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6 15:06:24

公募申报材料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8月26日,在完成挂牌前股改仅20天后,中邮创业率先登陆新三板并提交了申报材料。自此,继九鼎投资、中科招商等私募巨头挂牌新三板后,公募基金公司长期缺席资本市场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同时,亦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伺机利用中邮创业的审查时滞,与其争夺新三板公募第一家的“头彩”。在主板IPO暂停的背景下,基金公司以新三板为契机,找到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光明之路。笔者认为,基金公司登陆新三板有以下两方面的深意:

一方面,优化基金公司股权,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近年来,基金公司高管离职已成家常便饭,尤其是范勇宏、肖风等“元老级”基金公司创始人的纷纷出走,均给公司的经营和业绩带来超额损失。基金业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为了保证核心竞争力,基金公司甘愿为吸引并留住优质人力资源而加大投入力度。因此,通过新三板挂牌,基金公司在引入外部投资人作为股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内部高管持股实现有效的股权激励,将公司的长远发展与个人未来利益相结合。如此一来,基金公司在股权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还能将以往高管和企业的博弈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保证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

同时,对于公募基金来说,由于长期受到政策庇佑,其管理公司过度依赖于基金管理费,常常通过盲目扩张基金规模谋求更多的管理费收入,而忽视了基金的业绩与长远发展。这样必然会损害广大投资人的利益。因此,如在新三板挂牌后,公募基金公司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的要求,必将不断改善自身治理结构,从短视的盲目扩张转变为长远的健康发展,从而在对公司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让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更充分的保护。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可借新三板拓展多元业务,加速企业升级储备“粮草”,逐步实现向大资管平台战略转型的华丽变身。目前私募基金公司正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如九鼎投资的中长期目标即发展成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资管机构,其在强化私募股权投资的同时,还适时加大并购投资、海外资管等业务,并择机开展诸如地产基金投资等其他资管业务。另根据公告显示,视保险业务为重要战略业务的九鼎投资,在刚刚从新三板募集100亿元现金后不久,便决定以高达107亿港币收购富通国际旗下的富通香港,并将寿险板块作为投资的重点。此次收购将使九鼎获得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团队,并与其未来将要建立的寿险业务发挥协同效应。

同时,众多私募已经开始申请公募牌照,这无疑会加大公募基金公司的竞争压力,迫使囿于传统业务的公募基金公司走向转型之路。而新三板正是能够为基金公司提供良好创新环境的优质场所。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而作为FOF最重要的参与者――投资大众,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在发行之前,去了解FOF的收益、费用、产品运作、先遣部队、各家公司申报FOF产品的特点等关键事,将有助于自己明明白白投资FOF。

收益费用事:二次组合收益平稳 降低费用

公募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收益率波动率已然低于基础市场。FOF分散投资于各公募产品,相当于对股票债券进行了二次配置、二次分散,波动率将再度降低,也就是降低了风险。再加上整体仓位调整,应该能达到收益波动率降低目标。

剥离风险之后,FOF经理可以集中精力考虑收益。

FOF收益确定性更高,有望超过基民个人投资。作为FOF投资标的的公募已经有19年历史,综合下来,货基年化平均收益3%、债基6%、股基和混合型在9%~10%区间,社保基金在股市投资年化收益8%附近。某些投资人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是因为其在市场最热时的天花板处大量申购,市场最差情绪低落时忍痛割肉出局,如此的“高吸低抛”自然会产生亏损。再加上某些公募操作激进,净值波动大、回撤大,更是让基民们乱了方寸。这时,FOF经理的专业性就显露价值,FOF经理基于产品设计要求及基金过往业绩,对公募进行筛选后申赎,自然优于误打误撞的操作。某些FOF有着目标管理,初始申购时就考虑了目标实现,达到设计目标也应是大概率事件。如华夏申报的四只产品中,有三只含有“目标”字样,裕丰收入目标风险基金(FOF)、裕惠稳健目标风险基金(FOF)、裕盛收入目标风险基金(FOF),基金经理会按照这个目标去管理产品,资产组合中以特定策略将风险关进“笼子”,实现“预设目标”。

考虑收入之后,就要看看FOF的费用,市场担忧FOF“二次收费”大可不必,有些“杞人忧天”。

首先,FOF定位于稳健收益,费用应该低于积极操作的产品。现在公募产品中,越是稳健的产品,管理费越低,越是积极投资产品,管理费越高。

其次,监管层也要求,如果FOF资产中的基金是公司自家产品,不能收取管理费。就像股灾中管理层委托业内大公司管理的超大规模基金一样,没有管理费,这类FOF的管理费将为零,或是通过其它途径减免。

最后,对其他公司产品进行投资的FOF,完全可以通过大额申购的方式降低申购赎回费。各基金招募说明书都有单笔申购500万元或1000万元,只收取1000元申购费的条款,相当于只有万分之一、万分之二的费用,按照公募最低2亿元规模,至少要配置5只基金(单只基金仓位20%以下)计算,单只基金的配置规模都接近500万元,达到享受到这个优惠的门槛。可以说,由于FOF有着资金优势,是公募的“金主”,申购赎回费用议价能力自然强于普通投资人。在完全透明竞争的市场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费用高低都会被全市场品头论足,各家公司都会绞尽脑汁降低费用。这也提醒投资人,和货基规模越大收益越高类似,FOF规模越大,所能享受到的费用优惠越多。

收入稳定、费用降低,如此一来,最终落到投资人手中的收益就更加稳定。

历史渊源事:私募QDII先行 百舸争流

其实,现在市场讨论的 FOF是公开发行投资于内地基金的产品,在此之前,私募FOF和投资海外市场基金的QDIIFOF早已不是新鲜事。

私募和QDII是FOF的先遣队。私募FOF在国内市场诞生已有较长时间,包括阳光私募、券商资管产品、银行专户、基金专户等渠道。据券商研报统计,截至今年5月,这类私募产品达2309只,资金规模超过2400亿元。由于这类产品往往持有部分股票,造成FOF业绩漂移,这就提醒FOF,操作时一定要严格执行基金合同约定,坚持分散投资,避开风格漂移。

公募FOF产品也早已有之,如联接基金和QDII,给现在的FOF管理积累了实操经验。市场上公募基金ETF“联接基金”,这些基金绝大部分资产都将投资于一只基金,资产太过集中,是被动投资类FOF产品。QDII发行的FOF,专门投资于海外市场基金,早者如2007年成立的南方全球精选,仓位60%投资于基金。最近的产品如2016年12月成立上投摩根全球多元配置基金,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基金做投资,持有基金的仓位要达80%以上,到现在净值一直处于盈利状态。有着投资境外产品FOF管理经验的公司,占尽在海外市场锻炼FOF投资经理的先机,如果管理业绩领先(表格1:主动管理QDIIFOF今年以来业绩),将经验复制到内地市场,将先行一步。

