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7:06

个人所得税税率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1篇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功能

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一直是美国政府干预、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和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弹性的累进税率,使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收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从而保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延续。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出现经济过热时,弹性的累进税率就会自动产生一种拉力,防止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使经济过热现象降温;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弹性的税率制度就会产生一种推力,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从而延缓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复苏。几十年来,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对于调整美国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为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美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合理的累进税率制度,高收入者成为个人所得税纳税的主体。据统计,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群体所交纳的税款,占美国全部个人税收总额的60%以上。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每年的巨大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占人口比例较少的富人,而不是普通工薪阶层。实践证明,该制度有效地控制了高收入者收入的过快增长,体现了公平税负、量能负担的原则。根据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近10年来,以税率制度为核心的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使其基尼系数①平均缩小0.3,税收政策效应达到7%,而且尽管美国这些年来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但由于其拥有先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使得实际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远远低于目前的水平。

(二)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演变

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发展至今,其税率经历了一个高低起伏的变化过程。在1913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普通税率为1%。第一次经济危机期间,个人所得税最低边际税率达到历史最低值,只有0.375%。从1932年开始,税率水平逐年增高,至1944年最高边际税率达94%。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在经济形势的逼迫下,成功地进行了半个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1986年税改,并引发了世界性税制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大幅度地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且减少了税率档数。此后,克林顿和小布什入主白宫后也积极推行税改,分别对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作了一些调整。

目前,美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六级超额累进税率结构,税率分别为10%、15%、25%、28%、33%和35%。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者的全部应税所得按四种不同申报方式分别规定了级距,同一级距的税率相同,而美国国税局则每年依据一定指数对该税率表进行调整。

为了进一步改革税制,2005年1月,美国政府成立了税制改革咨询委员会,该机构随即提出了两项税制改革方案:《单一所得税制方案》和《经济增长及投资税制方案》。两项税改方案均建议税率结构简单化,分别将税率从原来的6档累进税制改为4档或3档,并适度扩大各档次的级距。总体上,两种税制改革方案的内容均触及了美国税率制度的各个方面,其根本目的是构造公平合理的宏观税制环境,以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增长。

二、中美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差异

我国从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先后对税基和税率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我国根据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性质设计了两类税率,采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差别对待,即: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类适用20%~40%的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适用14%的比例税率;股息、红利、财产转让等其余各类所得均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出台在时间上虽比美国晚一百多年,但是作为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等基本功能上两国是相同的。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治因素的变化,中美两国个人所得税税率也均经历了高低起伏的调整变化过程。但是,由于税收制度、公民纳税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一)税率结构设计的差异

我国有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其中对工薪所得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实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月工薪所得“超过10万元以上”的税率更是高达45%。相比之下,美国实行单一的超额累进税率,采用10%-35%六级税率。对于高收入人群,美国的平均税负在32%左右,特别是到2006年以后,它的最高边际税率降到35%。也就是说,现在美国高收入人群的平均税负已经小于30%了,这个税率对于美国这个经济发达国家来说实用性是十分普遍的。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工薪所得的最高税率比美国多出十个百分点。但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纳税人只适用5%和10%两级税率,20%~45%的税率基本不起作用,每月工薪所得超过10万元需要适用45%的最高税率的人更是风毛麟角,在实际执行中可谓形同虚设。况且,税率越高,对纳税人避税、逃税的诱惑就越大,避税、逃税事件也就越容易发生,客观上增大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因此这种边际税率过高、税率级次过多的设置是不尽合理的。

(二)税率累进路线和级距的差异

我国对工薪所得适用的累进税率,累进级距过多,对中低收入的累进程度跳跃性过快,各级分界点的设置缺乏统一的逻辑规律,第2档的上下界与第4档上下界之间存在十倍的关系,第5档到第9档的分界点呈现出等差数列关系。与我国累进路线相比,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很有特色,它是不等额累进的税率表,不仅应税所得累进额不等,就连税率的累进数也不等。同时,税率表中的税收适用级距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应税收入相同,但由于税收级距不一致,应纳税额也不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超额累进税率制度中还作了“累进消失”的安排,即应纳税所得额达到或超过297350美元时,不再按照超额累进税率下通常的计算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而是全额适用最高一级的边际税率。这一特殊制度亦被各国学者认为是美国1986年税制改革的一个极富创意的神来之笔。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美国的不等额税率在适用上比我国灵活很多,其带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累进性比我国更强,累进效果更好。同时,美国还充分考虑了低收入人群的利益,低税率的级距较大。而我国5%的最低边际税率只适用于月应纳税所得额500元以下,范围显得过于狭窄,让很多纳税人感觉这种制度只是为国家多征收税收,而不是在调节收入,它因此也打击了广大纳税人的工作积极性。

(三)税率适用的差异

我国现行税率针对个人收入而设计,只要是月收入过了起征点的居民,不论家庭负担轻重有别,不论是否已婚,均适用相同的税率。相比较而言,美国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者的全部应税所得按四种不同申报方式,分别为已婚联合申报、已婚分别申报、单身和户主四种方式。同样的个人收入,若采用不同的申报方式,其应税区间不相同,税率也不相同。比如,同样是10万美元的个人所得,按单身申报方式则税率为28%,按已婚联合申报方式则税率为25%。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美国的这个税率制度充分考虑了婚姻和家庭负担等因素,更加体现了量能纳税原则。而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适用无视具体情况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虽简单易行,但它没有考虑地区差异,也未考虑家庭总收入以及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情况,对收入相同而纳税能力不同的纳税人也适用相同的税率,实际上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过比较我国与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及其实践效果,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越来越明显的非效率和不公平问题,对它的改革完善已经势在必行。当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改革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同时充分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减少累进税率档次,降低最高边际税率

传统观点认为,个人所得税要发挥其社会职能,就必须实行高税率、多档次的累进税率制。可事实上这种高税率、多档次的税率结构在实践中往往难以行之有效。一般说来,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越高,愿意纳税的人越少;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越低,愿意纳税的人相应会增多。因此,个人所得税在税率选择上应遵循简洁、低税的思路。

征税是一种国际性的普遍行为,尤其是在我国已加入WTO的情况下,我国该以怎样的税率课税,必然会受到国际上一般税率水平的影响。因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累进税率结构,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为35%,缩减所得税累进档次为5级,使税率档次简化明了。35%的最高边际税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最高边际税率接近,有利于我国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吸引海外人才、资本,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尤为重要的是,在此次金融大海啸的冲击下,我国实体经济遭遇了严酷的寒冬,降低个税的边际税率可以有效地刺激我国居民消费,促进经济的复苏。另外,针对高收入者想方设法利用比例税率逃税的现象,随着我国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可以考虑将现行的两套税率统一为超额累进税率,以减少居民避税空间,使税负更趋合理。

(二)引进累进消失税率结构,调整各档次级距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调节收入分配的杠杆,因此在确定税率的累进级距时,一方面要符合所得分布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符合公平负担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年人均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与此同时,高工资必然伴随着高消费水平,但这些地区的中低收入者和其他地区的收入者所适用的税率表却相同,这在理论上显然是说不通的。

对中低收入者不公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各档次特别是前三档级距的方式来解决,如将第一级税率适用范围调整为“不超过2000元的”,将第二档税率适用范围调整为“超过2000~6000元的部分”,将第三档的税率适用范围调整为“超过6000~18000元的部分”。而对高收入者,可以借鉴美国税率中的“累进消失”结构,对课税所得超过一定数额时不再按超累进税率计税,而实行特殊的比例税率计算,以此将高收入者在低税率阶段得到的优惠抽走。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形势下,采取“累进消失”的税率结构,更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它既能确保低收入者享受较低税率带来的利益,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又可使高收入者在退清其所不适宜享受的低税率优惠之后,只需面对一个较低的比例税率,从而体现税收的效率原则。在此,公平与效率两者兼顾,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也必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有部分学者担心,我国个人所得税总额本来就不多,这样根本的税率改革将大大降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比重。笔者认为,个人所得税的增长是与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成正比的,当我国全体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之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总量和比重自然也会不断增加。

(三)税率适用兼顾婚姻家庭等“人性化”因素

我国是一个大家庭观念很重的国家,自古就有养老扶幼的优良传统。因此,个人收入的差距最终要体现在家庭收入差距上①,一个家庭的总收入比个人收入也更能全面反映其真实纳税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因此,在税率的适用中,借鉴美国的区别对待制度,我们应充分考虑每一个纳税主体是否已婚、夫妻双方是否都有收入、是否赡养老人和孩子及其人数等个体情况,根据其每个人、每个家庭实际情况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税率。这样,可以实现相同收入家庭相同的税率的横向公平,不同收入家庭不同的税率的纵向公平,充分体现税率设计的“人性化”。

当然,在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手段和征管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做到使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收入透明化,难度还是极大的。同时,我国的家庭结构比美国复杂很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以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为单位设计税率还比较困难。我们可暂时以夫妻关系为基本单位,将多代同堂的家庭按婚姻关系拆分为几个小纳税家庭,分别适用税率。同时,对于夫妻双方联合申报和单身申报的税率应有所区别,以使个税切实起到再分配的效果,真正体现个税调整的公平性。

(四)提高非劳动所得的税率,统一劳动所得的税率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同属于劳动所得的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以及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使得高收入者因为来源众多或转化来源而适用低税率,工薪阶层却承受着繁重的税负。因此,应将上述三大部分劳动性所得统一合并为劳动报酬所得,按同一超额累进税率征税,以体现“相同性质所得相同待遇”原则。

另外,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法对劳动所得适用较高的累进税率,对非劳动所得适用较低的比例税率。而当前高收入人群的收人大多来源于非劳动收入,若按照现行的税率制度,极易产生对居民收入的逆向调节问题,造成税负显失公平。因为劳动所得为勤劳所得,它与个人的能力、健康和寿命直接相关,随时可能终止,而且受众多意外因素的影响,比较不稳定。但以上特征是非劳动所得不存在的。因此,对劳动所得与非劳动所得应该区别对待,非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理应高于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

(五)克服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行税收指数化调整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我国CPI涨幅达到4.8%的11年历史高位。通货膨胀侵蚀了个人财富,给居民带来了虚假所得。为了剔除通货膨胀带来的此负面影响,美国从1981年开始实行税收指数化调整。即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适用税率,以防止通货膨胀将纳税人推入更高的税率档次。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考虑采取税收指数化措施,当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超过上年度一定的百分比(如10%)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级距应按同等比例调高。税率级距的提高,实际上也就降低了税率。总而言之,通过这种指数化机制,确保物价波动情况下纳税人税负水平的相对稳定,从而避免因通货膨胀导致其实际税负加重的现象;同时它对解决我国目前税基标准“几年一修改”的问题也有实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凯,美国联邦税收制度[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77:28,

[2][美]迈克尔.J.博斯金.美国税制改革前沿[M],李京文,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70-275。

[3]JeffreyOwens,TaxReform:AnIntematlonalPerspective[J],TaxNotesInternational,2005,(2),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05,

[5]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美国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6]HoweHH,Zee,PersonalIncomeTaxReform:Concepts,Issues,andComparativeCountryDevelopments[R],IMFWork-ingPaper。2005,(4):87,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8,

[8]MerrillLynch,Capgemini,WorldWealthReport2007[B/OL],[2007-06-27],hap://www,m1,corn/media/79882.pdf.

