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14:50:38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1篇

一、在新生军训之后,对新生家庭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以班为单位填写贫困生登记表和认定表,并将资料汇总,其中包括:贫困大学生所在的年级、贫困程度、家庭住址、贫困的基本原因、是否参加勤工助学、是否申请助学贷款等。整理资料归档,建立08级贫困生档案。为接下来的岗位安排,办理贷款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确保岗位扎扎实实分配到每一个贫困生,帮助其更好更轻松的完成学业。

二、下学期本部门决定在大一、大二各班选出一名勤工助学委员,以加强勤工助学部和各班之间的联系,并及时反映各班班上的贫困生情况。

三、我部门打算在十月份开展一个“大学生创业’征文比赛,以增强新生的创业激情。

四、下学期我部将继续定期制作"大学生创业、就业宣传栏”,积极为我院广大学生提供可靠、及时的就业信息以及兼职信息。

五、总结上学期的工作,我部在提供兼职方面的工作上还有一定的不足,本学期我部将加大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争取使兼职数量再创新高。主要是加强同培训中心、家长的联系,为我院学生提供更多的家教岗位。

六、我部将会举办一场比较大型的兼职招聘会,为我校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兼职岗位。

七、我部将会举办一场大型的就业、创业讲座。我部打算联合恩师职业技术学院的勤工助学部共同举办,在两校贫困生得到指导的同时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

八、我部打算在我院成立一个助学基金,筹集资金给我院广大贫困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2篇

这条短信来自华东师大的“生活预警系统”——通过了解学生一卡通消费情况,来寻找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从而进行一对一的“隐形”资助。同学表示赞赏:“这样的预警系统让冰冷的数据有了人性之美。”

秘密发放的隐形资助

其实华师大并不是唯一一个实行这种政策的学校,从2004年起,中国科技大学就利用数据系统实施隐形资助了。

2013年9月新学期开学不久,中国科技大学大二学生张宇收到一封学校发来的电子邮件,通知他去校园一卡通中心领取生活资助。张宇开心一笑,这是学校和他之间的秘密。他来到结算处,把一卡通放在通用读卡器上,老师根据系统提示把240元打进他的卡中。

这个秘密的源头来自中国科大“生活预警与援助系统”,属于学校“学业、生活、思想、心理、健康、安全”的“六大预警与援助系统”的一部分。从大一开始,它就“暗自跟踪”张宇的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很快,它发现这个大男生的饭卡一个月消费超过60次,总额却没超过240元!一卡通系统就发出预警,管理者确认信息正确后,学校决定每个月给张宇240元的补助。中国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董雨老师说:“由于我们的一卡通系统是脱机服务的,资助拨款到一卡通中心处后,学生要到一卡通结算处领取资助,这样也能确定领取的情况。”到目前为止,张宇已经第5次拿到隐形资助了。回想起第一次拿到资助,张宇惊讶又感动:“虽然我家里比较困难,但觉得自己公开贫困生身份有些尴尬。真的谢谢学校这种贴心的关怀。”

华东师范大学设立的“生活预警系统”也充分考虑到了一些贫困生自尊心较强的特点。高中时曾参加过公开捐助仪式的学生刘芳说,上台接受捐助时心情特别复杂:“我很感激这些帮助我的企业和个人,但我真的不希望自己被那么多人知道我有多贫困。”所以学校的贫困生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但是生活预警系统却发现她的消费过低,并悄悄给她发送了资助。这种做法既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又助她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

郑州大学也运用了相似的方法,发现符合条件的贫困生后,后勤部网络系统每月都会直接把钱打到学生的饭卡里。华侨大学考虑到生活水平的提高,资助已由每月160元上涨到了240元。这些学校的资助方式,无论钱多钱少,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数据挖掘找到不愿意暴露贫困生身份的同学并暗中予以资助,这种方法不仅方便简洁,而且通过数据说话,充分保护了同学们的隐私。

人机审核双保险

“这样的预警系统虽好,但它会不会泄露学生的信息?贫困生的认定又会不会掺假?”在政策实施后不久,就有学生发出了疑问。隐形资助,真的靠谱吗?

曾任华东师大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主任的王志老师表示:“自2011年实施数据系统资助以来,我们没收到一份关于校方破坏学生隐私权的诉讼。”华东师大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田润老师也说:“校级预警结果只有勤助中心的老师知晓,院系级别只有学生辅导员与总支副书记知晓,并且预警系统的登录都设置了账号和密码。资助的短信也都是系统自动发送,老师并不直接参与,所以不会泄露学生的信息。”

对贫困生身份的判定则是大家更为关注的话题。比如那条网络热传的华东师大的短信,调查后发现原来是女生因为减肥才导致消费下降。而有的学生是走读生,回家吃饭也省去很多消费,一些谈恋爱的学生可能只花费一个人的饭卡等等,这些漏洞盲区又该如何避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华东师大在“生活预警系统”中设置了双重审核,系统动态地对全校本科生平时用餐消费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出男女生的平均每餐消费值,如果低于均额的60%,系统就会出现红色预警,老师再根据预警名单一一核实信息。田老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今年5月份学校本科生的餐均消费男生为10.1元,女生为8.8元。再乘以60%的系数,也就是说,那位减肥的女生5月份每餐花费不到5.3元。”系统筛选出预警名单后,会先向同学发送“询问调查”的短信,学生可回复信息或发邮件给田润老师。然后,田老师会再安排院系老师一对一核实情况,若符合贫困生的条件,就发放隐形资助,像那位为减肥刻意减少食堂消费的女生就得不到资助。

中国科技大学在贫困生审核上也研究出了一套科学的筛选方案。首先通过前期调查设置了一个警戒线标准: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240元以下。对此,中国科大学生工作部部长董雨老师向我们解释道:“贫困生出身贫寒之家,领略过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难处,会处处精打细算。一卡通作为学生在学校消费的大头,食堂吃饭情况都能在一卡通体现出来。一般情况下,他们的食谱基本是:早餐包子、稀饭,午餐与晚餐则是一份米饭外带一个素菜,一个月的伙食费只有200元左右。因此,学校在一卡通网络系统中设定了这样的消费预警线,就能初步剔除掉一些不符合贫困生身份的“坏数据”。

随后,学校又建立了一个贫困生数据库,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一卡通和数据库信息的交叉比对,两者重合即被视为隐形资助对象。接下来,学校会给这些学生发出邮件,通知领取事项。对于符合一卡通警戒线标准但未出现在数据库中的同学信息,则会另外生成一个名单,管理中心只需根据这个名单核对学生信息就可以了。这样一来,相对于每个月450名左右贫困生资助数量来说,需人工审核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

为了保持系统审核的可靠性,数据库会每月更新一次学生信息,以保证动态准确性。“有的学生暑假里突然遭到自然灾害,有的学生一开始没申请贫困生,还有的学生家庭情况有所改善等等,导致系统每个月的监测都有变化。一旦数据库里的学生不符合要求就会被删除,库外的学生被监测出来通过院系老师核对后,若是贫困生就加到数据库中,然后学校每个月会按照新的数据库发放资助。”最后,董雨老师总结道:“生活预警与援助系统是一群理科学者的科学思维的产物,它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希望能在更多的高校推广开来。”

