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0:08:44

地理专业论文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是各项专业能力之首,地理专业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直接影响新课程的改革和推进。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由教学分析能力、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能力以及教学媒体、方法和策略的设计能力等五个部分构成。高校地理教师要研究高等师范地理新课程特点,把握学生职业定向,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学习,提高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能够为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措施和建议。

由刘桂侠撰写的《地理教学设计》一书对我国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该书分别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地理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如何设计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等进行详细介绍。该书按照“原理+教学模式建构+案例”的基本框架来编写,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地理教学设计,论述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流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发展趋势等。第二章“地理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和地理学习心理等,阐述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三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概述了教学设计模式、地理教学设计模式和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等内容。第四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论述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地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地理教学媒体的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编制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等。第五章“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概述了地理教学评价,论述地理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和地理教学设计成果评价,从评价反馈角度反思地理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课程教学设计没有融入课改精神、没有很好领悟地理新课程理念、未能把握住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在教学设计上依然思想守旧、未能将现代教育设计先进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实践中、在地理教学过程设计中未完全落实课改思想、教学设计要素不全、方法不当等。此外,地理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首先,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深入学习理论以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以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借助传播理论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其次,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模式研究。再次,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从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要加强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本着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开展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重视地理新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实施标准内化策略研究,依据课程标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以彰显课标理念;积极寻找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施单要素训练策略研究;进行案例借鉴策略研究,包括案例的合理选择、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案例的总结与提升等;学会自我反思,实施过程优化与再设计策略研究等。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教师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将会大大促进高校地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吕清华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1.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劣势

1)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来校任教,缺少教学、科研的经验与积累,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负担较重。因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上未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专业的办学历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没有确定某一明确的方向,各位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无法实现1+1>2的整体涌现性。

2)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双向不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由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其他专业录满后调剂过来的低分生,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认同,缺少学习动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学生抱怨教师工作不敬业,教学不投入、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不生动。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程设置不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依托测绘工程而创办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50%,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不完整,尤其是开发类课程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测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地信专业学生相比,开发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事GIS开发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机会

1)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亿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即懂技术又懂应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领导重视。近两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实验室成员,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提供了平台。

1.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威胁

1)社会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虚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没有学习目标。

2)校园氛围影响。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处于转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广泛存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学风建设改革措施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专业学风对学校、学院和班级学风,以及学生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改革。

2.1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的思想问题,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谈等思想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做好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因此,在入学教育时将专业介绍和学风建设的教育作为重点,使学生从了解专业到热爱专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具体的方式,尽快确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3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学风建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

2.4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更新快,应按其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厘清各门课程的关系,保证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不同环节的知识。把握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市场急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大学生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开放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确定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和协同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6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GIS文化节、GIS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结论

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学风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整体的思维,从学生、教师、管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良好学风。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定位市场,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训练以及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的,以增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要想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大学,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是基础。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人才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目标,社会适应性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战略规划是专业发展的基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进人规划、建设阶段。笔者在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训练、以及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系列问题。

1社会对GIS从业人员的需求

1)GIS专业程序员或系统员大致有4方面的要求:①编程语言要求。比如要求熟练掌握cc+十语言,更高要求是精通C#,C十+Java,JSP,中的某种语言,熟悉VC++,JBuilder等编程环境,熟悉某种建模工具构建系统模型;②GIS平台要求。如要求熟练掌握某种主流GIS平台及二次开发技术,更高要求的是对WebGIS、三维GIS的开发有一定了解;③数据库技术要求。熟悉某种数据库,更高要求是能基于Oracle等大型数据库进行开发;④要求有一定的项目经验。

2)GIS市场梢售或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不开发系统,做市场或管理,要求有行业知识与背景,更重要的熟悉市场,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只要熟悉相关GIS软件就足够了。

3)相关行业的应用或分析人员由于80%的信息都和空间位置有关,GIS作为一种应用工具能服务于众多行业,而且GIS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其生命力,特别是行业的GIS深度应用。其要求就是除了有GIS专业知识外,需要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

4)与GIS相关的数据人员空间数据是GIS的核心,对一个GIS项目来说,相当大一部分资金用于数据的采集、生产与维护,这个方向对GIS人员需求量较大,要求是能熟练使用相关GIS软件,比如利用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利用软件对遥感和航测数据进行处理等。

5)GIS教育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毕业生加入了考研大军,部分学生毕业后仍然从事前面所述的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进人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从事GIS教育与研究。GIS教育与研究大致可分为GIS基础理论研究、GIS实现技术研究、GIS应用及其探索。相应的,在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行业背景知识上会有更高的要求。

根据上面的社会需求分析,长江大学GIS本科毕业生的市场定位主要分为3类:GIS研发、GIS市场与管理、GIS应用。不同的市场定位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GIS研发人员来说,计算机技术是最重要的,对于GIS市场与管理人员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或管理知识,而对相关行业的GIS应用或分析人员来说,需要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

2基于市场定位,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基于市场定位来调整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①厚基础、宽口径、突出特色;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不同的市场定位,学生选修时加强择业引导;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这个思路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学科知识模块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方面,应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使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较快地适应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转换。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加强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专业课程以大专业为基础设置,同时体现不同市场定位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1)计算机技术是GIS专业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计算机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三个一”(一个GIS平台、一个数据库平台、一门编程语言),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精通一门编程语言,熟悉一个数据库平台,能基于一个GIS平台进行操作和二次开发。

