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

时间:2023-03-07 18:29:37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1篇

记者昨天从广州市人事局了解到,根据中央有关《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广州市今年下半年的公务员招考将有针对性地面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明年的招考则将根据中央文件的量化标准适当降低应届生比重。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提出“逐步实行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通知说,“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1)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

《意见》要求,副省级城市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参照以上办法执行,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这意味着除了招考中会有一部分从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中挑选外,也意味着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公务员必须在基层服务一段时间。对此,广州市人事局公务员管理处副处长罗刚表示,根据《意见》要求,广州市已经做好了公务员招考调整等方面的准备,招考应届生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他还透露,由于2005届毕业生大部分已经就业,今年下半年的公务员招考将有针对性地面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明年的招考则将根据中央文件的量化标准适当降低应届生比重。近年来,广州市应届生占据了公务员考试的大头,但这种现象将被扭转。罗刚还说:“高校扩招以后,暂缓就业的人员相应增加,很多人宁可在大城市打散工也不愿意下基层,这样一方面基层单位得不到国家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另有一方面大城市人才严重过剩。”罗刚表示,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工作,是希望他们能够在基层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政府的政策是连贯性的,在公务员选拔方面,今后将向基层工作者倾斜,这就要求下基层的公务员‘下得去’也要‘上得来’,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针对广州市招考公务人员工作的调整,一些机关单位的负责人表示:“应届生毕业直接当公务员,虽然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但工作经验明显不足。”广州市人事局和民政局等机关单位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在职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要比应届生丰富得多。从行政成本角度看,新录用公务员都要到基层锻炼一年以上,而社会在职人员一经录用,就可进入工作岗位。所以,对于政府机关来说,录用往届生更有优势。”

政策解读

到艰苦地区就业工资可高1-2档

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和公务员下基层的积极性,《意见》对下基层工作公务员的政策优惠和选拔做了明确规定。第三条规定:“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需要人事服务的,由有关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服务。对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1至2档工资标准。”

各方反应

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和城市之间徘徊

“去基层锻炼不会影响到我报考公务员。”广东工业大学的郑同学承认,“作为刚走进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我们有知识,思想活跃,但在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上则欠缺一些。虽说我能认识到基层是施展才干的广阔天地,但到了实际找工作时还是会犹豫的。”

来自暨南大学的周同学则表示,会考虑是否还报考公务员。他说:“下基层一两年还可以忍受。”

中山大学的李同学则直说:“我不愿意下基层,这不仅是因为基层的创业条件和生活环境比较艰苦。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贫乏,比如图书馆、体育设施,甚至还有上网条件等,基层都不能和城市比。”

基层公务员:明文规定选拔标准有盼头

“在基层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我照样工作和学习。”在花都区花山镇某部门工作的罗先生很乐观,“差一点,苦一点,但锻炼出来的是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自己还能够独当一面。”

“医疗、教育领域都把为基层服务年限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现在落实到我们公务员群体上也是能理解的。”广州市渔政大队的黄小姐说,“公务员选拔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对我这种从基层上来的公务员来说,有明确的选拔标准会更有盼头。”

市国土局的熊先生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考入现在单位,他告诉记者,“再让我选择的话,我还是不愿意去基层。”熊先生表示,城市给人机会多一些,同样是做公务员,在基层做与在城市大机关做,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差别,但三五年过后,差距就会越拉越大。进入地级市以上机关部委做公务员,升迁机会与概率要大一些。

专家意见

新政出台有利人才合理流动

作为报考公务员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一面表现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对下基层持冷淡态度。对此,广州市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招考公务员应届生比重减少,对于部分报考公务员的应届生比较多的学校而言,短期内无疑会减少他们的就业岗位,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对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平衡就业是会产生积极影响的。

近年来,政府机关招考公务员偏向于招收应届生,是为了给应届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但需要人才的基层却乏人问津,这些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是不利的。该负责人称,新政策的出台无疑对应届生更新就业观念,更现实、更客观地面对就业环境是有益处的,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2篇

据了解,2010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实际录用1501人,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为1121人,占74.7%。

追寻近年干部队伍选人用人取向,向基层倾斜始终是一条主线,公务员考试则是落实该精神的一条主通道。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规定,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

这次85%的比例,无疑是实现2012近100%目标的重要进阶。消息一出,广受社会好评。有论者称,“向下看”,遵循的是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彰显的是重视基层的价值取向,带来的是机关队伍的结构优化。

基层经历有何用

2006年,本刊曾撰文剖析“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发现一些中青年“三门干部”理论知识强、文化素质高,但缺乏基层工作经历,不会与群众打交道;他们台上能演讲,台下却不会谈心;能走省出国招商引资,却不善走街串户排解民怨争取民心。

显然,从具有基层经历者中选人,或派人去基层锻炼,是化解“三门干部”之惑的两大途径。这可从近年公务员考录、管理工作中得到印证。

根据考录公告,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是指具有在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文钊指出,有过工作经历尤其是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能够较快地适应公务员工作的生活节奏,而具有与所任职务相近工作经验的新任公务员更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这对于新任的公务员和用人机关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肯定声中,也有一些对细节的疑惑。熊文钊教授即其中一员。他认为,如果报考者的两年基层工作经历基本上和其将欲从事的公务员职业没有共通之处,即对于担任公务员职务而言没有借鉴和锻炼价值,是否仍坚持在形式上作这一要求?“举个极端的例子,某人在市场卖过两年菜的‘基层工作经历’对于其报考公务员究竟有何意义?”