各种人性化数据预警系统

除了通过吃饭消费设立人性化的预警系统,不少学校还通过挖掘学生数据信息设立了更多的监测预警系统,包括勤工助学,学业情况等方方面面。

不少学生都会在大学期间兼职,赚钱贴补生活可以,但因此荒废学业就不值当了。不过,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来监管呢?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制定了一项长期的“自立计划”,通过“勤工助学预警系统”来管理学生的勤工助学。学生可以在“勤工助学管理中心”页面找到很多兼职,有校方直接提供的,也有经学校审核后的校外兼职。每位在这里找到兼职的同学,系统都会详细地记录下他们的工作时间和情况。

这些兼职信息通过网络与学校的“勤工助学系统”联系起来,规规矩矩地排列在系统里,由“勤工助学预警系统”实时监控。当学生每个月勤工助学的时间超过40个小时时,系统就会出现红色预警,学校就会派老师了解情况,看看学生是否在经济上出现了问题。田润老师说:“通过时间来做预警,既简单又准确,学生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在兼职上,以免耽误学业。”

说到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四川大学利用学生信息数据库建立了“学分制学业预警管理系统”。这不是传统的老师警告通知,而是系统利用学生上一学期得到的学分情况,来推算学生能否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如果学生在上学期结束后,未获得累计应修总学分的85%;或者上学期结束后,未获得执行教学计划规定必修课累计总学分的85%,系统都会自动生成该同学的成绩单并打印出来,院系老师核对情况无误后,通过书面形式向学生发出警告。

为保证数据核算的正确性,学分预警系统详细记录了学生课业信息。每学期每门课程的作业考核、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都会由任课教师于放假一周前以表格形式递交给学校教务管理处,系统于学期末进行统计反馈,对于最终审查不合格被预警的学生,还会生成对应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习上做出改进。大四学生李亮说:“收到预警后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能收到两次预警通知,否则系统会让你退学或留级的!如果是某一科考试没合格,就要在新的学期及时补考通过,这样还可以让系统修改成绩。”除此之外,学分预警系统也会保持及时更新,避免因学生转专业、休学等情况产生差错。

这个预警系统不仅对挂科同学有效,对其他学生来说同样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学生可以随时用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查看自己本学期的平时考核、期末成绩等学业信息。

除了四川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很据类似的方法,建立了智能化的学分预警系统。西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路鹏还结合国内外经验做了进一步讨论,写出了毕业论文《高校学业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并提议利用系统实行“弹性学分制”,只要学生达到合格学分,就可以延长或提前结束学业。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spiritual education for the poor students.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o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employment ability.From six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ty culture, instructors, funds, special activities and getting rid of the "label" of poor students' associ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oor students'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社团;可持续性

Key words: university and college;poor students' association;sustain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173-02

0 引言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中的三大难点问题(质量、就业、贫困)之一,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现的社会问题[1]。针对这一问题,全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以贫困生为主体的社团,通过社团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但是,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保持社团的精神,怎样处理与非贫困生社团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当,将使贫困生社团发展缺乏后劲,持续性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2]。本文结合“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强社”的发展经验,对高校贫困生社团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1 完善社团章程,强化社团文化

1.1 不断修订社团章程,规范社团管理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组织类型主要包括社会基金项目型、自立自强奋斗型、自助助人公益性等三种。根据社团的组织类型,定期对社团的机构性质、社团精神、社歌、宗旨、组织结构,社团干部选拔等内容进行修订;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完善社团内部评奖评优的制度,可以使活动开展有依据,确定工作目标和范围,从而确保工作不随社团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规范社团的管理。[3]

1.2 开展社团文化建设,提高社团的凝聚力

高校贫困生社团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是保持社团成员纪律性、组织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的建设应从招新、社团干部选拔和培养、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贯穿;以“树典型、学先进”为平台,通过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部委、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发挥榜样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立“爱心图书馆”和“社团历史馆”,让社团成员了解社团的发展史和社团中涌现的优秀社员,增强社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要根据社团设立时的宗旨与目标以及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不断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特有的社团精神。[4]

2 社团“导师”的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贫困生社团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但是由于贫困生社团的特殊性,各高校在尊重社团自我发展的前提下,基本上都配备了“导师”,这部分导师大部分由负责贫困生工作的辅导员或团委的教师兼任,对社团的指导主要通过个人工作经验或兴趣爱好,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往往会导致社团发展滞后,出现管理混乱、人员流动性大等弊端。[5]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导师”对社团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社团与上级部门的桥梁,是社团的智多星。因此,应选拔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或经验丰富的优秀辅导员或杰出社长、社友兼任。上级部门要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考核和选聘。只有确保“导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才有利于保持社团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才有利于社团的品质提升和活动质量的提高。

3 积极开拓社团经费渠道,保障社团正常运行

目前,高校贫困生社团由于其特殊性,一般不收取社费。它的经费来源缺少固定性和不确定性,社团经费不足经常影响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渠道进行开拓。

3.1 设立“自强”基金

高校贫困生社团应充分发挥社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设立“自强”基金,主要由贫困生、非贫困生、全体社员进行自愿捐赠,实现贫困生从它助到自助的转变。

3.2 团委下拨社团经费适当倾斜

高校贫困生社团作为团委的重要社团之一,应根据其特殊性,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专项经费划拨,对经费的数额适当倾斜。

3.3 寻求社会资源,获得赞助

通过社团举办的活动,积极与公司洽谈,获得赞助,实现双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立“社友会”,积极为社团募集资金。

3.4 依托学校资源,获得经费支持

目前,各高校可以通过上报贫困生特色活动获得贫困生专项经费支持,或通过申报“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获得项目经费。

4 创新特色活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贫困生社团应根据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尝试并形成适合贫困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一系列活动。其特色活动应本着高校贫困生“需要锻炼什么就开展什么,什么实效性好就多开展”的原则,营造一种奋发向上,不断创新和树立社团品牌活动的氛围。

4.1 开通“技能”培训绿色通道

高校贫困生社团应积极为贫困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培训内容包括: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开展前的前期培训;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等考试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礼仪、舞蹈等。

4.2 以专业为单位,开展“贫困生能力建设主题活动月”

根据贫困生的分布情况,在同年级以班级或专业每个学期开展2次以上“贫困生能力建设主题活动月”活动,定期进行考核和评选,促进贫困生的班级凝聚力,提高贫困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4.3 适当开展中、大型特色活动

高校贫困生社团应不断尝试适合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色活动,确保每学期开展2次以上中、大型活动。例如:“我的××梦”PPT制作大赛,“畅想青春,凝聚你我”合唱比赛,“树典型、学先进”优秀贫困生宣讲等系列活动。

5 密切联系贫困生,提高活动的参与性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宗旨主要是“全心全意为贫困生服务”。密切联系贫困生,确保活动的参与性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

5.1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贫困生融入社团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社员包括常任社员和普通社员。被认定的贫困生是普通社员,通过社团招新,进行选拔后的大学生才能成为常任社员。从大一起,要让全体贫困生认可社团,为进入高校贫困生社团而骄傲。

5.2 培养班级安全信息员,提高其执行力

高校贫困生工作开展主要以班级安全信息员为核心。班级安全信息员是由班上贫困生公开选举的学生干部,具有很强的号召性和威信。高校贫困生社团应把班级安全信息员纳入每学年的社团干部培训和评优计划,牢牢抓住,才能确保所开展的活动的宣传性和参与性。

6 正确处理与非贫困生社团的关系,去贫困生社团的“标签”化

6.1 积极宣传,树立高校贫困生社团的“正能量”

高校贫困生社团往往因为自身宣传力度不够,造成贫困生或非贫困生不愿意加入该学生组织,歧视或抵触该社团的活动。社团应通过社刊、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把社团的宣传贯穿在所有开展的活动中,让广大师生了解高校贫困生社团创建的意义、社团的宗旨、精神等,树立贫困生社团的“正能量”,这样才能确保所开展活动的参与性。

6.2 与其他非贫困生社团实现互帮互扶,共同发展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社员主要由贫困生组成,社团本身兼有自我发展和为贫困生提供服务的双重压力,其总体实力和其他社团有一定的差距,应积极向其他社团学习,尤其是艺术特长型、体育运动型等社团。学校、导师、社团干部等要积极为高校贫困生社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局面。

7 结论

高校贫困生社团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形式,如何配备社团的导师,保障经费充足,保持和传承社团文化,正确处理与非贫困生社团的关系,密切联系贫困生,尝试和形成适合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的特色活动等问题都将直接影响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令熙.高校创建贫困生社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2007(9):18.

