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6:03:05

核安全工程论文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安全工程;人才培养;高校

2010年,南华大学发挥自身几十年为我国核工业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的优势和特色,凭借扎实的专业建设基础,积极申报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并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2010年即从新生中通过转专业的方式转入一个自然班开始培养工作,该专业2011年获批湖南省特色建设本科专业,2012年获批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后,原“核安全工程”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调整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2013年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南华大学以“核安全工程(专业方向)”继续招收本科学生,也是迄今唯一批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阐述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以期为核安全领域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

随着我国环境压力日益突出,核能作为一种几乎是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核电建设的安全、高效发展,国家环保部核安全局已在国内实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制度。为了适应核安全人才的强大的需求现状,南华大学于2007年率先在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置了核电安全工程和铀矿冶安全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并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为了制定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学科建设团队首先以需求为导向,先后调研了中核福清核电站、中核三门核电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二二厂)、中核锦原铀业有限公司等十多个核工业企事业单位,获得了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西安中核蓝天铀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信函回执反馈意见,并利用南华大学为中核集团开办的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学生来校学习的机会,分企业类别(核电企业、研究院所、铀矿冶企业、核燃料加工企业、核废物处理企业等)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取意见与建议。同时,组织南华大学相关专业(特别是核类专业)教师多次研讨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以“核安全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宗旨,主要参照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和《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知识要求,根据“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两次修改。

二、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各个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服务对象所确定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目标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满足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核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质,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核与辐射安全、安全应急管理和职业健康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专门从事核安全与辐射防护工程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南华大学提出了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工程专业基础、人文社科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安全科学和核物理基础理论、核与辐射安全工程技术及安全应急管理相关课程,接受校内外实践环节、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基本训练,具备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具备服务于核工业各个领域的核与辐射安全研究、设计与监管的技能,并具有在核与辐射安全行政管理、核环境与核安全中介等机构中工作的能力。

三、核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在体现核工业对核安全工程师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核安全综合知识、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核安全案例分析、核安全专业实务四大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建立适应核安全工程领域专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共计183学分。核心知识领域有工程理化基础、原子核物理、安全人机工程、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应急管理及其系统方法、核与辐射安全。核心课程包括“原子核物理”、“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核与辐射安全”、“防火防爆技术”、“安全检测及监控技术”、“核电安全工程”、“核通风与空气净化”、“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程”、“铀矿开采安全技术”。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安全评价课程设计、核安全设施课程设计、辐射防护课程设计、核通风与防护课程设计、防火防爆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包括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社会调查报告、各类竞赛活动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全校性的素质选修课程等。

四、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学校合并前的原中南工学院和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隶属于原核工业部,有多年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铀矿开采等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积累;学校现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放射医学等多个涉核专业。核类学科专业建设为我校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围绕组建“核电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和“铀矿冶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两个核心教学团队开展工作。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研究人员或工程师组成。对校内教师鼓励中青年骨干去企业锻炼或攻读博士学位及出国进修学习,派出年轻教师参加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培训和考试,重视“传帮带”“、老带新”的措施落实到位。校外教师,我们主要聘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既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有时也被请进校园课堂给学生讲课。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核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专业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专业的已有资源,重点建设特色实验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建有辐射安全监测实验室、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实验室、核应急救援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有:用于核环境安全监测分析的EQF3220结合态/未结合态氡子体及氡/钍测量仪、用于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实验的粒子图像速度分析系统(PIV)、APS-3321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以及正在建设的环境模拟风洞实验室。

六、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2]。核安全工程实习基地建设时采用两条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南华大学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已有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十二五”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研究生实践中心”和“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基地”,都已经成为了核安全工程的实习基地。另一条途径是新建校外基地。由于核安全工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为此,我们以国家核电产业链为导向,补充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通辽铀业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我们与这些基地间采取顶班替岗、校企科研协同、为企业选拔后备人才等多种互惠的合作模式,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基地在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4周和毕业实习2周的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开展部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基地完成的教学改革。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是目前唯一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没有现存的参照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还需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知识点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也希望各相关用人单位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作者:刘迎云 蒋复量 王淑云 单位: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叶勇军,李向阳,蒋复量等.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兴产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叶勇军(1979-),男,湖北浠水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副主任,讲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教育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序号:205)、2011年湖南省教育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序号:192)、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编号:2010ZZ016、2009ZZ050、2009ZZ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2-03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已纳入我国能源建设规划,并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已制定了核电发展规划。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批准,同时,在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已将核安全工程纳入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南华大学将开启核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工作。为了更好地建设好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全面探讨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如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以保证我国核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我国核电发展对核安全工程人才需求现状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成为本世纪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然而核电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核电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核能开发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正在运营的核电机组有13台,总装机达到1080万千瓦;正在建设中的机组28台,装机容量达3097万千瓦,在建规模全球第一。截至2010年底,我国核准核电机组32台,总装机容量3486万千瓦,2020年核电装机可达6000万千瓦。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先后核准10个核电项目。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规模将达到8600万千瓦。

为了保证我国核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的反应堆工程等核类专业技术人才,也急切需要培养保证核电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安全专业人才;同核电发展相关联的产业链如铀矿地质及采冶、核燃料生产、乏燃料后处理等厂矿企业也需要配备大批核安全类人才。为了保证我国核工业特别是核电产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国家核安全局已于2002年在国内实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制度,将在与核安全相关的岗位上强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由于我国核安全人才储备有限,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核电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家对核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如美国平均每堆核安全监管人员为36.5人、法国为33.3人、日本为27.8人,而我国为8.3人,当前我国核安全监管人员的缺口为1200人左右;目前我国取得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质的人员还不足1800人,人员素质急需提高。因此,为了顺应核电产业链相关厂矿企业对核安全人才的需求现状,进一步完善我国核类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加快核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成立于2003年,是顺应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和需求而诞生与成长的专业,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建设过程中一直以核为特色,2007年该专业分为三个方向(核安全、建筑安全和铀矿冶安全)进行本科人才培养,2008年安全工程专业通过学士学位评估,截至2011年6月,累计向社会输送安全工程专业人才4届共251人。2006年获得首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开设了两期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进修班,培养了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60人。经过多年在核类人才培养上的探索,核安全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科研实力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核类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绩,初步成为在核工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本科专业。在近7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已逐步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办学成果,为专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2011年学校获得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具备培养安全工程领域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学位的高校,同时,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专业建设已步入新的发展轨道。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依托于核工程与核技术、矿物资源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预防医学等专业,在安全科学领域形成了以铀矿通风与辐射安全、铀矿山开采安全技术、放射性三废处理技术以及核设施安全管理与可靠性技术分析研究方向的学科梯队,具有明显核特色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学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拥有教授8人,研究员级高工1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4人;其中9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硕士学位,8人分别获得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工程师。近五年该专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防预研项目3项,国家安监局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重点科技项目1项,国家安监局安全科技计划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横向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三大检索36篇。

