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8 01:40:25

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工商管理;现状;改革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形势加剧,迫切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积极推进改革,树立以创业为导向的发展观。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就业的压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1认识存在偏差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认识存在偏差,过于重视学生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教育,也开始专业技能教育,但是忽视或者淡化创业意识教育,学生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1.2创业氛围不浓

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没有重视创业意识教育,因此在高校中缺乏创业氛围。创业氛围的缺失使创业没有能够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追求,校园文化建设也没有突出创业元素,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3师资建设滞后

创业导向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不是简单地假如创业方面的教学内容,需要学校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与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创业教育实施的直接推动者,基于创业视角的教师队伍亟待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1.4创业实践乏力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理论指导外,更需要积极开展基于创业导向的实践活动。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缺乏将创业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思想意识,要将创业理论指导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内化理论并丰富创业理论。

2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改革的思考

2.1构建基于校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不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出现同质化现象,创业教育缺乏特色。关键的原因在于创业教育没有与校情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教育要进行重新定位,将创业教育置于校情背景下,充分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放大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创业教育逐渐从作为一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转变为一条关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2]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成功学校创业教育成功经验。这样才能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彰显学校特色。

2.2构建基于创业导向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从文化方面作用于师生的精神世界。创业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创业元素作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通过文化渗透的形式,向学生渗透创业知识,适时地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积极宣扬创业实践事迹,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进一步激活全校师生创业的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2.3启动“一师多能”师资建设工程

教师队伍建设是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的关键,学校要启动基于“一师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其基本思想是“外引内培”。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现状,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创业素养的教师,通过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学校其他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夯实既有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导师定期开展讲座,深入开展基于创业视角的教学研究活动,打造出一支“多能型”师资队伍,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

2.4构建基于“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践载体。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合作在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基于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要改变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必须要构建基于“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通过校企不仅有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还要在校企合作中,使企业获得利益,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发展的理论高度,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

3结语

总之,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改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要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加强思考,正视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不断进行改革,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1]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探究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根据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不够重视。

(二)企业家精神培养缺位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2]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三)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所以有人认为如今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管理无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四)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足

当前,两个互相联系并正在加速的趋势是: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这种趋势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4)创新情感培养,是指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3]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4]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二)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四)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五)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2]张建华.生存——20个卓越的企业领袖20家有影响力的企业25年生存发展历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3]岑丽阳,黄河,魏格坤,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07(4):52~54.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个人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1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 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 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物流类:仓管 物流 餐饮/娱乐领班 经理/员工 市场销售/营销类 跟单员 销售

工作年限: 1 职称: 无职称

求职 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兴业银行起止年月:2008-02 ~ 2008-05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所属行业:广告,策划,营销

担任职务: 银行业务员/营销代表

工作描述: 一开始做我觉得好难,但有经理和行长的支持下我开始对广州市场比较熟识。在我工做中我认识了在银行的管理。跑市场学到了好多好多知识。对于一些批发市场都比较熟。我也相当业绩。几个客户。

离职原因: 交通不方便。时时开工迟到

公司名称: 维达起止年月:2007-06 ~ 2008-01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其他

担任职务: 仓管员

工作描述: 工作无误。总算有一个刚出来毕业工作的样(经理说的)。在实习中学到了不少的人情交际。我一定会好好工作加。这个社会仲等着我。。。。现在从新投入社会工作希望可以展望未来

离职原因: 实习完了

公司名称: 广州麦当劳起止年月:2006-04 ~ 2007-03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员工/经理

工作描述: 从员工到经理一真是不容易的事。我一直做到我自已要做的事。但有人不理解我做事意向。我明白员工心情,请不要睇五起我地。。。。

离职原因: 不愉快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金桥管理干部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 2008-02-01

所学专业一: 工商管理 所学专业二: 报关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4-06 2005-06 广州市海员学校 中专 一级计算机

2005-04 2006-04 广州市海员学校 中专 物流员从业证

语言能力

外语: 其他 一般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得江门市艺术同人漫画新人奖。木业工艺模型奖.

