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混合^222Rn、^220Rn子体浓度水平测量方法的比较周青芝 肖德涛 丘寿康 (138)
高温固相反应合成榍石的工艺研究曾冲盛 滕元成 齐晓敏 陈堃 (145)
脑血管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患者受照剂量的研究肖锋 涂彧 徐国千 周菊英 刘一之 (150)
岩体平巷充气降氡技术研究张松林 史淼 梁瑛 杨文喜 龚新宇 邹红 (155)
核工厂低剂量电离辐射职业受照人群癌症死亡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低剂量电离辐射与癌症的流行病学研究漆波 刘清芳 王建锋 高歌 (161)
^60Coγ射线照射人肝细胞传40代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谱的变化左雅慧 王放 耿晓华 王小莉 李建国 王仲文 童建 (170)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对人淋巴瘤细胞的影响俞泽阳 范我 吴锦昌 李栋庆 朱然 万建美 王永青 (177)
经验交流
国外乏燃料高温冶金后处理产生废物的处理方法刘丽君 (184)
对HJ/T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在监测中遇到问题的讨论范磊 (189)
群堆模式下核电站放射性废物最少化的实践和探索邓才远 高歌 (65)
放射化学分离结合ICP-MS法测量土壤样品中钚的研究吉艳琴 李金英 罗上庚 (72)
S波段微波照射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民 潘秀颉 杨陟华 曹珍山 刘刚 李慧颖 姚华 (79)
50cGyγ射线照射人肝细胞基因差异表达谱研究闻建华 李建国 田还成 李燕玲 王晓莉 左雅慧 (84)
核设施正常工况下液态放射性流出物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简介及应用举例马稳林 曹建主 方栋 (90)
对辐射防护中两个重要应用问题的最新修订——ICRP第101号出版物简介夏益华 (97)
工作简报
积累因子影响因素的蒙特卡罗模拟刘立坡 刘义保 王娟 (108)
辐射屏蔽高密度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实验研究伍崇明 丁德馨 陈良柱 肖雪夫 张辉赤 林兴君 (112)
地下坑道空气中氡浓度变化的测量研究尚爱国 于春文 秦晋 陈军 赵峰涛 (118)
经验交流
浅析核电站辐射防护的主要任务王川 邬强 (125)
多排(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白玫 郑钧正 (1)
关于我国铀矿冶个人剂量约束值的讨论李先杰 邓文辉 薛建新 潘英杰 (13)
222^Rn在大气输运研究中的示踪应用滕海云 郭秋菊 马丁 (18)
用多个能量探测方法校正层析γ扫描透射图像重建中射线线衰减系数翁文庆 王德忠 张勇 刘诚 杨永亮 (24)
江西省城市室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研究万志勇 杨辛 张丽 徐昌仁 李莹 (29)
一种新型γ射线防护用乳胶制品填充料的研制周元林 宋开平 何方方 杜利成 谢长琼 (36)
NY-1高功率微波辐射源功率密度的简易测量韩黎军 张杰 齐红星 谢涛嵘 陈树德 乔登江 (41)
工作简报
西安某热电厂粉煤灰的天然放射性水平测量过惠平 邓福威 周春林 (47)
经验交流
国内外现行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介绍与比较刘宝华 孔令丰 郭兴明 (51)
尿钚快速测定的优化设计宋建刚 张荣德 杨艳 (57)
学术动态
ICRP2007新建议书概要卓维海 郑钧正 (61)
消息
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简介刘开武 黄牛 李玉成 (64)
核能发展与事故应急潘自强 (1)
核事故后果评价中剂量与干预评估模式初探胡二邦 倪东旗 郝宏伟 辛存田 (6)
空气中氡浓度时间变化规律探讨李利红 葛良全 程锋 田丽霞 敬伯科 (13)
锆英石陶瓷固化模拟放射性废物泥浆的初步研究滕元成 窦天军 (19)
壳聚糖协同脐血造血干细胞对小鼠的免疫恢复研究赵粉琴 罗树彬 罗惠英 潘万龙 李淑萍 尹少甫 (25)
换料期间发生燃料组件破损时的辐射剂量估算、相关系统控制要求和防护方案杨俊武 林树谋 王皓宇 夏彤 (32)
^60Coγ射线照射对k562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黄伟 张瑶珍 周剑锋 刘文励 (38)
书讯 (F0004)
工作简报
用MC方法计算分析核材料移动对辐射探测器阵列探测下限的影响税举 何彬 徐从学 葛坤友 (42)
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的法律对策初探邱秋 (47)
经验交流
改进的TOPSIS法在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史东生 弟宇鸣 周春林 (53)
中物院职工个人剂量监测与剂量信息管理系统魏熙晔 雷家荣 袁永刚 赵林 赵敏智 崔高显 (58)
消息
第二届IRPA亚洲大洋州辐射防护大会在北京举行柴录全 李玉成 (63)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主委员会2006年第2次会议潘自强 (64)
蒙特卡罗方法在乏燃料运输容器屏蔽中的应用薛娜 赵博 (65)
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升功率运行阶段辐射水平监测刘海生 郭呈祥 许献洪 杨玉密 冯玉英 (72)
空间质子屏蔽材料优化选择的蒙特卡罗模拟王朝壮 罗文芸 查元梓 王传珊 (79)
民航飞行航程中机组人员所受宇宙辐射有效剂量的估算彭志广 陈蔚如 冯英进 杨永华 金玉阳 (87)
建议我国重点研究粘土岩处置库预选场址郑华铃 傅冰骏 范显华 陈式 孙东辉 (92)
讲座
关于面源下风向的浓度计算李德平 (99)
工作简报
空间辐射防护的剂量预估许峰 许振华 黄增信 贾向红 (106)
经验交流
铀矿冶设施退役治理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徐乐昌 薛建新 高尚雄 (111)
核级活性炭制备装置的建立与产品性能试验王瑞云 郭创成 刘群 丘丹圭 侯建荣 吴涛 柳兆峰 (119)
资料
关于钋-210郭秋菊(整理编译) (125)
学术动态
亚洲核合作论坛2006年度“放射性废物管理研讨会”范智文 张金涛 (126)
中国成年男子18种器官、组织中56种元素含量研究 诸洪达 武权 樊体强 刘庆芬 王京宇 王耐芬 刘虎生 (129)
活性炭-γ谱法测量氡析出率时泄漏和反扩散影响研究刘良军 周剑良 侯翠梅 (141)
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诱发CHL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左雅慧 郭鲜花 王小莉 王仲文 耿晓华 (145)
PIPS探测器的能量响应的MC计算汪林 叶志耀 董滨江 (151)
一种较准确而快速测量氡析出率的方法刘小松 丘寿康 (156)
浙江省部分石煤矿放射性水平和矿工剂量调查姜让荣 (163)
全国煤矿中煤、矸石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调查分析 刘福东 潘自强 刘森林 陈凌 王春红 廖海涛 武奕华 (171)
工作简报
^125I粒子源活度的测量王军良 周振山 (181)
^192Ir源辐射事故中受照人员的临床观察蒋祖军 肖扬 (184)
宝鸡燃煤电厂周围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王凌青 卢新卫 贾晓丹 王峰凌 (188)
KF606B型氡和γ个人剂量计杨明理 (193)
几起近期发生的放射源事故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建议 苏永杰 封有才 高惠斌 邢劲松 宋琛修 庞新新 王晓卿 (198)
一种废镭源整备技术的研究和建立 韩国胜 浦永宁 刘艳 欧红 赵立华 鲜文平 陈运利 (205)
MCNP4C在HTR-PM设备γ射线屏蔽设计申的应用及与QAD-CGA对比研究付强 李红 (213)
复方芍根口服液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沈莉 单保恩 张莉 李伟 宫彦军 高海祥 (219)
固体中总α、总β放射性监测方法研究李芳 陆继根 沙连茂 蒋云平 徐萍 (228)
源于大亚湾核电站气态排出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计算李华 (233)
激光光谱法研究水溶液中超铀核素化学形态现状 王波 刘德军 姚军 陈曦 龙浩骑 曾继述 苏锡光 (241)
核事故碘预防措施有关问题的讨论孙军 周爽 李继海 (251)
关于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的警示标志郑钧正 (255)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学验证沈文同 涂彧 王建华 方明明 (257)