[9]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6-8,

[10]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5-1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5-42,

[摘要]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而税率是该制度的核心环节。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国际公认较为完善的税制,但中美两国个人所得税在税率结构、累进制度、税率适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尚存在不足,应借鉴美国的经验来完善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英国;中国;分析

英国是世界上征收个人所得税最早的国家,1799年开始提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当今世界上较全面,较系统和较成熟的一套个人所得税制。我国个人所得税于1981年1月开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所占份额逐渐增加,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的72.7亿元,增加到2012的5820.24亿元。个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也从1994年的1.4%上升到2012年的5.8%,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组织税收收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然而,我国个人所得税起步毕竟很晚,虽然税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现行诸税种中依然被公认为税收流失最为严重的一个税种。本文将就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与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进行比较与分析,针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中英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分析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设计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税率。

1.对工资,薪金所得规定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1。

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和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2。

3.对个人的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30%、40%的3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3。

4.稿酬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

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二)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设计

英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级次已经从11级减至4级,税率则一直呈下降之势,而且下降幅度很大,最高边际税率从1978年的83%降至1988年以来的40%,最低税率从25%降至10%。近10年来,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已持续地稳定在Starting Rate 10%(对储蓄收入,仅适用于2710英镑(2012年)以下的储蓄所得)、Basic Rate 20%、Higher Rate 40%的3级超额累进格局之上;直到2010年,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级变为4级,新增加了Additional Rate 50%。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英国个税将个人年收入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Personal Allowance(个人免税额),不征税;第二部分才适用4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4。

二、中英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设计的差异

(一)中英个人所得税税率税级和税距的差异

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发展趋势是累进级数的大为减少及边际税率的大幅下调。经过这种变化趋势,如今的得到的结果是税率级数设置了4级,最高边际税率50%。这样减少累进级数,降低边际税率,可以体现“宽税基,低税率”的原则,同时也减少了征收环节和繁杂的手续,降低了征收成本,有利于税收征管。

中国与之相比,便明显体现出复杂与繁琐的特征。从税率形式来说,我国既采用了累进税率,又广泛使用比例税率;从税率档次上看,累进税率分别设置了5级和7级,复杂的累进税率严重影响了税制的效率。尽管增加级距可平缓税负,但大部分边际税率不适用,使其空负高税制之名。并且对劳动所得与非劳动所得采取的税率不公平,不利于鼓励劳动所得,而且对相同收入数额,但具有不同收入来源的纳税人不公平,也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

(二)中英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差异

英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分为两类:一是费用扣除,指与取得收入有关的一些费用支出,可从总收入中扣除,但这些费用必须是“全部”和“完全”为经营目的而发生的支出。二是税收宽免或称生计扣除,此类扣除考虑了纳税人年龄因素、婚姻因素和纳税人是否残疾等因素。另外,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等因素,英国个人所得税,每年的税收宽免数额与前一年的零售物价指数挂钩,其上升幅度保持一致。可以看出,英国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数量众多,划分细致,给予纳税人不同的申报身份选择,较好地体现了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能力。

我国个人所得税忽视了纳税人家庭结构和支出结构这两个决定纳税人税收负担能力的关键因素,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纳税人、家庭的不同负担,特别是没有对病残者、寡妇、老年人、家庭抚养负担重的纳税人实行优惠的生计扣除,而是统一规定一定数额或一定比例的扣除,从而对赡养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的人群形成了不公平。另外,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中,尚未向英国那样实行生计扣除的指数化,免征额长期不变,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

三、对我国个税改革的启示

1.根据宏观经济形式,调整税率结构

个税是调节国民再分配的有效工具,通过适时调整个税税率结构,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由于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对消费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因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应围绕着保证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税收中性和提高征收效率进行改革,对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边际税率、标准扣除额或级数及时进行调整,灵活的税率结构有助于税收政策适应宏观经济形式发展的需求。

2.根据不同纳税人采取不同的免征额

英国按照纳税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和纳税人是否残疾等因素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纳税人实行不同的待遇。与英国相比,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对于个人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还实施加成或减征);工资薪金所得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采用两套超额累进税率,且两者分别按月征收和按年征收、级距和适用税率也不同;此外,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却存在很大差异,显失公平。建议实行综合所得税税制,统一按年申报,同时根据不同纳税人身份,考虑纳税人综合纳税能力的(下转第104页)(上接第102页)差异,适用不同的税率表,体现税收的横向公平。

3.降低级数,加大级距,完善我国税率结构

我国个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不同的收入采用不同的税率,导致高收入者在取得不同的来源收入时适用不同的税率,高收入人群通过相应的税收筹划,将原本属于工资薪金所得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其他边际税率较低的项目中去,加上监管不严,导致实际纳税的人数较少,45%的最高边际税率更形同虚设。

我国应当改变复杂的税率结构,避免项目之间相互转化产生税收上的漏洞。采用综合所得税制,将个人所得税的两套税率合并,对综合所得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计征,以平衡税负,同时对综合所得要合理规定扣率,以较好地起到源泉控制作用。从而刺激纳税人的工作热情,提高征税效率,降低税收成本。

4.实行“税收指数化”

税收指数化(Tax Indexing)是根据通货膨胀率对税制中一些项目随物价变化进行指数化调整,以实现自动消除通货膨胀对实际应纳税额的影响。

为了避免和减小通货膨胀的影响,使税负更为公平合理,英国政府几乎每年都要对税率和扣除项目做出调整。调整的依据是政府公布的零售物价指数,这意味着可以防止只是名义所得增加却使个人进入更高的边际或实际平均税率等级。这种税收指数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累进课税与长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基本矛盾。

参考文献:

[1]吕曦,孔玉生.从英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J].企业经济,2004(7).

[2]蔡宏标.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演变对我国个税改革的启示[J].国际经济观察,2011.4.

[3]张波.中英个人所得税比较及启示[J].会计之友,2010(3).

[4]英国税务及海关总署.http://www.hmrc.gov.uk.2012-3-20.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纳税主体;边际税率;级距;税率结构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情况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模式

1.分类税制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税制模式,即将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按来源划分为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及其他共11类。2.多元税率根据这种所得划分,个人所得税征收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

(二)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行税率的分析

1.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情况边际税率指超额累进税率表中每一级的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多元税率模式,致使边际税率具有较大差异。作为劳动收入的工资薪金的最高边际税率最高,而对偶然所得适用固定的20%。边际税率在工资薪金中表现虚高易降低纳税人工作积极性。2.超额累进税率中的相邻级税率差3.超额累进税率中级次和级距我国个人所得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相邻级税率差因所得来源不同呈现较大差异,且其规定混乱、不具有规律性。在税率级次上,与其他所得相比,工资薪金级次偏多。税率级距上,工资薪金中最大级距是最小级距的17.3倍,这不仅有碍低收入较低人群的利益保护,也有碍于税收发挥自身的调节功能,缩小贫富差距。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在税率中的不足之处

(一)工薪阶层等低收入群体为纳税主体

所得来源相同或性质相同,但因名义不同而适用不同税率,这就造成相同所得但税负不同的结果。如纳税人全部所得为工资薪金的税负将低于全部来源为劳务报酬或稿酬,但当收入高于10000元,稿酬所得的税负则以远远低于前者;当收入在20000元以后,劳务报酬的税负也开始低于前者。据此,相同收入水平的两个纳税人,以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两项所得为收入来源的纳税人的税负明显小于仅以工资薪金为惟一收入来源的纳税人。

(二)累进税率级次过多

在个人所得中工资薪金占主要地位,相较于其他个税发达的国家,我国的累进税率具有级次较多的特点,如工资薪金设有七级,而英国、美国、日本仅为五级。过高的最高边际税率与级次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当工资薪金的应纳税额高于8万元时适用高税率45%,其他所得(除工资薪金、生产经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外)实行比例税率。这导致收入较低的工薪族在纳税人中成为大多数,加剧不同收入群体间的不公平。并且税率级次繁多复杂,实际运作难度大,与我国相关部门征收、管理水平相距甚远。

(三)纳税人遵从度不高

我国个人所得税级距小、税负重,这将严重影响纳税人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依法纳税的意识,降低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遵从程度。如缴纳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一个纳税年度中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超过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按20%征收,超过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按30%征收,超过100000元的部分按35%征收。高税率使纳税人承担过高的纳税负担,易发生违法纳税或拒绝纳税的行为。

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完善

(一)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降低边际税率

一是将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由45%降到25%。在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纳税人可利用多种手段少纳税或不纳税,实现拒绝或违法纳税的意图;同时45%的最高税率明显偏高,在实践中很少运用。二是同一税率适用于同一性质所得。如工资薪金、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均应按劳动报酬的税率征收。合并同一性质所得可提高税收征管机关的工作效率,同时使纳税人承担更为合理的税负,实现税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

(二)缩减税率级次,扩展税率级距

我国税率设有七级,其中20%和25%两个级次适用最多,其他级次尤其是高税率级次大多不具有运用的可能性。若设为五级且降低最高边际税率,调整税率级距,不仅简化税收制度,更增强了此制度的实用性。

(三)优化个税税率,以家庭为单位

单身和已婚的纳税人收入相同但税负不同。我国税收制度应尽可能考虑到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婚否、固定收入数额、共同生活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等不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计算整个家庭的应纳税额。这样更有利于税收公平。

参考文献:

[1]张倩.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张东明.个人所得税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4).

[3]贾康,梁季.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研究———兼论“起征点”问题合理解决的思路[J].财政研究,2010,(04).