是紧急电话,不便之处,请见量

详细个人自传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根据管理学、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来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一是培养目标: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就业方向:适应国家和地方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大中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涉外公司经营管理、金融、商贸企业等领域的工作。三是发展前景:就业范围也是很广,可以从事会计、金融(银行和证券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就业过程当中,雇主更看重实际操作训练,更看重能否给企业迅速带来实用价值,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本课题着重解决学校应该通过怎样的课程讲座设置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质量。工商管理专业因为学习的内容比较杂,因此学生就业一般不存在问题,但是这个专业相对来说专业性不强,缺乏专业壁垒性,就业质量不是很高,一般都是集中在销售、文员、行政助理等岗位居多,相对专业性较强的医生、律师、翻译等人才,就业质量相对较低。如何创新性地构建有效和合理的课程讲座体系,帮助学生毕业后得到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不但是铸就学校品牌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此项目对学生、专业建设和学校品牌和口碑建设都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2研究综述

2.1关于提升就业质量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文献较少,在中国知网搜索,关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文献没有,关于就业质量这一话题只有杨帆,朱定秀,程晓丽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一文中使用过就业质量提升这一概念,该文中提到了确立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等策略。但是这一研究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而提出的。本项目所要解决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课程设置。

2.2关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关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文献资料有很多,直接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很多,主要是分析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对其提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如:刘中艳、陈佳文、朱睿东、田丹在《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及提升策略》一文中提出政府鼓励“双轨制”教学;学校提供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提高软实力等策略,在学校提供全方位培养中提到了专业课程设置应当灵活处理等观点。蒋天颖,程聪在《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一文中提到了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加强专业实习与实践,增强工商管理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观点。

2.3关于课程讲座设置的研究

通常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大多会有一个较大的方向,比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者以方便学生就业为导向。目前国内没有文献资料是关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课程讲座设置,但是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文献当中,一般会提到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被界定为一个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如蒋天颖,程聪在《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一文中提到“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这些文献当中对于就业竞争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一般比较笼统,或者观点比较分散,没有从系统、全盘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本课题主要针对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课程设置的研究显得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3进行就业质量讲座设置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讲座设置研究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社会对人才的认可方式一般通过就业质量来客观反映和衡量,就业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因而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就业并且优质就业具有现实的意义,学校的就业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途和名声,专业的就业质量决定着考生的专业选择。这个任务促使学校和老师从课程讲座设置出发,去研究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后高效地转化为雇主所看重的能力,进而提高就业质量。

3.2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讲座设置研究的可行性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的,要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是根据特定的课程传授来执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学生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是学生的形象素质、人际技能素质、专业技能等都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程设置来帮助学生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都是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步骤有方法的手段去设置课程和讲座。这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研究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

[2]蒋天颖,程聪.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现代经济,2008(10).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下设的二级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等①。本文所谈的工商管理专业指的是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自1999年国家推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显示:2003年第一届扩招大学生毕业,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以后逐年递增,2008年511.9万人,到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8.7万,整整比2003年翻了三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麦可思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在第六位[1]。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本身是比较广的,可是由于整个人才市场供给量的逐年剧增,很多需求单位对管理类岗位在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上不断提高,致使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失去了就业竞争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从2009年开始,目前已向内蒙古自治区内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两届毕业生,共267人,学院现有在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445人。根据学院学工办提供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截止毕业当年9月,2013届和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初次签约就业率(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34.4%和19.4%,“初次签约”就业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调研结果

为了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别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即将毕业的2011级及在读的2013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58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第二部分是对已参加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及学院专职教师进行访谈。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

(一)就业形势

在调查问卷“您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一题中,有52.6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34.8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正常,只有不到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容易就业。

(二)就业观念及职业定位

在调查问卷中“您在大学期间是否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一题的结果主要集中在“想过,但不明确”,占被调研人数的65.8%。在“期望的工资”一项中,选择“1000-2000元”占3.3%,“2000-3000元”占9.2%,“3000-4000元”占31.58%,“4000元以上”占55.92%。在“就业的首选地区”选项中,主要集中在“家乡”和“内地省会城市”两个选项,占72.37%,而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的只有11人,占7.24%。在“是否有志愿去基层就业”一题中,有57.24%,即半数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有可能去基层就业”,34.86%的同学选择“不会考虑或暂时不考虑去基层就业”,只有7.9%的同学选择“决心到基层就业”。

