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2:56:01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购行为;问卷调查

0.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购物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网络购物行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更是普遍存在。网络购物商品的丰富性、价格的低廉性、购物的便利性和群体的认同性使得大学生成为网络购物的主体。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市场的崛起然已经对传统商品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不难预料,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民网购的时代。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48亿,较2015年底增加3448万,增长率为8.3%,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依然保持快速、稳健增长趋势。其中,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01亿,增长率为18.0%,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54.8%提升至61.0%。

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是较早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络的群体,具备网络购物的知识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同时由于大学生本身思维活跃,并乐于吸收新鲜事物,因而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本文通过调查江苏大学学生在网络购物方式、商品类型、网站选择、以及付款、配送方式的偏好;分析总结购物中所遇到的商家信誉度、交易安全、商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等制约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发展的问题。倡导大学生理性购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促进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健康发展。

1.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术界对于网络购物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进入消费社会的时间很早。研究表明,美国从基础的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为核心,是全球领先的消费社会。

国外从1999年以来就有人针对大学生网购行为进行研究,有学者注重对网购时的区域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研究;2005年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网购中的差异国外学者开始进行研究;2008年以后对于大学生网购行为的研究主要放在影响大学生进行网购行为的因素上,还有学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以具备网购经验作为唯一标准,统计后发现,男大学生更在意网购时所消耗的时间,女大学生则更在意对网购的预见性。有学者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网购行为的因素,包括价格因素,方便意识,品牌认知度等。研究还表明,男女大学生在网上信息搜索和购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1.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于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2005年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对于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研究。刘新艳、陈志浩在《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中通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发放275份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行为和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进行调查。其次是对大学生网络购物心理的调查。郭占宇、齐继妍在《浅析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中认为个性化、方便、品味、价廉、虚拟以及自主消费和自我表现是大学生进行网购消费行为的七大消费心理表现。第三是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CNKI、万方、维普、超星等中文学术文献数据库等搜索引擎,全面查阅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购行为的研究文献,为理论基础的搭建和文献述评做准备;

(2)问卷调查法:基于国内外文献的归纳总结,编制成关于大学生网购行为的问卷,进行调查;

(3)运用系统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确定其异同,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以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性和规律。

2.2 研究内容

本课题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网购行为进行研究:

1、大学生网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主要以大学生网购产品、网购频率、网购花费等项目作为切入点,以大学生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家庭收入差异以及学生地域等四个方面为背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得出大学生网购现状,并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目前大学生网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大学生网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针对大学生在网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应的成因因素分析。

3、根据大学生网购行为进行应对对策分析

针对存在对大学生网购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因素分析下,提出可行性的应对对策,并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大学生进行绿色合理的消费。

3.大学生网购行为实证研究

3.1大学生网购行为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以江苏大学本科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四个年级的130名同学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8份,回收率为98.5%。

3.1.1个人信息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在被调查同学中,男同学59人,女同学69人,比例接近1:1,

(2)被调查同学中,一年级33人,二年级30人,三年级49人,四年级16人,

3.1.2大学生网购行为特征

对于网络购物最看重的因素,大学生群体所考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商品实用性、价格以及自身需求,这三个方面,网购中自身预算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网购商品。

对于超出预算的商品,一半以上的同学会选择放弃购买,选择类似的商品,仍然存在有接近15%的同学选择分期或借钱购买商品。

3.2大学生的网购现状

(1)平台一旦选定,容易形成惯性。

消费者在某购物网站形成好的初次购物体验后,一般容易形成惯性,持续关注并继续使用该网购网站。

(2)网购比例相对较高

由于大学生大多处在城市偏离市中心的地方,为了方便,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比较方便的网购来节省去逛街的时间,并且由于大学生消费水平比较低,网上的商品相对便宜,符合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3)对于品牌情有独钟

大学生是一个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性群体,他们会开始在意商品的品质、品牌及档次,因此在购物中,会注重品牌,但是品牌效应在在不同的大学生身上却有着不同的体现:有人认为品牌质量好,值得信赖;有人则单纯地认为品牌有档次用起来有面子。另外,碍于消费能力的限制,大学生所购买的品牌大都集中于二三线的中低端品牌,这些品牌定位年轻化、价格较低,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4)对于购买的商品具有一定倾向性

根据问卷得出的结论可以得知,接近80%的同学购物所选择的是服装饰品,有56%的同学选择上网购买学习工具,由于大学生的周末比较轻松,因此会有大部分的同学选择外出游玩,因此在网购中,55%的同学也选择了在网上购票;

(5)节日促销消费量巨大

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索取欲,对于商家所搞的促销活动,对大学生而言有极大的诱惑力的,由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感性消费大于理性消费,自控能力也较差,因此微小的利益诱惑便会促使他们产生购买行为,从而导致冲动消费。

(6)费频率高但多为小额商品

由于大学生的实际特质和充裕时间,其网购的频率相对较{,他们所购买的商品多局限于价格便宜、价值较低的小额商品,但由于其充裕的课余时间和购物习惯,大学生对于网上小额商品重复购买的概率很大,回头率高且成交量大。

3.3大学生网购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在网购的过程中,有接近一半的同学在网购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容易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影响学习工作效率;

(2)部分同学在网购到不满意的商品后,会由于嫌麻烦或者没有买运费险使得要补的运费太多而放弃退货的情况,造成自己利益损失与浪费;

(3)部分同学会因为本没有规划的商品大促销而产生冲动消费的情况;

(4)由于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比较低,因此,可能会遇到不良商家从而被欺骗,无法运用正确的法律知识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5)由于网上商品良莠不齐,可能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买到假货,尤其是化妆品一类的商品,从而使自己受到伤害。

4.针对大学生网购行为问题的应对措施

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更应该避免盲目消费,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大学生应正确树立消费观念,具有理财意识,要做到勤俭节约,不奢张浪费,认真看待父母的每分钱。

(2)制定明确的购买计划,不要盲目冲动,存有攀比心理,选择切实所需的商品。

(3)大学生在网购时要谨慎小心不良商家,不要贪图便宜而轻信无良商家,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

(4)大学校园内应当举办相关的活动,积极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也可以开设讲座,宣讲网络方面的法律知识,谨防上当受骗。

参考文献:

[1]刘新燕,陈志浩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 (01):83-88

[2]朱继文.消M者网上购物的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3]王希希.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1

[4]安晓.大学生网络购物实证研究--以S大学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4

[5]彭梅芳.基于性别的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化工大学,2014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成瘾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45-02

