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1:58:19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工商学会于2009年8月21日、9月22日、10月27日分别在黑龙江哈尔滨、宁夏银川、福建厦门召开了2009年度全国工商学会秘书长座谈会片会。哈尔滨市、宁夏自治区、厦门市工商局领导高度重视,分别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汇报了各自单位2009年度的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四个理念”、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四个转变”、创新监管机制,围绕“四高目标”、努力实现职能到位等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达到了预期目的。

中国工商学会秘书长于法昌在会上做总结发言,肯定了单位会员2009年的工作,同时提出各单位会员应按照总局提出的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大力加强“四化建设”、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继续深入广泛地开展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在指导执法实践、服务科学发展方面的作用,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

全国十二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理论研讨会

2009年11月10日~12日,2009年度全国十二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理论研讨会在宁波召开。与会代表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强自身建设”,就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四化”建设促进自身建设,在构建科学服务机制和科学监管机制上进一步开拓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工商学会秘书长于法昌、浙江省工商局副局长黄笑苹等领导出席会议。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大连、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宁波等12城市工商局的领导、工商学会秘书长以及部分论文作者等50名代表参加会议。宁波市工商局党委书记、局长顾文俊到会致辞。

于法昌秘书长在讲话中指出,自1992年第一届全国十二城市工商学会理论研讨会召开以来,十二城市之间共同研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论创新,促进了各地工商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工商学会的自身发展。十二城市工商学会理论研讨会已经成为全国工商学会的一个响亮品牌。

会议收到交流文章16篇,内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职能和各个工作领域,其中12篇文章围绕“创新与发展一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四化’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主题,在会上作了重点交流。会议认为,在举办单位、参会单位和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次研讨会交流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研讨交流文章分别着眼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各个领域的长效监管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索,立意高远、观点鲜明,调查深入、贴合实情,分析深刻、建议新颖,对十二城市工商系统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会议号召,各参会单位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各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沟通、联系和协作,逐步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密切配合的紧密协作和合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科学服务水平和科学监管能力,为服务各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局发挥新优势、作出新贡献。

全国地级市工商学会专题理论研讨会

11月4日至6日,全国地级市工商学会专题理论研讨会,在重庆市南川区召开。中国工商学会会长杨树德,秘书长于法昌,重庆市工商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元楷,副局长郭翔,副巡视员胡德汉以及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黑龙江、河南、福建、江苏、安徽、新疆、重庆等22个地级市工商局和工商学会的与会代表,共计77人参加了专题理论研讨会。

全国地级市工商学会专题理论研讨会,由中国工商学会主办。重庆市工商学会协办,重庆市工商局南川区分局承办,是中国工商学会年度工作安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题是:“两费”停收后,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如何实现职能到位。

重庆市工商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元楷莅临大会祝贺。他在致辞中说:“此次会议以深入探索实践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为课题,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实现工商履职到位的途径对策,必将为强力推进重庆工商改革发展,全力助推‘五个重庆’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必将为充分展示红盾风采,热情传扬山城美名搭建互动平台。”他表示,我们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重庆工商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深入推进职能转型,全面实现职能到位,努力把重庆工商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市场监管“主力军”和服务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队”,为加快“五个重庆”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工商学会会长杨树德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近年来重庆市工商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地方实际,立足T商职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和肯定。市局党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狠抓调研成果转化,努力推进理论研究体制机制创新。王元楷局长更是以身作则,带头组织开展调研,亲自撰写理论文章,在重庆市工商系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形成了一批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如《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重庆商标品牌战略研究》等,为履职到位,发挥工商职能作用,服务地方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强调了三点意见:一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学习型学会。二是加强理论研究,服务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三是以落实新“三定”和停收“两费”为契机,促进基层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他希望在职能定位方面,要找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这一职能定位。在执法理念方面,要向依法管理、依法规范转变,研究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如何贯彻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基本准则,切实做到行为规范,履职到位。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分析研究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各级机关建设、基层工商队伍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

中国工商学会秘书长于法昌作了大会总结。他说这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各参会单位的积极响应。会议共收到21篇交流论文。大家在全面分析落实新“三定”和停征“两费”后工商行政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当前影响、制约基层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撰稿人研习班

10月20日,《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撰稿人研习班在北京开班,中国工商

学会秘书长于法昌出席了开班典礼并致辞,中国工商学会副秘书长黄新民、燕军也参加了典礼。

此次培训为期四天,我们邀请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冯英,中央财经大学讲师、北京大学博士曹堂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注册局副局长刘琳,《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编辑部主任邢淼分别就“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调查报告写作规范、问题及范例”、“理论研究与新闻报道”以及“给《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杂志撰稿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四个方面作了专题讲座,四位老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精彩丰富,资料翔实,逻辑严密,受到了广大学员的高度评价。此次研习班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名学员参加,他们在课上认真学习听讲,课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举办研习班有利于加强编者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作者的撰稿能力,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工商学会“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座谈会

由中国工商学会主办、江苏省工商学会承办的“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座谈会于11月12日在江苏省南通工商局召开,中国工商学会副秘书长黄新民、江苏省工商局副局长杨卫东、南通市局各直属局、分局局长、学会秘书长、市局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作者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由江苏省工商学会李成树秘书长主持。南通工商局蒋亚亭局长率先以《坚持三个至上深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为题作了调研发言,郭光民副调研员撰文《树立开发竞争理念

规范干部选任工作》,南通工商系统各直属局、分局局长从基层党建、政务管理、效能监察、消费维权、党风廉政、绩效考核、市场巡查、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工商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水平作了各个侧面的探索和思考,展现了南通工商系统践行国家工商总局“四化”建设工作要求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效。