再者,“就算报考者声称具有两年基层工作经历,在技术上又如何查证?”熊文钊还举例称,2010年度“国考”录用了100名留学归国人员和1名香港地区人员,但是对他们在境外的相关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却难以掌握、无法进行有效的考察,给招录机关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大学生之惑

包括熊文钊在内,疑惑者最担心的是,基层经历杠杠会否加剧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如何保证公务员的生源、质量。

不过,此次“国考”对此已有一定程度的应对。据考录公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此外,大学生“村官”这一次还得到特别对待。此前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考试中的加分政策被取消,改为拿出计划定向考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

有分析人士评价,之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承诺是加分,但在实施加分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加分的程序如何,加分的数量如何,加分的审核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出台实施细则。而将加分政策更替为定向招录是一种在更公平意义上对大学生村官的补偿,因为大学生村官本身就是响应政府的政策去往农村或者社区的,尽管这样的政策承诺难以掩饰一种利益的驱使,但既然已经作出的承诺就应该努力践行。

工农的新希望

2011年“国考”还有一项创新,即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在海关、国税、铁路公安等直属机构县级以下职位进行试点。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德贵日前指出,早在几年前,河北等省份在招录公务员时就有了这样的做法,国家认为这是正确的,对这些地方的方式给予了肯定,因此2010年从中央部委中开始试点。

从互联网上反映的舆论来看,此举被广泛认为体现平等进步,值得肯定。也有部分网民认为,机会均等本是公务员招录的题中应有之义,刻意强调身份、阶层因素,未必符合平等进步的理念。

闸门一旦放开,火爆程度可以预期。可供参照的是,2010年10月初的广州公务员考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考录的6个基层公务员职位引来2262人激烈角逐。

鉴于从生产一线考录公务员仍属较新事物,观察人士希望,从建立特别招录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完善后续培训等方面着手,帮助工人、农民解决报考公务员的实际问题。

如新华网一网民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公务员的社会管理能力不仅应当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作支撑,还应有多元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工人、农民成为公务员后,要通过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掌握工作方法,真正发挥出他们的才干和本领。

考任非唯一途径

按中央要求,基层工作经历杠杠主要针对的是部级和省级机关公务员。在熊文钊看来,要求工作经历有助于相关工作的良好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绝大多数甚至全部考录公务员都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他认为,对地市级以下的公务员,出于行政级别、权效范围、管理事项等原因,其考录不必在一个高比例的范围内追求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因为这些职位本来就属于基层工作,“经验”大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获得和积累。

按相关法律法规,考任只是获取公务员身份的途径之一,选任(限于领导职务人选的产生)、聘任(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职位)、调任(限于从行政系统外部调入行政系统内任职的情形)等都是获取公务员资格的法定途径。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3篇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士秋公开表示,下一步公务员制度改革重点之一是“继续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力度,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并将“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

《北京科技报》:杨士秋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须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刘太刚: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将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作为一个原则确定下来,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一个人有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没有工作经验、直接从校门进入到中央机关的公务员相比,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不一样的,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其利益考虑以及视野都不会一样。

另外,以前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的大量公务员一直是从高校校门直接进入机关,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下到基层进行锻炼。如果我们在招录的时候就从基层招录,以后他们就没有必要中断工作的连续性,专门到基层去锻炼然后再上来。过去公务员下基层锻炼的方式其实有一些弊端,他们戴着“帽子”到下面去锻炼,很多人常常会陷入到基层庞大的关系网中,这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工作。现在中央机关直接从基层选拔录用,就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在逻辑上也更为合理。

《北京科技报》:以前,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的人才为什么主要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录?

刘太刚:在前几十年,我们的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直接从高校应届生招录公务员,这是因为当时大学生数量较少,社会供不应求,机关人才很缺乏,迫切需要立即拥有高知识的大学生群体来改变机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政策是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

《北京科技报》:现在,我国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难道对大学生的需求降低了?

刘太刚:从改革开放计算,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已经经过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惠及全民的大众教育,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十分庞大,很多基层人员都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另外,在30年余中,经过持续的培养,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的公务员队伍已经不像二三十年以前那样存在很大的知识缺陷,现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不再是他们必须要网罗的人才。

由于社会基层高学历、高能力的人增多,现在国家已经有条件从基层工作人员中优选公务员,他们不仅有知识,也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们进入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提高机关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北京科技报》:据悉,以后我国将逐步建立从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人员中录用公务员制度,你怎么评价?

刘太刚:大学生“村官”有知识,也有基层经验,他们只要通过招考,进入公务员队伍甚至是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公务员队伍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我想主要说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对工人、农民录用放开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国当前人事制度改革中一种非常正确的做法。

在公务员的录取中,我们应该贯彻一种平等的原则,因为公务员录用是按人取材,而不是按人的身份取材,也不是根据大家后天身上所带的一些符号来取材。以前我们搞成分论,成分不好的人不能进入国家机关,这样的做法后来遭到猛烈的批判。后来我们又开始唯学历论,觉得一个人的能力取决于他的学历,很多单位在招人的时候也主要看他是不是大专生、本科生、硕士或者博士。实际上,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能力和他的成分、学历都有一些关联,但是并不能画等号。中央机关、省级机关所需要的一些人才,也并不是高校里才有,在我们的农民、工人群体中,有一些人因为家庭等种种原因,可能没有能够进入高校深造,但是能力出众,完全能够适应这些岗位的需要,我们有什么理由把他们排斥在外呢?我们要看的是他们的才干,而不是他们的身份。这也是文明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它表明中国吏治和人事的管理越来越走向文明。

当然由于知识方面的原因,在考公务员时很多工人和农民明显要处于劣势,这是一个现实,怎么去选拔他们中的优秀人才还有待继续探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方向是对的,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做到结果平等,但是可以做到机会平等。对广大工人和农民而言,以前他们连这种机会都没有。

《北京科技报》:如果我们数量庞大的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公务员队伍一直缺乏从工人和农民中录用,会出现什么问题?