引言

网络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信息社会。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通过各种途径上网的人群已超过17000万,通过宽带上网的人群也已超过7700万。预计每年以23.4%的速度递增。不久将成为世界第一网络使用大国。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技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与其带给我们的进步一样也是方方面面的,比如:网络成瘾问题、网络虚拟问题、黑客问题、数字犯罪问题、个人隐私问题、信息污染问题等等。其中网络成瘾问题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与危害最为突出。《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约占23.3%。大学生是目前使用互联网最大的群体,由于其自身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因而同时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人群。

北京大学钱铭怡教授2001年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6.4%。本文作者也于2011年以辽宁省近800名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18.2%。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对策探讨,帮助其解决现实的心理困惑,使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学依据

(一)人格特质因素

研究表明,抑郁质和焦虑质的人格特质人群较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症状。网络成瘾者自身的人格特质因素呈现出一定相关。如网络成瘾者往往在面对面进行人际交流时比在网络上交流时更为害羞。另外,网络成瘾者往往比较孤独、敏感,常常喜欢独处,不喜欢服从规范管理。

(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来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概念。他认为个体在行动前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做出一定的预测,当个体确定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时,他就会产生 “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该行为。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可知,由于网络能满足许多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容易获得成功、自信、自尊等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影响了大学生对上网行为的判断,使其形成网瘾。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强化非常重要。他提出了“替代性强化”这个概念,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替代性强化不同于直接强化,是因为榜样受到奖励而趋向于产生相同行为。由社会学习理论可知,大学生把诸如游戏高手、网络作家、电脑黑客等的“网络技术高手”当作自己的现实榜样,不断进行模仿,强化了上网行为,网络成瘾者因而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沉溺网络。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具体对策

(一)改善社会环境氛围

1.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同时也是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然而,社会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注度还不够,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还较严重。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网络成瘾的危害,使全社会都关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探讨其形成原因,共同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大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2.积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使一部分大学生读大学时看不到未来,自暴自弃,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政府应多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发展空间,多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自强自立,对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仍具有积极意义。

3.健全网络管理法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骚动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必要的。大学生主要上网的地点是宿舍、学校机房和网吧。国家应加强对网络管理法规建设,例如印度的网吧营业时间有限制,一般从上午9:00到晚上11:00,禁止通宵上网。借鉴国外经验,要加强我国的网吧管理,就必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职责,科学规划网吧的分布,限制开放时间,约束网吧的违规行为,强化网吧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配置精密的网络使用监控软件。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1.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人生目标。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积极倡导大学生网络道德,科学上网,文明上网。另外,学校还应该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不能采取一味处分、谴责、压制、惩罚等种种简单化的“一刀切”的方式。

2.重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辅导。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大学生遇到人际关系矛盾,往往喜欢沉溺于网络中寻找寄托。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学校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技能、解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对于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训练等方式,促进大学生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使大学生在现实中而不是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人际归属感与爱的满足。

3.加强宿舍管理和学生上网管理。加强学校宿舍管理是有效约束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做法之一。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宿舍管理,禁止学生夜不归宿,并且有熄灯休息的相关制度。对大学生上网行为也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和学生上网行为管理,从外在条件上,有助于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补充。一部分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开始沉溺网络,一部分在大学阶段出现网络成瘾行为的大学生也与其在中小学时的不良上网行为习惯有关。遇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辅导员老师应及时跟家长沟通,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引导工作。除此以外,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经验和人格模式。很大一部分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是因为父母对自己关心太少,家庭矛盾不断,亲子沟通不畅等原因而导致的。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对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做法。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活动中寻找精神寄托。学校也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心理治疗上,对成瘾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常常采用替代法消除,培养成瘾者其他方面良性的兴趣爱好,以替代原有的成瘾行为。引导网络成瘾大学生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替代其对网络的痴迷。

四、结论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是当今社会一个很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外的网络也很发达,但在国外却鲜有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氛围、学校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等等都有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男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生,而大学二年级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高发期。全社会应关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抓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键期”,及时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49-51.

[2]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209-211.

[3]陈军.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人格特征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新兴产业不断进步,从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不仅如此,网络技术也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1998到2005年,中国大学生总数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董增云, 2010)。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有年轻人的消费观,又存在一些不同于同龄人的特点。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万晓霞, 郑雪, 2008;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1.1 概念定义

人格一词的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人格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让外界所能看到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给别人的人格成分,这也叫做人格的内在特征(于馨, 2008)。从目前的研究上来看,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有: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人格类型论以及MBTI人格理论。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

“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是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提出,用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或文化。现代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这几个维度。外倾性包括喜欢交流沟通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开放对含蓄;情绪稳定性包括烦恼对安静、危机感对安全感、自怜对满足;开放性包括富于幻想对务实、寻求刺激对遵守纪律、自由对顺从;和善性包括热情对冷漠、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配合;自律性包括:有条理对混乱、细心谨慎对粗心大意、自制力强对意志薄弱。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它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身体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关于个人、群体与组织如何选择、购买、使用及处置产品、服务、构想与经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消费行为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搜集、购买、使用、评判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产品、资源和思想时所体显出来的行为(李保娜, 2008)。综合以上定义,网络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去寻求、买卖、利用、评价和拥有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费行为。

张红明和李庆梅(2007)基于网络消费的目的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别。类别一:信息搜集型。该类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去搜集和整理一些学习信息,网络对于该类别大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学习工具,是深造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要工具。对其他网络活动没有特别需求。类别二:游戏娱乐型。该类别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上休闲娱乐,网络成为了他们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工具。此外,他们还通过QQ空间、校内、微博等网络产品来表达和展示自我。类别三:网络交易型。该类别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网上购物是他们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途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实惠,运送便捷,是他们理想的购物平台。类别四:沟通交流型。该类别大学生表明他们使用电脑主要是为了与人沟通交流。MSN、 QQ、电子邮箱、论坛等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使该类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与人交流沟通的乐趣。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帮助大学生平等自主地学习、实践和交流,是一个自由地表达观点、张扬个性的平台。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途径,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从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以此来建构心理学领域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理论体系(朱海龙, 2009)。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和塑造期,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恰当的网络消费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刘庆武,肖水源,曹晖,徐慧兰,周亮,罗丹,2009)。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网络消费已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习、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消费。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刘俊, 董冰, 2003)。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渠立松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综合前面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上网即是一种网络消费行为。结合前人研究发现,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常将网络消费行为简单归结为网络购物来进行研究探讨,并没有系统和完整地将所有的网络消费类型整合到一起进行研究。此外,关于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在已有的网络消费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做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2.2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在山西大学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88%。其中男、女分别为147 (33.4%)、293 (66.6%)名,文科249(56.6%)名、理科191(43.4%)名,一至四年级被试数量分别为90(20.5%) , 152(34.5%), 102(23.2%), 96(21.8%)名,城市、城镇、农村的被试数量分别为124 (28.2%)、104 (23.6%)、212(48.2%)名。

