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3:37:48

过渡教育论文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测验工具

本研究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5]测量大学新生和大二学生的适应性状况。问卷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的适应性、生活自理的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状况表现等维度。用自编的《规则意识问卷》测量大学生关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基本规则、学习相关规则等三个方面的规则意识。

(二)数据收集

1.问卷调查法:本文旨在探讨学生在适应性上是否有差异。故选取2013年新入学学生及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大一学生100名,大二学生121名。涉及理科、工科、管理、文科等不同学科。

2.个案访谈法:对大一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学生高中毕业后到进入大学后一段时间里的生活轨迹,梳理能够对规则意识产生影响的因素,并验证问卷调查所得出结果是否可靠;对大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其在入校初期的经历,并听取希望得到怎样的过渡教育指导。

(三)分析方法

1.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一、大二学生在三种规则之间是否有差异。

2.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三种规则意识之间是否有差异。

3.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一、大二学生在适应性各个维度上是否有差异。

4.对个案访谈法收集的描述性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二、结果与讨论

(一)适应性状况的结果与讨论

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只在环境的总体认同一项上,大一、大二学生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F(1,217)=4.42,p=0.037]。这说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学新生总体上能够适应大学生活,不能适应大学生活、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特别支持的学生是少部分。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适应生活,学生有自适应能力,这反驳了以往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人们主观认为有很多学生需要特殊支持的观点。长时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只是个别的存在,而个别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案例干扰到对群体现状的判断,尤其表现在大众对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归因上有偏差。过渡教育既要关注在适应性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要大力推进占学生中大部分的一般群体的发展。

(二)规则意识的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生活基本规则、学习基本规则两两之间的相关性都较低。学生在学习规则和校园其他生活规则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学习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校园生活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分离。进一步分析得出,大一、大二学生在学习基本规则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余两种基本规则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发现:

1.规则的建立过程

规则的建立和适应新生活是同步分阶段进行的。根据从访谈中获得的描述性信息,归纳出学生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的初期规则的建立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自我建构阶段。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课余活动、职业发展等有一定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建立在原有经验和来自教师、亲朋好友的经验基础上,都是在非亲历经验的累积,具有模糊、片面、松动的特点。

(2)信息获取阶段。一方面,学生会接受来自学校组织的集中入学教育、参观、讲座、学校管理手册学习,进行学校正式规则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学生组织,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了解高年级学生对学校规则的解读,这些解读在学生之间流动。在这个阶段,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

(3)评价、重构阶段。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将其与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进行比较,尤其是与第一阶段自我建构时的信念进行比较,重新审视规则。对规则有较全面的认知,构建新的规则。在这个阶段,出现多种形态。第一,若自我建构的规则和入校后,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学生间传播的规则都较吻合,则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第二,若学生自我建构规则和学校教育和学生间传播的规则之间任意一个产生冲突,都会导致学生的自我冲突,会进行更复杂的评价。

(4)指导行为阶段。新的规则建立起后,在其作用下引导行为发生。规则建立之后,学生将会应用规则来开展活动。

2.学生对规则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信息传递与获取方面。从学生获取规则信息的途径来看,主要有学校集中教育、朋辈学生传播、教师课堂渗透。教育者希望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期望在最大限度上给学生以指导,希望把更多的技能教给学生,教师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置,忽略了学生在入学初期需要处理的事情过多,心理能量流失太快,对信息的加工不能及时进行等因素,导致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精力投入、教育方向选择上出现教育资源分配零散、教育精力投入分散、教育方向不明等现象。入学教育没有实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环境适应、生理调整、人际适应等方面的自适应性,使得教育资源浪费;而在学习适应、职业认识等方面缺乏关注,过度寄希望于学生的自适应。在学生能够自适应的方面采取很多的措施,而在学生不能完全自适应的方面采取的措施太少。

(2)信息加工方面。在以上四个过程中,容易形成对规则误解或者对规则形成冲击的环节在于上述第一个和第二个过程。在非亲历经验中,传播者的素质、权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态度的形成。在学生组织中,核心人物的态度对成员的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组织中成员的思维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有限的,迫于团体的压力,成员往往会朝着团体的共同方向转变,进而保持与团体的一致性,消除压力感,而倾向的方向多与领导者一致。

(3)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规则建立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学生在规则意识的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假性”适应的状况。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过渡教育前置

教育既是一项阶段性的活动,也是一项连续性的活动。学生在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要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作为后一个阶段教育的高校而言,需要向前走一步,去迎接学生,防止脱节现象的发生。通过新媒体,学校网站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学校、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校园文化等,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确切的信息。

(二)整合资源,过渡教育小班化实施

由于目前参与过渡教育的工作者很少,在社会上还鲜有进行适应性支持的培训团体,在进入高校之后也受制于高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没有充足的师资进行小班化的教育,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整合各个部门的教育资源,推动过渡教育的开展。高中也应该承担起对学生的过渡教育,放弃以往到大学就可以肆无忌惮娱乐的思想,不再把“轻松的大学生活”作为刺激学生学习的手段,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大学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则,高中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对大学的态度。可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到过渡教育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技能。家庭也是过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总之,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构成的一体化教育模式。

(三)朋辈教育者素质提升

朋辈教育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隐形课堂,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建立起规范的朋辈教育体系,规范对朋辈教育者的管理,将朋辈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把日常教学活动和朋辈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朋辈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朋辈教育的开展状况,招募合适的朋辈教育者,进行培训考核;对朋辈教育开展的内容,教师要有所了解,并在实施前进行指导,实施之后给出恰当的评价,使得朋辈教育者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四)价值澄清

