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期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2 04:43:33

高二上期学习总结

高二上期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 教学探索 语文素养

所有的语文学习者似乎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困惑,那就是语文似乎永远不能带给我们阶段性的满足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似乎也一无所得,平静的如一汪湖水。其实,我们所谓的一无所得,更多是功利性的收获和满足:一次考试的高分,名次的跃升等等。当语文成绩经常在一个地方徘徊时,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然而这正是语文的不同,它不同于数理化知识定理公式的运用,它缺少具体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更多的是感悟,是理解,是思辨。

我们可能感觉不到自己的提高,但其实我们已经提高了,我们提高的正是我们的语文素养。翻开每一篇经典的语文名篇,和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字语言对话,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俗气的小孩子了,提起笔来,你会很自然地遣词造句,斟酌着用优雅而摒弃粗俗;一个个朝你走来又相视而过的历史人物,那样鲜活而个性,他们或惊世骇俗,可歌可泣,或优雅从容,知趣高雅,或身份卑微,却名垂青史,或文章传道,布施大爱,他们遥远却又真实,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历史,他们让你在无形中感受到魅力,感受和衡量理想的高度,标尺的准则,让你无意识地与之看齐;那一个个你积累过的词语,一个个你练习过的字,一篇篇你写过的日记也成了你的脚步,成了你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成了你叩问心灵,洗涤灵魂的圣水,你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然提升!

所以,我们不必困惑,我们只需思索,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在看似不经意间,促进学生成长。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条路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起来,我们发现语文活动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通过有效开展语文活动,能够深层次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促使学生语文素养日臻充盈而完美。

一.语文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生活即语文”,学习语文的人应该要有大语文的概念,敞开门来学语文,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有限的课堂和必修与选修的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学习语文的形式是多样的,语文的内容也是丰富的。我们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践行的。比如:

1、我们每年都会在暑假开展“啄木鸟行动”,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句容的大街小巷去挑出各个门店招牌和广告中的错别字,进而在高三学习“字形”知识点时我们会把他们的成果进行展示,并鼓励所有同学提供新的发现,进行补充完善,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兴趣盎然,参与的积极性极高,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他们的识记和书写规范的现代汉语的能力;

2、每年我们语文组会和团委合作,进行“经典名篇诵读竞赛”,经过学生自荐、小组评议、班级审核、年级推荐、全校决赛等多个环节的筛选,几乎所有同学的诵读热情都得到了激发,他们使用普通话的习惯也获得了培养,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也经受了经典的熏陶,他们审美的能力也获得了提升;

3、我们创建了晨光文学社,依托社团,辐射全校学生,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通过名师讲座的形式,我们有序的对学生开展了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相关知识轮训;通过文学沙龙的形式,我们自由地交流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心得和体会;通过校刊《晨光》的编辑和出版,我们提升了社员的创作、编辑、美工等方方面面的能力;通过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的机会,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发掘和培养了一大批有创作潜力的写作好手。团结在“晨光”的周围,我们彰显了语文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学生关注语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尤其是作文的写作中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4、我们在每个班级都倡导设立“流动图书室”,由有条件的学生提供自己暂时用不上的经典名著,由课代表统一登记管理,在班级形成“流动图书室”,让同学人人有新书可看;我们还在班级倡导设立“涂鸦墙”,鼓励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佳作贴在墙上,鼓励更多的学生用“即时贴”在文后跟帖点评;我们在每个班级每天进行课前5分钟演讲,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家事、国事、天下事,用自己的心、眼冷静观察,用自己的笔、嘴深度评价。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我们激活了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良性的竞争中,同学们在语文这条路上兴趣盎然的越走越远。

5、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和期末都会进行相关内容的知识竞赛,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张榜表彰先进,在同学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促进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语文活动三年一体,科学规划

语文活动的本质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也容易让我们在热闹的外表下追求形式的花哨,却忽略了本质的偏移。这就需要我们必须静下心来,三年一体,科学规划。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规划:

1、“啄木鸟行动”放在每年的暑假,假期结束进行汇总,交由高三语文备课组在学习“字形”知识点时使用并完善;

