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7:31:50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经验总结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德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被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和专业实践基本被中断和停止。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恢复和重新发展心理专业以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许多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者发现学生中相当多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而应该是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在大学里掀起的西方心理学热,为他们积极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束缚,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状况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尤其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心理卫生学科的逐渐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造就了一批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志,逐渐形成了一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

第三,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逐渐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发潜能,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使高校医务人员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中的作用。

第五,德育理论界的研究认为,德育应该包括四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的培育,从而使一些从事大学德育的教师参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这个时期,以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学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咨询等。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阶段,为后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而成为政府行为和普遍的社会行为,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献中一次又一次地对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渐浓厚。

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组织等,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渠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少高校还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来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带动、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和高校在理论和实践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决定,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观念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落实《意见》的实践中,各地高校都充分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近年来,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人、财、物的投入上正在逐步落实,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总结

1.政府政策导向有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指针

政府的政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针,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学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探索到政府的逐步重视,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迅速的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体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程。

2.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及多方力量的参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的基本保证

由于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方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丰富的理论实践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短时间内和大范围的全面推进,在摸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3.工作方法多样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良好的途径和方法,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能够给教育过程带来活力,以保证教育目标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没有切实可行的、适应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面对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的心理,一定要开辟多种工作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

4.提升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心要素。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学科融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通过倡导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养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类相关专业等途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1.发展迅速,但整体水平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总的看来,体现在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冷到热;从开始介绍引进到发展自己的研究;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不少高校累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的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

尽管如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并不高,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从宏观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专业化程度还较低,与学生、社会、时展要求还相去甚远;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一般来说,沿海如上海、江苏、北京、浙江等地区的院校以及一些重点院校比较重视这一工作,能及时接收和响应政府政策,发展相对要快些;对于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开展,对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是不利的。

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要注意提高整体的水平,让大多数院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2.以防治心理障碍为重点,关注心理发展不够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的,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辅导人员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预防治疗为主,以发展成长为辅。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以患有心理疾病的少数大学生为工作重点,出现问题才给予关注,忽略了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模式。因此,为了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一工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依循“发展―提高”的模式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只是重点关注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远不能满足现实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兼顾全体大学生的工作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操作模式以课程模式主,实施途径单一

课程模式主要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它重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系统科学的传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具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性、系统性都比较强。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难以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方法和技术的传授,往往会变成针对性不强的心理学基础课;现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不利于开展这些教育。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必须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与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相结合,还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如咨询辅导模式、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心理教育综合课模式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途径,也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都十分关注的工作。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学校的重视、社会的关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切实落实政府政策,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课堂,开展相关的活动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学术团体的理论研究,医务工作者的实践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应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自己。

回顾这30年我们取得的成就,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不足之处,能为以后我们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个责任,继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2篇

本次团日活动是由我们班级的班长主要负责,心理委员从旁辅助,班长负责制作ppt,和主持本次的团日活动。由生活委员置办所需的物品,比如:零食薯片,游戏道具。团支书和一些人员进行拍照摄影。

班长还特地做了专属于我们自己班级的抽名机,这也让一些人玩的不亦乐乎。

此次团日活动我们主要进行了三个项目。

首先,我们先进行了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这不单单是一次团日活动,更是一次和班级同学的一次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班长首先讲了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述,解说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分析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常见的问题和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典型问题的案例。

班级同学也能够认真听讲,对于讲到的一些偏激案例有一定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我们的游戏环节。

今天我们进行了两个心理小游戏,一个是大瞎话,大瞎话由一人蒙上眼睛扮“瞎子”,班长小黑开始不断的抽号。当他指向这个学号,就问“瞎子,这个行?”.“瞎子”如果说不行,就继续指下一个人。直到“瞎子”同意的时候,被指的那个人就是被游戏选中的人。“瞎子”摘下眼罩,根据每个人的表情来猜测谁被选中了,而参与的人不能告诉瞎子。当然,被选中的也可能是“瞎子”自己。瞎子要出一个大冒险或者说指定一个节目,要被选定的人去完成。该游戏的精髓就是利用表情来欺骗对手,让对手不明真相。

