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9:25:21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发挥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功能

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这样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就起大学美术教育的教育功能来说,“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换一种方式说,美术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人之“主体性价值”。按照鲁迅所说:“美术可以辅以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总之,美术教育功能是陶冶人之情操,净化人之心灵,让人们的主体性价值得到积极地发展,从而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席勒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人是实践主题,其次人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这时人是实践的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主体。第二,就大学美术教育的认识功能来说,主要是指通过以艺术鉴赏为前提,去了解自然、认识历史、把握现实、体悟人生、扩大人生视野,以便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价值,不断向着新的意义攀升。第三,就大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来说,它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的思想,而是为了人之身心愉悦,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心身得到积极的休息,暂时摆脱外在社会的牵连,不与外在社会发生任何的功利瓜葛。因此,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个不与现实社会发生任何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摆脱生活的千疮百孔,体验不能经历的冒险、不能得到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艺术的最初动机都莫过于此,当然,这也无疑构成了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2.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创造性品格

当代美术教育对于创造性品格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急功近利的情况,从这个立场出发,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品格其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的不断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同代人和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整体所面对的任务,在他们的身后,是长长的过去,前人固然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创造,但过后却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传统。后起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权从传统中吸取养料,但却无法原本的模仿。所以,如果没有对前人的观点、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又何来进步,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何以得到彰显呢?超越同代人是要求我们加强教育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并借以启发灵感,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品格。所以,超越自己的是实现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功能,才能使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二、结论

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现代教育依然离不开科技的运用。从艺术教育角度看,全新的教育方法能够促使艺术手段培养的提高,使受教育者创作出有价值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解决高等美术教育的社会转型与主体性的被屏蔽、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以及主体性创造意识的品格三个问题,将成为美术教育者新的课题。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学校规模较小,专业教师不足,我在担任本校美术课的同时,不断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人戏说我是学校的后补人员,其实是中坚力量。在参加工作的近十年中,得到学校许多老教师和行政领导的帮助,在增长自己综合能力和不断探索教学规律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现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任职期间,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诸葛亮《出师表》中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不恶小而为之。”时时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每一细小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由于本人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能胜任初中所有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结合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熟练运用多媒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教学效果评价良好,能根据新课改教材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具有独立编写切实可行教案的能力,主动积极参加新课改研讨,独立撰写教育论文。任职期间,曾撰写多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XX年10月《如何搞好艺术创作》,在登封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一等奖; XX年6月,《愉快教学在美术课中的应用》,获河南省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XX年12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在郑州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取优秀奖;2010年9月《对初中美术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认识》论文刊登于《科技·教育》2010年第9期杂志;同期《深化美术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在《教育经济研究》杂志上2010年9月期刊发,并收入本刊优秀论文库;XX年8月,个人作品《水粉静物》在河南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任职以来曾指导 刘会丽老师,使她尽快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顺利通过学校验收。

教育工作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它的成败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社会进步。而教师队伍的素质正是影响这个意义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育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教研工作能力。我能熟练运用教育原则、方法,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正面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经常利用课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尊重学生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引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在欣赏《美术是人类文化的载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观察分析,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进行思想教育和艺术情操陶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爱护人类文化遗产。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带学生到课外写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绘画技能,开阔视野,领悟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美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个人素质提高方面

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观念,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于XX年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英特尔教育培训;XX年——XX年参加,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并取得本科毕业证书;XX年年参加七、八、九年新课程培训,信息教育培训。

四、履行职责

任职以来,本人尽职尽责,做好学校美术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教育教学的同时,每逢重大节日、会场布置,积极配合学校设计策划活动的布置装饰工作;开学初、期末,协助后勤搞好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熬到深夜,不计个人得失。任职以来,每年都超工作量,而且从不无故矿课,无故请假,受到领导的好评。XX年11月在郑州市学校食堂建设工作中,由于工作积极、认真、效果突出,被评为郑州市先进个人;XX年2月被评为登封市XX年度文明教师;2010年9月被评为登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竭力于全面学生的特长,自XX年以来,为市重点高中输送大量美术特长生,2010年5月在“爱我嵩山、支持申遗”书画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另外,XX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认真组织指导班委工作,注意班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利用班会开展专题性活动,以身作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带动学生,成绩显著,在XX年年“两争两创”活动中,所辅导班级八(2)班被评为XX年年度郑州市文明班级。

