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

时间:2023-02-24 15:47:47

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1篇

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发展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只有实现社会化,个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才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掘和发挥其潜力和积极性;对于社会而言,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不断融入并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在促进了人的发展同时也将促进社会结构的完善与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完善。社会化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成长过程,在自然人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人这社会化过程中,要使其掌握生活技能,培养其社会角色,并使其在社会中能承担社会责任、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他们主力军的作用,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学生社会化是他们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和标志。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和我国的教育改革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和开放化趋势,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据教育部社政司2000年3一4月份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并支持党和政府的力-针、政策,理性地看待国家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如价值观念的扭曲,价值主

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庸俗化;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增多,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2];违法犯罪日趋严重,并且有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的趋势;品格修养存在缺陷,对别人缺少爱心和宽容心,任性,动手能力差;心理沟通存在障碍等等。

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这些不良因素,原因是多力一面的,表现在:社会环境的不尽人意,如腐败滋生,物欲横流,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教育模式的局限,如教育环境的封闭,教育理念落后,社会教育的缺失,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教育的内容、力一法等陈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与社会的脱节,使学生对社会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缺乏面向社会的眼光和投身社会的热情;而大学教育中对社会实践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忽视的情况,如思想上不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不当,社会实践仅仅局限在暑期下乡活动和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等范围,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不到位,甚至流为形式等等,而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实践的漠视必然会使其社会化程度受到阻碍。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认同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前提。“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人不能脱离行动、脱离实践而从外界直接获得知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逐步从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尤其如此。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存在对当今社会认识不正确或片面的问题,进而造成对现存社会不满或认同感不强,除了社会自身的复杂性和社会中存在不良现象外,学生自身所处环境—大学校园的相对封闭性、学生生活的相对单纯性是最重要的原因。学校环境和生活的封闭和单纯,一力一面有利于大学生避免外界干扰而安心学习,避免精神污染,培养高尚德性,但另一力一面,也会造成大学生们由于封闭造成对社会缺乏正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的认同感不强。因此,通过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大社会,从而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认同,进而投身社会、服务人民。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

校园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小社会,但大学校园与社会仍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校园走向社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必要的社会化准备作为过渡的前提条件。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适应社会,不少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平平庸庸,甚至有些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成为人民的对立者,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反映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学生缺乏从学生向社会人转换的必要准备。因此,要使学生能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强化社会实践,按照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庆典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中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的要求,实现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走实践成才道路。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在校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在校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必要的进入社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打下必要而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

作为社会人,一力一面具有要求他人、集团、社会尊重其尊严、人格和个人自由、生存生活的权利,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力一面,也要求其通过自身劳动创造出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来满足自身和他人、集团、社会的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大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而且应采取措施以使大学生们力所能及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和人民,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力一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正确处理好受教育与做贡献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技能,也让学生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技术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三、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

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提高社会实践效果的思想前提,加强社会实践,首先要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力一针政策的体现。正如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5]因此,全社会特别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领导、经费落实等力一面予以强有力的保证。

(二)拓展和深化社会实践的范围和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力一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社会现实,参与具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学生技能、品格的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突破原来简单地将实践理解为参观、实

习和暑期三下乡的狭隘范围,努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主要包括:暑期三下乡,学生的课程实习、实践,社会调查与考察,生产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一不仅如此,在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范围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不仅仅是调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

(三)精心策划,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

造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实践环节的缺少,也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佳密切相关。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是提高实践效果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关键。

首先,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机构,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设立实施机构,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其次,要确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设计原则,依据适合青年成长规律,按照受教育与长才干相统一,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以及人才、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精心设计好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力一式等力一面做好规划,使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预见性。

再次,要认真准备,做好社会实践前的宣传准备、物质准备,为社会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周密部署、扎实作,姻织室旅奸室践活动,提高社食室践活动的室扮性。

最后,还要建立社会实践评估体系。依据评价体系,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不断提升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

(四)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社会化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

为了找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总结出一整套适合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知行合一的优秀接班人,从2010年开始,重庆市各高校在市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了“六个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六个一”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种树,带薪实习,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开展学军撰写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下面我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性分析

从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面向社会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跳出原有模式,放开眼界,面向社会,拓宽渠道,建立全方位的、开放式的、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而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紧紧围绕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来开展,这是人才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这是由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的;(二)这是由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改革的主旨决定的;(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认识规律;(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市情民情,增强与工农大众的感情,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重庆市委、市政府要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自开展以来,我们采取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调查了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各高校都在将自身传统的社会实践开展内容和形式与这次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支持下的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模式,以及思考理论层面的提升。现将已运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概括如下:(一)逐层递进,社会实践目标系统化;(二)创新模式,社会实践活动多样化。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分析

目前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具体问题研究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的内涵;社会实践理论探究;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高校与社会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协调;在社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落实、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实践经费的筹措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社会实践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素质上有何显著作用,特别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它的贡献表现何在,能否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有效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其效果如何评估;社会应如何配合,有关方面应做哪些工作;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切实有效地深化理论学习;如何丰富和完善社会实践的形式;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实践场所和基地,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过程中;如何长远地解决社会实践的经费来源和其他必要的物质条件等等。

(二)一些关系处理不够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认真把握和处理好一些关系。比方说,社会对大学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关系。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面向社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面临着社会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问题。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任何因为社会消极面的存在而轻视社会实践、放弃社会实践的态度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当然,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应当准确预测和认真防范。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分析

经调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体保持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学生参与热情较高,自信心较强。一是大学生渴望参与社会实践,热情参与度很高;二是普遍相信自己能胜任社会实践工作。他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洞察能力,还学会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寻求方法的本领,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许多大学生深有体会地说:“书本得来终觉浅,社会实践出真知”。

