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3 01:20:32

西医论文

西医论文篇1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世界的现代化程度已经使人类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大量成果。但是,人类本身却不断地遭受着环境变化、社会关系和疾病侵扰等诸多问题。摒除客观条件的不易控制性之外,人类在生理病理、应变机制、病症治疗、预防康复等多个方面的认识,实际上还是很肤浅的。举例说无处不在的病毒性感冒早已对人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可是至今医药学界在防治措施中并无良策,往往处于被动之中。

由此,不能埋怨一百多年来医学理论的迟缓发展,也不能责怪当今的医学科技不发达。究其根本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世界两大医学体系——中华医学和西方医学目前未能真正地融会贯通,所以不能形成合力以对付病魔和提高人类自身的健康素质。

然而,通过中国对中医药伟大宝库半个世纪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可以说中华医学已经开始迈入脱离虚玄理论,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了——这就是即将崛起的现代中医学。后者通过崭新的生理应激理论,已经能够基本说明中医的科学性、规律性、诊治法则和临床效验。与此同时,对于生理应激理论十分陌生的西方医学来说,也存在着一种继续前进的机遇,从而在诸如现代人体平衡理论、人体机能状态分类、亚健康问题、诊治对策等方面,获得崭新的认识和有益的进步。如是说,以往难于融洽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已有了一个共同的结合点,这就是当今世界医学界都应关注的生理应激理论的意义所在!就此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中国经络科学研究成果的启示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在中医典籍及现代研究中,对经络有着各式各样的描述和阐释,真是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有一套学说逐渐脱颖而出,这就是在1986年9月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正式宣读的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此学说坚持了古代医家的一贯思路,合理地揭示了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

上述见解,别以为对西医学来说尚属已知结构,但其中却存在有许多的未知认识:例如交感性神经的节段性规律、交感性神经在体表-内脏双向联接中的作用、交感性传入神经的生理属性、交感性神经的感知及与大脑皮层的关系等等。然而根据笔者大量文献资料的论证,我国医家在公元前就发现了脉及支配脉管的交感性神经,并被称为“经脉”或“经络”。解析后来看,它的结构及功能在古代经络学说中阐释的明白清楚,应用的得心应手,并使中华医学在上述领域已经独领两千多年。

深入地说,经络这种人体结构具有流动性和感知性的属性,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为主要基础的功能性表现;循经感传及慢速性是交感性传入神经基本的内脏性感知功能;“心胸内关谋”,“肚腹三里留”等经验反映了交感性神经潜在的特异性节段联系;针灸经络穴位所导致的神经-体液性调节,是由于激活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以及中枢下丘脑所形成的,后者也是一种血管-神经复合结构,具有交感神经系统中枢和垂体门脉系统的双重作用。如此等等,科学地说明了经络的许多低级属性及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追溯这些原因,可以在环节动物如蚯蚓水平发现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雏形,并且在人体内现存的交感神经干(链)就是这一进化的痕迹。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证和具体说明请参见笔者专著《现代针灸学概论》一书[1]。

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的医学研究中,躯体性神经及大脑的意识支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络本质的研究而显得事倍功半,并且还延缓了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这是揭示经络本质的另一种意义或启示。

2生理应激理论的发展

在人类探讨自身生命规律的时候,不能不提及西方医学近200年来研究人体平衡理论的经典过程。19世纪里法国伯尔纳(Bernard)提出了以循环系统起核心作用的“内环境”学说,20世纪初美国坎农(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中心的“稳态”学说。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学教授赛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系统为中心的“应激”学说。这种应激被认为是机体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并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的功能防卫反应。所以,这种应激学说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至此,现代神经-体液理论已经比较深入了,但就学术系统来说,仍给人难以自圆其说的遗憾。

然而,当人们关注中华医学传统经典的时候,当中西医结合学者审视古论的时候,许多灵感可能就会不期而至。正如前述,“经脉”、“络脉”、“气血流注”、“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等,可以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神经-体液调节的雏形。特别是在1963年,中国著名的生理学泰斗蔡翘教授在赛里应激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理应激”的概念[2]。这种生理应激强调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刺激反应恢复到原来正常状态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由此可见这与赛里应激有着根本的不同,即后者一般被视为“病理应激”。这种不同似乎并未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在中国却很早很默契地被用来认识针灸针麻的调节原理了[3]。

深入地说,针灸针麻的实施非常符合生理应激的概念和过程;同时,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生理应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笔者的系列研究还证实:针灸针麻术所导致的机体反应基本上是在如下七个系统中进行的:交感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脏系统。这七个系统不仅是针灸针麻调节原理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整个机体维持体内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的基本单位,因此可以统称为生理应激系统。站在人体生命科学的高度还可发现,这个大系统也是人体生命机制的基本调节系统,或经常被人们誉为“生命力(又称为内驱力)”的系统。

