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0:15:01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1篇

一、11年主要工作成绩

(一)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党建工作和廉政建设。

结合机动车安检机构监管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岗位责任制,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加强党支部建设,积极参加机关党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制定了创建文明处室计划,并在日常工作逐项落实。加强廉政建设,11年度车管处未发生商业贿赂或不正当交易等不廉洁行为。

(二)完成机动车安检机构检验资格申报、现场评审和资格审批工作。

机动车安检机构检验资格申请及受理工作于2010年10月份开始,目前共完成41家机动车检测场的资格申报受理、现场评审和资格审批工作,为获得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资格许可的41家检测场颁发了资格许可证和检验专用印章;并为2家安检机构办理了变更手续。剩余朝开小关、蒋合2家检测场因搬迁改制停业未申报资格。

(三)完成检验人员考核、审查员培训考核。

分期分批,逐步完成了全市2400余名机动车安检人员的上岗资格考核工作,包括以前已取得市交管局颁发的上岗证的检验人员和新增检验人员,合格率92.9%,并为2200余名考核合格者颁发了上岗证。

完成了机动车安检机构资格许可审查员年度培训和考核工作

(四)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举办检测场监管工作培训班,召开执法检查现场会,与市环保局、市交管局交流座谈以及各区县局之间交流,使广大执法人员逐步掌握了机动车检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水平,为依法行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加强业务研究

开展了信息联网、安检机构设置规划、地方标准、执法检查规范、比对试验等研究项目。

1、信息联网

依托市局信息中心,与中科院力学所等专业单位就机动车检测场与我局信息联网问题进行了反复调研和讨论,并多次到市环保局、市交管局调研学习。通过对市交管局机动车安检信息监管网络、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检测信息监管网络和检测场现场调研,编制了质监部门与检测场信息联网草案,并逐步论证修改。

2、安检机构设置规划

委托汽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承担我市机动车安检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大量调研,编写了市2012年机动车安检机构设置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规划草案。已组织质监、交管、环保有关专家对规划草案进行了初步研讨,目前正挂在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

3、安检机构地方标准

委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承担我市安检机构管理地方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已完成标准草稿,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初步修改,目前正挂在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

4、执法检查规范研究

组织各区县研究讨论,编写了安检机构执法检查规范,并邀请公安部、总局有关专家进行了研究,统一了执法检查要求。

5、比对试验

委托市计量院,研究检测设备比对试验方案,以加强检测设备监管,提高执法技术含量。2011年底,对全市检测场检测设备技术指标符合性情况进行了抽检。

(六)与有关部门配合,与外省市质监部门交流,严格监管全市机动车安检机构。

与市交管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执法检查;同时大力发挥各区县稽查队的优势和主动性,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机动车检测场实施严格监管。依法查处机动车安检机构违规行为,全年共查处投诉举报等问题18起,涉及11个机动车检测场。车管处成立至今,全市未发生机动车检验安全责任事故。

与市交管局、市交通委配合,办理了市政协委员关于新车免检问题、免收养路费等问题的提案。通过提案办理,进一步加深了对机动车安检工作重要性和广泛性的认识,增强了忧患意识,开阔了管理思路。

我们还及时与外省市质监部门沟通,了解各地机动车安检机构管理工作情况,积累参考材料。与重庆市质监局、河北省质监局等兄弟单位交流,重点结合重庆市4.23特大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就如何发现和堵塞检测软件漏洞、监督处罚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相互吸取了经验;并在全市检测场范围内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安全责任意识专题教育活动,规范了检测场内部管理。

(七)加强安全监管手段,设立流动式起重机便民检测站。

近年来流动式起重机事故呈上升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为有效控制流动式起重机检验情况,减少事故发生,经与市交管局等有关部门沟通,经特设处、法规处商定,由车管处具体操作,在我市北部的望京北检测场和南部的富多鑫检测场设立了2个流动式起重机一站式便民检测站,并向社会公告,为流动式起重机起重设备部分定期检验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大力支持。

(八)与时俱进,开展迎奥运保安全活动。

3.15消费者权益日期间,邀请国家质检总局有关领导参加,指导朝阳区质监局组织区内8家机动车检测场,开展了“迎奥运保安全机动车安检知识竞赛”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正面报道,在全市推广,促进了检验人员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九)因势利导,鼓励安检机构公开向社会推出服务承诺。

围绕奥运中心工作,引导机动车安检行业加强自律。3月29日,全市43家机动车安检机构自发组织,开展了“严格验车迎奥运优质服务建和谐”承诺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严格标准、价格透明、优质服务、欢迎监督”.这是安检机构监管职能划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来,我市机动车安检企业首次公开向社会作出服务承诺,标志着我市机动车安检行业在“企业自律、规范服务”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十)完成总局和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的有关工作。

完成了总局质监司下达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设置规划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修订,和有关规划调研、监督抽查等配合工作。

积极配合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完成了市平安畅通区县检查、黄标车管理研究、非法营运车辆治理、校车等车辆标准修订研究、企业减负检查、民运运力国防动员等工作,为首都交通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主要问题:

(一)与年初计划相比,联网工作进展仍显缓慢。

(二)关于检测场的投诉举报多。主要反映服务态度不好、检测弄虚作假、申报材料造假、收费不透明、擅自降低外观检验标准等问题。

(三)少数检测场对评审整改要求不够重视,不是积极去整改,而是要求放宽政策,要求开口子。

(四)相当一部分检测场内部管理记录不全,质量体系和管理制度运行不畅。

(五)部分检测场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忧患意识不强。职工缺乏人性化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不到位。

(六)价格尺度不尽合理,需通过市场经济杠杆作用,使机动车安检行业既能自律,又能适当盈利发展;

难点:

(一)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地方标准,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机动车安检机构检测信息管理落后,需加快检测信息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建设;

(三)提高机动车安检技术含量,增加执法检查技术手段;

(四)全面提高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人员素质;

三、2012年工作初步安排

工作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研究比对试验方案,完善监督管理技术手段,逐步实施联网和数字化管理,合理规划布局,逐步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规范经营行为,完成全年机动车安检任务,为首都经济和奥运会做出更大贡献。

重点任务:

(一)加强安检机构资格和检验人员管理。编写检验人员新版教材,认真开展安检机构资格监督审查和检验人员考核工作,加强安检机构检验资格监督管理和检验人员上岗资格管理。

(二)日常监管。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明年计划对每个安检机构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全年执法检查总数732次。与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市计量科学研究院等有关单位合作,研究完善比对试验方法,增加监督管理技术手段,挖掘深层次问题,确保经机动车安检机构检验放行的每一辆车都是合格、安全的。

(三)信息联网研究。联网草案已完成,12年将重点研究解决我局机动车安检信息网络与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I/M(检测/维修)监管系统接口的有关技术问题,及介入公安网链路问题,共享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监管网及公安网有关信息内容,逐步实施联网。

(四)管理标准化。12年上半年完成机动车安检机构监督管理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将机动车安全检测及其管理规范化、标准化;12年下半年宣贯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全面提升管理层次,提高监管效率。

(五)执法队伍建设。研究修订执法检查规范,规范执法检查;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重点是机动车安全检验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管理水平。

(六)研究论证设置规划。结合我市检测场分布、检测线数量和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情况,与有关部门协商,12年上半年研究论证安检机构设置规划,修订后向社会颁布。

(七)审核安检机构年度工作报告。年底前将对各检测场进行年度考评,审核年度工作报告,做好年度总结工作。

重大举措:

与市环保局协调两局机动车检测场监管网络系统整合及资源共享有关问题,研究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I/M(检测/维修)制度监管系统,协调市交管局网络资源共享问题,探讨我局机动车安检管理环节及联网监察技术重点和难点,应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智能卡技术对检测场实施动态监管。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车辆的保有量急剧增加,道路运输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在这一形势下,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机动车辆技术状况检测和管理,已成为确保整个社会和谐平安的重要课题。因此,对车辆检测无论从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检测设备还是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笔者以多年从事车辆检测的实际经验,在此探讨在车辆检测过程中外观检测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的作用。

关键词:汽车技术、外观检测、综合性能检测、作用

当前,汽车检测技术正伴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而不断提升。回顾汽车检测诊断发展的历程,早期采用的检测手段就是过去人们常讲的“望”(眼看)、“闻”(耳听)、“问”(询问司机车辆使用情况)、“切”(手摸),作出的修理方案主观性较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上广泛使用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人们已经能够依靠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前照灯检测仪、发动机综合分析仪、制动检验台、电控车辆故障分析仪等,对汽车进行不解体检测,并且测试过程准确、迅速、安全。正因为如此,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人员对设备的依赖程度加大,而作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过程中的外观检测渐渐地被检测人员淡视。本文将就其在车辆检测中的重要作用作深入分析,旨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务必要更加重视和发挥外观检测的作用。

一、汽车外观检测的重要意义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功能包含了汽车的安全性(制动、侧滑、前照灯、转向等)、动力性(发动机输出功率、汽车底盘输出功率)、经济性(油耗)、可靠性(异响、磨损、变形、裂纹等)及噪声和废气排放等。其中,车辆的可靠性检测,尽管随着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检测仪器设备的准确性有了很大进步,但影响汽车性能的很多外部症状尚难以用仪器设备检测出来,仍然需要用人工进行检查、观察,并辅以简单仪器设备进行直观定性的检视,结合检测结果才能对汽车的真实技术状况和故障部位及原因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汽车外检。它是对汽车综合性能和故障进行定量、客观检测诊断的补充和完善。

因此,做好汽车外检工作,是对车辆维护质量和车辆技术状况的把关,是执行国家标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汽车外检,才能确保机动车运行安全。

二、汽车外观检测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在充分认识到汽车外观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认真做好这一工作。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和内容:

1、在车辆检测环节的安排。一般汽车检测站都把外检放在第一工位,这样外检人员就可以对车辆是否具备上线检测条件,能够严格把好关。这是因为:一是就车辆本身而言,上线检测的车辆,首先必须符合GB7258、GB18565有关车辆的整车装备要求。二是从检测本身考虑,检测线上的设备对汽车外观也有一定的要求,如装备要整齐、功能应正常、车身必须清洁、无漏油、漏气和漏电现象、轮胎气压必须符合要求、轮胎花纹及轮胎中不能嵌有异物等,否则难以正常实施检测或使检测结果失真。三是这一环节也保证车辆和人员安全的前提条件。

