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22:19:58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说明文 作文教学 准确

一般来说,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

教会学生写好说明文,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文体,同时也是让其掌握一种生产生活的基本手段。我认为指导学生写好说明文,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准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地使用说明方法,准确地安排好说明的顺序。做到了以上三点并较好的综合运用,就能写好说明文。

一、力求语言“准确”地表现被说明的事物

说明文就是说明介绍事物,它要求非常客观地说明介绍被说明事物的形状、功能、特点等,通过说明介绍使读者对被说明介绍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说明文的语言特别要求准确。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平时在讲析说明文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苏州园林”中的一句“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我就“艺术”和“技术”这两个词进行比较,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点?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通过讨论学生们对“艺术”和“技术”这两个词有了认识,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写作说明文的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说明介绍事物,在说明文“我可爱的学校”的写作实践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介绍学校田径运动场的:“学校教学楼的下面是田径场,长110米,宽60米,四周为环形跑道,中间是绿草地,整个运动场占地面积刚好一个足球场大。”这一段说明文字虽然将运动场的面积大小、基本情况介绍清楚了,但地点、方位都没有说清。我提出上述问题,学生马上将这一段重写为:运动场在学校的东侧,教学楼的南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110米,周围为250米四跑道的环形跑道,中间是绿草地,整个运动场占地面积刚好一个足球场大。修改后的文字加上了“南边”、“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就准确地说明了运动场在学校的位置,读者看了这篇说明文就会对运动场大致情况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训练学生写说明文用词准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只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学生写说明文用词准确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做到“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

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和目的,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在初中的说明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说明方法有六种:下定义、作注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

在最初的说明文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说明文,并尝试用一些已学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如写一篇说明介绍文具盒的说明文,要求是:说明文,标题自拟,形式不限。作文完成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训练要求,但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掌握说明文的顺序,说明不具体,个别学生写成童话式的记叙文。面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作文讲评时,一是讲清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二是讲清说明文的特点就是准确,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正确选用说明方法。讲评时特别提到写成童话故事的那位学生的作文,肯定了她能运用这一特殊形式来说明介绍文具盒,但一定要运用正确的说明方法将你的文具盒说明介绍清楚:那是一个什么形状、什么质地,有哪些功能的文具盒,而不是“宝盒”,然后重写。通过重写训练,交上来的作文都有很大起色,一看他们的说明文就知道他们的文具盒是什么形状,什么质地,什么样的色彩图案,什么功能,清清楚楚。在这些说明文中,学生都很自如地运用了正确的说明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并能较好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说明事物,对说明文的准确性这一特殊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准确地安排说明顺序

根据说明的目的不同,应准确地安排不同的说明顺序。如果目的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说明的内容就得围绕着发展变化进程来写,说明介绍的各部分之间体现为一种时间关系,这样的说明文应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

若说明的是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就体现为一种“空间”关系,就可以根据说明的各事物的方位或形貌特征来安排顺序,也就是以“空间”为序。

如果为了阐明某些操作性过程,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工艺流程说明书等可按承继关系安排顺序,即以“程序”为序,这类说明可以取条款式,逐一加以解说。

有的事物比较复杂,事物内部之间是因果关系,说明介绍这类事物就要按这个因果的逻辑关系来说明。大体上说明介绍事物的顺序有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条款式顺序、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说明目的,准确地安排适当的说明顺序,可行的方法是写作前列出不同类型的说明事物,让学生讨论或拟安排说明顺序的提纲。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一般都能根据不同的说明目的准确地安排适当的说明顺序。

总之,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准确地安排恰当地说明顺序,能顺畅快捷地达到说明事物的目的。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2篇

我认为,教学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明确说明对象。

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物原理,明确了说明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特征。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和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说明文的类型,明确了说明文的类型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在说明什么,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明确了说明的对象,就容易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也才能有效提高说明文的阅读效果和教学效果。

第二,把握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每种客观事物都有它各自不同的特点,说明事物,就是要把事物独自具有的特点说明白,不让它同其他事物或类似的事物相混淆。把握了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就获得了某种知识。

第三,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条理化。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一篇说明文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也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特别要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以及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等。

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是作者根据对说明对象的主次、因果、先后、上下、大小等的认识顺序来作出的一种安排。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文章所说明对象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是为了符合所说明事物的特点,以便说得清楚明白。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很难让读者看清。说明事物采用逻辑顺序,最能体现事物的内部联系。只有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四,指出并理解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方法通常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一篇说明文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的目的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在学习说明文时,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这样才能较易理解文章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准确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最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写说明文,如果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所介绍的知识就不能表达准确,甚至还可能使人产生误解。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多样和灵活,必须以准确为前提。在准确的前提下,文章可以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同时也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