2)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就业方向的需要。如设置一些高级计算机技术课程模块,如计算机图形学、网络编程、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这主要是针对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软件开发的需要而设置的;设置一些管理类课程,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既懂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又懂管理,将来成为GIS市场销售或管理人员而设置的;设置一些应用专业模块,如数学地质、沉积岩石学等课程,将我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核心课程开设为GIS专业的应用专业选修课,注重整合资源、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引导部分同学选修,将GIS作为工具,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行业分析与应用工作。

3)对学生进行择业、课程选择引导。学时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学生的兴趣各异,在课程设置中将需要的、可能需要的分开,能够让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分阶段量力而行。为了减少学生选课、就业的盲目性,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商,让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有利于课程选择。另一方面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到与本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其他高校学习或实习,以便毕业后能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工作。超级秘书网

3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好后,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具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急剧加速,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毕业的学生踏上社会时会沮丧的发现,在学校所学的一些技术已趋于过时,要胜任现在的工作必须重新学习新的技术。这个矛盾永远存在。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人手:

1)对本专业进行预测性教育研究,即对影响未来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预测并试图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发展态势或未来趋势圈,从而使高等教育为“一个尚不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目前,已有部分教育研究人员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这是缓解上述矛盾的一种方法。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平台,是大学生创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如何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概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能够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处于资源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应发挥本专业的强大优势和积极作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论文(设计)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针对社会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专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工商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虽然历年毕业论文(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面对就业压力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求职时间冲突,加之当前颇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中。同时,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制图软件使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2.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不够重视

由于高校教师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一些具有博导、硕导资格的教师,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过程以及较多的科研课题,完全淡化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工作中的地位;个别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与教师的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

3.由于选题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在选题中,部分题目与实践相脱节,使得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机制上不够健全

学校及学院虽然制订了诸多规章制度,但大都是对阅读文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毕业论文(设计)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和标准,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途径

1.加强师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和统一是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的前提。应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训会、宣讲会等方式,使师生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四年所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与行业对接前的重要实战训练。因此,指导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应用性极强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培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不但是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可以作为求职材料中的亮点,是反映一个毕业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缩影。

2.夯实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大学四年积累的一个过程。(1)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要对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认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好本专业,树立对专业的信心;(2)大二、大三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思维,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同时,要加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规划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术手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诸如,3S技术、规划制图以及3D技术的教学实践;(3)大三、大四阶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只有大学各个阶段不断地积累,才能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发展等问题进行选题,这样不但问题针对性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的专业思维能力。在选题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在选题的支撑上,要尽可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规划策划大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为主,一方面要通过大量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划方案。总之,通过对选题质量的把关,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制订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制度

规范科学的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问题,应该积极完善各项有利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制度或机制。(1)适当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生求职时间严重冲突的问题,建议对论文写作的时间期限进行适当地调整,可以考虑在大四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题目选定、开题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组织专家对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征集后,邀请学院内部专家进行题目筛选,方可允许学生进行选题;(3)严格实施二辩制度。对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必须实施严格的二辩制度;(4)实施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建立指导教师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指导教师的晋级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99-101.

[2]李再兴,宋彦琦,等.浅谈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44-45.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论文数量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1990―2010年《地理教育》期刊教研类论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以1995年和1999年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期的地理教研类论文比重也大幅度提高。其中,1990―1993年间教研类论文数量在90篇左右,占同年期刊论文总篇数的比重约40%。受高考地理科目被取消的影响,1994年地理教研类文章数量下降到72篇,占该年文章总数的比重也降至30%,无论从教研文章篇数看还是教研文章比重看均是21年间的最低值。1995年,广东等部分省市开始恢复高考地理科目,地理教育教学科研重新受到重视,教研论文篇数上升到106篇,增幅达47.22%,占同年论文总数的比重达62%。

1997年以后,地理教研论文的数量稳中有增,1998年增加到147篇,教研论文比重近50%;1999年,教研论文篇数大幅增长,达242篇,增长率为64.63%,是历年来最高的,这与该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有很大联系。新课程改革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使地理教研的步伐加快。

2000年以来,教研论文的篇数稳定在150篇以上(2002年略低),教研论文的比重在60%左右。2003年起,教研论文数量年均达200篇左右,占文章总数的比重也始终稳定在一半以上。可见,近20年来,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增强,地理教育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论文选题的分布特征

1.论文内容的分布

本文将《地理教育》1990―2010年的3 373篇教育类论文按照地理课程、地理教学、师生发展及其它4个方面进行统计。

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文章最多,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及教学改革等,达 1 864篇,占21年间论文总篇数的一半以上,即55.26%。研究师生发展类的文章713篇,包括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地理学习、师生关系等,占论文总篇数的21.14%,仅次于地理课程教法类文章。地理课程类论文427篇,内容包括地理课程目的、内容、设置与实施、地理课程标准(含教学大纲)、地理教材及地图、地理课程改革等,占教育类文章总数的12.66%。

以上三部分论文共计3 004篇,占教育类论文数量的89.53%。其它类文章主要涉及对地理教育的元研究、地理学科发展、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地理教育发展研究等。可见,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及学生地理学习是普遍受到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2.不同时期论文内容的变化

从《地理教育》1990―2010年教育类文章内容的变化来看,地理教学类文章的比重始终是最大的;探讨地理课程类的文章比重在减少;与此同时,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及地理学习相关文章的比重不断上升。详见表1。

三、论文主题的变化分析

1.地理课程类论文

地理课程类文章始终是研究的热点内容。以地理课程目的的研究为例,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地理课程目的的论文一直都有,总计191篇。尤其在1990―1992年、1997―2001年和2007年,论文数量出现三个高峰,每年都在10篇以上,其中1991年为13篇、1997年达22篇、2007年为15篇。