(二)学生认同社会实践的价值,肯定社会实践的意义。绝大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社会实践的价值所在,认同社会实践对社会、高校和学生的价值,肯定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平台,既能得到锻炼又能积累经验,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在开展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在知识结构上主要得到了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获取了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经验,加深了对国情、乡情的了解。二是在实际运用中消化了已学的知识,加强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普遍倾向与专业相结合。绝大多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都有明确的目的,或为体验生活,或为检验知识,或为服务社会,或为提高竞争能力;并且普遍倾向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增强实践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他们认为,社会实践要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就要尽量紧扣专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切实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这次重庆开展的“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环节的培训,是学与思,知与行的有机结合,是重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是培养社会主义又红又专接班人的重要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2]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渝发[2010]27号文件《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

[4]《2010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重庆商务职业学院,2010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是大学课堂德育的必要补充,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这已为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并被各高校普遍接受。但是,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的深入发展,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其德育实效,不断探索提高其德育实效的途径。

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已在各高校的推动下,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还有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和德育实效认识不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和德育实效重视不够,致使社会实践中的德育缺乏正确的指导,德育实效也不能得到充分显现,出现了活动形式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欠佳的尴尬局面。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的重要地位

从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来看,德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教育,是培养思想行为的养成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大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体验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实现品德的外化。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实践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把它看成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充分突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早在1994年,在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就提出,学校德育要加强实践环节,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军政训练、勤工俭学等活动,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在2001年国家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强调,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为落实中央16号文精神,2005年5月,国家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根本途径,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德育的根本要求,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德育的根本举措。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作用的重视和人们对实践育人认识的加深,国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研究中,学者们都清楚认识到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德育研究者都认同一个观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戴锐教授认为:“社会实践既是德育的途径,也是多种经由实践的德育方法的集合体,是政治与道德知识的检验场和强化途径,是德育所传导的积极精神的载体,是德育对象形成道德体验和适应社会角色的方式。”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实效

1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实效的界定

在当前的德育理论界,普遍认为德育的实效实质上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它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概括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实效,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校、社会、大学生个体三方的合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主要途径,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道德调适为主要目标,用有限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对大学生开展德育的最佳效果和最大效益。它通常表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预期目标的达到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情况,以及大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程度和学生达到社会实际要求的程度。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实效的考查可以是多角度的,它可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进行考查。但是,最能体现社会实践中德育价值的应该是从学生层面去考查德育实效。社会实践中的德育作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校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及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里使学生逐步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能在实践中通过角色的真实性体验深化角色认知,强化角色意识,正视期望角色与实践角色之间的角色差距,从而摆脱角色的边缘性,并通过角色调适,最终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实现角色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2当前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实效的原因

(1)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实效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常说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虽然不能说这句话是正确的,但这也说明德育在现实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地位也是如此。很多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始阶段都高喊德育口号,把社会实践的德育目的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实践过程中则忙于“自身业务”,忘却了德育的存在,对德育的实效更是置之惘然。

社会实践中这种德育地位虚化的现象,实际上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认为德育是门面,智育才是生命线,抓智育见实效快,抓德育投入多,产出少。有些学校领导口头上重视社会实践的德育,实际上却是为了应付各级各类的检查,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就没有把德育放在真正重要的位置。有些学校领导虽然看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开展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和如何使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取得实效等问题不作深入的探究,只做些表面工作,结果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各项措施得不到落实,德育的各种问题得不到解决,德育的实效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社会实践中德育的资源合力尚未形成社会实践的德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它的完成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在社会实践的德育中,起决定作用的两股力量是环境和人的力量,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单位环境、学校环境,而人的力量主要包括社会公众的力量、社会实践单位指导人员的力量、学校指导教师的力量、学生自身的力量。社会实践的德育只有在这些环境与人的互动与通力合作下才能得到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但是,目前社会实践领域中环境和人的力量尚未形成德育合力,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就环境因素而言,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单位环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它们中的以假乱真、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现象对社会实践的德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负效应,不利于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健康发展。从人力因素来看,各股力量对社会实践的德育重视程度也不同,态度不一,他们的现状是:学生有德育实践要求,但对实践目标和内容理解不清;教师对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未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德育时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单位指导人员关注的只是大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引导;社会公众只注重自身利益的追求,对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漠不关心。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实效。

(3)社会实践中德育主体的积极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德育不是一个被动的育人行为,而是学生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个体内在地把各种德性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并通过德育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社会实践中德育的本体价值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德育与个人成才是内在统一的,其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解放人。

但是,目前高校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追求功利化,把学生作为手段而不是作为目的,忘记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很多高校在设计社会实践的德育时,在指导思想上忽视德育中的人本思想,在德育内容设计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没有突出学生的发展,没有挖掘学生的潜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德育操作中,没有尊重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没有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德育评价中也不能全面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发展。这种在社会实践的德育中忽视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做法,往往是使社会实践中的德育难于收到预期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实践的德育深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但由于自身还处于成长阶段,其知识和能力都还有待提高,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对事物的辨别力和价值的选择往往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不良思想和不正之风的冲击。在现实生活中,萎靡的东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面前,如“金钱比精神更重要”、“人生如梦”、“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等,使得大学生在顾全自身价值体系时失去了社会价值准则的参照和指导,处于迷茫、徘徊和不知所措的境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出现了很大变化,种种不正确的心态和认识也就随之产生,通常表现为悖离传统道德规范,蔑视现存社会秩序,表现出道德沦丧、追求享受、缺乏法制观念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实践的德育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几点思考

目前,国内教育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的重要性认识是一致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研究也有不断深化的趋势。但是,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仅仅看到其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实效问题,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德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真正体现社会实践的德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尤显重要。

1整合德育力量

德育人员是德育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们是德育过程的组织和监控者,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指引者和道德理性的培养者,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同样,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也在人。为此,能否在实践中很好地发挥各德育力量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各种力量是由思想素养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阅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等多结构多层次的人组成的。因此,在整合社会实践的德育力量时,必须要做到各取其长,互补其短,目标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力量上聚分适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从而形成优化的教育合力,达到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各自方向不一、目标不同、互不联系,分散教育力量,不仅影响了各自优势的发挥,甚至出现相互抵消、互相冲淡的负效应,最终导致教育的失效。

