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0 02:48:15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74人,大部分家住龙湖花园。家庭学习环境良好,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49%。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本期教学内容: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教学要求: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 绝大多数达到 │ │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 4%以内 │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2017二年级上学期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阵地,我们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坚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和教研组工作计划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手段,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在这学期,我们将通过理论学习、备课与说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与学生辅导等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数学学科教学效益与质量。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

1、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教科研工作计划和数学教学计划的相关内容。

2、按要求制定本组活动计划,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及课改前沿信息,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加强良好学科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用赏识、鼓励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注意利用学科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一定的激励策略,让好生更想学,中下生对数学的学习也充满自信和兴趣,切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对那些“后进生”要分层要求,多创设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继续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一下午第一节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主要研讨选定的课,科学地制定出“三维目标”,确立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然后着重研讨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策略或探究如何上更具特色更有实效性。上完课后,对此课进行二次讨论和修改。

(2)、继续抓好学法指导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学生的书写、倾听、发言、勤思善问、认真审题等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积极提高培优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立足课题,开展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开展好课题研究——培养低年级的学习习惯,按照课题研究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本学期选一人上好校级打磨课,开课教师要认真准备,结合本组教师的意见,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体现出个人风格,听课教师要勤记录善反思。评课要实在、多提意见。通过活动,使组内每位成员都能明确自己在教学上的长处和短处,使自己扬长避短,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贯彻到课堂教学中。

四、具体活动安排:

具体安排:

第一次:

1、教学工作安排部署;讨论新教材备课中的疑难问题,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困惑。

2、制定备课组计划。

第二次:集体备课:轴对称图形

第三次:集体备课:10000以内数的读写

第四次:集体备课:克与千克

【2017二年级上学期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阵地,我们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坚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和教研组工作计划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手段,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在这学期,我们将通过理论学习、备课与说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与学生辅导等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数学学科教学效益与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务实开展备课组活动,实践新课程理论,提高组内教师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的掌控能力。

2、认真开展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中抓住三个结合:与新理念相结合,与集思广益相结合,与课堂高效相结合。开展“一课、一议、一思 、一得”的教研活动。组里若有亮点的教学设计将及时发到教学网上供其他教师查阅。

3、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高教学质量,班级的及格率、优秀率争取有所提高。

三、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计划、数学教学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教导处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适度性原则;探讨分析

适度性原则在小学数学的高年级教学中可谓是非常关键,因为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由于高年级数学较低年级阶段,不论是在难度还是在内容数量方面都有了一个陡然的提升,这必然会引起学生一定的不适感,而且高年级阶段作业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更压缩了学生原本的课余时间。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时候确实表现的很不适应,甚至有很多学生非常逆反,表现出很大的抵触情绪。这就导致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因此,教师在高年级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充分的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感受,从而更好的体会学生出现的不适感。坚持适度性原则,帮助学生做好这个过渡阶段的情绪和状态的调整,以便能够适应未来更高年级和更高难度的数学学习。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关于适度性原则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一、控制教学进度

有很多教师在进入高年级阶段之后就开始加快教学的进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另一方面也是迫于教学任务的紧迫,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过快的速度必然难以保证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教师固然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执行了既定的教学计划,但是教与学是一个相依相生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做得再完美也是徒劳。

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加以格外注意,在教学进度方面要更多的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合理的把握教学进度与稍事停歇之间的平衡。在赶进度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之前学到的数学知识。

二、把握课堂练习数量

虽然课堂练习能够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这一点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学生在学到知识之后,必然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而很多教师一味的要用课堂练习来填满这个过程,认为反复的练习就会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过度的练习不仅起不到让学生巩固知识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疲劳,甚至出现短暂的知识认知上的真空。这时候教师不妨让学生在集中的知识学习之后稍作停歇,在这个停歇的过程中可以是自行的反思,还可以是分组的讨论,也可以是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内心之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将知识充分内化的过程,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准确的把握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实的知识掌握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练习,进而巩固和夯实学生的课堂学习。

三、合理控制课后作业的数量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很多教师为了有效地巩固课堂教学的质量,刻意地将课后作业安排的较多,以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保证其课堂学习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做法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可以说学生完全被当成了学习的工具,学生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共同压力之下,显得力不从心。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还较小,不应该承受如此多的学习压力,而且过大的学习压力也会压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强制力作用得越久,学生的抵抗力也就越明显,而且这种强制性的作用往往都是暂时的。诸多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在强制作用之下进行的学习虽然会在短时间之内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这样的作用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显然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以来终身教育的理念。

四、正确把握教学任务的适度性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任务的适度性也要加以合理的控制和把握,正是因为很多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才会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因此,对于适度性原则的把握还是应该从教师方面入手,正确地把握教学任务,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时不能一味的下压给学生,而是要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措施来分化和消解教学压力。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度,严格遵循适度性原则,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任务的适度性,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而不是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另外也要注意把握课堂练习的数量,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并且在课后作业数量方面也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维持学生在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数学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80-01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逻辑思维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起创新思维,无论是对于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还是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那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创新呢?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愈演愈烈,但具体贯彻落实起来却是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毕竟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了那么多年,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更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大多数学校的数学课堂上,依然存在着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种种弊端: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一堂课下来,学生还没等反应过来,教师已经写了满满一黑板;由于局限于应试教育,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固定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扩展和发挥,仅存的一点儿创新精神也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消除对数学学科的恐惧心理,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调查显示,幼儿的注意力只能集中15分钟,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如果不能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的话,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将知识与兴趣熔于一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绚丽多彩的画面、富有节奏感的儿歌、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童话故事等等,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数学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例如,在讲授小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森林王国里,猴子妈妈遇到了一个难题,她有五根香蕉,分给两只小猴子每人一根,请问猴子妈妈还剩几根香蕉?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芒,都在认真思考,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树立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国的至圣先贤孔子就曾经辩证地分析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迷惘,而只思考不学习则会变得懈怠,学习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数学学科要求具备活跃的思维和思考能力,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要多加引导,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学生们脑海里怪异的想法要充分尊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对勇于创新的学生提出表扬,树立起模范带头的典范,以供大家学习,教导学生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忽略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课改要求我们,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课堂虽然是教师的主要阵地,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要让每一名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走下讲台,放低姿态,言传身教。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即使一个微不足道的卡通人物贴纸,足以让学生自豪地开心上一整天。

