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5 13:30:24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1篇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课外时间安排

按照由高到低顺序,大学生课外时间分别用于课外阅读(40.0%)、其他(29.2%)、体育活动(21.2%)、网上冲浪(17.0%)、观看影视(10.3%)、(8.1%)。从统计数据来看,多数大学生把课外时间用于课外阅读、体育锻炼等有益的活动。在调查中29.2%的学生把课外时间用于“其他”,根据走访座谈的情况,这部分学生多数是利用课外时间兼职家教、打零工。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把课外时间用于“课外阅读”的比例基本相当,本科39.5%,专科41.4%。不同年级的学生把课外时间用于“课外阅读”的比例有明显区别,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43.0%、42.6%、41.7%、20.0%。年级越高,课外时间用于阅读比例越少。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每周集中上课时数比较少,拥有更多的课外时间,虽然用于课外读书的时间比例不足低年级学生的一半,但用于课外读书的时间并不少(本文第四部分有相关讨论)。可以理解,毕业年级的学生面临就业、升学,确实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时间。

2.大学生读书兴趣

大学生课外自主时间用于读书课外阅读,无疑是很正常、也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大学生喜欢读什么书呢?粗略看来,文学类占45.7%、外语计算机类占13.6%、专业辅导类占9.9%、其他类37.5占%。我们所考虑到的专业辅导类和外语计算机类,属于课堂学习或等级考试的需要,文学类则属于理工类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构建更完整的知识结构的。37.5%的学生选择“其他类”,到底喜欢哪类读物呢?在另外一个调查项目中有更详细的反映:传记类38.8%;言情类27.9%、网络小说25.7%、科幻类24.5%、动漫类20.7%、武侠类18.8%;体育类14.6%;学术类23.4%;其他类29.4%。通过走访座谈,29.4%的“其他类”包括文摘类、就业指导丛书和消遣类杂志。大学生的读书种类呈多样化,“博览群书”成为学生的一种趋向。

3.大学生的读书动机

关于课外读书的动机,65.2%的大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为了拓展知识,32.4%是为了陶冶情操,指导实践占9.7%,而为了提高考分的仅占2.2%。这说明在课外阅读中,人们的功利意识并不是太强,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考分、拿学分,而是为了自身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素质。课外阅读可以调节枯燥、机械的专业学习,获取专业以外的知识,从这一点上,容易理解为什么文学类、传记类读物更受理工类大学生的欢迎。从大学生的阅读动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已经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最重要的方式。专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若没有课外阅读的调节和补充,不仅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将变得枯燥乏味,而且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将受到影响。

4.读书时间投入情况

一般讲,在社会舆论和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全日制学历和函授、业余同等学历相比较,前者含金量更高。全日制高等教育和函授、业余等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课程并无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别在于课外阅读数量及时间投入,甚至可以认为,课外阅读数量及时间投入的多少,反映接受大学文化熏陶的程度。当代大学生平均每周多少时间用于读课外书呢?调查结果显示:1小时以下占9.4%,1-3小时占33.1%,3-7小时占32.8%,7-14小时占19.5%,14小时以上占6.1%。

为了考查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读书时间投入情况。我们对五个不同年级专业进行了比较后发现在校大学生课外时间用于阅读的数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基本呈上升趋势。在另外题为“您认为今后大学生的读书时间将有什么样的变化?”的调查中,41.0%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越来越少”,36.0%“越来越多”,23.5%认为“与过去变化不大”。显然,大学生目前在课外阅读上投入的时间并不多。虽然本次调查结果和其它同类调查相比,本院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投入的时间稍多一些,但是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将来也很难有更多投入。这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信号。

5.读书的数量与质量

调查统计结果中,54.3%的学生表示个人读书的数量比较少,40.0%的学生表示个人读书的数量正常,其余5.7%的学生认为自己课外读书数量比较多。只有不足50%的学生对自己读书的数量感到满意,那么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又如何呢?

调查显示:22.9%的大学生没有读书计划,61.7%的大学生虽然有读书计划,但往往执行情况不好。只有15.3%的大学生能够做到有计划而且执行较好。整体上大学生课外读书是一种无计划或有计划执行不利的状态,反映出课外阅读的随意性。

在课外阅读的随意性背景下,大学生是如何选择图书来阅读的呢?49.7%的学生是出于要增长某方面的知识来选择阅读,这部分学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进行阅读。但是42.5%的学生是根据书的知名度、34.5%的学生是由于“偶尔翻到,感觉不错”、20.5%的学生是出于对作者的崇拜和尊敬来选择阅读,这三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22.9%的大学生没有读书计划,61.7%的大学生有读书计划但往往执行情况不好”是相符合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效果,特意以“你读书做笔记吗?”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4.3%的大学生偶尔做笔记,15.8%的大学生从来不做笔记。只有10.8%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做笔记。读书时间不多,读书选择上有一定随意性,读书很少做笔记,读书质量不会太高。

6.大学生读书的来源

在题为“您所看的书的主要来源――”的调查中,54.1%的学生是图书馆借阅,35.6%从同学或朋友处借,23.9%自己购买,11.3%从网上看,7.1%是家里藏书,另有3.7%是其它来源。

学生课外阅读图书只有54.1%来自于图书馆,这反映两个问题:首先是高等学校随近十年来的不断扩招,生均藏书数量不足;其次大学生“博览群书”,读书种类呈多样化,图书馆藏书类型与学生阅读口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大学生读书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是从同学或朋友处借、自己购买,实际上这可以归结为一个渠道――读书者自己购买。那么大学生个人能有多少藏书(教材除外)呢?调查结果为:藏书10本以下43.0%,藏书11-50本44.2%,藏书51-100本11.3%。87.2%的大学生藏书超过50本。

二、对策与建议

1.完善管理制度 督促大学生多读书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课程学时数量少了,学生自主时间多了,调查结果却反映学生用于课外读书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而且41%的学生认为读书时间将越来越少。从教学管理角度讲,应结合选修课,在尊重学生兴趣、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建议以“提交读书计划――教师推荐书目――学生阅读――提交读书笔记――教师评阅――取得选修学分”的模式,督促大学生多读书,同时提高读书效果。

2.举行专题活动 引导学生读好书

大学生的读书种类呈多样化,应该是好事情。但大学生读书种类并不理想,言情、武侠、动漫及消遣类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类图书大多属于快餐类读物,文化含量相对较低,对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实质性帮助。通过举行专题读书活动,正面引导学生选择文化含量更高的书目阅读,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3.拓宽图书来源 提供读书方便

学校图书资源不足,大学生个人购买图书数量也很有限,拓宽图书来源是当务之急。在不增加财力投入的情况下,拓宽图书来源渠道确实有困难,但这种设想绝非死胡同。可以考虑以学生社团、读书会等形式,学生携带自己的藏书入会成为会员,成立临时小型图书馆。学校为这种小图书馆提供藏书场地和管理上的支持,不仅是对学校图书馆的补充,拓宽图书来源,也便于营造读书氛围,为学生读书提供方便。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 传统文化 负面影响 克服措施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承担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承认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加强个性化教育,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潜能开发、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环境,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人才成才的育人平台,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禁锢人们的观念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大学生个性教育概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精神层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理积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和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可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性的。它涵括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德、无为、逍遥;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举贤、节俭;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主张君主集权、以法治国等多家学派。从西汉董仲舒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逐步确立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体系。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上述各家学说,特别是儒家学说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和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消极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2.大学生个性教育。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根据社会对人才的潜质特征要求和自我价值倾向,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计划和运行方案,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等开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优化个性,完善人格,完善独具个性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教育系统。

通过个性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根据个性特质,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成长信念,优化气质、情绪、认知、兴趣、能力和性格等,使人格更完善;二是通过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使知识更全面;三是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通过人格整合和个性优化,实现能力更突出;四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身心更健康,特别是实现心理健康。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涵盖面广,其中,思想观念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最深刻。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传统价值观念、传统思维方式和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部分消极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深入推进。