(三)教学满意程度

在调查问卷“您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满意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一题的结果中选择“满意”的占27.63%,有一半的学生选择教学满意度“一般”,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22.37%。在开放式问题“您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一题中,很多同学提到了个别专业课教师存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比较死板的情况。

(四)课程设置

在调查问卷“您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安排、课时和实训课程等)”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22.67%,选择“一般”的占“60%”,“不太满意”的占14.67%,“不满意”的占2.66%。在“您对教师在专业与就业的衔接活动的评价”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30.67%,选择“一般”的占“57.33%”,“不太满意”的占10.67%,“不满意”的占1.33%。在开放式问题“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一题中,很多同学提出应该增加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践课程。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大环境,而大多数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观念相对落后,期望的工资偏高,缺乏到边远地区及基层就业的意识,但通过调研也发现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可能去基层就业的情况,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中某些错误观念造成了很多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就业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适应性

从上述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一般。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多而不深,理论课程偏多。公共管理学院很多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是包含在理论教学课程当中的,任课教师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不好,学院也尚未制定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在教师队伍上,高校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实践经验不足,个别教师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也不够深刻,因而存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适应性,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难找的局面。

(三)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从小被灌输“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2]。通过对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学生一方面希望老师增加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又出现了很多学生不愿意亲自参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的尴尬局面。公共管理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布置了暑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的任务,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同学在假期由于缺乏指导教师的监督,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四、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定位

在大学培养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知晓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虽然比较广,但是并不意味着一毕业就会从事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在初次就业时要顺应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尝试选择去更具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毕业生应该调低对初次就业的薪酬期望值,通过基层工作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才会在未来获得更高的薪酬。再次,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尝试自主创业,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已经印发通知,着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万人创业行动”,扶持1万名大学生创业。对在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以及经人社部门认定的其他创新创业平台内孵化的创业项目,给予创业团队或项目不低于1万元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3]。政府政策的出台,给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二)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师队伍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调整课程设置现状,及时引进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把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课时数做实,建立健全教师实践环节教学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使专业课授课真正实现从理论型向实践型的转变。再次,学院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等,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电子商务三创大赛做基础准备。优化师资队伍,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首先,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学校可采用与企业合作、考察,利用假期或特定时间到企业就职的办法,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针对某些特定的课程或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并且符合高校教学层次需求的人员任教。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灵活性,多开展研讨教学和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将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创建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两方面入手。学院现有的《2014版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只对大三的学生开设了38课时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创建系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可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大一时由新生导师①负责对学生开展专业辅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况和当前就业形势,初步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职业规划能力;大二时学生主要侧重于学习专业知识,课余时间可尝试做一些兼职工作或社会调研,有意识地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大三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教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有目的、有方向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四时由学校不定期地聘请专业教师或者大中型企业的招聘主管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系列讲座,侧重于讲授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的应试技巧,提高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表达和应变能力。目前,很多公司和单位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这个要求对应届毕业生来说看似很苛刻,实际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完全可以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现阶段,公共管理学院的挂牌实习基地只有三个,分别是清水河县政府和呼和浩特中山西路办事处、内蒙古申科有限公司,前两个实习基地均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比较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学院还应进一步开拓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适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基地;另外,暑假的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均应由专业教师带队进行监督和考核,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总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探讨解决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通过政府、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不断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困境。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6篇

早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欧美国家就把就业能力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各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就业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已有成果,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1.国外有关就业能力的概念。对于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各国的研究略有不同。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Beverridge在1909年提出的,其目的是用来判别哪些劳动者可以被雇用的,哪些劳动者是必须被替代的。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能力表述为“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则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取得进步并发挥自我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做出贡献”。美国劳工部把就业能力分为基础性技能和工作性技能两大类。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提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技能、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如何运营的知识。加拿大会议委员会提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技能。