2.3 研究工具

采用朱晓春(2011)参照前人编制的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并发放开放式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共22个题目,4个维度分别为:网络休闲、信息收集、网络交易和沟通表达,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中文版由中科院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量表共60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4~ 0.814之间,平均0.793(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2.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在被试填写问卷之前,主试先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施测的内容和目的,然后提出施测要求,说明答题方式,解答被试提出的问题。确信被试已明白后,要求其开始填写问卷。所有问卷的答题时间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凭第一印象尽快回答就可以。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的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口学变量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5.79)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4.13),t=1.225,p< 0.05,其中男生在网上交易、交流沟通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年级之间的网络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网络交易的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详见表2。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p< 0.01)。在各维度上比较发现,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M=10.21)和城镇大学生的得分(M=10.46)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M=8.73),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3.2 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对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人格特质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为: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与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开放性与信息搜集、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表4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就性别而言,在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消费行为,具体表现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在沟通交流方面,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主动,更乐于去和别人去进行沟通,尤其是在恋爱方面,男生会更加主动地去进行交流,因此表现在沟通表达上的行为会比女生多。在网络交易上,男生的网络交易行为明显比女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男生会更多地关注与金融、财富有关的信息,并且很多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这也可能导致男生在网上交易的行为高于女生。

4.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经过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信息搜集、网络交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信息搜集方面,大四学生信息搜集的平均分最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他们开始借助网络的资源,搜寻与自己专业或特长相关的工作信息,谋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他们想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因而在信息搜集的维度上,大四学生比其它年级学生得分要高。在网络交易方面,大四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最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关。一般而言,到了大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课程较少,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之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会较其它年级多些,他们中有很多在闲暇时间里会选择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四学生的网络交易维度得分比其它年级的学生更高。对于大二年级来说,在大一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此时的他们有了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与网络打交道(罗蓉,刘铁川,龙,蒋寅泉,徐伟强,魏丽威,2014)。

4.3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消费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具体到各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网络交易维度上,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网络交易上的得分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高很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源或城镇生源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成长于城市中,各种新鲜的事物接触较多,也较早地使用了网络,因而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易这种途径来购买一些时尚潮流的商品。因此,我们发现,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网络交易的行为要比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高(张晓丽, 2008)。

4.4 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和善性维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具有热情、信任、乐于助人、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受欢迎程度都较高,他们容易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身边朋友较多,不会轻易地和别人发生冲突,总体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能够很好的与别人进行沟通,在空闲时间他们会选择和朋友在一起消遣,不需要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别人进行联系,因而他们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的情况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和善性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沟通交流、网络交易和游戏娱乐呈负相关。

自律性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的人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条理,细心谨慎,自制力强。而相关文献表明,有不少青少年之所以网络游戏成瘾,大多数是因为其自我克制力太差。网络上形形的娱乐节目,刺激火爆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电影电视剧,使得越来越多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自律性高的人,能够时时提醒和克制自己,能够理智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掌握好使用网络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网络沟通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外倾型的人比较外向、开朗和冲动,他们比较喜欢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爱心,喜欢与人结交,不喜欢独处。对外向型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可以去倾诉,在他们看来,与朋友交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在网上进行沟通表达。而内向型的人比较喜欢安静,他们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可能只会拥有几个好朋友,交际圈子比较狭窄。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拘束、非常矜持,还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但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人,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或熟悉的人面前则可以表现得偏向外向,紧张感、拘束感会消失,他们也可以变得开朗和健谈。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内向人和外向人,其实内向的人也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时可能会出现紧张和不安。然而在互联网上,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呢称来彼此认识的,大家可以把呢称当作自己的人格面具来和别人进行交流,内向的人就会很愿意在网上与别人交流聊天,敞开自己的心扉。另外,内向型的人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情绪兴奋性弱、爱独处,他们更容易在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的消费行为(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的人容易焦虑、害羞和紧张,自尊心较低,危机感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比较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对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网上的匿名性给了他们很大的交流空间,但由于情绪性的人往往对人有敌意且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中形成的交往模式,即使他们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也是选择那些很熟的朋友,甚至就是一两个人,而不会与陌生人交流。另外,由于他们易冲动、脆弱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由于害怕失败,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游戏娱乐方式也不热衷。

开放性与信息搜集和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的人其特点为:富于幻想,寻求刺激,渴望自由。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追求新鲜、创造、智慧等特征。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创新和变化,而网络作为一个大众的信息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其中汇总,开放性格的人会更加喜欢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网络游戏富于刺激性、可操作性和可玩性,而这也符合开放性人格的人喜欢幻想、寻求刺激的特征。因此,具有开放性人格特点的大学生们更加喜欢玩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消费经济, 03, 78-81.

董增云. (2010).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642-644.

, 刘俊, 董冰. (2003).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29-34.

李保娜. (2008).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刘庆武, 肖水源, 曹晖, 徐慧兰, 周亮, 罗丹. (2009).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2, 138-142.

罗蓉, 刘铁川, 龙, 蒋寅泉, 徐伟强, 魏丽威. (2014).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 04, 372-377.

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及对策. 河西学院学报, 04, 79-82.

万晓霞, 郑雪. (2008).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3, 279-282.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 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545-548.

于馨. (2008).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人格特质、适应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张红明, 李庆梅. (2007).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 19, 66-67.

张晓丽. (2008).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 05, 847-848.

朱海龙. (2009). 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援助. 教育探索, 05, 121-122.

