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会计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6:47:17

电大会计本科论文

电大会计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教育部和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关系到学生、社会和学校的大事情,做好了这一环节,对提高电大的教学水平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至关重要。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技能,只有两者结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电大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要重视会计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环节,也就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如课程作业和课程实验等;集中性实践教学,也就是需要综合运用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如课程设计、社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远程开放教育“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认识不到位。同时,将会计实践教学看作是和理论教学一样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化和个别化学习,没有认识到远程开放学习过程与其他环节是不一样的,需要更多面对面的组织与指导。

(二)教材呆板、内容陈旧

目前电大会计实践教学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案例教材偏少或案例代表性不强;电子教材不多,有也只是偏重计算机操作原理或程序软件,功能不强;教材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会计有关的法规、制度、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分析方法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这就要求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时更新,但目前反映新制度、新方法的实践会计教材严重短缺。在会计核算方面用的都是多年前的旧材料、内容陈旧,与现在的制度、方法脱节;另一方面,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热点方面也严重滞后。

(三)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不能满足不容层次学生的要求

首先体现在学生个体的差异上。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拥有不同的工作经历、行业背景和职位差异,因而学生对会计实践的要求也多元化了,而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更注重单一目标的通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个性需要的满足。其次,表现在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上。目前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包括了开放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很明显这两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上有很大程度的区别。

(四)设备、师资等软硬件缺乏,难以保证会计实践教学质量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使得原本就短缺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越发紧张;另一方面体现远程教育特色的基于网络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又没有到位,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在师资方面,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传统理论与现论相辅相成、传统口授能力与现代电子教学能力相结合的教师,而且目前实践指导教师由于缺乏制度性地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又缺少会计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整体水平不容乐观。

二、改革会计实践教学的初步构想

(一)根据本、专科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计划

因专科阶段的学生大多是刚接触财会知识的,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上。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应突出全面性和直观性,采用手工记账的模拟实践方法,通过“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以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熟悉会计核算过程为导向,并且以手工模拟为基础逐步开展计算机模拟,适当增加以侧重熟悉动作或程度训练为主的珠算、点钞等实训课。

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应重点放在制度设计、会计管理、会计监督等方面。在模拟实践教材的设计中,除保留传统的工业企业外,还应适当增加商品流通业、服务业、合资企业等行业的业务,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力求其具有全面性与代表性,补充有关会计管理、审核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实践中注重引进电算化系统。

(二)加大实践教学的教材和资源建设

加大开发、编制会计实践教学教材的力度。实践教学教材要具有对实践的指导性,在内容上要适应经济发展、学科发展的要求,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充分发挥媒体教材的优势,重点制作会计的实践教学录像节目及课件、网络等媒体教材,以扩大学员的视野,开拓学员思路,帮助学生熟悉会计、认识社会、展示一般情况下或通过课堂模拟实践教学难以观察到的各种会计现象和知识。

(三)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基地,由于经费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单凭学校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校内、校外、学生和教师各方面资源。学校通过与企事业单位或一些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这样一方面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出谋划策,为单位提供员工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校经费紧张、实践基地缺少的困难,同时也给年轻的教师提供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学校可以以自身的机房,会计模拟实验室作为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基地,收取培训费,同时享受合作单位为学校提供的免费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尽管远程学习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但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却需要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为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已有的实践技能进行整合,更需要从专业实践教学的角度,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和实践,更需要教师的个别化指导。在远程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对于电大系统来说,一方面,对于本校专业教师,加强培训力度,参加有关培训班的学习或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挂靠单位进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或有关行业实践工作中的中高级人员,或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的开放教育学生参与实践指导。实践中的任何新的制度、方法的颁布实施,都可以通过他们很快反映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把专业技能培训、鉴定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把社会职业岗位群的职能要求融入到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中来。如要求专科毕业的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珠算等级证书等。

另一方面,把实践教学与学生自身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的结合和运用,提高工作质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适用范围较广,既适合于课程作业,也适合社会调查、毕业作业(论文)等。结合工作实践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工作第一线的优势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如开放教育会计本科的《会计制度设计》的课程实践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案例。不少学生本身就是企业的会计或管理人员,他们利用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基地,充分调查取证,分析企业会计制度,找出相应对称,在实践报告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令人信服的结果,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的进一步结合,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教学效果。

(六)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评估

为切实做好实践性教学,及时了解和掌握实施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均应按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完成,并进行考核,未完成或不合格者不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上级电大还应制定实践性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以供各试点电大进行自评和考评。通过考评,将实践教学开展好的单位的成功经验予以表彰和推广,对质量不能保证的试点教学点进行批评,并协助其限期整改。

通过以上措施,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会有质的提高,可以切实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不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增强社会对电大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认可率。

【参考文献】

[1]陆建新.重视会计实践教学 提高会计专业就业率[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3).

[2]李文,李倩.改革会计学科教学方法 推进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

[3]李焯章,等.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0.

[4]华芳英,等.试论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性选择[J].远程教育,2004,(4).

电大会计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也许这是中国教师目前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而这份荣誉,也正凝聚着谢力军近30年里,在电大这块土地上耕耘的汗水和辛劳。

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阅历和经验去教育学生

从教近40年,谢力军至今仍在教学第一线,周20课时的教学任务量,对于一个年逾五十的人来说,并不轻松。夏天上完下午的课,背后的衬衫都会被汗水浸湿。但是谢力军仍旧显得精力充沛,活力十足。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嗓音和普通话水平都比较符合做一名教师的标准,可以长时间连续说话,其实真正支撑他活跃在讲台上的,则是内心里对这一职业操守的恪守:师德、责任、仁爱、勤奋。

1992年,谢力军正式踏上江西电大的讲台,从《基础会计》到现在的会计核算相关课程,从最初的教鞭与粉笔,到瑚在的电子课件,谢力军一直在会计核算领域里探索着一片天地。时间流转,谢力军教学的脚步不断追随着时代进步的步伐。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谢力军发现,专业教材已不能完全及时反映当今的经济信息,而对于会计这样一门实践性学科来讲,更需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进行教学创新,理论联系实际、把基础理论与生产经营实践以及专业前沿信息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闷在课堂上永远也体会不到实战的感觉。”谢力军于是捕捉资源,将会计课堂搬到南昌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专业机构,同样的电脑,却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们由此知道,走出校门,社会对于一个人才的标准和苛求。

2008年,南昌某房地产公司里出现了这样一幕:一群正值花季的学生在一名专业财务人员的带领下,逐个步骤熟悉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工作流程。财务人员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听得更是认真,书本上的知识在这里变成了生动的经营活动,学生们受益匪浅,日后的学习也更加有的放矢。而这种学习形式,早已在谢力军的坚持和努力下形成了常态。多年来,通过与南昌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平海房地产开发公司等近10家企业的合作,谢力军已经在江西电大建设起比较完整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体系。在“内外三层双轨三能力”会计实训体系中,随课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仿真实训、专项企业会计活动考查、岗位实习等五个模块相互支撑,体现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创新举措;通过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积极进行了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方法改革,切实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多年来,谢力军不断积极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办学实践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先后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立项的5个课题,并将教改成果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他还及时跟踪会计改革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生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谢力军看来,“因材施教已经成为衡量会计学教师的一把尺子。”