2、“经典名篇诵读竞赛”每年和团委结合五四青年节庆祝活动开展,由学生自荐、小组评议、班级审核、年级推荐、全校决赛等多个环节组成,历时2周;

3、晨光文学社按照文学社章程完善成员补充、组织构建;每学期按学期初的计划开展各项活动,期末及时总结;每学期出版不少于一期的校刊“晨光”;

4、名著的阅读,我们统一安排在中午静园前半小时,高三年级还在每天下午安排了20分钟的晚读时间,每学期开学和期末我们还进行相关阅读内容的知识竞赛。具体阅读内容我们三年一体规划,按照下表来实施:

时间 内容

高一上 《三国演义》《呐喊》

高一上寒假 《红楼梦》(建议收看央视老版电视剧)

高一下 《红楼梦》《老人与海》

高一下暑假 《家》《边城》

高二上期中考试前 《欧也妮·葛朗台》《雷雨》

高二上期末考试前 《女神》《哈姆雷特》

高二上寒假 二读《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

高二下期中考试前 二读《雷雨》《呐喊》《女神》

高二下期末考试前 二读《边城》《哈姆雷特》

高二下暑假 二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家》

高三上 三读《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

高三上寒假 三读《雷雨》《呐喊》《女神》《边城》《哈姆雷特》(建议学生搜索、观看《百家讲坛》关于三国、红楼的相关节目)

高三下 三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家》

5、写作的训练:①高一我们是记叙文训练,记叙文强化片段练习,先片段练习,后整体练习。片段练习先学习景物描写后人物描写最后学习语言的美化。计划以半学期学习写景物,半学期学习写人物,以一学期学习美化语言。同时贯穿高一学年的是指导学生阅读贴近生活热点的评论,指导学生深刻思考生活,深刻学生的思想,做好剪贴工作,为议论文写作做铺垫。②高二我们是议论文训练,议论文训练以模仿为手段,指导学生在思想和语言两个方面不断推进。让学生先有“打造”文章的意识,继而指导学生要有强烈的扣题意识,继而在扣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来行文,继而指导学生具有“凤头猪肚豹尾”的意识,继而指导部分学生具有“深刻性”。同时贯穿高二学年的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演讲,让学生能够把对生活的思考有序的用语言表达出来。③高三我们鼓励学生在文体上“扬长避短”,发挥所长。同时,我们也训练学生能针对不同命题要求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美化上能有一到两项的突破。不可忽视的是,“课前5分钟演讲”也要贯穿整个高三学年,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关爱自己,深刻学生的思想,优化学生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不必困惑,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多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会从中得到满足感的。

高二上期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一、筛选课外书,拟定阅读书目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有目的、有类别、有选择、带着问题的阅读,发展到有创意、有合作、有个性的阅读;在方法的运用上,要通过感知、联想、思维、记忆、迁移等心理活动,发展到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等行为活动过程。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建立自己的阅读范围、阅读方向。

教师要对高中三年的课外阅读量做到心中有数、整体规划。如高一入学时,可以让学生每人拟出10本自我推荐读物。一则摸摸底,看看学生层次,喜欢读什么,又读了些什么;二则可以从中筛选一些好的书目。然后,教师再结合语文必修课文和高中生必读篇目,分人文、社科两大类各推荐20本书,作为高一的课外阅读书目。学生可依照书籍所涉及的内容、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进行选择。到了高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和选修课程的加入,以及学生个人思想的成长、成熟,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看一些中外经典名著,鼓励他们阅读长篇小说、名人传记等。到了高三时,由于学生的高考压力增加,教师要引导他们合理分配时间,并结合高考现代文、古文阅读,给学生提供一些散文集和短篇小说,以供选择。

要充分保障阅读时间,并对阅读做不同层次的要求。阅读时间可以控制在每周两个课时左右。同时,对于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可读《诗经》《论语》《孟子》或一些短小浅显的文言文;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阅读一些浅易的常规现代文读物。

二、读、写、说并用

教师可以把摘抄环节融入阅读活动中。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及时抄录下阅读过程中有感触的词句和捕捉下自己精妙的灵感。每过两周,教师可收上本子来检查,以此可发现学生那灵动的思维。