尽管有美国等成熟市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两国投资环境、投资者群体尚有显著差异,国内对于FOF的预期也有不同理解,需要等待市场去检验。管理层对FOF的预期是“二次资产组合的工具,满足投资者多样化资产配置需求,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各家公司对于怎样发挥自己专长来管理FOF,观点各异。

一种观点认为,产品线齐全的大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公司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根据股债牛熊的周期配置股基、债基,并通过择时调整整体仓位,在公司内部产品中就可配置FOF产品,帮助投资人投资基金。

另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选最契合自己投资目标的产品,就要避开“为自家产品增加规模”的嫌疑,在全市场中精选配置基金。这对产品线不太齐全的公司是个好消息,只要选基金能力强,照样实现“弯道超车”。

更有公司认为,FOF绝不是简单地将基金重新做一个组合,而是要通过这个组合满足各类机构对于投资目标的要求,比如对接现在的银行定制基金、对接养老金。美国FOF规模在2001年之后快速增长,也是和养老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公募管理养老金个人账户,如果有延迟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将会大力推动资金流入。所以,业内对于FOF的远期目标是“养老金个人账户改革的有力工具,部分替代存款成为投资者应对退休、学费的储蓄手段”。货基成为现金余额的工具,助推某些公司模壮大,为某些公司贡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管理费。如果FOF真能和养老金相结合,其对各公司规模的贡献将成为货基第二。

汇添富是持此观点的代表公司,公司专门从保险公司挖来曾管理百亿以上规模FOF的人员,组成资产配置中心,开展包括FOF在内的各项业务,此次申报了添安、添衡、添盈三只FOF。

各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需市场检验孰强孰弱、孰是孰非,但不能缺席这个好的机遇是共识。

备战策划事:枕戈待旦 百花齐放

正是基于对FOF美好前景预期,各公司都不愿放过这一“风口”,监管制度每完善一步,各家公司为FOF的准备也前进一步。或是从外面高薪招聘,或是自己团队内部重新组合,部分公司成立了专门管理FOF的团队,对公募基金的研究从此前的偏冷变成热络。

各家争抢第一只FOF发行不遗余力。有的公司管理层甚至命令员工,只要监管层同意接受FOF发行申报材料,他们就要第一个把材料递交上去。华夏已成立跨部门的资产配置团队,解决FOF基金在战略性资产配置中的问题。推出全球选基金QDII的上投摩根也有专门团队要将此经验移植回内地。华安、建信都专门成立的FOF管理团队,上述公司都有对应的FOF产品申报。

截至6月份,有37家公司申报了69只FOF。此前开放式基金率先开闸时,都没有这么高的热度。QDII出海时,是4家公司同时扬帆。第一只横跨沪深交易所ETF――沪深300ETF发行时,是两家公司各发一只。现在,申报的FOF达69只之多,成为发行的第一梯队,为争取进入规模的第一梯队早早拉开了架势。

华夏和招商最多,都是4只产品;汇添富申报了3只产品;而上投摩根、富国等9家公司申报了芍徊品。很多公司的产品都是强调“配置”理念,有20只产品都有“配置”字样,从名称看,实现配置的途径各有区别,如优选配置、量化动态配置、低风险资产配置、大类精选配置、宏观策略配置等等。

对于基金资产运作,强调“稳健”者居多,12只产品强调稳健,例如华夏裕惠稳健目标风险基金,博时的金福安稳健策略、金福全稳健策略,建信福安养老稳健型FOF。

这些基金中,有9只量化产品,如易方达量化动态配置基金(FOF)、量化择基配置基金(FOF)。8只产品都说明了自己的策略,如稳健策略、积极策略、优选多策略、精选多策略、全天候策略、宏观配置策略。

机构们撸起了袖子加油干,投资者们也应该对这些不同的风格和策略进行提前了解,以便更好地迎接公募FOF时代的到来。■

链接:

背景资料 FOF简史

世界上第一只FOF产品是Leveraged Capital Holdings,它是一只FOHF(投资于对冲基金的基金),由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于1969年11月推出,距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FOF基金萌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但是直到1985年才开始爆发式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的FOF基金共计11104只,总净资产已有近31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基金规模的7.14%。在全球范围内,北美是FOF基金最发达的地区,FOF基金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9%,净资产占87%,其次是欧洲,净资产占11%,数量占18%,亚太地区和非洲几乎是FOF基金的荒原,数量分别占9%和4%,而净资产仅占1%。

FOF基金目前没有涉足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型基金和房地产基金,其中混合型居多,规模占比77%、数量占比65%。FOF的其他三类:股票型、债券型和其他型全球数量相差不大,债券型FOF的相对占优。

国内现有的2309只FOF中,有1247只是自主发行的私募基金,约占54%,其次是有约26%属于券商资管,两者占据了现有FOF市场的80%。这些基金尽管这几年在非公募市场上有高速增长,整体与北美市场相比依然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产品形式。

平安证券的研究认为,美国FOF在2001年以后快速发展和美国养老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而通过对美国FOF业绩分析,FOF有两大优势,定期投资FOF中的目标日期基金,能够帮助投资者长期获得更好的投资买点,提高投资者的长期回报率,能够降低基金净值的长期波动率和回撤率,使基金净值的长期增长更平滑。

FOF的要求是公开发行,投资的品种是境内的公募, FOF经理买入多只股基、债基,构建一个符合投资目标要求的基金组合,相当于间接投资于股票、债券。 根据投资于股基、债基的比例区别,FOF将来也分为股基FOF、混合基金FOF和债基FOF。如果FOF投资的股基、债基是公司自己的产品,是内部FOF;外部FOF要在全市场找基金做选择。对单只公募持仓要低于20%,还要避开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的产品,更要避开有着杠杆属性的分级基金。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3月12日,中证指数公司公告称将于4月3日正式沪深300杠杆指数系列及沪深300指数期货指数系列。记者采访获悉,国内第二大公募基金公司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开发并已率先获得中证指数公司和上交所的授权,将开发沪深300指数期货正向两倍杠杆ETF、反向杠杆ETF及反向两倍杠杆ETF。据悉,目前证监会已允许该类产品上报,易方达不久将正式提交申报材料,并正在进行发行的各项筹备工作,预计不久将问世。

据了解,易方达基金是目前唯一获得中证指数公司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杠杆及反向系列指数授权的公募机构。易方达在该系列指数的创意和开发阶段中,与中证指数公司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作为创新基金品种,易方达所获指数授权及产品开发授权均享有一定保护期,因此相关产品具备一定的稀缺性。从境外同类产品的发展经验来看,杠杆及反向策略标的指数的开发和有利于投资者了解杠杆及反向ETF产品的杠杆实现机制,对于投资者把握杠杆及反向ETF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而言极为重要。

