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2 19:44:41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一、二段

【教学难点】同上

【教法】讲读、讨论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1)王()关中(2)说()项羽

(3)好()美姬()(4)为()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1)军()霸上王()关中

(2)说()项羽(3)成()五彩为()龙虎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殊的字词与句式: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公岂敢先乎?”“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要项伯”

“距关,毋内诸侯”“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封府库”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

提示:(略)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处不及张良?

第2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同上

【教法】讨论、讲读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张良为何提议见项伯?此处轻描淡写有何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过人之处在此,显示张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与刘大惊失色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预习作业),解释下列词语:

从()百余骑()数目()项王且为所()虏客何为者()

二、读讲课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提示: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3、提问:课文插图是否有不妥处,分析,找出依据。提示:(略)

4、提问:项留饮,演出”舞剑“一幕,”留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是。范增一再暗示项,要他除刘,项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策划。这一变故是范一手导演,由于没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终不了了之。

5、”项庄舞剑“在情节上有何作用,为后人留下何成语?

提示:项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狯闯帐”是高潮。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

提示:从语言,行动,外貌等方面浓墨重彩写樊哙,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4、樊与刘讲话只语句变化有否区别?

提示:二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樊重在责之以义;策略上不同。刘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为守”

小结:三、四段记述宴会上刘、项的斗争。刘邦谢罪,矛盾缓解,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樊哙闯帐,达到高潮。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三、背景简介投影(三)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

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教学步骤]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一)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三)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四、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学生讨论。

投影(四)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

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六、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项羽款待---范增举玦---项王不应----项庄舞剑---翼蔽沛公---樊哙闯帐---项王赐酒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例文]性格的祭奠(节选)

田诺

……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

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

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

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因

例句出处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

陈陈相因成语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出处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

万事如意成语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

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

例句出处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

④举

例句出处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成语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

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

⑤谢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五、布置作业

1.从下列句中找出加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两项()

①A.范增数目项五B.此数者乃用兵之患也

C.蒙冲斗舰乃以千数D.不可胜数

②A.则与斗厄酒B.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D.外连衡而斗诸侯

2.选出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客何为者?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2篇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当时宴会在军帐中进行,座次按古代室内礼仪活动形式安排,以东向为尊,其次是南向、北向,最卑的是 西向。因此,现在许多课文教案、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与某些分析文章的作者,几乎都认为从中表现出项羽的 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等等。理由是项羽自己占据了最尊贵的位置,而置同为楚军将领的刘邦于较卑 微的座次,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无视当时的具体情况,扭曲了项羽的真实形象,不免有简单化、片面化之嫌 ,故提出商榷。

一、鸿门宴的座次客观上反映了诸人在楚军中的地位与处境

项羽与刘邦虽同为楚军将领,但鸿门宴时双方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 叔侄起兵后,拥立在民间牧羊的@①心为楚怀王,楚怀王曾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后,当时诸将“乃相 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巨鹿之战后,项羽更是名闻诸侯, 威震各国。“羽于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也就是说,那时,项羽不仅是楚军的总司令,同时也是 抗秦联军的总指挥。而刘邦仅是楚军一部的将领。虽然独领一军,但在名义上无疑应隶属于项羽,除非刘邦敢 于在楚怀王的有意袒护之下、利用先入咸阳的优势,“拒关,毋内诸侯”,而自立为王。但刘邦当时惮于项羽 的威名与权势,哪里还敢擅自称王呢?因此,他见了项伯就说“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至鸿门与项羽见面后,也一再称项羽为将军,而自称为臣。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刘邦至少在表面上也尊奉项羽为 诸侯上将军,表明了自己的隶属与臣服。在座次上,当然也就无法与项羽并起并坐了。

至于项伯与项羽同为东向坐,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项伯不仅是项羽的叔父,也是楚国的重要官员——左 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关项伯的记载:“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可见,左尹应为 左令尹之省称。王有夫在《中国古代官制》一书中认为:令尹的职位相当于相。“国君下面最高职位是相,又 称相邦、丞相,独楚国仍称令尹。”古代以右为尊,左令尹可相当于副相。有些课文注释“左尹”为“令尹之 佐”似乎也说得通。杨升南在《中国历代官制讲座》一文中写道:“令尹入则治民,出则为将,掌握全国军政 大权……令尹之下有左右尹为助。”无论取何种解释,项伯的地位均应尊于刘邦或范增,故可与项伯同为东向 坐。