[4]崔志坤.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5]张文春.2011年度全球个税税率变动趋势[N].中国财经报,2011,(006).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税率差异;制度创新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增,如何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世界各国中,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国际公认较为完善的税制,其税收立法的完备性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本文就我国与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演变及功能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演变

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发展至今,其税率经历了一个高低起伏的变化过程。在1913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普通税率为1%。第一次经济危机期间,个人所得税最低边际税率达到历史最低值,只有0.375%。从1932年开始,税率水平逐年增高,至1944年最高边际税率达94%。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在经济形势的逼迫下,成功地进行了半个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1986年税改,并引发了世界性税制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大幅度地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且减少了税率档数。此后,克林顿和小布什入主白宫后也积极推行税改,分别对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作了一些调整。

目前,美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六级超额累进税率结构,税率分别为10%、15%、25%、28%、33%和35%。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者的全部应税所得按四种不同申报方式分别规定了级距,同一级距的税率相同,而美国国税局则每年依据一定指数对该税率表进行调整。

为了进一步改革税制,2005年1月,美国政府成立了税制改革咨询委员会,该机构随即提出了两项税制改革方案:《单一所得税制方案》和《经济增长及投资税制方案》。两项税改方案均建议税率结构简单化,分别将税率从原来的6档累进税制改为4档或3档,并适度扩大各档次的级距。总体上,两种税制改革方案的内容均触及了美国税率制度的各个方面,其根本目的是构造公平合理的宏观税制环境,以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增长。

(二)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功能

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一直是美国政府干预、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和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弹性的累进税率,使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收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从而保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延续。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出现经济过热时,弹性的累进税率就会自动产生一种拉力,防止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使经济过热现象降温;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弹性的税率制度就会产生一种推力,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从而延缓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复苏。几十年来,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对于调整美国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为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美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合理的累进税率制度,高收入者成为个人所得税纳税的主体。据统计,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群体所交纳的税款,占美国全部个人税收总额的60%以上。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每年的巨大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占人口比例较少的富人,而不是普通工薪阶层。实践证明,该制度有效地控制了高收入者收入的过快增长,体现了公平税负、量能负担的原则。根据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近10年来,以税率制度为核心的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使其基尼系数①平均缩小0.3,税收政策效应达到7%,而且尽管美国这些年来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但由于其拥有先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使得实际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远远低于目前的水平。

二、中美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差异

我国从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先后对税基和税率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我国根据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性质设计了两类税率,采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差别对待,即: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类适用20%~40%的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适用14%的比例税率;股息、红利、财产转让等其余各类所得均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出台在时间上虽比美国晚一百多年,但是作为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等基本功能上两国是相同的。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治因素的变化,中美两国个人所得税税率也均经历了高低起伏的调整变化过程。但是,由于税收制度、公民纳税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一)税率结构设计的差异

我国有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其中对工薪所得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实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月工薪所得“超过10万元以上”的税率更是高达45%。相比之下,美国实行单一的超额累进税率,采用10%-35%六级税率。对于高收入人群,美国的平均税负在32%左右,特别是到2006年以后,它的最高边际税率降到35%。也就是说,现在美国高收入人群的平均税负已经小于30%了,这个税率对于美国这个经济发达国家来说实用性是十分普遍的。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工薪所得的最高税率比美国多出十个百分点。但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纳税人只适用5%和10%两级税率,20%~45%的税率基本不起作用,每月工薪所得超过10万元需要适用45%的最高税率的人更是风毛麟角,在实际执行中可谓形同虚设。况且,税率越高,对纳税人避税、逃税的诱惑就越大,避税、逃税事件也就越容易发生,客观上增大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因此这种边际税率过高、税率级次过多的设置是不尽合理的。

(二)税率累进路线和级距的差异

我国对工薪所得适用的累进税率,累进级距过多,对中低收入的累进程度跳跃性过快,各级分界点的设置缺乏统一的逻辑规律,第2档的上下界与第4档上下界之间存在十倍的关系,第5档到第9档的分界点呈现出等差数列关系。与我国累进路线相比,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很有特色,它是不等额累进的税率表,不仅应税所得累进额不等,就连税率的累进数也不等。同时,税率表中的税收适用级距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应税收入相同,但由于税收级距不一致,应纳税额也不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超额累进税率制度中还作了“累进消失”的安排,即应纳税所得额达到或超过297350美元时,不再按照超额累进税率下通常的计算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而是全额适用最高一级的边际税率。这一特殊制度亦被各国学者认为是美国1986年税制改革的一个极富创意的神来之笔。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美国的不等额税率在适用上比我国灵活很多,其带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累进性比我国更强,累进效果更好。同时,美国还充分考虑了低收入人群的利益,低税率的级距较大。而我国5%的最低边际税率只适用于月应纳税所得额500元以下,范围显得过于狭窄,让很多纳税人感觉这种制度只是为国家多征收税收,而不是在调节收入,它因此也打击了广大纳税人的工作积极性。

(三)税率适用的差异

我国现行税率针对个人收入而设计,只要是月收入过了起征点的居民,不论家庭负担轻重有别,不论是否已婚,均适用相同的税率。相比较而言,美国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者的全部应税所得按四种不同申报方式,分别为已婚联合申报、已婚分别申报、单身和户主四种方式。同样的个人收入,若采用不同的申报方式,其应税区间不相同,税率也不相同。比如,同样是10万美元的个人所得,按单身申报方式则税率为28%,按已婚联合申报方式则税率为25%。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美国的这个税率制度充分考虑了婚姻和家庭负担等因素,更加体现了量能纳税原则。而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适用无视具体情况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虽简单易行,但它没有考虑地区差异,也未考虑家庭总收入以及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情况,对收入相同而纳税能力不同的纳税人也适用相同的税率,实际上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过比较我国与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及其实践效果,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越来越明显的非效率和不公平问题,对它的改革完善已经势在必行。当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改革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同时充分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减少累进税率档次,降低最高边际税率

传统观点认为,个人所得税要发挥其社会职能,就必须实行高税率、多档次的累进税率制。可事实上这种高税率、多档次的税率结构在实践中往往难以行之有效。一般说来,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越高,愿意纳税的人越少;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越低,愿意纳税的人相应会增多。因此,个人所得税在税率选择上应遵循简洁、低税的思路。

征税是一种国际性的普遍行为,尤其是在我国已加入wto的情况下,我国该以怎样的税率课税,必然会受到国际上一般税率水平的影响。因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累进税率结构,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为35%,缩减所得税累进档次为5级,使税率档次简化明了。35%的最高边际税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最高边际税率接近,有利于我国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吸引海外人才、资本,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尤为重要的是,在此次金融大海啸的冲击下,我国实体经济遭遇了严酷的寒冬,降低个税的边际税率可以有效地刺激我国居民消费,促进经济的复苏。另外,针对高收入者想方设法利用比例税率逃税的现象,随着我国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可以考虑将现行的两套税率统一为超额累进税率,以减少居民避税空间,使税负更趋合理。

(二)引进累进消失税率结构,调整各档次级距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调节收入分配的杠杆,因此在确定税率的累进级距时,一方面要符合所得分布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符合公平负担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年人均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与此同时,高工资必然伴随着高消费水平,但这些地区的中低收入者和其他地区的收入者所适用的税率表却相同,这在理论上显然是说不通的。

对中低收入者不公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各档次特别是前三档级距的方式来解决,如将第一级税率适用范围调整为“不超过2000元的”,将第二档税率适用范围调整为“超过2000~6000元的部分”,将第三档的税率适用范围调整为“超过6 000~18 000元的部分”。而对高收入者,可以借鉴美国税率中的“累进消失”结构,对课税所得超过一定数额时不再按超累进税率计税,而实行特殊的比例税率计算,以此将高收入者在低税率阶段得到的优惠抽走。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形势下,采取“累进消失”的税率结构,更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它既能确保低收入者享受较低税率带来的利益,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又可使高收入者在退清其所不适宜享受的低税率优惠之后,只需面对一个较低的比例税率,从而体现税收的效率原则。在此,公平与效率两者兼顾,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也必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有部分学者担心,我国个人所得税总额本来就不多,这样根本的税率改革将大大降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比重。笔者认为,个人所得税的增长是与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成正比的,当我国全体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之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总量和比重自然也会不断增加。

(三)税率适用兼顾婚姻家庭等“人性化”因素

我国是一个大家庭观念很重的国家,自古就有养老扶幼的优良传统。因此,个人收入的差距最终要体现在家庭收入差距上①,一个家庭的总收入比个人收入也更能全面反映其真实纳税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因此,在税率的适用中,借鉴美国的区别对待制度,我们应充分考虑每一个纳税主体是否已婚、夫妻双方是否都有收入、是否赡养老人和孩子及其人数等个体情况,根据其每个人、每个家庭实际情况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税率。这样,可以实现相同收入家庭相同的税率的横向公平,不同收入家庭不同的税率的纵向公平,充分体现税率设计的“人性化”。

当然,在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手段和征管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做到使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收入透明化,难度还是极大的。同时,我国的家庭结构比美国复杂很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以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为单位设计税率还比较困难。我们可暂时以夫妻关系为基本单位,将多代同堂的家庭按婚姻关系拆分为几个小纳税家庭,分别适用税率。同时,对于夫妻双方联合申报和单身申报的税率应有所区别,以使个税切实起到再分配的效果,真正体现个税调整的公平性。

(四)提高非劳动所得的税率,统一劳动所得的税率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同属于劳动所得的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以及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使得高收入者因为来源众多或转化来源而适用低税率,工薪阶层却承受着繁重的税负。因此,应将上述三大部分劳动性所得统一合并为劳动报酬所得,按同一超额累进税率征税,以体现“相同性质所得相同待遇”原则。

另外,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法对劳动所得适用较高的累进税率,对非劳动所得适用较低的比例税率。而当前高收入人群的收人大多来源于非劳动收入,若按照现行的税率制度,极易产生对居民收入的逆向调节问题,造成税负显失公平。因为劳动所得为勤劳所得,它与个人的能力、健康和寿命直接相关,随时可能终止,而且受众多意外因素的影响,比较不稳定。但以上特征是非劳动所得不存在的。因此,对劳动所得与非劳动所得应该区别对待,非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理应高于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

(五)克服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行税收指数化调整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我国cpi涨幅达到4.8%的11年历史高位。通货膨胀侵蚀了个人财富,给居民带来了虚假所得。为了剔除通货膨胀带来的此负面影响,美国从1981年开始实行税收指数化调整。即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适用税率,以防止通货膨胀将纳税人推入更高的税率档次。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考虑采取税收指数化措施,当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超过上年度一定的百分比(如10%)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级距应按同等比例调高。税率级距的提高,实际上也就降低了税率。总而言之,通过这种指数化机制,确保物价波动情况下纳税人税负水平的相对稳定,从而避免因通货膨胀导致其实际税负加重的现象;同时它对解决我国目前税基标准“几年一修改”的问题也有实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凯,美国联邦税收制度[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77:28,

[2][美]迈克尔.j.博斯金.美国税制改革前沿[m],李京文,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70-275。

[3]jeffrey owens,tax reform:an intematlonal perspective[j],tax notes international,2005,(2),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05,

[5]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美国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6] howeh h,zee,personal income tax reform:concepts,issues,and comparative country developments[r],imf work-ing paper。2005,(4):87,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8,

[8]merrill lynch,capgemini,worldwealthreport2007[b/ol],[2007-06-27],hap://www,m1,corn/media/79882.pdf.

