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园艺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1:31

观赏园艺专业

观赏园艺专业篇1

关键词:专类 植物 景观 园林

一、专类植物园林的特点

以某一种或某一类观赏植物为主体的花园。专类花园按照一定的造园意图进行园林布局,选择的植物品种通常是观花植物,也有选择观叶植物和观果植物的;这些植物应有比较丰富的品种和变种。这种花园有种植同一种植物的,如牡丹园;有种植同一属植物的,如丁香园;有种植同科或不同科但具有相类似的观赏特征的植物的,如蔷薇园、多浆植物园。专类花园的最大特色是能充分发挥同一类植物的最佳观赏期和特性,除在花期以美丽的景色供人游赏和陶冶情操外,还可进行有关植物学、园艺学和园林学方面的科学普及教育,从事观赏植物的品种资源的收集、比较、保存和杂交育种等科学研究。

二、专类植物园林的价值

植物专类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植物专类园不仅承担着专类植物的收集、引种驯化、濒危物种的保护等相关植物科学研究任务,而且也是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场所。现在植物专类园也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篇论文重点讨论了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及方法,并把研究出的方法结合实践完成了山东沂州海棠园的规划设计。本文首先简述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其次不同专家学者对植物专类园的概念的理解及定义,然后分析了植物专类园的特征以及与植物园的关系,总结出来我国植物专类园的不同发展时期,以及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及具有典型代表的植物专类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专类园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及植物专类园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出了我国植物专类园的发展趋势。最后从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的探讨出发,从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入手,提出了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的理念,分析出了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的内容,并从专类植物规划、功能分区、景观规划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

三、专类植物园林设计点

植物专类园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地域特点,专门收集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品种或同一个“属”内若干种和品种的著名树木或花卉,运用园艺栽培技术和园林艺术,按照科学性、生态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构成的供人们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通过对植物专类园在关中地区的分布现状做了进一步调查与分析,着重介绍了专类植物园的特点、功能、专类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专类园设计与营造的发展对策,并对未来植物园的发展前景作以展望。根据理论研究与调查,进一步说明,植物专类园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用于科学研究,还可以展示本种植物的群体美和个体美,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游览休憩的场所。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形式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植物专类园林是一种强调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的园林形式,应用日趋广泛。在对植物专类园、专类花园、植物园进行区别的基础上,明确了植物专类园的定义,并根据植物专类园的植物种类及表达的主题,将植物专类园分为四个类别。同时,特别针对中国植物园中的植物专类园进行统计,分析植物园中植物专类园的现状。植物园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从专类植物收集、扩大利用、进行保护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如今植物园的功能是保护、科研、科普、游憩和开发,其中“保护”(即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实践)分为“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

在中国,园林中作专类植物布置的花园已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桃园的写照。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历代文人的推崇提倡,介绍名花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专著的相继问世,专类花园推广开来。北宋《洛阳名园记》记载,天王院花园子有“牡丹数十万本”。在国外,古埃及园圃已有栽种葡萄、海枣等专圃的布置。中世纪欧洲较大的寺院庭园内多辟有草药园,其中也栽有观赏价值高的药用植物,如石竹、薰衣草、玫瑰等。这些植物集中栽于一角,开花时花团锦簇,可以说是专类花园的雏形。18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国际交往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不少专类花园,如月季园、杜鹃花园、丁香园等能在园中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种以及培育出的新品种。每年5月下旬,世界级的园艺盛会――切尔西花展就会在英国伦敦如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园艺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云集在这里,尽情地欣赏这个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主办、拥有80多年悠久历史的花展。展览会上,参展商纷纷展示各类园林花卉新品种,包括乔灌木、鲜切花、兰花、多浆植物、热带花卉、水生植物、蔬菜瓜果、香草、藤本植物、食虫植物等,其中深受英国人喜爱的多年生花卉(Perennials)更加突出,既有展示球根花卉或宿根植物多品种的综合性大展位,又有专门展示像玉簪属、鸢尾属、报春花属等专类植物的特别展位。整体给人留下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感觉。这里仅管中窥豹地介绍一些新品种,藉以了解国外较高园林花卉育种和栽培水平。

四、结论

专类植物园林往往能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还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专类花园虽然在盛花期成为一时胜赏,但有些植物在花谢之后就景色全非。为此,可增选早花和晚花品种来延长观赏期,并用其他观赏植物作衬托,以达到既有一时盛景,又是四季如画。

参考文献:

[1] 武欣. 武汉城市乡村聚落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郭一鸣. 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3] 何小芳. 植物园水生植物区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4] 高伟. 四倍体棉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5] 郭晓丽. 大王滩水库集水区沉水植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0 .

[6] 王晓菡. 中国芍药品种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和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

[7] 郝美彬. 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8] 杨培浩. 不同小麦品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9] 王小如. 杭州植物园植物景观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10] 蒋燕锋. 厚朴遗传多样性层次变异规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1、 陈永生(1966-),男,汉族,河南潢川人,助理工程师,单位:河南省天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观赏园艺专业篇2

1.1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中职院校与普通的高等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实用性,整体呈现“雅俗共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将美学的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内涵当中去,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两者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循环关系。整体而言,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主要可归纳为“提高,增长”两个方面,提高即是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增长即是增长学生的艺术专业知识,体现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用性与发展性。

1.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引导学生向专业艺术人才的方向发展,而知识作为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提升其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品质、境界、人格、气质等方面,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理想的引导性,深化中职院校的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精神,对于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

