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2 23:41:59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侵华战争。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事变,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事变――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进行知识联系,还可以把散落在不同单元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在学到魏源的思想主张和其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我们就会灵光一闪,这不是与洋务运动的内容非常相似吗?再通过对比时间,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就会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对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又如,我们可以围绕近代著名学校进行归纳: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的第一所学校――京师同文馆;维新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掀起的学校――北京大学;培养革命军人的学校――黄埔军校。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模块化;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

一、前言

中国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改变了我们的学习习惯,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当代学生看手机、电脑的时间远远超过看书的时间。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利用互联网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学习,把互联网变为学习的工具是大势所趋。因此,传统的大学课堂的学习模式,同样面临着新时代互联网的冲击,与其到处防范学生上网荒废学业,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革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Web3.0、大数据以及云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全球化以及终身学习的需求,催生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为高水平大学之间的课程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以及向其他大学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因此新兴的MOOC就是利用互联网学习的一个新生事物,国内不少兄弟院校陆续开展了课程MOOC化尝试[1-3],目前MOOC课程涵盖了计算机[4,5]、医学[6]、药学[7]乃至武术课[8]及实践课[9],同时把翻转课堂与MOOC融合进行的教育改革[10]方兴未艾。但是也应该看到,建设MOOC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后期制作。因此,对于暂时没有条件进行MOOC教学的课程或者不适合全科目MOOC化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把传统的按照课时进行的知识编排为短小精悍的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学习模块,利用公共网络空间资源,以新兴的微信朋友圈、qq群等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无处不在的优势以及容纳多人在线共同讨论的技术条件,极大方便了同学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考前总结,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相互讨论,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对我们的模块化教学进行简单的介绍。

二、知识点模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知识点模块化的必要性。传统的大学教学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一次上课时间为90分钟,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教师往往会安排比较多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但是从学习心理学上来说,人的注意力是不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的。记忆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在学习的时候一次关注一个知识点比较有利于记忆,但是大面积基础课的“输灌式”授课模式造成了学生学习疲惫,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成了普遍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在9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真正有效的时间最多有一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传统教学的第二个缺点是课堂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几乎没有任何反馈,这当然是违背学习规律和教育方法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没有评价的反馈也能极大的促进学习,然而作为大面积基础课教师,往往面对100多名学生,展开教学互动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此,把90分钟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知识点,化整为零以提高教学效果是很有必要的。2.知识点模块化的可行性。把课时教学内容拆散打包到底行不行?把抽象的理论、文字、数字形象化到底如何操作?笔者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如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作为一个课时教学内容,可以分为Sn1、Sn2、底物影响、亲核试剂影响、溶剂影响、反应温度影响、离去基团影响等7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反应历程Sn1、Sn2采用动漫播放加解说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立体化,每个模块仅仅耗时3分钟,动漫播放具有互动设置,允许学生进行播放、暂停、回放,极大方便了学生在教室外、课堂外随时随地学习。其他的亲核取代影响因素各个模块,如反应溶剂的影响,则把不同溶剂下的卤代烃的反应活性用柱状图表示并且用趋势线加以解说,从学习心理上来说,人类对图像的认知度比文字、数字还深刻和快捷,因此把数字换成图片,使学生从枯燥的数据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习的负担,能够快速的理解溶剂极性增强对亲核取代的影响。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对这种形式的模块还是非常喜欢的,极大地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模块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毫无疑问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人,任何教学革新都不能缺少教师的参与。执行模块化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有满腔的热情。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职称晋升)基本上是科研导向为主,在没有激励的机制下,要求一线的任课教师在完成繁重的工作量的基础上还要耗费大量时间从事教学改革任务,没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其次,任课教师还需要有制作教学模块的技术,模块教学不是简单的把知识点拆分,而是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内容进行课件制备,如体现立体化学要求的动画、电影的录制与剪辑、语音和字幕的设计与插入等,这些需要教师自我完成,这些技能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模块化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公共空间资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在能够免费提供移动公共空间的主要有微信、qq、云空间,从使用的普遍性以及方便程度上看,主要还是微信,可以方便的组建朋友圈,建立学习小组,具有多人会话功能以及图片、视频上传功能,但是作为免费使用的网络空间资源,安全性很成问题。其次,网络服务商并不保证服务的可靠性,经常发生不能登录以及不能访问的问题,甚至辛苦上传的材料一夜之间完全丢失。2.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模块教学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样有缺点,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以反应机理和物质结构为核心,通过化合物性质构建其整个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但是这些内在的联系在模块教学中很难体现出来,一个个制作精美的模块,如同一粒粒珍珠,如何把他们串成一串,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模块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完全脱离课堂教学还是有问题的。

五、结论

模块的优点是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习科学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心理学规律和教育学实践相结合,极大方便了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 高考 学习方法

引言:有机化学是中学重要内容之一,是学学有机化学的奠基石。从近几年来高考的化学试题研究发现,有机化学试题的分值都在20分以上。然而相比较无机化学知识而言,有机化学内容相对较少,学时数也较少,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的程度相比无机化学要差一些。那如何更好的学习有机化学呢?