1.传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在此过程中,“官本位”思想、森严的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学习好了就能当官发财成为社会共识,读书成了个人改变阶层、提高身份和改善经济条件的有效途径。其中,“学而优则仕”、“鲤鱼跳龙门”等就是这种思想观念最直接、最形象的体现。由于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把培养尖子生、名人、官员作为衡量教育水平的唯一尺度,选官拔才成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受此影响,直到今天,整个社会还在要求学生围绕考试升学这个指挥棒,坚持“以考为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没有了兴趣爱好,不是为了求真,探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围绕各种考试,死记硬背,成了“考试机器”,严重埋没和扼杀了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2.传统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

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侧重于从整体、运动和联系的层面思考,但过于笼统抽象,不注重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忽视对事物局部细节的周密细致分析。换句话说,就是过于注形象思维,缺乏理性思维,忽视演绎推导,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依靠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行识别、理解和判断。特别是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经过多次变化,但主要还是以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社会科学内容为主,除了唐代设置明算外,很少涉及自然科学。这种重社会科学、轻自然科学的考试和选拔导向,使读书人真正走进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楚渔先生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中提出:“我们中国人思维重视直觉和经验,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作周密详细的分析。”

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对知识只注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论的过程推导,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属性,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3.传统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

纵观中国传统教育,其中有很多科学的、对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和理念,如“因材施教”等,但同时,传统教育理念中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影响和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静态教育理念。比如: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主动表达自己的学习意愿和学习体会,降低了主动思考、创新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现象,逐步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考试高手、实践低能儿”。二是结论式教育理念。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是“重结论、轻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以独立的知识结论建立整个教学体系,主要传授单元知识的基本原理结论。即便有所逻辑分析,也是局限于知识结论的范围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记忆取代逻辑推理,教师“授之以鱼”,而忽视了“授之以渔”。三是直线式教育理念。我国传统教育界一直坚持直线性的教学,即重视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纵向联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知识体系之间的互相交叉和渗透,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直线式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克服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影响的措施

1.牢固树立“人人成长,个个成才”的学生培养理念。

树立科学的学生培养理念,是提高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要树立“人人成长,个个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把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作为重要目标,而不是只注重根据考试成绩培养所谓的“尖子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坚持个性化培养理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挖掘、放大,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切忌责备求全。

要注重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克服传统的“唯成绩”论,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成才的唯一标准。要准确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关注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把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点滴进步看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直接指导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教师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所接受的传统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因此,高校要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保证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人格。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根据个性特征,注重自我培养、自觉成长。

要发挥成长、成才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以名家、名人作为典型,更要宣传身边的榜样,不仅要宣传先进典型在某一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更要宣传身边榜样在某一方面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全体学生切身体会到成长、成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稍加努力就可实现的,从而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努力奋发的求学精神,达到全体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教育过程中,与课堂教学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可以根据个性特征和兴趣,有选择地自觉参与。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并在活动中不断发展特长。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触类旁通,促进学习和成长。与此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过于谦虚内敛,要大胆尝试,敢于质疑,充分张扬个性,增强自信,不断塑造和完善人格。

3.改革教育模式,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选择个性化学习方法等是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科学设置个性化课程体系。要从学科专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所学知识适应今后职业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明确个性化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纵向和课程之间的横线联系,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指导学生选择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才能的路径,着力完善知识结构,把高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主观内在的能力素养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让各类型的人才成长都能得到保障,发展个人特长,成为具有时代担当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掌控学习进程”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机制。教师要探索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发展过程、社会价值、研究的最前沿动态等作简单介绍,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多采用问题式教学,引领学生思考,以班级讨论、大组讨论或沙龙等形式,引导开展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点评式指导,启发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是指导学生选择个性化学习方法。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主要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其受益终生。大学期间,课堂之外的时间非常充裕,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要使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加强知识结论的推导,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沈超.高校个性化教育的理性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2).

[3]武秋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我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6).

[4]张岂之.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J].历史教学问题,1999(6).

[5]郭兴举.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8(5).

[6]刘家和.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一些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4).

基金项目:

1.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新教育机制下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徐州高校》项目编号2012JSSPITP2296

2.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特性差异的“问题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DJZY201213YB005

3.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个性差异的“问题学生”个性化教育发展调查研究》201311998045Y

4.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YGJ1322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200-03

民族学院是唯一在内地开办的高等学校,面向、服务,建校五十六年来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我校藏族学生具有个性质朴、刻苦勤奋和内向等特点,他们是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大学期间是藏族大学生学习个人理财知识的黄金时间,具备基本理财意识、拥有良好理财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对藏族大学生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对民族学院就读的藏族大学生的理财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一)调查对象、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民族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分为经管专业与非经管专业)的200名藏族学生,并从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200名藏族学生(其中男生115名、女生85名)来自大中城市32人,来自城镇59人,来自农牧区109人。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的调查方法包括两种: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随机选择大约15名学生进行初步访谈,目的是了解我校藏族大学生理财的心理特征、在校期间理财状况、个人理财行为导向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理财调查问卷。本次藏族大学生理财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已剔除填写不规范问卷),有效回收比例为93%,回收有效问卷数覆盖全校不同学院的在校藏族学生,其中经管专业占42%,非经管专业占58%,不同专业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二)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1.藏族大学生经济来源渠道单一,经济状况差异明显、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大。藏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和农牧区,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我校藏族学生的资金来源除父母提供以外,还包括学校各种困难补助、国家开发银行的助学贷款、学校奖学金及社会奖学金、亲友资助、打工收入等等。本次问卷调查中藏族大学生经济来源的结果显示:我校90.6%的藏族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费来源在两个以上的藏族大学生只占34.5%;有8.6%的大学生能依靠自己获得部分收入,完全依靠自己勤工俭学、打工解决经济来源的藏族大学生只有1名。综上,我校藏族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父母,渠道较单一。相对汉族大学生,藏族学生独立谋生能力相对较低,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藏族学生汉语能力比较弱,远离家乡到内地求学,多数是第一次离开,对内地环境适应过程较长,较难利用兼职缓解其经济压力。

2.理财意识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经济独立意识差。在进行个人理财访谈时,几乎所有藏族大学生都提出了“我无财可理”,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学生只需做到收支平衡即可,殊不知,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强化自己的理财观念,收支平衡正是学生理财的基本要求,有70%的藏族大学生知道“开源节流”这一基本的理财理念,但是对于“个人理财”的概念并不能准确表述,甚至有34%的学生认为“理财就是攒钱”。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还显示:非经管专业的藏族大学生有64%认为理财是毕业有收入之后的事,此比率在经管专业学生是41%。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藏族大学生在内地求学,受以往就业传统的影响,学习动机相对内地生源学生小,对学习重要性及其对就业影响的认识不够。而我校在对经管专业区内班学生的开课计划中,涉及“个人理财”、“财商”的课程极少,非经管专业基本无相关课程,再加上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和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解上的一些障碍,直接影响藏族大学生对理财观的建立。即使有渴求掌握理财知识的藏族大学生也存在理财知识匮乏、理财技能薄弱的现象。

3.支出没有计划、无记账习惯,消费结构不合理。参与本次调查的200名大学生,来自大中城市32人,来自大中城市(如拉萨、日喀则等市)占16%,来自城镇的学生占29.5%,来自农牧区占54.5%,由于农区、牧区藏族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并不富裕,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平均月支出在500元之内的有31人,占15.5%;500元~1 000元的126人,占63%;1 000元~2 000元的有34人,占17%;2 000元以上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4.5%。在消费支出结构包括5项,分别是饮食、日用品、通讯、网络、交际和学习支出。经管与非经管专业学生在5项支出中的比率差别不大,其中饮食和日用品是维持生活的必须支出,具有刚性,占主要部分。但是通讯和交际支出比例明显过高,这与藏族大学生注重友情有关,而学习支出比例明显偏低,甚至有些学生此项目消费为0,说明部分大学生尚未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位置,显示出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在是否记账方面,非经管专业有记账习惯的仅占其总人数的11%;而经管专业有43%的同学会将日常消费记账,还有同学甚至编制预算,对于此项目的回答可能与学生的专业有关。综合记账比率,无记账习惯的同学出现“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较大,具体表现是:收支不平衡,在月末或学期末时需要借钱,甚至借钱买票返家。