2.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概念的解析。国内学者在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构成要素和层次方面。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王霆把就业能力看做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技能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能力群,可具体归纳为劳动者满足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要素。夏兴刚指出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素质、管理技能、道德个性和知识水平。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就业能力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能力结构是从求职者所具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而狭义的就业能力结构主要是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个人特质方面展开研究。根据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结合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群)招聘的要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笔者认为,从狭义就业能力结构的角度分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主要由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i大模块构成。

1.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即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要素。专业知识是学生在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学生通过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内化成由智力因素联系起来的多层次、多系列、多要素的专业知识综合体。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但可同化原有知识并合成新观念、新知识,更有利于增强专业技能,最终提高工商管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除了明确所需专业外,更重要的则是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达到节约人力成本的目的。

2.通用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是指除专业能力外,人单位招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所看重的基本素质能力,这是关系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通用能力模块具体包括健康的身心、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通过简历对通用能力进行初步考查,通过简历筛选的学生则会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大多会结合用人单位的管理实际展开,面试官都会针对大学生的表现予以测评。如果用人单位认定参加面试的毕业生已经具备了工商管理类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学生便基本上可以顺利就业。

3.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于丁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通常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根据笔者多年来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素质高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大多经常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假期兼职等活动,这些学生除了能顺利就业外,大多能在单位得以继续提升,实现持续就业。

三、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政府、高校和学生三方应协调起来,采取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完善培养体系、学生自我构建培养方案等有力措施,全方位培养]=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

1.政府要通过制度促使企业加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意识。政府除了要加强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调控,不断改进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政策外,更紧迫的应该是健全校企合作培养的政策法规,通过制度约束促使企业加强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越来越重视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高校在实践课堂及场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企业及用人单位承担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制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内驱力缺乏,企业和高校直接利益的兼容性不强,导致校企合作的形式多限于实践基地的建立和横向课题的合作,学生实习也局限于观摩和讲座等单一形式,企业和高校之间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在校企业合作中,高校方参与合作的主动意识很强,但企业方的积极性却不高,无法实现管理类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的无缝对接。而在西方国家,很多企业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同时也可考查并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为其量身定做能力培养计划,为企业储备人才。因此,政府应建立一套制度,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企业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强化企业参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实现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高校要建立完备的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战场,教育部早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规定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注重学生胜任力的培养,使其具备市场所需的就业能力,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一是加强专业性就业指导。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在校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辅导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就业咨询、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协助安排实习、工作体验与假期工作机会等,同时,广泛与企业互动合作,定期调研了解市场对_丁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二是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根据工商管理类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模块课程或项目课程,扩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大学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认为就业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课程以外的实习或培训进行。但国外的经验表明,_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可在大学的一般课程中得以提升。根据学者LeeHarvey的研究,对大学生未来成功影响最大的个人素质及能力都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得到训练。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来达到培养核心就业能力的目的,工商管理类课堂教学中可融人的核心就业能力包括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分析能力等。四是拓宽实践渠道,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老师,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加深大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上岗实习,实地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此外,还可支持学生自行开办模拟企业或创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7篇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性过强,实践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历史较短,引进中国高等院校的时间更是短暂,当前中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仍然处于逐步完善和规范的阶段,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改进仍在进行之中。在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之中,存在着一定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风气,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不完善的表现。相比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工商管理水平仍显不足,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之中,理论的引进是最容易也是最明显的。而相比于容易引进的先进理论,对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实践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中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之中很少能够实现。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之中存在的重视理论的倾向可以说是这种学习先进经验时理论先行的结果。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能够发现,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之中只能够将教学重点放置在书本内容和理论知识上,无法很好地讲解工商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同时,不少的教师由于缺乏工作热情和职业态度也只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就业所需。这些情况的结合直接导致教师上课过于理论化,讲课风格照本宣科极为单调,学生也无法对所学的知识和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产生足够的兴趣和职业热情。实践之中可以发现,许多从事工商管理专业工作的人士都认为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理论无法与现今实际情况很好地吻合。有些理论是直接照搬国外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没有根据当前中国工商管理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有些理论是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准,而中国相应的实践经验距离理论成果仍然有着不小差距。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些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都体现了理论先行、实践短板的缺陷,而就部分工商管理领域人士反应,长于理论、短于实践是当前的工商管理领域的科班毕业生的共通点。这种情况部分地是由于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部分地是由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缺陷和教学方法问题。

