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范文

时间:2023-10-24 15:45:49

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篇1

辐射,无处不在

早在100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了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但是物理性质却迥异。放射性同位素由于可以释放数种放射线而越来越受到关注。

核辐射主要源于三种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可以产生这些射线,可以说,我们其实就生活在辐射当中,当然,这些辐射的水平都处在安全水平,我们叫做“天然本底”,因此,我们不必谈“核”色变。

辐射线对人体细胞的损害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使细胞修复受损。

第二,造成细胞死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可以导致细胞异常修复,导致生理方面的改变。

至于人体受到损伤的程度如何,不同的辐射种类和辐射强度不一样,受到的损伤也不一样。根据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的报道,如果受到3毫雷姆(=0.03毫西弗)的辐射,可以使死亡率增加百万分之一。如果要与生活中的一些其他伤害相比的话,那么它的危险性相当于以下危害──

在纽约生活2天(空气原因)

驾车行驶480千米(车祸危险)

连吃40汤匙花生酱(黄曲霉素)

抽一支香烟

铯比碘的影响时间要长得多

人体接受核辐射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外照射,另一种是内照射。外照射是指辐射源存在于人体之外。而内照射一般是通过呼吸道,吃了被污染的食物、饮水和受伤的皮肤等途径,使辐射微粒进入到体内。

目前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的核辐射,主要的辐射物质是碘和铯的同位素,其中又以碘-131和铯-137更为显著。碘-131在衰变时主要释放β射线(占99%)和γ射线(占1%)。铯-137也属于β衰变核素释放β射线,同时也可作为γ放射源释放γ射线。碘-131可以引起甲状腺病变,它的自然界半衰期是8天,因此在数月后这种物质就会基本衰变完毕。铯-137会引起血液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而铯-137的自然界半衰期为30年,因此铯-137的衰变时间周期较长。

孩子受的伤害比成人更大

生活中存在的天然本底的辐射会与我们和平共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过量的辐射是会引起人体损伤的。不同的射线,对人体的损伤各不相同。除去天然本底外,人体每年能够承受辐射的最大限值为1毫西弗。如果短时间内接受的照射小于100毫西弗,则不会出现什么症状。当短时间内受到的照射大于1000毫西弗时,人体就会出现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而大于2000毫西弗,就会出现骨髓受损。

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有自己的生理特点。生长越是旺盛,身体组织就越容易受到辐射的损伤,儿童期的身体发育是人生中最为旺盛的阶段,因此受伤害的程度也要高于成人。另外,孩子体内增生组织的分布也和成人有差别,比如儿童期外周骨的骨髓还没有完成转化,因此孩子肢体内红骨髓受到辐射后,可能会造成血液系统的疾病,而成人出现这种损伤的机会要比孩子少。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预期寿命长,辐射诱发癌症的概率也就明显高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另外,性腺对于辐射线也极为敏感,受到辐射后,会引起遗传的不稳定性。有研究报道,长期接受放疗的病人,的畸变率会增高,造成流产、新生儿畸变或死亡的可能性也较大。也有动物实验表明,父系遭受过辐射的,其子孙致癌的危险性更高。

三种射线的不同防护

不同的射线,对人体的损伤不同,防护的方法也不同:

总之,防护要尽量避免皮肤外露引起灼伤,重点保护区是甲状腺、性腺以及细胞增生活跃的部位。

现在我们可以做什么?

核辐射的致病原是射线,它和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不一样。如果一个人吸入了被污染的微小颗粒,形成内照射,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人就成为了一个“辐射源”。因此,对被照射的病人进行隔离是必要的。

针对日本现在的情况,中国环境保护部已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我们平常可以关注国家的权威信息,而不要偏听偏信,造成恐慌。只要国家检测的核辐射水平在正常范围,日常生活就不会受到影响,不必刻意减少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

当然,为防患于未然,我们平常在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辐射防护篇2

近些年来,医用放射设备在医疗机构中迅速普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发展到现在,医疗放射的防护对象已经从主要是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向患者和医务人员转变。不过,医疗辐射真有那么可怕吗?

医疗辐射究竟多大?

