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3:14:18

大学心理论文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引导达成社会价值共识,从而引导、优化社会心理。当前社会心理的复杂多变,大量消极社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社会转型阶段价值观多元化所引起的价值迷失的必然后果。因此,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关键是要解决价值标准问题。而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即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核心内容之一,是意识形态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优化社会心理实质上就是要坚持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因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我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煅造而成的思想文化成果的精华,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联系的、特定的、在意识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思想形式的总和,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核心就是十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一个共同思想基础,作为社会上最高层次的文化教育结构,大学更应严格贯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第二,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加强社会意识理论研究从而引导、优化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包括水平不同的两个层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具有朴素自发性、日常经验性和大众普遍性的典型特征。意识形态是意识水平较高的社会意识,是在社会心理中沉淀提炼出来的思想体系。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形成的社会心理经过系统化、抽象化,就上升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心理,使其按照意识形态的理念发生变化,即通过教育、传播等方式可以使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心理。也就是说,在社会意识内部,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且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心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心理本身的理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理性研究也是必要措施之一。此外,大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荟萃的优势,充分调动各学科的优势人才来研究相关内容,从而丰富、完善社会意识形态,使社会意识形态发挥出强大的理论力量来引导社会心理的变化。对于当前我国社会来讲,大学主要是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中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第三,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大学引导、优化社会心理的根本途径。社会心理的优化从根本上看是要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和核心——人格的转型,即现代健康人格的塑造。人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和精神品格,包括认知品质、意志品质、情感品质等感性和理性的构成要素。只有人格健康,个体内部心理成分和谐,社会心理和谐才有望达成。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负有思想教育、塑造品质、培育人才的重大任务,培养具有现代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向社会输送各类合格高级专门人才本就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由于大学生接受的是本时代最高程度的文化、知识教育,他们的思想、意识、观点等往往也是本时代先进精神的代表,在由个体心理向社会心理转化过程中,这种合规律度越高、可信度越高的个体意识、观点等越容易被社会化,从而成为社会心理。所以说,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塑造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心理的和谐,也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心理发展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人口数量日益增大,其本身就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心理和谐程度本身就是社会心理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培育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人格对当代社会和谐社会心理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一种是教化育人,一种是环境育人,而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精神为内核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激活作用。积极的文化环境促使大学生人格向更协调、完善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文化环境会抑制大学生人格的正常发展,使人格塑造发生偏差。大学生还处在人格发展的不稳定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组织——社会高端文化组织,大学文化建设就是社会高端文化建设,代表着社会先进文化。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建设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和谐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我校秉承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为学生做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形势与政策等教育,保持学生政治时势教育学习不断线;注重加强诚信和社会荣辱观教育,在开学、各种考试、先进评选以及“奖、助、贷”的发放和签订等形式上,积极开展和加强“诚信、励志、成才”教育、义务劳动活动等;针对飞行学生特点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在学习以及飞行训练等方面的压力,成立了心理干预咨询室,建立学校、学生大队、教学小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停飞学生和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和应对心理疾病,使学生保持健康身心,做品德高尚的飞行员。

二、“严”字当头,坚持

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意识和习惯,我校坚持把“一日生活秩序”作为准军事化管理的切入点,着力从飞行秩序、站队集合、作息时间、内务卫生、礼节礼貌、请销假等环节上严格管理。坚持每日查房制度,实行内务评比,不断加大学生执行校纪校规的检查力度,特别在节假日前后,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规章制度宣传教育,以严格的行政管理来培养学生严谨的飞行作风。坚持铁的纪律,敢于逗硬,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无视纪律,违犯规定,都要受到严肃的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此外,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在坚持准军事化管理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措施,制定了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分院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突出以生为本

服务育人我校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关心关爱每位学生。对学生管理干部提出“重教、严管、善待”的工作理念,要求学管干部做到爱生如子,使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相结合,纪律约束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制度逗硬与点滴养成相结合。举例来说,我校新生接收和毕业生转送都由相关部门指派专人到场接送,坚持送生病学生到医院就诊、为生病学生单独制作病号饭、假期专车送学生到车站、为每位学生制作生日蛋糕赠送祝福,为每位学生制作并赠送纪念品(马克杯)等,同时,还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使学生们体会和感受到校方的人文关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热情。学生管理工作既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也打造高校和谐氛围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开展好这项工作,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实际,紧随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思路,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年纪轻轻,却被家庭和社会寄予厚望,这种厚望也许能成为学习的动力,也许让其不堪重负。此外,一些大学生还面临贫困、就业、情感等问题困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导致不健康的行为。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有的学生与老师、学校甚至社会对抗。甚至于,有的学生产生罪恶的念头,最后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实属必要。如果能够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就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很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是学生有了问题自己去找老师。大多数高校仅在新生人校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之后就将心理档案束之高阁,不再对资料进行更新,测评结果缺乏系统性。这种管理具有粗放性和随意性,使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滞后,很难针对问题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很多高校也建设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这些高校建立心理档案的主要目的就是排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需要。大学生心理档案应该是普适的,如果过于重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诊断功能,就可能忽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预测价值,忽视正常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忽视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全面的、有价值的、有效率的研究和开发。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可行性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心理档案的建立提供专业知识保障2005年教社政1号文件及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这种要求反映了高校扩招的实际和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质量和声誉将受到影响。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这为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专业知识保障。

(二)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为心理档案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提高其使用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得到开发应用。目前出现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一般分为单机型和网络型两种:单机型仍然依赖纸笔测试,将所得的团体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网络型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实现个人及团体的心理测验、分析统计与评估工作。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

1.扩大师资规模一定的专职师资规模是加强心理健康管理的保障。在发达国家,学校心理服务人员一般都占一个较高的比例。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心理研究,日本国立大学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与大学生的比例是1:5000—1:10000,而私立大学则为1:30O0~1:50O0。我国高校一般只有1~2名心理健康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5000,但是高校为数不少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当成为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的强大后备军,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置”的要求,经过近l0年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已形成规模,而且他们直接面对学生,容易与学生建立友谊和加强沟通,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强化专业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档案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统计归档、跟踪服务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强化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美国,心理辅导人员必须符合美国人事指导协会制定的标准,一般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要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都受过专业的训练。