分层次、多元化教学,巩固创新意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但不容置疑的是每个人对数学学科的领悟能力、先天基础都不尽相同,通用教材针对的只是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然而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对数学学科的领悟能力比较强,思维较为活跃,很多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理解,这个时候老师再因循守旧无异于浪费时间;而有的学生相对来说反应稍显缓慢,教师又需放慢速度,多加引导。也就是说,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并不适用于全部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不同的层次,当然这个层次教师自己心里清楚就好,切不可讲给学生听,容易造成学生心灵伤害,也不利于班级团结。而分层次、多元化教学更应体现在课后练习上,在布置作业时,恰到好处地为能力强的学生布置两道拓展探究题,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一来,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以及生活的联系。所有的学科都拥有着其理论渊源,密不可分,融会贯通;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目的又回归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其它学科的知识,容易给人以新奇之感。将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到课堂中来,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统计》这一课,我请学生帮老师一个忙,让学生们帮助老师一起统计本班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学生们表现得尤为积极活跃,都想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为老师排忧解难,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他们出现的问题不断地纠正并且将统计的向相关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又让学生明白数学学科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考试,更应该将目光放长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日益推进,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教会学生的并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成为广大同仁们的首要任务。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多种教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萍,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J] 《六盘水师专学报》 2001(1)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苏联对数学教学进行重大改革(以下简称“大改”)是从1969年开始的。在这以前,小学是四年制,设算术课,主要内容有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中学第一年(称五年级)和第二年(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继续设算术课,系统地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以及几何初步知识(包括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六年级第一学期算术课每周4课时,另外2课时开始学习代数。因此可以说,中小学一共以五又三分之一学年的时间教完算术全部内容。这在当时各国的算术教学中,是进度最快的,教学质量最高的。但是在苏联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材的选择与安排问题。60年代初曾把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顺次向下一个年级移一些,例如把100以内整十数四则运算从一年级移到二年级,把1000以内整百数四则运算从二年级移到三年级,把三位数乘除法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内容和要求偏难、偏高,在安排上也有重复。此外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得比较死,教学效率不高。

早在1957年,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就开始研究小学教学改革问题,着重解决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与此有联系的是建立小学各科教学的新体系。1957年开始实验,到1961年,学生用4年的时间除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级规定的算术内容外,还学了五年级的一些内容。以后继续进行改革实验,结果以3年的时间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的算术内容,还多学了一些代数初步知识,从而初步建立起小学三年的数学教学新体系。后来他在实验总结中谈到他的新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教学建立在高难度的水平上(当然要严格掌握难度的分寸);2.高速度地学习教材(也要注意速度合理,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这些教学思想的改变,对当时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对后来算术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较快的发展,1957年卫星上天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之而来对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后来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发展和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必须为他们学习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为他们学习较高水平的课程(物理、制图、化学等)以及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1958年以后,美欧各国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对于苏联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1964年末开始了起草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工作。1967年初公布了小学(改三年制)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中吸收了赞可夫以及其他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1968年公布了中学(四至十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9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1970年四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后来对大纲曾做了一些修订,相应地各年级数学课本也做了一些修改。

(一)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在算术方面,除教学多位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外,还增加了一些作为口算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的运算性质,如和加上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和乘以、除以一个数等。新增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如不等式,用字母表示数,求代数式的值,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同原来的大纲相比,增加了圆的认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但删去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移到中学)。

四、五年级:除了把原来的中学算术内容学完(只教正比例),在代数知识方面,增加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知识方面,增加的比较多,如合同图形,角的二等分线,补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对称,平移,简单的尺规作图等。此外,还增加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如子集、交集、并集、集合的分类等。

可以看出,前五年不再单纯地学习算术,而编入一些代数,几何的一部分知识,并适当增加现代、近代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数学课程。这同原来的算术课程相比,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另外同欧美各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后的五六年级相比,数学水平仍是比较高的。

(二)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数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少整数的循环。例如在小学取消了20以内的四则运算这一圈,删去20以内的乘除法,而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入100以内的加减法;把原来小学四年级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系统整理并入新的四年级(中学第一年)。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算术、代数和几何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在小学,以算术知识为主,适当出现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讲10以内加减法时,就出现最简单的方程,如x+5=8,x- 3=5。以后还出现列方程解一步应用题,二、三年级逐步增加难度。一年级还出现直线、线段、多边形、直角。二年级出现折线、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三年级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四、五年级则以算术和代数知识为主,配合几何知识,把算术和代数打通,按照数概念的发展统一编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四年级首先讲自然数和自然数四则运算,结合除法出现分数概念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时配合出现等式、不等式、解方程、角、长方体体积。然后讲小数概念和小数四则运算,配合出现米制计量单位、百分数、比例尺、统计图、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尺规作图等。五年级先讲正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整数。配合出现集合的运算、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对称、平移、几何作图等。然后讲有理数,以正分数运算为主,适当出现一些负分数四则运算,还配合出现比例、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一些几何作图。在具体安排每一部分内容时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改变传统的加减分编的方式,使有关的加减法互相穿插和对应。对简单应用题,则把有联系的加以分