一:近几年高考卷有机大题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学试题的考查动向

通过查询2010年至2013年高考卷,归纳出有机化学的主要考查知识点主要为: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官能团名称,有机物名称等。四年来考查知识点相对固定。2008年开始,江苏卷出现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流程图题型,一直沿用。上海卷在2012年后将此作为新增考查点,2013年浙江卷将此作为新考查点。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不仅能准确考查学生对典型有机物性质及其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学生对于信息的迁移和加工能力,同时也全面反映学生思维的质量。所以成就了高考难点之一。

二:通过高考题,寻求有机化学学习的方法

(2013 浙江.28)某课题组以苯为主要原料,采取以下路线合成利胆药-柳胺酚,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柳胺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柳胺酚最多可以和2molNaOH反应 B.不发生消化反应

C.可发生水解反应 D.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2)写出A B 反应所需的试剂 (3)写出B C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化合物F的结构简式

(5)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写出3种)

①属酚类化合物,且本换上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6)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可合成聚苯乙烯,请设计合成路线(无机试剂及溶剂任选)。

在这些考点中,第(1)(2)(3)小题考查要求不高,一般考试得分较为理想。然而学生得分率较低的为(4),(5),(6)小题。因此,要想顺利的拿下这类高考题,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知识体系的认识。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构建基础知识体系。

化学学习的基本思路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物结构中,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常见官能团的特殊化学性质[1]:(1)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酚羟基;(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醛基或酚羟基;(3)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煮沸后生成砖红色沉淀的物质一定含有醛基。(4)能与Na反应放出H2的物质可能含有醇羟基,酚羟基,羧基。(5)能与Na2CO3溶液作用放出CO2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含有羧基.(6)能与FeCl3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中含有酚羟基。(7)能水解的有机物中可能含有酯基,氯代烃,肽键。(8)能发生消去反应的为醇或卤代烃。

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官能团以及与官能团相连的碳原子上。因此,在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的认识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官能团结构特征的认识,掌握了官能团部位在反应中的变化,就掌握了该反应的实质。利用规律,对知识点加以重组和迁移。比如利用官能团性质,可以将单官能团合成多官能团的物质,将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合成高分子有机物。掌握有机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就能融会贯通将各种官能团进行相互转化,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从而对有机化学有个整体认识,提高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

2.掌握有机物分子式变化规律,突破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数量判断。

同分异构体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一个难点。在教材中所讲的有关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简单,但在高考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对于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点考查时都带有限制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做出判断。

①熟练掌握各种官能团的特殊性质。这点就有赖于前面基础知识构建体系的稳固性。

②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同分异构体的异构方式主要为: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中学阶段重点考察构造异构。而构造异构体主要分为(1)碳骨架异构。比如CH3CH2CH2CH3,CH3CH(CH3)CH3.(2)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异构.比如CH3CH2CH2Cl 与CH3CH(CH3)Cl (3)官能团异构。如同碳原子数(n>2)时,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互为同分异构体,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在高考中对于同分异构体的数量判断,通常是三种异构规律的综合考察,稍有不慎,容易遗漏。为防止遗漏,可以采用“定二议一”法。比如先将官能团,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固定为相同,进行碳骨架异构,再在同一种同分异构体中进行官能团异构,最后进行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异构。在2013年浙江这道高考有机题的第(5)小题中,我们可以写出以下同分异构体:

3.掌握有机合成设计的方法,实现有机物合成目标

对于简单化合物的合成,通常可以采用类比法来设计合成路线。但如果有机物结构复杂,步骤多,就不得不掌握合成路线设计的策略和技巧[2]。

(1)逆向合成法:就是从需要合成的目标分子出发,按一定的逻辑推导原则,推出目标分子的前体,再逆向推出该前体的前体,连续逆推下去。直至推导出简单的起始原料。

(2)合成路线设计流程图。 在逆推过程中,往往需要把目标分子的某些键切断,得到两个或更多碎片。通过碎片找到相应的试剂分子。把逆推和切断倒过来,运用与碎片相对应的试剂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就是合成路线。

(3)合成设计流程图遵循的原则。①使合成步骤尽可能少②应有合理的切断依据③涉及到官能团时,在新官能团处切断,得到原官能团④遵循最大程度简化原则。如在分子中央处切断,在有支链处切断,利用分子对称性切断。

在上述2013年浙江高考题中,第(6)小题的合成路线可以采用逆向推理法,即为:

所以聚乙烯的合成设计路线流程图如下所示: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题由于很好的契合了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预计将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型。虽然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其特点和分析方法,科学训练,勤于总结归纳,定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总之,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积累基础知识,寻找有机物之间类似或转化的规律,构建有机化学反应及不同官能团的网络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有机化学。

参考文献:

[1]王海龙,《有条件限制的同分异构体书写技巧》,理科考试研究.综版。2013年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当全国各地高等学校《新生录取通知书》雪片似的飞来,许多同学如愿以偿兴高采烈之际,不少同学却在落榜的阴影中徘徊而不能自拔。有的在高校“划线”时就被划到“线”外而名落孙山,而有些不胜幸运被划到线内的同学则因志愿填报等问题又成了其中的另一部分。同学们对此耿耿于怀,郁郁寡欢,甚至被自责、自卑、沮丧、抑郁、无望等负性情绪重重围困。作为一名教师,我很理解并同情大家的遭遇,但是同学们应当而且完全能够尽快突出“落榜重围”。

首先,要在心理上战胜自我,找回往日的自信。落榜的同学往往怕见昔日的老师,其实大可不必,找自己信赖的老师帮助理性地分析清楚失败的原因,是完全必要的。找一些经历失败而最终成功的人交流一下,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有助于勇敢地面对现实。挚友是可以信赖的心理医生,向他们倾诉衷肠、交流看法,将心头的“苦水”一吐为快,有利于减轻和消除自己的挫折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读读小说、看看电影,搞点唱歌跳舞、逛街登山等活动,也会有助于拾回过去的好心情。

其次,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志”。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找准了考试失利的原因,然后认认真真补习一年,很可能就会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是知识掌握不牢,那就要狠抓基础,分头攻破一个个知识点“堡垒”,再将零碎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力求做到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把握整个学科以至所有学科,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是学习方法不当,那就必须改弦更张,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总结自己经验教训的同时,要多研究一下学业成功同学们的治学方略。如果是心理异常所致,则要注意排解不良心理因素,培养健康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一切。如果认为自己太笨,那也没什么可怕,爱因斯坦读小学和中学时都被老师称作“笨瓜”,然而他后来却成了科学巨人。一句话,学习是需要悟性的,必须边学边悟,悟心态、悟知识、悟方法,一味蛮干或者盲目、茫然地学习,是不会有好收获的。

最后,把稳自己的人生坐标。天生我才必有用,条条大道通罗马。如果觉得自己实在与大学无缘,就要选择一条新的生活道路。蒲松龄屡试落第,但留下世代相传的《聊斋志异》;华罗庚未读大学却成了鼎鼎大名的数学家。无数未读大学的人都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甚至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当然,有奋斗才会有收获,而眼前最关键的是要冲破失败重围,赶快振作起来,找准并把稳自己的人生坐标,融入社会大天地,开创属于自己的生命绿洲。毫不松懈地拼搏下去,自己的人生价值终将得到完美体现。

白日如奔骥,少年不足恃。昂起头走自己的路,余下的让别人说去吧!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师:我们通过学习发现导数几何意义的应用是这章内容中的重点,也是热门考点,首先来复习这一知识点。问题1:导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生:曲线y=f(x)在x=x处的切线的斜率,即k=f′(x)。

师:问题2:那么该点处的切线方程是什么?

生:切线方程为y-f(x)=f′(x)(x-x)。

(通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再次陈述,强化导数的几何意义。)

师:我们经常遇到利用导数几何意义求解曲线的切线方程,有没有什么特别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散思索,再整体把握,有利于复习归纳。)

生:利用导数求切线过点P的切线方程,要注意判断点P是否在直线上。

师:非常好!这个已知点的位置很重要,请看复习题:

已知曲线f(x)=x+,(1)求曲线在x=2处的切线方程;(2)求曲线过点(2,4)的切线方程。

师:第一问中的点是什么点?(切点)

师:应如何求解呢?

生:先求在x=2处的导数f′(2)=4,即切线的斜率。然后将x=2代入方程求出切点(2,4)。用点斜式可以写出切线方程为y-4=4(x-2),即4x-y-4=0。

师:很好。思路清晰,那么求曲线已知切点的切线方程没问题了。请再看问题3,(2)中“曲线过点”,这个点是切点吗?

生:不一定,要看它是否在曲线上。

师:好,那验证点是否在直线上。这个点在曲线上就一定是切点吗?

生:也不一定。也可能是曲线另一点处的切线与曲线的交点。

师:问题4:我们不是学习过曲线与直线相切就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Δ=0,也就是只有一个交点吗?(学生迟疑,显然问题触动思考)

生:那是圆,椭圆,双曲线……

师:是的。我们发现曲线为二次曲线时,曲线与直线相切交点只有一个,而一般曲线呢?你能用图示给大家举个例子吗?

生:y=x(第一象限曲线某点处的切线与曲线第三象限图像仍有交点)。

师:好的。那该如何解答呢?(引发学生回归题目)要求切线方程,要有斜率,也就是切点处的导数。

生:可以先设切点为x, x+,切线斜率f′(x)=x,而切点x, x+就在切线上,点斜式写出切线方程。

师:接着呢?

生:可以把点(2,4)代入方程,求出。

师:很好,因点(2,4)在切线上,自然也满足切线方程,那么带入后就得到一个一元三次方程。

(老师板书:切线方程为y=xx-x+,因为点(2,4)在切线上,所以4=2x-x+,即x-3x+4=0。)

师:一元三次方程在这部分的解题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应如何求解呢?我们可以采用配系数的方法,可以将二次项-3x拆成-4x和x。

(教师板书:所以x(x+1)-4(x-1)(x+1)=0,即(x+1)(x-2)=0,解得x=-1或x=2,故所求切线方程为4x+y-4=0或x-y+2=0。)

师:通过完成该题,你复习了那些内容,掌握了哪些技巧?

