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8:22:04

档案学教育论文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检索方法

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两大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数据年代范围为1994―2007年,以“题名*关键词*摘要”为检索项,以“档案学*教育”为检索词,精确查找。经过去重,共得到456条相关记录。

2.数据处理分析

对检索到的456篇有关“档案学教育”文献,运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年代分布、地区分布、合著率、机构分析、期刊分布、关键词分布等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年代分析

论文的产出量与年代分布状况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而达到揭示该领域研究进展总体趋势的目的。

论文年代分布自1994年以来累计共发表档案学教育论文456篇。论文数按照年代分布如图1所示。

为了更加形象地反映本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利用近年的论文数据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其研究走势,如图2。

(1)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有关档案学的文章在20世纪90年代起伏还是比较大的,在高峰与低潮时年相差近20篇。的高峰期集中在1996、1997年间。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和展望,推动了学科发展,促进了学科教育。由此掀起我国档案学教育改革的高潮,因此该时期有关档案学教育的论文比较多。此后的几年里论文的发表数量基本上呈平缓走势,2001―2003年间论文数量有所下降,这是由于该阶段档案学教育由理论转向实践。而后的几年里论文的数量又有所提高。

(2)由图2的回归曲线可以看出,档案学教育研究论文开始有由热趋冷的趋势。这也符合我国档案学教育的实际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形式与办学层次多样化,形成了由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组成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档案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极大地促进了档案学的学科建设。然而,近年来档案学教育却面临着困境。与迅速发展的档案事业相比,档案学教育明显地低落,甚至滑坡。主要表现在本科生生源越来越困难以至难以为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滞后于信息化时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下降,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档案工作,社会对档案学教育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弱化。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档案学办学点纷纷将档案学名称改为信息资源管理等名称,档案学系(院)的名称在全国几近消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了对于档案学教育调整和改革的大讨论,档案学教育才开始加大力度引入现代科技,调整教学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目标改革。如今改革浪潮尘埃落定,各教学单位纷纷由理论的大讨论转向教学的大实践,导致国内教育的研究论文产量有所下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档案学教育本身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但不是档案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2. 发文地区分析

对发文地区的分析可以揭示我国各地档案教育研究分布,间接反映各地区的档案学教育现状,进一步揭示我国档案学教育地区分布是否合理。

对作者单位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可使我们了解各个地区档案学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档案学教育研究力量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发文集中的地区,表明该地区对档案学教育研究集中、重视度高,进一步表明该地区档案学发展水平高,也从侧面揭示了该地区的档案学应用程度。在统计分析的456篇论文中,标明著者单位的有301篇。我们对文章第一作者单位进行了统计,其地区分布如下: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发文机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我们统计了我国档案学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包括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得到其分布,如图3。

研究区域分布不合理。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发文量偏少,研究力量薄弱,截至2007年,还有不少省份没有相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上述地区的档案学教育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三、建议

1.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

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电子学学科等向档案学领域广泛渗透,为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广的舞台,促使档案学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态势。对以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档案学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2.继续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继续加强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于档案学教育的良性、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另外还需加强对函授教育、电大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课程研修班等多种教育方式的探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合理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档案人才的培养应该寻求新思路,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高校、学院,一些档案馆、图情系统也应该是推广档案学教育的有利阵地。

3.继续加强实践

档案学从建立之初就一直面临着“有档案无档案学,有档案学无档案”的困扰。档案学的教育与实践一直都是脱节的。而档案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社会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所阐明的理论、制度、原则与方法,直接应用于档案事业管理实践和档案业务工作实践,具体原则和方法在学科知识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加强档案学实践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在高校档案馆之下设立档案学人才培养系统等方式来加强实践。

4.继续加大学科点建设

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办学点虽然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明显增加,办学层次更趋向合理,但整体上看招生规模与招生层次还不能满足高校、社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的人才需求。在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发展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可以继续加大学科点建设力度,扩大高层次人才的招生规模。

5.继续加强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跟踪与学习

国内档案学理论研究,大都是建立在从国外引进基础上的,然后再进行吸收、应用和发展。与档案学理论一样,国外的档案学教育开展早,实践经验丰富,加强对其分析、介绍,将使我国的档案学教育少走弯路,并力争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档案学教育道路。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库;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用户;技术接受模型;使用意愿;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27-06

一、引言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库已然成为各级各类院校或专业改革教学模式,推进自主式、协作式远程教育,开展主动式、研究式网络学习的重要途径。网络教学资源库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资源的集成、组织和再创造,使其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网络方便地提供给每一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产物,也是数字化学习(E-learning)顺利开展的重要渠道。

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持续推进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在逐步展开。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应用和技术三个层面。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资源库概念、内涵的界定,总体框架的架构,建设原则的规范,以及建设质量的保障与评价之上;应用层面的研究成果侧重于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实施,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实例的介绍;技术层面的研究成果则集中在教学资源库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网格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聚焦爬虫技术、内容图像检索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运用也在逐步探讨之中。

诚然,理论探索、系统设计以及技术保障等是影响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但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类别,网络教学资源库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同样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广大用户,尤其是学生用户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将成为衡量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但是,大量文献调研的结果证明,很少有文章对用户接受和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行为给予科学的预测和解释,因此,深入探讨学生用户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接受程度、使用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库研究成果,指导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成为本研究开展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研究背景

