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鸿门宴

时间:2022-10-06 01:24:34

本文作者:宁彦雄 文秘站原创投稿

大风歌

—鸿门宴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 的 猛 士 兮 守 四 方

这是刘邦完成从布衣到天子巨大转变后衣锦还乡时做的一首歌,这首歌反应了刘邦当时获得成功以后的满足感以及他内心悲壮及感慨。而“鸿门宴”是成就他光辉人生的关键一役,虽然不见千军万马,刀光剑影,可当时的斗智斗勇,风生水起的凶险情节却堪比一场恶战。

一 、鸿门宴的背景

1、历史背景:秦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各地纷纷揭竿起义。秦朝的灭亡已成历史的必然。继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战死,项羽、刘邦在《怀王之约》的协议之下分别从南北进攻关中,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覆灭秦朝的大业。

2、当时的背景

当时项梁战死,项羽年少不得志,故立一个放牛娃为楚怀王。而怀王熊心一直在有意削弱项羽的实力,故有意提携刘邦使其能与之抗衡。所以《怀王之约》的两条战线给项羽啃的是硬骨头,给刘邦留的是相对的捷径。而《怀王之约》又提出谁先入关中者王之,也就说当关中王。结果不出人意料刘邦先入关中。众所周知是“巨鹿之战”打败了秦军主力军,“破斧沉舟”这个成语足以反映出当时对抗双方实力的悬殊和战争的艰难程度。所以说项羽是能打硬仗的主。

当然最终以项羽战胜告终。这样作为项羽心中极为不服,自己出了最大的力气却让刘邦这老小子抢了头功,捡了便宜,更可恨的是刘邦居然派重兵把守派函谷关,想独吞战果,拒项羽于关外,封了粮仓,登记了户口簿,(当时是为了方便收赋税)。此时项羽的怒气和冤气可想而知,当时天下诸侯对项羽敬而远之,唯独刘邦胆敢如此对待他,对项羽的自尊和虚荣心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因此项羽决定要发动一场针对刘邦集团覆灭之战,以泄心中之愤,所以才有后面的“鸿门宴”。

二、鸿门宴的前奏

1、获取到战争的信息: 当时的情形是项羽屯兵40万驻军新丰鸿门,刘邦总兵力10屯于霸上。“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第二天一早让士兵们好好吃一顿饭后给我把刘邦的军队灭掉,项羽说的。可见当时对峙双方力量悬殊,项羽心切,形势对刘邦极为不利。那么刘邦是怎么化解了这场危机的呢?这个首先要感谢那个在鸿门宴上为刘邦挡剑的项伯,他是为了报张良早年的救命之恩,夜见张良把项羽第二天要攻打刘邦的军事秘密透露给张良,好让恩人明哲保身。项伯救张良是以恩报恩,出自一个“义”字。而张良是刘邦的首席谋士,又是刘邦的老师。于是他也用一个“义”字说服项伯把这个消息又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这个噩耗可以说是大惊失色,束手无策,他心里很明白这场战争对他意味着什么。但是刘邦有他的优点,他善于在关键时候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而且对谋士的意见极具鉴别力,反应能力相当快,一点就通。所以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刘邦又相当大气,什么东西都愿意跟属下分享,你看人家刘邦手下多少俊才可用,而项羽呢就一个范增最后还是被离间了。