4.不了解大学生理财渠道与方式,风险意识淡薄。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非经管专业没有学生选择理财产品投资,经管专业有5%的藏族大学生通过多种投资方式理财,如银行存款、货币基金(余额宝)、股票,其中投资额度2 000以下的占87%,2 000元以上的占13%。适合大学生投资理财的方式包括银行存款、商业保险、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风险各有大小,出于稳健性的考虑,股票由于风险大并不适合在校大学生,银行理财产品由于起点高,大学生难以投资,其他几种均适合在校大学生。但是进行投资的藏族大学生中,有56%的学生无法列举或列举不全这些理财方式,也无法分析其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将闲散资金投资于货币基金――余额宝,也无法说清楚其“七日年化收益率”的含义,这反映了藏族大学生在投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未提前了解、分析理财方式与渠道、风险与收益,这样的投资对个人理财能力的提高影响甚微。

二、提高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的建议

1.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使藏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理财观、金钱观,提高“财商”。对藏族大学生的理财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首先,家庭要发挥对大学生个人理财和消费教育应有的教育职能,将藏族大学生视为“理性的经济人”,重视理财教育,让大学生明确理财是人生的必修课。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人格基础上建立起巨大的财富,才能建立起金钱的财富。家长要教大学生认识金钱的重要性与作用,如果理性地对待金钱、如何去赚钱以及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何理性的“花钱”,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由于我校藏族学生远离家乡求学,家长通常会担心孩子受苦,而一次性给学生巨额生活费,学生如果理财能力不强、消费无计划,很可能出现花钱无度,甚至挥霍、浪费。因此家长应针对孩子的特点决定生活费的支付方式及金额,让孩子逐步学习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金钱,怎样通过自己的安排使收支平衡。第二,学校也应在加强对藏族大学生“四观”教育,让藏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上,大学生在拥有“知识财富”的同时,也要拥有理财观念和“财商”,具体做法包括:在新生教育时,应增加理财教育,进入大学之后,无论时间上还是金钱上相对高中有了更大自由,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有限的金钱限度内,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学会把知识变成财富和管理财富的技能,使自己在学校实现财务自由。

2.进行理财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消费道德引导。藏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状况与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内地求学藏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状态。因此,对于即将步入经济社会的当代藏族大学生,理财应是他们的人生必修课。让藏族大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理财方法,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的全方位教育。目前民族学院开设的涉及理财的课程仅有《财务管理》、《公司理财》、《ERP沙盘模拟经营》等,涉及的专业主要是经管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等,这对于全校数千名藏族大学生的理财知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开设全校性的理财类选修课就非常必要,如《理财学》、《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学》、《创业常识与沙盘模拟经营》、《消费经济学》等,这些理财课程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可以通过开设这些选修课,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个人理财理论知识与方法技巧,利用有限的财富和理财知识,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最终实现财务自由,全面提升学生对个人理财和消费道德的理论认识。

3.提高藏族大学生理财兴趣,应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多样化方式营造学校理财氛围。由于我校藏族学生在高中之前都在自治区读书,而的基础教育较内地落后,农牧区尤其如此,有些藏族大学生汉语能力不强、学习基础较差,来到内地后,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在学业上表现出学识浅薄、成绩不佳、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等特征。因此,对藏族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必须结合其特点进行,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藏族大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因此学校应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方式营造学校理财氛围,这些措施包括:组织“校园理财知识竞赛”、“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网络虚拟投资大赛”、“理财读书笔记交流会”等活动;请有关个人理财专家、优秀校友走进大学校园,开展个人理财讲座,高屋建瓴地给学生介绍个人理财以及消费道德的新思想、新成果,还可请专业银行理财人员讲述银行卡的功能,合理使用银行卡理财的技巧等;在校园播放有关理财的电影,如《解构企业》、《华尔街》、《硅谷传奇》、《优势合作》等。此外,在内地的藏族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的情况,有些藏族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及选听相关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财知识,但是却不敢进行投资活动,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实践经验太少,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实践理财教育,提升藏族学生的自信。具体方法包括:第一,利用学校的自治区重点会计实验室进行理财训练、指导个人理财规划;第二,针对藏族大学生就业地主要为的特点,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让他们了解自身的特点及努力方向,合理安排大学的时间和金钱,对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理财教育带动就业,防止学生盲目创业;第三,组织以个人理财教育为主题的参观、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尤其是对于贫困藏族学生,提供相关勤工俭学岗位,既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又能让他们融入社会,提高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理财实践能力,为今后就业、服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琳.大学生个人独立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以某高校本科生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09,(3).

[2] 刘倩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5.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问卷分析

一、调查目的及方式

大学生读者群是个特殊的群体,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完善的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读者在对知识的强烈需求的同时,也呈现出了面对纷繁众多信息时的困惑。大学生阅读状况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调查项目之一,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分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籍以对大学生的阅读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次调查选取了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研究个案。调查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其次是观察法。主要针对大学生日常阅读的目的、方式、类型等方面做出了提问。

二、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选取了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个案,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时采取了随机发放、无记名的方式,随机对100位各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100份调查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被调查学生男生42人,女生58人;大一21人、大二31人、大三30人、大四18人。

三、问卷调查设计

此次调查设计的问卷共有21道问题,分为三个部分:概况(2个问题)、阅读行为(10个问题)、阅读心理(9个问题),如下表:

概况 阅读行为 阅读心理

1、您的性别 4、您平时会读哪些书? 3、您平时喜欢读书吗?

2、您的年级 6、纸媒书与电子书、在线阅读的比重? 5、您读书渠道有哪些?

7、您每周会平均从图书馆借几本书? 9、您选书时,主要是因为:(可选一或两项)

8、平均每学期您用于购书的消费是多少? 10、您得到的图书会认真去读吗?

12、老师列在书目单上的书您都会读吗? 11 您的老师会给您开列一些要读的书目单吗?

13、您读书的时候会做读书笔记吗? 17、您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4、您读的书多是哪方面的?(可多选) 18、您认为大量的阅读对您的学习有帮助吗?

15、课余时间您会和同学老师讨论您所读过的书吗? 20、您认为学校是否应该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

16、您每月会读几本书? 21、谈谈您对读书的看法或是您的读书体会

19、您读书有阅读计划吗?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阅读目的和内容

关于大学生的阅读目的,选择最多是“兴趣爱好”78人;其次是“获取知识丰富思想”38人;“因学习需要”32人;“寻找实用信息”33人;“其他”3人。关于阅读内容,“杂志”40%;“小说”38%;“文献资料”12%;“教学资料”10%(如下表)。

从二者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阅读的第一出发点还是与“兴趣爱好”相关,其次才是用于学习和知识储备。而从日常阅读的类型选择上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倾向于杂志这样的时效性高,信息量大,类型宽泛的阅读载体和小说这样故事性强的阅读载体进行阅读。

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实地观察中还发现,大学生阅读内容比较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其原因是多数学生没有正确的阅读目标,不清楚“为什么要阅读”“要读什么”。在对专业类书籍及文献资料的阅读方面也呈现出了比较集中的“功利化阅读”现象,即多数是为了应付作业、考试以及毕业论文、各种过级考试等等。这类书籍的阅读特点是时间往往比较集中。这种阅读的娱乐化倾向和现实功利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另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只注重实用学科,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院校经费和师资都相对薄弱,学术科研活动层次不高、深度不够,整体的学术科研氛围不足,无法带动学生的学术研究欲望。针对以上调查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阅读兴趣,阅读热情和帮助其明确阅读目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阅读载体和方式

调查发现,在阅读载体的选择中,“问题6:纸媒书与电子书、在线阅读的比重?”,选择 “1:1 ”的36%;“基本不读电子书”32%;“很少读纸媒书”21%;“其他”11%。而就阅读方式而言,最多的是“网上看书”的共48人;“去书店买书看”39人;“电子书”28人;“从图书馆或书店借书看” 20人。(如下图所示)

现今,网络和手机成为电子阅读的重要载体,作为年轻的“潮流群体”,大学生应该会更多的选择这种电子阅读载体。可调查结果表明,虽然选择网上阅读或电子书等电子阅读形式的人数略有优势,但对于纸质书的选择比重也很大。分析原因可能是:第一,人们习惯了纸质书阅读带来的舒适感,电子阅读虽然便利,但多数人仍未习惯这种载体。第二,地区性差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与一线、二线等大中城市比较,其信息流通相对欠发达,对于新兴的电子阅读载体的选择上比较局限,大环境相对闭塞。从阅读方式的调查数据中还显示出一个问题,从图书馆借阅的人数比重相对较少。对照图书馆不断增加的电子资源,是否可以考虑引导大学生习惯电子阅读和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