2009年5月,谢力军被评为“第六届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名师感言里,他这样写道:“当一名教师不难,当一名好教师难,难在你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求知欲旺强盛的,还带着些许高考自卑感的,思想极其多样化、略带边缘化的青年学生;在社会固有的那种眼光中,当你的努力可能被认定为一种虚化行为,失败感已经将你包围,你就感到更难。求真务实,谨严治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何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中,选择最佳路径,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从教多年,谢力军坚信: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在成功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阅历和经验去教育学生,是谢力军一贯坚持的行为准则。

善于寻找生命中的下一个突破口

上世纪五十年代,谢力军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干部家庭,历史的风云跌宕、历次运动都在他身上和生命历程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甚至一次又一次左右的了他的人生。小学的时候,家里距离学校只有两百米,他却每次都要等到学校打预备铃了才往教室跑。原因仅仅是受不了同学叫他“劳改犯的孩子”。虽然日后父亲终被,谢力军却也养成了不计较的习惯。他已经习惯了看淡人生、看淡机遇,习惯了在规定的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出口”。

因此,谢力军从最初的化学专业,转到现在的经济学方向,中间又考取了中文本科证,学习了法律等诸多专业。很多常人看来难以想象的成绩,在谢力军这里似乎都成了正常。

这种对人生的把握,也被谢力军用在教研室教师队伍建设中。在江西电大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会计系是2008年唯一被学校向江西省教育厅推荐过的优秀教学团队。

谢力军,正是会计系主任。其实,会计系目前的教师结构并不算好,谢力军已是年过半百,而系里其他五位老师则全部在三十五岁以下;系里仅有谢力军一人为教授,其余几位年轻教师最高职称是讲师。在高校中,这是一支尚待磨练的队伍,也常常费力不讨好。但是在江西电大会计系,这支队伍经过短短几年,已经成为一支富有朝气、能打胜仗的优秀青年队伍。

这与谢力军重视教学梯队建设分不开。

谢力军常说,有预算的人生才成功。虽然时代所限,聪明的他未能按照愿望和规划完成自己最初的人生理想,但他仍旧在每一个时期,做出一次放弃之后,修正人生规划,迅速地找到自己生命中的下一个突破口。现在,他以家长之心,将这种人生感悟和经验,拿出来与青年教师一起分享。在谢力军的教研室里,每一位老师都是从规划人生开始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谢力军为这些青年教师专门制定了辅导制度与行动方案,通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说课、专题讲座等方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育人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的职业养成,已经在会计系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而这种文化,不仅成就了谢力军,让也成就了青年教师本身和江西电大,一直以来,会计专业的招生都是最稳定的。“口耳相传”让江西电大会计专业名声在外。

扛起社会责任的大旗

刚刚过去的暑假,谢力军一天也没有休息,一个多月的假期,他跑了本地与周边省份的几个城市进行调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匆忙和辛劳。

近年来,谢力军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两项,主持九三学社中央课题一项;江西省社科“十五”规划课题主持一项、参与两项;主持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6项;参与江西省政协、九三学社江西省委调研课题40余项。公开(含政协大会使用的)超过70篇,提交研究成果逾200万字。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他利用假期、周末等业余时间完成的。

今年夏天,他是为农村普遍存在的没有户口的“黑人”而奔忙。偶然发现这个问题后,谢力军看到了其中的严重性。“在农村,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而这部分人将来上学、就业、结婚生子、养老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合法的解决,这无疑将累积成重大的社会问题。”谢力军心急如焚。调研得到了九三学社江西省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他已经联合多方机构,基本完成了调查,调研报告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数据和分析必将触及到一些部门的利益,但是,“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这是谢力军一贯的风格。

自从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以来,谢力军面向九三学社江西省委的实际需求,主动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在服务的过程中,他一贯勤于调查,善于研究,成绩斐然。通过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向江西省政协提交提案、大会发言稿超过50件;通过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供提案等大会材料三件;通过九三学社中央,向中共中央反映信息一件;向九三中央反映信息超过30件。

2005年,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广大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一派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中,谢力军却在九三学社江西省委组织的一次调研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当时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阶段,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区对新农村建设都理解不到位,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甚至就是在墙上刷了几条标语,这显然是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精神的。”谢力军深知,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在第一阶段就出了偏差,日后的工作将更难推进。回来后,谢力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关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成本管理的建议》。这份提案得到九三学社中央韩启德主席的高度重视,在提案上作了亲笔批示后呈递国务院,之后,又得到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重视与签批,最终为国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意见。在2006年元旦前后,谢力军这份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见解,被专家两次选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专报》,送至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们的案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正因此,谢力军刚刚加入九三学社不久,即被聘为九三学社中央特聘信息员。作为一个刚刚加入的普通九三学社成员,得到这样的聘任实属罕见。随后,谢力军又先后被聘为江西省检察院特约检察员等,在他的生活中,从来不曾奉行“中庸之道”,在他看来,直言敢谏才是一个公民应有的素质和品质。

电大会计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创新 会计协调 生态环境会计 会计引进 国际会计体系 互联网+会计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五大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势必将对会计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会计界的同仁应该树立发展新观念,迎头赶上发展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会计新发展。

一、会计创新发展:会计全面创新

树立创新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推动会计的全面发展。会计的创新发展需要把握“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大好时机,提高创新水平,促进会计发展。

(一)树立创新理念

在新的条件下,提高创新水平,还需要解放思想、树立新理念。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在会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阻碍会计发展的一些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些思想障碍,例如:“满足现状”的思想,“以洋为尊”的思想,“创新太难”的思想,“无能为力”的思想,“与己无关”的思想等。可见,解放思想就是要从不切实际的条条框框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采用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 际出发,树立新理念,提高创新水平,推动会计创新。

在解放思想的同时,适应提高创新水平的要求,需要树立新观念。新观念主要有:(1)大国观念。它要求对我们的国家有正确的认识,我国是一个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大国。创新、办事、想问题,要有雄心壮志,要从国家系统的整体出发,认识大国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敢于担当国家和国际的创新责任。(2)系统观念。它要求把创新对象视为一个系统,是各种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3)自主观念。它要求创新主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受他人干扰,独立、自我负责地而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性活动。(4)自信观念。它要求依据自己对信仰和信念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对创新的目标,坚信不移,不会受歪理邪说所影响,明辨是非,勇于实践,克服困难,坚持创新成功。