刘太刚:如果这些机关公务员中没有来自工人、农民等基层群体,有时我们的政策制定就会出现偏差。以前,大部分公务员都直接来自高校,他们没有当过工人和农民,一般而言是很难体味工人和农民的苦衷的,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也很难符合工人和农民群体的需求。

《北京科技报》:中央和省级机关将不再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对大学生就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刘太刚:它对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会带来很大影响。过去我们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一直都瞄着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并逐步进入其中。在有了这项政策以后,有利于引导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本科生走向基层,这会充实基层的知识力量,当然很多大学生在基层工作、锻炼,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社会经验,他们在两年以后依旧可以报考中央机关及省级机关的公务员,他们的成长空间并没有被堵死。只要有能力,他们还是能够晋升的。这也表明现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制度开始越来越符合人力资源的规律。

从总体而言,这种政策的实施不会对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式产生冲击,因为某一届大学生毕业时,市场上的职位都是一定的,只是分布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大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进中央机关的1万个职位没有了,而是全部从基层选拔,基层就又会空出1万个位置来,总体就业的职位并没有变,只是去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北京科技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公务员的来源有哪些?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4篇

很多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具备基层工作经验,有些考生片面的认为在公务员考试中很多职位需要基层工作经验,于是放弃报考机会,准备等有了基层工作经验才去报考,其实,就刚刚过去的2014年国考为例,对于基层工作年限的要求中,应届生可报考职位量占总职位量74.9%,占总招录人数79.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职位是我们应届毕业生就可以报考的,大家无需过于担心。

误区二:公务员考试很难,考上了是运气,考不上是正常

通过与广大报考考生的交流,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考生都一致认为公务员考试很难,相当一部分同学觉得,考上了是运气好,考不上是正常的,很多人甚至抱着打酱油,当炮灰的想法参考,虽然,无法否认公务员考试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科学备考和复习,考上公务员的考生还是占据很大比例的,真正意义上裸考还能考上的考生微乎其微,因此,大家要相信,公务员考试是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可循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掌握这种方法和规律,而且是否能坚持反复演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误区三:公务员考试不知道买什么书合适

在与各大高校学子交流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有心的同学很早就准备公务员了,可谓未雨绸缪,准备的方式大相径庭,都是先买几本书自己看看,先熟悉一下,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同学们对于公务员备考书籍的选择却是五花八门,有同学备考公务员,在看《公共基础知识》的书,有同学备考省考在看国考版的公务员系列书籍,其实,从广义上来说,知识是共通的,多学点知识多少是有益无害的,然而,这种南辕北辙式的复习方略,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方向,做了很多无用功,在此,给大家一些建议,一般而言,备考省考,要选择省考版的教材,这样会更有针对性一些,当然,如果各位考生时间充裕,精力充沛,非要通过学习一本厚实的《公共基础知识》而针对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部分拿分,那么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说这样做从效率的角度看,并非最优而已。

误区四:重题海,轻思维,甚至不知道有什么思维可言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5篇

诚然,在一个社会,升官高就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权为民所用”确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把“升官”视作人生唯一选择,不择手段去升官就值得商榷。

公务员报考热已非一日,而且呈现出越来越热的景象。尽管不断有舆论对此泼冷水,并直指精英人才过度聚集于政府部门,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人才多元化分布乃至社会风气导向,都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依然抵挡不住公务员报考的热浪。

尽管公务员报考越来越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百里挑一的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似乎也能让最后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具备“两高”(高学历、高素质)。

如此严格的考核体系,似乎也印证了优胜劣汰的道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我总担心,公务员报考热背后存在着隐忧。

造成相当一部分本应符合条件的群体被阻挡在外

公务员报考热埋下了伏笔。这倒不是说公务员在选拔过程中存在多少猫腻。应当承认,随着公务员报考机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录,不符合学历、年龄等“硬杠杠”就迈不过门槛,以及笔试和面试在内的综合考评,都让公务员报考存在人为作弊乃至操纵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公务员报考依然存在学历(比如对“五大生”的排他性门槛)歧视、户籍歧视(某些国家职能部门排斥非北京户籍考生)乃至身高、性别等歧视,甚至前两年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这些名目不一的歧视,造成相当一部分本应符合条件的群体被阻挡在外,剥夺了其就业机会,造成社会不公,也是对民众权利和法律权威某种程度的蔑视。因为它造成了选拔面狭窄、人才来源渠道单一、参与者无法获得起点公平。