(二)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开发

199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发出单机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2000年王建中开发了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2004年开发出的金海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这些都是单机版的大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便于档案的统计与分析,但建档和管理不方便。北京心知章文化交流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发行“心海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和北京安人测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发行的“京湘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安人软件)”都是网络版,但这些系统重点在心理测试上,不便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归档、管理和操作,且在同时段测试人数过多时,容易出现瘫痪。2008年南昌大学硕士罗亮亮采用Application+XML缓存机制,以XML作为数据的传输格式,开发了一套网页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但这套系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和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开发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三)深入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应用价值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而目前许多数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仍停留在诊断和筛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层面,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疾病的形成大致经历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四个阶段。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肇始,详尽、准确的心理档案资料,能够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危机事件,有助于及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微杜渐。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档案还有更多使用价值。如法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利用更趋于综合化,把实践的重心放在三个方面:定向、预防、综合。心理健康专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帮助教师和管理者确定未来的教学方向,给家庭提出建议,帮助学生ca我评价。德国学校心理档案除用于特殊教育、行为矫治和学业指导外,还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定向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些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经过长期摸索,逐渐成熟,为我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四)建立成长性心理健康档案

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也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成长性心理档案将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并连贯成一个整体,它包含了个体从幼年到成年各个阶段的资料。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已经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体系,一旦建立,即为终身制,同时材料会不断更新。目前部分大学通过让学生自我描述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早期抚养与教育情况以及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来了解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如果能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就建立系统的成长性心理档案会更全面更真实。因此,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使之系统化,成为个体成长性心理档案,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5.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开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条途径的健康教育影响形成一个最大的合力。我们要逐渐改变传统的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在平等、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文献研究;硕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66-04

Abstract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development. We used the content analysis me-

thod to analysis the statistical and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is

on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which publish in the domestic aca-

demic journals and the master and the doctor ‘s thesis in 1998 to 2016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search status, questions,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1998 to 2016 domestic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and research related to aca-demics.

Key words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aster

and the doctor’s thesis

1 引言

S着时代的进步,许多大型测验(如GRE、TOEFL等)[1]

已经采用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江西师范大学自1987年至今也编制了一系列的CAT[2],未来测验的主要形式也将成为具有自适应性的测验。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AT)这种依靠大型题库灵活施测且因人施考的测验形式,正是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一种测验,也是未来测验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测验相比,它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考生提供不同的题目,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测验出考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可实现测验的有效性。同时,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不会受考试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测验更加灵活,可保证测验的公平性。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正随着各种新的考试理论的发展而蓬勃发展。

本文以“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计算机化自适应考试”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资源库1998―2016年4月内文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得出我国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研究综述。

2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简述

从单机考试系统到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考试作为衡量教育效果和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正经历网络化、无纸化的变革[3]。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依靠大型题库,采用现代测量理论,自行去适应被试水平,灵活施测难度最恰当且性能优良的项目,从而实现对被试的高效测量[4]。2007年,Elissavet等提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1)题库;2)选题策略;3)能力估计方法;4)终止条件[5]。张华华认为,在CAT中,怎样从题库中选择题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6]。选题策略作为CAT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测验效率和题库的安全性以及测验的成本[7]。

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1998―2016年4月公开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在1998―2016年4月发表的硕博论文中关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的学术性文章与论文。选取关键词为“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计算机化自适应考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硕博论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经过检索并分拣,考虑到本文旨在整理与分析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研究成果,所以在统计时剔除非学术性文章,最终获得期刊文献64篇、硕博论文22篇。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并利用Microsoft Excel从论文的作者、作者署名单位、来源期刊、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检索到的86篇文献进行分类。由于硕博论文与期刊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区别,本研究将对硕博论文与期刊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统计研究。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载文基本情况 1998―2016年4月国内学术期刊共登载了64篇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论文,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共有22篇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硕博论文,可见关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的期刊文章明显多于硕博论文。以作者陈平为例,发表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相关期刊文章4篇,硕博论文1篇。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的产出比,每个硕博作者最终只能有一篇硕博论文,而期刊文章,一名作者可发表多篇,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硕博论文相对于期刊文章是一种低产的状态。硕博论文自2004年开始才有人研究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而自1998年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并发表在期刊上,这也可以说明,对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研究,期刊文章对于硕博论文是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的。

1998―2016年4月国内学术期刊登载的64篇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论文来自25种期刊,其中刊载文章数超过1篇的刊物有9种,按刊载文章数量对其由高到低排序如表1所示。其中有21篇公开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占文献总数的32.81%。

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心理学报》《中国考试》《心理科学进展》是1998―2016年4月我国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的主要期刊。其中有4种期刊是心理学相关期刊,共19篇文章;两种关于考试的期刊。由此可知,心理学理论对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研究支撑度为29.69%,心理学为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研究者分析

1)合作研究分析。1998―2016年4月国内学术期刊登载的64篇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论文中,独立作者发表的文章12篇,两人及以上作者发表的文章52篇,具体统计情况见表2。

如表2所示,在这64篇文章中,合作研究的论文占总文章数的81.25%,平均作者数为2.44人。由此可见,我国1998―2016年4月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以合作研究为主。与此同时,合作研究也为高质量论出了献。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的21篇文章中,以独立作者名义发表的论文数为两篇,所占比例为9.52%;合作发表的文章数为19

篇,所占比例为90.48%。

2)论文作者分析。对1998―2016年4月国内学术期刊登载的64篇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论文的作者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其中丁树良与甘登文所在单位为江西师范大学,辛涛和陈平所在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毛秀珍所在单位为四川师范大学。

对作者合作研究的情况作进一步研究,参考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8],对发表文章数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进行统计,结果见图1(图1中直线的粗细代表合作研究论文的数量,线条越粗代表合作文章数量越多,线条越细代表合作文章数量越少;独立作者发表文章的数量利用圆圈表示,圆圈线条的粗细与直线线条粗细意义相同,且直线与圆圈线条均采用相同比例)。

由图1可知,毛秀珍、辛涛、陈平、丁树良、甘登文形成学术研究团队效应,且丁树良和甘登文合作最为密切。

3)文章作者单位排序。1998―2016年4月国内学术期刊登载的64篇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论文中,有5家单位发表超过两篇文章,见表4。

1998―2016年4月发表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共22篇,分别来自7所不同的学校,见表5。