[9]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6-8,

[10]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5-10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累进税制边际税率个人所得税

一、 引言

伴随着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呼声还是不减,究其原因还是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的边际税率设计的不合理:档次过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

所谓边际税率是指应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之比。即,其中,tm代表边际税率,T代表应纳税额的增量,Y代表税基增量。假设收入增加1元,应纳税额增加0.5元,则边际税率就是50%。边际税率反映税基每增加一个单位,适用税率变化的情况。实践中,征收个人所得税采用的超额累进税率被等同与边际税率。保罗・克雷・罗伯茨在其所著《供给学派的革命》一书中,将边际税率定义为对新增加的说的税率。对个人所得税来说,是对个人收入征税,所以这个变量就是人们每多挣1元钱所征的税收占的比例就是边际税率。当然政府部门不可能对每增加1元钱所征的税都作出详细规定,即边际税率不可能真正细致规定到每一元钱,一般把500或1000或者更多作为一个变量增加的单位,即税收级次或纳税档次。那么对每一个档次说实行的税率就是边际税率。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分类征收,适用的超额累进税制。对不同类型的个人所得税所适用的边际税率不同,这就使得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所负担的税收不同,从而产生了税收差异,而目前世界上个人所得税征收趋向与综合征收。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分类征收不同边际税率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

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适用最低边际税率5%,对超过100000元的适用最高边际税率45%。

2.个体工商户,独资和合伙企业,适用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0元的,适用最低边际税率5%,超过的适用最高边际税率35%。

3.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设X为应纳税所得额,K1,K2分别为工薪所得和个体工商户所适用的边际税率, T1,T2分别为前后两者应纳税额,为两者应纳税额之差,通过分析计算得到下表:

由此可见:当X≤500时,K1=K2,=0,两者应纳税额相同;

当X>500时,K≤K2,<0,工薪阶层应纳税额小于个体工商户。

这说明我国分类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体工商户所适用的税率大于或等于工薪阶层所适用的税率,相应的税收负担也大于工薪阶层。实际的情况是个体工商户需要承担风险,有风险收益,所以,在全月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工商户得到的税后差异理应比工薪阶层大,可我们得到的结果与此相反。我们假定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当然会选择少承担风险,从而走进风险较少的机关,而不去创业。

三、我国工薪所得边际税率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工薪所得所采用的是9级超额累进税率,即边际税率最低为5%,最高为45%,也就是说对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边际税率,高收入者适用较高的边际税率。当前,我国就业者的月薪大部分都在500元~5800元之间,个人所得税主要由这些普通收入阶层所负担,适用税率10%的人数为35%,负担了所得税的37.4%,适用15%的人数为12.4%,负担了个人所得税的47.5%。如果把我国的工薪阶层按所得额分为三档: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现在递增的边际税率也是不合理的。

1.对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边际税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个人所得税设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对较低收入的人少征税,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这是毋庸质疑的。

2.对高收入者适用较高的边际税率是不合理的。我国现行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5%,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下,很少有人能达到,行同虚设。但这样,会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过高,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总体税率偏高。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会产生替代效应,当边际税率过高时,人们即会以闲暇替代劳动,从而挫伤高收入者的劳动积极性。即使人们不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他们逃税避税的行为更加严重,加大了征管难度,降低了效率。因此,应该对这部分人适用中等边际税率,既保证税收收入,又不挫伤纳税人的积极性,不产生大的替代效应,从而提高了效率。

3.中等收入者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力军,应适用较高的边际税率,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财政收入作用。

四、结束语

综合上面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的内部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以后,调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和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我国应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步伐,使之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邬斌锋孙琳:对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J],2006年第3期

[2] 刘怡聂海峰:中国工薪所得税有效税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J],2005年第6期

[3] 陈迅魏世红: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优化.重庆大学学报[J],第25卷第11期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税率结构;累进消失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73-04

一、个人所得税税率改革国际趋势――税率降低、级距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缓慢,西方国家进行了以大幅度降低所得税税率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例如,美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2006年降到35%,英国降到40%。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个人所得税的最高平均税率,从2000年的39.99%降低到2006年的35.85%①。此外,在税率大幅度下降的同时,税率级距也明显减少。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OECD有16个国家的税率级距平均从10级以上减少到不足6级。其中,英国从10级减少到2级②。俄罗斯还实行了单一税率。由此可见,以“降低税率、减少级距”为主要内容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具体考察――以美英为样本

美英两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综合课征模式,因此他们的累进税率是综合个人应税所得而设计的。但是,对于两国大多数民众来说,工薪所得占据了所有应税所得的大部分,因此,本文将英美的累进税率与中国的工薪所得累进税率进行比较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而且在美国方面,笔者选取的是单身纳税人所适用的税率表。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演变及其现行格局

1986年税制改革之前,美国个人所得税具有明显的多税级、高税率、宽减免的特点。自1986年税制改革,至今二十余年时间里,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几经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1. 1986―1990年,极富创意的“累进消失”税率结构。1986年实行的税制改革使美国税率结构极其简洁,这点可以从表1中反映出来。

这个税率表的特点一目了然:第一,简洁的税率结构。“正式”的税率只有15%和28%两级;第二,“累进消失”的税率结构。在两个28%税率之间,又插入了一个33%的“调整性税率”。该级税率的设计意图是要将高收入者在15%这一税率级次上所得到的利益通过5%的附加税率(33%-28%)逐渐抽掉。当调整完成以后,税率又回到了28%,这意味着对于高收入纳税人而言,他们实际上面临的是28%的比例税率④。

采取这样的税率结构,既可以确保低收入者享受较低税率带来的利益,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又可以使高收入者在退清其所不适宜享受的低税率优惠之后,只需面对28%的比例税率,从而体现税收的效率原则。在这里,税收的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得到了很好的兼顾与融合⑤。

2. 1991―2000年,“10年常态”的税率结构。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安排开始向1986年税改前回归。不但“累进消失”的税率结构退出历史舞台,税率级次和边际税率都有进一步的提高:税率级次增至5级,最高边际税率提高到39.6%(详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增税过程。由提高税率、增加级次而筹集的巨额税收收入为克林顿时的美国政府摆脱预算赤字立下“汗马功劳”。

3. 新世纪的减税浪潮。布什入主白宫后,开始推动美国新一轮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调整。2001年起,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开始小幅下调,截至2003年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从38.5%降至35%后,逐步趋于稳定。其过程详见表3、表4所示。

(二)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演变及其现行格局

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较美国而言更为简洁:

1. 1988―1992年,空前简洁的两级税率结构。在这期间,基本税率为25%,最高边际税率为40%。如此简洁的税率结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效率。

2. 1992年至今,稳定的三级税率结构。1992年以来,英国恢复了低税率、标准税率、高税率的三级税率结构。在这期间,无论是低税率还是标准税率都呈下降趋势:低税率由20%调至10%,标准税率由25%调至22%。

进入21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已稳定在“低税率10%、标准税率22%、高税率40%”的三级超额累进格局上。并保持了10余年。

(三)美英两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比较

纵览美英两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演变,比较二者税率结构,其中差异尤为明显:

第一,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级次上的差异。与美国目前实行的6级超额累进税率结构相比,英国的3级超额累进格局则显得尤为简洁,征管效率相对比较高。

第二,个人所得税税率累进路线上的差异。目前,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已稳定在“低税率10%、标准税率22%、高税率40%”这样的累进格局之上。我们说,这是一种加速累进路线,其对增加所得的限制比较大。与英国加速累进路线相比,美国的带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累进性更强,累进效果更好,更能体现税率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三、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设计――以美英经验为鉴

(一)参考美英经验

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未能很好地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美英两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1. 参考英国三级累进税率结构。英国的三级累进税率结构,对中国目前的税率框架构建最具参考价值。一档低税率照顾低收入者,标准税率对应中等收入人群,最高边际税率调节高收入者。

2. 借鉴美国“累进消失”税率结构。“累进消失”税率结构使得整个税率结构实现了从累进税率向比例税率的自然过渡,是公平与效率的良好融合,适宜为中国借鉴。

3. 参考美国带有波动的递减累进路线。带有波动的递减累进路线,波动幅度不是很剧烈,对增加的所得的限制较为温和,可以很好地调节各个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

4. 借鉴通货膨胀指数化措施。纵览美国近20年的税率表,我们可以发现各个级次的所得额,每年都会发生调整。这是美国政府应对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指数化措施。目前,中国CPI指数连月攀升,似有通货膨胀压力,我们应考虑采取通货膨胀指数化措施,以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

(二)结合国情,设计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综合考虑上述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笔者设计出统一多级超额累进税率表(各种收入综合考虑),如表5、表6所示:

设计以上税率表是基于以下考虑:

1. 免征额和初始税率的确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是逐渐增加的,但用于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增长更快。中国目前免征额都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因此未能反映居民生活的真实成本。所以,免征额还有继续提高的必要。

免征额和初始税率应该相互配合。笔者认为免征额提高的同时要提高初始税率,笔者将其定为15%,此举是要真正照顾低收入者。

2. 最高边际税率的确定。根据拉弗曲线和“最优课税”理论,笔者认为:应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并将其确定为33%,同时将最高边际税率放在中高等收入接近高等收入部分即120 001元~360 000元这一段税基。这样既避免了由于边际税率过高而产生的替代效应,又降低了纳税人偷逃税款而带来的收益,再通过加强征管理费,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偷逃税款的行为。