基于Livermore模型CT图片构建人体躯干数字体模及其在肺部计数器虚拟刻度中的应用 刘立业 Didier Franck Loic de Car (264)
Smac基因对γ射线照射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赵宝锋 田梅 阮建磊 苏旭 (272)
受放射性微粒污染的地表砂土中放射性核素活度的就地测量冯天成 贾明雁 苏川英 吴睿 王勇 尹国辉 (277)
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的核事故应急决策方案优选辛晶 (282)
电磁脉冲对双层屏蔽腔的孔洞耦合特性研究陈伟华 张厚 杨宇军 (286)
模拟放射性焚烧灰陶瓷固化的初步研究滕元成 车春霞 张朝彬 桂强 (291)
模拟含硼废液喷雾干燥试验安鸿翔 周连泉 范智文 孙琦 林小龙 (297)
工程条件下椰壳活性炭吸附放射性惰性气体性能研究史英霞 郭亮天 王瑞云 郭创成 叶应权 (302)
湖南衡阳两煤矿井下^222Rn、^220Rn水平的调查肖拥军 肖德涛 (308)
医护人员均有不同症状,11名医护人员出现乏力;11名医护人员出现头痛;13名医护人员出现记忆力减退;6名医护人员出现白细胞下降。出现白细胞下降的医护人员都是接触125I3年以上的人员。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粒子植入,进行大剂量照射时穿着铅防护服、佩戴普通口罩、帽子。术后患者返回病房,病房护士操作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2防护对策
2.1完善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相关流程和补救措施125I粒子种植治疗的核素释放能量低、穿透力弱、临床操作易防护,但人体受到辐射的累计剂量,随着接触放射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在应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同时,为防止医护人员与家属等个体发生辐射伤害,保障医务人员与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医院统一对所涉及的科室制定预防辐射的有效防护措施、流程、制度以及发生暴露后的上报和补救措施,必要时制定医务人员轮岗制度。咨询参与随访,及时分析原因,改进防护措施,将受到危害的医务人员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以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2.2掌握辐射防护有效方法2.2.1屏蔽防护选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做成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治疗过程医护人员手掌、胸部和眼睛等部位无屏蔽状态下年剂量当量最大值分别为(222.45±11.7)mSv/a,(12.75±1.2)mSv/a和(25.5±1.65)mSv/a,而在进行有效屏蔽时年剂量当量最大值则明显降低,分别为(30.26±2.55)mSv/a,(0.45±0.06)mSv/a和(0.84±0.09)mSv/a[1],远低于国家标准GB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时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年剂量当量限值[2]。因此需要配备铅防护颈围、铅防护围裙、铅防护眼镜、铅防护手套有效屏障进行辐射防护,以减少照射剂量。医务人员还应掌握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3]。2.2.2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的伤害也越小。医务人员近距离进行粒子植入时必须实行全方位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操作。植入过程中注意清点粒子颗数,严防粒子丢失和泄露,避免引起核污染。患者植入后回到病房,选择有防护条件的房间,将进行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集中在同室管理,不能做到单间管理,病室间床间距至少1m[4],并在房间门口或床头悬挂特殊标志。儿童及未生育者应尽量避免探视或与患者密切接触更不能作为患者的陪护者。严禁患者外出到人群较多的地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医护人员在做临床护理和查房时尽量站在患者四肢附近,距离患者种植粒子处1m以上。护士需要近距离护理操作和医师查体时,应穿铅衣或将铅防护中单铺到患者身上,遮盖患者粒子植入部位,然后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查体,治疗完毕将铅防护中单收回。必要时为患者留置PICC管或留置套管针行静脉输液。两周内注意分泌物痰中是否有粒子浮出,当发现粒子浮出时,千万不可徒手捡起,应在适当的屏障下操作,使用长镊子和汤匙夹起,放置于带盖的玻璃瓶内,与粒子源保持一定距离,并存放在少有人走动的地方,立即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给与及时处理。出院时患者坐专梯与专车,不挤公交车,以免造成公共污染。2.2.3时间防护在保证完成护理工作的前提下,提高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以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各项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限制家属的探访时间。2.3加强学习提高意识专业知识的拓展,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医院除内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专业讲座外,还应有计划地派医务人员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内容需广泛并涉及职业防护概念、措施、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知识,以便自觉及有效地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2.4定期体检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有问题随时报告反馈,并给与及时治疗,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未婚与怀孕者尽量不参加此类工作[4]。2.5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巧妙运用沟通技术,适当调整工作强度,放松心情,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
3讨论
辐射的危害与毒性,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Ⅰ类放射源属极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种到1h就可致人死亡;Ⅱ类放射源属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以致人死亡;Ⅲ类放射源属中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上述三类放射源为危险放射源。Ⅳ类放射源属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Ⅴ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125I粒子属第4,5类,但仍需要重视潜在照射的危险性。125I放射粒子只有γ及X射线且能量低。衰变方式是轨道电子俘获,其中7%产生35.5Kev单能的次级伽马射线,93%产生27.5Kev的X射线;它的半衰期为60d,属于中等半衰期,活度不是很大,但也有一定的危害。1mci的源在大约半米的距离内被照射20~30min,等于放射性操作人员25μS/d的剂量。它属于中毒性核素,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125I主要损害为对甲状腺的损伤,对的影响,使计数减少、对智力的影响,记忆力下降、眼睛晶体损害、遗传效应、白血病和恶性肿瘤发生率增加等。125I粒子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数逐渐增加,手术和治疗的医务人员基本不变,医务人员长时间、常年甚至几十年接触放射源,受照的剂量当量累计增加,对医务人员是有一定的伤害。医护人员近距离为患者植入125I粒子且频繁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家属在照顾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时也很容易被辐射和化学毒害,因此医护人员、患者和患者家属应了解危害因素并加强辐射防护措施,避免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辐射属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中其中的一项内容,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