总之,本人在任职期间,志在抓好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愿以毕生的心血努力学习、工作,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今后,我将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观念,努力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教学意识和现代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的21世纪新型教师。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育;人格;青少年;心理健康

1 建构青少年审美人格的意义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青春期,叛逆期,在学习生活、家庭环境以及社会上,学生在其中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角度来对待他们,身为一名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什么,我们要思考并运用解决这些心理上的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当今家庭教育情况、学习、升学压力和视觉文化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何化解和缓解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康,建构审美人格是关键。

根据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要求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只有身心健康地发展了,才有能力担当此重任。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各种美术材料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消极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审美心理,这就需要建构青少年的审美人格了。因为审美的人格可以预防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调控心理状态和消除心理障碍。

2 建构青少年审美人格的主要途径

建构青少年审美人格的策略主要是以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的。美术教育是建构青少年审美人格的重要力量,美术教育不仅对建构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对健康心理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审美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美术教育更重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甚于对学习美术学科与美术技能、技巧的表层上。因为,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并且提高人文涵养。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得到间接经验、自信心,成就感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力对审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完整而健康的人格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美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创作教学活动和美术鉴赏教学活动。

2.1 美术鉴赏活动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提高

经典美术作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垫脚石。美术经典作品中反映美术能使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伦理态度,这种态度意味着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的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就像我们能从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类似的作品感受到的那样。而齐白石的花鸟画、黄宾虹的山水画等都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优秀的经典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审美的观念和心理,对学生建立起审美的人格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欣赏、学习这些美术作品,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情感并从中得到体验、感受、思考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2 美术创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学生在教室内进行绘画创作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写生,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美术创作活动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创作的动机和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并能够保持一定的好奇心,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授,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绘画或者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

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上,应当不只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或怎么设计,应当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要肯定学生正面的想法,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笔者在中学实习的时候,在一次美术课上,我发现有个同学与别人画的都不一样,他的作品十分有个性,颜色的使用非比寻常,但是产生的效果竟然也很和谐,我以他的例子跟学生们分享:“要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手头功夫可能不够,但是这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画画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

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不仅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要教师评价,还要让学生自评、互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讨论,从中汲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另外,教师高水平的审美认识和观念对学生也有积极的影响。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循循善诱,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美术创作技巧,还能提高文化涵养,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艺术家或者美术作品、形式等,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美术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审美素养和眼界,从而间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审美心理是一种和谐的心理,它能够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美术创作和欣赏的体验。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富有较高水平的审美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积累、沉淀,终身学习。其次,审美心理和审美人格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审美心理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灵魂,包括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及审美心理能力,正确、健康的审美心理是人格得以塑造的基础,当个体的审美人格逐渐建立起来,并且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审美人格又会反过来促进审美心理的逐步完善与充实。

3 结语

综合上述几个观点,审美人格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其中起着最大作用的就是美术教育。审美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某种需要外部刺激而被激发的潜能,需要依靠后天的努力来开发,需要依靠美术教育的培养和塑造。美术教育通过鉴赏和创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建构一个审美的人格。

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逐步建构审美的人格,由此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实现不断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应当继续加强对美术教育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42.

[2] 魏娜,张荣国.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及培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99.

[3] 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6.

[4] 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0.

[5]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88.