解剖生理学指出,血管系统作为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等的传输基础,应该是自环节动物以来最基本的生物结构。交感神经系统可以在中枢痛觉调制系统的调控下,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神经递质调节着血管系统、内脏系统。特别是中枢中的下丘脑,不仅是典型的血管-神经结构,执行着调节垂体门脉和高级中枢植物性神经功能的重要功能;并且也是公认的表现出生命力及维持生理稳态的必需结构。例如在环节动物的血和血管开始构成为一个闭锁性的循环系统,与此同时也才开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经节组成的链状神经系,这样两者就可以在保持内外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联系到实验研究已证明了经络具有的许多低级生物属性,所以笔者有理由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核心理论的经络学说,可以说在结构布局和调节功能两方面,实际上早已勾划出了一幅神经-体液调节理论的原始画卷。现代研究也已经揭示了经络气血的重要物质基础,即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竟在生理应激状态中起着枢纽样的作用[1]!由此不仅展现了中医学现代化的良好条件,而且也促进了现代医学的成熟发展。

3现代医学理论的重大进展

例如至今尚属天下难题的现代人体平衡理论,在中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人体平衡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到生理应激理论就可以这样总结出来了:以血管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为枢纽的生理应激系统在维持和调节机体内、外平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内平衡是系统性调节的结果。其中枢纽的作用已由中国古代经络学说所全面阐述,其中的系统性调节即是组成生理应激系统的七个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或再平衡。由此比较西方医学研究中只强调单一结构的弱点,中华医学的整体观更能全面地认识人体的生命机制了。

这一成果再结合到中医体质学说关于“视人五态乃治之”的思想,现代中医学还创新地提出了现代人体机能的五种状态,即生理状态、代偿状态、生理应激状态、病理应激状态、衰竭状态。这一突破不仅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也使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观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在诊治过程中,如果不仅知道病因(这是西医的长处),而且也知道患者所处的状态(这是中医的长处),那么就会使整体诊断更准确,个体治疗更贴切。因此以中西医结合为特征的现代中医学还提出了崭新的复合诊治法[4]。

又例如时下人们喜欢谈论的所谓“亚健康”(又被称为“半健康”或“第三状态”)。很多人都为处于如疲劳、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忧郁等等状态而苦恼。目前“亚健康”仅仅定义为无病与有病之间的状态是既空洞又不准确的。显然西医学和传统中医学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然而,现代中医学采用的现代人体机能状态分类法,就将“亚健康”归为“生理应激”状态。这即是在平常态、代偿态、生理应激态、病理应激态和衰竭态等五种状态中的第三状态。其中既明确了“亚健康”在整体上所处的生理病理状态,又在经络辨证中也有利于病或证(态)的转归分析。这样不仅使现代中医学既有了传统中医的特点又有了现代医学的特点,而且使中医药和针灸成为了调节和治疗这种状态的最佳疗法。

4小结

中国进行医学现代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其中的重大步骤就是非常开放地把西方医学也当作主流医学之一,并与中华医学并驾齐驱。与此同时,在中国古代医学丰厚的理论阐述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传统医学的科学内核一旦被破解和揭示,就会升华传统医学达到质的突破—这就是现代中医学的企求和目标!

通过本文对生理应激理论及其应用的初步介绍,特别是已经在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和临床中的成功应用[5,6],说明了应用这套科学的“大理论”来指导现代中医学的总结和应用是非常可行的。站在世界医学的高度,中医学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仅是中华医学的巨大进步和荣光,而且也是现代医学的催熟剂和完善机遇。而今,具有中国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生理应激理论已经明明白白地摆在了大家的面前了!如果讲究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层和医学界能抓住这一重大契机,那么在中西医真正结合之际,就能展示现代神经-体液理论的应有进展,就能展示世界现代医学体系的最新模式,就能展示保障人类健康的最佳方案,也就能早日展示人类“医学大同”的理想蓝图!

【参考文献】

1袁其伦.现代针灸学概论.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2蔡翘.Selye应激学说与生理应激.生理科学进展,1963,5(1):1.

3袁其伦.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

4袁其伦.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5YuanQilun.OnInnovativeDevelop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nicalAcupuncture,1999,10(4):361.

西医论文篇2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 “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 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 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西医论文篇3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眼科血证四期理论指导用药结合西药对眼底出血的疗效。方法;根据眼底出血到就诊的时间结合眼底情况将该病分为四期。针对各期不同的主次矛盾,运用不同的中药组方配合西药进行治疗,即加快了出血的吸收缩短病程,又阻止了疾病的发展演变,降低了淤血作为第二致病因素引起并发证的危险。结果;43列患眼,治愈26列,占60.4%,有效40列,总有效率9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四期出血理论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眼底出血第二致病因素血证四期理论

眼底出血是眼科一常见病,多发病,致盲病。该病病因大多与全身病变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导致眼底出血的全身疾病诸如糖尿病,血管炎,高血压,高脂血证等病也日益增多。在该病的诊断治疗上,中西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发挥其优势,使得该病在我国的治愈率远高于国外,集中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巨大优势。笔者将近十余年来眼科临床中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3列43眼典型病列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该组病列是1994年至2007年间经本科观察治疗者,观察时间最短3天,最长3个月,共43列。其中男性12列(占36.7%),女性21列(占63.3%),就诊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72岁,43列平均年龄57岁。43列患者中,其中在15天内就诊者20列,45天以内就诊者11列,45至75天内就诊者7列,75天以后就诊者5列(若有双眼先后发病者以后发眼发病时间为准,且治疗以后发病为主治眼)。以上四组病列均有个别患者非首次就诊于我科。43眼中因出血引起中心视力受损者29列,视野均有不同程度受损,眼底均有出血,无论是网膜下或网膜前,个别病列眼底软.硬性渗出,机化增殖等。