值得争议的似乎还是刘邦与范增间地位的尊卑高低,因为这在当时还不甚分明。据《项羽本纪》记载:“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可 见范增在楚军主力部队中是仅次于宋义、项羽的第三位将领,及项羽斩了宋义,取而代之为上将军后,范增亦 应水涨船高,具有项羽当时占据的次将地位。因此,可以这样推断:范增的地位即使不稍尊于刘邦,也应大抵 与刘邦相等。考虑到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的特殊地位,以及当时刘邦急于表明归依与臣服,以化解矛盾的特殊 时机,这样的座次安排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很有可能是刘邦对范增自我贬抑、故作谦让之举。

二、鸿门宴的座次与项羽思想感情的变化

司马迁关于鸿门宴座次的叙述,不仅如实反映了诸人在楚军中的地位与处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为项羽 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以后的势态发展,埋下了一处伏笔。

悲剧英雄项羽是一个个性极为矛盾复杂的人物。抗秦斗争的巨大胜利以及手握重兵,使他不免有些自负。 但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平素颇注重礼仪,有“仁而爱人”的美誉。尽管鸿门宴中东向座是符合其楚军统师的身 份与地位的,但座次的排列并非一定依据他的旨意而行。可能是出于项伯的斡旋,也可能是刘邦故作谦让,以 退为进和策略。无论出于何种缘由,刘邦安于北向座的位置,以及在宴会前所表现出来的谦卑与服从,无疑使 项羽平息了愤怒、祛除了疑虑,而诚心设宴相请。这与他先前听信了曹无伤的密告时,“大怒‘旦日飨土卒, 为击破沛公军’。”的描述何其大相径庭。其实,这正好表现了项羽看似矛盾,其实又和谐统一于一体的个性 特征。即,项羽总是无法忍受任何人对他的叛逆与反抗,但当别人一旦表现出柔顺依服时,往往会显示出过度 的宽容与仁慈。如同章邯见项羽时痛哭流涕,使项羽顿时化解了家恨国仇而封章邯为雍王一样。刘邦的柔顺屈 服、甘居卑位也触动了项羽性格中“仁而爱人”、“温柔慈祥”的一面。正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所记载 的:“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所以,当范增“数目项目,举所佩玉jué@② 以示之者三”时,项羽只能“默然不应”了,最终致使范增计谋破产,刘邦龙归大海。这中间,座次的叙述无 疑是表现项羽思想感情变化的一处伏笔,其作用,不容忽略。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3篇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高职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呢?下面就结合高职文言文重点课文《鸿门宴》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希望能有借鉴作用。

《鸿门宴》节选自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的巨著《史记》,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肯定了其在史学界和文学界的地位。而鸿门宴这个故事更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它记载了刘邦入关灭秦之后与项羽产生矛盾的一个故事,是四年楚汉战争的序幕,司马迁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刘、项两大阵营间在宴会上的斗智斗勇,尔虞我诈,惊心动魄的斗争经过。课文情节完整,结构严谨,故事生动。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既能了解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又能欣赏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掌握其性格特点。并且在这篇文章中几乎包含所有典型的文言语法现象,是文言文作品的典范之作。