价值观念是人的内在观念,往往不能被清醒地意识,因此,难以直接指导人们的行为,需要对它进一步澄清。过渡期学生对价值的取向还处在波动中。在高中阶段,学生过度透支心理能量应对高考,在进入大学时存在相当程度的心理补偿,在学习之外的兴趣上投入巨大的资源,对学习的资源投入降低,甚至对之前形成的良好的习惯、品质进行否定或淡化。进行价值澄清,使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化。引导学生对大学的意义进行思考,在清晰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用信念推动行为的发展。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正反观点类作文;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学习正反观点对比类作文常用句式;

2.掌握英语作文写作步骤;

3一句多译练习;

4.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任务一:英语正反观点类作文常用句式

【课前预习检测】我不懂,我要问

1.导入部分:We had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Opinions about ...are divided/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ideas/opinions

2.表达观点:Some are for(赞成) the idea.../...of them hold the opinion/think that.../...of the class are in favor of (赞成)the idea that...

3. 不同观点:However,... of them hold a different view that .../hold the opposite (相反的)opinion./People who are against it don’t think so.

4.表达自己观点: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任务二:英语作文写作步骤

【合作探究】老师来帮你!

步骤:1-6,(1)审题;(2)翻译要点;(3)连词成句;(4)连句成篇;(5)润色;(6)检查抄写。

任务三:实战演练巩固

【师导生学】我学习 我明白!

实战操练:最近,你校同学正在参加某英文报组织的一场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公园要不要收门票?请你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给报社写一封信,客观地介绍讨论情况。(60%的同学认为不应收门票:(1)公园是公众休闲的地方;(2)如收票,需建大门、围墙,会影响城市形象。40%的同学认为应收门票但票价不宜过高:(1)支付园林工人工资;(2)购新花木)

1.审题

(1)确定文体:正反观点议论文;(2)讨论主题:公园要不要收门票;(3)确定人称:第三人称;(4)确定时态:一般现在时、将来时必要时用被动语态。

2.翻译要点

(1)收门票(charge entrance fee);(2)公众休闲的地方(a place for the public to rest and enjoy themselves);(3)建大门、围墙,影响城市形象(build gates and walls, affe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city.)(4)票价不宜高 (the price should not be high);(5)支付园林工人工资 (pay money for garden workers);(6)购买新花 (buy new plants and flowers)。

3.连词成句、润色

(1)The topic of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recently .there are two sides of opinions about it/Our opinions are divided on this topic.

(2)Sixty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hold the view that entrance fees should not be charged .(同位语从句/被动句)

(3)A park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rest and relax.(定语从句)

(4)With entrance fees charged,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build gates and walls,which will do harm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city.(with复合结构)

(5)The income from entrance fees is used to /is made use of pay the gardeners and buy new plants and flowers.(高级词汇)

4.连句成篇

【达标检测】小组来比赛 Come on!

给出这篇作文的范文,去除所有连接词、过渡句以及插入语,让学生做挖空练习。并总结英语作文中常用的连接词和过渡句。

First,Second,Third,Last /Firstly,Secondly,Thirdly,Finally(表示特定的顺序关系) What is more;Besides;In addition:To make the matter worse(表示递进) I think/ I firmly believe that ...In my opinion,/Iin my view(表达个人观点的用语)

5.检查抄写

任务四:归纳总结

(正反观点式议论文模板我学习,我快乐)

Recently we’ve had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we should...there are two sides of opinions about it.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in favor of it. Here are the reasons. First... Second... Finally... However, the others are strongly against it. Their reasons are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place,...What’s more...In addition

Personally,the advantages overweigh the disadvantages,for it will do us more good than harm,so I support it.

【作业布置】

下面是你班班会上以“中学生是否能佩带手机”为题进行讨论的情况。请你写一封信给21st Century报的编辑说明该情况,并表明你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王瑾.新课改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文摘首页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范文英语学习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幼儿教育故事大王教育论文高考专题节日庆典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中国教育文摘>化学论文>教学内容CAI课件的设计_化学论文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410:24:06人:yujklj68kfg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教师已经尝试计算机辅助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CAI软件一般由教师自己设计、编制,编制时必须遵循教学原则,要符合科学性、艺术性,同时还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工作。

课件结构

课件结构应采用超媒体结构。超媒体是基于超文本支持的多媒体,多媒体的表现可使超文本的交互界面更为丰富,由多媒体和超文本结合发展而成的超媒体系统目前已成为一种理想的知识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CAI设计采用超媒体结构,既方便了教师操作,又可以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由选择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字、声、图的设计

1、文字的设计

CAI软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设计时要做到:

(1)文字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

文字内容应尽量简明扼要,以提纲式为主。有些实在舍不去的文字材料,如名词解释、数据资料、图表等,可采用热字、热区交互形式提供,阅读完后自行消失。

(2)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对于一屏文字资料,应该随着讲课过程逐步显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引入时,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动画效果,也可伴有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形文字内容的字号要尽量大,选择的字体要醒目,一般宜采用宋体、黑体和隶体。对于文字内容中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要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加以区别。

(4)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文字和背景颜色搭配的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长时间看了以后不累。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以下列出几种具有较好视觉效果的颜色搭配方案。文字颜色/背景颜色白色/蓝色白色/黑色白色/紫色白色/绿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黄色/黑色黄色/红色

