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30 11:13:33

地理课堂设计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1篇

一、课堂练习题源于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地理练习题设计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朴素而富有情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地理,热爱地理。例如,在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后,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没有按照教材设计要求学生去算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人口密度,而是给出“2008年南宁市区面积6479平方千米,人口263.89万人(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9》)”,要求学生算出南宁市区的人口密度。练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其效果迥然不同。

二、课堂练习题立足于课本

做好教材中的练习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和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有效的反馈作用。通过开展课堂练习及探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实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地理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一定要立足于课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地理思想方法。

三、课堂练习题抓住重点,少而精

课堂练习要有的放矢,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而且要有质量的保证。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教的新内容很快理解,并对模仿性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犯错,这便反映出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实践表明,练习的分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而马虎应付,降低练习效率。练习量少些,完成作业的时间充裕些,学生才能认真仔细、工整规范地完成练习。可见,练习设计要做到少而精,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课堂练习题分层设计

练习题分层设计,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后,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的学生。B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的学生。例如,七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的教材练习(第9页):“英国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位置相当,可是1月两地平均气温却相差将近30 ℃,请说一说这是什么原因。”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存在差异,有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这道题,这时需要将练习题进行分层设计,即A层:要求说出两地的气候名称。B层:要求说出两地的气候特征。C层:要求说出两地的气候特征及成因。这样才能以练激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内地班 地理教学 地理活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推广,“以人为本”、“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等理念开始越来越深入人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越来越没有市场,很多教师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方式。在地理课堂上,一改往日的知识直接传输方式,代之以活动的形式将一些知识蕴涵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知识、获得能力。这种活动教学法显然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内地班的学生特点,加上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因此,内地班高中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地理活动,为学生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种地理课堂上常见的活动形式。

一、演示实验活动

演示实验活动是地理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实验演示,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难点内容用实验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突破思维难点,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例如在高中阶段,说到难点内容,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地球的运动”相关的内容。对于初到内地班的高一新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这部分内容位于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会因此而对地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放弃地理科目的现象,给后续的地理教学增加强度。因此,在讲到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就采用了演示实验活动辅助这部分一些难点内容的讲解。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实验:首先,准备一个地球仪,在地球仪赤道上取一点A。然后找班级最前排一学生甲扮演太阳,同组最后一排一学生乙扮演遥远的一颗恒星。点A、甲和乙都在同一线上,地球仪绕学生甲(太阳)公转一边自转。当点A自转一周(360°),A第二次面向恒星乙,所花时间23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但是,点A还没有第二次面对甲(太阳)。点A接着再自转59′,此时点A第二次面对着甲(太阳)。点A共自转了360°59′,所花的时间是24小时。以上这个实验无论是实验材料还是实验步骤都非常简单,但是简单的实验却向学生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不简单的问题。这个几分钟的课堂小实验不但清楚地解决了知识难点,而且有效调节了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

二、图示观察活动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地图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地理课堂上围绕地图开展的图示观察活动是地理课堂活动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观察图示活动,学生可以在观察和自主思考下主动地总结很多的地理规律,这比起教师的直接传授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内地班的学生读图能力欠缺,不善用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多开展图示观察活动。例如,笔者在讲到“洋流”的知识时,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两幅地图:一副是世界洋流分布图,另一幅是世界上主要的渔业分布图。通过观察这两幅图,学生可以大致掌握一些主要的寒流和暖流的名称及分布位置,还有世界上一些主要渔场的名称和分布。通过对比,学生观察到渔场分布与几条重要的寒流、暖流的交汇地方出现一致,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而提出疑问:为什么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容易形成大型的渔场?通过这个观察活动,很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主导下的传授,而变成学生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和思考,这样会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

三、小型辩论活动

理不辩则不明,很多真理的诞生往往都来源于激烈的辩论。在课堂上,围绕某一问题开展一次小型辩论活动是课堂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形式。内地班的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开朗,课堂参与程度高,很适合辩论活动的开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辩论题目,如:“有没有外星文明的存在?”“地球变暖是利大还是弊大”等。为了保证辩论效果,在开展辩论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做好资料准备工作,在辩论过程中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在辩论结束以后,教师要对辩论的结论进行恰当点评。通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学生可以发现很多新的内容,了解很多新的观念,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课外观察活动