2、 外观检查主要内容。众所周知,汽车使用过程中,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由于磨损、腐蚀、疲劳、变形和老化等原因,不但技术状况逐渐变坏,致使可靠性下降,如车体不正、车身开裂、油漆剥落、连接松动、配合松旷、泄漏严重和不良等等。因此在外观检查中,检测人员应按照实际验车的需要,进一步明确机动车综合性能检验中外观应检视的项目、测量内容及主要技术要求,根据GB21861-200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车辆外观检验项目有:

(1)检查送检车辆的车辆型号、厂牌、出厂编号及车身(底盘) 和发动机的型号及出厂编号、号牌号码。

(2)检查汽车的车身外观。车辆外观应整洁、各零部件应完好,连接紧固、没有缺损;车体周正,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高度差 不得大于40 cm;车身和驾驶室应坚固耐用,覆盖件无开裂和锈蚀,车身和驾驶室在车架上安装牢固,不能因车辆振动而引起松动;车身的外部和内部不应有任何可能使人致伤的尖锐突起;驾驶室和乘客舱所用的内饰材料应具有阻燃性;车门和车窗应开启轻便,不得有自行开启的现象,门锁应牢固可靠、车窗密封性好,没有漏水现象;机动车驾驶室必须保证驾驶员的前方视野和侧方视野,驾驶员座位两侧的窗玻璃不允许张贴遮阳膜,其他车窗不允许张贴妨碍驾驶员视野的附加物及镜面反光遮阳膜;轿车应有护轮板,挂车后轮应有挡泥板,其他车辆的所有轮都应有挡泥板。

(3)漏水、漏油的检查。发动机停转及停车时,水箱、水泵、缸体、缸盖、暖风装置及所有连接部位均不得有明显的渗漏水现象,使机动车行驶不小于10 km,停车5 min后观察,不得有明显的漏油现象。

(4)发动机检查。发动机应动力性能良好,运转平稳,怠速稳定、无异响,机油压力正常;发动机应有良好的启动性能。

(5)转向系检查。转向盘应转动灵活,操纵方便,无阻滞现象。车轮转向过程中,不得与其他部件有干涉现象。

(6)制动系检查。制动系应经久耐用,不能因振动或冲击损坏。行车制动系制动踏板的自由行程和踏板力应符合该车有关技术条件。

(7)照明、信号装置和其他电气设备的检查。灯具应安装牢靠、完好有效;所有灯光的开关应安装牢固、开关自如。

3、车辆外观检测需要注意的问题

车辆外观检验的内容较多,现在的检测程序,给外检工位的检测时间有限,为此,在实际检验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提前进行外观检测

根据车辆检测中的特点,可以提前进行外观检测程序,对外检合格的车辆上检测线进行其他项目检测。不合格的车辆整修检验合格后再上检测线。

2.实行多人分工检测

适当增加外检工位检测员,按照检测内容合理分工,这样既保证检测质量,又能缩短在此工位检测时间,不使检测线误工。

3.做好记录工作

对每一存在问题的车辆,按车型、使用年限、发现问题的部位及内容作详细的记载,在下年度检测时可根据此资料有的放矢地重点检查,会事半功倍。有了记录资料积累后,我们再按车型或车龄等进行统计分析,还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和规律,这样不仅对今后的外检工作很有帮助,还可帮助我们合理地使用和维护车辆。

汽车外检工作是汽车检测的重要内容,在目前还无法全部由仪器设备的自动检测来取代,且在由仪器设备自动检测项目上也还依赖人工外检来保证其检测的正确性。外观检测是一项要求较高、技术性经验性强的工作,只有不断学习,认真总结,加强同行间的相互交流,才能使外检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提高汽车的检测质量。

三、充分发挥汽车外观检测应有的重要作用

作为对上线被检车辆性能进行定量检测的补充——汽车综合性能外观检测。外观检测大部分项目是定性检视,对某些有定量要求的项目需要借助一般的器具进行必要的测量。根据外观检查和测量的结果,对照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标准限值,做出正确的外观检测结论,从而对整车的技术状况性能提供可靠的技术持。通过多年的检测工作,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外观检测在以下4个方面的主要作用:

1、可以检查承担二级维护作业的汽车维修厂是否按照二级维护作业项目要求进行维护作业。

营运车辆的二级维护作业是在一级维护清洁、、紧固的基础上,以检查、调整转向节、转向摇臂和悬架等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容易磨损或变形的安全部件为主,并拆检轮胎,进行轮胎换位,检查调整发动机工况和排气污染控制装置等。为了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和保证行车安全,必须按期进行汽车二级维护。按照GBl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要求,《XX省汽车二级维护质量检测报告单》中外观检测项目共有43项,可见外观检测在二级维护质量检测中的地位。在这些项目中,检测人员在检测车间外凭借经验,配合使用少量的检测仪器设备,很直观和简便的判断二级维护作业是否全面、到位。如车身清洁,发动机“三滤”,是否拆检车轮;变速器、转向器、减速器等总成件是否加注新的油;轮胎气压是否符合规定值要求等。根据外观检查发现的情况,如二级维护作业缺漏项,外观检查不合格等视为不合格,向对外观检测不合格车辆,不允许上线检测,返回原二级维护作业站重新维护。这样就提高了营运车辆的技术状况,减少事故隐患,保证了广大车户的利益。

2、可以检查车辆的故障隐患。

汽车综合性能外观检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够检查和发现在线上检测仪器和设备不能检测出的事故隐患,而这些事故隐患极有可能造成营运车辆的事故发生和财产损失。外观检测的另一重要手段,是通过检测车间内的底盘间隙检测仪、扭力扳手和小锤等仪器设备和工具对汽车的转向系、行驶系、传动系和制动系等零部件的紧固、连接状况,如转向系的横、商拉杆总成的连接、行驶系的车轮与轮毂的装配、制动系的油路、气路的可靠性,车架有无断裂等情况进行检查和判定。这些部件如果不认真按照规定力矩紧固或存在裂纹,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会使连接部位松动甚至导致断裂、脱落,造成机件事故,严重的可造成交通事故,带来经济损失甚至生命伤害。

3、可以保证线上设备检测的准确性。

汽车检测设备对上线检测的车辆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轮胎要求是:同一轴左右轮胎规格、型号、气压、胎面花纹深度要一致,它就町以保证动力性和制动性以及侧滑枪测数据的可靠性,假如左右轮胎花纹深度不一致,那么,花纹深度数值大的车轮制动力要大,但不能准确反映被测车辆的制动性能。同样,轮胎气压小的一边制动力可能大,是由于引车员重量左右分布的不均匀,气压小的一边重力分布大一些,测试反映出来的制动力偏大。再假如左边轮胎气压小,引车员做在左边,对前照灯的上下偏也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外观检测也是保证车辆检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4、通过外观检测,能够有效保证车辆的安全检测和设备正常使用

安全生产和检测设备仪器的正常使用是我们检测工作的前提要求,外观检测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上线检测的车辆轮胎不得央带砂、石泥水等杂物。如果夹带砂、石,在动力性或车速表检测时,高速旋转的车轮势必将车轮夹带的砂、石甩出,可能伤及检验人员和车辆,造成年辆损坏和人员受伤,甚至造成严重损失。此外,轮胎夹带的砂石,在动力性和制动性检测过程中将会对设备表面产生滑擦,对设备造成损伤,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和检测精度。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3篇

一、关于“德”的方面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立身和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我始终注重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工作和事业面前,我历来顾全大局,从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告诫自己要始终把事业和工作摆在首位,把加快计量监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关于“廉”的方面

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执行总局“八严禁”和市局“八条禁令”以及行政执法人员“五公开”、“十不准”的规定,全面掌握“三法八条例”、“国家行政五法”,遵守局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行政服务和执法中不假公济私、不化公为私、不吃、拿、卡、要。

三、关于“勤”的方面

勤勉敬业是对每一位干部的起码要求。年,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决心把局领导对我的重托,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对我的厚望,化作工作的动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对民生计量、能源计量、机动车安检机构的监管和对系统内外资质实验室公正性的监督检查,以及搜集、编写、上报有关材料,我始终积极主动,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四、关于“绩”的方面

1)加强强检计量“系统”监管,完成了“系统”录入率达100%的年度目标要求。

2)加强民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的监管,和同志们深入重点节能企业监督检查21次,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强检工作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14次;参加民生强检计量器具管理情况的执法检查7次。

3)认真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参加“诚信计量进市场”活动,检查集贸市场13个,超市9家,检查在用计量器具1847台件;参加“健康计量进医院”活动,检查医院21家,检查医用等计量器具135台件;参加“光明计量进镜店”活动,检查眼镜店9家,检查在用验光配镜用强检计量器具29台件;参加“服务计量进社区乡镇”活动,深入13个社区及学校,协助计量所为群众提供免费检测服务52次数;参加“放心计量进油站”活动,检查加油站41家,在用加油机210台件。

4)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监管,参加或督促各县局抽查与百姓生活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15种定量包装商品制造企业56家,商品107批次。

5)深入开展电子计价秤、度盘秤及杆秤的专项整治行动。参加检查使用度盘秤等场所23个,检查在用电子计价秤1591台、度盘秤753台、市场公平秤29台;

6)加强能源计量工作:亲自拟订能源计量年度工作实施方案、计划;深入21家企业开展能源计量宣传活动;参加现场检查39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指导帮助32家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制定节能降耗方案、完成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自查报告等;主笔和主持2份重点耗能企业计量管理和检测体系分析报告,指导14家重点耗能企业运用能源计量数据进行分析报告。同时,指导帮助54家加油站、78家集贸市场和1家机动车监测站制定计量管理制度。

7)几乎负责本科室搜集、整理有关信息、数据等材料,编写有关工作实施方案、计划、总结,并上报。

8)负责组织培训考核系统外计量检定员和计量标准考核单位,审查有关材料,作出期限告知书及现场考核结论,并制作、发放相关证书。

此外,积极参加对13家机动车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和百色市“”世界计量日宣传活动。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4篇

一、关于“德”的方面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立身和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我始终注重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工作和事业面前,我历来顾全大局,从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告诫自己要始终把事业和工作摆在首位,把加快计量监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关于“廉”的方面

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执行总局“八严禁”和市局“八条禁令”以及行政执法人员“五公开”、“十不准”的规定,全面掌握“三法八条例”、“国家行政五法”,遵守局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行政服务和执法中不假公济私、不化公为私、不吃、拿、卡、要。