2、声音的设计

CAI软件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效果声。人声主要用于解说、范读、范唱,在CAI软件中应用较少。软件中,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音乐和音响效果的设计时应注意:

(1)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以增强感染力,过渡性内容选择轻快的音乐。

(2)音乐和音响效果不能用得过多,用得过度反而是一种干扰信息,效果适得其反。

(3)背景音乐要舒缓,不能过分的激昂,否则会喧宾夺主。

(4)要设定背景音乐的开关按钮或菜单,便于教师控制,需要背景音乐就开,不需要就关。

3、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设计

CAI软件中,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占较大比重,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也会起到负作用。

(1)图的内容要便于观察图形、图像等画面设计要尽可能大,图的主要内容处在屏幕的视觉中心,便于学生观察。

(2)复杂图像要逐步显示。对于较复杂的图,如果一下子显示全貌,会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不便于教师讲解。应随着教师讲解,分步显示图形,直到最后显示出全图。

(3)对于动画和视频图像,应具有重复演示功能。

对于动画和视频图像,学生可能一次没看清,最好设计重复播放按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重复播放。

注意事项

(1)注意色彩的合理应用

色彩的应用可以给课件增加感染力,但运用要适度,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原则。如:色彩搭配要合理,色彩配置要真实,动、静物体颜色要分开,前景、背景颜色要分开,每个画面的颜色不宜过多。

(2)尽量加入人机交互练习。

设计CAI软件时,适当加入人机交互方式下的练习,既可请同学上台操作回答,也可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操作;这样做能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注意字、图、声的混合例如,对于一些动画,由于其自身不带声音,设计时,应为动画配上适当的音乐或音响效果,这样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功能,有利于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些重点的字、词、句,除了采用不同的字号、字体和字形加以强调外,也可以运用动画、闪烁等技术,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浅谈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几点看法 新课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导入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探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探究 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思考 关于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思考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思考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教学的实施 浅谈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贾子兴")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现代认知心理学已经揭示出学生已经掌握的低级知识、智力、技能是 学习高级知识、智力、技能的先决条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育,此,将初高中化学教育有机的衔接起来,是缩小初高中化学教育的差距,提高中学化学 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和手段。 关键词:初高中 化学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高中所有学科中直观性和趣味性最强的学科之一。化学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依据是与一般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依据相通的,可以借助选择一般教学策略的思路加以实施,从可操作的层面上来说,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加上化学学科特色,也随之带来了化学教学策略的复杂多样性。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他们也必须面对一个与初中完全不同的环境,对学校、教材和教师都要有一个适应期,如何在适应期中做好初、高中衔接,对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高一学年对整个高中阶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是初中生适应高中教学的重要阶段,也是初、高中教与学衔接的重要阶段。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分化主要就在这个时期。 在复杂和多样的背后,其一般规律是什么,结合具体应用到初、高中化学教与学衔接问题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是本文力图说明的问题。为此,根据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在这一方面作了如下研究: 为了探讨影响教学衔接的因素,本文从初、高中两个阶段对教学现状 作了调查,发现影响教学衔接的因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一,无论是初中 还是高中,都有一些教师,他们的衔接意识淡薄,教学观念落后。尤其是高中老师,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中往往起点高、步子大,致 使一大批学生一开始就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二,很多高一新生然升入了高中,但是并没有为高中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在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化学学习的适应性影响着他们过渡阶段的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学习,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是容易将这个问题忽略。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醒初、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概念,并运用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分析后提出了解决初、高化学过渡时期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几个学习策略如下: 一、深入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教学中以旧忆新、新旧联系进 行知识衔接。二、在高一这样一个特殊的学年中,面对高一新生这样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迅速发育的特殊群体,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策略,才有可能有效避免学生的分化。三、根据 化学学科特点,进行学科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醒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概念,并运用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分析后提出了解决初、高化学过渡时期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几个学习策略,即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就做好入学初期的准备工作,教师应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注重学生各个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独立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从高一起就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合作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五、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教学,要学会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走到学生的心理,笔者根据以上的措施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对其中一所中学高一学生进行了实验。发现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都比较融洽。

其实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化学这一科的任务,应该是各个学科共同应该去解决的难题,需要各个学科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在提高教学成绩的路上还是任重道远,希望你我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胡耐玲 初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中心。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 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 ?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 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

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我继续与学生对话:“有句科学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做短日照处理,终于在夏天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此时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材料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引导者。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 浅谈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浅谈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朗读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读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情境教学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谈多媒体在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谈多媒体教学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如何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析如何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浅谈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教学 浅议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业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多媒体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应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升学习兴趣,会取得一些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有其巨大的优势。【关键词】高中语文多媒体职业高中优势激发兴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会起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只粉笔,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于现代的教学需求。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易于控制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全方位的立体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情境,充分发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语文教学成为共同参与、学习的多维动态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 多媒体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可以节约教师的板书时间,使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成为可能,而且声音、图像的视觉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理应得到推广。我尝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之中,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使略读和快读得以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更有效的写作交流方式;指导学生做好专题性研究学习,为语文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有些单调的阅读教学素材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突破了课堂天地狭小,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把教学作为简单的解说手段,而需要把教学与生活相交融,将其上升为一种艺术。由于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特殊性,这种理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碰撞的时候,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多媒体的运用,使课程的导入形式变得多样,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录音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几幅《三峡》图,同时导出: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再最短的时间里最深的感受到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3.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来不及做笔记。所以我们的目标是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由于学生阅历少,对山中风景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作者笔下空中楼阁的的造型特征,无法领略空中楼阁的美妙。于是利用课件,将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美感。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空中楼阁的美景,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4.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和审美教育意识