3. 累进级数的选择。累进级数为多少合适?笔者认为三级比较好。第一档针对的是中低收入者;第二档针对的是中等和中上等收入者;第三档对应的是高收入人群。这样的设计能较好地体现出税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调节功能。

另外,引入“累进消失”税率结构,在两个33%之间插入一个38%的“调整税率”,这可以使高收入者,特别是超高收入者在15%这一税率级次上所得到的优惠通过附加税率逐渐抽调,这足以确保低收入者享受低税率所带来的利益;当调整完毕后,高收入者只要面对33%的比例税率,这一税率较之现行45%的税率已降低许多,就世界范围而言,33%的比例税率也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4. 选择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模式。借鉴美国经验,中国要选择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模式。那么具体进行税率设计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国内因素如国民收入总体水平,收入分布状况(即贫富差距的矛盾程度),财政收入的需要以及和企业所得税的配合等等。

这里笔者设计的是“相对较低的最高边际税率配以相对较宽的级距”的税率模式,其特点是:累进起点与止点之间的各级税率是减速(以等差递减)累进,相对较低的最高边际税率,各个级距的应纳税所得额也有所扩大。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是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偏低,且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较大;其次,对各个收入阶层税负既要体现差别,又要使各阶层纳税人易于接受;再次,应考虑到新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状况: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为20%,重点扶持企业的税率为15%。

对于第一点考虑,笔者主要参考的是郑杭生教授主持并于2000年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调查数据⑧,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对目前中国中等收入人口的定义⑨,认为:全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2万元为高收入人群,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在6万元~12万元之间为中高收入阶层,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在6万元以下为中低收入人群。

关于第二点,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累进税率的调节作用,使不同收入层次的纳税人的负税税率不同,但调节的速度不可过于剧烈,要使税负比较“温和”地增长。这样既有利于纵向公平纳税,又不至于使高收入者产生过多抵触情绪。而“各级税率减速(以等差递减)累进”与“各个级距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对扩大”相配合恰好可达到此目的。

关于第三点考虑,其依据则是中国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20%,重点扶持企业的税率为15%,所以设计出“15%、25%、33%”与其相差无几的税率结构,以达到避免纳税人利用税率间差异,通过费用与收入间重新分配来规避税负的目的。

5. 管理成本。上述税率表可以说是简税制的体现。如此设计,最主要的优势是使税收征管部门从烦琐的征收管理中解放出来。免征额的存在使最低收入者直接被排除在纳税人之外;中低收入者只对应一个税率档次;中等及中等偏高收入者是税务部门正常的管理对象;高收入者和超高收入者通常是少数,而且一般都在税务部门专门立档,被作为重点管理对象。这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也促进了税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王守昆:《从世界税制功能变化看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化》,《税务研究》,2007年第12期,第56页。

②王守昆:《从世界税制功能变化看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化》,《税务研究》,2007年第12期,第57页。

③张进昌:《现代西方财政学论纲》,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2月版。

④{5}参见张进昌:《美英俄三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比较与启示》,《税务研究》,2003年第10期,第76页。

⑥根据张进昌,《美英俄三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比较与启示》,《税务研究》,2003年第10期,第76页整理。

⑦2001年和2002年数据见张进昌“美英俄三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比较与启示”,《税务研究》,2003年第10期,第77页;2003年数据见付伯颖,苑新丽《外国税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67页;2006年数据见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各国税制部分。

⑧郑杭生教授主持并于2000年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调查数据,在全部4 694个有效样本中,年收入6 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层占45.6%,年收入在6 000元~12 000元的次低收入层占37.9%,年收入在12 000元~24 000元的中下收入层占12.3%,年收入在24 000元~60 000元的中收入层占3.6%,年收入在60 000元~120 000元的中上收入层占0.3%,年收入在120 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层仅占0.2%。

⑨国家统计局对目前我国中等收入人口的定义为家庭年收入6万元~20万元之间,这部分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以每年增加3%~4%的速度上升,到2020年预计可达50%以上。

参考文献:

[1]付伯颖,苑新丽.外国税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进昌.现代西方财政学论纲[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3]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刘霞,饶海琴,王志东.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边际税率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6):327.

[5]张馨,杨志勇,郝联峰,袁东.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陈迅,魏世红.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2002,(11):19-21.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效率;公平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26-02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市场机制下,每个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相同,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生产要素的机会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市场决定的分配结果不能体现公平,还需要通过公共部门建立起再分配机制对这种初次分配结果进行协调。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降低高收入者的过高收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分别于1950年开征具有个人所得税性质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免征额为800元,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六级超额累进税率,其他项目所得按照20%税率计算;1994年税制改革后,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调整为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所得、劳务报酬等11类,免征额仍为800元,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2005年、2007年,我国又分别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到1600元和2000元。直到2011年,针对收入分配的新形势,我国将免征额提高到3500元,并将九级税率调整为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进一步提高免征额的呼声很高。有很多学者提出10 000元的免征额才与国情相符,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现行免征额提高实则是在对富人减税。因此,本文选取不同的免征额对各收入水平应纳税额进行计算。

二、免征额提高的影响

1 免征额改变后,各收入阶层应纳税所得的变化

本文选取3000、5000、7000、12000、18000、22000、45000、70000、100000九类收入水平(选取标准为现行税率下收入级距的平均额调整所得),依照主流学者提出的降低或者提高免征额的建议,选取免征额为2000、3500、5000、8000、10000元,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的变化。

2 免征额提高对效率的影响

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税制的设计应尽可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而税收的效率原则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税收经济效率与税务行政效率。

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实施税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即保持税收中性。个人所得税不会单纯的影响某一产品的价格,影响的是预算约束线,因此个人所得税并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提高也同样不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太大影响。免征额提高对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务行政效率上。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最多的税收收入。免征额提高后,所得税征税范围缩小,征税成本降低。同时,免征额以下收入水平群体本身对个人所得税收人的贡献就比较小,而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减少将大大少于征税成本的降低额。

因此,免征额的提高会降低征管成本,使得经济运行更有效率。

(3)免征额提高对公平的影响

当免征额为2000元时,最高收入群体即月工资、薪金所得为100000元者的税后收入分别是3000元者、5000元者、7000元者、12000元者、18000元者、22000元者、45000元者、70000元者的23.4倍、14.4倍、10.6倍、6.6倍、46倍、3.7倍、2倍、1.3倍。

当免征额提高到5000元时,最高收入群体即月工资、薪金所得为100000元者的税后收入是5000元者的14.1倍,是7000元者的10.2倍,是12 000元者的6.4倍,是18 000元者的4.5倍,是22 000元者的3.7倍,是45 000元者的2倍,是70 000元者的1.3倍。

当免征额提高到10 000元时,最高收入群体即月工资、薪金所得为100 000元者的税后收入是5 000元者的14.6倍,是7 000元者的10.4倍,是12 000元者的6.1倍,是18 000元者的4.3倍,是22 000元者的3.8倍,是45000元者的2倍,是70 000元者的1.3倍。

三、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免征额提高对低收入群体节税绝对额较低,但节税率较高;对中等收入和高收人群体节税较多,但节税率较低。总体来说,节税额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影响不大,提高免征额对高收入群体节税和税后收入改变更大。免征额提高对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税后收入比率有降低作用,但效果不明显,而随着免征额的提高,高收入者和次高收入者之间收入差距的绝对额减小幅度明显,因此,免征额提高实际是在调节高收人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同理,各群体内部收入差距会缩小,而群体间收入差距反而有扩大趋势。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全年一次性奖金 个人所得税 年薪制 绩效工资 计税方法

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我国目前对纳税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是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下列方法计税,由扣缴义务人在发放时代扣代缴:

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

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

一、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的缺陷

目前,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较普遍,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地体现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原则,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有时却与这一原则相背离,下面笔者通过具体的案例予以佐证。

(一)案例阐述。

1.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全年个人所得税的税负程度,笔者引入一个概念――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全年工资薪金总额- 3 500×12)。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的大小表明了纳税人全年工资薪金总额扣除全年基本生活费标准42 000元(3 500元×12月)后个人所得税的平均负担程度。

2.案例设计思路。(1)现行计税方法下,比较不同年工资薪金总额下缴纳的全年个人所得税总额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2)现行计税方法下,当年工资薪金总额相同而月工资薪金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分配金额不同时,比较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下文通过比较来说明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

3.案例假设。(1)各月工资薪金相等。(2)取得的全部工资薪金为应纳税所得额,不存在免税情形。

4.具体案例。

案例一:假定中国公民张先生年薪为120 000元。2014年在我国境内1―12月每月的工资薪金为5 400元,年末领取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绩效工资)55 200元;中国公民王先生年薪为140 000元。2014年在我国境内1―12月每月的工资薪金为8 000元,年末领取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绩效工资)44 000元。分别计算张先生与王先生全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

(1)张先生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5 400-3 500)×10%-105=8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55 200×20%-555=10 485(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 10 485+85×12=11 505(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11 505/(120 000-3 500×12)=14.8%

(2)王先生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8 000-3 500)×10%-105=34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44 000×10%-105=4 295(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 4 295+345×12=8 435(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8 435/(140 000-3 500×12)=8.6%

案例二:假定中国公民李先生年薪为44 000元。2014年在我国境内1―12月每月的工资薪金为1 500元,年末领取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绩效工资)26 000元;中国公民赵先生年薪为120 000元。2014年在我国境内1―12月每月的工资薪金为8 000元,年末领取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绩效工资)24 000元。分别计算李先生与赵先生全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

(1)李先生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0(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26 000-2 000)×10%-105=2 295(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 2 295(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2 295/(44 000-3 500×12)=115%

(2)赵先生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8 000-3 500)×10%-105=34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24 000×10%-105=2 295(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 2 295+345×12=6 435(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6 435/(120 000-3 500×12)=8%

案例三:假定中国公民陈先生年薪为120 000元。2014年在我国境内1―12月每月的工资薪金为4 000元,年末领取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绩效工资)72 000元;中国公民刘先生年薪同样也是120 000元。2014年在我国境内1―12月每月的工资薪金为 7 000元,年末领取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绩效工资)36 000元。分别计算陈先生与刘先生全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

(1)陈先生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4 000-3 500)×3%=1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72 000×20%-555=13 845(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 13 845+15×12=14 025(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14 025/(120 000-3 500×12)=18%

