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01:52:54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推断题解题策略解题思路

一、从高考命题角度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当中,作为选修部分,通常只会出现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且考查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固定,包括以下几点:①有机反应类型的名称;②有机物结构当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名称;③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定或者对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进行书写;④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述知识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因此,要正确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从最基本的羟基、醛基和羧基等重点的官能团入手,掌握基本结构和性质关系,并从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质引申出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性质入手,逐步掌握官能团的引入、保护和移除,以及碳链增减知识,等等,从而利用这些综合知识对有机合成进行合理分析和正确认识,达到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分析

(一)推断题知识点总结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的各类烃,以及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结合类似原理对上述知识进行应用。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如乙醇、乙醛、苯酚)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团的运用,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和属性。再次通过以上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最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合物的不同属性,进行区分、鉴别、提炼和推理未知化学物质的结构,综合各种化合物的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相应化学结构简式的生成物。

(二)推断题考点透视

有机框图题是高考的常考题目,一般情况下占理科综合试卷的14-15分,判断反应类型的试题占3分;写出指定有机物中官能团及其名称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学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占3分;答出起始反应化学物的分子或者结构简式占3分;答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占3-4分。有机化学物质的推断题通常有下面几种类型:①由分子结构推断化学有机物;②由化学性质推断化学有机物;③由化学实验推断化学有机物;④运用计算推断化学有机物。

(三)推断题解题策略分析

化学有机物推断的解题思路分为顺延推导法、逆向递推和论证猜测法。顺延推导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顺序或层次为解题突破口,运用正向思维层层递进式分析推导,逐步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将最后的化学物质作为突破口,向上逐步推导,最后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是化学有机合成推断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论证猜测法是依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做出假设,然后运用归纳、猜测、选择等方法,确定合理的假设区间,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得分,有必要将化学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类型归纳总结出来。以醇为例,类型一通常为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物是醛(或酮)和水,在这一类型的辨析过程中应注意如果B仍然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试剂反应,则说明B一定是醛,而A则为伯醇,否则,说明B一定是酮,而A为仲醇。类型二是消去反应,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三键,消去一个羟基可以引入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消去两个羟基可以引入两个碳碳双键或者引入一个碳碳三键。类型三是酯化反应,生成物常见为链酯、环酯、聚链酯和水。这种类型中应当注意α―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六元环酯(分子间酯)或三元环酯(分子内酯):β―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八元环酯(分子间酯)或四元环酯(分子内酯)。

三、推断题中常见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机推断题时,需准确把握解题着眼点,根据有机物性质对官能团进行推断,由于有机物的官能团通常具备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这些信息均能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发生银镜反应的通常都含有醛基,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则分子中含有羧基,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就一定是卤代烃或者醇。在解题过程中,反应条件也常作为解题突破口,如“光照”则发生取代反应,“NaOH醇溶液,加热”则是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浓硫酸,加热”可以是物质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也可以是醇发生消去反应。还可根据相关数据对官能团的数量进行推断,例如:每1mol氢气的产生即对应2mol羟基,每2mol银的生成则对应1mol醛基,等等。此外,可利用化学产物对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为羧酸或者醛的羟基一定处于链端,而能被氧化为酮的羟基则一定处于碳链中间,无法被氧化的羟基碳上一定没有氢原子存在,这些知识均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理清解题思路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正确解有机推断题。综上所述,在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过程当中,需重视审题环节和分析题意环节,以反应物定量变化、官能团变化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题眼”作为突破口,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算实现解题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庆涛,徐以杰.有机推断题专项突破[J].新高考:理化生,2012,(4):26-29.

[2]陈禧音.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思路[J].大科技,2015,(16):29-30.

[3]樊艳平.“有机化学基础”选做题的解题策略及预测[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高三版),2014,(6):38-39.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推断题 解题策略 解题思路

一、从高考命题角度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当中,作为选修部分,通常只会出现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且考查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固定,包括以下几点:①有机反应类型的名称;②有机物结构当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名称;③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定或者对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进行书写;④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述知识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因此,要正确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从最基本的羟基、醛基和羧基等重点的官能团入手,掌握基本结构和性质关系,并从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质引申出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性质入手,逐步掌握官能团的引入、保护和移除,以及碳链增减知识,等等,从而利用这些综合知识对有机合成进行合理分析和正确认识,达到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分析