此时期关于“国情教育”的文章也比较多。1990年《地理教育》杂志专门开辟了“国情教育”专栏,当年共收录9篇文章,之后该专栏刊登了一系列国情教育的文章,内容涉及国情教育的含义、原则及对策等,如“国情教育刍议”(罗文,1991)、“国情教育浅议”(李晴,1993)、“国情教育的实施原则”(胡时,1991)、“国情教育的对策”(张璐、李占功,1991)等。

同期,关于“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文章也比较多,共计46篇。1993年第3期,杂志开辟了“环境教育”专栏,刊发了“中学的环境教育问题”、“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等文章;“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随着1996年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而成为地理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997年“环境教育”专栏下的6篇文章中有3篇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如“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初中地理教学”(余承惠、唐伟光);1999年又有7篇文章出现在该栏目。

与地理教材研究相关的文章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材评价和教材改革三个方面。1990―2010年间,《地理教育》杂志共刊载此类文章139篇,且文章数量比较稳定,这与该杂志根据不同时期课程改革需要,适时增设教材类专题栏目的导向密不可分。如1993―2000年,该杂志的“新大纲与新教材探讨/研究”专栏就刊发了70余篇关于新教材的分析、评价的文章;2001年,杂志又增设了“高中新教材”大栏目,其下设有6个子栏目;2003年,杂志增设了“教材新析”栏目;2004年,增设“课改热线”栏目等。

2.地理教学类论文

《地理教育》1990―2010年间刊发的地理教育研究类文章有一半以上都属于教学类,达1864篇,其中地理教学设计类文章共有397篇,占全部教学类论文的21.3%。其中,涉及具体课时的设计有366篇,探讨地理教学一般设计的有31篇。具体课时的设计包括教案、说课稿和学案等,其中1999―2005年是研究的高峰,每年有23~33篇;具体课时的教学反思类文章有30篇,每年1~2篇。一般地理教学设计的文章多集中在2001年后,每年2~5篇,2001年前仅有7篇。

应该说,教学设计类文章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研究的常规选题,不同时期杂志根据地理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围绕课堂教学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专栏,如1994年,设置了“九义新教材人教版教学设计”专栏,收录文章26篇;1999年,新增“教案选登”栏目,2000年改称“教案分析”,分别收录文章5篇和6篇;2001年,“高中新教材”大栏目下设 “教学设计” 子栏目,收录文章21篇;2003年,在“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大栏目下开设了“课例点评”和“新课设计”子栏目;2003―2006年“新课设计”共收录文章52篇;2006年,“课例点评”改为“案例(教例)选登”,该栏目保留至今,共收录文章78篇。

3.地理教师与学生发展类论文

探讨地理教师与学生类的文章713篇,占地理教育研究类文章总和的1/5强,其篇数仅次于教学类。其中,探讨教师发展的文章116篇,包括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素质(素养)分析、经验反思等;探讨学生发展的文章共计575篇,包括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等;此外还有22篇论文探讨师生关系。

以教师类文章为例,早期此类型文章数量不多,2003年后开始增加,每年稳定在10篇上下,其中2008年文章数量最多,达到16篇。从研究内容来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进行的探讨较多,如“地理教师应重视讲功”(杨秀让,1993)、“青年地理教师常见课堂错误浅析”(左伟,1996)、“21世纪地理教师的素质结构”(关伟,2000)、“地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李丽、秦红阳,2009)等。教学经验反思类共有50篇,占教师发展全部文章的43.1%;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文章共有30篇,占25.86%;探讨教师素养的文章共有18篇,占15.52%;单独谈到教师某方面专业技能培养的文章有11篇,占9.48%。教师类文章的增多,与新世纪地理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密切关系。

4.其它类论文

除上述三大类文章外,还有对地理学科发展、地理教育元研究、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地理教育发展的研究、高师与中师地理教育以及地理活动研究等,共计369篇,占教研类文章总和的10.94%。

这里的“元研究”是指地理教育自身发展情况的研究,共有124篇。1994年文章数量最多,有13篇;2000―2001年、2010年数量在10篇左右;其它年份数量基本在2~7篇。

1990―1992年宏观研究地理教育教学的文章有8篇,属于地理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如“地理教育与地理教育学”(关伟,1990)、“美学原则对地理思维内容的诱导作用”(邓腾,1990)、“地理关键概念和地理学习心理阶段的启示”(袁书琪,1991)等文。1993年论文数增加到8篇;同年,由于取消高考地理科目,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和地理科学家纷纷谏言。继《地理教育》1993年第3期和第5期发表的“对部分省市试行取消地理高考的意见”和“高考文科应将地理学科列入必考科目的建议”,1994年又有9篇文章述及当时地理教育的困境,如李德厚的“应进一步重视地理学科的教”、戴远程的“浅谈当前形势下的地理教学”、吴履平的“中学地理教育展望”等文;1996―1999年共有论文19篇,研究集中于地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新世纪地理教育展望和地理素质教育。2000―2005年共有论文42篇,其中2000年和2001年的论文数量达到21篇,与后4年论文数量相当。这一时期,除了研究地理教育教学、地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论文外,重新出现探讨地理教研的论文,并出现探讨地理教育与旅游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关系的论文。