(二)提倡各种模式的创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按模式的不同,主要有:(1)原始创新,是创新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最早(首先)开发出具有突破性创新的过程。原始创新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首创性、导引性、震撼性和实践性。针对会计原始创新笔者撰写了《论会计两大部类》一文。(2)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利用现代技术对各种创新要素进行选择、整合和优化,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以提高有效性或经济效益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目标性、稳定性、适应性和相对性等。针对会计集成创新笔者编著了《广义会计学――基于大会计总体结构的研究》。(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会计引进主体,为实现创新目标,在会计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前提性、基础性和再创性等,会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协同创新,是多主体为了共同的创新目标,构建资源平台,共同协作,互相配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优势,协调一致的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群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等。(5)交叉创新,是会计学科与两个或多个学科在某点或某方面、某种性质上的相互融合的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交叉性和融合性。(6)传承创新,是在继承优秀会计传统的基础上,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创新的过程。其特征一般是历史性、继承性和时代性。

(三)全面创新

会计全面创新可从两个方面展开:

1.从会计范围视角,会计全面创新包括会计工作、会计市场、会计研究、会计思想、会计教育等。(1)会计工作创新,按照工作单位的性质不同,包括企业会计工作、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和其他单位会计工作的创新;会计工作创新按其内容性质,包括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2)会计市场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审计和咨询、服务体系,其创新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咨询公司、财务公司和人才招聘等的创新。(3)会计研究创新,是三大实践(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中科学实验创新的内容,其创新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方法研究的创新,或会计核算研究和会计管理研究的创新,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研究的创新,会计基础研究、会计应用研究和会计开发研究的创新。(4)会计思想创新,会计思想(观念)是会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其创新包括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专业思想和规范思想等的创新。(5)会计教育创新,会计教育是一个体系,其创新包括高等会计教育(本科会计教育、专科或高职会计教育、会计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会计教育和成人高等会计教育)、中等会计教育(如中专会计教育、职业高中会计教育)和其他会计教育(如各种短期会计培训班)的创新。

2.从会计内容性质视角,会计全面创新,包括会计战略(会计发展战略、会计改革战略、会计创新战略、会计信息化战略、会计理论战略、会计模式战略、行业会计战略、地区会计战略、网络会计战略、会计法制战略、会计人才战略、会计管理战略、会计教育战略、会计国际化战略等)创新、会计理论创新、会计方法创新、会计制度(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会计规范性文件、企业会计制度)创新和会计实务创新。

二、会计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步发展

树立协调理念,协调是各方配合得当,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家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由各种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使国家建设系统正常运转,需要正确处理系统内各种建设的相互协调关系,正确处理系统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以便促进国家建设任务的完成。会计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会计与其相应同步发展。会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包括会计与外部(国家建设)和内部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会计与外部(国家建设)的协调发展

会计与外部(国家建设)协调发展是多方面的,例如:会计与国家发展规划协调发展,一定时期国家需要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包括各个方面。会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可以建立相应的会计与之协调发展,例如:会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可以建立宏观战略会计。会计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可以建立宏观会计、中观会计与微观会计(企业会计)、会计经济学等。会计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建立健全和提升农业会计或生物资产会计。会计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协调,可以建立部门会计。会计与区域发展相协调,可以建立地区会计。会计与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可以建立大陆和港台比较会计。会计与文化建设相协调,需要大力发展会计教育事业,可以建立会计教育学。会计与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可以建立社会会计和社会保障会计等。会计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相协调,建立健全和提升会计法学。会计与信息化相协调,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学和建立会计信息资源学。

(二)会计内部的协调发展

会计是一个系统,由各种会计学科或各种会计事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使会计系统正常运转,需要正确处理系统内各种会计学科或各个部分、各种会计事业的相互协调关系,以便促进会计学科或各个部分、会计事业的正常发展。会计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主要有:

1.会计两大部类协调发展。会计系统按计量性分类,分为计量会计部类和定性会计部类。(1)计量会计部类,是各种需要计量会计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计量会计部类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它具体表现为由会计部门处理的会计事项。计量会计部类各种需要会计计量的会计事项,包括企业会计、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个体经济会计所包括的各种会计事项即各种经济业务。(2)定性会计部类,即非计量会计部类,是其会计内容采用定性描述而不需要进行会计计量的各种会计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非计量会计部类研究对象是资金运动的相关质的方面。非计量会计部类的内容表现在所属类学科之中,如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文化学、会计人才学、会计法学等。一般来说,重视计量会计部类的各种计量学科,与此相协调,也需要关注非计量会计部类学科的发展。

2.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协调发展。会计理论是会计主体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借助一系列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和结构,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而全面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的发展需要以会计方法(会计研究方法)为手段,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取得新的成果,使会计理论得到不断发展;会计研究方法又需要以会计理论为基础和支撑,适应会计理论发展的需要而协调发展。

3.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协调发展。会计基础理论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阐述会计领域会计运行规律,指导会计实践发展的理论;相应地,以会计基础理论为依据,在会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研究与升华,协调发展出会计应用理论。

4.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协调发展。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完整、真实的会计核算信息为会计管理(财务管理)提供管理的依据,促进会计管理的协调发展;开展知识管理和精细管理,促使会计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核算信息。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是包括经过整合或重组后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为一体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财务管理)系统,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得到相协调的高度融合的发展。

三、绿色会计发展:生态环境会计

树立绿色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指依据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建立可持续、和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取得物质和精神生产成果,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建设的主线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的目标是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对会计发展而言,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在客观上可以在原有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碳会计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环境会计。生态环境会计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生态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第三章生态环境治理的规划与预算;第四章环保与循环发展;第五章污染与减排核算;第六章高消耗与节能核算;第七章环境灾害核算;第八章环保设施项目(工程)核算;第九章环保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第十章生态环境的费用与成本;第十一章生态环境的收入与效益;第十二章生态产权(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第十三章环保社会责任与环保会计信息披露(生态环境社会责任报告);第十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第十五章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与会计制度等。

建立生态环境会计的同时,还可以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反映实施“资源-产品-污染排放”传统生产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形成企业内资源循环,或企业与企业间资源循环生产,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会计开放发展:会计引进与会计国际化

树立开放理念,“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使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相适应,在发展中国特色会计的同时,还需要从引进跟进为主转向跟进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形成在国际上承担国际责任,具有先进水平的拥有话语权的中国会计。

(一)坚持会计引进及其再创新

会计引进是会计事业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加速会计发展和提高会计发展质量。我国有关部门在引进的推动下,采用多种形式先后从国外引进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制度、会计教材、会计教学等内容。从国外引入当前处于先进水平的会计内容,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消化吸收也能促使我国会计在引进的方面达到先进的水平。这种会计引进的性质是一种向国外引进内容的跟进,会计跟进是会计在原有基础上,沿着引进的事物跟踪前进,如同“亦步亦趋”,模仿与追随引入的会计内容,经转化能达到先进水平。同时,为扩大会计引进的成效,发挥相同效应的作用,有组织地将从一个单位引进的会计内容,逐层向下推行或向上推行实施,这是一种向国内引进内容的跟进。