(通过又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自觉提炼出知识精髓和常见方法)

生:求切线一定要分清“在”还是“过”某点的切线”。

生:解决“过某点处的切线”先设切点(x,y),然后求切线斜率,写切线方程,再讲已知某点代入求出切点坐标、斜率,就可以求切线方程了。

生:现阶段解一元三次方程可以用配系数的方法来做。

师:是的。以上是对于解题上的一些常见方法或技巧进行的总结,还有吗?

生:澄清我们的一个常见错误,认为曲线与切线只有一个交点,实际上,我们常见的圆,椭圆等是这样的,其他一般曲线未必是这样的。

师:很好。

(再利用PPT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强化知识)

课后反思:

这是复习课上的一瞥,通过这个专题模块复习,我进行了如下总结。

1.复习要有全局性

复习是针对某一段时间或某几章节的梳理及深化,新课的知识点是零散的,难成体系的,而复习的目的就是将整节整章乃至更多的内容从零碎的点整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因此,复习不应只做前期教学的简单重复,而要将知识点串成线,线串成面,让学生高屋建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前后的联系,从而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2.复习要有针对性

既然复习不是简单罗列和重复,那么在详略上就应当有所取舍,显然教学的重点应在复习中充分体现,如本节中“利用导数集合意义求切线方程”这当然就是本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从第1小问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重点掌握情况相对较好,教师就不应作太多赘述。而第2小问的类型是学生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当然教师就要充分让其出错,然后订正深化总结,因此复习应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易错的,易混淆的内容讲、练,使复习更加务实。

3.复习要有开放性

复习课应是学生回顾深化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主动权应在学生手中。本节课我多次设计“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问题提得开放,有利于学生思考,且是发散的思考,使得学生自主全面地回顾前后知识,自主总结解题的技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好的复习效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涵;外延;初中历史;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120-02[ZW(N]

[作者简介]张莹莹(1988―),女,安徽天长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教师,二级教师。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题学习应运而生,这与历史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活泼的特点相适应。主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教师清晰把握历史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历史内涵是指能够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把握其内容,能描述其过程及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外延是指能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把握史实之间的关系,能进行解释、推断和区分,并可以在新情境中迁移和运用。本文以七年级下册《宋元科技成就》为例,对基于内涵与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确立学习主题,理清教学思路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课标则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初中历史的学习要依据课标与教材确立主题,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精准的把握。2011版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据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及火药的应用和外传,难点是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从教材上看,本课题为“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主要通过讲述三大发明让学生体会到“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作为一节文化课,其内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的反映,与本单元的其他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理性分析,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更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小小解说员”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在卡片上写下解说词并进行展示,重点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和进步性、指南针及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应用,最后探讨对世界的影响,活动以活泼的竞答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评价。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主题进行,从知识和能力上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从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分享交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二、把握关键内涵,进行情境渲染

在主题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知识点的内涵,知识点内涵的处理方式要多样化、情境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课上保持旺盛精力,学习兴趣、效率得到提高。

在本主题的学习中,有两个关键知识点的内涵需要把握。一是“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句话起到了总领作用,本课的宋元科技成就主要指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有学生学完后会问:“并不是所有的三大发明都是在宋元时期发明的,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情境的渲染和有效的引导。如活字印刷术,它是对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改进,可以以“宋版书”佐证其历史价值;战国时期虽然已有司南,但是北宋的指南针、南宋的罗盘技术更成熟,携带更方便,定位更精准;火药虽然在唐末就已经用于军事,但是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是在宋元时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会明白,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主要是指三大发明得到了改进,技术已经成熟,运用更加广泛。另一个关键知识点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如何理解“灿烂”一词?三大发明固然重要,但其他科技成就也同样耀眼。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沈括和郭守敬的成就来增进学生对“灿烂”一词内涵的理解。这样,历史概念才能丰满起来,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宋元科技形象。

三、呈现点线结合,升华知识外延

主题学习要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要在每一个板块的讲解上采用“点―线”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就是在掌握历史内涵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外延。针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问题,有学生提出:“指南针为什么在宋代广泛用于航海事业?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为什么在宋元时期?”这是很典型的知识点的背景外延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宋代造船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很快就被发明出来并应用在航海事业上;宋代各政权并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常有战争,元朝也在不断扩张领土,火药武器自然被广泛应用。因此,主题学习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它是历史外延最基本的呈现形式。

除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外,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知识也是一种外延的升华。如讲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时,不仅要采用培根的史料,还要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没有接触世界史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资料,如《圣经》、地理大发现的图片等,学生了解了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就能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历程的推动作用了。

最后,在总结本课时,笔者出示“()的宋元科技成就”,利用留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很多学生都会用“灿烂”“鼎盛”等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宋元科技成就在中国科技史上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两个维度来分析:宋元的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处于巅峰,在同时期的世界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领先世界”这个词会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能够升华学生对宋元科技成就的认识。

