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政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1:57:43

环保政策论文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申论是2000年开始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它涵盖了策论和作文两种形式。该文探讨了“四步申论解读法”,认为“读”是申论的基础,“点”是申论的重要环节,“对”是申论的关键,“证”是申论的核心。

申论,取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它是适当借鉴了我国古代“对策”(策论)的某些特点,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申论自2000年试用于公务员考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专家认为,申论考试把阅读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高考多年来解决不了的难题”[1]。申论实际涵盖了策论和作文两种形式,“策论”就是“对策”。“对策”本是产生于西汉初年的一种选拔考试的方法,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这类文章专列为一种文体,统称“对策”。于是“对策”也成为特定文体的名称。这种文体,后代亦称为“策对”、“策论”。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已成定局,而且也有人正在建议将申论作为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形式。笔者认为,正如“对策”由一种考试形式,又成为一种特定的文体名称一样,随着申论考试的广泛运用,申论也会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

申论能够更好地测出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地防止“高分低能”的产生。在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认为将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纳入高校课堂对学生进行实际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很有必要。它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探讨了“四步申论解读法”,供高校学生了解申论、学习申论,以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步申论解读法”即申论的四个主要环节:阅读资料、概括要点、提出对策、进行论证,也就是本文题目中的读、点、对、证。这四个主要环节包括了申论的全部过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一不可。

一、“读”是申论的基础

“读”即阅读资料,它是申论的第一步,是完成其他环节的前提条件。只有仔细阅读资料,才能准确地概括出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申论的阅读理解与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有很大区别,我们平时阅读的大多是完整的文章作品,而申论阅读的给定资料只是些略经整理的“半成品”。所以,申论的阅读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的“半成品”材料的加工分析,或者说阅读分析。

我们以2001年申论考试为例来具体说明这种阅读分析。2001年申论考试资料的开头,先说美国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把含PPA的药物列为禁药,不久“PPA问题成为全球性‘热点’,接着我国的传媒声称:PPA让全球‘大感冒’”了。粗看这几句,给人的印象是PPA问题严重得不得了,已经波及全球。其实,这是在一定情况下颇有水分的夸大之辞。如果仔细阅读下去就会发现,虽然事出有因,但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国处理问题的办法很不一样。但PPA风波毕竟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不容掉以轻心;因此对给定资料必须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全面准确地掌握基本情况。如果大致归并一下,所给定资料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风波缘起、连锁反应和我国情况。风波缘起于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所提出的建议,由于美国有关部门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美国药品公司便忙活起来,这里面明显有商业竞争因素在起作用。风波所及,各国都很重视,有的态度理智,有的出现恐慌。我国也有不少人产生迷惑,但专家的解释很有针对性,药品监督局“暂停”使用的通知也很慎重。对给定资料的内容,如能做出这样的分析概述,应当说就比较全面也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基本情况。

阅读资料是申论的第一步,申论的阅读资料就是对给定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这就要求在阅读时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发展辩证地看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申论的第一步,为做好下面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点”是申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点”即点出主题,也就是概括要点。它是申论的第二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提出对策”环节是否具有针对性,影响到“进行论证”环节是否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概括要点目的在于准确把握给定资料,以便进一步着手解决问题。概括要点必须注意点面结合,必须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对给定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最终阐明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题或主要观点。

在2000年的申论考试中有这样一份答卷:“该资料反映了现代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常遭遇的问题:因传统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种种阻力,很难加以消除。但,因为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环保日趋迫切,这种城市布局不合理现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这份答卷抓住了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关键问题———城市建设不合理。这虽然是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但造成的矛盾却十分尖锐。给定资料中的基本事件,是噪声污染带来的矛盾,是红星新村居民与印刷总公司之间令法院难以判决的官司。而根子,则是城市规划与生产发展不适应。如不从这里着手,就只能治标,很难治本。这份答卷能在复杂的矛盾中发现病根所在,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清楚地概括出了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概括要点是申论的第二步,它需要有较强的综合与概括能力,从特定材料中提炼出主要观点。只有准确地概括出要点,找出主要问题,才能为下一步提出对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是申论的关键环节

“对”即提出对策,它是申论的第三步,是申论的关键环节。它要求结合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如果说第二步概括要点是提出问题,那么第三步提出对策就是解决问题。解决方案就是针对第二步概括的问题而言,第二步概括出几个方面的问题,这里就要体现几个方面的方案,而且方案要有针对性,可行性。我们来看看2000年申论考试的一份答卷:关于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XX印刷厂一案,根据调查研究提出解决

方案如下:

1.目前,以企业自身出资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建立印刷厂的噪声处理设施,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坚决杜绝夜间作业,如有违反处以5 000~10 000元的罚款。

2.基本维持市环保局的处理决定:印刷厂对H脑溢血病发负有部分责任,虽然印刷厂已有所整改,但已造成H病发致残,应赔偿经济损失10000元。

3.设立居民可以直接反映噪声污染情况的热线电话,由市人大、市环保局联合组成监察小组,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环保问题。

4.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郊区建立一座高技术含量、高环保标准的新印刷厂,将市区内的印刷厂搬出。建议省政府制定禁止在市区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的规定。

5.市环保局组织“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学习班,对各大企业领导进行轮训。这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方案”,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是造成扰民的主要原因,考生抓住了主要问题,在“方案”中突出了政府行为,有利于化解矛盾。对印刷厂应付的责任,陈述明确,尺度准确;对“法院”断案,暂不涉及,简化枝蔓,十分明智。五条意见,由远及近,步步深化,便于逐一有序的落实。提出对策是申论的第三步,它要求所提出的对策和方案,要有较高的政策性、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政策性、针对性、可行性是衡量对策优劣的三个标准。

四、“证”是申论的核心

“证”即进行论证,它是申论的第四步,是申论的核心。进行论证要求充分利用资料,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论证自己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申论的进行论证也就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申论作文,作文的题目最好就是给定资料的本质问题或某一个重要侧面。我们来看看2000年的申论考试,在上文第二步里已经概括出了给定资料的主要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可拟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加强环保,时不我待”、“盲目建设与社会环保”等等。申论作文的题目一般都直奔主题,使人一看就明白你的中心论点。

申论的正文与一般议论文一样,都是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引论就是简洁地概括出给定资料的大意,引出一个带有本质属性的核心问题。本论部分就是把引论引出的问题,放进社会生活中展开讨论、论证。具体论证时,既要针对给定资料的具体情况论述,又不要拘泥于原材料。要站在政策的高度,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使文章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指导性意义。结论部分是分析论证的必然结果,结论要注意符合政策和时代要求,要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要简洁有力。下面以2001年申论考试答卷为例具体说说申论作文的写法。

我们可以把题目拟为“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接着写开头:

“曾经是抗感冒良药的康泰克,如今让人为之害上一场‘大感冒’。含PPA的药品对人有害的消息传出,此药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政府禁止,公司撤药,患者拒服,各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有人指出:PPA对人不利,药厂早知却不公开,试问公众健康权利谁来保障?社会呼吁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

俗话说:得啥别得病,但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生病,所以就医就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药品也成为一个巨大而稳定的市场。这一关系着人们切身生活的大事,我们党、我们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

这样的开头非常简洁地概括了PPA风波的各种反应,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本论部分就把这一中心论点放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论证:人不可能不得病,得病就得吃药,就医用药是人民生活中的大事,应该得到重视,因此建立完善的医药检测机构很重要。接下来具体论证怎样加强药品的监测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首先要不断提高监测的能力。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要重视对厂商的监测。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要加大监测的透明度与公开度。

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还要同当前的医疗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本着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的态度,做好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文章议题明确、分析透彻。尤其是文章关注的是与群众利益相连的社会问题,它思考的是怎样为药品市场兴利除弊。这样,将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放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论证,遵循了申论文章的大规矩。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应用文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日渐显著。作为一种新的应试文体,申论将会以它的实用性加入应用文体的行列,而且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 考 文 献

[1]申论考试指南[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2]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研究组编.申论[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保产业;现状;技术;污染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贸易流通、资源循环再利用、信息服务、工程运营等活动的总称。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噪声与振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环保产业日益呈现出了稳定、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且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因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1 我国的环保产业现状

我国环保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40a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拥有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生产、生态产业等领域的一个综合性产业。特别是“一五计划”以来,政府加大了对电力、水泥、钢铁、化工、轻工等重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加强对城镇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逐步调整、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从政策上看,环保行业也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我国政府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从而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契机。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全球气候的变暖,使发展环保相关产业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目前来看,国家征服总体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基本计划完毕,细分领域中污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物处理也已有多项政策出台,2013年出台的政策将更为细化,并有希望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完善等多个方面,促进资源节约和污染控制及治理,推动“环保型中国”建设,并能真正实现推动环保产业投资落地、及快速发展。

2 我国环保产业的构成

2.1 环保产品生产

其中包括环境保护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销售产品,有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污染治理专用药及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其中环境保护产品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为主。

2.2 清洁产品生产

包括低毒低害产品、低排放产品、可生物降解产品、低噪声产品、有机食品等。其中清洁产品以低排放产品和低毒低害产品为主。

2.3 环境保护服务

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服务业有5个:环境技术服务从业单位,其中有涉及环境技术与产品开发,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咨询服务从业单位,其中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咨询,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技术评估,环境信息服务;污染设施运营管理从业单位,其中生产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除尘脱硫治理设施,有毒有害废气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废旧资源回收处置从业单位,其中包括废旧金属制品的回收处置,废旧造纸原料的回收处置,废塑料的回收处置,废旧橡胶制品的回收处置,费油制品的回收处置,费木材制品的回收处置,废包装物的回收处置,棉、麻、化纤、玻璃等其他资源的回收处置;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产品专业营销从业单位。

2.4 废物的循环利用

其中包括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废水(液)的循环利用和废气的循环利用等。

2.5 生态环境保护

包括保护区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恢复与治理3个方面。

3 环保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能力薄弱。目前世界上普遍将环保产业视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而我国在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等领域,却仍以常规技术占主导地位。能自己解决投资、自己完成技术开发并占领市场者,仅有20%;环保执法不严,很多地方不能按环保法律法规执法,导致污染得不到治理,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市场准入的条件没有限制,环保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无法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国内环保企业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引导机制,没有强有力的指导和监管机制,造成环保产业盲目发展。

4 环保产业的出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由于我国过去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环境治理会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压力。中国的环保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壮大自己,这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改变环保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模式,使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市场规范化。

4.1 增加环保投入力度

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 的比例达到1.0%~1.5%时,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0%~3.0%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可见,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是实现环保产业有效市场需求的关键。

4.2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可以拉动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需求,同时通过执法检查和监督,促使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这对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4.3 实施强强联合,增强环保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国环保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整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实现环保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并加大环保科技开发力度与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4.4 政策扶持

根据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比较好的企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加以扶持。在目前条件下,有意识有目的地向重点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在政策、市场、资金等方面给重点骨干企业以优惠,使他们的实力不断地增强;要努力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为他们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5 环保产业发展前景

中国环保产业被纳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进入了外部发展环境比较良好的黄金期。在国家和各级的政策不断加大投入作用下,近年来,中国环保产业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越来越大,逐渐将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但是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市场、政策和社会环境都还不够成熟,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质量任重而道远。科技创新是环保企业发展的根本,是存在的基本保证。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质的提高,要走高技术、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一大批基础好、竞争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环保产业高科技骨干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支撑我国环保产业的中坚力量。那些技术落后、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被自然淘汰。只有这样,我国环保产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李齐.论我国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12).

[2] 胥树凡.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思考[C].2001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1.

[3] 李纪武(导师:万君康).环保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

[4] 高喜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对策论[J].生产力研究,2004(09).