在判断床边X线摄影正当化后对被检者和同病房患者实施辐射防护最优化,同样是放射技师的重要责任。随着数字化X线摄影的发展,CR、DR在临床广泛应用。被检者的X线接受剂量和重复照射大大减少,由于CR摄影条件的宽容度较大,这使X线摄影成功率提高,还可以一幅图像多种用途,例如胸部外伤的患者拍胸片的同时,包含了胸椎、肋骨,那么在胸片图像上利用CR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晰地显示胸椎图像、肋骨图像,可以省去二次曝光,从而减少患者的X线辐射剂量[6]。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学术导向口号是:接受适度噪声。噪声是影响数字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影响其密度分辨率[7]。在高对比部位,适度的噪声水平对空间分辨率影响不明显,这样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在提高影像质量的时候增加辐射剂量,会增加被检者的风险;减低条件,通过计算机后处理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都是不可取的[8]。
2床边X线摄影的安全性
2.1被检者床边X线摄影的防护措施当患者需要进行床边X线摄影时应做到房间只有被检者一人,其他患者及陪同家属应及时离开房间,减少其他人接受辐射的机会。如被检者病情严重需要家属照顾,或房间内其他病重患者无法离开,则需对其进行防护。对被检者不需要投照的部位也需要做好防护[9]。随着CR的更新换代,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床边X线摄影的剂量越来越低。如在ICU中因有血透机、心电监护、呼吸机及吸引器等设备放置,致使同一病房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间距加大,因此CR床边摄影被检者与其最邻近患者之间X线吸收剂量无相关性。所以,同一病房远离被检者的其他患者X射线吸收剂量接近本底。2.2新生儿床边X线摄影的防护措施在新生儿床边X线摄影时更应注重对患者的辐射防护[10]。新生儿对X射线照射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潜在危险,电离辐射能够诱发白血病,新生儿受照射后其发生概率会更高[11]。对于辐射高敏感组织的淋巴组织、胸腺、甲状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以及胚胎组织的危险更大,在防护上应引起高度注意。新生儿的预期生命比成人长,因此辐射的有害效应在儿童中表现出更大的潜在危险[12]。X射线具有累积效应,造成组织细胞不可逆的损害,增加未来诱发血液疾病、不孕不育及癌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在新生儿床边X线摄影过程中要根据检查适应证,尽量避免非临床诊断范围的X射线照射,在床边X光机中应备有铅围脖,及时给新生儿的性腺等射线敏感部位进行防护。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的患儿均在保温箱内,且有上呼吸机的患儿,因此对同病房其他新生儿的防护需用3个铅屏风将床边机机头的3个方向进行遮挡,进而减少X射线对其他新生儿的电离辐射[13]。2.3减少曝光时间在胸片摄影时为了达到临床诊断要求应适当增加电压,当电流不变时减少曝光时间则不会影响影像质量,同时可避免呼吸影响而产生模糊影像。对呼吸困难者应先了解清楚其类型,即呼气性困难、吸气性困难及混合性困难。呼气性困难表现为呼气费力,慢而长,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较小支气管阻塞,对该患者应在吸气末用超短时间曝光;吸气性困难表现为吸气显著性费力,锁骨上窝凹陷,呼吸肌明显梗阻,可在胸廓扩张、吸气终了时曝光。掌握好呼吸规律,选择瞬间曝光[14]。
3床边X线摄影的质量控制
(1)所有医务工作人员应正确地认识到床边X线摄影是一种防护性较差的诊断程序,对被检者及同房间患者存在一定辐射危险。必须对每位患者进行正当性判断,以减少10%~20%的床边检查数量,从而遏制对床边X线摄影的过度应用[15]。(2)相关从事床边X线摄影的医学技术人员应接受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培训,使之了解如何在满足医学诊断前提下使患者的辐射剂量达到最低水平。(3)在床边X线摄影中影响患者辐射剂量的因素有很多,必须针对每位患者个体特征精心研究和分析,在保证影像质量条件下正确使用缩光器、变化相应参数以降低辐射剂量[16]。(4)医学影像相关学术团体应积极倡导“辐射安全文明化”概念,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辐射防护与安全的职业意识与责任感,切实遵守国家法规、标准及规范中相关条文规定,在发挥床边影像检查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4结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和健康知识的提高,辐射健康的影响话题越来越敏感。应加强对辐射防护的宣传力度,做好防护措施。医院放射技师业务应训练有素,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足够的放射防护知识和熟练的X线投照技术。同时,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的X线摄影技师,应加强自身防护,充分利用距离及各种屏蔽,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树立对患者负责的思想,遵守操作规程,将X射线控制在临床诊断所需要的范围内。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根据照射对象不同所区分为三类照射(即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防护,在PET/CT防护中全都涉及到了,针对这三类不同照射应具体运用ICRP防护体系的相应原则。在PET/CT机房防护设计方面,由于受检者(即注射放射性药物的患者)对剂量率的贡献不大,所以主要考虑CT的防护[1]。
工作人员(包括操作PET/CT影像采集医技人员和读片的医生、分装放射性核素及注射核素的护理人员,还包括运输核素的相关人员)所受的辐射属于职业照射;在PET/CT检查中受检者以及知情并愿意在诊断中帮助需要扶持患者的家属所受的照射属于医疗照射;PET/CT检查的公众照射是指受检者对外界人员的照射。
职业照射的剂量限值是连续5年平均有效剂量不得超过20mSv,任何一年内不得超过50mSv,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是1mSv/年。在常规PET检查中放射性核素18F-FDG对技术人员的辐射剂量,采用TLD测量剂量的方法,全身的辐射剂量是(3.2±2.1)μSv/d,手指的辐射剂量是(204.9±24.0)μSv/d。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属于外照射,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PET/CT是高档的医疗诊断设备,其屏蔽防护都合格,对于工作人员和公众需注意的是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工作人员按国家规定应该在胸前佩戴个人剂量剂,定期检测。受检者所受医疗照射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直接从医疗照射中获得医疗利益,故其利益与代价的权衡比较,医疗照射容易偏向医疗目的而忽视防护最优化。国际原子能委员会数据表明
PET/CT检查中受检者所受医疗照射的特殊性在于既有放射性核素18F-FDG形成的内照射又有CT检查中X射线的外照射。18F-FDG的有效剂量可以通过给药活度、剂量系数和组织权重因子算出。用于PET/CT衰减校正CT管电流一般选择80~140mA。PET/CT检查因CT衰减校正而增加的剂量当量一般为10mSv,快速CT的透射校正全身剂量当量为8.81mSv,而高质量CT剂量当量为18.97mSv,一次全身的PET/CT检查患者的剂量当量
医用辐射防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一个适宜的防护标准而不致过分地限制产生辐射照射的有益的实践。关注PET/CT检查中的辐射防护问题,尽可能避免和减少PET/CT在疾病检查中可能产生医用辐射的潜在危害,从而更好地发挥PET/CT检查在临床诊断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晶刚.正电发射断层成像仪中心的辐射防护屏蔽设计[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3):272.