2、化解危机

刘邦连连向张良问了两声:“为之奈何”,怎么:请记住我站域名办?我看邦是真急了。张良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带有责怪的语气说刘邦,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叫利令智昏。你犯的错误就是不该在自己军事实力还远不及项羽情况下过早的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图。这样一但项羽有所察觉你将面临灭顶之灾.事实证明他的种种举动被范增看得一清二楚,也正是范增在鸿门宴上要决心杀掉这个头号就劲敌。到底是谁让你派兵把守函谷关的?刘邦说是有个无知小子给我出的这馊主意,你看刘邦是真能放心身子接受批评。当然张良也给他说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刘邦的拿手好戏,利用、哄骗这个政治上糊涂,为人秉直的老项伯,你说他不糊涂他怎么能把那么重要的军事机密都透露给被打击的一方呢,你说他不秉直他怎么会冒死救张良呢?还有就是项伯应该是项羽集团的核心领导层。不然他怎么知道这么高级的秘密,也只有通过他才能说通项羽相信刘邦不敢背叛他以解燃眉之急。刘邦一听当时心里就有了底,并反问了张良一句:“君安于项伯有故”?你和项伯之间有什么老交情?张良如实回答他才放心,说明刘邦老道和政治上的高度警惕性。再问张良和项伯谁大,张良说项伯大,叫他进来,我要以兄长的规格理见他。斟上美酒佳肴,好不热情,并且与项伯许下儿女亲家,这也成为项伯后来要救他的主要原因。这个可不是张良教他的,当然他们最后也没有成为亲家,刘邦当皇帝后我估计项伯也没敢再提这岔,项伯当然不知道他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一会儿就找不着北啦。时机成熟刘邦马上开始胡弄项伯:“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与非常也。日夜盼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这段话的意思是第一我刘邦入关之后丝毫不敢贪占任何东西,登记了官民户籍,封存了所有的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第二我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盗贼随便出入,应付突发事故,我日日夜夜盼望将军的到来,那来的反叛呢?第三希望你把我的意思详细转告给项王,说我实在不敢背叛他。 刘邦这番话可说得轻巧,纯粹就是是非颠倒,尤其是把他派兵驻守函谷关说成是防止盗贼出入,维护治安,你说好笑不好笑?他明明就是用来抵抗项羽的。这世界为什么有这多说谎话的,那是因为有人相信谎言。你看这个项伯当时就被这个谎言打动啦。许诺:你明天一早亲自来跟项王作个解释(旦日不可不搔自来谢项王)。这里的“谢”是作个解释的意思。 项伯连夜回去找到项王,就这个事情跟项羽作了详细的解释工作,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今有大功者击之,不义也”。项羽也完全相信了项伯的话,取消了第二天的军事打击计划。你看就这么一件天大的事情,就这样被刘邦圆满化解。不得不说刘邦这个幸运儿真是遇上了一群政治低能儿,一伙义气用事是江湖好汉,难怪不赢都不行。刘邦巧妙的将一场军事斗争转换成“鸿门宴”上的政治斗争,这是刘邦集团的大幸,却是项羽集团的不幸,因为他错失了灭掉自己最大的政敌的最佳机会。第二天沛公不要亲自到鸿门要跟项王作个解释吗,且看他们在“鸿门宴”上是如何做文章的,刘邦还能躲过这一劫吗?

三、鸿门脱险

1、鸿门说辞 :第二天刘邦带了张良及随从到鸿门面见项羽。他首先就是跟项羽低声下气的解释了一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说辞”。你看他这样巧妙的说道:“臣与将军缪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小人之言,令臣与将军有隙”。什么意思呢?我与将军共同攻打秦国,将军从河北打,我从河南打,打着打着我一不小心先打入关中,灭了秦国,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今天又在这里见到了将军您,您还不知道吧,现如今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你我之间有误会,想破坏我们的和气。这第一层意思套近乎,那就是我们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一起讨伐秦国,我们有共同的敌人,我们的立场是一致的。这样势必拉近他们的距离,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这样势必使项羽放松警惕性,依然活在回忆里。不去考虑如今秦已覆灭,天下格局已发生根本改变,刘邦悄然已成为纷争天下的头号对手。这也是项羽在楚汉战争前期一直没有看清的一个事实,当然这也是刘邦想及力隐藏的。结果导致恶性循环,不然哪有刘邦的后来啊。第二层意思就是就是淡化自己的政治意图,极力逢迎项羽。你看他居然把他入关破秦是一不小心打进去的,战争其是儿戏。我还不是小看他,如果不是张良等智囊干将就凭他当初想越过陈留直取咸阳,我看还指不定什么后果呢。他就是想掩盖自己的功劳,夸大项羽的作用,满足他强烈的虚荣心,隐瞒他想做关中王进而一统天下的政治意图。第三有意把政治冲突的必然说成偶然,谁都知道接下了跟项羽争天下的就是他刘邦,可刘邦硬把这说成是哪个小人离间了咱哥俩,一下子就把责任推干净谁信啦,那要看是说给谁听。我都不知道我要是项羽会不会相信。有时候历史是很奇妙的,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足以改变历史。反正我们的项王是完全相信啦,不仅相信啦,还后悔内疚的不行。觉得自己错怪了自己的战友,对不起他,再加上刘邦是长者,这里的长者是不仅是比自己年长的,还要比 自己威望高的。他混不好意思,连忙供出了自己在刘邦眼皮底下已成为卧底的曹无伤为自己开脱,推卸责任。“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之如此”,这都是你那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对付你呢。你看你这样伤害了自己的长者,怎么办呢,得表示一下吧,像今天这样请吃个饭,道个谦吧,这就是’鸿门宴"的由来。他本身是一场谢罪的饭。我估计刘邦也推辞了,我们知道项羽粗放,加上心理愧疚,没推掉而已。那我们就拭目以待‘鸿门宴“会发展成什么样的局势,刘邦又是怎么应付的呢

