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6 18:00:53

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

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094-02

根据我国高校现有的情况,实验人员队伍可分成三类: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管理人员。其中这三类人员的区别是:实验教学人员是指在日常的实验课程活动中进行授课或实验课程研究的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是指在实验教学中提供技术支持或在科研项目中提供技术支持与技术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是指在日常的实验室中负责安保、安防、保洁等运行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现由实验室管理员兼任实验技术人员,理论教师充当实验教师。我校实验室人员分工不明确,职责不分明,导致我校实验室管理较于公办院校相对落后。教育部印发《关于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粤府[2012]99号)等文件精神都指示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民办高校中实验教学人员队伍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科技越来越发展的今天,高校对实验教学环节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地位与重要性也提升了,我认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尤其重要。

1 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的现状

在高等院校中,先进的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的保证, 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而一个先进的实验室需要有一批专业的实验人员队伍来支撑。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普遍都忽视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其中问题归结有以下三点:1.民办高校实验人员的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2.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够。3.民办高校对实验人员队伍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当前, 互联网迅猛的发展, 出现了不少新技术,新挑战。[3]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学将会出现严重的技术滞后问题,因此实验人员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1]

2 民办高校实验室关于实验人员队伍的问题详解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设立独立的实验教师队伍,对于实验人员招聘仅面向实验员及实验室管理员,两者虽然能够辅助教学,但是还是不能替代实验教师的重要位置。同时我发现民办高校的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民办高校实验人员的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据了解,我国高校实验人员队伍一般仅为教师编制的三分之一,民办高校的基本没有设置实验教师的编制。我国公办高校实验室人员合理配置应达到以下基本标准:涉及危化品的实验室,一个实验室应配备2名实验技术人员,相应专业的实验教师;一般理工科实验室,两个实验室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相应的专业的实验教师。按照我校为例,现在的实验室分配是一名实验室管理员兼任实验室技术人员,同时负责4~5间一般实验室,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能力都超出实验室合理配置的范围。当下,高校科研的发展远远超过高校办学初期的规模和水平。各高校都对实验仪器及设备成倍投入,高校不断引进大型精密仪器以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高校实验室的改进导致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数量的需求增多,技术及管理能力要求逐日提升。[3]

其次,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民办高校里普遍对实验和实验室工作比较轻视。以我校情况为例,我校从建校至今仍然是由实验管理员兼任实验技术人员,理论教师充当实验教师的模式。民办高校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课程只有实验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没有专业的实验教师为实验课上课。这也导致了民办高校中实验教师的编制缺失。高校专任教师只作为理论课老师讲课,理论教师不懂得带实验课,也不愿埋头到实验室做实验课程研究和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高校实验课,理论老师在不熟悉实验室的情况下,只能在实验课堂上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介绍实验原理、仪器的使用规则、实验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最后,民办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需要人来掌握, 不同的实验项目包括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课程及高新实验项目需要专业的实验人员来改革。民办高校对实验室里面的技术工作复杂程度、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上层领导对于实验教学教师岗位理解仅停留在实验室管理员的层次,在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研究,开发,改进都需要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管理员三者互相协调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符合现代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实验室。

3 民办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

根据省教育厅的指示,广东民办高校培养目标为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之研究型大学或公立教学型本科大学所培养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略有不同。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有着鲜明的职业指向性和针对性,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区域性的市场、行业、技术产业等有着比较直接、紧密的关联,面向社会上需求量较大的职业或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相比于公办本科大学更强。因此民办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相对于公办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绝对离不开实验人员,由此可知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对于实验教学的质量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民办高校里建设一支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的高校实验人员队伍,是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的重要措施。[2]

4 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建设的设想与研究

1)提高民办高校对实验人员队伍的重视程度。民办高校在认识上要统一对实验人员队伍的看法,首先就应该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教学不可分割的,改变一直把实验人员当做“教辅”人员的落后想法,而应紧跟时代步伐承认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是教学第一线人员,并应在民办高校学校政策上得到体现。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各级各类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员享有和教学、科研相应职称的同等待遇。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技术方面的工作应予以重视,合理地计算其工作量。让实验技术、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教具开发等多方面能力,在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制定、仪器设备的修理保养、实验室科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等方面的成果, 作为实验人员的期末绩效考核的内容,并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优秀的实验室人员给予奖励措施,提高实验人员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的高水平的教师投身于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工作。[4]

2)民办高校的实验室人员队伍梯队合理化。首先民办高校高层需合理调整编制,增加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编制,保留实验室管理员编制。然后确定各职务层次在整个队伍中的比例,其中层次划分可以以学历层次或者职称高低来划分,形成高、中、低比例合适的梯队层次结构。较合理的梯队应该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及中级以上职称作为实验教师的基本指标,本科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作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指标,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初级以上职称作为实验室管理员的基本指标。根据实际需求,强化实验人员队伍的各层次人员,坚持高层次人员作为指导力量,中层次人员作为中坚力量,低层次人员作为储备力量。民办高校对于实验人员队伍的编制计划应该随着民办高校每年招生规模的变化或者实验教学工作量的增大而适当调整。