(三)阅读数量和计划

在阅读数量方面,有67%选择每月“3本以下”;30%选择“3―8本”;3%选择“8―15本”;而每月阅读15本以上的为0。另外就读书计划问题“您读书有阅读计划吗?”,只有3%的人选择“有,按计划有规律的读”;选择最多的占55%的是“没有计划随便看”;其次是“有一定的计划” 占41%。(如下表)

该项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的阅读量很低(阅读数量的问题中并未对阅读内容做限定),因此,不只是专业类书籍和文献的阅读量不够,就连消遣类图书及杂志的阅读量也明显偏低。另外,大学生为什么多数缺乏阅读计划,这也是根据调查结果所提出的问题。

实地观察还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课业压力较重,其阅读应用型书籍和专业书、教辅类书籍的数量相对多一些,为了排解课业压力会选择网络文学或者杂志来消遣。大三、大四功课没有一、二年级的繁忙,而更多的需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及前程,对专业类书籍的选择更多是关于考研和毕业论文相关的,并且对心理、励志、社交类书籍的阅读数量也大大增加。而这些看似普遍化的阅读现象却多数为学生自发的选择,而并非事先制定过完整的阅读计划,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倾向于自发性和随意性。

(四)阅读方法

上面关于阅读计划的问题也可以归属为阅读方法的问题。而在其他关于阅读方法的问题中,“您读书的时候会做读书笔记吗?”,只有1%的人是“每本都做”,最多的是选择“偶尔会做”56%,其次是“从来不做”28%;选“大部分会做”占15%。(见下表)在“课余时间您会和同学老师讨论您所读过的书吗?”这一问题中,选择“经常会”的8%;“有机会就讨论”22%;“偶尔讨论”56%;“从来不讨论”14%。综合分析结果说明,学生多数是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不懂得如何才是最有效的阅读。尤其是针对一些需要精读的专业书籍和文献,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另外一组关于教师开书单效果的问题:“问题11:您的老师会给您开列一些要读的书目单吗?”,选择“每个老师都会给”2%;“大部分老师会给”23%;“个别老师会给”63%;“没有老师给过”12%。“问题12:老师列在书目单上的书您都会读吗?”,选择“每本都读”1%;“大部分会读”20%;“偶尔会读”70%;“从来不读”9%。

这组调查结果值得思考的是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会产生很积极的作用。

五、建议

(一)以经典阅读为导向,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

从现在所调查的大学生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对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习惯是一步步养成的,初期要培养阅读兴趣,有意识地、硬性地安排阅读时间,通过长时间的阅读,逐步使阅读成为学习、生活、休闲不可缺少的内容。而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是以经典阅读为导向的。大学是精英文化的领地,经典阅读应该得到大力的倡导,经典阅读是提升素养、陶冶性情、呼唤心灵的不可替代的手段。经典著作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养成与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文化理解力和批判力的培养。

(二)加强图书馆建设,营造读书氛围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经费相对有限,致使图书来源相对单一,图书种类及检索信息相对不够完善。加强图书馆建设,改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可以使学生提高借阅的频率。另外,图书馆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内的读书活动,让读者了解馆藏,喜欢上图书馆,以带动学生阅读兴趣,积极参加到读书行列。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方法

本次调查还呈现出的问题是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需要指导。高校对于学生所要上的课程一般都会做明确的规范,但在学生阅读上却力量不足。虽然阅读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多数学生在面对浩瀚书海时都表现出了无助。“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书”是多数学生的困惑,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总结读书要“精其选,解其意、知其言、明其理”。因此,迎合大学生需求的合理的阅读取向引导和阅读方法传授非常的重要。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阅读课程来教授学生如何针对不同内容的书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四)合理引导大学生利用电子阅读资源

网络化的生活使大学生可以自主的使用网络阅读和电子阅读,为阅读提供了便利,不论是从选书、购书或者是读书,网络都可以给他们节省更多的时间、金钱。但是同样的,也为大学生的阅读带来一些并不好的习惯,例如快餐式阅读或者功利性阅读。因此,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电子阅读,实际上就是在普及电子阅读知识和阅读技巧的同时,帮助学生把握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高校图书馆一般都会提供大量的电子阅读资源及电子数据库,但学生的阅读频率却很小,原因是这些资源多为研究型资源,多为科研所用。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电子阅读习惯还要从能否提供大学生喜欢阅读的电子资源着手。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组织阅读小组来进行阅读指导,如豆瓣读书、校内读书群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体会读书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参与指导、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这种利用网络文化积极倡导的读书活动,还可以在很大程度排除网络阅读的消极因素。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指导 读书沙龙 影像阅读 终身学习

[分类号]G252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是传承民族文化、文明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资讯时代,电子杂志、博客文章、网络小说、手机书等多元化信息载体形式的出现,强烈地吸引着大学生,这种看似“广泛”实际狭窄的阅读状态以及坐在电脑前畅游网络空间的“浅阅读”趋势,已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生态环境。

对“浅阅读”的批评矛头还指向了电子媒介的作用,认为它是“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电子媒介的产生,使阅读渠道更加方便,也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勿庸置疑这是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阅读发展中的又一种形式――数字阅读。但同时,也不能排除电子媒介的确给传统阅读带来了挑战,造成大学生一味接受、认同,缺乏深度思考,丧失辨别能力和批判精神。针对此现象,高校图书馆应当突破以往对大学生阅读指导活动的被动、静态、零散的传统模式,积极探寻电子化信息与纸本图书相结合的阅读指导方式,以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活动。“影像读书・沙龙”,简单地说,就是影像+图书+沙龙,即将阅读影像资料与阅读纸本书籍结合起来组织的读书沙龙活动。它是在“影像阅读”的启发下,与阅读图书进行有机组合而创造性地应用于读书沙龙的一种活动。

本文试图通过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指导模式,客观地展示其培养大学生阅读理念、阅读习惯的积极作用,旨在促进图书馆阅读指导教学工作更加深入细致。

1 创建“影像读书・沙龙”阅读指导模式的意义

视频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其内容极为丰富,成为图书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阅读习惯所限,在校大学生以纸本书籍的借阅为主要形式,对视频资源的了解则主要受网络娱乐信息传播的影响,对馆藏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缺乏基本认识,导致其利用率较低。

首先,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意义在于解决大学生阅读形式的单一问题,将文字阅读与视觉阅读结合起来开展阅读指导。在沙龙中,视频资源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音响也起到揭示社会问题、补充相关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受到现实问题的考验,引起他们深入思考,以反驳与争斗的积极思维促进知识的创新。

其次,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意义在于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将每一个沙龙专题作为统领,以此收集数字化资源与纸本文献,呈现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即能够达到检验馆藏文献的整体协调性的目的,又能让那些“死”的文献资源“活”起来,达到文献最大利用的效果。

最后,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意义还在于帮助大学生延伸课堂知识,增强专业信心。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实践性的学习,即通过实践和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强化或内化已经获得和接受的各种知识。“影像读书・沙龙”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将哲学、社会学、法学、女性学等丰富的知识、实例通过影视资料表现出来,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活化大学生的课堂知识,以敏锐的见解与洞察力回味专业知识,进一步增强其继续深造的学术潜质。

2 “影像读书・沙龙”阅读指导模式的特点

2.1 “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动态的阅读指导

与图书馆阅读指导的静态模式,如“馆情介绍”、“读者指南”、“新书推介”等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模式相比,“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沙龙讨论式的阅读活动,有参与者积极的发言与畅谈;与“在线馆员”、“schlegel”、“人机对话”的师生交流但不直接面对的动态模式相比,“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引导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集体阅读的模式,思想和观点在讨论中交流。

2.2 “影像读书・沙龙”是图书馆的一种教学活动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修订)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在探索发挥教育功能的模式上,始终没有将教学活动体现出来。举办“影像读书・沙龙”就是一改图书馆单纯且传统的服务模式,从建立教学组、集体备课、教学素材、教学方法、个别辅导、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形成独特的学术沙龙式教学法,实现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2.3 “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大学生与馆员共同成长的环境