另一个是你有多恨我,在给定的选项里面挑选一个想让对方做的事,这不单单是考验你的善良,还有两人之间的默契。事实证明,我们班级的同学,比善有余,比恨不足,一直想的都是如何让自己和对手逃脱。不过,这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班级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爱护的美好氛围。

最后,我们用多余的时间,进行了班级才艺的排练,介于本月月底要进行优秀班级集体的评比活动,我们班级认真对待,挤出时间进行排练。

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班级虽然开展的是这样一个枯燥的主题班会活动,但是,我们班级的同学依旧能够在晚上出来参加本次的团日活动,这是班级每个人的责任感,附属感的体现。

团支书购买了一些比较受大家青睐的零食,使得大家的活动情绪较为高。但是购买时没有能够顾全大家,让每个人都能够拿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小惊喜。

以及,这次我们的活动时间安排也较为合理,能够将时间充分利用。既开展了团日活动,又能够将班级同学聚集在一起,在教室里排练节目,一举两得。

三、 活动期望

我希望我们团支部下次的团日活动也能够大家积极参与,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大家一起欢笑,一起快乐。

希望能够赋予团日活动更多的形态,能够使得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增强。

xx团支部第二次团日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3篇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心理疾病;辅导员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员,对平日的工作有一定的经验总结,兹简列与此,与大家分享,敬请批评指正。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符合人的此能力成长规律的方式,开掘人内在的心理潜能的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既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将其生命价值内化,增强他们对生命和健康价值的认知,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培育他们适应复杂社会环境并增强自身幸福感的能力和品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三个概念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厘清: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和心理疾患。心理问题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经之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每个个体选择以怎样的心态面对问题的过程;心理困惑是指心理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徘徊、犹豫、迷惑的状态,这时需要心理教育和干预;心理疾患就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偏离了“正常状态”,其行为已经对自我发展和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专业咨询和帮助。

在高校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把握好系统性原则和学生主体原则;需要着力于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心理卫生学有两大基本任务:1、客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2、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应该具备三大积极心理的品质:1、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利于心理保健;2、能促进工作和学习绩效的提高;3、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并且将这些心里品质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包括:智慧――认知的力量;勇气――情感的力量;仁爱――人际的力量;公正――公民的力量;节制――避免极端的力量和超越――精神信念的力量。了解积极心理学促使我们在反思自身具有哪些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也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帮助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技巧,包括用PQ4R法培养学生爱好学习的习惯,用PMI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洞察力等。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发掘学生所觉有的优点,鼓励他们充分地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恰当地采用共情的方法加强与学生沟通的效果,通过合理的归因和积极人文素质的培养,达成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目的。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途径有:(一)营造积极心理气氛,(二)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团队的写作能力,(三)开创心理拓展训练,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四)通过讲座、班会、各类宣传等开阔思路,全方位积极贯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三、团体活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一)基本理论

团体是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的工作群体......团体的工作任务必须通过其成员共同努力、积极协同方能完成,其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这个定义告诉我们,人的集合不等于团体,人要组成一个团体,需要通过良好的组织和配合,实现“绩效水平”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才能叫做团体。团体的特征应该包括:有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相互交往和依存,分享和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影响。

团体对团队成员既有社会助长的作用,又有社会懈怠和去社会化的作用。为避免团队的负面影响,应注意团队所有人的参与感,并且建议团队规模在8-12人为宜,超过20人就很可能会出现次小组或其他负面现象。

按团体结构分类,团体可分为结构性团体和非结构性团体;若按团体的开放程度分类,可分为封闭式团体和开放式团体,按成员的构成可分为同质性团体和异质性团体。并且,在团体辅导中要注意豪猪原则和方舟原则。

团体辅导中要注意对空间的把握,特别注意影响沟通的因素,处于第一位的是团体与地位,辅导中要注意团体的大小、次团体、情感联结、使用暗示与增强等技巧。

根据领导中心与团体中心的类型,可将团体分为自由型、圆圈型、辐射性和热椅子型四种。其中,自由型最好,因为该类型的团体成员根据团体过程中的现象自由沟通,可充分地表达团体成员的意见,实现最充分的沟通,有利于沟通效果达到最好。