人类接受辐射照射的来源包括天然辐射照射和人工辐射照射,人工辐射照射主要包括医疗辐射、核试验、核电站、核工业和核技术工业应用、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几类。其中,医疗照射是人类接受人工辐射照射的最大来源,患者、受检者、生物医学研志愿者等所受的照射,都在医疗照射的范畴之内。

医疗照射在人工辐射照射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医疗照射的普及及技术的提高,例如CT检查的普及,人均受照剂量逐年增加。有数据显示,2000年全世界的人均受照剂量是0.4个单位,而发展到了2008年,人均受照剂量提高到了0.6个单位。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随着技术的普及,人均受照剂量已然从1987年的0.54个单位发展到2008年的人均3个单位。

而在我国,放射诊疗同样是迅速普及,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约9.8万家,包括开展X射线诊断项目、放射治疗项目、临床核医学项目及介入放射学项目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设备数量年增长率在7%~15%左右。据卫生部统计,我现在每年约4亿人次接受放射诊疗,其中,X射线诊断占大部分,约3.2亿人次。

天然辐射是改变不了的,但人工辐射可通过措施及严格管理来防护,医疗辐射照射同样不例外。在不少人看来,人一旦生病,听从医嘱,接受照射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还要防护呢?

照射剂量多少合适

辐射影响健康,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有专家表示,国内对于放射诊疗患者健康效应的研究基本空白,医疗辐射存在较多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部分工作人员防护不足、大医院放射诊断防护过度、患者防护不到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检查方法及仪器的更新换代,医疗辐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在专家看来,这些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更甚的是,新技术还带来病人剂量增加的问题。“有人认为数字成像可能比胶片摄影的剂量更低。因为数字成像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在剂量低、曝光不足时仍可得到满意的诊断图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对新技术的使用不当,带来的后果是病人受照剂量在成倍增加。”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启甫表示,因为曝光量增加,图像质量就会越好,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生不在乎给多少剂量,只要图片质量好,病人接受照射剂量多少并不在医生的考虑范围内。

为了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目标要求,避免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接受过多的剂量照射,推动辐射防护体系在医疗照射防护中应用已是当务之急。据了解,《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其中就对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提出了针对性要求。此外,我国还有大量的专业标准,包括诊断、治疗和核医学等,都对医疗照射防护做了相关规定,如对X射线诊断房的最小面积、X射线机管球外的漏射线、主射束外的漏射线等都有做要求,且都是从患者的辐射防护角度来考虑的。此外,国家对放射性药物操作、工作场所、各功能区域的布局及工作人员通道与放射性治疗患者通道需分开等方面也有做要求。

虽然设置了这么多的标准和规定,但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对医疗辐射防护相关规定仍有不够完善之处,例如国外有规定,要求在每一台X光机上需要安装一个剂量面积乘积仪,病人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接受的剂量都会在乘积仪上直接显示,但在国内,目前在这一方面并不做要求。在标准规定和设备技术没有达到与国外同等水平的现实情况下,应在实际操作中积极遵守已有的标准和规定,做到对患者负责、对自身负责,努力达到辐射防护最大化。

撑起辐射防护伞

如何打好辐射防护这把“伞”?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徐浩介绍,《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便提到了辐射防护的ALARA原则,即辐射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剂量控制)三个方面。

在专家看来,不应该受照射的,就应该避免,接受治疗就应该有相关的防护内容,尽可能地减少受检者或患者的受照剂量。即便国家的基础性标准对辐射剂量做了限制,但对医疗照射防护来说,是以获取理想的诊断图像和有效的治疗效果为目的,所以,剂量限制并不适用于医疗照射,而正当性判断与防护最优化两个方面则较为实用。

正当性判断,通俗的讲,就是判断诊断或治疗时用的放射方法是否合理。如做胸部检查时有胸透、胸片、胸部CT等方法。胸透具有经济性、实时性,可动态观察疾病形态等优势,但因其影像模糊,辐射大等劣势被逐步淘汰;常规胸片是胸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是诊断胸部疾病的先导,大部分胸部疾病经常规胸片可达到确诊目的;胸部CT则有密度分辨率高,能够轻易发现直径小于2mm的微小结节,低剂量CT筛查可以发现早期小肺癌等优势。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劣势,医生鉴别诊断时根据不同需求判断使用哪种方法更为合理。随着医疗技术与水平的发展,对过去认为是正当的医疗照射,也应当重新进行正当性判断。

最优化是辐射防护永远的追求,让合适的病人接受合适的治疗,是做好辐射防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并不是要求照射剂量越低越好,而是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后,把照射水平降低到合理的程度,这需要通过设备、操作人员合理地选择照射条件和质量保证管理措施来实现。一直以来,医院都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位病人的体质、病灶大小、位置、病理类型、分期早晚来制订治疗方案。如对于中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放疗联合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临床疗效有限,局部晚期肺癌放化疗综合治疗的5年生存率仅为20%~30%,这时就可以通过筛选出对放疗敏感而远处转移风险低的肿瘤,予以局部高剂量放疗。