中国工商学会黄新民副秘书长高度评价了此次规范化建设座谈会,充分肯定南通工商系统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重视理论研讨工作,以创新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前瞻的视野,突破常规的认识层面,从较高的层次上及时揭示和研究新矛盾,积极发现和总结新经验,勇于提出和回答新问题,并就工商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市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根据《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全市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注重质量和实效的原则,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二、总体目标着力培养和提高全市系统干部履行岗位职责、依法行政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三、培训内容和工作要点(一)法律法规培训培训对象以一线执法人员为主,重点是注册登记审批、日常巡查监管和经检办案人员。培训内容为企业登记管理、市场监督管理、公平交易管理、广告监督管理、商标注册管理、个体私营经济管理以及执法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重点是《公司法》、《商标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6部基本法律。培训形式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最后进行书面考试的方法,市局统一安排培训课程,聘请专业教师,编选培训教材和题库。(二)基层所长(分局长)培训举办2-3期基层所长(分局长)培训班,将全市系统所长(分局长)全部轮训一遍。培训内容主要是有关政策理论、法学理论、工商法律法规、执法办案、微机应用技术等。(三)任职培训凡提任县、市工商局副局长以上领导干部的,由市局统一组织安排到市委党校培训2个月以上。(四)专家型人才培养通过选送大专院校进修、专门培训等办法培养造就一批精通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wto规则,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经验的专家型人才。重点培养工商系统急需的法律、办案、登记注册、计算机软件与网络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五)后备干部培训每个县市局推荐2—3名作为县市局长后备干部的科(股)长、基层所长(分局长)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政治理论、经济学、行政管理学、领导学、组织学、法律法规等。培训采取专家讲座、讨论交流等形式,培训期间要结合实际撰写一篇调研论文(专家评分记入个人培训档案)。(六)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鼓励系统干部参加各种学历教育,提高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到2006年,45岁以下干部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学历教育培训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以法律、管理、计算机等专业为重点。(七)微机操作技能培训全市系统45岁以下干部必须掌握汉字输入、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等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收发电子邮件与上网查询资料。各单位分别组织集中培训,市局采取远程辅导、网上抽查等形式,进行培训辅导,检验培训效果。同时,市局还将组织微机操作技能比赛,通过竞赛进一步提高全局干部的为在全市系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四、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政工科长为副组长的市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政工科为主成立工作专班。各单位要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以政工部门为主建立工作专班。及时对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对工作计划、方案和各项教育培训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加强督办。要将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二)完善培训机制要围绕工作中心,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档案,将干部参加培训的经历及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年度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培训与考评相结合的机制,以考促训,以考促学,促进全市系统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三是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机制,实行培训分级组织,分级管理,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不同岗位职责,确定教育培训项目和内容,分类组织实施。原则上市局安排培训的人员,各单位不再安排。(三)改进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一是开展双向教学,老师学员互教互学、边学习边讨论边实践;二是开展案例教学,举办典型案例讲座,模拟现场办案,紧密贴近工作实际,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开展网上培训,利用局域网,实施远程教学培训和考试考查。(四)保障培训经费各单位要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保证培训的场所、设备、师资和时间。同时要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市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根据《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全市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注重质量和实效的原则,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二、总体目标着力培养和提高全市系统干部履行岗位职责、依法行政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三、培训内容和工作要点(一)法律法规培训培训对象以一线执法人员为主,重点是注册登记审批、日常巡查监管和经检办案人员。培训内容为企业登记管理、市场监督管理、公平交易管理、广告监督管理、商标注册管理、个体私营经济管理以及执法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重点是《公司法》、《商标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6部基本法律。培训形式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最后进行书面考试的方法,市局统一安排培训课程,聘请专业教师,编选培训教材和题库。(二)基层所长(分局长)培训举办2-3期基层所长(分局长)培训班,将全市系统所长(分局长)全部轮训一遍。培训内容主要是有关政策理论、法学理论、工商法律法规、执法办案、微机应用技术等。(三)任职培训凡提任县、市工商局副局长以上领导干部的,由市局统一组织安排到市委党校培训2个月以上。(四)专家型人才培养通过选送大专院校进修、专门培训等办法培养造就一批精通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WTO规则,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经验的专家型人才。重点培养工商系统急需的法律、办案、登记注册、计算机软件与网络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五)后备干部培训每个县市局推荐2—3名作为县市局长后备干部的科(股)长、基层所长(分局长)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政治理论、经济学、行政管理学、领导学、组织学、法律法规等。培训采取专家讲座、讨论交流等形式,培训期间要结合实际撰写一篇调研论文(专家评分记入个人培训档案)。(六)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鼓励系统干部参加各种学历教育,提高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到2006年,45岁以下干部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学历教育培训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以法律、管理、计算机等专业为重点。(七)微机操作技能培训全市系统45岁以下干部必须掌握汉字输入、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等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收发电子邮件与上网查询资料。各单位分别组织集中培训,市局采取远程辅导、网上抽查等形式,进行培训辅导,检验培训效果。同时,市局还将组织微机操作技能比赛,通过竞赛进一步提高全局干部的为在全市系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四、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政工科长为副组长的市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政工科为主成立工作专班。各单位要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以政工部门为主建立工作专班。及时对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对工作计划、方案和各项教育培训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加强督办。要将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二)完善培训机制要围绕工作中心,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档案,将干部参加培训的经历及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年度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培训与考评相结合的机制,以考促训,以考促学,促进全市系统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三是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机制,实行培训分级组织,分级管理,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不同岗位职责,确定教育培训项目和内容,分类组织实施。原则上市局安排培训的人员,各单位不再安排。(三)改进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一是开展双向教学,老师学员互教互学、边学习边讨论边实践;二是开展案例教学, 举办典型案例讲座,模拟现场办案,紧密贴近工作实际,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开展网上培训,利用局域网,实施远程教学培训和考试考查。(四)保障培训经费各单位要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保证培训的场所、设备、师资和时间。同时要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工商

关于和谐社会。“和谐”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解释是:协调;配合适当。总书记把“和谐社会”的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全社会各成员、群体之间的关系协调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信任尊重,和衷共济。

有的认为,工商机关作为履行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须首先构建自身的和谐。因而,构建“和谐工商”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应有作为。所谓“和谐工商”,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建立新型的公共关系。“和谐工商”既包括工商系统内部的和谐、稳定、有序,又包括外部关系的协调。一个和谐的工商部门应达到制度理论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系统内部管理活力和秩序统一,工商部门与政府、工商业户、人民群众关系相对融洽。也就是说,构建和谐工商即构建三个和谐:一是工商机关内部和谐。主要是工作和谐,科室之间相互协作,人员关系和谐,工作相互补台;二是与经营者之间和谐。主要是以优良的工作作风,高效热情的办事效率,政务公开,方便群众,规范着装,真诚微笑,文明礼貌等,使经营者时刻感受到政府在关心、关注他们;三是与消费者、经营者之间和谐。主要是积极查处经济违法案件,受理申(投)诉,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和谐、安全的消费环境。

有的认为,从工商职能特点来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主要是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民意诉求机制、敏捷的安全预警机制,努力促进经营者之间和谐,促进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和谐,促进行政执法者与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和谐。

二、关于构建和谐工商的重要意义

有的认为,构建和谐工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是一种建立在由市场带来的差异基础上的“和谐”。工商部门肩负着对商品流通领域监管的重任,积极努力构建和谐工商,积极探索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为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特别是基层工作面临的现实选择。

有的同志说,当前在经济领域里有一种现象:只要招商引资,就要大开绿灯;只要冠以“发展”二字,就要全方位支持;只要是企业利益,就要无条件保护。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已经被淡化,被歪曲,被忽视甚至被抹杀了。无论其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一律让法律让步,要执法者走开。有的地方为防控法律监管,成立专门机构,堂而皇之地撑起保护伞,划定保护区,挂上保护牌,人为设置执法盲区和真空地带。这种行政生态僵化,执法环境恶化,监督管理蜕化的状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法律失效,监管失查,市场失控,经济秩序失衡,假冒伪劣滋生,违法经营频发。这样一来,本来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却常常与地方党委、政府为同一目的而处于矛盾的焦点之中,某种程度上,会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潜在的不和谐音符,有时甚至矛盾还会很尖锐,以至使我们不得不通过非正常方式去调处与地方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还会蒙受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之嫌。因而,我们往往被动地处于战战兢兢的监管,忐忐忑忑的执法的进退两难境地。有的同志说,在我们的队伍中,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脚下一根六股绳(六条禁令),头顶十条高压线(十不准),左边有纪检,右边有软办,冲到前面进医院(被打伤),落在后面检察院(不作为追究)。”这种不和谐的行政生态,非正常的执法环境,要求我们在履行职能和完成使命过程中,必须做出深刻思考,发挥聪明才智,科学运用行政智慧和监管艺术,实施刚柔并济的科学监管,创建和谐工商,服务经济发展,进而融入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三、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的工商机关和工商队伍

有的认为,工商部门要深刻认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的职责,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维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关键。事靠人做,实施各项工作的主体是人,和谐的工商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人和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工作效率。首先,领导班子要和谐。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关键。其次,中层干部队伍要和谐。尽心合力的中层干部队伍是传达落实领导班子决策、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直接领导者和执行者,是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部门的中坚力量。再次,干部队伍要和谐。和谐的干部队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第二,坚持制度创新,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基础。构建政令畅通、运转协调、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是构建和谐工商的重点。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教育体制。加强思想教育,为构建和谐工商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加强能力建设,要以人才兴业,为构建和谐工商和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证。要严谨规范的廉政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制约制度和规范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要建立健全高效的工作规范,以制度约束人、用制度制约事,形成规范化管理的格局。

第三,优化工作环境,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外部条件。努力营造整洁、舒心的工作环境,即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办公、交通、通讯等)、创建先进的“软件”环境(法制、业务、电脑等)、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当地领导、社会各界关系等),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使行政执法人员在工作上保持愉快的心情,从内心增强人们对集体的依赖与喜悦。