上课的时候,教师可通过教唱歌曲,使学生感知文章的节奏美、旋律美,可以借用词曲优美动人的歌曲作品上一段简单的音乐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方面的有关概念,理解音乐旋律与表达情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们可以通过经典演唱来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也要注意文章的风格以及课件整体颜色要搭配协调,如设计《荷塘月色》的背景,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紫色系列作为背景色来衬托作者时时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忧思;5.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激愫,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6.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不可缺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其次,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活动信息以幻灯片、电子图书、个人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亲身地实践了一次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心智技能的内涵特征及在写作过程中的意义

(一)心智技能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大类。程序性知识是办事的一套操作步骤。 程序性知识又分两类,一类为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智慧技能(心智技能);另一类为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后者又称策略性知识。[2]R.M.加涅认为智慧技能是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用来对内调控的,因而在R.M.加涅理论中,智慧技能的定义就是“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3]

R.M.加涅的女儿E.D.加涅,提出程序性知识划分为两个维度,其中一个就是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与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只适用于特殊领域,而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作文心智技能属于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

至于心智技能的特征,还得从前苏联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观点说起。8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理论方面主要受前苏联的影响,心智技能方面主要采用加里培林的观点,他认为智力活动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默默地完成的。我国的著名学者冯忠良先生认为,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切反映智力活动的主要特征。他把心智活动的特征归为三点:第一,就活动的对象说,是一种观念的活动。第二,就活动的进行说,它是在头脑里,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地完成的,具有内潜性。第三,就活动的结构说,智力活动具有简缩性。[4]并且他认为智力技能指的就是这种智力活动的方式,基本表达了他对心智技能的看法。

我国学者吴庆麟根据对大量资料的研究,归结出心智技能的四个方面的特征:这类知识的动作速度极快,在启用它们时人几乎豪无意识;具有惊人的准确性,它们几乎总能产生正确的预期铜佛;人对于这类知识一般缺乏控制;人们一般不能对这类知识作言语描述。[5]他的理论比较具有概括性。

(二)心智技能在写作过程中的意义

作文心智技能关系着学生作文产出方面的问题,是学生能否顺利写出作文的关键。写作是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技巧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活动,既综合地体现了学生的水平,同时又对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理所当然成为了考试的重点内容。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给予大量的作文技能指导,还通过让学生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来进行熏陶,然而有时事与愿违,还是会有一些学生写出的作文不能达到要求。这就涉及到了心智技能,也就是说学生虽然掌握了作文的规则,实际操作却还不行。心智技能与陈述性知识不同,它需要大量练习,熟练了才算掌握,因此学生如果没有真正掌握作文方面的心智技能,他也许能够在理论上滔滔不绝,但却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因此,这便要求教师除了讲授作文陈述性的知识,还要注重心智技能的培养训练。

心智技能的培养训练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注重心智技能的教学更偏重于学生内在的学习,更能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二、心智技能在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培养

我国学者冯忠良在《智育心理学》中提出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他把心智技能形成分为三段:1.原型定向,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原型操作,即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6]其实从表面看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大致和这三段论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讲述写作相关知识,然后学生开始写作,最后评讲。然而这套方法的实际效果却不佳,也一直以来受到批判,原因何在?主要是没有体现出心智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过程,教学没有给学生知识内化提供指导,也没有针对性地分阶段进行训练。

在写作教学上,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作文心智技能的指导上,注重训练。首先,应找到能表现学生写作过程中头脑里看不到的思维过程的原型。这个原型可以是权威专著上的,也可以凭教师多年经验归结,当然专著的原型可以更科学些,然后进行原型模拟,也就是摸拟原型对学生一步步进行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前苏联心理学家兰达,就是原型的最初的提倡者。作文教学设计可以根据科学的原型,把综合训练与分项训练相结合来进行。

(一)综合训练

关于中学生写作原型,我国学者韩雪屏就提出了一个较为细化的写作内在结构:计划――构思――转换――执行――调整。计划阶段:形成动机、认识语境;构思阶段:确定主要内容、搜索记忆信息;转换阶段:记下语义初迹、提炼中心命题、编织命题网络;执行阶段:认真选择体式、规范书写字句、严格遵循行款、正确使用标点;调整阶段:检查失误、修正谬误、润色文句。[7]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此原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写作课进行作文综合训练的教学设计。如在第二个步骤“构思”中,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确定的作文主要内容及大脑中搜索的可用的相关材料,如议论文写作中想用的实例、理论等,都写在纸上,然后进行讨论。第三个步骤“转换”,让学生写出文章主旨,列出作文提纲。总之,让学生把动笔之前在大脑里发生的事情外化,通过多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写作前的计划。写前做充分的准备能让学生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二)单项训练