课外观察活动开展的场所是在课堂以外,它是地理学习中一种最为直观、最为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相较于教材、资料上面的间接知识,来自于真实环境下的资料对学生的感官冲击更明显,这些材料对于补充课本间接性的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真实的环境。当然,由于学校的特殊性,与课堂活动相比,这种课外观察活动的组织对于内地班教师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在课外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为了保证课外活动顺利进行,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在校内进行的观察活动尽量安排在校内进行,外出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让课外活动对课内教学形成积极的辅助作用。

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活动教学在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活泼,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用到大脑,还要用到双手、用到眼睛,可以说,活动课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全面的锻炼。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活动课程,不断优化活动设计,用科学有效的活动为学生构建更科学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会.地理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地理教学,2011(06).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3篇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规定学科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也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要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和资料,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其依据;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的方法。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法。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中用所选择的方法、手段去实现预定目标,教师如何解决一堂课的结构问题、各部分的衔接问题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

首先,教学设计要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策略。其次,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如学习亚洲地理分区时,亚洲面积广阔,为了便于学习,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六个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活动来学习这六个地理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这六个小组分别扮演东南亚、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并让每组学生分别说一说各地理分区主要有哪些国家,也可以对个别国家进行简单介绍,进而让学生顺势找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亚洲。最后,教学过程还要设计和安排教学辅助环节、教学辅助材料以及一节课时间的分配等,如是否使用直观教学、是否安排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以配合教师短时间地集中讲解、教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每个环节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等。

三、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科学评估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堂作业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不仅能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其认识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作业的设计要能突出主干知识、巩固重点知识。检测题的精选和设计非常重要,达标检测题选题要精准、代表性要强,必须紧扣当堂目标、围绕当堂知识点设计。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其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习题数量要适当,不能增加学生负担。如对亚洲自然环境作业的设计,可以亚洲地图、局部图形式设计成选择题或综合题,检测学生能否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等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实践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是课堂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扩展与补充,也是学生巩固、深化课堂所学内容,锻炼相关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所以,不应忽视地理课堂作业的教学设计,应将高中地理课堂看作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仅学生需积极、认真的完成,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将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纳入教学设计的要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为此,本文特展开以下探讨。

一、高中地理课堂作类型分析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是按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地域性和空间性特点,有计划的设计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调查、绘图、交流和实验等方式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能力。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出发,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有以下四种类型:首先,是阅读分析类型。此类型的载体是地理文字材料的呈现,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该从报纸、期刊、杂志等媒介上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的文字材料,作为地理课堂作业,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老师的讲述和教材知识来掌握材料的背景和内涵,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教材知识。其次,是操作实践类型。此类型中的地理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地理思考的技术和工具,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然后,是探究钻研类型。此类型倡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整理并汇报各自的探究结果,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会逐渐增强,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最后,是合作讨论类型。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根据地理概念、事实、原理来分析论证,并进行陈述。通过大量的讨论交流,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会大大增强。

二、高中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实践

1.文字材料类地理作业的设计例析

文字材料类地理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理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进行阅读并分析,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逐渐建立起空间概念。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的学习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气团的概念。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或口头阐述来让学生了解有关气团概念的阅读材料。因为气团在特定的空间中存在,水平范围和垂直高度非常大,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气团的存在范围进行阅读,将气团比喻成操场,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许没有提及地理空间,但利用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有意识的建立起气团存在的地理空间范围。每一种地理事物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存在,教师应该有目的的设计阅读分析类的地理作业,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想象和感受地理空间,并逐渐具备地理空间相关概念。

2.图表类地理作业的设计例析

图像可以说是地理学科的又一种语言,能将地理信息准确的传递。地理图表主要有地图、统计图、景观图、漫画和示意图等。地图的空间性和墙,通过大量的地理信息和现象的反映,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景观图能对地区特有景象进行反映,能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统计图能帮助学生弄清各个区域的气象特征。教师在地理课堂作业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图表类作业,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地球运动一节内容的讲述中,需要对地图和经纬网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教师可以设计一道读地图类作业进行练习:

题目:下图中甲地位于新加坡(1。16'N,103。50'E)的()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如下的思维过程:首先,对甲地的经纬度继续判断。然后,通过空间定位和空间想象能力,将新加坡和甲地在世界地图中的大致位置定位出。最后,按照方位来判断并得出合理答案。此题能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空间定位以及读图能力。