[5] 陈启虎.关于环保产业发展对策的思考[J].青海环境,2005(03).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兰州塑料工程学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挂靠于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依托总公司直属企业和行业相关企业,联系驻兰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曾经红火一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学会的生存也出现了问题。可以说,目前的兰州塑料工程学会也是属于站在十字路口的那一类,弄得好,学会将会有所发展,弄得不好也可能被时代所淘汰。2000年前后,我们理事会全体成员就已意识到这种危机的严重性,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冲出困境,改善学会的处境。

根据市科协的总体改革计划,2003年,初步形成了我们学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即:确立以会员为主体,实现民主办会,具有现代科技团体特点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模式,完善自立、自强和自律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会的组织优势和行业职能,改进和丰富活动方式方法,创立和形成具有学科特色活动项目,树立学会的学术权威和鲜明的社会性形象;加强学会的能力建设、组织建设,把兰州塑料工程学会真正办成满足党和国家以及塑料科技工作者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学术团体。

按照理事会既定的改革思路,这些年,学会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顺应经济体制和社会基础的变化,改进学会的组织体制。建立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定期向会员征询意见和建议,接受会员的监督和约束。理顺学会内外关系,加强与挂靠单位的联系,积极吸纳塑料学科的企事业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入会,扩大会员覆盖面及个人会员的比例,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科技工作者入会。

进入21世纪以后,市属国有企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体制改革浪潮中,诸多企业会员破产重组,科技人员去留不明,组织机构的建设不能正常进行,学会改革的事成效甚微。

今年3月,在兰州市“393”国企改革工程框架已经明朗,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市属工业结构逐步理顺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召开了第五届会员大会,顺应形势发展,适时修改了学会章程,积极扩大会员基础,在原来以国企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基础上,吸收了新近崛起的民营、合资企业榆中鸿煜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永登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兰州西固区塑料制品厂、兰州双信塑料橡胶制品厂、甘肃中立塑料有限公司、兰州华王塑料容器有限公司为团体会员,其主管生产管理、技术质量工作的负责人也进入了学会理事会领导机构,加强了学会在塑料加工行业的影响力,扩大了塑料科技队伍的社会基础。

2、根据自身条件,突出信息服务,改革学会活动方式。积极开展跨学会、跨行业、跨部门的学术活动,探索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学术活动形式和方法,争取社会对学会活动的支持与认可;努力提高学术会议、学会会刊和科普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活跃学术思想、鼓励创新思维,定期组织论文评选,争创精品项目,以积极有效的工作实绩,争取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技术标准、成果鉴定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等方面的授权和委托,拓展学会活动空间;在信息服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学会管理水平,提高学会办事效率,促进塑料科技信息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学会与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联合,创办了《兰州塑料科技与信息》内部刊物。其主旨在于加强省内、兰州地区塑料加工行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促进“科技兴市、科技兴企”事业的发展。学会工作人员克服人员少、资金有限的困难,积极开展塑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主办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跑省市图书馆、情报所,翻资料,查信息,扫描图片,追寻最新的科技信息,尽力美化刊物版面,注意提高刊物的技术性、实用性、观赏性。截止目前,共编发刊物98期,开辟了“专家论坛”、“行业经纬”、“政策法规”、“塑料信息”、“知识库”、“加工技术”、“市场价格”等8个固定栏目,刊登各种科技信息2000多条;定时塑料原辅材料市场商情98次;转载专家分析评述、争鸣文章100余篇;发表技术性论文90余篇。总计约250万字。从收集到的反馈意见看,政府有关部门认为此刊物建立了兰州地区塑料加工科技信息传播、交流的有利渠道,加强了工程学会在塑料加工技术上的权威形象;学会会员和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直属企业看后,认为刊物刊登的信息比较新鲜,摘编的技术资料可靠实用。

——根据信息经济的时代要求和已具备的条件,开展了信息管理网络化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学会与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合作,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公司机关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为“兰州塑料加工行业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提高了公司机关行业、企业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五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力工具,先是坚持每周一、三、五,现在是全天为公司机关和会员单位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查询相关技术资料和信息咨询,实现了塑料行业信息资源的快速查询和交流,对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今年8月,在市科协和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的大力资助下,投资1万余元,我们建成了“兰州塑料网”网站,注册了独立域名,设置了“塑料资讯”、“供求热线”、“技术资料”、“交流与咨询”、“会员展台”、“视频点播”、“学会期刊”等七个版块,并为会员单位提供了免费邮箱服务,截止10月底,已各类信息1000多条,在兰州地区塑料加工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之间搭建起了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提升了学会在塑料加工行业中的影响力。

——十分重视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和评比推荐工作。多年来学会领导亲自动手撰写学术论文,在学会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塑料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会员们先后在省内外重要的科技、行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学会从中精心筛选出8篇论文,参加了甘肃省2002年学术年会和两届兰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其中论文《PVC粉料吹膜产品质量的改进》获二等奖;论文《PVC/NBR油封塞的研制》、《塑料复合中空异型材》获三等奖;论文《纳米聚合物材料开发与技术》和《PVC/ABS塑料合金压延板材试制总结》在甘肃省2002年学术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并被收入论文集。

——始终保持对会员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质量管理情况的不间断了解,及时提醒、督促企业会员企业重视对产品质量检测队伍的建设,健全机构,规范教育培训制度,使会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2001年,学会帮助兰州塑料厂率先完成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及以后的版本升级工作;配合市经委、市技术监督局和市消费者协会对会员企业名优产品进行了严格的考评、复查,其中兰州塑料厂的“LS牌聚氯乙烯大口径管材”通过了市政府组织的“兰州工业名品”复评,保持了“兰州名品”的荣誉称号。兰州塑料包装材料厂的“好利快牌”塑料装饰板材、兰州塑料六厂的双色雪地鞋靴保持了“兰州市质量信得过产品”的荣誉称号。

据近五年综合统计,会员企业的产品质量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100%;产品质量损失率为1%以下,质量管理的主要指标都达到了综合计划的预定目标。五年中,会员企业共计开发新产品80项,累计产值达13411.71万元,占总产值的40%左右。

3、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教育、技术咨询等有偿服务活动,取得一定经济收入;积极承接政府或社会委托,开展学术课题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等工作,争取课题经费和项目经费支持;积极争取挂靠部门经费支持,严格会员会费缴纳制度和会费账目定期公布制度,巩固和扩大经费来源。

近年来,学会领导对会员企业的科技进步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多次率会员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赴上海、北京、西安、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进行经济考察和技术交流,积极参加了国际橡塑机械产品展销会和2001年亚太国际塑胶工业论坛学术会议及甘肃省2002年学术年会;学会领导以特邀专家身份参加了中国塑料包装委员会苏州年会和汕头专家组会议,参加了省经贸委轻纺行业办组织的对金昌市金川万方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塑料管材及编织布生产工艺改造》项目及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加大了与省内外、发达地区塑料同行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学会十分关注会员企业技术合作和生产实践中技术难题的研究工作,2000年,学会就北京化工大学无滴防雾棚膜、交联聚乙烯管生产技术的转让项目,香港声威塑胶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塑料包装袋项目,菲律宾中亚工业公司合资生产塑料管材、管件项目与合作方进行了多次洽谈和技术论证;并配合市经委、市科委组织和“专家企业行”活动,到两个企业实地研究了“200升双L环形桶皱折问题”、“特丽纶复合装饰复合技术”等技术难题。帮助兰州塑料包装材料厂完成并通过了联合国蒙特利尔多边基金执委会委托国家环保总局对“PE/PS挤出发泡CFC-12替代”项目的竣工验收。2001年,学会指导3个会员企业开展了对新型塑料材料的研究和试验,重点研究了超细颗粒绢云母加入PVC对塑料制品品质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研究了纳米技术在塑料加工上运用的可能性和具体技术。2003年,学会与会员单位兰州塑料厂协作,共同完成了“PVC双壁内螺旋排水管”项目,学会协助报送,将该项目列为兰州市2003年度“工业科技攻关项目”,并争取到8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帮助兰州塑料厂利用现有厂房和旧的挤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在工装改造、设计制造模具和工艺配方试验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提供技术咨询和工装设备选型等方面的指导;协助兰州塑料厂编制了此类管材企业标准。

2006年10月25日,在省经委、省建设厅和市科技局主持下,对兰州塑料厂“PVC双壁内螺旋排水管”项目进行了新产品鉴定和科技项目验收。专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双壁内螺旋排水管内壁设置的螺旋形筋和双壁结构,具有明显消音、隔音作用,可有效降低排水管的噪音;产品符合Q/LS13-2006标准。此新产品技术先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PVC双壁内螺旋排水管的研制成功,凝聚了学会专家、企业领导和项目组技术人员的心血,他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组织项目实施,充分利用现有厂房和旧设备修旧利废、挖潜改造,重点在模具设计、工装改造和工艺配方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反复调试工艺、配方,大胆使用了较高比例的填充材料,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保证了管材各项质量指标。

近年来,我们学会的改革工作始终受到市科协领导的关心和支持,05年、06年在有限的科协经费中都拨出专款,资助我会的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和塑料网站的建设。我们挂靠的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对学会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学会的办公场所、管理人员和主要运作经费,全部由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无偿提供,为学会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强有力资助。

近年来,我们兰州塑料工程学会根据本学会的实际,突出信息服务方面和技术咨询方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会的改革,争取到了生存的权力和喘息的机会,但学会前面的路还很艰难,我们不敢有稍许懈怠。今年第五届会员大会上,黄增源理事长代表理事会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继续办好学会内部刊物《兰州塑料科技与信息》,多塑料行业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信息,多刊登企业改革创新、技术进步和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消息,进一步提高刊物的档次和水平;二是利用好学会的联系渠道,定期召开塑料行业信息会,为会员企业搭建一个与社会和同行交流的平台;三是完成“兰州塑料网”网站的建设,以电子通信手段提高兰州塑料加工业的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学会现有专家资源的作用,争取创办一个塑料科技咨询服务实体,为政府项目决策论证和企业的科研创新产品鉴定提供服务。

我们学会将按照理事会的要求继续努力奋斗,争取在学会改革中有一个好的表现,切实把兰州塑料工程学会办成满足党和国家以及塑料科技工作者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学术团体。

兰州塑料工程学会简介

兰州塑料工程学会成立于1985年,挂靠与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现有团体会员16个,个人会员100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90人,理事会有40人组成,黄增源同志为理事长、法人代表。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说这话的是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两三年前,刘晓光在听了几次“多闻多思”文化讲坛后,恭敬地请教该讲坛发起人、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湛如法师。

多年来,刘晓光都在考虑要为中国文化做点什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让他意识到必须加紧行动。那一年,他动手为首创拟定企业文化,下笔前,脑子里蹦出来的全是国外管理词汇,猛然间,他感到了中国文化的苍白。“我们有传统文化,但现代文化是什么?从企业经营到社会管理,是二奶文化、拼爹文化、酒桌文化吗?”

他开始参加由湛如法师、楼宇烈、汤一介、杜维明等北大、清华著名学者组织的“多闻多思”讲坛。这是一个务虚讲坛,讲题集中于中国的儒释道三教思想,试图从文化视角去探寻社会重建之道。到那里他才发现,与他一样迷茫的企业家不在少数。比如,科瑞集团总裁任晓剑。任晓剑本是书香世家,但革命烽烟吹散了书香。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就连家训也成了毒草,但最终拯救他的还是当年被时代弃之如敝履的中国传统思想。

在刘晓光表达了自己的善意后,湛如法师一笑:用你擅长的本领,做你想做的事。

刘晓光的反应也很直接:那我就出点钱为这个时代寻找精神上向上的动力吧。

2013年4月27日,“多闻多思”讲坛举办了100多期活动后,文化中国基金在北京衡山书院启动。该基金由刘晓光、任晓剑等50位企业家和学者发起,每人出资10万,其中企业家人数占比达80%以上。按规划,基金将用在资助高校硕博士文化论文研究、人文图书出版、文化讲坛、学术课题设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任晓剑担任基金秘书长。

在基金启动仪式上,香港慈氏学会会长王联章讲了个自己身为民生银行独董时的故事:有一年,沃顿商学院院长到民生银行考察,对董事长董文标不以为意,甚至有点傲慢。直到参观到民生银行出资接管的炎黄艺术馆时,对方态度立马转变,对董连连夸赞,他没想到,一个中国的银行家还能赞助文化事业。他真诚地透露,自己之前的傲慢源于对中国企业家只知赚钱不懂文化的偏见。受此事刺激,王联章向在场的200多位学者、商人抛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商人的国际形象跟山寨商品一样,唯利是图,没有底线,是我们的文化还是文明出了问题?