(2)刘先生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7 000-3 500)×10%-105=24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36 000×10%-105=3 495(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 3 495+245×12=6 435(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6 435/(120 000-3 500×12)=8%

(二)现行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存在的缺陷。

1.与个人所得税法立法原则存在背离的情况。个人所得税法的立法原则之一就是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人已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因此有必要对个人收入进行适当的税收调节。本着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来缓解社会收入不公平的矛盾,体现社会公平。因此,我国工资、薪金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在超额累进税率下,可以实现量能负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而我国现行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有时却不能体现上述原则,甚至与上述原则相背离。在案例一中,如果按个人所得税法立法原则,张先生与王先生的税负情况应是年薪总额为12万元的张先生全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低于年薪总额为14万元的王先生。但在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张先生与王先生的税负情况却正好相反:张先生年收入总额12万元,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11 505元,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为14.8%;而王先生年收入总额14万元,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8 435元,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为8.6%。可以看出,在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年薪为12万元的张先生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远大于年薪为14万元的王先生。与上述情形类似,较低收入者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高于较高收入者的情形,还能举出许多来。可见现行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有时会背离个人所得税法量能负税的立法原则。

2.低收入群体税负过重。现行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公式,有可能使低收入群体在纳税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从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公式(1),没有考虑纳税人的月工资薪金;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公式(2),虽然考虑了全年一次性奖金发放当月的月工资薪金,但没有考虑全年其他月份的工资薪金,显然不太合理。在案例二中,可以看出年薪为4.4万元的低收入者李先生的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高达115%,远高于年薪为12万元的王先生,其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仅为8%。

图1列示了在年薪总额为44 000元不变的情况下,每月的工资薪金从左到右分别为1 500元、1 800元、 2 000元、2 500元、3 000元、3 500元、3 600元与3 650元等八种方案时的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现行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对于低收入群体,年工资薪金总额一定时,月工资薪金水平越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越重。如果纳税人的月收入水平低于3 500元,会使这部分低收入群体背负沉重的税收负担。

3.加大了避税操纵空间。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中,由于没有考虑(如公式1)或极少考虑(如公式2)月收入情况,为避税操纵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比如,单位可以通过调节月工资薪金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分配额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从案例三可以看出,年薪总额同为12万元的陈先生和刘先生,由于每月工资薪金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分配金额不同,使得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不同。陈先生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14 025元,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为18%;相比之下,同样年薪的刘先生税负要低的多,其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6 435元,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仅为8%。因此,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加大了避税操纵空间,尤其是一些高收入群体的避税操纵行为会更为频繁。

4.弱化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图2列示了在年工资薪金总额为12万元不变的情况下,每月的工资薪金从左到右分别为4 000元、 5 000元、5 400元、6 000元、7 000元、8 000元、9 000元、9 500元和10 000元等九种方案时的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可见,现行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当年工资薪金总额一定时,年个人所得税纳税总额与个人所得税的实际负税率会随着月工资薪金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分配金额的不同而不同,企业可以采取调节月工资薪金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分配方法,达到降低整体税负的目的。这样就弱化了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5.不符合配比原则。从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公式(1),没有考虑纳税人的月工资薪金;而公式(2)只考虑了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显然不太合理,不符合配比原则。全年一次性奖金是对全年工作业绩的绩效考核,性质上属于全年的报酬,用全年的报酬去减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显然不具有可比性,不符合配比原则。

二、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

(一)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鉴于现行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不能很好地体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量能负税原则的缺陷,笔者建议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应于发放时平均于各月作为基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先将雇员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之后与月平均工资之和减除费用扣除标准,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2.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12+月平均工资-3 5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平均每月缴纳的个人所得税]×12。说明:雇员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12+月平均工资-3 500<3 500时,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应纳税额为零。本年累计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抵减以后各期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年底如果还有未抵减的数额时,可以在当年退还,也可以结转至以后年度抵减以后年度各月产生的应纳税额。

用此方法计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实质就是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平均于各月来纳税。全年一次性奖金实质上就是对全年工作的报酬,将其平均于各月,也无可厚非。

(二)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具体运用。笔者将上述计算方法应用于前述各案例:

案例一:

1.张先生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1)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的税率与扣除数为:55 200/12+5 400-3 500=6 500(元),根据工资薪金所得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为20%与555元。

(2)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5 400-3 500)×10%-105=8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55 200/12+5 400-3 500)×20%-555-85]×12=7 920(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7 920+85×12=8 940(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8 940/(120 000-3 500×12)=11.5%

2.同理可以计算出王先生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8 000-3 500)×10%-105=34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44 000/12+8 000-3 500)×20%-555-345]×12=8 800(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8 800+345×12=12 940(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12 940/(140 000-3 500×12)=13.2%

案例二:

1.李先生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0(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26 000/12+1 500-3 500)×3%-0]×12=60(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60(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60/ (44 000-3 500×12)=3%

2.赵先生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8 000-3 500)×10%-105=34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24 000/12+8 000-3 500)×20%-555-345]×12=4 800(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4 800+345×12=8 940(元)

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8 940/(120 000-3 500×12)=11.5%

案例三:

1.陈先生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4 000-3 500)×3%=1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72 000/12+4 000-3 500)×20%-555-15]×12=8 760(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8 760+15×12=8 940(元)

个人所得税负税率=8 940/ (120 000-3 500×12)=11.5%

2.刘先生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如下:

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7 000-3 500)×10%-105=24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 [(36 000/12+7 000-3 500)×20%-555-245]×12=6 000(元)

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6 000+245×12=8 940(元)

个人所得税负税率=8 940/(120 000-3 500×12)=11.5%

(三)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的优点。

1.体现了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原则。采用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在案例一中,张先生年收入总额12万元,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8 940元,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为11.5%;王先生年收入总额14万元,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 12 940元,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为13.2%。可以看出,在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年收入总额为12万元的张先生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低于年收入总额为14万元的王先生,体现了个人所得税法的量能负税的立法原则。

2.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案例二中,年收入总额为4.4万元的李先生采用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其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2 295元,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高达115%;而采用改进的计税方法下,其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60元,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为3%。可见,采用改进的计税方法大大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更好地体现了个人所得税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或者少纳税的原则。

3.消除了避税操纵空间。从案例三可以看出,现行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避税操纵空间很大;而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只要纳税人年工资薪金总额相同,则其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相同,不存在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随着月工资薪金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分配金额的不同而不同的情况,案例三中,年收入总额相等的陈先生和赵先生,尽管他们的工资薪金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分配不同,但因为他们的年收入总额相同,则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相同,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都是8 940元,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都是11.5%。可见,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可以消除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可能产生的人为避税空间。

4.强化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由于考虑了纳税人的月工资薪金情况,使得用人单位不能通过调节月工资薪金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分配额来达到人为调节全年税负水平的目的,低收入者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在任何情况下都低于高收入者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真正体现了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甚至不纳税,强化了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5.符合配比原则。全年一次性资金的计算公式中,将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平均于各月去减“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考虑了纳税人各月的月工资薪金收入,符合配比原则。

三、结论

笔者提出的改进的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无论纳税人的月工资薪金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如何分配,只要其年工资薪金总额相同,则一年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相同,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也相同,这样便消除了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可能产生的人为避税空间,同时也消除了年收入总额相同税负却不同的不公平现象;而且低收入者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在任何情况下都低于高收入者全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际负税率,克服了现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下可能产生的低收入者税负重,高收入者税负轻的缺陷,更好地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符合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宗旨。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税法(Ⅱ)[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4.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9篇

美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个人所得税也成为联邦政府最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总体而言,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来自中上收入家庭,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杠杆,调节民众在收入上的差距,并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退税的社会福利。美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按家庭为单位申报个人所得税,既有税收福利的“大锅饭”,也有兼顾家庭人口多寡的“按劳分配”。而最终的结果是近一半的美国家庭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高收入人群则成了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大户。

个人所得税成政府最大财源

在美国,只要有收入的人每年都要向联邦政府申报个人所得税,报税不等于一定要缴税,而更多的低收入家庭通过报税获得政府的退税。所以每年一到报税季节,那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州一级政府也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各州是否收取个人所得税则不统一,有的州收取有的州则免除。个人所得税是联邦政府最大的收入来源,每年约占联邦政府收入的45%左右。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09年,联邦政府收取的个人所得税每年不低于7000亿美元,最高时达到1.1万亿美元。联邦政府收取的个人所得税2001年占联邦政府收入的49.9%,比例最低的2004年也为43%。可以说,个人所得税是美国联邦政府收入的支柱,没有个人所得税,联邦政府就难以运作。

个人所得税的报税和退税

美国征收个人所得税自从被国会立法纳入国家税收体系后,美国每一个有收入的人就成了纳税人,所以人人有纳税的义务就成了公民的责任。只要有收入就要纳税似乎就变成了天经地义。根据联邦税责,任何有收入的美国公民每年都要依法报税。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工薪人员,在他领取薪资时,其雇主会在发放薪水时按照其收入和联邦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自动扣除联邦所得税,这被称之为预缴税。而民众真正缴纳所得税的截止日子是每年的4月15日,这是民众缴纳联邦个人所得税的最后期限。当然,民众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是当年的,而是上一年的。这种缴税方式被称之为报税,不论一个人(家庭)收入高低,每年都要报税,而报税的结果就是依据每个家庭的收入、家庭人口来核算是应当向联邦政府补交个人所得税还是联邦政府向家庭退税。

联邦政府收取个人所得税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的退税机制,这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一个主要手段。退税主要是为低收入家庭谋福利。2009年美国有47%的家庭得到政府的退税,他们不仅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还可以得到政府的退钱。当然这些家庭大多数属于中低收入家庭,虽然也属于美国的纳税人,但在所得税上他们等于是无需为“山姆大叔”做贡献。

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有多高

征税就得有税率,而征税的起点和税率的高低就反映出政府政策的导向。首先看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的起点,严格意义上说,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是没有起点的,只要有收入的人都要报税。但报税不等于交税,因为有退税机制,所以美国很多家庭报税的结果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如果说美国个人所得税没有征收起点似乎有点不全面,而通常观察美国个人所得税征收起点不是看一个人一年到底收入了多少,而是要看政府每年对纳税人的标准减项和免税额有多少。举个例子来说,2010年,一个单身的人独自报税,政府在征税时的标准减项是5700美元,免税额是3650美元,两者合计为9350美元。如果这个人没有其他可以在税务上减免的金额,那么假设他的年收入在9350美元,好了,其结果是他根本就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他的收入只有5000美元,“山姆大叔”会说你的收入太低,政府给你退税4350美元,让你达到年收入9350美元这个线。如果这个人年收入为2万美元,去掉9350美元,余下的10650美元就叫作可纳税收入,这个收入就要按照税率来缴税。以上只是针对单身的例子。如果家庭中有孩子、老婆,那所谓的征税起点就更高了。通常而言,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都不大可能缴纳个人所得税。而这贫困线标准是多少呢?在2010年,一口之家的年收入为10830美元,两口之家的年收入为14570美元,三口之家的年收入为18310美元,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为22050美元。