临床中医分期

按眼科血证四期划分理论(成都中医药大学,王明芳)将本组各患者归为四组;

1出血期,指出血15天内者,20只眼

2淤血期,出血45天内,11只眼

3死血期,45天到75天内,7只眼

4干血期,75天以上者,5只眼

治疗方法

各患者存在全身基础病变者均以西药控制和改善,如降血糖至正常水平,维持血压正常,降低血粘滞度等。中药均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1期患者中医方面以止血活血为原则,并注意止血不留淤,常用生蒲黄汤加减。方药主要组成成分;生蒲黄15g芥碳15g旱莲草30g丹皮12g生地12g郁金12g.严重者加维生素类西药,但应防止影响中药功效发挥。

2期以活血化淤为治则,同时注意活血不动血,去淤不伤正,代表方剂血俯逐淤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之。当归15g生地10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2g柴胡10g桔梗15g牛膝15g.西药可配合口服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辅助治疗。

3期以痰淤同治,着眼于淤,痰,水三者,从痰淤同治,血水同治立法,可猪苓散合涤痰汤加减之,半夏15g茯苓12g橘红15g菖蒲15g胆南星20g竹茹15g,肌注碘制剂,配合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

4期,以扶正散结为主。因4期患者病程日久,多虚实夹杂,故拟驻景丸加减治之,楮实子30g菟丝子30g前仁15g生三七15g枸杞15g三菱10g浙贝15g昆布10g.西药可口服醋氮酰安共同促进机化物吸收,改善视力视野。

评定标准及疗效结果

疗效标准

根据眼底检查、视力的变化,疗效分为优,良,显效,无效四类。优;眼底出血、渗出绝大部分吸收,视力恢复到患病前,或仅差少许。良:眼底出血、渗出吸收超过二分之一,视力有恢复大于患病前二分之一但均未到优的标准。显效;视力提高,不到患前一半,眼底出血渗出有少量吸收。无效;眼底出血、渗出无改善,视力不变或有所下降。所有患者均与治疗前做自身对照后评定疗效。

结果

本组43只眼经治疗后优26列,占60.4%;良11只眼,占25.5%,显效3列,占7%,无效3列,占7%。总有效44列,总有效率93%。其中一期患者优良率100%,二期优良率90.9%三期优良率70.2%,四期40%,总有效率93%,较为满意。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出血时间越短,治愈率越高,越到后期治疗越困难,治疗中1列发生再次眼底出血。

体会;

眼底出血既是多种眼病的结果,但同时脉外之血又是继发其他眼病之因,重视淤血作为第二致病因素的危害性。因此一旦发现眼底出血,查找病因,尽快止血,并使出血尽快吸收恢复视力,阻止出血向死血期干血期演变,降低继发新生血管,PVR等的发病率甚为关键。西医学在确立病因,和治疗全身基础病变上有其优势,但在眼科治疗方面显得不足。而中医中药在治疗血证方面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该组病列中的中医辩证我们以疾病分期统分型比较符合眼科血证的发病进展和演变规律,给治疗和评估带来了极大方便。在这里集中体现了止血不留淤,活血不动血,去淤不伤正,且具有眼科特色的整体辩证观理论。我们在临床应用和观察中体会到,中西药合用对改善微循环、促进眼底出血吸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视力有明显的作用。眼底出血的治疗往往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总的医疗费用较昂贵,对于广大基层和较偏远地区医疗设备缺乏,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在充分认识到眼底新生血管和增殖体和PVR,RD等危害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四期出血理论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眼底病学》(张承芬主编)

《目经大成》

《中医眼科学》(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银海精微》

西医论文篇4

关键词:腱鞘囊肿;芒硝;民间验方

腱鞘囊肿是关节附近的一种囊性肿块,病因尚不清楚,好发于成年人,有着发病率高、易复发、发生部位广泛等特点。治疗方法较多,有局部按摩挤压,穿刺抽液,囊内药物注射,外科手术等,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中西医保守治疗方法简便,见效快,患者易于接受,通过对30例患者的治疗观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囊肿部位,腕关节20例,腘窝4例,肘关节5例,髋关节1例。最长发现时间5年,最短10个月。病变部位出现一逐渐长大包块,开始无症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活动时酸胀感;直径约1~3cm,最大的囊肿4cm,为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表面光滑。

1.2用法取芒硝60g,大蒜60g,654-2片20mg共捣如泥备用。囊肿在腕关节及手背者,芒硝份量大于大蒜(6:4),发于腘窝及膝关节者,芒硝少于大蒜(4:6)。用时先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防止损伤,然后将药敷于囊肿处,用布包扎,如敷2~4h后皮肤觉有发热和痛者,去药并抹去凡士林,半小时后再敷,7天为1个疗程。

2结果

22例治愈,4例缩小,4例无效,治愈率达73.33%,有效率达86.67%,随访5年,10例复发,复发后治疗仍有效。

3讨论

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黏液的良性肿块,最常发生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及肘关节附近。发病原因不明。多见于青年和中年,20~40岁占70%,10岁以下儿童罕见,女性多于男性,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极少数病例囊肿可自行吸收,多数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多数病例经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可复发。极少数病例需手术切除,效果良好,但组织损伤大,有一定并发症。