NRC修订10 CFR Part 20的技术问题及其启示杨端节 陈晓秋 (6)
简讯
IAEA核废物管理的能力建设 (5)
加利福尼亚州开始禁止一次直流冷却方式陈莹莹 康玉峰 (46)
研究通报
^60Coγ射线诱导HL-7702细胞子代蛋白质表达的改变左雅慧 党旭红 王小莉 王放 (10)
我国部分地区植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监测曹钟港 陈赵飞 吴虞华 陈前远 向元益 叶际达 (17)
染色体易位率和辐照剂量关系的建立及应用段志凯 张淑贤 郭万龙 刘建功 (25)
管理与决策
某铀矿退役治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情况及讨论熊觎 万明 (30)
无
科技论文中插图的要求 (33)
科技论文中关键词的撰写 (42)
综述
核电站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处理李洪辉 范智文 (34)
美国内陆核电厂环境特征李红 张凌燕 方栋 (39)
会议报道
“二十一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八次会议——辐射防护科学进展研讨会暨ICRP研讨会简介曹建平 钟宏良 (43)
第三届亚洲-大洋洲辐射防护大会(AOCRP-3)简介范智文 (45)
电子个人剂量计的进展及其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王煜 崔宪 冷瑞平 (1)
研究通报
^60Co辐射对SX1近交系小鼠和昆明种小鼠毒性的比较张伟 闻建华 李建国 田宇 魏锦萍 任连生 (14)
高活度废放射源整备装置稳定性测试高超 安鸿翔 武晋文 梁栋 (18)
低聚壳聚糖的辐射防护作用小鼠试验研究郭剑平 杨仲田 张华屏 (23)
综述
硼中子俘获疗法治疗肿瘤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罗军益 何佳恒 (26)
G(E)函数的蒙特卡罗模拟王瑞俊 王晓刚 (30)
深圳市梅山苑二期项目幼儿园土壤氡防治设计刘丹 李建民 刘坚 符适 (34)
无
关于参考文献 (29)
《辐射防护通讯》标注引文及参考文献表著录要求 (39)
第八次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第一轮(征文)通知 (44)
工作简报
重庆市工业探伤和密封源应用辐射工作人员2006~2008年个人剂量监测潘纯珍 李业强 (37)
介绍
日本放射性同位素废物的焚烧处理郑博文 (40)
ICRU技术报告进展郑钧正 (45)
放射性废物安全技术体系思路探讨陈式 (1)
进展与评述
全球辐射应急生物剂量实验室网络系统曾发贵 陈英 (7)
核电厂低中放废树脂处理工艺陈斌 (13)
粒子微束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王转子 李文建 (17)
无
第七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暨中国放射医学教育50年庆典第一轮(征文)通知 (21)
科技论文中关键词的撰写 (31)
本刊关于文稿中插图的要求 (39)
关于参考文献 (43)
管理与决策
北京市辐照装置安全管理的思考陈东兵 (22)
研究通报
CB法微核实验中双核细胞与微核的识别标准探讨闫学昆 杜杰 金仁喜 张学清 陈英 (27)
废中子源整备过程的辐射防护分析李洪辉 沈福 安鸿翔 范智文 (32)
经验交流
田湾核电站放射性固体废物管理与最小化实践张远 李广华 牟晋德 (35)
抗-ProGRP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及其在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蘧艳峰 周小林 崔梅萍 薛振伟 谷娟娟 (40)
会议报道
“辐射防护管理者分享——废放射源管理和网络化工作最佳实践的区域会议”简介安鸿翔 郭喜良 (44)
“修订辐射防护基本安全标准:氡的健康效应的最新建议——对监管体系要求的影响”会议简介池翠萍 (45)
核事故后果评价研究进展姚仁太 (1)
管理与决策
问题分类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类(之一)——我国中低放废物处置运营管理体制方案的选择陈式 (11)
全国室内氡-土壤氡关联性研究课题启动王倩雪 王喜元 (14)
研究通报
1例急性铀中毒案例的33年医学随访蔺素琴 李爱筠 茹雪 张志平 宋慧胜 (18)
无
科技论文中的参考文献 (25)
全面的辐射测量产品 (F0002)
综述
功能基因组学及其在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王放 王仲文 左雅慧 (26)
经验交流
污染辐照装置倒源工程实践陆育辉 周兆宇 董志强 浦永宁 (30)
高气压电离室能量响应的模拟计算刘怡 (34)
消息
第六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征文通知 (33)
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45)
介绍
口岸用辐射监测设备性能要求——IAEA Nuclear Security Series No.1简介王锐兵 冷瑞平 (37)
ICRP 2007年建议书和中国辐射水平报告会高卫华 李玉成 (44)
核事故后果评价研究进展姚仁太 (1)
管理与决策
问题分类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类(之一)——我国中低放废物处置运营管理体制方案的选择陈式 (11)
全国室内氡-土壤氡关联性研究课题启动王倩雪 王喜元 (14)
研究通报
1例急性铀中毒案例的33年医学随访蔺素琴 李爱筠 茹雪 张志平 宋慧胜 (18)
消息
科技论文中的参考文献 (25)
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45)
综述
功能基因组学及其在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王放 王仲文 左雅慧 (26)
经验交流
污染辐照装置倒源工程实践陆育辉 周兆宇 董志强 浦永宁 (30)
第六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征文通知 (33)
高气压电离室能量响应的模拟计算刘怡 (34)
介绍
口岸用辐射监测设备性能要求——IAEA Nuclear Security Series No.1简介王锐兵 冷瑞平 (37)
ICRP 2007年建议书和中国辐射水平报告会高卫华 李玉成 (44)
全面的辐射测量产品 (F0002)
问题分类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类(之二)——核设施退役中去污技术的研发陈式 (1)
NORM/TENORM照射的管理罗建军 孙庆红 (4)
研究通报