组,适当集中教学。

3.按照理论知识指导数学概念和计算的原则来安排教学顺序。有些概念如角、邻补角、合同图形等用集合观点来定义,把这些知识放在集合的初步知识之后。讲口算加减法是以“和加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等运算性质作为算理的依据,就先通过直观讲有关的运算性质,然后再讲口算方法。

4.统一了编写体例。60年代,小学算术课本基本上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对新知识举例讲解比较少;而中学算术专有课本系统地讲解新知识,另外有一本习题汇编供做练习用。这次统一采取了以习题汇编为主、适当讲解新知识为辅的形式,只是四五年级讲解的部分比小学的稍多一些。

这套大纲和课本经过几年的使用,出现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增加的内容,学生难接受。例如,一年级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二年级出现含有两步运算的方程,如72-(54-x)=52,学生形式地接受了,但不理解。四五年级教学集合的概念,并用集合的观点定义一些概念等。有些专家认为,“不应该把集合理论作为阐述中学数学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第三,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所削弱。

1978年开始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主要有:一年级完了只要求学好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解答简单应用题,不要求必须学会解答两步应用题,同时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移到二年级;二年级删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三年级删去和差积商的变化,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四五年级数学涉及中学数学全部课程内容,由不同单位拟订了几个大纲的修改方案,因为争论比较大,没有确定下来。

三 8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进入80年代,苏联对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981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一至三年级,强调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自然数的算术运算及其对最简单的量的应用,直观地介绍几种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这就是说,代数初步知识不再作为小学的一项主要教学任务。只在教求每种运算的未知项时出现方程的形式。同时对除数是二、三位数的笔算除法适当降低了要求。四五年级数学课程的任务,强调“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为学生学习系统的代数和几何课程做准备,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这就是说,降低了代数、几何的要求。具体调整的内容有:删去了有关集合的知识,等式的性质,几何的变换,较难的尺规作图(如把线段二等分,作角的平分线,根据所给的条件作三角形)等;简化了对称、解方程(改按已知数和得数间的关系来解),增加了最大公约数、球的认识,以及已知两点的坐标求它们的距离。1982年公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再以集合论的观点处理中小学数学,较多地注意发展和巩固计算技巧。具体内容与1981的教学纲目基本相同。

1984年,苏共中央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决定把小学学制延长一年,提早到6岁入学。1985年2月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小学4年,中学7年)的标准教学计划。稍后,又颁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其中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原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为了适应四年制小学提早入学的特点,把教学进度放慢,大体上把三年制小学前两年的内容安排在三年内学完,一年级改为每周4课时。二、三年级改为每周5课时。四年级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与三年制小学三年级的基本相同,每周都是6课时。此外,大纲中还有以下几点修改:1.在10以内数的认识前面加强了准备课,主要增加比较物体大小、长短、形状,认识空间方位,初步认识时间,物体群的比较等;2.把11—20各数的认识和计算单划为一个阶段,加强了进位加法表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3.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教口算的同时增教笔算;4.进一步简化方程,小学只出现最简单的,如x-356=478,6×x=426之类,用方程解应用题也只限一步的;5.适当加强了简便算法;6.有些内容推迟出现,如大于号、小于号改在二年级教20以内加减法时出现,线段和用字母表示点、线段、角移到四年级。经过这样修改,切实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但是目前仍是少数小学试行,大多数小学仍实行三年制,七岁入学。在制定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对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第一部分准备课没有变动)。新学制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则在原来四、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有:1.删去对称、合同图形;2.增加反比例的概念;3.增加计算器的初步知识。

1986年起,按照新大纲编写新课本陆续出版了一部分。这些课本除了在内容上符合新大纲要求外,初步看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的编排更加系统,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比过去的课本重点更为突出。例如,过去几何安排较乱,同算术知识联系较差,现适当集中,同算术知识联系有些改进。2.增加了例题,加强了新知识的讲授。四年制小学课本还部分地改变了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学新知识与学生的练习适当分开,题量也适当减少。3.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如另编有练习册或在原课本中编有难易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供选择。

总的来看,80年代苏联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发生以下几个较大的转变:1.从算术、代数、几何基本上并重转为以掌握系统的算术知识为主,学习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为系统地学习代数、几何做准备;2.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技巧转为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3.从强调用集合论的观点、变换的思想等处理教学内容转为删去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转变并不意味着恢复到六十年代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前的情况。由于加强了算术和代数、几何之间的联系,采取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注意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不是使改革全部后退,而是使改革更符合当前苏联的实际,同大改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前进和提高。

四 近二十年来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

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应地开始进行的。改革以前,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50年代采用的主要是讲解法,尽管在讲解时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但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运用问答式的谈话法,但是往往是知识的再现,而缺少启发思考。大量地运用着练习法,目的也主要是巩固和熟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60年代,由于提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在教法上有了一些改进。强调谈话法要注意启发性,在某些情况下还采用实验法或独立作业法。但是这种独立作业只是带有自学的性质,并作为教师讲解的准备。例如,课本中给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让学生研究分析,找出乘法的简便方法,然后由教师讲解并加以概括。少数有经验的教师开始注意让学生独立研究一些例子,独立作出结论。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数学教学目的、内容的改革,也提出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例如,《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儿童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强调,“应当大力发展符合下述要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觉掌握数学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合理地和创造性地完成所得到的任务,独立获取知识。”