同时,在德育力量的整合中,我们还要着力提高社会实践德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较高、较全面的德育能力结构,包括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另外,在确保德育人员高素质的基础上,整合德育力量还需要在人员的管理上做足文章。对待德育人员,一方面要确保他们的正当利益和有合理的待遇,另一方面要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职责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保证德育人员的相对稳定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社会实践的德育中去。

2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

马克思曾经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要创造各种相互作用的道德情境条件,使德育主体真正地主动地参与道德教育过程,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训练和实践。这对面临个体社会化的大学生们来说,可以培养他们协调和解决不可预测的道德矛盾冲突的能力,不至于因环境和地位的变化而不知所措。为此,实践中,要充分重视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将德育环境的优化建设作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学校要通过校内德育文化建设、学生团体德育氛围营造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清理不良文化影响,努力培育良好的校园德育文化。在实践中,学校可依靠德育指导教师和学生两股力量,共同完成德育环境的构建。其中,德育指导教师是关键,他们通过在具体实践中指导学生确立德育目标,选择德育内容,抵制不良习俗,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带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团体的良好德育氛围。

其次,企事业单位与社区要主动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企事业单位、社区有良好的环境优化意识是确保实践德育取得高效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社区要积极发挥现有环境的德育功能,以企事业单位、社区良好的整体风貌和团体文化、员工个人素质、人际关系和谐等提升大学生对本单位文化的认同,从而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并最终促使其转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不断创设新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如业务培训、礼仪培训等。

再次,社会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大德育环境。有人说”校内十年功,抵不过校外三分钟”。这种说法虽有些偏激和夸张,但却说明了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年学生危害的严重性。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无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为此,在社会这个德育大课堂中,社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职能,承担起对青年学生的教育责任。政府和执法部门要在规范社会秩序中有所作为,要将社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黄、赌、毒流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价值观扭曲,等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点,为青年学生营造一个诚信与效益、道德与价值、付出与所得一致的公正的生存环境。

3健全和完善考评环节

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考评研究较少,这也使得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考评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在现有的社会实践德育实效考评中,往往存在考评任务不明确,考评标准不科学,考评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等弊病,使社会实践中德育实效考评流于形式。结果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领导不重视,教师敷衍了事,学生缺乏积极性,社会实践的德育有计划无结果,有目标无成效。在此,笔者认为,建立和健全社会实践的德育考评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确立社会实践中德育的考评原则。要在考评中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按照学生的本来面目对学生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要坚持整体性评价与个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将团队的评价和个体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将对德育指导教师和实践单位德育指导人的考评列入考评范围;坚持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片面地追求定性的评价,而应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把客观的统计方法和各种主观描述性的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其次,精心设计社会实践中德育的考评指标。社会实践的德育考评指标是社会实践中德育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和操作化,它是考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没有考评指标,考评工作将无从下手,更谈不上考评的实效,考评的鉴定、评判、诊断、导向、激励、修正和规范等功能也就发挥不出来。为此,研究社会实践的德育考评要从建立考评指标开始。一方面,要求考评指标必须充分反映德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相一致,反映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目标,真正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根本途径之一。另一方面,要体现考评指标的差异性,要依据不同年级的社会实践、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担当的不同角色,将社会实践的德育考评指标分等细化,体现社会实践德育考核指标的差异性。

再次,采用科学的考评方式。在对社会实践中德育的考评,我们要充分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和层级性。在考评中我们既要结合实际对校、系、班的不同层级组织的社会实践进行德育考评,也要从学生自评、实践单位德育指导人评价、学校德育指导教师评价三个层面进行。同时,在考评中,要注意成果与过程考评的结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各有侧重的考评方式,应将德育成果考评与过程考察结合起来,使学生个体的主体能动性在社会实践的德育过程中能得以体现。另外,还要积极探索将考评结果纳入学分管理的新机制,着手将社会实践的德育考评纳入德育课程的考评之中,纳入德育课程的学分管理。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4篇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本领的途径,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青年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长才干;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有助于青年学生锻炼意志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一般有五种类型:一是以共青团组织牵头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二是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牵头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学习、调研考察等;三是以学校教学部门牵头实施的教学型的社会实践,如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习等,有的高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四是由就业指导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就业体验、创业实践等;五是以学工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家教服务等。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看,一些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顶层设计和系统的过程指导。具体表现在:一是多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二是同级部门沟通协调欠缺,没有与学业学习相配套的措施;三是一些专业教师对社会实践认识片面,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活动内容单调、活动形式陈旧、活动经费欠缺,无可避免地陷入学生的可选择范围过小。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所谓“项目”就是一种一次性的工作,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为此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来完成一个课题。“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具有明确的实现目标和具体的操作程序,是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一)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中央16号文件提出“高等院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的要求,这为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课程化、专业化、制度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这就是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根本原因。首先,项目化运作要求高校有统一的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开展,从而避免多头管理、资源浪费;其次,项目化运作加强了与专业的融合。社会实践活动应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就业创业意识等;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形成团队合力。通过项目化运作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团队优势,使实践团队明确目标、细化方案、取得实效。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现实意义项目化运作使社会实践活动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整合资源、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科学管理。首先,项目化运作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平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次阐明了素质教育要具备社会实践品性,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项目化运作是实现学校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使高校的科研项目、人才、活动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流动和分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实践实效性,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贡献。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其实效性,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途径

项目化运作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行项目化运作,通过立项使多方面资源得以最优化的配置,将科研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真正明确自己的实践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一)项目化运作,开展分类分层实践模式

根据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点的不同和认知社会能力的逐步深入,开展分类分层社会实践活动:大一学生重点选择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为导向的“志愿服务类”项目,如义务家教、宣传青奥、科学发展观宣讲等内容;大二的学生主要选择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科技学术类”项目,如“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比赛、电子技能大赛等内容;大三学生选择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岗位体验类”项目,如挂职锻炼、参观考察、创业项目孵化等内容;针对四年级的同学,主要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结合专业特点的理论研讨、实习实训、撰写调研论文等内容。另外,在普通同学和学生骨干之间、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之间也可以分别开展不同特点的实践活动。分类分层实践使工作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类分层实践模式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结构明晰,在不同层次间实现升降机制,既能激励先进,又能勉励后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通过分类分层实践,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兴趣和未来发展的实践途径。