辐射防护篇3

PET中心相关工作场所的防护屏蔽设计需从辐射最优化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实际上使用非密封源的工作场所的辐射来源有很多,如由新建PET中心相关工作场所屏蔽体泄漏的辐射、药物或核素自身产生的辐射、射线装置产生的辐射和来自给药患者产生的辐射等。辐射剂量水平的高低与门诊量多少直接相关。不同场所所占的份额可能各有侧重,患者在注射室、服药室等场合的居留时间较短,但也要做相应考虑。本研究采用MadsenMT[4]等总结的AAPMTG108经验公式对未设屏蔽时所考虑的点处的剂量率进行评估,该公式在充分考虑透射源、放射性药物活度、患者自吸收和湮没辐射产生的衰减、居留因子以及放射性衰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基础上对辐射防护进行综合性评定计算,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2结果

该院核医学科应用的放射性药物有18F、13N、11C3种,计算时四周屏蔽墙和防护门外参考点位置在墙外0.3m处,屋顶参考点位置在屋顶地面上方0.5m处,人体等中心高度假定为1.2m,地上层高4.5m(图3)。由于人体的自吸收和候诊期间核素的衰变,实际上每个人的治疗和诊断剂量都低于计算的活度,计算中还增加了两倍的安全系数,即以较大的工作负荷和较小的剂量约束值进行计算,所以计算结果是偏保守的,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职业人员和公众的安全。计算过程中计算厚度采用AAPMTG108经验公式。

2.1PET/CT机房屏蔽厚度

PET/CT机房面积约49.36m2(9.14m×5.40m),楼高4.5m,防护设计按每个18F检查病人每次最大注射量为10mCi计算,摄取时间为1h,平均显像时间为30min,每周检查100个病人。我国GBZ/T180-2006《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规定,较大工作量的机房屏蔽厚度为2.5mmPb当量或20cm混凝土(密度2.35t/m3)。因此本研究根据核素使用量来计算屏蔽厚度,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2.2PET/MRI机房屏蔽厚度

PET/MRI机房面积约51.94m2(9.8m×5.3m),楼高4.5m,防护设计与PET/CT机房相同。核磁设备本身并不产生X射线,只需考虑病人注射放射性药物产生的放射性即可。PET/MRI在使用时还应进行磁屏蔽设计计算,不属于本次计算范畴。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2.3PET注射室(含分装室)屏蔽厚度

给药注射室面积约6.45m2(2.93m×2.2m),棚高4.5m,分装室因有操作放射性药物的步骤,因此设置有通风橱。由于18F、13N和11C所用活度不同,通风橱操作量按每天最大工作量9.62×108Bq计算。防护设计按每个18F检查病人每次最大注射量为10mCi计算。因为该院核医学科的分装室与注射室在一起,所以在注射后等候室与注射室连接处设置一个注射区,用8mm铅屏风隔离。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2.4PET注射后等侯室屏蔽厚度

PET注射后等侯室面积约42.40m2(7.85m×5.40m),高4.5m,休息室内设置3张床,按每人注射活度为3.7×108Bq计算,其中各床之间有8mm铅屏风间隔,以免引起交叉照射。具体计算结果见表。

3讨论

该院核医学科PET/CT机房、PET/MRI机房和注射后等候室的辐射防护屏蔽计算采用AAPMTG108经验公式;由于在注射室内,药物未注射入病人体内,所以注射室的计算采用点源的计算方法。经计算,PET/CT机房屏蔽厚度:防护门窗为8~9mm铅当量,墙体为8~21mm铅当量,相当于90~260mm混凝土;PET/MRI机房屏蔽厚度:防护门窗为8~9mm铅当量,墙体为8~21mm铅当量,相当于90~260mm混凝土;注射后等候室屏蔽厚度:防护门为6~10mm铅当量,墙体为4~24mm铅当量,相当于50~290mm混凝土;注射室(除通风柜外)屏蔽厚度防护门为7~9mm铅当量,墙体为9~29mm铅当量,相当于110~350mm混凝土。PET中心相关工作场所屏蔽辐射设计是一项繁复并且对安全性有特殊要求的工作[5-8]。目前国内多采用点源的计算方法进行屏蔽辐射设计,本研究以AAPMTG108经验公式计算PET/CT机房、PET/MRI机房和PET注射后等候室的屏蔽厚度,经核实以及现场调查可知,该院PET中心相关工作场所的屏蔽辐射设计是可行的[9-11]。计算过程中,该公式充分考虑了源距离、屏蔽材料、人体吸收的湮没辐射、放射性衰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AAPMTG108经验公式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计算方法,可以酌情应用于PET中心相关工作场所的屏蔽辐射设计。