更大隐忧在于公务员报考的冷热不均。正如报道指出,一些热门职位考生趋之若骛,那么相应的“冷门职位”则门庭冷落。可是,这些“冷门职务”往往是政府与民众最需要的基层实干型岗位,比如某些乡镇公务员岗位、技术型岗位、一线服务岗位等。而恰恰是这些岗位,可能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考核更为严格,考生出于“经济人理性”回避这些岗位,就会造成政府与民众越需要的公共服务型人才越难找的局面。

目前的公务员选拔有点像高考制度,“难进更难出”。尽管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能进能出”的公务员选拔淘汰流动机制试水,但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比较一下每年公务员被淘汰所占总数比例,以及新招录公务员所占总数比例,就可以看出,之所以某些政府部门存在冗员过多、运行绩效不高现象,就在于始终无法确立以科学、量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公开透明的人才升降机制、对不合格人员的硬性淘汰机制,再加上所谓“临时人员”替代公务员干活现象,以及复杂的、受到权力干扰的层级选拔体系,容易让一些真正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造成人浮于事、不思进取风气。

年薪20万女白领考公务员值不值

近日,南京地区和报考条件较低的职位出现了拥堵的现象,甚至有年薪20万的女性白领报名,原因是其认为公务员职业比企业岗位更加稳定。

在美国,保尔森放弃高盛的高薪职位当财长,著名影星施瓦辛格放弃赚钱的演艺事业,当上了加州州长,这说明,在中外各国放弃“钱途”奔“仕途”,并非个别现象。对南京这名年薪20万的白领来说,只要真的能够在公务员的职位上发挥所长,干出名堂,暂时放弃眼前的高薪职位也没什么。公务员掌握着公权力,担负着为民众服务的职责,原本就需要那些有本事、高素质的人才来担任,为国家和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然而,问题在于,白领放弃眼前的高薪去报考公务员,纵然能够成功,就一定能够“干出名堂”吗?

事实上,公务机关并非对所有人才都是成长的沃土,恰恰相反,对某些不能适应的人来说,公务员反而是一份苦差事。重庆市部分专家曾经采用国际通用的SCL-90测评法,对几个市级机构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30%的公务员心理表现为敌对情绪,对环境不认可,经常牢骚满腹;相当多的男性公务员选择了“我经常想到要哭”!

还有调查显示,江苏省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还有31.2%感觉太累,1.6%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有资料显示,国家公务员中54.88%的公务员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指数居各行业之首,65%的公务员感觉人际关系压力大。另有调查发现,公务员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唯唯诺诺,兢兢业业”,这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而对于“官场潜规则”带来的危害,不少公务员扼腕叹息,“能做公务员的大多是社会精英,可惜很多人的智慧都被消磨在所谓的‘潜规则’中,无所作为。”

这说明,许多人纵然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却不一定能够“人尽其才”,相反有被埋没的可能。公务员晋升空间有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同样惨烈。这名白领在企业能够拿到20多万的年薪,可见是个难得的经济人才,但是,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还能如此将自己的才干尽情地发挥出来吗?而照她自己的说法,自己之所以放弃高薪去考公务员,不过是因为贪图公务员工作的稳定。照这样说,她一旦成为公务员,就很有可能从“人才”变成“庸才”。

事实上,这折射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的公务员热,并不一定能带来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热可以把20万年薪的人才吸引进来,但引进来之后,却不是让他们尽情发挥才干“为人民服务”,而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让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过安稳日子。这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人才的流失和效益的下降,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意味着行政效率和效益的低下,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非理性的人力资源流动,对于经济社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未必有利。

如何确保公务员队伍成为真正能为百姓服务的队伍,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

公务员招考强调“基层经验”的积极效应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84.3%的人表示公务员确实应有基层经验,认为这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更好履职。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国家公务员公开招考的全部13797个岗位中,要求有地市以下基层经验的占14.6%,中央机关的岗位中要求基层经验的更是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

根据国家人事部门规定,副省级以上机关在新录用公务员过程中要保证至少有三分之一有过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从近年来各地的实际看,新录用公务员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指标,并被人事等部门反复强调。

注重“基层经验”的考核,至少可以释放几个方面的积极效应。首先是有助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不可否认,“大学毕业时心比天高,到了基层才发现自己也是什么都不会”的公务员不在少数。虽然一些新招录的公务员在学历、理论上具有良好素质,但在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处理复杂社会矛盾的能力,以及在与百姓沟通的能力上都多有欠缺。人事部门总结后认为,那些从校门直接进入机关的干部增多,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的信息也表明,用人单位也喜欢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政府部门面临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因此,各个部门对公务员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是能跑跑腿、干一些杂事就行,而是要求公务员要具有调研能力,能够独当一面,面对具体工作,能够提出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想法和改进措施,供领导决策。

其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过去公务员选拔以学历为主,甚至把学历、专业当成唯一重要的标准,而那些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却很难被纳入公务员选拔的视野。现在许多地方鼓励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搏击商海,那么反过来,将具备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企业、社会人才选拔进入公务员队伍,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应有之义。

第三是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缓解就业难题。近年来,“基层”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词。在10月25日教育部例行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今年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增加,有58万名大学生到县和县以下单位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公务员考试对基层经验的要求,无疑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起到了引导和矫正的作用,大学生或将不再“闻基层而色变”。

国外公务员招录尽管政策不一,但强调相关工作经验,重视业务培训,却是许多国家公务员招录的共同特征。在美国,当公务员并不需要专门考试,大学文凭也不是必需的。如果申请人拥有相当的工作经验或其他资历,也能被视为符合标准。