[2]岳若惠.浅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J].学园:教育科研,2011(22):22.

[3]马雯u,詹萍.高校贫困生提高全面素质的新尝试――贫困生社团的建立[J].科教文汇,2009(33):62.

[4]胡振宇,陈颖.面向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社团组织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4):88.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贫困生 负性情绪 形成 干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贫困生的关注越来越多,目前,国家已初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为主体,辅之社会资助、绿色通道等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综合资助体系。而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受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较多研究均认为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根源来自于自身家庭的贫困。笔者长期工作在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工作一线,通过与贫困生的深入谈话,结合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发现较大一部分贫困生获得资助后,经济困难虽然得到暂时缓解,但是心理问题可能并没有得到解决,更有可能因为高度的敏感和自尊,或者获助后产生的压力和责任感增加,心理问题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因而,了解贫困学生受助后可能产生的负性情绪及因负性情绪而引发的不良行为倾向,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高等院校家庭贫困学生受助后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也称消极情绪,是具有负效价的情绪,它是反映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绪维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1]。个体的情绪体验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倾向,我们只要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就能预见和把握其行为倾向。目前,负性情绪是影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对贫困生的心理生活品质有着直接的不良影响,同时,长时间负性情绪体验也会给贫困生的生理健康带来负面效应。常见的高校贫困生获助后的负性情绪主要包括:

1.获助后感到羞愧、羞耻。这部分贫困生主要包含以往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实难以接受的学生,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给别人以自卑或者较敏感的印象。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2]。自卑的同学在其日常行为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羞怯、忧郁、孤僻、退缩、缺乏主动等,较多自卑情绪体验过重的同学会同时兼有敏感的情绪体验,敏感,在性格上可认为是过度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善于将之放大,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3]。这些学生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情过度在意,不能够正视家庭贫困的事实,往往不想别人知道自己获助,消极面对获助这一事实,认为助学金的获得使自己陷入羞耻、尴尬的局面,部分较为敏感的同学甚至会有别人瞧不起自己、讨厌自己的错误想法和认知。

2.获助后压力过大,感觉焦虑。这部分同学在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有部分同学甚至将改变家庭环境作为己任,迫切希望通过读大学改变家庭困境和自身现在的生活状态,由此带来的压力感会促使这部分家庭贫困的同学有着比其他同学更高的使命感和追求卓越的动力。获助后,和这些同学进行深入访谈时,往往了解到他们有“压力很大”,“别人帮助了我意味着我应该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去回报社会”,“我如果表现不优秀,对不起家人、老师及社会上帮助过我的人”等想法,由于这部分家庭贫困学生责任感过强,以至于责任感成为其内在的压力。接受资助后,有责任感,能知恩图报是好事,但是过重的责任感成了内在压力却会促使贫困生加倍努力地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尤其是学业目标,从而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身心不必要的伤害。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正常、适度的压力会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当过度的、持久的压力带来焦虑的负性情绪体验时,会给家庭贫困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经常处于焦虑中会引发肌体的紧张不安和忧虑的情绪,并会使贫困生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易怒,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问题。所以针对高校受助生的焦虑状况,我们绝不能忽视。

3.获助后变得麻木,产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这是极个别的家庭贫困的同学较为极端的一些想法,多产生在较高年级的同学身上。笔者所在高校属于医学高等学校,学生学制普遍较长。高年级的同学获得资助次数相对较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心理和情绪上均渐渐变得麻木,对自我放松要求,产生惰性思想。这部分贫困生会将自己每年都获得资助看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的明显表现是在每次不同形式的资助申请结果公布之后,会主动联系老师,内容包括这次的资助款项金额,我和谁情况类似,为什么他有我没有;我上一年拿了多少钱,为什么今年获得的资助比上年减少了;我已经拿了XX助学金了,但最近另外一个助学金,我还想申请等情况不一而足,在对这些同学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的时候发现,多数同学家庭情况和以往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他们已经获得的资助基本上可以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部分或者基本满足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并不需要更多的资助项目和金额。而且有极少数的同学在评定贫困生等级时在家庭材料上弄虚作假,以期获得更高的贫困等级的资助。这些同学拿到资助之后,经过其周围同学反映,很多同学并不是用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比如购买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电子类奢侈品和请客吃饭等。

二、高校家庭贫困学生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分析。

获助的贫困生之所以产生这些负性情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这些同学不能够正确对待自身家庭贫困及他们需要社会、学校予以资助的现实。并不是所有的负性情绪都会带来不好的行为后果,一定程度上的负性情绪,比如焦虑、羞耻等会成为贫困生追求成功的动力,但是过强、持久的负性情绪势必会带来不良的行为倾向,从而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如何处理这些负性情绪呢?第一,我们必须识别出贫困生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的识别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要从贫困生的身体状态与行为举止结合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具体表现判断出他们是不是产生了负性情绪及负性情绪的强度;接着对已经产生的负性情绪再作出细微的辨析,并结合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确认是属于何种负性情绪。第二,针对贫困生已经出现的负性情绪,适当、适时、方法得当地进行情感疏导,并且针对贫困生的个体情况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三、针对高校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开展教育干预措施的实践探索。

目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教育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1.帮助贫困生接受自己家庭贫困的现实,正视家庭贫困现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是真实存在的,如何让刚刚进入大学的高校大学生正视并接受自己家庭贫困,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看法不一,网上也存有很多争议。笔者认为,正视家庭贫困的第一步,就是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贫困事实陈述出来,从而帮助贫困的同学意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错,更不是让人感觉羞愧或者羞耻的事情,正视贫困并积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态度和行动才是最值得尊重的做法。具体的做法,建议在贫困生认定环节,鼓励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同学在小范围(班级、贫困生评议小组等)内进行家庭情况自述,少数特别内向拒绝自述的同学,可以放宽要求,在贫困生认定结束后抓住其他机会加强对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疏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勇敢地当众讲述自己家庭贫困,不但会使周围的非贫困同学加深对家庭贫困同学的了解,对于贫困生自己也是一种锻炼,能够学会不逃避人生,直面挫折。