吸引成员的因素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团体成员的期待,此外要让成员感到安全,注意团体间的比较和团体资源的吸引力。培养团体凝聚力,需要通过明确团队任务、积极角色的规范、成员有授权感、合作与沟通,最后达成团队目标等步骤方可实现。

团体辅导中,要注意把握社会控制的度。影响社会控制的因素第一是成员地位,其次是成员在团队里的角色和团队规范的制定与遵守。但是,做团体辅导时也要注意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如团体盲思和社会性懈怠。在辅导员做团体辅导时,更常见的是社会性懈怠问题,可通过选择动机较强的成员、团体规模保持适当、明确成员任务,及时评价成员的表现和贡献等途径来降低社会性懈怠的危害。

(二)实践操作

一般而言,团体活动由1―2名组长主持(若有副组长,则坐在组长对面最好),由10名或更多成员组成(团体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如10人,大家围坐成一圈最好,并且,最好男女相间而坐,权力平衡的状况最佳)。团体活动的过程(以10次为例)包括:1、准备主题;2、建立关系(在第1―2次团体活动中完成);3、过渡(第3―5次);4、工作(第6―9次);5、开放讨论,最后一次收尾。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每次2-3小时为佳。团体活动/辅导一定要有开始、一定要有主题,一定要有结束。

四、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及心理危机的甄别与干预

心理学的三大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2)致力于使人类生活得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有天赋的人。对辅导员而言,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发展、教育和预防”工作,帮助全体学生发展自我,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完善自我,预防或减少心理疾患。其次是协助学生有效地应对心理危机、心理问题,合理帮助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包括:1、症状检查标准(通过精神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心理测验完成),2、数理统计标准(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准),3、内省经验标准(以病人的主观体验和观察者的体验为准),4、社会文化与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对于缺少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而言,可用以下常识性标准来区分:1、言谈、思维和行为的怪异,2、情绪体验和表现过分,3、自身功能的不完整,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但是,判断的时候要注意文化背景、社会准则等。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及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惊恐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等。分别讲了这些心理疾病的特征、识别方法、风险和应对策略,增进了我的知识,有助于我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碰到问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当然,面对心理疾患的时候仍要小心,毕竟我并不专业。

心理危机的分类:发展型危机、境遇型危机和存在型危机。产生心理危机时,一般有两种反应:交感反应(唤起与过度唤起)和副交感(迷失)反应(低唤起或缺乏唤起)。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做危机评估,即是否有即刻的危险和稳定性如何,是否能在此时此刻进行干预工作。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自杀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此我特别注意了学生自杀的评估要点:1、目前自杀表现,2、精神疾病,3、既往史,4、心理社会状况,5、个人优势和弱点。

当然,碰到自杀问题的时候,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必须依靠学校、公安机关的专业力量,平时经常保持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联系,遇到情况及时报告领导和公安机关,联系相关部门寻求支持,依靠团队应对和解决相关问题。

进行危机干预时,也要注意相关原则:及时预警原则、生命第一原则、亲属参与原则、全程监护原则和分工协作原则。

五、辅导员的压力管理与情绪纾解

压力是源自于负荷的超载。辅导员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线,由于他们特殊的工作性质,面临的压力常常超出可承受的范围,如学生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学生违纪等。但是,内在压力源才是最大的压力。其实,在工作中,既不要让自己没有压力,也不要让自己的压力过大,而是要让自己处在合理健康的压力范围内。

压力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寻求自身心理状态的动态平衡。为此,可采用正向情绪调节法,多转变观念和态度,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有意识地注重用积极态度看问题等调节手段,实现内心和谐。建立健康动态平衡的工作模式,知道为什么工作和生活。

六、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本文多讲一点关于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容易碰到的问题。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能力(心理素质),包括:

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积极的心态;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情感情绪;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清晰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有获取知识并整合的能力;自我调节力、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等。