(一)推断题知识点总结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的各类烃,以及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结合类似原理对上述知识进行应用。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如乙醇、乙醛、苯酚)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团的运用,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和属性。再次通过以上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最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合物的不同属性,进行区分、鉴别、提炼和推理未知化学物质的结构,综合各种化合物的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相应化学结构简式的生成物。

(二)推断题考点透视

有机框图题是高考的常考题目,一般情况下占理科综合试卷的14-15分,判断反应类型的试题占3分;写出指定有机物中官能团及其名称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学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占3分;答出起始反应化学物的分子或者结构简式占3分;答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占3-4分。有机化学物质的推断题通常有下面几种类型:①由分子结构推断化学有机物;②由化学性质推断化学有机物;③由化学实验推断化学有机物;④运用计算推断化学有机物。

(三)推断题解题策略分析

化学有机物推断的解题思路分为顺延推导法、逆向递推和论证猜测法。顺延推导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顺序或层次为解题突破口,运用正向思维层层递进式分析推导,逐步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将最后的化学物质作为突破口,向上逐步推导,最后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是化学有机合成推断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论证猜测法是依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做出假设,然后运用归纳、猜测、选择等方法,确定合理的假设区间,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得分,有必要将化学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类型归纳总结出来。

以醇为例,类型一通常为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物是醛(或酮)和水,在这一类型的辨析过程中应注意如果B仍然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试剂反应,则说明B一定是醛,而A则为伯醇,否则,说明B一定是酮,而A为仲醇。类型二是消去反应,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三键,消去一个羟基可以引入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消去两个羟基可以引入两个碳碳双键或者引入一个碳碳三键。类型三是酯化反应,生成物常见为链酯、环酯、聚链酯和水。这种类型中应当注意αD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六元环酯(分子间酯)或三元环酯(分子内酯):βD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八元环酯(分子间酯)或四元环酯(分子内酯)。

三、推断题中常见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机推断题时,需准确把握解题着眼点,根据有机物性质对官能团进行推断,由于有机物的官能团通常具备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这些信息均能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发生银镜反应的通常都含有醛基,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则分子中含有羧基,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就一定是卤代烃或者醇。在解题过程中,反应条件也常作为解题突破口,如“光照”则发生取代反应,“NaOH醇溶液,加热”则是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浓硫酸,加热”可以是物质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也可以是醇发生消去反应。还可根据相关数据对官能团的数量进行推断,例如:每1mol氢气的产生即对应2mol羟基,每2mol银的生成则对应1mol醛基,等等。此外,可利用化学产物对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为羧酸或者醛的羟基一定处于链端,而能被氧化为酮的羟基则一定处于碳链中间,无法被氧化的羟基碳上一定没有氢原子存在,这些知识均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理清解题思路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正确解有机推断题。

综上所述,在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过程当中,需重视审题环节和分析题意环节,以反应物定量变化、官能团变化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题眼”作为突破口,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算实现解题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庆涛,徐以杰.有机推断题专项突破[J].新高考:理化生,2012,(4):26-29.

[2]陈禧音.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思路[J].大科技,2015,(16):29-30.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问题支架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43-02

1 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铺开,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来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学生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会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内化新的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持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2 支架式教学实践探索

支架式教学促使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立问题支架,让学生在问题阶梯中步步深入,不仅能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到高二必修4中有机物时,由于高一教材中对有机物的内容教学要求比较低,当高二讲到这一部分内容,特别是讲到重要的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时,很多学生感觉知识很零散,涉及的内容多,做题目时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很难形成整体的印象。因此,我按照以下步骤,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式支架,使学生对有机物的有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2.1 搭脚手架

在讲述重要的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时,我引导学生复习:我们学过的有机物有哪些?各自的官能团是什么?有机物的性质与官能团有什么关系?紧紧抓住官能团的变化,来分析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先对有机物之间的转化有简单的回顾和初步的印象。

2.2 进入情境

我先以一道题目入手,围绕题目,分析哪些物质能够水解,且水解产物之一可以连续氧化,各物质的类别是什么,A和C碳原子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各物质的类别

X属于 A属于 B属于 C属于

2.3 独立探索

复习学过的主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研究:先研究主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再研究关键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研究重要有机物之间转化关系,在研究重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时,让学生动手写出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官能团变化以及反应类型。通过以上研究,学生对重要的有机物之间转化关系有了清晰的印象,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实现以下转化关系的途径和反应类型。1)从溴乙烷到乙酸乙酯2)从溴乙烷到二溴乙烷3)从溴乙烷到乙二醇4)从溴乙烷到乙二酸乙二酯。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如何从单官能团转化到双官能团,如何从知识网络中提取解题的相关信息。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深入,对重要的有机物之间转化的反应类型以及转化的途径都有了更加完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图。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4 协作学习

化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对例题中的转化关系的分析,反应类型以及各物质的类别的判断,学生已经对有机推断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例题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变化,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并写出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变化1:X的分子式为C3H6O2,可不可能?