四、关于工商机关如何以监管执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实现和谐监管是建构“和谐工商”的重中之重。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监管与执法,构建和谐工商就是要从这一职能出发,整顿和规范好市场经济秩序,达到内外部的和谐。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工商都必须依法行政。和谐是指事物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的融合,表现为一种良好的秩序。法律是严肃地,公正地,均衡地施于每一个个体事物的,畸轻畸重,时紧时松是枉法的。对工商行政执法来说,创建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守信的竞争环境和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是我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发展服务的职能所在,作为所在。必须明确,为经济发展服务决不是不把关,不监管,不查处,不作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运用行政智慧和科学执法观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坚定地树起监管好大市场就是对发展更大的支持和更高层次的服务,而放弃监管就不会有良好发展环境的理念,从而使监管执法不受环境所影响,不为强势所左右,尽职尽责,理直气壮地当好“经济卫士”。

(二)服务发展要达到法理融通。所谓法理融通,即法律和情理融和沟通。法是法规政策,理是人情事理。法理融通应该是在特定的情势下由行政智慧派生出来的监管艺术。我们在监管执法中常听到当事人请求“高抬贵手,网开一面”。这时候我们就要清醒了,手是人手,网是法网,手可以抬,网不能开。抬抬手可以过,这是情理,但是抬得过高,就触及了法律。触网就是犯规,就是违法。人情无限,但处罚有下限,法律有底线。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内,如何视情况和形势适当变通,科学运作,既体现了服务发展,又履行了监管职能,正是我们的行政智慧和监管艺术所在。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国务院也明确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目标任务。这些都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充分认识规范市场主体、规范自身行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变迁也深刻体现了由计划到市场的变革和转轨,并成为整个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缩影。如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与整体经济体制由计划到市场转轨相适应的基本取向,也推动着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一、我国工商行政管理中经济体制概述

工商行政管理中经济体制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市场秩序,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运行方式和规则体系。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实质上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体制转轨背景和面向社会主义市场化取向改革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特别是政府对市场微观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

在本文中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与许多工商行政管理学教科书中的定义是有所不同的。在专门的工商行政管理书籍上,有些涉及到了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专题,但他们只将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限定在工商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和上下级条块管理的机构设置等方面上。如王正卫认为,“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体制,也就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隶属于谁领导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总称”①;许光建认为,“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其核心是机构设置、上下级权责划分和领导体制”②。如果仅从工商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和条块之间权限划分上去界定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内涵未免失于狭隘,使之单纯成为工商部门行政内部组织的事,而不能反映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规制监管市场的本质特征及其职能。事实上,所谓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本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笔者看来,应从整体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坚持自己的定义与内涵。

作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的运行方式和规则体系,工商行政管理中的经济体制显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范围,包括了政府工商行政职能中对市场主体进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等方面的运行方式和规则体系。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作为市场经济整体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竟需要具体化体现为部门管理中的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上。因此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实际上是多方面具体机制及其改革的集合。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有不同的分类,但从市场秩序和日常监管活动看,其中市场进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市场竞争中反不正当竞争机制则是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各具体机制的重点,也是本论文拟详细论述的内容。本章拟从工商行政管理运行方式和规则体系一般层面阐述工商行政管理中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二、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迄今为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己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已经初步确立,但市场经济改革发展远未完善,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问题仍很突出。我国工商行政管理体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也远未完善。近年来,在市场化进程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也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与之相对照,我国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造成竞争秩序混乱

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政府对市场的规制和监管,职责在于培育发展统一市场体系、维护公平竞争,即作为市场竞争和交易的“裁判员”角色。在体制转轨背景下,由于长期以来工商部门是培育市场和推动市场发展的力量,工商部门不仅是市场管理的主体之一,也是市场培育和建设的主体之一,这符合我国特殊国情,这种体制推动了和加速了市场建设,维护了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建立,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市场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工商部门管理市场行为错位。在转轨过程中工商既是市场体系的培育者,又是市场管理者,还间或参与市场经营,工商部门三种行为纠缠在一起,必然导致市场管理行为方式的错位。由于从部门利益出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保护主义而造成了资源和市场的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了行业垄断,这些都人为制造着垄断和不公平竞争。2、由于参与培育市场,也给不正之风,权钱交易留下空隙,一些政府官员腐败,。3、职能转换滞后,许多不该管的又不放手,许多该管的又没管,工商部门间接管理手段薄弱,市场管理方面反而倒退,精力为主放在集贸市场经营上,部门基层建设严重滞后,管理制度出现混乱,不得不依赖专营,限价等行政手段来被动管理。以上问题使得市场竞争秩序紊乱,政府行为、部门行为乃至官员个人行为不规范的背后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层问题,也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二)在市场准入机制上仍存在众多体制和人为障碍

从市场准入上看,尽管从国家大政策上看,一直强调不同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但在现实中市场准入仍存在不少障碍。近几年来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对民营企业虽有所放松但障碍也尚未完全破除,同时对一些获利机会多的行业则一直是壁垒森严的。由此使得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多种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不少要进入市场的主体的条件及其行为又不符合要求。

(三)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不健全、执法环境较差

工商行政管理现行法律体系主要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主,加以《公司法》、《合同法》、《商标法》等为执法依据。但现存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有:1、尽管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多达几十部,但至今没有一部作为“组织法”的《市场监督管理法》或作为主体法的《工商行政管理法》来对工商部门进行法律上的定位,由此对工商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管理职能的发挥带来影响。2、不能适应新兴市场的变化。如《经济人法》、《期货市场法》、《反暴利法》等尚未付诸,而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反垄断法》也是空白而只能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辅助调节。3、一些法规明显落后于改革实践。如,《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等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而《个体工商户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规定“暂行”了十几年,如今还在“暂行”。

同时还存在的问题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行政执法环境较差。如当前一个突出难点是,一些地方政府法制部门与工商部门争复议管辖权,随意撤销工商行政部门行政处罚案件的复议行为的事件时时发生,加上现有某些法规并不够明确具体,由此严重削弱了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力度,使得执法难严。

(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被分割,权威性不足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尽管是作为国家综合性经济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负有对各类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行为和秩序的全面性规制或监管职责。但在此之外也存在众多的负有专业性监管职能的监管和执法部门,如物价、质检、卫生、商检等部门。各机构间在监督和行政执法上权限不清、职责交叉,如在产品质量和计量上工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之间、在商品价格上工商部门和物价部门之间按现行规定都有监督权但并在法规上未能明确划分职能范围。由于多头监管的存在造成了部门间各自为政,各自部门规章和监管标准之间无法协调统一,由此严重影响了监管效果。目前的乱象反映出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被分割的问题,在建立统一大市场下,需要有统一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体系。

在工商行政领导体制上,1999年以前实行的是“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分级管理,由此造成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干预工商执法的普遍现象。1999年以后,尽管实行了“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垂直管理”的体制,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大市场迈出重要一步,但这一体制目前运转尚不完善,特别是在其他规制部门如物价、质检、卫生、环保等还是块块管理的情况下,很多矛盾和摩擦仍然存在。

(五)工商行政管理现行监管体制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在充分利用和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难度加大并呈现出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体制特征。监管领域由个体、私营企业拓展为全体市场主体,尤其包括大量外资企业;监管对象由原先擅长的集贸市场、商品流通市场扩大为与国际市场接轨并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市场;市场监管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使得原有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受到很大冲击。我国加入WTO后要按国际惯例行事因而也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监管从内容和手段上都要积极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由此带来种种矛盾。如在市场准入方面,WTO要求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但是如何做到既不违反规则,又能保护“民族产业”和维护国家安全,这就对把握市场准入原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如,在竞争行为监管方面,加入WTO之后,由于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接轨使得竞争将呈现国际化趋势,竞争手段千变万化,如何把握正当竞争与非正当竞争的界限等等。同时在监管体制上我们还面临信息化浪潮的冲击。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模式,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网络经济己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为活跃的形式。在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主要交易方式情况下如何确认网上经营者的身份,如何有效认定其交易合法性,以及怎样对其进行监管以保证交易公平性,都构成了市场监管及其体制改革的新课题。

