中国的有力佐证。中国荷花品种约有300个以上。

(5)牡丹(Paeonia suff ruticosa Andr.) 中国特有传统名花,最早作为药用植物利用,至今约有2000年历史,目前国内约有品种800余个,如紫牡丹(P. Delavayi)在高寒的玉龙雪山上已存活百年以上。在云南藏民居住村落旁狭窄的沟内有成片分布的黄牡丹(P.lutea Delavay et Franch.)和洁白如雪的银莲牡丹(P. lutea f . alba))等。目前研究者从西北牡丹系品种中选择耐寒品种,从南方牡丹系品种中选择耐湿热品种,使牡丹栽培区分别向北和向南推移。

(6)桫椤(Alsophila sp inulosa) 近年来不断有新发现的桫椤野生群落,如在深圳梧桐、三洲田和特区外塘琅山等多处就发现有桫椤自然群落,其树龄均在50 年以上;在福建省永定县笔架山又发现以桫椤为主的野生群落,该群落由5个共建群落或优势种群组成,群落保存完好,结构典型,是物种丰富的珍贵群落。

(7)山茶(Camellia Japonica) 我国山茶古树资源丰富,世界山茶属植物约220种,我国产196种,品种300多个。我国是重要的起源中心。如云南省千家寨,有古茶树群落,共计22株,树龄约2700年。

(8)腊梅古树。腊梅(Chimonanthus p raecox (L.)Link) 是我国特有珍贵植物,原产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地区,以湖北、四川、陕西交界地区为中心。全属约6种,全部中国原产,有悠久栽培历史。

3 观赏植物的主要功能

3.1美化与情感功能

植物是人类最愿意接触的伙伴,人们可通过视觉、嗅觉尽情享受植物之美。如植物整体外形的美、枝干的线条美、叶形的变化美、花的色彩美都是人的视觉可以直接感触到的。竹的高风亮节,松的苍劲古雅,牡丹的富丽堂皇,玉兰的洁净无暇,菊的斗雪傲霜,荷的出淤泥而不染,给人类增添了诗情画意。早春桃花艳丽的色彩,给人以冬去春来生机勃勃的景色;夏日莲叶托起晶莹露珠,给人以清凉神秘之感,粉嫩的荷花香味沁人肺腑;金色的秋季,硕果丰收给人带来欢乐和享受;白雪皑皑的冬季,梅花绽放,别是一番情趣。植物一年四季季相的变幻,更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自然情趣,使其精神得到了调剂。

3.2生态功能

观赏植物能维持O2与CO2的平衡,俗称O2加工厂,保持空气清新;有些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消除污染,如吸收SO2、HF、HCl、Cl2;能阻止烟尘,做到防尘、吸尘、降尘,净化空气;能削弱噪音,降低噪声影响,直接作用表现为吸收、阻隔噪音,间接作用则表现为在心理上减噪;能进行生态保护,如保持水土、调节温度与湿度、涵养水源、减少辐射、降低风速等。

3.3强健身体的功能

观赏植物――树木花草能产生丰富的负氧离子,而负氧离子具有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和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改善心肌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等功能,是天然的空气维生素、空气清新剂、人体强身剂。

多数花卉芳香常令人陶醉,它能刺激神经、使人精神愉快,如水仙、紫罗兰香气令人清新爽朗;荷花、昙花清香宜人;月季、茉莉、丁香、白玉兰香气令人感到温馨;兰花幽香则令人感到悠然自得。

花卉的芳香还能杀灭细菌,如夜来香、锦紫苏等气味有驱蚊除蝇作用;仙人掌、文竹、常青藤、秋海棠的气味有杀菌、抑菌之力。古时还有华佗以丁香、松香等植物香料制成香囊以抑制细菌而防病。

3.4商业及实用功能

直接价值主要表现为通过花卉贸易,促进产业的发展;间接价值则表现为其生态、社会价值的转化,如绿色生态餐厅、商店绿化装饰等。观赏植物的实用功能主要是遮荫、避雨、遮丑等。

4 观赏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原产观赏植物多样性是杰出的、有特色的。“全球公认中华乃世界园林之母”。这不仅因为中国原产的野生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异常丰富,而且包括闻名全球的银杏、水杉、银杉、珙桐、杜仲、白皮松、金钱松、山茶花、杜鹃花、梅花、月季、牡丹、桂花、猬实、报春花等。

我们的先人热爱自然,特别重视植物的培育与后代连续的人工选择。因而名花类型繁多,优品辈出。如现有品种3000个以上,牡丹800个以上,落叶杜鹃500个,山茶花约300个以上,荷花品种278个,中国兰330个以上等等,每种名花均分系、类、型等。形成各自品种多样性系列。这么丰富多彩的名花品种,是城市园林绿地、尤其是专类园圃中展示观赏植物多样性的可贵素材。由此可见,中国花卉多样性的确是很突出的、优越的, 又是饶有中华特色的。