2006―2009年共有论文16篇,主要是回顾地理教学发展历程、研究地理教学的特点;2010年,相关论文数量小幅增加,达到10篇,其中有4篇是具体的地理教学调查研究,有两篇文章研究《地理教育》期刊本身;其余文章是关于地理教育教学特性的理论研究。

四、论文作者群结构分析

1.中学一线教师是研究主体

《地理教育》1990―2010年登载的3 000余篇教学研究类文章中,来自中学的共2 245篇,占论文总数的66.56%;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占23.16%;教研室的占7.32%;此外,还有出版社、工作室、地理协会和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等。其中,1995年,来自中学地理教师的文章占到总数的75.47%,为近20年来比重最高的一年;比重最低的2010年,也占到60.32%。可见,广大一线中学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研究的主体。

从文章的绝对数量看,1999年,来自中学地理教师的地理教育类论文有167篇,为近20年来最多的一年,之后稳定在120余篇,2004、2005和2010年约为150篇。

2.作者群分布广泛,但地区差异明显

从第一作者的地区分布来看,明确标注作者地区的论文涵盖了全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显示了作者来源的广泛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其中江苏、山东、浙江、重庆、广东、四川、北京、福建和湖北等省市占到了全部论文总数的2/3强,达68.88%。

五、结语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理科专业;毕业论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23-03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提高和检查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条件有限、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4]。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明确了毕业论文实践的目的、要求以及实施方案,从学生选题、开题、写作、评审答辩等环节均作出了相对规范化的管理,但张人文[5]对毕节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调研中显示,地理专业学生在5种实践教学环节中最不喜欢毕业论文实践,仅有约10%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实践中收获最大。因此,本研究在2013年对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摸清当前的毕业论文实践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样本的基本信息。调查的对象是某高校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是2006年设置的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是2005年设置的本科专业。两个专业共计135人参加问卷调查,占当年毕业生的98.54%。本届学生的指导教师共3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9人,助教5人,外单位博士1人。

2.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共设置了44个调查问题,涵盖了总体满意度、开题阶段、写作过程、答辩过程和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五个部分。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获取和处理数据资料。发放问卷135份,回收135份,未按要求填写的废表3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占97.78%。

二、结果分析

1.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满意度分析。两个专业有93.18%的学生清楚毕业论文实践的目的,而且有91.67%的人认为通过毕业论文实践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只有64.39%的人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不满意的人达到35.61%,超过人数的1/3。其中地理专业满意人数只有32人,占到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51.52%,而生物专业对毕业论文满意的人数明显高于地理专业,达到51人,占到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77.27%(图1)。问卷调查的数据还表明,在不满意自己毕业论文的学生中,有63.83%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不能满足自己的研究需要。29.79%的学生自己不够努力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较差的原因之一。

2.毕业论文开题阶段。在开题阶段,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有35.61%的题目来源于教师课题,其中教学改革项目占16.67%,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占18.94%。有30.30%的题目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为学生选择题目,34.09%的题目是学生自主选题。但是34.85%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是教师直接下达,55.30%的研究方案是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这说明毕业论文实践中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指导教师存在过多的“包揽”行为。在文献资料检索方面,82.58%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且能够阅读10~20篇文献的同学占到46.21%,阅读21~50篇文献的同学占到39.39%,阅读50篇以上的文献的同学占10.61%,阅读10篇以下文献的同学为3.79%。但是学生对于外文文献的涉猎较少,仅占到16.67%。参考文献的标识部分问题不大,94.70%的同学都能规范标识文献,但对参考文献的管理能力较弱,仅有28.03%的人运用了文献管理软件对文献进行分类管理。此外,53.03%的学生认为开题报告难以撰写的是研究内容与方法,仅有12.88%的同学认为研究进度安排难以撰写。

3.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毕业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网络公共数据的获取、调查和试验获取。79.55%的学生清楚论文摘要包含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但是对于英文摘要写作能力较差,只有29.55%的同学独立进行翻译,48.48%的同学在翻译时用到了英文翻译软件。对于论文的排版和图表制作,96.97%的同学能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排版和制表,82.58%的同学能够规范制图,85.61%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对图表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虽然经过学习在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学生最终学会了排版和图表的制作,但是仅有69.70%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仅有26.52%的同学运用到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英文摘要,其次是结果分析,再次为讨论部分。

4.答辩过程。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中,地理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利用幻灯片来辅助自己的陈述,其中91.67%的学生清楚毕业论文答辩前需要做的准备,92.42%的学生清楚在毕业论文答辩时需要陈述的内容,87.12%的学生清楚学院答辩小组的设置原则,91.67%的同学清楚答辩的流程。但是只有59.85%的学生清楚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5.课程教学对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辅助能力分析。该校地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两个专业,均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为学生开设了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有98.4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于毕业论文实践是有帮助的,63.64%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说明在毕业论文实践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科研理念、科研方法、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方法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讨论与建议

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对毕业论文实践管理,有82.58%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且有85.6%的学生都能够阅读10~50篇文献,表明学生已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且绝大部分学生清楚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培养方案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也给予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实践中较多的帮助。但是调查数据与实际的调研也发现了毕业论文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1.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有35.61%的同学对毕业论文不满意,尤其表现在地理科学专业更为严重,有63.83%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但该校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教学计划与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差无几。那么,问题可能出在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较少方面。平时训练的严重缺失,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6],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毕业论文前学生仅有土壤地理学实验课、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和2次专业野外实习,虽然培养方案中也设置有课内实践,但是很难检查课内实践的质量。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可能由于不熟悉应用专业知识,而感觉缺乏。邢爱青的研究结果[7]也认为,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程度是影响毕业论文实践的重要因素。