三、关于“勤”的方面

勤勉敬业是对每一位干部的起码要求。年,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决心把局领导对我的重托,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对我的厚望,化作工作的动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对民生计量、能源计量、机动车安检机构的监管和对系统内外资质实验室公正性的监督检查,以及搜集、编写、上报有关材料,我始终积极主动,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四、关于“绩”的方面

1)加强强检计量“系统”监管,完成了“系统”录入率达100%的年度目标要求。

2)加强民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的监管,和同志们深入重点节能企业监督检查21次,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强检工作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14次;参加民生强检计量器具管理情况的执法检查7次。

3)认真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参加“诚信计量进市场”活动,检查集贸市场13个,超市9家,检查在用计量器具1847台件;参加“健康计量进医院”活动,检查医院21家,检查医用等计量器具135台件;参加“光明计量进镜店”活动,检查眼镜店9家,检查在用验光配镜用强检计量器具29台件;参加“服务计量进社区乡镇”活动,深入13个社区及学校,协助计量所为群众提供免费检测服务52次数;参加“放心计量进油站”活动,检查加油站41家,在用加油机210台件。

4)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监管,参加或督促各县局抽查与百姓生活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15种定量包装商品制造企业56家,商品107批次。

5)深入开展电子计价秤、度盘秤及杆秤的专项整治行动。参加检查使用度盘秤等场所23个,检查在用电子计价秤1591台、度盘秤753台、市场公平秤29台;

6)加强能源计量工作:亲自拟订能源计量年度工作实施方案、计划;深入21家企业开展能源计量宣传活动;参加现场检查39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指导帮助32家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制定节能降耗方案、完成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自查报告等;主笔和主持2份重点耗能企业计量管理和检测体系分析报告,指导14家重点耗能企业运用能源计量数据进行分析报告。同时,指导帮助54家加油站、78家集贸市场和1家机动车监测站制定计量管理制度。

7)几乎负责本科室搜集、整理有关信息、数据等材料,编写有关工作实施方案、计划、总结,并上报。

8)负责组织培训考核系统外计量检定员和计量标准考核单位,审查有关材料,作出期限告知书及现场考核结论,并制作、发放相关证书。

此外,积极参加对13家机动车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和百色市“”世界计量日宣传活动。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5篇

半年来,该局紧紧围绕生态城市建设,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目标,强化职能,依法行政,环保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加大流域治理力度,确保了河流断面水质达标。二是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排污总量削减。

(一)抓源头,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增量。上半年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6个。

(二)抓减排工程建设,削减污染物存量。

(三)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确保了污染减排效果。

目前为止,排污总量削减目标、措施落实到位,减排工程进展顺利。三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环境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先后完成李权庄、南墅两个镇2010年度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落实了秸秆禁烧工作措施和强制性清洁生产计划方案;持续开展环境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上半年三个镇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镇验收;继续深化环境友好创建工作,经济开发区、李权庄泰光小学、水集中心小学分别获得省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命名。四是管治并举,污染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污染源监督监察,开展了除隐患保安全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杜绝了污染事故的发生;开展石墨行业环保专项整治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共整治单位44家,保障了水源地达标;实施污染源治理再提高工程,上半年将5个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纳入污染源再提高工程计划,确保了工程进度;淘汰小型燃煤锅炉3台;实施了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对5家企业的固体废物暂存场所进行处置和规范;深入开展辐射源检查,保障了辐射环境安全;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上半年办理项目审批74个,对36个项目组织了环境影响评价;认真处理群众环境案件,上半年共受理152起,实现了处理率100%,处结率100%,结服率90%的目标。五是加大投入,更新了大气自动监测设施,建设了产芝水库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为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效率和质量提供了保障。上半年共完成有效监测数据9051个。六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促进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7月份,机动车检测机构规范化管理和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通过青岛市验收。: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6篇

为明确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的委托要求,规范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部分内容参考GB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内容制定。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包含了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基本技术要求和体系管理要求,同时对检测机构的部分相关人员提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委托。

本规范所指的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是指承担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定期)检测的机构。

2 引用标准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在用机动车

本规范中的在用机动车是指国家或地方机动车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上牌照以后的、需定期检测的机动车。

4 基本要求

4.1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检测机构应遵守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依法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开展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定期检测工作。

4.2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4.3 检测机构分为A、B两类。A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检测机构; B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

4.4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4.5 A、B类检测机构均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

5 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5.1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5.2 检测场所一般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5.3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米。

5.4 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5.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识。

5.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5.7 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5.8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5.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之间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

5.10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5.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6 检测设备要求

6.1 通用要求

6.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6.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6.1.3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 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时间百分比)。

6.1.4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

6.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6.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6.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6.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6.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 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7 与检测相关的人员要求

7.1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7.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7.3 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

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

7.4 检测机构负责人

7.4.1 负责本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其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

7.5 技术负责人

7.5.1 遵守和执行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建立及改进,督促和促进质量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组织实施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组织实施检测、人员培训、技术考核、学习交流等技术工作。

7.5.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排放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组织解决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7.5.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5.4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5.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6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7.6.1 负责组织运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工作,落实纠正措施;负责处理检测工作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负责处理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投诉和意见;负责质量监督人员管理,处理质量监督人员反馈意见和信息。

7.6.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解决检测中出现的质量与技术问题。

7.6.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熟悉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6.4 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6.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7 检测人员

7.7.1 检测人员包括仪器设备操作员和驾驶操作员。

7.7.2 了解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控制检测条件,做好记录,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7.7.3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参加相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规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7.7.4 驾驶操作员应按其所持驾驶证的准驾范围驾驶车辆。

7.7.5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7.8 质量监督员

7.8.1 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向质量负责人汇报质量情况,及时反映问题;对检测工作质量进行日常监督,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有权终止检测,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协助质量负责人进行客户投诉和意见调查分析工作,参加质量问题的分析工作和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7.8.2 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熟悉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具备发现检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7.8.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经验,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2年以上。

7.8.4 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7.8.5 具备初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9 仪器设备管理员

7.9.1 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维护、维修、报废等等相关的管理工作。

7.9.2 了解仪器设备,参加相关培训,取得合格证。

7.9.3 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8 质量管理

8.1 检测机构应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工作运行程序,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8.2 组织和管理

8.2.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8.2.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8.2.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8.3 质量体系要求

8.3.1 质量体系

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以《质量手册》及相关文件(包括规定和规程等)来描述。检测机构各层次人员必须学习和贯彻执行,确保有关检测质量的各项活动均在控制状态中进行。检测机构建立的质量体系,应至少包含如下9个要素:

(1)组织和管理;

(2)质量体系要求;

(3)人员;

(4)设施和环境;

(5)设备和标准物质;

(6)检测要求;

(7)记录和报告;

(8)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9)投诉及信息反馈。

8.3.2 质量管理文件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至少应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图;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程序;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检测机构检测范围;检测程序;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验程序;投诉及信息的反馈和处理程序;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8.3.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包括定期审核和临时审核两种。检测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检测机构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一年内审两次,且一年内至少要审核一遍《质量手册》的全部要素。对于不合格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进行跟踪验证。临时审核是在处理投诉等信息反馈中发现较大问题时,对质量体系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测机构应判定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必要时对《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提高管理水平。

8.3.4 审核报告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应加以记录,在审核报告中反映出来。

审核报告中应明确规定对质量负有责任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纠正活动,并进行跟踪验证,在报告中加以记录。

8.3.5 比对和验证

8.3.5.1 检测机构应制定比对验证计划,并加以审核。

8.3.5.2 比对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8.3.5.2.1 检测机构间和检测场所间的比对试验;

8.3.5.2.2 用相同检测设备,由不同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或用不同的检测设备,由相同的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

8.3.5.2.3 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在检测机构内部进行检查。

以上工作,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分析

总结,比对和验证的有关记录和资料应归档保存。

8.4 人员管理

8.4.1 人员培训

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有技术知识和专业经验,并注意知识的更新,做到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岗位职责等)、检测专业技术、质量管理、检测场地安全防护知识、职业道德等。

8.4.2 人员考核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其专业技能、工作情况、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是否被投诉等情况。

8.4.3 人员技术档案

技术人员的有关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成绩、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和经历等技术业绩均应收集在个人技术档案中,并由专人统一管理。

8.5 设施和环境

8.5.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应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8.6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8.6.1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

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的管理规程。购入的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检测机构应制订详细的检测设备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步骤、故障处理、维护保养要求等。须按有关标准和检测机构相关规定对检测设备进行使用和维护保养。当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正确处理并及时报告,维修后要填写维修记录。

8.6.2 检测设备的标识

根据检测设备状态分别贴上合格(绿)或停用(红)两种标记。

8.6.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对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建立使用和管理档案,检测设备的维修记录、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应归档。

8.7 检测要求

8.7.1 必须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8.7.2 应制定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8.7.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8.7.4 计算机的使用

应建立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贮存和检索检测数据等。计算机实行专职操作,应设立分级使用密码,禁止非本岗位人员使用,禁止修改计算机记录。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防病毒保护措施。应有计算机运行使用状况的记录。

8.7.5 车辆的管理

应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内容包括:

(1)车辆登记、车辆状态描述等信息的记录。

(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车主应遵守管理规程,受检车辆按管理规程管理。

8.8 记录和报告

8.8.1 记录

检测机构应结合本机构的具体情况、保密和安全要求,制定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检测工作的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应统一管理,妥善保管。

8.8.2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规范化,内容应按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每份检测报告有唯一的报告编号。检测报告应为打印稿。

对于经多次检测后合格的车辆,应保留其每次检测的报告。

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汇总和上报检测结果。

8.9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8.9.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采购的检测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或检查。检验和检查记录应归档保存。

8.9.2 外部供应的记录

为检测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或外部供应方的记录均应收集并归档保存。记录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生产单位(供应商)和质量信誉证明(许可证、合格证、质检报告等)。

8.10 投诉及信息反馈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9 评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检测机构委托前,应对检测机构进行评审。《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和《评审表》见附件。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检测机构评审报告

主管部门

申请单位

评审类别

评审时间

一、申报机构基本信息

检测机构名称

检测机构类别

检测机构编号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电话

检测机构地址

邮政编码

检测机构联系人

电话

电子邮件

检测场所地址

邮政编码

检测场所联系人

电 话

<>

检测机构申请

委托的业务范围序号检测内容标准编号

二、评审报告

评 审 内 容评 审 记 录备 注

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整改要求

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

其 他

评审结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检测机构 《在用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技术规范》要求,可以作为 类检测机构,进行 的在用车排放检测业务。