一、沟通古今,提升学习兴趣

文言文体现着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风土人情,进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笔者觉得对高职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要培养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的研究者,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言文的学习要沟通古今,引导学生建立文本与自身、时代、社会的联系,既要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又要让学生从中看到现代生活的影子,为认识社会提供一面镜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人生的经验教训,在《鸿门宴》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刘、项两大政治集团看成两家公司,刘邦和项羽看成这两家公司的CEO,引导学生分析出这两人的性格差异,刘邦的礼贤下士、勇于承认错误和项羽的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了他们俩不同的结局,从而学生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性格特点,找出积极的因素和不足之处,让学生有意识的扬长避短,改善自身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职场中取得成功。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沟通古今,联系实际也就提升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鸿门宴》还是一个引入入胜的故事,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不要一下就之乎者也,翻译课文,分析文言现象,这样枯燥的教学,只会让没有升学压力的高职学生远离文言文。我们应当利用高职学生的好奇心理,先把课文的背景,像讲故事一样告诉学生,如刘邦的发迹史,少年时的种种糗事,两人在面对秦始皇出巡时不同反应等,这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面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埋下了伏笔。接着笔者会把课文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简要的讲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告诉学生,刚才所讲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笔者所讲的《鸿门宴》故事,来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并分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互相提问翻译课文。这样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举两得。记得在翻译“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时,学生不能理解其气为龙虎的意思,笔者就告诉学生依古代风水大师的说法,风水的全部内容就是一个字――“气 ”――“天地之气”,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同时引申到中国历史上,每当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之际,总会有一些神秘的预言、谶语流传,譬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等等。其中最为诡秘的,莫过于有关“天子气”的传言,《史记・高祖本纪》也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依据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都处于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差,特别是语数外三门主课掌握的不是很好,同时缺乏进取心,学习上得过且过,60分万岁。在现如今的高职文言文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重言轻文,更是着重古汉语字词句的解析,其它教学目标即使写入教师教案也很少顾及,近乎摆设。一些老师极为重视一词一句的解读,教学时一字对一字,一句对一句,讲解非常仔细,结果把一篇完整优美的课文讲的七零八落,最终学生能得到什么,认真的学生可能会留下完整笔记,应付一下考试,随之抛于脑后,不认真的学生可能就在课堂上呼呼大睡。其实高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如果定的和普高学生一样高,逐词逐句的掌握文本翻译,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掌握常见文言语法现象,实际根本没法实现,也完全没有必要。

按照高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侧重于文章本身,包括对文章的理解、体味和记诵等。同时依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虽说也属于大专生,但其基本素养比起高中毕业考上大专的学生来说还是差了不少,不少的学生行为习惯不文明,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进取心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对人生、社会认识肤浅,缺乏对事物的善恶美丑辨别能力。因此,培养他们做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经过千百年来国人不断挑选的经典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和艺术美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不可多得的工具。如在《鸿门宴》的讲解中一个不是很重要的项羽、刘邦排座位的情节,就包含着中国人的“礼”,在餐桌上怎么安排座位是很讲究的行为,哪个位子是主位,哪个位子次之,都不是随意而定的,通过这一部分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规范。促使文言文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气质,最终固化为学生稳定的内在品质。

同时通过对《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分析,又能帮助学生树立辨别事物善恶美丑的能力。如文中的曹无伤出卖刘邦,最终因项羽无意间的言语,被刘邦回营后“立诛”,让学生认识到出卖同事的人最终难落好下场。从刘邦认识到自身所犯的问题虚心向张良求教,到项羽不听范增的良言,放刘邦回去最终导致败亡,教育学生要虚心面对问题,善于听从良师益友的建议。此外文言文中那些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也能激发起高职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增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来面对即将踏上的社会。

三、重视探究,体现学生主体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法能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索、认识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握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当时刘邦实力弱小,项羽实力强大,在鸿门宴中项羽为什么没有杀刘邦?刘邦是如何摆脱困境的?并让学生分组交流,学生具有很大的热情,在最后的呈现中,除了大家都能分析出的性格因素,还有学生认为原因在手下人的忠心程度及其地位,项羽手下有个核心人物项伯倒向了刘邦,还有的学生认为原因在当时刘、项两人地位实力相差悬殊,项羽没有下手的必要……最终很好地完成了分析文本的任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要转变观念,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4篇

新媒体,又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媒介总称。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征和互动性,也具有大容量、数字化、超时空、超媒体、易检索、交互性强等特点。就目前来说,高中教学中常用的新媒体形式有:

(1)教学课件。

其中,高中语文教学课件的主要形式有文档、PPT、视频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展示稳定的画面、丰富的知识,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合作教学、情景教学、导入教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一个可以在网上交流的虚拟空间,教师和学生只要注册了论坛账号,都可以在上面帖子、进行问题讨论、开展良好互动、分享学习资料。学习论坛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已经成为师生交流的新途径。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指利用网络而设置的课程。教师将学习要求、上课过程、习题等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借组计算机来开展在线学习、下载资料、选课、开展网络学习等。网络课程打破了课堂对语文教学的限制,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流通。

(4)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是学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点,通过这一系统,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网址、课件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资源选择和下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其教学形式也更加活泼。总之,新媒体的进步和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教学形式来传播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如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入:伴随着深沉的音乐,一幅画卷缓缓展开,鸿门宴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旁边是知名学者对鸿门宴的评价。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很快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教学也不再是枯燥无味。