但从我国当今城市园林建设不论从整体或单体来看,多显得植物种类贫乏,栽培品种单调,好多优秀植物种类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要改善目前这种状况,应首先在各城市进行树种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做好观赏植物的规划,全面加以安排。同时要注意重点突出,提高多样性。

其次,适应适地适树原则,基调树种以选用乡土树种为原则。选准基调树种,栽植时要求量大面广,才可统帅全局,突出优势。

再次,一般植物种类在美观的前提下应尽量多,形成四季有景又富有文化意境的景观。在不同单体园林之间,又各有其重点植物,以显示个性。

参考文献:

[1] 张金政,孙国锋,石雷.中国观赏植物资源现状与展望[J].园艺学报,2002,29(增刊)

[2] 孙红.六类观赏植物开发潜力大[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3)

[3] 田静.观赏植物的应用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4] 孙筱祥.园林中观赏植物审美观的历史演变[J].风景园林,2005,4.

[5] 刘桂兰.观赏植物在园林应用中的突出重点与展示多样性问题[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观赏园艺论文篇7

关键词:园艺观赏竹类;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7.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全世界约有80属1 000余种竹子,我国占37属500多种,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称为“竹子王国”。自古中国人民就有赏竹、咏竹的传统。所以在我国发展观赏竹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1]。

1竹子的观赏价值和园艺观赏竹类

1.1 竹子观赏价值

竹子秆型挺拔脱俗,枝叶秀丽多姿,四季常青,清新秀雅,独具风韵,是景区、庭院绿化观赏之佳品。竹子不仅具有千姿百态的形态美,而且有清新高雅的意境美。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中,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把竹子当成了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阮籍、嵇康等自命为“竹林七贤”,把竹林当成了贤者的隐居之地;王徽之的“何可一日无此君”,更是把竹子当成了密不可分的挚友;“竹可焚而不能毁其节”,则把竹之节和做人的气节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一种人们崇尚的精神象征。这些都生动地体现了竹子不仅可美化生活环境,更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品格。这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2]。

1.2园艺观赏竹类

园艺观赏竹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从众多的竹子中筛选出来应用于园林或庭院美化,供人们观赏的竹子。我国有竹500多种,其中有100多种已经用于观赏竹的开发。自古至今在众多的园艺造景植物中,观赏竹始终在园林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观赏竹类十分丰富,按其基本形态可分作4种类型:

(1)观形类,千姿百态、秀丽多姿;或直插霄汉挺峻脱俗。像秀叶箭竹、香竹、泰竹等。

(2)观秆类,就是它的竹秆有不同寻常之美,像传统的紫竹、金镶玉、龟甲竹、人面竹等。

(3)观叶类,竹叶四季常青、大小宽窄各不相同本就已经具备了很高的美学价值,如菲白竹、菲黄竹、黄纹倭竹等。

(4)铺地类,竹类家族中有很多高大挺拔但也有很多种类矮小秀美,矮小的竹子作为地被可经常修剪,形似草坪,如铺地竹、菲白竹、菲黄竹、鹅毛竹等。

2园艺观赏竹类在园林中的应用

2.1盆景景观应用

所谓的竹盆景就是利用浓缩的盆景将大自然中的竹景表现出来的一种园林艺术,现代的竹盆景主要包括“竹石盆景”和“全竹盆景”两种类型,竹石盆景主要是将竹子的纤柔之美、潇洒出尘的特点等与嶙峋刚强的石头形成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景,而全竹盆景则是选择一些体型较小而且外形较为奇特的竹子,来体现竹子的个性美,例如体如敷粉的单竹,节奇骨劲的罗汉竹,质朴清瘦的苦竹,文雅娟秀的观音竹等。用于盆景制作的竹子主要有菲白竹、方竹、罗汉竹、湘妃竹、慈竹、凤尾竹、孝顺竹等,多放置在园林的门前建筑旁或者是摆放在室内,用于丰富景观的层次和要素,点缀空间之用[3]。

2.2专类竹园应用

竹子的种类千差万别,在园林中建设专类的竹园,即将不同种类的竹子集中到一个园林当中,使之与廊、榭、亭、假山、溪流、地貌地形等充分地结合起来,并且融合当地的人文因素,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合为一体,充分展现竹子的外在美和高尚的内在品格,例如四川成都的望江楼公园采用的就是这样的造景手法,将140多种竹子广泛种植在园林中,是利用竹子所设计出独特景观的成功典范。