与此相对照的是,目前工商行政管理体系内市场监管人员素质偏低,能熟悉WTO规则,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通晓计算机信息操作的人才匿乏,特别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电子监管还难以适应。市场监管方法手段单一,在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监管方式主要通过领导的个人素质、经验和能力的管理方式;以罚款、吊销执照和开展各种专项整治行动等为主要手段单一的监管模式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都显示了目前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挑战和要求。

三、市场经济机制环境下完善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3.1进一步完善我国工高行政管理经济体制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通过的两个《决定》,不仅包含着肯定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的思想,对以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主要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监管、转变职能提出了如下方向和要求:

(一)切实转变政府及其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段话明确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在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我国面临着两个特殊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要继续排除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干预;但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先天不足和内在缺陷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需要政府在培育市场等方面承担责任因而又要求强化规制。既要强化监管又要改善监管,既要强调监督又要强调服务,其中关键之处就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前已述及,当前市场竞争秩序较乱的重要症

结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行为不规范而表现出来的政企难分、地区分割、部门垄断、等,这既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同时也是工商行政监管职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根本点。为此应“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各级政府各个政府部门摆脱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这就指出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又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要求。

(二)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规范市场准入体制

所谓体制,就是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平等竞争市场秩序不相适应的环节。应当明确“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②。因此要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大力发展并积极引导。结合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的要求,从而在一视同仁地提供公共服务、一视同仁地进行市场监管基础上构造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这些都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快准入体制改革,在登一记管理基础上完善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起到破除垄断、培育市场又完善监管的目标。具体来看,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改进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以有效培育市场。

(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方面的体制改革

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对行政执法也有明确要求,“要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因此要完善多元化监管体系,并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执法向行政机关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制约相互协调运作转变。在行政执法中以依法行政为重点并接受外部监督,如通过进一步完善目前的12315群众申报投诉通道等,增强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法治性。在监管方式上,以企业进入的监管为例,要求“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因此对工商在规范市场准入的管理方式上有所转变,在市场准入监管规则上从局限于国内习惯的监管方式转变到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国际通用的监管方式上来。

(四)完善工商法制体系,理顺部门关系,严格依法行政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保障合同自由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目前就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发挥而言,急需加快《反垄断法》立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完善进程,同时正对新兴市场和新兴交易方式出台或修改相关法规。在当前部门监管职能分立尚难以统一的情况下,更应通过立法及法规调整来同一协调,进一步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物价、质检、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执法职能范围。

(五)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

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市场化改革中的一部分,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挑战。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是息息相关的。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其中一个就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实际上是要求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信息化根本上是市场信息的传播方式的革命,由此产生了网络经济这样新的交易方式,因而信息化根本上也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新形式。因此,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和平等地位。依法管理

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以此积极适应加入WTO后的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并“善于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要靠体制改革来提高队伍素质,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快电子版的营业执照管理、健全网站备案登记制度、建立网上工作平台及网络投诉调解系统,推动网络经济行政法规的充实等方面建设,将日常对经营主体的信用监管与网络监管相结合,从而维护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市场秩序。

工商行政管理体制作为政府维护市场秩序的运行方式和规则体系,实际上是多方面具体机制的集合。从市场秩序和日常监管活动看,市场进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市场竞争中反不正当竞争机制则是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各具体机制中的重点,而其中市场准入机制则是最首要的环节,因为市场主体资格不具备、行为不规范,往往是市场秩序混乱的源头。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就是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注册登记工作实现的,因而作为市场的入口关,市场准入机制的改革及其完善是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为关键的内容。随着行政管理改革的深入和适应加入WTO后的要求,我国原有的企业登记管理体制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3.2市场准入机制及完善对策分析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借鉴国际惯例,为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就要注重在弱化审批制管理后,强化和有效改善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积极稳妥处理转轨中出现的体制摩擦和新问题。以此出发,结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出的企业登一记管理制度“六个转变”的总体精神,笔者提出完善我国市场准入机制的如下对策建议:

(一)观念更新: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的重要前提

“规范主体,监管市场”是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准入机制上的直接体现就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首先取决于观念上的更新。目前在市场准入机制上的与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问题和症结的解决离开观念的更新是无法克服的,只有在观念更新下摆正政府角色和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进入秩序。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行政审批制以及计划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政府行政控制的思维观念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由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控制的思维观念转到与市场经济下微观规制的模式上来,实现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身份的彻底转变。同时要认识到,放松政府控制和方便市场主体的进入和经营,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市场准入监管职能上的弱化而实际上是转化,即改变管理方式和手段。观念更新要求政府由“运动员”转为“裁判员”,而不是转变为“观众”,特别在新旧体制交替和转轨过程中,旧体制的管理方式有所弱化而新体制在短期内尚无法迅速建立起来,势必在市场准入上存在大量真空地带,由此应加紧准入制度规则的完善和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二)立法体系: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的根本保障

目前在市场准入立法上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发展。就市场主体法来看,当前用于规范市场主体资格的法规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相应的登记管理法规,却没有统一规范的《市场主体法》。现存的问题在于,在注册登一记中,目前一直执行两种标准并存的企业分类法,一是按所有制性质分为全民、集体、私营、个体、外资等:二是随1993年的《公司法》、1997年《合伙企业法》的颁布又按出资者责任将企业类型分为公司制、合伙制、股份制和独资制。前一种分类方法保留了传统体制的根本缺陷一一企业分类的身份性,人为造成了区别对待和限制了公平竞争,也没有理清原有企业中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分类的双重标准,破坏了企业法的统一性,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由于上述法规受立法思路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程序、登记事项及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不同。例如,办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比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手续麻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比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享有更多的权利,等等。

所以在现实工作中建议尽快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应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并,制定一部统一的市场主体法《商事登记法》,以适应入世后企业登记注册的需要。按国际经验和通行作法,《商事登记法》作为程序法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由此可以改变目前存在的对各类企业登记条件、事项、程序和内容上的不同,有效维护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和符合WTO的基本规则。

(三)程序改革: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的基础工作

前文表明,准则原则(包括单纯准则原则和严格准则原则)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公司设立原则的必然趋势,由此昭示了我国公司登记程序改革的方向。在目前我国实行审批制和准则制并存的格局下,为适应向准则制转变的改革方向,首先,必须扩大准则制的适用范围,大幅度减少前置审批的范围。为保护投资自由,建议对各类公司的设立不分企业类型,一律以准则设立为原则,以许可审批为例外。可以参照美国、日本等国的模式,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需要审批的行业,同时通过积极清理审批项目,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改变目前过多过滥的前置审批。其次,对保留的前置审批程序和项目而言,也必须进一步改革,以缩短公司登记期限。应限定审批期限,明确审批机关的法定权力、条件和程序。为扭转低效行政和暗箱操作现象,在当前应努力推进并联审批,积极探索后置审批。再次,逐步废弃实质审查,实行形式审查。国际比较表明,各国在登记实践中重形式审查,对实质审查要求不大。对登记内容的实质性审查,不仅不能保证真实性,反而会拖延登记程序的迅速及时完成,而且极易为审批机关的寻租活动提供方便。在准则原则下,企业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登记注册而成立,即只审查申请者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由此大大提高准入的透明度和行政效率。

(四)完善服务: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的实质内容

新形势下市场准入机制的完善乃至整个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质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要将服务寓于监管之中。除了一般性的登记、审查准入服务外,应通过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来引导和规范市场进入秩序。主要应包括:注册信息服务、市场信息、产业政策及政府优惠政策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服务等,这样可以避免企业进入的盲目性,减少过度进入、进入不足等现象。