评审组长(签名):

评 审 员(签名):

报告日期:

三、评审表

序号评

目评审结果备注

符合不符合

1基本要求

1.1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

1.2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1.3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

A类检测机构应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

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

1.4 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

1.5检测机构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

2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2.1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2.2检测场所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2.3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米。

2.4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2.5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识。

2.6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2.7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2.8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2.9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间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

2.10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2.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3检测设备要求

3.1通用要求

3.1.1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1.2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 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时间百分比)。

3.1.3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

3.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3.2.1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3.2.2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3.2.3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3.2.4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 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4检测相关人员要求

4.1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4.2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4.3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

4.4检测机构负责人

4.5技术负责人

4.6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4.7检测人员

4.8质量监督员

4.9仪器设备管理员

5质量管理

5.1组织和管理要求

5.1.1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5.1.2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5.1.3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5.2质量体系要求

5.2.1检测机构质量体系要素

5.2.2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

5.2.3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5.2.4审核报告制度

5.2.5比对和验证

5.3人员管理

5.3.1人员培训

5.3.2人员考核

5.3.3人员技术档案

5.4设施和环境

5.4.1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

5.4.2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5.4.3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5.4.4具有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制度

5.4.5检测设备有标识

5.4.6建立了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5.5检测要求

5.5.1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5.5.2检测机构制定了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5.5.3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5.5.4建立了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5.5.5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

5.5.6有记录和报告管理制度

5.6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5.6.1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保证

5.6.2外部供应的记录要求

5.7投诉及信息反馈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表格填写说明:

1、封面的“评审类别”填写“初次评审”或“复查评审”;

2、“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类别”,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填写申报的机构类别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对于复查的检测机构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的是A类检测机构还是B类检测机构;

3、“申报机构基本信息”中的“检测机构编号”,对于初评的检测机构不必填写,复查的检测机构应填写主管部门已批准后的检测机构编号;

4、“评审报告”中的“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应填写的内容为通过交流所了解的机构的法律地位(工商注册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系、检测场所和检测线概述、经营其他业务(调修、维修)情况等信息;

5、“评审报告”中的“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应填写检测场所名称数目和检测线的数目、

检测车辆类型、数据处理部门、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标识、检测设备的标定等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

6、“评审报告”中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应填写确认管理文件的最新版本、管理文件是否完善、管理体系各方面内容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定期内审、报告是否审核、是否进行了比对和验证、检测人员数量、培训、持证上岗)等情况;

7、“评审报告”中的“整改要求” 应逐条详细填写评审组认为不够完善需进行整改的项目和内容的具体情况;

8、“评审报告”中的“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应填写组织机构、检测场所、设备、人员、管理体系等与申请资料严重不符合的内容的说明,或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如检测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等)说明;

9、“评审报告”中的“评审结论”应在第一个空格处填写“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在第二个空格处填写“A”或“B”,在第3个空格处填写该机构可进行的检测内容和相应标准号;如结论为检测机构不符合“规范”要求,则第二和三个空格填写“/” ;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7篇

本规范部分内容参考GB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内容制定。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包含了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基本技术要求和体系管理要求,同时对检测机构的部分相关人员提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委托。

本规范所指的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是指承担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定期)检测的机构。

2 引用标准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在用机动车

本规范中的在用机动车是指国家或地方机动车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上牌照以后的、需定期检测的机动车。

4 基本要求

4.1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检测机构应遵守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依法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开展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定期检测工作。

4.2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4.3 检测机构分为A、B两类。A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检测机构; B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

4.4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4.5 A、B类检测机构均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

5 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5.1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5.2 检测场所一般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5.3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米。

5.4 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5.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识。

5.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5.7 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5.8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5.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之间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

5.10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5.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6 检测设备要求

6.1 通用要求

6.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6.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6.1.3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 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时间百分比)。

6.1.4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

6.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6.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6.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6.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6.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 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7 与检测相关的人员要求

7.1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7.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7.3 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

7.4 检测机构负责人

7.4.1 负责本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其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

7.5 技术负责人

7.5.1 遵守和执

行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建立及改进,督促和促进质量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组织实施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组织实施检测、人员培训、技术考核、学习交流等技术工作。

7.5.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排放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组织解决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7.5.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5.4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5.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6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7.6.1 负责组织运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工作,落实纠正措施;负责处理检测工作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负责处理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投诉和意见;负责质量监督人员管理,处理质量监督人员反馈意见和信息。

7.6.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解决检测中出现的质量与技术问题。

7.6.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熟悉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6.4 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6.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7 检测人员

7.7.1 检测人员包括仪器设备操作员和驾驶操作员。

7.7.2 了解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控制检测条件,做好记录,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7.7.3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参加相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规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7.7.4 驾驶操作员应按其所持驾驶证的准驾范围驾驶车辆。

7.7.5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7.8 质量监督员

7.8.1 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向质量负责人汇报质量情况,及时反映问题;对检测工作质量进行日常监督,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有权终止检测,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协助质量负责人进行客户投诉和意见调查分析工作,参加质量问题的分析工作和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7.8.2 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熟悉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具备发现检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7.8.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经验,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2年以上。

7.8.4 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7.8.5 具备初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9 仪器设备管理员

7.9.1 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维护、维修、报废等等相关的管理工作。

7.9.2 了解仪器设备,参加相关培训,取得合格证。

7.9.3 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8 质量管理

8.1 检测机构应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工作运行程序,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8.2 组织和管理

8.2.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8.2.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8.2.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8.3 质量体系要求

8.3.1 质量体系

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以《质量手册》及相关文件(包括规定和规程等)来描述。检测机构各层次人员必须学习和贯彻执行,确保有关检测质量的各项活动均在控制状态中进行。检测机构建立的质量体系,应至少包含如下9个要素:

(1)组织和管理;

(2)质量体系要求;

(3)人员;

(4)设施和环境;

(5)设备和标准物质;

(6)检测要求;

(7)记录和报告;

(8)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9)投诉及信息反馈。

8.3.2 质量管理文件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至少应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图;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程序;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检测机构检测范围;检测程序;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验程序;投诉及信息的反馈和处理程序;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8.3.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包括定期审核和临时审核两种。检测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检测机构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一年内审两次,且一年内至少要审核一遍《质量手册》的全部要素。对于不合格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进行跟踪验证。临时审核是在处理投诉等信息反馈中发现较大问题时,对质量体系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测机构应判定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必要时对《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提高管理水平。

8.3.4 审核报告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应加以记录,在审核报告中反映出来。

审核报告中应明确规定对质量负有责任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纠正活动,并进行跟踪验证,在报告中加以记录。

8.3.5 比对和验证

8.3.5.1 检测机构应制定比对验证计划,并加以审核。

8.3.5.2 比对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8.3.5.2.1 检测机构间和检测场所间的比对试验;

8.3.5.2.2 用相同检测设备,由不同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或用不同的检测设备,由相同的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

8.3.5.2.3 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在检测机构内部进行检查。

以上工作,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分析总结,比对和验证的有关记录和资料应归档保存。

8.4 人员管理

8.4.1 人员培训

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有技术知识和专业经验,并注意知识的更新,做到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岗位职责等)、检测专业技术、质量管理、检测场地安全防护知识、职业道德等。

8.4.2 人员考核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

工作人员,考核其专业技能、工作情况、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是否被投诉等情况。

8.4.3 人员技术档案

技术人员的有关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成绩、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和经历等技术业绩均应收集在个人技术档案中,并由专人统一管理。

8.5 设施和环境

8.5.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应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8.6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8.6.1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

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的管理规程。购入的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检测机构应制订详细的检测设备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步骤、故障处理、维护保养要求等。须按有关标准和检测机构相关规定对检测设备进行使用和维护保养。当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正确处理并及时报告,维修后要填写维修记录。

8.6.2 检测设备的标识

根据检测设备状态分别贴上合格(绿)或停用(红)两种标记。

8.6.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对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建立使用和管理档案,检测设备的维修记录、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应归档。

8.7 检测要求

8.7.1 必须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8.7.2 应制定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8.7.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8.7.4 计算机的使用

应建立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贮存和检索检测数据等。计算机实行专职操作,应设立分级使用密码,禁止非本岗位人员使用,禁止修改计算机记录。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防病毒保护措施。应有计算机运行使用状况的记录。

8.7.5 车辆的管理

应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内容包括:

(1)车辆登记、车辆状态描述等信息的记录。

(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车主应遵守管理规程,受检车辆按管理规程管理。

8.8 记录和报告

8.8.1 记录

检测机构应结合本机构的具体情况、保密和安全要求,制定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检测工作的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应统一管理,妥善保管。

8.8.2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规范化,内容应按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每份检测报告有唯一的报告编号。检测报告应为打印稿。

对于经多次检测后合格的车辆,应保留其每次检测的报告。

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汇总和上报检测结果。

8.9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8.9.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采购的检测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或检查。检验和检查记录应归档保存。

8.9.2 外部供应的记录

为检测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或外部供应方的记录均应收集并归档保存。记录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生产单位(供应商)和质量信誉证明(许可证、合格证、质检报告等)。

8.10 投诉及信息反馈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9 评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检测机构委托前,应对检测机构进行评审。《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和《评审表》见附件。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检测机构评审报告

主管部门

申请单位

评审类别

评审时间

一、申报机构基本信息

检测机构名称

检测机构类别

检测机构编号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电话

检测机构地址

邮政编码

检测机构联系人

电话

电子邮件

检测场所地址

邮政编码

检测场所联系人

电 话

<>

检测机构申请

委托的业务范围序号检测内容标准编号

二、评审报告

评 审 内 容评 审 记 录备 注

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整改要求

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

其 他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8篇

一、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

我市治超工作,按照“巩固成果、力度不减、突出重点、有效推进”的工作思路,确立了在20__年年底以前,将全市车辆超限超载率控制在5左右;使95以上的“大吨小标”车辆标定吨位得到更正;将长期在__市营运的“外挂车辆”的比例控制在20左右的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1、加强了对治超工作的领导。完善了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成立了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交通局局长、公路管理局局长、公安局副局长为副组长,经贸委、征稽处、交警支队、工商局、质检局、高管处、煤炭局、纠风办等为成员单位的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并设立督查组,负责对各地治超工作的督查,建立健全了全市治超工作网,把治超工作全面落实严在组织领导、严在规章标准、严在监督检查、严在教育培训、严在系统完善的“五严”要求上,加强了对全市治超工作的领导。