三、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南华大学现有8个核类专业和18个涉核专业,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具有核类专业本科人才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及教学条件,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仍面临以下问题:

1.专业建设没有现成的参照模式

申报核安全工程专业是我校瞄准国家核电建设对核安全类人才需求的战略之举。目前,国内设有安全工程的高校有100多所,没有一所高校开设核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只有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设立了核安全和铀矿冶安全两个涉核的人才培养方向。因此,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在国内其他高校没有可参照的建设模式,必须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实践,结合我校学科优势,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2.急需建设一支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核安全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依据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的要求,涉及安全工程、核物理、放射化学、核材料、核设备、核仪表、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水文地质、法律、核医学、气象等专业或学科。因此,在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整合全校资源或通过逐步引进新教师,依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建设一支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3.没有适用于核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

由于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开设在国内是唯一的,市场上并没有出版针对该专业的教材。因此,必须结合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岗位培训丛书和核类企业特别是核电站安全专业人才培训教材等,根据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紧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教材。

4.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急需建设

核安全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核类企业对核安全类人才技能和实践能力有其特殊要求。因此,专业建设过程中不能完全依托学校其他核类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必须筹措资金加紧建设核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并开设特色鲜明的实验项目;加强同国内核类企业的联系力度,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思路

1.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定位

南华大学是原核工业部下属的工科院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专业办学方向,学校应在此大前提下搞好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在目前安全工程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各相关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注重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挥行业特色两方面办好核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较深厚的安全科学及技术、辐射防护基础理论知识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能。学生毕业后能在核电站、核燃料加工及废物处理企业、铀矿山、非铀矿山、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工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等从事核与辐射安全和工业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科研、评价、监督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专业建设全局,按照南华大学和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强化以核为特色的办学方针;依托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和学校核特色专业大平台,加强专业建设与核电发展对安全类人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以注册核安全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实施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建“3+1”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核安全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计划在五年的时间内,通过改革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类本科专业。

3.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任务

顺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需求,以学校核特色专业大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在核类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及与中核集团公司共建的机遇,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实施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4.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

把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作为核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我校多年积淀的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优势及核行业和社会影响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强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统筹规划学生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思路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立足于培养具备“行业并重型”知识结构的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分别制订校内学校阶段的培养模式和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阶段的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在核科学与技术、铀矿开采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同环保部(核安全局)和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联系,在核安全工程专业设立核电安全和铀矿冶安全两个人才培养方向,同联合培养企业共同制订好核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

(2)课程体系建设。以核电产业链相关企业安全类人才知识体系结构要求,以《全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导向,制订出与《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和《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知识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追踪核安全科学前沿的研究方向,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和核科学与工程相关知识有机结合,打造核电安全和铀矿冶安全两个课程体系模块,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模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整个课程体系涵盖了6个课程系列,即人文系列、数理系列、外语系列、计算机应用系列、通用安全系列、核安全系列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区别好校内和校外培养目标,形成鲜明的核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3)教材建设。依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核类企业安全培训的需求,组建核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实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教材的选用原则、自编教材的编写规划和编写大纲。成立课程教材编写组,实行主编负责制并落实编写计划,确保教材编写质量。教材内容要充分反映本学科和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讲求教材的实用性,同时应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师德教育和业务提高并进,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并举的方针,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与提高核安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在整合学校特别是安全工程系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引进具有核专业特别是核知识背景的高层次人才3~5人,聘请一批核电站、核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为核安全专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每年有计划的选送1~2名教师到核电站及相关核工业生产企业轮(顶)岗锻炼,同时派出年轻教师参加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培训和考试,争取3~4年内安全工程系拥有3~4名注册核安全工程师,逐渐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核安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要注意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而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均比较合理、学术水平高的精干、高效、创新、敬业的师资团队。

(5)核特色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为了适应核行业对安全类人才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严格要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争取财政部的资金支持,提升实验教学软硬件设施。2011年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核环境与安全工程实验中心获得财政部300万建设资金,将建设好核安全实验中心(包括核应急与仿真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实验室、铀矿冶安全实验室和核电厂工业安全实验室),制订好实验项目和相应的实验教学配套资料,加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数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国家核安全局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支持,参与共同建设核安全实验中心,将核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业内影响较大的具有科研和教学功能的重点示范性实验室。

2)“3+1”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加强同国内核类厂矿企业的联系力度,同国内核科研院所、核电企业、铀矿冶企业和核燃料加工及乏燃料后处理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建立一批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依据实践教学计划,派学生到企业中实训,实行“3+1”的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开展企业师资队伍建设。

(6)核安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为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必须下大力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己初步建立了核通风与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及技术支持系统,鼓励教师致力于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核安全防治技术,发展和形成我国的核安全科学技术。利用南华大学军工核设施退役与治理大楼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退役过程安全评价技术中心建立核设施退役安全研究平台,开展退役过程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研究、退役过程职业危害分析研究、退役工艺设备安全可靠性分析研究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所安全稳定性分析研究。采取优厚政策,吸引研究型人才带项目到学院工作,尽快研究出具有先进水平和重大影响的成果,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考虑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技论文,提高其综合素质。

(7)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学院行业特色,优化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依托学院安全技术中心,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组建特色鲜明的安全技术服务团队。发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在学院举办的优势,充分利用行业资源,着手成立核安全评价、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论证、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机构。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参与安全培训,鼓励对外从事安全评价、安全分析论证、安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服务,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核安全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2010年首批批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之一,也是湖南省新批准的特色建设本科专业,是顺应新时期国家核电发展对核安全人才要求的客观产物。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同时作为湖南省新批准建设的特色专业,南华大学既面临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充分认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根据学校安全工程专业以及其他核类专业现有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思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体系与内容设置创新、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科学研究和对外服务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类本科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特色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月巧,王挺,王玉梅.国外核安全监管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0,(2):74-7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邵辉,张东,葛秀坤,等.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34-39.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安全工程 核特色 培养模式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1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Safety Engineering

YE Yongjun, LI Xiangyang, LIU Yingyun, JIANG Fuliang, ZHENG Pingwei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 Since 2008,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as undertaken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aster's degree in the field of safety engineering in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running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demand-oriented enterprise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uclear safety engineering masters in the field of personnel trai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ster training program, training mode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determine the training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five aspects of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training mode and related measures of the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safety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s feasible and successful.