2.中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功能分析

2.1身心健康方面

生理学对于健康的定义是:身与心都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迁,趋向稳定完满。一般而言,中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教育定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思想境界,起到陶冶其情操的作用,使其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保持稳定完满的状态,精神走上正轨,心理不偏不失,行为益于社会,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以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审美观念方面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多次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教育主张,其本质内涵就是重塑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其审美水平。中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在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形成明确的观念屏障。比如:学生在欣赏法国国歌《马赛曲》的过程当中,激昂的旋律,高亢的情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客观上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与“以乐怡情”的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精神不谋而合。

2.3道德教化方面

除了“以乐怡情”之外,中职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以乐辅德”的教育精神,在引导中职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坚定其人生信念,宣扬美好的品德与精神。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意境联想与讲解赏析,调动学生的全部身体感官,扩展音乐欣赏课的道德教化的广度与深度。比如:学生在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的时候,其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与饱含着赤子之心的歌词会在学生的内心形成激荡的情感浪潮,深化其对国家、社会、亲情的理解,起到良好的道德教化效果。

3.音乐欣赏课在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中优化发展的策略

3.1落实隐性课程的激励机制

我国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艺术协会等,是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补充。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隐性课程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导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难以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将隐性课程置于与显性课堂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

3.2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提高中职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了,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展现出来自身的教学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正常的音乐欣赏课堂当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而非“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3.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艺术是无国境的,同时也不应该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改革中职院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是课堂趋向多元化,引进流行音乐与外文音乐,实现“古为今用,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音乐作品的赏析,还可以布置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欣赏活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与公共艺术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旧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鉴于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不足,立足于音乐欣赏课程,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全面的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中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观赏园艺专业篇3

怡人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园林、园艺植物是休闲观光农业园的重要景观要素。观赏园艺植物富有景观魅力及文化艺术内涵的表现元素,在景观构建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广义的观赏园艺植物包括树木、花卉、蔬菜以及其他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特色植物等。在休闲观光农业景观中应用的观赏园艺植物除具有观赏功能外,植物个体或组合还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或艺术内涵。在休闲观光农业园中,通过不同的观赏园艺植物的艺术化组合,营造出形式各样、风格迥异、千姿百态的人工园艺景观,令农业景观元素在休闲观光农业园中大放异彩。 

农业观光分室外观光和室内(温室)观光,观赏园艺植物在两种环境中有不同的应用及栽培形式,其造景的园艺植物主要有花卉、蔬菜、瓜果、多肉植物等具有观赏价值的园艺植物。 

花卉植物的景观应用形式 

不同花卉的景观应用形式在室外观光和室内(温室)观光中均有体现,其中,在室外观光中和园林花卉的景观应用类型相仿。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花坛 

花坛是在种植床内对观赏花卉(或观赏蔬菜,如羽衣甘蓝等)规则式种植的配置方式。在具有几何形轮廓的种植床内,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观赏植物,运用植物的群体效果来表现图案纹样或观赏盛花时的绚丽景观,以突出色彩或华丽的额纹样来表现装饰效果。依据主题可分为花丛花坛(盛花花坛)、模纹花坛、标题花坛、装饰物花坛、立体造型花坛、混合花坛和造景花坛[1]。花坛主要在室外露天配置,较多运用在城市景观中,也有在观赏温室内(以观光为主的连栋玻璃温室内,如北京农业嘉年华、寿光蔬菜博览会等)进行景观的打造。 

花丛花坛 

是用中央高、边缘低的花丛组成色块图案,以表现花卉的色彩美、立体美。室内、室外均可采用(图1)。一般采用色彩较为艳丽的花卉品种,以布置在露天的室外场地为主。 

模纹花坛 

主要观赏精致复杂的图案纹样,植物个体或群体美居于次位。通常以低矮观叶(或花叶兼美)的植物材料组成,不受花期限制,室内外均可布置。此种花坛应用形式较多,色彩斑斓的花卉常和绿篱植物搭配或单独使用(图2)。 

标题花坛 

用观花或观叶植物组成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图案,按其表达的主题内容可分为文字花坛、肖像花坛、象征性图案花坛等。一般为室外布置,也有在观光温室内布置,运用不同色彩的观赏蔬菜或花卉布置成不同主题图案的花坛形式(图3)。 

立体花坛 

以枝叶細密、耐修剪的植物为主,种植于有一定结构的造型骨架上,从而形成的造型立体装饰,例如卡通形象、花篮或建筑等。近几年来,立体花坛和标题花坛常一起出现在各种节日庆典时的街道布置上,室外、室内均可采用,立体花坛的体积较大,常作为观赏温室内的中心景观,也是最常见的花坛类型之一(图4)。 

混合花坛 

由2种或2种以上类型的花坛组合而成(如:盛花花坛+模纹花坛;平面花坛+立体花坛;或者混合水景或雕塑等组成景观),室内、室外均可采用,此种花坛最能体现花卉的色彩集群效果,一般与雕塑等园林小品相结合,展现形体轮廓与植物色彩的美(图5)。 

造景花坛 

借鉴园林营造山水、建筑等景观的手法,运用以上花坛形式和花丛、花境、立体绿化等相结合,布置出模拟自然山水或人文景点的综合花卉景观。一般布置在较大的室外空间,多用于节日庆典,也可用在农业观光温室内造景,是城市广场、园区入口、主题观光温室的中心景观,用于体现某一区域的景观主题(图6)。 

花坛使用的草本花卉宜选择株形整齐,并且具有多花性、花期一致、花期长、花色鲜明、耐干燥、抗病虫害和矮生性等特点的品种。常用的有彩叶草、雏菊、金盏菊、翠菊、鸡冠花、石竹、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三色堇、百日草等花卉以及羽衣甘蓝等观赏叶菜类植物。使用的木本植物宜选用耐修剪的低矮、常绿灌木,如黄杨类、小檗类、冬青类等。 