[6] 白微.在美术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3(13):177.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美术;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049-(2015)24-0058-03

作者简介:朱香霖(1991-),女,汉族,内蒙古满洲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一、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历史现状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积淀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在这棵历经五千年沧桑的生命之树中华夏民族是枝干,那么在历史中翩翩起舞的各个少数民族则无疑是这枝干上璀璨的宝石树叶,它们用自身散发出的悠久而又异域的光芒无私的、默默的奉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民族民间艺术不仅根植于人民的生活,它更是给养于少数民族和民间文化,而这些文化又是各个少数民族在发展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生命赞歌。它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是人民的、大众的、又是世界的,是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古老民族赋予我们的伟大礼物,更是历史交给我们并需要继续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特殊符号与标志。美术教育是以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真、善、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训练学生把美术知识灵活的运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美术教育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素养,而更多的是通过美术教育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力和和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学生不只是在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而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提高自己的方法。通过学习去理解美术、感悟美术、应用美术,使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一种升华。民族民间美术在整个美术教育的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有着一套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培养方案。民族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因为它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智慧与艺术,它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其以独特的造型和艺术手法对生活理念进行表达,并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美感。所以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浓厚的本土性和民间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美术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领悟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精髓和奥秘,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整个美术教育的体系,还使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而在现代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大多借鉴国外的美术教育模式,深受舶来文化的影响。在美术教育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固然是好,但也不能忘记国家文化的根本。通过对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唤起民族的认同感与肩负的历史责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影响到未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中华文明的推广,把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一个新重点。

二、我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特征

(一)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地域性

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但少数民族的居住情况则是属于“大杂居,小聚居”,这就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地域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如果依附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开办本土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则会事半功倍。其一,当地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无论在艺术的造型塑造、表现技巧还是在思想理论上都会提供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这是一种对文化和教育无形的象征与支持。其二,天然的文化氛围是在其他方面都无法比拟的,使学生身在其中受到熏陶,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当地政府对于本土民族民间文化的推广与应用则会使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有着强有力的后盾,在教育的推广中会得到社会和民族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当地民族地域文化的发扬,在教学资金上,也会相应的得到政府的支持。在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地域性特点中,笔者认为应该在深化出另一个新的特性,那就是边域性,所谓的“边域”是指那些深处祖国边疆的自治区、自治州及其下属的自治县、自治旗等。“边域”不仅代指它们的地理位置,而更是指其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内陆或者是资源匮乏的地带,我们在迅猛发展的时代里要带动着它们一起发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尤其是那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如果在当地形成正规的美术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并对其潜在的民族美术进行发掘和探索,那么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与其接壤的国外都会为当地带来不可估计的贡献,也为国家在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事业上增添了一到亮丽的民族风采,更是加强了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带动了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二)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多样性与创新性

多样性也是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性,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都是各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民族都是一座博物馆,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与文化生态学,这其中有包括着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则要立足于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要融合了各个民族的角度去观察,以往的多样性大多是以纵向来看,如今则需要换个维度,去发现促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视角。在当今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中单一的运用多样性是不够的,它需要与创新性相结合。例如,在学生的创作中可以用不同民族的美术去激发和引导,这种民族与民族之间美术的碰撞往往会给学生带来突破性的灵感与思维,这对于新时代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继承与创新是重要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只注重技法的表现与形式上的重复叠加,这样只会本末倒置,让人不知所云,使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美术变成了机械的加工;我们要关注各个民族内在的联系与内涵,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把传统美术有机的与现代文化理念相结合,也可以运用现代的材质与技术对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符合发展规律的艺术诠释,赋予民族民间美术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才会更有活力。

(三)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具有实践性

民族民间美术起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其创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其实用性大于审美性,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所以在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在理论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实际的操作能力,避免我们的教育只是“纸上谈兵”。我国的民族民间美术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们辛勤的双手中根据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艺术,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复的磨练才塑造成的艺术瑰宝,所以学习民族民间美术要让学生在亲身的操作中了解材料的属性,了解先辈们在进行民族民间美术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实践历程和心理历程,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双手给予材料以民族民间美术的生命力与灵性,使学生从传统的课堂真正的融入到民族民间美术的生产与创作中去,领悟民族民间美术的魅力,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悟。