不了解下情,轻则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重则制定的政策、出台的文件会脱离现实,造成巨大的行政资源浪费。因此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基层经验”理应被特别重视和强调,并成为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一个选项。

要消除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隐忧,政府须修正以往公务员报考选拔条件、对“冷门岗位”进行政策扶持与财政倾斜,乃至可规定公务员必须轮岗到一些基层、服务岗位。政府还应建立公平、开放的内部人才选拔体系,强化监督举措,防止一把手说了算等利益寻租现象、跑官要官等腐败现象,让有能力的人尽其才。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6篇

二、 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历时11天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

调查方式:发放网络调查问卷

三、 调查内容及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好处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多数人因为公务员具有以下好处而愿意参加公务员考试,主要原因有:稳定的收入和生活,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不是最高,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此外,能够成为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大多数人参加公务员考试除了因为自己个人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稳定的看法之外,仍有少数人是为了接受家长的建议或增加就业渠道而参加公务员考试。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四原因导致公务员考试热。首要原因是水涨船高,公务员招录职位多了,报考人数自然增加;其次,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来看,这也是一个必然现象。目前正处经济危机起暖回稳阶段,这个阶段就业压力比较大,公务员就业的待遇、旱涝保收以及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所以吸引了很多的人报考; 再者,由于公务员考试的诚信度越来越高,对人才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促使许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把公务员考试当成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渠道,为学生创造了很多条件;最后,就中国而言,还是一个传统思想比较重的国家,人们对公务员有种传统的向往,这也是促使大家报考公务员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态势发展分析

公务员是现代大学生的一条好出路,但也可能扼杀了许多青年才俊到社会上挥洒热血的创造激情。作为大学生,先做好个人发展方向的定位,按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进入相应职业,在自己适合且打算从事的职业中实践、磨练、提高,更好地发展个人所长,服务社会,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青年毕业生在报考人群中的地位分析

4、报考新政策对公务员考试的影响

近一半的人认为两年工作经验对公务员考试的影响很大,30%的人认为影响不大。据相关资料表明,国考对基层工作经验要求提高,需满两年工作经历这项新规执行后,意味着2009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如果要以两年工作经历报考2011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因工作经验只能算作 1年多,将不能通过相关岗位的报考资格审核。他们只能选择报考少数不要求工作年限或工作年限要求更低的岗位。但仍有一部分人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认为,两年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可以真正体现出基层导向。

对于一个将要成为中央机关国家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在基层扎实工作两年并不是过分要求。基层工作经历门槛提高后,有助于应届生毕业后,更加踏踏实实地深入基层、戒骄戒躁、安心工作。今后,一些把基层工作当跳板的考生,风险和成本就会增大。而有些等不起的人,则会放弃考公务员的想法,通过寻找其他机会,往往也能较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对国家机关而言,由于本身报考人数众多,提高报告门槛并不会影响考录工作,反而能够从中选拔到更了解基层的公务员。因为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报考者,在基层工作的认识上,在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决心上,将有明显提升。扎扎实实的基层工作经历,也有利于报考者成为公务员后,既更加珍惜工作机会,又具备更多的工作技能。

5、公务员制度改革对公务员考试的必要性分析

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制度改革涉及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然而有40.8%的人认为没必要,59.2%的人认为很有必要。据相关报道表明,公务员制度改革将向纵向发展。重点抓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继续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力度,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按中央要求,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并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

二是继续推进分类管理和聘任制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学的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作为深入实施公务员法的重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制定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办法,争取尽快出台,更好地落实公务员法关于推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规定。

三是着力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国有60%以上的公务员工作在基层。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充分调动不同年龄层次公务员的积极性。推进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和倾斜。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基层公务员的管理和监督。

四、意见和建议

面对持续走热的报考公务员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青年人不要怕困难,要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奋斗,开创人生新局面。

公务员职位特殊,较企业相比更加稳定,一旦进入编制,就有了铁饭碗,生活就不愁了。从这一角度理解,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年轻人本应敢于创业,探索新领域,尝试新事物,而现在却只求稳定。从小处讲,这对本人的发展是不利的;从大处讲,青年人只求稳定,这也是国家的损失。建议青年人不要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奋斗,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基层工作经历门槛提高后,有助于应届生毕业后,更加踏踏实实地深入基层、戒骄戒躁、安心工作。今后,一些把基层工作当跳板的考生,风险和成本就会增大。而有些等不起的人,则会放弃考公务员的想法,通过寻找其他机会,往往也能较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2、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理智参加公务员考试 。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公务员。一些不善于人际交往,社交能力差的人;级别观念淡薄的人;看重自由思想发挥、看重创新能力,喜欢挑战自我的人,显然就会在那种场合举步维艰。公务员考试热实则是人心所向,这里饱含着奋斗的艰辛,也夹着些许无奈。冷静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真正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腾飞,不把安逸的生活当惟一目标的人,往往才会创造出非同一般的传奇。

3、国家应该实行相应政策,激发青年公务员群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加强对青年公务员的作风培养。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7篇