朱晓春. (201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 网络行为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引擎,笔者在篇名和关键词中分别以“大学生”和“网络行为”为关键词,搜索到从1994年到2011年的论文共119篇,对这类论文进行分类整理,其中39篇论文有关于“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内容,占32.8%。本文将结合这39篇论文对女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简要综述。

1 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1)女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情感交流。大部分女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与外界进行交流。胡爱华①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情感需求在第一位,四个年级区别不大,表现为上网聊天。满足好奇心在第二位,大一,大二学生明显,表现为网络游戏和娱乐。上网学习是上网目的第三位,在大三大四比较明显。周林、顾海根②在《上海市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得分的差异明显,女生的交往偏好得分最高,其次是信息获得偏好,游戏偏好得分最低。而男生的游戏偏好得分最高,其次是交往偏好,信息获得偏好得分最低。同时他还发现理科女生的游戏偏好得分高于文科女生。

(2)女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晚,上网时间短,很少通宵上网。女生较男生接触网络晚,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也更少,很少有通宵上网的女大学生。余南宁③调查发现:女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为 3.79?.01 小时,男生则为 6.31?.27 小时,男生上网时间显著多于女生。王成④在《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及集体意识培养研究》中指出:男生平均网龄 3.2 年,女生平均网龄 2.62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有5年以上网龄的男生明显多过女生。陆鹏娟⑤等的调查发现:有46.8%的男生有过通宵上网,高出女生 18.5%。施少平等⑥调查显示,每次上网时间集中在1~3小时这一时间段内,男女学生比例接近,而在3~5小时及5小时以上的时间段里面,则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蒋乐进⑦的调查中, 接触网络达2年以上的男生为77.6%,女生为69.8%; 11.2%的男生每次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相对应的女生只有 6.4%;7.2%的男生经常有通宵记录而相对应的女生只有 1.3%。可见,女生无论是接触网络还是用于网络的时间都较少。

(3)女大学生上网地点多在宿舍或家里、花费少、网瘾小。在上网地点上,女生习惯在宿舍或家里上,男生偏重于网吧。女生用于网络的花费明显少于男生,余南宁⑧的调查显示,男生每月上网花费26.98?5.80元,女生每月上网花费13.34?6.44元,男生上网花费也显著高于女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有一定程度的沉迷网络,戴琴⑨等对380名大学生进行网瘾检测,共检出网络成瘾者11人,检出率3.1%;其中男生7人,检出率1.97%;女生4人,检出率1.13%。准成瘾者11人,检出率3.1%;其中男生10人,检出率2.82%;女生1人,检出率0.28%。可见,男生网络成瘾高于女生。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可归纳为:接触网络晚,上网时间短,在家或宿舍上网,花费低,网瘾小,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等情感交流。可见,女生似乎比男生对网络有更强的抵抗力。

2 女大学生网络行为归因

(1)网络行为体现女性的心理需求。女大学生在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高于男生,这种需求在以网络为媒介的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研究》⑩中提到,基于生理差异及传统社会文化的规范,男女两性就群体而言存在着行为差异。男性往往不愿意对他人倾诉,而女性则更愿意通过多种途径向他人宣泄负面情绪。

(2)传统社会规范约束网络行为。女大学生相对男大学生更为保守,更易受现实传统社会规范的约束,即使在网络上,也希望能够“网上网下”尽量一致,“网络环境中的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中指出,有62.8%的女大学生认为上网没有影响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多年来形成的道德观念不会因为短期接触就轻易改变。雷英 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女生在网络上的交友态度比男生谨慎得多,女生认为“网恋是游戏一场,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占 88%。对的态度更明显的说明女生的保守,当问及“你无意获得或进入一色情网址时,回答“置之不理”的女生占 74%。

(3)对学业和人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女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业规划、人生目标上更明确,更清晰,因此,在网络行为上会呈现出更强的自我约束力,往往很少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她们会更多地利用网络学习和搜索信息,将网络有机的整合到学习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是由于性别差异、自身约束和社会传统道德约束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并且其呈现出的网络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 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的其他问题

(1)女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研究。网络的合理和适当使用,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信息素养的体现,因此,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一部分学者关注的内容。吴秋兰 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女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女大学生传播新技术进入社会主流,积极接收和传播有利于女性发展的信息,以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2)网络对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影响。网络作为新媒体给予女性的关注,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关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部分学者关注到网络“女大学生”这个名词所代表的负面形象较多。胡特 在“互联网信息特点浅析——以网络女大学生形象构建为例”一文中指出:网络新闻中女大学生形象过于消极(86%);女大学生成为“性”的受害者;女大学生多数情况下“失语”呈现一定的一致性。正是由于女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被”呈现出的负面形象,使得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上网时遇到更多的“性骚扰”。杨春荣等 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多维分析》中发现,81.4%的女大学生反映,她们在网上与未曾谋面的网友聊天时被要求转到视频上见面,参与过视频聊天的女大学生中有10.1%被对方要求参与不同程度的——展示自己的身体。对于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在网络时代就显得更为迫切,这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3)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研究。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也被一些学者纳入研究视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汉族女大学生的类似,但影响似乎更大。在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访谈中发现,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上网人数逐渐增多,上过网的为85%,每周上网2~10小时的占35%,认为上网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为75%。库来惜·阿不都拉 在其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通过网络接收信息,接受教育,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流趋向健康进步。网络文化带给她们情趣与务实进取,成才与成功的愿望。可见,网络对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影响着她们的思想和行为。

4 引导女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1)思想政治工作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网络媒体中,女性的形象与传统形象有些差别,这影响了女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和意识,吕汉娜等 认为:被扭曲的女性形象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虚幻的“女性美”误导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影响女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影响女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弱化女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这类问题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行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网络及时就社会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发表具有一点倾向的言论,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最终帮助大学生回归现实。

(2)通过女性课程引导女大学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课堂教育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女大学生更为直接。因此,无论在女子高校还是非女子高校都应该引入女性课程,增强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唤起女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独立、自主和平等意识,使女大学生明白“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已不仅是相夫教子,而是需要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这都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3)引导女大学生回归现实。网络只是手段,人本身才是目的。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网上网下的界限。其实网络只是科技带给人们的一种工具,是人们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但恰恰是这个手段让人们迷失,网络行为失范。因此,引导女大学生回归现实,淡化网上网下的概念,引导女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心理依托,实现人际交往沟通等都是现实问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的成果,本文同时得到中华女子学院对该课题配套经费的资助。项目编号:09JBSZ3011

注释

① 胡爱华.216名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调适.中国校医,2007.10(5):527.

② 周林等.上海市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8.6:1353-1356.

③⑧余南宁.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调查及问题分析.黄山学院学报,2007.12:163.

④ 王成.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及集体意识培养研究.教师,2011(20):117.

⑤ 陆鹏娟等.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75.