由表1文章来源期刊排序表中也可以看到,发表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上的关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文章最多,占总数的20.31%。由表3可知,最多的是江西师范大学的丁树良,占总数的31.25%;甘登文工作单位也为江西师范大学,发文数占总数的6.25%,两人共占37.5%。由表4可知,有42.18%的文章的作者单位为江西师范大学,那么由此可知,丁树良与甘登文两个人所发表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文章占江西师范大学发表的相关文章的88.9%。由表5可知,72.73%的关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硕博论文出自江西师范大学。由此可见,江西师范大学是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的主要阵营,且以丁树良和甘登文为主要研究者。

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64篇期刊以及22篇硕博论文进行分析,由于是以“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计算机化自适应考试”为关键词检索出来的文章,因此,文章均围绕这3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也最高。另外,“项目反应理论”“选题策略”“认知诊断”“能力估计”“最大信息量分层法”“等级反应模型”“影子题库”等词也是主要的研究热点。用于指导考试的测量理论有经典测验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9]。其中关键词为项目反应理论的文章数最多,占总文章数的33.33%;关键词“选题策略”占总文章数的29.07%,仅次于“项目反应理论”,这也正是因为在自适应测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如何选择测试题目,即选题方法的设计[10]。其次为认知诊断以及能力估计。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对研究热点进行统计,见图2(图2中为出现频率在两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每个关键词均用半径不同的圆形表示。如“项目反应理论”出现的频次为28,则半径记为2.8,利用公式S=πr2求取圆形的面积,绘制图2;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用直线连接)。

若想研究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可从项目反应理论、选题策略、认知诊断等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领域分析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成为无纸化考试与心理学测试关注的领域[10]。本研究从“理论探索”“选题策略”“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与方法”“问题与展望”5个领域对64篇期刊文章以及22篇硕博论文进行统计,论文研究细分领域统计见图3。

由图3可知,期刊文章中,研究选题策略的文章最多,占31.25%;硕博论文中,研究选题策略的文章也最多,占40.90%。其次是对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期刊和硕博论文分别占各自总数的23.44%和27.27%。期刊文章中有21.88%的是关于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的文章,22.73%的硕博论文是关于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的文章。无论是硕博论文还是期刊文章,关于选题策略的研究均最多。

5 结语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弥补了传统考试在实现测验有效性中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测验的效率,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出被试的真实能力与水平。且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摆脱了传统考试在时间与空间上所受的限制,可更好地确保测验的公平性。综观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文献综述情况:

1)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形成以毛秀珍、辛涛、陈平、丁树良、甘登文为主的学术研究团队效应,且江西师范大学为主要研究学校;

2)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主要研究热点为项目反应理论、选题策略、认知诊断、能力估计等,若想对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做深入研究,可从以上几方面进行;

3)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中,有29.69%的文献是关于心理学的研究,这也正说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这种测验形式已经将心理测量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结合,且取得丰硕成果,若想对其他测验进行研究,可以心理测量为鉴来进行;

4)近几年关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研究总量有所减少,但研究深度没有减弱,仍有不少教育专家学者为优化未来测验形式与环境投身到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中。

相信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在未来几年必将迅速发展和完善,为未来测验提供更多选择。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也必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平,丁树良,林海菁,等.等级反应模型下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选题策略[J].心理学报,2006,38(3):461-467.

[2]刘珍,丁树良,林海菁.基于GPCM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选题策略比较[J].心理学报,2008,40(5):618-625.

[3]申田静,陈俊.国内在线考试系统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19-22.

[4]王茶生.教育测量理论在网络考试系统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2007.

[5]Georgiadou E, Triantafillou E. A Review of Item Exposur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Developed from 1983 to 2005[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Leaning, and Assessment,2007,5(8):39.

[6]张华华,程莹.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AT)的发展和前景展望[J].考试研究,2005(1):12-24.

[7]汪文义,丁树良.2PLM下CAT选题策略比较[J].考试研究,2009(3):60-70.

[8]邱均平,吕红.近五年国际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前沿及其知识基础:基于17种外文期刊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3(3):4-15,58.

[9]朱小明,李向荣,林捷,等.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无纸化考试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11-14.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原因;应对策略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和撰写是高等教育中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检验本科生四年大学系统学习效果的试金石。毕业论文顺利通过意味着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反映了大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知识,标志着大学生基本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本科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研究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分析,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2]。本文立足于笔者自身从事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来看待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缺乏问题意识、论证缺乏逻辑性、整体缺乏学术规范性。

(一)选题缺乏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缺乏会造成论文主题肤浅、没有深度和新意。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驱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3]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这种问题意识,才导致论文主题陈旧,缺乏新意,或者选题空乏、抓不住核心。例如:有的学生讨论“大学生的消费现象”这个论题,仅仅停留在分析大学生学习上的花费、日用品上的消费、娱乐上的消费等方面,而不能结合现实社会中网络消费这一新现象进行探讨,缺乏反映社会现实的意识,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二)论证缺乏逻辑性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些同学的论文缺乏对论证逻辑的仔细斟酌和全盘考虑。段和段之间缺乏过渡性,节和节之间缺乏连贯性,章和章之间缺乏系统性,以至于整篇文章结构错乱、逻辑混乱。有些论文材料不能说明主题,有些论文章节游离于核心观点,有些论文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叙事层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论文写作不科学、缺乏逻辑性的表现。

(三)整体缺乏学术规范性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4]为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但在现实教学中,尤其是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科学意识,论文写作缺乏学术规范。如引文不注明出处,表格格式不对,图形不符合要求,参考文献不规范。字体大小、段落间距等格式不符合要求,整篇论文看上去不统一、不整洁、不规范等。

二、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重要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科学历教育的成败。根据笔者工作实践来看,目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理论学习、方法掌握、认知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外部原因主要是环境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纰漏。

(一)欠缺对基本理论的深入学习

只有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领悟,才能培养一种学科的敏感性,才能充分运用本专业的范式去思考问题、阅读材料和提炼观点。因为缺少对基本理论的深入学习,很多学生面对浩若烟海的文献资料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运用已经学到的学科知识去分析、提炼文献、提出独到的观点。在很多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材料中,经常出现对课题研究的现状不清,目的不明,对文献归纳不当,不能阐述文献的优劣,不能对研究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没有吃透和理解。