基于内涵和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让学生心中有清晰的历史事件,有完整的历史线索,有独特的历史视角,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完整的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促使历史课堂向纵深发展,推动课程改革掀起新一轮浪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目前,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根据他们的就业渠道趋势以及企业的用人要求,都需要他们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迅速适应岗位。基于这一前提,本文借鉴各高校CDIO理念实施的经验,根据我院现有的教学和实验、实践条件,将该理念引入《汽车营销与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落实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汽车营销与策划课程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汽车市场与汽车市场营销、汽车营销环境、汽车消费者、汽车管理以及营销策略等,而实验部分则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例如汽车分销渠道、库存管理的最优化设计,汽车广告宣传设计,汽车市场调研等方面。在课程学习中,由于理论涉及到概念,原理,流程等方面,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因此也成为了教学的难点。而实验中涉及的内容则是与汽车营销与策划实践紧密相连,实践运用较多,因此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基于CDIO的教学改革实践

CDIO工程教育模式共包含12个标准,旨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本课程引入该理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从案例教学、问题驱动教学两方面展开。

基于案例的课堂教学

1、案例教学概念及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2、案例教学的运用

汽车营销与策划课程中涉及的理论较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生动,课程中大量引入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概念。比如,对于汽车营销观念的学习,对于生产中心观念和产品观念(也叫“质量观念”),教材以大量文字,大篇幅来阐述概念、基本理念,内容枯燥,不易记忆。而在授课中,对于该概念的学习,引入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早期的兴衰”这一案例,并以福特的经典语句“我只生产黑色的车”来阐述的生产中心观念,并通过总结以“我只生产最好的车”来理解产品观念(质量观念)。通过案例,这种简单而形象的概括,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辨析。

问题驱动教学

1、问题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问题教学的运用

为了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还采用了问题驱动教学。

在新章节的学习中,首先必然会设计相关的理论,在授课中,首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理,将知识点整理为问题的形式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知识点“产品与产品组合”,设计到产品、产品组合、产品线、产品组合的长度、深度、宽度和关联性等概念,在授课中首先提出问题“某汽车公司生产卡车、客车、轿车三种车,并分别有2种、4种、6种型号,试分析该汽车公司的产品线数目,产品的长度、宽度、深度分别是多少?产品线的关联程度如何?”,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理解相关概念,这样去引导学生学习。在该问题解决后,继续提出问题“一个汽车公司有A-X,Y系列产品线,每个产品线又有m,n-k,l个项目,分析该公司的产品线数目,产品组合的宽度、深度和长度。”问题图示如下:

通过该问题的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与组员进行分析,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加强了沟通表达能力,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并学会总结,提出了通用公式,使得该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4 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基于CDIO教学理念,将案例教学和问题驱动教学引入汽车营销与策划课程,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课堂外的延伸知识,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让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改革中,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评估。通过课程知识回顾发现,学生对于案例和讨论的问题记忆较深刻,能对类似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考试考核发现,对于理论的运用问题,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在案例分析中,学生能通过课堂案例,进行知识点相关分析,效果明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CDIO理念,更新了教学观念,改革了教学方法。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倍功的效果。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备考 复习

初中备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教材中知识板块的安排不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体系,教师应针对备考复习内容对教材各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因此教学中要善于以典型例题或习题为源问题,通过变式形成同类的异型,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对其题目的立意、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和易产生的误区等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体系。这可以使我们由一个知识点的某一个侧面的考查变为多个方面的考查,变单一知识点的考查为多个知识点的考查,以一题的解答达到解决一类题的学习效果。教科书凝聚了在教学教材研究方面造诣深厚的众多专家教授的心智,是一线教师平时教学的基础和根本,但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教师是“人师”,不应该“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要注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新课标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备考复习过程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不一样的收获。教学中教师要经过精心备课,将各知识点串珠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体系,通过变一变图形或题中的数字(文字)进行简单的变式。虽然图形和题目的叙述发生了变化,但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点却是一致的,都是运用勾股定理(在RTABC中,a2+b2=c2)来实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下手尝试,在不断的参与中体验到成功、收获到喜悦,增加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兴趣,从而积极寻求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样更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同时为学优生提高成绩夯实更坚实的基础,走得更高更远。

原题:(图1)在同心圆中,小圆半径OB=3,且AB0B,AB=4,求圆环的面积。

变式l:(图2)在同心圆中,AB是小圆O的切线,圆环的面积为16,求弦BC的长。

变式2:(图3)在同心圆中,正三角形ABC外切于小圆内接于大圆,且ABC的外接圆半径为5,求正ABC的边长。

变式3:(图4)在变2中将正三角形换成正方形,已知正方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为5,求正方形的边长。