3)民办高校实验人员队伍改革可参考“双师”型教师的前路。具体建议如下:在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实行“双师”,让实验教师做到实验课程教学能力与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同时兼备。实际操作就是让实验教师专职实验课程教学,并且兼职少量相关理论课程教学,这样可以让实验课程中理论与实验的相互融合,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连贯性;除了课程上,职称也可进行“双师”设置。实验教师除可评得教师系列职称之外,还可获得实验师等另一系列的技术职称,如讲师+实验师或者讲师+工程师等。促使实验教师既往教师职称方向发展,又往技术职称方向发展。

4)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验人员队伍素质。例如通过参加校外培训,校内邀请专家进校定时或不定时的讲座,网络培训等,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进行实验人员队伍素质提升。有计划地选派人员进修、在职培训,在技术水平以及学历层次都得以提升,定期选派实验教师去高科技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实习,让实验人员学习并融会贯通新技术、新工艺、新平台、新思维、新理念,有利于在实验教学中进行较高层次应用实践的能力提升。

5)民办高校加强对实验室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为了加强领导,一般民办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我校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工作,由董事会及校长办公会指派一名副校长亲自分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同时由教务处协助副校长对全院实践教学工作进行领导和决策。结合校内多方部门以及实验实训中心,对关系和影响全局的实验室建设重大问题进研究分析。选派得力的,有水平,有经验的实验实训中心主任,根据实验室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对于实验室的规划、实验人员队伍建设等进行详尽的考虑、研究并组织落实与实施。

民办高校的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提高实验人员重视程度及人员梯队合理化的基础上,坚决落实各项相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措施,切实加强实验人员队伍的素质提升。这是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民办高校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希望在民办高校中,实验人员队伍可以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加强,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范姣莲.对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1-14.

[2] 祝宏.浅谈独立学院实验教师队伍定位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

[3] 王福兴.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浅谈[J].实验室科学,2008(6).

[4] 齐志广,赵宝华,刘书广,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实验室科学,2009(8):7-10.

[5] 谭冠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高教论坛,2010(1):102-104.

[6] 贾贤龙,许正荣,王碧清,等.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71-174.

[7] 孟丽君.关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5(6):70-71.

[8] 韩利华,张艳博,张锦瑞.谈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0(7):55-56.

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室内设计 教师 素质 能力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们逐渐树立了能力本位的观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已经得以逐步贯彻和实施。

室内设计类高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所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是否实用、新颖,受用人单位欢迎,除了取决于该学院专业定位是否准确、实用;专业课程开发的是否经过广泛的行业调研;是否贯彻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是否深刻的理解了现代教学理念赋予“能力”的新内涵,强调了能力的全面性,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还取决于具体的实施者——室内设计专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创意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对现代化表现手法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所具备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取决于专业教师具备的教学组织能力。理想的专业教师是善于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经验结合社会的运作方式传授给学生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迈过用人单位设置的“经验”这道门槛。

一、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葛鹏仁认为,教育革命主要是思维革命。不论是教授者还是被教授者,其思维都要进入信息时代,以全球化的眼光去选择知识。革命是先进的代替落后的,教育革命必须要有新的知识内容,和新的知识传授形式,具体地说,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体现社会化、信息化、智慧化、创意化。

高职室内设计教育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其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不断翻新,教师原先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被新知识和新技能替代的频率越来越快,如果专业教师没有快速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没有新的思维方式,将很快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任何专业教师无论具备何种专业职称,都没有资格思想保守墨守成规,都不能忽视高科技、新手法、新技术在高职室内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二、专业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在高年级的知识技能学习中常以任课教师为楷模,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教师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往往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要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必须要依靠自身素质好的教师引导。

高职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不断翻新,教师原先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被新知识和新技能替代的频率越来越快,如果教师没有快速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没有新的思维方式,将很快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任何专业教师无论具备何种专业职称,都没有资格思想保守墨守成规,都不能忽视高科技、新手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所有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快速更新知识和提升自我的能力。只有当教师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了较高的人格品质,才能以自身的作品和行动感染学生,言传身教的带领学生去学习和实践。

三、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运用高科技手段表现对象的能力

在科技现代化的今天,专业教师必须要提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表现对象的能力,才能胜任现代高职室内设计教学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已经成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复合体,它不断地创造着人们的全新生活。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里,学生将来是为现代社会服务,时代要求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运用高科技手段表现对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依靠具有熟练运用高科技手段表现对象能力的教师来培养。

四、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的全过程,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市场运作程序