辐射防护篇4

1.1介入设备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东芝Infinix型、GEInnova2000型以及岛津DIGITEX2400型血管造影设备及介入治疗系统。该类设备均随机配置有穿透电离室型剂量监测系统,设备X射线球管位于诊疗床下,影像增强设备位于诊疗床上,并且均配备有床上铅屏和床侧铅帘等固有设备。剂量元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自制的LiF(Mg,Cu,P)粉末。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61例心血管患者在介入手术中防护措施与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了监测与评价。使用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dosemeter,TLD)元件对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的第一术者、第二术者和护理人员所穿戴的铅衣屏蔽效果进行测量,将TLD元件分别布放在铅衣内侧以及铅衣外侧,采用固定手术岗位不固定人员的方法进行监测。心血管介入手术设备上固有的防护设施,包括诊疗床上方吊装铅屏与诊疗床侧铅帘。防护效果通过在床上铅屏内侧(远射线处)、外侧(近射线处)、床侧铅帘内侧(远射线处)及外侧(近射线处)布放TLD剂量元件进行测量。

1.3剂量监测

将计量元件LiF粉末密封于外径为3mm的塑料管中,壁厚为0.5mm。测量仪器为FJ-427A1微机热释光剂量仪,退火装置为HW-2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仪器刻度使用经中国计量科学院标定过的241Am源。测量条件:预热温度为140℃,测量温度为275℃,预热时间为5s,测量时间为5s;将每个剂量元件的LiF粉末分为3个平行样进行测定,每次测样8mg,取其测量平均值。

1.4质量控制

所测剂量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主要由剂量元件的布放和剂量元件的测量决定。剂量元件的布放应严格按照事前规定的位置布放,所有参加计量元件布放者事前均统一培训合格,减少布放元件的误差。剂量元件的测量条件经多次与国际比对均取得满意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整理使用MicrosoftExcel2003,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参数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或ANOVA方差分析。

2结果

2.1铅衣辐射防护效果监测结果

心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者中,胸部铅衣外侧与内侧辐射剂量测量结果显示,第一术者与第二术者胸部铅衣外侧与内侧剂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P<0.05),胸部铅衣外侧剂量高于内侧剂量;护理人员胸部铅衣外侧与内侧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P>0.05)。经计算,心血管介入手术操作者防护措施—铅衣,对射线的衰减率第一术者为91.1%,第二术者为88.6%,护理人员为22.1%。

2.2设备固有防护设施的辐射防护效果监测结果

对心血管介入设备固有的防护设施,包括诊疗床上方吊装铅屏与诊疗床侧铅帘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在床上铅屏内侧(远射线处)、外侧(近射线处),床侧铅帘内侧(远射线处)、外侧(近射线处)布放TLD剂量元件,监测辐射防护效果。

3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放射防护重点人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真正大剂量接受辐射剂量的人群是直接参与介入诊治操作的非放射专业人员,如本研究涉及的心脏科医生。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诊断治疗过程中,多数操作由心内科医师负责,其中大多数人员未参加过专业的放射防护培训,防护意识差。过量的X射线照射,尤其是在复杂病变的介入手术时操作时间较长,往往难以避免受到较高剂量的照射。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而导致的生物学效应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操作者的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术者与第二术者胸部铅衣外侧的剂量大于内侧剂量,表明铅衣发挥了屏蔽散射X射线的作用。固定防护设施诊疗床上铅屏对射线的衰减率为96.0%,诊疗床侧铅帘对射线的衰减率为97.0%。铅衣对第一术者和第二术者的屏蔽效果较明显;护理人员由于距离X射线球管较远,其所受剂量较低,铅衣的屏蔽效果不明显。床上铅屏和床侧铅帘屏蔽X射线的效果也较明显。研究表明,在目前的防护条件下,心血管介入手术现场对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的控制措施与防护设施其效果明显、方法可行。

辐射防护篇5

【关键词】介入放射;X射线机;辐射防护性能

介入放射在临床医学中指通过影像作指导并实施治疗的介入操作,主要经皮肤途径,且在大多情况下为局部麻醉或镇静麻醉[1]。随着临床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逐渐完善进步和临床经验不断积累,介入放射治疗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大大增加[2]。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相关操作人员,其手臂表层剂量高达035mGy/h,而其剂量在未使用任何防护装置的工作人员中可达769mGy/h。如何对辐射进行防护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选取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床中应用的部分介入放射X射线机,对其辐射防护性能进行探究。