2.毕业论文质量标准执行的不统一、不严格,导致学生的实践态度不端正。学校虽然对毕业论文的质量制定了一套评审标准,但是该标准难以量化,评审教师在评审时往往怕学生难以毕业,把握不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不自觉地放宽评审标准,仅注重格式规范忽视论文的内容。这就导致了较多的教师认为虽然毕业论文的格式越来越规范,但没有感觉到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周边少有同等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故评审和答辩教师的组成上也全部为该校本专业教师,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评价的氛围。此外,论文质量的把关不严,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反正都会过关”的心理,还会出现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因为有的同学辛辛苦苦做了几个月实验才得以写作答辩,而有的同学轻轻松松1~2个星期写篇综述论文就通过答辩毕业了。学生心理的差异就导致了其对待毕业论文实践的态度不一,有的同学做毕业论文时不主动不积极,观望指导教师的态度,看教师怎么办,把毕业论文当成是教师的任务。有的同学想搜搜资料写篇综述论文轻松过关,对于安排有野外任务或实验任务时,抵触情绪特别大,怕苦怕累。在2013年学校初次抽查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8名同学的毕业论文,有2名同学毕业论文文字复制比超过30%,这就是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学生实践态度不端正造成的苦果。

3.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教师责任心不一。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不科学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实践中表现突出,已有不少学者[8-10]提出。虽然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我们无法调查此项。但是在2012和2013届毕业论文中,我们均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做了专人审查,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上。问题主要有三:1)选题中个别学生的研究领域不属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范畴;2)个别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方向明显不符,即指导教师无力指导此领域的科学研究;(3)部分学生的选题不具体或现有资源无法支撑其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在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不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实践,未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深入指导。可见,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毕业论文实践的质量[11]。

4.毕业论文实践时间不充裕,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在毕业前一年6月份,学校就启动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在第七学期学生的教育实习几乎占了整个第七学期的时间,而且在实习期间学生是不在校的,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寒假是难以利用的,一方面是天气较冷,其次是师生均需要回家过节。而第八学期初各种就业招考频繁出现,毕业论文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学生就业让路。所以实质上留给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仅是一个暑假,这还未计算部分学生考研也需占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毕业论文实践时间不充裕,这在其他高校也存在[12,13],关键是要合理地解决它。

5.毕业论文存在教师“包办现象”,未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查数据显示,55.30%的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其实是对学生非常不利的现象,违背了我们进行毕业论文实践的初衷。教师在毕业论文实践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和指导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14,15],但不能放任不管和完全包办。“包办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是部分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指导思路和方法有误;二是学生底子差,未动脑筋,完全依赖指导教师,当指导教师未能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处理时,直接向学生制定了研究方案和下达了研究任务。

6.学生英文水平差,不能满足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在毕业论文写作中,48.48%的同学在翻译时用到了英文翻译软件,甚至有些不经过任何修改直接应用。而且写作过程中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英文摘要,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英文摘要并不是论文写作中最为主要和关键的部分,但恰恰给学生带来了如此大的困惑,很显然地说明学生英文水平太差,提高学生的英文翻译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7.仪器设备不足,毕业论文经费欠缺,实验室缺乏有效管理和开放。仪器设备不足、质量低下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中的一个硬伤,一般的仪器设备采购都是依照教学大纲实验设置而进行采购,而且仪器质量不高,勉强可以满足特定的实验教学需求。一旦学生拓展思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而科研时,仪器设备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研究,往往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一个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经费较少是一个普遍现象,而理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实践又需要大量的经费用作调查和实践,故经费的欠缺造成较多学生不能在此环节进行实际的锻炼。此外,暑假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实践的一个主要实践时段,但是由于教师放假,实验室未有管理人员值班,不能满足学生的仪器使用和药品消耗需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四、建议

根据毕业论文环节调查的数据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改善目前的毕业论文实践现状。(1)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的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实做到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2)加强毕业论文实践的动员工作,纠正部分学生的实践实习态度,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与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参与指导但不能进行包揽包办学生毕业论文,同时对指导教师做应有的指导培训和经验交流;(3)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由于学生众多,教师往往是一对多地进行指导,难以像研究生一样逐个进行开题答辩,但由教学院随机抽选进行开题答辩,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以解决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4)合理、适当地调节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时间,解决毕业论文实践不足的问题。如与教育实习、就业招考等工作冲突严重,可鼓励学生在二年级、三年级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5)加强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英文翻译及写作能力;(6)加大仪器设备的采购力度,满足师生的科研需求,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开放工作,避免实验室有学生不见教师的现象,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效率,为学生打造一定的自主研究平台;(7)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学生自主申报省、校级自主创新项目,拓展经费支撑渠道,为毕业论文实践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洁.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2]王海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2):167-168.

[3]吴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设计)和教学环节对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94-196.

[4]吴涛,姚志刚,刘俊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书育人,2008,(21):41-43.

[5]张人文.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毕节市,毕节学院,2013,2-3.

[6]张嗥昕.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0,25(11):162-163,166.

[7]邢爱青.实践教学与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研究[J].大学学报,2010,(25):30-33.

[8]钟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化工,2007,(3):100-102.

[9]刘存,瓮鸣.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改进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7):122-124.

[10]张会明,李宏伟,于晓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0,9(21):80-81.

[11]傅怀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8):145-147.

[12]钟其鹏,韦丽华,黄福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6):73-78.

[13]张祖庆,姜雅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2010,(35):19-20.