Keywords master of engineering; safety engineering; nuclear features; training mode; quality control

0 引言

工程T士培养是我国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大举措。它通过提高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在职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企业实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我国在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长期实践证明,这种“进校不离岗”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避免了传统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固有的局限性,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加快了我国高校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步伐,深受委培单位领导和广大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欢迎[1-3]。南华大学于2006年首批获得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200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达8年之久。特别是2008年南华大学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达成为其下属的核厂矿企业培养一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协议以来,已于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共招收学员138人,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得到了实质性的壮大、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彰显。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围绕如何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进行了努力探索和实践。

1 发挥学科优势,建设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平台

南华大学是具有鲜明核特色的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特别在核科学与技术、核燃料与核资源、医疗卫生、安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已形成较齐全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依托于南华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近年来,为了培养高质量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等央企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打造了以邹树梁教授、丁德馨教授等博士生导师为方向带头人的导师队伍,建设了多个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两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生产运作与安全管理”和“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中心”、两个南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铀矿通风与安全环保技术中心”和“AP1000建造安全技术中心”等。这些校企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场所,而且也为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2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达成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培养质量得以保证的依据[4-6]。由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不同企业、科研院所有各自独特的安全生产任务及安全发展战略,从事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职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划及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南华大学在制定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方式同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以及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交流,共同制定和修订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如:2010年和2012年,中核集团安全环保质量部原主任孙先荣和副主任费洪澄先后到我校调研究工程硕士培训班的工作,并就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指导建议。同时,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骨干教师赴三门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考察,同以上单位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和一线员工就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安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了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经过多次校企协商和长期的实践,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得到了学员企业的认可。2014年11月,安全环保部主任张金涛在与第四期学员见面会时也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肯定。

(1)围绕总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研究方向和课程模块方便学员选择。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安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围绕这一总目标,设置了核安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安全应急管理、安全监测与监控和信息安全等六个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组。为了确保每个研究方向的学员能达成培养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国家工程硕士学位规定的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同时也设置了可供不同研究方向学员自由选择的非学位选修课,以及为非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员学习和了解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本科专业补修课。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是以面向工程实际应用为主,不仅有引导学员了解安全科学国际发展前沿的“安全工程前沿进展”课程,也有让学员系统掌握安全管理和系统安全分析先进方法的“现代安全管理学”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必修课程;还有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开设的“铀矿通风与辐射安全”、“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职业卫生工程学”以及“核安全评价与应急救援”等非学位选修课程。目前,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的人才要求。

(2)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依据国家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由学校负责学生的学位课程学习,课程实行学分制,学员应修满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18学分;专业实践为学员必修环节,由学员在企业完成,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位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去解决安全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员取得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条件。学位论文工作主要由学员在企业完成。

3 依据企业生产需求和学校教学规律,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以适应“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

(1)实行弹性学制。由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工程硕士班学员都是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骨干,岗位工作任务较重,目前采用集中6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学习学位课程,其他时间在企业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工程硕士的相关培养环节,如开题报告、发表学位必须的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等。由于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一些学员会因为工作任务繁忙或其它原因不能按时学习和完成学位论文,所以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目前,工程硕士的学制3年,学习期限2-5年,即最短可2年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对于不能按时完成培养环节的学员,授予学位的时间可延长至5年。

(2)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学员取得入学资格后,学位点将为每个学员指定一名硕士生导师负责学员的培养工作。根据学员选择的研究方向,由导师负责组织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成立指导小组(3~5人),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执行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3)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根据实际需求,学位论文的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目前,学校已建立了健全的校内外双导师制,聘请学员所在单位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作为副导师联合指导。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4 开展学术交流和专家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员的安全科学思维新方式和创新意识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192)、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高度重视,曾下文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的范围之内;[1]而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专门的规定。[2-4]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批准,同时,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专业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因此,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从一开始办学就具有浓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5-7]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模式

1.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的时间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学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学期安排10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灾害防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卫生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新兴的本科专业。[8]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总体上,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可细分为(铀)矿井(核设施)通风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以及矿山爆破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方向可细分为企业(现场)安全评价、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现场)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与评价以及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

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六、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28.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6]蒋复量,王淑云,李向阳,等.基于Internet的《安全管理学》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38-40.

[7]叶勇军,李向阳,蒋复量,等.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52-54.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安全工程;核特色;培养模式;质量控制

0引言

工程硕士培养是我国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大举措。它通过提高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在职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企业实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我国在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长期实践证明,这种“进校不离岗”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避免了传统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固有的局限性,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加快了我国高校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步伐,深受委培单位领导和广大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欢迎[1-3]。南华大学于2006年首批获得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200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达8年之久。特别是2008年南华大学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达成为其下属的核厂矿企业培养一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协议以来,已于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共招收学员138人,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得到了实质性的壮大、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彰显。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围绕如何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进行了努力探索和实践。

1发挥学科优势,建设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平台

南华大学是具有鲜明核特色的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特别在核科学与技术、核燃料与核资源、医疗卫生、安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已形成较齐全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依托于南华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近年来,为了培养高质量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等央企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打造了以邹树梁教授、丁德馨教授等博士生导师为方向带头人的导师队伍,建设了多个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两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生产运作与安全管理”和“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中心”、两个南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铀矿通风与安全环保技术中心”和“AP1000建造安全技术中心”等。这些校企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场所,而且也为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

硕士培养方案学科探索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达成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培养质量得以保证的依据[4-6]。由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不同企业、科研院所有各自独特的安全生产任务及安全发展战略,从事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职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划及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南华大学在制定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方式同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以及下属的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交流,共同制定和修订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如:2010年和2012年,中核集团安全环保质量部原主任孙先荣和副主任费洪澄先后到我校调研究工程硕士培训班的工作,并就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指导建议。同时,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骨干教师赴三门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考察,同以上单位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和一线员工就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安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了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经过多次校企协商和长期的实践,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得到了学员企业的认可。2014年11月,安全环保部主任张金涛在与第四期学员见面会时也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肯定。(1)围绕总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研究方向和课程模块方便学员选择。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安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围绕这一总目标,设置了核安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安全应急管理、安全监测与监控和信息安全等六个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组。为了确保每个研究方向的学员能达成培养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国家工程硕士学位规定的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同时也设置了可供不同研究方向学员自由选择的非学位选修课,以及为非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员学习和了解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本科专业补修课。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是以面向工程实际应用为主,不仅有引导学员了解安全科学国际发展前沿的“安全工程前沿进展”课程,也有让学员系统掌握安全管理和系统安全分析先进方法的“现代安全管理学”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必修课程;还有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开设的“铀矿通风与辐射安全”、“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职业卫生工程学”以及“核安全评价与应急救援”等非学位选修课程。目前,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的人才要求。(2)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依据国家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由学校负责学生的学位课程学习,课程实行学分制,学员应修满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18学分;专业实践为学员必修环节,由学员在企业完成,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位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去解决安全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员取得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条件。学位论文工作主要由学员在企业完成。