花镜 

花镜是模拟自然界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图7)。利用露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一二年生花卉,在树丛、绿篱、栏杆、绿地边缘、道路两旁及建筑物前,以带状自然式栽种,表现植物个体所特有的自然美[1]。依照观赏角度分类可分为单面观赏花镜、双面观赏花镜、对应式花镜[1]。花镜中的花卉植物色彩丰富,形态优美,花期或观赏期一般较长,不需要经常更换,管理经济方便,能较长时间保持其群体自然景观,具有较好的群落稳定性与季相变化。 

花带 

花带是花卉呈带状的种植方式,宽度一般为1 m左右,长度较长,为宽度的3倍以上(图8)。花带可设置在道路中央或两侧、水景岸边、建筑物的墙基或草地中,形成色彩绚丽、装饰性较强的连续景观[1]。花带景观受空间限制,主要在农业公园和城市森林公园中进行露天布置,材料以草本花卉为主。 

花带按栽种方式分为规则式花带和自然式花带;按植物材料可分为专类花带和混合花带[1]。专类花带是由1种或1类观赏花卉的不同品种组成的花带;混合花带是由几种或几类花卉组成的连续景观,该类花带设计时必须根据各种花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选材,合理配置,以某种花卉为主调,其他种类配合,并要求所选的花卉开花繁茂、花期一致。 

花丛 

花丛是用几十株或小块花卉组合成丛的自然式应用,以显示淡雅色彩为主,极富自然之趣,管理比较粗放(图9)。花丛适宜布置在建筑物旁、路旁、林下、草地、岩缝和水边,特别适宜于自然式园林中应用[1]。花丛多选用多年生、耐粗放管理的宿根或球根花卉。由于花丛体量较小,选材应少而精,以1种或2种花卉为主体。花丛主要体现花卉景观的自然美,形式较为自由,对植株整齐度、花期、色彩等没有固定要求。

    观赏蔬菜、瓜果的景观栽培形式 

在休闲观光农业中,观赏瓜果蔬菜的景观应用形式主要在温室观光栽培中予以体现。观光栽培在不违背植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设施工程、环境、营养、生理调控技术和农艺措施,使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状态、开花结果周期按照人们的审美和季节的需要进行调控和塑造,使作物的生长过程更具艺术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观光栽培的技术模式除更多地拓展应用现代农业无土栽培技术以外,也对传统的土壤栽培模式进行了艺术化和园林化的修饰,使之符合观光农业的需求。目前温室观光栽培的形式主要包括立体无土栽培、水培、蔬菜树式栽培、果菜基质栽培、气雾栽培、景观容器栽培、造型支架栽培等[2]。 

立体无土栽培 

主要根据观光及景观需要采用钢架结构、竹木结构、藤编工艺制作各种具有艺术造型的支架或托架,在架上布置盆栽的各种彩色蔬菜、花卉、草莓等矮生园艺作物,并通过发丝滴灌实现自动浇水供液(图10)。蔬菜的立体无土栽培景观主要在观光温室内打造,温室设施为蔬菜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條件,提高观赏效果的同时,延长观赏期。 

水培 

主要有深液流水培、营养液膜水培、浮板毛管水培等。由于水培对栽培环境和技术操作的精细程度要求较高,因此栽培风险较大,一般主要用于叶菜类的栽培,也可栽培番茄、黄瓜、丝瓜、瓠子等果菜。水培对设施的保温隔热性、密封性要求很高,稳定水培作物根际环境,避免外界污染是水培成功的关键(图11)。水培蔬菜省水省肥,产量高,营养可控,并且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 

蔬菜树式栽培 

蔬菜树式栽培主要是追求单株营养体的大型化和培育美观“树形”,以延长瓜果作物生命周期和实现多结果,获得单株高产的景观栽培形式(图12)。蔬菜树式栽培设施主要包括栽培池、攀爬支架、水肥循环灌溉系统等。适合做栽培树栽培的蔬菜品种有:番茄、茄子、辣椒、黄瓜、冬瓜等具有无限生长特性的瓜果类蔬菜,也包含甘薯、马铃薯、藤蔓豆类等。蔬菜树较多运用气雾培模式进行栽培,具有发达的根系。植株生长量大,树冠面积大,生产周期长,产量非常高,在观光温室中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果菜基质栽培 

果菜基质栽培有单株箱式、盆钵式和多株袋式、槽式、垄式栽培等,是将复配好的基质采用这些容器装载后定植园艺作物,浇灌营养液进行栽培的模式(图13)。一般单株容器栽培比较适合于观光栽培,有利于作物的景观组合、换茬和调节株行距,其他栽培模式适合于观光采摘栽培。较常见的果菜基质栽培蔬菜主要品种有番茄、彩椒、观赏茄、乳瓜等色彩亮丽的果菜品种。 

气雾栽培 

气雾栽培是让植物根系离开了土壤(基质)与水,把植物的根系完全置于气雾环境下进行生长发育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它通过雾化的水气满足植物根系对水肥的需求,并具有最充足的氧气与最自由伸展的空间,使根系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生长(图14)。气雾栽培比其他耕作方法生长更快、管理更方便、投工更小,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栽培方式。气雾栽培技术发展到目前主要包括苗床式、立桶式、金字塔式与管道式等几种系统方式。 