与其批判,不如建设。刘晓光说,9年前成立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吹响了企业家进入环保领域的号角,文化中国基金的成立则吹响了这一阶层复兴中国文化的号角。前者是为了治理地理意义上的沙漠,后者是为了治理文化沙漠。

自新文化运动起,现代中国曾发动多次对传统文化激进的批判运动,特别是在中,武器的批判代替了批判的武器,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命若悬丝。但新的道德、信仰无力填补传统文化离去时带来的巨大空白。于是乎,“百毒横行”: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现代“发明”催生着自掘坟墓式的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人到了向传统表达温情敬意的时候了。这一回,走在致敬者前列的,是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诞生的企业精英与文化精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商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也曾一直遭遇轻视和重压,近年来才渐渐形成阶层自觉。

“于此而欲为正本清源之法,则唯有力行精神教育之一策。”北京世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仝身着中式对襟白褂,说起话来像个夫子。

与中国大多数地产商一样,朱仝起家于海南。1995年,他又把生意转移到北京。在地产行业摸爬滚打近20年,与财富一起升高的是他的血压。高血压源于近年来“国进民退”的现实产生的焦虑,他开始思考民营经济的地位、方向,社会结构调整,以及个人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的主体思想等社会、哲学问题。

朱仝在文化沙龙结识秋风、蒋庆等人以后,与他们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不谋而合。朱仝从今年开始赞助面向大众传播国学的弘道书院,书院的主要活动是定期到社区、大学等场所举办国学论坛。按书院理事长秋风的设想,弘道书院今后将办成高等研究院,目的是推动公共事务的变化。“我们一方面会于暑期和北航高研院合作,办博士和讲师讲习班,让他们系统了解当下儒家关于政治问题的思考。现在筹划下半年开办‘儒家公共政策论坛’,主题是探讨如何改进当下的教育。有一系列的议题,如老年问题,家庭价值等。希望将儒家价值导入公共政策,而不是仅在学术圈内空谈。”秋风说。

但要从根上解决文化传承问题,还要从娃娃抓起,这使朱仝在之前的2011年又赞助了文礼书院。文礼书院由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创办。王财贵是大中华区最早倡导读经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把读经运动从台湾带到了香港,2000年左右又带入了大陆,并先后在大陆多家书院推广。南怀瑾对读经运动的评价是,这是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文礼书院并不排外,在书院里,学生不仅要诵读四书五经,还要读西方经典。

书院体系与现行教育体制格格不入,推行起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难题是支付不起场地租金。王财贵向朱仝求助。朱仝想,既然自己做旅游地产,何不把书院引入到地产项目中?这样一来,不仅书院的场所能固定下来,还能给项目注入文化。于是,朱仝决定,今后每开发一个休闲度假项目,定会和当地机构谈好,留出国学书院的位置。

如今,在自己能掌控的世界里,朱仝尽全力为传统文化开辟出施展空间,但文化断层带来的人才短缺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两年,他开始赞助贵州等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到北京来接受传统文化培训。

从2005年开始,朱仝拿起儿时的毛笔,练起了书法。此后,每天下班回家,必练1小时书法,高尔夫现在都很少打了。他还研习王阳明心学,由此产生的企业管理心得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皈依传统文化后,怪事发生了,他身体的各项指标不知不觉间已经正常了。如今他总是笑容满面,对员工很少发火。亦庄的三层办公楼如今经常举办文化沙龙,上个月这里刚举行了一次书法讲座。

“社会复兴与道德重建运动,重新建立起了中国人对道德、宗教、习俗、共同体生活的尊重,建立起了平衡欲望与规则的道德秩序、平衡个人与社团的社会秩序。”秋风说,自由存在于意志与理性、本能与规则、欲望与法律之间的某个平衡点上。

“六经皆史”,中国传统思想是经史不分家的。如果说,人们读经是为了安妥信仰,追寻信史则是为了活得明白,鉴古知今。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一些企业家与历史学家走到了一起。

亨利·基辛格在新著《论中国》里写到朝鲜战争的历史时,大量引用中国历史学家沈志华的论述与考据。这是不寻常的,因为为写作此书,基辛格曾查阅过大量美国解密档案。同时因为曾身处美国权力中心,他也有大量机会接触到历史真相。

沈志华是一个另类历史学家,他没上过大学,但考上了社科院研究生,研究生却只是个肄业。1982年,他离开学术界,到南方经商,故没有任何学历和学术职称。1991年,返回北京后,他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拿出做生意时积蓄的几乎全部身家投入到了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中。他成立了民间史学研究机构“东方历史学会”,并在中国史学会下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一方面资助史学专著出版和其它学术活动(已经资助出版史学专著70余部),一方面继续从事苏联史、中苏关系史的研究。1996年,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此后,陆续成为北大、人大、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

沈志华如今早已是国内外公认的中苏关系史研究权威。2009年,沈志华曾受邀为中国某领导人讲中苏关系。当时,领导人问了他两个问题:中苏是怎么分裂的?苏共是如何的?同样的问题,该领导人也问过2009年访华的俄国记者弗谢沃洛德·奥夫钦尼科夫。

虽然如此,在中国,搞独立的学术研究谈何容易。在开展独立研究10多年后,沈志华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当他的东方历史学会处于关闭边缘时,绿城房地产集团执行总经理钱晓华问他:需要我做什么,你尽管说吧。沈说:那就出资一起把学会做起来吧。

时间是在2006年。那一年,已实现财务自由的钱晓华“忽然就想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感兴趣的事情就是追寻历史真相,“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就会开始关心社会发展。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得益者,但眼前社会处于转型阶段,需要再进步,怎么走,没方向。”

钱晓华决定资助沈志华和他的东方历史学会,不单是因为他的学术名气,更看重他的独立性和国际性。坚持学术研究、没有政治倾向的研究态度,或许是当下历史研究除了资金问题外,能避免夭折的最佳途径。还原历史真相、推动历史研究,被钱晓华看作对当代社会最有指导意义的路径选择。

7年后的2013年5月4日,由东方历史学会作为学术支持、东方百达投资公司投资的大众媒体刊物《东方历史评论》创刊,沈和钱都是编委,编委会还包括王维嘉、张树新等企业家,许小年、朱学勤、马勇等学者,以及媒体人许知远(主编)。

“我们几代中国人都在被重构的历史中成长,由此丧失了过去,也丧失了坐标。我们缺乏意义。”许知远在创刊礼上如是阐释此举的意义。

7月8日,钱晓华飞到蒙古与在那里调研史料多日的沈志华、李丹慧夫妇会合,他笑自己的工作反而渐成“副业”。前几天,他们刚去柬埔寨收集历史资料。

东莞东亚包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利川2004年加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后认识了钱晓华,两人对历史真相的探索欲不谋而合,都认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钱晓华介绍杨利川认识了沈志华。

或许是源于共有的从商经历和相近的成长经历,杨利川与钱晓华一样,对沈志华一见如故。 朱仝会客室里挂满字画

1991年,沈志华投身历史研究时,杨利川辞掉体制内工作下海创业。不同于农民企业家创业动力来自改变贫穷命运的发财欲望,杨利川怀着一腔“改革创新打破大锅饭”的政治情怀南下蛇口。出发点的不同,被杨利川看作是自己经营企业不求规模,最终导致企业只能发展到“吃不撑饿不死”水平的原因之一。另外一点,他一直认为自己有时候看起来是不知变通的异类,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认为企业家有责任推动社会进步。“我的企业如今规模也就几个亿,股东满意就好,大多时间我都放在了环保和学术研究上。”杨利川说自己不算成功的企业家,搞企业纯属偶然,反倒是对人文社科、公益活动、公民社会兴趣浓厚,而这一切与他这代人“喝狼奶长大”的成长经历有直接关系。

生于1950年的杨利川,时正值少年,他当过红卫兵,干过不少坏事。1967年到北大荒、内蒙古下乡。“红五类”出身,让他在那个特殊年代有着天然的政治优越感。1985年,他还曾在河南某县当过副书记。短暂的基层从政经历,让年轻时对狂热的崇拜激情逐渐冷却,进而反思自我。“我一直以为世界就是我周围的样子,不知道真正的农村是另外的世界。”直到自己创业开公司,招聘了很多农民工,他才强烈意识到真实世界不是想象中那般大同。复杂的经历促使杨利川实现了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公民社会的转变。

梦想破灭后,留给杨利川的是更深的困惑:中国为什么转型难?为什么几千年的历史没有发展出人文主义?

同样的困惑蔓延在杨利川所在的企业家圈子里,尤其在被刘晓光看作是企业家精神集体觉醒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更是如此。这个组织中先后有沈宁晨(天衡时代科技集团董事长)、林荣强(信远控股董事长)、周洲(天创数码董事长)、于建东(上海特能市场推广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树新(联和运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建雄(广州市流行美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企业家聚拢在东方历史学会。2013年,这些人索性出资成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沈志华被公推为理事长。

基金会比起之前的东方历史学会平台更大。“有的企业家因为没当上发起人,很是遗憾,但不妨碍他们慷慨地资助基金会的历史研究。正视历史,才能面对现实。社会要往前走,搞清楚历史是共识。”杨利川说,他的这些企业家朋友们近年来已然成为让历史重现真相的重要推动力。研究的杨天石、研究现代史的杨奎松等在国际上知名的学者,也都是这个圈子里的骨干力量,这个圈子还聚集了那些不容易申请到体制内研究经费的社科类学者。

除投入资金外,企业家们开始亲身参与到史料搜集中。沈志华近年来不断到东欧七国、东南亚、朝鲜等周边国家考察研究,企业家们常常同行,一起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一起到档案馆查资料。搜集史料非易事,让尘封的档案见光需要耐力和智慧。“还有很多未解密的档案,所以只要把完整的档案搜集整理出来,就是成功的。”杨利川说。

曾有过在社科院当学者的经历,让杨利川在追随历史学会到周边各国考察后笔耕不辍,“年轻时因为接触的史料有限,研究工具都是马恩理论,现在要更新了。”今年底,他计划将年轻时的研究论文完善深化后出版。

作为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发起人之一,已在东莞定居20多年的杨利川说服众人将基金会落户在广州。“广州紧靠香港,公益组织氛围更成熟些,关键还是希望通过基金会,实现南北文化的交流。”

杨利川还发起设立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推动公民社会理念传播,同时又参与了六七家环保等公益组织。数年下来,他向这些组织投入的资金已达几百万。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智能建筑 系统论信息论 可持续发展 人本论 产业链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建筑业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建筑物单体的高度与体量急骤增加,二、三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已十分普通。建筑物规模的增大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度不仅体现在高度与面积上,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同一幢建筑物内分层区具有办公、酒店、商场、公寓、娱乐等使用功能)。各类使用者对建筑物的服务要求多样化与服务性能日趋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活条件与环境的舒适性、与社会和人际沟通的便捷性、生存空间的安全性、设施服务的完善性、管理组织的严密性等。在解决这些复杂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

1智能建筑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对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论与学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人士认为智能建筑就是把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设备运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已,并无理论可言。