在明确了阅读教学说明文应该解决的以上问题后,我们可以采用一篇带几篇教学法,即根据教学需要,把联系紧密或有相同之处的教材编成一组,统一安排,有的精讲,有的略讲,从而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同类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把单元课文的共性与各篇课文的个性相结合,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有利于给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而且引导学生从联系中学习知识,便于领会,易于记忆。比如我在教学初二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中的第三、第四这两个说明文单元时,就是这样教学的。第三单元的说明文是事物说明文,在教学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我就让学生知道学习说明文应该首先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再看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重点学习《中国石拱桥》后,我就放手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单元的其它课文:《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因为知道了应该样学,学什么,学生学起来就不盲目了。第四单元的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我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大自然的语言》后,接下来的《奇妙的克隆》、《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等课文,学生自读后,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对他们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够准确的问题我再逐一讲解。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阅读 弄清说明对象 理清说明顺序 分析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三大文体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说明文在农业、工业、商业、信息业等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指导,使学生具备自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说明对象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文的阅读比起其他文体的阅读,显得更有规律可循,因而也更容易一些。所以,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只要能围绕说明文文体特点展开,按照说明文几个要素展开阅读、分析,学生是完全能够进行有效的主阅读的。

一、弄清文章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就文章要说明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有两种基本类别:一种是具体事物,这类说明文也叫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说明对象是“针鼹”,是事物说明文。还有一种是抽象事理,这类说明文也叫事理说明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明对象是“花儿万紫千红的原因”,是事理说明文。

弄清楚了说明对象,接下来还要弄清楚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阅读一篇说明文的关键。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准确深入理解说明对象。要想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对课文进行详细阅读,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和重点段,尤其要注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段。说明文说明事物总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说明的,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是抓住了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这个总特征来展开说明的。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先弄清楚每段说的是什么,然后利用“同类合并”的方法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最后分清类别,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是从分析说明方法入手。在说明文中,说明方法总是为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服务的,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往往可以有效的捕捉到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是从文章重点段及关键语句入手。很多说明文都具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抓住了这个特点,我们在捕捉说明对象的特征时,就要注意重点段的明示作用。在说明文中,总会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总结上文说明的内容,或引出下文说明的要点,阅读中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等于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清文章结构,可让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的理解说明内容,把握说明要点。说明顺序则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逻辑顺序又有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等多种方式。一般来讲,凡写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或生产过程的文章,按时间顺序来说明;凡介绍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的文章,常按空间顺序来说明;凡介绍事物内部的性质、状态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文章,常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一般情况下,一篇说明文至少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在有的说明文里面,有时则综合使用两种以上的说明顺序。

三、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阅读说明文必须要注意分析的一个要点。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作引用、画图表、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这10种。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看它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对象,起到什么作用。其次要看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扎实、透彻。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语言有它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简明、准确。如:《苏州园林》一文的语言就是如此,开头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一句中的“据说”一词就用得很准确,整个句子也很简明。说明文的语言也不排斥形象生动,如:《桥梁远景图》在说明桥梁的构造时,用“一条板凳”打比方,十分形象、贴切。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4篇

知识要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而按照不同的说明对象,又可以分为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两类。3、所谓“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人、事、物。向读者介绍一个人(包括自己)、一个集体、介绍一种程序、一种现象、一种物体,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说明文。4、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这就需要作事理的说明。

考试说明:说明文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无论交流思想、介绍情况,常常要用到说明文。这里着重谈谈普通说明文的写法。

1、必须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当时说:“活板”这种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因而文章在介绍中自始至终抓住了这个特征,把活板的印刷历史、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读者有了确切的了解。能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有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在寻找事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该事物进行仔细、深刻的观察;二是要进行认真比较,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例如《玉雕<三奔玉马>》写了三匹马的姿态:前面的一匹黑马:“三蹄腾空,回首后顾,神态略显紧张”;中间的一匹白马:“体态轻盈,前两蹄蹬着地面,后两蹄蹬着两块玉石,奋起若飞奔状,尾巴好似一团白云浮在空中”;最后的一匹黑马:“嘴唇紧闭,把头高高地昂起,四蹄蹬在玉板上……脖子上的鬃毛一律竖起”。三匹奔马,各有各的特点。作者正是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才写出了这篇成功之作。

说明事物表面上的特征,只能是读者对事物外部的特征获得印象;说明事物本质的特征才能是读者进一步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后,接着根据沙漠的特点指出:它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方式”是风沙袭击和沙丘移动。我们采取的抵御办法是“培育防护林”和“植林种草”。但这只是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章接着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就会取得彻底胜利。这就指出了“风沙”、“植林种草”和“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本质问题。可是,为什么过去人类长期受害,却没有能征服沙漠呢?这是因为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进一步从社会方面说明了问题的本质。说明文只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才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2、合理安排顺序