(二)缺少对专业方法的熟练掌握

很多学生对专业方法不了解,更没有熟练掌握,造成所写论文的质量不高。首先表现为对毕业论文这种学术性的专业论文写作方法不了解,他们不知道论文的写作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比较固定的格式要求。如果没有掌握专业的论文写作方法,就会出现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等问题,甚至会出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天、行文口语化等现象。其次表现为对学科所要求的专业研究方法不熟悉,造成所收集的资料缺乏代表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或是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联系不紧密,如对于社会学本科生来说,实地调查的经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正确和恰当的调查方法对收集资料、提炼观点、论证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事实上,有部分本科生没有掌握好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做访谈不深入,停留在表面,得不到有意义的材料;做问卷流于形式,胡乱得到一批数据或是任意编制一些数据。这种缺少对学科专业方法熟练掌握的现象造成所写的毕业论文站不住脚,或是没有什么现实性意义和学术意义。

(三)对毕业论文的认知模糊,态度不端正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习倦怠;研究现状;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08-04

一、引言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1]学习倦怠不仅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2]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3]而且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生理状态严重地制约着心理状态。在倦怠发生时个体会感到抑郁、沮丧,出现认知、躯体障碍及注意力涣散,心神不宁等症状。倦怠还有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通常认为,具有高倦怠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如对学校生活的冷淡、人际交往较差、个体往往会从集体组织中脱离、对学校活动缺乏兴趣等。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隔离会使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得不到同伴支持的力量。倦怠还会带来问题型态度,如消极、负性情绪、失望、悲观和漠不关心等。本研究试图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当前学习倦怠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式、研究力量、研究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这对于改进和优化学习倦怠研究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统计方法以频次、百分比统计方法为主。

(二)文献取样

以中国期刊网为平台,选取国内影响较大的核心期刊、心理学期刊、大学学报、卫生教育类期刊等5类为本次研究的资料来源。内容样本为1994~2016年发表在上述5类期刊上篇名包含“学习倦怠”的共计877条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的论文题录。

(三)分析类目与单元

在参考有代表性的课题研究论文、专著并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学倦怠现状调查、学习倦怠相关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干预研究、学习倦怠研究综述以及其他无法确定类目等7个方面的分析类目。每一类目又确定篇名、研究年代、发表刊物、合作方式、研究对象、研究力量机构、研究领域和研究力量地区等7项分析单元。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倦怠研究年代

1994~2016年,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学习倦怠的论文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学习倦怠的研究论文显著增加,每年达百篇之多,说明学习倦怠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见表1,表2)

(二)学习倦怠研究源

将发表学习倦怠的论文的刊物分为全国核心期刊、心理学期刊,卫生教育类期刊、大学学报(分为师范类院校学报和普通院校学报两类)和其他5种类型,从中分析有关学习倦怠的论文的发表刊物情况。目前,有关学习倦怠的的层次并不是很高,心理学期刊上只有101篇,占总篇数的2.65%,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类杂志上,有349篇,占44.02%,大学学报中普通院校的篇数占绝大部分,达到25%。(见表3)

(三)学习倦怠研究论文合作方式

从论文合作方式来看,独著论文有412篇,占论文总数的46.97%,合著论文517篇,占总数的53.03%,其中2人合作的有222篇,占总数的25.31%,3人合作的只占15.16%,4人以上占12.99%。可见,独著仍然是学习倦怠研究的主要形式,2人及2人以上的合作方式数量有限,占据的比例较独著少。(见表4)

(四)学习倦怠研究对象

学习倦怠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小学生身上,大学生(含高职)的学习倦怠问题显得更为普遍。研究对象有大学生(含高职)、中小学生、研究生以及其他4类。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于大学生(含高职)学习倦怠最为关注,论文有639篇,占总篇数的72.86%,其次就是中小学生,有122篇,占总篇数的13.91%,最后对于研究生的关注很少,仅占1.71%,只有15篇。表明目前研究关注的对象偏向大学生(含高职),关注对象不均衡。(见表5)

(五)学习倦怠研究力量的机构及其地区

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准对研究力量的机构及其地区分布进行统计。从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来看(见表6),高等师范院校占25.31%、研究机构及综合大学占12.65%、其他普通高校58.03%,而包括一线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仅占1.93%。反映出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是学习倦怠研究的主要力量。从第一作者的地区分布来看(见表8),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集中江苏、河南、山东、广东、湖南、重庆、辽宁、河北、吉林、四川、安徽等经济发达地区作者人数分布多,占总人数的57.96%,而青藏,青海、云南所占比重偏少。

(六)学习倦怠研究论文领域

总体而言,学习倦怠各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见表8),具体分析其研究领域发现,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占据大部分,有289篇,占32.95%;干预研究只有35篇,占3.99%。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分别占21.89%、3.99%。表明目前学习倦怠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倦怠的研究也开始走向实践,研究者们倾向于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也反映出学习倦怠问题开始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关注如何缓解学习倦怠带来的各种问题。

四、讨论

(一)学习倦怠研究应当提倡数量与质量并重

提高学习倦怠研究的水平,增加原创性研究,就离不开研究方式的改进、活跃作者群的形成。一方面,当前已经形成了内部合作的研究趋势,虽然还不是主要的研究方式,但是这个趋势是可喜的,希望未来有更多研究机构或者高校之间的外部合作以及跨学科的外部合作研究,这将是提高学习倦怠研究水平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活跃作者群的形成是一门学科研究成熟稳定的标志。没有高产作者队伍,说明学习倦怠研究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者队伍和研究选题离散性较大。学习倦怠研究只有在质与量并重的指导思想下,才能打破当前量多质低的现状。

(二)学习倦怠研究应当提倡现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兼行

当前学习倦怠研究多是对其现状研究,采用学习倦怠问卷、测验的方法,调查问卷更多是研究者自行编制或者直接引用国外量表,研究者根据收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现状研究是学习倦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及其因素研究也是学习倦怠研究的基础研究,没有实验研究,就很难揭示现状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只有将现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深层次地探究学习倦怠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学习倦怠研究应当提倡吸收国外研究成果与本土化研究同步