包豪斯体系强调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强调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这一点与当代所提倡的工学结合是一致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所实施的“教学工厂”、“教学企业”教学理念,就是在了解工厂或企业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引进工厂或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进实践教学,或者模拟工厂或企业的运行过程进行教学,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在求职的时候,往往被单位设置的“经验”这道门槛所挡住。高职室内设计教育要依托行业优势拓展办学空间,与媒体、建筑装饰公司、室内设计公司等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室内设计实践的空间,这样会使学生眼界大开,能力大增,所学即将来所用,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能毕业时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创造条件。

五、专业教师应该注意把握行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在科技引领社会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的专业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并不断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时常深入到行业当中熟悉和把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表现手段纳入我们的教学内容之中,以保证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是行业急需的内容是新颖的实用的和时尚的,使学生们毕业后能用现代手段为企业服务。

六、专业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师们在教学中绝不能仅仅满足将学生们培养成操作能手,我们的教育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还要具有前瞻性,要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训练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训练,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是掌握有高等技能的操作能手,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当中会有很多人将逐渐成长为有作为的设计师。

综上所述,要提高室内设计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室内设计专业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超强的教师们带领,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文健.室内设计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民.现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06.

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 现代化; 会计; 实训; 基地; 成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7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127- 03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要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硬件设备建设,还要搞好运行管理和基地文化等软件建设,这样才能塑造基地的品牌。

1 合理定位会计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功能

1.1 做好会计人才市场调研,制订合理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地方经济,紧贴社会、融入市场,做好市场调研。发挥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功能,深入行业和企业,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共同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人才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利用企业专家了解和熟悉经济发展的最新技术信息和市场需求,结合会计职业要求建设实验室,完善财会实训基地的功能,保证实验室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1.2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实训室功能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符合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训项目都要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要结合会计岗位职责,进行职业分析,细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实训操作来提高。做到实验室功能明确,实用可行,操作有成效。

1.3 科学论证,明确各室的功能及其目标

按照空间范围规模化、实验设施现代化、实验项目全面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专业实习室内岗位化、会计教学手段现代化、使用管理制度化,以适应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教育的需要。将会计实训基地分为以下6个功能中心,其功能见表1。

2 优质、高效运行,力推实训基地价值最大化

2.1 “双师型”教师的“实战能力”的培养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从事课堂理论教学,又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企业实际运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不能纸上谈兵。会计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重要原因不是学生怕进实验室,而是教师不敢进实验室,因为对会计实训项目训练心中无底。

2.1.1 切实有效实施会计教师“双师化”

会计教师要会做账、能做账、会理财。对于校内的实训项目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一一过关,并能熟练操作其中的会计类软件,从校内实验室层面上掌握会计实训项目。同时,实施真正的下企业顶岗工作,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分期、分批安排会计教师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企业进行会计实践训练2~3个月,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管理中的新科技、新方法;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中向具有丰富经验的财务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真正融为一体。通过严格考核,让教师熟练对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进行操作,达到“会计人”应有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水平。

2.1.2 吸收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来授业

一方面,应聘请合作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校企合作教育领导小组,保证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运作。对兼职教师的需求情况及能力素质规格提出要求,依据教学需要,用其所长的原则,在企业人事部、校教学督导组联合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以保证教学质量。

同时,引进拥有会计师职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职业资格的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些优秀会计人员有着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知企业财务实践操作的关键环节,社会交往密切,受良好的企业化管理熏陶。在实行绩效工资和国家大力支付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下,这些人才经过教育教学的培训能很快适应教师岗位,成为“双师型”的核心人才。

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会计教师和兼职会计相结合,解惑理论与咨询实际问题相结合,会计教学和税务咨询相结合,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战能力”。

2.2 实训基地高效化运作

2.2.1 融合课程改革,提高各室使用效率

紧扣会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人才培养“七合一”教学理念下,将教室转变为车间,讲授转变为工学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丰富实验室资料,结合当地经济,建立典型企业的实训资料库,如票据资料库、原始凭证资料库、税收制度、纳税业务操作资料库等,并有静态的展示和动态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整个工作流程,体会真人、真业务、真场景。根据现实工作环境对实验室进行功能分区,并分会计岗位编写实训教材,拟定实训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的“无缝对接”。

推行实训室负责制,由专业教师负责实训项目的开发、建设,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和实验室软件的管理。引入考核机制,让同行、学生、管理员参与到实训利用及其效果的考核中。对于利用率低,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室予以淘汰。

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军事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改进思路

一、高职高专军事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

由于军事课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军事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为学校直接产生效益或提高知名度,因此,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军事课怎么组织,开展哪些内容,这些都不是十分重要。这就使军事课在职业教育中长期处在固有的弱势地位。另外,高职高专院校军事教师进入较高层次进修培训的机会少。这些教师对此课程理论孤陋寡闻,不能用新理论来指导教学行为。在传统的“重形式,轻实效”的军训教育观念下,军事课在学生的培养进程中扮演着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2、军事课师资不足