目前国外文献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显示:Nield和Evans发现经粗针抽吸一年后59%复发[1]。Derby研究的数字是67%,当手背病变用该方法治疗复发率达88%。Richman等注意到63%的复发率[2]。针抽加注射糖皮质激素疗法:Derby的研究成果似乎复发率低,13例发生于手掌的复发率54%,45例发生于手背复发率是42%,但标本量太小,可信度差。手术治疗:Angelides提供了1%的复发率[3]。Clay和Clement提供的复发率是3%[4]。但绝大多数大宗资料报道显示:Faithful和Seeto在对手背腱鞘囊肿手术减低到14%的复发率[5]。Dias和Buch报道一份370例手背手术的复发率是27%,230例手掌手术的复发率是40%[6]。Derby提供了262例手背手术的复发率是28%,230例手掌手术的复发率是25%。除此还有术后并发症,Dias的系列报道:永久性瘢痕、压痛及感觉过敏发生率15%,特别是掌面的手术。Jacobs和Govaers观察到28%复发率和相同比例的并发症,如:疼痛、感觉迟钝或麻木[7]。

方中芒硝外用具有清热解毒,破血行血,散结消肿的功效[8]。大蒜外用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去除皮肤的老化角质层,软化皮肤并增强其弹性。654-2可很好通过皮肤组织吸收并在局部发挥作用,有效解除患处小动脉痉挛,扩张小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利于芒硝的渗入,以便更好的发挥软坚散结的作用。凡士林保护皮肤。本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高,价格低廉,应用方便,除微痛外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发挥了祖国医学的传统优势,为治疗腱鞘囊肿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减轻了手术之苦和由此带来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NieldDV,EvansDM.Aspirationofganglia.JHandSurg,1986,11:264.

2RichmanJA,GelbermanRH,EngberWD,etal.Ganglionsofthewristanddigits.Resultsoftreatmentbyaspirationandcystwallpuncture.JHandSurg[Am],1987,12:1041-1043.

3AngelidesAC.Ganglionsofthehandandwrist.In:GreenDP,ed.Operativehandsurgery.2ndEd.NewYork:ChurchillLivingstone,1998,2281-2299.

4ClayNR,ClementDA.Thetreatmentofdorsalwristgangliabyradicalincision.JHandSurg[Br],1988,13:187-191.

5FaithfulDK,SeetoBG.Thesimplewristganglion-morethanaminorsurgicalprocedure.HandSurgery,2000,5:139-143.

6DiasJJ,BuchK.Palmarwristganglion:doesinterventionimproveoutcome?Aprospectivestudyofthenaturalhistoryandpatientreportedtreatmentoutcomes.JHandSurg[Br],2003,28:172-176.

7JacobsLGH,GovaersKJM.Thevolarwristganglion-justasimplecyst?JHandSurg[Br],1990,15:342-346.

西医论文篇5

一、中、西方医学的概念及思想发展

(一)中、西方医学概念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其理论基本特色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西医学即西方国家的医学,其相对于中国医学而称。现今正发展的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是近代西方国家学者否定摒弃掉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之后,发展出的一门全新医学体系。其基础学科有解剖,生理学,细胞学,组织胚胎学等等,而且其理论学说都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有较密切的联系。

(二)中、西方医学思想发展及差异

中西医均起源于远古时代对人体的基本认识[1],在发展过程中,中医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而这又成为影响中医诊治指导思想的主要因素。而西医自文艺复兴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指导,很快摆脱神学、宗教的束缚,从古代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观察实验方法,通过自然科学反映对象。可以认为,中医诊疗起源于朴素的人体认识,丰厚的哲学内涵,内容上属于经验科学,传承形式上是人文科学;而西医诊疗源于淡化的哲学影响和精细的人体认识[2],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研究对象。中西医存在着技术差异,文化差异,自西医传入中国,便逐渐开始了结合,清末民初就有所谓中西汇通派,至今这种思潮从未停止,并且不断寻求获得更大的突破与结合。

二、中西医两方面学习方法

(一)以扎实中医基底为前提

中医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并借用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进行系统阐释总结,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中医思维,如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取象比类思维等。[3]这些思维经临床检验,有成效便留在各家手中丰富传承。但其缺少自然科学对形体结构的深入了解,带有主观思辨的模糊性。

由此,对中医院校而言(尤其对于未接触过中医,国学功底差的学子),教会学生树立全面深入的中医理解力,培养深厚的中医文化气质,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能力,是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可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投入。

1.信仰

对中医学有热情、恒心和信心,无热情,便没有动力,无恒心,也就没有毅力,而缺少这些,必定难以学好中医。历代名医学医的原因主要有:因疾学医,因孝学医;世代学医,继承祖业;诟世从医,厌世行医;热爱国医,济世救人[4]。并不是说有段沧桑的经历才能对中医了解透彻,想参透中医奥妙,非得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做为一生的信仰去跟随、创新。

2.刻苦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方面要熟读入门课本和经典,博览各家医注,岳美中金寿山,彭履祥,刘渡舟等人传记中,每个人的阅读书目都是长长的几号,更有台湾国老张步桃,伤寒论读3000遍,黄帝内经抄了50遍。另一方面背诵,历代名医,都有起五更睡半夜来背诵中医书籍的经历,背诵熟练,信口拈来。并不是所有的名医都有自己的技巧,只不过不了解他背后的心酸罢了,现在,许多中医学生得到些皮毛,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思进取,安慰自己还不错,但离开了乌托邦,什么都不是。若肯下足功夫,想不成为一本行走的医学百科全书都难。