图书馆员因为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缺乏组织领导经验是必然的。因为“影像读书・沙龙”,需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面对复杂的专题选择、面对诸多的阅读要求,给馆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图书馆教学人员对组织沙龙专题所需要的视频资料、文献资料,应当首先读懂、读通,否则就无法主持沙龙,同样也不可能育人。阅读使教师得到了特别的愉悦和见识,在主持引导沙龙讨论的活动中积累教学经验,必然使其领导能力、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读书沙龙激发大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发现兴趣、学会阅读中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养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好习惯。在表达与争论中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显著提升。

3 “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指导内容

“影像读书・沙龙”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教和学的合作来完成。

3.1 遴选优质图书是“影像读书・沙龙”成功的前提

读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增值的关键方式。因为没有一个对人人都适用的统一读书标准,面对浩瀚书海,到底该读哪些书不免会有困惑。虽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是如果书的内容有质量、有品位、有格调,融情怀、智慧、修养于其中,并考虑青年人的特殊爱好,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书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组织“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书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种”,选取阅读那些经典性和学术性,在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它多以中外文学、语言、艺术为内容,是大学生阅读的基础性读物。

・征集学校教授、专家推荐的书目,主要是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拓展阅读,要求学生在比较学派、理论的影响与渗透中反思实践,阅读可帮助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有趣的探索。

・学生推荐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定书目。读书沙龙,是一种集体阅读的形式,应当有多人参加,共享阅

读的心得。因此,指导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个人推荐书目,选定较多人有共同兴趣的书籍,作为“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书。

3.2 “影像读书・沙龙”的学习方法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培养大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成为读书沙龙的重要任务之一。“影像读书・沙龙”可采取“四结合”方法逐步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3.2.1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会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影像读书・沙龙”在提供每个专题的阅读书目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列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或者自己最为关心、探索的三个问题,强调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在沙龙中的集体探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方法来掌握知识及其结构,解决思想中的疑惑。

3.2.2 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因为缺乏与社会有效交流,所学知识多以静态方式停留其脑中。“影像读书・沙龙”既要向学生提供必读书籍,也要根据沙龙专题的需要提供扩展阅读材料,如法学专业的学生阅读有关政治学、哲学、妇女学的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阅读法学、人口学、社会学等书籍。这种阅读方式,一方面使专业知识有了现实实例的依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使学生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面。

3.2.3 整部阅读与分部阅读相结合对一部宏大的巨著,一个功过兼之的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阅读当然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以小见大,以细见深地阅读一段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也会使阅读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影像读书・沙龙”的系列专题中可以设计人物专题,如对一代伟人、《大秦帝国》的秦始皇、汉代酷吏张汤等人物的评价,可采用整部阅读与分部阅读的方法,将开阔的历史视野与独特的专门话题结合在一起,能够强化对人物评析的认同感。

3.2.4 影像阅读与纸本阅读相结合“影像读书・沙龙”应当结合专题,搜集馆藏视频数据库及其他影像资料,通过播放影片、照片,运用影像本身反映的真实事例解构现实,使学生通过视觉联想外部的事物或经验,达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种方法更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产生共鸣。

3.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影像读书・沙龙”的终极目标

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一种结果。“影像读书・沙龙”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渐进地、日积月累又潜移默化的阅读引导和教育,点燃他们阅读的激情,“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书香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影像读书-沙龙”不能满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阅读,而要将目标定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养成的阅读习惯上,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让阅读成为他们今后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此提升人生境界。

3.4 教师集体备课是“影像读书・沙龙”不可缺少的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能否主持、引导好一场专题沙龙,关键在于之前是否作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备课是教师学习专业和文化知识、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形成教学合力,取长补短,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长。集体备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确定沙龙选题;选择沙龙中适用的教学方法;确定教学人员的分工合作;教学考核与总结。

3.5 教师合作教学是“影像读书・沙龙”的教学模式

“影像读书-沙龙”采用双讲制教学比较合适,即每场沙龙有两位教学人员,一人主讲,一人配合。教学人员应当彼此了解“谁知道是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并从同事那儿获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沙龙进行前应当确定好各自的分工,在沙龙进行中二人协调合作,互相支持,为学生展现沙龙现场的民主、平等、积极、活跃的气氛,从多方面提供信息与知识。

3.6 指导阅读是“影像读书・沙龙”的个性化服务

“影像读书・沙龙”的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倾向和阅读需求及其阅读现状,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辅导。主要围绕培养阅读兴趣、解析阅读内容、交流阅读技巧等方面进行。通过阅读辅导,既可以为那些有个人兴趣与爱好的学生制定出读书计划,也可以参与指导兴趣小组,使其逐步形成阅读风格。

3.7 建立“影像读书・沙龙”的固定场所

鉴于沙龙教学的特殊要求,“影像读书・沙龙”的教学场所应当设在图书馆内,选择容纳不超过40人的平面空间,摆放成圆桌会议形式。沙龙进行中,教师与学生可围坐在一起,这种形式便于沙龙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传递。同时,给沙龙教室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开通网络等,也是支持沙龙进行的必要条件。

4 “影像读书・沙龙”的一个专题实例

沙龙专题:我的读书目标

第一部分: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使大学新生明确四年中应当阅读的专业及人文书籍,并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运用文献检索知识查找阅读资料,熟练掌握检索技能。

[教学任务]

・由学生自主查寻大学期间应当阅读的文献书籍,要求具备不同专业学生共同阅读的基础性读物以及各自专业必读书籍;

・针对阅读书籍涉及的内容查寻相关视频资料;

・对查找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排序。

[教学方法]讲解、提问、讨论、观看视频、点评、总结

[课后作业]制定读书计划,教师个别辅导

[主持教师]主讲人:李军

点评人:刘亚玲

第二部分:组织沙龙

第一阶段:[开场白]未来的成功从今天的读书开始(5分钟)

・观看视频:快乐读书方法

・读书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能够改变人的精神境界。知识通过阅读经典获得,在阅读中使知识与德性共同成长。

提示:由主持教师完成

第二阶段:[文献检索知识]分享检索策略(30分钟)

参加读书沙龙的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书籍及视频,将自己运用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查找资料的过程和经验以及得到的初步成果,与大家分享。

提示:主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为主,并注意收集学生检索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读书计划]我与书结伴而行(60分钟)

参加读书沙龙的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查找的各类型文献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排序,并对自己将要阅读的文献进行择优、评价和推荐。

提示:主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吸纳与争辩。

第四阶段:[点评与总结]学会读书(20分钟)

培养读书的兴趣,介绍读书的技巧,掌握查寻好书的方法。

提示:由主持教师完成。

第五阶段:[反馈]我为谁读书(5分钟)

阅读指导虽然是图书馆的一项常规业务,但是,“影像读书・沙龙”将接受信息的各种官能合理利用而创造的阅读指导模式,一定会给大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裨益。

参考文献:

[1]陈龙,媒介素养通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52

[2]黄少玲高等院校图书馆阅读指导之读书活动研究,图书馆,2009(4)90-91

[3]席利,10倍速影像阅读法,李毓昭,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2

[4]唐松林左彩虹学术沙龙与知识创新――兼对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高教探索,2007(4):96-99

[5]陈善礼,读书活动,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图书馆沧坛,2009(3):5-7

[6]褚雷,大学学习型组织发展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教育探索,2010(2):73-75

[7]姚荔,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图书馆论坛。2006(5):112-114

[8]罗楠,基于Web的图书馆阅读指导――美国的有关研究图书馆杂志,2000(3):24-27

[9]崔含鼎,学术沙龙式教学法实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122-125

[10]顾农,关于“青年必读书”问题的再思考鲁迅研究月刊,2006(12):12-17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读书 文化 底蕴 认知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B类)《中国大陆新闻人才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0504013

研究生读书的多少。往往代表着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为更科学地掌握当代研究生对读书和大学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研究以读书为切入点,考察高校研究生对于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对如何提高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出对策。调查在专题讲座之前进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接受调查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研一全体学生,包括三个专业:传播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此次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问卷形式采取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相结合。

