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2-28 07:13:38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出现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如英国在1863年就有了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在我国,建筑建筑设计的兴盛,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的一段历史,而在现在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并引起重视的,是源自遍地开花的广场、市政道路、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提高其楼盘品味而推崇的景观建筑设计。

可是现在,人们对于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有许多误解,以为就是修一些宽阔的、有绿化的道路,或者在城市广场上立个雕塑、设个喷泉、搞一片绿化等等。产生这些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真正理解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忽视了它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首先,如果我们要认识它,就需要科学的分析土地、认识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恢复,如此,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建筑。然而,我们现在来单独定义"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景观建筑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并应该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它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因此,这里景观建筑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它们两者的有效统一体。因此,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他的工作是以景观设计为主体,他所要解决的是一切有关户外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比如户外空间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建筑与人、人与植物等关系问题,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生命的地球和谐共处,并且在其过程中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继承性。而这明显的不同于建筑师设计时仅仅考虑建筑单体的设计。

我们在理解景观建筑设计时还应该区分好它和园林规划及设计概念的区别,如果我们将景观设计同“园林规划及设计”、或者“造园”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会过于狭隘,景观不仅仅是大广场上的花园或开发出来的风景旅游区(当然也包括产生的园林及园林建筑等),景观是不同尺度的大的综合体,包括的建筑、道路系统、生态系统等,其实质是土地的概念。确实,"景观建筑设计"最早是从设计漂亮的园林和花园衍生而来的,但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早已跳出传统"园林设计"的小圈子,而逐步延伸到设计大众的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现在甚至已发展到区域景观设计、沿高速公路沿江地带的景观设计、国土及地球景观设计。因此景观建筑设计

本质上应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上,建立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比较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的多,这也是这二者的主要区别。

前面提到了景观建筑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但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它,还是要进行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景观建筑设计包括那些内容,这根据我们研究它的出发点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而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的景观建筑设计,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国外将景观建筑设计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这也为将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评价景观建筑设计的标准。一般认为,景观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的是其是否解决了功能,氛围等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融洽等等。而从总的大局来看,要看设计解决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效果。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景观建筑;建筑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现阶段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 它不仅为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为居民创造了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由于融合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形成了一门完整而综合的独立学科---景观建筑学,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更多的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 关注人的使用, 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发展与原生环境的可持续性, 其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 保持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可以说是广义的建筑学。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形成了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设计之路。

目前景观建筑学涵盖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任何一个专业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设计和控制景观建筑中的所有方面。即要求景观园林设计专业知识拓展以适应广泛的专业实践,故任何一个项目都要由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

1.加强专业间的沟通合作

实际上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区别在于对人的行为与心理、形体塑造语言的把握、多因素之间的协调能力等等方面上,即对工程的空间、尺度、工作侧重点不同。

规划师的工作内容: 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可根据地域性质分为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建立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营构城市总体空间艺术布局、道路骨架、功能分区、城市主轴线经营、绿地系统规划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 而详细规划阶段其工作内容除确定地块建筑容量,确定技术指标外,更要注重体型与空间环境的营造, 且更多涉及建筑学领域, 应加强与建筑师的合作。

风景园林师:区域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规划、各级风景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城市绿化设计、室外空间环境设计、景观资源保护设计等, 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无论是规划师还是风景园林师都必须有深厚的建筑学知识,而建筑师也应具备规划、园林的知识同时景观建筑学也不是单一组织形式和空间创造出来美的秩序那么简单,我们需要用大视角来平衡我们的创造和设计对自然和我们自己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改变生存环境的同时, 考虑是否可以和自然和平、和谐地相处。不同的专业人员各自发挥不同作用,或主导、或顾问、或协助摆正位置,协同工作。

2.具有多专业背景的景观建筑师

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

观建筑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 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景观建筑师更容易具有整合各环境要素的能力。

3.景观建筑学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

3.1.尊重文化历史与艺术层“天地-人-神”的设计观

这包括潜在于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 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在处理环境问题、重拾文化身份以及重建人地的精神联系方面, 景观建筑学也许是最应该发挥其能力的学科。景观建筑学的这种地位来自其固有的、与自然系统的联系, 来自于其与本地环境文化相适应的农耕传统根基,来自上千年来形成的、与多样化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地-人-神”关系的纽带。

3.2.可持续性和结合自然的整体生态设计观

可持续性和生态性将会成为设计者优先考虑的因素。结合自然的设计就是尊重景观的地域性, 包括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在当地寻找自然的设计元素; 就是尊重场地的特点,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保留、利用与再生场地中的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它们发挥新的实用及审美功能。结合自然的设计最大限度的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也就是说利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把景观设计成这样一个有机体, 它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水与最小程度的依靠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使这个有机体以最少的人工成本可持续的运转及生长。它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 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 真实的生态之美及生态过程之美,是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景观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 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 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3.3.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以人为本,体现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每一名设计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事关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景观建筑师的终生目标与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与人文的过程、保护自然与人文系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利益,使二者达到最佳的平衡。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应保护好大自然环境, 给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 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的过分开发与占有;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中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对人多方面的、多方位的关怀,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观。“以

人为本”的未来也许是“以自然为本”。

4.结语

当前我国景观建筑学总结起来就是关注环境结构关系与体型秩序的设计,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关系”设计,它探讨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场所人工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整合, 同时强调时间、四维空间的作用。关注体验的规划与设计,注重场所意义的表达。它既是交叉学科,又是综合学科。景观建筑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大,已经广泛的延伸到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许多研究领域, 它涉及的工作对象可以从城市总体形态到公园、街道、广场、绿地和单体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总之,以人类聚居的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为手段, 找回失去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鉴赏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 这是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实质与灵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走进当代景观建筑学[J].时代建筑,1997.