⑥ 施少平等.大学生网络行为及网络成瘾调查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09.4(2):107.

⑦ 蒋乐进.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244.

⑨ 戴琴等.军医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52.

⑩ 肖祥.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研究.职业空间,2011(4):172.

雷英.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适.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9:136.

吴秋兰.试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47.

胡特.互联网信息特点浅析——以女大学生网络形象构建为例.新闻爱好者,2009.3:34.

杨春荣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多维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6(12):18.

库来惜·阿不都拉.网络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123.

吕汉娜等.论网络时代女大学生的羞耻观教育.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112.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网络越轨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55 — 03

“地球上每一个人将随时随地都可以同另一个人自由的进行联系。正是这个简单的事实,犹如工业革命把农业的中世纪改造成为过去的二百年工业文明一样,将使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1〕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了虚幻技术世界对未来人们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革命性影响。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继第一、二、三媒体之后的新兴第四媒体,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在网民学历结构方面,大专学历占10.1%,大学本科及以上占11.5%。另一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开阔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和扩大交往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日渐增多。比如,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浏览不健康网站以及网络抄袭和追捧甚至成为黑客等。内尔.巴雷特在《数字化犯罪》中指出:“开始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游乐园的因特网,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成长过程,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政治化的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它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主义分子的避风港”。〔2〕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健康成长进步和全社会文明健康网络环境的营造。因此,本论文期待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本质认识,重新解读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网络越轨的传统防控机制,提出社会工作对于大学生网络越轨预防和矫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应对模式。当前,本论文认为社会工作介入到大学生网络越轨预控与矫治中,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保障大学生人格建立和成长问题上的重要功能,促使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一、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边界:“本质与存在方式”

现实的社会为了正常地运行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使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规范内行动。在这里,“轨”是维护社会运行以及能否得到社会群体默认、接受或认可的潜在或现实规则、规范。但是,也有一些人时常越过“轨”这个樊篱,出现违反现存的社会规范现象,社会学通常把这类现象称为社会越轨,亦称离轨行为、偏离行为。那么如何来界定越轨?目前大体基于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的“社会创构说”和美国学者伊恩.罗伯逊的“规范违反说”提出。〔3〕当然,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道格拉斯曾说,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工作,这也许是因为越轨恰恰是在全部社会生活中让人最为熟悉、又最为陌生的现象或行为。尽管如此,但是他们也有某种共同的倾向,即基本上都倾向于把越轨看成是偏离某个重要的社会规范而遭受非难并引起人们试图对其进行控制的行为。

网络越轨行为实质上是发生在网络世界的现实越轨行为,它所存在的网络世界仍然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它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隐匿性;二是危害性;三是智能性。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默顿在对网络社会问题进行分类时其表现状态与人的社会行为的角度,将网络社会问题分为越轨行为性的网络问题和社会解组性的网络问题两大类。相对而言,网络越轨违反的准则或价值判断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准则或价值标准,只是越轨发生的领域和具体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现实世界的越轨行为有所不同。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发生的或以网络为基础而产生的违反高校大学生群体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按网络越轨引发后果的危害和严重性划分,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1)重度网络越轨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一定损失或危害的网络犯罪行为。包括违法行为和违警行为,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欺诈、诈骗行为;窃取他人商业秘密;非法侵入、攻击或破坏他人信息系统;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制造社会混乱或诽谤他人等等;(2)中度网络越轨行为是指违反道德规范行为。包括网络语言粗俗、不文明;抄袭与剽窃他人论文和成果;未经允许接近他人文件等等;(3)轻度网络越轨行为是指标新立异、不随俗或迷失自我等偏离行为。包括网恋、网婚;网络成瘾、网络沉溺等等。

二、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传统防控模式的重新审视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产生既有网络规范缺位与监督乏力、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行为主体自身素质缺陷的原因。实践中,对于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传统防控,更多地是基于“问题导向”建构防控模式,实质是通过对外因和内因的视角从“治标”、“治本”层面进行考察。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传统防控模式分为外在控制和內源发展。

(一)外在控制

1.法律控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空间的存在客观上需要有效的法律制衡。从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来看,网络虚拟空间的物质特征使得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具有隐蔽性、智能型、技术性、危害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因此,针对日趋复杂的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法律控制层面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调整、制定和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事实上,为了增强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法律威慑力,我国在应对大学生网络越轨狂潮时,首先就是针对网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地完善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来控制和约束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

2.技术控制

网络内涵高科技,是信息化时代最具观赏性的事物。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和滥用。例如,大学生通过熟悉掌握网络程序,制造传播网络病毒,非法侵入他人电脑。因此,净化网络使用环境,既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也需要先进网络技术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技术控制主要围绕入网和入网后的行为两个层面,以及网络设备、网络数据、网络场所三个环节着手。例如,加大防火墙和防毒技术的研发,利用防火墙的隔离作用及信息的加密功能控制和预防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对个人信息安个的侵害。

3.教育控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的主体特征和心理结构决定了其在实施网络越轨行为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是非不分、对错模糊、价值观错位等等问题。因此,高校的传统做法是,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控制与预防,建构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防控预警机制,培养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上,从容而对网络世界的诱惑和挑战,自信健康地实施自己的网络行为。例如,高校组织的各类以网络越轨为主题的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宣讲网络越轨的危害性。

(二)內源发展

外在控制更多地带有强制性,而內源发展则指向道德控制。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常规防控模式除了强调法律、技术和教育之外,还注重网络道德的嵌入。网络是虚拟空间,但网络世界如同现实社会,需要有一整套网络道德规范来加强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调整。因此,基于自我控制的道德强化,强化大学生主体性的道理观,增加网络伦理、网络礼仪、网络健康、网络人格等方面的普及是当前普遍的形式。例如在网络条件下,针对大学生由于缺少监督或自尊自重意识单薄引发的“慎独”的情况,加强主体性德育,建立道德自觉性意识,促进大学生融入网络社会,控制好自己行为,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工作,避免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工作介入预防与矫治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价值意义

大学生网络越轨问题不单纯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目前在大学生网络越轨预防和矫治过程中,仅停留在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矫正而没有深入到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传统方法已不再适合,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更加适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也可以弥补大学生网络越轨预防和矫治方法的缺乏。