研究生对于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对策认知

1 研究生在“读书”和个人文化修养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读书时间仍然较少,目的和规划不明确。有学生指出,本科四年要修满40余门课程,课程设置太多,真正消化的没有多少。多数学生认为,研究生在本科和研一阶段课程任务繁忙。为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很少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读书。在读书目的上,有学生指出。研究生往往是受考试要求和科研任务要求而去阅读书籍和资料。目的性被动。而对于研究生自身的规划,很少会有学生规划好研究生这几年自己应该读些什么书、学好哪些知识的。

(2)电子产品“侵占”了传统的读书方式。有学生指出,电子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更乐意在网上阅读报刊和资料,而传统的读书方式似乎渐行渐远。而真正可以得到收获的。却往往是纸质的经典书籍和著作,传统书籍无论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电子读物更有益处。因而应该多提倡传统的读书方式。

(3)阅读范围狭窄: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对自己专业的专业历史往往都不了解,比如音乐史和美术史。研究生对历史、地理、诗词等普遍了解不够多。在学科交叉上,本专业的学生往往只学本专业的知识。在涉及到考试要求和项目研究、个人兴趣等因素上,一部分学生会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如果不借助搜索引擎,研究生很难写出纯原创的学术论文、说出较多的音乐家、美术家等等,这在学术不端现象上有一定表现。

(4)研究生文化修养问题有待重视。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文化修养在教育和学术上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扩招,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入学的门槛,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没有阅读背景,是背教材背出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仍然严重,引用他人文章不加注明、论文抄袭、一稿多投现象严重;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对时事的了解。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研究生都比较浮躁,没有静下心来做学问,因此,有必要加大学风建设,重视研究生的文化修养问题。

2 在提高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上如何努力

(1)学校应该安排好课程,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感兴趣的书。有学生指出,研一的课程负担较重,两年制的学生在研二又面临着毕业答辩和找工作,根本没时间读书;如果是三年制,又增加了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样面临着个人支配时间少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存在着与本科课程重复的问题。希望学校安排好教学计划,让研究生接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面。

(2)希望学校推荐书目、开展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可以开设专题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学术性讲座。而不是沿袭“应试模式”,按教学计划上完课程就结束了。尤其是理工科的学校,更应该注意多开设人文讲座,学生对人文讲座有一定的需求量。在授课方式上,有学生指出,不希望研究生阶段还有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老师只是讲解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而是应该使满堂灌方式,向文化讲座的方式变更。

(3)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学生指出,研究生文化修养不仅仅体现在读书多少上,在做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时,研究生也会学到大量的实用性知识,从而增加自己的学术素养。只是目前课程安排太紧。研究生往往是请假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课余与同学或者帮助导师做科研项目。学校应安排专门的时间段给研究生做学术活动,并且应有专项的硬件和经费支持,以此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高。

(4)导师应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有学生指出,目前有一部分导师大多忙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事务,而且存在着一个导师带较多研究生的状况,因此往往与自己的学生交流过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没有导师指导,研究生几年也显得没有了意义。有学生认为,导师应以身作则,多给予学生指导,如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等等。

增强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建议

时下艺术传媒业界、学界都存在着“浮躁、浮夸、浮肿”的“三浮”之病,“三浮”之病体现为空虚、浅薄和势利、庸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在《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提高文化修养,加厚文化底蕴,首先就是要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的各种好书。多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知识结构,还能改变人的内涵,改变人的风貌和精神世界。古人说过,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因此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文化素养,营造读书氛围,在教育的诸多环节强化“读书”和“增强个人文化底蕴”意识,是高校必须开展的探索。

1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调查问卷反映出目前理工科高校人文氛围的缺失。研究生的失望度较高。高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和人文氛围,无疑是提高师生学术水平和个人素养的长久之计。在营造文化氛围上,学校应鼓励学生重视经典作品的研读,专门开设经典研读相关课程:重视人文讲座的开设,用名家思想影响学生个体:鼓励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增强研究生自身的知识丰富程度、文化底蕴和个人竞争力。包括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都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调社会文化,绝不能被“快餐文化”所取代。

2 完善教学计划。学校应积极调整课程安排,在研究生课程上尤其应与本科生课程设置高出至少一个档次,并且给研究生充足的自由读书时间和做研究的时间;教师应积极改善授课方式,避免多年不变的照本宣科方式。不应只以一两本教科书为授课内容。提倡讲座性和互动性课堂,提倡知识传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重视教师和导师的榜样作用。学术研究水平体现的不仅仅是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更直接体现研究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学校应该重视本科生、研究生文化积累和学风问题。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远离学术不端行为,为学生做榜样。不仅仅在科研方面,在学习生活方面,导师更应多给予学生以指导,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

导言

随着当代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进行阅读的媒介、态度以及阅读品味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子书的出现、快餐文化的普及以及社会的高负荷运转带来是巨大压力,使得现如今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耐着性子慢慢看书。

阅读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而且,更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大学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是反映一个学校学风的标杆,因此,促进大学生课外阅读将对加强校园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今,90后大学生已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拼命追名逐利的社会大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校内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呢?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不会因此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呢?90后大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阅读的动因是什么?阅读的内容又分别是什么呢?

一、90后大学生的课外安排

在大学里,以“教”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的模式。学习的自主安排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的自主安排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大学里,属于大学生们的自由支配时间有很多。而对于课余时间如何利用这一问题,据调查统计:有近一半的人每天睡觉时间为7—8小时,花在完成老师布置内容上的时间一般为2—4时,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为2-3时甚至更少,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在紧跟老师,而自主能力很差。由数据,仅有14%的人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辅导班,为自己的将来投资,大多数人很少把时间花在考试上。大部分人在课余时间会看一些书,集中在看小说和各类杂志。还有很少的人花时间做些兼职,不过一周一般很少超过7时,大部分人认为学业太忙,做不了。当然,作为大学生,与亲友交往花去了很多时间,以致时间没能很好的利用。据调查,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平均每天有多于2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笔者调查了解到,面对这么多的课外时间,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主要是在课外时间进行上网、体育休闲和参加社团活动等,在课外时间喜欢读书看报的90后大学生所2如何占的比例较少。因为有超过1,3的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目的是调节放松,占了37.4%;锻炼自己的能力的为25.3%,还有17.2%是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其余的选择其他目的。

关于对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的问题上,笔者建议不盲从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跟着别人,只能导致自己的规划完不成,别人的东西也学不到。还有就是少上网,他们认为上网会浪费很多时间,导致规划在心里被一遍一遍地更改,最后甚至面目全非。

二、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如何利用这些课外时间?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如何?阅读的主要内容如何?以及如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等等,成为新时期学生工作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新课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以下特点: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呈消遣性

在大学里,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具有正确的阅读心态的人却不到一成。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把其当成是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亦或是为了应付学业应付老师而临时抱佛脚的一种应付心态。这种错误的阅读心态之间导致了课外阅读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阅读目的的不明确。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无计划性、结构不合理

据多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对象是小说等书籍以及具有娱乐性的文章;却很少浏览文史社科类等书籍,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其阅读结构极不合理,且缺乏计划性。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要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虽然也有些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不足,但是却无力改变。从此可看出,大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缺乏正确的引导。对此,学校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阅读观。

(三)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

一些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大多是为了放松、消遣。因此,大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阅读小说类等图书上,就算是偶尔阅读中外名著类图书,也是看过就抛之脑后,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仅仅只能称之为“看书”,而不能称为阅读,这也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阅读具有放松心理,放松心理能够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缓解学生的疲劳感。但是阅读目的不明确容易荒废专业知识的学习。自制力稍差的大学生往往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因此,我们要及时端正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课外阅读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深刻影响力。

(四)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减少

近年来,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不断减少。调查显示,课外阅读时间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外阅读兴趣不高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于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学生往往只选择言情小说类而忽视了其他类别的书籍。且相当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周末大多数学生选择出门游玩或呆在寝室上网睡觉,只有绝少数愿意进行课外阅读。

(五)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阅读习惯变化

在当今网络时代,进行课外阅读的载体不断多样化,这使大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互联网和手机成为了阅读的重要载体,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发挥的作用愈加显得薄弱。互联网所蕴藏的知识量是极其丰富的,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善加利用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成熟。