[2]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美]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琨,韩晓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姬琳.初解建筑的视觉语言[J].山西建筑,2008.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景观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应用前景

景观学是一门全新的建筑学,在建筑工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景观学还处在研究的基础阶段,大多数建筑设计师还处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中缺乏创新,无法跳出建筑规划的框架之中,使建筑物仅仅具有美观性,而缺乏实际功能,这也给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景观学进行全新的阐述,重点探讨景观学的重要性,并将建筑物的外观性、建筑物的整体性以及建筑物的实用性作为探讨的切入点,进一步说明景观学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景观学的应用前景,并将景观学合理的运用在国内建筑的工程中,进一步提高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从而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一、景观建筑学的重要性

在建筑设计中添加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建筑物的品味。例如,在施工时,合理的利用周边景观,在提高建筑物美观性的基础上同时对周边的景观进行保护,这样能够提升建筑物的品味。与此同时,要想凸显建筑物的美观性,设计师就需要在设计中对建筑物的表面轮廓加以控制,对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形式进行合理的排列。此外,将建筑物室内空间与建筑物室外环境进行有效地融合,同样能够提升建筑物的品味。此外,景观学在建筑工程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包括风景地带、绿化地带、建筑地带等,将景观学的设计对象拓展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使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能够相协调。

二、景观学的发展现状

(一)景观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建筑物的外观设计中

就目前来讲,国内大部分景观设计师对景观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些设计师较为注重对建筑物外观的设计,而忽略了对建筑物实际功能的设计。这就造成建筑物美观性强而实用性差的情况,从而导致建筑物无法达到居民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注重外观的景观设计并不是真正的景观设计。

(二)景观设计师无法跳出建筑规划的框架,在景观设计中缺乏创新意识

建筑工程往往和景观设计有着相对较为紧密的联系,在施工时通常需要结合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包括建筑物的形状、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建筑物的排列形式等建筑指标。与此同时,建筑规划与景观设计还具有相似之处,包括建筑的美观、建筑的风貌以及建筑的功能等,这就使景观设计师容易受到建筑规划的影响,在设计中缺乏创新意识,从而导致景观设计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因此,景观设计师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一定要走出建筑规划的框架,从真正的设计角度对建筑物进行美观设计。

(三)景观设计师无法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设计手段较为落后

在对规模相对较大的建筑进行设计时,传统的景观设计通常注重平面设计,对三维设计却显得不够重视。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大多数仍在采用传统的景观设计形式,这种注重平面设计忽视立体设计的设计形式就使得建筑物缺乏立体感。而目前国内居民则较为青睐形象、直观以及立体的建筑形态,并且在今后的建筑工程中,往往要求设计师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多个部分再进行开发,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走出传统的设计思维,以现代化的景观设计理念对建筑物进行设计。

(四)建筑开发商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在实际设计中,部分建筑开发商过于追求利益,将绿化地带转为娱乐场所,并且将某些景观分割成较小的部分,从而达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建筑开发商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造成景观的缺失,从而无法满足居民用户的实际需求。

三、景观学的应用趋势

(一)在设计中添加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景观设计师需要将生态建设添加到设计当中。与此同时,合理利用城市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等,可以提升建筑物的美观。此外,在设计中需要对城市资源进行保护。例如,对城市所有的自然遗产进行保护,在建设中不能给原有的景区造成破坏。

(二)在设计中添加健康设计

健康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景观设计师需要对建筑物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将人的健康作为设计的核心思想。例如,景观设计师可以对居民小区内进行有效的健康设计,包括建设健身广场、建设小区篮球场以及建设小区跑道等,使居民可以随时进行健身运动。因此,在设计中,景观设计师不能只考虑建筑物的美观性,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互动性,使人能够随时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从而提升居民的城市归属感。

(三)在设计中添加艺术设计

艺术同样是建筑设计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如果景观设计师能够将艺术有效的融入在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观效果,同时还可以提升建筑的品味。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将艺术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并结合城市的各个特点,其中包括城市的气候特点、城市的地理特点以及城市的文化特点,使建筑物能够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从而提升城市的内涵。例如,当某座城市处在草原地带,景观设计师就可以将草原风格融入在建筑设计中,使建筑物能够体现出城市的风格。

(四)在设计中添加功能设计

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实际功能,包括建筑物的通风效果、节能效果、采光效果以及绿化效果等。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前需要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并通过合理的分析,在确保建筑物能够具备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再对建筑物进行景观设计。例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可以添加景观走廊,这就能够防止景物被较高的建筑物所遮挡;与此同时,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还可以添加绿化带,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绿化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的运用景观学能够提升建筑物的品位,在景观设计中添加生态设计,在保证建筑景观美观性的基础上,能够对周边景观进行有效地保护;在景观设计中添加健康设计,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在景观设计中添加艺术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建筑景观的内涵,还能够使建筑物与城市风格相匹配;在景观设计中添加功能设计,使建筑景观不仅具有美观性,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景观学在建筑行业的建设当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保证建筑美观的条件下,还能发挥出建筑物的实际功能,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总而言之,将建筑学和景观学进行有效地结合,使建筑景观能够与城市、居民相融合,从而满足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信娜.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4)

[2]徐子昂.为叫千村散花竹――景观建筑学初探[D].2001.