会计引进的各种内容经过会计实践检验,有的不再适用而被淘汰,有的经改进完善后可以继续使用,有的由于以引进的内容为基础或以其为参考再创新以便更好地使用。会计引进再创新在解放思想的同时需要树立新观念――大国观念、自主观念、系统观念、信息化观念和自信观念,引导会计事业按照走向全国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目标,制定和实施会计战略,推进各项会计事业的发展和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二)会计国际化需要建立国际会计体系

会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会计对外开放还需要继续引进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为会计国际化创造条件。2010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是大国地位的基础,也有利于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间的联系。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国承担国际责任,为推进会计国际化需要建立国际会计体系。国际会计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学科:

1.国际化战略会计。内容包括: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战略的历史演变,会计国际化战略的原则、内容和途径,会计国际化战略的主体,企业会计国际化战略,跨国公司会计国际化战略,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战略,会计准则国际化战略,会计国际化战略管理,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等。

2.国际比较会计。内容包括:导论,美国会计,英国会计,德国会计,法国会计,日本会计,国际差异及其原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与协调,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等。

3.国际会计。内容包括:导论,国际会计环境,国际会计的历史发展,国际会计观,国际会计的概念,国际会计职能,主要国家会计模式,国际财务会计,外币交易,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合并财务报表与国际财务报告的编制,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国际化,国际会计协调,国际管理会计,国际企业的价值管理,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税收,会计职业界的国际化,国际会计组织等。

4.国际贸易会计。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政策),外贸会计基础知识,出口商品采购的核算,出口商品销售的核算,出口商品结汇的核算,出口商品转内销的核算,出口商品退(免)税的核算, 出口商品征收增值税的核算,进口商品结汇的核算,外币费用的核算(运费,保险费,佣金),进料加工业务的核算,加工补偿出口销售的核算,财务会计报表等。

5.国际物流会计。内容包括:会计系统,物流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物流会计科目与记账方法,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物流过程要素――运输(收货、装卸、搬运)、储存(入库保管)、出口分拣(流通加工、包装、组配)、配送(装车发运)的会计核算,物流收入成本与利润,物流财务会计报表,会计数据处理系统,物流会计管理系统,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会计组织与会计人员,物流会计规范等。

6.国际财务管理。内容包括:总论,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外汇汇率与外汇市场,外汇期货与外汇期权,经济风险管理,交易风险管理,换算风险管理,政治风险管理,国际贷款融资,国际债券融资,国际股票融资,国际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国际资本预算,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营运资本管理,跨国公司内部资金管理,国际税收,跨国公司经营的预算和评估,国际财务治理等。

7.国际会计规范。内容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ISO 14051物流成本会计国际标准,国际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国际会计惯例,其他国际规则中与国际会计相关的规则等。

五、会计共享发展:互联网+会计

树立共享理念,“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相应的,会计的发展要适应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一)会计共享发展

会计事业的共享发展,主要是会计资源的共享发展。会计资源集中体现为各类学校的会计教育资源,以及社会上的会计出版物资源。

学校的会计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会计人才提供了优良的园地。财经类大学的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数量,一般都是名列前几位,一般都有会计本科生,有的还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国在校学生规模是庞大的,教育资源已为国民所共享,如教育部2016年4月7日,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其中提到:“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 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 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可想而知,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数量也是可观的。

社会上的会计资源,主要是各种出版物,随着经济社会和会计事业的发展,出版了各种会计书籍,如会计教材、会计工具书、会计参考书、会计专著、会计法规等,以及会计杂志和会计报纸。社会会计资源的应用适应并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需要为人民开拓共享会计资源的路径,在传统会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互联网上会计,即“互联网+会计”模式,扩大在网上学习会计的内容,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互联网教育,已有政府主导的电视大学、高校主导的网络学院、教育部开发的高校“精品课程”等。在线教育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开始。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的。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与全国28所省级电大同时开学。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中国大多数高校的视频公开课仍然沿袭2003年起启动的“精品课程”模式,通过网络课程,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实施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网络教育中会计网络教育也是重要内容。

(二)“互联网+会计”驱动会计共享发展

“互联网+会计”模式,实际上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慕课形式。慕课的发展源于教育的开放理念,开放理念强调主体开放、思想开放、课程开放、方法开放、空间开放、时间开放、环境开放和资源开放等。20世纪90年代在线教育已在美国起步。2013年我国开始推行慕课,迄今一些大学已在网上开设多种慕课。在网上开设会计慕课,建立会计慕课平台,即推行“互联网+会计”模式,进一步促进会计共享发展。

“互联网+会计”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是驱动会计共享发展的加速器,其重要作用是:(1)推动会计教育全面改革,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面向社会的需要和学习人员的自主学习,课程的内容、设置和选择,开放的慕课、翻转课堂在线教学模式,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实施会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2)树立教学新观念,如共享教育观念、开放教育观念、自主学习观念、连接就是学习观念和人机协同认知观念等。(3)专业教育深化,开展课程问题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上网查资料,深入学习与研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使专业学习更深、更透。(4)通识教育宽广,通过开放课堂和网络大容量信息和海量知识的学习,使通识教育学习的内容无限广泛。(5)基本能力加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研究、操作,双向交流,广泛沟通、讨论,能力为重,培养学习者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6)促进会计学科建设,在“互联网+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提升与创新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学科新体系,发展会计新学科。(7)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在开放式教学中,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人民报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合格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8)扩大会计共享空间,以学校为基础,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实施教学信息化,扩大会计教育共享空间。

(三)提高会计教育资源质量

适应会计共享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推行“互联网+会计”模式,需要提高会计教育资源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会计教育资源质量包括以下内容:(1)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对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样适用于对教师的要求,要全面提高德智体美素质,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应该做到。(2)更新教学内容,用会计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会计教学内容。(3)完善教学形式,教室课堂教学与互联网+会计教学相结合。(4)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内容、课堂为中心、灌输为手段、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教师为指导、教材与社会实践知识为内容、学校课堂与互联网为教室、启发讨论创新为手段、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5)创造学习条件,在网上建立会计学科信息库,在信息库中有我国主要财经大学的会计教学计划,会计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材和索引,会计与相关内容的参考资料和索引,会计与相关法规的资料和索引,会计和相关内容的论文和索引,会计和基本的工具书索引,国内外会计杂志索引,国内外重大事项索引等,为学习者创造较好的学习条件。

提高会计教育资源质量需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改革与创新不断地提高会计教育资源的质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共享会计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Z

参考文献:

[1]于玉林.会计创新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于玉林.论会计学两大部类[J].财会通讯,2006,(7).

[3]于玉林.会计系统研究方法[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1.

[4]杨持.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6]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7]王漾.试论生态会计的必要性[J].新课程(教师),2010,(4).