3.思考

善思之人善学,更是善自学学之人。学习理论知识时善于整合归纳。金寿山、李金镛等多位医家坚持写写资料卡片的习惯,将有用的知识类比对比的东西,听到看到的各种观点等等都写在卡片上,后分门归类,便于回顾查找,学习中医经典,任应秋强调,逐字读经,弄懂每个字在句中段中的意思,勤写笔记,深思归纳。没有什么是一看就懂的,需要花时间去思考,更需要有计划目的的思考。

4.使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医是靠临床不断实践得来的,尽管现阶段各体系都已日臻完善,但对于较抽象的思维理论,不通过临床检验总结,很难在心中有深刻印象。也很难在以后工作中,轻车熟路的放开手去做,但其前提是将理论基础,熟记于心。

(二)积极借鉴西医成熟的人体认识系统

随着西医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中医加强对人体、结构、组织等的认识,但并不意味着中医理论思想是错误的。营造能使中医学生在西医精细的人体生命认识体形象,充分理解中医传统思维和哲学方法的氛围[5]是现阶段中医发展的出路。

西医的发展基础是人体生命的精细化、系统化,诊断学和治疗基于解剖学、组织学和形态学的认识[6],由此来看西医诊治采用的割、补、换也不无道理,但这也是与中医相较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中医院校学子应该借鉴西医但不被其诊治思想混淆,以免在以后临床工作中运用中西医疾病理论知识对辩证施治产生诱导。

三、小结

西医论文篇6

卵巢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指月经初潮后到40岁之前发生的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状态,为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率为1%[1]。目前研究认为POF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免疫、代谢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1遗传性因素

有关家谱调查发现POF发病率在女性亲属中,有家族史的达100%,而散发性的仅为1%;由特定基因序列单元大量重复构成,长度在人类高度遗传的端粒的缺失同衰老密切相关,且多出现POF,说明POF具有较高的家族遗传倾向。

两条结构正常的X染色体对维持卵泡正常的储备至关重要,X染色体上的任何缺失都会引起卵巢功能衰竭[2]。目前研究发现,POF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传递或X连锁显性限制性遗传病,常伴有染色体重组、移位或单体性改变,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间的移位[3],以及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等。由于X染色体上各区段载有不同的基因,因此缺失或重组的部位不同决定着产生不同的症状,如X染色体Xp11和Xq13末端缺失常表现为完全性卵巢功能衰竭;Xp21和Xq24末端缺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卵巢功能紊乱,病人多表现为POF[4]。

Marozzi等[5]提出导致POF的特定基因区段可能位于Xq的末端,即限定Xq26~q28之间,它们对卵巢发育和卵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Schlessinger等[6]研究发现,POF患者X常染色体第3位点上一转录因子FOXL2的缺失,可导致单倍体缺失而引起卵泡数量的减少。

线粒体DNA的缺失可加速卵泡细胞凋亡,引起卵巢功能衰退。女性随年龄增加,线粒体DNA缺失率逐渐上升,绝经妇女则高达86.4%。缺失部位多在8649~13447位和8482~13460位[3],直接影响线粒体呼吸链上主要酶的转录、合成,使胞内能量产生障碍,影响卵泡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终致卵巢功能衰竭。

在一些POF病例中,发现一种X连锁基因FMR1与特发性POF有关,但其分子机能还不清楚[7]。此外,维持卵巢始基卵泡数量所必需的Atm/ckit基因变异及其基因产物可引起始基卵泡的凋亡和数量减少;调节女性生育力和性细胞发育的候选基因DAZ-LI突变,以及由基因所致的突变抑制素(INH)结构和功能异常均可导致POF的发生。

2免疫性因素

据有关免疫学研究报道,部分POF患者存在有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或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Falsetti等[8]发现生育后期发生POF的妇女体内存在一种以上自身免疫抗体者占45%。Ishizuka等[9]认为抗核抗体与POF有着明显的关联。Falorni等[10]发现兼有Addison病的POF患者血清中类固醇细胞自身免疫标记物、17a-羟化酶自身抗体或细胞色素P450侧链断裂酶自身抗体大多阳性。

研究发现在POF早期,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CD+5CD+19)增加,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D+8CD+57)减少,且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中ACAB的IgM产生活跃,据此提出卵巢的自身免疫缺陷是导致部分POF发生的病因[11]。王文军等[12]在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时发现,POF及自然绝经者体内细胞免疫、补体水平相似:CD+8、CD+16T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补体C4显著高于健康育龄妇女。表明POF患者的免疫调节、免疫应答均处于衰老状态。而体内存有自身免疫抗体的妇女,也有与此相似的现象,并且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卵巢明显缩小,卵泡数量亦减少。

有研究发现POF患者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生长卵泡的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浸润;在成熟卵泡中有浆细胞、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浸润。这些免疫细胞可释放细胞因子,损害卵泡,加速卵泡的闭锁。此外,卵巢间质中的淋巴细胞可产生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利于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更多地聚集在卵巢,加重对卵巢的损害[3]。王一峰等[13]研究发现,PO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干扰素γ、抗卵巢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反映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POF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卵巢衰竭的患者,常同时患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的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其他如Addison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的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突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胰岛素性糖尿病等,此外,先天性胸腺萎缩亦可有POF之表现。