事物大多是具有复杂性的,必须从多方面去介绍,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依据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是将说明文写得条理清楚的根本保证。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顺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玉雕<三奔玉马>》,由前到后,一一介绍三匹马的姿态,用的就是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如《看云识天气》中有一段描写天气的变化,由晴转阴,由阴转雨(雪)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天空的云随着这个时间的推移,也变化着不同的形态:卷云--卷层云--雨层云。就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

(3)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因此,说明文作者在考虑文章思路时也必须符合这些认识规律,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正确地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同时又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如《大自然的语言》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共写了三段:第一段说,“首先是纬度”,第二段指出,“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第二个因素”,第三段指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这个层次顺序的安排,就是由主次决定的。

以上说的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说明顺序。应当指出的是,不要把这三种安排顺序的方法看成固定的格式。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人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说明的顺序经常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总之,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文章才能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3、选择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如《食物从何处来》把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划分为“自养”和“异养”两类,然后分别说明。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中国石拱桥》通过介绍赵州桥和芦沟桥,使人们具体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笔全长13。5厘米,笔身约占3/5,笔帽约占2/5。顶端的活动小枢纽能自由伸出和缩进,像个乌,长0。7厘米,笔挂长3。9厘米。”(《我的圆珠笔》)

(5)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例如《苏州园林》中,用苏州园林建筑的不对称与我国古代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对称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

(6)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形象准确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这句话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7)画图表。有时,单用文字说明难以做到明确、具体,这时就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加以补充,这种方法叫画图表。《统筹方法》一文就用了这种说明方法。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着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我们怎样选择说明方法呢?这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而定,因为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说明事物。

4、语言描述准确

说明文的语言,和其它文体一样,都讲究用词准确,表述明白,这是写好各类文体章的基本要求。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文章的语言又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主的一种文体,无论是解说事物,还是阐明事理,都必须讲究科学性,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既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也不允许艰深晦涩,佶屈聱牙。这样,说明文的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质朴无华,也就是语言要“平实”。

不过,讲究平实,并不等于推崇呆板。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也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为了将事物解说清楚,将事理剖析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形象些;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说明需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活泼些。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做到“平实”与“生动”的和谐统一。

语言的平实与生动,主要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体现。不同色彩的词语,不同特点的句式,不同形式的修辞,都可以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除此以外,表达方式的选择,说明方法的运用,乃至结构形式的安排,对文章风格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13-1]我们的校园

导思:这是一篇说明学校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说明文,重点是交代清楚校内各建筑物及其他事物的准确方位。

1、要说清楚方位,必须有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选择一个观察点,由远处作整体、概括介绍。接着由远而近,变换立足点。进入校门后(或楼门),或由东至西,或自下而上,或从外至里,对校园情况作有序说明。

2、在介绍中要特别注意有点有面,详略得当。一方面对能够体现校园特点的每一组成部分都要介绍到;另一方面又要有重点介绍(如本班教室)。一方面给读者展现出明晰的整体校园结构图,另一方面又对校园独特的地方有深刻的印象。

3、本文如能配以图表说明,效果更佳。

[13-2]向你推荐(书刊、影视作品)

导思:这是一篇概述性说明文,目的是让没有读过或看过作品的人对作品有所了解。

1、先介绍清楚有关作品的情况,诸如作者(导演、演员)、出版(出品)年月、出版社(制片厂)等等。

2、再是对有关作品内容的分析、评价,诸如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优劣、成功或失误,同社会的联系及影响等。

[13-3]中国的钱币

导思:本文应以时间为序,介绍中国钱币的发展历史。

1、文章可从中国最早的钱币--贝壳入手,接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不同形状的钱币,然后介绍秦统一中国后的通用圆形方孔钱即“通宝”。这里应该详写,因为它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流传了将近2000年,成为中国钱币的主要形式,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同时还应补叙其制作工艺。

2、接着可介绍与“通宝”同时流通的“金银锭”和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样文章眉目清楚,结构井然有序,读者可比较明确和准确地获得古钱币的有关知识。

相关阅读: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说明文“准确” 写作

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基本是三大文体:记叙、议论、说明,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各有所用。而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特征,实用性更强:产品说明、风景介绍、宣传广告等等,无所不在。近年中考说明文方面的题型比较多。因此,教会学生写好说明文,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文体,同时也是掌握一种生产生活的基本手段。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好说明文,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围绕“准确”二字。准确的运用语言,准确的使用说明方法,准确地安排好说明的顺序,做到了以上三点并较好的综合运用,就能写好说明文。