[8]赵艳国.互联网+带来教学方式变革[N].现代教育报,2015-11-04.

[9]谢力雄.“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教学改革[J].新课程・下旬,2015,(10).

[10]付华,肖丹凤.“互联网+”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5,(12).

封面人物:

电大会计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实践,思考

电视大学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开拓者与实施者,其突出特点是:教育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大众;既可提供学历教育,又可提供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学习方式更为方便灵活,所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远程网络教育的形式对边远贫困山区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使电大成人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变革。教学模式由原来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转化为注重应用实践,转变过去学识考试测评向注重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测评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因此电大教师的素质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具有了全新的内容。作为电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实践者,更是研究者,应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逐步形成一套为学员广为接受乃至喜欢的教学模式。下面就对《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电大《基础会计学》课程性质与要求

《基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从《基础会计学》知识结构体系来看,其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及技能、会计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等。实践教学包括:会计模拟实习与形成性考核。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员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本理论能力,熟悉会计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流程,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2)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个别化学习能力,掌握自主学习后续专业知识的方法与手段;(3)专业实操能力,掌握会计业务实操的基本方法和流程,能基本胜任会计实际工作,为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与延伸做好准备。

自1997年春开始,笔者就《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总结,在遵循远程教学理论和传统的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结合课程特点和学员实际情况,突出“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新型教学关系,以学员的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学员的学习效果为切入点,全面优化教学环节,不断总结提炼课程实践,归纳课程教学模式,并在课程教学辅导中予以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

在《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该课程实际教学辅导经常与教学目的要求相背离,主要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考评体系不尽合理;不重视实操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因而不能满足培养实际会计人才的需要和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进行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和增强学员的专业技能能力、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员的群体差异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员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方方面面的差异是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在学习《基础会计学》的过程中,由学员的群体差异导致的学习效果上的差异表现的更加突出。因为《基础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集教学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因此其重要地位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是不言而喻的。而据新生入学调查:入学前接受过中等教育会计学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学员约占10%,但一些中专技校或职业中学的学员所学的会计学基本知识与原理并不系统、不扎实,没有经常接触实操,操作方法遗忘得差不多。从总体上看约占90%新生都没有接触过会计学基本知识与原理,更谈不上会计操作实践,可见学员学习起点这一群体差异非常明显和突出,而传统教学模式忽略这一差异,针对性不强,势必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突出。因此在现代开放教育中对《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围绕构建起学员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模式是课程改革探索的关键。

(二)课程传统考核方式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不可否认,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曾经为筛选人才发挥过应有的作用。过去传统考试内容始终停留在较低的学识层次(理解、记忆),忽略对学员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已知知识转化为技能能力不理想,测评考试的效果差。但在目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考核模式显示出较大局限性:考试主要考察学员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题类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考试不注重考察学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不利于考察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既不符合现代信息时代的能力要求,也不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受传统考试方式这一“指挥棒”的影响,教学方式多以“应试”为核心,目前许多电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员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专业技能和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对于《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由于会计改革的深入变化,对课本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要深化理解,这更需要老师与学员共同去探讨、去发展,因此应采用更为开放的教学模式,而不应一味遵循这种单向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方式。

(三)对模拟实习不重视,形成性考核过程不理想

由于《基础会计学》是电大会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很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却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通过刻苦的自学,认真完成形成性考核的作业,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向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专业问题,逐渐成为开放教育学习中最适合自主学习的主体。但是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学员,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为文凭而“学习”,满足于60分。因此对模拟实习与形成性考核等过程学习采取消极应对办法,没有意识到模拟实习、形成性作业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学习过程,抄袭形成性考核的作业现象严重,不参加会计模拟实习这样的实训机会,期末考试不严肃,甚至考试作弊。

(四)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足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课改的实践要求,现在电大许多专业教材都配备了相应的CAI课件。但现在许多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都比较简单,有的只会用PowerPoint作一些简单的幻灯片,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把书上的图片、文本简单地转化到计算机上演示,有的课件只是一些简单的题目,这样的课件与传统的小黑板无异。而真正起到解决难点又反映多媒体特点的课件很少,不能真正体现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主要问题有:

1.课件系统性差。没有体现《基础会计学》知识体系与章节关系;内容简单,材料不完善,没有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会计工作实操流程缺乏系统展现。众所周知,现有的《基础会计学》教学课件往往就是照搬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只不过搬上了计算机,配上了声音图像罢了,成了“电子书”。

2.针对性差,交互性不强。教学面对的是学员,由于不同群体、不同的学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各有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各有特色。但是课件开发难于突破差异教学这一屏障,课件不一定能适合每位学员学习。而且许多课件的呈现的方式单一,交互性不强,这样使学员容易被课件牵者鼻子走,影响教学效果。

3.课件的开发与教学内容不协调。目前电大教师普遍缺乏课件设计开发能力,只能依靠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课件开发设计,而开发设计人员又缺乏专业教学能力,没有课堂实践经验,所以制作的教学配套课件往往不能和有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真正配套起来,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很难配合使用,甚至有的课件上出现了错误的情况。

(五)传统教学模式中培养目标不明确

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理论研究人才”,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对于开放教育“宽进”的学员的实际水平,如何设法为他们开辟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是电大老师应尽的责任。对于《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应当立足于现实,针对《基础会计学》的学科特点,科学地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就目前《基础会计学》多媒体一体化教材十分便于学员自学的特点来看,如果教师将少而精、系统而又适用的知识融入《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可为大量的学员在短时间内创设自主学习的起码条件,从而扩大《基础会计学》的适用群体,有效地避免生源流失。

三、对《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思考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模式

结合电大《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提高学员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电大教育应重视学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电大老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员。

1.利用“学识层次分类法”,确立能力考核评价导向。课程考核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员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员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员独立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学识层次分类法”主要根据认知进行分类。而且这种方法仍被广泛地用来指导如何改进教学。学识层次分类法由于认知意味着获得、储存知识和开发智力,掌握与某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而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该方法将认知行为分为以下六个层次:①理解;②应用;③知晓;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根据认知行为的六个层次,在教学设计时涉及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学内容和学识层次。这个方格可以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包括学识层次和教学内容间的平衡、以及不同学识层次的分配等。通过教学实践操作,学员不仅在教学中掌握了账务处理的方法,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会计准则,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2.教学辅导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大部分为业余学习,要想在有限的教学辅导课时里,使学员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又不增加学员的负担,就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对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繁就简,把最有价值、最精华的内容传授给学员,做到“厚积薄发”、“画龙点睛”。同时注意把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训练,着重分析解题的思路以及探索专业实践操作,让学员思考、讨论,最后再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规律。使学员掌握“看现象,找规律,抓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一些章节内容则少讲或不讲,让学员自学和阅读。