然而,笔者认为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胧,在长期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中,已经凸现其深层的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图1所示为智能建筑理论的结构,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a.应用对象层。智能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它的应用对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层。只要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办公建筑的专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军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全球一样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办公楼、酒店、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院、学校、法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住宅、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发电厂、军营、应急指挥中心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往往受建筑物个性、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投资力度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别。

c.应用技术层面。这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由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组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形成的装备会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建筑业。如在5年前,当软件工程界刚开始讨论中间件技术时,市场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软件iz 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又如当工业以太网技术出现突破,随即出现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

d.基础理论层。虽然从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术,但实质上智能建筑并不仅是新技术的综合与新装备的组合,而在其深层次中是有基础理论的支撑。

1945年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建系统论形成了“系统哲学”,这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世界观,它包括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系统价值论和系统方法论。系统理论的概念(等级秩序、渐进分化、反馈、开放等)与方法(图论、集论、控制论、对策论、排队论等)是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工作流程规划中的重要工具。

美国人香农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传统的科学从以材料与能量为中心的体系,转变为以材料、能量与信息为中心。当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们已不满足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声抑制、数据加密上应用信息论,而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及随机过程的分析来讨论语义分析、信息的嫡的应用。

“以人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任何再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也是失败的。

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当前高新技术的尽情应用,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物的一切进行考量:设备与材料的环保、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设计、建筑物节能模式的选择、建筑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都需要从有利于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关系,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来考虑。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项工作:选择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化的社会体系、重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环境体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和规范合理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深人到整个社会。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覆盖之下。

显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关领域,以上的理论都在工作过程中起着宏观导向与微观指导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论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智能建筑不仅存在理论,而且其理论结构相当复杂,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多目标的优化智能建筑不是机械的技术与设备集合,而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且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即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为:s=f<技术、效率、价格、智能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程大章发展、环境、人气等)。

b.多学科的综合这一点是显然的,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问题,都必须有效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来解决。

c.多因素的相关性智能建筑与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装备技术发展、政府导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就表面来看智能建筑仅是一种建设行为与经营管理方法。但是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 life cycle cost)(见图2)来看,当某种设备与技术采用后,可改变其生命周期中许多相关的分项状态。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按照度、时间、夜间最低照度、分区等),可以有效降低电耗与照明设备的运行时间,而照明设备因此而延长寿命减少了照明设备的维护更新费用。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费与设备更新费用减少。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完善的ba系统,要增加建设的一次投资.同时,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仅仅体现在lcc的图中,它对于广义的环境保护价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各地的智能建筑热潮有涨无退。由于我们已经历了较长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建设方/业主,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物业管理人员,都逐步趋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设智能建筑的地区(暂称为后行地区),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行开发建设的大城市(暂称为先行地区)有更好的建设效果。我们将之称为后发优势,见图3

智能化系统工程先行地区由于一开始处于探索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设中存在着各种过份的行为(控制论中称之为超调),随后又出现因失误而放弃的行为(称之为振荡过程),最后趋向于合理的装备与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区由于可以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比较合理稳妥地确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与行为,虽然起步稍迟,但最终可以与先行地区趋向于同样的建设效果,而他所化的代价则比先行地区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成本高达230元/mz,而近年来则在60元/mz左右,而且装备的性能与质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产业链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状态上升建筑业必然兴旺,建筑业发达了,国民经济必然形势大好。中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中就有1---2个百分点来自建筑业贡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奥运会与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大大刺激了建筑业发展,智能建筑与智能住宅小区则成为建筑业的精品。在工业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军事建筑物与市政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投资已从上世纪80年代总投资的6%一7%,增长到总投资的10%----18%,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市场中的各类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也推出了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与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相关的国内企业约有6---8千家,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民族企业在稳定成长。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可以用图4来描述。

图中箭头表示各方的相互关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统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②提供智能化系统设备功能信息、设备使用改进意见;③提品与设备技术信息;④提供系统设备需求信息与系统设备功能信息;⑤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供应。

图4智能建筑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4所示的关系中,工作的基础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注:gb/t50314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为《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5智能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设技术的核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群的功能特征日趋明显,出现了中央商务区cbd ( center businessdistrict)、休闲商务区rbd ( recreation businessdistrict)、工业园区、行政中心区、经济开发区、住宅小区等特定功能的区域。现代城市管理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建筑群与建筑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这对智能建筑提出了新课题。在美国“911”事件之后,建筑物的防灾、减灾及反恐等安全问题凸现,建筑物中的消防、安防、防灾及应急供电等已不可缺少,唯有借助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才能使之精准、有效、稳定与可靠地工作。

显然,当我们的视角从一栋建筑物扩展到一组建筑群乃至一个城市来讨论智能建筑时,系统论、信息论、人本论、可持续发展论的作用与价值将更为巨大的。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县级政府;绿色经济;管理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05;F2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024-05 doi:12.3969/j.issn.1002-2104.2013.04.006

党的十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可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而发展绿色经济则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的状况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单元的县域经济,应担负起绿色经济发展之责,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县级市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中,建立并运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机制, 是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快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县级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绿色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经济学家1989年所著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里。进入21世纪,绿色经济成为一种“绿色运动”,不仅涉及资源与环境问题,还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独立的经济形态,是继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个先进的、基础性的经济形态。它是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为了适应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的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对世界能源日渐枯竭状况的有效应对措施。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双重压力之下,绿色经济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经济形态,它实际上已综合并包容了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等各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技术模式。当然,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等具体模式又都是绿色经济在不同领域和层面的表现形式,是绿色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目前,尽管绿色经济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进,使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在中国县域,由于生产模式较低级,发展水平也较低,绿色经济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县域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1 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中国县级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传统产业(如冶金、化工、纺织等)仍占较大比例,县域经济增长相对粗放乏力的特点较为突出,造成能源消耗较大,碳排放量居高不下。这种依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不仅成本高、效益差,而且严重损害环境、影响发展后劲。这就要求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传统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改造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流程等环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也应鼓励企业主动退出一些层次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着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促成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为此,广大县级市要坚定不移地走低碳经济之路,并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立足于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结合现有的、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选择与发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适度高级化,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良性互动。

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鉴于目前经济发展方式所存在的缺憾,作为经济发展基础单元的县级市不仅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而且应从制度高度、全局角度、系统维度等方面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升级,要在关注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的同时,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效应和可持续性问题,还要在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确立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人与自然相背离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相分离的发展形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形态转变。这就必然要求实施两个基本转变:一是加快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过去的单纯追求产出能力和总量规模进一步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摒弃单纯最求速度的经济发展观念和模式,从而把经济发展纳入“效益增长”和“绿色增长”的轨道;二是加快从市场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要坚定不移地走内需发展道路,立足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形成经济的内生增长发展模式。

1.3 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事实上,“绿色发展”常常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关。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就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做到:一是要以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目的,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保护;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强度,积极开发新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三是要严格控制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护地表和地下水环境;四是要强化绿化指标控制,实现城市均衡发展,确保各项绿化指标达到较高水平;五是要实施生态保护战略,有效保护森林和湿地资源,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绿化隔离地区;六是要加强城市景观和自然、历史风貌保护,突出地域特色,从而促成绿色经济发展特色内力的形成,为环境友好下经济快速发展铺平道路。

2 绿色经济发展中县级政府管理机制问题

虽然政府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社会形态发生了较大转变的状况下,政府管理机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已严重阻碍了绿色经济的构建与发展。

2.1 政府管理理念不科学

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上的,是一种“权威主义的统治理念”。在这种管理理念支配下,其必然结果:一是政府管理更多地体现出直接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性作用,而不是对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社会化管理及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性作用;二是政府管理往往以政府自身的规则为导向,而不是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依归;三是政府管理更多地强调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社会负责,从而忽视了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的随意性和非理性(事实上,政府理性本身就具有有限性)。因此,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往往成为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是社会唯一的权力中心,这就造成政府权力向社会生活全方位渗透,使政府的权力范围超出了“应当”的范畴,特别是某些本应由社会自行解决的问题、社会组织自己承担的责任,政府也习惯于大包大揽,从而降低了社会公众的政治功效感,成为政治冷漠的重要诱因。

2.2 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

在经济发展中,中国县级政府大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市场、社会和个人进行全面的、直接的干预或介入。这种干预或介入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的许多内部事务,致使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在利己与利公的角色冲突中,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遭受自利性地侵蚀,使得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职能被弱化,从而导致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政府职能定位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不合理,他们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政府完全处于主导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往往还是由政府说了算,而这种政府行为实际上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行为的表现,容易导致政府不恰当地扩张自身权力而忽略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严重遏制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使得市场在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在该发挥作用的地方难以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仍然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唯一管理中心和权力中心,政府扮演“全能政府”的角色,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汲取和整合一切资源,包揽一切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非赢利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以及非公有制中的民营中介机构和组织还没有充分发挥有效作用,不能分担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因此,政府职能定位的不合理,必然导致政府职能的扩张与社会自治能力的消弱。

2.3 财政制度中环保成分不足

从现实来看,县级市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是缺乏环保投资的制度建设的一种反映。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一是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利于财政环保投资稳定增长的政策法规体系,以确保政府对环保的刚性投入,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二是现行税制中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都未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与资源税,尽管现有税种的设置为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削减污染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但难以形成稳定的、专门治理生态环境的税收收入来源。当然,财政制度中环保成分的不足,必然使县级政府治理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支出难以为继,进而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障碍。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县级市发展绿色经济的障碍,必须加以解决。因此,如何适应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加快县级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3 创新县级政府管理机制之途径

政府管理机制,是指在政府管理过程中政府管理现象的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整体及其规律,包括其运行所依据的原理和原则,运行过程的状况,亦即政府的基本职能及其动态运行过程[1]。在县级市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政府管理机制,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行政执行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逐步完善政府管理运行过程。

3.1 健全科学的县级政府决策机制

任何一级政府决策方案的形成总是在一定的决策机制下完成的,县级政府决策也不例外。政府决策机制在整个政府决策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体现为不同主体间有机联结,以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功能运作模式,形成关于政府决策权力分配和关于政府决策运作的程序、规则与方式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的总和。因此,必须从政府决策机制入手,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决策制度化建设。

首先,在决策前,政府既要重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也要关注一些潜在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要建立和完善一套能敏锐、及时、准确地觉察潜在的或已经出现的公共问题的预警系统机制,并且能将已经备受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早日提入决策议程。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机制。政府在重大决策前,要通过召开会议、个别征询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和资深党政离退休人员等)的意见,广泛征求社会团体(政协组织、各派、工商联等)的意见,对日趋复杂的、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更要借助有关专家的知识和智慧,善于把决策者的“内脑”与研究部门或参谋智囊机构的“外脑”、把决策者的“善断”与参谋人员的“多谋”结合起来,使他们在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方案设计、政策咨询、决策论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决策班子的参谋部、智囊团[2]。

其次,在决策中,要拓宽公众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利益综合的机制。如不定期地进行问卷调查、民意测验以及网上论坛和决策听证之类的形式,让公众可以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这既是服务于人民、服务好人民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又可防止决策的片面性、盲目性和主观性,还能避免或减少决策的失误。

再次,在决策后,要建立健全决策的评估和修正完善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民意测验和社会舆论调查系统,建立健全政策功能分析系统等方法和手段,对政策的结果和实施过程进行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既能使政府决策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把决策的偏差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又能够强化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了解,增强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

3.2 完善县级政府行政执行机制

由于县级政府自的扩大,政府获到了更多的执行资源,而对于政策执行客体的反馈也将会具有更加灵活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权力,可以审时度势地及时地依据反馈内容,改进执行方式和目标。因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行政执行机制:

首先,要建立利益整合机制。众所周知,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内在地具有公共性职能,但政府作为自身利益的主体,也必然具有自利性。所谓政府自利性,就是与政府公共性相对应的不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政府属性,它表现为政府以潜在或显在的方式去追求政府自身的利益,为自身组织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属性。县级政府具有自我的地方利益,强烈地影响政府的行政执行效果。这是由于:一是地方政府与本地方存在着比较紧密的共容利益,导致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往往成为本地方利益的代言人,所以县级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受到自利性的消极影响,常常出现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灵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新的政策常常意味着利益在各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必然会受到来自部门既得利益集团内部力量的掣肘,所以县级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时,也会面对比较强大的阻力,容易导致公共政策的执行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兼顾全局利益与地方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整合机制,加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约束,尽可能实现利益的双赢和多赢,从利益的角度减小执行的阻力,为顺利执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合理配置行政执行机构。政府执行是靠行政组织来贯彻实施的,只有科学配置行政机构,明确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能,划定行政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建构科学合理的行政体制,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执行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根据“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改革现行行政执行体制,下放权限,明确责任,划定权责关系,以避免因人设事、人浮于事、敷衍了事等诸现象;另一方面,要合理设置横向间的政府组织机构,进一步优化和规范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配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要分工合作,密切联系,通过实现沟通手段和技术现代化,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以使各部门、各单位、个人之间建立通畅的联系渠道和良好的工作关系。

再次,要构建高效灵敏的公共管理系统。在当前突发事件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政府迫切需要快速反应的行政执行过程。这就要求,公共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对于社会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快速高效的反应;并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3]。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化繁为简,避免行政体制安排中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阵的分离状态;另一方面,需要建立高效的政府组织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内部资源配置常规流程和应急流程,把各种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按照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进行配置,注意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保证执行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任务享有资源获取优先权,从而保障政府机构高效运转和政府执行有效推进。此外,还应以法制化手段制定规定各级政府组织在执行时必须遵守或者参考遵守的流程,以保证政策执行指向正确的路径,保证执行的顺畅。

3.3 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随着县级政府自的扩大,尤其是财权的扩大,使得县级政府有了更大的对社会事业进行投资的能力,但也可能由此而带来腐败,导致决策的“暗箱操作”问题,而且由于省级政府管理的外延广,地域也更广,使得省级政府主要是对具有全局性的、宏观的事务作出规定或指导,并相应地监督县级政府的行为,加之省级政府对县级财政直管上的力不从心,使得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监督和约束力度被削弱,产生“监督盲区”问题。目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行政层级减少后监督制约的能力也会因此降低,某些县级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在对各项社会事业作决策、作取舍时,更偏向于选择符合自我价值取向、利益偏好的决策方式,形成与省级政府的政策规定、要求相左的决策方案[4]。因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对县级政府权力的制约:

首先,在内部监督机制上,除了保持日常的上级监督和审计监督,还要求监察部门享有独立的地位。这就需要将地方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变革为垂直领导体制(完全独立于同级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体制),使县级监察部门自成系统,由上级监察部门垂直领导。县级监察机关在履行监控职能时,只向授权组织负责,不受县政府的领导和其他机关的干扰,以增强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还应该相应扩大监察部门的职权,行政监察应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种状态中全程介入,尤其是要强化预防监督,从事前监督入手,确定监督目标,制定科学的监督计划,使行政监察科学化、规范化。

其次,在外部监督机制上,要建立人大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双重”制约机制。从法律上说,县级政府是县级人大的执行机关,必须由它产生并对其负责,接受其监督,而且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在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体系中居最高地位,比其他形式的监督更具有权威性,所以强化人大监督机制是制约行政权力,防止权力腐败的根本途径。同时,群众监督是所有监督机制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的监督主体,所以健全群众监督制约机制,就是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建立全过程的群众跟踪监控机制。

再次,建立各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各种不同形式的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应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发挥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因此,要以广泛性的群众监督为基础,以权威性的人大监督为中枢,以行政监察为核心,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督体系。

4 结 语

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县级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就是要求县级政府在重新组合各个要素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可操作性强且运行高效的科学决策机制、行政执行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使县级政府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管理要素能有效耦合,从而实现管理的高效化,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谭兴中.论政府管理机制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2,(9):176-180. [Tan Xinzh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J].Jiangxi Social Sciences,2002,(9):176-180.]

[2]余敏江.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析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4,(1):94-97.[Yu Minjiang.The Analysis of County Governm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in China[J].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04,(1):94-97.]

[3]谢庆奎,陶庆. 政府执行力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9-13.[Xie Qingkui, Tao Qing.The Exploration of Government Execution Power[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7,(11): 9-13.]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系统动力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018?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腾飞,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铝产品作为重要的基础消费品被大量使用。作为铝产品的上游产业,氧化铝行业得以迎来黄金时期而发展迅速,1990年我国氧化铝总产值仅有146万吨,而到2011年我国氧化铝年产量已达到3 881万吨,跻身为世界范围内的氧化铝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在全球铝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行业高速的发展并没有解决氧化铝产业长期存在的铝土矿资源分配不均、成本控制不利、产业结构不匹配、控制机制不健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多重复杂问题,相反,在国际政治格局的动荡加剧和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后经济危机环境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事故频发、行业产能过剩等矛盾日益尖锐,氧化铝产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行业风险,行业内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对氧化铝行业的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使氧化铝行业更好的发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实际上,近来钢铁行业所出现的价格下跌、需求疲软、贷款困难等经济疲软和经济转型所导致的痛苦调整就是前车之鉴①。

氧化铝行业风险,是指在氧化铝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发展衡量指标的实际状况与正常状况出现较大偏离,行业发展出现阻滞甚至衰退,从而导致氧化铝企业倒闭、从业人员失业并影响下游行业发展等状况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风险管理的分析技术与方法,从最早的“觉”风险(Perceived Risk)模型[1]到J.P.Morgon提出的VaR(Value at Risk)模型[2],再到其后学者提出的各种衍化模型,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包括情景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贝叶斯理论期、决策树、组合投资理论、净现值法、效用理论、蒙特卡罗法、故障树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多目标决策法等在内的20多种方法[3]。由麻省理工学院JayW. Forrester教授提出的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站在系统思想的角度,将复杂问题视为有边界的系统而展开分析,在研究复杂系统性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4]。系统动力学在研究处理复杂的系统问题时,通过建立SD基本模型,并深入分析和反复仿真调试,不断进行长期、动态、战略性的定量研究,对于研究高度非线性、高阶次、多变量、多重反馈的复杂系统具有突破性意义。这一研究方法为人们模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未来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复杂系统的风险管理问题提供研究思路,如徐娟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物流外包风险的度量问题[5];李志红、和金

收稿日期:2012?09?24;修回日期:2012?12?30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2011M500994);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JJ504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B381)

作者简介:成琼文(1972?),男,湖南湘乡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色金属行业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生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系统仿真[6];刘东亮等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飞行结冰后的风险评估问题[7];李存斌等借助系统动力学研究了电网建设项目进度风险的评估与管理问题[8]。

本文拟借鉴系统论思想,深入分析氧化铝行业风险构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氧化铝行业风险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索氧化铝行业风险产生、运行以及有效监管调控的机理,为氧化铝行业有效管理行业风险和政府合理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依据。

二、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的概念与

特征分析

与任何一个生产型行业相似的是,氧化铝行业涵盖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氧化铝行业的上游行业是原材料——铝土矿的开采行业,因而面临着铝土矿资源数量、价格以及品质的风险;氧化铝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压缩成本和扩大销售两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说在成本方面和产品销售方面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同时,由于氧化铝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近年来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氧化铝企业如果不对此加以重视,则很可能招致大量罚款,甚至如果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则将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如2010年紫金矿业“921溃坝事故”,最终以紫金矿业副总裁免职、赔付2.45亿理赔金额而告终,因此同样作为高污染行业的氧化铝行业也面临着一定的环境风险。详细而言,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

(一)资源风险系统

氧化铝行业的资源风险,是指由于铝土矿资源存储有限、矿石品质分布差异等原因,导致实际进入氧化铝行业的铝土矿石资源数量不足、品质不达标,进而导致氧化铝生产行业内的原料供给不足、行业发展受阻的风险。

资源风险主要考虑的是行业原料铝矿石的供应变化影响下的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的变化。其的主要衡量值为“资源风险系数”,即在一定时期内行业采购的铝矿石的价、质、量对资源风险的影响程度,影响因子主要为进入行业的矿石量、矿石品质系数、矿石价格。原料的优劣对行业生产十分重要,价廉质优的原料可以为行业赢得较大的利润空间,缓解行业应对其他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强行业的定价议价权。进入行业的矿石量分为国内供应和国外供应,分别受进口量和开采量影响;矿石品位的高低和单位矿石产量、工艺设备要求紧密相关,高品质矿不仅单位产出多对工艺要求也较低,可以为行业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盈利空间。矿石的品质主要有铝硅比和矿石类型决定,延伸出矿石品质系数加以衡量,其中铝硅比越高矿石品位越高,目前矿石类型主要有一水硬铝石、一水软铝石和三水铝石,矿石处理的难以程度成递减趋势;矿石价格为行业平均采购价格,受国内采购价格和国外进口价格影响,其权重按照购买量来衡量。目前,我国氧化铝行业面临国内供应不足、国外购买受限、海外收购受阻等诸多不利局面,资源风险较高,氧化铝行业资源子系统可分析我国氧化铝行业每年的资源风险情况并为未来的预测和提供参考。图1是资源风险子系统图。

图1 氧化铝行业资源风险子系统

(二)环境风险系统

氧化铝行业的环境风险,是指氧化铝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对环境保护的缺乏甚至缺失导致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引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社会和谐稳定遭到破坏、氧化铝行业发展支持力度减弱、行业发展受阻等状况发生的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考虑的是在行业环境保护情况变化影响下的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变化。其主要衡量值为“行业原始污染量”和“行业污染治理量”,前者为环境风险流入量,后者为环境风险流出量,二者差值决定环境风险大小。在许多诸如氧化铝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问题。在环境侵害事件频发的当下,环境风险已俨然成为“两高”行业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排污及伴随着治污,在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和治污技术不断成熟的前提下,环境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违规生产、私排乱排等现象屡见不鲜,加之氧化铝行业本身污染物的难以全部处理和回收②,该行业的环境风险一直居高不下。行业原始污染量主要受生产工艺和行业产能的影响。行业污染治理量除了受三废处理技术的影响之外,行业产能同样可以施加影响。行业污染治理的效果还会受到环保政策的干预,政府规制的加强会迫使行业改善治污设备,提高治污技术水平,这样不仅会减少三

废的生产排放还有助于提高污染物处理量。图2 是环境风险子系统图。

图2 氧化铝行业环境风险子系统

(三)成本风险系统

氧化铝行业的成本风险,是指行业内企业组织生产、管理的成本持续升高,进而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行业发展能力下降的风险。

成本风险主要考虑的是在行业各项支出变化影响下的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变化。其主要衡量值为“成本风险系数”,即在一定时期内的行业总投入对成本风险的影响程度,影响因子主要为原料成本、管理成本、税收成本、财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设备成本。作为利润的重要影响因素,成本的高低对行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具有较低的成本可以为行业整体赢得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可以使得行业在应对成本提升时有缓冲余地,为行业的发展争取机会。而目前,氧化铝行业的成本回旋余地正在被逐步压缩,随着主要原材料价格的逐年增加和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我国氧化铝行业正在承受着很大的成本压力,尤其在经济不景气,供大于需的低迷市场中我国氧化铝行业将面临极大的成本风险。图3是成本风险子系统图。

图3 氧化铝行业成本风险子系统

(四)销售风险系统

氧化铝行业的销售风险,是指由于全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供过于求、产品销售受阻滞,同时产品价格受产销比影响而不断下降等状况发生的风险。

销售风险主要考虑的是行业销售情况变化影响下的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的变化。其的主要衡量值为销售风险系数,由“产销比”和“行业利润率”决定,即行业一定时期内的销量占产量比重和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销售的好坏决定了行业回笼资金的能力。在行业大量投入之后,销售为行业实现盈利提供了可能。即使行业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但是销路不畅、存货挤压,行业仍可能不盈利甚至亏损。所以,行业销售风险影响了行业整体风险。根据经济学原理,产销比由产量和销售决定,行业利润率由销售额和产品成本决定。其中,产量受生产工艺、原料供应和相关政策影响,销量主要有铝产品需求引致,而价格则受成本和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图4是销售风险子系统图。