3.实验模具类地理作业的设计例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模拟实验演示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理解困难,例如地转偏向力。这是一个假想的力,原本不存在,能对地球的空间是时间范围造成影响,而学生对大范围和长时间下的这种现象很难理解。如果通过实验的设计,组织学生亲自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得地转偏向力能具体的呈现,那么学生能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固定一个地球仪,让学生上台进行如下操作:(1)地球仪静止时,将红墨水滴在60度N的位置,观察轨迹;(2)从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将蓝墨水滴在相同的地点,观察轨迹和之前的相同与否。另外,在地转偏向力的作业设计中,还能选择身边的现象和事物来向学生演示,例如设计如下实验:安排一间实验室,组织全班同学将自来水打开,对落水口出的漩涡各自的旋转方向进行观察。这样一来,通过直观的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效果良好。

三、结语

地理作业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深化、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内涵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课堂作业类型的不同,从文字阅读类作业、图表类作业和实验模具类作业三个角度探讨了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地理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呈云;精心设计,提高高中地理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10期

[2]林小鸟;王宝剑;熊莹莹;试论新课程视阈下的高中地理作业改革[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罗赛清;科学设计学生作业提高学生作业效率[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4]张文华;作业的意义、设计及批改[J];教学与管理;2001年15期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有效 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51-02

1 地理课堂教学有效问题链的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使得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必须转变以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既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途径。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问题链”根据教学目标,师生合作为基本形式,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知识从认知、形成、升华和锻炼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为有效。

由于学科贴近生活的特殊性质,学生关于地理的基本知识已经初步形成,地理课堂的学习主要目标就是在整合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但是,学生会对认知结构中现有知识产生疲倦,难以达到教学的标准。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现有知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将课本内容以问题为引线,环环相扣、抽丝剥茧。学生对书本知识充分掌握,又能整合重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认知学习的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有效的问题链能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推动力,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效的提问能够直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够建立一个民主和互动的课堂氛围。在不同的课堂氛围下,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是沉闷型课堂的特点。讲台变成的舞台,学生是坐在台下的观众,教师是台上的演员。相反,在民主互动的课堂上,以学生为本,教师启发,学生和教师之间调整关系和角色,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共鸣。地理学科本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可是要追求其深层的原因时涉及到了更为抽象的专业知识,所以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将有效的问题设计成一个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知识的循环链,那么不仅课堂氛围会从生机勃勃变成死气沉沉,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一落千丈。

2 地理课堂教学有效问题链的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虽然是组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手段,但是却至关重要。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一种方式。问题链是以问题为枢纽,以知识形成、发展和锻炼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链是问题设计升华而成的一个境界,因为它既有对整节课堂的宏观把握也有对课堂细节之处的深入思考。针对地理学科的特性,在设计问题链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基础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的根本。问题链的设计是将思维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因此,基础性既是针对学生现有基础知识而设计也是对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做铺垫。通常在问题链的第一个问题都会有“暖场”或者让学生提出质疑、引发兴趣的作用。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课堂提问可以将先问学生“为什么夏天的天亮得早,天黑的晚。而冬天天亮得晚,天黑得早”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过的情况下不会规范回答,但是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简单地描述出心中的答案。并且基础性问题的设计可以让教师摸清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从而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的设计既不会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学生也能领会教师题意和激发探求新知的学习热情。

应用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的躯干。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例如,学生从天气预报里了解到气温的高低,或者是天气突然变冷是有冷空气刮入等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能够将地理的知识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才是地理课堂提问应当前进的方向。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中的“南水北调”的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课堂问题链的设计可以设计如下:(1)说一说你在节约用水上有什么好习惯?既能贴近生活又能引发学生讨论。(2)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上面的两个问题都是从生活的角度提问,第一个问题是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一般体验,第二个问题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二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作用。

综合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设计的中心。地理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所以在设计问题链时,既要考虑到社会科学的人文素养也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缜密严谨。其次,综合性还体现在问题的深度上。如果教师的问题仅仅只是让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那么思维很容易僵硬。一堂课,学生的思维是在不停地运动积累最终能够发生质变的一个过程。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学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时,根据之前学习过的课程,学生知道了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对南北方的基本情况也有了认识。在设计问题链时,可以先对之前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这种基础性的问题可以摸清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顺势导入新课。例如:(1)请说一说我国的平原有哪几个?