使用意愿(Usage Intention)是个人对目标值将要采取的一种明确的活动或行为倾向。具体到网络教学资源库语境下,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意愿即指用户在认识和了解网络教学资源库后所形成使用该资源库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强度。影响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意愿的因素很多,从技术接受的角度而言,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所依赖的信息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将是其重要原因。本文引入信息技术用户研究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技术接受理论(模型),以A大学建成的档案学教学资源库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用户的使用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理论基础

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Davis在理理论(Theory ofreasoned action,TRA)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吸收期望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的用于解释用户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模型。使用态度(Attitude,AT)和行为意愿(BehaviorIntention,BI)是其中两个重要结构变量,而影响这两个变量的关键因素,则被归纳为个体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Use,PEOU)。感知有用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感知易用性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态度,对于感知有用性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模型中还包括一些外部变量(ExternalVariables),它们间接地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意愿与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TAM模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ERP(Gefen,2004),电子商务(Genfen,2003:Pavlon,2003),即时通讯软件(Wang,2004;Yaobin Lu,2009)等领域的信息技术用户使用意愿研究中,其可靠性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广大研究者在接受和应用该模型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一些延伸和改进,以提高原模型的适应性及预测能力。如Mahieson,Taylor和Todd,以及Lucas等人。2000年,Venkatesh和Davis对TAM进行了扩展,提出了TAM2模型,进一步细化了外部变量,提出了主观规范、公众形象、输出质量,和结果显示等变量。

2.研究对象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些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如医学教学资源库、地理教学资源库等学科教学资源库,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资源库,以及女性特色教学资源库等特色教学资源库。在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内,信息检索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A.大学建成的档案学教学资源库是该校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由专业建设资源库、课程建设资源库、教学素材资源库和社会实践资源库四大子库组成,囊括了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课程简介、教学队伍、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习题库、试卷库和学位论文等。课程导航、资源库导航,以及专业专题导航的设置,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使用、上传和下载库中的资源,同时,该教学资源库提供的BBS服务、教育论坛和电子邮件服务,使用户突破时间或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同教师进行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将以其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全面分析用户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意愿。

三、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用户使用模型

国内现有文献中,尚未出现与网络教学资源库用户使用意愿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吴秀娟、陶宗琮和王信周三人在从事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网络教育系统和基层教育服务平台研究时,也引入了技术接受理论(模型)。他们提出,信息系统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用户的自我效能,以及周围环境,都是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

参考上述的研究结论,结合技术接受(TAM)模型的理论内核,以及档案学教学资源库自身的特征,本研究在保留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基本变量的同时,还引入感知成本、社会影响和创新性三个变量,提出以下研究假设,进而构建出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用户使用模型(如图1所示)。

1.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感知有用性是指个体认为使用某个系统或采用某项技术对其感知业绩的提高程度。Saade和Bahli在研究网络学习效果时,就以感知有用性为变量探讨了用户的使用意愿。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感知有用性是指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对用户学习效率、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具体来说,资源内容丰富、可信度高、资源组织结构合理,实时更新快,与专业密切相关,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等,都是档案学教学资源库有用性强的表现。在花费同样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如果用户通过档案学教学资源库能够获取更多有用的学术资料,那么用户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意愿将更加强烈;反之则会相对降低。因此,本研究假设:

H1:感知有用性对态度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H2:感知有用性对意愿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2.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感知易用性是指个体认为使用某个系统或采用某项技术的容易程度。同感知有用性一样,感知易用性也属于用户心理范畴。Brown在研究互联网学习时,就将感知易用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变量。档案学教学资源库资料分类体系合理、资源检索与调用快速、方便,用户与资源库信息交流便捷,界面设计合理易用等都会提高其易用性;同时,易用性也会通过影响用户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感知有用而影响到对系统的使用。总之,如果档案学教学资源库越简便易用,那么用户就越倾向于使用该系统;反之则会降低。因此,本研究假设:

H3:感知易用性对态度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H4: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3.创新性(Innovativeness)

研究表明,个体差异是影响信息系统成功和技术交互的重要因素。作为个体差异的体现之一,创新性是指个体尝试以广阔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接受新事物,使用新信息系统的倾向性。具有较高创新性的用户通常是充满好奇,勇于冒险、具有独立决策判断的。创新性与态度密切相关。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使用初期,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对于任何用户来说,都是一种新的事物,用户越敢于接受新事物,尝试新系统,那么就越倾向于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反之,用户过分尊重原有学习习惯,不愿尝试新事物,那么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态度将会比较消极。因此,本研究假设:

H5:创新性对态度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4.感知成本(Perceived Cost)

Mathieson等认为,经济动机和结果是信息系统采纳研究的焦点,而成本往往成为左右用户使用信息系统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教学资源库是面向大众的公共信息资源,其中绝大部分网络资源都将免费提供给用户,但是,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过程中的时间支出、网络流量费用,也属于感知成本范畴。具体到档案学教学资源库上,当用户认为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时间支出或网络流量费用太高时,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态度;反之,当用户认为时间支出、网络流量费用可以接受,则会形成积极或正面的态度,从而影响使用意愿,因此,本研究给出以下假设:

H6:感知成本对态度具有负向显著性影响。

5.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Hartwick的研究表明,在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使用初期,用户尚未建立或形成稳定的评价体系,因此很容易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使用的深入,用户经验的增加,用户的评价体系变得稳固,这时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将会随之减弱。同样,用户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意愿也受周围重要人物(教师、同学)的影响,用户把他认为重要的人物的态度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形成自己的使用意愿。因此,本研究假设:

H7:社会影响对态度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6.态度(Attitude)

在Fishbein&Aizen(1975)的TRA模型中,态度被定义为个体接受一个目标行为的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具体到档案学教学资源库上,用户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态度是指对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所抱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态度是一种集中反映个体对特定事物评价的认知表征,是用户对某些个体或观念的持久性评价、感觉和倾向。如果用户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持正面的评价,具有积极的使用态度,那么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意愿将会更加强烈;反之,使用的意愿将会弱化。因此,本研究假设:

H8:态度对意愿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四、实证研究

本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的方法,使用SPSS和SmartPLS2.0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利用PLS建立结构化模型来验证上述概念模型(图1)。PLS是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1.变量设计与测度

研究模型包括7个潜在变量,每个潜在变量都由2-4个观测变量组成,所有观测变量的设计都来自于已有的文献,以保证变量测量内容效度。根据对各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做了相应改动后形成本研究环境下的量表,变量及题项确定后,本研究小组制作了问卷,然后邀请了10位来自不同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他们都有使用过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经历或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具有较深刻的认识。根据意见反馈,本研究小组慎重修改了部分表述并增加了对一些术语的解释,使问卷更容易理解。问卷中的每个题项都由7点里克特量表组成,答题的范围选择是“强烈不同意”(1)到“强烈同意”(7)。

2.数据收集

本研究借助问卷星平台公布了问卷,通过邀请熟人和学生们自愿填写的方式收集数据。考虑到即使是一个专业型的教学资源库,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开放和使用的对象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图书情报、文献学学科范畴之内,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用户。因此,本研究以所有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问卷中设置了甄别页以过滤不符合条件的填写者,并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筛选功能,提升回收问卷的有效性。问卷收集工作持续了约10周的时间,收到有效问卷375份,实际有效问卷大于理论需要的有效样本量。

3.样本特征分析

在被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分别占41.6%和58.4%,女性略多于男性。从年龄分布上看,集中于18-24岁的青年学生,占到全部调查人数的95%。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有350名本科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3.3%,有20名硕士研究生和5名博士研究生。从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经验来看,有291个人使用过,与未使用过的人数比约为3:1。

4.测量模型有效性分析

测量模型有效性分析主要涉及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或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得到组合效度(CR)与Cronbach Alpha系数。一般来说,CR与CronbachAlpha系数达到0.7即表明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表1是平均变异量提取值(AVE)、Cronbach Alpha系数和CR。由表1可知,所有的CR和CronbachAlpha系数都大于0.8,同时各变量的AVE也达到最低门槛0.5。

效度考察测量的准确性,包括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由于该量表中所有的变量和题项均来自前人研究的成果,因此可以认为是具有内容效度的。构建效度又分为区分效度和收敛效度。一般认为,每一个变量AVE的平方根值大于该变量与其它变量之问的相关系数值(见表2)以及相对于与其它变量的低因子载荷系数而言,每一变量的组成因子有较高的载荷系数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5.结构模型验证

本研究首先通过SmartPLS对模型进行路径参数估计,然后利用bootstrapping方法对原始数据选取容量为1000的重抽样样本,在此基础上检验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图2是利用软件估计出的各个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结果。由图2可知态度和意愿的R2分别是0.737和0.523,表现了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此外,模型中除了社会影响对态度的影响没有通过假设检验外,其他所有因果关系都得到了验证。为了消除样本特征对本项研究的影响,本研究也测量了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教育)与模型中意愿之间的路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变量对意愿都不具有显著性影响。图2中标识出控制变量及具有显著影响的路径关系。

五、结论与意义

SmartPLS分析的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创新性对用户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态度具有直接显著性影响,并通过态度影响使用意愿;感知有用性对用户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意愿也有着直接显著性影响;社会影响对态度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本研究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如下启示:

(1)在本研究所建立的概念模型(图1)中,态度和意愿变量均呈现出较高的预测性,因此技术接受理论(模型)适用于用户对网络教学资源库使用意愿的分析。模型验证的结果(图2)表明,意愿可通过态度这一变量来解释。而社会影响未能通过假设检验,说明社会影响对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意愿的影响不明显。网络教学资源库是公共信息系统,一般不会强制用户去使用,因此,用户具有很大的主动性。随着用户自身经验的增加,这里也不排除部分用户自以为是,那么他们对教师和同学意见的依赖和接受程度就会降低,因此,在这里,社会影响没有成为突出影响因素。

(2)模型结论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有着直接或间接显著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网络教学资源库所提供信息质量的体现,因此,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强化用户使用意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断提升信息质量。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媒体形式设计过于简单,内容浅显重复,教学设计不合理,对学生学习针对性不强,都会降低教学资源库的使用率,引起大量网络教学资源的闲置。一个成熟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应该拥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既能满足不同学历层次用户的信息需求,也能满足用户对不同课程用户的信息需求,此外,资源的类型也不应局限在单一的表现形式上,惟其如此,才能提高用户的使用意愿。