图4 氧化铝行业销售风险子系统

三、氧化铝行业风险的系统动力学

模型

(一)模型边界

系统动力学主要是研究社会系统的科学,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和决策论的精髓,采用模拟技术,以结构-功能模拟为突出特点,从系统的微观结构入手建模,进而模拟与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它认为系统的行为主要是由内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选择系统边界是关系到系统动力学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正确划定系统边界的基本原则,是力图把那些与建模目的密切相关的量都划入界限内,并保证系统边界是封闭的。由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氧化铝行业风险管理问题,所研究的系统边界就是氧化铝行业风险所覆盖的边界。根据上文对氧化铝行业风险总体结构的分析,重点确定资源、环境、成本和销售4个子系统为相关研究因素,进而研究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这就是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的边界。

(二)模型假设

由于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的复杂性,简化成4个子系统后的创新模型,不能完全代表氧化铝行业的风险状况,而只是它的某些方面,甚至单就某一个风险子系统而言,其分析和计算也是较为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这样就存在一些假设条件,帮助我们讨论主要问题,暂时忽略次要因素,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假设包括:① 氧化铝行业风险的产生、发展与运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行为过程;② 虽然氧化铝行业受政府调控较为严格,但是出于研究抽象化的考虑,本文不考虑政府政策的重大变革以及非正常情况和不可抗力所导致的氧化铝行业及其风险的突变③;③ 铝土矿石的类型和铝硅比(A/S)这两个指标可以代替铝土矿的品质;④ 论文研究坚持“抓主要矛盾、舍次要矛盾”的原则,例如,在原材料成本中,由于铝土矿作为最核心的原材料,其占到了氧化铝所有生产原材料的80%左右,故本文就仅以铝土矿的成本代替原材料的成本,其他类似的简化在文中多处有体现。

(三)因果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元素组成的。在系统动力学方法中,元素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可以概括为因果关系。正是这种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因此,系统的建立主要由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所确定。同时,系统也是影响因子之间复杂关系的直观展现。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包含资源、销售、成本和环境4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特点,系统之间又彼此联系。因此,根据我国氧化铝行业风险的总体结构,本文建立了因果反馈模型图(见图5)。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

基于以上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和对子系统的讨论,建立了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流图模型(见图6)。

(五)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从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构成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有助于进行动态分析。上述氧化铝行业资源风险子系统指标、环境风险子系统指标、成本风险子系统指标和销售风险子系统指标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共同构成包含4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的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此综合反映氧化铝行业风险的产生、运行过程状况,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五、结语与展望

本文根据氧化铝行业风险的概念及特征,将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与预测问题置于系统论视角予以研究。将氧化铝行业风险系统划分为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成本子系统以及销售子系统4个子系统,构建出了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在氧化铝产业边界内部和一定的假设条

图5 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图6 我国氧化铝行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表1 氧化铝行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氧化铝行业风险 资源风险 进入行业的矿石量 国内开采量

进口量

矿石品质系数 矿石类型值

A/S

矿石价格 国内矿石价格

进口价格

环境风险 行业实际排污量 行业原始污染量

行业污染治理量

成本风险 单位产量的成本 原料成本

管理成本

税收成本

财务成本

劳动力成本

设备成本

销售风险 产销比 行业氧化铝产品产出量

行业氧化铝产品销售量

行业利润率 行业氧化铝产品销售平均价格

行业氧化铝产品销售量

行业氧化铝产品单位成本

行业氧化铝产品产出量

件下,4个子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深层次关系。通过对建立的因果关系模型和流程图进行分析,我们得出氧化铝行业风险自身是一个存在多重反馈与循环交叉的、复杂的运行系统,是资源、环境、成本和销售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依据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的各要素之间关系,本文从资源风险、环境风险、成本风险和销售风险4个角度构造出了包含4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突出体现了氧化铝行业风险的特征,不仅为准确、系统、全面、合理地评价氧化铝行业风险产生、发展以及运行过程提供了参考,而且为产业风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氧化铝企业和政府各部门应当从多个层面加强对该行业的正确引导,降低行业的风险,使得氧化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国民经济基础战略性产业的作用。后续的研究应当着眼于系统内部关系的定量化处理,建立模拟仿真平台,为氧化铝行业风险管理控制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依据。

鸣谢:

中南大学彭志宏教授对此文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此致谢!

注释:

引自2012年9月5日《金融时报(中文版)》,原文《中国钢铁业面临痛苦调整》,作者何丽。

我国是氧化铝生产大国,2009年生产氧化铝2378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产生的赤泥近3000万吨。目前我国赤泥综合利用率仅为4%,累积堆存量达到2亿吨。随着我国氧化铝产量的逐年增长,赤泥的年产生量还将不断增加,预计到2015年,赤泥累计堆存量将达到3.5亿吨(数据来源:工信部和科技部2010年8月10日的《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这并不是将政府的调控政策排除在模型之外,相反政府对行业的调控以及调控政策对行业风险的影响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此假设意在说明如“911事件”的重大政治经济突变并不纳入模型的范围。

参考文献:

Raymond L. Horton. The structure of perceived risk: Some further progress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76, 4(4): 494?506.

Jorion P Morgon. Value at Risk [M]. New York: McGraw-Hill, 2001.

金建平. 城市燃气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Forrester J W. Industrial Dynamics [M]. New York: MIT Press and Wiley & Sons, Inc, 1961.

徐娟, 刘志学, 洪亮. 物流外包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08(8):17?19.

李志红, 和金生.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仿真研究[J]. 软科学, 2010, 24(10): 102?105.

刘东亮, 徐浩军, 李嘉林, 等. 飞行结冰后复杂系统动力学仿真与风险评估[J]. 系统仿真学报, 2011, 4(23): 643?647.

李存斌, 陆龚曙, , 等. 电网建设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 华东电力, 2012, 2(40): 178?181.

顾松青. 我国氧化铝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D].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田红娜, 毕克新, 夏冰, 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运行过程评价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3): 112?118.

System Dynamic Model for Risk Evaluation of Aluminum Industry

CHENG Qiongwen, WANG Hao, SONG Juan

(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c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risk of alumina industry is more and more severe under the complex economic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through the alumina industry and investigation of its risk further, this paper analyse and discusses the alumina industry risk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alumina industry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risk, the authors draw the alumina industry risk factors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gram and system dynamics diagram, including 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risk subsystem, cost risk subsystem, sales risk sub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risk subsystem of the alumina industry risk assessment prediction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 out of the alumina industry risk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sm. Based on this constructs including the four dimensions, the authors establish the index system for risk evalu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formulating regulatory policy and further study on alumina industry’s risk.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 大数据 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纲要 思想准备 需求创新 技术架构

一、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面临挑战与高层需求

1.1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面临挑战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是中国启动大数据战略的里程碑,由国务院在2015年8月正式。电子政务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政府部门是一个新的挑战。

构建基于大数据理论与技术的电子政务(以下简称大数据电子政务)将对政府的服务、管理、决策等方面的职能转变与深化改革起到巨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但是,大数据电子政务的建设涉及思想转换、机制创新、人才结构变化、技术方案选择、推广应用等一系列全新的工作,对建设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2从大数据电子政务需求角度分析《行动纲要》

《行动纲要》可以概括为五大目标、七项措施、十大工程。它们不仅是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从软件工程角度来看,也是新一代电子政务的目标和高层业务需求。[1]

上述五大目标及高层业务需求是传统信息技术无法实现的,必须采用大数据技术才能实现。

二、目前大数据技术已有积累及发展趋势

2.1大数据技术总体介绍

大数据4V特点是数据量巨大、结构多样、低密度高价值、快速获得结果,由于传统信息技术无法应对,逐步发展起来的全新一代大数据技术。

自2006年左右Google三篇大数据技术及云计算概念提出,10年来大数据技术与产品快速发展。现将主要产品简析如下:

围绕大数据技术核心软件 Hadoop,产生了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软件,称为Hadoop生态圈。比较著名的有:ZooKeeper分布式协作服务、Hive数据仓库工具、Sqoop关系数据ETL工具、Avro数据序列化系统、Pig数据流处理语言、Flume日志收集工具、Ambari集群监控与管理、Mahout机器学习、Oozie工作流引擎、Hue图形化管理界面、chukwa监控分析。传统应用中需要的很多系统级工具软件基本包括在内。这些都是开源的。

2.2大数据技术发展态势展望

2.2.1开源依然是大数据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石

全球开发者通过开源社区来进行大数据代码的开发、维护和完善,从而集全球智慧推动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各大企业加大对 Hadoop、Spark 等开源社区的赞助和智力投入,开源技术生态系统不断壮大。[2]

2.2.2大数据平台兼容性与性能快速发展

大数据平台原来SQL不兼容、GB级数据性能不佳等不足已基本解决,分布式内存计算大幅提高处理性能。基于传统数据库的应用会逐步向大数据平台迁移。原来依赖主机高性能、存储高可靠性、高大成本解决方案,在大数据分布式平台中有了更好、更便宜的解决方案。原来觉得困难重重的去IOE行动,在大数据这一全新环境下,居然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因此,大数据平台在政府行业会有一个快速的普及。

2.2.3大数据生态使系统技术复杂度、应用成本快速降低

Hadoop适应各类低成本硬件(如X86架构),固态盘替代内存逐步流行,计算硬件成本大幅降低。

传统系统环境一般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DBMS、各类中间件、工作流、数据仓库、BI工具、集群及负载均衡、数据交换等,产品厂商各异,技术复杂,采购维护成本高昂。Hadoop商业版打包的生态圈软件,包含了上述产品很大部分功能,复杂性、购置及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阿里云、百度云等互联网企业在自身大数据应用基础上,将其产品和技术向市场输出,很多以云平台及SaaS形式提供,降低了技术复杂性。

2.2.4流技术发展使实时提醒及决策分析得到兼顾

流数据的高速检测及流处理以后马上保存到某个数据库,可以把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进行连接,这样,高速查询与迭代分析可以并行不背。例如,在对交通流做实时的检测预警分析的同时,如果在交通高峰期某区域产生拥堵,需要快速分析影响范围,防止出现连锁反应。

2.2.5虚拟化、平台化使得云计算与大数据整合逐步走向完成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象Linux container、谷歌Kubernetes、YARN支持多种计算框架,mesos资源调度核心、docker工具会走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二是Hadoop技术操作系统化、平台化,数据挖掘及展示工具适应性加强。这些助力云计算与大数据终得融合。

三、大数据电子政务建设共同性及难点分析

3.1大数据电子政务的思想准备

大数据的电子政务及社会化应用,将对政府的架构、职能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将表现为:

3.1.1机构更加扁平化

由于信息化程度,特别是大数据处理能力对决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再加上交通进一步的便捷,机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将成为趋势,省管县的模式可能会在更大范围内推行。

3.1.2政府事务性人员降低、专业性要求更高、廉政监督更加严密

政府日常管理中很大一块工作量,就是接受申请、审核、审批等事务,除了服务态度差、部门间推诿、奇葩证明等顽症,审核、审批过程由于主要靠人为判断,流程慢且有很大的寻租机会,这些都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及公信力。

随着电子政务网上申请、物联网现场监控、部门数据共享等信息化手段普及,备案制推行。政府监管对象的行动、时间及空间移动都会以数字形式被采集、传输、挖掘,原来受限于人力、时间无法做到的事,在大数据时代就是举手之劳或完全自动化,因此事务性处理人员会大幅减少。基于深度挖掘与精准推测技术支持的项目中后期监督、决策事项,不仅流程更加透明,对人员综合素质也更高[3]

同时,每个政府人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数据无远弗届的监管,有来自体制内,也有来自非政府组织、个人的。