实际上,分享、总结更能让学生吃透文本,所以,我们不妨把阅读课扩充一下: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还要让学生写一写,更要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可把学生以4~6人分成一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总结本段时间所看的文章有什么特别值得推荐的,并做好笔录,作为小组成果。在每月一次的阅读分享课上,教师可让各小组代表发言,把本组意见进行整合,向同学们介绍本组阅读过的有意思的书籍,或是印象深刻的文章。包括介绍文章大概内容、文章的作者、感受深刻的语句、对自己的影响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但前提是语言要清晰、流畅、言之有理。课后,各组整理上交小组笔录,由教师对各组阅读情况评出等级,写出看法和意见。

三、教师适度参与和引导

教师要依照学生的理解水平、年龄层次,对阅读进行长远的规划,并为学生做好点拨。

在阅读的内容方面,教师可让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阅读的程序来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爱好、阅读习惯等方面要做深入的了解,师生间要多次磨合,并在必要时由教师加以画龙点睛。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要能在关键处给学生以精妙的指导和点评。为达此目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的阅读活动,加入学生的共同讨论中,并且和学生分享曾经阅读过的一些作品。

为将分层次阅读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可采取给学生推荐文章的形式来布置阅读活动。对低段学生(高一到高二上期),可先选择现当代通俗易懂的散文(如冯骥才、余秋雨、林清玄等的作品),当堂诵读并且由学生来介绍作家、分析作品。让学生明白,选择这些书籍的阅读价值在哪里,以及分析文章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慢慢地,我们便可以加大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数量,引导他们逐步阅读和品评《红楼梦》节选、《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刺客列传》《小窗幽记》等,让学生不再对文言文心存恐惧了。接下来,学生可结合课本中每一单元的阅读提示,以及每册书中的“写作口语交际”,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朱自清的《阿河》、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而对于中高段的学生(高二下到高三),我们则可推荐一些有争议的作家的作品,如王小波、贾平凹、路遥、李敖等的作品,让学生学会思考、辨别和评论。

可见,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既要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和形式,又要给他们明确的阅读导向和指导。

四、发挥图书馆及其他途径帮助学生阅读

图书馆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优化学生的阅读品位等方面的功效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学生对图书馆常存“敬畏”之心,他们常常害怕图书馆给他们“制造”阅读的负担。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树立“开卷有益”的积极价值观;同时,学校要在图书的结构方面予以优化,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见到更多更好的“够胃口”的书籍。为了能够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图书馆链接起来,教师可尝试将阅读课的阵地转移到学校阅览室;用PPT向学生介绍公共图书馆的位置和有关设施;利用学生对重点大学的好奇心,推荐他们去大学的图书馆阅读。

假期期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整,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好好利用这个时间,则会事半功倍地进行阅读。教师切不可给学生留繁重的语文作业,而是要在放假前写出一些需要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籍,标出重点,让学生去认真品读,并且强调,开学后以上课交流的形式检查阅读的效果。实际上,只要学生去阅读了,不管他是精读还是泛读,甚至哪怕是浏览一下,都比“做过即忘”的题海好得多。

由于社会上的书籍良莠不齐,很多家长又因不懂筛选书籍和科学引导自己的孩子,便一律将社会上泛滥的图书视为洪水猛兽。这时,教师就要从中沟通,比如可在家长会时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把发给学生的书目也印制给家长,和家长分享学生的阅读随笔、摘抄,表扬阅读中进步较大的学生等。

高二上期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重要任务。新的学习方式和艺术,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用这种新经济时代对学习的要求,迎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新多年来教学中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引发我们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对探究学习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对探究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模式与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探究学习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其它研究方法。采用按常态编班,不随意增减课时,在正常教学状态下进行研究。

实验对象:广东仲元中学1999级高二(4)班为实验班,高二(3)班为对比班。

四、实验过程

1、假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之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进步。

2、变量

自变量:探究学习

因变量: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选择的两个班学生来源均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相当;教师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相同;测试标准相同;排除家庭辅导、个别辅导等。

3、实验过程

(1)确定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堂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五个基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第一主体,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为第二主体 ,以探索数学问题、欣赏理解数学为中心,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探究学习过程可以不同。