变化2:X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变化3:X的分子式为C10H20O2

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在做有机推断题时,抓住有机物之间转化过程中的官能团变化以及反应类型,学会从特殊的化学性质入手,再通过以下两道题目,进一步学会从特殊的分子式入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变化4:X的分子式为C4H4O4

变化5:X的分子式为C14H12O2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暂时的管理者,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一直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展开,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了“支架”。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逐步地将学习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

2.5 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做到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重点是:是否弄清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路线及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能不能学会从特殊的分子式或特殊的性质入手,推断出各自的结构简式。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小组评价重点是,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是否高涨,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自己是如何吸收他人有价值的观点的。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强化练习来检测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掌握做有机推断题和有机合成题的方法。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意义建构,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同时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支架式教学的反思

“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支架式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准确把握支架的内涵

教师提供的帮助必须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这是支架的“放置”的地点问题。支架的出现不但要把握时机,还要设置恰到好处。其实支架有时仅仅就是一个暗示、一段话或一个简单的表格,只要我们设计得当。

第二,准确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积极地建构知识过程,从而把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从较低水平引导到较高的水平。

第三,灵活的应用

教学策略之间、支架类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有时一个问题解决中会用到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通过搭建支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探索难度,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的主线,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续润华.,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3):3-4.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4篇

一、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降低思维难度

有机物结构复杂,空间构型、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图形、动画等各种软件制作的课件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展示给学生。例如:讲甲烷的空间构型时,学生总不理解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如果有个空间构型,学生通过甲烷模型的旋转,很容易理解它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结构。在讲解碳原子共平面、共直线时,可以用多媒体制作出它的立体效果,学生可以直观的知道答案从而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空间构型。

二、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消除实验隐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机反应与无机反应有所不同,有机化学实验多,实验时间长,有毒物质较多,副产物多,实验现象不明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讲解苯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吉化工厂事故的图片看到硝基苯及苯对环境的危害,可以通过动画看硝基苯和三硝基甲苯制作过程,我们可以用模拟动画看到TNT的爆炸场景,让学生对炸药的用途有深刻的印象。在橡胶的生产中,由于实验时间长,我们可以用设计工业流程让动画在5分钟内看到几天的实验效果,学生从感观上有了认识,记忆就加强了。

三、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动画,突破教学难点

有机反应原理多,如何去判断反应的历程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时常因为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无法直接观察而导致难以领会,笔者采用三维动画模拟有机化学反应历程,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例如:在讲乙醇与乙酸反应的原理时,

是酸脱-OH醇脱-H呢,还是酸脱-H醇脱-OH呢?通过三维动画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再延展其它的醇和酸,这样学生掌握了原理,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四、多媒体创设学习情景,联系生活

六大营养素、生活中居室的污染、白色污染等,学生都有所了解,但课本上的内容比较空洞,学生仅仅靠阅读课本很难对生活中的化学有深刻的印象,而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课堂教学相对枯燥,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找污染造成危害的录像,找生活中各种疾病与营养素关系的资料,使抽象的内容生动、具体、形象的表现出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意识,思考“为什么先进国家使用了可降解塑料,而我们却仍在制造白色污染”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科学化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中的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有机物的概念和它们的性质。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必修2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必须理清两者的关系,调整与整合授课内容。

一、用官能团作为桥梁,用典型有机物作载体整合课本内容教学

1.烃的性质

我们还是先学习最熟悉的甲烷,从甲烷的性质入手,过渡到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再从乙烯开始,到乙炔,归纳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再过渡到苯的性质,苯的同系物命名,芳香烃的性质。因为苯的性质比较特殊,它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所以它既有饱和烃的性质也有不饱和烃的性质。学生学完了烷烃与烯烃后再学苯的性质就相对容易掌握。

2.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

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主要是官能团的性质,也可以说是烃的一些衍生物的性质,学生刚学完烃的性质,现在再接着学习这些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不会太陌生,教学内容上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醇的性质以学生熟识的典型的乙醇(酒)入手,从乙醇的7个特殊性质引申到醇的同系物的性质也就是羟基链在链烃基上的性质,自然就过渡到羟基链在苯环上酚的性质。