(3)模型结论表明,用户个人创新性品格对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使用意愿。因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同样需要重视潜在用户的创新需求,策划创新。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资源库管理者和教师是资源的者,他们在选择教学资源过程中,多是从教学者的视角来判断,可能会忽视一些对学生学习有益的资源。因此,创新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信息服务,可适当赋予学生一定的资源权限,使其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评价者,同时,资源库还可以提供一些新兴功能,如记笔记、建讨论组等,以加强资源库建设者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真正做到为学生所建,为学生所用,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意愿。

(4)模型结论表明,控制服务成本会对使用意愿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成使用意愿。网络教学资源库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用户对网络教学资源库提供的信息和相关服务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如果用户觉得成本支出大于自己的预期效价,那么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可能性就较小;反之,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因此,在充分考虑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确保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应尽量控制和降低信息服务成本,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意愿。

六、总结

随着校园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会成为各类院校、各个学科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提出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探讨,将是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顺利开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2009JJD870001)、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教学质量工程重点教研项目“档案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39020034)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戴旸,安徽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信息化。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读了《中国档案》2005年2期署名管先海的文章《走出档案学研究的误区》一文,深有同感。此文所谈的六个误区,问题找得准,分析得透,存有共性。如文中提到的“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化,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实用价值少。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研究中应遵循应用性原则,并注重能指导档案工作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措施,实现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理论价值观。要重视研究成果的社会利用与社会转化,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和科学体系建设。”

我做为一名基层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深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在县一级档案馆表现更为突出。综合档案馆无法做到综合,馆藏单一,各种信息资源不能集中整合。一方面馆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档案,如城市建设、财政核算中心等部门的档案都分别存放在各职能部门,存放条件也很差,又无专职档案员。应就单个档案馆信息资源的结构进行调整,变过去政府记忆为社会记忆,丰富馆藏。如果档案部门的信息不是惟一的,那么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档案部门的弱势地位将无法改变。因此,档案界的理论工作者及档案同仁要有危机感。

另外,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是1988年颁发的,至今执行了17年之久,如规定中的“长、短期”期限就过于粗线条。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细化,加以修改,方便利用和保管。

・请您出招・

最近,通过看了《中国档案》2005年第3期“当家园的记忆出现缺失的时候”这篇文章后,使我很受感动,同时也很受启发。

三年前,我在整理和鉴定本单位无保存价值和保管期满的档案时,发现一份1963年6月某省公安厅出的一份“情况简报”,题目是“筑路大队揭露出一些严重问题”。我为什么对这期简报感兴趣,一是我父亲从1957年初至1963年一直在该单位工作,二是我记事时起,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近两年,通过调查、了解和搜集到的部分档案材料,发现了监狱工作方针“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提出和确立的历史背景中提到的修建鹰厦铁路的“劳改队”的部分队伍。这支队伍从1955年下半年至1963年4月,从福建到浙江,从浙江到云南、贵州,先后参加过鹰厦铁路、南福铁路、新安江专用线铁路、贵昆铁路、羊场支线铁路的建设,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8年,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做出了贡献。

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改劳教大事记》、《劳教劳改业务基础知识问答》、《劳改工作概论》、《劳动改造学基础知识》、《深切缅怀李石生同志》等,里面的内容都提到修建鹰厦铁路的“劳改队”发生严重事件的问题,而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却都语焉不详。

我的问题是:对修建鹰厦铁路的“劳改队”的始末情况的档案材料是否应该收集整理?是否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他们?

“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提出和确立的历史背景:从1953年至1957年,我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经济建设,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取得了胜利。劳改事业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全面铺摊子到建立各种劳动改造基地,对罪犯的监管、教育、劳动、生活等方面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规。但是,也出现过一些问题。这主要是在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初,修建鹰厦铁路和湖北四湖排水两个工程队,由于忽视改造,单纯抓生产任务,对罪犯搞超体力劳动,把犯人不当人看,发生了大批罪犯病亡的事件。这一事件虽然是局部现象,但却反映出带有方向和根本原则的大问题。对于这个情况党中央非常重视,派人专门作了调查,听取了汇报,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劳改工作方针,第一是改造,第二是生产。”这个方针,党中央给予了肯定。到了1964年,党中央在批转六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的报告时明确规定:劳改工作的方针是“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摘自《劳改劳教业务基础知识问答》)

(云南省昆明市 张闽)

教案姓“公”还是姓“私”

备受关注的全国首例教案官司由于检查机关介入抗诉法院判决而使其变得扑朔迷离。

高丽娅从1990年调入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开始,每学期都按学校规定将教案交给学校,到2002年上学期共交48本教案。高丽娅2002年4月为写教育论文向学校索要教案时只拿到4本,其余44本下落不明。2002年5月30日,高丽娅将自己就职的单位告上法庭,要求学校返还她的44本教案并赔偿8800元。随后南岸区法院以双方纠纷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为由驳回了高的,重庆市一中院的终审判决驳回了高的上诉。高继续向检查机关提出申诉,2004年7月,检查机关受理此案,随后提出上诉。2005年3月30日,重庆市一中院再审理此案。在近两小时的庭审过程中,双方就教案的所有权、教案姓“公”还是姓“私”等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法庭未当庭作出宣判。