[3]刘力民.浅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景观建筑学[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3)

[4]费菲.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研究[D].2013.

[5]史葱霞.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4)

[6]隋大权.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也在不断进步着,其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过多的借鉴与照搬,缺乏创新性

中国目前的景观建筑设计很多的是为了设计而做设计,经常由于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短期内出效果,往往使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既没有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又没有从实质上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反而是照搬模式,盲目的借鉴国内外做的较好的景观设计,使得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缺乏特色。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视对场地的研究与利用

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景观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习惯在图纸上研究关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场地的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适宜。为了制造出美观的效果,不惜浪费自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比如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随处堆砌景观小品等现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还比如有些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平面圆形元素过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响行车。形式美观但是交通流线上不够合理。

3.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景观建筑设计师往往认为景观建筑设计是创造景观,缺乏对景观本身的利用和保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观。这种不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的破坏。事实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4.景观建筑设计中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中,是有很多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虽然景观建筑学源自西方,很多设计理念是科学、合理并且前卫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应该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保护生态原貌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尽可能的还原地理文化风貌,然而现在这正是中国景观建筑设计中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只是看到别人好的就抄,丝毫不考虑其与本地的联系。

二、岐江公园对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启示

1.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原有资源

粤中造船厂与中国很多的传统国企都有着相似的境遇,它们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它们遭受了无情的拆除和销毁,只有年长的人才有着关于它们的记忆。不过,粤中造船厂在这场浩劫中保留了下来,通过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改造设计下,它重新赋有了生命,它不仅给中山人民带来了对历史的回忆,还为中山市带来了一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2.强调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岐江公园的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人们更好地融入于环境中,也让普通大众在参与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情感,使人们在冰冷的城市中体验到一丝温暖。

3.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岐江公园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场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原来场所的时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师也没有应用城市公园里常见的观赏花木,而是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维持了植物生境,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重视中国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

岐江公园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充分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景观语言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这种传承与创新对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三、结论

虽然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在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技术手段的发展上还需提高,对要把人类融入整个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有些不足,但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的气候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造园史,具有独特的园林文化,这些都为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本文通过对中山岐江公园案例的分析,给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果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与保护资源;能够重视社会文化的作用;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能够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景观环境。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在设计上虽为三个不同的专业,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规划设计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是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停车位、地下车库范围、地下车库出入口、小区出入口位置、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以及各种综合管线的布置等方面的控制。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高度、建筑立面、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建筑风格及建筑效果等方面的控制。景观设计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基础上对小区内的景观绿化及设施进行专业的详尽设计,包括景观构筑物、室外家具、小区室外景观亮化、绿化及景观相关的水、电、结构设计等。

规划设计是三种设计的前期,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住区,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景观设计则是对以上两者设计的充实和补充。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目前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上,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因为先于景观设计,往往是已经进场进行建筑施工了,才开始进行景观设计,这就造成了后期景观设计上存在很多被动因素,无论是与规划布局上还是与建筑设计上,都存在着衔接和协调的问题。现就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协调进行分析,以供探讨。

1 住宅小区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景观设计仅仅是建筑规划设计的辅助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往往只关注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位等硬性指标,而往往忽视规划布局的合理性,造成后期的景观设计只是见缝插针,景观缺少连贯性和均好性。而建筑设计则往往只关注是否符合消防规范、是否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是否做到最大限度的经济节省,造成后期景观设计时不得不对建筑出入口、建筑突出物等进行避让和做出掩蔽。总之,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往往忽略了后期的景观设计及景观效果,致使后期景观设计非常被动。

1.2 建筑规划设计路网结构没考虑景观设计

在某些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有些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景观带被切断,车行道路与人行道路交叉。有些规划道路出现从这个出入口可以直通通看到另一个出入口,或者小区主入口直对着小区内的围墙,缺少景观的对景设计和景深设计。有些地面停车位则跟随道路设计设置在影响居民出行不便及对一层住户生活有影响的位置。这些便造成后期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重新调整路网结构和地面停车空间,而且需要重新向有关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变更报批,以至于影响了工期。更有甚者是建筑已经施工,路网无法调整,并且在批复的停车位总量上,因为地下车库已经施工,地面有影响住户的车位在有限的空间却又很难调整,致使景观设计上只能对这些弊端进行遮挡。有些地方不控制地面车位数量,造成开发商一味为节省资金,紧缩地下车库空间,使得地面上车位很多,景观上非常不好设计。

1.3 室外综合管网设计与景观设计冲突

室外综合管网的设计往往也是只依照批准的建筑规划总平面进行,而不考虑景观设计。造成路上很多管井盖,车行在上面非常不舒服。有时甚至楼栋出入口前就有很多管井,一出门迎面是高大的风井,地下则是一个个井盖。突兀的风井,有时因紧临道路或广场等无法进行景观遮挡。

1.4 建筑风格与景观设计风格不协调现象

建筑风格是在建筑单体设计时已经被当地主管部门批准了的,而后期的景观设计应该是结合建筑风格设计的,但在有些地方却存在着欧式风格的建筑搭配中式风格的景观或部分中式景观元素,如亭子、围墙等。虽然都是小的景观元素,但不协调的风格却让人感觉很刺眼。