辅导员群体应修炼和提升这些能力,提升知识素养,提升职能品质、情绪情感品质、需要与动机品质,及提升自我意识等为重点。那么,怎么提升呢?通过学习、积累、更新,通过实践,通过思考总结,通过升华等方式来实现。

对多数辅导员而言,工作中既面临专业性不足的困境,也面临需要调节好自身心理状况的问题。通过明晰与职业心理能力相关的心理素质,把握好提升自我心理能力的途径,有助于保持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辅导员处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如果是带大一新生,还要正确对待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结果,正确处理自身的角色冲突,区别好心理问题、发展性问题、情绪缺陷和人格缺陷等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区别。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团工作、班级建设、文化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教育引导的融合等八个方面的融合,对做好辅导员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宝锦,马桂兰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举措;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70-02

一 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新情境与新特点的全面认识

全面认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表现新特点,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当前,大学生在普遍接触并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状况呈现出新的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析是祝军,他从心理学视角加以阐述,主要总结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七种心理表现,比较全面地剖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迷恋网络,恣意在网络世界畅游,借助网络来寻求心灵的解脱,甚至出于好奇或者冲动刻意寻找暴力信息,在网络中尽情宣泄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黄锡榜则进一步概括为五个方面:失落心理、好奇心理、情感需求、自卑不满、娱乐冒险。他们两者都比较系统地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层解析。

还有学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加以分析,就大学生认知发展趋势、情感发展趋势、人际关系发展趋势、人格发展趋势指出网络带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并总结出对于心理健康发展趋势而言,过度沉迷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会带来不好影响:长时间上网造成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 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遇与新挑战的整体解析

1 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

就教育资源而言,储壁茜强调网络可以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同时也有学者就促进学生发展这一视角指出校园网络文化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增强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性。

就教育途径而言,网络传递信息的及时性、高速性和互动性,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灵活、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受益学生的范围。而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总结到通过网络传播手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及时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工作平台。

就教育效果而言,张宏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资料无所不包,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便利,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解决心理问题的困扰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不可忽视的很多消极影响。

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而言,黄锡榜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这两个主体出发指出,对教育者而言,网络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增多和复杂化;而对被教育者而言,网络增加了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另外,魏长波从网络对大学生这一被教育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总结到,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性格发展极容易受到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尚在建构阶段,极容易受到网路带来的不良影响。彭艳作了补充论述,强调网络成瘾严重损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感情冷漠致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道德弱化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移。

就传统教育和教育环境而言,沈承春经过研究探索,概括指出网络上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虚假、色情、暴力等方面信息的传播会对思想教育帮助我们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冲击;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困难。

当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三 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与新举措的多维探索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积极与消极并存。鉴于这一形势,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出一些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 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网络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

网络环境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程亮早就指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对网络载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树立网络载体为高校服务的思想,以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进一步强调要将这一观念纳入到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沈悦贩治龅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的任务。

2 整体规划,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建设内容科学全面,形式灵活多样的权威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是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抓手。吴樟,徐莉强调开设一个具有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实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储壁茜分析道,建立网络心理测验平台,精心策划和设计心理测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心理测试,获取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的资料,形成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可以增强心理防御机制。再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功能强大、安全、便捷,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个人隐私的尊重,容易取得明显效果。第四,丰富网络教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同时将各科教学融入其中,还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3 加强培训与指导,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从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出发,刘玉春、袁永峰指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不仅懂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巧而且还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政治素养强、业务精、专业知识扎实,仍应成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高校还需要吸纳专职心理咨询专家,对整体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张俊、钱太保就如何具体打造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提出高校需要拟定合理的培训制度。这些策略为建立一支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具体做法的指导,对于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启示性作用。

4 多方合作,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面的合力,才能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育人、树人”的任务。韦志兆提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各层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二级院系、大学生朋辈心理团体的综合作用。王丽梅总结认为,要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积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的综合作用;充分利用高效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关注心理健康;利用社会教育平台进行媒体宣传,加强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综上,近年来虽然学术界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了成果,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研究比较充分,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总体相对较少,因此研究缺乏全面性;其次,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不够,现有研究绝大部分都是理论研究,真正进行调研如问卷调查、跟踪研究极少;另外,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思路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比较混乱和重复,缺乏创新,不利于高校对此进行借鉴,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整合,制定出比较有系统的具体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祝军.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黄锡榜.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刘小青,蒋常香,毛莉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2(29).