教案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应用于教学的一种历史记录。当它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就成为一种档案,应当存放到学校的档案机构进行保管,以备查考和利用,服务于教学活动。不可否认,教案的撰写者是教师个体,但这并不代表教案的所有权就归教师个人所有,因为教学活动是在学校的组织管理下进行的,教师也是在学校的领导和组织下利用学校的设施,进行教案的编写和将教案应用于教学活动。学校对教案还有审定权,如果认为教案不符合规定,教师必须进行修改。如果脱离了学校这个载体,教案就失去了产生的可能和存在的意义,所以教案的形成者和保管者应该是学校,学校拥有教案的所有权。而教师依托学校这个环境编写教案,教案在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后不能归教师个人保管,必须由学校档案机构进行保管,成为学校积累的财富。它们姓“公”而不姓“私”,《档案法》和《著作权法》的有关条款对此也有所规范。

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作为学校,不应该将教案丢失。因为在教案转化为档案后被丢失,很显然违反了《档案法》的有关规定。

(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高发建)

读档案思往

2005年《中国档案》杂志开辟的“档案珍藏”栏目,相继介绍了青海省档案馆珍藏的“金书铁券”、辽宁丹东市档案馆的“屈辱的契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孙中山等人题赠戴季陶书法”、北京市档案馆的“女子情杀案”、海军档案馆的“徐建寅奏折”等,其背后映射的历史与文化,多为我们所不了解,或者我们只知道个梗概,没有形成生动、具体的印象。几期杂志连缀起来,就是一次小型的珍档展览,或者一出历史连续剧。随着档案所反映的人物和事件的出场,记忆被唤醒了,历史也生动了起来。

历史的功用自不用多说,谁都不能割断历史。人们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向往、对现实的观照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和历史资源理应、可以,也已经成为今人吸取经验和智慧的宝库。现代人温习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看历史教科书、读传记、听故事、看片子,一种新的温习历史的方式值得重视和推荐,这就是读档案。

档案记载的是不为人们熟知的历史,更多具体生动的历史细节。档案的真实和稀有,是最值得珍视的品质。档案馆开放后,应该允许仅仅是出于爱好历史的利用者利用档案。对这部分利用者的不重视,实与社会发展的方向脱节。更进一步地,档案馆还应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读者,为档案找到它们的利用对象。当然,希望去档案馆能像去图书馆那么踊跃,实际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读档案肯定比读书要费力,比看VCD要费事,档案指向过去的性质会让有着强烈功利性的现代人望而却步,尽管每个人都有感受历史的愿望和要求。

如何能不费力地、以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感受历史的光照,唤醒久违的记忆?可以办档案展览,以集中的精品档案和专题档案留住人们匆忙的步伐。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档案专家和历史专家把他们读档案的心得写出来,把档案珍藏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在媒体上,与大众见面。作为行业媒体,档案刊物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档案刊物为中介,使其在读者、档案专家或历史专家、档案馆之间搭起交流和理解的桥梁。专家们在写煌煌大著、长篇大论及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把自己对档案的解读,载之于档案媒体,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众接受,作为一普通读者,笔者有深望焉。

感谢《中国档案》杂志。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 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论《应用文写作》课程项目教学法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阶梯式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课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 项目化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 浅论“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技工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论“案例-互动”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任务型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实践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物业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运用初探 案例教学法和校内外实践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简析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项目式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实践 项目式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实践性和交叉性相统一的特点,项目式教学法是一个较好地契合和体现这些特点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根据项目式教学法原理提出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案是一个较好提升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方案。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项目运作中遇到的困难,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等要素构成,它基于职业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再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项目教学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应用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一种被验证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尤其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要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应该引入和运用项目式教学法,是因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特点与项目式教学法相契合。

1、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特点

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实践性和交叉性等特点。

实践性。实践性是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方面表现为应用文除了与生活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实用性外,自身无论是写作内容还是文体格式,都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快速发展而不断丰富扩展。现实生活里,从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社会团体或个人,人们处理事务、交流信息、沟通协调,每一具体环节都少不了用应用文体来完成。因此本课程中所讲授的每一章节都属于实践性写作操作,例如公文处理办法,各类文书的写作等课程,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先懂得组织运作,后实际撰写,才能真正掌握应用文写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应用文写作大量的实践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交叉性。在整个应用写作教学的内容可分为七大模块,分别是应用写作概述、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社交礼仪文书、司法文书、经济文书、学业文书等。它覆盖和融合了文学、行政学、档案学、经济学、管理学、司法中涉及文书写作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应用文写作成为典型的交叉课程。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

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就是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个一个“项目”工作来完成教学活动。开展这种方式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活动,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将被抛弃。下面就以工作计划文书写作“活动策划方案”这一文种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的设计要点和教学环节。

工作项目一 确定项目及制定计划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此项目。教师根据文种特点以及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确定项目,并把项目分解为若干内容,制定上课计划,准备上课所需的材料。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分组,每组成员4~5个人。上课前几天把设计好的工作任务单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按任务单上的要求查阅资料,找出相应文种的写作技巧及相关知识,然后由小组讨论生成统一答案,回答与此项目有关的问题,以备课堂上各小组之问互评、教师点评。鉴于我校学生社团活动较多,活动策划方案的写作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必需的,因此,在工作计划文书的学习当中,笔者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写作任务为“校运会活动策划方案”,并设计出工作任务单发给各小组提前准备。