景观容器栽培 

景观容器栽培是采用玻璃钢材料、水泥及其他材料,制作各种果蔬、花卉造型的景观工艺容器,如各种瓜果果实的巨型雕塑容器;各种竹木结构艺术容器;陶罐、瓷盆等都可作为景观容器栽培的设施,将配置好的基质或营养土灌注到容器中进行蔬菜、花卉的栽培,形成艺术型的栽培模式(图15)。景观容器栽培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景观栽培模式,景观效果主要依靠艺术化的容器来体现,对蔬菜、花卉栽培的要求相对较低。 

造型支架栽培 

瓜果蔬菜的造型支架栽培在观光农业中应用较多,大部分菜用、果用瓜果品种,各种观赏瓜果,各种蔓生花卉,蔓生叶菜(落葵、藤三七、蕹菜)、蔓生豆类等均应采用“上架”栽培。因此,不仅在栽培模式上可以灵活多变(不同的容器无土栽培),而且对植株的生长状态和支架的造型可以无限发挥艺术想象和进行“艺术加工”,采用自然的竹木资材,用传统竹木工艺来搭建不同造型的艺术“篱、廊、亭、架”,形成三维立体的艺术造型,将丰富多彩的瓜果蔬菜栽植其中,通过植株的攀爬及人工的导引、造型固定,使之形成立体的独立景观和打造出内涵丰富的瓜果蔬菜景观园(图16)。 

参考文献 

[1] 董丽.园林花卉应用设计[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 汪晓云,杨其长,魏灵玲.设施园艺与观光农业系列(4)——观光农业的温室与栽培设施[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27(10):38-39. 

作者简介:连青龙(1981-),男,山东莘县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设施园艺栽培技术与工程方向的研究工作。 

观赏园艺专业篇4

怀着对大师无比敬仰的心情,虎年春节期间,记者专程前往中国盆景大观园,有幸与谢克英先生作了一次详细、深入的访谈。

盆景艺术家: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盆景大师刘仲明先生生前对谢克英的评价很高,说他“对盆景艺术有较高的悟性和较深的造诣”,并从其盆景作品中总结出他的个人艺术风格:苍劲雄秀,潇洒自然,风姿雅韵。

“我是半路出家的”,谢克英这样谈起从事盆景艺术这一行的因缘。1945年他出生于广东化州,196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1985年开始从事盆景的业余创作与理论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来,他醉心于研究各大盆景流派的制作技法,沉迷于盆景艺术的创作,在继承岭南盆帚“近树造型、蓄枝截干、崇尚自然”等特点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大胆改革创新。如曾在第三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荣获一等奖的榕树盆景《南国风情》,即是他以岭南盆景的“蓄枝截干”、“大飘枝”等技法,结合海派盆景的自然风格塑造树相,以台湾、福建盆景界的一些手法塑造根盘,集多个流派的技法于一体,塑造成一株临水的大榕树,巧妙地利用交错有序的根盘作为堤岸布局,既有水旱盆景的意境,又突出树木盆景的主题,使得整体画面更趋于自然,可谓两全其美。作品的树种是细叶榕,更恰如其份地使充满地道南国风情的水岸景色立现于眼前。这是一件既切题,又具艺术个性,主题鲜明,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盆景佳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兼收并蓄、改革创新的创作理念。

“如何在前人取得的成就上,让中国盆景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到 个新的水平,是我们这代盆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谢克芙认为,中国盆景要创新,首先必须继承传统。中国盆景艺术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颂,所喜爱,就是因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而这 民族特色的精髓就是诗情画意,这也是中国盆景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盆景的重要标志。我们的盆景不但要形态美,更要意境美――景在盆内,神溢盆外。这是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的,也就是要保持我们的“中国味”。其次是要发扬中国盆景在树种资源、创作理念、技法上的独特优势。只有发扬优势,才能更好地创新,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至于如何创新,谢克英结合岭南盆景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七点意见第一,要有新的创作理念,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观点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更新创作理念,要赋予作品时代精神;第二,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差距,大胆“洋为中用”,丢弃旧的、落后的东西,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艺和养护管理经验;第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指导盆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转变“只有山采桩材才是最好”的错误观点,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苗培”的道路,使苗木栽培和盆景创作结合起来,此外在盆景创作中,要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盆景专业用土、用肥和创作工具等等,第四,在盆景造型布局上,不要受流派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坚持“因树造型”的原则下,要有所突破,充分体现个性;第五,岭南盆景的品种、类别等都应大力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对能传世的品种,如松柏、榕树等,更应加大发展力度:第六,要增强精品意识,做名树、创品牌、建名园,每个盆景人都应争取创作三至五盆名作,每个省市都要争取创建展览品牌,建设盆景名园,这样我们的盆景就会上一个大台阶:第七,必须大力培养人才,当前盆景技术人才奇缺,束缚着盆景的发展与提高,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渠道培养更多的盆景创作人才和养护人才。

鉴于谢克英在盆景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与贡献,2005年9月,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授予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盆景活动家:正本清源。促进团结

2006年“五一”期间,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盆景赏石爱好者、收藏家和中国国内近万名爱好者共聚广东陈村花卉世界,参观“2006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暨首届中国盆景收藏家藏品展”,饱览精美绝伦的中国盆景和赏石精品,签署由国际盆景协会、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观赏石协会、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和国际盆景赏石园艺文化交流中心等6家单位发起的《关于推动和促进国际盆景赏石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共同宣言(陈村宣言)》,公开认同“盆景和赏石文化源于中华”,并一致赞同将“盆景”的英译“Bonsai”改为“Penjing”!