[14]段蕊.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39..

[15]张全争.浅谈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27-28.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理学;研究热点;学位论文;共词聚类;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74-04

一、引言

学位论文是高校学生教育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反映了学生最关键的学术和科研成果。论文的关键词反映了学位论文最为核心的内容。近年来,通过对学位论文关键词的定量分析获得领域研究热点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诸多国外学者(Carol F. Dungan,1988;Jeffery S. Drysdale,2013;Morgan M. Millar,2013)通过对不同学科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析,得出跨学科研究和未来职业走向的关系。国内学者(黄思清、肖,2011;范秀辉,2011)对我国网球、教育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为今后的网球研究提供参考建议。但是,目前大多数通过对学位论文定量分析得出研究热点的方法多用于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暂无学者将此方法运用到对地理学等学科发展的探析中。本文对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科本硕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进行分析,探索当前北京大学地理学学科研究的发展和动向,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与方法

城市与环境学院目前设有5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6个博士研究生专业。本文采用的论文数据来自“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截至2013年7月20日,获得2008―2013年间的1026篇学位论文(其中551篇学士学位论文,299篇硕士学位论文,176篇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词频统计法与共词聚类法。词频统计法是利用excel软件,以每篇学位论文为一条记录,以两两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构造出共词矩阵。(李久平,姚乐野,2012;冯璐,冷伏海,2006;那一沙,袁玫,杜修平,2013)。共词聚类法以词频矩阵为基础,在SPSS软件中进行相关分析,构造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再将相似矩阵导入SPSS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到学位论文关键词的树状图(张薇,李巍,2013;罗武建,2012;钟伟金,李佳,杨兴菊,2008)。

三、学位论文研究热点解析

1.高频关键词的标准化与提取。以专业和层次作为划分依据,分别对19个单元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共得到学士学位论文关键词1984个,硕士1271个,博士832个。然后去除对反应研究方向没有意义的词,并对表达同一意思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尽量选择词频数大于某一数值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使得选出的关键词出现的累计频次大于总频次的20%以上。从而确定该层次该专业学位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受篇幅所限,数据分析的过程只展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学士论文,选取频数大于3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17个高频关键词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21.6%。从高频关键词分布可以看出,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北京”、“空间结构”、“城镇化”、“区位选择”、“时空”等。

2.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构建。对于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的统计,本研究利用SPSS,以每篇学位论文为一条记录,记录的内容为两两高频关键词在学位论文的关键词中同时出现的频次(出现为1,否则为0),构造出共词矩阵。

以共词矩阵为基础,在SPSS中构造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如表1所示(篇幅所限,只显示部分数据)。相似矩阵中的数字的大小表明了相应两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远近,数值越小则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好;另则反之。

3.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与解析。将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导入SPSS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到学位论文关键词的凝聚状态,如图2所示(由于篇幅限制,只列出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士学位论文的树状图)。

树状图展示了聚类分析中的每一次类合并的情况,在其靠上的横轴方向给出了各类别之间的相对距离大小,并将凝聚过程近似地表现在图上。可以明显看出资环本科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高速公路”、“可达性”、“产业结构”、“广东”、“发展”、“时空”、“居民”、“区位选择”、“演变”、“义务”、“建设用地”与“京津冀”之间的距离最近,首先可以分别进行类合并;其次是“影响因子”和“制造业”,接下来结合图表将其他关键词归入这些类中,于是得到资环本科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的聚类结果。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北京大学资环本科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以时空视角,研究产业结构和区位、建设用地布局演变、地点可达性、居民出行选择等。(2)北京城镇化进程对城市空间变化的影响。(3)研究实例多在京津冀地区,尤其是北京多次被涉及,其他还包括广东地区。

四、论文研究热点与交叉合作

1.学院各学科本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分别对每个学科运用词频统计法和共词聚类法进行分析,得出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表2)。

2.学科交叉与合作方式。根据提取的高频关键词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重复的频率,得出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合作方式:

(1)地理学学科总体交叉与合作。关注点共享:人文地理、城市规划、资源环境和历史地理等偏人文的专业相对关注各社会类空间的分布、格局、组织和生成机制;而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生态等偏自然的专业相对关注各类自然空间的状态、过程和生成机制。在空间的描述和空间数据的采集上,相关专业可以共用一套方法。而在数据的具体处理和表达上,相关专业内部可以有更多的学习和借鉴的空间。并且相关自然专业方向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以作为相关人文专业研究的补充资料,可以对其研究结果有一定的解释作用。研究地域共享:北京、内蒙古、鄂尔多斯、青藏高原、深圳、一些流域与森林为各人文和自然专业调研取样较为频繁的地区,在今后的调研过程中,可以对相近专业间的团队进行整合,对需要采集的数据信息汇总,多学科之间共享。研究方法共享:土地利用分析、时空分析、演变分析、因子分析、年代分析、景观破碎度分析法等。各类专业可以共享研究的技术方法和软硬件。

(2)人文方向学科交叉合作。偏人文的相关专业的研究多以城镇化为政策和环境背景作为依托,可以就具体的城镇化研究方向继续探讨,共同梳理城镇化过程对于城乡格局、经济产业布局、资源的分配和环境的演变的影响,形成城镇化的全面图景,更好对理解整个城镇化过程。研究成果共享。如历史地理的区域、景观、文化等研究成果可为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发展变化研究提供历史案例和文化溯源。