(五)规范管理: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的必要手段

弱化审批下并不是放松政府准入管理而是将管理方式转变到规范化的方式中来。在当前抽逃资本、假合资、无照经营等市场主体失真现象下,首先应加强并规范出资管理,需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注册资本制;同时积极发挥年检的作用,督促企业如实缴付注册资本;建立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制度,加大对抽逃资本、虚假评估验资报告的处罚力度。其次,将企业章程作为规范管理的重点内容,加强对企业章程的审查,强化企业章程的法律效力。

3.3市场竞争机制及完善对策分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维护市场有效竞争及其秩序,只有靠规范立法、严格执法。综合上述影响我国市场竞争秩序的因素来看,目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因素带来的问题本源上是工商行政立法滞后以致在执法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体制性因素的克服更有赖于法制环境的建立健全。因此完善立法是完善市场竞争秩序的基本点,以完善立法推动有效执法,才是完善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根本所在。

(一)尽快出台《反垄断法》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上己经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反垄断法在各国经济生活中被称为“经济宪法”,在市场竞争中居于基本法的地位。而我国虽早列入议事日程但至今尚没有独立的反垄断法,只能靠《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中少数条文作为反垄断的依据。显得零散、支离破碎,缺乏共同的基础性的规定,造成了法律责任的不明确,无法形成制止垄断行为的合力,产生政出多门、职能分解的源头。而当前存在的行政垄断的限制竞争因素固然有赖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来解决,

但完善反垄断法规则是必备的条件。针对我国市场竞争中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的特点,建议在《反垄断法》中除了参考世界各国对付卡特尔、控制企业合并、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反经济型垄断的立法外,更应对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责任、司法管辖等方面作出明确和统一的规定。

此外,对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市场竞争中产生的限制竞争行为的经济性垄断和企业购并行为的规制;对赋予工商管理部门在反垄断法的执法体系中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对网络经济中域名注册等垄断行为禁止性规定等都应在其中给以明确规定。

(二)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应突出考虑几个关键问题

1、要从明确执法主体、统一执法职能入手,解决政出多门、职能肢解、法律竞合和责任不清的现状,由此应对现行涉及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关的法规进行全面清理,解决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前后矛盾、相互竞合等问题,以此建立科学统一、独立执法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体系。2、扩大工商部门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权限。建议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应明确工商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的行政强制权限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修改不合时宜的处罚标准,以加大反不正当竞争的处罚力度。3.增设总则性条款以实现兜底作用。仅用列举的方式无法随形势变化起到遏制复杂的新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作用,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在列举之外增加总则性条款将其他有可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概括在内,并明确认定机构的职责。4、堵塞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无法可依的某些监管空白点。在一个统一科学法律体系下系统协调新出现的问题。5、借鉴国际经验,在较长时期内,实现《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合并立法模式。

(三)推进统一执法的反不正当竞争的行政执法体系创新

当前竞争领域存在的问题既与立法有关,也与行政执法不到位息息相关。在笔者看来,就短期而言,工商行政部门要用足用好现有的有关反限制竞争的法律法规,继续加大对限制竞争行为的重点打击力度。更要根据《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构建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行政执法体系,改变工商执法自由裁量权较大,外部的监督较少的现状,推进依法行政。而在较长时期内,则应通过立法上的源头治理,建立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执法的反不正当竞争行政执法体系,最终增强行政执法权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统一性。第五幸市拐退出机制及其完善对策

市场机制由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市场退出等机制组成。市场主体退出通道必须通畅,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企业自由进出市场是保证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也是市场经济发育健全的重要标志。而对企业退出的监管则构成了工商机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市场主体全过程监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登记监管“重准入、轻退出”的指导思想下,这一问题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市场主体退出的无序化问题日益严重,并与逃债、诈骗等案件密切相关,故而引起了较多关注,对现行法规调整和工商行政具体执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4市场退出机制及完善对策分析

(一)顺应“宽进严出”的总体改革方向,在观念上应重视市场退出问题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依法严格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国家工商局在实现登记制度“六个转变”中也提到了“从注重登记前把关向注重登记后监管转变”。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工商行政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就是从过去侧重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的监管向对市场主体准人行为、经营行为、退出行为全过程的监管转变。

为适应这一转变工商部门要加强对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的调查、研究和监管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债权债务的清算制度,避免逃废银行债务,切实保护债权人利益”②。侧重考虑保护债权人利益与方便股东退出兼顾、工商机关把关责任与股东退出责任兼顾这两个原则,探索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监管制度。

(二)着力改变注销与吊销间的成本对比关系

一方面应大力简化注销程序,降低企业清算、注销成本。在目前情况下可试行分类退出程序。对经营时间短、无债务或债务关系较为简单的企业,可实行简易退出程序,在注销、公告和清算上予以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周期。对债务关系复杂、有恶意退市嫌疑的企业,需要实行严格退出程序,严格规定必备的公告期。同时实行注销登记“零收费”制度,增强企业主动申请注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以主动选择吊销方式来恶意退市的企业的惩戒力度。

对拒不办理注销登记的,在执法中不能简单地吊销之后就一了百了,要继续追究其应负的法律责任:应公告明示其印章、执照的无效性:对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一律从严惩处:改变监管重点,应把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和惩戒处罚责任延伸到并落实到其投资经营者身上,使其有所惧而不敢实施恶意退出的行为。此外,还可配以一些相配套的措施作支撑,包括发挥中介鉴证机构的作用、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建立诚信监管体系,加大司法干预的力度等等。

(三)完善相关法规,以利于严格退市执法

1、统一专门立法,以利协调

目前涉及到企业退出市场的相应法律包括《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企业破产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等,加上工商行政管理及其他部门关于登记、退市、清算等方面的行政法规,涉及法律法规为数众多。但在众多法律法规之中,不仅在清算和退市上存在很多缺陷,而且相互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极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当前专门出台《市场退出法》或许不太现实,但应积极弥补现有法律的缺陷,并制定《企业清算法》或《企业清算条例》,对作为退市中核心问题的清算问题一一清算人、清算范围、清算组织的形式、清算的程序、期限、内容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统一的明确规范。

2、通过立法推动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为规范吊销和注销间关系提供法律依据

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分离,既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例,又是我国企业登记制度改革的方向。如果能通过对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予以明确,将对企业退市问题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市场主体退出监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和难点,都与营业执照的双重性质有关。

由于在现有体制下在市场进入时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并未分离,使营业执照实际上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法人地位又是其经营资格的法律证明。这就使吊销和注销间的法律关系难以理清,如果吊销的既是法人资格又是经营资格,那么吊销后无须再行注销,遗留下一大堆问题难以处理;如果承认市场主体法人资格与经营资格分离,那么企业法人的经营资格因法人资格的存在而存在,也因法人资格的终止而终止。法人资格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注销登记,同时收缴法人证书和营业执照,企业的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同时终止,其经营资格不需要再单独办理注销登一记。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只表明企业经营资格的终止,而法人资格仍然存在,必须经过清算后办理注销登记,法人资格才告终止。这样一来,目前因吊销而引发的债务纠纷问题就迎刃而解,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得到保障,并从而避免了工商部门执法中的两难和可能承担的行政责任。

3、应进行强制清算的立法修订,加大有效执法力度

目前除了破产外,企业解散和歇业等都实行自行清算,这在实践中实难如愿并带来退市者、债权人、工商行政部门间多角纠纷的问题,并构成工商部门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后续注销程序上的两难选择。这需要对现有法律作出补充修订,可以对恶意退出市场的企业在吊销其执照后,由工商部门牵头组织强制性清算,而后予以注销登记。也适用于对领取执照后未开业或自行终止经营、多年不参加年检的企业,进行强制注销。由此把企业自行清算与自行清算不能有效进行情况下的强制性清算结合起来,使之切实符合现实需要,也为加大执法力度和规范司法审判,从严惩戒恶意退出提供基础性工作。