1913年个人所得税正式纳入了美国的税收体制,当年美国个人所得税的最低税率是1%,可纳税年收入2万美元以上的人开始征收1%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是7%,50万美元以上可纳税收入的人按最高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1944年至1945年战争期间,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达到了历史高点,可纳税年收入2万美元的人就要按23%的税率交纳个人所得税,可纳税年收入20万美元的人要缴纳高达94%个人所得税。当然以上说的都是历史,现在的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还有点人性化,基本上是六级税率制,最低税率10%,最高税率35%。从1998年到2000年美国个人所得税的最低税率一直保持在15%,最高税率大多保持在39.6%。2000年小布什上台后,将个人所得税最低税率拉低到10%,最高税率也降到35%。

由于个人所得税是累进税率,民众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并不像税率上反映的那么高。我们来看一下一个年收入4万美元的单身男人一年要缴纳多少联邦个人所得税。4万美元收入减去5700美元的标准减项,再减去3650美元的免税额,如果没有其他可以作为减项的内容,他的纳税收入为30650美元。8350美元按10%税率,要交835美元税,22300美元按15%税率,要交3345美元的税,合计交税金额为4180美元。如果按4万美元收入的税率看,该人的收入税率应为25%, 但经过免税额和标准减项加上累进税率,一个年收入4万美元的纳税人,他实际缴纳的联邦个人所得税只是占收入的10.45%。

个人所得税报税以家庭为主体

个人所得税,顾名思义是个人收入要缴纳的税收,但在美国,政府收取个人所得税却是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的。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比较能够兼顾家庭人口和收入状况的因素,同时也为政府对低收入家庭提供税收福利创造了条件。在美国,民众每年报税大致来说有5种报税身份,而每一种报税身份所享受到的税收福利都有所不同。第一种报税身份为夫妻合报,第二种为夫妻各自申报,第三种为单身个别申报,第四种为有家计负担而单独申报者(主要指单亲家庭,也称之为一家之主报税者),第五种为丧偶之人而有家小负担者。在以上5种报税身份中,前4种最为普遍,表2是前4种报税身份者2010年报税时不同收入段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夫妻合报是美国家庭报税最常见的形态,按照现行税率,夫妻合报税的家庭如果家庭可纳税收入在16750美元以下,这部分收入就要按照10%的税率来纳税。如果收入超过373650美元,税率就会达到35%。夫妻因为某种因素,可能会分别报税,但在税率上夫妻分报并不会占到便宜。美国有很多单身汉,他们在报税上被列为单身个别报税的范畴。由于单身汉没有子女,所以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减税项目较有子女的家庭要少,反而要缴更多的税。单亲家庭(一家之主报税者)在报税时,从税率上比其他家庭形态要享有优惠,可纳税收入在11950美元以下,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为10%,明显比单身个别报税和夫妻合报要占有优势。当然如果单亲家庭收入超过373650美元以上,那大家就一视同仁了。

个人所得税以家庭为报税单位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家庭人口的多少会对缴纳所得税有直接的影响。两口之家和四口之家,即使两家的收入一样但由于人口不同,生活质量自然会不一样。如果按收入征收一样的所得税,四口之家养家糊口就会比两口之家要艰难一些。所以美国在征收个人所得税上,特别考虑家庭人口多少的这种差异,在免税额上也按家庭人口不同作出相应的考量。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报税体系下,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减免税有两项,一是家庭的标准减项,二是家庭人口免税额。举例来说,2010年一个家庭夫妻联合报税的标准减项为11400美元,夫妻分别报税每个人的标准减项为5700美元,一家之主的标准减项为8400美元,个人单身报税的标准减项为5700美元。65岁以上或是眼睛失明的纳税人再增加1400美元的标准减项。至于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免税额,2010年美国家庭在报税时每一个人有3650美元的免税额。

除了标准减项外,一个家庭在报税时还有其他的减项,最常见的减项是房地产税。美国各地房地产税在住宅价值的2%至3%不等。一座价值40万美元的住宅每年房地产税按3%计算为12000美元,在报税时可以作为减项,但租房的每月租金不能作为减项。家中有孩子的,除了正常的免税额外,还有每个孩子1000美元孩童抵税额。家长为子女教育上的投资也可以作为减项,至于哪种教育投资可作为减项有具体的规定。常见的教育投资减项为大学学费贷款利息、大学学费等。赠送礼品也是减项之一,每年赠送礼品免税额不能超过13000美元。退休基金也可作为减项,50岁以下的纳税人退休基金减项不超过5000美元,50岁以上的纳税人退休基金减项不超过6000美元。

如果说标准减项还是在吃“大锅饭”,那家庭人口的免税额就是“按劳分配”了。美国的穷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收入低,二是孩子多,越穷越生孩子。政府为了照顾穷人,在征收所得税上自然也会考虑到穷人的这些特点,所以孩子多不怕,多个孩子多份免税额。免税额是按家庭人口计算的,2010年每个家庭一个人的免税额是3650美元。一个四口之家的免税额为14600美元,加上夫妻合报的标准减项11400美元,两者加起来就是26000美元。这样的家庭不论收入多少,超过26000美元的收入才是可报税收入。如果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3万美元,没有其他的减税项目,这样的家庭靠人头就免了不少税,最后要报税的收入只有4000美元,能缴多少税也是可想而知了。

谁是个人所得税纳税大户

2008年,美国纳税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约为1.1万亿美元。那么美国不同收入家庭到底要缴多少税,国税局每年的个人所得税主要是从哪些人口袋里掏出来的呢?根据美国国税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美国收入最高1%的人所缴的个人所得税占联邦政府所征收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总额38.02%,也就是说,美国联邦政府一年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近四成是由美国高收入的1%纳税人提供。美国收入最高的1%人群有多少人呢?140万人。他们缴的税比13400万中低收入人缴税的总和还要多。这充分反映了美国个人所得税税收上的天平走向。富人收入高,理当多纳税,这是天经地义。如果中低收入成为纳税的主体,这税收的杠杆就有点偏了。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收入最高50%人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联邦所收个人所得税的97.30%,而余下50%人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联邦所收个人所得税的比例还不到3%。谁是美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大户,再也清楚不过了。

个人所得税税率范文第10篇

一、“分红”的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分析

公司若用“分红”的方式回报在职自然人股东,就要按20%的税率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又因这笔“分红”是在企业所得税税后列支的,这20%的个税就属于税后税,造成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重复纳税(如图1)。为了方便讨论,我们首先假定:“分红”是指公司用税后利润给股东进行分配,我们所讨论的都是现金的分配;分红账面数是指没有扣除个人所得税的“分红”,分红净额是指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分红”余额;税前分红数是指依据企业所得税税后的分红账面数,倒算出的企业所得税税前的金额。

1.“分红”案例讨论

我们首先用具体的数字来探讨“分红”的联合税负和联合税负率。案例如下:

老李为某公司在职自然人股东,该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老李从公司取得“分红”,扣除个人所得税后,拿到手的分红净额为12元,按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倒算,公司给老李分红的账面数为15元[12÷(1-20%)],差额为扣除的个人所得税税款3元(15×20%=3)。

因“分红”是在企业所得税税后列支,按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倒推,这15元的分红账面数就推为税前分红数20元[15÷(1-25%)]。由此看出,老李取得的12元分红净额,公司要承担5元(20-15)的企业所得税。

以“分红”方式奖励老李12元,公司需要承担的联合税负为8元(个人所得税3元+企业所得税5元)。公司的联合税负率为2/3(8÷12)。

2.“分红”联合税负的通用公式

由于企业所得税主要有25%和20%两档税率,自然人股东的“分红”数额又高低不同,一个个计算公司因“分红”而承担的联合税负比较麻烦,我们就推导并验证“分红”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通用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变量用字母表示如下:分红账面数和税前分红数分别用 和 表示;个人所得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用r和R表示,个人所得税税额和企业所得税税额分别用F(r)和F(R)表示;联合税负用F(Y)表示。同时假设:分红净额为Y元。

根据图1,“分红”的联合税负率公式构建过程如下:由确定的分红净额倒推出分红账面数,再由分红账面数倒推出税前分红数。最后根据税前分红数与分红账面数分别计算出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

公司给一个在职自然人股东支付Y元的分红净额,依据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倒算出公司回报该自然人股东的分红账面数为:

分红账面数=分红净额÷(1-20%) (1)

这其中包括了公司必须按20%的税率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分红账面数×20%

通过代入公式(1),个人所得税的公式表达,即为:

(2)

(2)企业所得税

股东拿到的税后所得为Y元,公司所要为之承担的总成本(联合税负+人力成本),不但要从分红净额,倒推出分红账面数,还要依据分红账面数,倒推出税前分红数,这个税前分红数,就是公司为分红净额Y元所承担的总成本,计算公式为:

税前分红数(总成本)=分红账面数÷(1-企业所得税税率) (3)

这其中包括了公司交纳的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税前分红数×企业所得税税率

结合公式(3),企业所得税用公式表达,即为:

(4)

(3)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

综上所述,公司为了让自然人股东能够拿到分红净额Y元,要承担的联合税负为:

联合税负=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结合公式(2)和(4),联合税负用公式表示,即为:

(5)

由此推出公司的联合税负率为:

联合税负率=联合税负÷分红净额

结合公式(5),联合税负用公式表示,即为:

(6)

二、“年终奖”的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分析

“年终奖”与“分红”的不同之处在于两点:

一是“年终奖”的发放数额有限制,如果不超标,公司可将“年终奖”视同工资薪金对待,依据税法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是所适用的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是累进制的,从5%到45%,各档税率所带来的纳税成本存在差异。

为了方便讨论,首先假定:“年终奖”是指公司在年末一次性支付给员工的奖金,我们所讨论的奖金为现金;年终奖账面数是指没有扣除个人所得税的“年终奖”;年终奖净额是指扣除了个人所得税的“年终奖”。其流程如图2所示:

1.“年终奖”案例讨论

老张是某公司在职自然人股东,该公司平均工资为2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12月份老张拿到扣完个人所得税后的年终奖净额13525元,他当月的账面工资额为2000元。

根据年终奖净额13525元,对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500<[年终奖账面数-(工资起征点-工资扣除基数)]÷12≤2000,查到老张当月适用1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我们依据下列公式:

13525=年终奖账面数-{[年终奖账面数-(2000-2000)]×10%-25}

得到老张拿到的年终奖账面数15000元,其中1475元(15000-13525)是公司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假设国家规定(相关限制政策尚未出台,但肯定会有限制):公司给自然人股东的年终奖账面数大于公司平均工资的5倍时,超出的部分不允许税前扣除。因此老张有5000元超标(超标部分的“年终奖”=年终奖账面数-公司平均工资×5)。按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公司就要为超标部分承担1250元(5000×25%)的企业所得税。

综合考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老张领到的13525元的年终奖净额,公司要承担的联合税负为2725元(1475+1250),联合税负率约为20%(2725÷13525)。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肯定:公司给老张发放的年终奖净额(在个人所得税税率适用10%、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超标5000元的前提条件下),比给他相同数额的分红净额划算,因为在这个条件下,“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小于“分红”的联合税负率2/3。

如果公司给老张发放的年终奖账面数不是15000元,而是150000元,那么,加上他当月的工资,其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就会大大提高;又如果公司发放给老张的年终奖账面数的超标部分不是5000元,而是50000元,甚至是500000元,那么,必须在企业所得税税后列支的部分就会大幅度增加,公司“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就不一定比“分红”的联合税负率低了。

2.“年终奖”联合税负的通用公式

我们现在对照个人所得税税率,结合20%和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讨论“年终奖”的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

先就“年终奖”通用公式中所需用到的相关变量,用字母表示如下:年终奖净额和年终奖账面数分别用 和 表示;用W表示自然人股东当月的账面工资额;联合税负用 表示;用t来表示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年终奖”比例。 、 、 、 、 表示的含义见表1。工资的起征点与工资扣除基数相减后的余额,我们将其定义为“工资扣除数”。在计算年终奖的计税基础时,与工资的起征点相减的数值,我们将其定义为“工资扣除基数”,表示为:

(7)

根据图2,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公式构建过程如下:根据事先确定的年终奖净额估计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倒推出年终奖账面数,并计算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和超标部分的企业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第一步,确定表1中所对应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年终奖账面数-(起征点-工资扣除基数)]÷12(8)

第二步,确定用分红净额表示的个人所得税公式。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基数、其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速算扣除数就自然确定了。例如,自然人股东“年终奖”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24000元,计税基数则为288000元(“全月应纳税所得额”×12),对照表1,这“全月应纳税所得额”(24000元)介于20000~40000元之间,那么,该自然人股东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就是25%,速算扣除数为1375元,通过计算该自然人股东的个人所得税为70625元,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所得税=计税基础×个人所得税率-速算扣除数(9)

计税基础=全月应纳税所得额×12 (10)

结合公式(8)、(9)和(10),个人所得税,用公式表示,即为:

(11)

因为自然人股东税后得到的年终奖净额与年终奖账面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年终奖净额=年终奖账面数-个人所得税

用年终奖净额表示的年终奖账面数的公式如下:

(12)

将公式(12)带入公式(11),用年终奖净额表示的个人所得税的公式,则如下:

(13)

(2)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公司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包括奖金)支出,准予扣除。

根据这个规定,“年终奖”的发放金额若在合理范围内,是准予在税前扣除的,这就不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税负。但超标的部分,不能在税前扣除。

在通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用t来表示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年终奖”比例(即超标的比例)。所以,公司发放“年终奖”给自然人股东时,在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R的情况下,超标部分要承担的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年终奖超标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年终奖账面数×超标的比例×企业所得税税率

通过带入公式(12),企业所得税用公式表示,即为:

(14)

(3)“年终奖”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确定

“年终奖”的联合税负=个人所得税+超标部分企业所得税

通过带入公式(13)和(14),“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用公式表示,即为:

(15)

由此推出,公司联合税负率公式为:

且(16)

三、“分红”和“年终奖”的联合税负及联合税负率的比较

将25%和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各档个人所得税税率分别带入公式(6)和(16),得到表2: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分红”的联合税负率分别为2/3和9/16;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大于25%时,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小于2/3;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大于20%时,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小于9/16。

比较表2中的各个联合税负率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在25%和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下分别对应了一个需要优化的区间。

需要筹划的区间一: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及其以上时,“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高于“分红”的联合税负率;

需要筹划的区间二: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及其以上时,“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高于“分红”的联合税负率。

如果公司单独用“年终奖”来回报自然人股东,所发放的年终奖账面数,使得自然人股东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落入上述两个需要优化的区间时,则公司的回报方式存在纳税优化的空间。

四、基于“分红”与“年终奖”的激励方案优化

1. 讨论个案的优化

老刘是某公司的自然人股东,该公司的平均工资为8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12月份老刘在公司的账面工资额为12000元。12月份公司准备奖励老刘500000元(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公司尚未确定采用“分红”还是“年终奖”的方式发放。

如果公司单独发放“年终奖”奖励老刘,那么用估计的年终奖账面数,比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老刘适用3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已经落在了需要优化的区间中。那么这笔钱公司单独采用“年终奖”的方式发放给老刘,不是最优方案,从减轻公司的联合税负考虑,可以采取“年终奖”与“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发放。

首先调整年终奖净额所对应的年终奖账面数,把适用的3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正好降到25%,即将老刘因“年终奖”而交纳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基数(年终奖账面数与工资扣除数的差额)除以12个月,分摊到每月后,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的“全月应纳税额”正好是40000元(彻底用足25%的税率)。

因为老刘的当月工资大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工资扣除基数为2000元,工资扣除数为0),依据年终奖净额的计算公式(12),这500000元的奖励净额,通过“年终奖”发放的数额,即老刘拿到手的年终奖净额调整为361375元。剩下的钱,公司则应按照“分红”方式发放,金额为138625元(500000-361375)。

将相关的数据代入“年终奖”的联合税负公式(16)中,即可得到,公司以“年终奖”回报老刘,所承担的联合税负为:

公司以“分红”回报老刘,所承担的联合税负为:

因此该优化方案总联合税负为:

优化方案的联合税负率为:

而单独发放“年终奖”,用公式(16)计算,单独发放“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为:

比较得出,单独发放“年终奖”( 联合税负率为 0.786),或者单独“分红”( 联合税负率为2/3,即0.667),都没有把两种方式结合发放划算(联合税负率为0.642)。

公司单独以“年终奖”奖励老刘,联合税负为:393000元(0.786×500000),即“年终奖”的联合税负率×股东的税后所得。

公司单独以“分红”奖励老刘,公司的联合税负为:333333元(2/3×500000,即“分红”的联合税负率×股东的税后所得)。

在保证老刘拿到手的税后所得固定为500000元的前提下,优化方案较单独发“年终奖”节税71958.3元(393000-321041.7),较单独“分红”节税12291.3元(333333-321041.7)。

2. 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的纳税方案优化

第一步,将全部奖励额都假设用“年终奖”发放,并参照表3确保不存在激励无效区间。以下用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激励无效区间。

某公司准备用“年终奖”回报两个在职自然人股东,老吴和老徐,两人当月工资都超过起征点2000元(两人的工资扣除数为0)。公司打算给老吴年终奖账面数60000元,给老徐年终奖账面数63000元。通过计算得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里所对应的“全月应纳税额”项目,老吴为5000元(年终奖账面数与工资扣除数的差额÷12个月),老徐为5250元。因此,老吴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5%,老徐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计算得到老吴的个人所得税为:60000×15%-125=8875(元)

老吴的年终奖净额为:60000-8875=51125(元)

计算得到老徐的个人所得税为:63000×20%-375=12225(元)

老徐的年终奖净额为:63000-12225=50775(元)

可以看到,年终奖账面数老吴比老徐少了3000元,但是扣完个税后,老吴拿到手的年终奖净额比老徐的多了350元。因此老徐的年终奖账面数处在了激励无效区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激励机制中没有考虑税收的因素,使得63000元处于15%和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的临界位置。

类似的临界位置在每相邻两档个人所得税税率之间都会存在。在考虑“年终奖”的数额时,并非越高越好,要考虑纳税所得及税率的级次变化,否则在发放的“年终奖”略高于临界值时,增加的“年终奖”尚不足以弥补增加的个人所得税税负。通过计算,可以测算出各档个人所得税税率下“年终奖”激励无效的区间。

假设月薪已超过2000元,“年终奖”账面数为 ,第一个临界点处:

即5%和1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所需要自然人股东承担的个人所的税是相同的情况,可以推算出:

其他临界点的情况以此类推。归纳得出:当“年终奖”处于税率变化的临界点时,应选择低于临界点的标准,具体见表3。一般公司的“年终奖”发放都根据考核确定,不能随意改变应该奖励的数额,所以应将年终奖账面数调低的部分以“分红”的形式发放。

第二步,试算。如果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在需要筹划的两个区间中,那么方案已为最优,不需要进一步筹划;否则,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拆分奖励额。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年终奖账面数应分别分配为: ; ,年终奖净额应分别分配为: ; 。即确保“年终奖”用足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时,确保其用足25%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时,确保其用足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剩下的金额通过“分红”的方式发放。

五、结论及建议

1. 奖励净额确定的筹划

筹划思路:不改变奖励净额,改变奖励方式,使得公司的联合税负率小于相应情况下单独“分红”的联合税负率。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筹划方式具体见表4。

2.奖励账面数额确定的筹划

筹划思路为:不改变奖励的账面数额,改变奖励的发放方式,使得企业所承担的联合税负率最小。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和20%时,分别应采用的筹划方式具体见表5。

3.建议

(1)建议先确定税后自然人所得净额,然后选用级次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试算,倒算出账面数。防止税前金额盲目选取,使得账面数正好落入临界范围,造成账面数高而税后所得低的无效激励现象。

(2)分配奖励额时,建议做好联合税负率的测算和控制工作。

(3)如果公司所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不是20%和25%,“年终奖”和“分红”的发放额度受限,那么公司在“选用”上述优化方案时,应修改标准值,以求联合税负相对最小。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计算范文 下一篇:企业所得税税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