3.1.2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成为政府工作的常规手段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使得人们用比数据表格形式更加容易识别、图形化的方式,达到展示浓缩的信息、表达新的知识、作出推荐及预警、行动命令等目的。能够精确、清楚地描述复杂信息,而且富有趣味性、便于阅读。犹如现代医生离不开化验设备一样,不仅政府工作人员日常监管会依赖实时提示、精准推测,政府官员做决策时会越来越依赖大数据的量化分析结果。因此,大数据咨询的机构会获得较大的增长空间。

3.1.4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公共事务的手段及水平更高

随着政府数据不断公开和技术发展,“大数据民主”会获得象魔镜这样的大数据供应商支持。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与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对政府决策在深度分析基础上提出他们有数据支持的评判意见。

3.2大数据电子政务的应用阶段及功能类型分析

许多系统都喜欢挂上大数据这个名头,那么,什么样的电子政务才能算大数据应用?电子政务结合功能及数据处理技术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事务处理为主的数据库应用阶段,以数据集成及查询分析为主的数据仓库阶段,以预警及预测为主的大数据阶段。宽泛一点说,带有共享、预警、分析和预测四类功能,且数据量接近TB级的系统,都可称为大数据应用。四类功能在大数据不同应用阶段所占比重是不同的。现分析如下:

3.3基于决策过程的大数据电子政务业务创新

政府决策涉及大众切身利益、耗用巨大资源、影响深远,所以,政府最大的节约就是决策的科学性。下面,以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代表人物Herbert Simon的决策四阶段划分为基础,通过解析政府最重要的决策过程,提供一个思考路径,大数据电子政务能促进政府职能转换、业务创新。

3.3.1决策前期准备阶段

决策前期准备的信息收集过程中,政府面临信息“稀缺”与“过载”并存的问题。由于部门条块分割,部门之间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仍存在不少障碍与困难。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发展,政府工作受到新闻及网络媒体产生的信息洪流冲击,面对这些巨量的毁誉夹杂、真假难分的信息不知如何应对。

《行动纲要》明确了政府数据共享具体要求及时间表,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政务数据交换制度、机构,减少部门协调成本,提高数据交换的质量,建立对社会的数据公开及购买数据服务等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信息稀缺的问题。

应该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将网络舆论中内嵌的多重利益和多元价值转化为定量化、可视化的参考信息,在科学的基础上界定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4]

3.3.2多方案设计阶段

对决策目标评估凭经验、缺乏量化分析,这是政府在方案设计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大数据在这一个阶段可提供很多支持,如:通过舆情分析了解决策目标公众认可度,建立如经济、人口、城建、文化、环保、技术等主题数据库,分析各种方案的适宜性、约束条件,进行方案优化。

3.3.3政策方案选择阶段

目前,方案选择以定性决策为主,依赖领导的经验。随着决策议题日趋复杂化,这种模式急需改进。发挥大数据作用,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常见决策类型的分析模型,吸纳定量决策方法的优势,形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决策模式。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政府决策也可以象军队沙盘推演一样,直接观地对多种方案在各种参数输入下模拟可能结果。

3.3.4决策执行及反馈阶段

和实施一项政策后,及时收集和评估公众的反映十分重要。由于网络公众舆情构成十分复杂,个体正当意见诉求,纯粹情绪发泄,利益集团诉求,恶性炒作,甚至敌对组织蓄意捣乱。利用大数据语义分析和行为分析等算法,获得大众正当的诉求,了解状态动态变化,对决策模型进行动态测算,有的放矢地调整政府政策,以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要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的优势,创新模式,利用其疏导误解、凝聚共识、支持政策实施。

3.4大数据电子政务的架构设计示意

电子政务相当一段时间会采用传统和大数据混合模式,常见系统架构示意如圆图1。

电子政务应用趋势是数据从传统DBMS向大数据应用环境转移,但业务处理及展示层仍会以传统技术为主。

3.5大数据电子政务建设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3.5.1机制及模式创新

大数据应用对数据、业务、技术应用的要求更高,需要适应不断创新的环境,不是非常适应政府常规工作氛围。电子政务大数据应用可以考虑共建、外包、采购服务、政策支持等多种模式,发挥政府应用引领、市场化竞争等不同优势。

3.5.2大数据电子政务建设投资预算原则

大数据技术仍处在一个爆发初期,架构、技术都在不断变化。政府在资源投入方面需要谨慎。总体规划、分步建设、按需投入的原则与大数据分布式技术特性也非常吻合。

3.5.3大数据交换及共享的标准化

国家标准委2007年《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规范了传统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总体框架、技术要求、数据接口规范、技术管理要求,虽与大数据应用有一定差距,但大部分还是可以参考的。应尽快形成政务大数据交换、共享、公开、交易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3.5.4政府数据在交换、抓取、开放方面的趋势

《行动纲要》明确要求政府间数据共享及开放,纵横交叉、市场补充的数据共享模式是一个解决方案。纵向行业数据交换中心由行业上级机构(如部、省级)建立运行,横向区域数据交换中心由当地政府建立并负责运行并对外开放。数据抓取的业务特点比较明显,各中心、甚至单位都会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只要有充分的需求,会出现专业数据交易机构,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获得需要的数据。

3.5.5系统安全及数据隐私

大数据因其影响范围广,安全上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要求。数据脱敏的法律法规、评估标准、国产化工具的逐步形成,才能促进与保障政府将数据开放,为社会服务,为创新创业服务。

四、大数据电子政务的展望

大数据电子政务的发展将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随着数据大量积累及深度分析技术提高,对各级政府在思想、法规、机制、职能、人才甚至政治生态等各方面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政府管理经验的算法商业化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技术上则要关注政府私有云平台在大数据应用方向的发展趋势。[5]

参 考 文 献

[1] 国发〔2015〕5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

[2] 陈光,大数据发展新趋势,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第10期,66-67

[3] 安学军,大数据对电子政务的影响及应用,天津科技 2014年,第4期,

[4] 王存刚,大数据与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创新--基于组织决策理论的视角,外交评论 2015年,第4期。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出租车;行业规制;政府

一、引言

1908年,上海首次出现出租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租车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6月,全国共有出租车500万辆,远远超过公交汽电车的数量,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出租车行业在经营模式、数量、租价等方面的规制政策导致行业利润在政府、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畸形分配,并使出租车公司取得垄断利益,引发出租车司机强烈不满,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全国诸多大中城市出租车行业相继发生罢运拒载、群体性上访等“出租车事件”。当前,出租车行业普遍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营运证价格偏高、驾驶员营运成本增支较大;高峰时段打车难、非高峰时段里程利用率低;起步价高,乘客对不断调增的出租车营运价格并不认同;出租车司机劳累猝死,黑车无序运营;出租车公司盘剥员工,出租车许可证天价转让;加气站少,堵车严重等。上述问题实质上是乘客、司机、出租车公司和政府四方各自利益博弈的结果。而政府规制部门作为博弈四方中唯一具有平衡和主导力量的部门,应该出台合理的规制措施,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从而完善出租车市场状况。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以广州市出租车行业为具体对象的研究寥寥无几,根据国内外相关的规制经验,将出租车政府规制问题的研究从各城市的概况具体到广州市,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的分析。在论文政策建议部分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对策,供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租车行业是否需要规制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不仅从理论上探讨该行业规制的必要性,而且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不同的观点。Teal(1987)和Toner(1992)研究认为应该对出租车市场进行规制。《The Price Waterhouse》(1993)的研究证明:解除规制会导致过度供给,从而产生拒载、车龄和车况下降、争抢乘客等问题。Toner(1992)运用英国的数据考察数量,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限制进入地区需要设定较高的价格,人均拥有出租车比率较高,而规制地区的价格一直在上升。

国内许多城市已在出租车的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唐睿(2005)认为出租车行业需要政府规制,但需改进行业规制,以实现出租车行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夏任、陈学武(2005)以南京市实际数据为依据,论证了出租车保有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应用于城市出租车保有量的可行性。余晖(2002)、郭玉闪(2004)研究了我国北京、大连等城市出租车市场的政府规制,两者都认为出租车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应该取消数量规制,可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数量和价格。郭玉闪(2005)分析了出租车行业的特点及现有三大规制政策,认为北京出租车政府规制是失败的,并给出了政府在出租车行业上的合理治理结构。郭玉闪(2004)还认为应该对现在的规制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个体化经营,让出租车在竞争中更好的服务。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对于出租车行业都是放松管制。虽然没有完全解除行业规制,但是基本上不对出租车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特殊的规制。在国内,几乎各大城市都对出租车实行了行业规制。大多数学者建议通过对出租车总量控制的研究以及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该行业的发展规划。

三、我国出租车行业规制现状

我国出租车行业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出租车公司经营。该模式涉及政府管理部门、出租车公司、司机和乘客四个主体。政府的作用是:通过发放并非无限供给的出租车牌照,以文件政策限制公司和司机的合同关系,对出租车进入市场进行限制。可见,政府在这个规制模式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我国85%以上城市采用出租车公司经营模式,只有部分城市规定符合条件的个体也可以从事出租车营运。我国出租车行业采用严格的规制策略,其行业管理有两大特征:我国出租车行业属于“职能部门型”行业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不统一造成的管理混乱。

四、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的后果

一个城市出租车的需求量、票价、车型、经营方式等,是受到居民数量、消费水平等诸多市场自发生成的因素影响,显然是出租车管制部门无法控制的,因此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主观愿望的管制政策必然束缚行业发展。政府干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可能因为公共政策制定缺陷、客观实际情况变化、政策执行失控而失灵。政府管制可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政府管制的基本假设并不存在。在管制经济学中对管制者的假定是理想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假定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公共政策制定出发点发生偏差,因为“理性”的管制者也有其自身利益追求,公共政策可能成为谋取部门利益的工具。第三,管制者管制过度,替该行业承担了无限责任,加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基于以上理论,可对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失败做出相应的剖析:

1.价格管制失败:租价管制的出发点不足以支持实行价格管制。首先,垄断企业为获得额外收益采取各种策略使管制机构造成真正的信息不对称;其次,在现有的租价管制下,所减少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成本是以消费者利益损失为代价的,并加重司乘双方信息不对称;再次,租价管制抹杀了出租车作为可自由竞争行业的特点,剥夺了消费者享受物美价廉的权利。

2.政府指定车型属于职能“越位”:政府管制目的本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矫正市场失灵。事实上司机与消费者才是决定出租车车型的主导力量。

3.准入歧视是一种法定垄断:出租车非个体经营以政府名义实施市场禁入,是典型的“行政垄断”。出租车公司借由政府的特许政策,成为固定租金的收取者。

4.地域管制不科学:随着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城乡交流日益加强,城乡交通发展已成趋势。由于城市公共客运和道路旅客运输享受的政策不同,承担的税赋也不同,从而导致旅客运输市场经营主体间的不平等竞争,影响社会安定。

5.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和出租车市场管理失控,主要体现为: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政府未能保护弱势群体、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关系不顺。

五、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改革的途径

(一)放松管制,提高行业效率

出租车业政府管制不仅造成大量的成本,而且导致出租车市场竞争不充分、经营成本上升、非法炒卖牌照等问题。为对付由管制措施而产生的问题,政府不得不采取更多管制,形成恶性循环。这不仅使出租车行业距离其初衷越来越远,而且使管制体系不断膨胀,成本加大。具体解决措施包括:

1.放开价格管制:出租车行业不是关乎国民生计和自然垄断行业,而是可自由竞争行业,无须政府统一定价。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本身能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和各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政府应从价格管制中退出,让市场决定租价。

2.打破地域限制: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应该是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因此,应该打破出租车经营的地域管制。这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也能节约出租车经营成本,还可以打击出租车经营权炒作。

3.车型多样化:长久以来政只侧重于出租车车型管理,而忽视了车辆安全、质量监控。政府把车型决定权交还给市场,将促使出租车生产厂家生产更漂亮、更环保、更安全的汽车。

4.个体化经营:改变出租车行业单一公司独家垄断的局面,引入多种竞争机制,让其他市场主体也参加同一市场的开发。放松个体限制时,政府须将出租车成组投放拍卖改为单车拍卖,让公司、个体站在同一起跑线。