(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与其他美术学科相辅相成性

我国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中主要包括绘画、美术学、雕塑、艺术设计等,但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美术教育中的其他分支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从国内而言还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艺术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所以,在进行其他学科的美术教育的同时,可以与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与艺术风格,使世界都看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光辉。孔子学院以独具特色的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那么,让以民族民间美术为代表的艺术思潮使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也未尝不可。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我们便可欣赏到民族民间美术的魅力。这里我们以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会徽的设计是采用一个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不仅简介大方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和设计感,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使之弘扬。在整个北京奥运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无处不在,而民族民间美术更是大放光彩,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奥运火炬到吉祥物的设计都融入了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并使全世界的人民都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五)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有利于传承与发展性

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因为许多古老的家族式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坊实行的往往是在本家族内进行传承,如果本家族没有人继承,则这项艺术就会面临着失传的严重困境,并且一些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的老龄化也是有待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民族文化和陶冶情操,更是肩负着传承文明的重任,一方面要承接祖辈们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又要将这些艺术瑰宝传送给子孙后代,传承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生命寄托与延续。民族民间美术对美术史、艺术史、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美术教育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的美术教育系统,而且对其他学科也有着促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我国的民族民间美术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和弘扬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美术教育正迎来一个繁荣大发展的春天,而民族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的体系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因为民族民间美术不仅是我国古老艺术的承载者,更是我国灿烂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充分把握时代的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它的地域性、实践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使之与其他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是对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加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蓉.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人类学价值[J].艺术教育,2010.

[2]罗江峰.美术教育———发展民族民间美术的通道[J].学术论坛,2011.

[3]范鲁杰.浅议民族民间美术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必要性[J].环境构建,2012.

[4]袁曼玲.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1.

[5]周楷.关于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开设民族民间美术课的构想[J].教育论坛,2009.

[6]吴广海.民族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略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陶瓷艺术设计 教育 改革

中国是陶瓷大国,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陶瓷艺术的优良技艺也世代承传,不断地丰富,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瓷艺术一直是通过师徒制的教育模式来传承,直到1906年,湖南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这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职业教育的开始;随着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蓬勃发展,20世纪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陶瓷科,中国高等陶瓷艺术教育真正开始;发展到90年代,陶瓷艺术的兴起引起了教育产业的关注,一些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陶瓷艺术课程和专业,以满足社会对陶瓷艺术产业人才的需求。

陶瓷是人类创造性劳动最初精神的凝聚,是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陶瓷文化,贵州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所产的牙舟陶曾享誉中外。但发展到现在,因为设计人员的缺乏、技术的落后等原因,导致牙舟陶面临失传的危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最基本的便是从教育入手,培养一定量的陶瓷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方能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市场的开发,方能谈得上弘扬贵州的民族民间手工陶瓷艺术。

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民族院校,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从2003年起,在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的教学中设置了陶瓷艺术设计课程,填补了贵州陶瓷学术研究、教育、及市场研发的空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弱;专业面狭窄;专业能力单一;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了解陶瓷市场的趋势;了解现代社会对陶瓷艺术的需求,导致陶瓷艺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没有真正得到明确,学生也处在盲目创作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取大胆的教学实践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建设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

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重视理论与技能并重。由于陶瓷艺术制作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以及工艺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只有工作室制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在国外和国内的一些专业院校,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如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这个平台应该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工作过程。具体需要建立陶瓷工艺工作室、材料研究工作室、陶瓷设计数字化工作室、陶瓷作品展示室,以及陶瓷教学实践基地。陶瓷工艺工作室需配置拉坯机、各式窑炉、模具车床等基本设备;材料研究工作室是对泥料、釉料等材料进行科研和开发,因为在陶瓷艺术中,任何材料、釉料上的突破,都会推动陶瓷设计和装饰的创新;陶瓷设计数字化工作室需配置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等设施,配置平面、三维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陶瓷作品展示室主要是展示教学示范作品及优秀学生作品,供学生观摩和学习;陶瓷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和学习泥料、釉料、烧制等工艺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对现成材料和工艺制作的心理依赖。