工作项目二 小组讨论

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项目任务交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起咨询、指导及解答疑难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接受活动策划方案写作的任务后,各个小组展开讨论,分析完成活动策划方案写作所涉及的知识,组员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对范文的篇章结构特点进行讨论学习。组长负责总的组织协调,各组员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遇到困难共同解决。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水平和特长,确定分工,这些具体任务包括制作小组分工计划表、手绘制作海报、资料收集整理、活动策划方案撰写、代表汇报成果等。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相互协作中达到自我学习目的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工作项目三 资料收集及整理,撰写活动策划方案

确定了小组分工后,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一部分责任,根据自己的项目主题按时完成各自的任务,有负责查阅整理资料的,有负责活动策划方案撰写的,有负责手绘海报制作的,有准备负责汇报成果的,大家共同协作,遇到困难共同商量解决,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写作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主动挖掘各自的潜力,如领导能力、绘图制作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忙碌于完成项目的任务,课堂秩序紧张而有序。教师在各个小组之间观察活动开展情况,引导有序完成任务。

工作项目四 成果展示与评价

当规定完成时间结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分别把小组分工计划表、手绘制作海报、活动策划方案稿张贴在黑板指定处。在教师引导学生统一活动策划方案撰写的结构、语言、内容等的评判标准后,开展学生成果评价环节。首先由各个小组派出代表,介绍该组的作品构思、小组协作完成情况;然后每个小组的成员均参与评价,每人一票,轮流上台,投给除本小组外的其他小组,以得票数多的作品为优胜,选出前几名,并对该小组全体成员进行加分奖励。此阶段项目能让学生掌握活动策划方案的撰写标准与评价标准,并在评价他人作品中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运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打破了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深入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与技巧训练,让学生更积极地、有目的地展开自主学习。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项目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方式,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项目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教师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与应用文教学有关的师资培训,提升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教师还要贴近市场需求,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之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写作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洁.浅析项目教学法对关键能力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4):26.

[2]高静.高职写作课对教师的新要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68.

[3]蒋英.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5,(3):65.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治国理念和方略的贯彻与实施,也是当前高校现实的客观需要。本文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出发,重点阐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和谐校园;诚信缺失;教育途径;方法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校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一是考试作弊严重,屡禁不止。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现在的大学生对待学业态度不认真,总有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对待考试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作弊只是走霉运,丝毫没有悔改之意。

二是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由于有些学生没有及时还贷,这结果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

三是作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这里有的通过网络进行“复制”和“粘贴”,有的是同学之间彼此互相抄写作业,弄得老师批改作业失去任何意义。

四是求职虚夸造假。一些学生为了在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单位,在就业推荐表上涂改成绩、夸大事实,甚至对证书造假,虚构经历的现象相当普遍。

总之,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明显的纠正,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也就是一句空话。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史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当前高校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纪检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廉洁包含了诚信,和谐校园需要诚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要把诚信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工作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要求,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大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增强自律意识,对于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诚信建设为基础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一所学校能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即道德建设状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构建和谐校园。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构建和谐校园,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共处。如果说一所学校是一个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建之间的纽带和剂。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没有诚信友爱,就不会有和谐的校园。

三、认真探索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大力营造校园和谐环境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围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认真探索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浓厚校园和谐的氛围。

(一)正确把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让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过程中真正体会大学生诚信的现代价值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围绕廉洁修身,把廉洁教育与学校的各类思想教育活动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落实;二是要坚持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将廉洁教育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三是坚持与德育工作的结合。将廉洁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坚持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各类主题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通过廉洁教育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二)科学把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近几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生不良的助学贷款比例下降,欠交学费以及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的比例逐年在下降。具体表现在:

一是以新生入学为契机,上好诚信教育第一课。以新生入学为契机,把廉洁诚信教育作为第一课,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说学生学习不努力,到期末考试时,教师再来强调考风考纪,对有些学生已经是不起作用了。因此,在入学教育阶段,要将廉洁诚信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进行,并且要深入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比如召开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

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乃是教师工作之本。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作为最基本的任务,同时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用良好的形象取信于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至始至终受到诚信思想的熏陶,从而牢固树立诚信品格。

三是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作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学中,教育形式要突出多样化,教学效果要强调实效性,应结合具体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的思想观念不断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之中,使他们懂得诚信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失信是可耻的。

四是在环境建设中突出诚信教育。努力构建诚信社会,必须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首先,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不断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其次,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校报、电视、网络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

五认真履行教育职能,抓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努力确保校园和谐。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廉洁教育的对象包括了学生,因此,高校纪检组织要很好地履行职能,抓好大学生诚信教育,真正体现出教育在和谐校园构建中重要的地位。高校纪检部门要发挥基础作用,与校学生部或学生处密切配合,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诚信教育,使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相辅相成,达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的意见([2004]16 号)[N].人民日报,2004-04-15(1).

[3]李新星,罗颖.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63-65.