2、明确了相关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市政府印发了《__市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遵府办发[20__]92号),对交通局、公安局、经贸委、工商局等治超重点成员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划分,进一步完善治超保障体系,健全治超目标责任制,强化目标分解、质量考核和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上,做到工作职责清楚、任务目标明确。

三、采取措施,整体推进治超工作,成效明显

1、加大路面执法力度,巩固了治理成果。全市设置固定治超检测站(点)14个,以2轴、3轴车型为治理重点,加大了辖区内所有公路超限超载的整治力度;同时,开展流动稽查,严厉打击以驳载为手段的短途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加强重要县公路矿山管理,把好装载关,将恶性超限超载控制在源头。在治超工作中,交通、公路、交警部门按照“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的要求,坚持使用称重设备进行车辆检测,杜绝目测检查;坚持严格按程序进行拦车检测和行政处罚,不以罚代纠;坚持以卸载为主,不消除违章违法行为不放过;坚持按照交通部规定的执法纪律,强化路面执法力度。据统计,截至12月底,全市共检测货运车辆290907台,查处228926台,转运1200吨/850辆·次,劝返1320台,卸载27509吨。取得了超限超载率、路面破损率、交通事故率降低和车辆通行速度提高、交通规费增加、运价合理回升的良好局面,巩固和扩大了20__年以来治超工作的成果,车辆严重超限超载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统一标准,依法实施严管。按照交通部、公安部、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__]455号文件)的要求和超限超载认定标准,交通(公路)部门按照《公路法》、《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贵州省高等级公路管理条例》、《贵州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恶性超载车辆实施了严管重罚;公安部门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处罚额度,对超过超限超载统一认定标准的,进行了严肃查处,并对有的驾驶员计扣6分,加大了治超工作的力度,营造了治超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3、开展检查活动,规范执法行为。全市组织明查暗访活动4次,及时处理了执法行为不规范、语言不文明、着装不整齐、未持证上岗等问题。认真落实治超工作“五不准”规定,加强对上路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和管理。在开展执法检查活动期间,__市交通局举办了3期路政执法业务培训,__公路管理局举办了4期培训班。

4、加大整治力度,加强货物源头管理。为规范车辆市场管理,加大对全市车辆市场的整治力度,市

工商管理部门行动迅速,准备充分。在整治行动中,立案查处场外二手车交易案件58件,规范二手车交易798辆,补办营业执照634户;依法取缔59户非法拆装企业及个体经营户,没收非法拆、拼组装车12台,规范13家回收企业。同时,还对公路沿线的小煤场,货物分装场进行了治理,取缔无照经营7户,进一步加强了货物的源头管理。5、严查车辆“大吨小标”、“外挂”和非法改装车辆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做好在用“大吨小标”车辆的参数更正及行驶证换发工作。一是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大吨小标”车型及范围,认真核对本辖区已登记的机动车,属于应恢复质量参数的“大吨小标”车辆,向社会和车主告知办理更正所需要的资料,及时办理了更正手续;二是按照《载货类汽车质量参数调整更正表》中的技术参数,更正机动车的载质量,免费换发行驶证;三是对不主动申请更正的,在机动车年检时责令恢复,强制更正,对此还设立专门咨询电话,方便群众咨询。据统计,一年来共更正“大吨小标”车辆5836辆(次),占应更正车辆的95。

(2)公路养路费征稽部门按有关规定足额收取了养路费。一是按照《公路汽车征费标准计量手册》、《载货类汽车质量参数调整更正表》的规定征收养路费,如:对习水县、赤水市、道真县、红花岗区、汇川区的881辆外挂车,计3760.5吨位,按省的规定征收了养路费;二是积极协调与邻省市在征费吨位、外挂车辆管理方面的业务关系,在__召开了云、贵、渝、川四省(市)征稽工作联席会,形成了会议纪要,落实了对“大吨小标”车辆和外挂车辆的管理工作。

(3)加大了对“外挂车辆”的整治力度。一是对辖区内的“外挂车辆”进行摸底调查,掌握了实情,上报了专题报告;二是从8月1日起对在驻地营运超过1个月以上的,按照贵州省的规定征收养路费、货运附加费、运管费;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超限超载严重的“外挂车辆”实行从重处罚,全额收取公路损害赔(补)偿费;四是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召开专题会,研究产生“外挂车辆”的原因,形成了专题会议纪要,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开展了专项集中整治行动。

(4)严把车辆上牌关和市场准入关。对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公布车型技术参数不一致,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新增的车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再发放车辆牌照,在源头管理上严格按照标准办理机动车入户手续;工商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市场准入的规定,加强与交通运管部门的联系,严把货运车辆市场准入关,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

(5)开展了专项集中整治非法改装车辆活动。在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由市工商局制定工作方案,会同交通局、公安局、公路局、征稽处、技监局等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专项整治行动。行动期间,检查车辆计130辆次,对非法改装车辆由运管、交警、征稽处理55起,工商部门立案查处9起;检查机动车辆维修场256个,端掉非法改装车厢黑窝点9处,进一步规范了车辆改装秩序和行为。

6、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治超长效管理机制。一是降低通行费标准和运输成本。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降低车辆通行收费标准的意见》的要求,将五、六类车的通行费标准降低20以上,重新公布并切实加以执行,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益;二是合理设置超限超载检测站点。交通(公路)部门将超限超载检测站(点)作为公路附属设施的组成部分,从硬件和软件上加以规范;对站(点)数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及时向省上报增设固定检测点;同时,充实人员,完善制度,实现站(点)建设规范化、治超工作制度化;三是加强了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交通运管部门按照《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加大了对违法实施超载运输的道路运输经营者进行监管和处罚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了货运企业和营运驾驶员信誉档案;对部分超限超载严重的货运企业和营运驾驶员,依法给予了严厉处罚;对擅自改装机动车辆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整治手段,加大了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

7、确保交通畅通和物资的正常运输。一是确保了交通畅通。交通(公路)部门密切关注公路交通流量情况,加强交通组织和疏导,对于货车流量特别大的路段,配置动态称重设备,提前识别超限超载车辆,减轻检测站的工作压力,减少治超工作对正常行驶车辆的干扰,公安部门增派警力维护治超现场,确保了交通畅通;二是实施了分类管理。对重量不超的不可解体物品和冰箱、彩电、汽车等规则尺寸物品的运输车辆,规范装载行为,切实把好车辆“出门关”,在运输途中,不实施卸载措施,实施了分类指导和管理;三是严格执行电煤运输“一卡通”。按照省“保障电煤、煤气用煤、道路运输安全畅通”的要求,贯彻落实《__市电煤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对持省电煤“一卡通”不超限超载运输电煤、煤气用煤的车辆,以源头超限超载检测的数据作为超限超载检查的依据,沿途超限超载检测站不再重复过磅检测,确保电煤供给,为“西电东送”保驾护航,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服务;四是坚持执行“绿色通道”政策。对于持有车辆户主所在地乡(镇)以上人民政府证明,持有合法道路运输证,并且整车运输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达到80以上的本地运输车辆,办理“通行证”,全额免收通行费,并继续执行不扣车、不卸载、不罚款等“三不政策”,确保了“绿色通道”畅通。

8、加大了治超工作的宣传力度。围绕建立治超长效机制、逐步严管重罚、大吨小标恢复、整治外挂车辆、保障交通畅通等几个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加大了治超工作的宣传力度。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超限超载酿成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案例为重点,在国省干线公路设置宣传展板,开展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散发治超宣传资料490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976幅,制作墙式宣传标语150幅,张贴宣传标语973张,制作宣传龙门架2套,制作大幅宣传牌4幅。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治超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车主、驾驶员的理解与支持,保持了正面舆论导向,减少和防止了治超过程中出现的暴力行为。

9、其他工作。一是加强了治超报表的统计上报工作。及时、准确上报了治超工作有关数据;二是加强了治超信息监测和收集工作,做好重要物资运输保障工作。及时收集、分析、研究和解决了治理期间运输价格变化、干线公路货车流量变化、煤粮油等重要物资的运输情况和价格波动等问题;三是保证了必要的工作经费。按照治超工作要求,出台政策筹集了必要的工作经费,为治理工作和执法人员的工作、

生活提供了经费保障,确保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四、20__年治超工作安排

为进一步加大我市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力度,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车辆超限超载运输问题。结合我市治超工作实际,现对20__年的治超工作作如下安排。

1、加强领导,切实落实治超工作责任

为全面加强我市治超工作的组织领导,20__年我市治超工作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整体要求,明确职责,制订方案,完善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做好治超工作。

⑴各治超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治超工作的领导,把治超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好落实,切实对治超工作负责,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治超机制。

⑵公安、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治超工作的领导,切实负责,常抓不懈。交通作为主管部门,要负起治超管理、监督、检查的责任,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积极研究解决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⑶公安、发改委、宣传、工商、质检、安全监督和法制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坚持综合治理,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推进治理工作平衡有序开展。

2、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坚决遏制车辆超限超载运输

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要坚持综合治理,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手段、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严密防堵与积极疏导相结合,明确重点,狠抓落实,进一步落实各项整治措施。

⑴进一步加大路面执法力度。交通、公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坚持联合治超,按照全国统一的超限超载认定标准和处罚标准,对继续上路的恶性超限超载车辆加大处罚力度。全国统一的超限超载认定标准作为不卸载标准,对超过卸载标准的超限超载车辆,交通、公安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超限超载车辆坚决实施卸载,依法严管重罚,并根据超限超载的严重程度,在认定幅度内相应增加处罚额度。对车货总重不超过国家三部委交公路发[20__]455号文件规定,但轴载超过交通部20__年2号令限值的,交通、公路管理部门要按照交通部2号令的规定收取公路赔(补)偿费。对超限超载车辆驾驶员严格实行扣分制度,遏制超限超载车辆上路行驶。对治理中暴力抗法、野蛮闯关的,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依法查处;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始终保持对车辆超限超载严管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超限超载反弹。

⑵加大对现有“大吨小标”车辆和整顿汽车改装企业的工作力度。经贸委、工商、公安、质检部门要按照[20__]30号文件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强化对现有“大吨小标”车辆和整顿汽车改装企业的治理工作。