(2)其中在北方的平原是哪些?(3)南北方的地形有哪些区别?此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农耕制度、传统民居、传统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在农耕制度里又分为:农田类型、作物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这几个方面与南北方的地形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生完成以上差异的比较后,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4)你还知道南北方有哪些差异?(5)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还能从不同的方面回答。这样设计的问题链能够所以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循序渐进,既有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也能让学生有步步深入的思考过程。

开放性是地理课堂问题链的升华。开放性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框架里。进而,学生的回答也可以从多方面、多途径中获得。问题链中注重开放性的原则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例如,在初中地理的课程中涉及到黄河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涉及以下问题:(1)有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里提到的水从天上来是什么意思?(3)“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海”是指哪个海?这个问题链的设计从形式上具备了开放性,更为重要的是其中问题的答案也符合开放性的要求。第一个问兼备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让学生调动积累的知识并且具有人文素养。第二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客拉山脉,海拔在5000米以上;二是海陆之间的水循环,降雨量的影响。第三个问题则是陈述性的知识,渤海。这样的问题链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贯穿其中,并且发散思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3 结语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所以教师设计问题链时,要遵循基础、实用、综合、开放的四个特性,解除学生思维束缚,鼓励学生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以鼓励或者启发,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胡久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2.9.

[2]郑颖.探究地理课堂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6篇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其中,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2.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传递、反馈信息,整体思考,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如flash课件,再配上声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1)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2)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系统思维,教师要着眼整体,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5)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6)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扬长避短,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7)不断反思,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8)注重综合,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撰写可以是详细的,也可以是简略的,它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套用,但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考项目应该是详细的、全面的。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没有固定的步骤和方法,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设计出特点不同、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方案。地理教师的知识水平、风度素养、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均会产生影响。中学地理教师只有达到对中学地理知识体系与内在联系的透彻理解、整体把握、准备充分,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并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通过临场迅速地分析和判断,以回应、追问、评价、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教学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才能使地理课堂既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深刻,绽放精彩和生动。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43-01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情境+问题串”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问题串”的设计成了一个关键点。但是,一些地理教师误以为“问题串”就是“给学生提一大堆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回答”,使高中地理课堂成了问题的堆砌。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串”要切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教学内容层层设置问题,要能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思考性。

一、突出重难点,要有针对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串”不能只是基于简单问题堆砌的随性而问,而是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问题串”要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问题串”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要学到什么”,从而让课堂提问真正引领高效的地理课堂。

例如,《大气的运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其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针对这些重难点,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有哪些形式?②形成热力环流的条件有哪些?③大气在水平运动中所受的力有哪些?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改变风向?⑤谈谈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设计这个“问题串”,笔者主要考虑了三点因素:一是前后问题的衔接;二是问题的针对性;三是问题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由于综合考虑了这三点因素,这个“问题串”实现了对教材的梳理、总结、提炼和提升,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有关大气运动的知识,同时,能促使学生思考大气与地球、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由易到难,要有层次性

设计高中地理课堂的“问题串”时,教师不仅要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应注意“问题串”的层次性,所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教学《气候特征》,该课涉及我国的各种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课程学习周期长,学生不易理解。笔者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问题串”:①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气候,这些气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②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特征,这些气候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③我国的气候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没有好处?表现在哪里?⑤思考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方面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这个“问题串”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教学需要,笔者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同时充分考虑了如何使问题发挥对教学的承上启下作用,不仅解决了由课程周期长所引起的教学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真正实现了“跳一跳,摘得到”。

三、预留空间,要有思考性

课堂提问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的“问题串”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在思考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地理课堂“问题串”的设计应具有思考性,要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教学《世界的人口问题》时,笔者将“问题串”设计如下:①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哪些人口问题出现?请举例说明。③人口停止增长或者减少会不会带来人口问题?④怎样才能使人口合理增长呢?

在这个“问题串”中,前面的问题设计得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回答,但越到后面,问题涉及的内容越多、知识面越广,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答案。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找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等,这个过程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设计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问题串”,不仅考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同时也考验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应重视“问题串”的针对性、层次性和思考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设计能力,使高中地理课堂更有效。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问题;标准;科学;问题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地理课堂教师问题设计案例――以“水循环”为例

请结合《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上勾出重、难点知识并梳理以下知识点,不能理解掌握的问题写在《合作探究》栏内,课堂探究学习。

1.水循环类型: 、海上内循环和 。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 、降水、 、下渗、地下径流等。

3.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 、和水的重力能。

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环节中的地理问题设计:

1. 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

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会产生哪些影响?哪些影响是有利的,哪些影响是有弊的?