(一)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被说明的事物,尽量客观地再现被说明的事物

说明文就是说明介绍事物,它要求非常客观地说明介绍被说明事物的形状、功能、特点等。通过说明介绍使读者对被说明介绍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说明文的语言特别要求准确。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平时在讲析说明文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苏州园林”中的一句“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笔者就“艺术”和“技术”这两个词进行比较,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点?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艺术”和“技术”这两个词有了认识,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说明文写作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尤其在平实说明之中,更能突显这一要求。像《水的三态》中,长江水能蕴藏量占我国水能蕴藏总量的40%……数字精确到位,读来清晰明了。再如《中国石拱桥》中,“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所以,要求语言必须做到确切无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夸大也不缩小,以期准确无误地反映事物本来的面貌。如“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目前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目前”不包括今后,“之一”不是唯一。如果不用“目前”,则等于否定未来会有发展;不用“之一”,则等于否认同时建成的其它“宏伟建筑”。

在写作说明文的实践中有意识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说明介绍事物,在说明文“可爱的学校”的写作实践中,有一位同学是这样介绍学校田径运动场的:“学校综合艺术楼的下面是田径场,长110米,宽60米四周为环形跑道,中间是绿草地,整个运动场占地面积刚好一个足球场大。”这一段说明文字虽然将运动场的面积大小,基本情况介绍清楚了,但地点、方位都没有说清,笔者提出上述问题,学生马上将这一段重写为:运动场在学校的东侧,综合艺术楼的南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110米,周围为250米四跑道的环形跑道,中间是绿草地,整个运动场占地面积刚好一个足球场大。修改后的文字加上了“南边”、“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就准确地说明了运动场在学校的位置,读者看了这篇说明文就会对运动场大致情况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训练学生写说明文用词准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只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学生写说明文用词准确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和目的,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

在初中的说明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说明方法有六种:下定义、作注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等。在最初的说明文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说明文,并尝试用一些已学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如写一篇说明介绍文具盒的说明文,要求是:说明文;标题自拟,形式不限。作文完成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训练要求,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理解掌握说明文的要求,说明不具体,个别同学写成童话式的记叙文。面对这种情况进行作文讲评,一是讲清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二是说明文的特点就是准确;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正确选用说明方法,重点讲说明方法,讲评时特别提到写成童话故事的那位同学的作文,肯定了她能运用这一特殊形式来说明介绍文具盒,但一定要运用正确的说明方法将文具盒说明介绍清楚:那是一个什么形状、什么质地,有哪些功能的文具盒,而不是“宝盒”,然后重写。通过重写训练,交上来的作文都有很大起色,一看他们的说明文就知道他们的文具盒是什么形状,什么质地,什么样的色彩图案,什么功能,清清楚楚。在这些说明文中,学生都很自如地运用了正确的说明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并能较好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说明事物。对说明文的准确性这一特殊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准确地安排说明顺序

学生初步地理解和掌握了准确地运用说明语言、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后,应引导学生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准确地安排说明的顺序。

根据说明的目的不同,应准确地安排不同的说明顺序,如果目的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说明的内容就得围绕着发展变化进程来写,说明介绍的各部分之间体现为一种时间关系,这样的说明文应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若说明的是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就体现为一种“空间”关系,就可以根据说明的各事物的方位或形貌特征来安排顺序,也就是以“空间”为序。如果为了阐明某些操作性过程,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工艺流程说明书等可按承继关系安排顺序,即以“程序”为序,这类说明可以取条款式,逐一加以解说。有的事物比较复杂,事物内部之间是因果关系,说明介绍这类事物就要按这个因果的逻辑关系来说明。大体上说明介绍事物的顺序有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条款式顺序;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说明目的,准确地安排适当的说明顺序,可行的方法是写作前列出不同类型的说明事物,让学生讨论或拟安排说明顺序的提纲。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一般都能根据不同的说明目的,而准确地安排适当的说明顺序了。

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准确地安排恰当地说明顺序,能顺畅快捷地达到说明事物。例如,“蜜蜂王国”的文体写作,开始写“蜜蜂是一种可爱的膜翅昆虫。它小巧玲珑,脑袋上长着一对复眼与三只单眼,有一对膝状触角,触角上面长着许多感觉器官,能够嗅到远处的花香……”再写蜜蜂王国“蜜蜂群居,是由女皇帝――蜂王、侍臣――雄蜂、土兵――工蜂三种成员组成。它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组成一个有组织、有纪律、分工明确的王国……”这样从个体到群体的顺序写作,读起来就好像一个蜂群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说明语言,准确地采用与说明对象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安排恰当的说明顺序,通过反复训练就能写出较好的说明文。当然在说明的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可以是对话体,也可以是童话体,这要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的目的而定,文字越生动,读者越喜闻乐见越好。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2]王鹏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十五字法”;课堂;体系;高效