18.8MeV质子与60Coγ射线诱发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比较杜杰 陈英 闫学昆 张学清 王仲文 方军 (13)
综述
铀中毒对肾脏的损害郭月凤 张慧芳 薛娟 (18)
含氚废油处理技术进展游国强 崔安熙 (23)
经验交流
放射性废物焚烧灰造粒技术实验研究 张晓斌 王培义 李串连 董京玲 杨利国 李晓海 王煦晋 (27)
西北处置场废物处置的辐射剂量分析马文娟 韩国胜 浦永宁 (30)
电磁辐射固定点监测布点方案黄欣 李军 (34)
工作简报
辐射监控系统训练模拟器的开发张凯 贾铭椿 龚军军 夏文明 张文渊 付锦洲 (37)
介绍
关键词:辐射防护;测井;编录取样
1. 放射性射线对人体的伤害
从事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如果没做防护措施或防护措施不当,则会受到辐射照射。高剂量的辐射照射会造成人体的机能丧失甚至死亡,小剂量的辐射照射虽然短期内身体不会有明显的不适,但长期的累积照射也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正是基于对放射性辐射危害的防范,所以无论乘坐飞机还是火车,在安检中早已增加了对放射性物
实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处处都有电离辐射。像宇宙射线、建筑材料、电信及各种无线电设备发射的电磁波等;但由于剂量非常小,且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所以几乎没有什么伤害。但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接触的都是辐射剂量较大的放射源,必须要正确地认识和有效的防护,才能保证人体的不被伤害。
2. 铀矿勘探工作辐射来源
铀矿勘探辐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密度测井装卸源、放射性仪器标定、地质编录物探γ+β编录、铀矿样品测量取蛹罢理等。
2.1 密度测井防护
密度测井所使用的放射性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伽马源,另一类是中子源。石油和石化部门密度测井所用的放射源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有多种,核工业铀矿勘探所用的综合测井仪大多采用煤田测井仪改制而成,所采用的放射源也沿用煤田系统所使用的CS-137伽马源,其放射性活度大约有100毫居里左右,属于Ⅳ类源,依据公式
其中H是活度为A的(单位为GBg)的放射性点源在距离r处的(单位m)处产生的剂量率(单位msv/h);
为该放射性核素的剂量率常数,单位为msv・m2・GB-1・h-1。CS-137的剂量率常数为0.081 (msv・m2・GB-1・h-1)计算出其辐射剂量(见表2)。
熟练的放射源装卸工在一次装卸源操作过程中,使用加长螺丝刀(长约50公分)实际用时约为3分钟,则其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0.042,若一个员工一年累计完成测井装卸源100次左右,则其受照射剂量值是4.2msv,而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剂量限值为职业性全身照射的年限值为每一年中累计剂量值为50msv,连续五年之和不超过100msv.按此标准虽然剂量上测井装卸源人员远未超过标准剂量限值,但仍有个别员工在一天连续测井并装卸放射源四次及以上时,会出现头发脱落严重、疲乏、恶心等症状。这种情况是其在操作过程中业务不熟练、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单日内接受辐射剂量超标所致。所以装卸源时,要尽可能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必须穿铅衣戴催铅手套戴铅眼镜。单日内若测多口井,要轮流装卸放射源,避免单一个体接受累计辐射照射。一个熟练的放射源装卸工,装卸源所用时间也许只有新员工的一半,新员工因为对放射源的动作过于急躁,有时会损坏装源工具,仪器源恐惧,有时对放射源固定螺丝安装不到位,或者过于坚固,引起不必要的返工,所以,新员工的放射性安全技能和操作技能培训至关重要,要使工作人员了解放射性的危害性和可控性,避免无知者无畏,认为放射性对人体的伤害微乎其微,也不能谈源色变,必须正确认识放射性对人体伤害性和可控性,最大限度的控制其对人身的伤害,并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放射源装卸工作,要尽量安排婚育后的工作人员完成操作,未婚及婚育期的人员尽量避免操作放射源。
2.2 放射性仪器标定防护
铀矿勘探中每个月要进行放射性仪器的标定,标定所使用的放射源为6#镭源,属于Ⅴ类源,标定时,要把放射源挂在一根平直的铁丝上,离地约有2米多高,依据标定仪器所需标定值划分出7到8个的距离点,每个点采集一定数量的仪器读数,用来求取放射性仪器的标定系数。放射性仪器标定主要分为伽玛探管和编录仪,仪器标定时,工作人员要穿铅衣,戴铅镜,用较长的竹竿拨动放射源,放射源拨到目的点位后要立即离开。伽玛探管标定时,每标完一根,要换人操作,避免个人辐射剂量的累积照射。编录仪标定时,工作人员用竹竿拨动放射源到指定位置后,设置编录仪采用时间采样方式标定,避免人工近距离长时间读取仪器读数所引起的辐射伤害。
2.3 地质物探矿心编录
地质人员和物探人员进行岩矿心编录时,因为要近距离接触铀矿样,所以要戴好口罩和手套,编录取样完成后要及时清洗,防止放射性污染物的沾染。
2.4 样品取样及测量与整理时的辐射防护
在铀矿钻探中采取的矿心,根据勘探需求,要取大量铀样,用来求取储量计算时需要的各种修正参数和计算参数。因矿心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取样及样品测量时,必须戴口罩,戴手套,工作完成后要及时洗手,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通常采集好的样品会放在样品库房里,采集到一定数量后,要整理好送到化验室化验分析。样品在库房里的长时间堆放,其中的镭经过衰变会产生氡气,氡气无色无味,易扩散,人体自身难于察觉,但若是吸入肺中后,在体内会对人造成内辐射,破坏人的呼吸系统。严重者可导致肺癌。所以在样品库房里整理样品时,必须提前打开库房的门窗进行充足的通风后,工作人员才能进库房工作,要及时把库房里的样品移到室外进行整理和测量,防止受到室内的氡射气污染。
3. 铀矿勘探辐射防护的原则与手段
在铀矿勘探中,与放射性有关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外辐射剂量大小,与放射源距离的远近、受辐射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正确使用屏蔽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放射性外照射防护原则: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和屏蔽防护。
3.1 距离防护