杠杆及反向ETF的横空出世,意味着将有更广范围的投资者能够以极低的投资门槛,方便、快捷、安全地参与股指期货的多空投资及杠杆交易,是一种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消息甫一公开,立即引起市场众多关注。一方面,与股指期货投资相比较,它投资门槛大幅降低至数百元,同时安全性更高一不用进行保证金管理,不会爆仓,并且对机构投资者没有持仓限制。另一方面,与融资融券相比,它也具备更低投资门槛,使广大投资者可普遍参与,而且成本更低。因此对于投资股指期货或进行融资融券有一定障碍的机构投资者,比如社保、保险、QFII以及可投资FOF的机构,杠杆及反向ETF将填补重要的应用空白。

杠杆及反向指数是国际市场杠杆及反向ETF的常用标的,符合国内金融市场的客观条件及日渐旺盛的杠杆型投资需求,为杠杆型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基础。目前,境外杠杆与反向ETF产品的合计规模超过360亿美元,预计在中国也将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首批做空基金悄然上报

一贯的低调姿态,首批做空基金已经现身证监会新基金审批名录。近日,记者打开中国证监会网站,在“新基金审批情况公示”表格中,伴随着众多新上报基金,首批做空基金就隐身其中,至少包括中欧、中海和国泰三家公司,已经正式上报了做空基金。

公示资料显示,中欧基金动作最快,于2月4日正式递交新基金申报材料,目前基金公示名称为“中欧沪深300指数多空分级基金”,并于2月7日得到证监会的正式受理。单从名称就能看出,中欧申报的这只新基金,不单是一只分级基金,而且是能够做空的新基金。而从以往来看,部分基金尽管能够投资股指期货,以在市场中做空盈利,但受限于产品、人才等多种因素,一直未能见有大动作出现。也就是说,中欧这只新产品,基本上是第一只真正做空的公募基金。

随后,中海基金于2月16日也上报了一只做空基金,名为“中海沪深300指数双向分级发起式基金”,其“双向”的定义已经不言而喻,也在2月22日得到证监会受理。此外,国泰基金也上报了一只类似产品,名为“国泰沪深300指数多空分级发起式基金”,基本与上述两只基金大同小异。

由此来看,首批做空基金很明确,就是以沪深300指数为跟踪标的,估计与相对应的股指期货有很大关系。

除了上述三家公司外,另有多家基金公司正在积极筹备,而从目前来看,易方达不但姿态相对高调,而且筹备的产品也更为复杂。相比上述三只基金,易方达直接瞄准了带杠杆的ETF做空基金。

据悉,易方达基金率先获得中证指数公司和上交所的授权,将开发沪深300指数期货正向两倍杠杆ETF、反向杠杆ETF及反向两倍杠杆ETF。据悉,易方达不久将正式提交申报材料,并正在进行发行的各项筹备工作,而中证指数公司公告称,将于4月3日正式沪深300杠杆指数系列及沪深300指数期货指数系列,相信也是在为做空基金的推出作铺垫。

杠杆及反向ETF的横空出世,意味着将有更广范围的投资者能够以极低的投资门槛,方便、快捷、安全地参与股指期货的多空投资及杠杆交易,是一种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消息甫一公开,立即引起市场众多关注。一方面,与股指期货投资相比较,它投资门槛大幅降低至数百元,同时安全性更高不用进行保证金管理,不会爆仓,并且对机构投资者没有持仓限制。另一方面,与融资融券相比,它也具备更低投资门槛,使广大投资者可普遍参与,而且成本更低。

此外,记者从多家大型基金公司获悉,他们都在积极筹备做空基金,由于尚未上报和获批,关于产品细节目前无法确定和对外公布。

随着更多做空基金的上报,基民做空时代已经正式来临。

基金做空面临三道坎

对于做空,肯定没有说起来这么简单和容易,而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做空至少面临三道坎: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5篇

做空时代来临

随着更多做空基金的上报,基民做空时代已经正式来临。无论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还是广大广大基民,都有必要张开双臂拥抱这个时代。

3月证监会公布的信息显示,在“新基金审批情况公示”表格中,伴随着众多新上报基金,首批做空基金就隐身其中,至少包括中欧、中海和国泰三家公司,已经正式上报了做空基金。公示资料显示,中欧基金动作最快,新基金申报材料已得到证监会的正式受理,基金公示名称为“中欧沪深 300指数多空分级基金”。中欧申报的这只新基金,不但是一只分级基金,而且是能够做空的新基金。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只真正做空的公募基金。

在中欧之后,证监会也受理了中海基金申报的“中海沪深 300指数双向分级发起式基金”,其“双向”的定义已经不言而喻。此外,国泰基金也有类似产品上报,名为“国泰沪深 300指数多空分级发起式基金”,基本与上述两只基金大同小异。

除了上述三家公司外,另有多家基金公司正在进行基金筹备。而从目前来看,易方达不但姿态相对高调,而且筹备的产品也更为复杂,直接瞄准了带杠杆的 ETF做空基金。

据悉,易方达基金率先获得中证指数公司和上交所的授权,将开发沪深 300指数期货正向两倍杠杆 ETF、反向杠杆 ETF及反向两倍杠杆 ETF。目前,易方达正着手材料申报和筹备发行工作。中证指数公司3月12日公告称,于 4月3日正式沪深 300杠杆指数系列及沪深 300指数期货指数系列,明显在为做空基金推出作铺垫。

此外,记者从多家大型基金公司获悉,他们都在积极筹备做空基金,由于尚未上报和获批,关于产品细节目前无法确定和对外公布。由此来看,首批做空基金很明确,就是以沪深 300指数为跟踪标的,估计与相对应的股指期货有很大关系。

适合普通投资者

杠杆与反向 ETF有两个方面的可比性。一方面,与股指期货投资相比较,投资门槛大幅降低至数百元,同时安全性更高——不用进行保证金管理,不会爆仓,并且对机构投资者没有持仓限制。另一方面,与融资融券和沪市 300股指期货相比,投资门槛降低、投资成本减少、操作更加方便、灵活,更适合于普遍投资者参与。

在没有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之前, A股市场处于仅能单边做多状态,基金作为 A股市场的最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想要获得正收益,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持续做多。长期以来,基金给投资者的印象永远是强硬的“多头”。无论是大牛市还是大熊市,由于股票型基金通常都有 60%的仓位下限,特别是公募基金长期都是保持较高的仓位。即便意识到市场处于牛熊的拐点,基金经理也无法有效利用仓位来抵御市场系统性风险。

基金引入做空机制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在目前仅有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少量做空工具的背景下,多空分级基金降低了做空的门槛,普通投资者仅需要申购基金就可以赚取下跌市场中的收益,有效弥补市场做空工具的不足。