这是盆景艺术诞生数千年以来,国际盆景界首次公开认同“盆景起源于中国”

“向全世界证明‘盆景起源于中国’是我们这代盆景人的历史使命”当我问到举办这次签署活动的初衷时,本次展览的策划者谢克英仍然难以抑制住激动的心情。“为了证明这个最基本的观点,近30年来,我们这一代盆景人一直都在努力。尤其是中国著名盆景理论家韦金笙先生应邀前往世界各地作有关盆景源流的演讲,用力最勤,也最为辛劳。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去年在胡运骅、辛长宝、赵庆泉等先生的大力推动下,‘2013世界盆景大会’终于落户中国金坛,而胡运骅和辛长宝两位先生也分别被聘任为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主席和中国区主席。这些都说明‘盆景起源于中国’已经被世界盆景界所认可,我们中国盆景艺术也被世界盆景界所认可。”

谢克英在盆景艺术的交流活动中,对外注重正本清源、展示中国气派,对内则注重促进团结、推动国内盆景事业健康发展。继2006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暨首届中国盆景收藏家藏品展让两家“国”字头盆景组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与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握手相聚之后,2008年,时任广东省盆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谢克英又借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之机,力邀两大组织最高层领导齐聚广东中山,握手言欢,共谋发展。与此同时,谢克英也借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和2009首届海峡两岸(厦门)盆景精品展之机,邀请台湾盆景界两大名宿――国际盆景协会理事长苏义吉先生与亚太盆景友谊联盟理事长梁悦美女士共同出席,与大陆专家、学者同台祝酒,促进合作。

精力充沛的谢克英还热衷于盆景艺术的推广交流工作。2001年,他与刘传刚、林鸿鑫一起策划并出资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盆景 纪录片――《中国盆景艺术》。他亲率摄影记者,行程2万多公里,专访十几位盆景大师和盆景艺术家,用先进的影视技术实地拍摄和编导了这部长达2个小时的光碟。他从盆景之源、佳作欣赏、盆园荟萃、名人名作、盆景与生活等多个侧面编写了将近2万字的解说词,较为全面、真实、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盆景艺术的历史、现状和创新的足迹,也留下了宝贵的盆景创作和研究资料。

进入新世纪以来,谢克英先后十余次担任国际、国内各大盆景展会的评委,并多次为全国盆景培训班授课,深受盆景界的好评,他担任主编的《广东湛江盆景根艺奇石作品集》、《湛江盆景》(湛江市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担任副主编的《景石藏秀盛世华童》(2006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暨首届中国盆景收藏家藏品展丛书),以及担任编委的《粤港澳台盆景奇石根艺作品集》、《中国盆景名园藏品集》和《当代盆景金奖汇编》等书籍,也得到了盆景界的广泛喜爱。

盆景企业家:与时俱进,做大做强

在从事盆景创作研究与交流活动的同时,谢克英还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盆景事业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先后于1994年和2006年创建湛江市天外天盆景世界和中国盆景大观园,吸引了国内众多知名私家盆景园和园林公司加盟,取得极大成功。

“盆景市场化是盆景艺术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 种具体表现。”谢克英指出,如果盆景艺术与现代生活脱节,与人们的家居环境脱节,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脱节,那就体现不出盆景艺术的价值来。只有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才能体现盆景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和应有的时代价值。

究竟怎样融合呢?首要条件就是将盆景作品送入市场,让其流通。“盆景不流通是没有生命力的。”以谢克英为例,他的盆景佳作几乎全部售出――“一件作品花了十几二十年时间创作,我自己欣赏了,我满足了。如果能够流通到社会上,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它,让更多的人来体验这件作品的含义,也体验到作者创作的艰辛,那么对他们是种激励,也是 种美的享受。如此一来,盆景就起到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作用了。”其次,要为民众树立典范,以引领他们的生活时尚。2006年,谢克英专门在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上策划了一个堪称开创历史先河的“首届中国盆景收藏家藏品展”,特邀鲍世骐、吴成发、李城、张华江、徐鸿德、韩学年、罗汉生、彭盛材、魏积泉等19位著名盆景收藏大家,在花卉大观园的精致园林中,精心布展,共展出700多件盆景精品,令观者陶醉在盆景的海洋里,痴迷于园林的怀抱中年后,一座将盆景艺术、园林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中国盆景大观园”在首届中国盆景收藏家藏品展的原址上拔地而起。中国盆景大观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盆景作品的靓丽身影,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盆景予生活添精彩”的现代生活时尚。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通过中国盆景大观园认识了盆景艺术,并将之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怎样与时俱进、做大做强盆景市场,美化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这一代盆景人应该时常思考的问题。”谢克英介绍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官员意识到盆景在绿色工业里的重要性,纷纷将发展盆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地方的主政者慕名前往中国盆景大观园,邀请谢克英到当地复制“盆景大观园”。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收藏家和爱好者将盆景视为绿色股票,开始大量购买,谢克英认为他们已经成为盆景艺术发展的核动力。他希望全国的盆景市场再多一些,盆景的从业人员再集中一些,这对于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每谈到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曾经与未来的辉煌,谢克英先生的脸上总是焕发出溢于言表的激动心情,言谈中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深深地感染着笔者。“吾辈仍需努力”,诚如他所说的,“我们这代盆景人处在这样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我们应有的历史责任感,这样就会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目标就会很明确”。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对盆景事业的大情怀、大希望,或许正是笃定地怀揣这种大情怀,中国的盆景艺术才得以在谢克英先生以及更多盆景艺术大师们呕心沥血的努力下,承前启后,大放异彩。