可见,患者卵巢的T细胞亚群改变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以及针对卵巢抗原的循环自身抗体出现,均提示POF与免疫有关。

3酶学缺陷

半乳糖磷酸盐尿苷转移酶缺乏,使血清半乳糖升高,直接损害卵母细胞,其代谢产物对卵巢实质的损害及含有半乳糖的促性腺激素分子活性的改变也可致卵母细胞过早衰竭。卵巢17α-羟化酶缺陷而不能合成雌激素,使FSH反馈性升高,可引起POF的发生。其它卵巢酶,如17,20碳链裂解酶、类固醇激素脱氢酶以及还原酶的缺陷,也可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发生POF。

4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

促性腺激素FSH,LH及其受体的传导缺陷,人促性腺激素受体FSHR的纯合子突变或杂合子突变,均可引起POF的发生。家族性POF和FraX携带者中呈现较低的雌激素受体基因(TA)n复制率,影响雌激素受体多型性表达,可引起卵巢功能衰竭[14]。

5卵泡性因素

卵泡储备少或闭锁速度快,均可使卵巢功能提前衰竭。

6影响卵巢的危险性因素

6.1感染、疾病与环境因素感染引起的POF主要见于双侧性输卵管卵巢脓肿引起的卵巢组织破坏。在儿童期或青春期患病毒性腮腺炎性卵巢炎可致卵巢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造成POF的发生。风疹、麻疹病毒感染以及严重的结核性、淋菌性或其它化脓性盆腔炎等亦可破坏卵巢组织,造成卵巢功能的减退。

有资料报道,吸烟女性发生POF危险性较不吸烟女性为增加;海洛因依赖对青春期吸毒女性生殖系统有明显损害,其卵巢功能可能出现早衰;大量使用杀虫剂可损伤生殖细胞。许多环境毒素也危害着人类的生殖功能,如来源于橡胶制品、难燃物、杀虫剂、塑料制品、抗氧化剂代谢后的4-乙烯环己烯可引起卵巢功能的衰竭[15];塑料燃烧氧化后产生的多环芳香族烃,能够激活芳香族烃受体而驱动的Bax转录,是导致卵巢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途径[16]。

6.2医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免疫抑制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等。研究发现40岁之前切除一侧或部分卵巢组织后,卵巢分泌的激素下降,使FSH升高、骨质疏松及更年期症状出现的机会增加。也有报道输卵管结扎术使卵巢血供受损,导致类似卵巢去势现象而发生POF[17]。传统的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由于手术扎断子宫动脉和主韧带及子宫骶骨韧带,影响了卵巢正常的血液循环,可导致卵巢萎缩及功能衰退的发生[18]。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时,发生的非目标性的卵巢动脉栓塞,也可导致POF的发生。

人流术或药流不全行清宫术,使子宫内膜受到损伤,对卵巢激素不能产生正常的反应;加之术时患者恐惧、紧张情绪,影响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调节,抑制了卵巢的卵泡生长和排卵功能,并使子宫内膜不能正常的生长或内膜各个部位显示分泌反应不均的状况出现,致使一些妇女发生卵巢功能紊乱,最终可出现POF的征象[19]。

化疗药物可使卵巢发生包膜增厚、间质纤维化、原始卵泡停止发育的组织学变化,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与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及用药剂量、方法和时间等有关。化疗药物中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百消安、氮芥等烷化剂损害生殖细胞,导致POF的危险性最高,且随着剂量增加危险性也增大。此外,阿霉素、长春新碱等以及长时间服用抗类风湿药物如雷公藤,对卵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

长时间或大剂量的放射线可使卵巢发生卵泡丧失,间质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血管硬化和门细胞潴留等病理变化,导致POF的发生。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与患者的年龄及接受的剂量、放疗也有关。有关资料显示,腹部及盆腔照射大于800rads可引起POF;2000~3000rads大多发生永久性卵巢功能衰竭;而小于150rads则无明显影响。

6.3心理因素绝经前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可导致提早绝经。由于强烈的情绪刺激而导致POF的患者,推测可能与潜在卵巢功能较差有关[20]。

POF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根据其在临床多有闭经、不孕的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血隔”“血枯”“闭经”“不孕症”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认识如下: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盛,冲任气血不充而渐至衰竭。②七情内伤,肝郁气滞血瘀,冲任阻滞,气血暗耗;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冲任衰少而致闭经。③大病久病耗伤阴液,或房劳、多产、堕胎、小产等耗竭精血,冲任早衰。④经期、产后外感六淫邪气,与血相搏,瘀阻冲任,而致经闭。⑤物理、化学因素等导致本病发生[21]。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明确指出肾气的盛衰主宰着天癸的至与竭、冲任二脉的盛衰以及月经的行与止。《医学正传》亦云:“经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涸。”因此中医学认为肾虚是本病发生的病理机制所在,由于肾虚,冲任虚衰,血海空虚,无血以下,即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脾虚、肝郁、气血失调等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机理。