(二)注重学员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基础会计学》课程必须贯彻专业系统性、应用性原则,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对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加深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辅导模式,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根据《基础会计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员将来就业岗位时的要求,把学员分成若干组,每一组负责对财务部门的某一个岗位的业务范围、岗位特点、流程以及内控制度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辅导,小组成员的工作由每一小组组长来分工协调,调查可以采取走访、互联网、电话等多种形式,最后形成书面报告。这种辅导与小组学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员的学习个性能力得到极大发挥和张扬,真正形成“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辅导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实验、参与实操、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员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员。侧重学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辅导中,突出学员收敛思维的同时,注重学员的发散思维培养,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

2.根据专业胜任能力,选择教学内容。基础会计学对于学员来讲,是一门极为抽象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员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要点。在教学时,应本着“先易后难、先原理后实务、先基础后专业、先核算后分析”的原则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员感受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会计如何为企业的分析、管理和决策服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在教学中加入大量鲜活而贴切的事例,力求讲课深入浅出,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做出区分,大量陈述性的知识少讲或是不讲,而侧重去展现思考的程序,讲授程序性知识。

3.注重会计案例的使用,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在教学中应注重会计案例的使用,培养学员主动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帮助学员成为决策者,这种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企业的实例,模拟了现实环境,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感觉到,学习会计并不枯燥,会计活动就在我们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讲解和练习题中还引用了一些真实公司的数据资料,这些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公司名称可以使课程更加生动,并且能更方便地说明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4. 注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统合。适当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保证教育成功的基础,不适当和不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能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甚至会导致教育的失败。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一要结合专业教育的特点,二要结合教学内容,三要结合教学对象,四要结合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想发挥其功效,关键在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统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统合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所选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范围,还要熟知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程序和所需的约束条件。基础会计学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五讲教学法)、实验法、案例法和讨论法、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讲授法具有系统性、条理性、重点性、信息量大、启发性强等特点,适合集中讲述大量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法具有主体性、发散性、探究性的特点,适合学习争议性较大的知识点;自学指导法具有独立性、广泛性与经典性,适合应用于学员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总而言之,在批判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条件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中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在电大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在会计学的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可以把教师从简单、重复的教学环节当中解放出来。如利用PowerPoint软件设计《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电子教案,不仅在设计方面更加灵活,而且在文字及图表的处理上更加丰富,还避免了教师在授课时低效、重复的板书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与学员展开更加灵活的讨论,对学员进行启发式教育,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员录的被动局面。通过精心制作电子教案,选择适当的教案播放方式和节奏控制,留出一定的时间供学员思考提问,使整个授课方式交互式进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员并不满足于辅导时间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他们还希望在课外能与老师随时联系,以得到在学习上的帮助。为此在网上设立了课程教学论坛、E-mail答疑、电话答疑,供师生发表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随时答疑。这样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开拓了学员的视野,又培养了学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还加强了教与学的交流。

(四)加强专业模拟实习与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电大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对学员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根据中央电大《关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统设必修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意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按阶段安排学员完成相应作业,及时对作业里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使形成性考核与自主学习、面授辅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通过《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够用会计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宫兴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会计之友,2008,1:68-70.

[2]程淮中.基础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罗其安.基础会计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莉华,李士涛.基础会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汪本强.《基础会计学》现行教材的弊病及新教材编写构想[J].财会月刊,2010,(09)

电大会计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在1605年出版的《传统数学》一书中专辟第七章“古代簿记探测”,试图对此前的会计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这形成了早期文献中的会计史学研究成果,开始了人类社会对自己的会计行为历史有意识的探讨。1933年,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出版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一书,对20世纪以前的会计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成为会计史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成果,由此奠定了会计史学学科的基础。20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会计史研究组织,创办发行会计史刊物,从事会计史学术研究活动。各国的会计史研究组织还联合组建了国际会计史学家协会,召开会计史国际会议,交流会计史学术研究成果,加强各国会计史研究组织之间的学术交往,不断地推动着会计史学研究的进程。

伴随着会计史学研究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起,也开始了对会计史学的研究活动,当时已有一些学界中人从事会计史专题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如冯抑堂的《吾国古代之会计研究》、林道俊的《我国古代政府会计制度之演进研究》等论文见清会计刊物,成为中国早期的会计史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期间,中国的会计史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系统的会计史学研究,迄今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

财政部领导十分重视开展会计史的研究工作,认真研究民间有关成立会计史研究机构的提议。1983年5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决定筹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并将研究中国古代会计史、中国近代会计史、中国革命根据地会计史、中国社会主义会计史的工作列入中国会计学会的学术研究计划中。1989年12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天津召开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现改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理论讨论会,标志着中国会计史学研究由分散、自发研究状态步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成立后,集中举办的学术活动主要有:①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成立暨理论讨论会上,以“历史上的会计变革”为主题,探讨中外会计变革历史经验与教训,会议讨论了历史上会计变革的原因、中国会计变革的基本轨迹、历史上的会计变革对当前会计改革的启示、当前会计改革的历史地位、会计史研究与会计改革等问题。会议确定,中国会计史学研究的长期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史学体系,近期目标是通过广泛搜集、整理、编印会计史料,抢救中国的会计历史遗产;开展专题性、地区性和部门(专业)会计史的研究;初步完成会计史教材的基本建设。②在1991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以“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为主题,讨论了会计发展的一般规律、会计体制沿革及其规律、会计方法演进及其规律、会计思想(会计理论)演变、成本会计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港、澳、台地区外)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沿革等问题。③在1994年11月召开的第三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以“注册会计师发展历史过程及其运行规律”为主题,讨论了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所处阶段、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计师事务所设立方法、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注册会计师的发展环境、注册会计师法制建设、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等问题。④在1999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以“新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为主题,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会计各领域或各专业方向的发展历史。

(二)会计史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财经类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相继开设会计史专业课程,不但本科生、专科生及中央电大学生开始系统学习会计史课程,在少数高校举办的助教进修班上也开设会计史课程,或为青年教师开办会计史课程专修班。此外还培养了会计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中国会计史学研究推出、积蓄新生的骨干力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仍在会计史教育和研究的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激发学生学习会计史的自觉性和学习热情,提高会计史教学的质量,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的倡导和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史专家学者、各兄弟院校的支持下,天津财经学院与原北京经济学院的会计系联合制作了一套“会计史教学幻灯片”,并用于一些高校的会计史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国家高级别科研课题立项及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出版社出版选题计划中,均列有会计史方面的教材,统编或推荐会计史教材的编撰及出版,反映出会计史课程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稳固和会计史教育逐渐规范化的趋向。

(三)建立一支从事会计史研究与教学的人员队伍

以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的成立为标志、以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史教育成果,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成果为基础,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构成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会计史研究人员队伍,成为会计史研究的主力军。

(四)具有较高水平的会计史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

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二十年间,中国会计史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完全 统计,这些成果包括:

(1)关于中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著作有:《中国会计史稿》。《中国会计发展简史》、《中国会计简史》等。