按照醇的氧化得到醛,醛的氧化得到酸,酸与醇的反应得到酯,这一线索就把醇、酚、醛、羧酸、酯的知识连成了一条线。但要注意的是学到这里时,不要把油脂一并学习,让它放到选修5的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时与糖类,蛋白质三个一同学习,这样既能分散难点,又能让知识更有系统性。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也提出为什么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呢?烃与卤代烃不是很自然过渡吗?课本选修5第二章的标题也是烃和卤代烃,它们两者都是放在一起学习的。后来我们在科组活动上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大家还是认为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的好。卤代烃的性质最重要的是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条件下得到了醇,消去反应在氢氧化钠醇溶液条件下得到烯烃,这些反应的条件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接着下来又学习醇、酚、醛、羧酸、酯的话,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太难,无规律,不容易掌握,从而降低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卤代烃取代反应得到醇,消去反应得到烯烃,这与前面学习的醇、烯烃起到一个首尾呼应的作用,我们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一张网。在以后的实践中也证实了我们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是恰当的。

二、添砖加瓦,查漏补缺,使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学完烃的性质与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后,官能团的“功能”模块知识就基本学完了,我们还必须把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一些枝节与遗漏的内容整合完毕。

1.命中的营养物质

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与选修5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整合在一起学习,因为它们主要是生命中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酯与羧酸有一定的联系。

2.机物的结构特点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我们就当成是前面学习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不当做是一个新的内容来授课。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四节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主要是介绍有机物的一般研究步骤和方法,内容繁多,涉及的其他知识较广、较新,学生比较难掌握,但在高考中的出现率不高,不宜拓展加深。

4.有机合成

我们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与选修5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整合学习,这两个部分分别对简单的有机物合成和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两个部分其实是对有机化合物各种性质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学生熟悉各种官能团性质程度的大检阅。它能对全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进行考查,所以高考中有机合成被放在化学科目的大题第一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我们选择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学得流畅、明白,最大限度地使两部分的有机化学整合得更加完整、统一、严谨。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化学教学,2005(Z2).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 全国新课标I卷;高一;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01-02

高一必修1、比修2主要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知识,本文仅是对全国I卷形势下的高一化学的教学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看法和思考。

一、全国I卷试卷结构说明

全国卷理科综合试卷结构如下:

其中,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有机化学、离子平衡问题是全国卷选择题基本稳定的命题范畴,其他考点分布就不稳定了,对学生的考查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元素化合物知识灵活分布在生活中的化学和实验基本操作两道选择题中。比如:

T7(201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 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 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所以在讲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就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渗透了,比如在高一讲Na及其化合物的时候就要渗透侯氏制碱法。

二、2013~2015年全国I卷选择题核心考点总结

三、全国I卷的结构和核心知识点对高一教学导向的几点思考和关注点

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考

选点切入点的考虑,内容首先是从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金属元素钠、非金属元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切入,再延伸到周期系中的其他元素,进而综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环境保护),主要考查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碳、硅等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和由此基础上外延拓展出来的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比如:

Na――延伸到Li及其化合物:2013年T27的锂离子电池。

Cl――延伸到碘及其化合物:2013年T13考查实验乙醇萃取碘;2014 T9I-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I-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2015年考查富集在海藻中的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及涉及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

N――延伸到P及其化合物:2014年T27考查次磷酸(H3PO2)及其衍生出的化合物的性质。

Al――延伸到B及其化合物:2015年T27考查的硼及其化合物(硼酸等)的性质及在工业上的应用。

2. 原理知识更深入和难度加大

物质的量的计算比重比广东卷大和难;电化学情景较新颖,难度加大,原电池由基本原电池延伸――生物电池,固态熔融电池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拓展、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中的电子守恒配平,这在原来广东卷必修课程里讲的较粗略,现在要细讲了,重点讲了,因为这些也正是学生的难点。它一般出现在无机综合题中,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就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看,全国卷的灵活度更大,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需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经验。反应原理题除了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定态的点和动态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相互转换能力要求显著,基于真实情景下的化学计算能力要求远高于广东卷。特别是在新情景下的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K/Ksp的应用及其计算,质量百分含量,产率、转化率等的计算考点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2013全国I卷T28.(节选)(5)二甲醚(CH3OCH3)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kW・h=3.6×106J)。