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剂量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级衰减,所以,在使用放射源和接触放射性物质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增加人体与放射源间的距离,能够使人体受到的辐射降到最低。如在密度测井装卸放射源时,使用较长的螺丝刀;在密度测井探管装好放射源后,用长的钢筋钩子拖拽探管,慢慢放入钻井中。测量完成后,要用加长的毛刷清洗放射源,切忌直接用手近距离接触放射源,清洗后放入源室,再用钢筋钩子拖放在地上进行源的拆卸。同理,在放射性仪器标定时,用长的竹竿拨动放射源,也可有效地减少放射性射线的照射。
3.2 时间防护
人体受到的外照射累积剂量与受照射时间成正比。所以,要尽量缩短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时间。为此,从事测井放射源安装的工作人员,要用假源模型反复练习,特别熟练后再进行放射源的操作。如果因工作需较长时间处于放射性场合时,则应限时或限剂量,以防止伤害。
3.3 屏蔽防护
不同的物质对放射性射线都具有屏蔽作用,但屏蔽能力是不同的。其中铅是屏蔽能力最强的,所以,在装卸放射源和标定放射性仪器时,可通过穿铅衣、戴铅眼镜来实施防护。
4. 结语
铀矿勘探工作中,与放射性作业有关的工作者在外照射时要严格执行辐射防护三要素,在近距离接触铀矿样时要杜绝铀矿物粉尘进入体内以免造成内照射,所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事与放射性有关的工作人员要经过培训,了解所从事放射性工作源的活度大小及防护措施,学习放射性源的安全知识及防护手段。
(2)熟练掌握密度探管装卸源的流程,定期进行装卸源的培训和练习,操作时要做到迅速、准确、可靠。
(3)放射性源是重大危险品,源室必须要双人双锁,设置红外报警器及辐射计量监控器,必须严防丢失、泄漏、落井。
(4)从事放射性作业人员,必须佩戴辐射剂量仪,定期检测辐射剂量,合理分散接触剂量,避免过于集中,还要保证营养和休息。每年要到指定的职业病防治医院进行体检,检查身体有无放射性疾病的症状,若有应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并做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毛亚虹,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手册,中国环境出版社.
1.1介入设备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东芝Infinix型、GEInnova2000型以及岛津DIGITEX2400型血管造影设备及介入治疗系统。该类设备均随机配置有穿透电离室型剂量监测系统,设备X射线球管位于诊疗床下,影像增强设备位于诊疗床上,并且均配备有床上铅屏和床侧铅帘等固有设备。剂量元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自制的LiF(Mg,Cu,P)粉末。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61例心血管患者在介入手术中防护措施与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了监测与评价。使用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dosemeter,TLD)元件对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的第一术者、第二术者和护理人员所穿戴的铅衣屏蔽效果进行测量,将TLD元件分别布放在铅衣内侧以及铅衣外侧,采用固定手术岗位不固定人员的方法进行监测。心血管介入手术设备上固有的防护设施,包括诊疗床上方吊装铅屏与诊疗床侧铅帘。防护效果通过在床上铅屏内侧(远射线处)、外侧(近射线处)、床侧铅帘内侧(远射线处)及外侧(近射线处)布放TLD剂量元件进行测量。
1.3剂量监测
将计量元件LiF粉末密封于外径为3mm的塑料管中,壁厚为0.5mm。测量仪器为FJ-427A1微机热释光剂量仪,退火装置为HW-2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仪器刻度使用经中国计量科学院标定过的241Am源。测量条件:预热温度为140℃,测量温度为275℃,预热时间为5s,测量时间为5s;将每个剂量元件的LiF粉末分为3个平行样进行测定,每次测样8mg,取其测量平均值。
1.4质量控制
所测剂量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主要由剂量元件的布放和剂量元件的测量决定。剂量元件的布放应严格按照事前规定的位置布放,所有参加计量元件布放者事前均统一培训合格,减少布放元件的误差。剂量元件的测量条件经多次与国际比对均取得满意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整理使用MicrosoftExcel2003,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参数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或ANOVA方差分析。
2结果
2.1铅衣辐射防护效果监测结果
心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者中,胸部铅衣外侧与内侧辐射剂量测量结果显示,第一术者与第二术者胸部铅衣外侧与内侧剂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P<0.05),胸部铅衣外侧剂量高于内侧剂量;护理人员胸部铅衣外侧与内侧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P>0.05)。经计算,心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者防护措施—铅衣,对射线的衰减率第一术者为91.1%,第二术者为88.6%,护理人员为22.1%。
2.2设备固有防护设施的辐射防护效果监测结果
对心血管介入设备固有的防护设施,包括诊疗床上方吊装铅屏与诊疗床侧铅帘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在床上铅屏内侧(远射线处)、外侧(近射线处),床侧铅帘内侧(远射线处)、外侧(近射线处)布放TLD剂量元件,监测辐射防护效果。