[4]储壁茜.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4(10).

[5]刘男,张哲,李伟嘉.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求知导刊,2016(2).

[6]李军.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7]张宏伟.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8]魏长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9]彭艳.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2).

[10]沈承春.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14(12).

[11]程亮.网络传播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教育探索,2009(6).

[12]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13]吴樟,徐莉.网络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史志,2014(4).

[14]刘玉春,袁永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15]张俊,钱太保.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高校学生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学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

要建立心理预警信息网络,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1 ] 。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状况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迅速处理,在必要时能够作出有效的反应。心理预警网络大体分为基层网络系统、高层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个方面。基层网络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工作由学生干部负责,主要工作是接触同学,了解同学,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高层网络系统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协调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持全体学生心理普查与咨询,从事心理教育内容研究;信息网络系统负责各个网络间心理健康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统筹安排。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有三: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2 ] 。

第一,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每学年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心理测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总结带有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工作系统和相关部门反馈,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防范个别突出心理问题的加剧。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个人五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确定各级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建立学生中发现心理危机或隐患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防止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治疗,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将工作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预防。

第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追踪与反馈。

对渡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发挥进一步预防功能。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继续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关怀与帮助,使其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宣传讲解一些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危机多发群体中,建立长期定时反馈机制,对危机人群进行特殊照顾,预防心理危机重发。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途径 (一) 健全制度,优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其重要地位。在高校逐渐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总结,注意借鉴有效经验,总结先进工作模式,将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上升为具有普视性的理论。积极推广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二) 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相对稳定素质的优良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逐步建立培训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三) 提供高校心理预警机制发展的必需条件

学校、学院在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施建设,营造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学院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科研活动,从理论上武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他们从事研究与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四) 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

预警机制要力图改变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补救为事前的防御,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形式,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每个学生主体出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  郭晋武,谭晓东. 大学生健康———心理卫生与行为健康篇[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6.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高校学生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学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

要建立心理预警信息网络,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1]。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状况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迅速处理,在必要时能够作出有效的反应。心理预警网络大体分为基层网络系统、高层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个方面。基层网络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工作由学生干部负责,主要工作是接触同学,了解同学,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高层网络系统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协调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持全体学生心理普查与咨询,从事心理教育内容研究;信息网络系统负责各个网络间心理健康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统筹安排。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有三: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2]。

第一,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每学年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心理测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总结带有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工作系统和相关部门反馈,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防范个别突出心理问题的加剧。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个人五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确定各级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建立学生中发现心理危机或隐患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防止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治疗,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将工作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预防。

第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追踪与反馈。

对渡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发挥进一步预防功能。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继续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关怀与帮助,使其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宣传讲解一些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危机多发群体中,建立长期定时反馈机制,对危机人群进行特殊照顾,预防心理危机重发。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途径

(一)健全制度,优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其重要地位。在高校逐渐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总结,注意借鉴有效经验,总结先进工作模式,将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上升为具有普视性的理论。积极推广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二)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相对稳定素质的优良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逐步建立培训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三)提供高校心理预警机制发展的必需条件

学校、学院在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施建设,营造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学院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科研活动,从理论上武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他们从事研究与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

预警机制要力图改变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补救为事前的防御,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形式,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每个学生主体出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郭晋武,谭晓东.大学生健康———心理卫生与行为健康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6.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分析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注重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发展.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是好的,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国家民族对于大学生的建设发展的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体系和反馈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干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健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建设和发展的约束还广泛存在.