1设备与方法

1.1设备受检设备:包括普通X射线机和C型臂X射线机,其中普通X射线机包括Telediagnost(Philips)和国产NAX-500RF、Axgpsm80,C型臂X射线机包括V30000(Philips)、Coroskop(Siemens)、Powermobile(Siemens)。依次将Telediagnost、NAX-500RF、Axgpsm80、Powermobile、Coroskop、V30000标记为1、2、3、4、5、6号机。检测设备:选用国产25cm×25cm×15cm水模体、451B型低能Xγ剂量率仪和Baracuda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仪。1.2方法使所有受检设备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将其参数调至与其相对应的最大束流和最高电压值;于有用线束中放置水模体,固定野调至25cm×20cm,每一测量点均重复测量3次,并计算空气比稀动能率平均值。1.3观察指标对比各设备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水平、空气比稀动能率及防护区空气比稀动能率检测结果。1.4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台设备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水平及空气比稀动能率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水平平均值为(3446±452)μGy/h,其中2号机与3号机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平均值略高于其他设备,可能与设备使用年限具有一定相关性。2.2各台设备防护区空气比稀动能率检测结果所有受检设备防护区空气比稀动能率平均值为168×102μGy/h,其中C型臂X射线机防护区空气比稀动能率平均值为129×102μGy/h,未采取防护措施状态下空气比稀动能率为04×103μGy/h~16×103μGy/h,采用铅屏风进行防护后空气比稀动能率为03×102μGy/h~35×102μGy/h,各组数据与普通X射线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和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介入放射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并在临床诊疗中普遍应用。20世纪80年代左右介入放射学技术首次被引入我国临床医学中,并用于心血管、神经等诊断和治疗。但相关设备操作医务人员及患者与辐射接触时间较长,受泄漏辐射危害较大[3]。本研究选取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台X射线机,对其空气比稀动能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C型臂X射线机(脉冲透视模式)防护区空气比稀动能率平均值为129×102μGy/h,采用铅屏风防护措施后空气比稀动能率等水平低于普通X射线机(普通透视模式),表明脉冲透视可有效降低防护区空气比稀动能率、减少有用线束输出量。研究指出,患者接受介入放射治疗时,由于工作人员操作水平、防护意识、防护措施等存在差异性,因此空气比稀动能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上述因素均可直接影响辐射剂量,以此对工作人员及患者所受照射剂量产生影响[4]。临床采取如下防护措施:①从实际操作角度减少患者及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尽量采取防护服、铅围裙、铅围脖等防护措施;②实际操作时尽量站于距检查床最远位置(距离为30cm时可降低散射线水平约2倍),严格控制照射野;③应建立完善的工作人员操作规章制度、制定介入放射操作辐射防护具体监测标准。综上所述,与普通透视模式相比,脉冲透视模式中空气比稀动能率和有用线束输出量水平较低,且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水平与设备使用年限具有一定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李印亮,李伟凯,刘红光.新生儿床边腹部立位摄影装置的研制和应用[J].当代医学,2015,24(24):150-151.

[2]王云霞,朱国英,陈春晖,等.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床旁操作辐射水平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16,25(1):44-47.

[3]罗晋甘,王小强,林涌钦,等.深圳市民营与公立医院医用X射线机放射防护状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3,40(5):483-485.

[4]聂永鑫,王海林,任翠蓉,等.白银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5,24(1):63-64.

辐射防护篇6

【关键词】辐射环境;类型;特点;保护措施;防护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的广泛使用以及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辐射难题。以下就辐射环境保护与安全防护进行了探讨分析。

1辐射环境的概述

1.1辐射环境的类型

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辐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微波已经在雷达、通讯、广播、电视、电脑、医疗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如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但是其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变得越来越频繁,一些装饰材料由于工艺要求需要添加放射性水平增高的物质,从而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再次,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种类也越来越多,如X射线、CT、PET等等,尽管为患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患者和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辐射伤害。可见,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已经无法避免辐射污染的存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辐射污染控制在人类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1.2辐射污染特点

首先,辐射污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能量或射线污染,并且辐射污染是发生在使用过程中,因此辐射污染的控制不能够完全消除,只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尽量低的水平上。通常,电磁辐射污染源可以分为五大类,即广播电视系统发生设备,通讯、雷达及导航系统无线发射设备,工业、科学和医疗系统射频设备、高压电力系统设备以及交通系统电磁辐射设备。

2辐射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强化辐射环境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和演练