(一)专业价值理念的优越性

社会工作它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相对于医学关注在人类生理运作,目的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量,及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的一种专业活动,以预防或舒缓社会问题。确切的说,它视受助者为积极能动的主体,而不只是被动消极的客体;它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运用专业的方法使受助者发挥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这种助人自助的专业特征可概括为: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社会工作的本质以及服务的理念与大学生网络越轨的预防和矫治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从专业理念上看,无论是大学生网络越轨预防和矫治还是社会工作,都把关注人的意义放在第一位。社会工作就是一门把人始终放在首位的职业,它所遵从的人本主义以及助人的工作职业理念都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始终把案主放在第一位。从理念上看,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在大学生网络越轨防控中的切入,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二)专业工作方法的适应性

从我国目前大学生网络越轨预防和矫治状况来看,传统的外在控制和内源发展模式都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源于这些工作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往往不是把大学生放在第一位,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改正,在特定场所(比如学校、家庭)接受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简单的矫正,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专业的工作机构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由于专业方法和措施的缺乏,使得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网络越轨预防和矫治成效甚微,而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恰能满足这一要求。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问题,运用社会工作的工作原则、方法和技术对大学生的网络越轨行为进行预防与矫治,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的功能,促使大学生不断自我发展与完善。在这里,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有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直接服务可细分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间接服务的层面较广,包括社会工作行政、项目管理等。通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对大学生网络越轨问题的介入,既有利于解决案主的现实问题,同时增强案主的自身能力,又能使其获得健康的外部环境。概言之,社会工作对大学生网络越轨问题的介入是一种有效而且可行的方法。

四、策略与路径: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由于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原则,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直接目标,注定社会工作具有对大学生网络越轨问题介入的可能性。社会工作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介入,不是单纯地注重治疗问题,而是强调治疗和发展并重,以大学生为中心,注重大学生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挖掘其潜能,协助其共同解决问题,以增强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即由“他助”到“自助”,再到“自我实现”。

(一)基本策略:优势视角的理论

Dennis Saleebey首先提出了“优势视角”这一理念。“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着重于挖掘案主自身的优点,帮助案主认识其优势,从而达到解决案主外在或潜在的问题。在以优势为本的实践中,目标是动员个人、家庭、社区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以优势为本的助人过程中坚持六项原则:第一,助人过程的首要关注点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而非其诊断、缺陷、症状和缺点;第二,助人关系应该是合作的、相互的和伙伴性的关系——一种与他人一起共事的权力,而非一个人凌驾于另外一个之上的权力;第三,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责;第四,所有的人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动力;第五,以优势为本、以案主为中心的方法鼓励助人活动应置于社区内的自然场景之中;第六,整个社区对服务参与者而言应被视为蕴藏着无限潜在资源的绿洲。〔4〕

(二)路径选择: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网络越轨问题的主要模式

1.个案工作模式。个案工作强调个别化、接纳、承认、理解关怀、非评判、案主参与及自决以及保密性原则,目的是协助服务对象直接面对并解决问题,走出困境,从而增强自身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越轨的个案分析,在初步了解案主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对其进行个案辅导,可以采取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学习辅导、提供人际交往辅导、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积极调动各种可利用资源等途径。当然,在个案工作中,专业社会工作者要以能力为导向积极发现并承认案主的能力与才干,并将这种正面的评价在与案主的互动中正面反馈出来,从而使案主形成较好的自我认同。同时,同理同感,以真正分享案主的经验与感受。最重要的是,在实务过程中,个案工作者针对大学生网络越轨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遵循结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等流程,采取有针对性方法和服务措施。

2.小组工作模式。小组工作的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解决问题及促进能力建设。合理的小组活动能帮助大学生网络越轨者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而且小组工作能提高大学生网络越轨者的自身素质,培养他们应对各种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同时,小组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网络越轨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小组工作中,可以利用同质性小组和异质性小组相结合来干预大学生网络越轨,这样能够让组员因为境遇的相同,许多事情都感同身受,彼此认同,更好的快速的融于到小组中。在小组案例中,在同质性小组中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协助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并通过异质性小组的正向引导帮助组员去发现周围潜在的优势和资源并加以利用,最终达到大学生健康向上,积极生活的目标。

3.社区工作模式。社区工作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通过社区工作,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社区为平台的大学生网络越轨预防和矫治体系。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主要是要加强社区的教育功能,可以通过在社区开展活动,降低家长与大学生网络越轨者的抵触情绪,也可以令其更好的参与到其中。专业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社区工作的有效载体,如社区绿色网吧、社区书屋、社区文艺剧社等,监督大学生网络越轨者的行为,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促进大学生网络越轨者的行为转化,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萧琛.全球网络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 杨擎宇.网络越轨行为与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3〕 伊恩.罗伯逊.西方现代社会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问卷编制 网络使用偏好 信效度检验

网络使用偏好是个体对网络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偏好,表现为使用某种网络服务的时间较长,频率较高。虽然前人已经编制了不少网络使用偏好的问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个体对网络的使用偏好可能会有差异,因此笔者决定编制一份适合当前和本地情况的网络使用偏好问卷。

1.预测问卷的编制及结构的确定

1.1预测问卷的产生

通过文献综述,结合其他专家的研究,初步确定网络使用偏好的定义。以“你喜欢在网上做什么事情?平时在网上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等问题选取高校大学生共50名进行访谈和150名大学生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初步确定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包括四大部分:网络交易类、工作学习类、游戏类和休闲娱乐类。根据访谈结果,参考以往学者的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初步编制了4个维度39道题目的预测问卷。预测问卷由心理学专业老师、学生及另外专业学生进行评定。

以27道题目为主,加上基本人口学变量,编制了初步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问卷。题目随机排列,尽量避免同一因素的题目聚到一起。每道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分别是“1=从不,2=较少,3=有时,4=经常,5=总是”,考查被试使用每个网络服务项目的频率。

以武汉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施测。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分,有效率达到97.7%。使用SPSS11.5和LISREL8.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半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1.2项目分析

对391份数据的前一半,即195份进行补漏之后,计算各题目的鉴别力。首先把被试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将得分最高的前27%被试和得分最低的后27%的被试分别定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各题目上的得分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所有题目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27道题目的鉴别力都很高。

1.3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鉴别力分析的基础上,对27道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系数检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KMO系数为0.821,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也非常显著(p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抽取因素。因素抽取的标准是特征根大于1和碎石图坡度明显变缓。结果抽取出4个因子,共18道题目,解释总变异量的51.680%。各因素的贡献率为:因子一15.397%,因子二13.588%,因子三12.622%,因子四10.073%。根据各因子包含的内容,将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工作学习类(6个题),休闲娱乐类(5个题),交易类(4个题)和游戏类(3个题)。