2 一个片区好几种风格

小区规划虽然是在控规指导下进行的,但一个片区好几个开发单位,各个开发商只考虑自己地块的平面布置和自己喜好的建筑风格,而不顾相邻地块的建筑和景观延续性。虽有主管部门把控,但因为一个片区的开发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一是建筑风格的时效性,再是领导的更换等等因素造成一个片区好几个风格,中西冲突、繁简冲突等。总之小区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环境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

3 建议和措施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有机整体。建筑设计应结合规划设计理念,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作为住区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住区的文化和内涵。它的好坏对一个小区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

景观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景观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不应仅仅作为辅助,应先行参与到整个住区的设计中,整体规划,综合考虑。在整个设计环节中都要参与进来,提出景观的思路和设想。

4 结语

规划设计是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住区的主要物质基础,景观是整个住区的精神,三者相辅相成。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整个区域相适应、相协调。

参考文献:

[1]齐康.学科的整合.2012.

[2]蒙小英.阿尔瓦.阿尔托的景观语言[J].新建筑,2008(1):125-129.

[3]方家.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的研究进展探析.2012.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景观建筑;景观设计;审美特征;建筑工艺;建筑形式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表达,也是一种对文化内涵的诠释。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因此,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包括景观建筑设计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以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为例,探讨了景观建筑设计审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不同形态。

一、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历史背景

浙江省长兴县建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地域富饶,被誉为鱼米之乡。太平天国运动时,长兴作为主战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摧残。《长兴县志》同治七卷记载:“兵燹之余,民物凋丧,其列于册者孑遗之民仅十之三焉。”为了恢复生产,当地官府出台了移民计划,逐渐形成了原住籍、温州籍、河南籍、安徽籍、江北籍等移民构成的移民县。一方面,长兴的移民分布是原住籍住山区(因在山区躲避战乱而幸存)、河南籍住平原、江北籍住港滩,多剩下丘陵地区,而温州籍先民迁入长兴的时间较其他籍先民晚一些,因此多住在丘陵地区;另一方面,温州籍先民原生活在温州平阳的丘陵地带,喜欢种植番薯之类的丘陵农作物。因此,温州籍多聚集在长兴丘陵的同一村落,较好地保存了独特的景观建筑形式。

二、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

(一)材料

从原始洞穴发展到石料、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着,孕育出了景观建筑设计的发展。长兴县泗安镇兴隆村(文化展示馆)较完整地保留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形式特征,现在作为文化地标,以景观建筑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朴实的土坯建筑、厚实的木门,历经百年的四合院透进仿佛穿越一个多世纪的阳光。限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长兴温州籍土坯建筑设计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步积累了成熟的设计经验,使建筑功能趋于最优化;在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之后,进一步呈现出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长兴温州籍建筑当地取材,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影响,青瓦土墙,古井幽幽,因势而建,错落有致,与温州籍先民所居住的长兴丘陵地区的环境融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建筑引入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使传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不可否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的建筑功能性较为单一,难以提供舒适感,自然也就谈不上景观设计。随着新农村生态建筑材料的开发与运用,长兴温州籍村落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进一步创新,采用天然建材、循环再生建材、低环境负荷建材与环境功能性建材等生态建筑设计材料。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水泥刨花板、杉木结构集成材料等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正在逐步取代过去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传统建筑设计材料。开发新型生态建筑设计材料,有助于发掘曾经迷失的地域建筑文化,在满足人们对住房的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可以与环境和谐共处。长兴温州籍村落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达到了环境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从传统建筑到景观建筑的飞跃。

(二)工艺

长兴温州籍先民聚集于长兴的丘陵地带,由于当时建造技术的限制,不可能采用“愚公移山”的办法,因此,在选址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地形、水源等环境因素。长兴温州籍建筑基本上依势而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建筑设计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长兴温州籍村庄的建筑设计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五代:第一代为土坯墙、木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凸显了传统的建筑风格。第二代为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二或三层结构,多为双坡顶,砖墙的作用既承重又是维护体系,外墙多为简朴的水泥拉毛或者清水毛胚。这是在第一代长兴温州籍传统建筑设计建造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的民居,追求经济实惠,扩大了面积,但在审美方面几乎不做考量。第三代为现浇框架结构,三或四层,多为平顶,外墙还是以拉毛墙面和涂料为主。这一代采用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主要是工艺技术上的改良,开始探索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第四代民居曾经是农村住宅的主流,现浇框架结构,有些有地下室,四层至五层,坡顶琉璃瓦或者陶瓦屋面,外墙以面砖为主。在扩大建筑面积的同时,注重建筑审美。由于经济、技术的局限性,这一代民居始终在探索西方式景观建筑设计,而失去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第五代建筑设计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新农村”设计的基础上,现浇框架结构工艺,有地下室,四层或五层。现浇框架结构工艺除了进一步扩大建筑面积、完善功能之外,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上,景观建筑的模式已经形成,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较好地进行了创新。