2.专业细化,适应性不足。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由于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自身的规范化,工商管理专业之内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分为战略管理专业、管理学理论、管理心理学等细化的门类,这既是专业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学科未来的必须趋势。但是在实践过程之中可以发现,不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反而由于专业的细分造成了对自身定位和就业方向上的困难。可以说,细分的门类为学生精通于某一专业领域提供了条件,但是部分学生却由于客观上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以及主观上的认识错误造成了大局观缺乏、专业领域的通盘掌握不够的问题,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人才缺口。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针对中国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以及理论长于实践的实际操作之中的短板,在教学之中有意识地引入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起到改进和弥补的作用。首先,在选用教学材料上,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用出版时间较近、实践案例较多的教材,或是针对现有的教材做出教学案例的补充。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需要丰富自身的学识和教学手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和院系也应积极地为教师提供国外游学、出国进修等和行业先进水平接触的机会以帮助教师加强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院系还可以通过加强和领域内的专业人才的交流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以院系的身份邀请行业内公认的专业人才来校讲座、与师生交流,让有着工商管理实际经验的专业人才为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行业内的通行规则,弥补高校内师生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短板。不仅如此,学校、院系和课任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已有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保证每名学生都可以在毕业前参与工商管理的实际工作,为未来的求职、就业和工作提供必需的就业经历和经验。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之中实践性的缺乏已经得到了行业内有识之士的重视,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之中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可谓是工商管理领域的共识。根据已有经验和实际效果而言,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有赖于广大工商管理领域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8篇

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的需求分析

(一)校外实践教学专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一个企业,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在聘用一些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生,那么其出发点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然而,在校企合作教学中,高校要想开展校外实践教学,那么必然就会对于企业的设备部分资源产生一定的需求量,在古老的校企合作当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种经济负担一般来讲都是有高校一方面负责的,然而,从根本上来讲,这样的一笔金额不是一笔小数目,因此高校在向学校支付实践教学费用的时候,大多数都没有按照原本的金额去支付,这个时候,如果实践教学企业在支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甚至最基本的利益要求都没有达到,然而,就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中的实际情况,支付这样的费用又有着一定的负担,这样的情况最直接的就是导致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只是走马观花的实践教学方式,因为校外实践教学企业得不到相应的利益需求,那么在为高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学校安排校企合作教学的时候,是不可能出全力的。

(二)校外实践教学专业的情感效益所谓情感效益,大多数都是源自于企业的领导者,企业的日常经营因为受到领导人员的影响,因此在校企的合作当中,领导者自身的情感关键以及价值观念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校企的基本合作关系,甚至都会有因为高校中的校企合作管理人员与企业的领导者交情甚密,为高校这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做出相对的实践教育的支持,积极的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从而校外实习企业对身在企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的学生进行格外的照顾。如上所说,这仅仅是诸多情况中的一种,譬如说,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因为缺乏责任心,万事都只会为自身你的企业着想,一切以利益为主,对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并不是非常的中意,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生们得不到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导致的校企合作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学校的效果不良。

二、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一)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想成为高校的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的学生,那么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要努力的学习在校期间的专业只是,充分的掌握所需要实践的专业以及理论辩论方法,然而,由于收到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管理教学的时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譬如说,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一些管理模拟教学,然而很有可能受到学校的限制,导致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低下,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只是水平的提升。就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讲,太多的高校中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不是非常齐全,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管理联系,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如果没有参与过真实的经营管理决策,那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没有明确的定位。