辐射安全事故主要是指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在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活动中引发的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事故,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等辐射事故。对于辐射环境安全事故一定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要建立好辐射应急组织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等。同时还应该做好应急响应工作,当辐射事故发生时,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应建立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辐射事故相关信息。

2.2加强辐射环境的监测

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是控制辐射污染的前提条件。伴随着我国核工业发展的起步,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当前,在我国从事辐射环境监测科研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结合国际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体系,并且编制了相关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仪器设备的配备等等。如果财力允许,实验室更新设备时还应该朝着自动化、数字化和谱仪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人为误差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3做好辐射环境污染的医学防护

首先,要积极开展辐射危害研究,从而制定科学的卫生防护标准。其次要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广泛的进行科普宣传,让周围的群众广泛的了解放射性核素的性质,正确认识辐射的危害。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投入、严格执法,对一些为了追求利润不顾人们生命安全的不法分子要处以严厉的处分,对于核废料的处理要由国家政府直接监控,严格管理,独立执法,从而有效的避免核废料对人类安全造成的伤害。

2.4妥善管理辐射环境档案

辐射环境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辐射环境管理档案材料,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入场监测以及法律法规标准的贯彻实施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和科学依据。要做好辐射环境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能够科学系统的进行分类,从而为管理利用提供必备的条件。辐射环境档案可以根据行政区划分,也可以根据污染源或污染性质划分。其次,要系统的对档案进行排列和编号,以便迅速准确的查找和利用这些档案。

3辐射环境的安全防护措施

运用射线设备与放射源的单位,首先要根据辐射作业类型装备相应的辐射监测仪器,对辐射作业场所进行专项的监测,设定门机联锁体系,这样可以避免人员在射线设备或放射源运转时期进人辐射剂量水平较高的射线机室。

3.1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在辐射作业场所,门机联锁和作业状态指示灯呈现问题,门机易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安全联锁是确保安全的最好方法,警示象征不符合也会引起事端作业室大门忘关(没有门机联锁的射线设备),会导致作业、非作业人员进人射线机室,遭到不必要的辐射,给人员形成辐射损伤,无防辐射设备或设备不结实,也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些单位不重视这项办法,以为这是糟蹋,没有必要进行辐射作业场所设置与辐射类型一样的报警仪,辐射作业人员没有佩带热释光剂量计,或者虽佩带,但并没有定时进行剂量检查,自己剂量档案不完善,为了削减不必要的辐射,需要强调工业人员自带防护用品,不能为一时方便给自己或者别人增加辐射剂量。(1)有些单位分管领导没有参加辐射防护和安全训练,缺乏辐射防护与安全知识,对辐射防护的注重力度不行;(3)有些单位没有建立辐射安全领导小组,没有指定专人负责辐射防护作业,或者虽建立了领导小组,但形同虚设;(3)对于有些现已验收过的单位,疏于平常管理理,没有定时对报警、监控等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和演练,致使应急呼应功能有所降低。因此为了加强辐射环境的安全必须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3.2健全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凡是从事放射作业的单位应根据可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法令的规则,结合单位的具体状况,树立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机构或专职、兼职安全和防护管理理人员,拟定健全的、可操作性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执行规则细则,实时监督落实。这样能够规范辐射管理,防止呈现管理混乱,使每人表现自我监督的效果,各司其职。优秀的组织机构能够非常好的便于环境保护部分的监督管理,增加辐射防护监测和管理力度,部分单位虽然有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但仅仅为了敷衍检查,机构和人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与实际作业脱节。在健全的管理机构下,对辐射作业人员进行定时的工作健康体检和自己剂量检测,并进行考核和训练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定时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监测和防护,将反常的现象报告给单位主管,及时向属地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突发的辐射事端状况,对辐射事端进行全部的调查。

结束语:

当前辐射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威胁。因此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做好辐射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准备工作和演练工作,完善辐射污染档案管理制度,做好辐射污染的医学防护工作是控制辐射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将辐射伤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张华英等. 电磁辐射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硅谷,2008(16)

[2]张春会等. 论电磁辐射污染与电磁环境监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51)

辐射防护篇7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23-01

在大力发展基层医院建设中,放射科室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部门。但由于基层的放射科室建设,设备状况和人员的防护意识较弱,防护措施做不到位,对放射医护工作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就邢台县基层医院放射防护情况做出的调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加大监管力度的措施的意见。做好放射设备的标准建设维护,按要求进行操作检查,对保护从事放射工作的医护人员及受照射的公众,身体健康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邢台县基层医院放射科现状及防护分析