首先,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意识到要加强军事课师资的引进,他们更多的是把有限的引进的名额落实在专业课教师上。有些院校有军事教师编制无人员,其他人员占了军事教师编制,军事教师数量十分不足,且多数是兼职,同长期从事军事课教学的教师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次,高师院校军事课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对高职高专院校缺乏了解,认为这类学校的学生比较调皮,军事课很难组织,从而毕业后,许多人都不愿意去高职高专院校任教。另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盲目追求军事教师学历,这些学校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提出了前来应聘者,必须达到硕士学历,从而使得一些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望而却步。而这些学校对具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又缺乏吸引力,他们不愿意来这类学校教学。这一点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显得特别突出。

3、军事教研室建设存在问题

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高。加强高校军事教研室的建设力度,是全面提高高校军事课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据我所知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军事教研室建设滞后,不规范,军事教研室人员结构搭配不合理。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将军事教研室设在学工部或保卫处,有的合并到体育部或者将武装部降格为科级,设置直接撤销,将军事理论教学列入人文教育范畴;同时,还有根据年龄、职称、学历以及科研组织能力对人员进行梯次配备,导致从事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难以担负教学任务;同时部分军事教研室办公条件有待提高,所购买的相关教学资料经费难以落实,同其他专业课教研室相比,反差很大。

4、军事课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我国新修订的《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课教学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项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军事课教学都以军事技能训练为主,它们把人力、物力、财力仍然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正因为如此,许多高职高专学生对军事课的认知水平还是停留在集中军训的感性层面上。军事理论教学只是走走过场,有的学校把新生全部组织在大礼堂、阶梯教室看看录像或者随便搞两个讲座就算完成任务。试问怎么完成大纲规定的36个理论课时?另外军事技能训练科目还是中小学时期的样本,除了队列队形练习就是内务卫生。《大纲》中规定的军事地形学、战术、轻武器射击等科目几乎没有。

二、改进思路

1、学校主管领导必须重视军事课

首先,校领导要把军事课教学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其次,必须把军事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另外,对于学校举行和参加的国防教育活动,则在行政会议上予以协调安排,给予人力、物力、时间上的保证。最后,领导要多下基层检查和督促军事课教学工作,关心军事教师的待遇,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外出学习、培训、深造和职称晋级的机会。

2、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军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教学的质量。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教书育人、专业知识精、业务能力强、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军事教师队伍,直接决定着军事课教学质量。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师资进行培养和培训。从实际出发,督促相关部门制定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军事学科特点,通过有计划地对军事教师队伍进行集训或轮训,积极推荐军事教师参加上级的培训、积极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军事理论课讲课竞赛等,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层次、理论层次,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规范军事教研室建设

军事教研室作为高校学生军事理论教学的具体落实机构,在提高军事理论教学质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有高职高专学校必须首先成立军事教研室;必须规范军事教研室的建设,要从思想上重视军事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然后还要建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如职责分工、工作条例、文件归档、听课、备课制度、纪律考勤、目标任务、评教评学制度、奖惩制度等。用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言行和教研室的管理工作。

4、改进军事课教学模式

首先,军事技能训练要把队列、战术和射击放在训练的核心地位。因为其它科目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狠抓队列、战术和射击训练,是高校军事技能训练的中心工作。努力抓紧、抓好并高标准、严要求地培养参训学生的军事技能,体现出军训的特点。其次,军事理论教学必须实行小班建制上课,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保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时尽量达到36学时。军事理论期末考试形式应与其他公修课一样,纳入全校统一的教学计划。

三、结束语

近来,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军事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国防观念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行为的养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应通力合作,通过多种途径来完善自己学校的工作,不断探索出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军事课教学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远清.学生军训规范化管理与考核评估及科学保障实务手册.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校企融合;双师型;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87―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高职院校长期的规模扩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注重不够、研究不多、投入不足,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生存和发展充满内忧外患。因此,高职院校唯有抓紧加快内涵建设、重视办学质量,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之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技能的学生。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呼唤高职院校能有更多既能进课堂又能进厂房、集理论与实践一于身的“双师型”教师的出现。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门实践中,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学院发展建设的骨干工程,通过与企业对接,创办“校中企”、“企中校”、“访问工程师”、“企业专家驻校工作站”等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融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校企融合分析

1 校企融合的理论分析

“校企融合”是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是双方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过程,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高校作为科研人才集聚、知识生产集中的地方,在资金、工业生产经验、技术和物质条件上相对缺乏;企业正好与高等学校技术、资金以及经验上形成了互补。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和发展能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教师的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师得到实践锻炼,并运用实践检验高职院校的理论知识。因此,“校企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优势,摒弃双方劣势,推动高校和企业的双赢。因此,“校企融合”成为高职教育下一阶段改革与发展中最核心的思路。

2 “校企融合”的模式

“校企融合”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其本质是让学生把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的“校企融合”培养“双师”素质的模式主要有:

(1)共建实验室:企业为合作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或为学校提供资金与设备支持,在学校内部构建相关的实验室,同时通过共建的实验室对企业自身的员工进行培训。

(2)校中企:由学院筹资建设,提供场地,引进企业的品牌、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在学院内部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

(3)访问工程师:高职院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实习、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自身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4)企业专家工作室:学校专门成立一个办公室作为企业专家驻校工作室,定期安排企业专家为全校师生做某一个方面的讲座,或者带领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某一个项目的攻关,通过企业专家工作室为全校师生在技能培训方面提供保障。

(5)人才共建基地:学校为合作企业人才进修、培训及业务交流提供条件,合作企业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实践提供条件,特别是利用自身的实践优势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校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双师型”队伍培养的理论框架分析

“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保证,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关于“校企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献,结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笔者尝试构建了“校企融合”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1 与合作企业人才共建,培养教师实践技能

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实习是培养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企业改制、企业自身发展等问题,采用这种方法出现了一定困难,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考虑自身的因素,一般不愿接受实习师生。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能否建立良好的关系和长效的合作机制。因为校企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才会产生双向互动的效果。目前,高校仍然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因此,作为学校一方,应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人力资源培训的支持,维持长期合作的关系。高职院校主要采用“校中企”、“共建实验室”、“人才共建基地”等模式与企业进行合作。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通过政府投入、校企共建、企业捐赠、学院自筹等途径,实施今世缘模式、中锐模式、移动模式和阿里巴巴模式;同淮安市供销合作总社、淮安市农副产品行业协会等单位合作成立“淮安市农副产品经纪人服务工作站”等“校企融合”的模式。学院通过这些校企融合的模式,积极选送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进行短、中期锻炼,特别是要把刚毕业的、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到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强他们的科技综合实力,增强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以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大量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提供了条件。学院通过这些模式的校企合作对教师进行了“双师”素质的培养,培养了教师的实践技能。

2 向合作企业派出“访问工程师”,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不能脱离生产实际,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生产一线企业作“访问工程师”。教师通过到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见习性地从事半年到一年的技术性的实践以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到企业实践的目的在于:“一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二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三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实践教

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作“访问工程师”,增强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增加对合作企业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企业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发现科研课题,为企业的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向合作企业派出“访问工程师”,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

3 驻校“企业专家工作室”,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应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扎实、操作技能娴熟,并具备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在学校内成立“企业专家工作室”,让企业专家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协助学校开展实训工作。他们给学院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通过驻校企业专家工作室,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校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增强了他们自觉地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学院驻企工作站”,派出以教授级高工领衔的营销教师团队,指导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项目化课程的开发、校企合作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制定、项目化具有酒类营销特色教材的编写;开设讲座,传播企业文化、传授实战经验;通过编写案例、开发教材等形式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学院驻企工作站”,及时与学院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咨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企业专家工作室”,让企业专家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所培养的学生也纷纷在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四、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1 健全教师激励及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处在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科研三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缺乏对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提升的自觉性,导致他们知识与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师资的待遇要与教师技术职务(职称)和专业技术职务或技能等级同时挂钩,形成利益驱动机制。工资待遇实行“就高不就低”政策,即工资标准按教师技术职务(职称)和专业技术职务或技能等级两个职称中最高职称的工资标准计算;对具有双师职称的教师,在职务晋升和工资待遇上应高于同级别单职称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开展科研、教研活动,特别是结合教学开展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或带动校办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学校要优先安排经费、辅助人员、实验室,并给以时间保证。

应该制定符合职教特点的职称评审标准,这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瓶颈,尤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上要体现高职的特殊性。一方面,要降低理论科研水平的考核比重,将技术实践能力纳入评审体系;另一方面,兼顾教师基本功原则,应把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要评审依据。教师在企业的顶岗实践以及企业对教师实践的评价应该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以此来激励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的积极性。

要形成符合“双师型”教师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教学为重,以“双师”素质为亮点,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对高职院校教师评价考核上,可以参照对比2008年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高职高专部分)的要求,对教师风范与教学经历、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力、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教学团队建设等五大方面进行评价,着重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企业经历的评定。在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中,应该注意对教师为社会服务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服务新兴行业企业,通过新产品试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使企业赢得新的增长点,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

2 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

学校在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实施计划和管理规定时要兼顾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尤其是要考虑学校的经费投人能力,避免使计划在制订之初就成为不切实际、无法执行的一纸公文。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双师”师教师队伍建设上,制定了《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外聘兼职教师聘请及管理办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教风建设的几点意见》、《教职工岗位津贴实施办法》、《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标兵评选办法》、《关于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试行办法》、《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和管理试行办法》、《青年教师培养办法》、《实践指导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这一系列制度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向、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及措施,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与监控机制。