3依据企业生产需求和学校教学规律,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以适应“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

(1)实行弹性学制。由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工程硕士班学员都是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骨干,岗位工作任务较重,目前采用集中6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学习学位课程,其他时间在企业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工程硕士的相关培养环节,如开题报告、发表学位必须的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等。由于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一些学员会因为工作任务繁忙或其它原因不能按时学习和完成学位论文,所以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目前,工程硕士的学制3年,学习期限2-5年,即最短可2年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对于不能按时完成培养环节的学员,授予学位的时间可延长至5年。(2)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学员取得入学资格后,学位点将为每个学员指定一名硕士生导师负责学员的培养工作。根据学员选择的研究方向,由导师负责组织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成立指导小组(3~5人),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执行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3)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根据实际需求,学位论文的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目前,学校已建立了健全的校内外双导师制,聘请学员所在单位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作为副导师联合指导。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4开展学术交流和专家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员的安全科学思维新方式和创新意识

考虑到学员均有较好的工程实践基础、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自学能力,工程硕士班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思维新方式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采用了课堂讲授与学术交流、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员离岗在校学习期间,学院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专家讲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组学员开拓学习思路,帮助学员了解核行业和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新动态,引导学员学习。如组织学员按地矿、核电和科研院所等企业类别召开班内交流活动,组织学员与相关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班外交流活动,共同探讨企业安全生产新技术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同时,学院也邀请校内外相关安全专家为学员们进行学术讲座或报告,培养学员的安全科学思维新方式和创新意识,如邀请“核设施安全管理与可靠性技术分析”国防创新团队带头人邹树梁教授作了“核能发展现状与核安全”专题讲座、“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创新团队带头人丁德馨教授作了“铀矿开采中的辐射安全”专题讲座、湖南工学院管理学专家廖可兵教授作了“现代安全管理”专题讲座、中国工程院欧阳晓平院士作了“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实现创新”的学术报告、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设计所副所长余红星教授作了“压水堆严重事故研究及存在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以及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姚仁太研究员和范丹副研究员做了“大气扩散物理模拟技术与进展”的学术报告。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强和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了解,而且也帮助了学员了解核行业和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新动态,培养了学员的安全科学思维新方式和创新意识。

5加强和规范培养过程管理,严把培养过程的质量关

根据学校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协议要求,南华大学需要对学员完成两个不同类型的教育:入学前的GCT考试培训和入学后的学位教育。为了确保考试通过率和培养质量,加强和规范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1)强化工程硕士入学考试培训管理,确保录取率。中核集团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学员均由企业推荐,学员的知识、年龄和应试能力差异较大。为了提高学员的GCT-ME成绩,根据中核集团公司与南华大学签订协议的要求,在GCT考前,中核集团公司将下属企业推荐的学员组织起来,集中来南华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GCT考试考前辅导。为了能使学生们取得好的成绩,南华大学组织有经验的GCT培训教师上课,同时选派两名青年教师作为班主任,分别解决学生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通过系统全面地复习,提高和恢复了考学员的基础理论知识,他们能信心十足地迎接考试,不仅提高了联考成绩,而且也为以后的学位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自2008年招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和第三期共有138名学员经过考前GCT入学培训后参加了考试,共录取了132人,录取率为95.7%。(2)规范培养过程的管理机制,确保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针对“进校不离岗”的工程硕士学习方式,南华大学制定了《南华大学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涉及的文献阅读、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评价、学术交流、实践环节、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等环节质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了确保各环节的培养质量,学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学院成立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任组长,全面负责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工作,副组长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担任,成员由安全工程系系主任、学院研究生管理秘书和硕士生导师代表组成,加强了学院对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大人员投入,每期硕士班不仅有学院研究生管理秘书专职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工作,而且还配备两名班主任,分别由安全工程系系主任和学院学生科科长担任,前者负责学员的学习指导,后者负责学员的在校思想动态和生活。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班级交流信息群,使相关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全体学员保持联络和沟通,保证培养计划和进展协调一致,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相得益彰。四是加强各过程质量的考核,严把学位论文答辩关。根据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学位点成立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的考核小组开展开题报告评价和中期考核,要求学院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且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1篇(工作单位有保密要求的除外)或完成安全工程设计、科研课题或评价报告1份(经安全主管部门评审认定)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送审;所有学位论文通过外单位双盲送审后方可参加答辩。目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四期工程硕士班的138名学员都完成了学位课程的学习,全部满足学位课程32学分的要求。一大批学员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问题,将自己读硕期间获得的新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工程实际,完成了学位论文并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经过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培养,学员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员代表,如中核北方铀业有限公司的丁福龙总工程师、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的孙斌处长以及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的郑有恒处长等等。

6结语

南华大学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共建的核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成功的为中核集团公司开办了四期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累计培养学生138名,已毕业的学员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骨干,有的已走上了领导工作的岗位,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南华大学的核特色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措施是可行和成功的。今后,学校将围绕我国核企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瞄准国家核能产业安全发展规划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在继续加强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的人才培养合作领域,为我国核能产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复合型、应用型的安全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常升,张廷安,戴红,王大海.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08-110.

[2]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04-07.

[3]裴劲松.面向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50-53.

[4]徐景德,张亮,张莉聪,耿东森.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4):78-81.

[5]王纲.合理构建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J].中国冶金教育,2005(1):13-15.

[6]黄建民.培养高质量军工领域工程硕士人才之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08-111.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创新型实验室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7

Abstract Innovativ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its ow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d laboratory, this paper from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major carriers (real laboratory, laboratory culture and teachers and two internal driving forc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 hand on how to build the strong character of safety engineering laboratory has explored and thought.