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艺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很好的融合为一体。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培养学生陶瓷工艺基础知识、技术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特别是能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过程的实施能力。所以,工作室制的教学体制是陶瓷艺术教学改革的基础。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教学团队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突破现有体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专业教学团队。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现有的陶瓷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六人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其中四人具有专业院校陶瓷艺术专业背景,有省内最集中而且最强的陶瓷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队伍。但陶瓷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以在校教师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应该邀请贵州当地优秀陶瓷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来校讲课,传授他们精湛的技术技艺,打造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和区域特点。并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促使教师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在陶瓷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还应对他们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使之上升为理论知识,记录保存下来。现在很多院校的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都采用这种“双师型”进行教学,甚至还邀请国外或国内陶瓷产区的优秀陶艺家或民间艺人进行讲学和示范,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的问题,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国际现代陶瓷艺术的全面再认识。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配置

目前在高等学院陶瓷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都是依据几千年陶瓷制作的经验,以理性的方式予以总结和分析,然后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总的来说,是以技术理性为根基。因此,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欠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课程配置进行调整。首先,结合国际陶瓷艺术发展趋势和社会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开设多元化的新学科,如装置陶瓷艺术、环境空间陶瓷艺术、陶瓷旅游产品开发、现代陶瓷艺术等,提高陶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其次,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立足贵州民族民间陶瓷艺术历史和现状,制定适合贵州陶瓷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地域特点。例如开设贵州本土陶瓷(平塘牙舟陶、威宁白陶、织金沙陶等)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课程。这样,陶瓷教育才能推动和促进贵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提升特色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再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同时在传统教育内容中加大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如新彩装饰等课程。也可以将作品的形式、内容、题材、手法做新的引导,开拓其专业课程的表现力。并且,加强对部分薄弱环节,如釉的配置、胚体的烧成等方面的教学。最后,在课程的安排上,由于陶瓷艺术工艺上的特殊性,现有阶段式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创作状态,因此,应该把相关课程设置成一个系列进行循环教学。这样,学生的基础才会扎实,工艺和制作经验也才能得到提高,创作也才能得心应手。

四、校企共建,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

谈教育就该谈市场,了解教育或更好的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在社会建设中发展有效的作用。而教学与市场脱节是目前陶瓷艺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上,我们侧重于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技巧和工艺,忽略了市场意识的培养,学生由于对市场概念的缺乏,在课堂学习中显得比较盲目,要么一味模仿,要么追求自我,做出的作品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一是学校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合作,通过对本地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这是陶瓷艺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这种合作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确保特色专业与产业的零距离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推动当地陶瓷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组织学生到市场、到陶瓷产区、到博物馆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陶瓷文化的氛围,了解陶瓷的历史,了解陶瓷的生产过程,了解陶瓷产品市场的需求,这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有助于消除现有教学中存在的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弊端。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文化,曾辉煌灿烂。目前,陶瓷产业的市场日趋衰落,陶瓷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推广和普及工作做的却远远不够。特别是贵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困境。学校是培养陶瓷艺术设计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培养的人才将直接影响到贵州陶瓷行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一批真正具有专业素质的陶瓷艺术创作人才迫在眉睫,所以陶瓷艺术设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民族院校还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贵州民族大学的陶瓷艺术课程教育应立足于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基础,以贵州民族大学的办学定位精神为依托,结合当下时代特征,为贵州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和输送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锡麟、金文伟.现代陶瓷教育比较——中、日、美陶瓷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2]黄振伟.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陶艺教学[J].美术大观 2009(8).

[3]周月麟.关于陶艺教学的思考[J].装饰 2004(8).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国画 传统 生活 修养

一、兼收并览,广议博考

中国画是一种文化,它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讲传统的,中国画亦是如此。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并长期遵循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中国画传统的实质是中国文人精神,中国画传统的表层意义即历代画家所流传下来的经典绘画,其深层含义则是历代画家的思想品格所蕴涵的文化精神。