(三)形式

从清代同治年间一直到“”以前,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大体上没有变化,基本上是土坯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随着建筑设计工艺的发展,长兴温州籍建筑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水平方向的发展,而开始谋求垂直空间上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兴温州籍村落建筑像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趋势一样,开始融入建筑设计形式蜕变的浪潮,有些较为前卫的建筑已经明显地凸显出苏联的建筑风格。檐部、墙身、勒脚的三段式结构,左右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回廊宽缓延伸,这些苏式或仿苏式建筑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长兴温州籍村落也不例外,有着当时鲜明的时代烙印。浙江省长兴县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长兴温州籍建筑多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苏联哥特式尖顶的建筑设计形式,是建筑形式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的“苏联风”,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完全衰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长兴温州籍的村民也开始接受西方的审美观。正如19世纪,美国人请法国人设计国会建筑时,抛弃了原有的罗马传统建筑形式,将新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文化相结合,奉行所谓的折衷主义和实用主义。改革开放之后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的综合体,东拼西凑了一些西方的东鳞西爪——罗马柱,回廊,尖顶,宝瓶栏杆,洛可可、巴洛克雕花,线脚层层的檐口,贴边瓷砖……此时期贫富差距开始出现,人们狂热的攀比性审美在这时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反对全球建筑文化一体化,认为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整体经济飞跃发展,农民的物质水平开始提高,政府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长兴温州籍村落也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有了专业的建筑设计团队、规划设计团队,有了政府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之后,开始考虑地域文化、环境与建筑形式的审美。专业设计团队在结合长兴温州籍村落的气候、独特的人文风俗,以及传统建筑形式等各种元素的考量后,设计出了符合地域特征的新农村景观建筑。这些新农村景观建筑融于当地的环境中,成为了人文地标。在长兴生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温州籍村民,不但没有失去传统,反而在传承中开始了创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不同时期,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对建筑设计的审美是不同的,曾经只有建筑、没有景观建筑的概念,住着土坯房的村民希望住上仿苏式的平房,住着仿苏式平房的村民希望住上西式洋房,住着西式洋房的村民希望住上新农村景观建筑。笔者通过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中进行调查得知,大部分村民认为以前的建筑不美,还是当下的住房条件好一些。如果不置身其中,只是以游客的视角很难体会到过去那些建筑在功能上的缺憾及“不美”之处。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建筑设计应更多地考虑环境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新生活。

作者:秦熙源 张琴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

参考文献:

[1]艾红梅,白雪娇.新农村生态建筑材料[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

[2]伊龙元,冯善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7篇

景观建筑设计属于景观设计,是体现现代城乡文明发展形态的艺术形式。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章通过对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阐述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建筑形式及审美特征。

【关键词】景观建筑 景观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工艺 建筑形式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表达,也是一种对文化内涵的诠释。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因此,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包括景观建筑设计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以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为例,探讨了景观建筑设计审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不同形态。

一、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历史背景

浙江省长兴县建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地域富饶,被誉为鱼米之乡。太平天国运动时,长兴作为主战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摧残。《长兴县志》同治七卷记载:“兵燹之余,民物凋丧,其列于册者孑遗之民仅十之三焉。”为了恢复生产,当地官府出台了移民计划,逐渐形成了原住籍、温州籍、河南籍、安徽籍、江北籍等移民构成的移民县。一方面,长兴的移民分布是原住籍住山区(因在山区躲避战乱而幸存)、河南籍住平原、江北籍住港滩,多剩下丘陵地区,而温州籍先民迁入长兴的时间较其他籍先民晚一些,因此多住在丘陵地区;另一方面,温州籍先民原生活在温州平阳的丘陵地带,喜欢种植番薯之类的丘陵农作物。因此,温州籍多聚集在长兴丘陵的同一村落,较好地保存了独特的景观建筑形式。

二、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

(一)材料

从原始洞穴发展到石料、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着,孕育出了景观建筑设计的发展。长兴县泗安镇兴隆村(文化展示馆)较完整地保留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形式特征,现在作为文化地标,以景观建筑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朴实的土坯建筑、厚实的木门,历经百年的四合院透进仿佛穿越一个多世纪的阳光。限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长兴温州籍土坯建筑设计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步积累了成熟的设计经验,使建筑功能趋于最优化;在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之后,进一步呈现出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长兴温州籍建筑当地取材,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影响,青瓦土墙,古井幽幽,因势而建,错落有致,与温州籍先民所居住的长兴丘陵地区的环境融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建筑引入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使传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不可否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的建筑功能性较为单一,难以提供舒适感,自然也就谈不上景观设计。随着新农村生态建筑材料的开发与运用,长兴温州籍村落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进一步创新,采用天然建材、循环再生建材、低环境负荷建材与环境功能性建材等生态建筑设计材料。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水泥刨花板、杉木结构集成材料等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正在逐步取代过去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传统建筑设计材料。开发新型生态建筑设计材料,有助于发掘曾经迷失的地域建筑文化,在满足人们对住房的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可以与环境和谐共处。长兴温州籍村落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达到了环境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从传统建筑到景观建筑的飞跃。

(二)工艺

长兴温州籍先民聚集于长兴的丘陵地带,由于当时建造技术的限制,不可能采用“愚公移山”的办法,因此,在选址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地形、水源等环境因素。长兴温州籍建筑基本上依势而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建筑设计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长兴温州籍村庄的建筑设计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五代:第一代为土坯墙、木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凸显了传统的建筑风格。第二代为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二或三层结构,多为双坡顶,砖墙的作用既承重又是维护体系,外墙多为简朴的水泥拉毛或者清水毛胚。这是在第一代长兴温州籍传统建筑设计建造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的民居,追求经济实惠,扩大了面积,但在审美方面几乎不做考量。第三代为现浇框架结构,三或四层,多为平顶,外墙还是以拉毛墙面和涂料为主。这一代采用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主要是工艺技术上的改良,开始探索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第四代民居曾经是农村住宅的主流,现浇框架结构,有些有地下室,四层至五层,坡顶琉璃瓦或者陶瓦屋面,外墙以面砖为主。在扩大建筑面积的同时,注重建筑审美。由于经济、技术的局限性,这一代民居始终在探索西方式景观建筑设计,而失去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第五代建筑设计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新农村”设计的基础上,现浇框架结构工艺,有地下室,四层或五层。现浇框架结构工艺除了进一步扩大建筑面积、完善功能之外,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上,景观建筑的模式已经形成,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较好地进行了创新。