自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以来,综观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多是借鉴倦怠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应用的成果发展,研究者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如学习倦怠的成因与表现、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相关因素等。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理论机制方面的探讨,其中对倦怠影响因素研究较为深入。国内研究者在广泛深入理解国外关于职业倦怠领域的理论与实证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国情的结构体系、量表等测评工具的编制,影响因素则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环境因素,相关研究多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专业承诺、社会支持等角度来探讨。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认识到职业倦怠迁移到学习领域缺少较为有力的理论依据,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还不具备普适性。但是学习倦怠研究毕竟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与完善。因此,我国要积极开展本土研究,正如林崇德[5]教授指出,本土研究就是要主张各国的学者在研究工作中更能够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点。本土研究的方向有很多,例如结合我国民族文化编制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学习倦怠测量工具;如连榕[6]和胡俏、戴春林[7]的研究等。

心理学是使人获得幸福的科学,这一认识在不断地被认可和实践,近期的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已经考虑从现有的基础上,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扩大研究视野,整合研究方法。结合国情实际情况,在描述性分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干预策略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应用。国内研究者陈顺森、张日N[8]、张平、唐匠和杜玉春等[9]以及王黎华[10]探讨了用团体箱庭疗法、团体辅导、时间团体管理训练等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倦怠现象给予适当的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为干预研究的先行者,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这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数量并不多,论文的质量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研究对象上,侧重大学生(含高职),针对压力更大的中小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主要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单打独斗式研究依旧是主流,合作研究趋势正在形成,学习倦怠研究队伍正在形成中,但是还不稳定。本研究仅仅参考来自中国期刊网各类期刊上的关于学习倦怠的论文,还有众多其他途径的论文没有纳入研究对象;分析类目也没有对研究基金项目支持情况进行统计,这些都是后续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注:该文是安徽省宣城市地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心理保健操结合团体辅导缓解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宣城教研[2015]20号)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茅育青.学习的倦怠之原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752-754.

[2]梁丰.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子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127-129.

[3]张利霞,梁青青.初中生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4(3):11-13.

[4]吕斯欣,李丽霞,柯斌斌,等.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20-124.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7]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

[8]陈顺森,张日N,陈静.团体箱庭干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2):138-142.

[9]张平,唐芹,杜玉春,等.团体咨询辅导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2):287-290.

[10]王黎华.时间管理团体训练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16(4):557-560.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公平认知;大学生;自杀行为;心理危机;干预

一、问题缘起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竞争逐渐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而这些压力往往成为大学生自杀的根源。据统计,近10年来,在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中,自杀的比例排在第一位 。②

2015年5月18日,28岁的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从学校图书馆六楼跳楼身亡。事发5天后,姜东身哥哥姜东中向媒体公布了弟弟死前在网上留下的五千字遗书,称弟弟因论文答辩遭导师为难无法通过,心里感到强烈不公平与愤慨,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我们通过对姜东身遗书的分析,出身微寒的姜东身确实因为感受到来自导师的不公平对待而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通常而言,当人们处于不公平状态时都会想着努力地改变这种状态,极不公平的境遇会令人感到屈辱,愤怒。本案例中,姜东身选择留下遗书,然后自杀,以此控诉自己导师的种种恶劣行径,既是他的反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对给予自己不公平对待的人和社会的报复。

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希望,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因此,大学生自杀问题便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社会公平认知视角出发,在对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自杀事件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认知,并对如何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公平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人们公平感的一种观点。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S.亚当斯等人提出。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结果的整合,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人们社会公平感的结构应包含5个维度(张媛,2009):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以及结果公平。

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公平的认知直接影响其情绪的变化和发展,对其自身行为也会产生不同作用。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识称为社会认知③。社会公平认知,简而言之,是对社会公平的主观认识,是人们对于自身是否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公平待遇的直接感受。

显然,在社会公平认知方面,是对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的认知导致了姜东身的自杀。在姜东身看来,“前程为人人开放”而自己的前程却一片黯淡,尽管自己有能力、有实力依然得不到公正待遇,这种竞争根本上就是不规范和不公平的。自己的抗争没有任何作用,消除这种不公平感的方法只有自杀这种极端行为。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西方社会认知领域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界逐渐形成了主导归因研究方向的新领域――成就归因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韦纳。韦纳的主要研究点有三个:成败归因的原因、维度及其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成就动机水平与成就归因;能力自我知觉水平与成就归因。他不仅开辟新的归因研究领域,也建立了归因的研究体系,将归因的分类总结为内外归因、稳定或不稳定归因,可控或不可控归因。

20世纪80年代末期归因理论被引入中国,国内归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教育领域,大多继承了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聚焦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动机,研究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及其影响因素。有些学者也探寻除学业成就归因之外的领域,以归因理论为基础,研究社会行为的归因以及人际交往的归因,逐渐增强了对社会群体归因模式的关注。

姜东身选择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将毕业答辩未通过这件事归因于导师对自己的不公平,甚至是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不公平。在研究中,我们将根据归因理论,来深入探讨姜东身是怎样对学习和生活上遭遇的一系列挫折和打击进行归因的,并揭示这种归因与他自杀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案例分析

姜东身自杀事件中,姜东身自身感到来到导师的强烈的不公平感,因而选择自杀。这种对不公平的认知主要是指对“机会”和“程序”的不公平的感受,有同门同学、非同门同学、其他导师三个参照对象,正因为有这些比较,才更加深了姜东身自身的不公平感,继而是愤怒情绪难以遏制,因想报复和寻求解脱而选择自杀。

(一)不公平感的来源

(1)与同门同学相比:“近乎虐待的苛刻”

姜东身遗书中多次提到导师杨忠炯对同门的其他同学“宽容”,而对自己是近乎“虐待”的苛刻。

在写论文方面,他写道:“你也说过同门的论文看不懂,可是你随便就让改了发了!我的你看不懂,就着不让发,把学生论文拖到3月初的,机电院有你,很难再找第二个!”在平时的学习中,姜东身也是郁闷不堪,在遗书中他写道:“我忙几个月,不敌老板一个意见!也不敌老板的势利眼,毕竟两个同门中南本校的,不时去给你修电脑,也不及同门的家底殷实!”