三、对90后阅读现状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看,90后大学生的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平均少于1小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据调查,即使有更多地课外时间,他们也表示不太愿意把这些时间花费在课外阅读方面,大多数的大学生课外时间花费在上网或者其他消造活动方面。大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进行课外阅读;在大学,也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提供。只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一定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大量的书籍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从各位大师前辈身上学到我们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

笔者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生方面

1.阅读从态度开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调查我们认为要改变同学们的阅读态度,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同学们的心理,使大家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且在活动中应该互动、比如让同学们上台讲故事等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改变阅读态度,增强阅读的兴趣。

2.引导大学生提高阅读效果,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是大学生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导大学生们把所读的书读好,提高阅读效果,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益和质量。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此我们小组推荐几种方法:①选读法。此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同学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在同学去借阅相关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②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要求同学们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三边”(边读,边想,边批注)、一养成(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这种方法要求同学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摘录批注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阅读法,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诠释,写评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我们应该根据个人不同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二)学校方面

1.完善管理制度,督促大学生多读书。从教学管理角度讲,应结合选修课,在尊重学生兴趣,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建议以“提交读书计划——教师推荐书目——学生阅读——提交读书笔记——教师评阅——取得学分“的模式,督促大学生读书,提高读书效果。

2.举行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像言情,武侠,动漫级消遣类快餐读物,文化含量相对较低,对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实质帮助。通过举行专题读书活动,正面引导学生选择文化含量跟高的书籍阅读,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3.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种“缺失无疑会成为明天的社会症结”。大学课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大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吸取人文教育的养分,进而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语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8篇

摘 要: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的个性发展是相互统一、内在一致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阐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参考思路,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目标牵引 学业规划 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人的发展”这一命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思想家都有过关注和论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究,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其核心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劳动、需要、社会关系、个体人能的综合式的全面发展,其中,居于关键首位或者充当先决基础条件的是“劳动”。劳动使人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形成新的交往形式,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同时,丰富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在各方面形成丰富的社会联系,个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人在个体能力维度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7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非常广泛,在性别、年龄、职业等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在体能、智力、情商等方面的综合式全面发展,是个体能力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是个体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人学”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命题时,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观等视角展开的。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具体成果体现,最终必须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因此,在考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时,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目标分析的基础,同时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特点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

大学时代是每个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快速成熟,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适应能力、个人素质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马克思“人学”思想来看,个体素养、个性特征、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题中之义。就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历程来看,进入大学读书的阶段,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作为提高能力、巩固社会关系、提高素质、形成个性的基础,所以,知识理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大学生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社会适应、个人素养、个性特征方面奠定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特殊性。大W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特点,对学习方法和内容做出准确的选择和科学的判断,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会思考、注重创新的意识和勇于进取、大胆实践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认为: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中展示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的全面发展”[2]359。个性发展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个性发展必定受到客观物质生活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功能定位,科学界定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合理激发大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因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的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培养策略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因此,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性相统一的同时,高等学校应当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策略构想――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

所谓“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考量、评估学生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人格特质等自然属性,分层次、分众化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可实现目标的素质拓展活动群和专业教育课程群,并帮助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的协同。“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制订,在顶层设计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遵循,以大学生个体素养拓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尊重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盘活学校育人资源,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间性[3]41。要把“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将素质拓展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过程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分阶段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助力大学新生开展自我认知,进行生涯定位。

大学新生在入校之后,入学教育往往配合军训展开,学生此时通常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及对未来的生活工作产生迷茫。这时,各高校应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或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高校新生进行形式具体的新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性格测验等,使得新生能够顺利进行自我认知,从而制订正确的学业或职业的规划,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在进行过一定的自我认知之后,高校新生对大学和自我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各班级辅导员或者具体负责老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组织学生通过软件测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进行生涯定位。

(二)努力提升老生综合素质,制订生涯规划。

步入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自我了解,对自身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高等学校应根据学生对学业(职业)规划的不同需求,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便于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自主选择具体的课堂学习或课外实践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相应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指导。另外,在开展这一工作前,由学校提供统一模板参考实施。

(三)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修正阶段性目标。

每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对照个人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生学年考核工作,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针对一些未能完成计划的情况,组织学生全面分析,查找并指出不足,及时提出目标修正措施或整改意见,使得学生的规划更能适应学校的成才环境,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个人成才。

(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保障目标牵引取得实效。

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积极配合,整体推进,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合理规划,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伴随着“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实施,学校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帮助学生,如学生处,这是与学生最密切的一个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应当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培训,使他们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校各二级院系团委也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完善并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体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寓教于乐,满足广大学生的成才需求。除此之外,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图书馆也应建立健全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9篇

一、认知生命长度,拓展就业宽度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一届一届的更换,辅导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培养学生。每一届学生在学校度过的四年的时间似乎是一样的,但有效生命的长度却有天壤之别。每年365天,每天24个小时,每个小时60分钟,大学四年一共拥有87600分钟,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同学们有效利用时间却迥然不同。曾经的高中生活学生们在强大的压力下度过,每天处于被时间管理的极度紧张状态,进入大学后拥有大量的自由分配时间,经过高考后的放松阶段,常把大学生活当作高考后生活的延续,处于极度放松阶段,很难完成自我时间管理工作。

辅导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引领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做好时间分配,认知生命长度合理有效利用时间。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完成自我认知和探索,了解到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特色指导内容和活动,有效开发同学们的潜能。在学有余力情况下,鼓励同学们参加学生会和各类社团组织,一方面锻炼学生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在不同领域和职位下锻炼角色转换能力。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无论毕业后选择考研还是出国将来都要走向社会,为了将来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辅导员要引领学生在大学阶段奋发图强,开启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旅途。辅导员还要使用时间管理法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命长度,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将来的就业宽度,推动学生成功迈向社会。

二、提升生活温度,寻找心灵亮度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满爱心,以爱心传递真情。一个人如果没有大学生活的温度,就没有个人成长的灵魂,没有乐观面对失败的心灵亮度,就没有享受成功的机遇。辅导员是心灵的引领者,要培养学生对父母尊敬之情、感恩之心,培养学生对朋友热心帮助、经常关爱,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奉献精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者自助,经过大学四年经历生活温度的熏陶,培养出热爱生活、用心工作、与人为善的毕业生,社会需要懂得感恩愿意付出的新鲜血液。

大学的生活还需要经历心灵的洗礼,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四年的旅途中,同学们肯定会经历成功与失败,面对喜悦与伤心,辅导员需要在同学们最需要的时期给予关怀和启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挑战,发觉学生个人潜能,培养出乐观积极的品质,提升就业过程中的个人能力,保持一颗充满阳光的心,帮助同学们寻找到心灵的光明。

三、走出读书误区,避免高分低能

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伴随着毕业人数的不断激增,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进入待业状态的毕业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社会上流传出“风雨坎坷求职路,不如毕业去养猪”的观点。无数莘莘学子怀揣着大学梦走进学校,然而有些人发现毕业后面临着失业,尤其来自农村学生上大学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村庄人的寄托,他们即使找到一份两三千的工作也不能偿还家庭培养欠下的债,他们对“知识是改变命运”的信念产生怀疑。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孩子们从小到大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以分数论英雄,同学们形成了功利性的学习理念,演化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思想。大学和初高中教育理念不尽相同,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的不是书呆子和应试高手,而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经历高考的高强度磨练后,刚刚进入大学的他们很容易形成松懈心理,需要在指导下完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过渡期,辅导员要抓住学生这个关键期,做好学生思想观念转变的引领工作。

辅导员要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帮助大学生在大一阶段适应大学生活,通过“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兴趣。学生固然以学习为根本,但不能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教育类产品,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同学们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参加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专业能力掌握一技之长。打破多年“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的固有思想,为学生提供施展个人才能的舞台,辅导员通过学生活动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仅培养学生答好考试试卷的能力,还要学会解答生活试卷的能力;不仅掌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立足于社会的知识;不仅注入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还要深化社会需要有一技之长专业人才的理念。

四、保证就业资格,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在1995年前,我国就业形势为高校统一分配,毕业生对工作基本没与选择的权利,1995年90%的毕业生需要自主择业,1996年国家采取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以前的大锅饭就业形势消失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高校和企业供需不平衡造成就业形势日趋严重。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被淹没在毕业生大军中,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高学历教育逐渐成为了“家常饭”,不再是企业热捧的焦点。企业面临着“用工荒”,学生面对着“就业难”,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企业需要专业性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学生眼高手低不肯从基层做起,造成人才需求不平衡,学校培养资源浪费。