由于该病的病机错综复杂,且相互转化,因而医家对POF的病因病机认识多有不同。如:温鸿雁等[22]认为POF除与肾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为肾阳亏虚、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肝郁气滞等。戴德英等[23]认为本病的发生以肾虚为根本,兼有肝郁或瘀证,病机有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虚肝郁、心肾不交,均可导致冲任早衰。朱玲等[24]认为其病机特点是以肾虚为主导,血虚为基础的肾虚血亏血瘀,虚实夹杂。且本虚为多,标实为少。而六淫时毒,浸淫胞脉,扰乱冲任;或情志郁结,气血暗耗,冲任失调,亦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王锡贞等[25]提出POF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冲任衰少。常兼有脾气虚弱、脾湿蕴遏、肝阴虚、肝郁、郁火、肝阳上亢、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心火上炎、水火不济等兼证。同时,药理研究显示补肾类的中药能提高垂体对下丘脑的反应,改善内分泌调节功能;改善低雌激素环境,促卵泡发育成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对于防治POF引起的闭经,以及伴随出现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印证了POF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GoswamiD,ConwayGS.Prematureovarianfailure[J].HumReprodUpdate,2005,11(4):391.

[2]史樱,刘玉兰,阮祥燕.卵巢早衰[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82.

[3]谢梅青.卵巢早衰的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4):193.

[4]伊丽奇,斯日古楞.卵巢早衰[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0):923.

[5]MarozziA,ManfrediniE,TibilettiMG,etal.MoleculadefinitionofXqcommondeletedregioninpatientsaffectedbyPOF[J].HumGenet,2000;107:304.

[6]SchlessingerD,HerreraL,CrisponinL,eta1.GenesandtranslocationsinvolvedinPOF[J].AmJMedGenet,2002,111(3):328.

[7]MurrayA.PrematureovarianfailureandtheFMRIgene[J].SeminReprodMed,2000,18(1):59.

[8]FalsettiL,ScalchiS,VillaniMT,etal.Prematureovarianfailure[J].Gynecolendocrinol,1999,13:189.

[9]IshizukaB,KudoY,AmeniyaA,etal.Antinuclearantibodiesinpatientswithprematureovarianfailure[J].HumReprod,1999,14(1):70.

[10]ChemyshovVP,RadyshTV,GuraIV,etal.Immunedisordersinwomenwithprematueovarianfailureininitialperiod[J].AmJpeprodImmunol,2001,46(3):220.

[11]AlbertoF,StefanoL,PaolaC,eta1.Sten]idcellautuantibodiesarepreferenti-allyexpressedinwomenwithprematureovarianfailurewhohaveadrenalautoimmunity[J].FertilSteril,2002,78(2):270.

[12]王文军,邝健全.卵巢早衰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的关系[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54.

[13]王一峰,欧汝强,杨宁,等.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抗透明带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的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02,11(1):7.

[14]王伟.卵巢早衰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2):136.

[15]HoyerPB,DevinePJ,HuX,etal.Ovariantoxicityof4vinylcyclohexenediepoxide:amenchanisticmodel[J].ToxicolPatho1,2001,29(l):91.

[16]MatikainenT,PerezGI,JurisicovaA,etal.AromatichydrocarbonreceptordrivenBaxgeneexpressionisrequiredforprematureovarianfailurecausedbybiohazai-dousenvironmentalchemicals[J].NatGenet,2001,28(4):355.

[17]俞琳.高促性腺激素闭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9,18(4):220.

[18]陈荣能,王贤芳,王浩.子宫体中心切除术应用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6):62.

[19]侯秀环,杨鉴冰.人流术后卵巢功能紊乱的中西医治疗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2001,24(4):19.

[20]马良坤,林守清.卵巢早衰与卵巢不敏感综合征[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4):198.

[21]夏天,韩冰.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8):707.

[22]温鸿雁,范智斌.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研究近况[J].中医药研究,2001,17(6):49.

[23]戴德英.中医妇科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4]朱玲,罗颂平.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J].中医药学刊,2003,21(1):143.

西医论文篇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卵巢功能早衰

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一种治疗相对困难,疗程长且影响正常生育,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痛苦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3%,占继发性闭经原因的2%~10%[1]。特点为40岁以前的妇女出现持续闭经、雌激素水平低下、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且由于体内低雌激素水平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面部潮红、阵热多汗、骨质疏松等。近年来POF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门诊患者多以闭经、不孕、更年期症状就诊,现对200010~200610在我院妇科门诊诊断为POF患者42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39岁,平均36岁;其中25岁以下9例,26~30岁21例,30岁以上12例;月经初潮年龄范围13~17岁,平均14岁;继发闭经的妇女在停经以前平均行经8.4年,闭经期限平均为3.2年(最少为6个月,最长为10年);40例继发闭经患者中,36例为月经稀少渐至闭经,4例为突发闭经。42例患者中未婚3例,已婚39例。其中9例有分娩史,30例为不孕症占71.4%,大多以不孕来我院就诊,诊断为POF。

1.2症状与体征42例患者中18例(42.9%)有不同程度的低雌激素血症表现,如出汗、心悸、阴道干燥和下降等;24例(57.1%)有程度不等的生殖器及萎缩;23例(54.8%)同时伴发老年性阴道炎。

1.3实验室检查42例患者均做血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和抗卵巢抗体(AOAB)测定,重复3次。检查结果:①FSH,LH值升高,其中以FSH升高更为明显,FSH48.1~171IU/L,LH35.5~162.3IU/L;②E2值明显低于或等于卵泡期水平(2.8~36pmol/L);③PRL(血清泌乳素)值均正常(<20μg/L);④AOAB明显增高为(6.81±1.91)ku/L。