2、真假宴会

大家都知道“鸿门宴”那是酒无酒好酒,饭无好饭,处处杀机,步步为营。当时扑宴的有东道主项羽,项羽面向东而坐,堂下分别有刘邦、张良、范增、项伯。古时候官方办招待一人一桌菜,而且没有凳子,是席地而坐,其实是跪坐在自己的小腿上。这样也确实够辛苦的,难怪刘邦坐不住要跑啊。大伙刚开始也是谈笑风生,好吃好喝着。不一会范增就拿出那个诀边使眼色边暗示项羽,快下决心把刘邦做了,你看多好的机会啊。什么是诀呢,就是古时候的玉,中间有个缺口的那种。我们前面就交代过,项羽政治低能,不代表项羽集团就没有高手啦,范增对刘邦早就看得一清二楚,就知道他是有帝王之术的人,迟早要跟他羽儿抢饭碗的,必除之而后快。恰好赶上这么好的机会还不行动等待何时呢。而他的羽儿呢却视而不见,诀什么诀啊,我这心里正愧疚着呢。老爷子子一看这样不行,又生一计,反正今天是怎么着也要把刘邦给交代啦。于是又私下招来一名武士项庄,估计项庄不仅武艺了得,也是项氏的心腹,能办事的那种。项庄就向项羽请示:“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乐,请以剑”。军中没什么娱乐活动,请让我舞剑助兴。项羽允许。“而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这是范增刚安排好,就是借个机会杀了刘邦。说来也怪,这一向糊涂的项伯这会一下子明白过来啦,你这不明摆着要刺杀我老亲家吗,不行。可见刘邦有先见之明,包括他死后的事情他都预见到了,这就是刘邦的神奇,也是后来成为传奇的皇帝原因。之前的以礼相待,许下的儿女亲家发挥作用啦,你看“伯亦舞剑,常以身翼弊沛公,庄不得击”。你说要是这会亲家不挺身而出,那刘邦不就这样结束啦,张良也不会武功啊,别人又不知道,你看这就是历史,有时候你不感汉都不行。事情发展到这里可谓是水深火热,危机重重啦。此时的刘邦就像热锅的上的蚂蚁,真是坐立不安,恨不得长对翅膀飞走。虽然躲过这两劫,可是你毕竟在人家的地盘,指不定又出个什么要命的招。范增也是心急如麻,举诀项羽不能理解,暗杀又成不了功,你说此时不杀更待何时。张良观若洞火,只是无计可施。项庄是杀手,项伯是保镖,刘邦是靶子。大家都围绕着刘邦的生死大做文章,大动干戈,唯独我们的项将军喝酒聊天看演出,无所事事,他完全没有察觉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要知道的话他那能让项庄舞剑啊,那不是要杀了他道歉对象嘛。他要明白的话,那要范增举诀、项庄舞剑呢。他一刀把他劈了不就得了,所以说这“鸿门宴”就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的一场酒。当然还有后面的樊哙,樊哙是知道有人要杀刘邦,我想他并不知道真正要杀他的其实不是项羽。但是情况紧急,我估计张良也没有跟樊哙讲清楚。我总以为读历史一定要有自己独到见解,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当时境况。所以我认为是五个半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的一场酒,而樊哙对宴会的总体形势是一知半解的,毕竟他后来入场的,但是也是关键时候入场的。我们且看樊哙的入场会给宴会带来什么样的转机,又能给刘邦多大的帮助呢?