随着说明文阅读在近年中、高考中频频出现,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教学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重视说明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说明文阅读能力,成了语文课堂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从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有益而高效的说明文学习,逐步构建一种说明文教学体系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十五字法”,实践证明,这对打造高效的说明文教学课堂十分有效。

所谓的“十五字法”,是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和考点归纳出来的。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说明文的特点,规定了说明文对语言的要求。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所以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又是灵活多样的。基于上述特点,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就应该紧扣上述内容。我把上面的内容概括为: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辨方法、品语言这“十五字法”。既抓住了说明文课堂教学的主线,又踩准了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可谓是“一箭双雕”。

“明对象”:就是明确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说明对象就是“宇宙”。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抓特征”: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任何说明文都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介绍。

“理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2.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空间顺序多用来写建筑物。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形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辨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在帮助学生弄清楚每一种说明对象的特征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辨识出来。

“品语言”:说明文的语言既有准确性,同时又往往具有生动性。所以,品味语言的过程,既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又提高了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鉴赏能力,这一步不可缺省。

七年级是初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年级,课本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说明文。如何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说明文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呢?我用这“十五字法”打造课堂教学的框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就以《松鼠》为例,作进一步说明。《松鼠》是根据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课文从总括松鼠的特点入手,生动具体地分说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最后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明对象

“同学们,学习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对象有建筑物、动物或植物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的一种可爱的动物,它是?”“松鼠。”(学生齐声回答的同时完成板书)

二、出示目标

根据“十五字法”,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四个:把握特征、理清顺序、辨清方法、品味语言。(投影展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概括特征,理清顺序

要求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自读课文。通过问题的解决,概括出松鼠的特征:漂亮、驯良、乖巧,理清文章顺序: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四、互动交流:研读课文,辨清方法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松鼠这三个特点的?分了几个方面?讨论完后推选一个代表到黑板板书,并作口头介绍。在学生弄清如何围绕特征展开具体说明的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找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很快能发现: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五、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品味语言

首先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辞海》中对松鼠说明的文字与课文语言上的不同,然后让学生合作,找出自己认为准确、生动、形象、有趣的句子或词语,细细品味,讨论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生动具体的描写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对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的体会也很深刻。这一环节达成了“品味语言”这个学习目标。

六、谈谈收获,质疑课文

首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归纳应该怎样学习说明文,怎样写好说明文,使学生对学习说明文的“十五字法”有更深切的体验。然后要求学生质疑。质疑是借此适当引导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七、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了解的小动物,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这种动物的外貌特点、生活习性等。本文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读起来亲切可爱,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仿效。而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又是“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借此水到渠成地进行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是在学习课文基础上的学以致用,也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运用。

八、布置作业

完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学案”,学案中有围绕说明文“十五字法”所体现的五方面训练内容。

以上围绕“十五字法”而设计的教学模式,非常具有可行性,也适用于其他说明文教学。像其他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国宝大熊猫》等都可采用这样的课堂体系来教学。实践证明,当这样的课堂体系实行一段时间后,学生遇到说明文的阅读理解题往往能轻松解决,正确率也比较高。当然,在学习说明文时,一些方法或技巧性的内容必须渗透其中,比如,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何作答,准确性的语言和生动性的语言如何品味等。既要给学生一种明确的思路,又要培养学生灵活答题的技巧,确非一日之功。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我们教学生学习《松鼠》这篇说明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其他说明文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之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中学;说明文;重点

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说明文占有很大的比重,相比较于其它文体的阅读理解来说,说明文的阅读有着自己比较独特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重点,只要抓住了说明文的阅读重点,那么答题自然不在话下。本文详细论述了说明文的对象、说明方法以及说明顺序,望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和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于事物性的说明文我们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④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印象。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作者常会运用“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会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非常明显和引人注意,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三、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都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如果我们弄清了这些顺序,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①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是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去呈辐射式……顺次对事物进行介绍。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进行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②时间顺序。这是指按时间的先后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以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而有的是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件物品制作的步骤或某种东西演变的过程为顺序……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种顺序,因为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1.胡耀珍.实用性说明类文本有效阅读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0(3).

2.朱利.说明文教学“两步走”模式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8篇

第一把钥匙:把握说明的对象

分析说明文,首先就得知道文章说明的对象(内容、中心)是什么。如何认识说明的对象呢?