(三)形式

从清代同治年间一直到“”以前,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大体上没有变化,基本上是土坯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随着建筑设计工艺的发展,长兴温州籍建筑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水平方向的发展,而开始谋求垂直空间上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兴温州籍村落建筑像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趋势一样,开始融入建筑设计形式蜕变的浪潮,有些较为前卫的建筑已经明显地凸显出苏联的建筑风格。檐部、墙身、勒脚的三段式结构,左右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回廊宽缓延伸,这些苏式或仿苏式建筑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长兴温州籍村落也不例外,有着当时鲜明的时代烙印。浙江省长兴县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长兴温州籍建筑多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苏联哥特式尖顶的建筑设计形式,是建筑形式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的“苏联风”,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完全衰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长兴温州籍的村民也开始接受西方的审美观。正如19世纪,美国人请法国人设计国会建筑时,抛弃了原有的罗马传统建筑形式,将新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文化相结合,奉行所谓的折衷主义和实用主义。改革开放之后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的综合体,东拼西凑了一些西方的东鳞西爪——罗马柱,回廊,尖顶,宝瓶栏杆,洛可可、巴洛克雕花,线脚层层的檐口,贴边瓷砖此时期贫富差距开始出现,人们狂热的攀比性审美在这时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反对全球建筑文化一体化,认为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整体经济飞跃发展,农民的物质水平开始提高,政府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长兴温州籍村落也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有了专业的建筑设计团队、规划设计团队,有了政府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之后,开始考虑地域文化、环境与建筑形式的审美。专业设计团队在结合长兴温州籍村落的气候、独特的人文风俗,以及传统建筑形式等各种元素的考量后,设计出了符合地域特征的新农村景观建筑。这些新农村景观建筑融于当地的环境中,成为了人文地标。在长兴生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温州籍村民,不但没有失去传统,反而在传承中开始了创新。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不同时期,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对建筑设计的审美是不同的,曾经只有建筑、没有景观建筑的概念,住着土坯房的村民希望住上仿苏式的平房,住着仿苏式平房的村民希望住上西式洋房,住着西式洋房的村民希望住上新农村景观建筑。笔者通过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中进行调查得知,大部分村民认为以前的建筑不美,还是当下的住房条件好一些。如果不置身其中,只是以游客的视角很难体会到过去那些建筑在功能上的缺憾及“不美”之处。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建筑设计应更多地考虑环境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艾红梅,白雪娇.新农村生态建筑材料[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

[2]伊龙元,冯善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杨先艺.艺术设计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环境因素;人文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居住的要求正在变更,需要建筑构筑出舒适、环保、美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促进社会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这其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重要的环节,新时期,应该将二者进行功能和目标上的重新解构,发挥二者的优点和长处,将二者有机地统和起来,使城市建筑景观化,以更好的姿态、更丰富的形式展现给世人。因此,设计部门应该明确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概念,掌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开展对建筑设计中体现景观因素,优化景观工作,找到适合现实的景观和建筑设计结合的要点,深层次、广范围地推进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走向深入。

1景观和建筑的关系

景观和建筑密不可分,景观是各种地理信息、建筑形式和结构类型的综合,建筑是景观的组成也决定景观的构成。建筑设计是对建筑外部空间、内部使用空间和各种功能的合理安排,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景观设计是对园林结构优化、景物构成和景物形态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在基础科目和基础技术上有着比较大的交叉,是当今设计工作中必须考虑的两大主要方面。

1.1建筑设计需要景观设计的表达

良好的建筑设计风格可以表达出地域风貌和人文特点,在建筑设计中通过景观设计配置相应的元素,可以起到配合的作用,共同表达出建筑设计的理念和风格。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地域特点的景观,可以具象地表现建筑的主体风貌,也可以抽象地体现地域的文化符号,有助于人文艺术的进一步延伸,在给人特定观感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愉悦感和舒适感,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1.2景观设计需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景观设计可以在客观上起到建筑风格的保护作用,使建筑景观和周围环境景观达到和谐地统一,与此同时,良好的景观设计还有需要建筑物的完善作用,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加合理,在提高景观观赏性的前提下,促进建筑物的保护和在利用。

1.3建筑设计中体现景观设计的思想

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部分,建筑和景观都不能游离于环境,应该发挥环境的整体性作用,将其中的景观和建筑部分进行有效地整合,因此,在建筑和景观设计工作中应该将环境的整体效应进行重新分析和研究。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一直强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这样的思路是我国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宝贵经验,应该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应该强调利用山体、水系和花木等景观元素的运用,经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性融合,力求建筑与景观的完美统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发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看,建筑是景观的组成之一,建筑的外部空间与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建筑物还可以构成不同层次的空间,建成风格各异的环境,在表达建筑设计个性和特点的基础上,丰富和体现着景观设计的风格和意念。总体上看景观和建筑相互影响,景观设计应该起到装饰建筑和体现建筑风格的作用,强化设计的精神和文化,充分表现设计的思想内涵;建筑设计应该起到构成和形态作用,在强化空间形态和建筑思想的基础上,体现设计的功能和作用。