[4]董雪梅,刘玉玮.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工作运行模式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0(4):89-92.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 中美酒店与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广告学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初探 英国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启示 论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工学结合下的本科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 适应新形势高等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 素质模型在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地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本专科思政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普通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韩旅游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现状与比较分析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邵进 刘云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以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项目”为基础,凝练出中美高校课程体系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自由选修、交叉复合培养、课程层次、研讨课程这五个方面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中美高校课程体系在五个方面的差异,且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高校发展背景等因素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本科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立校之基。中国要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本科教育。近年来,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在进行本科教育改革时,希望借鉴美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成熟经验,以“他山之石”来提升我国的本科教育水平。国内高等教育界对于中美两国各高校的本科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也有很多比较分析,但全面地比较两国高校各个院系本科课程体系的文献还较少。南京大学为了更好地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组织本校所有院系进行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28个院系共比较研究了美国几十所一流高校相关院系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在各个院系研究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这一高校本科教育的关键要素入手,全面分析了中美一流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异同,这对我国高校借鉴国际经验、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异同

在培养目标上,中美高校都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科教育目标。如斯坦福大学是要培养“有教养和有用的公民”,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有“一技之长”,还应注重思想修养和社会责任,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和公民领域共同成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1]。麻省理工学院提出要培养“受过教育的人”,必须具备三点素质:理智、知识和智慧。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中美高校虽然在本科教育理念上表述各有不同,但其强调的本科教育的精神实质和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高校本科教育的基础,体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项目”,初步凝练出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共性特征,即重视通识教育、自由选修、交叉复合培养、课程层次、研讨课程,同时还比较了我国高校在这5个方面与美国高校存在的差异。

1. 通识教育

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根本目标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基本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的人才。以哈佛大学和南京大学为例,如表1。哈佛大学课程体系含核心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南京大学在2009年实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后,总学分从160~170分减少至150分,含通识通修、学科专业和开放选修三个模块。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在通识课程的八个领域内,每个领域选取一门课程,南京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4学分的通识课程。

表1 哈佛大学与南京大学本科课程结构比较表

哈佛大学

南京大学

总课程

32门课程

总课程

150学分

核心课程(8门)

八个领域: 审美和解释性理解,文化和信仰,实证和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的科学,物质宇宙的科学,世界上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每个领域选取一门课程

通识通修(49~5分)

公共基础课程:政治课,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等。通识教育课程:七个领域,包括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学生必须选修14学分以上

专业课(16门)

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

学科专业(41~62学分)

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选修课(8门)

自由选修课程

开放选修(31~52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创业就业课程,公共选修课程

在通识课程比重方面,哈佛大学本科学生修读的32门课程中,核心课程有8门,即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1/4。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改后,开始强调通识教育。通过比较可知,南京大学的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仅1/10左右,而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在本科课程总量中占到1/4到1/3左右。

在通识课程内容方面,哈佛大学把实证和数学推理单独单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强调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耶鲁大学等美国高校也把推理定量作为通识核心课程。南京大学在逻辑推理方面开设了逻辑思维与表达、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两门通识课程,但与美国高校相比,在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资源仍相对不足。

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高校集校内外力量研究论证,将各类课程科学搭配组合。我国仍有许多高校在通识课程配置上没能将多学科、跨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课程整体性较弱。

2. 自由选修

美国高校鼓励学生自由选修课程,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都有1/5到1/3的任意选修课,这些课程区别于通识教育课程,它没有任何限制,完全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2]。我国大学专业课程比重较高,专业必修课加上专业选修课,总的专业课程比重高达60%~70%,跨专业任意选修课比重相对较小。

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南京大学为例,在理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各选取2个专业分别比较[3],伯克利分校总学分120分,南京大学教改前160~170学分,教改后150学分。

表2 伯克利分校与南京大学专业课学分及其占总学分比重比较

伯克利分校专业课程比重相对较小,历史学的专业课占总学分的40.8%(见表2)。教改前南京大学历史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54.4%,比伯克利分校要高出10多个百分点,再加上大量的公共必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的比重不到10%。教改后南京大学将专业选修、跨专业选修及创业就业课程等一起归入开放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选修空间,自由选修的比重大幅提高,达到20.7%~34.7%。

伯克利分校专业课程比重在各学科之间也存在差异。理科专业课所占比重比较高,如化学专业高达60.8%。教改后南京大学理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比重还是比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高,如化学专业比历史学专业高10多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更为强调专业基础的理科专业上,中美高校均设置了相对较多的专业课程,这是由理科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的。

3. 交叉复合培养

美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学习,在选修课程上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在选修课程涉及学科范围上有一定的广度。如耶鲁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分为四大领域:文学与艺术类、建筑学史学类、人类学社会学类、天文学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生要获得学士学位,至少修读36门课程,但要求学生必须在自己必修的领域之外,完成12门课程的学习,占本科所修读课程的1/3,并且来自同一个系的课程不得超过4门,一个领域内的课程不得超过6门[4]。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在社会、科学、历史及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国内高校很少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完成跨院系选课门数及限制在同一领域选课的门数。

美国高校除了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外,各专业都会开设多学科交叉复合课程。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态学专业为例,与生态学相关的交叉课程就有4门,生态学中的电脑模型介绍、植物生态学、热带地区生态学、动植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和进化学。南京大学生态学虽然专业课程比较丰富,共有25门,但缺乏这类交叉课程。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要求每位学生必修一门高级专业课程,这一课程学生可有9门选择,除了纯粹的物理学课程之外,还可选择与物理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如生物物理、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地球物理、地球物理系统等[5]。国内许多高校的学生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及研究能力的提升。