(3)自然方向学科交叉合作。偏自然的相关专业的研究多以物质在各类空间中的分布格局、特征为研究内容。分布格局和特征的研究需要用到一些相关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这些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可以在这类自然相关专业中予以共享。指标共享。如土壤、生物量、植被覆盖、多环芳烃等,相关的专业在指标的选取上和其含量的测算方法上具有一定的重合度,可以进行专业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利用。研究成果共享。如第四纪与地貌专业的研究成果可供地理科学进行共享,环境科学和生态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补充和共享。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近五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本硕博学位论文为基础,运用科学计量的方法,分析了学科研究热点及交叉领域,探讨了学科合作方式。但是,本研究受限于样本数量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的单一性,下一步可通过积累更加纵深时间尺度的数据,或者站在更横向的角度去比较不同单位学科研究热点的异同,从而探讨中国地理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Carol F. Dungan,Walter B. Pryzwansky. Consultation research:Trends in doctoral dissertations 1978-1985[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Volume 26,Issue 2,Summer 1988:107-119.

[2]Jeffery S. Drysdale,Charles R. Graham,Kristian J. Spring,Lisa R. Halverson,An analysis of research trends in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studying blended learning[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Volume 17,April 2013:90-100.

[3]Morgan M. Millar,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e early career:The effect of interdisciplinary dissertation research on career placement 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of doctoral graduates in the sciences[J].Research Policy,Volume 42,Issue 5,June 2013:1152-1164.

[4]黄思清,肖.我国网球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234,167.

[5]范秀辉.关于1999―2008年我国“听障”或“聋”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2):118-119,134.

[6]李久平,姚乐野.基于词频分析的2010年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热点研究[J].情报探索,2012,(07):10-12.

[7]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162):88-92.

[8]那一沙,袁玫,杜修平.基于词频分析和共词聚类的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03):251-254,243.

[9]张薇,李巍.共词聚类法分析儿童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状况[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06):507-509.

[10]罗武建.基于共词聚类的国内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研究热点透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2):66-69.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引言:游憩是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下的一种休闲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背景下,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工作之余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游憩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游憩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推动城市发展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人际和谐、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游憩涉及的游憩物质空间及游憩者行为现象、规律,以及游憩引发的一系列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游憩功能的研究及游憩学科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统计分析,从地理学的视角对近年来我国游憩研究进行了综述,梳理了目前我国游憩在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进程,旨在为今后我国游憩事业的发展建设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和指导,从而推动我国游憩学科的完善及游憩事业的发展。

一、“游憩”学科归属探讨

注:根据《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游憩地理学树状图绘制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游憩与娱乐研究系教授史蒂芬.史密斯在《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描绘了游憩地理学树状图,指出了游憩地理学以其他学科为基础的边缘学科性质及其两大主要研究课题:旅行为基础的研究和资源为基础的研究。

我国游憩研究几乎在林业科学(森林资源、资源、生态)、地理学(城市、规划)、旅游学、建筑学(规划、园林)领域同时起步。1986年北京大学地理系何绿萍的一篇《城市游憩绿地的几个问题》提出居民的户外游憩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性为研究》通过旅行测定手段获得基本数据,运用游憩活动空间和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规律。随后开展了一系列游憩的相关研究。1995年吴承照发表《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世纪以来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过程,从游憩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一个重要游憩空间──公园的形成和演变,概括了城市、城市区域和组合城市游憩规划理论与方法。随后开展了一系列游憩的相关研究。

此外,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能反映出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动态趋势。通过题名“游憩”进行模糊检索,截至2011年12月,共有相关博士学位论文1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8篇,并分别按年份及学科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如下(图2、图3、图4、图5):

图2 “游憩” 相关博士论文年度分别发文数量

图3 “游憩”相关博士论文按照学科专业分类的发文数量

图4 “游憩”相关的硕士论文按照年度的发文数量

图5 “游憩”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按学科专业分类的

发文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2001年中南林学院生态学旅游管理专业秦学发表第一篇“游憩”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现代都市游憩空间结构与规划研究――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罗艳菊发表第一篇“游憩”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总体数量较少,硕士学位论文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见,一方面随着对“游憩”相关研究的增加,游憩学科体系渐成;另一方面,地理学在游憩研究领域仍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地理学应更多的将其人地关系分析,空间分析及综合分析的优势运用到游憩研究方向,推动游憩研究的发展。通过图2―图5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游憩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这些专业整体的发文比重约为21%,硕士学位论文中这些专业整体的发文比重约为56%,可见地理学在游憩研究有很大的

份额。

二、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国内游憩研究的统计分析

(一)研究者

游憩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在重要核心期刊发文3篇以上。

(二)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篇名“游憩”进行检索,共搜集到1981-2011年(2011年的数据可能因为数据库更新的滞后而不完整)相关文献761篇,2000-2011年论文数量为695,占总量的91%。图1为2000-2011年的数量

变化。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从地理学视角对我国游憩研究内容进行分类(表3):

图1 2000-2011年的数量变化

选择《地理学报》等14种地理学及相关学科主要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共计150篇文献对近年来我国地理学领域游憩发展文献进行详细统计分析。从表4看出,目前国内地理学领域对于游憩的研究集中在城市游憩物质空间研究,游憩者游憩需求、游憩行为、意愿的研究,游憩价值评估三方面。

三、未来研究重点

(一)打造人性化的游憩空间.

包括步行空间系统打造,日游憩空间规划布局,以及城市开敞游憩空间的建设。

(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游憩空间.