也就是说作文课以单独的项目作为单位进行教学。单项训练可分两类,一是按韩雪屏提出的写作内在结构,进行分阶段地练习,如:一堂课只练习计划和构思,另一堂课只练转换。另一类是按中学阶段要练习的作文文体来练习,按文体作文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个文体又可以分别分为若干个项目,如议论文可分为解题部分、绪论部分(首句、首段)、本论部分(句群的逻辑结构、常用论证的九种方法、内容与结构层次)、结构部分(内容、尾段和尾句)、议论文的过渡、结构列纲、检查修改。这些都可以作为单项进行训练。在单项训练中具有普遍性的教学步骤是:(1)讲解。讲解每一项的定义、特点、公式、例子和注意事项。(2)讨论研读。讨论与本项有关的范文、词语。范文、词语应尽可能地具有代表性,让学生体会该项的特点。(3)练习。按教师的作业要求进行半独立或独立作业。作业可以上完一项就进行练习,也可以是上完几项再一起进行一次性练习。作业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在当堂完成,内容不需太多,达到目的就行。(4)讲评。按单项要求进行讲评,可师生共同讲评,只要符合本项要求即可。(5)布置作业。课后可布置作业,适当增加练习率,能促进学生的熟练程度,达到自动化,以形成相应的技能。这主要是课堂教学步骤,课后教师还可敦促学生平时多按单项进行积累,多做笔记多练笔。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等于“授之以渔”,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由于心智技能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如今已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要真正把作文心智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还任重道远。

注释: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皮连生.智育概论――一种新的智育论的探索[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04,41-49.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08,129.

[4]冯忠良.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04,112.

[5]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8,92.

[6]冯忠良.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

[7]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韦志成,韦敏.语文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

[7]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冯忠良.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9]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0]皮连生.智育概论─―种新的智育论的探索[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04).

[11]韩雪屏.言语能力结构与言语心智运作[J].高师教育研究,1994.

[12]刘电芝.智力技能的新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4).

[13]高民,邵瑞珍.智慧技能的一般教学模型与实验验证[J].应用心理学,1997,(02).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辩论 自由教育 科学教育 功利主义 古典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19-04

一 关于大辩论的概述

1.大辩论产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繁荣,但教育却远远落后于时展的需求。古典教育思想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依旧笼罩着整个英国的教育领域。这一时期,古老的大学仍固守古典教育的传统,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引起了各界有识之士的尖锐批评。一场围绕着功利教育、科学教育和自由教育的争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大辩论的过程探析

19世纪英国教育大辩论大致以40年代末50年代初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上半叶主要是苏格兰与英格兰高等教育界围绕着功利教育与自由教育展开激辩;下半叶战火转移到英格兰古典大学内部,主要是关于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的论争。

1809~1811年是苏格兰―英格兰教育辩论的第一个高潮。双方力量旗鼓相当。争论的焦点是大学教育要不要求功利,古典学有没有功利,涉及双方不同的伦理原则。其潜在的命题是,教育仅仅为以国教为意识形态的贵族与绅士服务,还是为平民特别是中等阶层的世俗生活服务。

1809年,评论家、发明家埃奇沃思(R. L. Edge-worth)在《爱丁堡评论》撰文《论职业教育》提出“知识是否有用,要看其功利”的观点,鼓吹用功利主义教育取代古典自由教育,从而拉开了这场大论战的序幕。他认为,“对几乎每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来说,……古典学习是主要的科目。没有人会去怀疑或喜欢去打听,他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去做的事情是没有价值的。……在人们中间,很自然地形成为了某种虚荣心,并成为了一种共同的追求。古典著作中的一些段落成了那些学者的格言,通过它们,那些学者得以与其他不识字的人或未受教育的人区分开来。希腊文和拉丁文几乎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唯一标准。”①

接着《爱丁堡评论》的主笔史密斯(S. Smith)热烈响应,他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我们现今学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把太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人们迫切希望在古典文学领域有一定的造诣,这也是事实。但古典文学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成为孩子们的时间内学习的唯一学科。”②“在英国大学,无数的天才被教师们卑劣的妒忌和褊狭年复一年地毁掉。……每个英国人必须花费半生的时间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古典学问据说已经培养出了天才,因此不容改动。……当一所大学无用的事情干了很多年,……初次面对有用的东西时反倒会觉得这些是可耻的。一些政治经济学课程在牛津大学得不到鼓励,它们可能被蔑视,也可能被禁止。在课堂上讨论圈地、研究进出口贸易、贴近普通人生活,会被认为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从而受到人们的轻视。所有文雅的,同时对人类有用的科学知识都应该在大学传授,这才是‘大学’一词所具有的含义。”③

对于《爱丁堡评论》的批判,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院长科普尔斯顿(E.Copleston)于1810年和1811年先后发表三篇文章进行反击。他认为,学习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古典著作最适合于心灵的培养,因而是唯一需要认真学习的;如果效用是最好的教育的标准,那么,提供关于人性知识的古典著作的效用比提供关于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的效用更大。

他指出:“那些怀疑古典教育价值的人立论的基础是:那些在古典教育上花费时间和钱财的孩子能从中得到什么回报?接受古典教育后他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或者古典教育怎样帮助孩子增加财富?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古典教育的目标不是使学生更适合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者增加他的财富。我承认,这些是送孩子接受教育的家长们的目标。但这些想法不仅与真正哲学或开明政策的目标不一致,而且还经常与之相左。……虽不能使个人直接胜任生活中任何一种职业,但古典教育可以使全社会精神上更富有、更高贵。即使不教给学生任何部门或职业的特殊技能,古典教育也能使学生从事任何职业时都能举止优雅、得体。”④“一定要有精神方面的陶冶,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⑤“强烈的荣誉感、为了高尚的事业不惧死神、对国家繁荣全身心的投入、对事业的热爱、对荣誉的追求,都是古典教育优先要向学生头脑中传递的高尚情操。”⑥这些成为19世纪自由教育辩护者们的基本观点。