2高中语文新媒体教学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教学助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新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技术,加快新媒体操作技能学习,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端正认识,了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化课堂视听、文字内容,一方面要积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知识,将新媒体资源与语文教学真正结合起来,熟练、准确、快捷运用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新媒体教学虽然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新媒体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受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认知能力限制,在高中新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展示,而是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适应而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课件制作过程中,将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特点都考虑进去,充分考虑到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新媒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展示更多的课文资料,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图画、视频、影像等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游戏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方面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知识来源,打造教育合力

新媒体教育,为校与校之间、师生之间资源共享提供了可靠途径,也为家校联系提供了便利。高中语文教师可利用搜索引擎、互动学习软件等新媒体搜集语文教学可用的资源如名师教案、专家培训视频等,将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教学经验引进到教学中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同样,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构建“学导多元活动模式”,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进一步沟通交流,通过家校联手打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教育同行的交流和互动,获得更多的启发。这些,对语文教学和教师成长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语文 讲座式教学 改革

“语文即生活”。

高职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学生终身负责,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材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变化少,而经典性文章甚至可以讲解上百年。文本不变,生活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在这里成为搞笑。所以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变是常理,不变是僵化。

“讲座式教学法”与以往课堂教学方式不同,它更注意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一个具有时效性和互动性,一个具有长久性和自我性。把上课变为讲座,其实就是一个尊重学生主体、调动学生兴趣、把课本和生活相联系的过程。

本文拟通过对高职语文课本中《石钟山记》等部分课文教学设计的分析,来说明“讲座式教学法“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讲座式教学法”的特点

(一)对教材的重新挖掘

把“课堂”变成“讲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不同于课文题目的新的“讲座”的标题。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教师对教材进行的新的解读。

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经典篇目,无数人解读过,其中不乏名家学者。如何讲出新意,真的很难。但是时代在变化,每个人生活的阅历也不同,理解也各异,所以完全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解读角度。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不需要众口一词,而应该百花齐放。不仅更加贴近生活,而且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研究。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特殊认识论的影响很大,在这种教学理论的支配下,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是权威,学生只能认真地听课,而无法真正地参与。“讲座式教学法”则使得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对语文学科的热情也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双向互动,热烈讨论,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三)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讲座”必须能吸引听众,吸引绝不是讨好,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课文的实际内容,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学习世界中,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进行重新解读时,让古人“穿越”到现代,让课堂回归到生活。

二、“讲座式教学法”的要求

(一)选择角度,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指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1]许多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根据教案或参考书来讲是打动不了学生的。尤其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课文熟得不能再熟了,重点和难点也了如指掌。但是就此可以停止不前了吗?哪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数十年如一日的单调内容连老师也会味同嚼蜡,所以到了重新寻找角度的时候了。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呐喊〉自序》的时候,我给那节课起名叫“追梦”(当然还可以用“我和我追逐的梦”、“我的未来不是梦”、“梦醒时分”等),首先让学生觉得很新奇:为什么在课文题目之外又起个名字呢?再一想原来还是首歌的名字,自然就产生了好奇,然后认真地听下去。

讲《石钟山记》时,我给那节课起了个名字:“永远的江湖”。学生对文言文和考古不感兴趣,但是对江湖和武侠是感兴趣的。讲《鸿门宴》时起的名字是“真正的男人”(还考虑过用“男人哭吧不是罪”);讲《赤壁赋》时起名叫“我要飞得更高”……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怎么能不集中精力听?

(二)层层深入,串联起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开头是很重要的,但是虎头蛇尾肯定是失败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还要与课文密切关联才行。之所以这样选择角度,因为这些题目都紧密地串联起了相应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呐喊〉自序》一文中,就是通过作者年少时的“求学梦”、“学医梦”、“从文梦”等几个梦产生与破灭过程的回忆,来表达对当时社会及中国人的失望,和对文学救国的美好憧憬;《石钟山记》中关于石钟山名称由来的诸多学说,正如同纷乱的江湖,派别众多,且各不认同;《鸿门宴》中全是男人,而且文章的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无论是重要人物项羽和刘邦,还是次要人物张良和范增,在历史上都影响深远,而评价却各不相同;《赤壁赋》一文表达的在喜悦与愤懑外表下的超脱情怀,正如同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想要超脱却又不能……