2.问卷结构的验证和信效度研究

2.1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探索性分析结果,用另一半数据验证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用SPSS11.5和LISREL8.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验证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的结构,检验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正式问卷的信效度。

2.2信度和效度分析

2.2.1信度分析

主要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分析发现,整个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24,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2~0.73之间;整个问卷的分半信度(Split.-halfreliability)系数为0.6799,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60~0.75之间,说明本问卷的信度较好。

2.2.2效度分析

网络使用偏好问卷的编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参考其他专家的相关问卷提出设想;其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得到理论结构和初测题目;然后将这些初测题目交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评定,以上几项措施保证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在0.1~0.5之间,符合Tuker理论的0.1~0.6的范围,并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以上各项指标表明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结语

本文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林.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政学;大学生;网瘾矫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253-04

李超民(1982-),男,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湖南长沙 410012);李礼(1982-),女,湖南省委党校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湖南长沙 41000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现状和防治研究”(项目编号:09JDSZl010)和2011年中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以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吸引着大量网民广泛参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在中国网民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为22.3%,位居职业分布的榜首。大学生已成为了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然而,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十分明显,在给大学生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害,其中大学生网瘾就是典型问题。对此,大多数学者通常是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而从思政学角度去探究网瘾问题仍未涉及。因此,本文用思政学基本理论系统考察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瘾矫治的方法策略。

一、大学生网瘾成因的思政学理论解释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决定于外界环境,或决定于主观条件。大学生网瘾行为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因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维度审视大学生网瘾问题,必须探索网络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状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及载体等要素与网瘾形成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主体原因:多元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因此,只要实施了教育行为的人或群体,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教育主体。因而,教育主体多元且多变,通常充当教育主体的有教师、家庭、社会组织。教育主体在实施各项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这种教育效果的产生能力称之为教育力。

大学生网瘾问题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欠缺的具体表现,这与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教育合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网瘾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管理相对缺失,导致多元的教育管理主体被割裂,并未形成高效的教育管理主体体系,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和教育合力。一是许多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教。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已成年,应该自己管自己或由高校来负责,作为家长只需要满足孩子的日常物质需求即可,于是淡化和弱化了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家长支付的高额生活费用的一部分被大学生用作上网开支,加速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进程。二是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学生人数骤增,带来了许多条件限制和管理漏洞,尤其是对网络使用的教育管理。大学生平时在校时间长,网瘾一般发生在学习过程中。但是,学校管理人员很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学校家庭联络机制。因而,高校掌握的大学生网瘾的第一手资料,难以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家长的反馈信息学校也无法收集。三是社会舆论教育无法与学校及家庭的教育相结合,缺乏长效作用机制。因此,全面优化各种教育建设资源,有效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联合,形成同向、同步、同质的教育合力,是矫治大学生网瘾的关键工作。

(二)教育客体原因:大学生慎独修养缺失

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其自身素养是抵制网瘾诱惑的核心要素,其中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慎独修养。“慎独”出自《礼记·中庸》:“事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修养是指个人在是否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够保持高尚的觉悟,严格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做到隐微之处的谨慎。大学生如果缺失慎独修养,其行为往往会出现多面性,郎平时表现非常优秀,一旦个人单独处事则显现本性。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方面缺乏慎独修养的主要表现为:单独上网时,经常超时超量,难以自控,如同一种惯性力量支配自己。因此,慎独修养缺失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劣行惯性因素。

慎独修养说到底就是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规范之内。大学生作为思想独立的成年人,分析判断能力强,道德认识水平趋于成熟。然而,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盛行,从教育客体方面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因为个人在道德选择上偏移了原本“善”的方向,从而产生了网络失范行为;另一方面,网络世界本身的特性与传统社会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他律道德”,自然减弱了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制约。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上行为的匿名性,导致他律道德难以形成,无法为网络道德自律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教育介体原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Students' Network Mor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OU Jinli

(Guangdong Jiangmen Yihua Voc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networks, while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changed the way people liv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society "reserve army", the use of the network computer, for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to facilitate. But in real lif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dverse network, while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of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is paper for th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tudy this question, do the following brief discuss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问题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1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在操作互联网的过程中,大学生上网的行为活动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自觉性与道德责任感。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由此直接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责任削弱以及自我意识泛滥,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针对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大学生会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明知是不良信息网页,还是会进行浏览、下载,甚至传播不当的互联网信息,导致他人计算机中病毒。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行为语言都有失文明、规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1.2 疏离现实生活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甚至一些学生将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相混淆。基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大学生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缺乏严重的心理情感。网聊、网络游戏都是大学生发泄内心不满的平台,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将现实世界与网络直接相提并论。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经常向网络寻求安慰,直接造成大学生无法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

1.3 违法犯罪行为严重

网络游戏中充满了暴力与血腥,一些沉浸网络的大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时,习惯将网络中虚拟的东西带到现实世界中。据相关数据现实,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网络犯罪占整个大学生犯罪率的34%,由此可见,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不仅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使其积极的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2 大学生网络行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据相关部门调查,多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会选择使用网络,而网络也成为大学生学习中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若能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且网络道德严重失范,在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做以下分析:

2.1 丰富校园生活

在大学校园中,校园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酝酿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校园文化。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这一现象,丰富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校园活动中的乐趣,将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在丰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丰富校园生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开展一些网络比赛,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网络的优势。其次,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其加深网络认识。最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演讲比赛来提高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通过丰富校园生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行为。

2.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在网络时代,只有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和浓郁时代气息的知识,才能激起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力度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在教学理论上,教师要充分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高校网站上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党的方针政策,以便学生能第一时间了解网络的发展形势,形成正确的网络认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育的人性化,灌输与交流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情感沟通等方法淡化说教成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进步。

2.3 开展网络道德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主体网络道德水平

在大学生入学初期,高校应积极的开展网络道德课堂教育,结合新入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其完善的网络课堂教育制度,使大学生在认识到网络优势的同时,还能加深对网络的了解。与此同时,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还应优化网络德育教育传播模式,将《全国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制成手册发放到学生手中,在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同时,还应在互联网操作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4 开展网络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认识

大学生在操作网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认识力与控制力,在上网的过程中会触犯法律、违背道德规范,在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同时,还对大学生的人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结合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适时的开展专家教授讲座,引导学生对网络进行思考,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看待网络,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教育学生理智控制上网的时间,提高对网上不良刺激的免疫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好不要上网去寻求安慰,应求助于心理医生,发现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一定要尽快予以帮助解决。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的普及,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还能使大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为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由此就需要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操作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超.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孙金瑞.浅谈网络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2).