(二)项目化运作,规范实践活动的机制建设

在学习目标与就业需求的接轨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解决大学生对高质量社会实践机会饥渴的难题?项目化运作既能开阔学生眼界,又能让参与者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让社会实践不只是列在课表上的“绣花枕头”。

1.成立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招生与就业工作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挂靠校团委。

2.选题和申请。学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供社会实践的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填写学校社会实践项目申报表,上报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审批。

3.立项评定。领导小组根据实践项目的方案设计、参与学生、指导教师、活动经费、预期效果等,评选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

4.活动经费。领导小组根据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给予资金资助。鼓励团队用社会化的方式与企业合作,采取冠名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经费。

5.项目开展。各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日程安排有计划地开展调查研究、文艺演出、支教帮扶、科技扶贫、医疗服务、文化宣讲等实践活动。

6.撰写报告。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团队调研的真实材料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7.评比表彰。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定,选取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学生获得相应学分,指导教师获得相应工作量。

8.宣传成果。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典型进行宣传,联系媒体给予报道,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项目化运作,彰显实践活动的品牌效应

社会力量是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新品牌;社会实践活动要创新发展,同时需要打造品牌,所以,校企合作携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了结合点。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共同推动项目化运作,形成稳定的合作互助平台,实现社会实践效益最大化。一是项目化运作增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前瞻性。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对实践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前瞻评估,避免盲目和低效,提升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深化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成效。二是项目化运作提高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性。由学校某一个部门开展的活动容易陷入覆盖面小和缺少沟通协调,难以做深做强做优。项目化运作后,由学校领导小组统一负责组织实施,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实践活动,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规范性、持久性。三是项目化运作调动了社会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参与实践活动的,通过实践把个人融入社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项目化运作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育人为本,知行合一。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是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选择,是优化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渠道,是可参考、可复制、可创新的运作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65-02

一、前言

随着教育的进步与改革,我国的党和政府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指导力度。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的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已由单纯地“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向“作出贡献”转变,部分高校也将社会实践列入培养计划的必修环节,为社会实践制定了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新视野下社会实践的内涵及体系结构

1.新视野下社会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广义上的社会实践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于创新的活动,是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人类实践活动的普遍性。只有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视野下出发,才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并以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的满足作为根本标准来确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即是只要是满足人类实践活动普遍性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特殊性的大学生活动都应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畴,并依托学校情况构建适用的体系,这就是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的新视野。因此,本论文将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工、理、医、管等门类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中明确规定的属于新视野范畴的社会实践实施情况,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基于新视角下社会实践的普及程度。2.新视野下社会实践的体系结构。

三、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1.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现在的大学生,就是祖国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因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系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还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息息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国家社会基层的全方位了解,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育情感、磨炼意志、锻炼行为,激发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能将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大学生的学习性实践、成长性实践和社会化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可以根据实践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检验和反思现行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推动高校教学向现代化发展,与社会更好地接轨。3.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一是可以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宣传党和国家的思想、政策、方针;二是深入基层,运用自身所学,为广大群众带去知识普及和科学技术。

四、广西中医药大学社会实践培养计划分析

通过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年级专业的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及学生访谈中得出以下分析。1.除小部分课程没有安排“实验见习讨论”或“实践”学时外,其他课程均单独列出相应的学时。《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是以制作课件讲课、拍摄微电影、上网络课堂自我学习等形式进行课程的实践部分,而其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则主要是以实验室实验或实训操作的形式作为该课程的课堂实践内容。2.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中单独列出了“实践技能课程”部分,其中“军事理论与技能”、“临床技能培训(周)”、“毕业实习(周)”3个方面是各个年级的进程表均规定为必修课程,对实践的学分、学时、开展的学期做了明确规定。3.2011级~2013级的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实践技能课程”中单独列出了“社会调查”的规定学时及次数。但是在2014级的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则将“社会调查”必修项从“实践技能”部分删去,而是加到了独立成项的“第二课堂”里面做成详细的规定。4.从2014级开始,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中增加了“第二课堂”单项的必修学分要求,并在《学生手册》中独立成章详细列出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其中包括“第二课堂学分”的含义、要求及积分折算学分的标准,同时就第二课堂的七个方面分项目做了详细的积分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5.广西中医药大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传统保健运动会、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礼仪大赛、急救技能大赛、PPT讲课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心理健康月等等多类别的系列活动充实学生在校园内的社会实践经历,让学生在学校里也能得到身心锻炼。6.广西中医药大学每年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校园内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学生暑期参加“1+1”基层培养计划、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时事热点,运用专业之长走进社会、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广见闻。

五、问题与思考

1.目前大学生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更趋于是一种“精英实践”,积极参与活动的大多是一些思想积极的同学或是学生干部,大部分学生则会选择一些耗时短、易完成的活动以达到修够学分的目的,如讲座、报告会等。因此校内社会实践活动虽丰富多彩,但是仍未形成“全员实践”的模式,如何激发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是新视角下社会实践体系实施的难点之一。2.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均与学分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不得不参加活动,但是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接到活动通知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参与这个活动能不能获得积分”,能则参加,不能则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需要学校及老师提前做好价值引导。3.社会实践的主要实现途径“第二课堂”缺乏完善的统计系统与制度。目前,统计每个同学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主要是依靠“个人报名—班干现场点名核实—上报学校逐人统计积分”的形式进行统计考核,过程中难免存在易发生错漏、重复统计、工作量巨大等问题。4.现行的社会实践注重于对学生的育人功能,但是却弱化了社会实践的“为社会做贡献”的本质目标。5.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目标、促进教学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治学质量、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长期工程,这并不是团委、学工处、教务处等几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因此需学校全体教师全体参与,大力支持和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实践,实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做出贡献的需要。

六、结语

基于新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极大地拓展高校学生对社会实践本质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在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中获取更多提升自我、回报社会、接触基层的机会,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陶德麟,王展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44.