参考答案:(5)CH3OCH3+3H2O=2CO2+12H++12e- ÷(3.6×106J・kW-1・h-1)=8.39kW・h・kg-1

尤其是2015全国I卷 T8.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的考查,T9.元素守恒在有机物中的应用,T11.微生物电池的考查,T13.电解质溶液及T28,整题就是原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了,涉及的知识点有氧化还原反应、K/Ksp、正逆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及影响因素、化学能与键能的关系等。

3. 有机知识考查的范畴广泛

有机物知识点的考查没有明确的方向,2013年,T8.考查的是烃的衍生物的性质,T12考查的是重新组合成醇的种类,T13考查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2014年,T7考查同分异构体;2015年,T9新情景乌洛托品甲醛和氨气的加成和脱水取代的量之比。

有机选做题一般就是有机推断和推理,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书写及计算;对有机物的结构理解和认识、有机方程和合成路线等。内容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有机合成路线对思维和知识要求较高。

4. 实验内容和有机知识的综合考查

化学实验在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进一步学习了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方法和操作,认识了一些高中实验仪器和实验安全等注意事项。这在选择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国I卷的26题,近三年考查的都是有机知识和实验内容的综合考察,当然也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为主,难度不是很大。在2015年的实验题中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在实验探究命题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关注。

再者,在离子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共存的知识点上,近三年全国I卷都没有单独考查(广东卷是必考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在无机综合大题中还是要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的和利用到离子共存知识推理工艺流程题;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上的考查基本较平稳,利用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相关元素略作拓展即可。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7篇

1. 近五年重庆市高考化学试题回顾

1.1各部分知识所占的比例

年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计算

200845.4%5.6%22.2%167. %10.2%

200937.0%19.4%20.3%19.4%3.7%

201038.0%14.8%20.4%19.4%7.4%

201137.0%15.7%20.4%16.7%10.2%

201235.2%16.7%20.4%17.6%10.2%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计算知识有上升的趋势。

1.2各年级知识所占的比例

年度初中高一高二高三

20083.7%23.1%63.0%10.2%

20093.7%43.5%34.3%18.5%

20101.9%33.3%42.6%22.2%

20111.9%27.8%49.0%21.3%

20122.8%29.6%50.9%16.7%

从上面看出:高二化学知识所占的比例偏高。

2. 2013年化学高考试题预测

2.1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知识覆盖广。

估计试题会紧扣教材内容,会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很多题目会取自于教材,在教材知识上会有延伸。中学实验中最重要、最基础、最典型的定性和定量实验,将无机定量实验与有机制取实验结合起来,考查最基本的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学好教材,跳出题海,重视学生动手实验,预计考题涉及考纲的绝大部分考点,考点几乎覆盖高中化学所有基础知识。

2.2立足双基,重点考查主干知识,难度把握好。

基本概念中的化学用语,化学常用计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反应热,化学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溶解平衡,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钠、氯、硫、氮、磷、碳、硅、铁、铝。有机化学中的烃和烃的衍生物,有机高分子,有机反应,有机合成,同分异构体,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取、检验、鉴别、除杂,化学实验中的定性与定量等内容。

2.3注重实验,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形式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重视。估计考查内容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的描述,物质的制取,定量实验和定性描述,物质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而且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想试题形式新、立意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利于平时重视实验,认真完成实验的学生,而且对“纸上谈兵”式的实验教学起到警示作用。

2.4注重化学素养,并突出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预测试题对化学用语技能的考查,在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同时也会检验学生集合利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书写准确,落实过手。

2.5能力立意,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估计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科内的综合,而且每个题各小问层层递进,区分度明显,要体现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2.6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考查学生科学素养。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应该会更加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于人类,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观点,而且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试题将选取与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环境有关的素材进行考查,如:新型离子交换材料,制备高效除臭剂,粘合剂的原料,人工肾脏除去尿素等,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化学科学应用情景的呈现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要我们和学生要多关心生活、生产中的化学常识,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形式

3.1选择题:大约7个,每个6分,共42分。

主要的考点有: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共存,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有机物,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解释等主干知识,程度不大,属于了解的知识范畴,就是知识的再现。

3.2非选择题:大约4个,共58分。

第8题:估计考在物质的分类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而且还有可能体现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第9题:实验问题及解释。如:海水中提取镁、溴、纯碱工业及联合生产等。