1.看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纲,一篇文章说明什么,标题应该告诉读者。然而,文章的多样性决定了文章标题的复杂性。所以,有些文章的题目需要经过一番分析才能准确认识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比如2003年江苏连云港《落雪之声大如雷》一文。如果对标题不加分析,就会对说明的对象作出错误认识。经分析,这篇文章既不是写雪落地的声音,也不是写雪落地的声音大如雷,而是写雪落地声大如雷的原因。这就是说明的对象。这种文题在中考中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分析清楚。

2.看文章的开头。中考选文常没有标题,要认识说明的对象,文章开头的一段或几段文字非常重要。这当中尤其要注意作者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作者故意提出的,目的是开启下文,这个问句就交代了说明的对象。

比如2003年辽宁中考选文,没有标题,文章的说明内容就在第一段的问句中作了交代。

“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北雁南飞,到此为止,故而得名。……为什么衡阳以南雁声甚少?这里是有科学道理的。”

3.看中心句。不少说明文的考题,常要求考生回答某个或几个语段说明的内容。如何准确地找到答案呢?找中心句。用中心句来概括说明的内容是说明文的特点之一。这样的例子,课内课外的说明文很多,这里就不再举了。

第二把钥匙:认识对象的特征

把握了说明的对象,还只是阅读说明文的第一步。这一步不难走,认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是关键。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就是围绕事物的特征展开说明的,特征是说明文的核心。如何认识对象的特征呢?

1.看修饰限制的词语。有些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并不是只交代一个名称,而是在其前面用几个词语,多方面修饰、限制说明对象,这些词语必定揭示说明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我们要找事物的特征,就找这些词语。

比如2004年青海湟中县实验区《“能吞能吐”的森林》一文,森林的特征就是“能吞能吐”。

2.看文章的结构。说明文尤其讲究条理,其清晰的层次结构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特征。有些说明文介绍的事物复杂,涉及面广,在具体说明时,事物的各个方面将通过层次结构的安排分别加以说明。就全文说明而言,每个方面都有各自的说明中心,找到反映这些中心内容的词句,就找到了事物的特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事物的特征就有几个。

比如2003年青岛《气候的威力》一文,文章在交代了说明的对象――气候的威力后,就从三个方面,用三段文字,分别对其特征加以说明:风大而狂、极度寒冷和变幻莫测。

3.分析文意,看准地方。有些事理性说明文的对象比较抽象,其特征不易看出。比如近年来中考常有环保类、病毒类的说明文,这类文章所说明的事物本身很复杂,因而特征也就不明显。我们遇到相关考题,除了要仔细分析文章的意思,透过词句表层,揣摩作者的意图来认识事物的特征外,还要知道到文章的什么地方找事物的特征。到什么地方找呢?记住一句话,说明文是围绕对象的特征展开说明的,也就是说,一般要先交代特征,然后展开具体说明。所以,先看文章标题;标题没有就从开头段落里找;如果段落说明明显的话,就在分析结构时,从段落的中心句里找。一般不要到文章后面去找。

第三把钥匙:熟悉说明的类别和顺序

说明文的作者为了清楚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必须选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因而,有关说明顺序的考题也不难回答。在分析顺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的顺序和局部段落的顺序。由于说明内容的需要,单一方式结构的说明文并不多,比较普遍的是综合性结构。这样结构的文章,其说明顺序的安排就不是单一的了,而是用了两种以上的顺序。在回答相关问题时,我们要根据题意,特别是有提示语的题目,仔细分析文章,作出正确的回答。

比如2004年广西桂林《生命与气候》第24题: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题干中“主要”二字就暗示考生,选文不止用了一种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时间顺序”最明显。

2.说明顺序概念的从属关系。说明顺序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这些顺序的概念比较大,它们当中还包含其他一些具体的顺序。

比如,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因果、总分、主次等都属于逻辑顺序。由里到外、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由大到小等都属于空间顺序。先后等属于时间顺序。

掌握这些具体的顺序名称是很重要的。在回答具体的考题时,它们是考生判断顺序的依据。如果考题要求具体回答用了什么顺序,那就不能笼统回答一个大的概念;当然,如果只要求回答什么顺序,若不能正确判断,就不要用具体的顺序名称来回答。

3.根据文章类别确定说明顺序。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两种类型,不同类别的文章,采用的顺序是有所区别的。事物性说明文的顺序比较容易判断,比如介绍建筑物的常用空间顺序;事理性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中考说明文选用事理性说明文的居多,所以在考试时,要特别注意多从逻辑顺序的角度考虑。

第四把钥匙:辨析说明的方式和方法

说明文常采用两种说明方式说明事物:一是平实说明,多采用各种说明方法,对事物作客观介绍,语言平实;二是生动说明,多采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拟人、比喻等方法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介绍。