四、结束语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虽然在目前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承认的是商品经济而非市场经济,但在一系列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推动下,工商行政管理体制也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开拓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在经营主体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上,随着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由维护单一公有制企业向促进个体私营外商企业发展和支持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在交易秩序管理上,大力加强了合同管理、广告管理、商标管理等,既注重维护生产者权益,也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在维护市场秩序上,查处违法活动的检查由原来的打击投机倒把的倒买倒卖转到打击假冒伪劣上:在管理深度上,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培育市场,从发展农贸市场开始,注重发展并规范发育中的小商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等商品市场体系;在管理手段上,从运用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结合。其目的是这些改革基本上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进程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陈征《资本论解说》第一、二、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陈征、李建平等《资本论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

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著《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美]沃尔夫《市场或政府》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9,[美]斯蒂格里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10、肖云著《资本论与市场经济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刘炳瑛著《资本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2、傅殷才、颜鹏飞《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千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陈东琪《新政府干预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版

14,袁礼斌《市场秩序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16、夏大慰史东辉等《政府规制理论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版

17、陈富良著《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规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8,[美]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李郁芳《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微观规制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动漫;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5-0084-02

开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需求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动漫、游戏市场越来越大,广泛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然而,相关动漫人才却严重匮乏,学校培养的学生人数少,且又多是初级工作者,而高层次的原创设计人员则十分稀缺,这种落差造成动画产业中高薪难觅人才的现象。目前,日本、韩国动漫大举进军中国,占领了我国市场,不仅电视台播放的多是日产动画片,就连学生手中拿的小人书也多是来自日本,各种游戏也有相当部分产自日韩。对此,中央有关部委出台政策,强调要下大力气扶持我国动画、漫画、游戏类民族原创产品的发展,扩大对动画、漫画、游戏方面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民间资本开始流入相关产业,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动漫人才的需求也急剧扩大。

随着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动漫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动漫产业带正逐步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2011年10月,中国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在郑州落户授牌,河南省会郑州市成为中国发展动漫产业的重点布局城市。

截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由各部委和各省市命名的动漫产业园和基地有30余个,与动漫有关的机构近5500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国产动画片并逐渐走出国门。目前,全国有近1000所大学开设了动漫专业或涉及动漫专业。即便如此,与动漫专业相关的学校毕业生人数还是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巨大缺口。

2.专业分析

动漫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动漫游戏产业是指以设计、制作、生产、销售和人才培养为产业链的二维和三维动画(儿童动画片和成人动画片)、网络动画、影视动画、游戏动画及衍生产品开发(玩具、服装、旅游和其他产品)的产业,是文化、艺术、娱乐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型产业。动漫游戏专业以软件产业为支撑,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艺术创造为社会培养动漫游戏专业人才。动漫专业不但能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为信息和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而且能丰富发展学校学科建设,促进专业结构科学化,为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中职学校动漫专业方向的选择与定位

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广阔的动漫市场给中职学生提供了绚丽的就业舞台,同时为中职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职学校专业的开设应该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新时期的动漫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以影视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职动漫专业方向的选择与定位应确立在学生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分析中职动漫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应立足并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逐步向动漫产业发达地区输送优秀毕业生,进一步带动本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

一般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美术基础和相关软件的学习与训练,基本上能达到上岗要求,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不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因此,学校可以选择动画制作、数字影视后期制作、平面广告设计等作为中职动漫专业的发展方向,借此推动动漫专业在中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满足专业教学开设要求的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情况

河南工商行政管理学校隶属于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是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在2011年全省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考核中,学校考核结果为优秀。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专职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储备。目前,学校已经拥有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学科和专业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能满足专业开设和发展的需求。全校现有专(兼)职教师60余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20人,中级职称18人,双师型教师8人。按专业来说,拥有计算机教师10人,美术教师2人。

2.实验实训设施

学校现有计算机实训室4个,计算机总量200余台。其中用于电脑动画和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的实训室1个,机器65台。该机房计算机硬件配置较高,完全能够满足电脑动画和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实训要求。

3.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加大投入建设实验实习设备的同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学校已与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实训基地。在开封市,学校与几家广告公司、婚纱摄影公司也签订了协议,建立了合作关系。

4.数字化校园

学校于2002年7月初步建成校园计算机网络,2008年又进一步升级改造。其中校园宽带网络为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信息点覆盖全校所有学习、办公、生活场所,为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招生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

学校第一年计划招生100人,以后逐渐扩大规模,到2015年达到该专业全日制学生300人的规模。本专业实行多证书制,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学习完教学计划指定的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初级动画设计师、初级平面设计师等资格证书的鉴定,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还获得相关行业认证证书。

2.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拟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和IT培训机构参加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进修,保证日常教学和今后开办培训的需要;选派部分教师与协作单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参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系统研发工作,开拓教师的学科视野,保持专业敏感度,提高技术水平;选派部分教师兼职协作单位的技术工作,或引进部分优秀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与相关单位的技术人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充实外聘兼职技术人才库。学校将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办好本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验、实训体系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基于岗位实际应用的实践教学是中职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学校将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逐步更新教学设备,形成完善的实验实训体系。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建成与专业配套的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网页制作和二维动画实训室、数字影视后期制作及三维动画实训室。教学中注重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的基本原则,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实训室内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4.实践教学基地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扩大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协作,建立了更加广泛、实用的实训基地,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学条件,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开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校在师资、实训室、图书资料、实践与实训基地等方面都具备了开办该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接下来,学校将按照该专业的建设规划,从师资队伍、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该专业的领导与建设,努力提高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力争为我国的动漫事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行政管理;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建筑企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企业收入和产业延伸加速跨越。但由于行业特性,许多煤炭企业仍依然面临着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障碍。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适应行业特性、市场实际和中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理念

我国现行和应用的大多数行政管理制度与方法都是学习与借鉴国外的一些方法与理念,很少是本土化的理论。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时代以来,莱芬韦尔和库克加以发展,并加以英语与行政管理方面,这此时他们都取得了卓绝的成就,使行政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使良好的形象得以展现,至此,科学管理的理论便被普遍应用与推广,逐渐的被行政管理所吸收与借鉴,在行政管理方面,科学管理也日益展现其优势,受到一致好评并备受关注。

二、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

(一)坚持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倡导以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进行行政管理。将工作人员与科学连接在一起,对行政工作进行科学的分工,同时,行政人员承担相应分量的责任,保证权责对等、统一。只有权力与责任相符合,这样才能形成公平行政的组织纪律,保证组织的稳定。

(二)建立行政人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坚持建立行政人员的培训开发与考核机制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地选择和和不断地培训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有责任细致地研究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性格和工作表现,不断开发出他们的能力。通过对行政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在精神上、思想上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引导,督促其树立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的理念,同时,需要培养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使其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应的制度规章,并运用规章制度独立行使执行权。

实行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通过对行政人员进行内、外部考核;定量、定性考核;考核与测评相结合,可以使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公开性、真实性有效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完善监督机制。早在西方行政管理科学化手段中,便在威尔逊时期提出了行政监督的思想,强调行政管理必须对任何方面的公众舆论都保持敏锐的反应。现今,随着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裁量权的不断扩大,在行政执行中凸显除了较多的问题,诸如: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滥用权力、违法乱纪、无视公民权力、管理混乱、不负责任等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不良情况。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中,虽然制订了执行标准和考核标准,但执行起来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部分行政人员指国家利益于不顾,在行政管理中,不合法的行政行为长期存在,严重损害了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及公民与国家的利益,行政机构立法规制的缺失与有效行政监督机制尚待完善,行政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行政管理科学化路程受阻。所以,在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过程中,有待于监督体制的监测和督促。因此需要建立以立法、司法、行政三位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从各个层面进行强化分支,增取将每一个监督对象进行细化,确保行政系统高效地运作。对于行政管理相对薄弱的化解必须对其实施经常性、反复性的监督,避免不些潜在因素、突变因素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性。因此,在行政管理中,要不断发挥群众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促进作用。同时,行政机构必须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将行政弹性过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扼杀在潜伏初期。