第一环节:引入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一方面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问题情境最终必然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环节:实验探求。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应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三环节:发现结论。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第四环节:论证结果。用数学推理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H性。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2)应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我们用课题“轨迹的探求”说明实验过程。(细节略)

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与DE的交点为F,当D在圆A上运动时,我们来看看点E的轨迹。

教师用几何画版演示轨迹,当学生看清轨迹时,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当学生完成论证后,教师提出问题:想知道点F的轨迹吗?会是怎么的呢?(第一环节)

生:还是圆。

师:是圆吗,用几何画版试一试。(第二环节,学生开始试验)

生:是椭圆。

生:是双曲线。

生:是一个点。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说出各自的理由。

生:当C点在圆内不与A点重合时是椭圆;当C点在圆外时是双曲线;当C点在圆上时是A点;当C点与A重合时是圆。(第三环节)

师:能证明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第四环节)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要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并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刚才的探求中可看出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探求和论证的思维方法,你们还想进一步看看别的点的轨迹吗?(第五环节)

可能的问题:

问题1:在直线EF上取一点S,探求点S的轨迹。(圆)

问题2:在直线CD上取一点T,过T作CD的垂线TQ,与直线AD交于Q,探求点Q的轨迹。(鸭蛋形)

点评:我们知道,探求一个点的轨迹,思维的出发点主要是两个,一是找出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二是找出影响动点变动的因素,而这一节课从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中,使学生明确了探求点的轨迹的途径,初步理清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六、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的对比实验,两年来,完成了本课题的理论构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四次数据测试和分析。

表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80分)

班级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58 53 57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62 53 60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68 53 62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70 53 63

说明:1、分班是按学生总分高低搭配分班,不含人为因素,师资调配也是相同的。

2、为实验数据的可比性,N值是取实验开始时两班中人数较少的数,人数多的班级去掉排名在后的数(以后数据均不含这些学生)。

表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160分)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120 53 118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123 53 121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143 53 124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154 53 126

表3、考试成绩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高分段人数 N X 高分段人数

高一下期期末 53 78 4 53 77 5

高二上期期未 53 75 3 53 79 3

高二下期期末 53 80 6 53 73 4

高三上期期未 53 115 6 53 108 3

高三高考成绩 53 603 8 53 596 5

说明:高一至高二下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00分,高分段分数为90分以上;高三上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50分,高分段分数为130分以上;高考为标准分,高分段分数为700分以上。

表4:表3中数据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变 异 来 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 间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 171.88 1 172.8 6.73 显著

组 内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内) 204.61 7 24.82

总 变 异 377.49 8

表5:被试班起点水平成绩比较表(高一期末成绩)

统计量班级 N X δ 各档次人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班 53 78 13 4 7 15 18 9

对比班 53 77 14 5 7 14 19 8

T=0.42<1.96, 无显著差异

表6:被试班实验结束成绩比较表(高考成绩)

统计量 班级 N X δ 各挡次人数

800-900 750-799 700-749 600-699 550-599

实验班 53 603 13.4 1 0 7 13 22

对比班 53 596 14.5 1 4 12 23

T=1.97>1.96,效果显著

表7:实验班实验前后成绩对比表:

统计量 优秀面 优良面 合格面 困难面 最高分 最低分 极差

80-100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前 25.5% 26.3% 33.7% 14.5% 95 42 47

实验后 43.6% 33.7% 14.5% 9% 813 450 32

从上列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实验结果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其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也无显著差异,但一年后,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已经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特别是学生在处理开放性问题中独创性能力显得更为突出。显示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实验班原水平甚至第二次水平与对比班并没有明显差异,但第三次测试后上升的幅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实验因子的持续效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其它科的影响

从成绩表格中我们还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实验后的第一次考试,试验班还落后于对比班,这应当是实验班的学生不适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所至。但一年后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整体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上,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从高考高分段人数的差异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不高的学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大面积优生出现的成因,我们认为是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各项能力又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促进了各科的平衡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实验班学生各科的高分人数显然优于其它班。此项实验的结果完全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探究的教学和学习对本学科及其它学科成绩带来积极的影响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了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说。