不管用哪种方式写说明文,都会用到说明方法,所以,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我们阅读说明文的重点。本文不一一介绍各种说明方法,只对考生不易理解的说明方法以及如何回答常用方法的作用作一点解析。

1.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方法考生最难区别。它们都是对事物作解释,但有区别: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下定义揭示的是事物的所有特征;作诠释揭示的是事物的个别特征。比如,水是液体,用的是作诠释,因为“液体”是水的众多特征中的一种。

从语言的表述来看,下定义常用“是”字句作判断,而且,所作的判断倒过来表述也要成立。比如,A是B,或者A是B+C,那么,B也就是A,B+C要等于A。作诠释虽然也有“是”字句,但是倒过来表述,句意就不成立。比如,水是液体,“液体是水”就不成立,就有歧义了。

从使用情况来看,下定义很少用,作诠释最常见,说明文中作诠释的语句到处可见。

2.举例子等常用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是中考常考的,要判断用什么方法,比较容易,而要回答所用方法的作用,就容易出错。

所谓“作用”,是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某种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想达到什么目的。总的来看,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都是为了能让读者从各方面对事物的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由于说明内容的复杂性,作者会对事物的特征作多方面的阐述。每一个方面的阐述,就可能用某种方法来说明、印证。比如,某个建筑物有多方面的特征,作者为了说明它“大”的特征,就会用列数据或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

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作者在具体说明时,对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常常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或认识,紧接着就会用举例子、列数据或作比较等方法来印证自己的看法;有时也先用某些说明方法,后摆出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这些“看法”、“认识”,就是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所在。

比如,某个语段里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那么,这个例子前面(或后面)的某句话,就是考生所要回答举例子说明方法“作用”的答案,特别要注意紧靠例子的那句话。

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回答。考生能结合各方法的自身特点来回答就更好了。比如,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列数据――从规模上说明;举例子――把抽象的事物介绍得具体浅显等等。

同学们可以在做具体练习时进行比较体会,做到熟练运用。

第五把钥匙:品味说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说明文也一样。阅读说明文也得和阅读其他文体一样,需要品味它的语言。所不同的是,说明文由于其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表达方式上的说明性,语言和其他文体有相同之处,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科学”、“准确”、“严密”、“简洁”、“通俗”。

下面举些有代表性的语言考题作些分析指导。

1.2004年辽宁中考第16题:选文第3段“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一句中加点词“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这道题是说明文语言考题的传统题型。回答这种问题,一定要和命题者的“问”相对应。第一步先作“能”与“否”的判断回答,第二步再根据第一步的判断,阐述“能”与“不能”的理由。第二步的分析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加点词起什么作用;从两方面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用与不用的区别,也可以只分析一个方面);紧扣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准确性或科学性。

从本题来看,答案可以这样组织:加点词不能去掉。“很可能”是作者的一种推测,去掉则表明月球就是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语言运用就不准确了。第二步的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

2.2004年江西《生物入侵者》第28题: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回答这类题的基础是考生对说明文语言基本特点的了解,不了解就无从下手,了解了就很好回答。这种题的难点在于举例。

如果你觉得某篇文章语言运用“准确”,那么,在找例子时,不要先找句子,要先找词,尤其是那些能表现作者说话留有余地的词语。比如,“可能”、“主要”、“大约”、“据说”、“之一”、“特殊”、“常常”等。找到了词语,把词语所在的句子摘下来,略作分析就行了。

3.2004年河北《走近森林》第12题:第7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这种题型不能简单地回答语言准确与否,它是要求考生在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比较中来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回答这种题目,考生要先从词的意义、范围、程度等角度对两个词语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再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组织答案。比如本题,森林是不能使温室效应消失的,它只能吸收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减轻温室效应,因此不能改。

4.2004年大连市《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第15题:第3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种题型所问的问题看起来比较大,而且考生比较怕“作用”之类的问题,不知从何回答。其实这种题不难回答,我们先别管什么“作用”,就当一般的词语运用来分析,结合语境思考:这个词“用”与“不用”区别在哪儿,“不用”的分析不要考虑,“用”这个词语的好处就是答案。比如本题,“至少”是从最低限度来说明的,“作用”就是突出了一年内经济损失大。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说明文的语言题型是多样的。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不管哪种题型,回答问题一定要紧扣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常规题型为基础进行分析,否则就会偏离题意。

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命题者也会从文章的角度来设计考题,题型、考查内容等和其他文体一样,比如也有概括题等。所以,除了以上五把钥匙外,我们还要有综合分析能力。换言之,在做说明文阅读题时,不要忘了结合其他文体的分析方法,来解决说明文的问题,这样的话,考生就不会在说明文的阅读上失分了。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9篇