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从学生到社会人转换的平台,很多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进入了“保险箱”,通过四年的经历换取毕业证和学位证,有了两证就能拥有一份理想工作,但事实告诉大家大学需要掌握有竞争力的就业能力,只有满足社会需求才有资格走进社会。辅导员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做好引领者,辅导员要带领同学们完成学业保证取得双证获取就业资格,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考取相关资格证书获得工作的“敲门砖”,要教授学生求知技能展示自己才华在毕业生大军中获取一席之地,要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整能力理性看待就业压力保持身心健康,要引领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理想付诸于眼前实际行动,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在有些人看来,辅导员是家庭保姆、勤杂工、救火员、110、120、114查询台等多种角色合一的另类群体,也有辅导员自嘲“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时时刻刻冲在第一线,但更多人认为辅导T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发挥着艰巨的任务。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大学生就业观,鼓励学生到基层锻炼、服务于基层,积极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选调生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就业项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个人才华服务基层。培养学生“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留得下”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此外,辅导员还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现阶段就业难的重要方式,做好学生“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思想理念的引导工作,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磨练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培养出综合性能力强合格社会接班人。

五、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全程化就业指导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阅读;存在问题;对策

4月23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阅读,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关键作用。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所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一、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大学生,阅读形式多样化,阅读场所多元化,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目的功利化。在阅读习惯改变的同时,也突显出许多问题。

1、阅读时间和数量齐下降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阅读时间被上网和娱乐时间大大挤占。根据2015年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周上网时长为25.6小时。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花费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挤占了越来越多的阅读时间。与阅读时间下降相对应的是,阅读数量的减少。另外,部分学生未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加上大学宽松自由的氛围,使得大学生阅读时间和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

2、阅读带有功利色彩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使得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增大,阅读的目的性日益增强,实用性成为阅读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考试就业和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提高个人素养。专业书籍的阅读可以帮助巩固课堂学习,扩展知识面,开阔思路,因此,多数大学生把时间用在专业书籍的阅读当中。另外,各类专业证书也是大学生的目标之一,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证书、会计从业证书、司法考试等成为大学生的共同追求,是找工作的“敲门砖”。由于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加,考研类书籍也成为热门。励志成功类书籍因其鼓舞性也是大学生的常看数目。而哲学类、经典名著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3、存在不良阅读心理

大学生处在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的时期,易于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但受到个人兴趣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易于跟风、阅读没有目标和计划,阅读中存在盲目、猎奇、逆反、消遣等不良阅读心理。具体如下:(1)盲目心理。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判断能力不足,胡乱读书,不知道适合自己的书籍是什么。图书市场书目众多,但良莠不齐,大学生对此缺乏选择判断的能力,不能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目。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2)猎奇心理。大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对于各方面知识都很感兴趣,但大多浅尝辄止,且喜欢涉猎一些奇怪、没有营养的东西。如近年来大热的网络文学,其中尤以穿越类、修仙类,受到了大学生的关注。事实上,这些是以盈利和吸引眼球为目的的,且不乏色情暴力的内容,对大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3)占有心理。有少数大学生在扭曲的观念驱使下,做出了违章的行动,如将图书馆和他人书籍占为己有,更有甚者毁坏公共书籍。(4)逆反心理。为了国家安定和社会和谐,有些书刊杂志是被禁止出版和阅读的,但在网络上,仍然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危害国家安定、主义的东西,有些大学生好奇心过重,偏要通过各种途径一睹究竟。(5)消遣心理。大学生空闲时间相对较多,许多大学生为消遣而阅读,加上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阅读的消遣心理越来越突出。大学生适当地阅读些消遣娱乐性的东西本是可以缓解学习压力的好事,但是过犹不及,消遣娱乐一旦成为阅读的主要目的,阅读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4、传统阅读方式受到挑战

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阅读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线阅读成为大学生新的选择,大学生阅读从过去单一的纸质阅读向多种方式发展。与传统纸质读物相比,网络读物更新快、可以在线互动交流,且不受阅读场所和时间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在手机、电脑成为大学生的必备装备时,传统纸质阅读受到了挑战,人们不再热衷于纸质读物的深度阅读,而是“读图式”、“浏览式”的浅阅读。

二、养成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对策

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需要个人的内在的努力,还需要学校提供一个阅读的环境。其中个人发挥主动性是内因,学校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外因。

1、个人要充分发挥主动性

作为阅读的主体,大学生应该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读好书,好读书。

(1)克服功利性阅读。一个人不能只看到个人眼前的前途,而应该把目光放远,树立长远理想,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如今,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心态易浮躁,严重影响学生阅读状况。学生为了在日后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筹码,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课学习和考取专业技能证书上,阅读的目的性显而易见。为此,大学生要克服功利性阅读,摒弃“为考试而读书”的思想,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把阅读当作终生的事业。广泛阅读各种书目,人的眼光自然而然会开阔人生道路也会越走越顺畅。

(2)提高阅读兴趣。大学生要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要真正懂得阅读是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阅读不是三两天的事情,而是持续不断的坚持过程,要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鲁迅先生说过: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我们只需要把自己从玩手机、打游戏、闲聊天中抽离出来,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

(3)调整阅读结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所学专业,而要博采众长,涉猎多方面知识。大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面窄的问题,喜欢与专业相关、趣味性强、社会畅销书籍,而对学术性强、课外读物、经典著作拒之门外。大学生要广泛培养兴趣爱好,涉猎多个领域,完善阅读结构。阅读专业书目可以提高专业学识,阅读经典书目可以提高个人素养,阅读学术书目可以提高理论水平。未来社会需要博而专的人才,这也要求我们不仅要学好本专业,更要扩展眼界,涉猎不同领域。

2、学校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对大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1)图书馆要发挥核心作用。第一,高校图书馆要丰富馆藏,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结构合理的优质资源。图书馆是大学生阅读的首选场地,图书馆书目的质量好坏与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状况的好坏。图书馆要与各学院经常互动,了解专业设置及学科发展动态,以保证所购书目的针对性,避免资源浪费。图书馆馆藏要涵盖各专业相关书籍。另外,图书馆要与时俱进,丰富阅读方式,在纸质阅读之外,要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库文献。

第二,提供形式多样的导读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先天优势,开展各种导读活动,帮助大学生有效率的阅读。首先,可以提供实时咨询服务。很多大学生的阅读是盲目的,导致阅读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推荐真正适合的读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图书馆可以通过微博或面对面形式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经验,分享读书心得与阅读技巧,推荐优质书籍。

第三,组织多样形式的读书活动。图书馆可以举办读书节、专家讲座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追求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讲究趣味性,让学生爱上阅读,自觉阅读。

(2)开展相关校园活动。第一,发挥社团作用。要加强读书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如读书会、晨读组等读书社团组织。团委学生部门要加大对读书社团的支持,开展各种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加入到阅读的行列。

第二,组织阅读讲座、开设阅读课程。可以对图书馆各项功能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图书馆充分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开设相应的经典阅读和通识类课程,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呈现。如中国人民大学在2014年就将“经典历史著作课外阅读”纳入必须课范围。

第三,要充分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微博、校园网站、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阅读。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社交平台,多管齐下,定期宣传阅读,让“书香校园”的思想深入每一位学生心中。

(3)教师要发挥引导教育作用。教师要为学生阅读起引领示范作用。别林斯基说: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这说明书目选择的重要性。但许多学生却没有鉴赏选择书目的能力。需要读哪些书?为什么读书?怎样才能科学有效的阅读?怎样把所读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这些问题阻碍着他们阅读的脚步,这就需要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好书,教授如何正确阅读的方法等。

三、结语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可以增加学识、提高素养、塑造品行。大学生在阅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应当引起学生、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主力军,应当让阅读成为终身事业,通过阅读充实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雷菊霞,乔靖,毛芸.大学生阅读的现实与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为例[J].现代情报,2014(3)152-157.

[2] 武瀛.大学生读书状况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4)126-127.

[3] 姬方,张赵姝影等.大学生阅读现状与图书馆建设[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81-83.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下学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下一篇:个人课外读书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