一要适当放宽年龄。

农村党组织书记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具体贯彻者、执行者,处于最基层,他们多半是从农村基层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从生产组长、团支书、民兵营长、会计、副主任、主任等岗位上一级一级地干出来的,他们有的十几岁就参加了工作,在村一级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二十几年,他们长期扎根在农村,将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全部奉献给了农村、农民和这片熟悉的土地,直到年老。因此,要考虑村党组织书记普遍年龄偏大这一实际,在公务员招考中把年龄适当再放大一点,使更多的村党组织书记能有机会参加,这样,也有利于拓宽村党组织书记的出路,稳定村干部队伍。

二要注重基层经历。

因为基层公务员他的工作岗位在农村,他们即使考上了公务员,但也因自身年龄、文化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离不开农村和农民;农村也需要一大批熟悉农村情况、有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农民有感情的土生土长的人来建设新农村,新进入的年青同志更需要他们的帮、带、传。而村党组织书记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他们最熟悉农村和农民,他们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群众也最信任他们。因此,公务员招录中,特别是针对农村基层岗位招录的,应更加针对村党组织书记的实际情况,在基层工作经历上有所限制,增加条件,强调必须有1-2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以保证村党组织书记参考的专项性。

三要适当提高比例。

每年公务员招考对农村党组织书记来说,比例是很小的,虽有1-2个名额,但通过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情况来看,也只有为数不多的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了考试,最终能通过的也只有个把人,大部分人只是参加了陪考。要适当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在公务员招考中的比例,多拿出一些农村基层岗位来,使名额能达到3-5个,专门面向农村党组织书记进行招考。

四要延长工作期限。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8篇

时下,又一批公务员即将走上新的岗位。近年来,公务员招考愈演愈烈,社会各类人员竞争激烈,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竞争程度绝不亚于高考。在公务员招考中,虽考虑到了农村党组织书记,但是开口较窄,条件较多,每年招录的人数也相对较少。考虑到农村基层事务繁杂、农村党组织书记的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等实际,笔者认为,应注意多向农村党组织书记倾斜。

一要适当放宽年龄。农村党组织书记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具体贯彻者、执行者,处于最基层,他们多半是从农村基层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从生产组长、团支书、民兵营长、会计、副主任、主任等岗位上一级一级地干出来的,他们有的十几岁就参加了工作,在村一级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二十几年,他们长期扎根在农村,将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全部奉献给了农村、农民和这片熟悉的土地,直到年老。因此,要考虑村党组织书记普遍年龄偏大这一实际,在公务员招考中把年龄适当再放大一点,使更多的村党组织书记能有机会参加,这样,也有利于拓宽村党组织书记的出路,稳定村干部队伍。

二要注重基层经历。因为基层公务员他的工作岗位在农村,他们即使考上了公务员,但也因自身年龄、文化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离不开农村和农民;农村也需要一大批熟悉农村情况、有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农民有感情的土生土长的人来建设新农村,新进入的年青同志更需要他们的帮、带、传。而村党组织书记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他们最熟悉农村和农民,他们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群众也最信任他们。因此,公务员招录中,特别是针对农村基层岗位招录的,应更加针对村党组织书记的实际情况,在基层工作经历上有所限制,增加条件,强调必须有1-2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以保证村党组织书记参考的专项性。

三要适当提高比例。每年公务员招考对农村党组织书记来说,比例是很小的,虽有1-2个名额,但通过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情况来看,也只有为数不多的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了考试,最终能通过的也只有个把人,大部分人只是参加了陪考。要适当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在公务员招考中的比例,多拿出一些农村基层岗位来,使名额能达到3-5个,专门面向农村党组织书记进行招考。

四要延长工作期限。许多年青公务员到基层工作不到一、二年,就考虑往上调,他们往往把基层当成跳板,不愿意在下面吃苦,甚至认为在农村没有出路;而对于农村党组织书记来讲,他们熟悉农村,他们的家在农村,他们更离不开农村这熟悉的土地,新农村建设更需要他们。因此,考上公务员的其他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在原招考单位工作满三年以上才可调动工作;考上公务员的村党组织书记也必须在原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再服务五年以上,期满后特别优秀的可进行就地提拔,使他们能够安心在农村,扎根在农村。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才考评;公务员考试;风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010-02

公务员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在我国实行已有二十多年,对我国行政机关的人事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公务员工资稳定、待遇好,吸引了诸多考生报考。面对国家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对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的人才考评研究,是保证公务员质量乃至行政机关行政效率的关键。

一、公考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

(一)报名资格有失公允

报名资格的限制主要可以分为学历限制、年龄限制、生源地限制、民族限制、专业限制、基层工作经验限制等六种。

学历方面,对门槛设置过高,操作性不强。一些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一个方面导致学历贬值,另一方面刺激了考研、考博浪潮的功利心,扭曲了学术培养的初衷。

年龄限制。例如2011年国考招考,业务司局岗位要求年龄28岁以下;按照本科毕业生平均年龄为24岁,加上工作经验的限制,就是26-29岁左右。实际上大大缩减了公务员的招考范围,存在不合理因素。

限制生源地,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表现突出。2012年云南省考招考简章中云南省大理监狱对生源地就要求云南省;导致机关内结构固化,无法引入外来人才。

民族限制,在非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体现。如2012年云南省考,云南省峨山县公安局将民族限制为彝族;元江县公安局也将民族限制为彝族。以上都是非少数民族地区,但有民族限制,存在不公平的因素。

在专业限制方面,2009年国考,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岗位专业要求体育类(篮球)专业;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招录音乐专业人员,这种岗位性质和需求专业的严重脱节有“因人设岗”的嫌疑。