玩转A、B跷跷板

众所周知,分级基金在募集之后,通常会被划分为两种份额,一种是低风险类份额(即 A类份额),一种是高风险份额(B类份额), A类份额被称为约定收益份额, B类份额被称为杠杆份额(看多份额)。按多空分级基金原理设计的这类产品,只是对 A类约定收益份额的性质做了变更,改为做空工具,也就是对 A类份额做空,对 B类份额做多, A类的风险相对变大。

对于基金做空如何玩,“跷跷板”的解释比较形象在理。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多空杠杆双向操作,类似于玩“跷跷板”游戏。规范的市场应该是多空双头,有如走“跷跷板”,不可能保持在一平衡点,也不可能有永远的高和低,更多的是升降起伏。因为力量的变数和外力的不确定性,这种双边操作必然会加大了市场上下波动的风险,但在这种波动风险中多空双方同时也增加了收益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市场注入了活力。

在A股市场低迷数年之后,投资者对于绝对收益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股基业绩相对排名的热度大幅降温,这将迫使基金经理们未来更注重绝对回报。将做空机制引入基金产品,对进一步完善市场应该是个利好,有利于机构和广大投资者参与。

作为传统多头的公募基金步入“做空”队伍,这将促使 A股远离市场炒作,回归价值投资。事实上,基金专户领域早已远远走在公募业务的前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司空见惯地看到基金多空双向操作。

还须迈过三道坎

多空基金是一类风险极高的产品,虽然都是多空产品,但多空 ETF和多空分级基金的原理完全不同。对于多空分级基金来说,未来可能出现基金投资者之间相互博弈的情况。目前各家公司还未披露多空分级和多空 ETF的设计方案。但券商分析称,多空分级基金的思路,与目前分级基金接近,母基金将投资低风险资产,而多空份额的收益则完全来自对方。

比如空多杠杆对等的情况下,沪深 300指数上涨 1%,多方份额净值涨 2%,空方跌 2%,在不考虑低风险资产收益的情况下,母基金净值不变。这意味着这一基金实际上是两种不同份额投资者的相互博弈。

多空博弈,市场良性波动加剧,短期来看对投资者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但这种波动是一种制衡与反制衡,是市场发展的结果,更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估计很长的时间里,公募基金也只是用来做对冲,因此并不会形成大的市场风险。相反,减少股市大波动,让 A股市场回归价值投资。

当然,多空博弈可不是说起来这么简单和容易的事。基金公司和基民参与其中,都要在实战中去揣摸、去斗智斗勇,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至少要做好迈过三道坎的心理准备。

一是要改变投资习惯;之前一贯崇尚81 做多的基金机构和基民,都要及时调整这一投资习惯,转移到适应多空双边操作上来,甚至能在做空之间辗转腾挪赚取正收益,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观念转变问题。

二是要挑战新的投资方式;以往基金公司和基民都提倡和习惯于长期价值投资,所以号称“傻瓜投资”的基金定投很是风行。随着做空时代的来临,对基金投资的操作技巧性要求更高,这就需要相对专业的方式方法来操作,“懒人投资”方式对于基金做空机制可能会格格不入。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债 相关政策及区别 核算及涉税

企业债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我国的企业债有其特殊性,仅指由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发行的债券,它对发债主体的限制比公司债窄。我国企业债市场最早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1987年国务院《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债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发行规模从1983年的33.8亿元迅速增加到1992年的681.7亿元。企业债融资的快速膨胀带来了许多潜在风险,1993年8月国务院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严格限制企业债的发行。此后,企业债市场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发行规模从1993年20亿元的低谷逐渐震荡上升,2014年全年的交易额已突破万亿元。由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发生了企业债到期难以兑付本息的风险,当时的国家计委上收了企业债发行的审批权,从而形成了现在企业债发行由国家发改委集中管理审批的格局。近年来,发行企业债、参与企业债交易的单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在会计核算、涉税处理等方面,产生了不少问题。

一、发行单位应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申报方式

中央直接管理企业的申请材料可以直接向发改委申报;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所属企业的申报材料由行业管理部门转报;地方企业的申报材料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改委转报。

(二)发债单位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所筹资金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净资产规模达到规定的要求,即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3 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类型企业≥人民币6 000万元;经济效益良好,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现金流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到期偿债能力;近三年没有违法和重大违规行为;前一次发行的企业债券已足额募集;已经发行的企业债券没有延迟支付本息的情形;企业发行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0%。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累计发行额不得超过该项目总投资的20%;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需要确定的企业债券重点支持行业、最低净资产规模以及发债规模的上、下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企业债的发行方式

企业债的发行一般有:无担保信用债券、资产抵押债券和第三方担保债券三种形式。批准发行的文件印发后,两个月内由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来发行。企业债大部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另外部分在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交易。企业债的期限一般为3―10年,其中10年期债券较为普遍。

二、购债单位核算时应当严格区分企业债与公司债

我国公募资金种类较多,股票、国债、企业债及其他公司债等都属于公募资金的范畴。但其发行的主体、信用等各不相同,正确了解各种公募资金的差别,对企业财会人员正确把握核算标准、防范投资风险和税务风险至关重要。下面着重强调企业债与公司债的区别。

(一)在交易、核算时关注发行主体的差别

在发达国家中,公司债券的发行属公司的法定权力范畴,它无需经政府部门审批,只需登记注册,如上市公司的登记制,发行成功与否基本由市场决定,而我国现阶段企业债的发行则由授权机关审核批准。

(二)关注信用基础的差别

在市场经济中,发债公司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是公司债券的信用基础,这一机制不是强制规定的。我国的企业债券不仅通过“国有”机制贯彻了政府信用,而且通过行政强制落实着担保机制,信用等级较高。

(三)关注管制程序的差别

目前我国发行公司债券虽然还实行审批制,2015年7月是我国加入WTO十五年过渡期结束之时,按国际惯例,将来公司债券的发行必然要实行登记注册制,即只要发债公司的登记材料符合法律等制度规定,监管机关无权限制其发债行为。而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必须经国家发改委报国务院审批。由于担心国有企业发债导致相关兑付风险和社会问题,所以在申请发债的相关资料中,不仅要求发债企业的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0%,而且要求有银行担保,以做到防控风险的万无一失;一旦债券发行,审批部门就不再对发债主体的信用等级、信息披露和市场行为进行监管。

(四)关注发债资金用途的差别

公司债券是公司根据经营运作具体需要所发行的债券,它的主要用途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更新改造、改善公司资金来源的结构、调整公司资产结构、降低公司财务成本、支持公司并购和资产重组等,因此只要不违反有关制度规定,发债资金如何使用几乎完全是发债公司自己的事。而我国企业债资金的用途主要限制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革新改造方面,并与政府部门审批的项目直接相联。