[4] 曹晨雪.谈网络化思想道德教育[J].青少年研究,2004(2).

[5] 惠保德.网络时代高校恩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9篇

>> 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调查与研究 学校社会工作在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中的应用 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基于教育公平:“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构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西部城市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分析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贫困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贵州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现状调查 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自尊及社会支持间的关系 社会支持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 基于群体心理学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 大学生求职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阅读日期:2016年1月20日).

②王春娜.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的社工实务介入――以郑州市蓝手杖家庭俱乐部为例[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③贫二代大学生失业率高(图),网易新闻,(阅读日期:2016年1月20日).

④刘敏,崔彩贤.社会工作介入进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适应[D].学理论,2014(9).

[参考文献]

[1]李霞.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刘华.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及其认定标准研究[J].知识经济,2008(12).

[3]陆士桢,王h.青少年社会工作(第2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p289-293.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网络成瘾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也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普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网络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网络成瘾”便是其中之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青少年是主要的网络成瘾群体,而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更是突出。大学生是目前使用互联网最大的群体,《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约占23.3%。由于其自身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因而同时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人群。因而,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的探析,帮助其解决现实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进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就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了解网络成瘾状况并探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压力等与网络成瘾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层次地揭示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而探索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

2、研究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不同性别、专业(理、文)、生源地(城镇、乡村)的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本科)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共计800份,回收问卷778份,回收率为97.3%,有效回收率为92.5%,其中男生376名,女生344名;理科生411名,文科生309名;大一191名,大二183名,大三185名,大四161名;城镇生436名,乡村生284名。

2.2 工具

(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这里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即背景资料和上网基本情况。1)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大学生所在学校、学号、专业、性别、年龄、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情况(收入、是否离婚和父母职业等)。2)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包括网龄、对互联网内容的偏好、上网频度和上网的地点。网龄是指大学生第一次上网距问卷调查时的时间长度。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偏好内容是根据之前对大学生的访问和问卷调查,找出他们经常浏览的互联网内容,然后尽可能多地列出大学生上网的所有内容,并归类处理,最终列出的14项内容。上网频度包括平均每周的上网次数和时间。上网的地点这个项目主要是想考查大学生平时上网的主要地点,以使今后相应的辅导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

(2)网络成瘾测验;美国皮兹堡大学Kinberly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包括20题,是一个5级自陈问卷,总分20~100分,20~49分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总分在50~79分为轻度成瘾者(Possibleinternet addicts,PIA),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80分及以上为重成瘾者(Internet addicts,IA)。Laura Widyanto等的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国内经过翻译和修订后采用此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时,取得的Cronb ach’s alpha一致性系数为0.88,间隔4周后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813,也说明了本测验有较好的信度。

(3)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含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评定。测得的是一个人某段时间里(通常是一周)的症状水平。该量表得到受试者在10个方面的因子:驱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

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群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在临床上常常作为诊断的参考,也可以用作初级的筛查工具。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有效回收的720份问卷显示,辽宁省大学生截至2011年6月,个人电脑所有率为93.8%,其中534名城市大学生中97.3%拥有个人电脑,186名农村大学生中83.8%拥有个人电脑;在上网时间上,平均每人上网2.8小时/天,其中男生平均上网3.2小时/天,女生平均上网2.4小时/天;在上网内容分配上,娱乐占62.1%,生活占27.0%,学习10.9%;在上网具体内容上,大学生接触率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网络通讯(包括聊天、Email等)(689人,95.7%)、各类信息查询(657人,91.2%)、多媒体娱乐(631人,87.6%)、其他(除对媒体外)网上娱乐(529人,73.5)、电子商务(492人,68.4%);在上网内容的获取途径上,72.9%的大学生来自于同辈友伴之间相互影响,16.5%的大学生受社会舆论或流行的导向影响,只有10.6%的大学生是通过家长、教师等权威人士的建议来选择。

3.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相关差异检验

(1)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根据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测量结果,把720名大学生分成网络成瘾组(得分≥50分)和非网络成瘾组(得分

(2)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的差异检验;把被试分别按性别、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进行分组,运用χ2检验,考察不同类型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1)。

表3-1 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检验结果(N=720)

**表示p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上,网络成瘾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3)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差异检验;对不同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不同年级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考察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情况,检验结果如下(见表3-2;表3-3)。

表3-2 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表示p

表3-3 不同年级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组中,男生的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程度;不同专业、年级和城乡成瘾大学生之间的成瘾程度无显著差异。

3.3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

对成瘾组和非成瘾组的症状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而判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是否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如下(见表3-4):

表3-4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N=720)

**表示p

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在各症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当今网络的发达促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理论上,正确的使用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加眼界,拓展知识面。但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上网的时间过多,娱乐类的内容远远多于学习类的内容。在对上网内容获取途径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上网内容是受到同辈友伴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对网络的深入了解,很多大学生上网只会聊天或玩游戏,不懂得开发更有益的网络资源。因此,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或知识讲座,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库,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大讲堂。

4.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

辽宁省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18.2%,高于以往各次调查研究结果,这种情况说明,随着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甚至成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调查发现:近几年,高校在对学生做退学警告、留校察看、退学等学籍的处分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1/3的学生因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有8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而被退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6.4%,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及难以自控地使用网络,耽误了学业,变得孤僻,不能较好的适应社会。那么,如何避免大学生网络成瘾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发生,我们应该注重寻求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源,如通过差异检验发现,男生的网络成瘾情况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男生可能更倾向于压抑负面情绪,转而在网络中寻求宣泄途径。但是,大型网络游戏和一些非法等性别倾向性明显的网络资讯也可能是促使较多男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所以除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的机会之外,社会各界对网络环境的维护也是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人群的重要途径。

4.3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在各项心理不健康因子上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更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全人格,掌握生存技能的重要阶段,处于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的过渡阶段,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蹉跎了这最宝贵的时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错失了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这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有必要就此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找到行之有效的帮助网络成瘾大学生克服网瘾的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充实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1):49~51.

[2]庞海波,吴一智,曾永峰,彭姝丽,陈受隆.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10,33(1):210-212.

[3]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209~211.

[4]陈军.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医科大学,2008.

上一篇:管理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