2.3与植物或山石搭配的应用

竹子与植物材料进行组合,不仅能够创造出雅致的景观,而且将诗情画意带到园林中来,能够充分展示出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美。古人常常会将竹子与其他植物进行搭配造景,形成既具美感又具有一定内涵的景致,并且将自己高尚的理想、情趣和志向寄托于竹子与植物的造景,别有意味。例如将一些带有条纹或者是色斑的竹类与一些彩叶植物和观花相搭配,艳丽悦目,特色鲜明。

2.4与建筑小品搭配的应用

在我传统的园林设计当中,以竹类与园林建筑小品相搭配的景观较为普遍,通过将建筑与花木两者之间的体形和空间进行有机组合,将建筑与山水环境相调和,使自然环境和人工建筑达到和谐统一,不仅可以衬托出建筑本身的美感,又可以使硬质建筑物的质感被柔化,我国的一些古典园林中,在水榭、阁楼、亭堂附近,常常会栽植一些秀挺翠绿的竹子,既衬托出了建筑的秀丽,又起到了色彩和谐的作用,使环境看起来更为优雅舒适,呈现出了自然之姿和山林之美,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景观小品,引人入胜。

2.5庭院、居住区的竹子造景

现代园林的庭院中,竹子是重要的观赏植物。竹子与亭、堂、楼、阁及其他建筑配植,既可衬出建筑物之秀丽,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之质感,还可为居室带来“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之妙境。利用竹子之不同形态,以群植、丛植来抑景、障景、框景等,用以阻隔庭园空间,创造幽静环境;亦可与山石及其他植物组景,如竹与桃混栽,可形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意境。低矮的竹类如阔叶箬竹、菲白竹等是优良的地被植物,尤其适于林内树下、假山石间、坡地、岩石园等地,构成自然之野趣,丰富植物层次。在天津“水晶城”、深圳万科“第五园”、广州“清华坊”、成都“芙蓉古镇”等居住区,都采用了竹子为主景材料,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脉,又有现代感和舒适感。

3结语

总之,竹子在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土植物,从古到今,竹子以其形美、景佳、种类丰富、适应性强在园林中得到广泛运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更多的是以“比德”的手法展现竹子的形态美和意境美。而现代园林的使用对象为普通大众,空间尺度更广阔,功能范围更宽,形式和内容更多样,技术手段更先进。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和生态开发等都要进一步拓展。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竹子的景观质量和造景水平,促进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富德,李群伟.中国竹文化旅游资源解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67-75.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观赏园艺论文篇8

2009年8月15日上午9时,“第二届中国・宁夏・石嘴山林业奇石博览会暨塞上湿地节”在石嘴山市风景秀丽的龙腾星海湖畔隆重上演!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卓榕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刘晓滨,石嘴山市委书记李文章,市长张作理等主要领导及石界嘉宾共同出席了开幕式。节会现场激情飞扬,一片和谐繁荣的景象!

本届展会以“传承奇石文化,打造奇石之城,恢复湿地资源,再显湖泊水乡”为主题,邀请全国各地奇石根雕、古玩字画、花卉展销商前来参展、切磋交流,并同期举办湿地保护与恢复论坛、奇石文化论坛等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举办展会,一是为国庆献礼,二是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大力发展中国园林奇石文化。

石嘴山作为全国园林规划城市的先行者,汇聚全国的园林石并做了一次集体展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占地1600亩的中华奇石山上摆放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40多个品种的奇石万余块,气魄之大、山石之众,都是闻所未闻的,形态各异、规模宏大的奇石场景深深地吸引和震撼着观者。相较于上届,此次节会的条件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在延续第一届园林奇石的基础上增加了观赏石、根雕、古玩字画的展销活动,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观赏石、根雕、古玩字画展销会的剪彩仪式。据了解,展销场地200余方展位分布着来自山东、辽宁、内蒙等各地的参展商,前来参观购买的奇石爱好者络绎不绝。石嘴山的奇石文化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赏石爱好者逐年递增,这一现象也体现了石嘴山文化的先进性。

15日下午举办的奇石文化论坛中,寿嘉华女士在肯定石嘴山园林石产业的同时对观赏石事业今后的工作做了展望。文`先生对石嘴山园林石产业提出了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大尺度的文化艺术载体,其中至少包括绘画、哲学、文学、园艺、文玩陈设等,石嘴山应该因地因时制宜,建设亭台楼阁、碎石小路等,将书画与景观融为一体,引入经营管理机制,形成特色园林。出席论坛的还有原北京赏石艺术研究会会长沈宽、《中华奇石》杂志主编陈西、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杜学智、《石友》杂志主编苏立社等各省市奇石协会嘉宾及节会主要负责人。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使石嘴山这块古老的西部绿洲充满了奇特的神韵。此次节会是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典型经验和做法,全面打造“山水石嘴山,奇石甲天下”的品牌,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的具体体现,通过节会这个平台以石会友、以石招商、以石聚财,石嘴山的奇石文化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必将快速发展。

上一篇:园艺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卫生类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