从生态环境意识角度,构建充满生机的生态绿道生态网络。例如2010年广东珠三角生态绿道系统工程的启动,解决了珠三角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缺失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城乡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为进一步扩内需促增长,转变发展模式提供新载体,为推动珠三角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一体化及城乡建设奠定基础,极大的推动城市了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职能的加强,科研院所学者理论研究的加强.

政府应在规范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上发挥应有的职能,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媒体宣传感染、教育机构普及推动为游憩发展建设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相关游憩立法如游憩建设指标,游憩土地配置标准,游憩开发、管理、保护立法等法律依据的制定;公共游憩管理机构,国家公园局等管理机构的系统化;确保游憩发展过程中分工到位,资金、监管、研究规划等权责分明。

科研院所学者应加强游憩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注重实用的同时兼顾理性的上升。

(四)多学科综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

目前我国游憩的研究涉及旅游、经济、建筑科学与工程、园林、艺术、地理、社会、统计、文化、生态、规划、心理、体育等多学科的交叉。

现代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构筑不同专业学科领域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不同游憩利益主体参与到游憩的发展与建设中。

四、总结

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和建设者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发展总体上,初期重视国际市场,忽视国内市场到逐步重视国内旅游市场的培育;城市旅游发展,最初重视国内市场,重视区域之间的竞合发展,忽视当地城市居民的微旅游,短期近郊游憩行为,近年来城市旅游的发展逐步带动城市游憩空间和设施的发展建设,城市RBD,城市近郊游憩地环城游憩带成为城市游憩系统中首先发展起来的版块,今后城市游憩空间发展要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为城市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游憩氛围。游憩地理学是未来地理学家研究闲暇活动的重要开拓领域。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史密斯(吴必虎译).《游憩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67-168.

[2]何绿萍.城市游憩绿地的几个问题[J].中国园林,1986(03):9-11.

[3]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性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3,49(02):117-127.

[4]吴承照.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5(04):22-33.

[5]秦学.现代都市游憩空间结构与规划研究――以宁波市为例[D].湖南株洲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2001.

[6]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薛莹,田银生.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J].经济地理,2007,27(05):826-829.

[8]吴必虎,董丽娜等.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J].中国园林,2003(04):48-50.

[9]黄向,保继刚等.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6,21(09):19-24.

[10]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24(04):354-359.

[11]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14(04):59-64.

[12]鲍富元.城乡和谐型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分析――基于共生理论的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03):66-71.

[13]赵玲、王尔大等.ITCM在我国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及改进[J].旅游学刊,2009,24(03):63-66.

[14]巩,陆林.游憩活动对城市公园土壤的影响效应――以芜湖市赭山公园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05):479-484.

[15]曾宪川等.珠三角绿道网――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的新举措[J].南方建筑,2010,04:36-40.

(作者单位:1.临沂大学 商学院;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测绘 联合培养 硕士研究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77-1

1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及培养质量要求。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以工程应用为自身特点,以培养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类型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在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与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能够相互合作,不仅降低了培养成本,更提高了培养质量,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2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近年来,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各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之间逐渐兴起。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的确定上主要突出“测绘工程应用”的特点,学生所学课程除国家教委规定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灵活多样,紧密结合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特点,既满足国家教委对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又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测绘地理信息单位业务急需的知识。虽然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尚有待进一步改进,合作机制仍需完善,但该培养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培养单位之间交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实践资源,有效提高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因此,逐渐被广大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所认可。

3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目标

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校为主体、以单位为依托、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参与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协作监督制度化的联合培养模式。”

显而易见,总体建设目标的形成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形成并实现多个子目标,才可以顺利达成。

3.1以高校为主体

研究生来自高校,始终离不开高校培养,高校具备强大理论教学和师资力量优势,高校尤其是地方合作高校是建设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基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2以单位为依托

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的设备、资金、创新、场地等方面优势,单位指导老师长期从事具体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工作,相比较高校指导老师,有一定的实践业务优势,可实现更加全面均衡地培养研究生。

3.3以学生为基本

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根据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最新需求确定内容,如天地图、数字城市、地理国情普查等大型项目,让研究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建设、验收等关键环节,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和实践能力。

3.4参与主体多元化

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工作领域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宽,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建模、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技术持续发展,给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带来了多个研究主体,为联合研究生培养开启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3.5运行机制多样化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基地建设的制度化、单位对基地建设的内需化。同时,采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共建实体等多种形式,将多元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

3.6协作监督制度化

为更好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同时对联合培养单位的效益有所保障,必须在高校和联合培养单位之间建立起协作监督制度,实现高校、单位、研究生三方相互监督的培养机制。

4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4.1实行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生,学校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一般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环节,双方共同指导学位论文。

4.2合作项目联合指导

校内外单位合作承担科研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共同培养研究生,通过开展项目科研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专业硕士实践能力提高的目的。

4.3毕业论文相互审核制

为切实提高论文质量,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严把撰写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关。联合培养院校和科研生产单位专家参与研究生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论文审核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在毕业论文审阅过程中,先有联合培养院校和基地导师进行指导审阅,再以盲审的形式送外校导师或基地导师审阅,二级把关,确保论文质量。

5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几点不足和思考

近两年来,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成为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立推动和促进了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与河海大学在科技、工程项目、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目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学校与培养基地信息沟通不畅,未形成校、单位、学生三方实时沟通机制;(2)学生管理上不够严格,有学生利用单位、学校管理真空地带钻空子现象;(3)学校课程安排学习时间和培养基地工作时间衔接不够紧密,学生时间利用率较低。

地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2013年全国土地资源学术研讨会将由青海民族大学承办。

上一篇:大学地理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地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