5.放弃数量管制:出租车市场是典型的开放、可竞争的市场,市场的调节作用会使出租车行业利润维持在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以及出租车数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

(二)改革出租车经营许可制度

出租车行业种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出租车经营许可制度缺乏科学性。首先,拍卖制度是典型的政府盈利行为。其次,拍卖实质是总量控制,仍会带来寻租行为。再者,拍卖制度易推高运营成本,导致乘客成为最终受害者。对此,笔者提出三种改革方案:一、改有限拍卖为无限拍卖,从长期,此举看有助于市场供求平衡;二、改拍卖为招标,该方案不以标金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兼顾服务质量、经营能力等诸多方面;三、改拍卖为直接纳税,可消除行业炒作空间,还可消灭固定收租者,降低行业经营成本。

(三)建立出租股份有限公司

所谓的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参照股份制有限公司的做法,利用、整合现有的城市公共资源,由出租车司机全额投资。出租车司机作为股东参与公司经营,承担相应风险,取得合法利润,并享受行业投资权。这有利于全面调整出租汽车业的利益分配,建立人民的新型出租汽车业管理体制,以及中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成立出租车协会与工会

在目前的制度下,与出租车公司相比,司机属于弱势群体,缺少为自己争取合法利益的机制和工会组织。在出租车业中,劳资双方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高度失衡。因此出租车行业亟待成立行业协会与工会,帮助司机争取利益,提高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行业自律,可减轻政府管制成本。

(五)明晰产权,建立出租车的合法治理机构

目前我国政府和出租车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并不明确,仅仅是一种经营权的买卖或划拨、挂靠关系。企业一旦取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便成为产权的实际拥有者,政府对其基本没有约束、监督和控制的手段。企业通过买断经营模式,成为经营者;司机虽然是事实上的投资者和经营权的有偿使用者,但由于没有经营权,并不被政府承认为经营者。经营权和资产权的分离必然导致政府资源的收益分配缺乏公平。此外,不同管理部门对出租车产权的管理也不清晰。出租车行业多头管理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管理效率。针对目前出租车产权不清多头管理现象,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确认司机作为融资者的法律地位,保护其实际投资者。第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司机已交纳的份钱、风险抵押金等在其自愿的基础上折抵股金,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组建科学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第三:建立出租车的合法治理机构,注重出租车业的服务质量管理。第四:建构一个开放的、允许各方利益充分表达意见的政府决策过程,减少政府对权力的不正当行使,从而酝酿出一个适当照顾各方正当利益的方案。

六、结束语

政府过度及不当管制都会使市场无法有效地发挥其自我调节的作用,从而妨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管制人为地造成偏离行业自身特点,而为解决由于管制所产生的问题,政府不得不采取更多的管制,结果使管制及其产生的弊端形成恶性循环。政府所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规则,并保证使之有效运行,而出租车业正是市场能够有效解决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程赐胜等.城市出租车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J].政策论坛,2005.(3)

[2]姜爱林.出租车集体罢运问题与出租车行业制度建设研究(下),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6

[3]陈海秋.中国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和研究[J],2009(4)

[4]谢国栋.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城市车辆,2009(5)

[5]方建敏.对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分析――以温州出租车司机的罢运事件为例,天府新论,2010,6

[6]周文杰、徐涛.政府管制下的行政许可问题探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9

[7]Arnott,R.Taxi travel should be subsidized[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6,40:316333

[8]David Flath, Taxicab Regulation In Japan,[J].Jun.2002 Netherland

作者简介:

环保政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民用机场;建设投资;监管

一、投资监管概述

(一)投资监管的内容

投资监督管理是指有关监督机关和职能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政府的投资活动和政府管理投资的工作进行的监督管理,其实质是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权力的约束和规范,使政府的投资行为和管理投资的行为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

(二)投资监管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原有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但同时,投资体制中还存在企业投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政府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不够规范、投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投资制衡体系,不断强化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投资的监督和管理。

二、我国民用机场建设投资监管的现状

(一)监管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主体众多,监管不全面、不完整。

民用机场建设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监管主体众多,大到中央部委,小到地方政府。这种监管机构分散,监管效率不高。目前,对民用机场建设投资的监管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和财政审计等部门。一个民用机场建设投资项目要接受多个监管部门的重复监督检查,既浪费监管资源,又影响监管效率。

虽然民用机场建设投资监管部门和机构众多,但没有一个部门或机构对民用机场建设投资实行真正的、全面的和完整的监管。这种分头监管的局面使得各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差,责任落实不到位,从而降低了投资监管的作用。

2.监督的法律依据比较多

民用机场建设过程中,各监管部门监管所依据的主要法律和规章制度比较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是针对民用机场建设各个阶段的,都是比较零散的,没有一个法律法规涉及到监管的全过程。

(二)民用机场建设中技术与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民用机场建设时间跨度长

由于民用机场建设投资大、审批环节多,因此历时较长。特别是筹建期,要经过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门、环保部门、地方政府等多部门的审批,如此繁琐的审批环节为民用机场建设单位带来沉重的人力和财力负担,也为以后建设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物价上涨导致工程成本上升等问题埋下了安全隐患。

2.民用机场建设投资前期工作考虑不全面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都进行了立项、可行性研究,也履行了报告批复程序,但有些项目仅仅是履行了建设审批程序,没有深入地从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角度进行预测,对项目的投资价值及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不够客观、科学。

3.民用机场设计分别存在设计保守或超前现象

由于对民用机场业务量预测不够准确,对民用机场规模涉及不够准确,导致设计目标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出现设计保守或超前现象。

4.预算、概算与实际投资差异较大

在民用机场建设的实践中,无论是新建或者是改扩建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中普遍存在着“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不良现象,其结果不仅影响了国家对民用机场建设投资的宏观控制,而且给民用机场建设项目投产运营后带来了较大的财务负担。

5.机场建设工程结算不规范

在机场建设工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一些不规范之处。比如结算资料保存不完整、费用项目重复计算、变更合同没有补充协议等。结算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不规范之处至少会产生两方面不良的后果,一方面可能会助长现象的滋生;另一方面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算的正常和按时进行。

三、完善民用机场建设投资监管的措施

(一)民用机场建设投资监管的保障措施

1.建立投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使政府投资监管沿着法治的轨道发展

全面落实民用机场建设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除了要健全监管模式,明确监管主体及职责、理顺监管流程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尚未对政府投资监管特别是决策责任的追究做出专门的明确界定。因此,要以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来推进政府投资的监管,用法管权、法管人、法管事,尽快构筑起政府投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2.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

(1)理顺管理部门职权。投资的主管部门,要认真梳理,使投资管理的权力配置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进一步强化程序和责任制度,切实加强行政的层级监督制约。

(2)加强各项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建设资金及财务管理制度。地方财政部门按规定及时审拨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进度款和尾留款,及时审批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地方审计部门可选择一定规模的项目,依法对项目实施、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概算及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3)加强项目建设监督检查。民航局会同地方管理局对项目实施进行检查和稽查,发现擅自增加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突破设计概算、不按规定招标发包、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质量低劣、建设资金损失、发生严重安全事故等、、营私舞弊的行为,对建设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及时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二)建立完善的民用机场建设投资监管体系

建立一套涵盖宏观调控管理、建设决策管理、计划控制管理、资金拨付管理、建设过程管理、后续审计考核管理等方面的全过程监管体系,需要全面认识“工程”和“资金”之间的关系,正确判断它们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以这两条链为准绳,挖掘控制点,采用恰当的监管方式方法,并将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贯穿始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监管效果。

1.工程链监管

工程链监管是指对于民用机场建设项目流程从工程建设角度监管各阶段的合法、合理、合规性。

(1)投资决策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民用机场建设选址、项目建议合理性的审查。审查可分如下几个阶段进行:项目申报及筛选;项目立项审查;签订责任书。

(2)前期规划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民用机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合理性的审查。建设单位提出民用机场总体规划,民航局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事业发展情况、对外贸易发展水平、铁路、水运、高速公路等运输方式的发展水平、邻近区域民用机场情况、本地区人口统计状况等因素研究并确定民用机场建设标准。

(3)项目设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民用机场建设初步设计的合理性、施工图设计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特别注意的是,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设计对造价的影响较大,应确保建设单位在综合考虑安全、功能、标准及经济等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把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到刀刃上。

(4)建设实施准备及招投标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招投标合同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如果建设实施准备及招投标阶段的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等不够严密、明确,在今后结算时,容易引起扯皮而影响工期及造价失控的现象。该阶段审查主要可通过审查民用机场招投标制度及管理程序作为基本考核点。

(5)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该阶段主要审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变更是否合理。对此进行审查主要是检查建设部门是否有相应的制度与有效控制措施。比如变更立项制度,凡是与原合同量、价有变化的,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立项等。

(6)竣工决算阶段。该阶段主要审查民用机场建设的质量是否合格,预算执行情况、决算审计等。

2.资金链监管

资金链监管是指对民用机场建设项目过程中资金拨付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效率性进行监督管理。

(1)投资决策、前期规划阶段。该阶段应尽可能掌握包含土地成本、前期规划费、资金成本及管理费用(含建设单位管理费、设计费、监理费等)等可能发生的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费用,为后期做好项目经济评价提供数据。

(2)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尽可能地收集相关资料,对每个设计方案作出经济估算及评价,审核概算,控制造价,确定民用机场概算总投资和具体建设内容,同时确定民航基金拨付的最佳比例。

(3)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招投标及施工阶段。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施工阶段可能会出现设计变更偏多、工程验收不到位、监理单位监管不力等情况。因此,应根据实际发生的变化,充分深入施工现场,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既要保证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有足够的资金,又要做到尽可能不占用过多的资金,减少利息支出,降低资金筹措的难度。

(4)竣工决算阶段。在竣工验收阶段,要检查工程监督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要核实建设成本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竣工财务决算的真实性,审定建设项目的资金结余;检查各类竣工验收时工程与概算内容的一致性、财务支出的合法性;要关注工程技术资料对执行项目概算、财务决算结果的影响程度。新晨

(5)民用机场交付使用阶段。在民用机场交付使用阶段,要做好建设项目后评估工作。在竣工决算审核的基础上,将项目的有关资料及分析结果汇总并建立数据库,为后续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提供参考。

3.实行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

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需借助社会专业审计力量,将事后审计环节提前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以充分发挥国家审计、行业部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合力。既杜绝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又规范建设程序,确保建设资金安全完整,节约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投资。

(1)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审计。民用机场建设项目前期决策工作十分重要,它从根本上影响民用机场建设项目的成本和投资效益,因此应对其进行审计。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投资决策、项目可行性研究、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设计、设计概算、预算的审查;招标文件、投标标底、投标报价审查;建设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审查。

(2)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审计。施工阶段的审计是民用机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是堵塞漏洞、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审计内容包括对收入、成本、费用、资金拨付金额进行核实,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中途定性评价。

(3)建设项目结束阶段审计。民用机场建设项目完工后,审计部门要对项目部门实际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情况进行审定,对执行企业财务制度、财经纪律和规定情况进行审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机构要紧紧抓住资金流程这一主线,重点关注建设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紧紧抓住民用机场投资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审核这一关键控制点,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纠正并完善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对项目建设程序、招投标制度、合同签订、质量管理、造价控制、资金使用管理以及设计、施工、监理履行职责情况等重点环节重点加强审计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昭晓。关于加强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监管的思考。科技信息,2007,(20)。

[2]王志清,宋昕。美国民用机场投资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中国民用航空,2005.(Vol.52)。

[3]李艳华。多元化投资背景下的民航业监管重建。政策论坛,2005,(4)。

[4]向强,黄一冈。国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的特色与借鉴。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0)。

[5]王昉.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与审计独立性。现代商业,2007,(17)。

上一篇:社会养老保险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房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