3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放射防护重点人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真正大剂量接受辐射剂量的人群是直接参与介入诊治操作的非放射专业人员,如本研究涉及的心脏科医生。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诊断治疗过程中,多数操作由心内科医师负责,其中大多数人员未参加过专业的放射防护培训,防护意识差。过量的X射线照射,尤其是在复杂病变的介入手术时操作时间较长,往往难以避免受到较高剂量的照射。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而导致的生物学效应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操作者的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术者与第二术者胸部铅衣外侧的剂量大于内侧剂量,表明铅衣发挥了屏蔽散射X射线的作用。固定防护设施诊疗床上铅屏对射线的衰减率为96.0%,诊疗床侧铅帘对射线的衰减率为97.0%。铅衣对第一术者和第二术者的屏蔽效果较明显;护理人员由于距离X射线球管较远,其所受剂量较低,铅衣的屏蔽效果不明显。床上铅屏和床侧铅帘屏蔽X射线的效果也较明显。研究表明,在目前的防护条件下,心血管介入手术现场对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的控制措施与防护设施其效果明显、方法可行。
(1)严格控制照射野以减少不必要的散射线。将X射线束控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最小范围,是对受检者防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精确校准束光器的束光范围,使可见光指示的束光区域和实际X射线发射区域相一致,投照患儿区域精确到诊断需求范畴即可[4]。注意摄影距离的合理掌控,虽然摄影千伏值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如果摄片距离太近散射线较多,而摄片距离远则导致摄片质量下降。(2)加装适当厚度的射线过滤片以滤过一些低能量段的X射线,使透过新生儿身体的X射线能量组变高,从而降低入射体表的辐射剂量。因为患儿体厚较薄,可以不使用滤线器[5]。(3)由于患儿身体发育较小,故应特别注意减少非投照部位的照射剂量,应用0.5mm铅当量的防护材料制成的屏蔽物进行屏蔽,将铅橡皮切割成一定形状,放在腹部等非照射部位进行遮挡,应用铅橡皮保护阴囊,用铅玻璃罩遮盖患儿的颈部和头部,以防止眼晶体、甲状腺等直接照射[6]。
2讨论
2.1新生儿摄片的特点新生儿具有胸部软组织薄、肺含气量小、胸腺发达、横膈高、纵隔宽、心率快及心胸比率大等特点,加之小儿啼哭好动等因素的影响影像对比度低,曝光条件应采用相对高千伏,增加穿透力、大电流和短时间来保证肺纹理显示走形清晰层次分明[7]。为了克服仰卧前后位膈肌较高,心影趋向横位,患儿易哭闹躁动不配合等不利因素,通过观察患儿呼吸,掌握其呼吸幅度和啼哭规律,抓住前一声啼哭结束短暂吸气的瞬间,即小儿胸部突然挺高时按下曝光按钮,对插管患儿尤其要注意抓住吸气末到尚未呼气前短暂的停留时间,从而和曝光同时完成吸气相。注意使射线向足部倾斜一定的角度,拉长肺野来减少横膈的遮挡范围。2.2新生儿胸片质量的评定影响胸片质量因素包括生理方面的原因,由于新生儿胸部呈圆柱型,两肺野被遮盖范围增大,患儿惊恐不安,不合作,呼吸时间短暂,以及较长时间的呼气呼吸运动表浅,频率快而不能自控。评定影像质量的标准是,以胸廓的两侧骨性结构的解剖标志为依据,胸锁关节、锁骨两端与胸椎中线的距离以及两侧肋骨腋缘与胸椎中线的距离应对称相等,清晰度、对比度良好,软组织、胸廓、肺野及纵隔等不同的密度组织之间层次分明,信息量丰富,肩胛骨不重叠与胸部心影的胸椎能清晰显示,不能过低降低照射剂量,否则易造成量子噪声而降低图像质量[8]。利用X射线球管焦点的阳极效应,将X射线球管的阳极端对向患儿头部,将阴极端对向足部。2.3影像设备的规范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IP板应定期检查,IP板刮擦痕、异物污染及超使用期限等都会造成图像的质量下降;长时间不用的IP板再次使用前应先进行擦洗处理,清除潜在的伪影信息;对激光阅读器应定期清洁保养,维护检查机械系统、光路系统及信息转换系统等功能是否正常;定期擦拭激光模块,紧固松动的部件,清洁电路板上的灰尘,及时更换老化的皮带等易损部件;对于散热口处过滤网定期清洁除尘,保障设备的通风散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图像的后处理功能,数字摄影的处理可以在不依赖于摄影技术参数的情况下,调整影像的密度和对比度,对成像质量稍差的图像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后影像质量也能提高到满足诊断需求。尽量避免第二次重照,使患儿避免不必要的二次辐射[9]。2.4影像设备的剂量控制采用适当的高仟伏、低电流、厚滤过及小照射野原则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接收剂量[10]。小照射野摄片可以极大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因为减少了肢体受照面积和不必使用滤线器(滤线器增加曝光量约2~6倍)。散射线的产生受照射野的面积、被照部位的厚度、康普顿散射、X射线管套的铅防护层出线口和遮线器接口的严密性以及照射野的控制。将X射线照射野减少到被检部位的最小程度,而不应以接受X射线信息载体的尺寸为准,并且小照射野可显著提高射线的成像质量,使用的照射野越小,产生的二次射线就越少,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就越高。
3结语
在对新生儿进行X射线摄片时应高度重视在放射检查中对患儿重点部位屏蔽的重要性,严格规范摄片与辐射防护流程,杜绝重复拍摄,合理有效地使用X射线摄影设备。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对职业人员和公众的年有效剂量限值分别为20mSv和1mSv,在射波刀机房防护设计时,按职业人员剂量限值5mSv、公众年剂量限值0.1mSv进行剂量约束。
2估算模式和结果
2.1四周墙外射波刀刀头在水平方向可自由转动,最大仰角不超过22°,因此,射波刀机房水平方向四面墙体均为主射墙。主射线按下式计算:(1)其中:式中:Hpri-主射线X剂量当量,Sv/a;SAD-源与等中心点的距离,取0.8m;d-参考点与等中心点的距离,m;Bpri-主射线透射因子;tbarrier-屏蔽墙厚度,m;TVL1-第一个十值层厚度,取37cm;TVLe-平衡时的十值层厚度,取33cm;W-工作负荷,取80000Gy/a;U-束定向因子,保守均取1;T-居留因子,北侧控制室取1,其它方向取1/16。机房各侧防护墙外参考点人员年附加剂量为:东侧,1.5×10-5mSv/a;西侧,0.02mSv/a;北侧,0.45mSv/a。由于散射线和漏射线辐射剂量显小于主射线,在主射线束定向因子保守均取1的条件下,可不考虑四周墙外散射线和漏射线的影响。2.2屋顶外屋顶外主要考虑散射线和漏射线的影响。散射线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Hp-散射线X剂量当量贡献,Sv/a;Bp-散射线的透射系数;-散射比,取2.77×10-3;F-照射野面积(距等中心点1m处),取45cm2;dsca-辐射源至患者的距离,取0.8m;dsec-参考点距患者的距离,取6m;TVLsca-散射线的十值层厚度,取26cm。