(五)关注市场功能的差别

在发达国家中,公司债券是各类公司获得中长期债务性资金的一个主要方式。在我国,由于企业债券实际上属政府债券,它的发行受到行政机制的严格控制,不仅每年的发行数额远低于国债、央行票据和金融债券,也明显低于股票的融资额,为此,不论在众多的企业融资中还是在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它的作用都较小。

三、企业债的会计处理与利息的核算问题

(一)发债单位的账务处理及相关核算

1.在“应付债券”科目下设“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核算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每期计提的利息)三个明细科目。

2.发行债券时。

(1)发行价格。当债券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相等时,则债券按其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通常称为按面值发行;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则债券按高于其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通常称为溢价发行;当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则债券按低于其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通常称为折价发行。

(2)发行费用处理。发行费用计入应付债券的初始入账金额。

例1:某企业发行债券,面值为100万元,发行价格为120万元,发生手续费10万元。则企业的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 100 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 000 000

――利息调整 100 000

3.利息调整的摊销。利息调整应在债券存续期间内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实际利率法指按应付债券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应付债券在债券存续期间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债券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利息费用-现金流出(应付利息)

其中:利息费用=应付债券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付利息=应付债券面值×债券票面利率,每期利息调整的摊销金额=实际利息费用-应付利息。

(1)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实际利息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利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差额)”科目。

(2)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实际利息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债券――应计利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差额)”科目。

4.债券偿还。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偿还时,借记“应付债券――面值――应计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偿还时,借记“应付债券――面值”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应当注意的是对于债券在最后一期时,需将“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余额摊销至零。

例2: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经批准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公司债券1 000万元,债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票面利率年利率为6%。假定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5%。

甲公司该批债券实际发行价格为:

10 000 000×(P/F,5%,5)+10 000 000×6%×(P/A,5%,5)=10 000 000×0.7835+10 000 000×6%×4.3295=10 432 700(元)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1)2015年12月31日发行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10 432 7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 000 000

――利息调整 432 700

(2)2016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 521 63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78 365

贷:应付利息 600 000

借:应付利息 600 000

贷:银行存款 600 000

2017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 517 716.7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82 283.25

贷:应付利息 (10 000 000×6%)600 000.00

2018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 513 602.59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86 397.41

贷:应付利息 600 000.00

2019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 509 282.72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90 717.28

贷:应付利息 600 000.00

(3)2020年12月31日归还债券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等 505 062.94

应付债券――面值 10 000 000.00

――利息调整 94 937.06

贷:银行存款 10 600 000.00

(二)购债单位的账务处理及相关核算

例3:某年1月4日购入某企业发行三年期债券,面值100 000元,年利率10%,甲公司按11.2万元价格购入。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年终按规定计提债券利息,并摊销债券溢价,假设实际利率为8%。其会计处理为:

用银行存款买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成本 100 000

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12 000

贷:银行存款 112 000

如果是分期付息:

投资收益按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计算,第一年为112 000×0.08=8 960(元)。

借:应收利息 10 000

贷:投资收益 8 960

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1 040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10 000

贷:应收利息 10 000

第二年摊余成本=112 000+8 960-10 000=110 960(元),投资收益110 960×0.08=8 876.8(元),以此类推最后一年还本付息,分录同上。

四、企业债交易的相关涉税问题

企业债的涉税事项与平时其他业务的会计核算区别不大,但在核算时要根据其特点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债要扣利息税20%,有的也叫红利税。利息税只在债券的除权日发放利息时一次扣除,平时不扣,也很少在债券到期还本付息时候扣除。

二是应当注意的是利息为零的企业债,不是实际利率为零,主要是针对债券的利息支付方式而言。这种债券叫零息企业债,是指只有在到期日才能领取本金和利息的企业债券,也可称为到期付息债券。其利息税计缴方法不变。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7篇

酝酿长达三年的港股ETF(交易所交易基金)近期终于将破茧。原先一直被认为将是国内首只港股ETF的华夏恒指ETF,或许已被易方达恒生中国企业ETF赶超。

市场人士分析,要是另一只跨境ETF、即预计额度达156亿元的华夏恒指ETF,同样以新股发行方式推出,两产品发行总规模将达226亿元。T+2交易基本确定,散户可短炒。

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2月6日晚披露的公募基金申请募集进度表,2月1日,易方达提交了恒生中国企业ETF及其联接基金的募集申请。当日,证监会网站未公布华夏基金旗下的港股恒指ETF募集申请。

资料显示,该基金将通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机制,由交通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担任托管人。截至2月3日,证监会尚没有做出受理与否的决定。根据以往基金的审批经验来看,即使一只新基金在证监会受理后,尚需数月时间才能获得发行批文。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华夏基金于2009年递交了恒生指数ETF申请材料,而今已将产品材料上报至国务院;此前,易方达旗下的恒生中国企业ETF也已上报至证监会和国务院。业内人士表示,港股ETF推出指日可待。

由于华夏恒指ETF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挂牌,而易方达恒生中国企业ETF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所)挂牌,两只产品的发行竞争,在市场人士看来,是沪深交易所激烈竞争港股ETF的一个缩影。

易方达可能拔得头筹

证监会公开资料显示,2月1日易方达递交了恒生中国企业ETF及其联接基金的申请材料。该基金将通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机制,由交通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担任托管人。事实上,易方达恒生国企ETF就是市场呼吁多时的跨市ETF。

时代周报记者从接近易方达基金人士处了解到,由于不久前刚上报至证监会,申报方案尚不知是否存有需要修改之处,因此暂时不方便透露有关上述基金的详细信息。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日前透露,有关部门已于本月初接收了易方达基金递交的恒生中国企业ETF申请。

易方达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说,正是基于证监会尚未给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因此,我们上报材料是否符合其标准要求,还不知道具体情况,但是公司为该产品的设计和筹划已经很长时间了”。

业界认为,此举意味着市场期盼已久的跨境ETF将有实质性进展。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对港股来说是重大利好,有利于促进港股的稳定,同时港股的稳定,也会间接促进A股的稳定。

所谓港股ETF,主要是由境内基金公司以人民币发行QDII产品,募集资金投资香港市场,投资标的是追踪香港主要指数(比如恒生指数等),该指数基金将在沪市或深市交易所挂牌交易。业内人士称,由于允许内地投资者投资于港股市场,这类产品俗称为“小型港股直通车”或“港股半通车”。目前,国内机构限于政策规定尚未有相关产品发行。

此前,业内人士曾透露,首批跨境ETF将跟踪恒生指数或国企指数,并由嘉实、华夏、易方达等内地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发行,以恒生国企指数为标的的ETF基金将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同时,市场上还有一家港股ETF先行者―华夏基金。华夏基金早在2009年10月份就向监管层递交了港股ETF。据悉,华夏基金旗下的这只基金为香港恒生指数ETF,选择的投资标的为恒生指数。然而时隔近2年半,该基金迟迟未获批。