邢台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山区,受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相对较为缓慢。全县共有四家县级医院,十五家乡镇医院,目前只有一部分设置了放射科室,配备了放射检查设备。但由于对于放射科室的作用认识不足,设备条件限制,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有限等等问题,在日常的检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就调查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

1.1基础设施简陋,设备检查能力较弱。

在调查中发现,邢台县的四个县级医院的条件要比乡镇医院要好,配置CT三台、X光机四台。邢台县设有放射科室的乡镇基层医院十五家,共配置了十四台X 光机,且X光机分别是六十到八十年代配置放射设备。受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普遍基础设施简陋,没有专门的隔离操作室,对周围的辐射、医护人员和患者不能达到更好的防护。另外,由于设施的简陋使用面积不达标,基本建设都是检查、治疗等等集中到一起的,没有进行专门的分类和隔开,最常用的就是X拍片检查和普通照相,更深层的检查没有得到开展。

1.2思想观念落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

由于人们的对医学知识以及放射诊疗对病情检查和辅助诊断的不了解,以及思想观念上对放射性辐射和照射认识上误区,担心放射检查对身体带来的危险,从而产生不愿意进行放射检查,躲避放射检查。进而造成放射科室建设上的不重重视,都是对放射检查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另外,县及乡镇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利用高薪招聘的方法,或者以更有利的条件吸引更高层次的专业放射技术人员工作,致使放射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邢台县放射工作人员40名,其中影像专业毕业29名,11名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兼任,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其中三名无学历非专业的人员,初级培训为放射科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学校放射检查标准化培训,认为X线对医患等公众照射危害不大,操作流程和方法上达不到防护的要求标准,这是放射检查工作中必须要调整的内容。

1.3工作环境较差,防护措施不到位。

环境条件决定了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都十分的简陋,现有的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室都没有按照防护标准的要求来建设放射科室,这给放射科室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危险。在日常放射诊疗的工作中,无法按照规范的作业标准来工作,有的没有穿戴防辐射的铅衣、铅帽、铅眼镜、铅手套等,及其他应有的防护措施,这给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调查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及公众的陪护人员几乎疏于防护。更是触目惊心。今后工作中加大监督的力度,保障医患及公众辐射照射安全。

1.4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健全。

放射检查一般情况下,做好防护措施,正确得当,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但违规操作,防护不严,就会造成一系列的人身伤害。由于对放射科室建设思想不充分,对放射检查诊断知识的认识不足,多家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室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管理制度没有上墙标明,诊断管理分工不明确,违规操作,发现问题不及时上报,延误病情。另外,制度管理不严格,病人在检查室,机房门窗不严密,对周围的医护人员和病患造成辐射,以及有患者家属跟随者疏于防护,这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基层医院放射科室提升管理建设力度的措施

放射科室是医院临床检查中重要的科室,对于临床中多种病情的检查和辅助诊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对于山区乡镇,距离城市大医院较远的基层医院,加强医院放射科室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放射科室的管理,增强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关系到医护人员和患者身体健康的切身利益,也是很在必要的。

2.1多措并举,建设高标准的放射科室。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卫生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方筹措下对基层的医疗条件进行了改善。但由于基层医疗环境条件较差,放射检查的水平不高,制约了基层医院的病情诊断水平。今后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放射检查的正确认识,加大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使患者陪护人员及公众了解辐射照射的危害,加大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力度,多措并举,在基层医院建设高标准的放射科室,与其他科室分离,建设专业的机房,提升设备的质量和检查能力,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2.2加强管理,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要想真正的将放射科室建设起来,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减少对医护工作人员的身体辐射伤害,首先要从管理上入手,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制度上墙。检查和诊断人员分开,各司其职,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加强对放射科室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了解设备所产生的辐射对人体带来的危害,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要求自己,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减少操作不当对自己和患者带来的身体危害。

2.3严格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

放射设备的日常维护,也是是放射科室的重要工作之一。专业放射科室工作人员,懂得设备的检查使用,但不一定就懂得设备日常维护和修理,一旦设备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得到修复,不但会耽误患者的检查治疗,还有可能增加周围的辐射,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因此,必须在内部培养或者外部招聘具有专业能力的工程师,专门负责维修和保护这些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2.4严格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

辐射防护篇8

【关键词】核医学科;安全防护;辐射;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的发展较快,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同位素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广泛应用在医院的核医学科工作中[1]。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机构设置的重要科室之一,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2]。但是,电离辐射也会随着同位素的应用而产生,目前,一些医院的核医学科尚存在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的不足[3]。本文笔者针对某医院核医学科目前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对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进行管理,保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为医院核医学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现作如下分析。