在基层工作经验限制方面,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都十分普遍,云南省2012省考(非法检系统)招考,岗位要求基层工作经验以及“三支一扶”、西部项目等的有1 384个岗位,其中大部分均为“三支一扶”、西部项目。

(二)报考价值观出现偏颇

在众多考生的眼里,“公务员”意味着“铁饭碗”,意味着优质而且稳定的收入和待遇。同时公务员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其他岗位。因此,在他们的视野里,公务员就等同于一个锦绣的前程。另外,还有一部分考生之所以报考公务员主要是受“官本位”思想影响,主要目的是从政,企图在以后的政治生活中获利。

(三)考试科目、内容、流程设置不合理,考核效度低

1.笔试部分。国考以及省考考试科目的设置主要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部分。另外,部分地区的省考还保留公共基础知识这一科目的考试。行政能力测验主要考察数理能力、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常识应用能力。公务员考试申论主要考察阅读理解、提出问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文字表达、对社会的认知等能力。

2.面试部分。国考面试主要借鉴外企的面试方法,采取无领导小组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思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省考面试仍旧沿袭结构化面试。

对国考、省考科目、内容设置的分析,可看出一些不合理因素。首先,在忽视专业多元化和品德重要性基础上,建立全国或者全省统考的试题,有不合理之处。第二,试题的设计不能准确地考察考生对某一具体岗位的适应能力,效度不高。第三,考核环境缺乏随意性。难以真实地反映考生的真实能力和真实的道德水准。第四,考核队伍水平较低,缺乏客观性。第五,岗位性质与专业需求脱节,使得考生学过的知识处于遗弃状态,需要从零开始学习,不利于考生才华的有效发挥。同时也导致国家对该考生多年教育成本的浪费。

(四)缺乏相关规范完善的监督体系

首先,虽然公务员考试是一项严肃的国家考试,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公务员岗位对考生的诱惑力,导致违法乱纪的行为依然存在。例如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纪委书记梁国影(女),为其儿子林钰成在考取公务员当中更改分数,致其进入录取公示程序。这一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考试秩序,影响了国家的权威,更影响了国家进行人才考评的准确性以及选拔人才的有效性。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考虑,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基础上,更需要完善的监督体系。

另外,自2005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基本上只确定大的方向,并没有对具体细则加以规定,并且配套制度的缺失,导致《公务员法》难以发挥最大作用,特别是监督制度和处罚制度还存在空白。这就给各级招录机关留下自的空间,为部分人违规违纪,钻法律空子提供了条件[1]。

二、公考过程中风险的有效防范机制

(一)取消歧视性报名限制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认为:首先要底线均等,即考生在报考公务员岗位的资格应该是均等的。其次是每个人参与考试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在公务员招考中应该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限制。1.学历方面,应根据岗位性质合理调整,做出判定。尽管目前高校毕业人才众多,但不能因此就抬高学历。可以通过合适的考量标准,让更多的考生进入考试范围,择优录取。2.年龄方面,应充分考虑岗位需要以及人的正常健康状况。在40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也随之增长,所以应充分考虑岗位需求中关于年龄的设定。3.生源地方面,对各地生源一律平等,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合理流动。4.专业方面,充分考虑考生专业和岗位性质以及岗位需求的对口,满足岗位的多元化职业需求。5.民族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民族自治的需要适当限制考生为少数民族考生,但在非民族地区,要尽量取消相关方面的条件限制,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间机会均等。6.基层工作经验方面,应充分考虑考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应将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三支一扶”等这部分考生和应届毕业生纳入到统一考试轨道,同时设定硬性加分标准,只是在初试基础上可根据基层工作表现适当加分,实现考生间的相对公平。

(二)克服“官本位”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价值观

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考生应当克服“官本位”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价值观,对公务员这一职业内涵树立正确认识。加强考生进行价值观引导: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决反对权力崇拜、享乐主义,“官本位”思想;深刻领悟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提高自身服务态度和能力。积极到基层、到企业、到非营利组织中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2]。

(三)科学设置考试科目、考试内容

笔试部分,考试题目可以根据岗位性质以及所要求的专业性质进行设定,实现不同岗位考题的自主性,避免统一性。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基础上,可以根据以下两个原则继续深入考察:第一,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可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试题也应做出相应划分,凸显对不同职位的不同要求。第二,试题的设置应该体现所需专业的特色,融入相关专业知识在考题中,突出对考生对本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考察。

面试部分,除了采用比较科学的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面试、心理素质测评等方式,以确保面试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测试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

(四)规范考评流程,设置第三方考评部门

1.笔试部分应做到公正阅卷。阅卷采取入闱封闭式的管理。采用恰当的阅卷方法。同时做到全程录像,阅卷工作过程公开,供管理部门、媒体进行监督。

2.面试部分。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独立于政府的公务员考试选拔机构,由这个机构组织全面的考试工作,禁止用人单位参与其间。通过各方面的考试考核,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录取名单,向用人单位推荐,任何人和机构不得干涉或影响其工作,由此保证公务员管理上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明确考官资格,注重考官的选拔与培训,培训考试合格方能颁发考官证。建立高素质的面试考官队伍,提高面试的效度和信度。