二、地理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盲点”分析

前面列举的问题设计案例是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日常教学中的习惯性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但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总觉得这样的问题缺少点什么。

1、呈现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一提到让学生带问题自学,就是出一些填空式的问题,让学生看书后填写。这些问题有优点:可以让学生熟悉教材,把握主要知识。但是如果让学生通过教材或资料自学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资料内容或回答一些现实问题,其作用就大很多了。因此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填空式的自学问题很难说有很大的效果,最多是让学生熟悉重点知识和熟悉教材。这类问题可用但应该少用。

2、问题内容简单,缺乏必要性。从案例问题中教师自学问题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的答案基本是教材上现有知识,直接可以得出结果。是否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便是学生按照教材把内容找出来了,也不一定代表学生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内心或是消化了这类知识。

3、问题呈现模式直接,缺乏思维性和探究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使用和设计都很多,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很多,但是如案例一样,很多的问题都是知识性问题和概念性问题,思维性弱或是几乎不需要思考,更不具有探究性没有给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没有一个思考的纵深空间。

4、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和梯度性。在案例问题中,不管是自学问题设计还是探究性问题设计,学生要么找不到问题的回答起点,无法回答问题;要么直接就得出答案,不需要思考;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缺乏探究的层次。也缺乏可操作的空间。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5、问题设计缺乏学本性。这是一个普遍的但又是大多数人都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层面。更多的就是教学便利和教师的习惯,以及涉及到的知识本身,更多的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想到学生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外,我们的问题设计还容易犯:设问不艺术,缺乏情景性;问题设计缺乏‘主问题’的引领性(所谓主问题,是指能主导整节地理教学课堂的主要的问题,也就是在整体课堂教学中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也是围绕本节地理教学的主要和重点知识设计的问题,并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等的问题。)等问题。

三、怎样使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科学化、合理化

首先,问题应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解决对谁提问、针对什么内容提问题。课堂教学的提问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问题。在提问前就应该对问题进行设计:如何问才利于学生思考?如何问学生才理解问题的含义等等,这些都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随意把问题抛给学生。

其次,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也就是解决怎么答。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要看懂题知道需要回答什么,需要那些知识来回答,怎么组织答案。但是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知道问题需要怎么回答。

第三,问题要有梯度,起点低,拓展深,也就是解决怎么想。一个问题提出后,能不能回答,怎么回答,这与问题本身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希望,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有话说,可以说,能够说。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起点低,能让学生有话说,可以说,能根据话题延伸思考内容。如何才能做到起点低?个人认为,创设问题情景,特别是从学生身边生活和熟悉的情景入手。只要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学生就有回答的话题。

第四,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具有探究性。课堂教学提问的目的是要引领学生的思考,搅动学生的思维,是需要学生根据问题去探究。如果我们的问题很浅或是问题就是纯知识性的问题,显得很随意,缺少探究性和思维度,那问题的有效性就缺失。如:读洋流分布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认识洋流的性质和流向。这样的问题很难说有思维的空间,能真正搅动学生的思维。

第五,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情景性,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一个问题能不能激发学生产生兴趣,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衡量问题的重要指标。问题设计需要有一定的情景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激情。当然,设计问题不一定总要用兴趣取胜。但提出的问题如果具有能激发学生极大兴趣的内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主导性,也就是设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起主问题的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一节课只提出一个问题,但又不能问题泛滥,问题要能体现出教学的主题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围绕这一主体内容去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 周建杰.关于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4):7-8

[2] 余红銮.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初探[J].DUSHI JIAJIAO,2012(8):69-70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9篇

1.1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深入教学,初中地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也在逐渐改变着,使得初中的地理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虽然,我们的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那么,要想高效快速地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客观了解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绩的整体水平是有所提高的,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仅限于知识的表面,大多数同学都在应付了事,缺乏对知识的深入交流,这就要求着手分析学生课堂状况的现状,以客观的态度总结出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1.2当前学生学习地理现状首先,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涉及范围及知识面相对来说都比较广泛,集人文环境、地理因素等于一体;其次,其具有很强的推理性、空间性以及实践性。所以说,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学习方式一定是行不通的。目前,在地理的学习方面,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涨,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力,而且,大多数学生只重视地理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真正的地理知识,应付心理较强。