综上,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推动我国职教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就需要培养出数量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相信,只要从制度人手,建立健全、严格的规范与制度,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又好又快地培养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顺利地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高职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87-91

[2]纪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1)

[3]杨云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30―31

[4]刘

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工作室 策略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院级课题“工业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Y-2009-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0-02

一、高职工业设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在国内高职界“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教师。这是“双师型”教师的第一层含义。“双师型”教师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在专业教师的组成上,由学校部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任教经验丰富的“理论型”专职教师,和部分从企业聘任的设计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专业角度分析,高职工业设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综合知识层次。高职工业设计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面应更为广阔,除本专业所必需的设计理论和软件技能以外,还包括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是一种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专业教师需要掌握多门知识,除了要精熟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随着社会经济和设计产业的加速,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具备能适应现代设计发展需要。

2.能力结构。高职工业设计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软件操作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软件操作能力是指设计软件的熟练程度,是设计师必需的实用性软件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具体在要熟练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CorelDRAW等),三维渲染造型软件(Rhino、3DS MAS等),机械工程类软件(solidworks、Pro\E、UGNX等。

3.职业素质层次。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具有敬业精神。

二、高职工业设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工业设计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办出职教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它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工业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认为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提升学历层次,加强高职师资培训。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学历偏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好多设计教师都是本科毕业以后进入学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要优化教师的个体素质,我们认为有必要根据高职教师这一阶段性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措施,依托全国现有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

2.保持与企业紧密结合。前面提到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的是企业。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多深入工厂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可以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定期派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设计发展趋势等信息。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3.优化专业教师整体结构,建立专业化“工作室”。按照高职工业设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要求,调整师资结构,使二者之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以及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

4.建立激励措施制度。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还不了解,有的教师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这在一方面我们需要引导,重要的是要建立激励措施让教师的“双师“素质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人事制度、课时分配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比如在职称评审、晋升职务时“双师型”教师优先考虑,评选为专业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时要求必须是“双师型”教师,给业务综合能力好的“双师型”教师发放骨干津贴等等。值得思考的是,部分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仍然是按照普通高校评定职称的条件,对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较高,而对设计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尤其和企业的紧密结合程度。这种导向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工业设计职业教育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从业教师的专业素质,面对职业教育的现状,培养市场需要的优秀设计师,要求我们尽快建立一支具有工业设计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工业设计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杜世禄.引企入教,共建示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高红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3]傅琼.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4]朱荔丽、钟蕾:“‘产学研’平台与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商场现代化》,2012,7.

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篇7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体现了学校教学水平、科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讲话中指出的:“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与水平是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

因此。可以说实验室是最能体现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平台。

一、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实验室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

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和学生完成学业的必备条件。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体系中,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量和固定资产额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实验室集中了学校主要的技术装备与教学资源,特别是许多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功能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学生通过对这些设备的使用了解,可以亲身并直观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与发展趋势,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技术氛围。

2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基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科学、知识创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才,二是装备。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聚集。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多学科交叉的影响,这些特点使高等学校成为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沃土,是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摹地。

“十五”期间,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保持在25万左右。承担了2/3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量的“863计划”等项目,依托高等学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近2/3。实践已经表明,高等学校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大多数的科研成果是在实验室产生的,而新的成果也需要仪器的检测作为支撑。据统计,“十五”期间。“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经费的20%左右用于购置科学仪器,“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知识创新工程更将大量的经费用于科学仪器购置。

3 实验室是社会服务的基础

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的知识(智力)和技术优势,直接为社会解决迫切的生产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服务问题,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高等学校的需求。相关统计表明,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基础研究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5年,高等学校参加R&D活动的人员达到22.7万人年,用于R&D活动的经费为242.3亿元,其中133.1亿元来自政府,88.9亿元来自企业,16.3亿元来自国内其他机构,4.0亿元来自国外。高等学校在技术市场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为4.2万项,其中68%被转让到各类企业,合同成交金额达122.6亿元(2005年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活动)。2006年高等院校输出技术项目18 401项,输出技术交易额65.0亿元(2006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分析报告),而这都离不开实验的支持。

二、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高等学校实验室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实验室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实验室队伍也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职称、学历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人员流失严重;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对科技创新和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等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根据教育部2004年统计报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总数为157598人,队伍构成情况见表1。

其中实验教师的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队伍的56.4%,实验室技术人员为35%,技术工人和其他人员为8.6%。由此可见,实验教师在实验室工作中占有极重的分量。在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为37207名,占总人数的23.6%;其中实验教师为24799名,占总人数的15.7%:实验室技术人员为12408名,仅占总人数的7.9%。

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10月组织委员进行了全国实验室队伍建设情况调研,返回有效调研报告15份,涉及国内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近百余所高等学校,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在所调研的各高等学校的实验室队伍中,中级以下职称的人员为3072人,占人员总数的66.5%;学历在本科及以下的人员为3796人,占人员总数的82.1%: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员为2171人,占人员总数的48.5%。