(五)高考模式下完善考录程序

笔者建议公务员考录程序可以借鉴很多省份所实施的高考模式,即第一次报名只确认参加考试(不填报具体的职位),待笔试成绩公布后,考生根据国家线(省控线)与考录职位的具体要求再进行第二次志愿填报(填报具体职位)。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人岗匹配”,高分考生的选择空间会比较大,而没有超过国家线(省控线)的考生被直接淘汰,不再具备填报志愿的资格。既可以减少“高分落榜”的现象,也可以有效避免某些低分考生由于其报考职位的人数少而被“幸运”录取的情况。待第一轮录取工作结束后,如果部分考录单位(职位)没有考生填报或者没有达到拟录取的人数,开通网上调剂系统,符合考录条件的考生再次进行志愿填报,直至完成考录工作[3]。

(六)健全完善的监督体系

第一,面试全过程,不仅要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与中央、地方公务员局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还要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群众的监督,面试成绩要当场向监督人员和考生公布。新闻传媒机构也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本着对广大考生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面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实事求是的报道。

第二,应该完善制定《国家公务员录用规定》、《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实施办法》、《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规定》、《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办法》,等等,以期对考录各环节的执行形成具体的、严格的、操作性强的条文规范[4]。

参考文献:

[1]黄晶梅,白政.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问题的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9).

[2]李国梁.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批判与深层反思[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41.

[3]杜宝青.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40-41.

公务员基层工作经验范文第10篇

4月初,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552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5%的人认为中央新一轮干部选拔将开辟优秀年轻干部成长“快车道”,对于兢兢业业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年轻干部是一个好消息。对于未来的年轻干部,70.4%的人表示“有信心”,其中22.1%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

优秀的年轻干部

应具备哪些德和才?

对于我国目前的年轻干部数量,36.6%的人感觉偏少,42.6%的人认为合适,12.0%的人觉得不好说,8.8%的人认为偏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肖鸣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过去人们多在十五六岁参加工作,通过基层工作历练,按一定年限,从科级、处级、厅局级等逐级向上提拔,不能越级向上。但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年龄多在22岁左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时的年龄就更大了。如果还按照工作年限进行提拔,这一批人的黄金时代会很快过去。因此,一些职位的年龄下限应该逐步变小。

调查显示,30.8%的人认为年轻干部知识结构新,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有干劲和活力;27.3%的人认为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对国情和民情缺少了解,还需大力培养、慎重选拔;37.7%的人认为,只要是“惟德和才是用”,无论什么年龄都不是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认为,启动新一轮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计划有利于打破现行公务员晋升中论资排辈现象,让整个干部年龄结构更加平衡。

调查显示,71.9%的公众期待在选拔年轻干部时能真正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那么优秀的年轻干部应具备哪些“德”呢?调查中,77.4%的公众首肯“以人为本、公正廉明”;73.1%的人认为年轻干部应生活正派、情趣健康;69.0%的人认为年轻干部应爱岗敬业、敢于担当;还有57.6%的人选择“有情有义、正直诚信”;54.5%的人认同年轻干部“首先要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人们还列举了优秀年轻干部需具备的“才能”:了解国情、尊重民意(77.1%),拥有大局观和国际视野(61.8%),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53.9%),拥有较好的教育背景(37.8%)。此外,58.7%的人认为年轻干部应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

肖鸣政指出,从经验来看,经过层层选拔,干部的能力一般都能得到保证,出问题大都出在“德”上。在考核干部的因素中,德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测评的。测评要更重视习惯行为。

毛寿龙建议,在“德”的问题上,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国外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无过错原则,你偷税漏税,甚至偷打公家电话办私事,都是不允许的。”

66.2%的人期待选拔

更多具备基层工作经验,

了解百姓疾苦的年轻干部

调查中,65.3%的人期待新一轮年轻干部选拔过程公开透明,真正做到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避免“任人唯亲、唯财”;55.9%的人期待选拔能真正打通基层干部的上升通道,消除当下存在的机关干部选拔自成体系、体内循环现象;50.2%的人期待建立监督机制监督年轻干部选拔过程,并引入民意考核机制,及时剔除不合格者。

此外,66.2%的人期待选拔更多具备基层工作经验,了解百姓疾苦的年轻干部。

肖鸣政认为,重视在村、乡、县工作经验非常关键。首先,重视基层工作经验的导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基层工作。其次,所有的政策最后都要落实到基层,如果选拔的干部缺乏基层经验,他们所制定的政策也会脱离实际。“现在基层干部的上升通道也越来越通畅。不少部门在招考公务员的时候,一定年限的基层工作经验已经成为硬性标准。”

胡晓彪持相反态度,“公务员不像企业可以金钱激励,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证明自己,回报社会。对敢于开拓创新,可塑性强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能破格提拔?”

调查中,48.4%的公众认为,应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更多青年英才有机会参与选拔。同时也有40.1%的人认为,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时要“又好又快”,避免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在人才培养中。

此外,44.1%的人认为对45岁以上的干部也要注意激励机制,51.3%的人认为“年轻化”不等于“低龄化”,在实践中要防止提拔干部只机械地看年龄的倾向。

毛寿龙认为,干部选拔不宜在年龄条件上搞“一刀切”。除了国家重要领导人要设置一个年龄下限外,其他干部则可以通过任期制来进行规范。“无论年龄大小,如果有能力并被认可,就有资格担任某职,任期满后,无论年龄大小,都应按规定离职。”(肖舒楠、黄荷)

上一篇:健康促进医院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公务员试用期个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