这一组题目尽管图形和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但解题的本质特征却始终不变,都是围绕勾股定理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图形和已知条件找出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及其他已知条件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图1中层次不同的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会不同,有的先去求解OA的长,有的先列出圆环的面积公式,但都要运用到勾股定理。图2考查“垂径定理”,通常情况下知道切线会作垂直于切线的半径,由此构造了RT,得到图1的基本图形。图3、4考查正三角形、正方形,可以延伸到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和内切圆的半径及边长之间的关系,利用变式2的辅助线的做法构造RT。这里面的知识多,又很琐碎,虽然单独拿出来讲解学生也易于理解与掌握,但也容易遗忘。通过这一题组的学习既巩固了“垂径定理”的内容、“垂径定理”常用辅助线的作法,又将“圆”这一章细小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组合。梯度性的问题设计一定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自己需要的数学。

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让所学的数学知识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美国将“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双基”的学习,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这是被大家所公认的,“看重基础,强调熟练,要求严谨”已经成为国际上对我国学生数学学习特色的一个最主要的评价。尽管学生经历了三年的学习,但对知识一知半解、知道但不会应用等等现象几乎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生在新授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适当地对知识进行了应用,但不够熟练。李士琪先生说:“对数学来说,熟能生巧的实质就是理解。”因此,备考复习阶段除了要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外,更应该让学生在应用中去理解知识,从而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鲍建生 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2009。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3]李孔林 罗先礼 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2008(09)。

[4]代钦 关于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0,(07)。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模块化;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83-02

一、前言

中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改变了我们的学习习惯,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当代学生看手机、电脑的时间远远超过看书的时间。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利用互联网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学习,把互联网变为学习的工具是大势所趋。因此,传统的大学课堂的学习模式,同样面临着新时代互联网的冲击,与其到处防范学生上网荒废学业,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革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Web 3.0、大数据以及云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全球化以及终身学习的需求,催生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 line Courses,MOOCs),为高水平大学之间的课程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以及向其他大学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因此新兴的MOOC就是利用互联网学习的一个新生事物,国内不少兄弟院校陆续开展了课程MOOC化尝试[1-3],目前MOOC课程涵盖了计算机[4,5]、医学[6]、药学[7]乃至武术课[8]及实践课[9],同时把翻转课堂与MOOC融合进行的教育改革[10]方兴未艾。但是也应该看到,建设MOOC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后期制作。因此,对于暂时没有条件进行MOOC教学的课程或者不适合全科目MOOC化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把传统的按照课时进行的知识编排为短小精悍的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学习模块,利用公共网络空间资源,以新兴的微信朋友圈、qq群等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无处不在的优势以及容纳多人在线共同讨论的技术条件,极大方便了同学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考前总结,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相互讨论,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对我们的模块化教学进行简单的介绍。

二、知识点模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知识点模块化的必要性。传统的大学教学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一次上课时间为90分钟,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教师往往会安排比较多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但是从学习心理学上来说,人的注意力是不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的。记忆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在学习的时候一次关注一个知识点比较有利于记忆,但是大面积基础课的“输灌式”授课模式造成了学生学习疲惫,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成了普遍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在9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真正有效的时间最多有一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传统教学的第二个缺点是课堂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几乎没有任何反馈,这当然是违背学习规律和教育方法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没有评价的反馈也能极大的促进学习,然而作为大面积基础课教师,往往面对100多名学生,展开教学互动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此,把90分钟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知识点,化整为零以提高教学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2.知识点模块化的可行性。把课时教学内容拆散打包到底行不行?把抽象的理论、文字、数字形象化到底如何操作?笔者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如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作为一个课时教学内容,可以分为Sn1、Sn2、底物影响、亲核试剂影响、溶剂影响、反应温度影响、离去基团影响等7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反应历程Sn1、Sn2采用动漫播放加解说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立体化,每个模块仅仅耗时3分钟,动漫播放具有互动设置,允许学生进行播放、暂停、回放,极大方便了学生在教室外、课堂外随时随地学习。其他的亲核取代影响因素各个模块,如反应溶剂的影响,则把不同溶剂下的卤代烃的反应活性用柱状图表示并且用趋势线加以解说,从学习心理上来说,人类对图像的认知度比文字、数字还深刻和快捷,因此把数字换成图片,使学生从枯燥的数据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习的负担,能够快速的理解溶剂极性增强对亲核取代的影响。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对这种形式的模块还是非常喜欢的,极大地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模块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毫无疑问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人,任何教学革新都不能缺少教师的参与。执行模块化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有满腔的热情。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职称晋升)基本上是科研导向为主,在没有激励的机制下,要求一线的任课教师在完成繁重的工作量的基础上还要耗费大量时间从事教学改革任务,没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其次,任课教师还需要有制作教学模块的技术,模块教学不是简单的把知识点拆分,而是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内容进行课件制备,如体现立体化学要求的动画、电影的录制与剪辑、语音和字幕的设计与插入等,这些需要教师自我完成,这些技能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模块化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公共空间资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在能够免费提供移动公共空间的主要有微信、qq、云空间,从使用的普遍性以及方便程度上看,主要还是微信,可以方便的组建朋友圈,建立学习小组,具有多人会话功能以及图片、视频上传功能,但是作为免费使用的网络空间资源,安全性很成问题。其次,网络服务商并不保证服务的可靠性,经常发生不能登录以及不能访问的问题,甚至辛苦上传的材料一夜之间完全丢失。

2.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模块教学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样有缺点,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以反应机理和物质结构为核心,通过化合物性质构建其整个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但是这些内在的联系在模块教学中很难体现出来,一个个制作精美的模块,如同一粒粒珍珠,如何把他们串成一串,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模块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完全脱离课堂教学还是有问题的。

五、结论

模块的优点是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习科学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心理学规律和教育学实践相结合,极大方便了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13-21.