七、讨论

1、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2)问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是多种结论的,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所确定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探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业成绩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好,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例外的学生,其原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二者的总体一致性。本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看法。

高二上期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也不甘示弱。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一门自然学科。为了与社会发展以及新教学理念接轨,现在教改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改革的主要内涵应该是教育向着培养具有理论型尤其是创造型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化。这样一来,在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造就出一批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需要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如何根据教材采取正确的教学途径和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成了教师肩上的重担,在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发挥自然学科优势,加强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已安排了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达一百多个,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为“化学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官”,所以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已学化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验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就对我们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基础知识与化学实验的讲解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一些在课堂中无法操作的演示实验(如产生有毒气体,损害学生健康,严重污染空气的气体),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形式或挂图的形式进行教学,切忌造成强硬灌输化学知识,以及无法涉及知识的教学过程和取得知识方法的被动局面,对一些较复杂的而且应用广泛的化学实验,只是纸上谈操作,嘴上讲步骤的“空对空”的教学方式,应该是逐渐淘汰的。1、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对自然学科的学习,应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切忌纸上谈兵,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所做化学实验的方法,都是依赖基本化学性质和基本原理为依据来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然而这些操作步骤所产生的效果,只有借助科学仪器才能便于观察其产生的效果。虽说“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无论是感性材料的获得,还是理性认识的检验和物化,都离不开科学的仪器。自然学科(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等)教学如果没有较好的实验教学来陪伴,就不能将学生学到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也只能是囫囵吞枣,如此而已,无法对仪器的使用过程和特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更谈不上深入思考和在此基础上创造发展了。因此,化学教学应以实验教学为基础,注重学生实验思维的培养,这才是真正体现与素质教学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2、借助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创造能力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科学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科学知识,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指导今后的生产实践。因实验教学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够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使实践和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强化实践对象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或运用。离开了实验教学或把实验教学简单化,就谈不上让学生从实践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了,也就偏离了现在教学改革的办学素质,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使学生出现高分低能,勿必将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再持续下去。3、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措施(1)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人翁,让他们多动手操作,多用眼观察,多动脑思考,重视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实验室内的指导性实验等。(2)想方设法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可利用一种实验让学生探讨多种实验途径。其目的是让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3)加强实验操作考核,检查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对化学实验充分重视起来。

二、灵活运用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被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它的弊端,但不等于教学没有规律可循,也不等于教学中可以随心所欲,更不等于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要完全对立,严格地说应该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吸取精华,排除糟粕,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是个教学方法问题,是教学实践活动。实践目的产生、内容以及目的的实现,都必然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自生的。在传授化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选择一定的教学形式。1、教学原则的探索在化学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形式首先应该明确几项原则:(1)不能脱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2)在原有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原则。(3)不能脱离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原则。在这三条原则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化学教学形式。2、运用教学规律,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学习呆板、枯燥,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1)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2)不断寻找学科规律,尽可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3)除了指导学生化学实验外,也要将化学理论教学与直观演示教学相结合,演示条件不充足的实验可以采用模拟、挂图、模型等方法增强学生对化学抽象概念的理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4)在布置作业方面应将讨论、自学、运算、小制作、课外小实验等练习方法运用到各个教学阶段中。(5)善于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寻找化学规律的方法及用辩证观点接受新知识的思索。

三、善于总结归纳,启发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化学的学习方法

高二上期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团结—批评—团结 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90年全国高考题】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2001年12月10,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回顾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的困难是中美谈判。中国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国。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002年某市高二上期期末统考题】

对于上述题目,运用“咬文嚼字”的办法,把材料中的词句转换成“政治术语”,就能比较好地作答。材料中,①“成为了”“发展”发展的观点;②“艰难”“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观点;③“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④“也”“联系”联系的观点;“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⑤“双赢” “共存” 对立统一的观点。⑥“利、弊”“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⑦“利大于弊”两点之中有重点的观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第二课写到:“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市场调节实现的”。因为“主要”对应“次要”,所以,课本上那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市场调剂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实现方式。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另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实现方式呢?——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初步地、灵活地把握了市场调剂和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