学习研究中国画,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中国画的传统,对传统采取怎样的认识态度。北宋时期杰出的画家及绘画理论家郭熙在其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中这样述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1](P.633)郭熙所提到的“兼收并览,广议博考”的核心含义在于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创新传统。“兼收并览”表明学习传统不能专学一家,当集众家之长而取之,应从传统中创新自我,而不是盲目的跟从传统而迷失自我。“广义博考”表明对中国画传统的学习要认真分析,严格选择,以便使传统的学习能更好的促进个人的绘画发展。

郭熙是继宋初李成、范宽之后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郭熙的山水画能够“独步一时”,完全是其读古今高雅之书,观古今神逸之画,作画立足传统,广师先贤诸家,兼收并览,博观厚积的最终展现。郭熙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画院内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习中国画传统,临摹经典画作是主要方式之一。南齐谢赫“六法论”中的第六法为“传移模写”讲的就是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明代董其昌撰《画旨》云“画平远师赵大年。重山叠嶂师江贯道。皴法用董源麻皮皴及《潇湘图》点子皴,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及郭忠恕雪景,李成画法有小幅水墨及著色青绿,俱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机轴。” [2](P.349)清代山水画家王《清晖画跋》云:“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2](P.350)近代山水画家黄宾虹一生最勤奋的事情,就是以“朝斯夕斯,终日伏案”和“十年面壁,朝夕研练”的态度对传统绘画进行研究、传承。黄宾虹从六七岁就开始对沈周画册“学之数年不间断”,数年后,又对董其昌、查三瞻等名家真迹“习之又数年”。而后,再“遍求唐、宋画章法临之几十年”。正是黄宾虹以“兼收并览,广义博考”的严谨执着的态度学习传统,终为黄宾虹后来的山水之“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画传统是丰富灿烂的,传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学习传统的的主要目的是在接受传统经典绘画作品之后,加以分析,加以选择,借用古代画家的思想、主题、题材以及绘画语言而为己用,最终形成与众不同的个人绘画风格,而不是把模仿传统作为目的。

“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于当下意义深远。继承传统,重视民族艺术,笔墨当随时代,要求我们应向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借鉴。中西绘画各有优长,各放异彩。固步自封,只会阻碍中国画的发展,理性明智的借鉴则是传统得以延伸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刘海粟、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正是有机客观地对中国山水画和西画在构图、色彩、意境、光影处理等诸方面采取了折中融会、差异互动的处理方式,从而使中国山水画在具备中国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开创了山水画新的局面。

作为当代中国画画家,我们既不能满足于中国画传统的经典法式,同时也不能满足于对客观外物的机械描绘,而是应当充分重视学习过程中内心潜能的能动作用。我们在把自然物象转变成绘画形象,在心领神会传统经典绘画的过程中,应该能够看到传统经典绘画所蕴涵的巨大价值与个人驰聘想象后的崭新天地,应该可以很好的借鉴传统经典绘画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绘画新风格。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出自唐代画家张的绘画理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曰:“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所受。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 [2](P.108)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经张提出便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最基本原则,并为历代画家所推崇。“造化”源自南陈姚最的“心师造化”说,即世间存在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大自然。“心源”是“造化”的归纳,是画家醉心自然、心师造化的必然产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绘画理论既强调造化于山水画创作中的先在条件,同时也指出了画家主体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能动作用。这就是说,中国画艺术必须来自生活,生活是中国画创作取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中国画创作提倡以生活体验为基础,没有对现实生活刻苦、谦逊的模写、学习、体验、感悟过程,中国画作品最终只能空留形式外表,绝不可能成为扣人心弦的作品。中国绘画史上,董源、荆浩、石涛、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大家的艺术成就,都是建立在大量对景写生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的。

明代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记载:“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中坐,意态匆匆,人莫测其何为,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耳!” [2](P.96)清代画家石涛云:“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并曾“搜尽奇峰打草稿”极尽造化之工,终得“心源”之悟,最终成为中国画学的一代宗师。近代黄宾虹也有“造化自为我有”的满足,齐白石也有“为万虫写照”的乐事等等,这些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典型例证。