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的。由于更新教学内容,教师缺乏经验,掌握不好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例如,小学增加了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以后,安排在三年中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引入概念是初步的,不能要求达到正式定义的水平。但是有些教师提前要求学

生回答“什么叫式子”“什么叫式的值”等问题。教学几何图形时,不是利用观察、制作、画图等方法,而只用语言文字的方法,把形式化的定义告诉学生。有些教师把他自己在中学学过的线段的定义教给学生。有的则是由于教师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随着教学目的的变化而改变教学方法。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正如苏联莫罗等著《小学数学教学法》中所说的,“许多教师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在应有的程度上理解所发生的变化,在使用教学方法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办法。”另外有些坚持使用传统的某一种教学方法的专家、教学指导人员仍给教师以影响。莫罗等著《小学数学教学法》也曾指出过,“按照传统习惯给教师提出解一定类型(以前的教学大纲所列举的)应用题的教学目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一直到现在还在产生消极的影响。”苏联教育部长也曾指出过,经常看到某个专家“顽固地企图使人家接受他的思想”,“在讲授大纲的某一章节时只要采用他喜欢的那种教学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

根据以上一些情况,苏联十分重视针对改革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给以指导。例如,1981年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纲目中就强调,“数学教师有权选择不同的教学途径和讲述大纲内容的方法。” 1984年苏联教育科学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所发表一封教学法指示信中强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潜力在于,改善教学过程的组织,提高科学教学法水平和综合技术教育的方向性。”“主要的问题在于组织学生的合理的学习性劳动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1985年《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衡量教师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和教师完成教学与教养任务的情况,而不是形式上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手段、方式或教具。”由于有针对性地及时地给以指导,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比较好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一至五年级数学课中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苏联根据现代教学论原则,在数学课中提倡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解法。这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教师讲述为主,把数学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度对这种方法持否定态度。后来有所改变,认为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优点,如可以较系统地阐明新知识。但是随着数学教学目的的改变,可以从性质和方向上把它加以改造,强调讲解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教学42÷3的口算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学过46÷2之类的口算方法,讲解时,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思考的问题,“能不能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把42分解成40和2,然后用3分别去除呢?”教师试除一下,说明用3分别除40和2都不能除完没有余数。然后再提出启发性问题,“能不能把被除数分解成两个数,用除数都能除完没有余数呢?”教师试把42分解成24和18,结果都能除完没有余数,把得到的商8和6加起来,得14。接着再提出启发性问题,“这样算很不方便,怎么能使分解的两个数算起来简便呢?”最后教师说出,可以分解为30和12,30÷3=10,12÷3=4,10+4=14。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这样计算简便。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每次教师提问后都由教师自己回答,但是使讲解带有探索研究问题的性质,而且由于给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就促进学生和教师一起,在头脑中遵循着探索、论证来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初步学到人类探索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一般认为,使用讲解法宜于在较高年级,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只能占一节课的一部分。

2.谈话法。这也是过去一直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在过去多用于检查已学的知识,要求学生再现学过的知识。现在有所发展,把这种方法用来教学新知识,而且强调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教学应用题:“一个学生买5本练习本,每本2戈比;买3支铅笔,每支5戈比。一共付出多少钱?”在让学生复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后,可以采用如下的启发性谈话:“题里问的是什么?”“看一下题都买了什么?”“要求一共付多少钱,必须先知道什么?”当学生共同分析到这里,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

采用谈话法时,强调要注意所提的问题本身不应隐含着对答案的提示,或者在问题中就包含着一部分答案。例如,指着三角形的高问学生:“这条线段是不是三角形的高?”就是不适当的提问。还强调在谈话结束时,教师要加以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练习。

3.独立作业法。这也是过去数学课上用过的教学方法。但是如前所述,过去多用于再现一些定义、法则,或在讲解新知识之后,做练习时用,以巩固和完善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很少用于教学新知识。现在由于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开始重视在教学新知识时也适当使用独立作业法。采用独立作业法进行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与旧知识有一定联系的,比较容易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的,或者自己能探索出规律来的。

例如,在四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先提出如下的三道应用题:

(1)果园里种8行果树,每行有5棵梨树和7棵杏树,一共种多少棵树?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行驶,第一辆每小时行80千米,第二辆每小时行60千米。3小时后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求长方形的面积。(如上图)

要求学生独立分别用两种方法解答后,再分别对每种方法,每题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别列出等式:

(7+5)×8=7×8+5×8

(80+60)×3=80×3+60×3

(5+3)×4=5×4+3×3

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三个等式的共同点,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即(a+b) c=ac+bc。

最后教师说明,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新的运算定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教师让学生用言语表述后,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在学生独立进行分析比较时,教师注意巡回到学生中去了解有无困难,必要时可以给一些启发和帮助。

4.实验法。这种方法在60年代已经开始提倡,现在进一步强调在教学量的计量以及几何初步知识时充分使用。认为使用实验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获得计量单位以及图形的表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工作的精确性。

例如,四年级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拿一块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成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根据长方形的4个内角和是360°,可以算出直角三角形的3个内角和是180°。然后拿一个锐角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底边画高,沿高剪开,也成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根据第一次实验,知道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是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和是180°,而且有两条边正好拼成锐角三角形的底边,由此可以推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锐角的和是90°,4个锐角正好拼成原来锐角三角形的3个内角,由此可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同样也可以推算出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最后做出结论: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