⑶加大对县乡公路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交通、公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要利用固定和流动检测站点,对绕道、逃避检测等现象进行打击,加强超限超载源头治理,严禁超限超载车辆行驶公路,保护县乡公路的完好畅通。对以驳载为手段的短途超限超载运输车辆予以打击,坚决依法查处。

⑷加大查处假冒军车进行超限超载运输的力度。军队、公安、交通部门要按照《贵州省军车交通违法处理办法》(黔公发[20__]29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联合执法,统一行动,对假冒军车进行超限超载运输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⑸加强对运输市场和货物装载的监管。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按照[20__]30号文件的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对运输市场和货物装载的监管,维护运输市场的良好秩序。同时,要加大协查力度,按照《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查处不带营运证或使用伪造的营运证、逃避违章登记的行为,加大对超限超载违章营运驾驶员及其所在企业的监管力度,查处擅自改装车辆的维修经营者,对允许超限超载车辆出站的道路运输站(场)进行相应处罚。

3、标本兼治,建立和完善治理超限超载长效机制

根据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研究建立长期、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从根本上遏制超限超载现象。

⑴加强源头管理,严禁超限车辆上公路行驶。国、省干线和高等级公路上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对外省进入我市的超限车辆应坚决处置于进境处;县乡公路上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重点把好源头关,将超限车辆杜绝在源头。

⑵建立明查暗访巡查制度,加强治超监督检查。交通、公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组织明查暗访,坚决纠正治超工作中不依法行政,不执行政策的行为,使治超工作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对违法违纪的执法人员,一经发现,坚决予以严肃查处。

⑶加强检测站点建设,逐步建立监控网络体系。交通、公路管理部门要对现有超限运输检测站点建设加大力度,投入必要的资金和物力,以适应治超工作需要。同时,要对现有超限运输检测站点进行适当调整,重点加强源头和重点区域检测站点的建设,逐步形成全市性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对超限超载车辆实行长期、有效的监控检测。

⑷公安、交通、工商管理部门要继续抓好现有“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和汽车改装企业整顿工作,强化对运输市场和货物装载的监管力度。

⑸加强货物源头监管力度。对于公路沿线的小煤场及以各种名义建立起来的货物分装物,各治超职能部门要加强领导,组织有关单位加大整治力度。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要强行关闭;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要强化责任,特别是要强化货主和厂矿企业等有关单位的责任,确保运输源头装载符合要求。如发现放行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的,要责令停业整顿。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9篇

一、工作目标

以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为核心,通过开展多种形式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公民交通安全意识和相关单位的安全责任意识,减少道路交通伤亡,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安全保障。

二、工作措施

(一)扎实开展宣传活动。

各地要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对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攻坚年”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在重要节点、集中开展治理货车“超限超载”整治等重大行动实施前,要以新闻、公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拟实施活动的内容、措施及目的意义,以赢得社会各界对开展攻坚活动的理解和支持。

各级公安交管部门要在办公场所、车管所办证大厅、交通事故和违法行为处理窗口、服务执勤点、机动车检测站、物流集散地等场所悬挂2条以上宣传标语,摆放和张贴2套以上宣传展板或招贴画;每天滚动播放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和公益广告片。要大力开展“122”交通安全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单位(企业、学校、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建立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平台,面向社会各界全市道路交通安全信息、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安全提示、警示信息、典型事故案例,引导安全文明出行。大力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与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信号),自觉摒弃“六大交通陋习”(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占用应急车道、开车使用手机、不系安全带、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行人过街跨越隔离设施),坚决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超载、强行超车)。

市县两级文明办要把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会同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者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交通劝导、发放传单、进社区宣讲等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并规范活动内容、形式和志愿者标识。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督促有关单位在客运站(场)、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区张贴交通安全宣传挂图和标语横幅、设置宣传栏、播放交通安全宣传视频。督促客运企业运用公交、出租车、长途客运车辆等的led显示屏、车载电视等媒介载体,滚动播放交通安全宣传提示语和交通安全宣传视频。对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双超”违法、违规车辆信息使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提醒驾驶人在就近出口驶出高速公路。要指导、督促运输企业组织制定宣传教育具体办法,督促客货运输企业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确保企业人员受教育率达100%。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纳入学生德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内容,采取场景教育、互动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组织中小学校每学年开展1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每个学期为学生安排2个课时以上交通安全课,并在安全教育日、开学日、放假前等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指导中小学校、

幼儿园会同当地公安交管部门,每学期举办1次“小手拉大手”主题交通安全体验活动,将交通安全教育辐射到家庭。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普法宣传内容。结合“六五”普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深入机关、学校、运输企业和农村,协助有关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讲活动。督促并协助乡镇、街道、社区、村委等基层组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栏或交通安全宣传橱窗,依托乡镇司法所和基层普法工作人员,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咨询点,定期开展交通法律法规宣传,为群众提供交通法律法规咨询和援助。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安全社区建设和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内容,督促有关部门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

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广场、公园、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宣传载体建设力度,确保在宣传栏、公益广告牌、橱窗板报、电子屏幕等载体平台上每月至少宣传1次交通安全公益内容。

各单位和企业要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本单位文化建设内容,积极开展“文明交通示范单位(企业)”建设,积极弘扬倡导“文明用车、安全行车、遵纪守法、文明礼让”的现代交通理念和安全文化建设。每季度在本单位至少开展1次以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利用交通安全宣传挂图、交通安全读本、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软件(课件)和专题(短)片等多种形式,增强文明交通理念的社会认知和文化传播,提高职工交通安全意识。

(二)充分发挥媒介优势。

各级通信主管部门要督促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履行交通安全公益宣传职责,每2个月免费向本地[:请记住我站域名/]网内用户至少发送1条安全警示、温馨提示等交通安全宣传短信。

各级宣传部门要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纳入年度宣传方案,协调媒体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全年至少牵头召开两次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主题新闻媒体通报会,组织媒体记者深入一线报道。

各级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传播优势,针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策划宣传报道。在主要版面、时段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公益广告等方式开展交通安全公益宣传,确保至少每季度有交通安全宣传专栏,每月有公益安全宣传,交通广播电台每天白天至少滚动播出1次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和安全提示。手机报每半月至少播发一条交通安全知识。

各级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收集道路交通联合执法行动等重点活动的相关资料,在互联网上设立本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资料库,及时更新文字、图片、影像等道路交通安全专题宣传教育资料及安全常识,供有关单位、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下载使用。

各级公安、交通运输、农机、安全监管等部门要结合承担的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宣传报道计划,与各级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建立宣传联动机制,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攻坚年”活动专栏,进一步加强官方微博、微信、qq群等“自媒体”建设,重点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各行业、各单位加强交通安全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宣传典型事故案例,在全省形成声势浩大的安全生产立体宣传场景。

(三)狠抓重点人群教育。

交通运输部门要监督机动车驾驶人培训机构严格按照规定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职业道德、文明行车、高速公路行车规则等知识列入教育培训内容,对未按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组织培训的违规驾驶人培训机构依法进行处罚。要与管辖范围内的货运企业、货运驾驶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加强宣传教育,从源头上拒绝超载超限。要将道路运输企业驾驶人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情况纳入企业评审、驾驶人评优、评先考核内容,会同文明办、公安交管等部门,开展文明企业、文明驾驶人评选活动。

公安部门要强化客货运驾驶人、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宣传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教育、高速公路行车规则等纳入驾驶人科目一考试内容。要按照“点面结合、信息共享、沟通宣传、防范在先”的原则,对重点车辆(客运车辆、大型货车、危险品运输车辆)、重点驾驶人推行“户籍化”登记、联系和服务,建立健全客运安全“点对点”宣传帮教新机制。要建立曝光台,对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超速50%、客运车辆超员20%或违反规定客货混载、交通违法记满12分的驾驶人,以及发生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查处地县级公安机关在当地媒体曝光一次;对驾驶人异地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由查处地公安机关将违法信息传递至驾驶人所属地公安机关进行新闻曝光;市公安局将醉酒驾驶、无证驾驶、超速50%、客运车辆超员20%,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当地媒体曝光,并同时上报省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省级媒体曝光;对连续两次被曝光的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限期整改。

公安

派出所要积极配合交警大(中)队和交通、农机等部门做好辖区乡镇、社区、办事处、村委会、中小学校开展机动车驾驶人教育活动;派出所组织民警和乡镇“交管办”人员每逢集市、街天、节庆、假日等时间节点上路纠正和查处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摩托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要对违法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并建立台帐。

农机部门要定期对农机驾驶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文明规范使用农业机械车辆。

道路运输企业、车辆较多的单位、驾驶人协会(交通安全联组)及居(村)委会,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驾驶人安全教育培训会,建立驾驶人“安全联组”学习机制,驾驶人必须定期接受“安全联组”再教育培训,提高驾驶人对交通违法行为和不良驾驶习惯危害性的认识,增强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工作要求

(一)细化方案,强化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是当前我市安全生产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各级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及公安(交警)、宣传、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农机、教育、司法、文明办等职能部门,要结合当地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牵头制定本地区(行业、领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将宣传任务细化到人头,紧紧依靠重点平台,抓住重点时段、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切实把交通安全宣传覆盖到每一位交通参与者。要尽可能调动宣传资源,坚持正面宣传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大力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推动交通安全文化、文艺、影视作品创作和传播,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卡通形象设计、标语短信征集等群众性活动,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确保安全宣传的质量和效果。

(二)严格督查,强化考核。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责任,制定考核制度,严格奖惩措施,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年行动宣传工作的督查,促进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顺利开展。宣传部门要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考评办法,并定期对媒体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促各类媒体制定细化道路交通安全公益宣传(免费宣传)计划,刊播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及专题片。市安全监管局要把各地、各有关部门对此次活动的宣传情况及工作实绩列为2014年安全管理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收集信息,及时上报。

各地要加强本次宣传活动的信息收集,重大活动及时沟通,及时总结上报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每周要向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至少2条相关动态信息。尤其注意收集整理重大事件、典型案例第一时间的视频资料(包括天网、道路监控、gps系统、执法记录仪、手机、dv等设备拍摄的视频资料),无需编辑,只需配备简单的说明文字(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后果、报送单位、联系人电话等),最快时间上传至市道路交通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机动车检测站年度总结范文第10篇

”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道路运输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将2007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运政管理工作

(一)修订了工作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以及市委关于治理行政执法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有关精神,修订了车辆变更打证业务员岗位责任制、危货运输管理业务人员岗位制度、办理新增客车营运证和线路许可证明业务员工作制度、区内班线复核工作程序和岗位制度。