一忌言之无物。说明文要有深刻而具体的内容。内容的深刻是指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的规律。内容的具体性是指能够解说清楚事物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两者缺一不可。在说明一个事物时,必须对所要说明的事物做多方面的了解。比如:要介绍某某公园,就得讲清楚这样几个问题: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建筑,等。要写一份实验报告,就要包括以下内容:准备,步骤过程,结果,应注意问题,收尾工作。要介绍工业产品,就要谈到:特点,材料,结构,分类,用途,使用说明。要说明一幅漫画的内容,就必须说明:画面内容,画中文字,漫画标题等。在说明事物时,如果对它自身包含的这些问题能做到全面把握,那么内容也就会深刻,具体,也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二忌言之无体。说明文写作要言之有体。所谓有体,也就是要符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是说明,语言要符合说明文的要求。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它必须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发生的过程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一句话,它要给人以知识。以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是由说明文文体本身的社会功用所决定的。例如:同样是对“银杏”,《辞海》上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性的语言,把它与郭沫若的散文《银杏》对比,其客观性就显而易见了。所以,我们应避免以下错误:1.把介绍山水景物的说明文写成游记,2.把介绍建筑古迹的说明文写成参观感受,3.把介绍动物、植物的说明文写成记叙文,4.把介绍诗文书刊的说明文写成读后感,5.介绍某些动物、植物时,评价过多,并加上一个托物言志的尾巴,使文章显得不伦不类,6.把介绍漫画的说明文写成记叙描写性文章。这几种错误或以叙代说,或以议代说,都没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都属于说明文写作的误区。当然,以说明为主并不是不允许说明文中有记叙、描写和议论。而是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和议论必须以说明为目的,为说明服务。

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的语言要准确,周密,平实,明晰。准确,就是恰当、真实;周密,就是周到、严密;明晰,就是明白、清晰,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显然,这样的语言标准并不低,不下一番功夫是做不到的。

三忌言之无序。有序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既要符合事物本身的客观条理性,也要符合写作目的和要求。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第一种是空间顺序,即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这一顺序多用于介绍静止的物体,如建筑、漫画等。第二种是时间顺序,即按照生产或事物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介绍手工艺品景泰蓝的说明文。它按照景泰蓝的制作程序,抓住“做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五道关键工序依次做了详细的说明,全篇言之有序,给人的印象十分鲜明。第三种是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内部的内在联系来写。常见的事理顺序有:先主后次,整体后局部,先一般叙述,再举例说明;先一般后特殊,先简单后复杂,先构造后功用及使用方法等。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既介绍荔枝的形态,又介绍荔枝的生产的说明文。为了把这一繁杂的内容说清楚,文章从总体上采用了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即先说明荔枝的形态,后说明荔枝的生产。在说明荔枝的形态时,按先果后花的顺序来说明。在说明果实时,根据其组成部分,由表及里地说明,即先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形状大小,后说明荔枝的果实内部:壳膜果肉核。在说明荔枝的生产时,则按先实后虚的顺序来说明,即先说明荔枝的产地、荔枝谱,再说明荔枝的移植规律,最后说明荔枝的产销方向。文章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清楚明白地介绍了荔枝的形态和生产等有关情况。

一般来说,说明的顺序随着说明的内容而变化,往往是多种顺序交错合用。与说明顺序相照应的就是说明结构。一篇说明文,如果其说明顺序符合本身的条理性,符合写作目的和要求,又选用了恰当的结构形式,那么就称得上是言之有序的文章了。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46-01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体阐述事物的原理或者特征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在初中语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但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由于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 不像其他文体那么生动活泼,富有情感,难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讲课时,再对文章动动手术,做一些开膛剥肚的肢解,抽血去肉,剩下的就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这样一来,难免学生感到像吃鸡肋一样难受,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说明文教学也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说明文的重要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苏州园林》《蝈蝈》《故宫博物院》《看云识天气》《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说明文的用途越来越为重要。买来了空调,你就就得回阅读空调的使用说明书;生产了一种新的产品,就得把新产品的使用方法条分缕析地介绍清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学作品,你可写可不写,而说明文,如作会议记录、定条约,你就非写不可。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二、提升素养,理解说明文的作用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发展素质之一。如今的初中学生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产生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进入嵌入式教学,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学生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待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

三、激发兴趣,教学说明文的基本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在进行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积极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去。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向学生播放有关石拱桥的视频录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呈现出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老师可以事先把八种云的彩图投影出来。让学生们通过课文中对云彩的描述,来对这八种云彩图对号入座。这样学生们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通过学习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的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而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说明文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懂了。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按多样性、广泛性原则选择各类说明文让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学习《马》一课时,课堂上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知识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

上一篇:运动会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赞美母亲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