市场一度传言华夏基金将在跨境ETF上拔得头筹,但是从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易方达基金似乎先行一步。不过,上述易方达基金人士坦言,即使是公司内部人士,亦有许多人都没有见过该产品的申报材料或文字资料。接近两家公司人士均表示,“仍要看监管层的意思”。从目前公开情况来看,港股ETF渐行渐近,拿到批文、上市发行近在咫尺。

沪深激烈竞争港股ETF

值得一提的是,拟将推出的恒指ETF或成为华夏基金在停发新基金两年多后,推出的首只公募基金产品。资料显示,华夏基金发行的上一只公募基金为2009年发行的华夏盛世。

资料显示,受股权问题影响,华夏基金被要求自2010年1月1日起,暂停新基金的发行业务。2011年下半年,华夏基金股权成功转让,该年12月份华夏基金公告称,自2011年12月15日起,证监会恢复受理、审核华夏基金公司投资于境内的公募基金新产品的申请及新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备案事项。

此前就有消息称,华夏基金与深交所合作的“恒指ETF”和易方达基金与上证所合作的“恒指国企ETF”两只港股ETF,有望在2月内于沪深交易所挂牌。酝酿近3年的跨境ETF即将破冰而出,其他追踪欧美市场指数的跨境ETF未来也将分批推出。跨境ETF这一投资工具打开了境内投资者布局海外市场的通道,对全球化投资与分散组合风险都具有战略性意义。

2011年12月份,中国登记结算(中登公司)深圳分公司了跨市场恒指ETF测试通知,根据安排,2011年12月7日,对“恒指ETF”进行二级市场交易测试,其中恒指ETF的整个申赎和交易过程都遵循非担保原则,即只有完成交收的份额才能用于赎回或卖出,只有完成交收的组合证券才能用于申购或卖出。同时恒指ETF采用的是“T+2”交易方案,份额申购和份额赎回方式。

不过截至2012年2月3日,自华夏基金恢复新基金公开发行业务以来,其并没有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新的基金募集申请。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的公募基金募集申请进度表,自去年12月15日以来共有23只基金(不包括易方达提交的恒生中国企业ETF及其联接基金)提交了募集申请。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梁凤仪此前曾公开表示,两地ETF互挂目前尚有技术上的问题没有解决,估计将于春节后解决后,首先实现港股ETF在上证所和深证所挂牌。

香港《经济日报》日前报道称,港股ETF在沪深挂牌事宜,有望于2月内成事。有消息人士指出,方案在农历新年前已分别获国务院及中国证监会受理,只要国务院首肯,中国证监会即可批出产品,预计一个月内即可接受内地投资者认购。

应避免重蹈QDII覆辙

据业内人士透露,最初推出的跨境ETF,将采用由本土基金公司通过QDII形式,以指数复制法追踪境外证券(或商品)指数,并在境内交易所上市挂牌的模式。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多家基金公司在筹备跨境指数ETF,除去易方达和华夏基金外,博时基金的标普500指数跨境ETF、嘉实基金的道琼斯指数ETF、华安基金的英国富时100指数ETF、华宝兴业基金的日本东证核心300指数ETF等,也都打算在港股ETF试运行几个月之后分批推出。

由于跨境ETF比QDII多了一、二级市场申购赎回的交易特性,理论上投资者可利用跨境ETF进行套利,但一位ETF基金经理坦言,这种具体的套利模式还需等待证监会对交收制度做出最后的定论,以及各只港股ETF不同的交易性质才能确定。

此外,业内人士对此仍有不少疑虑,称跨境ETF的推出隐藏的风险依旧存在。配套系统不完备同样是基金开展跨市ETF的一大障碍。2010年年初,深交所和中登公司测试恒生ETF跨市交易,彼时业内人士认为,2010年有望推出跨市ETF。

2010年7月份,登记结算方案正式亮相,中登公司向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发出了 “关于跨市场ETF申赎业务方案及接口变更通知”。自此,跨市ETF在登记结算上将基本扫清障碍。不过,2010年并未传来跨市ETF获批的消息。

上述ETF基金经理称,和QDII相同之处在于,跨境ETF也是以境外市场投资为主,但它并不是以投资境外个股为目标,其投资标的大多是全球的知名指数。“以跟踪指数的方式进行境外投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基金经理对海外市场不熟悉而带来的投资操作风险。”

跨境ETF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据晨星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球共有4504只ETF分别在51个交易所上市,管理总资产规模约合2.33万亿美元。跨境ETF的规模占ETF总规模的约40%,其中欧洲市场跨境ETF产品占其ETF总规模高达60%,美英两国跨境ETF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也均超过15%。

此外,跨境ETF与本土ETF一样,具有两种交易方式并存的特点,即投资者既可以在一级市场进行申购赎回交易,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所)进行连续的买卖交易。按照其运作模式,全球各地区跨境ETF可分为三类:自主设立模式、联接基金模式与交叉挂牌模式。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8篇

《投资者报》研究发现:新华龙钼业仅是一家冶炼加工企业,钼原料全部外购,盈利能力大大低于洛阳钼业、金钼股份等公司,后两家公司均拥有大量优质自有矿山、资源自给率高。为求IPO时能卖个好价钱,新华龙钼业紧急涉矿,试图以不切实际的收益率忽悠投资者。

更让人疑惑的是新华龙钼业员工月收入不足千元(不含社保、公积金等),仅为竞争对手的1/6。公司每年研发费用仅数十万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企业税费跟营业收入也对不上。种种迹象显示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可能远远不及其披露数据。

产品成本与售价倒挂

在新华龙钼业、洛阳钼业A股上市前(洛阳钼业已于2007年在H股上市),国内资本市场以钼这一稀有金属的采选、冶炼、加工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仅有金钼股份一家。

数据显示,金钼股份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73.33亿元,同比小幅增长3.83%,净利润7.36亿元,下滑11.91%。钼价低迷拖累了公司业绩,全球钼供需基本面短期难改善。钼金属75%的下游需求为钢铁行业(主要为不锈钢等特钢),从下游需求行业看,全球不锈钢产量小幅下降,化工等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需求也有所下降。

由于2011年铜价位于高位,刺激铜产能扩张,铜钼伴生矿供给大幅增加,全球钼供大于求的状态短期难以改变。尤其是在2012年中国钢铁业继续萎靡,全行业陷入亏损的背景下。目前钼价处于13美元/磅成本线附近,行业处于亏损边缘。

前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黄建斌对《投资者报》表示:“现在有色金属行业是拥矿为王,如果单纯只是冶炼,很难赚钱,像曾经的大牛股罗平锌电、锌业股份靠外购原料生产,现在已经连续亏损,被戴上ST帽子了。”

ST锌电相关人士对《投资者报》表示:“目前公司原料成品价格倒挂,炼一吨锌成本15000元,在市场上只能卖13000元。”