(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几率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情况来讲,高校毕业后的学生就业起来还是非常的困难,因此高校的毕业生在面临着一些就业机会都是非常珍惜的,所以说,在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努力的提升自身在日后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譬如,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应该通过这一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职能,遇到一些竞争力的东西,应该努力争取,培养出良好的上进心,然而,这只是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还要在企业好好表现,尽可能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从而获得了企业管理人员的良好印象。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可以在日后毕业的时候帮助自己更早一步获得就业机会。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另外就是市场的就业动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强化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日后就业的重点在于自身对于专业只是水平的掌握能力,如果专业水平不达标,那么其他也都是徒劳。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需求导向 目标定位 行业特色 团队建设人 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必须从相适应的角度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在旧模式基础上的一般修修补补,而是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从培养方案到教师队伍训练,招生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变革。只有完成这种"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专职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客观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分析,他们大多数"或本身就是老板,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或长期担当企业顾问,长期融入于企业实践"。而在实现真正的角色匹配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整合和训练的过程。整合、训练的基本方案有二方面。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地聘请社会上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退休的高级管理入土,担任工商管理专业某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常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土到学校作报告、举办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放下大学教师的架子,走出大学校门的围栏,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和企业实践中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做学问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机地将管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放空炮。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材建设等诸多子系统。

1.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和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去确定。要求管理者能够以随机应变、经验判断、当机立断等能力来具体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工商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坦诚的心态、坚强的性格、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客观上还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创新即较强的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开拓精神,注重其创新人格的培养。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不但要有基础管理知识,更要有文理兼备和哲学、美学等相关的知识素养。努力实现课程群组的菜单式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整修教学计划为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课程群组构成。在普通教育课中,要多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基础教学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沟通邻近学科的课程组成,具体实施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开设,专业教学课程除专业课以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强化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1)角色模拟法。指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客体特点,设定情境,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游戏"或现场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强,容易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实现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既密切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智力激发。(4)课外辅导。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外辅导。

三、学校招生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特殊的素质要求,为此,除了应在学校的招生环节加强宣传之外,还应该在引导高素质的学生确立报考专业志愿方面下一番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则应增强其自我意识的培养。

1.应引导其树立崇高的学业目标,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是需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感染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要求标准,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

2.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不断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和恒心毅力的培养。

3.应通过共同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有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

4.应设计出能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制度。

他们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主要由学生来评价,应增加其发言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朝气、活力和创造力。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应给予必要的自由创造空间。过多的限制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反感,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美国在新经济时代的教育基础。21世纪的我国要想在新的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大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尹子民.知识经济对工商管理教学的要求和影响[J].辽宁工学院学报,2012,(2)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10篇

专业建设的目的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均为工商管理类的下设专业。通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会计学专业先后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逐渐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及优势。市场营销专业为我校特色专业,自2005年创建以来,在专业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财务管理专业创建于2008年,并于2012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可以整合与共享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在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改革、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以会计学专业为核心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为相关专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能够充分发挥会计学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引领、示范、带动整个专业类的综合改革与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专业类中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构想

依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原则,商学院拟通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资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三年的建设,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成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教学成果丰富、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类,为南京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一)创新工商管理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均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在设置工商管理类基础课程模块与任选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专业分流与专业方向自选,打造“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灵活性、模块化的分流加自选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共同学习公共基础课模块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模块;在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在第三学年进行方向自选;四年学制中,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任选课平台中进行专业选修课程选修,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开展实践能力培养。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商管理类

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加大“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团队中3-4人晋升正教授;培养和引进在同行中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2-3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6名。

(三)建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网络课程平台和立体化

教学资源库本着“资源优势整合,推精品,抓双语,网络课程平台化,实践课程有突破”的建设原则,对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进行课程资源优势整合,设置工商管理类基础课程模块与任选课程模块,构建工商管理类课程大平台,建设由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共享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网络课程平台。

(四)教学改革出成效

形成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类特色的教学成果基于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将其各自具有特色、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专业类中进行示范、带动、推广;同时,探索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五)拓展创新创业培养空间

形成一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多渠道、多方位地提供各种教学资源,拓展创新创业培养空间,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课外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的潜能,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的开展情况

自2012年工商管理类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以来,学院加强重点专业类建设,推进专业类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全面实现了专业类的建设构想及阶段性目标。