所有这些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被姜东身归结为:不是中南本校、家境不好而导师又势力。“也确实,穷点儿世面短,被你当傻子也无所谓了。”“还要等你说6月份答辩吗,明摆着要延期,要保宾宾和耀中。也不想想,他们仿真怎么做的,模型参数造假,实验造假,你不清楚吗?”在姜东身看来,导师总是可以维护同门其他同学,对他却十分苛刻,是个“势利小人”。

(2)与其他同学相比:“被故意刁难的不甘心”

在网传遗书中,姜东身指称,导师杨忠炯故意为难他,别人“很水的论文”都通过了,唯独对自己的论文十分苛刻,还要求其延期答辩。除了同门同学,与非同门的同学们相比,姜东身也深感不公平。

“论文建模仿真造假,实验造假,你不知道?偏偏揪着说我的可靠度怎么来的?我的都是计算出来的,没假!你再看看别人的,那有多么造假。你不知道?势利的小人,找个学生垫背踩,你很得意么?延期?不能接受,我尽力了,很多同学还没我努力呢,论文还没我写得好呢。”“答辩有几十号人了吧,怎么样你不清楚?势利小人,伪君子。”

遗书最后也曝光了其他老师的学生们的论文情况,不乏造假的“很水”的论文。“张怀亮老师,你的学生邹伟建模造假,你知道吗,基于环形缝隙流的建模,参考流体力学文献?我看了,压根没有。遗书最后,姜东身两次说到自己“不甘心”,可见,姜东身对自己论文没通过这件事怎么也想不通。

(3)与其他导师相比:“势力、爱面子的伪君子”

遗书中姜东身曾不止一次说道自己跟错了人,与其他导师相比,姜东身觉得自己的导师杨忠炯对自己极度苛刻,完全是个势利小人。“听说过别的同学也有挨老板批的,说的不过是被批成狗,这感觉我不懂。”“大家论文差不多,你不会不懂!别的老师放过的往届的论文,知网上已有很多,对于别人的成果,你是相当跪舔的,要我查,要我看别人怎么做!呵呵。”遗书中甚至说道,鉴于自己导师的权位,其他导师也不为自己说公道话。“周老师也看了我的大论文,直摇头。呵呵,周老师什么人,那不是仰你鼻息,你心里什么蛔虫,他不知道?装什么清高?”

在对于自己导师的评价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姜东身的愤怒不平。“别的老师基本上不会为难自己的学生,即使有,那也是答辩之前吧。你不同,势利,没能力,办事抓不住重点,舍得把学生往死里整。”

(二)不公平感的表现

五千字的遗书中,字里行间全是对导师杨忠炯的控诉,控诉自己在平时和毕业时处处都受到不公平待遇。他提到:“明摆着要搞我,明摆着表明你科研严谨,明摆着表明你无能嘛?”他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不甘心,因为付出被鄙视,也因为很多水论文轻松通过。”“我忍不了师兄弟的眼光,忍不了那种鄙夷,当然,更对不起我的努力。虽然我的努力在你眼里都是狗屎,我很努力,可是你不在乎。”

甚至,在遗书中,姜东身不断口出脏话,“说我毕不了业,要延期,你都放了N次屁了,无所谓了。说要我延期,扯到了同门论文比我强,比我说得过去;扯到了教育部让你审已上传论文的事儿;还他妈扯到了伟人的挫折。尼玛,当时我笑了,说这太远了吧。他妈把我当傻子糊弄呢。”“跟了你,真是瞎了眼。。”“你是什么人,头天坑死人,第二天再泼粪的人。我不信了,论文再花几年又能改成什么样,你不知道?”从这些言辞中处处可见姜东身对自己导师杨忠炯的怨恨和不满。在他看来,自己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这件事完全是自己的导师造成的,是导师的势力、故意刁难造成的,导师对自己如此的不公平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在这封五千字的遗书中,姜东身将自己所有的愤怒、不甘心都不遗余力地宣泄了出来。

(三)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复杂和多重性的,单一的消极因素不可能导致大学生轻易地选择自杀的行为。导致姜东身有此认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调查发现,姜东身家境贫寒,这样的家境出身使姜东身的性格变得敏感、自卑。遗书中,姜东身就说道,自己“没家底”而导师又非常势力。“学生的心血在你眼里可以是狗屎,但是,这也要看人的,势利的人看到家里有点儿底的,那他的心血可能就是盘不完善的菜!”据哥哥姜东中说,原本姜东身读研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这次论文答辩未通过给了姜东身致命打击,或者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读研三年期间因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而积压在心中的愤懑在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这件事情上完全爆发,最终致使他走上了绝路。这可以说是导致姜东身自杀的内因所在。

此外,在姜东身的愤怒和郁闷难以纾解的时候,唯一可以给他安慰和鼓励的家人也没有在他身边,及时给予他支持。姜东身的哥哥姜东中事后也很懊恼和自责,自己没有多关心弟弟,给予弟弟及时的安慰。

然而,姜东身选择自杀除了不公平的认知情绪难以纾解,还有他的报复心理。“算了,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遗书中除了控诉导师对自己的不公平,姜东身还曝光了导师杨忠炯套取科研经费等一些不光彩的事。“记得跟纪委说说你套取科研经费的事儿,跟教育部说说你为人势利,弄虚作假报账的事儿,跟基金说说基金申请赚大钱一本万利的事儿。”而导师杨忠炯在之前就嘱咐其他学生注意姜东身的状态,他也明显感到姜东身对自己的不满和可能做出偏激的行为。“上午批完,下午叫同门注意我的状态,怕我跳楼了呗!”但最终,缺少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姜东身还是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用自杀行为报复对自己不公的导师杨忠炯。

四、结论与讨论

导致自杀的原因十分复杂,从群体角度看,自杀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有密切关系④,从个体角度看,自杀是遗传、神经生物学、人格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⑤。Kees(2003)将公平判断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它的因素进行探讨。他研究了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情绪对人们的公平感的影响作用。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依靠他们对事件的感觉来进行公平感判断,这使得他们的公平判断极大地受到情绪的影响。实验的结果也显示,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公平判断会变得非常主观,他们甚至会依靠于跟事件本身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的情绪感受来做出判断。

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姜东身对于社会公平,尤其是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将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困难以及毕业论文未被通过都归因于导师的不公平。姜东身心里早已蓄积了悲观、失望、孤独、厌世、报复等消极情绪,而毕业论文未被通过成为了这些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最终走上了以报复导师和寻求自我解脱为目的自杀道路。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社会公平感较低。个体在同与自己教育程度相同的个体比较时,若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会产生不公平感(史耀疆、崔瑜,2006)。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尤其是社会公平认知,对预防此类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认知情绪的调节对自身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作为新的切人点,同时,学校和社会在涉及到学生利益的事情上面应该做到规范、透明,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公正的对待,并引导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正确归因。

最后应明确的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中所预设的一些大学生公平认知对自杀行为的影响,仅仅从结果上给予一个描述性验证。影响有多大,以及如何调整认知都有待于在实践工作进一步去发现。大学生自杀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6-198.