2.降低无偿的物质资助比例,增加有偿资助比例。目前,较多高校采用的有偿资助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而贫困生获得到的更多资助都是无偿性质的助学金、补贴和学费减免等。过多的无偿资助,不仅会助长贫困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养成“等、靠、要”的习惯,也会使周围非贫困的部分同学产生心理不平衡,对贫困生产生仇视或者轻视心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人际关系紧张的程度。加大有偿资助的比例,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有偿资助的形式,可以采用规定不同等级和金额的助学金的申请与贫困生每学期参加多少次义务劳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课外活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公益活动等内容相挂钩,这样在获取贫困生资助资金的过程中,贫困生自身的价值也能够得以不断凸显,逐步弱化了“等、靠、要”等消极依赖心理,培养了自身的自立精神、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对于贫困生更多地采用积极关注,及时奖励。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较为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父母多为农民,受原有比较单一、封闭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及人格的完善会较家庭优越的孩子落后。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较多地承担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压力。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极度渴望取得优异的成绩改变家庭命运,往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对于贫困生的积极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关注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更要关注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他们的每次进步都要做出肯定。与贫困生的交往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完全采用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们,往往会使贫困生反感,尊重与认可才是他们最渴望的交往方式。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维护对方的自尊。高校贫困生由于处于弱势地位,比起非贫困的学生往往会更加自卑,所以与贫困生相处时更应该投以更多的宽容,包容他们的不足,并更加积极地关注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更多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注重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4.注意加强对贫困负性情感的疏导,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加强对贫困生负性情绪的关注与疏导,及时排除负性情绪带来的不良情绪和压力。在和贫困生的交往过程中应注意从贫困生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依据他们的心理状况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关注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深入辅导和帮扶活动,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造成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感产生的原因复杂而多样,有时候不仅仅是贫困生自身的原因,而且周围非贫困同学的态度也会对贫困生产生影响。因此,加强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端正他们对于贫困生同学获助的态度,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对于贫困生负性情感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2000(1).

[2]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心理学,2001(8).

[4]马琪山,黎晓娜,何兆东.正确对待负性情绪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新时期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10).

[5]王幼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的思考[J].青年研究,2002(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浙高.浙江建立资助高校贫困生综合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4日,第一版.

[8]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心理学卫生杂志,2000(3).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5篇

Abstract: Po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basic social phenomenon. Poverty will inevitably produces 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response in their mind. This paper analyzes po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characteristics, causes in Zhanjiang, aimed at these related issues, it puts forward the interventions to strength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address mental health issues. By extension, it puts forward some insigh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Key words: poor;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171-03

1 心理健康的阐述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心理健康有两方面的认识,一种是心理学方面的定义,一种是实际生活中的定义。在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认为心理健康是在正常的智力条件下,能够按照社会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做出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表现与外在的一切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大多是以感性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也就是人们以直观的经验来评定一个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以适合人们评价标准的行为来处理一切事物。这样,就存在一个适应大众评价标准的问题,而这个标准,已经是现阶段在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得出的,是不赖于理性分析的一个普遍标准。

大学生是具有自身特点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在不断接受知识教育的校园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跨入小学伊始,就开始接受已有知识的传播,他们接受的是固定模式、比较刻板的、人们已经从过去生活中得到的成文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包括了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同时,他们只是从理论上获得了该知识,而缺少真正的实践应用,也就是说,他们拥有了相关知识的概念、观念,而没有面临到具体的操作和付诸实践。这样来说,这一群体还具有不同于外界的、已具备社会生活观、价值观的人群的特点。所以说,他们也就只能从自己群体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心理,从自身角度的群体来理解自己的心理,有别于我们已习惯了评价大众行为行动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2 湛江市高校贫困生存在概况

湛江市隶属于广东省,且处于广东省最南部的位置,有其环境位置因素所决定的人文、地理、经济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说,由于其位置偏远,地貌为岛屿和半岛、经济条件等制约,湛江市所设立的高校并不多,有岭南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在遂溪县),湛江海洋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医学院,湛江现代科技职业学院(民办),湛江教育学院,湛江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文理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学校属于全日制二A的有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属于二B的是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属于三B的是广东文理职业技术学院、湛江现代科技职业学院。而湛江教育学院和湛江广播电视大学属于成人教育。所以真正意义上说湛江高校大学生只存在于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文理职业技术学院、湛江现代科技职业学院。

在这六所高校中,具体的招生情况又不同。海洋大学面向全国二十五个省市招生,其中广东省学生占百分之八十。广东医学院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面向广东省内,百分之二十是面向国内几个大省:河南、新疆、山东、甘肃、四川、东北三省等。岭南师范学院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招生。而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基本是广东省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湛江市高校大学生基本以广东省的学生为主。而以广东省经济条件来分析,广东省北部,南部,西部经济条件相对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是比较落后,因此,存在贫困大学生的概率和全国其他高校概率相同。

在本文中,贫困生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学生日常消费表现,同学老师观察以及自己在求学中申请过困难补助等方面来判断和确定。

3 湛江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分析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智力、情绪、意志、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心理行为。

智力基本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既为高校学生,智力因素应该基本摈除在外,说明学生已经有学习、思考、认识能力。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节点,一方面因为长期的校园生活和自始至终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由已有的知识层面来决定,也就是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已经身心成熟,更多的身心体验和自立意识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喜、怒、哀、惧由自身的内在的经验的遗传的因素决定。

相应的,意志、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心理行为等同情绪一样,因为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所以不同于已具备社会经验的人群,大学生书生意气,爱憎分明,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人生报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同学友谊感情。但是他们也欠缺社会经验阅历,欠缺对人性的深度认识,欠缺对生活挫折的挑战,欠缺韧性、耐性和负重性。在对湛江市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智力、情绪、意志、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心理行为等进行分组抽样调查,调查分两组进行,一组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另一组是对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这两组调查都是对贫困大学生对于以上七点的具体表现给予评价和文字描述。其结果如下。

在智力方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看法基本相同,他们都认为智力不受任何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智力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异。

在情绪方面:贫困生认为自身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外界偶然因素,随时会引起自己的情绪变化,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消费不起,看到自己的同学又买新服装或新用具,看到同学聚会,听到与贫穷相同的字眼等等,这些偶然因素都会引起贫困生自身情绪的变化,或激进或悲凉或感叹,总之是久久不能平静面对。而非贫困生认为,贫困生在情绪方面好像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看到新潮装、集体聚会虽然不参加,但是也没有发现在情绪方面会产生较明显的波动。或许,他们是不外显于表面。

在意志方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都持相同观点,他们都认为经济条件差的学子普遍意志坚定,忍耐力强,有自己确认的目标和方向,而且学习踏实认真,知识面丰富。特别是贫困生他们大多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超越自己的现在。

自我评价方面:贫困生对自身的评价较少,而且都范围于一些相同的字眼,如感性、忧郁、喜欢独处、不过分表现、生活比较单调、不热衷集体活动。而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学习刻苦、不苟言笑、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小事比较计较、很少与老师交流、生活比较死板。

人际关系方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都认为贫困生人际关系低调,不会积极主动相处人际关系,但不是很差,对同学的关系好像都是不近不远,也不离不弃。

社会适应方面:贫困生认为在一定的环境下,自己肯定会适应相应的环境,最少,不会被环境所抛弃,不会面对新环境茫然不知所措的。而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评价是适应反应偏低,执着于自己的老套行为,对环境变化反应比较迟钝,社会适应能力低。

心理行为方面:贫困生认为自身心理健全,思考活动正常于社会标准,心理能承受一定的负荷,没有悲观厌世或者激进亢奋的心理活动。而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评价是个别人会心理行为比较怪癖,大多数还是表现正常。