[2]张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2.

[3]胡树祥.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01):14-17.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进

大学的世界是五彩纷呈的,进入大学后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着我们学生的眼球,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活动中最为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它不仅能够锻炼高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对于其他人的帮助也很大,是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必须参与的一项活动。但是,如何深入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愿自发的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一直是让学校和老师头痛的一个难题,本文将根据笔者的调研和切身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论述如何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管理力度和研究力度

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与高中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的选择上更加自由,可以支配的时间也更多,学生能够自主参与的校园活动也丰富多彩。在纷繁的学生活动中,我们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吸引同学们的目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同学们了解到可以参加这样一项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时,学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在班级进行辅助宣讲,还可以在餐厅、教室、宿舍等学生聚集的地方张贴海报,分发传单。同时我们的宣传内容,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在学校里有这样一项活动,而是应该学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哪些好的平台和资源,有什么样的意义,对社会和学生自身有哪些益处,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做好宣传工作之外,我们还应该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管理和研究,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管理,避免出现乱象,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此外,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专业和实践兴趣进行研究和调研,从而做到推陈出新,推行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避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盲目推进。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加蓬勃的发展。

2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以及它的开展对我们的学生的帮助,并取得一定的实效。那么,在开展活动之前,我们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喜欢和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要满足学生的发展,但也不能任其发展,不加规划和指导。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围绕社会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来拟定社会实践的主题范围。比如说学生学习的是师范教育类的专业,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去一些偏远乡村小学为留守儿童讲课,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为自己以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这样的一些活动,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授课能力。我们要关心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虽然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只能尽些绵薄之力,但是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能够让他们接触和深入了解更多社会问题。再比如说中药学生的社会实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药物常识的小册子,给群众宣传一些正确用药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人们安全用药、不滥用抗生素的健康意识。在暑期可以和医院合作宣传我们传统医学的冬病夏治,义务帮患者做中药贴敷,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还可以增强中医药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度,促进他们更多的专注于专业学习和自身能力的培养。

3搭建良好的平台,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在深入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学校和院系一定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志愿者们能够无所顾虑的参与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比如说学校可以与适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企业或者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实践基地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付出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有所获益。学校还可以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购买团体短期保险,保障学生的安全,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尽可能的保障学生在实践单位的合法权益,让学生能够没有包袱的进行社会实践。在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保障学生的权益,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也会更加积极主动,这样对于学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无形之中也是一种帮助,能够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讲方法,有策略,学校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不能盲目自信,不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为目的,深入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只有推行适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创新性的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笪学军.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状况分析与对策[J].黑河学刊.2009(01)

[2]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2)

[3]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06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7篇

按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经类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懂社会经济理论,又能联系实际的人,所以财经类院校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经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社会科学中重要的学科领域,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由于财经领域极为复杂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等学科背景,财经院校学生不可能像理工科学生那样用严谨的实验来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见解,也不容易像理工学生那样做出科学成果和科技发明,因此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财经院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培养广大财经学子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广大财经类院校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富有财经特色、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指导老师人数逐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各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为探索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财经类院校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实践主题与财经类专业结合程度趋向紧密近些年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主题选择与专业结合愈加紧密。财经类院校以经贸类、金融类、商科类等专业见长,学生实践主题选择越来越受专业导向,主要集中于对相关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深入调研和相关企业的走访活动和专业实习等活动项目。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设置中专门分列了探索经贸发展这一主题。这使得学生能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培养理论掌握、具体观察、科学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感悟企业文化、提高实战能力,学以致用。

(二)实践类型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财经类院校在着眼于财经类专业主题实践的同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有效引导下,学生的视角更加独特,观察更加细致,选取的主题更趋多元,也更贴近现实,实践类型与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近些年,财经类院校的社会实践主题范围涵盖了经济区域发展、志愿活动、社区服务、实习创业、文化研究等多种主题,实践途径也日趋多样,包括实地调研、实习、支农支教、社区关怀、远征宣传等多种途径。在各色实践主题及类型中,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也加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主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受到财经类院校学科实用性导向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主题日益得到关注,职业规划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反映了学生贴近现实的诉求与规划未来的壮志。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2011年与爱因斯建国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习的实践项目。

三、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在财经类院校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财经类院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开创性的成就。但从长远来看,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财经类院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从经费资助方面来看,有些院校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这使得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研究受财力限制而难以深入下去。受研究经费和其他客观条件的约束,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从课程设置来看,部分财经类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较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激发和训练,而经济管理类、财政金融类课程很少安排实验教学,这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财经类院校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财经类院校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内涵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大大限制了社会实践的选题范围。很多财经类院校学生将社会实践局限于个人发展,缺少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使得财经类院校学生多选择实习、创业类社会实践,而往往忽视科研、志愿活动和社区服务等实践项目。此外,财经类院校学生依据财经类专业选择的实践主题往往过于空泛,这使得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具有广泛现实意义的实践成果。

(二)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很多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缺乏日常化和长期性,往往集中于暑假。这使得社会实践成为了学生的暑期任务,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此外,部分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没有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甚至部分院校学生托人找单位盖章了事,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2]。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自身专业特色体现不足。部分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选择的主题往往流于大众化,不能很好的结合自身财经专业的特色,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这使得财经类院校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学校的资源,也不能得到更多来自专业教师的指导。

四、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途径

经过上述的分析,结合当前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财经类院校的现有办学特点和资源,我们为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财经类专业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财经类专业属于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本科学生,除少数进入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经济方面的种种工作。因此,建立财经类专业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渗透社会实践思想,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将为财经类院校开辟更广泛的社会实践途径。在教学方法上,要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更多地采取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内容上,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教材适应实践的需要随时更新。在教学考核上,考试形式灵活多样,扩大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的比例。此外,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兼任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将实践应用于教学,建立财经类专业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探索财经专业类实践课题,建设财经专业类实践基地打下深厚的基础,如斯坦福大学为财经类学生设有很多的讨论班或研讨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修方向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研讨班,不同专业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不同的思想达到碰撞,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3]。