(一)构建并实施“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内容,构建“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该构想,工商管理类专业建立了专业类基础课平台、专业类选修课程平台、专业类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专业类基础课平台由学生必须掌握的工商管理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构成,具体包括《管理学基础》、《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等课程。专业类选修课平台为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内在和外在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企业运作与管理类课程、投资与理财类课程、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等30多门选修课程。为实现专业类软件化特色,2013年起,在专业类选修课程平台中加入了《云计算及其应用》、《电子商务》等6门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网络运用+软件应用+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类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则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类开设的综合专业实践课,如专业认知实习、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在确定平台及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根据构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开设了相关专业方向。商学院自2013年开始实施“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按原构想,应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大二开始实施专业分流,大三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但由于学校实际招生情况的限制,2013级专业类新生未能按原设想进行大类招生,而是分别按专业招生。为最大程度上与重点专业类建设思路相吻合,经商学院研究并报教务处批准,在一定比例的2013级专业类学生中实施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分流。2013年10月,商学院面向2013级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的学生召开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宣讲会,向学生介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规划及2013级专业类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详细介绍了自主选择专业对象、名额、资格和程序。目前,2013级专业类学生已完成专业分流,共有7名学生进行了自主选择专业。

(二)教学团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专业类以会计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为基础,向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推广,目前已基本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类课程负责人制度。同时,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实施“扶青工程”、“博士学历提升工程”、“双语教师培养工程”,全面提升专业类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建设期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毕业5人;1名教师赴香港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半年,3名教师赴国际合作办学单位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学交流3个月,2名老师分别到会计师事务所及企业挂职锻炼。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要求,商学院对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进行全面的梳理,构建三个专业共同的专业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类选修课程模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体系,修订、完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习题等教学文件及资料。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建设了由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共享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网络课程平台,将课程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习题等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使教师的个人静态资源在网上“流动”。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精品课程、研究性课程与双语课程的建设。目前,专业类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研究性课程4门,校级双语课程1门,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教材2部。

(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注重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建立注重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目前,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并通过课堂讨论、上台演讲、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外出参观、调研、完成小组作业、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另外,《高级财务管理》等5门课程试点采取PBL问题导向教学法。同时,推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部分课程已改变传统的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50%-60%,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部分课程则将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期末考核方式。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综合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2012年以来,工商管理类专业1项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教改课题获得校级立项,2项教改研究课题获得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其中1项课题获得重点项目立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1篇。

(五)建立多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渠道

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斐然专业类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拓展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覆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内课外)、第三课堂(校外课外)三个层面,并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多方位、多渠道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目前,专业类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9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8项;成立商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孵化基地1个。

四、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已过去的近2年建设期中,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开展情况良好,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2013级专业分流方案有待完善

1.2013级专业分流方案中,对于学生获取自主专业选择的资格有如下要求:(1)所学课程全部及格;(2)以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序,排名在前10%的同学具有申请资格。其中,以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序,在选拔学生方面会存在噪音,应考虑更为合适的指标。2.2013级专业分流结果显示,有7名学生进行了自主专业选择,均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选择转入会计学专业。自主选择占比较低,方向单一,这是专业类建设方案设计时未曾预期的。

(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在人才培养方面,专业类拟在国际合作方面建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类拟尝试打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课程与学分互认,为专业类学生提供到海外高校进行校际交流的途径,以培养国际化的工商管理人才。但由于校际合作相关政策和要求尚不明确,截止目前,专业类尚在探索合作模式的相关机制和实施方法。

五、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专业类学生的专业分流方案

1.在排序指标方面,将对2014级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采用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替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使排序更为公平、科学,以消除选拔学生方面存在的噪音。2.分析2013级专业类学生自主专业选择中出现选择比例较低,方向单一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学生对专业类中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定位及就业等情况了解不够充分,未能激发学生根据自身个性进行专业选择的意愿。基于此,商学院将对今后专业类学生加强专业教育,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类三个专业的特点及未来职业方向。

(二)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途径

在目前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磋商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创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的契机,进一步创新机制,尽快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借助学校“中澳学院”的平台,探索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打造专业类“地方性、国际化”的特色。

六、结语

重点专业类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够引导高校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彰显特色。我校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得到校院两级的大力支持,已取得初步成效,学生满意度较高。

上一篇:工商管理硕士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