从以上调查来看,贫困生自身的认识以及非贫困生对他们的看法,都潜在的表现出贫困生具有产生心理问题的大概率。作为大学生群体,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奋斗,他们之间的认同和评价看法决定着他们在大学校园中的相处、交流和爱恨,也影响着他们之间的友情。所以他们必须重视自身环境规则和传统,必须重视自身周围的评价和认同。这样,那怕是肤浅的,不深刻的认知,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在大学校园求学期间的心理健康。

在调查中,笔者也就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访了相关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专职负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对待大学生的问题经验深、看法多。他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且产生问题的学生尤以性格内向学生、家庭存在问题和经济贫困学生为多。这不但影响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思想行为和思想定型,特别对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更是影响深远。所以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行为,让他们不但在大学期间能够融入校园的生活,以后在社会大熔炉中也能够泰然相处。

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

心理健康甚至优于身体健康,拥有健康的体魄却拥有扭曲的心理更为可怕,社会生活中的自杀、暴力、虐待、色情等都是不健康心理的行为表现。所以健康的身心是人们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石。人们对于贫困生这一群体要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早期进行心理干预,以让这一群体在经济条件有差距的前提下不能再形成心理差距。

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方式近年来各高校都比较重视,但都未形成相关的干预理论,这就需要广大从事学生事务的工作者加倍努力,把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方法集思广益总结成文,再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去。

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首先要注重思想渗透,思想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指导,具备怎样的思想,人们就会付诸行动,那么,让贫困大学生具有健康、良性发展的思想尤为重要。让每个贫困生切身感受到大学校园是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是一个追求知识和放飞梦想的摇篮,自身的经济条件不会影响自己的一切行为活动。在这方面,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要去主动发现贫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贫困生的表现和行为,按照分析结果归类心里问题类型,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属于原因型心里问题,但又可以进一步归类是属于认知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意志心理问题、人格心理问题、能力心理问题、需要心理问题、状态性心理问题等的哪一类型。然后,针对具体问题专门进行开导,疏通。其中,主要采取方式能够就贫困生的现在、将来进行客观分析,让贫困生认识到贫困不是决定一切的先决条件,而后天的努力是未来一切的决定因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情、付出就会有回报等等就是告诉学生只要努力总会开花结果。可以采取集体讲座、个别谈话、观看励志视频、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让贫困生切实领悟到贫困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和行为。

再次,对学生的经济条件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高校有相关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有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有社会上赞助的奖学金、助学金,还有相关的困难补助,有银行免息的贷款等。这些便利条件可以优先考虑贫困生,让他们感受到国家政策和大学校园温暖。同时高校内的勤工俭学是大学生首选的补充经济问题的实践活动,高校可以优先安排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进行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不但补贴了经济,而且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品德。还有,周末或者假期的校外兼职工作也可以鼓励贫困生去尝试,但各种工作的形式可以通过高校专门管理学生工作的部门去考察和联系,考察好具体的工作环境,具体的待遇、具体的时间以及安全系数等,然后和就职单位出面联系好一切事宜,让贫困大学生相伴一同去兼职,这样,又有安全保障,又能及时得到劳薪。

还有,心理学注重对有心理问题倾向和有心理问题的人采取从事公共活动释放心理抑郁和心理压力的方法。我们对贫困生中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经常推荐他们负责、管理校园内学生们的集体活动,让他们组织、编排相关的文艺体育活动。让他们在雷锋日,传统节日中去社会中、农村中进行公益活动。让他们进行寒暑假“三下乡”,并且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来扩展认知面,吸取生活经验,从内心找到平等归属感,从心理深刻领悟生活的层面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生活是一片广阔的平原,是一座崎岖蜿蜒的高山,还有更多的事情有待去追求。那么,具有高尚的情操,何尝再谈心理问题。

在湛江市高校的的调查研究中,对三所高校的28名贫困生进行了专门的跟踪干预,发现有8名学生有心理问题,这其中有3名属于重度心理问题者,在两年的跟踪干预过程中,让相关老师每两周都和他们进行一次谈话和思想教育,安排他们参加学校的社会的义务、公益实践活动并进行思想汇报和总结。让他们全部享受学校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全部参见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假期学校部门联系了相关企业单位或者其他小型公司进行兼职工作。在持续的教育、鼓励下,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在与外界和同学的接触中,这一批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校大环境的温暖和自己对于贫困的偏见,切实感受到了贫困不是一切的决定因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生活的主流。在心理诊断中,这一批贫困生再没有发现有心理问题存在。

5 结束语

贫困生的问题是普遍的社会问题,高校不具有解决贫困这种现实问题的能力。但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帮助、扶持、教育、心理干预等让贫困生能够面对贫困,能够转移心理着重点,认识到生活的价值所在。高校应该最大可能避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导致学生心理产生问题,而且,要就各类高校内已产生的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病例、诊断手段、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的东西,在学生入学开始就有的放矢去避免去疏导,让贫困生切实感受到大学校园的温暖和人生价值所在,从而能够剔除因贫困而导致的心理悲剧。

参考文献:

[1]薛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14(12):51-52.

[2]辛自强,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25):664-679.

[3]韦伟.北方民族大学学生突出心理问题的分析[J].教育心理,2015(2):161-162.

[4]罗顺意,等.探索经济与能力本位型相结合的高校资助新模式[J].大学教育,2015(3):150-151.

[5]宋磊等.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的异化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31-33.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资助育人 资助模式 改革

现今社会,高校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的保障型资助w系的建设,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习的基本目标,基本解决了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所面临的经济困境。随之,很多人又提出了资助与育人并重的研究结论和实践探索。但是,对于资助与育人之间的内在理论联系,以及如何发挥此种内在联系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提高助学育人绩效还缺乏探究。如何有效利用高校资助工作平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其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切实发挥工作平台资助育人的作用,让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真正学有所成,是每个学生工作者都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改革资助模式,完善服务体系

资助模式的改革有助于让更多贫困生受益,现在我们国内高校都在发挥各方面作用为贫困生开辟更多的绿色通道,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资助模式的经验,借鉴创新,针对我国现行贫困生资助模式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在资助方面做法有以下几种:

(1)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奖、助、减、免、补、缓为辅的资助系列,同时拓展帮扶渠道,根据实际情况给困难学生提供一些物质补助,如节假日发节日补助,冬天发棉衣补助等,切实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于家庭发生突况的学生给予临时补助,帮助其渡过难关。多增加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让贫困学生利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学业上的资助,既能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并获得合法报酬,让其能够没有心理负担地接受大家对他们的帮助,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贫困生的评定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一方面要在各班级成立“贫困生调查小组”,听取广大学生的推荐意见,另一方面要亲自深入学生中调查,做好对贫困生经济情况的摸底了解,进而及时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详细调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经济情况、严把审核关,尽可能多、尽可能详细地搜集贷款学生的个人信息并加强管理。

(2)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机制,逐步解决近年来出现的“诚信”问题。首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使贷款真正发放到需要的学生手中。发放贷款阶段的原则:应贷尽贷、贫困优先、诚信优先、教育在先、保证学业。催交贷款本息阶段的方法和原则: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多方努力,诚信为本、还息为基,还本为佳、能还尽早。