锌业如此,那钼业呢?洛阳钼业在其招股书中对行业状况表述得更为直白:“目前钼价已经低于国内部分供应商的成本”。

洛阳钼业在其申报材料中大量介绍其资源优势,包括矿山储量、找矿选矿能力,甚少提及其冶炼技术。公司直接承认:“公司经营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矿产资源的保有量和品位直接决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为谋上市急涉矿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及有色金属行业“十二五”规划均把新建、扩建钼开采、冶炼项目列为限制发展类产业。产能不能扩张,新华龙钼业要上市谋发展只能延伸产业链,介入上游资源,成为涉矿概念。

新华龙钼业在其申报材料中对营业收入进行分析时指出,目前营业收入包括自产业务、国内贸易、转口贸易三大部分,形成了以自产业务为主、贸易为辅的主营业务格局。2009年至2011年公司贸易业务占比分别为35%、38%、38%。

公司其实早已预见到上游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在海外签订钼精矿长期协议订单。

招股书显示,2011年3月22日新华龙钼业与安信证券签署保荐和主承销协议,公司无形资产中两项探矿权和一项采矿权也是在这一时间点前后获得的,公司和保荐人难免有“临时抱佛脚”之嫌。

公司主要募投项目即为开矿,其项目收益率计算则显得颇有技巧。目前钼精矿(折纯钼45%)市价为9万元/吨(含税)左右,但是新华龙钼业却将该项目钼精矿远期价格预测为13.93万元/吨。

公司不顾现实情况,选取2006年6月-2010年12月钼精矿的历史高价区间作为价格预测基准,一下子就把内部收益率和预计利润拉高了,这意味着待项目达产,矿价要较目前上涨55%才能达到预期收益。如果以现货价计算,其募投项目几无收益可言。

不但开采风险大,其钼金属储量亦远逊于洛阳钼业及金钼股份,不及竞争对手单一矿山储量的二十分之一。黄建斌说:“现在大家都在找矿,开采成本低的富矿早就被占了,好的谁还留到现在?”新华龙钼业贸然开矿,储量低、成本高,风险不言而喻。

员工人均月薪仅857元

新华龙钼业冶炼加工业务毛利率为个位数,而洛阳钼业、金钼股份采选冶炼加工一体化,相关业务毛利率超过30%。如此之低的毛利率,也让新华龙钼业打起了员工工资和研发费用的主意,拼命控制成本,把利润挤出来。

2009年至2011年新华龙钼业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131万元、1103万元、1252万元。如果考虑到2010年底开始补缴住房公资金等因素,公司员工工资整体水平甚至有下降趋势。

公司仅披露了2011年末职工人数,为895人,那么我们计算得出的人均年用工成本为1.40万元。如果考虑公司分部所在锦州、延边、本溪三地的“五险一金”缴纳情况(合计约36%),那员工人均月薪仅为857元。而锦州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市2010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已达29450元,月薪2454元。

2009年至2011年洛阳钼业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分别为3.80亿元、4.73亿元、6.77亿元,同期员工数量分别为8000、8083、8094,由此可以看出洛阳钼业平均加薪幅度颇大,2011年较2009年上涨76%。

以此计算2011年洛阳钼业人均年用工成本为8.37万元,为新华龙钼业的5.98倍,由此看出新华龙钼业对员工着实“坑爹”。

此外2009年至2011年新华龙钼业期间费用率分别为2.70%、2.63%、2.50%,而同期洛阳钼业则分别为7.78%、7.64%、9.07%。以研发费用为例,新华龙钼业同期分别为42万、19万、98万,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12%、0.06%、0.57%,对于这样一家声称重视研发,拥有15项专利技术的公司,研发费用几乎可以忽略。而洛阳钼业2011年研发费用为1.54亿元、金钼股份为0.58亿元。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9篇

上市企业分化在即

与东方财富、等互联网金融股登陆创业板不同,益盟操盘手、朝阳永续、阳光金服借的是另一条资本通道:新三板。

作为首家挂牌新三板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企业,阳光金服(833027)将自身定义为新三板的引爆点,原因在于其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新三板挂牌企业,另一个是提供新三板垂直信息。 按照新三板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创新层有三套标准,挂牌企业只要符合一项即可入选。

阳光金服董事长石义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指出,从行业布局来看,介于A、B轮的早期阶段占据了一半的投融资市场,这些企业多数分布在新三板市场,这正是阳光金服所需要的市场。阳光金服旗下的新三板在线通过网站、微信、App、杂志以及线下俱乐部平台,为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及投资者和中介机构提供资讯、行情、数据、社交、路演、研究等综合闭环服务。就现阶段的运营情况来看,网站端的日活跃用户近20万,主要分布为企业用户、中介机构用户、机构投资者以及高净值投资者。

公开资料显示,阳光金服成立于2012年,主营业务为金融媒介、创意设计、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商,与1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上下游合作关系。

去年11月20日,证监会正式分层制度,称拟在新三板内分层,初步设基础层和创新层。很快,新三板官方网站于11月25日了新三板分层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对基础层和创新层的企业,新三板将实施差异化制度安排。

按照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创新层有三套标准,挂牌企业只要符合一项即可入选。但若企业自挂牌以来从未实现成交,也从未进行融资,即使符合创新层标准也不得入选。

根据分层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创新层第一套标准主要考察挂牌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最近两年平均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以及最近3个月日均股东不少于200人。创新层的第二套标准旨在选出高速成长的挂牌企业:股本不少于2000万元、近两年平均营业收入不低于4000万元且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0%。第三套标准考虑的则是投资者对企业的认可:企业最近一年股东权益不少于5000万元、近3个月日均市值不少于6亿元及做市商不少于6家。

2015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共融资1216.17亿元,这一融资规模已超过2015年的创业板融资。当分层制推出后,挺进创新层的数百家公司将受到更多的融资关注,一旦正反馈形成,分流至新三板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交易量暂无法超越创业板

在阳光金服董秘周峰看来,创新层的公司,资金对他们的追捧程度会提高,投资者和资金流会越来越活跃。创新层会有意引导投资者去投一些相对更加优质的企业,对投资机构来说,挑选标的时间少了很多,它的投资风险也降低了;对股转系统而言,在目前投资者门槛尚无法降低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地分层提高一部分企业的流动性,让投资者真正赚到钱了,才愿意深耕这个市场,进而提高新三板整体的流动性,将这个市场真正激活。所以,市场的普遍预期是股转系统可能会给创新层企业更好的政策红利,比如定增时可能会放开35人的限制,或者在申报材料上可能会有审核的绿色通道等。