在苏联的教学法著作中指出,这种实验方法虽然有助于发现数学规律,但不能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看作是严格的论证。

5.实践作业。这也是过去数学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在比过去更加重视。苏联《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曾指出,系统地进行一些实践作业,如制做几何形体、画图形、剪纸、制作模型、测量等,有利于完成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初步绘图、测量的技能,发展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中也强调学习几何的基本概念,主要借助于直接的观察和实践,很多结论是要通过作图和

测量加以总结而得出。实践作业的另外一方面是配合计算、解问题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在苏联,引用皮亚杰的观点指出,传统的教学的缺点,在于只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还强调指出,“教育心理学的现代观点要求儿童积极地完成具体操作,让他们独立地研究假设和结论”。为此,苏联专门拟订一整套数学教学设备,除了过去常用的算盘(每档10个珠)、小棒等外,还包括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的操作用教具,如奎逊耐木条等。

6.研究法(或启发法)。这是一种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和创造活动的方法。由教师向全班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某一数学事实,或解答某一问题。这种方法与引导发现法基本相似。从60年代中期起,在苏联一些学校就开始试验,证明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时曾有人反对,认为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新东西比记住现成的东西要难得多。但是一些数学教育家认为,对学生来说,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象数学家那样自己去“发现”真理,比死记那些不理解其来源、意义和相互联系的命题和证明还要容易些。但是也强调研究或探讨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后来这种方法逐渐为一些教师所采用。

除了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外,有的教师还采用按照教科书自学。例如,五年级教学分数乘法时,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几个例题,然后指定学生逐题讲述自己是怎样理解的,最后说出计算法则。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师认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易于牢记,并与已学的知识联系,使学生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但是一些数学教育家认为,要使自学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组织好学习,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达到理解书中所叙述的主要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提出来,由教师或学生加以讨论帮助解决。

在苏联的数学教学中,根据现代教学论观点,强调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是万能的。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备等,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即使在一节课内也不限定只用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几种方法配合使用。但是要防止形式主义地选用教学方法,片面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强调重视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此外,近年来还强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按规定的时间标准布置家庭作业,不容许把应当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安排为家庭作业,以免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但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对家庭作业的布置有所区分还是可以的。

五 简要的评析

总观苏联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以五年的时间不仅教完算术的基本内容,而且教完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这在全世界来说,是数学水平最高的国家。即使将来把小学延长一年,改为6岁入学,以6年的时间教完上述内容,同世界各国比较,数学水平也是较高的。由于在前五年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就为进一步学习数学以及其他学科提供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培养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创造了前提。

苏联在数学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是经过长期不断改革逐步提高的结果。其中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有一些基本经验和最近发展趋势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可以概要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明确数学在普通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正如苏联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科学技术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的条件下,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语言,中小学学生接受数学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国家在科学技术、生产、经济和国防上的潜力,直接依赖于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充分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在小学切实打好数学基础。

(二)制订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各年级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且加强对数学教学的指导,不断针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提出适当的提示或建议。我国小学数学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也比较明确具体,但是对教学的集中统一指导还比较薄弱,苏联的经验对我们改进这方面的工作有一定帮助。

(三)重视根据不同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注意培养有关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点是经过一些弯路逐步认识明确的。早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曾犯过片面强调学习实用知识忽视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的错误。1931年纠正了这一错误。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出现了过多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技能技巧的偏向。80年代有了一定的改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联系到苏联的经验教训,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关系。

(四)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苏联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记忆、注意、创造想象、观察、严格地连贯地推理论证能力,要教学生学会简要地、准确地、清楚地而且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重视因材施教,有区别要求。对落后的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同时强调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发展数学方面的本领和才能。为此,课本编入较多的习题,而且专门编印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还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以尽量满足那些在数学方面有兴趣和爱好以及有才能的学生的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也适应这一要求,适当加以改变。强调把全班作业、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外采取数学小组、数学比赛等活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现象还比较严重,课外活动也只有少数地区、学校开展起来,苏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教导处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与监控,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工作目标: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研组活动,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

2、深入课堂教学研究,确保课堂教学学生知识巩固率100%。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学习领会新标准,积极开展新教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与兄弟学校教学的交流与协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

4、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三、工作重点:

1、聚焦疑难、研读课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教师素养提升活动。

3、构筑平台、严格要求、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注重评价、加强指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5、加强“小数学家”培养。

四、工作措施: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

1、认真学习新标准,严格执行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本学期主要任务:以会“理解新教材、处理新教材、教好新教材”为研究目标,落实新标准在教学中的运用,加强新老教师的合作,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2、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扩大学生信息交流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信息交流面要达100%,培养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强化常规管理,优化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1、备课:本学期继续推行备出优质课,实用课。教师共同探讨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的教学模式。严格杜绝“只带一本书进教室”,重视个人的二次备课,完善教案的各环节。组织定期检查教案。

2、上课: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教学中要注重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课中要明确目标,讲透知识点,训练要扎实有效,同时要注意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要及时检测教学效果。

3、作业的布置、批改。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的精当。批改要正确、及时,字迹要端正,符号要规范,并有批改记录。

4、辅导:继续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各班教师要有组织地搞好学习有困难的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注重“情商”的教育,做到措施得力,成果显著。

5、考核:改进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以新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评估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除笔试外,还要通过课堂提问、观摩、谈话、学生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6、听课:本学期各教师每学期参加听课总节数不少于10节,要边听边思,及时评注。