从以上统计数字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实验室队伍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各高等学校发展的瓶颈,而实验室人员职称、学历层次偏低、年龄老化表现得尤为突出。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实验室队伍积极性不高

受我国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人员被看作是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教辅”,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标准等方面与一般教辅人员等同。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样定位降低了实验室队伍的重要性,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实验室队伍建设摆在了次要的地位,不利于实验队伍的建设、培养和提高;其次,忽视了实验室队伍在教学及科研中的作用,实验室工作人员中不乏兵强将,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打击了高水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容易造成人员流失和队伍不稳定。目前,实验系列没有正高职称,无论实验室技术人员具有多高的技术水平和优秀的业务水平,都与正高职称无缘,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没有“奔头”。也严重地挫伤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实验室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培养

各高等学校实验室队伍中,本科以下的技术人员占绝大多数,且所学专业十分繁杂,专业对口的少,整体力量相对薄弱;学校为了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将大量的家属收入实验室队伍,使得实验室队伍整体状况更为复杂,在专业结构上比例严重失调;而实验室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很多高等学校愿意花

钱引进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却舍不得在实验室人员的培训上加大投入,造成了实验室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3)实验室岗位缺少竞争,没有合理的人员流动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影响以及职称、待遇、职务等种种方面的原因,高素质、有能力专长的人员不愿意到实验系列队伍中来,而在岗的年轻高学历实验人员往往思想不稳定,积极性不高,想转岗或调动。

2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高等学校中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全面推进,教学科研设备增长速度很快,据统计,2006年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有大约1100多万台件,总金额超过4000亿,与“十五”相比,增加的幅度是184%和160%。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提高,在结构和性能上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我国目前财力、物力和人力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在充分发挥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备重复购置

高等学校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大部分是由国家投入购置的,设备购置经费来自建设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投资。使用权归申请单位和基层使用单位,这样就易产生“不要白不要”的错误思想,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与设备所在单位及个人的利益没有联系,用好用不好一个样,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2)封闭式管理,没有资源共享观念

大型仪器设备只用于本校甚至基层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校内外的开放使用不够甚至不开放,缺乏明显的经济约束机制,造成使用效益低下,同时引发改造和正常运行的费用不足等问题。

(3)管理技术队伍明显不足

大型仪器设备在结构和性能上发生了变化,对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部分高等学校对实验室管理技术队伍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先进设备没人会用或者只能使用部分功能,不仅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功能开发,设备利用率不高。

(4)缺少外检测资质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大部分都集中在高校各级科研实验室中,其测试数据具有相当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但目前高校实验室中很少有取得认证资质的(如CMA认证,据了解目前在北京取得强度检测CMA认证的高等学校只有北京工业大学强度检测所一家),没有取得法定检测的授权,从而导致数据的可信度不高,影响了利用大型设备对外服务的能力。

三、对当前实验工作的建议

1 充分认识实验室队伍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切实解决在实验室队伍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实验室队伍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战略方针的实施,实验室的地位更加重要,而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都离不开实验室人员的参与。没有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1)完善职称晋升与岗位聘任,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

实验室系列职称没有正高级职称,而实验室人员大量的时间都在从事实验教学、进行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以及相应的技术改革工作,很少能够在科研、论文等方面有所提高。因此,从稳定实验室工作队伍的角度出发,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时应对实践能力较强和工作业绩较好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目前,国内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使那些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高、成果多、确实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实验人员享受到相应的待遇。如上海大学在校内设立实验技术总监岗位,清华大学实验室技术队伍可以晋升正高“研究员级高工”。中南大学评正高级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按照实验系列进行评审。武汉大学实验室队伍采取特殊政策设立了教授级实验师。

(2)建立资格认证体系和培训机制

建立实验室技术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可仿照公务员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实验室技术人员上岗的要求和人员素质采取资格认证。

对现有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学历教育,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通过短期培训、进修学习、会议交流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务知识、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强化实验技术队伍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实验技术水平,也能够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技术支撑。

(3)引入激励与竞争机制,鼓励教师到实验室工作

①制定科学、完善的实验技术队伍考核办法。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要以业绩与成果为主,并与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职业道德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奖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选拔重点培养对象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②建市“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和考核不称职人员的退出机制。对于不符合实验技术队伍发展需要且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员,可安排提前离岗;对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逐步退出实验技术队伍,鼓励并帮助他们应聘适合自己的岗位;确实无法安排的,应将人事关系转至校人才交流中心。同时,应鼓励青年教师到实验室工作,熟悉实验室的管理、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设立实验技术成果奖,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致力于实验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实验设备的功能开发与利用、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特色设备的研制、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实验教材编写和科研活动等,奖项与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同等对待。