1相关概述

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当前对于心理健康还没有完全的统一的概述和定义,但是基于心理健康的导向是一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于健康进行诠释和定义的时候,提到了十六字方针“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平衡”.其中保持平衡就是针对心理健康的内涵的诠释.当前的健康定义以及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状况下,越来越多地将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的环节,成为制约健康的关键的因素.此外,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生存压力的逐渐的扩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演进,人们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状态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专业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以人为本”核心的重要的内容与关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托当前的教学理论课堂的模式、专业教育的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模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一般特性,又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心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大学生的特殊性群体的属性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教育,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信念,增强心理的素质,把握大学生的一般的心理的规律,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必要性

2.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国家的宏观教育的框架下开展的,在具体的实施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方式上也是统一和一致的.目前根据大学生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和专项的配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也避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误区.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现状和要求是适应的,能够满足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和提炼,能够查找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并且在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升华,做出一系列的适当安排.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当前的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和内生环境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存在着重大的调整,这些都在进一步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开展.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的导师严重不足,而且导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2000-3000名大学生要配备专门的学校心理专家,而在中国这个比例能高达万分之一,而且有的还兼职着思想品德和伦理学等.长期以来更习惯用德育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失去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式.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缺少层次性,在教育对象上过于狭窄性,在教育方式上缺少与社会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群体的差异性,用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重点的教育对象上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治疗,在教育的方法上更加偏向于学校的常规手段,难以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2.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铜墙铁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良好有序,利于各方面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注重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打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出的问题,并面向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利于摆脱传统的教育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的误区,有利于从全面发展的环节具体实施.有利于丰富与完善大学生教学内容,为全面素质教育增添新活力,构建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先决和前提,在教育结构上处于把关和枢纽位置,全面制定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学的内容的充实和价值观念的引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教育的总体的归宿和落脚点,是进行落实实效性的关键之所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两者在教育的目的和方式具有高的统一性,都是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为了进一步的扩大身心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开展.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基本上是一致的,能够保证和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鲜活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大学生的总体的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实施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的规划和依据,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的发展,就要不断摆脱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环节的设定,不断总结和要求当前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结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以及对大学生的发展的一般设定,努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目标导向以及环境的优化等环节进行考量.

3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

3.1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是指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各有关部门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实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情况,借鉴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转化.社会要按照统一要求和部署,设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并适时向大学生开放,进行重要的心理指导和心理补给.家庭应该遵循国家有关指导,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暗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问询和心理误区排查,做到真正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并实现心理状况的动态跟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宏观上的掌控、中观上的支撑以及微观上的把握的综合体,是进行相应的发展的指标性和建设性的综合,是进行相应的发展的重要的考量,是对于当前的发展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不断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

3.2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制

高等院校要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运行机制和以惩防并举为核心的应急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要事无巨细地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动态排查和监控.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开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活动.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基地,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借助社会有效力量,高标准建立起大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起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对于重点问题和情况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不断实现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对于个例要进行针对性地研究,不断排查误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大学环节的制度覆盖和无缝对接.

3.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归宿和落脚点在于大学生本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教育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要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学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认知,强化概念摒除误区,对自我心理状况和他人心理状况以及环境适应性进行认知.通过大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情感,增强与人交流和有环境适应的情感维系.通过开展的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磨练自身的心里意志,增强自身的抵御风险和抗挫能力,健全人格砥砺品行,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教育目标实现,关乎大学生成才体系实现的重要课题.要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实现体系探索与构建的科学化和实战化水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屈正良,朱翠英,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姚本先,刘世清.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3〕易晓敏,李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4〕张丽萍.从问题中寻找突破———试论学校德育的背景、观念和模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高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并逐渐在美、欧、中等国家发展起来。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之一。笔者对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而本课题“将项目化教学引用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果相对比较少。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朱营周(2001)提出,应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及方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龙晓东(2003)提出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以多种活动方式为载体、以实证性调查和分析为依托,教学、咨询、研究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体系。总体来看,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某一方面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深入、具体,操作指导性强,值得借鉴。