Key words safety project; innovative laboratory; 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两个一流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国家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实验室在高校与学科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教学、科研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地,同时也是实践践行的主要平台。笔者通过对国内著名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实验室发展现状,对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展开探索和思考。

1 安全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必要性

1.1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本身是一个多大跨度学科交叉的工程性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等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为主要培养方向,①②而核安全和建筑安全更是一个注重实践,直接涉及大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专业。这势必要求安全工程专业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构建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成为当务之急。

1.2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实验室的地位由传统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对知识创新,成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重基础、重实践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在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安全工程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系有环境风洞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实验室、建筑安全实验室等10个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200余万元,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常规性的本科实验教学,但实验室在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建设上仍存在着不足。实验室存在着实验室功能部分重复、仪器设备先进性不够、仪器设备效益低等问题,通过创新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实现实验室的合理规划和实验室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培养和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效益。鼓励教师科研反哺实验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实验室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将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环节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主要包涵有五大环节:实验室实体建设、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实验室实体(即实验室场地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文化(即实验室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的三大主要载体(如图1),这三者直接决定着实验室的性质、特点和水平。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是实验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活动的开展势必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制度、精神文化和实验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同时实验教学的提高和创新团队的发展也会促进它们的发展。这五者间的良性互动为创新型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3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三大载体建设

3.1 实验室实体建设

实验室实体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它是实验室最为具体的载体,是实验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条件。③

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具有鲜明专业方向特色的创新型实验室,集中有限资源确保在优势专业方向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南华大学安全专业围绕核与建筑专业特色设,建立了核与辐射安全、建筑安全、电气安全、起重与机械安全、安全人机和安全检测与职业卫生等实验室。推进跨学科综合先进实验室建设,联合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和土木工程建立了环境风洞实验室,在学科碰撞交融中获得了新的研究视角。

高新仪器设备比重和完备的仪器设备台套数是创新实验教学和创新科研活动能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衡量室实验室先进程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自制教学仪器设备,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将科研与创新精神带进实验课堂。土水特征参数测定及污染物迁移模拟实验台、细颗粒物净化性能测试平台和张力试验台等一系列教师自制仪器设备的使用,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 实验室文化建设

实验室文化建设包括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和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制度是实验室运行的保障,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所在。

(1)实验室制度建设。完备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有序开展的保证,明确实验教师职责,落实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开放、借用制度,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借用制度》等制度文件,精密、大型仪器实施专人负责制度,并及时在南华大学精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登记共享。

(2)务实、创新的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精神文化代表着实验室愿景、目标和共同价值观,合理的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成熟的标志。务实、创新是安全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内在品质,以“务实、创新”为实验室文化核心,通过实验课、课外实验、创新比赛等实验实践不断践行实验室文化,在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同时让实验室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

3.3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室教师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管理和改革的主要承担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双师型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实验室的关键所在。

(1)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在高校大多被定位为教辅人员,主要从事实验室、设备及运维等管理工作,对教研的要求不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不同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组织实验教师去211、985高校考察学习先进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派遣实验室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掌握前沿知识,鼓励攻读更高学位充实提高自己。

(2)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现实验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中年教师断层;在学历结构呈现学历层次偏低,最高学历为硕士;在职称结构呈现结构不合理,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偏低;学识结构呈现失衡,实验教师均主要从事与采矿和环境有关的研究方向。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应注重实验教师的老中青搭配,加强中年教师的培养,根据科学选拔优秀硕士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采取相关政策引进优秀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

(3)“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实验教师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1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创新性安全工程实验室是为企业、社会培养急需且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建筑安全或核安全专业知识,较高的实验实践能力,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期待有效的链接。实验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这要求实验教师善教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驱动力建设

4.1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1)加强特色专业实验教学建设。安全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多的新兴专业,具有宽口径、轻专业的特点,通过多方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办学特色,兼顾市场需求,确定了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两个培养方向。围绕这两个方向建立相应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共开设课程实验21门,共计144个学时,包括9门学科基础课和10门专业课。

(2)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结合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教学,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比重,引入自主实验。通过多层次的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核与辐射安全”、“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建筑安全工程”、“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等8门课程开设有业综合、设计性实验9个,“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进行了自主性实验探索。

(3)将科研引入本科教学。通过将科研直接引入本科实验教学课堂和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师通过对自有科研课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科研的过程及当前领域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 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再以科研项目、科研竞赛、科技创新申报为突破点,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我院在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上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团队的动态稳定性建设。学生面临着毕业问题,团队新老成员的交替是团队的一种常态,而科研项目具有工作量大、周期长等特点,维持团队动态稳定性是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团队每年定期招募新成员,根据新人特点安排老成员进行指导,使其能迅速融入科研团队。

(2)教师的科研带动创新团队的发展。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科研项目积极展开座谈和讲座,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团队,要求学生参与自身课题研究或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及发表。

5 结束语

一流实验室是建设一流专业学科的必要条件,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是建设一流安全工程专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实验室通过完善实验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建设建筑与核特色安全专业、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等途径在实验室软、硬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注释

① 叶勇军,李向阳,蒋复量,王淑云.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52-54.

② 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杨仕教,叶勇军,刘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1:12-18.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教学方法;标准;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杨蓉(1986-),女,湖北襄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系,讲师;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独立学院教改课题(编号:2012CZ004)、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核类主干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团队项目、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编号:205)、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编号:192)、南华大学教改课题(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4-01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改进。[1]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如王路、赵海田等提出要对教师进行经常化和规范化的培养以及采用诸如双语、网络、大作业或课程论文考核法、社会调查考核法等创新教学法。[2]何满辉、赵宏霞等人也根据社会发展提倡“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3+1教学模式,即前三年由高校组织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第四年由学校企业联合定制企业组织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方面的教学活动。[3]

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在安全工程专业从教的体会,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谈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并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有效控制事故发生的知识体系。[4]同时,安全工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直接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5]因此,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教育也必须紧紧围绕工程实践,将可靠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中去。

全国每所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及专业的行业特色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均有较大差别,尤其是专业课的设置,教师能够有效借鉴的课件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讲授更多体现在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包括相关部门出台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基于‘标准’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这里的“标准”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了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这一教学方法的出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依据的。下面以《建筑安全工程》这门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安全工程本科生开设的“建筑安全工程”这门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武明霞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教材。自从国家安监(总)局2002年成立以来出台了很多的部门规章,此外还有国务院根据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出台了很多规定,国家领导人也多次针对安全生产发表过重要讲话。然而部分内容没有能够在教材上体现出来,那么作为任课教师就必须一方面时刻关注国家对建筑行业安全现状的政策动态。另一方面,对于工程类课程,国家行业标准又是教材内容的最根本依据。课程讲授时对标准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教材更新的速度往往慢于标准更新的速度,从而使得矛盾逐渐凸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必须随时留意标准的更新情况。例如,教材中《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应更新为JGJ130-2011等等。