(二)结合财经类专业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财经类院校应结合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财经类院校学生自身的专业背景将有助于解决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性问题,财经类院校大批的专业教师也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财经类专业性指导。此外,财经类院校结合本校专业开展特色实践能够使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学生可以在专业性社会实践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财经类院校结合本校专业开展特色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开辟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的长效发展机制,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三)建设符合财经类院校特色的长期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设不仅为社会实践提供了稳定、长期的实践途径,而且能够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选择实践基地要结合财经类院校特色,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力求做到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以校外实践基地为纽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之具备产、学、研一体的特点。即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同时也为学校注入科研动力,促进学校形成技术创新、交流、转化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加速实践成果的转化。

(四)建立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克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化的现象,将社会实践推向日常化。这不仅需要建立并完善社会实践领导管理机构,设立并规范社会实践专门规章制度,还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并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考评体系,不断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会实践日常化方面,可以撰写针对财经类院校的社会实践教程,设置社会实践方法理论课程,或定期举办专门讲座。将实践融入课堂,推行实践教学方法,将实践课题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各种短、中、长期的实践项目,做到社会实践人人做、时时做,全面覆盖,全面铺开。这将有利于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并更好的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构建财经类院校社会实践浓厚校园氛围只有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中可以传授科学的每一个场所,它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提高财经类学生科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组织活动[4]。财经类院校应更加重视社会实践的日常宣传与成果分享。运用各种校园媒介,开辟实践版块,分享实践故事,刊载优秀实践论文,构建人人乐于实践的浓厚校园氛围。此外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课,更应该重视实践过程的作用,激发同学们对于开展社会实践的热情,从而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途径,是具有财经类院校特色的文科类院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财经类院校应紧跟时代潮流,重视人才培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8篇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摇摆期和塑造期,此时通过科学和有效的引导,对他们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等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社会问题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磨炼其意志,提升其社会认知水平,锻炼其社会生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从而培养其公民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的利弊分析

(一)基层服务模式

“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基层服务是最普遍的大学生集体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进乡村、社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校大学生确实增长了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肯定和好评。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基层服务对院校、专业的要求较高。比如相对于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下乡支教、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基层义诊、林业农业类专业学生的下乡扶农,其他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基层服务效果就会差很多。一些能对大学生起到实际锻炼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更是只有少数院校的部分专业学生才能参与,其余近乎所有高校一到寒暑假就会蜻蜓点水地进行一些所谓的基层服务实践活动,如短期支教等。一些院系的活动内容华而不实,社会实践活动应有的作用反而被弱化,而且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社会实践就是“摆花架子”的认识误区。

(二)勤工俭学模式

问卷调查中发现,勤工俭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个人社会实践模式,不仅能缓解在校生的经济压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受访学生也普遍反映,他们所从事的兼职岗位多以传单发放员、饭店服务生、超市促销员为主,劳动形式简单重复,不仅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没什么技术含量,而且报酬低,基本不签劳务合同,一旦发生劳务纠纷则缺乏相关保护。从横向比较来看,北京、上海、南京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由于大型企业数量多,员工招聘体系正规,学生以岗位实习形式进行勤工俭学的机会非常充足,受到锻炼的层次相对较高。而三线以下的中小城市由于实习机会少,大学生几乎只能选择简单重复的劳动方式来勤工俭学,锻炼的广度和深度自然非常有限。

(三)社会问题调研模式

社会问题调研对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非常有益,能实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有机衔接,是各院系普遍采用的集体社会实践模式之一。与前两种模式相比,社会问题调研对大学生的田野调查能力、问题洞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背景知识储备要求较高,需要较为系统的社会学调查训练和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据了解,国内运行最为成熟的大学生社会调研项目是2005年《南风窗》杂志社创办的“调研中国”公益项目,从宣讲报名、专家评审、团队培训、实地调研、形成报告到成果开发,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涵括了农村贫困、环境保护、教育公平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的报告书大部分已结集出版,有的经媒体广泛报道后,被政府相关部门吸纳,成为决策参考①。与之相比,由于运行模式不成熟、指导教师能力有限、资金支持缺乏等原因,大部分高校的社会问题调研还基本停留于“坐而论道”的层面,学生受到的锻炼有限,社会影响力当然也很有限。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的建议

(一)基层服务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

对于非农、医、师范类院校来说,为了避免服务基层“走过场”的弊端,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发挥“整体作战”优势。改变通常的以院系甚至班级为主体的下基层模式,代之以跨院系的服务小分队,发挥不同院系学生的专业特长,形成整体合力。二是采用“订单服务”方式。由学校层面,结合本校专业特点,着眼地方发展实际,选取急需服务的农村或社区,结成服务“对子”。要在事前详细了解服务需求,然后派出“对口”小分队开展“订单式”服务,并且常年坚持,循环开展,以提升服务基层的实效性。三是打造“精品服务”品牌。无论是服务小分队队员的遴选,还是服务项目的实施,都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抓出实效,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品牌。

(二)勤工俭学发挥实效,端正实践目的

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勤工俭学的目的和意义,并且明确勤工俭学方式与普通打工赚钱方式的区别。要让大学生了解,勤工俭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途径,有其专业的表述和实施方法,不但可以扩大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可以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还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和检验专业技能,那么其收获与价值将远远高于经济所得。

(三)社会调研扎实深入,扩大影响范围

近几年,社会调研成为一种广泛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社会洞察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实效显著。但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关于解决之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明确社会调研的目的,端正态度,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但要保证调研质量,从调研目的、意义、参与成员的能力、调研过程和方法、调研结果的汇总等各方面严格把关,决不允许有名无实的调研项目进入运行阶段。其次,建议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是以学校为主体承揽一些政府和社区的民意或社会问题调查类项目,二是学校自设部分项目,课题组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可以将大量数据调研和整理工作交由有兴趣的学生来完成。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提高实践能力,以及资料收集、采访、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调研课题在校内开展招标,由学生自行申报项目,自行聘请指导老师,竞争激烈的项目还可以组织竞标。在选题、立项、答辩、实践各个环节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则负责课题招标的流程和质量控制,真正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的新设想