观赏园艺专业篇5

关键词:思政教育 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21

艺术赏析是美育的一种形式,在满足个体需要的自由愉悦同时也修正着个体的价值观,能协调学生伦理道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艺术赏析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来负载的,所以教学和教育目的的实现都要从具体作品来入手。优秀的艺术作品内涵着的文化信息和作品对生命情感乃至生命哲理的表现,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考能力和情理感悟能力,传达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

1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对待入党问题上69%的学生具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只有85%的学生是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在对待学业问题上出现了37.2%的同学是茫然的,对未来缺乏规划,有47.6%的同学是有考研愿望,15%的学生是要借助自由时间打工尽早接触社会;在对待大学的闲暇时间问题上,73%的学生选择了“看电影、打游戏、逛街”;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上29%的学生认为是得心应手,52%的同学认为只是说得过去就好,有18%的同学有人际交往的困惑。通过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出现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是价值趋向实用性、功利化;二是价值标准利己化;三是价值观感性化。

2 艺术欣赏的思想引导性

2.1 人文思想的形象表达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背景下,人文思想的体现就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中国画的理论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以德修身的人文涵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南齐谢赫的“六法”等画论都渗透着典型的人文思想。在唐宋时期,“比兴”作为传统画创作的基本手段,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都源于艺术家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结合大写意的笔墨发挥,再融入欣赏者“迁想妙得”感悟,从创作到欣赏、接受整个过程都贯穿着随心所欲的自由精神,通过艺术形象充分表达出人文思想。

2.2 文化的感官传递

文化是艺术的根基,优秀的艺术作品也释放着文化的气息,传递着社会、历史的文明,“艺术文化发挥着文明对话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艺术欣赏是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主体的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都参与了文明的传递。如芭蕾舞剧《白毛女》,作为中老年人欣赏,无非是去追忆过去的那个年代,追忆曾经有的憧憬;作为青年人欣赏,能感受到西方的芭蕾舞在东方的辉煌,同时能了解到那个历史年代的文化特点。艺术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更大的魅力源于沟通,一种跨越年代的心灵沟通!再度欣赏舞剧《白毛女》,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一种温馨扑面而来,时而被剧情感动,时而被舞台陶醉,的确是一场视觉盛宴。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通过感官的愉悦完成文化知识的传递,思想教育的影响,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2.3 传统美德的心理渗透

好的艺术作品被称为“逸品”。逸品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情感影响、心理渗透的作用很大。以音乐艺术为例,无论是孔子的“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还是荀子的“入人也深”、“化人也速”,都说明了音乐艺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现在央视的公益广告《Family》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提醒现在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充分表达了中华重“孝”的传统美德。李虎演唱的《中华美德》更是将甚多传统美德写成歌词,朗朗上口。中国还流传着很多传统剧目都是弘扬真、善、美,打击丑、陋、恶的历史故事,如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都是雄心壮志气冲天的感觉,弘扬爱国情怀;在西方,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在那个时代都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艺术作品的心理渗透,改变了传统的“说、学”教育,让人在艺术美的欣赏中产生心理共鸣,在艺术欣赏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作用。

2.4 世界观的自我审视

艺术欣赏能带给人一种“”,这种“”是现实事物无法赋予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修养的提升,灵魂的重塑。欢快的音乐、明朗的色调使人心旷神怡,能调解人的心理压力,净化人的心灵。艺术心理中有一种艺术体验叫做“感情移入”,中国画论中有“迁想妙得”,都指想象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欣赏者在与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情感沟通时,会将自己置身事外,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寻觅满足自己内心的感动,在“神游”的遐想中释放真实的自我。河北保定文化剧团编排的《一诺千金》话剧,通过同学情谊的桥梁,建立了17个同学与一双父母15年的情感。15年间果树9301班同学看望李宝元父母的情节,及“56封信和20余张汇款单”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诱发了对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亲情关系的自我审视和思考。

艺术欣赏是大学生世界观的自我审视、自身美化、完美塑造的重要手段;艺术欣赏也是丰富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艺术欣赏还是丰富知识、开阔思维,培养创新的重要手段。

3 艺术欣赏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途径

高校艺术欣赏课的开展,不仅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道德教育,完善心灵塑造;更能突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彰显个性化教育的特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艺术欣赏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好的发挥价值,就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力量等方面监督保证顺利开展;明确考核制度确保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渠道拓宽大学生接受领域;提供平台促进大学生参与交流互动。

3.1 统一规划、合理改革高校的艺术欣赏课

高校开设艺术欣赏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艺术欣赏课在多数高校已经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凑学分,一部分老师开设课程是为凑课时量,在全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缺乏通识性。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的现状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和质量。

艺术欣赏课要在高校思想工作中起到作用,就必须要规范教学内容,学目标。首先,学大纲和教材。依据欣赏课与专业课学生的艺术理论不同,对学生思想状况要有初步调查了解,依据思政教育的引导制定目标明确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编排和教材的选用上要与专业生区别开来,侧重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扩展、价值观的引导。其次,规范教师队伍。依据十二五规划艺术类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目前达到要求的学校不多,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专业基础水平差异明显,高校应加大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操控能力培养。再次,加强监督,明确考核制度。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评价参数要测重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3.2 正确引导、科学筹建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