类似情况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多门主干课程中普遍存在,如果从微观上理解应是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同一专业中多门课程都出现同样情况,可以从宏观上归纳为“基于‘标准’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国矿业大学傅贵教授曾指出安全工程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更主要的任务是协调各个部门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培训、灌输安全理念、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借用外部资源教职工识别危险源等方式构建整个企业的安全环境。[6]既然如此,教学更应从标准出发,而又不拘泥于标准,使学生认识熟知规范条文,以便今后在工作中正确运用,防止出现差错。

二、教学质量的提高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系成立于2003年3月,承担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安全专业本科从2004年招生,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是依托于该校的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开办的新专业,在培养模式上采取“两个并重型”,即通用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

招生规模比较大,专业方向比较多,教学质量如何保证?这是南华大学安全工程系面临的严峻考验。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要解决几个重要问题。

1.师资的问题

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目前,南华大学安全工程系只有专任教师10人,兼职教师2人,绝大多数教师本科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从事的研究方向也是与矿业相关的,例如:(铀)矿山通风安全与辐射防护、爆破安全技术、矿山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等与目前该校安全工程分方向教学的要求还不太适应。因此,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类似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网络教育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改善途径。

2.教材的问题

缺乏适用于核安全方向的专业教材。根据调研,仅有南华大学一所高校设置了“核安全工程”专业。因此对于一些专业课程,例如,“核应急救援”、“核安全评价”、“核安全文化”、“核电安全工程”等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制约了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迫切需要整合全校各核类专业权威教师力量开展教材的编写工作。

3.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问题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提高实验和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而且实习效果好坏又决定了本科生对专业的认识和未来的发展。[7]针对这一问题,我院教师虽有开设足够实验课的方案,但是关键问题在于硬件条件不足。那么首先需要加大实验室的投入,譬如安全工程系的实验室建设目前就很薄弱,学校近年追加了30万经费,但这还远远不够,其中仅核电安全仿真实验室估计投入就达150万;其次,还要加强实验和实习过程的管理,避免流于形式。

三、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及行业标准也在不断完善。社会经济与高校教育始终保持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而根据标准督促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和推广的。除了教学方法之外,提高教学质量还应从师资、教材以及实习基地方面进行建设。仅从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来看,就可以明确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层次人员配合,尤其是教师们的努力,并最终将此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以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8(8):27-30.

[2]王路,赵海田,程翠林.高校教学方法改革[J].教学研究,2011,

(3):104-105.

[3]何满辉,赵宏霞,万君.基于产学研的定制式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06-309.

[4]苏昭桂,董文庚.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思考[J].安全,2008,(6):62-64.

[5]刘彦伟,袁东升,牛国庆.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81-83.

[6]杨璇.培养具有通用价值的人才——访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傅贵[J].劳动保护,2011,(6):69-71.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创新型实验室建设是学科专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实验室自身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实验室建设的三大载体(实验室实体、实验室文化和教师队伍)和两大内在驱动力(实验教学和创新活动)着手,就如何建设具有较强特色的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安全工程;创新型实验室;人才培养

0引言

“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两个一流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国家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实验室在高校与学科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教学、科研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地,同时也是实践践行的主要平台。笔者通过对国内著名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实验室发展现状,对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展开探索和思考。

1安全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必要性

1.1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本身是一个多大跨度学科交叉的工程性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等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为主要培养方向,①②而核安全和建筑安全更是一个注重实践,直接涉及大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专业。这势必要求安全工程专业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构建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成为当务之急。

1.2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实验室的地位由传统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对知识创新,成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重基础、重实践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在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安全工程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系有环境风洞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实验室、建筑安全实验室等10个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200余万元,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常规性的本科实验教学,但实验室在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建设上仍存在着不足。实验室存在着实验室功能部分重复、仪器设备先进性不够、仪器设备效益低等问题,通过创新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实现实验室的合理规划和实验室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培养和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效益。鼓励教师科研反哺实验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实验室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将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环节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主要包涵有五大环节:实验室实体建设、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实验室实体(即实验室场地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文化(即实验室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的三大主要载体,这三者直接决定着实验室的性质、特点和水平。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是实验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活动的开展势必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制度、精神文化和实验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同时实验教学的提高和创新团队的发展也会促进它们的发展。这五者间的良性互动为创新型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3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三大载体建设

3.1实验室实体建设

实验室实体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它是实验室最为具体的载体,是实验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条件。③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具有鲜明专业方向特色的创新型实验室,集中有限资源确保在优势专业方向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南华大学安全专业围绕核与建筑专业特色设,建立了核与辐射安全、建筑安全、电气安全、起重与机械安全、安全人机和安全检测与职业卫生等实验室。推进跨学科综合先进实验室建设,联合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和土木工程建立了环境风洞实验室,在学科碰撞交融中获得了新的研究视角。高新仪器设备比重和完备的仪器设备台套数是创新实验教学和创新科研活动能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衡量室实验室先进程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自制教学仪器设备,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将科研与创新精神带进实验课堂。土水特征参数测定及污染物迁移模拟实验台、细颗粒物净化性能测试平台和张力试验台等一系列教师自制仪器设备的使用,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实验室文化建设

实验室文化建设包括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和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制度是实验室运行的保障,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所在。(1)实验室制度建设。完备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有序开展的保证,明确实验教师职责,落实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开放、借用制度,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借用制度》等制度文件,精密、大型仪器实施专人负责制度,并及时在南华大学精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登记共享。(2)务实、创新的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精神文化代表着实验室愿景、目标和共同价值观,合理的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成熟的标志。务实、创新是安全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内在品质,以“务实、创新”为实验室文化核心,通过实验课、课外实验、创新比赛等实验实践不断践行实验室文化,在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同时让实验室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

3.3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室教师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管理和改革的主要承担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双师型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实验室的关键所在。(1)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在高校大多被定位为教辅人员,主要从事实验室、设备及运维等管理工作,对教研的要求不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不同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组织实验教师去211、985高校考察学习先进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派遣实验室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掌握前沿知识,鼓励攻读更高学位充实提高自己。(2)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现实验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中年教师断层;在学历结构呈现学历层次偏低,最高学历为硕士;在职称结构呈现结构不合理,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偏低;学识结构呈现失衡,实验教师均主要从事与采矿和环境有关的研究方向。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应注重实验教师的老中青搭配,加强中年教师的培养,根据科学选拔优秀硕士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采取相关政策引进优秀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3)“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实验教师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1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创新性安全工程实验室是为企业、社会培养急需且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建筑安全或核安全专业知识,较高的实验实践能力,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期待有效的链接。实验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这要求实验教师善教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4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驱动力建设