(一)以市场为杠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区优势的学校-社区共建途径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的大学-社区关系还基本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各高校地理位置虽均处于某一行政社区,但管理上、运作上二者却互不干涉,双方在互动和交流方面存在障碍。据此设想,在行政力量难以左右的情况下,大学可直接与社区、街道办事处签订共建协议,动员社区商户向大学提供部分实习、兼职岗位,有计划地将一些公益项目交给大学生志愿者完成,大学则面向社区公众进行免费或低价外语、法律、艺术等通识型培训,开放部分图书馆藏资源,满足社区公众终身学习的需求[2]。在这种模式下,大学向社区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公共产品,社区向大学提供了稀缺的社会实践机会,二者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二)以创新为主题,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业教育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43条专门论述了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这对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大学生来说是利好消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精简行政审批、公司资本制改革等有利于创业的具体措施将相继出台。这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推进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有利契机。笔者认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首先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创业教育师资问题。必须让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走出去”,进入创业型企业实地考察其创业历程,同时把创业实践者“请进来”传授创业经验。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统筹考虑学生本身的能力素质、兴趣爱好、院系专业特长以及高校所处的区位特色等因素,开展体现本校、本院系特色的创业教育。三是大力挖掘创业资源。高校创业教育应当发挥学生创业指导“第一棒”的作用,综合运用学术资源、行政资源、校友资源、校办企业资源等有利条件,积极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保障性措施

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过程中,在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活动资金保障等方面,大学生实际上处于弱势地位。只有校内外各方充分提高认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采取健全的保障性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才不会陷入“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一)高校应当发挥好支持保障作用

高等院校应当真正将学生工作置于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走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有可无”的认识误区。重点是根据省情、市情及本校校情,发挥专业特色,确定符合实际的社会实践思路,科学选用不同的实践模式,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经费保障、学分设置上给予政策倾斜,确保师生有动力参加实践,有财力保障实践,有压力完成实践项目。同时,各个院系应当确立整体化工作思路,在实践项目推介、基地开辟、成果宣传等方面形成特色品牌,从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二)高校教师应当发挥好组织指导作用

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统筹处理宏观组织与具体指导的关系,既要积极宣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多方拓展实践领域,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性格、家庭背景等要素,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使实践项目的实际效用最大化。同时,实践指导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发挥专业特长,亲自策划精品项目,在善于思考和创新方面为学生作出示范和表率。

(三)地方政府应当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所谓“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主要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立法,完善《高等教育法》《劳动法》等及相关配套行政法规,将社会实践经费预算、实习期劳动保障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优惠等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与辖区高校有效对接,为“三下乡”、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公益性实践项目提供便利。三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热情。虽然现在国家一直都在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各地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些对大学生创业利好的方针和政策,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是融资难,另一方面是鼓励性政策和支持性资金等在实际落实时遭遇各种阻碍。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工作,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者在当地生根发芽。

(四)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应当发挥中介纽带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有形的手”力量毕竟有限,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还必须仰赖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中介纽带作用。特别是基层服务类的实践项目,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以及公益类NGO等社会组织应当发挥职能作用,与高校协商共建实践基地,提供相应便利,吸引大学生开展支教、医疗体检、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金融、教育、餐饮等服务业及制造业等吸纳实习生容量大的行业协会应当在政策法规框架下,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力为所在地区高校开辟专业实习岗位,并在实习生劳动保障、实习期合格评定等方面统一行业标准,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实践。

六、结语

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实现以德育人的培养目标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组织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应有作用,是一项需要政府、社会及学校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以创新途径模式为基础,以加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9篇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本文只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讨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学习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才更有说服力,实践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摆脱假大空的印象,真正实现教育功能、走向实践是一个既富有挑战而又令人向往的教育方式。但在目前看来,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并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弥补。首先,学校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难以替代的价值,但目前由于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仍显不够。分析原因,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活动经费少。资料显示,多数高职院校划拨的活动专项经费数量很少,提供的用于支持社会实践的其他资源也非常有限。二是未形成合力。多数院校服务于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机构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一些部门甚至视其为一种负担。其次,对实践教学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和校内开展的非理论讲授的教育都属于实践教学,有的教师认为只有把学生领出去才算真正的实践。分歧的存在导致了活动开展受阻,或者不被认可,在学校教育计划中也未能纳入正轨。再次,师资力量有限,教学任务繁重。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数量较少,公共课教师数量更少,一般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通才”,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都要能讲授,不像本科院校可以分不同的课程组,专门讲授一门课程。这既影响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深度挖掘,也造成了教师在几门课程之间疲于应对、身心疲惫的现象,尤其是还要合办上课,面对众多的学生和复杂的课堂情况。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之外来自科研、评职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教师很难再有精力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即使是有,也是零星开展、任务性的开展。最后,学校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的经费有限。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全院的学生,有时是两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参加,那么在资金方面就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现有的实践活动也是小规模的、象征性的开展。

2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在上述情况下,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无疑能克服很多难题,如人力不足、资金不足、覆盖面不足等等。这也应该是当前许多高校普遍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原因之一。通过事先制定好活动计划,选择相应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报告形式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准备,理论上似乎活动可以开展了,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近几年来,通过对本人所在院校和其他兄弟院校的了解,发现这种实践活动几乎流于形式。问题一:社会实践缺乏指导。教师虽然事先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但由于缺乏后期与学生的沟通和跟踪指导,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着手,也不明确从哪些方面开始调查,缺乏与调查对象进行沟通的能力,结果知难而退;也有一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碰到困难,结果随便应付,然后寻求其他途径完成暑期实践任务。问题二:缺乏监督制约。计划下发后,即进入暑假,学生基本离开学校,教师无法监督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对于没有真正进行实践的学生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唯一可以影响他们的就是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辨别真伪,给予适当处理,但已经无法实现社会实践的预期教育目标。问题三:缺乏必要的资金。学生去开展调查,也要花费一定的费用。高职大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家里经济状况参差不齐,额外的经济支出会对学生造成经济负担,也导致了一些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望而却步。