结合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出现的诚信问题,就做好毕业生还款还息工作,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针对往届毕业生还本还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催还利息是助学贷款工作最艰难的内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鼓励和催促往届毕业生还款还息。①给所有贷款学生的邮箱里发提醒其还款还息的邮件。②通过班级的QQ群,和个人的QQ发提醒其还款还息的消息。③直接电话联系,通知提醒贷款学生还本还息。④拨打114联系学生所在地的乡政府、村委会找联系学生家长督促其还息。还有部分家长也联系不上的学生,学院组织生源地的学生干部进行家访,了解贷款毕业生的动向,督促其还息。

二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提前还款的教育。

①做好贷款信息的毕业确认工作。毕业生确认工作能否做好,跟毕业生能否及时还贷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对应届毕业生中所有贷过款的学生进行信息确定,登记其工作去向、家庭地址、本人及至少两个亲友的联系方式,QQ、Email等今后可能联系到学生的方式。

②召开诚信动员会,组织学生做诚信还贷宣誓。我院多次给所有贷款的毕业生召开诚信还款大会,主动给毕业生做耐心细致的诚信还贷教育。从毕业生的角度分析了诚信还贷的重要性,从利害关系上给毕业生做工作。组织毕业生进行诚信还贷宣誓,增强学生诚信还贷的意识。

三是针对个别未能按期还息的同学采取的措施。

针对这类学生,能环学院印发了《致未按时还息贷款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按照学生入学登记表上的地址寄给学生家长,每个学期寄一次,希望学生家长跟我们共同督促学生还款。

对没有回信的,我们将信寄往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干部,希望通过他们的积极配合,促使这些学生还款还息。

(3)建立困难学生帮扶基金,通过校企合作、校友捐助等方式募集资金,向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发放奖优助学金。尽可能消除大学教育范畴中的贫富差距,让大学生们能够在相对平衡的环境中度过单纯的大学生活。

2转换思路,改善育人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大学生思政工作备受关注,对于贫困生这一群体,思政教育更为关键。“扶人先扶志,育人先育心”,我们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偏差,积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助其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体方法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实现健康知识的多学科渗透,为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打下基础;开放心理健康咨询,建立个案咨询保障体系,实现学生无障碍咨询。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心理规律及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和抗挫能力,为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和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积极引导创先争优,发挥榜样力量。学生工作者应积极引导、教育受资助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其在专业知识、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积极贯彻资助育人理念,指导学生多参与各项活动,以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学习上,鼓励创先争优,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同时辅导员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提高要求、因材施教。大力宣传典型的自强自立贫困生,把他们的事迹多途径传播给每一位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在这一点上,能环学院做的相对较好,学院每年都会涌现一批“自强之星”、“励志成才优秀大学生”,作为正面的教材广为宣传,效果显著。

(3)强化德育工作,开展诚信和感恩教育。我校通过不同方式、多途径来引导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意识。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重点突出诚信和感恩教育,将资助工作中涉及到诚信和感恩的案例跟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以培养他们的诚信品质和感恩美德;其次,以班级或系为单位开展爱心接力活动,让受助者明白,自己在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关心和爱护之后,要继续传承这份爱心,把爱传递下去;再次,教育受助者懂得感恩,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好好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社会和母校,指导贫困生学会自强自立。党和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是有限的,在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资助并不是资助贫困生一生的,他们终将踏入社会,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下去。因此,对受资助者进行自强自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我校具体而言,每年会定期举行“诚信学生”评选活动、“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系列活动、大学生“诚信校园行”微传播作品设计大赛、“国家资助助我飞翔”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评比等有意义的活动。

(4)定期听取反馈意见,倾听学生心声。针对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为其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并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可通过讲座、主题班会和资助政策宣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受资助的学生了解个人诚信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应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调整,并进行教育引导。在学期初,就应该引导贫困生树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学期末总结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参加活动获奖情况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报告,上交辅导员和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督促他们更快地进步。在元旦、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可以开展温馨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联欢活动,并给予学生相应过节生活补助,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贫困生;案例分析;贫困生帮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01-01

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近年来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的加大,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得到了资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同时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依赖、急功近利、感恩诚信缺失等问题。因此,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逐渐受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

1.案例

案例一:王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仅靠父母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她比较内向,生活态度较乐观,能够与同寝室同学相处融洽,虽本人有认真学习的意向,但成绩不佳。可能是由于其在家中排行较小,在家中受到宠爱,因此对自身的要求不太严格。但她却过于要强,争强好胜,在评定奖学金时,尽管不符合标准,还是以家庭困难为由,表示自己要得到此类奖学金的愿望,思想工作较难做通。

通过与班长、寝室同学、本人谈话和家长电话沟通,以及对她日常行为的观察,发现她的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尽管在家中受到宠爱,但也能为家中着想,希望早日成为家中的支柱。该生有较强的上进心,决心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报答父母。但同时,过于急功近利的性格也让她在个人利益方面不懂得谦让,一旦遇到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就会表露出利益必争的极端心理。

针对这一问题,辅导员没有采取一味的说教,而是与该生经常聊天,讨论学业,帮助她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时常督促检查其学习进度,并帮助她联系合适的家教和校内勤工助学,使她在经济上脱贫。此外,为了调整她的心态,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宣扬在班集体内部,同学之间应有团结、平和、谦让的精神,让她事先查找资料、用心准备、在会上发言、会后与之交流。平日与她沟通时,有意无意的讲道理、举实例,逐渐感觉到她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大二学年中两次拿到奖学金,并在接下来评比国家助学金时,能够谦让其他家庭困难的同学。

案例二:杨同学,在报到时,就上交了贫困证明,他父母双双下岗,全家人仅靠每个月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计,尽管父母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但每年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让这个家庭难以承受。但奇怪的是,在每学期班里做经济困难生的民意调查时,没有同学认为他家庭困难。深入调查原因,他虽然家庭困难,但父母对其的需求向来是有求必应,养成了虚荣心强、自私的性格。在寝室与同学攀比吃穿,第一学期发放的助学金购买了MP4,在同学中影响非常不好。

对此,辅导员通过多次与其谈话,加强人生观教育。引导他把眼光放远,心胸拓宽。多为他人着想。同时,与其父母沟通,希望他们能够适当地更改对该生的教育模式,培养子女诚实、开朗、感恩的优良性格。通过学校家长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逐渐使该同学在内心深处受到触动,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终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教育方法

2.1 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如班会、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身心素质;另外,通过谈话,内容可以涉及人生、学习等方面,潜移默化中给予其思想上的触动和熏陶。

2.2 联合、发动班级普通同学、班级干部,关怀贫困生心灵。重视心灵的帮助,使其心灵能够独立自强、健康成长。

2.3 学业上的指导和勤工助学相结合。注重学习,加强专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同时重视勤工助学的积极意义,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养成学生独立的经济观念。

2.4 建立公正、透明的评比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奖、助学金能够真正发放到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手中。建立监督体制,将学生的得到的奖学金使用情况归档,促进学生学业、诚信、感恩等方面素质的提高。

3.常见问题

3.1 自卑心理较强。部分贫困生因家乡属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条件也相对薄弱,学生们从小自立要强,与周围同学差异不大;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家来自不同地区,面对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观念、人际交往等,他们多数不能适应,自尊转变为自卑,甚至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正是此类异常的顾虑和担忧干扰了他们全面客观看待自己优势和所拥有的条件的能力,往往因为一点小事,或者是误会而不满意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他们不愿表白自己的心理,或者将自己的真实心理隐藏起来既不善交际也不愿同周围人交流,长期形成心理压抑。