[2]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57.

[3]杨雪龙,朱坚.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04:423-425+429.

[4]曹加平.大学生自杀:归因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12,19:5040-5042+5045.

[5]郭砚君.社会成就归因认知与社会公平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2:147-154.

[6]李辉,刘倩倩,方晓义,蔺秀云.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56-61.

[7]巢传宣.基于心理解剖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06:241-245.

[8]李艳兰.大学生自杀行为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02:263-266.

注释

①吴亚男(1991―)女 河南人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

②杨宁坤,康永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心理剖析.当代青年研究,2012.

③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6-198.

④余娇娜,朱建军.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9篇

数据来源本研究

在WOS的索引数据库中,以“exercisepsychology”作为主题词,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选择1899年至2011年,一共获得838条论文记录。经过对无关论文的剔除,共保留423条有效论文记录,最终所下载的数据基本包括了从1981年到2011年8月期间研究该主题的所有相关文献。

分析与结果

历年从1981年至今的20年里,在WOS数据库中每年发表的有关锻炼心理学方面的论文较少,且长期维持在每年50篇以下。2007年以前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更是在25篇以下,且只有2001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达到20篇以上。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国际锻炼心理学的发展较为迟缓,在相关研究者群体中且尚未形成研究热点。研究机构,在所分析的423篇文献中,参与完成论文最多的前5位研究机构分别是拉夫堡大学(15篇),北卡罗来纳大学(10篇),埃克塞特大学(9篇),佛罗里达大学(8篇),南阳理工大学和乔治亚大学(各7篇)。各校参与发表的论文占总数的1.75%~3.55%之间,总和也只占总量的13.24%。说明国外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还是由英、美两国的大学引领,这得益于相关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中心的建立,比如拉夫堡大学建有运动锻炼与健康科学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乔治亚大学都有人体运动科学系,而埃克塞特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分别设有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和锻炼科学研究中心。可是从各大学参与发表的论文比重来看,国外本学科还未形成较集中的研究中心机构。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亚洲的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也出现在了排名前五的位置,虽然没有专门的相关院系,但是从其参与发表的论文作者单位分析中可以了解,南阳理工大学的国立教育学院通过与拉夫堡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得以参与多项高水平锻炼心理学研究课题及论文撰写的工作。这值得致力于提高本领域研究水平的中国高校学习借鉴。文献共引分析以WOS中下载的423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II软件对其进行文献共引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93~2011年共19年,并以每4年作一个分区,将其分为5个时间分区,在前、中、后三个时间分区中设定引文数量、共引频次和共引系数三个层次的阈值,阈值选择为(2,2,20),(2,2,20)和(2,2,20),(表略)运用CiteSpaceII的路径网络简化(pathfindernetworkscaling)算法[7],对数据进行运算并形成共被引文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图略),图中合并网络由434个节点和793条连线组成。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篇引文,连线及圆形内圈的蓝阶描述了文献在不同年份的被引用情况(颜色越深年份越近),节点的大小与共被引次数成正比。通过软件的精简计算,CiteSpaceII找到了12篇关键文献,并在图中饰以紫色外环表示,外环的宽度与其中间中心度成正比。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最短途径上的能力,即一个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图中其他点的“中间”[8]。中间中心度高的点往往位于连接两个不同聚类的路径上,因而可能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7]。各关键被引文献在图谱中的被引频次、中间中心度、作者及发表年份等信息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论、自我效能理论,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与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共同构成了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来源。这说明国外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主要理论基础在于社会认知心理学,也反映了锻炼心理学的学科谱系所在。基础理论给予了研究者们观察与认识锻炼行为及其心理现象的特定视角,而研究分析方法却是学科研究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到Cronbach(1951),Cohen(1988)和Sparkes(1998)的论文成为了连接理论和研究实践的关键节点。无论是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验证[9],还是Cohen强调的统计检验中效果量的重要意义[10],或是Sparkes提请研究者们注意质性方法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运用时的效度问题[11],都反映了研究人员在研究方法上寻求突破的努力,如何体现研究的信效度问题成为了核心议题。而从Godin与Shephard(1985)提出《休闲时间锻炼问卷》的简便及具备较好信效度[12],Gauvin和Rejeski(1993)研制《锻炼诱导情绪问卷》[13]的论文可以了解,上述两种问卷是国外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利用这两份问卷进行的研究较少,而且,只有《休闲时间锻炼问卷》曾由台湾学者李明宪等人(2004)进行过相关本土化信效度评价[14],《锻炼诱导情绪问卷》则由陈坚等人在2007年进行了问卷的信效度初次检验[15]。问卷本土化修订工作的滞后成为使得国内学者研究应用偏少的重要原因。有了理论架构以及研究分析方法,便可对学科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有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国外有关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实践主要围绕《美国医学学会杂志》和美国健康和公共事业部分别在1995年、1996年发表的《体力活动与公众健康》,《体力活动与健康——卫生部长报告》两份文献中提及的相关议题进行的,比如坚持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尤其突出了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对各年龄人群身心健康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6,17]。在“体力活动与健康”报告中,美国健康和公共事业部部长论述到:“美国引领了全球对体力活动效益的深入理解以及促进其助益的策略实施……”[17],从侧面印证了这两份文献对锻炼心理学研究实践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锻炼心理学突出的应用性学科特征。共词分析关键词是反映研究主题的重要指标。为解析出国外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主题脉络,本文采用共词分析方法,以呈现其知识图谱。在CiteSpaceII中选择关键词分析,应用最小生成树法(minimalspanningtrees)[7]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软件绘出包含251个关键词和420条共现关系连线的知识图谱(图略),并将统计分析得出的19个核心关键词以带有紫色圆环的节点形式标识出来,圆环的宽度与其中间中心度成正比,节点大小与其共现频次成正比,蓝彩深度由浅至深代表共现年份自远及近。,19个由软件精简统计出的核心关键词中,有9个词语首现年份是在1993年,说明国外锻炼心理学的发端之初,研究相关的主要议题就已经成形。“健康”、“抑郁”、“肥胖”、“健康促进”和“焦虑”反映了学科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自尊”和“自我效能”表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为剖析问题的理论基石,“体力活动”和“锻炼”则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干预手段。随后的核心关键词反映了国外锻炼心理学所研究问题、理论和研究对象群体的拓展,如“表现”、“情感”、“负性情感”、“人格”、“成年女性”、“老年人”、“青少年”等。在1997年,“锻炼心理学”作为核心关键词的出现或许体现了1996年《体力活动与健康——卫生部长报告》所开始明确提倡的规律性体力活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成为主要的研究干预方式。而“问题”则说明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不断在对学科自身进行反思。而近年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便表现在方法论,这也让“质性研究”成为了核心关键词之一