3、虎口逃生

张良一看形势不对,再往下走主公有可能性命不保,赶紧出去把刘邦的士卫樊哙叫进来。这个樊哙是谁呢?刘邦的连襟,也就是吕后妹妹吕嬃的丈夫,卖狗肉出身,是自己人,也是一届武夫。樊哙一闯进来,整个宴会的注意力都转移啦,都集中在樊哙的身上,剑也舞不下去啦,这为刘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时候的项羽倒是警觉起来啦,握剑起身,怒吼道:“来者何人”?张良连忙解释是沛公的士卫,项羽一听放松了警惕,一看也是赳赳武夫,项羽心生喜欢,立马赏了樊哙一整个猪腿。樊哙把肉放在盾牌上,用剑削着肉一大块一大块的吃,场面很是雄壮。这时项羽又问了壮士能饮乎?问他喝点么?樊哙说我连死都不怕我还怕什么喝酒啊,喝。喝完一碗,项羽又问:“壮士能复饮乎”?你还能喝吗、樊哙接着喝,借着酒劲樊哙发话啦:“天下苦秦久已,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判之。今有大功着杀之,此亡秦之续,窃为大王所不取”。真是有理有据,振振有词,又出自一介武夫之口,能不让人动容吗?你看他的意思是,天下人受尽秦国的苦楚,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麻,受过大刑的人数不尽数,弄得民不聊生,因此大家都起来反抗他。如果像秦王一样滥杀无辜,那就是想重蹈他的覆辙,大王你可不能这样做啊”。项王一听真是语重心长,虽然是为刘邦说话,却不出自刘邦自己的嘴,这样更具杀伤力。还是那句话今有大功者杀之不义也,这个古人就是被这个“义”把自己的行动给禁锢啦,做什么事就得先考虑过的了“义”这一关没有,但也有好多人拿这个“义”子做文章。这样的话现在的气氛得到了充分的缓和,大家也都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樊哙的慷慨陈词。刘邦把握住了这个时机,如厕,上个厕所总行吧。所以说樊哙闯帐的效果在“闯”不在“劝”上,我们知道项羽不是要杀刘邦的人,范增的话其是你樊哙能劝的动的啊。他的闯帐为刘邦争取了时机,他要不杀进来就无法阻止他们继续舞剑,那样刘邦还是凶多吉少,范增也会继续想辙加害刘邦,刘邦呢那有机会离开现场呢。还有一点呢,他们是连襟,樊哙也是拼命要把他救出来的。刘邦一离席,樊哙马上就跟出来啦,刘邦询问樊哙我们这样逃席是不是不礼貌,要不要去告个别呢?你看樊哙多明智啊,他竟道出一句名言:“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么危险还辞什么别,你想想刘邦再回去辞个别范老爷子能让他再逃了吗?真的是强将身边无弱兵。刘邦的逃跑事宜怎么安排的呢?第一、留了一对白璧和一对玉斗让张良送给项王和亚夫;第二抄小路急行军,刘邦自己骑马,其只带四个贴身侍卫,而且弃马奔袭,防止动静太大被范老爷子察觉到了不就完啦;第三叮嘱张良要等我回到大营才能就去跟他们送礼道别。你看看,多仔细多周到,刚经过生死浩劫,还能这样临危不惧安排自己的后路,不忘礼节、丢掉士兵、减少动静、算好时机。一回去还不忘先把那个倒霉的曹无伤给宰啰。然后张良有回到席上,项羽问:“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啊,还很关心他,张良解释道:“沛公不胜酒力,离席了”。然后 把刘邦的礼物分别送给了项王和亚夫。范增接过玉斗知道自己被耍啦,气得当着项羽的面,指着项庄骂道:“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并仗剑把玉斗剁得希碎,拂绣而去。范增第一是感觉自己蒙羞;第二他发现刘邦太厉害啦,这样的天罗地网他都能进出自如,日后必成大患;第三就是他的羽儿实在太不争气啦,他为他自己也为项羽集团的命运担忧。不过他也不应该当着项羽的面这样大发牢骚,大家知道项羽是好面子的。竖子不足与谋不就是说项羽这混小子没法合作,这样就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给弄僵啦,难怪后来陈平离间他们的时候轻而易举。范增也为自己今后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而刘邦集团借着“鸿门宴”清理了内部的奸细,切断了项羽的信息来源,退入关中休养生息,为以后的楚汉战争取了时间,主要是在视线上迷惑了项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使项羽没有急不可待的来消灭自己。等项羽平定山东田氏叛乱以后,刘邦集团羽翼丰满,又有韩信等人杰相助,为他顺利打败项羽,夺取天下铺平了道路。所以不得不说鸿门宴是刘邦的生死之战,也是他整个人生起决定性的关键一役。