2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结合

2.1体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应该看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的有机整合,发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景观设计是进行微观的景观空间设计,而建筑设计是进行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必须使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统一,利用建筑赋予景观内涵及思想,使精神文化得到淋漓尽致地表达,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该密切配合起到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2.2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要体现科学性

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科学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保障,当前人们更加重视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因而在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时必须体现科学性,其中尊重景观和建筑的地域性是体现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最大程度的顺应自然,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发和利用自然,尽量依照生态原则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科学地发挥景观和建筑的审美功能,体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和谐之美,避免一味地最求富丽堂皇的设计效果,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自然性。

2.3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要具有“以人文本”的精神

新时期,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应该体现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尊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在建筑和景观设计时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保护好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和人文景物为中心,给社会和人们生活工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建筑和景观科研成果能在更深层次地应用,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背景下,使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在主旨上都有确保舒适、环保、实用美观等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又都有其各自特点,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二者结合起来,在丰富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使景观更好的姿态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何江.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区环境设计——以重庆东和春天小区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5)

[2]严军,周雨润.尊重自然的设计——以南京银牛休闲会所景观设计为例[J].江苏林业科技.2006(06)

[3]康江华,全平.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方向[J].湖南林业科技.2008(05)

[4]贾德华,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6(01)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的加快,工作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建筑的实用性和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当前建筑设计中,往往过于追求个性化的建筑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导致一个单独的建筑独立于周围的环境之外,即使设计的很优秀,但是仍然给人一种不协调的突兀的感觉。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过分强调建筑的经过设计,造成建筑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但是却缺乏实用性,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就迫切需要将建筑设计与经过设计相融合。

建筑设计对于整个建筑完工之后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除此之外,建筑的景观设计对于建筑的观赏性也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建筑来说应该同时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将建筑设计和经过设计相融合,从而设计出实用性同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建筑,从而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实用和审美的需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只有分别将两种设计意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成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1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在进行建筑主体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建筑所处周围的环境以及景观的相关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考察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设计与景观相融合。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对于建筑的景观设计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是将主要的经历放在建筑本体的设计之上。他们将景观设计看作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或者是只是将景观设计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之上,这就导致建筑的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分离的情况。那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将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前提和条件,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就会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在建造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树立景观意识,在景观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建筑的本体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1 整体设计思想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充分考虑与建筑本体之间存在关系的相关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建筑本体设计本身。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只有将目光放在整体的高度和层次,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成为一体,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使建筑本身成为周围经过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突兀的个体。

1.2 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周围的环境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建筑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也不是一味的追求被动的去适应周围的环境,还要积极主动的通过建筑设计来对周围的环境施加有利的影响,主动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

1.2.1 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打破以往的单纯以建筑本体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束缚,更应该注重设计中的整体性因素。首先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分析和掌握,在整体的高度对建筑进行设计,使建筑的风格和色调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

1.2.2 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

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可将变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地调整建筑与环境问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意向。

1.2.3 建筑景观化的趋势与导向

无论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建筑,还是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欧洲传统城镇还是在亚洲现代都市,我们均能发现这种倾向都市建筑景观化。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或是材料、或是形态、或环境效应等,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西方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2 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的植入

与建筑设计不同,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使用的展开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生命过程,其维护需要系统化的思想及理性的态度。

2.1 以科学的理性控制景观生成过程

景观生成过程是对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论证与实施的过程,是景观理性途径的应用。科学的景观生成过程应是对功能、经济、生态、效应、技术等因素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及推理。对景观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地下埋藏物等进行“千层饼”模式的垂直分析。然而,在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抒发个人美学情怀的传统造园作品仍然存在,不考虑客观存在的主观设计比比皆是。西方的景观意识仅仅作为舶来品。让大多数人学会皮毛,而真正隐含的深层科学理性却无人借鉴。

2.2 运用建筑理念挖掘景观设计深度

我国景观设计的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学科发展不够系统完善,理念还停留在表层美化的层面。设计水准良莠不齐,盲目抄袭现象严重。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或许可以成为目前阶段可取的方式,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运用建筑的思维创造出每个层面不同的功能,以科学的方式将广场与周围的建筑、公共设施结合成为系统化的环境。

2.3 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

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

2.3.1 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

景观的畅想空间似乎大于建筑,但同样会面对如何实现的问题。与传统植物造景的风景意象不同,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伦敦西部帕丁顿地区的卷曲步行桥,在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可动的景观。桥体是而是收起的圆,时而是打开的弧,时而是放下的直线跨越水面,让人们领略了技术的魅力。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

2.3.2 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

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城市中的夹缝地带,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 或不具备植物条件,或无法实现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的空间中,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分析研究的方法,选择最经济适用的原则,来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限制性问题与复杂棘手的难题。

总结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辨证统一。一味的注重建筑设计而忽视景观设计,这就使得建筑只具有实用性而缺乏观赏性。相反,只注重经过设计而不重视建筑自身的设计,那就是舍本求末,这样的建筑只是一个好看的空壳,失去了作为一个建筑最基本的实用功能。这就要求广大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始终坚持景观意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建筑意识,从而设计出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