4. 课程层次

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课程梯度,在完成规定的低层次课程、储备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后,才能进入高层次课程的学习,同时重视低层次的入门级专业课程。如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专业规定:一年级学生最少成功修完7门课程后可以升入二年级,二年级学生最少成功修完16门课程后可以升入三年级,三年级学生最少成功修完24门课后可以升入四年级,同时还规定前两个学年必须修完4门专业预修课程以及2门跨学科专业预修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课程设置上是按宽口径原则,把本科生课程分为低级课程、高级课程,实行分阶段培养。低级部分降低专业课程的要求,含有大量实用性高的课程,高级部分才进入较高要求的专业课程。

国内一些高校在注重专业课程层次设置的同时,往往忽略低层次专业课程,但这些课程能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学科领域,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如今国内部分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如教改后南京大学开始设置新生导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早制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5. 研讨课程

美国高校的教学是同交流、讨论联系在一起的,研讨课程在课程中占很大比重,已是美国本科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课程分成多个层次。在一门研讨课上,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交流,研讨课的授课对象不仅有不同年级,而且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系除了普通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中还有大量的研讨性质课程,例如新生研讨课、二年级研讨课、高年级研讨课等。研讨课程往往在不同学期由不同的教授授课,每学期的主题都可能在改变,不断有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研讨课程中。南京大学天文学院目前主要有2门研讨课程,且由固定的教师指导,缺少高能天体物理、太阳物理、空间科学和技术等主题的高年级研讨课。

杜克大学规定,主修历史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9门专业课,以及初级研讨课与高级研讨课各1门。如在历史“法律与政府管理”这一方向下开设的13门专业课程中含4门初级研讨课和4门高级研讨课,可见在专业课程中研讨课所占比例非常大。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大力建设研讨课程,但国内高校的研讨课比重还远远低于美国高校,研讨课程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原因与分析

中美高校在课程体系上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高校发展背景等都会影响高校课程体系的形成。

第一,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着现代知识观。“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将知识看成是永远正确的[6],只需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反映在高校课堂上,就是老师上课传授知识,学生只管接受,不鼓励去思考和质疑知识的正确性。美国的文化则强调个性,鼓励学生去探索和质疑已有知识,将知识看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知识也在不断进步,强调学生独立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我国以前会更强调传授知识型的课程,美国则喜欢讨论质疑类型的研讨课程。现代学科和专业体系是以逻辑分析和实验思想为基础的,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我国高校除了传统教授知识的课程外,需要补充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新型课程。

第二,课程资源的充足与否影响着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我国高校受学生人数和教师资源的限制,生师比较高,学生人均课程资源会相对较少,决定了不可能像美国一样大规模普及小班研讨教学。开设打破学科界限的跨学科课程,其困难明显要高于普通专业课程。如果不在教师评价机制上采取特殊的鼓励政策,将有许多老师不愿意开设此类课程,必将影响我国高校建设交叉复合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通识课、研讨课等其他新型课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美国高校一般采取多种奖励手段,从政策上鼓励老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开设新的课程,而且课程开发和评价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由任课老师自己组织进行,这与我国的评价方式大为不同[7]。南京大学通过“邀、聘、提、扬、止”教学动力机制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提升全校本科教学一线师资的力量与水平。高校课程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的,美国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为高校新型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空间。

第三,美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已持续了上百年时间。哈佛大学在20世纪初就开始着手通识教育改革,而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改革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真正开始。我国高校要在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内追赶上美国通识教育教学水平,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美国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为美国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去探索、纠正因走极端、走弯路造成的错误。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已取得很大发展,但与发展了上百年的美国高校课程体系相比,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国内高校本科课程体系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发现了一些具有借鉴和启示的地方。

第一,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设计和研究课程,确保通识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均衡,逐步增加课程的涵盖范围,如可开设美国高校都非常重视的定量推理等课程;在课程所占比重方面,在确保通识课程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

第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我国高校可以通过精简专业课程,增加自由选修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学生可根据兴趣学习各学科知识,建构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但在不同专业间应体现学科差异性,如理科专业就应谨慎减少专业课程比重。

第三,加强交叉复合培养。一方面,完善跨院系课程开放政策和管理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另一方面,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专业交叉课程群建设,建设一批相近学科群或学科类层面的交叉课程,同时鼓励院系之间合作开发专业交叉课程或者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

第四,合理设置课程层次。我国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课程之间的次序和相互联系,尤其要重视一些初始课程(如导学课等),这些课程难度不大,但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自己的学习领域,促使学生尽早制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第五,重视研讨课程教学。研讨课程也可分多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加研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比重,多开设能够进行较为深入探讨的专题研讨课程,使学生在拓宽眼界的同时能够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某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嵇艳. 斯坦福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与特点[J]. 大学(学术版),2013(4):52-59.

[2] 熊耕.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12(2):75-81.

[3] 金顶兵. 中美两所一流大学本科课程比较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7(3):33-37.

[4] 任钢健. 中美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J]. 比较教育研究,2006(12):21-24.

[5] 吴迪. 中美综合性大学物理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J]. 高等理科教育,2012(2):86-93.

[6] 张红霞. 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特点初探[J]. 高等理科教育,2010(5):67-72.

[7] 张红霞. 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0-65.

(上接第45页)

[18] 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 逻辑学基础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

[19][20] 刘培育主编. 中国古代哲学精华[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内容简介;213-358.

[21] 周云之. 名辩学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22] 崔清田主编. 名学与辩学[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3] 董志铁. 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2007.

[24] 林铭钧,曾祥云. 名辩学新探[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