3.2 自立自强,但心理负担较重。贫困学生因受家庭环境等影响,大多吃苦耐劳,待人诚实,做事踏实,勤劳朴素。但他们的心理负担较重,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学习,还要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开支,每当新学年开始时他们都很担忧难以交齐的学杂费和平时的生活费。这些担心都会不断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长时期处于紧张状态。

3.3 关注学习成绩,常忽略交际能力的锻炼。贫困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能考上大学进城里念书实属不易。所以他们更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但他们往往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性格相对内向,交际能力薄弱,与周围同学交流甚至应聘工作时处于被动状态。

4.辅导员工作启示

4.1 贫困生只是因某些学生家里经济相对拮据而产生的特殊称谓,故是否是"贫困生"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学习成绩等并无本质联系,只是有少数学生相对内向,没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而存在自闭、自卑的心理。

4.2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生的家庭同尤绱恕S械氖且蛭家乡位于相对落后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有的家庭面临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而遭到临时变故;有的家庭则是因为亲人生病等情况而入不敷出……因而面对不同的学生首先要认真了解其家庭背景,这样才能更深切的走入学生内心,学生也会愿意向老师倾诉他们的所思所想。

4.3 当学生面临实际困难时,辅导员就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心态、生活背景而采取侧面引导、学业指导、勤工助学、班团会及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帮助。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8篇

一、学生德育方面

(1)继续加强对远安一高业余党校第五期培训班学员的培训力度,团委将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多渠道聘请老师为学员解读教材,加强学员思想教育保证培训质量,并在本学期对条件成熟的对象上报审批后发展入党。

(2)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来临时,团委将细心研究、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在学生中组织各类活动,以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三月文明礼貌月里,团委将以学生会为载体,在学生中树“明礼诚信”之风,并在3月下旬-4月下旬密切联系学校雏凤文学社和青鸟读书会,把第三届青鸟读书节办好。

二、贫困生资助工作

(1)在前一学期的工作基础上,团委将继续配合供电公司做好资助我校贫困生工作.细致工作,确保每位贫困生都能接受资助,解决实际困难。对通过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而无力继续读书的贫困生,我们会及时了解信息,进行核实,并及时上报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确保每位寒门学子都能上大学。

(2)继续通过一系列活动在我校学生中弘扬爱心奉献精神,以雨露爱心社为活动主阵地在学生中举行募捐活动,用于资助贫困生。并将与校外一些单位联系后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助残帮困、扶老救弱的活动,健全人格,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学生社团工作

社团工作是我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秉承学校将社团工作做大做强的指导方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下学期继续发展两到三个学生社团,并将现有的学生社团活动抓实抓好,具体安排如下:

(1)雏风文学社:收集整理学生创作的文章,出版《雏凤》杂志。

(2)青鸟读书社:组织第三届青鸟读书节;对各个班级的读书角加强管理;并评选出第三届“书香班级”、“书香学生”,请相关专家和老师给学生做读书讲座。

(3)春之声广播站:组织播音员培训,强调播音时间和纪律;对播音内容进行筛选,提高每天播音的质量;制定奖惩制度。

(4)动漫社团:提高辅导质量,制定统一时间(每周五晚自习第一节)进行培训;在下学期使每一位学生亲自完成一件作品,并进行展示。

(5)环保社团: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展板等形式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意识;在植树节(3月21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

(6)雨露爱心社:更新社团机构;观看专题片,加强学生奉献意识;做好贫困生摸排工作,并备案;在学校组织学生捐款活动,用于资助贫困生。

(7)和声音乐社:做好半学期的招新工作或成立学生联络组;在3月中旬,组织开展学校主持人大赛;在5月中旬,举行才艺表演大赛。

(8)阳光驿站:各个班级在心理咨询网站上建立班组;在校学生会心里联络部的协助下进一步掌握各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里变化。

(9)电子制作社团: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及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培训,并严格记载;把高一新生组织起来,学习安装收音机、助听器和报警器等。

(10)发明创作社:对社员进行系统的发明创造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提供器材和工具让他们实际操作,并各自完成一件作品,在学校进行发明创作展示。各个社团要把工作的实时情况上传到团委网站里,并在各自社团网页里及时更新,做好各自社团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团委及社团的网上宣传工作。

四、学生自主管理工作

上学期的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会的管理,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学代会,产生了10位常务委员会。但在具体落实在实事上时,有个别学生出现了工作失职、脱岗的现象。因此在下学期,学生会将清除不负责任的干部,增加一些对待工作积极认真的同学,并加大抽查力度,严格记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则给予奖励。定期召开内部会议,对之前工作进行总结,加强思想教育,时常反思,努力把学生工作做的更好。

五、门卫管理工作

上学期,在学校的门口出现了许多小摊,向学生出售食品,以及不明身份的人有时也混进校园,为了净化学校的环境,便于管理,现将门卫工作进行改革,实施领班轮流制,门卫工作人员每月进行考核,考核的第一名成为下个月的领班,调动门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便于更好的开展门卫工作。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学习心理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又是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人数在贫困生中不占多数,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因为,相比其他贫困学生,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既要面对贫困生群体本身可能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问题,又要面对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倦怠、学习能力欠缺等各种学习心理压力[1]。甚至会因学业不良,造成重修、留降级等,在这一过程中又会产生因重修费、学费而造成经济负担,增加生活压力。因此对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教育管理者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学习不得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影响到学习成绩;二是为减轻经济负担,未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三是很多贫困生来自边远地区,其本身的基础教育与内地和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差距,进入大学后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存在困难;四是出现学习倦怠、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学习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而出现问题后,贫困生由于多重压力、社会支持的不足,可能存在的严重自卑心理、极度敏感、依赖懒惰心理、忧郁封闭心理等[2],往往陷入迷惘,有的学生知道原因但不知道如何做,有的学生在焦虑下对原因不清晰无从下手,等等。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式,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本文选取资助条件统一(即家庭经济情况在同一水平上)的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干预效果。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12人,积欠学分是指:经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课程的学生,他们中最多的有两门积欠课程。在研究过程中,因研究需要,另从该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选取12人进行了对比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对无积欠学分贫困生与积欠学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

(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进行干预,结束后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工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自我陈述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性问卷。

(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倦怠状况等分析,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共分五个部分,主题分别为:学习动机与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间管理、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每个主题进行过程中分别穿插自我探索和成长。每两周一个主题,每次团体心理咨询的时间为120~160分钟。主要形式是半结构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由学校心理咨询师作为领导者,配一名助手兼组外观察员,在小组内各选一名组长和一名组内观察员。

四、研究结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前的相关调查

1.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表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因承受家庭贫困和学业不良双重压力,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一些隐患。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3)缺乏自信心;(4)感到自卑。

以上四项,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10名同学4项都进行了选择,还有2名同学,选择了其中的2―3项。而其他12名贫困生,4项都选的为0,有8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9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或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的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7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我能主动收集一些有关的信息和学习资料”,“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以及“对于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我会仔细分析原因并做出改进”。

其他学生这三个选项的合计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4题超过60%,1题在50%和60%之间,这5题分别是:“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其他大学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6题超过70%,9题超过60%,2题在50%和60%之间。

(3)“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一题,积欠学分贫困生和其他贫困生都在50%以上选择不确定、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反映了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对于预复习未引起足够重视。

3.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存在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经常、频繁的比例非常高。