1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辐射检测情况

1.1对辐射进行检测的仪器及检测方法

本次对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进行全方位检测,以了解掌握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情况。辐射检测仪选用型号为BH3103X-γ的便携式巡测仪,对核医学科的工作场面进行射线测量;选用PCM-100(α、β、γ)对核医学科进行表面污染的检测;选用FJ-377热释光剂量计对个人计量进行检测。

1.2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该医院核医学科中,辐射源主要包括非密封源和密封源,非密封源为99mTc源、131I源、125I源,密封源为137Cs源、241Am源、90Sr源。本次测量结果具体如下:

(1)空气比释动能率:分装室、放射源库、给药室、分装室操作位置、骨密度室、治疗室、放免室分别为0.08-0.13μGy/h、0.13-0.24μGy/h、0.09-0.23μGy/h、3.20-4.01μGy/h、0.11-0.20μGy/h、0.11-0.14μGy/h、0.10-0.13μGy/h。

(2)核医学病房内表面污染的活度浓度测量结果:分装室、放射源库、治疗室、给药室、操作者手、放免室的活度浓度分别为0.17-0.25Bq/cm2,0.35-0.41Bq/cm2,0.13-0.21Bq/cm2,0.14-0.25Bq/cm2,0.22-0.24Bq/cm2和0.15-0.18cm2。

(3)本次参与个人剂量调查的有12名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年有效剂量为0.07-2.18mSv,采用2000h/a的最长工作时间计算可得,在操作99mTc源的工作人员中,其工作量最大为8.06mSv,高于5mSv的年个人剂量约束值,因此,在尚未投入通风橱的运行前,应进行流作业的工作模式,并尽快购买通风橱进行安全防护。

(4)在本次研究中,在100厘米敷贴器贮源箱表面位置处,测量出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平均值为0.27μGy/h,与国家标准值相比明显较低,但个人剂量约束值明显较高,因此,该医院核医学科应该尽快投入有机玻璃防护眼镜及防护屏的使用,尚未运行使用时,采用流作业的工作模式进行。

2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对策

2.1合理进行医院核医学科的布局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工作区域布局中,应严格按照GB18871的规定对非密封工作场所进行分区、分级布局[4]。在辐射防护与管理中,应将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及控制区,即二区管理。监督区分别为显像室、标记实验室、放射性废物、诊断病床区以及放射性核素贮存区,控制区分别为给药室、操作室、病人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床位区。在对控制区以及监督区进行分区时,应该合理布局并安排区域的分布情况。例如,在进行检查室以及给药室的布局时,应将其分开,并诊断用的候诊室、给药室等进行合理布局,并设置专门用于受检者使用的卫生间。当在检查室实施给药操作时,必须采用放射防护设备进行防护。

2.2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对存在放射性的核素废弃物的处理,是减少辐射的重要措施[5]。对于在医院核医学科工作现场残留的污染物废水,在处理过程中,应将废水置于衰变池进行储存衰变处理,使废水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比相关标准值低后,再在排放管道中将废水排出;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废弃,在排放前应采用活性炭进行相关过滤处理,降低废气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对于高浓度废水以及使用过但仍剩余的原液,应将其进行集中收集,再统一进行处理,活性浓度降低至合格值后,再将其排放。

2.3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

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来源以接触放射污染源为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重视意识,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物质照射。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未对辐射防护知识具有全面了解,因而并不重视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之辐射存在于无形之中,导致工作人员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大量存在未换鞋便随意出入标记室、未佩戴防护手套即对放射源进行分类处理等,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的宣教,提高防护意识。

2.4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

在单位内部中,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辐射防护与安全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定期对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熟悉与掌握,定期培训在职的辐射工作人员,对于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入职前应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安全及管理的认识。根据核医学科的科室特点,针对突发放射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应急预案,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放射事件无可避免的发生时,可根据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及时处理与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

3讨论

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领域中的重要科室,对广大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与管理水平,与该科室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具有明显联系,因此,加强医院核医学科的合理布局、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并积极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是保证核医学科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宏芳,娄云,万玲,等.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601-602.

[2]高芳,高向东,刘继平,等.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2):140-143.

[3]郜风丽,刘淑娟.由辐射安全与防护探讨核医学科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216-218.

[4]陈宇导,张峰,吴春兴,等.核医学科核素治疗病房的辐射防护及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574-576.

[5]宋培峰,王晓涛,陈栋梁,等.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辐射防护通讯,2011,31(4):16-18.

上一篇:供电行业范文 下一篇:电网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