3几点建议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社会化实践是大学生尝试从学生角色向劳动者角色转换的过程,是从学习成长性实践向劳动创造性实践过渡与转换的过程。鉴于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上述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一是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教学基地开展活动,让专业教师与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指导。在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前制定周密计划,在开展过程中与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顺利完成。二是加强对实践活动成果的宣传和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通过对优秀实践作品的宣传,在学生中形成示范效应;对一些高质量的调查分析,可以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提供反馈,对学生进行奖励。三是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寻求社会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撑。在学校尚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求的情况下,教师或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寻求支持,为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减轻压力,创造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总之,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增强,为地方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培养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把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当学校真正尊重了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当前在高职大学生培养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困境和问题才能够一一得以化解。

大学生社会实践范文第10篇

地点:*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通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并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郑州大学号召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强自身修养,培养乐于为他人奉献的情操,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适值我校即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我校图书馆对所有馆藏图书进行了细致的修订和整理工作。我和部分同学到新校区图书馆自然书库帮忙整理书籍,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徜徉于书海之中,乐亦无穷,收获颇多。

七月一号早上九点正式开始工作。这段日子里我们的工作任务是将旧书全部下架,然后将编好书号的新书按照书号及书架顺序进行重新编排上架。工作看似十分轻松,实则不易。一来书库中的书籍数量十分庞大;二来部分书籍的编号已经磨损,不易辨认;三来天气十分炎热。虽然苦累,但看着一本本的旧书在经过自己的双手下架,然后捆扎成团,一本本的新书又经自己的双手排号,然后上架,亦乐在其中。整日与最好的精神食粮为伴,每个人都不亦乐乎。在图书馆的工作并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时的热情,它是锻炼我们的一种最好方式,让我们在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的同时珍重劳动的成果。凡事切忌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以致好高骛远,劳动足以让我们在磨砺与锻炼中成熟。

图书馆的工作说着容易,做着难。平日里我们去图书馆借书,看着流程那么简单,想当然的认为这样的工作难度不值一提,但当我们亲身经历这一切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是那般幼稚,那般好笑。图书馆整理图书的工作是一个系统,也是一门科学。图书馆的一切工作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却又非常简便实用。它涉及到图书的防盗,图书的检索,图书的在馆情况,馆际互借,归还情况,图书的序列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工作量非常繁重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更便捷的帮助,多少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此而忙碌着。

在工作的初期,我们先将所有在架的旧图书全部下架,然后小心地将它们整理成堆进行捆扎。再将其运至书库入口处,其他组的同学随后将其运至一楼进行统一封存。做完这些之后,再将新书按照编排序号以及书架顺序进行细致的排放,这阶段的工作最繁重也最需要耐心与细致。因为稍不小心的疏忽就会导致书籍放错位置,以致实际存放位置与电脑中记录的存放位置不一致,让同学们在找书过程中多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无法找到该书。为了真正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首先集体行动起来将书籍大致按顺序排号上架,然后再两人一组,一架一架地对书籍进行详细细致的排放。全部排放结束后,我们又分组对所有书架进行了两次细致的检查,以求做到不排错一本书,以便使同学们在找书时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舒心,力争为同学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如若能此,虽然苦点累点又有什么?苦亦有所求,则苦亦乐也。既能徜徉于书海之中,又能便利与他人,何乐而不为?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更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整理书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收获真的很大。

但是,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项工作,我们相对缺乏经验,工作熟练程度及工作效率很有限,所以在图书馆整理书籍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对新书上架的排序问题不太清楚导致多次出错以致返工。还有由于对新书及书架数量没有很好地把握导致部分书架之间书籍数量不均衡,以致全部书架进行返工。但我们相信会在以后的锻炼中慢慢熟练的。

我们在图书馆帮忙整理书籍的过程中,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艰辛,更体会到了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不亲身体验的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整理图书虽然很累,但我们也学到了一些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自身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而来自同学们和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们的赞许则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看着美丽的新图书馆,以及经过我们整理的整齐一致的书架,想着同学们可以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时,我们觉得,一切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劳动的过程的确是互惠双赢的。

在图书馆工作的日子里,我认识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许多东西对我的启发的确很大,会让我终身受益。重视对工作方式的把握,会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以求做到事半功倍。对劳动的更深一步认识,让我不再总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知道了无论什么事都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发言权。对劳动价值的更深一步认识,更让我懂得了去珍惜一切,才会更好地去享有一切。我也学会了如何在繁苦的劳动中去体会收获的乐趣。同时我也掌握了整理书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这次实践带来的这些收获,必将伴随我的一生,让我受益无穷。

见微知著,由小看大。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必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学习中如此,生活中亦是如此。学习中,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似简单的知识,知识没有尊卑之分,任何东西都不是想象中那般简单,那般容易,我们只有静下心来,苦心钻研,方有机会在学术上开创一片天地。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不轻视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细节,我们才能真正地把知识点吃透,乃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生活中亦是如此。机遇只会垂青那些脚踏实地,甘于吃苦的人。

社会实践工作是一个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途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能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能让我们学到许多在书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利于我们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社会,及时发现知识点中存在的漏洞,拾遗补缺,及时完善知识系统,在学业上也便于我们的进步。不仅如此,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相结合,对社会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

社会实践是让学生自觉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深入实践的良好途径,是当代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志在《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1990年5月3日)中曾经说过:”深入实践,深入工农。研究社会,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植根于工农群众之中,从群众身上汲取营养和智慧,把自己的力量与人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追求真理,锐意进取、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敢于冲破落后的、陈腐的观念,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关于社会实践,同志曾经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中曾经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实践,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的讲话》中曾经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社会实践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早在八十年前,列宁就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技术现状所要求的高度。”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工作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途径。

上一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打工实践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