结论

大学心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设计;积极心理学;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08-02

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意义毋庸置疑[1]。对于目前高校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痼疾”,大家有目共睹,下一步工作是如何逐步“治疗”,进而尽快“治愈”。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有章可循”的,即使如此,但问题是“有章必循”没有?“尊章必严”没有?“违章必究”没有?大家也都明白,关键还是并未很好地贯彻“有章必循”,这类似于法律方面的“有法必依”,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一、有关毕业设计的教改论文

目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令人担忧。教育界领导及教师也发出呼吁,积极倡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其中就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笔者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为“题名”,检索词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发表时间为2005-2014年,可以检索到近3500篇相关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及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本文通过对检索到文献的题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论文题目模式表现为:(1)…现状;(2)…原因;(3)…策略;(4)…实践;(5)…分析;(6)…定位;(7)…监控;(8)…质量观;(9)…模式创新;(10)…影响因素;(11)…探索(探析、探讨);(12)…(常见)问题;(13)…(改进)对策;(14)…(改进)措施;(15)…(几点)思考;(16)…(有效)途径;(17)…规范化管理;(18)加强(强化)…质量…;(19)完善…体系…;(20)加大…力度…;(21)提高…质量…;(22)如何(有效)提高…;(23)工(文)科…;(24)…专业…;(25)高职高专…;(26)应用型…;(27)教学型大学…;(28)教(学)研(究)型大学…;(29)研(究)教(学)型大学…;(30)研究型大学…。以上相关论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2)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3)分析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4)总结主要影响因素;(5)提出补救措施和改善途径。

二、毕业设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1.主要问题。(1)选题不科学,定位偏低或偏高,重复性严重;(2)心存侥幸、抄袭造假严重,学生缺乏责任心、教师监管不力;(3)学生时间投入难以保证,安排时间短是由于学校的原因,在做毕业设计期间荒废大量时间,是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4)教师精力投入偏少,不舍得或很难抽出足够时间;(5)管理不严,如果照章管理,很多学生根本受不了,校方也倍感压力重重,很多事情只能不了了之;(5)内容缺少新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教师指导水平可能也不高;(6)格式不规范,学生思想松散,教师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受到质疑;(7)师资力量不够,有些专业学生太多,教师太少;(8)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这反映了学校整体实力的一个方面;(9)外文翻译过分依赖电子翻译软件,学生懒惰,教师不太重视;(10)答辩走过场,若从严要求,影响学生就业及学校就业率,教师、学校只能无奈接受。

2.主要原因。(1)学生方面:思想不重视、联系工作占用时间、学车拿驾照占用大量时间、毕业生数量多、良莠不齐;(2)教师方面:思想不重视、其他工作繁忙、水平也可能较差、指而不导、指而难导、责任心不强、放任自流;(3)学校硬件方面:各种教学设施不完备;(4)学校管理者方面:指导方针、策略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质量监控体系不太完备、即使很完备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执行、时间安排有待调整优化、系统性、周密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3.主要对策。(1)合理安排时间;(2)加强学生及教师思想动员;(3)科学选题;(4)加强早期科研能力培养;(5)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水平;(6)评审机制改革;(7)健全教师及学生的激励机制;(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9)加强监督和检查;(10)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论文质量控制

以前研究及工作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规步骤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很多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但一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或是完全治愈。主要原因还是思想问题,面对很多事情、在很多情况下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很难积极去面对,接受新思想,接受新理论,接受新挑战。针对目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及指导教师在思想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及接受理论概念,逐步转变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头脑中的一些落后、错误观念,改善接受效果,全面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精英人才。

1.积极心理学[2,3]。积极心理学是关心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主张从“积极”入手,关注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力量,帮助个人找到内在的力量、善端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借此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发展。对于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弱势群体,尽管在心理或能力等方面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但他们身上也不乏坚毅、自尊、自强、努力、善良、爱、热情、感恩等积极优秀的人格品质,也可以取得进步、获得很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近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并且正在对当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及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类似于“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意识的对比,一个是将人看成积极的、健康的,一个是将人看成消极的、有问题的,因此态度截然不同,效果自然也就可能大相径庭。将学生视为完全有能力将毕业论文(设计)做得非常完美,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发现并关注他们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力量,将这种积极力量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外化为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排除障碍,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该环节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信心培养问题。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主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平等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最终目的还是提高质量。

2.接受学[4,5]。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育过程仅仅看作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却忽视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教育过程既是内化与外化的互动过程,又是施教与受教的互动过程,只重视施教而忽视受教,实质上就是只重视形式上的灌输,而忽视内容上的效果。因此,要真正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教育的接受机制。学生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接受标志着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同、承认、接纳的态度。现代接受理论五项要素: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接受理论的涵义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四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接受是指学生对老师的施教信息的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受”,而且要“化”。因此,要真正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接受效果,必须使受体通过接受教育信息,自觉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教育信息成为自己内在信念的组成部分,最后将其化为外显的品德行为。

以“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为导向,采用“积极心理学”与“接受理论”,对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存在于部分教师和学生头脑中的某些落后思想意识甚至偏见进行“干预治疗”,使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让学生首先从情感上接受,然后将其引入正确、积极、健康发展的方向,内化其意识,外化其行为;培养自学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竞争能力,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推动精英教育事业快速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在留,郭松.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9):110-111.

[2]曾秀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J].教育导刊,2008,(1):49-51.

[3]董冬林,范若琳,刘晓燕.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动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132-134.

[4]邓泽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03,(6):19-21.

上一篇: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