四、几点启示

1、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导致他最终的失败、刘邦正确的战略战术至使他的成功: 项羽从小不肯读书,不肯练剑,一身的蛮力,只想一心读兵书,学“万人敌”。导致他视野不开阔,没有远见性,遇事总是简单粗暴,以自我为中心,发泄完怒气就完了,强烈的自尊心作祟。发现不了问题的本质,解决不了事情的实质,迷迷糊糊,他总以为什么事都可以用武力来解决。他曾经要约刘邦单打独斗来决定两个集团的命运,差点没把刘邦的大牙笑掉。我估计他也看不起读书人,除了范增他就没用过别的谋士。你说打天下 没 有坚强的政治后盾,没有正确的政治策略你能不败吗?而刘邦就不同,他也没读过什么书,人称他刘季,家里排行老四,连吃饭都成问题还谈何读书。但是当皇帝的时候他说道:“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吾不如张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吾不如韩信;治国安邦,筹粮保后吾不如萧何;可他们能为我所用才成就了我的千秋大业”。他在关键时候能与韩信平分天下项羽能做到吗。韩信在项羽那里只是个站哨的,最大做了个司务长。他真的能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的决定,像刘邦这种军事力量不占优势,你稍犯一点错误后果都是不可挽回的,他真是一个天生的战略家,领导者

2、不一样的政治理想铸就不一样的人生

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杀掉刘邦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项羽的政治理想是建立霸业,当天下的霸主。只要群雄心悦诚服,毕恭毕敬,缴纳一定的贡银,照样可以封侯、建国、拥军、收赋。而刘邦表现的相当的臣服和害怕,这与项羽的最终目标不相矛盾,所以没有必要杀他。那项羽放过刘邦,为什么刘邦非要杀项羽呢?这就是刘邦政治理想不同,刘邦要建立的是帝业,一统天下,他必须扫平群雄,一山不容二虎,他也必须杀了项羽,他不仅要杀项羽,他简直是不折手段。他为了自己逃命曾经数次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推下马车,幸好有夏侯殷一次次把他们拉上来。他好酒、好色、好吃肉,加上岁数也大了,光脚的不怕你穿鞋的,你项羽一世英雄,家族显赫,那种下三滥的事你干不出。到今天人们还为项羽这样的大英雄惋惜,为什么,那就是我们的高祖皇帝太流氓啦。总之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当然人家为了自己的理想出谋划策,不懈努力总是好事,当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刻谁会在意他曾经走过的路,谁不赞扬,谁不奉承,谁不为之钦佩。我们今天干事业不也是这个道理嘛。

3、项羽没有看清自己真正的政治对手

项羽为什么没有看清自己真正的政治对手呢,第一是刘邦隐藏的好,他一个50多岁的老政治家在20 出头的项羽面前是毕恭毕敬,从一定程度上蒙蔽了项羽的双眼,从而给自己进取了相当宝贵的时间。当项羽还在山东平定田氏叛乱的时候,刘邦“明修践道,暗度陈仓”,直捣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要知道他有这一手早就在鸿门把他给剁了,这说明他的政治鉴别力差,他察觉不到,或者是不屑于一顾。我今天不杀只是暂时是把脑袋寄存在你脖子上,轻敌,太骄傲,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我知道项羽是后悔死的,他后悔自己该出手是没出手。他为何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那么年轻他能不想多活几年吗?他恨自己以绝对的优势没能取得应该的胜利,江东父老对他寄有厚望,这个结果连他自己都预想不到,接受不了,他又有何颜面对江东父老啊?所以看人要看他的本质,看事要看它的实质,不要光顾眼前利益,要看长远一点,不要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教育,往往这有利于你人生成长,凡是都要看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是好意。看他是不是在你艰难的时候帮你一把,是不是在你要犯错误的时候拉你一把。这才是我们生命真正需要的人。

编后语:

至此大风歌(鸿门宴)就全部结束啦,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纯是业余爱好,有诸多学术上和语言上的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该批评的批评,该鼓励也不要吝啬,总之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用历史的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装。 谢谢大家!

上一篇:浅论会计电算化的质量控制 下一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