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例如,“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是一句黑体字,是重点知识,是一个重要观点。在这句话中,是“一种”,不是“唯一”。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场调节”外,那还有“宏观调控”。是“有效”,不是“无效”,是“优化”,不是“劣化”。通过这样的分析,对“资源配置”就有了一个全面的映象、对“市场调节”就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第四课的引言。这个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话是:“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各个行业分 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引言的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讲了三层意思: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细胞;二,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三大产业;三,第三课(企业)和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因此,我们不要忽视每一课的引言。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10、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1、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12、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政治意识。

政治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政治课源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或用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去说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能把政治课本教活,把政治课本读活。

14、联系自己的生活情况——加强说服力。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5、联系教材提供的材料——熟悉教材。

  专家在编写政治课本时,为了证明所叙述的观点、原理,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画、语录、谚语、名言警句等。不管这些材料是否过时,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把课本正文中的观点与这些材料进行联系、思考,这样能熟悉课本,加强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

16、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点——拓宽综合视野。

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政治课本上的内容;用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去解释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够突破难点,培养综合能力。我们的政治学习应该有这方面的大视野。

17、概括段意——培养概括能力。

一个段落,往往就讲解一个问题。概括段落大意,不仅能理解知识,还能培养概括能力。政治课文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由几个不同但又相联系的句子组成。一般地,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该段的段落大意或观点。在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应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但有时整段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这时,就要求我们用精练的一个词或句子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

来。这样,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例如,对于现行的高一政治教材:“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一段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通过“概括段意”的办法,就能得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个问题。

18、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课本在知识的叙述上,有时对一个问题的讲解往往要从几个层面或从几个角度去进行。我们应该逐层逐层地深入理解。

例如,对于现行高一政治课教材,我们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之后,应该紧接着思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哪些表现呢?”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回到教材的那个自然段中去进行层次分析,很快地,完整的答案就会出来:①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③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关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通过阅读掌握了。

19、构建图表——帮助记忆。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也有其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图表,把“厚书”变成“薄书”,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方法。

但要注意,这一步与前面的方法是不同的。它不是钻研理解知识的细节,而是侧重与整理知识体系。这一步,必须自己动手,不能把参考书上的知识结构图表照抄一遍。通过总结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图表,不但可以从头到尾地把知识复习一遍,还培养了动手能力。

20、理清线索——减轻记忆负担。

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节、每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的线索,理清线索,从宏观上掌握知识。

如,高一的《经济常识》(上、下册),全书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依“市场经济一般——市场经济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三部分来编写的。一、二课为基础部分,包括商品经济基本理论、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至八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内容。(上下册)全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经济关系及其调节。所以,教材在横向结构上,介绍了:市场客体、市场主体、市场构成、市场法规、宏观调控等市场经济的五大构成要素;教材在纵向上,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特别是居民个人)为中心,介绍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四大环节。

21、易混归类——培养辨别能力。

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这种题目的难度较

大,只有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才不容易做错。例如,关于价值的表现形式的问题,高一课本有两处,是分别出现的。一处是“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另一处是:“价格是 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记得上海市在单独命题高考时,就在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上曾经考过一道选择题,结果,得分率很低。又比如,《政治常识》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种说法,虽然都是“代表大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种说法,分别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

在学习中,对类似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辨别,并进行练习。在新课学习时,要对前面的旧知识与刚学的新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其区别。学完一册后,应该对全本书中与同一个词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如关于“表现”、关于“基础”、关于“条件”、关于“制度”等等)。这样,不但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2、“浓缩”知识——便于记忆。

作为教材的课本,在阐述理论问题时,当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力求作到全面。在对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叙述时,又必须“摆事实,讲道理”,力求作到深刻。在每一句话的表述上,还必须清楚明白,力求作到准确。这样一来,对于一个问题,教材就可能出现较大的篇幅,看上去比较“繁杂”。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发展农业”部分,一共12个自然段和一个资料卡。这么多的篇幅,实际上就讲了一个问题:我国农业的出路——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而且,教材对这个问题的每一个要点首先都是使用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来表述,然后又用一个自然段进行阐述,再用一个小字的自然段来对其补充说明。初学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好象是“雾里看花”、“大海捞针”,记忆起来很费劲。

上一篇:新老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公司培训学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