二、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1994-2012)中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题名,只检索到115篇文献,其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献只有不足7篇。通过分析已查阅的有关文献,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理论研究层面:潘柳燕等(2007)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入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构建。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学者们认为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这是学者们的共识,但在课程体系构成以及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实践研究层面:段鑫星等(2004)总结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经验,实践1+5教学法,即“课堂教授+新概念作用+心理影片+心理调适+网上辅导+学年论文”;潘柳燕等(2007)认为,应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特性、四个延伸、五个结合”教学模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韩丹(2007)探讨了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从已查阅的国内有关文献看,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内容研究和课程实施模式探索与总结两个方面,这反映出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等重大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

三、关于项目化教学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将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项目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两个方面。

(一)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倪海珍(2010)认为,将项目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朱佳雯(2012)认为,项目教学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鉴。

(二)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项目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有人认为应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类型,分别探讨项目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有的学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的不同,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活动。

综上所述,关于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题,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主要表现在:一、现有研究虽全面但不够深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比较多,但是关于具体方略运用的探讨比较模糊和薄弱;二、研究成果虽丰富但不够新。文献检索表明,已有的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重复严重,有些文章内容相近甚至大体相同,同一成果往往被多人引用;三、现有成果理论阐述多,而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探索研究,较少有具体的实证研究。当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还是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和一定的理论借鉴,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倪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探索[J].青春岁月,2012(1).

[2]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3]徐娟,杨鑫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队伍建设 政策

十年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及举办的工作论坛都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上至成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委会),下至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作了全局性规划。2001年至2010年,教育部先后以文件下发和工作交流的形式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进行了统筹指导。各省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相应的文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作了相应的规定。

一、五年规划,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文件内容

2001年至2005年五年间,国家教育部先后主要以文件下发形式,从宏观角度指导全国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文件具体内容详见表1。

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力求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对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此外,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规定教育部、各省教育部门和高校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培训,逐步实现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持证上岗。除了对专兼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规定外,国家还十分重视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特别重视高校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提高大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五年实施,广泛交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经验成果

2006年至2010年,教育部在前五年重要文件颁发的基础上,组织全国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成果推广,在全国涌现出了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典型示范高校。

2006年7月17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陕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创新方法增强实效。李卫红充分肯定了西安交通大学开展“知心工程”活动的经验,认为西安交大通过“知心工程”,推动辅导员和学生谈心就很解决问题。同时还强调指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强领导,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负责人及班主任、辅导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努力营造人人关爱学生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全国各高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蓬勃发展。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深入研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每年通过举办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2007年至2010年已举办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共计6次,具体见表二。

为了不断提高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截至2007年初,教育部思政司先后举办了10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共培训骨干教师660多人。这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开拓进取,努力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4月23日由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得知,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五年多来,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的配备、心理危机的化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课程开设不到位、师资队伍亟待加强等问题。

表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国家政策

表二:2007-2010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汇总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

(一)专职心理教师偏少,师生比例失调。

浙江省教育厅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要求,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的文件精神,早在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卫生厅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宣[2005]231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在国家规定“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基础上,具体指出“所有高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本科院校专职心理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5000。”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作为骨干队伍保障。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队伍数量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日益增长的办学规模相比,依然是编制紧缺,师生比例失调。从目前宁波几所本科院校来看,并不能实现浙江省教育厅5年前提出的所有本科院校专职心理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5000的要求。和西方发达国家、港台高校相比,更是相距甚远,如美国1999-2000年的师生比平均为1∶1681.5、香港平均为1∶1000。

(二)兼职心理教师偏多,队伍参差不齐。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主要来源于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等。兼职心理教师中经过系统培训的人员少,同时兼顾本职工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多,且专业水平都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开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重,投入经费不足。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重大,教育部要求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每生5-10元的专项经费。这些经费只能满足于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对于现有的从事心理咨询的专职心理教师的保障和待遇提高、兼职教师培训和业务水平提高,对心理咨询场所完善,对后备人员的教育和培养等方面都无从兼顾。

(四)全体学生受益偏少,学生满意度低。

目前,各地各高校普遍成立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但是相对于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此,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弥补大多数学生未能享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将全员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马建青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0.

[2]郑小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D].宁波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史美兰.体会哈弗案例教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上一篇:大学副班长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老年大学工作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