2.有效设计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性的课堂学生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之后得到自身知识范围的扩展与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所以说,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既动手又动脑,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消除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审美疲劳,有效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3.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3.1游戏教学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说真正的知识就是为了应用的,所以说,初中地理老师应该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游戏教学法是指老师安排现实的游戏,组织同学们在游戏当中去理解、感受,在欢声笑语中快乐学习。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地图”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请三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与图例,并让他们介绍自己所代表的要素的重要意义。这样,老师与学生共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动手的兴趣,从而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进所要学习的新内容。

3.2多媒体教学根据当下的地理课程教学标准,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从而来为学生创造形、声、音、色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场景,使地理的各种现象、过程等,在学生的记忆当中一动态的形式保存,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置身于充满地理知识的世界中。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先结合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得学生把自转与公转的动态演示熟记于心;然后选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地球与太阳,表演自转与公转,而这个游戏在课堂结束之后,学生们也可以自行游戏,从而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中心以及产生的现象。显然,多媒体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3讨论教学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领悟。比如说,我们在学习“西亚”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将西亚的石油输出路线作为本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并提出这样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答案多样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西亚进口石油,有哪些航线可以选择,各航线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令学生们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再如,在学习“非洲”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非洲的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讨论。

3.4联系生活我们在初中地理的实际教学当中,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与现象运用到课堂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会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4.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地理课堂学生设计有效性的粗浅认识,就是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安排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并使学生参与到每一个环节当中来。总之,初中组地理老师应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总结、归纳、完善,形成符合每一个老师的教学特点,学生学习有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们在简单、愉快的课堂活动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形成自己对地理独特的理解,真正懂得地理,学好地理。

地理课堂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探究活动 设计 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是面向学生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所开展的一些教学性活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课堂展示等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进行有效激发,做学习的主人。在实际的设计中,应该对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重视,经过教学内容之间的连接,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积极激发,还应该保证学生深入掌握地理知识,对地理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性解决,进而来形成非常好的解体策略以及思维能力。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中,着重把握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通过活动的形式加以突破,第二个重点是对小组的合作探究内容进行设计。

一、对教学设计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1.注重模式化

现阶段,很多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根本就不能够认真实现教学设计,仅仅是为了表演而设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欠妥当。这就造成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不强,进而对课堂的教学效率造成不好的影响。

2.缺乏对教学设计的科学认识

优秀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需要一直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对固有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当中应该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发挥,进而对创新的教学设计方法进行积极主动地额探索。然而,目前非常多的教师经过教学方面的积累之后,就失去了教学的创造力以及激情,一直按部就班的教学,非常多的教师觉得教学设计仅仅是形式,教学应该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会造成非常多老师的误解。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本就不可以有效结合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理论,导致教学设计方式非常单一,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3.传统的教学设计内容

现阶段,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存在着仅仅抄写教学内容的问题。该行为已经对教学当中教学设计的作用进行了严重的忽略。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对怎样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进行充分考虑,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有效培养。特别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氛围下,怎样设计小组的探究内容非常关键,应该对课堂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应该保证教学设计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不能仅仅是生搬硬套。

二、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设计策略分析

通常来讲,教师在设计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教学设计中,应该对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重视,对现代教育观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进行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以及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进而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性发展。

1.对地理教学方式进行有效丰富,创建生动的课堂氛围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意掌握新型的一些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教学法以及游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相对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积极激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讲解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难点以及重点问题,有效防止学生出现思想方面的误区。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方面的技术,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

如在教学《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宇宙级地球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可以通过Google Erth 软件向生展示地球和宇宙,同时设计如下谈及活动:请根据级别高低,列出宇宙中的多层次天体系统。先由学生探讨-展示,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

2.充分熟悉教材,对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充分把握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过程当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把握属于基础以及前提。在该前提之下,应该对班级教学状况进行结合,认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也就是应该知道如何对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进行设计。

3.对学生全面性了解,建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上一篇:劳动合同管理范文 下一篇:汉语拼音课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