高校校要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科学管理和正确指导,从场地、设备、宣传到专业指导、活动监督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推动全校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社团还要做到有计划、有指导,艺术社团要在校团委的统一管理下,做到活动前有策划后有总结。高校社团活动中还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大学生文艺社团的活动,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如引进社会文艺团体展演和艺术家来校指导,帮助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既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艺水平。例如,河北科技大学校团委将非物质文化纳入社团,并且每年寒暑假都带社团学生去“二鬼摔跤”、“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等特色文化地区去学习,然后再返回校园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每年学校团委都会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办一些活动,2012年12月举办的“传统民间音乐进校园”活动,参与民乐演出的不仅有年迈沧桑的老艺术家,还有朝气蓬勃的在校大学生,其中,高洛音乐会展示了《琵琶论》、《翠太平》等涞水民间吹打乐曲,庄严肃穆又不失典雅,令人肃然起敬;跃进吹歌会演出了《放驴》、《袍龙台》等乐曲,热情活泼,高亢奔放。活动不仅是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增强了民族荣誉感。

3.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艺术作品的精华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艺术教育网络平台。网络对教育来说是“双刃剑”有利有弊,但是网络可以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浏览、影音播放、下载传递等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生动、便捷、快速的文化分享。网络课堂是开放的。高校除了自主承办艺术欣赏网络平台,也可以借助社会网络资源,链接艺术精品资源,提供学生接触杰出艺术作品的平台。2013年3月“全国网络水彩作品巡回展”在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开幕,通过引进全国网络作品展,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艺术作品的认识、了解。现在已有成熟的网站如“艺术家”、“中国画”等,不仅提供艺术作品的欣赏、解读,还提供历史艺术精选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活时代的介绍。

3.4 美化校园环境,深入学生生活

艺术欣赏不仅在课堂内,优美的校园环境,富有寓意的景观建筑,高雅悠扬的背景音乐,对于大学生来讲都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释放压力的依托。现在高校的宿舍楼和公教楼的卫生间门上,都可以看见小广告和不雅的发泄语,原因是那个空间隐秘,适于学生的情感发泄。恰恰在这片空间里,也是最需要人文关怀的,幽默的漫画、精简的图文都可以转移不平静的思索。涂鸦艺术的兴起曾经让废弃的墙面微笑,老朽的树洞会说话。女大学生王月在2013的年初就曾让石家庄九中街的树洞入住了小动物,让一条冷清的小巷变成了市民的游览点。艺术的美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可以让生活处处充满美。思想教育重在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艺术欣赏课是高校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创新载体。艺术欣赏的教育、教学活动,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情感的自我调控;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艺术竞赛,能营造一种充满朝气的校园艺术氛围;抓好艺术欣赏教学,能更好的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2]常春元.美育原理[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3]王亚婷.论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新西部,2007,(16):142.

观赏园艺专业篇6

2、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在长期的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与工程实践中,在全国业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并得到国际风景园林学术界的肯定,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为基础,我系开始推进和实施国际化专业教育和发展理念,学科领域和内涵进一步拓展,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景观的空间形态美学、环境生态绿化、行为心理文化为学科发展核心,以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景观与园林设计、景观工程技术与园林植物应用为专业建设方向和重点的新的学科发展框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

3、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精英人才,致力于引领和促进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目前,学院现已建设成为全国园林专业的排头兵,多年在全国207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的大学中名列前茅,在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排名全国第一。

4、清华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景观与园林设计的传统传承自1951年造园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实践在清华大学建筑学学科体系内得以延续,继吴良镛先生将风景园林专业整合入广义建筑学学术框架体系后,199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组建由孙凤岐任所长的景观园林研究所, 2003年成立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5、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始建于 1952 年院校调整后的东北林学院森林系, 1956 年改设为林学系, 1993 年更名为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03 年更名为林学院,学院以林学为特色,以森林基础生物科学研究和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理论与技术为主线,进行专业和学科建设,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上知名的研究型学院。

观赏园艺专业篇7

园林是一种艺术创作,当园林缺少了艺术,就势必失去了它的灵魂。一个园林设计者或一个园林绿化工、花卉工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和生活形象积累以及掌握表现设计意图的技能。“美”是园林艺术的生命,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所创造的和谐之美、统一之美是真正妙造自然的园林美;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所创造的整齐一律之美、均衡对称之美则是严格几何制约的园林美。园林美术教育在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高质量的高职学生不仅具有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会学习、能做事、懂生活、善协作的能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其目标是以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为核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园林美术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和价值在于它在塑造完美人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园林美术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育在培养个性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除了园林美术教育所具有的培养人格、人性、人的创造性精神以外,其具体的色彩、线条、构图、比例等美学规律和要求对高职学生今后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职业方面的实践操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掌握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原理后,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生在效果图制作、标书制作、学生在个人形象设计和服装搭配等方面都能自由、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规律;学生还可以从他的美感经验中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他的职业和生活,使得其生活艺术化、审美化。那么,园林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了。