明代吴门画派画家沈颢《画尘》曰:“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研,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郭河阳至取真云惊涌作山势,尤称巧绝。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觑者。” [1](P.777)可见,此时画家的稿本是在“大块内”,即以天地自然万物为师。明代绘画理论家唐志契《绘事微言》载:“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更无作家俗气。” [1](P.737)清代周二学的《一角编》记载了龚贤对“师造化”的理解以及他不为时风所趋而直追唐宋的绘画主张:“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若非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然今之画学者当奈何?曰:‘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知矣’。” [2](P.100)这些绘画理论都表明感悟自然,体验生活于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画传统的积淀来自对造化的感悟,传统是有限的,而造化是无限的。正因为造化的无限,才使得传统得以不断发展。中国画的创新是从造化中来的,对中国画创新的真正领悟要回归于对造化的认知。“师古人”,是师前人对造化的认知,“师造化”,表明任何一位画家的创作主体精神,必然离不开生活实践。有了对造化的再认识,才能中得心源,才能走出传统,才能有对造化的新体悟,才有可能创造新的绘画语言。

“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创作缺一不可的基础,在当下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中,我们往往重后者,而轻前者。史实表明,二者和谐,中国画就发展,过分强调“得心源”的主观创造作用中国画就衰落,所以,只有在坚持“师造化”,努力观察、研究、感悟客观自然,体验生活的基础之上,发挥“心源”的作用,中国画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中国文化对人的品质与格调的要求是作为品读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来传承的。中国画通过其文化样式和经典法式,表面上给予观者以视觉上的品味与赏析,而本质上却是通过经典样式中所蕴涵的文化精神给予鉴识者心灵上的抚慰与启迪,因而对于绘画的格调和对人的品质的要求便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画注重的是人心的传达,人性的写照。中国画画家作画,历来首重“人品”的修养,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因此具有高尚人品和素养的画家才有可能创造出高逸的绘画境界。中国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即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可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中国画画家认为“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甚至把人品列为第一位,要求“学画者先贵立品”,这是很有道理的。清代王昱《东庄论画》中说得更具体:“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2](P.381)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在《勖仲熊》一诗中云:“读书最上乘,养气亦有以。气充可意造,学力久相倚。” [2](P.387)作为当代中国画画家,我们应该以“画品即人品,做画先做人”的准则规范作为学习中国画的首要条件。

中国画艺术十分重视人品,对人品的要求往往超过了画品,从表层方面看,中国画的创作从笔墨入手,以笔墨为重,是一个技能问题,即从学习临摹古人的经典画作开始而逐步完善提高自己的表现技能,但实质上是一个精神和意念问题,当从人格、品质、涵养方面着眼。北宋郭若虚言:“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P.380)现代画家黄宾虹认为:“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人品,有了为人之道,才能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强调人品对画品的影响是致命的,无人品亦无画品,所谓“人品即画品”也。

中国画同样非常强调艺术反映生活的主观作用,因此绘画作品不仅反映了画家的技巧,同时包含着画家的学养、人格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画家知识广阔,胸襟开阔,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云:“文征老自题其《米山》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 [2](P.381)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云:“我辈作画,必当读书明理,阅历事故,胸中学问既深,画境自然超乎凡众。” [2](P.387)可见文化修养是决定一个画家成就大小、境界深远的重要因素。

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讲过“好好作画好好做人”。陆俨少先生亦说“画画到最后就要看气息,比修养。”总的来说:画家身心修养的高低与深浅,制约着绘画品格的高低与雅俗。一帧上乘画作,倘若被社会及绘画界认可,必然是画家倾注自身全部修养的具体反映,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同是一个道理。在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人品修养的背景下,中国画画家只有建立在品格高尚的前提下,才能促进绘画艺术健康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3](清)石涛.《石涛话语录》[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术馆管理;学科建设;美术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9-03

美术馆管理既有着自身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也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着交叉及边缘模糊的范围,如博物馆学和艺术管理学。现代博物馆学一般与考古学和历史学关联密切,相近学科有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文物保护技术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藏品中,大量的古代近代艺术品收藏显示了美术馆与博物馆的近缘性。