如果真的解决了题目中的诸多问题,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启发诱导,深化主题,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

“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2]

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是一般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了,也就结束了。但是语文课程,尤其是高职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每篇课文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讲座式教学法”对课文全新的解读角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归宿”。

如《〈呐喊〉自序》一文,学生正是和当年的鲁迅一样处于人生观刚刚确立的时期,常常会因为梦的虚幻和破灭而困惑与痛苦。鲁迅最终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而学生在追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该如何面对?我们的理想是仅仅实现自我的价值还是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呢?如果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学生会有更多的收获。

《石钟山记》一文中最后结尾,我进行了这样一个讨论:“对于苏轼来说,远离朝廷后的生活环境也是一片江湖,在这片江湖上,他不是胜利者。因为和中国古代大部分文人一样,他的人生理想不是笑傲江湖,而是为国效力。对于我们职业学校学生来说,现在面对的学习环境和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片江湖,竞争激烈、残酷、莫测。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绝技在身,此绝技即为‘大胆怀疑,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精神。但是,这就够了吗?还要加上什么?……”

至于《鸿门宴》和《赤壁赋》,同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未来需要,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深入挖掘,让学生不仅学得知识,还能提高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3]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的,高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复杂的,学生求学的目的是各异的,教材里的课文是不完美的,教材的选择我们是无法控制的,但是要相信我们自己,我们是有思想有智慧的。只要我们肯动脑,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1] 张蕾,张彬福.语文之道[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6篇

1.有的放矢,凸显核心

教学目标“单元化”。当前所用教材多是按照单元形式进行,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写在每个单元之前的“单元提示语”是导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下同)第一单元的提示语是:“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又如,第二单元的提示语是:“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提示语既有教法上的实施建议,又有学法上的具体指引,更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教师领会提示语的精神,不仅可以弄清编者的意图,从而很好地抓住教学重点,避免因理解偏差而导致文本解读的偏颇,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迅速、准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课时化”。所谓教学目标“课时化”,指的是每节课、每课时都要设定单独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把大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课时。例如,在教学《 大堰河――我的保姆 》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设置教学目标为: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②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③ 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手法。而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还可以分别设计课时目标,比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② 理清诗的抒情脉络。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① 分析大堰河的形象;② 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教学目标“课时化”,可使教学目标明晰化、具体化;能够充实课程,使课堂内容实实在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因材施教,凸显层次

常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同样适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教学《 鸿门宴 》一课时,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分别设计教学目标。学习基础较好的A班,教学目标可设为: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 鸿门宴 》中的人物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而学习基础较差的B班,教学目标可设为:掌握司马迁和《 史记 》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当然,凸显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求我们教师区别对待学生,而是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充分发展。

3.因师而异,凸显风格

怀特海曾说:“风格是智者的最高德行。”总结语文名师的成长历程,会发现他们各有特色,也正是由于他们将独特的个人魅力融会到了教学中,才有了体现他们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才有了丰富的语文教学流派。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个人气质的彰显。例如,在教学《 雨巷 》时,文学功底厚实的教师,可以用更多诗意化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朦胧、寂寥的感情,而善于朗诵的教师则可以用声音给学生营造哀怨、彷徨的情境。只有融会了自己风格的教学设计才能彰显个人特质,只有在教学中融会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会尽早脱掉“教书匠”的名声。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资料满天飞的当下,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融合进自己的教学,才能在网络化的集体大备课中独树一帜,才能抵挡住教参以及网络教案潜移默化的“冲击”。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7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的成败其实就是由点滴细致微小的环节所决定的,它也确实是最能触及学生的敏感神经的因素之一。只有关注好教学细节,在细微之处下功夫,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具魅力。

但就我们目前的整个教学来看,情形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过于注重教学模式框架、轻视教学细节;过于注重外在形式,轻视过程内容的一种现象。课堂改革在不断深入,随之许多老师硬生生地将所学的改革理论付诸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模仿教学专家,试图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却不知自己早已深陷教学的模式、板块中无法自拔,甚至导致很多的课堂形式越来越趋于“表演”性质,越来越“无效”。 那么这个时候,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很多老师忽视了对教学细节的优化,少了对文本的深层推敲,少了对教学过程的细致琢磨。