4.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1)加强特色专业实验教学建设。安全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多的新兴专业,具有宽口径、轻专业的特点,通过多方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办学特色,兼顾市场需求,确定了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两个培养方向。围绕这两个方向建立相应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共开设课程实验21门,共计144个学时,包括9门学科基础课和10门专业课。(2)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结合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教学,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比重,引入自主实验。通过多层次的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核与辐射安全”、“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建筑安全工程”、“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等8门课程开设有业综合、设计性实验9个,“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进行了自主性实验探索。(3)将科研引入本科教学。通过将科研直接引入本科实验教学课堂和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师通过对自有科研课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科研的过程及当前领域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再以科研项目、科研竞赛、科技创新申报为突破点,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我院在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上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团队的动态稳定性建设。学生面临着毕业问题,团队新老成员的交替是团队的一种常态,而科研项目具有工作量大、周期长等特点,维持团队动态稳定性是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团队每年定期招募新成员,根据新人特点安排老成员进行指导,使其能迅速融入科研团队。(2)教师的科研带动创新团队的发展。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科研项目积极展开座谈和讲座,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团队,要求学生参与自身课题研究或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及发表。

5结束语

一流实验室是建设一流专业学科的必要条件,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是建设一流安全工程专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实验室通过完善实验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建设建筑与核特色安全专业、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等途径在实验室软、硬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作者:汪弘 杨蓉 李向阳 蒋复量 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项目: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安全工程为例”(项目编号:2015-242)

注释

①叶勇军,李向阳,蒋复量,王淑云.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52-54.

②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杨仕教,叶勇军,刘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1:12-18.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安全工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许多研究者对独立学院的现有办学模式进行了总结,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浙江师范大学的季诚钧教授就将其分为了七种,即:高校独家举办模式;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模式;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举办模式;中外合作举办模式;公立高校收编民办高校模式;校与校合作模式。①不论是哪种模式,独立学院始终对母体高校有着依附性。许多时候,大家一直在强调要实现独立学院的独立,但事实上能够充分依托母体高校也是其成功办学的途径。独立学院定位于教学型,实行大众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母体高校资源相对充足,主要体现在图书资源、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而这些资源又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相比较而言,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条件又往往多于文理科专业。因此,独立学院在各专业实践教学上应一方面依托母体高校的条件,创造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必要的纽带关系;另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结合专业特点做好实践教学的充分改革,最大化实践教学收益,加深学生对学院的信任度。

1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众学者们基本没有异议,多主张以“能力中心模式”组织教学,开拓创新强化实践教学。但是,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的孙科峰指出独立学院实验教学存在其瓶颈,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独立学院生源有自身特点,二是教师缺少科研、工程和社会实践背景,三是未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局面,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②此外,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还存在实验室建设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结构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专职教师结构不合理,校外实践少且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③

2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概况

船山学院是南华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独家举办的独立学院。2012年2月22日,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讨论正式将南华大学列入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当然由此带来的机遇将不言而喻,学校获得的相应的支持力度势必增加,一方面师资队伍会不断充实,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会在更多的鼓励政策和资金资助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母体高校的建设背景,恰恰为船山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学院可以此为契机创造条件实现资源共享,加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部分课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增加学生参与度,利用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提高学习的兴趣,便可有效优化办学条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船山学院是教学型学院,以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它依托南华大学开设了部分相同专业,其中包括安全工程专业。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系开设了安全工程(含建筑安全工程方向)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安全工程)专业,其中后者又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专业和湖南省特色专业,正重点投资完善实验室资源,南华大学顺利进入本科一批招生院校行列后更是注重加大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力度。船山学院的安全工程(核安全)专业,在南华大学建设特色专业的同时,显然是搭了个顺风车,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3 国内优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建设借鉴

2013年2月,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主持的2013中国独立学院评价课题结稿。他完全按照本科大学的指标体系,根据国家对独立学院的定位,调整人才培养项占比85%的高权重,对全国297所独立学院进行评价,系统介绍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学科实力、教师创新能力等多项办学指标。本文选取排名靠前的几所独立学院进行了调查,了解其实践教学建设现状,总结在实践教学上的独特可取之处,便于借鉴。

(1)师资队伍的多途径壮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队伍专兼结合,而专任教师占比较大,并且职称、学历均较高;同时聘请浙江大学院士及一批海内外高水平知名专家学者,来拓展学院教育资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则以三种形式来建构教师队伍:一是社会公开招聘,包括刚退休的老教授;二是充分利用厦门大学的教师资源,选聘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形成兼任教师队伍;三是面向与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院开设系列讲座,形成特色教师队伍。

(2)利用与母体高校的纽带关系,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平台,提供更多机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一年级优秀学生有机会转入浙江大学本部相关专业学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也有相同的做法:每年在一年级学生中选拔1%的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本部相关专业学习;在四年级中每年选拔百余名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3)重视实践教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的“TPE模式”;还开设了一个设计创新实验班作为试验田,它要求每位实验班学生能够在毕业前能够产生2项以上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对实验班成员开设计算机、自动化之类的接口课程,并通过导师制、项目参与等方式,对成员提出相对普通班更高的要求。此外,学院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投入到实验室建设的费用已经超过人均1万元,并会进一步增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立了专门的国际交流基金,每学年寒暑假资助学生出访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的实践活动;并构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大学生科研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申请各类专利,甚至有学生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且出版专著。

4 船山学院实践教学优化的几点措施

与各名校下的独立学院相比,船山学院尚有某些条件并不具备。为了更好地有的放矢,笔者开展了一项关于学生对实践教学态度和建议的调查,调查仍以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共发出19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份。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现有实践环节过少,希望增加实践量,只有个别学生认为实践量合适,没有人认为过多;在实践类型上,学生更倾向于能够亲自动手参与,认为可动手操作的实验课(譬如电工电子实习)和专业实习环节收获最多;在实践过程的控制上,出现两种观点:一是希望老师放手让自己设计实验并验证,二是全程在老师指导下由自己完成,但观点一又多于观点二人数;在实践形式上,学生普遍认为现有实践形式不够丰富,且对科研类的实践表现出兴趣;对实践的导向认识,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应以就业为目的。总而言之,学生对实践环节对动手参与的诉求相当强烈,并且目的性明确,关注实践中获得的满足感以及是否符合就业需求。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借鉴优秀独立院校的成功经验,对船山学院实践教学提出几点优化措施。