(三)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本学期,结合各级教研活动,35周岁以下老师至少上一节优质公开教学。

2、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并作好反馈工作。

3、加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提升学校知名度。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知道,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坚持科学育人,同时凝聚整个教研组的力量,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工作职责:

1.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为老师们学习、交流、提高创设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提供一个的研讨平台。

2.继承和发扬我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教风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全组发扬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浓厚的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

3.在学习、实践、研讨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索,总结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本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组建一支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数学教师队伍。

4.学期初制定好工作计划,使整个教研活动制度化、系统化,使每次教研活动有记录有总结;学期末做好工作总结,真正为全组教师服。

5.完成学校交办的其它工作,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

1.发挥教研群体作用,提高教研实效,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 积极开展学校教研组活动,每周星期四开展数学教研活动。做到教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做到新的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教研活动经常化。根据教研组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教研活动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结合本学期推广的双向五环教学模式,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论交流,促使每位老师上好“常态课”。

(2)教研活动专题化。针对教研组的具体问题,善于发现数学教学实际中的薄弱环节,研讨在实际教学中的解决办法,集思广益、交流探讨,促使广大参与教师有所收获。

(3)鼓励本组教师多参加校内外的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间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和听课笔记。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本着以“在借鉴中成长,在探索中提高,在发展中完善”的学习方针,教师要多问、多听、多看,写好记录及反思,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

2.扎实做好常规教学工作:备课要充分,目标要明确;上课要认真,方法要灵活;作业布置要突出重点、适量,讲求效果,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

3.各数学教师认真拟定好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习惯培养,做好辅优帮困的工作。

4.协助教导处不定时深入课堂检查“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尤其是备课质量、作业批改的情况检查。

5.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讨活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交流学习与教学工作经验。

四、各月主要活动及具体安排:

三月份:

1.配合学校教研计划进行上学期期末调研质量分析。

2.各数学科任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3.听、评五年级数学课。

4.听、评六年级数学课。

四月份:

1.听评四年级数学课。

2.听评三年级数学课。

3.配合教导处检查教案及学生作业。

4.听评二年级数学课。

五月份:

1.听评一年级数学课。

2.学生作业评比、优秀作业展览。

3.检查学生数学作业。

4.检查本学科教案。

六月份:

1.学习优秀随笔。

2.制定并交流个年级复习计划。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7篇

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教学研究有效为抓手,追求实效、高效和长效,继续突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质量跟踪监控三个重点,引领全体数学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做到教学方法扎实、研究内容充实、教学能力厚实,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工作思路:

一、 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1、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加大对《国标教材》的培训力度。

开学初开展6年级国标教材的三级培训工作,培训要到位、要细致扎实。适时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和学习,数学教师要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持续性。要围绕使用新国标教材使用情况和新课程的落实情况,组织任课老师积极展开研究,整体提升课改实施水平。

2、向课堂要效益,努力提高常态课的实效性,提高平时的好课率,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要精心设计练习,既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研究,更要体现新的课标精神,在“活”字上动脑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继续要求教师在五个“实”上下功夫:教学要有效真实、双基要扎实、手段要朴实、效果要充实、底蕴要厚实。要在落实双基的同时让学生经历过程,学会方法,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4、积极组织教师给予问题式的反思性研究,要求全体教师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的形式要多样,要紧紧抓住数学学科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引导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学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本学期继续进行人人献一节好课活动,并在献课后撰写教学反思。

5、把《培养数学意识提高数学素养》的研究做实、做强。平时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认真组织毕业复习的研究,复习要有计划性。要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5月上旬在陶吴小学举行小学数学复习工作研讨会,研讨会后,应认真要研究和制定复习计划,提高毕业班数学教师的组织复习的能力,避免盲目性,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努力提高优生率和合格率。

二、深化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能力。

1、要针对本校的特色和薄弱环节,确定研究课题。课题要与活动主题相结合,加强观摩课、展示课与常态课的有机整合的研究,以展示课引领常态课,以常态课的优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研究活动要有效,让课改与教学质量同行。

对近几年来的课改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纠正少数教师存在的追求形式主义、忽视数学本质的倾向。学科带头人、青年优秀教学标兵、区教学骨干老师首先要在实施课改中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仍然要做到“八个一”:①读一本教研名著;②写一篇有质量的教育心得;③承担一个教研课题;④在本校、本片上一节公开课;⑤开一次课改讲座;⑥发表一篇有质量的课改案例、教学论文⑦在省市级有一篇论文获奖;⑧和一位需要帮助的青年教师组成帮学对子。本学期继续开展“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初步考虑从整体着手从以下六个方面研究:

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②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加强对过程性知识的研究;

④练习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生活性(含针对本班实际的变式练习);

⑤学科团队建设的行动性研究。

3、针对市级课堂教学创意性研究课题,我区将结合结合这一主题,找到课程改革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结合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倡个性化教学与共性发展相结合,开展不同形式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可以是同年级的同课异构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设计,可以是同一类型不同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同一类型不同年段,目的就是努力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4、要从有效性出发开展活动。①课堂教学要有效(如计算教学有效性、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等);②研究课题要有效(研究要有计划、有主题,可操作性要强);③组织活动要有效(活动的针对性强、参与面广)。