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教学细节推敲的现象比比皆是。一老师教一课文时,先让学生浏览了一下文章,然后向学生提问《荷花淀》一共由几个场景构成,在稍作思考后,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以为学生在浏览之后必定是有精彩回答的,却没想到老师却说:“那么,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于是乎,拿起教案念起了“夫妻对话、寻夫遇敌、助夫杀敌”如此教条的答案。请问这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吗?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课前想办法把学生可能要回答的,如何引导他们好好琢磨一下呢?这难道不正是值得我们推敲的细节地方,正是我们上课的闪光点吗?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与标准不完全相同甚至背离,但也不一定说没有其可取之处,其他同学完全可以在这位同学的启示下生发自己特有的感受,难道不是吗?有时候,我不得不说教学是极需要“智慧”的,而所谓的“智慧”也正隐藏在这些教学细微之处。

原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怎么了?原本和谐对话的语文课堂,究竟是怎么了?面对着我们教学中缺乏推敲教学的状况,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问问自己:应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关注好我们的课堂细节?怎么做能体现教师的用心?怎么做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呢?这里我们粗略地提出了几个看法:

一、课前:预约精彩、精心备教

其实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案、教法、学生,更要备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些在课堂上呈现出的看似不经意,其实背后却是教师教学水准、思想的反映。这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师者知在先” 要想上好一堂课,自己的知识面就不能狭窄。一名知识贫乏的语文教师往往在课堂中表现出照本宣科,放不开手脚,更别说什么驾驭课堂了。若是有学生忍不住问上问题,那岂不是要战战兢兢;若是问了不着边际的话,更是不知所措;问的有关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的话,又该怎么办?岂不是课堂要失控了。

我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一名学生突然对宴会上的座位产生了兴趣,问我:“老师,‘项王、项伯东向,亚夫南向……’项伯、项羽怎么都是东向坐啊?”当时,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提出绝对是这名学生经过思考的。其实课前备课的时候,我已经发现书本中座位插图与课文介绍是相冲突的。

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个问题的提出,介绍了有关古代活动时的座次安排,接下来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们思考:(1)这个座位安排能否反映出项羽、刘邦人物的性格特点。(2)观察一下课文的座位插图。最后得出结论:司马迁关于鸿门宴座次的介绍不仅仅反映出这些人在军中的地位,同时也从一定方面暗示出了项羽的个人性格,为以后的态势发展埋下了伏笔。我也提醒学生们,要结合课一定的拓展阅读,带着问题去读书,往往能收获很多的“意外”。

二、课上:捕捉“亮点”、善于引导

教学细节很多时候是在师生对话互动中碰撞出来的,源于课堂的现场生成。教师和学生因各方面的不同,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见地一定是处于老师之下的。当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不妨俯身倾耳听听学生的看法,多一份耐心。

我在设计《荷塘月色》的时候,为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感受,课前给两个小组各布置一个相关的主题作业,用于课上发言交流。一是:谈谈《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感情变化,二是:讲讲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当然这种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比较费脑筋的,我将与《荷塘月色》相关的材料印发给学生,同时也提出一些希望,以便学生深入系统地预习本课,上课效果能够更加突出。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两组学生代表上来发言的时候,很多学生提出一些质疑。比如:心情沉重的话应该不会有这样美丽的语言的,作者是不是以一种喜悦的放松的心态去写这篇文章的呢?比如:课文中一共出现了26次的叠词,大部分描绘形容的时候都用叠词,难道说他就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吗?好多问题的提出,让我意识到职高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想法。我选了几个代表性的问题,让两组同学讨论、思考。

这些就是课堂之中的教学细节。错过这些“亮点”,错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的机会,难道不觉得遗憾吗?