第10题:有机推断及运用,考查烃、烃和烃的衍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等。

第11题:元素化合物与电化学的综合考察,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主要考查原电池,电解池的两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注意介质问题,电池反应议程式,电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相关的计算,而且有可能写出计算过程。

4. 应对策略

高考化学总复习是对中学化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全面总结,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织成知识网络,并加深理解和应用规律,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过程。我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阶段。

一轮复习阶段:二诊考试前结束,这个阶段主要注意知识再现重升华,其目的是夯实基础,各个突破,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基础知识,抓住主干知识,清理知识脉络,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将选修知识渗透到必学内容中,解决好必修内容中的为什么的问题,用结构这条线将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将贯穿这个阶段始终,不断强化化学反应的过手训练是夯实基础的抓手。

二轮复习阶段:踩点复习重迁移,这轮复习要点是深刻理解重点,如何突破重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对主干、重点和热点知识进行了强化复习,掌握要点和规律,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综合素质。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对基础知识内容更熟悉,并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才能在做推断题时得心应手。

该阶段是知识的重新组合过程,原理的运用和知识的迁移是重点戏,是否真正理解了基本原理,就看学生能否举一反三,知识能否灵活运用,正确迁移,就看学生解信息题能力如何。这些能力必须在二轮复习中得到强化,因为高考试题基本没有陈题,如果学生的这部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做再多的题,也难上台阶。

三轮复习: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对于常见错误或易忽略的内容,除了思想上给予高考重视 ,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反思、纠正,搞好自查,不能让同样的问题在高考中再现,考前训练应重视应试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把握好试题的难度,为学生参加高考树立信心。

在高考前特别要调整学生的心理,培养自信,定当在2013年高考中笑傲江湖,处于不败之地。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2-002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创新教学设计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从社会、学校、学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考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为创设和谐的课堂而进行的设计”,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活动。当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创新教学设计的主要类型有情境体验式、实验探究式、问题解决式等。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知识、方法与能力的有机统一。日常教学设计中,不乏有新奇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但在这些创新中该如何避免创新流于形式、创新与课程目标脱节,该如何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逻辑性、线索性,该如何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等等,都是创新设计中必须关注的实质性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对创新设计的认识,以期能更好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实现“三维目标”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也期望能为教师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服务。

1 从分析学生的已知、未知之间的联系中寻求创新设计

从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设计理念可知,现代教学设计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与认知水平的分析研究,强调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但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如何才能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如何才能确定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若能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已知、未知,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对实现创新设计与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势必有所帮助。

例:苏教版高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乙醇的脱水反应和卤化反应”的教学设计:

熟知学生的已知、未知后,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知的内容简要回顾;学生能知的,让学生自主获得;学生难知的,恰当引导,重点探究。只有这样,课堂结构才能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也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切实为学生服务,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既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深入挖掘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述案例在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CH2CH2-Br、CH2CH2-0H结构相似”的基础上,确定了类推法、实验探究法,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知识、方法、能力的有机统一。通过亲身探究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类推法、实验探究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乙醇的新的化学性质;通过联系已知,使学生整体把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若直接让学生在复习乙醇旧知的基础上展开断键假设、实验探究,虽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所创新,但由于知识、方法铺垫不够,师生容易陷入探究困镜,学生易产生无效假设、教师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引导学生达成主要教学目标,易导致知识生成性不强、学习方法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课堂效率不高。

深入挖掘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化学学科内在的知识规律、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本案例从反应机理看,溴乙烷的水解和乙醇的卤化反应都是SN2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历程、两者的消去反应机理也类似,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特点,确保了“科学类推”的前提。再从教材编排看,醇被安排在卤代烃后面,酚、醛、羧酸的前面,卤代烃的学习指导醇的学习,通过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掌握学习烃的衍生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为后续学习服务。因此醇是学习烃的衍生物的重要枢纽,在醇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明确了醇的教学重点,教师也在分析这些内容中提高了自身的学科素养。

2 从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中寻求创新设计

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认知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比较顽固的错误时,说明其在某一认知环节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学生在理解新知时缺失相应的知识铺垫,可能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有所欠缺,也可能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少认知内驱力等。因此,我们若能找准学生产生错误认知的原因,相应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就能实现教学目标。