(2)关于中国会计史分期研究的作品有:《中国古代会计审计史》、《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延安时期财会工作的回顾》。《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变》等。

(3)关于中国会计史资料汇编的作品有:《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东北根据地和东北大行政区时期)》等。

(4)兼及中国和外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作品有:《会计发展史纲》、《会计史教程》、《会计发展概论》、《会计发展史》等。

(5)关于外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作品有:《文明古国的会计》、《西方会计史(上)》、《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等。

(6)外国会计史著作的中文译本有:美国查特菲尔德的《会计思想史》、苏联索科洛夫的《会计发展史》荷兰海渥的《会计史》等。

(7)关于会计史专题研究的作品有:《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会计思想史探索》等。

(8)在一些大、中型会计工具书中设有专门的分部,反映会计史的内容,如《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大事记》、《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会计史》、《中国会计百科全书·会计史》、《会计全书·中国会计史、西方会计史》、《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一国会计史·世界会计史》、《会计百科全书·会计发展史》。《会计辞典·会计史》、《会计法规知识大全·中国会计法史知识》等。

(9)除上述会计史专著以外,尚有为数众多的会计史专题论文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对于宣传会计史知识、扩大会计史研究的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3月,成圣树、丁平准曾将其中部分论文辑录为《会计史学习参考资料(第一辑)》,由江西省冶金会计学会等单位印行。

此外,一些尚未刊行的会计史研究成果,如历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交流的会计史研究成果,同样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五)加强同国外会计史学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会计史学研究者积极开展同国外会计史学研究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向国外宣传中国会计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向国内会计界介绍外国的发展情况及会计史的研究成果,并取得了有益进展。

二、构建会计史学体系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如前所述,近二十年来,中国会计史学研究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应看到,在会计史研究人员队伍的稳定、研究条件及经费的保证、会计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会计史学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尚需要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和会计史研究人员共同思考,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合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促进会计史研究的更快发展。本文仅就会计史学体系的建设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和会计史研究工作者参考。

按照历史学科一般结构的特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目前我们从事的会计史研究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会计史学的全部内容,亦即目前的会计史学研究及其成果仅属于完整意义上会计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距会计史学的体系化建设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我们已经取得现有的会计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适当地回顾和总结研究会计史的经历与经验,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并提出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可发挥规范或指导作用的方案,以使会计史学研究更顺利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会计史研究过程中,应开始考虑并着手建立会计史学的科学体系,明确或规定会计史学体系中应独立存在的不同学科及其各自性质、不同学科在会计史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各学科包含的内容、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科学界定,以便为会计史研究人员提供确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任务,明确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性质和各自分工。

(二)建立会计史学体系的必要与可能

(1)建立会计史学体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①建立会计史学体系是会计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历史学科的普遍规律,研究会计历史问题,其主要目标在于理清人类社会会计发展历史过程的客观真实,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会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即在观念层次上“真实地再现”逝去的会计历史,以此为目的进行的会计史学研究,属于会计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而为了“真实地再现”逝去的会计历史,便需要对会计历史研究的对象、会计历史研究的技术等提出有关的要求,即建立会计历史研究的规范,以此为目的进行的会计史学研究,属于会计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提出并完成会计史学的基本任务可以为完成会计史学的根本任务提供保证,也是会计史学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②会计史学在会计学学科体系中居于特殊的地位,是会计专业学科与史学学科交叉生成的边缘学科。由于会计史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进行会计史学研究既不能单纯采用会计专业的理论与方法而取得成功,也不能依样照搬史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取得成功。因此,总结适用于会计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指导会计史学研究的实践,降低会计史学研究的成本,提高会计史学研究的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是会计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亟需。③目前从事会计史学研究的人员,基本上是以中青年为主的会计专业人员,他们既不具备会计界前辈们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史功底,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的史学专业训练,仅仅依靠对会计学科的深厚感情和专业自觉性从事会计史学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因此,建立会计史学体系,总结会计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上可继承会计界前辈从事会计史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和学术精神,养成现有会计史研究者的学术技能,下可熏陶会计史研究后来者的学术作风。

(2)建立会计史学体系具有客观可能性。①历史学科关于史学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探讨建立会计史学体系提供了“范式”,会计史学体系的建设可借鉴历史学科史学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②会计历史研究的现有成果已经具备一定的数量规模,达到了相应的质量水平,奠定了建立会计史学体系的基石。③在会计史学研究中,资深的会计史学专家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其卓越的学术建树树立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楷模,一些中年研究人员也对自己进行的研究工作颇有心得和体会,他们共同积累了从事会计史学研究工作的宝贵的实践经验。(三)“会计史学体系”的涵义及其结构

建立会计史学体系,首先要明确“会计史学”的涵义,而理解“会计史学”又必须明确“会计历史”的涵义。

人们对“会计历史”具有多重理解,其中主要的观点有:①会计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会计事实;③会计历史是对过去会计事实所作的记录;③会计历史是会计事物已往的发展过程;④会计历史特指“会计史学”。

因为人们对“会计历史”的理解不同。所以“会计史学”也就具有多重涵义。最广义的“会计史学”是指研究会计历史的 全部工作及其成果;广义的“会计史学”是指以人类会计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狭义的“会计史学”是指人们对会计发展所形成的有关历史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认识。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会计史学”只是因研究范围、所处层次的差异而不同,其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基于对“会计史学”的理解,可将会计史学体系定义为:会计史学内部不同层次的、相互联系的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整体。完整的、学科齐全的会计史学体系可以依照学科门类和知识单元的双重标志进行架构。

1、会计史学体系的学科门类结构

会计史学体系从学科门类的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主体学科、辅助学科、理论与方法学科和反思学科。其中;主体学科是以综合地研究会计历史的整体或局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辅助学科是以研究会计历史所需要的辅助知识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理论与方法学科是以会计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反思学科即会计史学史,是以会计史学的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

(1)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通史。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内部结构按照空间标志可以划分为洲别会计史、地区会计史、国别会计史、地方会计史、部门(行业)会计史等等。按照时间标志可以划分为古代会计史、近代会计史、现代会计史等;或可划分为原始社会会计史、奴隶社会会计史、封建社会会计史、资本主义社会会计史(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会计史)、社会主义社会会计史等;或可划分为依帝王、朝代顺序分隔的断代会计史等等。按照会计学术、业务、管理工作等内容标志可以划分为会计思想和会计理论发展史、会计教育事业发展史、会计出版事业发展史、会计学术团体发展史、会计方法发展史、会计工具发展史、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会计法制建设发展史、会计组织机构发展史等等。根据需要,将上述划分标志相互交叉后,还可以派生出木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会计史,如“13世纪欧洲会计史”、“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复式簿记发展史”等。

(2)会计史学辅助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会计历史所需要的辅助知识,会计史学辅助学科的内容结构按照研究历史文献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等等。按照理解历史文献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年代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谱谋学等等。按照研究遗迹、遗物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考古学、古器物学、断年法等等。