5、切实抓好两组建设。

备课组要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工作。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和分析学情上下功夫。①集体备课不仅要备过程而且要备课内外的练习设计。②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必须复备。每个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复备,认真修改,合理取舍,复备量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备课组应侧重于“五认真”方面,备课组的活动内容多是研究教材、研究备课、研究学生的作业、研究检测,再加上备课组人员少,活动更加机动灵活,随机性更强,需要备课组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随地开展活动。教研组更趋向于“研究”,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多以公开课、沙龙、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

6、切实用好单元自测题和《评价手册》、《补充习题》,特别是错题订正工作要落到实处,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掉队。教师手头可准备“两本”:一是典型错题本,一是创新优题本,目的就是抓好“两头生”。作业和检测要追求实效,努力做到“即练即批,有错必纠,有纠必改”。要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从方法、心理上循循善诱,耐心疏导,避免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推荐与《07-08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相关的内容:

2011年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帮孩子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

2011年教学工作计划2011年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1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8篇

以学校和教导处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与监控,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工作目标: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研组活动,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

2、深入课堂教学研究,确保课堂教学学生知识巩固率100%。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学习领会新标准,积极开展新教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与兄弟学校教学的交流与协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

4、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5、全校学生数学期末考查及格率达一、二年级95%以上,三、四年级90%以上,五、六年级90%以上,全校优生率高于40%。

三、工作重点:

1、开展以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为课程的教学研究。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常规课的教学质量。

3、切实作好“培优补差”工作,建立优秀生与后进生的档案。

4、通过城区“小教办”和学校教研等活动,促进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工作措施: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

1、认真学习新标准,严格执行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本学期主要任务:以会“理解新教材、处理新教材、教好新教材”为研究目标,落实新标准在教学中的运用,加强新老教师的合作,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2、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扩大学生信息交流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信息交流面要达100%,培养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强化常规管理,优化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1、备课:本学期继续推行备出优质课,实用课。教师共同探讨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的教学模式。严格杜绝“只带一本书进教室”,重视个人的二次备课,完善教案的各环节。组织定期检查教案。

2、上课: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教学中要注重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课中要明确目标,讲透知识点,训练要扎实有效,同时要注意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要及时检测教学效果。

3、作业的布置、批改。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的精当。批改要正确、及时,字迹要端正,符号要规范,并有批改记录。

4、辅导:继续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各班教师要有组织地搞好学习有困难的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注重“情商”的教育,做到措施得力,成果显著。

5、考核:改进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以新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评估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除笔试外,还要通过课堂提问、观摩、谈话、学生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6、听课:本学期各教师每学期参加听课总节数不少于10节,要边听边思,及时评注。

(三)加强质量监测,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1、单元检测。抓好单元知识检测,严格考核,及时做好检测分析、查漏补缺工作。

2、数学竞赛。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数学知识单项竞赛,创设良好的竞争氛围。

3、期末检测。组织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

(四)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本学期,结合各级教研活动,35周岁以下老师至少上一节优质公开教学。

2、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并作好反馈工作。

3、加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提升学校知名度。

五、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制订数学教学计划及教研计划。

2、学习新课程标准。

3、期初工作检查。(重点:备课)

4、开展教师帮扶结对子。

5、第一阶段教学检测。

十月份:

1、教学常规检查。

2、视频课堂教学学习。

3、毕业班教学工作座谈。

十一月份:

1、与灯塔小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2、教学效果检测。

3、教学开放周。

4、座谈开放周课堂教学实例。

5、常规教学检查。

十二月份:

1、中高年级数学竞赛。

2、视频课堂教学学习。

3、迎接教学常规考评检查。

4、教学效果检测。

元月份:

1、期末教学工作检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31-03

一、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目标

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在突出数学基础地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素质、提升其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21世纪高等院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一)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数学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根据专业进行相应地调整,关键在于提高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不必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二)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在大类培养中执行分类、分层指导的数学教学原则

学好大学数学关键在于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内容安排的逻辑性比较强,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二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学会数学思维。国外大学一般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微积分作为通选课,二年级以后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经济数学、矩阵等课程,供不同专业要求的同学选择,国内人大、北大等综合性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工学色彩突出的学校也多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单独开设6或8学分的微积分或大学数学,二年级以后同学们可结合自己发展需求选修数学相关课程。鉴于公共管理下设的不同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专业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必要的,而对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考研不要求数学的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可考虑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应提出专业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科学选课,执行分类、分层指导。

二、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原则

1.有利于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2.有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5.有利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设想