1835~1837年是苏格兰―英格兰教育辩论的第二个高潮。休厄尔(W. Whewell)和汉密尔顿(W. Hamilton)分别代表英格兰的剑桥大学、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对数学、哲学的优先地位提出不同看法。休厄尔认为思维能力是心理品质的核心,而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佳工具。他说:“对剑桥大学最近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承认,数学对于人们思维习惯的一般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上一代,剑桥大学曾培养出律师、商人、政治家。观察这些人或考察他们的言论,所有人都可以发现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处理其他问题的方式。”⑦

对此,1836年1月,汉密尔顿在《爱丁堡评论》发表题为《关于将数学学习作为自由教育的一部分的思考》的文章,对剑桥大学的数学教育进行猛烈的抨击。他说:“一门学科要想在这样一所大学受到偏爱,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首先最重要的条件是,这门学科应该为在较高层次上培养更多种高贵的品质提供帮助。数学教育在促进心智发展方面的作用是最不充分和可靠的。……第二个条件是这个受到保护的学科能够吸引众多的学生。显而易见在这个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对学生的激励是远远不够的。……第三个条件是这门学科对人们在处理具体事务和工作之余享受闲暇时光方面提供比较大的帮助。在帮助人们处理事务方面,数学是最没有用处的学科。在帮助人们享受闲暇时光方面,数学提供的帮助甚至更少。……第四个条件是除去其自身的价值,这门学科是通往其他重要学科的渠道。在这一方面,数学(理论数学或应用数学)难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对任何学科都无直接的帮助。”⑧

1852年,汉密尔顿把他自己曾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汇集成书出版,题名为《论英国大学的改革》,清楚地论述了大学的双重职能,即大学作为自由教育的一个机构,又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训练场所。

这场大辩论中,纽曼无疑是古典教育传统最大声喧嚷的捍卫者。他通过各种布道机会,发表对大学的目的和功能方面的见解。他强调大学是传授通用知识的场所,只有通才教育才能培养绅士,认为不包括神学的大学教育根本就不可能有哲学内涵。他还认为,大学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扩展知识为目的,它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他反对大学以研究为主要任务,认为研究是科学团体的事情,不是大学的职能。他认为探寻真理者往往离群索居,心无二用,行为怪僻,不宜从事教学。大学应该通过教学培养人。

纽曼在1833年曾参与并领导了著名的牛津运动,重新坚持古代尤其是古代希腊罗马时代的理念,使得当时英国流行一种以古典著作学习为基础的风潮,并继续对学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到了19世纪中期,各种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1859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的《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对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更多的学者和社会人士开始意识到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文章,特别论述了科学知识的价值和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1854年5月在《北不列颠评论》上他发表题为《智育》的论文;随后又陆续发表《德育》和《体育》两篇论文,分别刊载在1858年4月和1859年4月的《不列颠季刊》上;在1859年7月的《威斯特明斯特评论》上他发表了最著名的一篇论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四篇文章后来于1861年以《教育论》为题成书出版,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不仅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而且就科学教育问题发表讲演和撰写论文,积极提倡科学知识和科学教育思想。他在30多年里所发表的讲演和论文后来于1893年以《科学与教育》为题成书出版并得到广泛传播。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科学教育由此也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精神。这场论争终以科学教育的胜利拉下帷幕,在英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写下了一个重要而又光辉的篇章。

3.大辩论的影响

这场大辩论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对大学的目的、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最终提高并确立了理科在大学中的地位,明确了大学的职能,大学既是教学的中心,也是科研的中心,是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的目的是理智,而非道德。

大辩论中,伦敦大学应运而生,推动了牛津剑桥的改革,城市学院纷纷兴建。更重要的是,多次的思想交锋使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不断地碰撞中发展和成熟,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这场辩论中的许多精彩的论说依然掷地有声。英国的这场大辩论宛如一面镜子,警醒着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二 关于这场辩论的启示

1.一种理论因为有了强劲的现实动力,所以才能在思想交锋中最终一呼百应,所向披靡

科学主义之所以能在论争中取胜,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工业革命后,一方面,社会产生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新兴的掌握大量财富的中间阶层在崛起后,开始逐渐争取到了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机会,并试图在经济、政治和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这种社会的巨大变迁导致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功利主义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中间阶级争取教育机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发展高等教育的理论武器。功利主义者把知识分为有用的知识和不太重要的知识,反对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古典文化知识,认为科学知识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教育思想正是此种迫切的政治经济的现实需求的思想理论反映。

其次,科学主义扬弃了古典文化的华饰鼓噪,寻求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强调知识的精确、公正及有效性。它很自然地迎合了英国人重视实践经验、讲求事实和尊崇理性的思维方式。

最后,19世纪以前的教育积淀,特别是18世纪以来非国教学园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和科学知识课程改革的尝试,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铺垫。

19世纪以前英格兰的高等教育分为学园和大学两种形式。从18世纪开始,为了满足中产阶级的人才需求,私立学园纷纷开办。这些学园引进了英语、算术、会计、几何、历史、初级科学等自然科学课程,教授商业、测量、航海和军事等专业领域的实用技术知识,为工业革命培养了最早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传播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到了19世纪初,苏格兰的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新学科:爱丁堡大学率先将现代科学引入校园,设立了天文学、农学、音乐学、技术学讲座,格拉斯哥大学陆续设立自然史、外科学、产科学、化学、植物学、药学、医学法规、法医学、民用机械学、产权转让、英国文学、神学和圣经考证等讲座。这些新学科和新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大量英格兰和世界各地的学生。苏格兰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强烈地刺激了保守的英格兰传统高等教育。