(3)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历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广义的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包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和规律解决会计历史不同层次具体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移人和借用的理论与方法、会计史学辅助学科应用的理论与方法、会计史学本身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等。狭义的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仅指会计史学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此外,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学科还包括研究编撰会计史书知识的会计历史编撰学、研究会计史学工作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研究会计史学研究规划的知识等等。

(4)会计史学反思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一般包括:会计史学发展的过程及时代特征、会计史学的时代变化与社会条件的关系、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变化、会计史学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会计史学各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的会计史学家、重要的会计史学著作、中外会计史学的比较研究等。反思学科的重点是会计史学思想的发展。

2、会计史学体系的知识单元结构

会计史学体系按照知识单元的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会计历史事实、会计历史记录和会计历史认识三部分。其中:会计历史事实是会计的客观历史存在;会计历史记录是反映会计客观史实的文字记载;会计历史认识是关于会计的历史评价与历史理论。

(1)会计历史事实的构成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特定的人物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为一定的会计目的进行活动的结果便成为会计历史事实。会计历史事实以时间连续性的形式表现为一种过程,该种过程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因此,进行会计历史研究既不能对会计历史进行直接观察,也不能复制出已逝的会计历史事实,只能借助会计历史记录进行间接的研究。

(2)会计历史记录包括会计史料和会计史著两种类型。会计史料是前人会计思想或行为留下的痕迹,包括会计实物史料和会计文献史料两种。会计史料来源于逝去的会计历史事实,不能凭空杜撰,故具有客观属性;会计史料尤其是文献史料系前人遗存物或当时对会计客观事实的记录,故其又含有主观成分。研究会计历史依赖于会计史料,而会计史料的是非真伪则决定着会计历史研究的质量。进行会计历史研究必须搜集、整理会计史料,审查会计史料的真伪,评定会计史料的价值,正确解释会计史料的涵义,这些以会计史料为对象的全部工作即形成会计史料学。对会计史料按一定原则进行排比和编纂的知识体系,成为会计史料编纂学。会计史著要在恰当地运用会计史料的基础上,归纳会计历史事实的发展过程,探索会计历史事实间的内在联系,并将研究结果编撰成书,以发挥会计史学的社会职能。编撰会计史著要解决好编写体裁、体例问题,还要解决科学性意义上的文字确切与艺术性意义上的行文生动之间关系的问题。利用会计史料,反映会计史学研究成果并编撰成书的知识体系,成为会计历史编纂学。会计史料与会计史著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史书,会计史料编纂与会计史著编纂是任务不同、编纂要求不同的两种史书编纂工作。会计史料编纂要将会计史料搜集得尽可能完全,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依时序排列,其任务是储存史料信息,为史学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材料;会计史著编纂要恰当地运用会计史料,全面反映会计史学的研究成果,其任务是还原会计历史的真实,揭示会计发展的内在规律。

(3)会计历史认识要从真实、可靠的会计历史事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范畴、方法分析会计历史事实,提出假说,再用历史事实论证假说,从而形成会计历史理论。会计历史认识约有三种层次:第一层次为阐明会计历史的本质、关系或联系以及真伪判断,即通过历史现象揭示会计历史本质的逻辑评价;第二层次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道德规范的标准对会计历史事实进行道德评价;第三层次为发挥会计历史社会职能,以会计历史经验作为借鉴,指导现实的会计实践。上述三个层次历史认识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在研究具体历史事实时常结合在一起。

(四)“会计史学体系”的基本学科

基于建设会计史学体系的认识,根据目前会计史学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在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研究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的前提下,探讨建立会计史料学、会计史方法学、会计史学史等会计史学基本学科,构建会计史学科学体系的框架是促进会计史研究更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推动力。

1、会计史料学

会计史料学是关于会计史料的本质、源流、整理、鉴别、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会计史料学奠定了会计史学研究的基础,通过会计史料学研究会计史料的源流、真伪判断、史学价值、使用方法等问题,为会计史学研究提供物质前提。会计史料学的理论一般应包括:“会计史料”的定义,会计史料学与史论、史学的关系,会计史料在会计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计史料学与其他会计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会计史料学的方法一般应包括会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鉴别、考证、训诂等方法。

2.会计史方法学

会计史方法学是关于认识表述会计历史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会计史方法学提供了会计史学研究的技术条件。通过会计史方法学研究,解决认识和表述会计历史的方法论指导问题。会计史方法学的理论一般应包括:“会计史方 法”的定义,会计史学方法的内容结构,会计史方法与会计史学的关系,会计史方法学的会计史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会计史方法学与其他会计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会计史方法学的方法一般应包括:①普通方法,如实事求是、史论结合等;②一般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微观与宏观等;③专门方法,如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计量研究法、心理分析法等。

3、会计史学史

会计史学史是关于探讨会计史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通过会计史学史廓清会计史学的发展线索及其规律,明确著名会计史学家和著名会计史学著作的历史地位,据以把握会计史学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促进会计史学的健康发展。

(五)会计史学体系建设之初步——创建独立的“会计史学概论”

建立完整的、学科齐全的会计史学体系,需要一个由理论设想到具体实施的操作过程。在实现这一设想的初期,可首先考虑创建一门独立于现有的“会计历史”课程以外的“会计史学概论”课程,将上述设想中会计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此课程中,以便在学习会计历史的同时,介绍会计史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俟条件成熟,再逐步进行会计史学体系各基本学科的建设。“会计史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会计史学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问题,借以增强学习会计历史的自觉性,为研究会计历史提供指导。“会计史学概论”应包括下列内容:

(1)会计史学一般。它主要介绍会计史学的一般理论,分别明确会计史学、会计历史的定义;说明会计史学的对象与范围;会计史学的性质与特征;会计史学的目的、社会意义;确定会计历史的分类与结构;规定会计史学工作者的任务等。

(2)会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介绍与会计史学研究相关的一些学科情况,通过了解其他学科的情况,开阔会计史学研究的视野,把握会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中借鉴其他学科有益的研究方法,促进会计史学不断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3)会计史学史。主要介绍会计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线索。经历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把握会计历史观的变化。

(4)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主要介绍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据以分析、解决会计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强调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密切结合。

(5)会计史料学。主要介绍会计史学研究中应用的搜集会计史料、对会计史料进行整理分类、辨别会计史料的真伪、判断会计史料的价值等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研究会计史料的各种要求等。

(6)会计历史编纂知识。主要介绍总结会计史学研究成果。撰写会计史学著作或论文的技术与方法,以及总结会计史学成果、撰写会计史著的各种要求、步骤、应注意的问题等。

(7)会计历史教育知识。主要介绍培养会计史学工作者的途径与内容,会计史学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养成会计史学工作者“史德”、“史才”、“史学”和“史识”的基本素养。

来源:《会计史》专题

上一篇:国际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务会计实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