(二)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春运和“五一”黄金周的旅客运输工作。为切实做好2007年度的春运和两个黄金周的运输工作,根据省、市两级领导的要求,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规定和加班包车牌发放使用程序,春运期间,全市合计投放客车154479台次,共运送旅客571.33万人次,发放加班包车牌3312张,未出现任何差错,使春运秩序井然。确保了运输旅客的安全、及时、畅通、有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三)圆满完成了上半年度市内客车线路牌的审验和省际、市际线路牌的复核换发工作。今年在对省际、市际和区内客运班线的复核和换发中,实行“层层负责制”的审验原则,各负其责,层层把关,较好的防止了“蒙混过关”现象的发生,依法对近10余块不规范经营的客运线路牌进行暂缓复核的处理,在区内班线复核时对不符合管理要求的班线车辆,能坚持原则,坚持抵制人情牌,不但树立了正气,保护合法经营业户的权益,还有效地遏止了在班线年审复核中劣根性的不正之风,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好评。

(四)进一步整顿、规范了客、货运输市场秩序。一是加大了客运市场的整治力度。今年以来,在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针对阜阳市客运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整顿,查处违规违章经营行为62起,查扣违规、违章经营车辆60余台,处罚、补缴费款111.72万元,有力的推动了客运市场的规范经营,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二是开展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市场的整治。根据“条例”和危货管理的有关规定,针对太和县一运公司发生的两起危货车辆液化汽泄漏事故,在全市进行了两次安全大检查,下发了事故通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品运输安全工作的通知,对安全管理不到位的企业进行停业整顿,更加严格了市场准入关。制定了检查评比标准,组织专项检查组按照检查标准和要求进行检查评比,通过整顿市场进一步加强了全市危险品运输的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把好危险品运输企业经营资质关,抓好危货运输从业人员培训,先后举办二期危货从业人员培训班,其培训从业人员近150多人,督促企业加强对运输安全的管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落实关于对危货运输车辆安装gps卫星定位装置的规定,利用车辆年审换证使gps安装率达到100%,使全市危险品运输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五)制定了进一步规范汽车站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对进站车辆实行进站证管理,并制定了对汽车站专项检查方案,要求汽车站规范经营,不准擅自接纳外省、外地非始发地的车辆进站经营,不准接纳“三无”车辆和手续不全的车辆进站经营,进站车辆按照核定的线路进行安排班次,并对车辆的班次、收费标准进行公示,使汽车站的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对反映比较强烈的外省、外地车辆在我市辖区内乡镇异地非法组客,扰乱我市正常客运秩序的行为,及时研究对策。1、向外省、外地车辆所在地运管部门发协查函,通报违规、违章经营情况,函请加强班线、车辆的源头管理;2、报请省厅、省局与对方省级交通运管部门联系,协商其加强对经营企业、经营班线车辆的管理;3、督促各县市区运管所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加大处罚力度,打击非法异地组客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我市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六)按时上报省际、市际班线发展计划,积极配合省局组织人员对企业申报的班线进行市场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结合我市的实际,明确发展意见,对不宜发展的班线给予否决,对市场急需、有效益的班线,引导企业按照需求准备好相关材料,及时按程序申报,避免企业盲目申报,使我市客运市场平稳、有序的向前发展。

(七)全面完成上半年度运输统计年报工作和运输量抽样调查工作。在06年的基础上,布置安排了2007年上半年的运输量抽样调查。下发了2007年度“公路运输量分月抽样调查样本量”同时按照省局要求及时上报每月的重点线路调查情况说明,确保统计数据、统计表和调查情况准确、及时。

二、维修管理工作

(一)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服务”推进交通行业新发展,维修科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修改,业务办事流程、人员分工及营运车辆二级维护过期处罚执行标准等重新明确,充实了窗口工作人员,增设了审核岗位,明确职责,使窗口工作

人员各司其职,增加了办事的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办事程序。完成了全市1400台出租车和1000台营运客车年审工作,同时还对部分营运客车进行了类型划分工作。

(二)提高车辆技术状况,确保“春运”安全。为确保2007年“春运”工作安全顺利的进行,维修科以公运维[2007]006号“关于进一步提高车辆技术状况确保‘春运’安全的通知”下发各县、市、区运管所,要求“春运”启动前期,要对营运客车进行一次认真的维护,同时要求各运输企业要督促营运车辆搞好车辆的保养,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不按规定进行维护的车辆不准参加“春运”经营。同时要利用各种形式教育驾驶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不疲劳驾驶,做到不超速、不超载、不超员,优质服务,安全行驶。“春运”期间,二类以上维修企业要做到昼夜值班,做到车辆随到随修,并做好记录,及时将进厂车辆修复投入运营,搞好应急施救措施,公布服务电话,做到方便、快捷、优质文明服务。

(三)加强业务指导,提升管理水平。今年2月份维修科组织人员对去年5月份下放阜城三区运管所维修相关的业务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竣工出厂合格证的发放,营运车辆是否按省局要求建立营运车辆管理档案,车辆管理文本、维修合同、维修清单的规范填写,对检查中发现的货车同一台车检测报告单连号,竣工出厂合格证连号等问题当场指出、批评、纠正,并下发文件对此次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县、市、区运管所加大对辖区检测站、修理厂监管力度,严禁检测站车不到位打检测报告单,修理厂不维修出具竣工出厂合格证。客货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和检测车辆的,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罚,严禁以补代罚,如发现检测站、修理厂违规经营,将按《条例》和部令规定处罚。

(四)认真落实省局文件,督促企业规范化发展。根据省局“关于换发全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通知”要求,目前我市六个检测站新版经营许可证的换发工作已全部结束,同时按照省局的文件要求完成全市一类维修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的初审工作,并对去年二类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基本合格的单位:阜阳市宏伟汽车修理厂、阜阳市宏达汽车修理厂等多家单位,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征求意见,督促、引导企业要抓紧按照国家标准充实完善,倡导维修企业诚实守信经营理念,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构建和谐的维修行业风气,全面规范机动车维修市场秩序。

三、驾培管理工作

(一)认真宣贯《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及时转发了交通部交公路发[2006]765号“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的通知”精神,以及省运管局皖公运教[2007]1号文件精神。对县级运管部门和各驾校作了具体要求,第二季度驾培科与市行政服务中心联合做了题为“阳光行政热线”走进演播室专题节目,重点对9号部令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作了宣传,并就听众提出的“从业资格证”的相关问题作了解答。同时,在全市运管所长例会上,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对各运管部门在行使运政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执行9号部令新规定提出明确要求。

(二)进一步规范营业性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我市从今年4月1日起增加了“车辆安全检视”和“旅客急救”两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考试内容。这一措施的落实,更加严格了营业性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质量,进一步规范了各驾校的教学行为,使培训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严把了从业资格准入关。

(三)开展上半年度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信誉考核工作。5月底至6月底,要求各县、市、区运管部门和各驾校分别按自评阶段、初评阶段、评比审查阶段、复核抽查阶段、总结公示阶段进行了具体实施考核。此次信誉考核一改往年考核办法,分为办学资质考核与教学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将更科学、更客观的对我市驾校的综合办学能力进行一次重新审定。

(四)规范教学车辆管理,提高驾校办学质量。为贯彻落实省运管局有关精神,经过多次与市交警支队积极磋商,市运管处与市交警支队联合下发“关于规范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车辆管理工作的通知”9运驾字[2007]051号),并将于2007年9月1日起,两部门将联合行动,对全市驾校的教练车辆进行一次规范性检查,统一安装“顶灯式”标识,要求凡车辆技术等级达不到二级以上的教学车辆一律不准投入教学训练,确保驾驶员培训教学安全。

(五)注重教练员队伍教学行为日常监管,严把教练员教学资格准入关。驾培科多次在驾校例会上对各驾校在培养和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严格要求,使各个驾校认识到教练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驾校的培训质量,是驾校的生力军。今年,全市各驾校共报名参加上半年教练员资格考试的近300人。为激发我市教练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三月份组织了一次“客货运输从业资格教练员观摩教学活动”,为教练员提供了互相切磋、共同学习的平台。

四、客运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

(一)继续加大出租客运市场整顿工作力度。今年上半年我们继续加强与公安、市容等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进一步加大了打击机动出租车辆非法运营的力度,对重点地段严管。并广泛动用了社会力量参与,对阜城非法运营的机动车、摩托车、三轮车、残疾人专用车进行彻底清理,对黑车、伪造证牌的克隆车、异地经营行为的出租车进行严厉打击。上半年,我们共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车辆69台次。其中“三无”车辆12台,异地经营车辆8台次,违规车辆49台次。依据交通部2001年5号令《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和《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分别给予了警告、罚款等处理,从而净化了我市出租客运市场。

(二)大力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我们要求广大干部职工从自身做起,“讲文明语,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对来办理业务的及来访的有关单位和群众,主动、热情、快捷地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向各汽车出租公司及广大出租车驾驶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⑴遵章守纪;⑵安全行车;⑶规范经营,按计价收费;⑷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竞赛。不宰客、不甩客、不拒载;⑸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上半年,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乘客投诉率明显下降。

(三)认真处理好来访和投诉工作。今年,共接待群众来访10次,接到乘客投诉电话56起。因拒载、甩客、不打表的查实处罚3起,其余53起依照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了警告、写出书面检查、现场批评教育处理。并给乘客找回丢失手机7部,现金及支票6.5万元,身份证、工作证、户口本、手提包等物品22件,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五、96333投诉中心工作

随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涉及交通行业的投诉举报总量逐年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接待来访人员1770人次,到2006年678人次,2007年截止6月底,接访人员301人次,事项49件,对于事项所反映情况,凡是能办理解决的,96333信息投诉中心均按市交通局、运管处领导指示尽快按时、按质给予了解决。

(一)重大投诉注重回访。对于投诉举报,除按照省厅省运管局规定每起必回复,及时反馈查处情况外,重大投诉注重回访,特别是对于投诉举报要求不符合国家政策及有关规定的,都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找到有关当事人,对其耐心宣传、解释、说明国家政策及有关规定,使其理解,注重做好回访,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为进一步构建与人民群众沟通平台,遵照阜阳市纪委通知精神,市交通局设立的政风行风热(线、机关效能热线统一在96333,通过新闻媒体对阜阳社会公示公告,负责受理办理有关工作,对深入开展交通行业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提升交通全行业服务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得到市民肯定。