三、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所以要有的放矢,找准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工作目标与权限方位。建筑企业对安全工作特别重视,基本上所有部门都有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遇到研究安全问题时,几乎素有的行政单位都要受到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的责任。所以,面对像安全工作这样的事情,要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职责,重点从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信息反馈等方面提高效率。

(二)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引入科学的建筑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转变以往反正企业的原料成本很小,企业总可以旱涝保收的错误观念,要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科学衡量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最终提高行政效率。

(五)利益科学的方法将行政管理的流程加以精简,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科学化管理一个关键且重要的环节便是精简机构,这对于优化管理流程至关重要。在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精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程序简化、权责明确的标准与要求,保证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流程能够有专门的责任人与负责部门,实现流程中各部门资源的信息共享,从而呈现相互协助、促进与制约的局面,保证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并且,在新的行政管理形势下,要对行政人员的相关管理规章与制度加以调整,充分利用新的科学化的理论、手段在行政管理上的应用。

(六)利用科学化手段建立行政信息化系统。目前,我国行政机构正在整合资源,争取实现网上办公应用系统的早日实用,行政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系统的建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网络传递行政决策、制度变更等重要行政信息,加强各行政部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使行政管理过程的事中、事后管理者随时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提高决策的的准确性。在管理中要注重行政管理消息的反馈,通过行政中出现的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行政管理的目标与方式,达到科学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七)利用科学化手段实现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在推行科学化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过程中,科学化管理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是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利用文化建设引导行政机构干部形成效率最高化、服务最大化和管理标准化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此同时,还应促使行政人员形成雷厉风行和严谨细致等行政管理核心价值观,把行政管理科学化融入到生活中去,并把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应用当作一种工作要求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积极的投身行政工作实践。

结束语

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建筑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人员众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为此,广大建筑企业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规章制度,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臧忠生.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J].吉林政报,2011,08:33-39.

[2]乌云高娃.蒙古族非正式制度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

[3]陶国根.虚拟社会管理的困境及其治理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5.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它是探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培养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取、对学生业余学习和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的基本依据与前提。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以培养人才并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从而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国内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定位为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而没有从职业分类的角度来加以定位,大多数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方面定位不够明确,相关课程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师生交往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核心,缺乏互动与交流合作,对于所学知识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有什么实际用处,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能力培养的效果不够好,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困难。因此,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应该遵守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不仅应该符合专业发展的特点,更应该重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服务意识以及技能,能够从事行政助理、办公室事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行政管理学是在跨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同时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性,所以其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淡化政治学取向,强化“公共管理+企业管理”取向,培养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人才。

二、从知识灌输向智能传授转变,突出模块化培养

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适应能力,提供就业竞争力。但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基本原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所占的比例为60%~70%,明显偏大,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而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如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实务等,不足20%,明显偏小。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考核大多以学分、学习成绩为标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判断,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越牢靠、越准确,在考试中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这种培养过程压抑了学生对知识的个体化,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无益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智力的开发与技能的培养。伴随着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日益完善,政府行政活动的日益高效,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情况,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兼顾专业培养的“专”以及社会需要的“宽”,使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能够具有更宽的适应性,拓宽专业背景。可以采用专业模式化培养,即在专业基础模块基础上,开发若干二级专业小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就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原理、行政法学、社会学概论、西方经济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国家 公务员制度、公文写作、公共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等。在专业基础模块之外,根据各个学校人才培养取向不同,设置不同专业小模块,比如工商行政管理模块、社区管理模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公共关系模块以及城市管理模块等。突破简单的大一统课程模式,体现出灵活性和特色性,体现“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模块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技能,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特点,适应在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秘、管理以及咨询工作的多重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突出考核的能力导向

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改革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这要求知识传授必须与实践结合。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崇尚理性、尊重知识,同时自学能力较强,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依然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是无法提高教学水平,更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但是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教学大纲“上课—考试”,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教学更多地注重规范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实证分析与探讨,进一步削弱了学生主体分析和解决行政现象与行政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培养过程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课堂气氛不活跃,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的记忆,缺乏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以行政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依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调查和总结,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选取不同案例,服务于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换位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行角色换位,不仅可以让老师体会学生的需要与诉求,提升教学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扮演行政管理的角色,以全新的角色来审视行政管理活动,理解和掌握其规律,以保障教师与学生都能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应用技能。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通过正确恰当的方法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位我要学,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从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要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除了变革课堂教学方法外,必须在教学考核体系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应按照“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变传统的形成性考核为发展性考核,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考核应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读书笔记、小论文、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其次,除主干基础课采取闭卷笔试外,其他课程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和需要由各主讲教师确定,教师的自有所扩大,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最后,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可通过作业、实践、小论文、阶段性测验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考核,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实训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促进理论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但是从现实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实践实习体系不完善,课堂教学很难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很难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松散和放任”管理的状态,以至于在毕业生中出现了“办公软件盲”这样的可笑例子。职业能力实训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真正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第一,重视校内实训。以实践课程、实验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真正让学生发现自己、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以《政策科学》为例,针对课程中政策制定与分析单元,可以设置校外调研,全程由学生自行组织,深入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以面谈、问卷、网络调研等方式获取资料,进行论证,形成调研报告,最后各小组发言人发表小组意见,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学生在调研活动中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重视校外实训。学校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与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和企业相关部门联系,了解其人才需求和岗位需要,并以此为依据改善实践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一方面, 通过高校与政府机关的定期交流与沟通方式,增进高校与政府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将学校培养人才和政府储备人力相统一,为行政管理专业对口实习提供新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认识政府工作的机会,熟悉行政管理的过程,切身体会真实的政府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与政府工作人员的接触,体会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使他们更早地认识社会,有利于毕业后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实践教学课堂带入当地企业中,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培训,让学生真正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突出专业的实践性、复合性以及地方性。

五、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应用文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210-02

一、引言

应用文科在我国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导致了巨大人才需求缺口的存在,取消本科招生和培养无疑是因噎废食,如何加强应用文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至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已非常急迫的提上了应用文科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上,而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与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论。在知识观上,它认为知识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可以分为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初级知识是结构良好领域的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是对复杂的外在世界的现实加以过分简化的产物,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机械性、静止性和孤立性;高级知识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应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高级知识学习要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在学习观上,它认为高级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知识是情境性的,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习的本质是个体积极、主动、自觉、有意图、有意志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主动建构学习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其区别见下图。

三、应用文科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注重高级知识的学习,着眼于社会实践中情境的复杂性,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对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更能体现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一思想,对于改革应用文科专业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强调应用文科专业对高级知识的学习,我们适当调整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等高级知识课程。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我们保留了必需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如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著选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行政管理学等,增设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文书档案学、行政管理案例研究、社会调查与方法、公共经济学、行政法学、行政监察学、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等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学到应用性更强的高级知识,培养和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

为尽可能塑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引入情景模拟、案例研讨,并穿插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多种活动。例如,《社会学》、《社会调查与方法》等课程,任课老师精心设计社会调查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践中去寻找答案,去调查社会问题,然后再对收集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进而写出调查报告。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出模拟实验课程,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设立了模拟会计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验室,行政管理专业成立了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法学专业则开设了模拟法庭等。课程的考试我们也尽可能模拟出社会实战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实战过程中会面对的问题,并设法快速合理地加以解决。例如,《行政案例分析》的开卷考试,我们选取了许多最新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这逼迫学生必须要每天读书看报,关注最新的时事动态,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还要结合学习的知识经常思考分析。

为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大量应用抛锚式教学、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例如,《政治学原理》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为全班同学出十个不同的专题,即有国家的起源与消亡、国家的结构形式研究等理论基础性的问题,也有议会内阁制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下的党政关系比较、中外立法机构职能等学生比较关心或困惑的问题,还有中国当代阶级阶层新变化、中国蓝领白领阶层分析、私营主阶层现状分析等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政治话题,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独立撰写一篇论文,然后根据专题分为小组,每组设一名主持人,主持讨论,要求每位同学就自己论文的资料检索和获取情况、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观点进行阐述,相互交流,进行评分。