[2]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65-71.

[3]江志斌,丁洁,余建波,鲁莉,蒋建伟.基于moocs的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4,(4):73-77.

[4]程格平,宁彬.基于mooc模式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5,(3):66-68.

[5]丁琳,谢卫星,夏石莹,陈灵娜.mooc背景下的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6,(4):96-98.

[6]宋彬,纪世召,马洪运,刘文宇,刘佳,赵志清,金钢.基于mooc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法在八年制临床课程整合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2):303-305.

[7]任鑫杰,曹康,杨柏灿.moocs教学模式在中药学课程建设的运用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9-10.

[8]刘B.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以高校武术选项课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2):121-123.

[9]孙青,艾明晶,曹庆华.mooc环境下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192-195.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土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讲都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文章以讲授土层的应力历史为例,对土力学面向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教师在授课时可围绕知识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理解知识点。在理解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进一步就该问题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层面深入思考,使学生了解目前的研究概况,以及与知识点相关的科学研究前沿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知识点,又能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以启蒙,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力学;教学改革;科研训练;应力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2;TU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8904

目前,各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都非常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科研训练是推动创新人才成长的驱动力,因此,通过选择合适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无疑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土力学是研究土体的应力、变形、强度、渗流及长期稳定性的一门学科。其很多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均借鉴于其他的力学学科。例如,土中应力计算来源于弹性力学中的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解,土中的渗流计算源于流体力学,土中的应力状态和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来自于材料力学中的强度理论,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源于塑性力学中的滑移线理论。因此,通过对土力学的学习,学生除了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力学知识外,还可以学会如何用一般的力学原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另外,除了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外,土力学还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事实上,作为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土是一种非均质、非弹性、多孔的三相介质,与以往的各种力学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沿用以往力学知

识的同时,须借助于配套的参数获取方法和工程经验的辅助,才能使以往建立在理想介质基础上的力学知识适用于土这种复杂的多孔介质。因此,土力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性课程,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因此,土力学一直是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尝试的热点课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1-3]。文章以土力学中应力历史知识点的授课为例,通过采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点的引申,使学生了解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学科前沿动态,对学生的科研素质进行启蒙,以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

一、设置问题掌握知识点

土层的应力历史指土层在沉积过程中(即历史上)的受力情况,可通过土层先期固结压力pc与现有的覆盖土重p1之比OCR来加以描述。根据应力历史可将土分为正常固结土、超固结土和欠固结土三种。对于应力历史的学习,其首要问题是确定土层的先期固结压力pc,只有确定了先期固结压力才能描述土层目前所处的状态。

先期固结压力是土力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土体结构性的参数之一。教师在讲授先期固结压力时,可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将想要讲授的内容设置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教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答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先期固结压力。在教学中笔者按照图1所示的讲解思路,讲授先期固结压力时所设置的问题和解答如下。

(1)对学生来讲,当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其第一反应就是知识点概念的探知,即讲的是什么,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因此,教师首先给出先期固结压力的定义,即先期固结压力是天然土层在地质历史上所经受过的最大有效应力或者固结压力。教师要指出该定义所隐含的更为深层的意义,即先期固结压力是土层在地质历史上所经受过的最大压力;在该压力下土层的固结已经结束,因此,先期固结压力也称土层在地质历史上所受到的最大竖向有效应力。

(2)介绍完先期固结压力的概念,学生紧接着会问:为什么要学习先期固结压力?学习这个概念有什么作用?教师应该讲述学习先期固结压力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意义,学生才能对其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师可按如下讲述:首先,先期固结压力是反映土层原始应力状态的一个指标。通过先期固结压力pc与现有的覆盖土重p1之比可以判断土体属于超固结土、正常固结土还是欠固结土。一般来说,同一深度处,超固结土压缩性较低,正常固结土次之,欠固结土压缩性最高,所以说,通过先期固结压力能大概判断出土体的压缩性大小。

另外,土体在超固结段和正常固结段的压缩性不同,所以在计算土层的沉降时,必须首先确定土层的先期固结压力,以此来确定土体在不同的压力范围段内处于何种状态。以超固结土为例,超固结土的压缩曲线在先期固结压力前、后分别处于超固结状态和正常固结状态,两种状态采用不同的压缩性指标来计算土层沉降。因此,先期固结压力的确定是计算土层沉降的先决条件。

(3)紧接着给出下面的问题:既然在土体的压缩曲线上存在超固结段和正常固结段,那这两段如何区分?也就是如何确定先期固结压力?