2.大辩论彰显了教育变革中舆论的力量

古典大学之所以保守,是因为其封闭。牛津和剑桥长期受国教会控制,一直重视宗教教学和宗教仪式,其目的在于引领青年人的灵魂。当大学以道德教育为目的时,其从事活动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自然不会关注现实世界的需求。同时为了保护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他们越来越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分离。所以如果没有外界的影响,没有社会舆论,内心很少会产生思考。

从19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至40年代是一个社会许多方面都在经历重大变革的时代,英国现代社会的几个主要特征如政治民主、政教分离、经济自由、信仰多元等都在这个时期趋于定型。社会观念的变革如此剧烈,使得19世纪上半叶的后二三十年成为一个充满困惑和焦虑的过渡时代,“一种不安与似是而非的气氛困扰着当下许多最出色的年轻人,数世纪以来作为定见的内容重新成为讨论的话题。”⑨

改革是大多数人认识转变的过程,因此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一个漫长的酝酿的过程。舆论在这一过程中常常充当了逐步扫清思想障碍的利器。在社会的精神交往中,舆论是一种全方位的特殊的精神交往形式,在这里,传统、现实、社会关系、心理因素等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周围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的制约。同时舆论无形中会成为人们行动和论证问题时不可忽略的依据。它会影响权力组织及人物,通过否定一些旧的事物而推动新事物的发展,所以舆论站在哪一边,无疑标志着一种道义上的胜利。

《爱丁堡评论》、《威斯特明斯特评论》和《教育季刊》几乎代表了19世纪的英国知识界与公众的舆论。这些杂志在创刊时就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这场教育领域的大辩论实际主动地制造了一种社会舆论。因为有了争论,才能越辩越明,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正面的交锋使问题放在台面上,使所有相关者都不可逃避。成功的舆论引导,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古典大学的弊端,使得要求政府干预大学改革,逐步成为共识。同时,使科学教育的思想渐入人心。

3.历史不会忘记牛津运动,大学仍需信仰的重振。科学也是一种信仰,它是人类理智发展的必然

牛津运动曾影响牛津长达十几年,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卷入了这个运动,几乎没有人不受它的影响。它坚定了很多英国人的,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的生活气氛。

它是在社会过渡时期,整个传统社会面临被正在弥散开来的功利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日益瓦解的一种应激反应。1829年3月13日,纽曼在致母亲的家书中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新颖的时代,一个朝着普遍教育的时代。以前,人们依靠他人,尤其是依靠牧师接受宗教真理。现在,每一个人都试图自己做出判断。我并不认为基督教本身是反对自由求索的,但是我仍然认为基督教实际上是反对自由思想目前所采取的那种形式的……”⑩它试图一挽狂澜,通过引导社会回归传统的虔信来抵制功利主义和科学的实证主义,在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了大工业时代,显然是难以成功的。

但它是对一个观念英勇的捍卫。这种英勇在不同社会的转型时期,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以不同的形式一次又一次地复演。如一代怪杰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虽然注定以悲壮告终,但它重振了信仰的活力,展现了传统的魅力。如果没有这些保守的抗争,传统的精华可能在变革的惊涛骇浪中灰飞烟灭。

但多元不一定分崩离析,科学也并不意味着信仰的缺失。在中世纪,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宗教把西方世界联系在一起,而今天科技却成为联系世界的纽带。因为,“尽管人们一般承认,在绝大部分制度环境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偏见,因而绝大多数信念体系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错误和曲解,但自然科学一般被认为是真实的无曲解的知识整体,它们的方法被认为是公正的……可以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不带心理偏见和社会成见来决定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11

在这里科学也是一种信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双生姊妹,把一个从另一个分开,一定会使双方死亡。”12科学意味着崇敬事物的造因,意味着“对一切事物所表现的那些运动中的一致性产生深厚的崇敬和绝对的信仰”。13法国哲学家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实证)三个阶段。如果说宗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初结果,那么科学则是更进了一步的历史的必然。

注 释

①F. McGrath. The Consecration of Learning: Lectures on Newmans ’Idea of a University[M].Dublin: Gill and Son Ltd., 1962:8~9

②A.I. Tillyard. A History of University Reform from 1800 to the Present Time, With Suggestions towards a Complete Scheme for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M]. Cambridge:W. Heffer and Sons Ltd., 1913:24

③Michael Sanderson. The Univers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5:35~36

④Michael Sanderson. The Univers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5:36~37

⑤Michael Sanderson. The Univers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5:37

⑥Michael Sanderson. The Univers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5:38

⑦Michael Sanderson. The Univers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5:69

⑧Michael Sanderson. The Univers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5:70~71

⑨胡敦.维多利亚时代的心绪1830-1870[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57:8

⑩纽曼.纽曼书信集(John Henry Newman. Letters of John Henry Newman: A Selection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Derek Stanford and Muriel Spark)[M].彼得欧文出版有限公司,1957:50

11〔英〕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6~7

12 13〔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胡毅、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9~90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7):105~173

[2]〔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胡毅、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9~90

[3]易红郡.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4~163

[4]单中惠.试析十九世纪英国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的论战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91~96

[5]宫艳丽.教育大辩论与英国近代大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8(4):37~41

[6]周保国.19世纪英国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的论争及其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5):57~61

[7]叶建军.评19世纪英国的牛津运动[J].世界历史,2007(6):32

[8]William Whewell, M. A.. Fellow and Tutor of Trinity College. Thoughts on the Study of Mathematics as a part of a Liberal Education[J]. Edinburgh Review,1836(1):409