为完成知识的顺利迁移,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搭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并探索出了在学院内部认识实习、在计算机上仿真模拟实习、在政府机关和工厂部门参观、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结合的实习新路,学生在原认知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指导,与实际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重建构,把新的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完成同化和顺应,达到更高层面的理论与实际的平衡。此外,许多学校应用文科学生的培养对科研不重视,学生居然写不出像样的毕业论文,我们却认为适度超前地加强学生的科研活动也是一种有益知识迁移实践。我们向本科生开放学院文献资料中心,配备大量电脑,购置部分数据库,通过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搜索、社会调查等获取资料的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科研工作,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分析社会现实状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学习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等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2000级行政管理班,高和胡宏伟同学的论文《关于街头“擦鞋业”的调查》在2001年湖北省“挑战者”杯大赛中获二等奖;2002年上半年该班三个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学校获得了两个二等奖、一个一等奖,其中宋国论同学的作品《“绿色农华”产业计划》获得湖北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

四、结语

我们教学改革效果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改革比较满意,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显著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考试作弊情况也大大减少。而课外,学生显示出了的主动学习热情也是前所未有的:为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同学翻遍图书馆的中外文献资料,结伴上网不是玩游戏,而是为数字期刊检索;为一场小组调查,同学们主动聚在一起讨论方案、设计问卷,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也得到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作品纷纷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或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教学改革的成效,还体现在应用文科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大大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接近30%,公务员录取率也非常高,多数毕业生都能顺利找到工作,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也逐渐看好、对自身适应社会的信心大大增强,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也很高。我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改革,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例如《武汉晚报》、《中国青年报》、《楚天都市报》、《教育文摘周报》等都大幅报道或转载了我校文科考试方式改革的事例。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们针对我校工科院校的实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应用文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在相关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中贡献显著,并得以在我校应用文科专业全面推行,但是应用文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它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与探索,这种模式也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宏,雷德明,丁宇,魏敏.文科应用专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J].江汉论坛,2000,(8).

[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5-177.

[3]刘长青,杜凤秋.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7,(13):107-108.

工商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美国奖学金种类多样

美国的奖学金分成很多种,有些是基金会、企业、公司、工厂或私人捐助给学院的,这类奖学金有几十万种,金额从500美元到十几万美元不等,大部分只提供给美国公民,供给海外学生的很少。

非美国公民或外国留学主要争取学费奖学金,相对来说要困难一些。而那些还提供生活费用的奖学金则为数不多,取得机会更少。美国研究生院可申请的奖学金通常有以下几种:助学金、补助金等;还有宿舍助理、研究生助理等,但是这类的奖学金基本上要熟悉校园环境以后才能申请到。奖学金有全额和部分(半奖)两种,也是给予成绩优秀的学生。部分奖学金只减免学费和生活费的一部分。

申请时需要一部分资金

申请美国研究生院的奖学金不是件容易的事,对“软件”和“硬件”都有较高要求。美国研究生院申请奖学金的硬件条件一般包括:首先,语言上,托福最好在600分以上,GRE在1200分以上,如果是GMAT,最好在600分以上,此外,大学平均分GPA最好在3.0以上,最好还有。而软件条件则包括:首先,PS(个人陈述)要生动细致,能体现自身的特色,这个是申请成功的关键;第二,推荐信要找有良好背景的教授来写,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写推荐信找人的法则:首选享有国际声誉、学术地位高、尤其是美国老师指导和了解的教授写推荐信;其次找国内知名的专家;再次找省市知名,实在不行也要找校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写推荐信。

申请美国的奖学金还需要准备一定的资金,因为零零碎碎的申请费用加起来数目不小。建议申请人事先要选好学校,拉开申请院校的等级差距,一般最好在10所以内。首先,申请费每所院校平均大概在50美元左右,申请10所就是500美元;寄送GRE和托福成绩的费用,每所36美元,申请10所就是360美元。此外,还要加上邮寄包裹、打电话、成绩单盖章、网上查资料、GRE、托福考试以及培训等费用,加起来至少需要1万~2万元人民币。

冷热专业申请状况大不同

虽然奖学金申请对软件和硬件要求较高,但是不同专业的申请情况差别很大,热门专业的要求会高出很多,申请者往往不但需要成绩好,有科研成果,英语好,还要求综合素质高,从事过义工或者有实践经验等;而冷门专业,可能只需要具备其中之一二个条件就能顺利申请到奖学金。曾经有一个学生托福567分,GRE1100分,本科平均分82分,今年拿到了美国一所二类大学的全奖,去了美国。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学数学专业的。

申请美国研究生院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为:工商行政管理学、牙医学、法律学、外科医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学、美术与表演艺术等。

竞争较激烈的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自动控制、智能化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管理工程、心理学、内科医学、临床医学、市场经济学、食品科学等。

竞争性一般的专业为:系统科学、运筹学、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药工程、船舶工程、动力工程、环境工程、电力工程、激光工程、化工技术、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物学、脑神经科学、犯罪心理学、比较文学、美国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等。

竞争较弱的专业为:数学、统计学、普通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基础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工程、生理学、海洋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农业科学、哲学、教育学、欧洲历史、印第安人历史、人类学、考古学、非洲历史等。

可多申请其它专业奖学金

石季,国内南开大学世界历史专业毕业后,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人力资源硕士学位,拿到了全奖。

申请美国的全额奖学金确实很困难,尤其是知名大学的,但是申请的时候也有一些诀窍。首先,申请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本专业的奖学金,只要是本校的都可以申请。我当时就读的人力资源专业比较热门,很难申请到奖学金,但是同校的东亚研究院的奖学金,就相对好申请。我当时申请了一个TA(助教)的工作,给本科生上课,就拿到了全奖,学校帮助我支付全年学费及1000美元的生活费。这种奖学金相当于你给学校工作,学校给你奖学金。

此外,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国内主要从学校网站上下载资料,注意填写好资助、申请表格,不能漏掉那些具体项目。按正常程序来说,成绩好,而且PS写得好,申请奖学金的几率就会较大;如果你的条件不错,就不需要套磁,因为你和教授完全陌生,发信也会给有的教授带来反感,对申请没有帮助。申请奖学金,也可以在去了美国之后申请,那样的几率更大。

套磁:与美国教授沟通

“套磁”说的是申请人去“套”所申请的美国教授的态度,对于胸有成竹的申请者来说,套磁固然不是那么重要。不过,如果你是条件一般的申请者,而且又急于知道消息,套磁就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获取信息与教授沟通的方式了。不过,套磁是一个很费神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特有激情,但是你往往会受到很多次的打击,所以心理素质不好的也就不要尝试了。如果你下定了决心,那么就一定要注意很多的细节。

首先,要注意套磁的对象。有些人套磁之前,并不了解该教授是哪个领域做什么的。一般来说,你最好去套自己喜欢的教授,方向最好和自己的一致。当然,如果你只是抱着拿奖学金的目的,也可以去跟着对方的爱好转,他喜欢什么你就展示自己那方面的兴趣爱好。

第二,套磁的时候最好语气要间接。很多人一开始写信就问对方:我想到您那里去,您今年招学生吗?能提供奖学金吗?这样很容易遭到拒绝,一般来说,教授会直接回绝,说不招人之类的。最好的方式是,一开始就表示你对对方所研究的方向十分感兴趣,然后再进行交流。此外,要加附件的话最好不要用word,他们会担心有病毒,可以转成pdf文件再发。

此外,如果没有太多相关的研究背景,建议就不要和教授套磁,而光说GRE之类的成绩往往也是没有说服力的,教授看重的是你是否和他的研究方向相关。

奖学金申请状态

Applied/Received/Complete:材料收到。

Referred:材料送审(系里)。

Pending:申毕,未决,考虑中,邮件待发中(maybe waiting list)。

上一篇:行政管理学本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