[2]王婕,胡东海.建筑景观设计浅谈[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舒适性,还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就需要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如果过分重视建筑设计而忽视景观设计,建筑就会只具备实用性,缺乏观赏性,而如果只重视景观设计而忽视建筑设计,建筑自身应有的功能就难以发挥,产生本末倒置的情况。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坚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1.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

在对建筑主体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的相关情况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设计和景观两者的融合。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对于建筑中的景观设计还不够重视,只是将重心都放在建筑设计上。他们将景观设计看做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或者是认为建筑设计比景观设计相比起来,建筑设计更加重要,这就导致建筑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的现象。那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而过程中应该将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会引起设计人员的注意。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景观意识,在景观意识的理念之下进行建筑主体的设计。

2.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建筑作为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生产的场所,不仅仅需要高度的实用性,同时也需要独特的审美的风格和建筑的意境。景观设计体现出了建筑的韵味,使得建筑在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人性化的设计。两者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还有着自身的差别。一方面来说,建筑追求的就是实用性,但是景观设计确实审美性。另一个方面来说两者之间又相互融合,景观设计可以增添建筑的审美气息,建筑也可以包容景观。

一方面,对于建筑来说,景观设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掺合剂。建筑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拜托了单一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是这些并没有和实用的价值相互背离。相反,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用的价值之上的。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上的相互融合增加了一个审美的价值,使得建筑既符合实用性同时还可以和观赏性相互结合,实现价值和审美价值相互统一。

3.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融入的原则

3.1、以人为本

在现阶段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通常需要遵循人本设计理念,以此来确保居住者能够享受到优良的居住体验以及优质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对自然发展与人的主体性之间一致性的尊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本理念在国内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应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予以充分考虑,而建筑景观学更应提升关注对象的高度,从人类生态系统整体着眼,不仅要对人类发展予以强调,更需要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予以关注。对于景观建筑师而言,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其追求的目标所在,因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分析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应学会理解自然自重自然,保护人文系统与人文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协调统一。从建筑景观设计角度分析来看,坚持人本设计理念就是重视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有机统一。

3.2、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原则相结合

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最大程度的顺应自然,尽量依照生态原则进行设计;最大程度的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尽量发挥其实用及审美功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尽量避免破坏;最大程度的领用当地自然水,尽量避免依靠人工水;最大程度的让自然做工,尽量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最大程度的延长可持续运转周期,尽量实现可持续生长。最大程度的体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生态之美,亦即自然的野趣之美,避免一味地最求表面富丽堂皇的效果,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必须将结合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作为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设计方向应该向节约用水用地、新的可再生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迈进,迎合科学先进的设计趋势。

4.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4.1、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

首先,要强调景观设计的作用。为了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必须重视景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在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将景观设计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了解景观设计的内在价值,从整体着眼,使得建筑更富美感和现代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景观设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必须能够体现一定的人文气息,使得建筑更富文化感,符合人们的审美倾向。

其次,要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建筑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相互结合,需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入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人文景观例如,可以通过人为方式,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改造,如城市绿化树木的修剪等,同时,可以在城市中兴建公园、雕塑等人造景观,实现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最后,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必须确保两者之间的自然融合,避免过于明显的形式化,以免影响建筑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在创建良好的景观环境的同时,运用景观化协调的方法,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确保各个景观的合理搭配。景观协调可以使得景观设计能够顺应建筑设计的整体走向,充分展现出建筑的风采。例如,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小区都设计有活动广场、水池、林荫小道等,也打出了“花园建筑”“景观建筑”等旗号,证明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4.2、将景观设计植入到建筑设计

建筑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之一,要求外观整洁,还必须要和周围的环境景观相互协调一致,与自然相互结合。在为人类提供宽敞的活动长多的同时给予人们美的感受,建筑设计人员和景观设计人员景观长期的综合得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景观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相互融合,按照景观设计的原则,将建筑融入到环境中,也就是将建筑的外在美和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全面提高建筑的文化和美学价值。随着人们对建筑概念的不断认识和改变,要求建筑设计在完成自身设计的过程中,同时也应该注意和景观环境的相互把握和理解有一定的程度,在我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注重的就是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入,始终贯穿着对景观的理解、协调与统一。我国的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是伴随着建筑的发展样式和艺术相互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在加上人们对环境的质量的要求不断的提升,使得景观设计概念的必要性和建筑相互融合,真正的景观环境设计是来自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形态的基础之上,以自然、经济和安全为主。建筑的风格、造型应该与周边环境遥相呼应,把建筑和景观环境充分体现到“意与境”的完美融合,建筑充分融入景观环境,让景观环境影响建筑,在自然、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充分融为一体,造出完美和谐的的建筑,体现现代建筑的发展水平和高度。

4.3、注重景观化和环节相协调

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相互融合不仅仅是在策略上的融合,同时还要将将两者相互协调好,我国建筑将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内容,将景观设计的方法、工艺融入到设计中,并且进行全方位的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建筑的景观化。

结束语

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相互融合,实现建筑和景观相互的协调统一,提高建筑审美艺术和舒适性,使得建筑物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琳.建筑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J].山西建筑,2014,10:7-8.

[2]张美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分析[J].门窗,2014,03:207.

[3]刘尧.现代住宅区景观设计与建筑元素的统一[J].艺术科技,2014,03:328.

上一篇:语言学概论范文 下一篇:精细化工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