2 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

(1)进一步完善大型仪器设备优质资源信息平台

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目前各高等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对设备的购置论证、信息共享、使用考核等实现信息网络化传递,建立跨校、跨地区的大型设备共享平台,促进联合、共建、共享、共用,血向社会开放,努力提高其投资效益,更好地为新世纪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大型仪器设备专用基金

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及运行维持费用不足是各高等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应抓好设备购置的前期论证工作,建议各校建立设各维修专用账号,对6%的设各维护费用由学校统一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维修基金、分析测试基金等辅助基金。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完好率,以此保证提高使用效益。

(3)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高、新、尖的大型仪器设备,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待遇,鼓励实验室人员进修,不仅可以带动大型仪器设各使用效率的提高,使设备的原有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可以带动大型仪器设备深层次功能的开发。

实验室是大学整体实力的体现,做好实验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而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是人,只有真正建立一支基础知识扎实、业务水平突出;结构合理、严谨治学:勤于服务、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实验室队伍,才能使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真正得到发展,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创新型国家方针的实施所提出的要求,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

室内设计师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 可持续发展 问题 措施

近年,虽然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室内设计专业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是教学方法及水平却良莠不齐,以前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不再适应现代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设计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会画几张图纸已经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经学校三年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到公司后根本不能够直接进入角色,企业不得不花大力气进行专业的再培训,该现象说明职业教育和市场的衔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才能让室内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今要解决的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养人才的方向不明确

室内装饰行业中也有很多不同设计师、制图员、预算员、施工管理等职业分工。制图员的要求较低,短期内就能培训上岗。现在社会办学及很多自学者都能达到要求,市场上这类人员也较多。但是设计师的要求要较高,除了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且实践经验相当重要,此类人员较短缺。施工管理人员需懂得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应当具有很强的现场实践能力,该类人员也较短缺。

1.2 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计都是沿用本科教育的课程安排,不太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的基本的模式已沿用十多年,有些课程安排已进经不能适应现今行业的需求。此外,原有的课程安排过于注重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导致缺乏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

1.3 实践教学理念、方法落后

室内装饰行业非常的注重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很多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不好,如:施工技术课程,讲了很多,画了很多图,可学生还是不能客观的感受,理解起来有困难,若学生能看到施工的实际过程,理解起来就很容易。

1.4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很多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高学历教师、中高职称教师的比例较少,低职称教师的比例却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室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对教师相关的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当高,很多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对装饰工程的实践活动却没有真正的从事过,对于教学面向市场的商业行为认识不深,无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材料的特性、造价、行业标准、设计规范等的具体应用。

2、促进室内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用人需要

该行业在社会竞争的程度非常激烈,企业迫切需要实用型的人才,根据社会实际的需要来增强手绘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根据目前设计行业的需要所须进行的改革。手绘不同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它能直接而快速的表达设计者的意图。目前,在电脑绘制占垄断地位的局面下,可考虑增加“设计手绘表现”等课程。针对专业的知识结构、企业要求来增加建筑专业课程、室内设计专业的产生种类。设计理念乃设计之本,“以人为本”已成为流行的设计观念。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其起到一种综合的制约作用,但是人们对建筑及其环境的认识出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的共通点,对于具体到室内设计,要求把握包括环境、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在内的新思路,由此而建立起全新的设计理念。所以,通过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十分重要的。

2.2 打好专业基础

(1)基础造型艺术主要是通过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等方面训练学生的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的空间概念、美学法则、造型能力、色彩感觉与表达能力,与其它艺术类的基础课程非常相似。同时,在室内空间设计基础教学中,立体构成课程更是强调了空间的构成,除了多维视觉体验外,还须重视多维度的触觉心理体验。为了能强化多维度思维的培养,主张从二维的绘画状态中逃逸,以更好的发展头脑的“虚拟空间概念”。

(2)工程技术基础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延伸与深化,设计必须要了解建筑、设计的语言表达,建筑学初步和室内设计制图为主要的与此相关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建筑的风格、结构、材料、建造及形式等基本知识,以及制图规范与技能、建筑形体的表达、投影知识、室内装修施工图、透视图的原理与画法等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

2.3 实践课程走出教室模拟实战

实践课程是检验与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深化,通过课堂教学对室内设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之后,必须走出课堂,使理论知识落实在具体空间中,进行立体的实战训练,对实际空间进行模拟实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不仅为模拟实际工程设计,同时也能体验设计任务的行业要求和标准。空间设计实战模拟训练具有几点好处:(1)在学生面对实际项目时,更容易处于主动状态;(2)只有在实际项目中学生才能真正的体会与加强室内设计的尺寸尺度的概念,同时能得训练;(3)只有在实际项目中才可以会体验到室内设计要细致深入的程度,包括对原始场地的考察和测量,设计材料意向,设计方案的综合考虑,设计图面表达等,这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作,能够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锻炼。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室内设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室内设计专业相关联的环节进行疏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关注,以促进该专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士福.关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20-22.

上一篇:土木本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木土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