很明显,缺乏园林美术教育,高职园林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将是不完整的,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也是有缺失的。新世纪的园林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起码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相当的人文修养、创新精神、高尚情操和积极人生态度,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园林美术教育中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高职园林美术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有待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使之既能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有效运行。园林美术欣赏课要强调静观、体验、操作三位一体:有人认为园林美术“欣赏”就是拿作品给学生看,其实不然。如果学生一点动手操作的实践也没有,那么对美术的艺术感受与体验就不可能上升到较高层次,特别是对作品中微妙的形式意味领会就必然是隔着一层。正如陆游所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实操练习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作业与大师们的作品进行比较、讲评,或让学生展开互评、讨论。这样,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就会更深刻些。组织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到公园、广场等参观。这样不仅可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自觉进行园林艺术洗礼、享受美、领略优秀园林景观的魅力,还可以为学生创造开放型的学习研究环境。雕塑、建筑、园林等立体性较强的作品,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艺术的意境和魅力。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要求,不同学生的基础、能力要求,开设不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开设素描、色彩基础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素描与色彩是训练观察力最好的基础课程。美术是属于视觉艺术,而视觉艺术的首要特征就是需要通过眼睛去观察。但有一双正常的眼睛并不等于就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受过视觉艺术基础训练的学生不仅能自觉地感受形式美,而且他们那趋于迟钝的视觉感受会日益变得敏锐起来,从而自由、深入地欣赏和理解美术意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设不同层次性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针对具有一定美术素养的学生,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如:中国书画、广告、设计基础等较具有特色的课程。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这样将有利于学生真正地利用选修课。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尤其是对想象创造力的培养应远重于绘画技能的训练。这些绘画技能是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感受和兴趣,在审美情趣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完善的,因而具有个人的特点。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以自身的学养、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美术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欣赏、创作能力,还要具有相应学科(美学、心理学、哲学等)知识,掌握一套将具体艺术形态的教育上升、引导到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一个优秀的艺术教师,他应既是教育者,又是艺术家;既具备深厚的文艺知识底蕴,又能以“博爱、利他”的高尚人格魅力去激励、感染学生对生命美的感悟。选择优秀、鼓舞人心的作品来激励学生的理想。教师应当选择高雅、经典的作品来引导学生,因为优秀作品常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高尚的情操,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观的价值观等。以“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审美与非审美的统一”为教育核心,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素质全面、具有高尚品格和修养境界高的人。

观赏园艺专业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活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D44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9-0143-02

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艺术课程的教学比重。此外,各大高职院校还经常开展各类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极大地充实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良好的校园艺术教育活动,能将优秀的文化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当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活动,却在组织开展、活动内容和指导教师的安排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亟需进行改善。

一、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的意义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世界的美感和形象思维的奇妙,又能够让学生完善心智、健全人格和缓解压力。

1.艺术活动对于文化传播具有奠基作用。一所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发展、积淀过程中,能够自然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与文化内核,从而体现院校自身的办学思想和价值观念。而这种文化内核的表现形式包含诗歌朗诵、音乐舞蹈表演、书法摄影展览、绘画作品鉴赏等,这些包含着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在内的艺术教育活动,既镌刻着学生群体浓厚的个人风格,又流露出校园文化所特有的内在灵魂,从而展现学生个体灵活思维,彰显学校风尚和自身软实力。

2.艺术活动对于文化传播具有启示意义。孕育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优秀文化,在活动开展中传播了正能量,如高职院校每年在青年节、党的生日、国庆节等大型节日中举办的文艺晚会,蕴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学校教育的本身就是进行文化传递,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的摄取,全面体验人生意蕴,通过唱歌、跳舞等艺术传播方式抒发个人的情感,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1],达到净化人心的功能。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及文化传播暴露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关注支持力度不够。当下,高职院校领导对于艺术教育活动及其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评价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生活、课余生活中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校园文艺及其活动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相关艺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教师缺乏且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显现的就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文艺素质)普遍不高、欣赏水平有待提高和开展的校园文艺活动水平和质量也极为有限[2]等问题。

2.认识存在偏颇。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活动的认识有偏颇。有些学校看似为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艺术活动,实则活动的主题与优秀文化内容不沾边,一些艺术活动流于形式、过于简单,也无法触及优秀文化的内核,使学生群体对学校艺术教育产生厌恶感,不愿意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艺术活动,更别提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3.学生艺术修养不足。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艺术基础薄弱、鉴赏能力较低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多年的今天,中学阶段仍然会出现重升学考科目,轻音、体、美及课外实践课的情况,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教育课随意删减,甚至停开[3]。在此阶段,由于学生未能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压而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得学生在进入环境相对宽松的大学阶段无法完全适应,很容易陷入放纵自我、网络游戏等不良爱好当中,对艺术教育无法提起兴趣,参加艺术活动更是无从提及。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些能培养学生群体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具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普世价值的西方人文主义艺术也无法在此显现它的文化传播价值。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及文化传播的建议1.强化院校艺术教师团队建设。针对艺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方面要做到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两手抓,既要着重建设专业课程,培养技术人才,又要增加院校艺术文化建设,强化艺术教育活动组织力度。而艺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造一支专业的、高质量的艺术指导教师队伍,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将综合素质类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之中,可以通过招聘辅导员和聘請兼职教师等形式,引进一些具有专门艺术修养的人才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之中;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文艺讲座、艺术沙龙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文艺活动,发挥这些专门人才的作用,以此达到普及和提高高职学生文艺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2]。此外,学校还要吸收国内外优秀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经验,安排相关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带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同时与相关优秀文化相结合,真正做到让文化传播深入人心,发挥文化传播应有的作用。

2.强化宣传力度,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学生是校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只有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普遍参与到校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来,才能发挥校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应有功用。加大宣传力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种方式着手:一是利用校园已有宣传方式,如广播站、校宣传栏等,由相关组织者和组织单位对即将开展的某项艺术教育活动进行宣传,第一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其形式与内容;二是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甚至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当下流行的传播媒介进行推广,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使他们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艺术教育活动具体安排和开展情况,让他们轻松而又愉悦地参与进来。

3.强化校园专业艺术团体建设。校园专业艺术团体,如学生社团或学校直属合唱团、拍摄队等团体,往往是校园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力军。因而,学校要加强对这些艺术团体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力度,聘请高素质专业指导教师,引导这些艺术团体向技能更加专业、水平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同时,艺术团体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并不断吸收和接纳新成员的加入,为校园各项艺术教育活动提供人员基础和人才储备。

四、结语

上一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 下一篇: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