(1)增加实践份量,主要从实验课考虑。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主理论,辅实验,通常几十学时的课程只有几学时的实验,多占5%~10%之间。对于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学时少加上实验设备器材数量有限,实验总显得仓促且不能深入。另外,实验性质应倾向于学生多参与的设计类、综合类或验证类、控制模型参观类,实验中可由学生提出想法,经老师认可后由学生自行操作,分组进行。如为参观实验,以5~10人一组为宜,由老师先对第一组讲解,后选出理解较好的学生向第二组讲解,老师在一旁补充纠正,依次类推。此做法可锻炼学生的能力,也能很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

(2)丰富实践形式。除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课堂下的实验教学、校内校外实习,还应有更多的实践形式。如经常性地开设各种讲座,规模不一定多大,但一定控制好主题,以学生关注较多的与就业相关的专业性或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如何发挥等讲座,讲座人员可以是科研领域专家、工程师、企业高管,甚至可以是刚工作一两年的毕业生谈自己的感受。

(3)与母体高校搭建畅通的桥梁。一方面利用母体高校的资源,另一方面采取合理可行的方式将优秀学生输入母体高校,这一点以浙大城市学院为参考。对船山学院来说,创造优秀学生保研南华的条件,还可组织专业竞赛由母体高校和本院同专业学生共同参加。作为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和教师,最不应有的观念是刻意将独立学院学生与其他本科学生区别开,事实上独立学院的学生能力并不差,必须扭转以往的偏见,有高要求,才会有高水平的学生。

(4)师资。除建立充足的专任教师队伍,聘请母体高校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之外,还可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定期授课,形成稳定的模式。

(5)实践教学管理。以优秀独立学院的成功经验为例,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学院实践教学的各项事务,包括管理与改革的组织和实施、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践教学文件的审核、专业学科竞赛类活动、各实践环节的组织管理,以及相关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等工作。专门的机构有专门的责任,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注释

① 郑婷婷.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② 孙科峰,蔡杭锋.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瓶颈与应对机制的构建.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11(1):21-23.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66-03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过去一直定位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1991年国家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旨在改变研究生教育类型单一的不利局面;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进行了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改革,扩大了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1-2]。目前,我国已设置40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年招生总数从2009年的11%提高到2015年的50%左右[3]。目前,全国已有51所高校设置了安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人数逐年稳步增加。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与国家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差距;(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缺少职业性,与学术型硕士没有区分度或者不明显;(3)师资队伍不足,“双导师制”落实差强人意;(4)生源结构单一、质量相对较低、学生认同度还不太高;(5)校外创新基地还不完善,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南华大学于2006年获首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学校在该领域最早开展铀矿山通风与辐射安全、核电安全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形成了以铀矿冶通风与辐射安全、气载放射性安全监测技术、核电站安全人因工程、核电建设安全技术管理等具有核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校拥有“国家核应急教育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4]。该专业领域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外,学校还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每两年联合培养40名左右的安全工程在职硕士研究生,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近年来,学院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5]。

二、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6]。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近年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其中培养目标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着重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要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研究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具有定向、调控和评价等功能,处于培养模式的核心地位[7]。本学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前后经过两轮的修订和优化,修订过程中主要调研了兄弟院校的做法及结合了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使该目标能满足国家和行业需求,特别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南华大学对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安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

第二,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要求掌握现代安全工程和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生产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火灾与爆炸、公共安全应急等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现代生产企业以及各类安全机构服务。

第三,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应该拥有扎实的安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多种能力:(1)有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进行安全系统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4)有根据安全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5)有多种安全科技训练的综合能力;(6)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7)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深层理解;(8)有很强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外语能力;(9)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知识;(10)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对研究生的培养要实现以上全部10项能力确实比较困难,但是要求学生达到以上大部分要求,或者在培养过程中要求相关方注意培养学生以上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经过两轮的修订,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设置。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修满不低于3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为必修,不计入总学分。总体上来说,课程的设置较好地体现了南华大学的核特色。

此外,学院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以丰富研究生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近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校内外专家作了“台湾核电发展与核专业人才培养”、“改变观念,夯实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铀矿通风技术体系”、 “大气扩散物理模拟技术与进展”、“人因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概述”、“铀矿开采中的辐射安全”和“安全核能源的发展与可替代前景”等学术讲座,这些学术讲座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进一步彰显了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办学特色。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包括研究生理论课程授课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研究生导师(含校外导师),文中没有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展开讨论和研究。

在近年来,安全工程系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先后从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和培养了数名安全工程专业以及相近专业(如安全技术及工程、矿业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核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博士。安工系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超过80%,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接近50%。毕业于不同高校和专业的博士加入可以优化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队伍,增加师资的多元性,改进教学效果。

在校内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比如学校在岗位津贴的评聘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导师有一定的要求,学校的关键岗位中的第九级、第十级岗位都要求是硕士生导师,且必须领衔指导一名以上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安全工程系先后有四名年轻教师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进一步充实了导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8]。安全工程系近年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中核272有限公司、中建一局等,经费由学科建设平台经费进行资助。近年来,有两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七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六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资格证书,五位教师取得高、中级爆破工程技术人员作业证。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核272有限公司、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和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十多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指导十余名硕士毕业,成效显著。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学院建设了三个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与中核272有限公司建设的“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AP1000建造安全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与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合作建设的“铀矿通风与安全环保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近年来,有10名学生在基地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且情况较好。近三年来学生在基地完成的论文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近三年来学生在基地完成硕士论文情况一览表

三、成效

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表现在:

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优化,能满足国家发展和核工业发展的需求。第二,课程体系设置具有明显的核特色,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对课程体系形成有效补充。第三,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明显提升,硕士点办学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目前,安全学科领域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硕士生导师15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项目20多项,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横向科研项目近30项,年均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在国内核心专业期刊和国际会议150余篇,出版专著6部。第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基地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系统内就业渠道拓宽。2014年有2名学生分别就业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和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2015年有3名学生分别就业于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中核深圳凯利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核电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四、建议

第一,文中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结合国家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进行改革。

第二,结合学校的核特色,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外实习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第三,该学位点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工作:(1)课程库的开发与建设;(2)实习基地的拓展与巩固;(3)提升导师的科研能力,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为培养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

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2]杨国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

浅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

[3]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

研究,2013,(5).

[4]李向阳,蒋复量,旷梅华等.“铀尾矿库退役治理

技术中心”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J].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5]蒋承,罗尧.专业硕士的就业意愿研究[J].北京

大学教育评论,2014,(4).

[6]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

[7]杨秋波,陈金龙,王世斌.职业能力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目标生成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3).

[8]张斌梅,林荣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

上一篇: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务审核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