1.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为重要途径,恰当地将数学素质的培养与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相结合。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来讲授,讲透主要知识点的同时,重视数学知识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在设置数学教学内容时,改变过去只注重书本知识、只注重解题技巧的现象,将数学原理与公共管理专业相结合,注重知识对社会现实的服务。在设置后续课程时,应强调数学在后续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类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建议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考试成绩=作业与表现30%+月考10%×4个月+期末考试30%,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数学教学,夯实数学基础,实行微积分教学“3+1”模式。改革数学教学计划,在低年级数学基础阶段之上,增设高年级的数学提高阶段,构建全程数学教学的课程体系。数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为该生所从事的专业奠定数学基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提高阶段应与专业和实际的问题相结合,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相应的数学软件和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为学生节省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习更多的数学内容,把学生从大量的做题技巧中解脱出来,并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到特有的作用。“3+1”是指在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的开设过程中,3个学分为数学知识点的学分,1个学分是实验学分。1个实验学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数学建模,使学生结合专业能独立完成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二是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迫使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并得出结论。三是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己设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以数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选修课。大一期间,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4学分,采取“3+1”模式。在大类分流后,根据专业和学生毕业后的流向,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选修课,其中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三个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未来需要考经济类研究生或本科需转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其次,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考研、出国为导向,在符合以上目标的基础上,解决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推导证明、解题技巧偏多的问题。在课时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删去一些纯粹为了考试而学、华而不实的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学时,增设与数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课。最后,强调数学学习与专业应用相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类分流后,结合学生的所选专业要求,数学教学内容应由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参与确定,协同授课,这既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也符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开展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产生阶段:数学知识和数学定律的产生过程。讲解数学定律产生的过程和基于的社会现象,恢复并畅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血肉联系。形成阶段:讲解和阐释数学定律,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数学定律形成最本质的认识。在数学定律讲解部分,要突出体现数学的基本思想性和方法性。对于抽象的概念,我们应揭示数学朴素的本质,让学生领会数学精髓。应用阶段:强调数学定律的运用,实现数学在现实中的工具作用。建立专业中与数学有关的教学案例库或结合教师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5.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国外高校在数学教学上,非常强调数学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国外数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人人需要数学;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不同专业的人应当学不同的数学。这些理念使得大学生对大学数学学习的认识从原来仅仅为了不挂科、为了考研而学数学,上升为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最终上升为数学的技术、文化的层面上。数学应用能力最终体现在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上。1985年美国的高等院校启动了微积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考虑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工具广泛使用对大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美国高校对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1987年启动了微积分改革计划,新的方案着重强调了对学生的概念性理解能力、解决问题技巧、分析与举一反三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提出通过实行新方法减少冗长乏味的计算。1989年和1990年美国数学科学资金委员会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交了《振兴美国的数学:未来的关键资源》和《振兴美国的数学90年代的计划》,即两个“戴维报告”。该报告指出数学科学中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强调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要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提出各类前瞻性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强调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也同时揭示了现代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技术、数学理论、数学实验。美国的微积分改革非常富有成效,使得人们对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都市事务学院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课程设置,发现他们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数学难度不高,但他们非常强调应用。

四、基本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说,本文认为:第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还应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关键在于学什么、怎么学,因此,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成为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二,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第三,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开设数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第四,在教学工具上,教会学生使用一些辅的数学工具,包括图形计算器、相应的数学软件等,凡是能用机器、计算机完成的就用机器和计算机来解决,老师更多讲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把学生从繁杂的计算和解题技巧的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明.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孟津.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曹殿立,等.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曾玖红.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夏小刚.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5,(3).

[6]李岚.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数学,2007,(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级教改立项《财经类大学公共选修课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作用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对话

一、尊重性原则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师生对话,首先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备课本”展开,不允许任何违背“备课本”教学计划情况出现。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夸大教师主观价值,教师神化权威化现象严重,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

如小学一年级“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数学教师在上课前已经有了明确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和20根小棒,准备通过手工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该课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导入部分原本设计是引导学生对上一课时“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一个复习,但是进入课堂后,发现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根据新内容教材中的“做一做”模块开始动手制作了,有些同学已经能够通过折纸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征。这本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大进步,教师应该鼓励赞扬,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课堂操作与教师“备课本”设计相违背,打乱了教师的所谓教学计划,教师当堂不仅没有表扬自主学习的学生,还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严厉批评,这种课堂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教学过程标准化、模式化,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不仅挫伤了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误导,还极易由此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周围这样的教学反例并不少见。教学课堂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创造的乐园,教师的权威性不应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限制上,而应体现在自身素养、学识、教学能力等方面,从教学活动本身出发,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的关系,在课堂对话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尝试站在学生的立场去与之对话,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准确性原则分析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是一门较严谨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不仅集中反映了自身数学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还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思维。分析新课标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数学语言具有简洁、准确、精炼等特点,这为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师生对话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无论是在讲解知识、公式、定理方面,还是在课堂提问、布置学习任务方面,都应高度注意理清思路,准确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如:在教学“位置”时,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注意师生对话中的准确性原则,而将问题表述为“小兰在右边,小丽在后面”等语言,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扰。事实上,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相对的,因此要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具体的参照物,而不能简单地描述为XX在上面,XX在前面,XX在左边等,而应该表述为“小雪在小明的前面”,“妹妹在哥哥的左边”。再举一个例子,教学“数位”时,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数量的数学教师都在教学中将基本概念表述成了“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对本身理解位数的教师来讲,这种表达方式看似无措,十分易于掌握,但对刚接触该知识点的小学生而言,就极易造成误导,甚至会模仿这种表述方法来描述。正确的位数表述方式应该是,在前面加上一个前提――“从右起”,这样才符合数学对话中的准确性原则。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特殊性,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能够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无趣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从而提高对话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直观性原则分析

小学生年龄偏低,数学学习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因此,在知识的习得上多是运用感性认识。然而,数学学科中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都十分抽象,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直观性的对话原则,尽可能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将数学知识描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象、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激活教学氛围。直观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乏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类似顺口溜的表达方式,使得抽象的知识瞬间变得灵动起来,原本深奥的概念也因此明朗化、简洁化,朗朗上口的数学语言,也十分便于学生记忆。

四、结论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灵活性控制不足,一方面体现在没有对对话进行控制,或者控制不足;另一方面体现在师生对话控制太死,师生对话失去了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对话控制得太死,会造成教学按照“问题一一答案”的逻辑来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始终保持单一的回答,即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随之被教师所规定的标准答案所阻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意义建构仅限于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对话的结果就不可能让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的真正内涵。师生对话中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尊重性、准确性、直观性三方面对如何正确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师生对话展开探讨,以期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师生对话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陈登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216-217.

上一篇:六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六年级音乐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