教师解答如下:以四校合编的《土力学》教材为例[4],各类教材都推荐采用如图2所示的Cassagrande经验作图法来确定先期固结压力,首先找出e-lgp曲线上曲率半径最小的一点A;然后过A点作水平线A1和切线A3;最后过A点作∠1A3的平分线交曲线后半段的直线段于B点,B点对应的压力即为先期固结压力pc。

(4)上述问题在教科书上已经讲解清楚,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Cassagrande作图法虽然是一种经验作图法,其背后有没有理论依据?如何理解该法?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待下节课上课之前解答。教师最后可以给出如下解答:Cassagrande法是在研究了许多验曲线后归纳总结的一种经验作图法。对于扰动较小的土样,用Cassagrande法得到的先期固结压力比较准确。目前,各类教科书上均没有解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实际上,Cassagrande作图法虽然是一种经验方法,但也是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而成,是对客观试验现象的总结,其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依据。

首先,向学生说明为什么室内压缩曲线存在曲线段。实验室中的土样一般均为现场采样,土样在采集过程中,之前作用在土样上的压力得以卸除,所以土样在加载初期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超固结状态,在重新加载时必然存在一个由超固结状态向正常固结状态转变的过程。理论上讲,如果土样在采集、运输及试验过程中不受到扰动影响,土体的压缩曲线应该是两个直线段,分别对应土样的超固结段和正常固结段,两直线段的交点即为先期固结压力。然而,试验土样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因此土样由超固结状态向正常固结状态转变时在压缩曲线上表现为曲线上的弯曲段。

Cassagrande法第一步所确定的A点是压缩曲线上曲率半径最小的点,可以认为A点是土的压缩特性发生变化的转折点,Cassagrande认为先期固结压力就在该点附近,通过A点分别作水平线A1和切线A3。水平线A1代表转折点处的孔隙比,与直线段(即压缩曲线后半段)的交点横坐标代表土样处于正常固结状态时压缩至该孔隙比对应的压力;切线A3代表转折点处的回弹再压缩指数(因为处于回弹再压缩过程中),与直线段的交点横坐标代表土样由超固结状态压缩至正常固结段时对应的压力。理论上讲,直线段与A1和A3的交点横坐标均为先期固结压力,因此Cassagrande采用折中的方法,取两交点横坐标的平均值,即∠1A3的角平分线A2与直线段交点的横坐标作为先期固结压力。所以说,Cassagrande经验作图法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

最后向学生指出,Cassagrande经验作图法对土样和作图的比例尺均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尽可能避免在土样的采集、运输及试验过程中产生大的扰动,事实上,只要土样受到的扰动效应较小,采用Cassagrande经验作图法确定的先期固结压力一般均比较准确。另外,采用Cassagrande经验作图法时要注意绘图比例尺的选择,否则会出现A点很难确定,甚至A点位置随绘图比例尺而改变的问题。因此,在确定先期固结压力时,一般还需结合场地地形和地貌等地质资料加以判断。

二、知识点的引申

讲完应力历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土体在超固结段和正常固结段具有不同的压缩特性?

土体的应力历史和结构性以及土体的压缩性关系如图3所示。广义上讲,所有的天然土体都具有结构性,土的结构性是指土体颗粒和孔隙的性状和排列形式,以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土的结构性产生于土体的沉积过程中,与上覆土层的压力大小直接相关,是土体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固有属性。土的结构性使土体表现出具有记忆的特性,土体可以将历史上曾经受过的固结压力,通过结构性保持下来[5]。

土体的变形包含可以恢复的弹性变形和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当土体经历卸荷作用时,土体产生回弹变形,回弹变形不包含塑性变形,因此回弹曲线将会偏离压缩曲线。当对土体进行再加载时,由于土体结构性的记忆特征,土体的再压缩曲线会逐渐向正常压缩曲线靠拢,因此,在回归到正常压缩曲线之前和之后处于两种不同的压缩曲线上,导致土体在超固结段和正常固结段压缩特性不同。

介绍完土体结构性的概念,可以将目前学术界对

土体结构性的研究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向学生作简单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科研视野,起到科研训练的启蒙作用。

三、结语

以应力历史知识点的讲授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授课经验,阐述了在土力学授课中如何对学生的科研素质进行训练。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传授方法,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点进行引申,使学生了解知识点相关的学科前沿动态,从而起到对学生的科研意识进行启蒙的作用。文中给出的教学方法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参考文献:

[1]

张艳美, 杨文东, 奕雅琳, 李春宝. 基于工程问题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4): 74-77.

[2]王安明, 周进, 刘娉慧, 黄志全. 基于“教、学、用”三位一体的土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4): 52-54.

[3]熊浩. 任涨动式教学法在土力学课程中的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5): 69-71.

[4]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合编.土力学[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高大钊.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Abstract:

Soil mechanics is a course with sound theoretical basis.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from both its scope and depth, is very suitable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exploratory thinking ability. Taking the teaching of stress histor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eaching methods fac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eaching of soil mechanics.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actively by proposing a series of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n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by solving these questions. Based on this, teachers can exte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ink in a more open sight. This makes students know related frontier problems and new developments regar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By guiding students in active thinking,this teaching method can achieve a good effect by helping students both in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more profoundly, and in enlightening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上一篇:大学生个人生活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