那么分层后新三板的交易量有可能和创业板相媲美吗?周峰表示短期内不太现实。交易量可能会因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而适当增加,但不会天量增长。目前公募基金入市尚未放开,投资者门槛也未降低,券商以外的做市商也没有放开,投资新三板的“玩家”还是那样,散户又没进场,流动性一时不会改善太多,只有等到后续的创新层配套政策真正出台,尤其是融资或交易制度出现突破性利好,或整个A股市场再现大牛市,才可能带动交易量的猛增,但想要达到创业板的水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完全可能成长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新三板后续创新空间很大

自去年起,公募基金入场就多次被市场人士提及,监管层也在多个场合表示正在制定相关引导细则,而行至年终,仍然未果。

证监会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将引导公募基金投资新三板。股转系统新闻发言人隋强也曾表示适时引入公募基金入场。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基金早就做好了投资新三板的准备,但一直未被放行。

“分层制度落地前,新三板还是鱼龙混杂,股转系统一方面通过分层来筛选出相对优质的企业,另一方面正在加强监管,提高对主办券商的要求,并对挂牌企业内控及信息披露有更严格的标准。只有在这个市场秩序井然的前提下,监管部门才有底气放公募基金入市,毕竟公募基金背后有着万千散户。” 阳光金服董事长石义强如此表示。

石义强进一步说,“考虑到公募基金组建新三板运营团队、产品策划、证监会备案、募集等都需要时间,再到研究一个标的以何种方式去投资,甚至用混合型基金试水去投,周期也都在半年以上,因此公募基金入市,估计最早也是今年下半年才有可能。2016年,对于我们这种做新三板在线平台的企业而言,还有一年时间可以将产品做得更精准,对于其他新三板挂牌企业来说,‘琢磨’与公募基金的关系将会是2017年的事情。”

石义强认为,“新三板就是新三板,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上不是任何市场的预备。新三板属于一个新兴市场,它没有太多的历史负担,这意味着后续的创新空间很大。”这意味着,企业从新三板转板不外乎是企业想从转板过程中获得更高的估值、更好的流动性、更合理的发展规划,而新三板分层及后续一系列制度安排都将是对企业最大的吸引力,留下来见证新三板的辉煌成长。

公募申报材料范文第10篇

《投资者报》记者查阅正在发行的新基金――民生加银景气行业的招募说明书发现,民生加银投研方面的领军人物――吴剑飞,已经以该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亮相。

这也让此前各方对民生加银投资总监职位空缺的猜测,尘埃落定。但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吴剑飞的特殊背景。

加入民生加银之前,吴任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更早前,他具有多年公募基金从业经历。这也意味着,吴剑飞成为业内高管从基金业转到保险行业,又回流到基金业的第二人。

据证券监管部门有关官员向记者透露,在基金业不少高管挂靴远去的强烈对比下,吴剑飞的回归,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首肯,并将其视为人才回流基金业的“风向标事件”。

从保险业回归基金业

记者梳理基金行业资料发现,曾任南方基金基金经理、后任中国人寿投资总监的陈继武,也曾回流基金业,任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副总经理。陈可谓业内高管从基金业转至保险业,又回流基金业的第一人。

只是,陈继武并未选择坚守公募基金,而是奔赴私募,现任凯石投资总经理。

吴剑飞同样在基金和保险公司资管部门之间游刃有余,是业界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基金和保险资管经验的高管。

公开信息显示,具有11年基金、证券从业经历的吴剑飞,历任长盛基金公司研究员、泰达宏利基金公司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曾担任泰达宏利稳定、建信恒久价值基金经理;2011年9月正式加入民生加银之前,任职于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截至2010年末,平安资产管理的规模超过7000亿元。

2005年至2009年,吴剑飞管理的基金曾获银河基金评价中心三年期五星级评级。

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称,吴剑飞的回归,既表明他对民生加银的看好,对基金行业和对现在的民生加银团队具有信赖感;同时,也让行业内部看到了基金行业的希望。

自去年底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业内共有15家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占行业的1/4,2011年遂成为总经理跳槽频率最高的年份;与此同时,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可比的568只开放式基金,今年以来变动基金经理的基金数量为115只,占比20.25%,行业人才不稳定及流失困境凸显。

“正因如此,吴剑飞回归公募基金业更显难能可贵。”

在他们看来,吴剑飞经历了基金公司要求的相对收益,也经历了保险公司的绝对收益,深得绝对收益和相对价值之精髓。他在不同类型机构的丰富投研经历,恰好契合了民生加银的新定位――“民生金融系统的资产管理平台”。

弥补投研短板“欲望”强烈

记者注意到,此番民生加银锻造的新团队,弥补投研短板的“欲望”彰显。

吴剑飞到位前,业内就已盛传有丰富投研经验的俞岱曦将出任民生加银新总经理。据记者了解,原中银基金副总经理俞岱曦现确已在民生加银到岗,但因为仍处于静默期,尚未正式公告。

从公开资料可以看出,俞岱曦是典型的投研人员出身。

俞曾任职长江证券研究员、云南国际信托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光大证券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鹏华基金旗下基金普润的基金经理助理、嘉实基金的社保基金经理、中银基金副总经理并兼任中银增长和中银行业优选的基金经理,有12年的证券从业经验。

一位基金分析师向记者强调,当下基金投资者都十分注重基金业绩表现,对要寻求突破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则需倍加重视投研体系的构建,“只有做好业绩,市场才能做得更好”。

他透露,民生加银还在梯次充实投研体系的人员队伍。

记者从民生加银官方网站上发现,民生加银在大规模公开招兵买马。从其招聘页面可以看到,此次大规模招聘主要包括:主管市场副总裁1名,主管投研副总裁1名;市场、渠道、投资、研究、交易总监共5名;基金经理5名;以及行业研究员5名。

二次发力初现端倪

值得关注的是,在民生加银新的核心团队基本搭建完备的背景下,该公司已开始在多项业务上初露锋芒。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普遍不尽如人意,但综合实力较为突出的新基金仍然受到投资者青睐。10月18日,民生加银景气行业基金开始首发,该基金在仅仅4天的时间里,就热卖2亿多份。

记者调查了解到,其热销原因,与股东方民生银行的渠道给力至为相关。

此外,市场期盼已久的基金公司专户资格审核10月17日开闸。申报受理的第一天,民生加银、浦银安盛、申万菱信等四家公司就已提交申报材料,民生加银成为证监会专户理财新规颁布后第一批被受理申请的基金公司。

对于一家谋取突围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上述消息更像是一注“强心剂”。记者从民生加银内部了解到,该公司未来一方面将充分发挥股东方民生银行的优势,同时,并不急于快速扩张,而是会徐图稳进,打好第一战。

民生加银新履新的董事长万青元在到位后,曾向外界表示,将用两到三年时间通过打好基础、扩大规模、培育人才等度过生存期,待机制完善、具备“造血功能”后,再向多元化的资产管理公司迈进。

上一篇:宅基申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无疫申报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