(1)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觉精疲力竭。

(2)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学习时,我感觉很累。

(3)我总是被动地学习或完成作业。

(4)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中也有积极一面,体现在以下两个选项的选择上。

(1)当完成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时,我感到非常高兴。

(2)在学习中我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对学习充满热情。

由此可见,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学习成功的渴望和企盼,这为团体咨询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二)贫困生在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主要改变

1.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中,有2人选择“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0人“选择缺乏热情和积极性”;1人选择“缺乏自信心”;(4)1人选择“感到自卑”。较之团体心理辅导前有较大的改变。而其他12名贫困生,此4项都选的仍为0,有7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与之前改变不大。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仅有2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没有同学选择“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3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

其他学生仍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之前5题:“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选择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达到90%,比例大大提高。其他大学生这5题的选择没有变化。

3.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改变

(1)参加团体咨询的同学,在接下来学期的补考或重修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实现积欠全部清零。

(2)参加团体咨询的部分学习,在接下来学期的基本课程学习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有一位同学在某一单科大部分同学考试失利的情况下,该单科成绩名列前茅。

(3)学生参加团体咨询的感言摘录

“与团体的交流弥补了我在学习考试认识上的盲区,对于学习的焦虑状况行到缓解,大家都相互信任而且坦诚,使自己越来越有自信。”

“与上一次相比,行动更加积极,更渴望下一次活动,对于时间的管理有了更详细的打算。”

“和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觉得自己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现在比以前学习更加自主了,开始复习自己的学习科目。”

“了解到了一些其他成员的问题,吐露出了部分自己的心声,也提醒自己期末将近,需要抓紧时间开始期末的复习计划。”

“能够在一些课上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介理还有很多的不懂呢。不过现在对于我不懂的可以试试我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学进去。”

(三)小结

1.积欠学分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多心理隐患,比如对前途的担心、自信心缺乏、存在自卑心理等,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关心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可以得到改善。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管理倾向上和其他贫困生相比,有所欠缺,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帮扶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可以得到改善。

3.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学业成绩的促进上显著的效果。

4.当然,由于研究选题和时间限制,该研究未将积欠学分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的干预与其他非贫困生做比较,使研究存在一定欠缺,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崔金贵,等.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困难现状调研分析及对策――以江苏大学生在校生为例[J].科技信息,2011,(15).

[2]陈阳,等.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2).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第10篇

高校贫困生认定助扶自《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实施以来,高校贫困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仅以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2011年全年的资助总额高达140.69万元。同时贫困生比例也在不断扩大:我院贫困生总数450人,比例高达23.6%,数量之大,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对贫困生的认定、教育和管理。本文主要分析贫困生认定的现实困境和重要环节,提出加强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方法。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贫困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学生方面:贫困生证明材料真假难辨。通常对贫困生的认识从学生所在地民政部门开据的贫困证明开始,藉此来获得该生的“真实信息”,但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学校方面:由于走访贫困生家庭情况需要较高的成本,高校往往是通过扩大贫困生比例或电话联系基层组织等方法来解决。前一种方法使得资助资金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后一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在真假性上存在一定的疑问。

二、重视贫困生认定七大环节,科学规范贫困生认定过程

为进一步规范和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本研究将贫困生认定过程分为“七关”:证明关——调查关——诚信关——统计关——认定关——考察关——助扶关,各环节相互结合,相互交叉。

(一)证明关——校政联合,严查证明

校政结合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重要措施。对于认定环节中最基本的一关,建议民政部门要有责任地开据“贫困证明”。本研究经电话咨询10个地方民政部门,且询问江苏省内众多高校中有经验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者,大家一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应促成高校与地方民政部门相联系,开设贫困生认定核查绿色通道,同时民政部门实行“实名制”开具证明,将认定责任明确到个人,进而逐渐形成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最终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管理办法。

(二)调查关——注重细节,严格审查

如果说贫困生证明是贫困生认定的基础,那么调查就是贫困生认定的核心。通过总结近年来我院在贫困生认定过程的实践经验,概括出以下调查途径:(1)报名当天,安排学生关注新生和父母的衣着言行,询问学费缴纳情况,并做好记录工作。(2)新生开学当晚填写《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3)勤走访学生宿舍,留心贫困学生的生活细节。(4)学校组织以“百名教师家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逐年积累走访经验和建立地方联络网,我们一定能组织建成一张较为全面、有效的调查网络,更好地促进帮困助学工作。

(三)诚信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大学新生入学后一定要做好诚信教育:(1)在贫特困生认定过程中,辅导员或班主任通过调查,找有可能是“被贫困”的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状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2)学院组织召开贫困生诚信教育大会,通过观看诚信教育片和介绍贫困生事迹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的来之不易,进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3)班级定期开展与诚信教育相关的班级主题活动,如观看教育短片、学习先进事迹、诚信主题辩论赛等,从根本上教育学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四)统计关——入学初后,分层统计

统计贫困生信息为今后开展资助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入学初要严格审核,严把“入库关”。将学生一般性家庭情况录入贫特困生数据库:家庭年收入、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情况等,另外还要调查生源地人均年收入、生源地人均年消费水平、高校所在地人均年收入、高校所在地人均年消费水平。同时还必须将办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经办人姓名、单位名称、联系电话和详细通讯地址录入系统,以备调查。

(五)认定关——讲求细准,分级明确

贫困生认定讲求:细(标准详细)、准(分级准确)。本研究从《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出发: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将贫困生分为四级:特困(生存型贫困)、较特困(亚生存型贫困)、贫困(生活型贫困)、一般贫困(亚生活型贫困)。同时,基于90后大学生个体间心理承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家庭暂时困难学生,我们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六)考察关——严格考察,从严处理

在认定过程中,我院走出原有以经济困难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格局,按学期和学年考察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表现,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表现在认定过程中的比重。参考相关规定,我们主要考察:(1)统计关中所提到的一系列指标,同时还包括:各学期相比较学习和生活状况是否改善等;(2)消费行为。(3)是否出入娱乐场所或存在其他高消费行为;(4)是否存在抽烟、酗酒经教育不改者;(5)其他与贫困生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如发现贫特困生中有以上行为,初犯者批评教育,并转告其父母;再犯者从严处理,降低资助力度;屡教不改者,取消贫特困生资格。

(七)助扶关——资助扶持,全面考虑

助扶主要包括经济扶持、学习帮扶和生活照应。经济扶持即以工代赈,本研究通过随机问卷形式,调查100名贫困大学生,93%的学生愿意参加勤工助学。这种变“输血”为“造血”型的资助,既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又能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学习帮扶即贫困学生和其他学生形成学习互助。学习帮扶这种形式既能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成绩,又能增强贫困生对集体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包容,消除戒心和疑心,让他感觉到“我也能帮助别人”。生活照应指学院对贫困生、贫困生和其他学生之间在生活上相互照应。我院积极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堡垒作用,注意贫困学生的生活细节,多与他们交谈,主动发现现有问题和潜在问题,并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和学院。

三、结语与展望

以上是本研究在我院贫特困生认定过程中的一些调查和具体措施,其中还有很多建议需要继续落实和考证。同时,本课题组正在尝试将上述“七关”所有信息录入“贫困生基本情况数据库”,通过层次分析法或模糊数学的方法与高校贫困生认定相结合,建立“高校贫困生认定评价模型”,最终建立“高校贫困学生认定系统”,这需要长期的研究和不断完善,最终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党振峰. 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36):219-221.

[2]许敏,范勇,杨春艳.论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及其后续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26):42-43.

上一篇: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学习生活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