例:甲烷的空间构型教学设计

分析:学生在必修阶段学习甲烷时,常暴露出“甲烷是平面结构”、“CH2Cl2的结构有两种”的错误观点,有些学生需要反复巩固才能转变该观念,有些学生甚至到选修阶段学习有机化学时,还出现以上错误。究其原因,可能与这些学生缺少空间立体思维习惯有关,也可能与他们对甲烷与CH2Cl2之间的空间关系认识不清有关,也可能与他们不会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有关。这些分析说明仅仅通过在课堂上呈现甲烷分子模型的教学方法不足以使全体学生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设计思路:甲烷分子式确定一根据价键理论,用橡皮泥和牙签分组搭建模型一小组讨论,结合客观事实(键角种数等),得出正确结论一动手操作:在甲烷分子球棍模型上,用Cl替代H,确定CH2Cl2结构种数一动画模拟、教师示范,引导学生通过旋转和重迭观察有机物的立体结构,培养立体思维一师生小结甲烷的结构。

该设计的创新在于针对学生产生错误观点的原因,通过模型探究与动画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新知、习得方法、提升能力。模型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和“讨论”中有机会暴露自己的元认知,有机会运用已有知识批判思维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也让学生认识到“模型假设法”在人类确定分子结构中的应用;动画模拟分子的旋转和重迭,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判断同分异构体、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

学生存在的“典型错误”往往暴露了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缺失,它的存在佐证了旧有的教学设计的低效或无效性、说明了设计与目标的脱离,因此它是我们实现创新教学设计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3 从实验之间的联系中寻求创新设计

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实

验创新”毫无疑问是教学设计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但若能在关注“实验本身创新”的同时,研究“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达到更好的创新效果与教学效果。

例:必修2“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设计

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涉及的实验较多,有Fe3+与KSCN溶液反应、Fe2+与氯水的反应、Fe3+与铁粉的反应、Fe3+与铜的反应等,这些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到Fe3+的检验、Fe3+与Fe2+的相互转化、Fe3+的应用等重要知识点。若将这些实验与人类的认知过程联系、重新排序,不难发现,这些实验之间存在―定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设计思路:

将多个实验串联设计成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以连环相扣的问题解决推进整节课的进程,较好地落实了知识获得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问题解决过程中,以运用氧化还原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理论指导假设、实验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方法;以探究变质的FeS04溶液开始,到探究FeSO4溶液的保存,结构紧凑,逻辑性强,体现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与传统的按部就班地教学设计相比,如按顺序讲“Fe2+和Fe3+的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检验、应用”,该设计生动、有趣,知识的生成性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化学学科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来源于对具体实验的总结与概括,而对具体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的探究与揭秘又在不断验证、丰富、发展这些理论。因此,一些实验之间必然隐含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隐含了人类科学的认知方法和认知过程。深入挖掘这些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设计,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从生动、活泼、有趣的角度寻求创新设计

从认知,DN学角度看,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DN负担,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使学生长时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语言的表达方式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也可通过选取具体、生动、科普、趣味的情境素材,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贴近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例:必修1中“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引入:硅被称为古老而具有青春活力的元素,从“秦砖汉瓦”、“景泰蓝”、“唐三彩”等古代物品,到建造楼房不能缺少的水泥、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及分子筛、光导纤维等信息尖端产品都与硅有着密切的关系,想揭秘吗?

以上的设计,按历史发展顺序,引出了课题,化沉闷为灵动,使学生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总之,面对形形的创新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只有教师真正潜心思考如何把握好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真正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认知规律,摒弃“重形轻质”、“重问轻答”等一系列为教服务的表面创新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创新教学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斌,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误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42~43.

[2]温敏芳,创设活泼有趣的化学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7):21~22.

[3]石敬珠.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策略的探讨[J].中化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3):21~22.

高二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方法 经验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他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化学知识,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的量、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就知识而言,卤素、氧族、氮 等都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的量则是基本概念内容。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我想学生们都能有这样的同感——"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放就忘"。既使每堂课能认认真真地听讲,看书也感到不难懂,但时间一长,就忘记许多内容。现在,我把如何教学生学好化学的一般方法归纳如下,希望它能够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帮助。