三、课后:及时反思、力求更好

再出彩的语文课,也终归是有需要改进之处的,毕竟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录和反思:每个教学细节的意义;怎样处理教学过程;哪些地方是不合适的等等。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的内心如果一直是期待着课堂会有更精彩的表现的话,那么他的课后反思一定是做得比较好的。

我在执教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人,诗意的栖居》时,将活动分成三个专题“四月,我们踏青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用文字记录美丽”来落实我们的训练重点,分别是“观察”、“交流”、“表达”。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但实施起来有难度,收效不高。之后,我发现整堂课缺少一个细化目标和操作标准,经反复推敲,我增加了活动计划表,将内容具体化,之后的活动在有条不紊中进行着,同时它成为了过程评价的一个依据。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教学探究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带有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语文课堂,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本文将讨论网络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以便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1.网络的语文教学优势

网络的语文教学有以下优势:

1.1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

1.2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挂图、模型等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计算机、投影仪、触摸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而这令人兴奋的一切精彩内容,仅仅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够把完成的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直接读取并传输到课堂。

1.3高效轻松的复习方式。语文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2.1原则。强调情境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问题情境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知识,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2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情境导入:采用问题情境或动画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入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自主探究:提供学习材料,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网上交流: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学生参与,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协作学习。

归纳小结:归纳总结,适当评价,理解原理,得出结论。

反馈评讲:提供检测题,并对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自检自测,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例如,在学习高中一年级语文《鸿门宴》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播放有关的电影、电视片段;然后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提出问题;最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语文的有关内容进行辨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可将所有的结论、信息传输到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也可由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最后,教师给出预先准备的检测题,供学生自检自测,并对其中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 这样,通过情境导入把鸿门宴的场景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屏幕的显示,个性化的人物动态,全景的描述与回顾,人与人的对话等等,其效果太可观了。学生通过观看和品味,特别是身临其境的学习与感受,为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也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扩展其语文内在的学习动机奠定了基础。

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注意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如提供先行组织者)、新材料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难度的层次性,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应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导拨和鼓励,决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取代学生的交流和思辨。

在归纳小结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两种体系:一是新知识的含义及内在联系;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或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内化。

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检自测的检测题应尽可能是检测学生理解性的,而不只是简单记忆的试题。

2.3情境模拟。情境模拟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的新课题。

一是开场情境模拟。语文的课堂教学大都是以背景材料为开始的,通常我们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或者多媒体,通过一个小片段引入课文,导入课题,实现教学的倾向性,从而达到完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是巩固模拟。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后,我们都采取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复习习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是写作模拟。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一个作文课的引伸深、创作要求、文体以及整体结构都需要教师进行讲授,如果将这些知识与范文对应剖析,不仅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手法、对比的文风和创作之意图,效果明显不说,其事半功倍就理所当然了。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 历史文化的穿插与渗透 语感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就是向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近;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八条写到:“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今天,新教材中加大了文言文的量,必修的20个单元中,不仅有古代叙事散文﹑古景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古代人物传记﹑古代抒情散文共5个古文单元,在小说和戏剧单元,还分别选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窦娥冤》。在选修课中,有《先秦诸子选读》。近几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分值比例相较过去也在加大(占到了21.3%)。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而不容忽视的地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与探索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文言教学,就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谨在此分享予读者,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知识的穿插与渗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热情,以促进文言教学。

1.课堂上适时地恰如其分地穿插历史文化知识。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典故,名人伟人功绩,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悬疑等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地刻苦钻研,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分析了战国后期的各国形势:战国后期,秦国的实力在七国中最强。秦王嬴政时,已具备足够的实力(人力、物力、财力)席卷六国,并吞天下。(给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七国地图)公元前230年灭掉了最弱小近邻韩国,建颍川郡,然后北上,灭赵,公元前228年,秦军攻赵,俘虏赵王迁,赵灭。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臣一片恐慌。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韩、魏、赵,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派出刺客荆轲,前去刺杀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后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而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但是这一切纯属空想,燕国没能逃脱灭亡的厄运。通过精彩的讲解,学生完全沉浸在了这种历史的氛围中,在我的引导下,积极、自觉地探究、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恰当的历史文化知识的穿插,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极大地促进文言教学。

2.播放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优秀视频。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鸿门宴》、《窦娥冤》、《荆轲刺秦王》(《秦始皇》中的剧情)、《信陵君窃符救赵》(《东周列国·下》中的剧情)、《苏武传》(《汉武大帝》中的剧情)、《六国论》(《秦始皇》中的剧情)、《韩非子》(《秦始皇》中的剧情)等都有经典的影片或剧片片段可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这些直观、生动、鲜活的情节画面,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更能体会到作品思想的深邃,同时也更深刻地了解、熟知了那段历史,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系统地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最好先把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归纳总结,给学生讲一遍,专门地上一次语法课,比如句法、语法方面的。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遇到相关的语法知识,教师再点一遍,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法概念,便于记忆总结。