[9] F. R. S. etc. Essays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y R. L. Edge worth[J].Edinburgh Review,1809(10):40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 如何做好高中化学的过渡复习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过渡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 初高中化学过渡与链接内容 浅谈如何做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平稳过渡 如何做好高中化学考前复习 如何做好初高中学生化学的衔接过渡 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过渡教学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 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 新课程中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策略谈 新课标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过渡复习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过渡复习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双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过渡;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66-0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二十一设世纪将是一个更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新世纪。我们每天都通过媒介接受科技方面的新名词、新信息。诸如“纳米”、“克隆”、“干细胞”、“转基因”“苏丹红”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食品的化学污染、日用化学品污染、化妆品污染等污染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就其原因,往往是科学素养高低所致。因此学习化学科学知识能力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工作,所以学习好化学科学基础知识显得相当重要了。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新瓶装陈醋”,提不起精神;一些教师也不认真对待,不复习初三内容就赶进度或者草草复习就开始新课学习,这些做法都对过渡复习的科学规律性认识不够。那么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既要求懂得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另外初中教材文字活泼,有较多插图,还有贴近生活的一些选学内容,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教材内容的表达易于理解;相比较而高中教材显得平白、呆板、难懂些。

二、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三、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不适应感”,尽快地进入高中学习的正常轨道。

1、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就是“备教材”。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

3、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既要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来补缺补漏。

4、保证专题质量,“分散”贯穿始终在保证质量、扎实有效几课时(我们常采用9课时)过渡复习的基础上,还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过渡复习分专题划块复习和分散渗透复习两种形式,专题划块复习完成后,至于分散渗透复习则应贯穿在高中教学的始终,要坚持不懈。此外,在新课教学中,灵活运用旧知识,引起新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区别,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既便于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兴趣,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认识规律,而且一举两得。

5、同时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还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知识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人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厂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认以以下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对立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件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大班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30-01

幼儿大班是对幼小衔接所设置的过渡期,构建完善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完善幼儿大班教育模式有助于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模式转变,增强学习适应性。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目前我国的大班教学出现片面性、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因此,探究幼小衔接理念下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点。

1 幼小衔接理念及其断层分析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向小学转变的过渡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转变的准备阶段,幼儿大班的作用就是起到这样的缓冲效果,使幼儿能够在读小学前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以游戏为主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较粗浅。而小学教育是以严谨、抽象的课程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是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同,幼儿园教学主要是每天的课程学习时间在1~2个小时,其他时间属于灵活的活动时间,而小学教育则是每天保证4~5个小时上课,同时每节课45分钟。最后,是要求的学习能力不同,幼儿园教学是以形象的模拟和玩游戏使学生掌握知识,而小学则是以重复练习获取知识。

2 幼儿大班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班课程设置过于片面化、形式化等,导致了大班不能起到幼小衔接的缓冲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班的设置过于形式化,包括在课程内容、教课形式等方面。大班教育出现的普遍问题是过于重视形式的过渡,而忽略了实质的衔接。目前的大班仿照小学的教育模式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阶段。导致只有效率没有效果,虽然严格按照上课时间、增加了课程量等,但是到了小学还是不能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其次,大班的课程设置知识量较多,学生真正进入小学以后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真正在接触到没有学过的知识时,出现学习能力下降,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班提前对学生进行小学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其提早接触小学的知识,促使其提高对小学课程学习的适应性,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

最后,仅重视学生的生理变化,不重视心理及实际学习习惯的调整,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下看待问题。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阶段,而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存在交叉重合,因此,应真正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过程设置相应的大班教育模式。

3 幼儿大班教学模式相关建议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的主要问题,针对构建完善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3.1 重视系统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量的增加

目前的大班教学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过于注重课程量的增加。出发点是通过提前进行小学课程的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小学前接触到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增强其适应性。但是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学生进入小学后,因为已经学过部分知识,而出现学习倦怠,缺乏学习兴趣,失去对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而在后期出现未学到的知识时,不能充分掌握;另一方面,单纯增加知识量,不进行教育方式的改善。这导致的结果是,使用幼儿园松散的教育方式传授小学系统严谨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形成错误的知识体系。从而进入小学以后,较难改正原来掌握的不准确的知识,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应该注重全方位的培养,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全面改进,使学生不仅从知识上,同时,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真正做到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3.2 去形式化,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当前的大班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与小学教育模式的吻合,普遍在形式上争求与其相似,比如上课时间、课程知识等等。但是这样的模式往往容易使大班没有起到相应的过渡作用,反而使学生提前进入小学,幼小衔接的断层更加严重。

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入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这种小学前的准备教育相比于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更为重要。比如培养幼儿的坐姿、握笔的姿势、根据铃声上下课、形成上课规律等。另外应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加强幼师的培训,使其在大班教学时摆脱松散的教学方式,而是传授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

3.3 培养学生自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方式是每个学生有一个教师一个培育员,专门对幼儿的衣食住行进行全方位的看护。而小学只有几个任课老师,每天只在讲课时间见面。学生在小学出现的问题都应该学会自己解决,独立思考。因此,在大班应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独立生活、独立完成任务等。

4 结语

提高学生在幼儿园向小学的转变过程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为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打好坚实的基础。幼儿大班在幼小衔接中起到过渡作用,应去形式化,真正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入手,构建完善合理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沙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冷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洪素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与方法[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9):69,111.

上一篇: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化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