(三)进一步提高阜阳交通系统自身服务监督作用,建立起我市交通(包括运政机关)政风行风、效能建设、投诉等工作联动机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市交通局已于2006年成立了市局热线受理工作领导小组,党组成员按照工作分工负责处理督办96333受理案件,专门下发文件详细规定热线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基本原则,具体工作规范,考核和奖惩标准等,各县市区交通局也相应成立热线受理工作领导小组,对96333各项工作做了有力保障。

六、农村客运发展及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工作

(一)加快农村道路客运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07年度继续完善在颍州区和太和县进行的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和公司化经营的试点,南循环、东循环、朱阜路、焦阜路等农村公交化客运班线,投入运力84台,做到公司化经营、公交化运营、统一车型、统一调度、统一票价、统一核算,一条线路一家公司管理的样板线路。

(二)农村客运暨农村客运站(点)有了快速发展。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全市已经开辟农村客运线路129条,投入营运的客车1537辆,建成客运站(点)23个,正在筹建站点6个,建成候车亭92个、停靠点121个。为了加快农村客运站、基层交管站达标建设工作,六月份在太和县召开了现场会,以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基层交管站建设。近年来,我市的公路状况较前几年有了明显改善,加之我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客运班线的管理,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使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农村客运站建设相对滞后,计划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当前,太和、颍上在农村客运站建设工作中完成计划任务比较好,而界首、临泉、阜南三县交通局正在积极筹措资金,以保证农村客运站建设计划任务如期完成。

七、基层交管站所标准化建设工作

为加快我市基层交管站标准化建设,省交通厅以皖交计[2006]64号文件印发了“安徽省交管站标准化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按照省厅《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处要求各县、市、区交通局,结合本地的行政区划、管辖的车辆数和服务半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省厅规划要求,我们制定了全市基层交管站达标规划,到2009年前,全部建成标准化的交管站

八、文明创建工作

今年以来,我处以加快交通事业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确保2007年把全市公路运政系统行政执法单位和窗口服务单位创建成文明行业。

(一)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提高了运管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新风。2007年上半年,市运管处认真贯彻落实省厅、省局文明创建工作会议精神,在市交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爱我交通,树运管队伍形象的活动,积极开展“六学、六建、一创”活动,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活动。按照省局统一布置,大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和职业道路风尚。通过认真学习淮北市运管处读书活动先进经验,2007年上半年,全体职工积极参加机关的每周二、五学习日,观看警示教育片,以及英模人物电视教育片,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全市运政执法人员共写出心得笔记1万多篇,从而,提高了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业务知识及法律、法规知识明显提高。提高了执法队伍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工作水平和服务意识。

(二)积极开展“六学、六建、一创”活动。全市道路运输系统认真开展“六学六建”活动,全市运政管理机构按省厅要求文明创建已百分之百达标,一、二级客运站已建成文明单位。2006年全市基层交管站大力开展创“双十佳”活动,2007年2月份太和县双浮交管站被评为全省“十佳交管站”。

2007年度5月份,全市运政管理机构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全市各种知识竞赛活动,认真宣传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道路运输条例》、《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交通部出台的相关部令,5月1日共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举办业务知识竞赛8期,共有2000余人参加了岗位培训和军训。

(三)树立典型,学有榜样。为把精神文明落到实处,市运管处坚持典型示范,大力加强“窗口”文明建设,带动公路运输行业创建工作,公布了车站、出租车、执法单位等文明“窗口”单位,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各县市区运管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坚持软、硬件一起抓,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具体管理上下功夫。对基层交管站进行规范化改造,做到绿化、美化、亮化。并增设服务大厅、配置微机、打印机、电话、交通工具等,使基层“窗口”单位成为行业创建的典范。

太和赵庙交管站、颍上县六十铺交管站、颍泉区宁老庄交管站,他们都能做到抓源头管理,主动上门服务,建立完善的各项车辆档案和台帐,实行一站式服务。制作便民联系卡,义务为车主办理各项营运手续,受到广大业户热情赞扬。太和县赵庙交管站提出“辛苦一人,方便众人”的口号。已成为推动全市基怪交管站规范化服务的动力,多年来,该站针对车主“不怕花钱,怕跑腿;不怕跑腿,怕找人”的情况,几年来,全站人员团结一心,无私奉献,靠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周边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吸引了广东、四川、浙江等地的车主朝这里跑,办理车辆落户手续。该站几年来义务为车主代收代缴各种税费、代邮、代管私人寄物已达3000多件,代收保管车主寄回家乡镇款已近千万元。2007年上半年市运管处按照省局通知精神,在汽车长途中心站,汽车东站和全市二级以上车站大力宣传蚌埠市汽车站“瑞青精神”,开展优质文明服务。

(五)把文明创建与“政风、行风评议”和“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相结。2007年上半年,市运管处在抓文明创建工作的同时,紧紧地把文明创建工作与“政风、行风评议”和“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相结合,常抓不懈,在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工作活动中,严格按照省厅《关于印发全省交通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处及时将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转发到各运管所基层交管站,根据市局领导安排,组成督查组,采取明查暗访形式,分别对各县市区进行了检查。到目前,已有近95以上的基层交管站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县市区政府的评议认可。绝大多数基层站所的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吃、拿、卡、要,作风粗暴,办事不公,效率低下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明显减少,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优质文明服务,渐成风尚。

九、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上半年我处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管理规定,使全处的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和窗口服务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⑴认真抓好全体人员的廉洁自律工作。首先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以促进其廉洁从政行为。始终积极的坚持参加市局每周二、周五的半天学习制度,做到签到考勤制。在日常工作中,不论工作多忙、任务多重,无特殊情况按时参加政治学习。大家认真学习了市交通局组织的效能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八荣八耻”已深入人心。学习了中纪委、省市纪委的一系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和领导讲话,观看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录相,筑固拒腐防变的思想保垒,特别是《中纪委关于严格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下发后,广大职工认真学习,科以上干部都做出了执行情况承诺书。通过这一系列的警示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防腐拒变能力明显提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效率意识明显提高,按规矩办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⑵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

1、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了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年初市处与各县市区运管所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按规定我们组织开展了执法队伍素质建设活动,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

2、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在执法监督过程中,把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把上级监督和自身监督结合起来,按年度执法责任制考核目标。

3、认真深入地开展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继续抓好巩固和扩大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成果,一是我们要求各县市区运管部门、在各个基层站所和重要路段进行了重点监控,设立了举报投诉电话。二是把治理公路“三乱”与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把是否有“三乱”行为作为年度评选资格的先决条件,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提高了基层站所的文明服务意识,树立了窗口形象。

二00七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全面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今年我市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交通工作部署,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调整结构、提高档次、规范秩序、优化环境、解决矛盾、稳定市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出发,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大力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我市道路运输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开展效能建设活动,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创建文明行业。

(二)认真贯彻落实交通部各项部令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运输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做好经济运行分析,从源头上调控运力的增长,严格执行“先审批、后购置”的原则,把好车辆的准入关,加大客运班线的管理力度,有计划的更新车辆,积极发展农村客运班车线路,做好农村客运站和停靠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根据交通部规定,完成2007年新版线路标志牌的换发,完成市内线路牌附卡的复核,完成进站证的复核工作。做好年度的线路牌的审验和核发工作,依法取消不符合规定的线路牌,坚持一车一牌、过期无效的原则。

(四)进一步加强对危险品货物运输企业和车辆的管理,加强运输安全教育,保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全面完成危货和八百公里以上客运车辆安装gps、标志灯工作,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使全市危险品运输管理、长途客运安全管理实现规范化。

(五)依据交通部颁发的质量信誉考核标准,做好对道路运输企业、一、二类维修企业和全市驾校的年度信誉考核工作,以此推动我市各道路运输企业的规范经营、规模发展。

(六)继续开展维修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巩固近年清理整顿成果,加大维修、检测市场监督指导,积极引导维修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持续我市维修、检测行业健康有序势头。

(七)继续加大对驾培行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监考工作职责,严格各驾驶员培训机构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纪律和考试程序,做好资格证发放工作,积极引导各驾校规范经营,培训出有知识,懂技术的合格驾驶人才。

(八)继续完善“96333”投诉举报电话的各项功能,完善各项服务制度,做到投诉工作事事调查、件件回音,切实把“96333”投诉举报电话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知音

(九)继续开展客运市场专项治理整顿活动。利用季度运管所长例会的机会,集中人员和执法车辆,以打击“黑头车、白皮车”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营运,打击无证、无照非法从事经营的黑车、黑户,异地经营等不法行为。与公安等执法部门紧密配合,重点打击一些用非法手段控制客货运输线路经营权,,争抢客源,扰乱运输市场秩序的违法违章行为。

(十)继续加大力度对全市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力度,重点清理整顿和打击公车私营,异地经营、无证、无照的经营行为,净化客运出租行业。同时搞好市场调研,掌握行业动态,维持客运出租行业的稳定与发展。

(十一)加快基层交管站标准化建设和达标工作。严格按照省厅、省局、市交通局的要求,加大对基层交管站资金的投入,2007年底确保80的基层交管站按时达标,通过省厅、省局验收。

(十二)继续加大农村客运站(点)的建设力度。对2004年至2007年度省厅、省局下达的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计划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对已建好客运站(点)完善基础设施和规章制度,对基本建好和待建的农村客运站(点)加强监管力度,督促其早日完工。

(十三)加强工会工作,完成目标责任任务。2007年下半年积极向市交通局党组回报,按照《工会法》的要求,积极筹建市运管处和各县、市、区运管所工会。按省局工会目标责任书,一要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疗(休)养工作;二要积极筹备全市道路运输系统象棋比赛,迎接全省道路运输系统象棋比赛;三要做好驾驶员节能大赛的准备工作,积极选拔优秀的驾驶员参加全省驾驶员节能大赛;四要积极选拔和推荐优秀的教练员、扳金工、油漆工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四要做好年终全市运政系统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文明创建、评先创优活动。

(十四)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创“双十佳”文明客车队、文明班车、三星级站务员活动。以“六学六建一创”活动为载体,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创建任务。坚持用典型引路,示范带路,切实推进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继续加强运政队伍执法建设,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以素质求文明形象,以素质求创建效果。以狠抓窗口服务单位和行政执法部门这两个重点,做到在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优质文明服务上狠下功夫,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树立行业文明新风,认真开展爱我交通诚信教育活动,建设“诚信交通”,塑造行业新形象。

上一篇:第一书记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师年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