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中两个“目”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活用作动词,他后面势必不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他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此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三.重视朗读。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应重视朗读。

1.对学生要进行细致的朗读指导,不仅要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在这些技巧的帮助下读出作者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情味。

2.对朗读的要求不宜太苛刻,朗读的整个过程应该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一种零负担的心态。

3.朗读时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触发灵感,净化情绪,提高悟性,塑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一种强烈而浓郁的艺术熏陶。

四.加强优秀篇目的背诵和默写。

《语文课程标准》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高考也有名言名句默写,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也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对于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好作品,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背诵与默写。

1.通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熟读成诵。这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背诵方式。

2.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加强背诵。即就是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像切豆腐块一样切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以此类推,一篇长的文章就容易背会。

3.默写方面,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在消灭错别字上下功夫,把容易出错的字在教学中明确标出来(用彩笔),如同音异形字、同音异义字,还有一些生僻的字等。其中同音异义字,教师定要让学生辨析,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义。如《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幽”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易误写作“忧”。

总之,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灵活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文言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从而有力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

鸿门宴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放手;问题;情境

与其给学生一桶水,不如让学生掌握自主寻找水源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对学生而言,未来就像一块空白的画布,如何在画布上描出充实精彩的人生,那就取决于学生所练就的画工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以预先编好的教案和自身的思想认识为准绳,于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体验、意志强加于学生。让学生沿着预设的路子走下去,这就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走出面面俱到、事事包办的窠臼,设计合乎学情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于曲径通幽处领悟寻找水源的方法,练就发展自我的本领。

一、放手,就是要明确自我的角色定位

教师和学生虽然身份不同,但在今天的语文课堂里,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家,而是躬身与学生同成长的朋友。新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谓“导”,笔者认为即导学、导思、导练,在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的语文课堂里,师生、生生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研究、深入思考、交流,并自我展示,而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适时的介入,让交流的内容始终绕着主线进行。

如笔者在教学《鸿门宴》时,以比较阅读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咏项羽》、的《人名占领南京》四首诗歌导入课堂,目的是以古今四位诗人对项羽的独特评价引出项羽作为一位失败英雄的人生历程。在明确这一导入环节的作用后,笔者并没有从艺术的角度去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而是寻找情感的切入点,以此打开学生的思情大门,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走进《鸿门宴》的学习,去探寻项羽的人生轨迹及其心路历程,并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明确自我的角色定位,在课堂的驾驭上,尽量在“导”字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充当参谋与合作者的角色,大胆放手,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二、放手,就是要设计切合学情的问题

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颗小石子往往能让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而一个切合学情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突出重点,提升能力。一篇课文,一节课都有它的重点,而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又恰恰是提高与升华学生能力的最佳时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以教材为基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重点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交流。且所设计的问题不宜太大太虚,或者太笼统,否则,学生仿佛游走于云里雾里,找不准方向,文章分析就会支离破碎,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是把握难度,面向全体。课堂教学,师生或生生交流,组内或组外交流都是立体式的,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答问题的能力。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教师要点拨引导,或化大为小,或化繁为简,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容易,没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因此,设计难易适度、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让课堂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形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并且把握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能力目标。

设计切合学情的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空间里自由驰骋。

三、放手,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一节有深度的课堂,有深度的课堂必然是一节有思考的课堂。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达到知识的深度,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交流便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答案狭窄而肤浅。在合作学习课堂里,教师在引出问题之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然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探究,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深层次地感悟语言文字的真谛。

四、放手,就是要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没有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放手”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兴趣盎然地获得独特体验的舞台和彰显个性的平台。

在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语文课堂的机动生成结合起来,为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师生与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一是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或受同学的启发,或结合同学的答案,完善自己的观点。二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三是不吝啬你的表扬。在语文课堂里,不唯分数论,也不唯答案的唯一论,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也应表扬他(她)有勇气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创设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情境,为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充分的独特体验和张扬个性提供一片沃土。

放手,既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迈出的步伐。放手,就是转换教师的角色,以导促学,以问引思,给学生一个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自由呼吸的空间。放手,就是让学生掌握寻找水源的方法,让生命成长之水源远流长。

相信学生,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走进快乐语文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版

上一篇:蜀道难教案范文 下一篇:梅花魂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