其余符号含义与公式(1)、(2)相同。漏射线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HL-漏射线X剂量当量,Sv/a;n-调强因子,取15;BL-漏射线的透射系数,计算方法同公式(2);其余符号含义与公式(1)、(2)相同,对漏射线TVL1取34cm;TVLe取29cm。散射线对机房顶棚外的参考点人员的年附加剂量为2.8×10-4mSv/a,漏射线为0.046mSv/a。2.3防护门外根据IAEASafetyReportsSeriesNo.47所述,防护门外的剂量率贡献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主射线经墙散射至门外的剂量HS;(2)漏射线经迷路口墙散射到门外的剂量HLS;(3)经病人体表散射产生的剂量当量HPS;(4)漏射线直接穿过迷路墙至门外的辐射剂量HLT。不考虑门材料的屏蔽,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式中:0-主射线至墙散射的反射系数,取2.7×10-3;A0-最大照射野投影在主射墙上的面积,取2.5m2;Z-主射线经迷路第二次散射时的反射系数,取8.0×10-3;AZ-主射线经散射面散射后至迷路外墙内表面投影的散射面积,取4m2;dh-辐射源至主射墙距离,取5m;dr-主射墙散射面中心至迷路口中心线的距离,取6m;dz-门至迷路口中心的距离,取8m;Lf-漏射率,取0.1%;1-漏射线的反射系数,取6.4×10-3;A1-入口可见墙面积,取8m2;dsec-迷路中心至辐射源的距离,取7m;dzz-迷路散射面到门的距离,取8.5m;()-病人体表散射的初级散射比,取1.39×10-3;2-病人体表散射的反射系数,取2.2×10-2;dL-辐射源至门外参考点的直线距离,取7m;tbarrier-漏射线在中穿过迷道内墙的厚度,取2m。经计算,HS=0.075mSv/a,HLS=0.29mSv/a,HPS=0.24mSv/a,HLT=3.1×10-4mSv/a。经防护门屏蔽后的HTot-shield再按下式计算:式中:f取0.23;TVLpb-防护门处铅十值层厚度,取5mm;tbarrier-pb-防护门的铅当量厚度,为6mm。由上述四项因子综合,射波刀运行对防护门外人员的X射线附加年个人剂量当量估算值为0.09mSv/a。由于射波刀刀头可水平方向自由转动,因此还需考虑主射线直接穿过迷路内墙和防护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贡献,取束定向因子为0.1,居留因子为0.25,则剂量估算值为0.036mSv/a(忽略防护门屏蔽)。2.4估算结论综上所述,该射波刀机房周围各参考点人员年附加个人剂量估算值可满足(GB18871-2002)剂量限值和约束值的要求,若考虑主射线直接穿过迷路内墙和防护门的可能性,则门外参考点的估算值为0.126mSv/a,将略高于0.1mSv/a的公众年剂量约束值。
3讨论
(1)与传统医用加速器机房不同,射波刀机房四周墙体均应视作主屏蔽墙,屏蔽计算过程中当充分考虑主射线影响时,散射线和漏射线影响可以忽略。(2)若射波刀头无法主射上方,则顶棚可视作副屏蔽墙,应主要考虑散射线和漏射线影响,由于射波刀漏射线调强因子较大、且照射野相对较小,一般漏射线影响占主要份额。(3)由于射波刀可自由转动,在防护门和迷路墙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主射线直接穿过迷路内墙、防护门的可能性,可考虑将迷路内墙临近防护门的部位加厚,以确保防护效果。
一、机房要求
CT机房要求周围振动小、无明显电磁干扰,噪声水平低,空气精度高,避免有害气体,同时要求CT设备要放在距离配电房较近位置,方便患者进出以及设备安装,机房面积要随设备本身及相关辅助设备而定,机房高度以3m为宜。要求机房空气要保持较高的清新度,稳压电源输出稳定,要求电源电压符合技术要求,动力电压为380V,照明电压为220V。
二、设备日常维护
每天早上7:30开启设备,运行设备自检程序,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不能强行操作,要通知工程师及时进行处理。要求设备工程师要详细记录故障现象,分析错误记录、对警报及误操作信息能做出正确分析。机器停机超过2小时以后,要进行校准。每月15日下午为设备保养时间,不能进行检查操作,依次进行设备备份,整理数据库,检查安全部件,机械部件,清洁滑环及空气滤网,检查工作环境、电网希望和冷却系统,检查设备操作系统。具体方案内容如下。1.整理数据库:要清除过多垃圾数据,影响系统运行速度过慢而导致的数据丢失,清空重建系统中数据,在Windows操作界面,运行C:\somaris\utils\ALLDBRemvedat,提示删除成功即完成。2.机械运动部件:检查时要检查扫描架的旋转、升降和倾斜运动程度,X线准直,扫描床的升降与平移等运动,同时检查活动部件,对轴承进行。3.清洁灰尘:清洁滑环事要分别检查低压滑环和高压滑环,对银制的碳刷进行清洁,碳刷不得≤17mm,滑环转动40万圈需要清洁一次滑环和碳刷,并检查碳刷的工作磨损程度。CT设备内部容易吸附大量灰尘,容易造成接触不良,散热不佳,严重者造成设备短路,采用吸尘器清洁机架、空气过滤器和计算机系统ICS、IES、IRS的进出风口和机柜内外灰尘。同时要注意探测器(DAS)和图像重建系统(IRS)的散热风扇的工作状态。4.环境温度:CT的工作温度要求保持在20~25℃,变化率要在3℃/h以内;湿度控制在35%~70%变化率在5%/h以内。CT室内的灰尘对滑环、计算机等部件造成接触不良等损坏,灰尘容易沾到探测器凹槽里,影响到探测器接受数据,所以也要对凹槽进行定期清洗,保持通风换气顺畅,防止有害气体滞留。四、减少辐射影响CT扫描成像原理上仍然使用X线作为成像媒介,由于X线在人体内会发生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较大程度被人体所吸收,因此对于电离辐射的危害问题也不容忽视,尽量做好安全防护,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1)临床医师要谨慎开具CT检查申请单,一次申请检查部位不应该多于3个,并且平扫能达到要求则不需要再做增强检查,尽量避免患者一次性接受X线辐射剂量,同时要求在申请单上,临床医生要详细写明检查部位以及病史等资料。(2)技师要根据申请单上注明的检查部位,对受检部位以外的部位采用铅衣铅帽进行掩盖,避免其它部位接受X线的辐射,尤其对于未生育的青年以及年幼体弱的患者[4]。(3)技师在从减少患者辐射和减少X线球管曝光的角度考虑,在制定扫描计划时,设计好扫描层厚和期数,避免层厚过大而漏扫病灶,以及薄扫而增加X线辐射剂量的问题。在行3期增强扫描时,除3期及需要的薄扫之外,不应该过多的反复扫描。(4)扫描时,患者状态较好的情况下扫描间只允许患者存在,家属需要到室外等候,而对于不能自控或者幽闭恐惧症的患者,需要有家属陪同,但是需要穿上铅衣用来加强辐射防护。
作者:陈学钊 单位:第二一一医院医学工程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