1.夯实基础知识

在高考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最初的时候让学生先别急着做题,先静下心来把只基础夯实,这样做题才会随心所欲。相信很多同行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考试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不好,成绩很不稳定,这其实就是学生基础不扎实的原因。因为考得好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学生做过类似的题目,而若没做过类似的题目,则成绩就会一落千丈。但是高考不是赌博,不能让学生去搏高考的题目就是他们所做过的题型,善长的题型,况且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概率是极低的!不能让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只有夯实了基础以后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接下来我说说学生夯实基础具体方法。一般来说高二结束时已经完成了高中阶段全部化学知识的教授。夯实基础就可以从这时开始,可以从两个平行的方面进行,看书和做基础题。翻出高一的化学书,仔仔细细每字每句地翻看一遍,我相信现在让学生翻看高一的化学书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一种从自豪而演变出来的,并且许多高一时搞不清楚的知识点也会迎刃而解,但若遇到遗忘的知识点,想必学生们的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在边看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做些基础的题目。比如可以翻看高一时曾经做错的试卷和辅导书,或者把高一时未做完的辅导书做完。同样,高一的书看完了就看高二的。这里要提醒学生们一句,千万别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夯实基础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不要觉得时间来不及,至少在寒假前,学生们都可以去做这项别人或许会觉得不起眼的练习。

2.高考真题的研磨

上一届的高考真题是学生们在把握自己高考时,对考试难度、出题题型、自己考试分数估计最重要的一张试卷,因此要在学生们自己高考前去认真做一遍。那又该如何去研磨高考真题呢?我认为可以买一本《五年高考试题透视》,然后开始研究前5年高考题目的出题规律。如题目的排布顺序、知识点的考察形式等。你会发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仍是考点。比如基本概念中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阿佛加德罗常数,基本理论中元素周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重要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的有关方程式,化学实验,电化学等。这样就做到了如何充分地去利用所花的时间,做到事半功倍。因此把握了真题,就会有一种在大海中突然找到了方向的感觉。

3.熟练度的演练

当学生们把基础知识夯实了,真题研磨透了,这个时候该做的就是如何提高熟练度的问题了。相信高三整整一年学生们要做上百张考卷,多本辅导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增加做题熟练度的过程,因此我对于此就不再赘言了。我所要讲的是关于高考考试熟练度的增强问题。肯定有人会问,高考的熟练度怎么增加啊,难道让我们的学生去复读吗?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个定时、定点、定量的问题。所谓定时、定点、定就是在"在规定时间内(50分钟左右),坐在固定的书桌前,完成一套模拟卷或真题",就当作学生们在高考。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方式很搞笑,但是请试想,在高考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考试时间来不及怎么办等,这些都是我们学生要在高考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而进行了多次模拟高考的训练后学生们就会了解,我要用多少时间完成选择题、完成整张考卷一般需要多少时间、当题目不会做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跳过去做下一题等等。这些都是熟练度演练后而得到的经验。做练习应像考试一样,尽量不丢题、空题,审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关键字眼,并标出记号。遇到较为熟悉的题目,更要集中精力,认真分析,不可凭着经验和旧的思维定势,仓促解答;遇到重点题、热点题,做完题目后立即重新过一遍,明晰题型特点,厘清解题思路,总结答题技巧,感受成功快乐;遇到难题,不能失去信心,既不能轻易放弃,也不能耗时太多,必要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同学多讨论,找出解决方法。做到"容易题稳拿分,中等题不丢分,难题争取得分"。当学生们把高考当成了像吃饭一样的习惯时,相信紧张与发挥失常是不会来找学生麻烦的了。当然,这个方法其他科目应该也同样适用。

在这里我提一下我的考上全国重点名牌学生的两个小经验。首先是他们做题能力的培养、寻找他们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可以准备一本记错本,把做错的题目,或者再三遗忘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样在平时他们所要翻阅的就只有这么一个小本子了,而非很多本辅导书,真正做到"书要越读越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辅导书的选择,只需要选择通读通做一本或两本即可。其次,化学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记忆,或者通俗地说就是背诵。化学不像物理,多靠理解;化学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一种记忆,比如方程式、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制法等等。

另外要重视选择题,选择题往往侧重考查基本概念,考查学生对细节知识的把握程度,多属于较容易题目。可用一周时间集中梳理复习过的内容、做过的卷子,分析选择题做错的原因:是看题不清,还是审题方法不当;是知识掌握有薄弱环节,还是存在知识盲区,争取在"一模"考试前弄懂并加以弥补。这样做对化学成绩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还有化学规范性表达也是应注意的细节。如化学方程式书写一定要配平、化学式一定要正确,酯化反应有水生成不能漏写,书写多元弱酸根水解反应时应分步、可逆,与用量、顺序、浓度、条件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要逐一看清,切不可下手就做;实验题应从操作、试剂、现象、结论四个方面完整解答;要辨析清楚填空题中对物质表述是填名称还是填符号、有机物是写分子式还是结构简式等。

上一篇:高二下学期化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