1.4阴道B超检查患者子宫、卵巢小于生育期妇女,25例(59.5%)无卵泡存在,6例(14.3%)虽有卵泡但数量极少,直径小于8nm,连检测未见卵泡发育。

1.5治疗口服倍美力0.625mg或补佳乐0.5mg,每晚1次,连服21d,服药的最后7d加用安宫黄体酮片10mg,口服,1次/d,共7d,治疗3个周期。在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当归、桃仁、枸杞、何首乌、杜仲、龟版、鳖甲、女贞子、知母、黄柏、生地、芍药,1剂/d,连服7d,治疗3个周期。要求生育者用药3个周期后加用克罗米芬,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50~100mg/次,连服5d,停药3d后检测卵泡。

2结果

低雌激素血症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性生活及生殖器萎缩改善。服药期间“月经”周期规律,其中31例恢复正常月经,3例妊娠。

3讨论

3.1病因POF表现为妇女40岁以前自然绝经,可能为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上特发性POF占81%,是POF的最常见类型,这些患者通常无明确病因可循。其他类型的POF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遗传学因素:X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与生育有关的基因突变;②自身免疫性因素:机体产生卵巢自身免疫性抗体,如抗卵巢抗体,抗颗粒细胞抗体,抗透明带抗体,抗核抗体;③高促性腺激素血症和卵泡刺激素(FSH)受体缺陷;④酶学障碍:半乳糖1磷酸尿嘧啶缺陷和甾体激素17α-羟化酶缺陷;⑤原始卵泡储备过少,卵泡闭锁或耗竭过快;⑥外界因素:物理化学因素,手术因素;⑦感染[2]。

3.2诊断临床上40岁以下妇女,出现至少4个月以上闭经,并有2次或以上血清FSH>40U/L(两次检查间隔1个月以上),雌二醇水平<73.2pmol/L,伴有雌激素缺乏症,如潮热、出汗等症,即可诊断为POF[3]。

3.3治疗雌激素、孕激素序贯疗法建立人工周期,方法如前述,采用此法可解决POF患者的潮热、盗汗、心悸等缺雌症状,还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年龄的提前,有些患者还恢复排卵且妊娠。但必须准确掌握适应证、禁忌症,严密监测,耐心指导,及时调整,适时终止。POF常有肾阴耗竭而肝肾之火上延,所以加用中药以滋阴降火、补肾活血治疗效果较好。若POF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伴随或继发性疾病,则需要治疗原发病或伴随疾病:①免疫治疗:对血中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者,可应用阿斯匹林治疗。②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甲状腺和肾上腺疾病应调整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免疫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4]。

【参考文献】

[1]Alzubaidi-Nahrain-H,Chapin-Heather-L,Vander-hoof-Vien-H,etal.Meetingtheneedsofyoungwomenwithsecondaryamenorrheaandspontaneousprematureovarianfailure[J].Obstet-Gynecol,2002,99(5):720.

[2]谢梅青.卵巢早衰的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4):193.

[3]LamlTSchulz-LobmeyrI,ObrucaA,etal.Prematureovarianfaiure:etiologyandprospects[J].GynecolEndocrinol,2000Aug,14:292.

西医论文篇8

【关键词】急性支气管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

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婴幼儿多见,常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致病,以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近年来由于临床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使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需较长时间才能控制病情。作者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噻肟、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于我科住院就诊的急性支气管炎患儿60例,患者均符合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随机将6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0.6~5岁,平均2.46岁;病程1~4d;体温≤38℃7例,38℃~39℃17例,≥39℃6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0.5~6岁,平均2.85岁,病程1~4.5d,体温≤38℃6例,38℃~39℃19例,≥39℃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补液、头孢噻肟、利巴韦林等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注射液0.5ml/kg兑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7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

1.3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7d内咳嗽、气促、喘憋消失、肺部哮鸣及湿啰音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呼吸平稳;好转:治疗后7d内咳嗽、气促缓解、喘憋明显减轻,肺部哮鸣及湿啰音明显减少,体温恢复正常;无效:治疗7d后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26例,好转3例,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6例,有效率为80.0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退热及咳嗽消失或明显减轻平均时间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发于1~6个月婴幼儿。常由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或合并感染引起[2]。急性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为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后,由于患儿机体抵抗力低下,病原不被局限,炎症向下蔓延至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泡。支气管黏膜炎症水肿导致管腔狭窄,肺泡壁充血水肿增厚,肺泡腔充满炎症渗出物,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咳喘、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3]。目前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以抗感染、抗病毒、退热、止咳化痰、促进啰音吸收为主要措施。近年来由于广泛和不合理应用各种抗生素,使呼吸系统的病原菌多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导致患儿的治疗费用增加,治疗时间延长,但疗效并不理想。痰热清注射液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5味动植物药材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对中枢发热介质升高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有效阻止免疫细胞超敏反应过程,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4]。研究表明,痰热清注射液对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体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

作者通过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呼吸困难、咳嗽、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邵良.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270.

[2]叶雪波,田恒忠,罗雯,等.布地奈德联合万托林气雾剂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12):44-46.

[3]郭秀红.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临床医学,2009,29(8):72.

[4]池永学,崔海霞,金正勇.痰热清对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6):2266-2268.

上一篇:合伙合同协议书范文 下一篇:工程承包合同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