曾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黄光男教授在他新出版的《美术馆管理》一书的前言中说过:美术馆的重要性,已随着世纪交替而有更新和更前瞻性的规划与发展。他认为,美术馆作为一个特别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它是用最为直观的图像保存着人类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延续、传播着人类的知识。在过去的社会文化各类别的发展中,人们对美术馆的认识是较为陌生的,疏于美术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乏于制度的建立,经营者的理念常被忽视所导致。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美术馆早已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建筑空间,它被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能在中国近几年内大数量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自觉努力地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进程。这种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对于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将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馆及其学科研究的发展意义是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其价值源于先人智慧的传承,而突破囿于物质的局限性。

一、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化进程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但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我国美术馆面临着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2011年有近5亿人次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但全国168家公立美术馆的2000多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50%。平均每个美术馆拥有的专业人才不足7人,平均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不到2人,而其中大多数专业人才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美术馆。近年来频繁的美术馆管理学术培训在各地相继举办;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突破。培训涉及的内容主要以美术馆管理模式、内部工作程序为切入点,将之与社会、文化、教育相关系,揭示隐含在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的美术馆背后的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内涵,阐释美术馆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和美育的意义。

2011年12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合作,在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帮助下,以讲座的方式举办了首期《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如何收藏?如何展览》。虽然这次培训课程为时一周,其教授的核心包括了美术馆运营、展览陈列、收藏管理、对外传播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培训对象面对的是全国各当代美术馆、艺术中心及画廊的管理人员,当代艺术策展人,专业艺术媒体记者,艺术收藏家,专业展览布展技术人员等。2012年5月,由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共同策划了“文化管理在中国——高级培训与研修计划”。“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届的‘文化管理在中国’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舞蹈团、表演机构以及电影/戏剧节等文化领域培养了五十多名新一代年轻领导人”。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是2006年成立的、一个开展美术馆界协作与交流的专业组织,其团体会员到2012年止,已有中国各地的公立美术馆及部分民营美术馆72个,在开拓、推动中国美术和美术馆的发展中,搭建了国内与国外相互合作、交流的平台。如组织了2006年的“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举办2010年“国际现代美术馆协会年会”等国际学术论坛等。

作为文化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美术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的重要内容,2012年的6月和11月,由文化部艺术司和文化部人事司主办的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两期)、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策展人)培训班、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典藏专业)培训班分别在浙江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美术馆学界所举办的专业性、学术性及内容较为深入全面的一次高规格的教育培训,无论从实践还是学理及学术的角度,针对中国现状的美术馆问题,对“美术馆”的规范化建设、“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美术馆的职能和范畴,美术馆的“文化意识”和“公共意识”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在美术馆学科理论研究中,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观点,即当代“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已从传统意义的“美感”为收藏与展示原则的美术博物馆上有所突破的提出,认为“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核心动力,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在美术馆里发生的一切与艺术及文化相关的行为,都可能并应该构成“知识”的意义及价值并成其为意义之所在。如视美术馆的任何一次展览“都穿透了美感和装饰,以一个问题作为主题,然后对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结合原始材料,特别是视觉形式的原始材料,会同文字、影像、各种新兴媒体可能记录传播的所有机制”做一个全面的呈现,这就是知识的生产和对知识生产过程的显现。

在我国,相关的学科研究论著在近十年来有极大的突破,在中国知网“文献全部分类”搜索引擎中输入“美术馆”这一主题,便可得到具体的数字。2000年的有关论文仅为33篇,2012年已达1219篇相关文章,期间的学术研究的为37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308%。在《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主办,2001年创刊)、《大学与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2010年首辑)、《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主办,2005年创刊)等刊物中,讨论了“博物馆转型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研究”、“博物馆展示文化与藏品管理”、“美术馆的公共性与知识性”、“作为知识生产与文明体制的美术馆”、“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美术馆的文化策略与学科建构”、“艺术品修复:一种独特的文化焦点”等专题。这些研究与思考剖析并梳理了国内的美术馆学科的多元化面貌,是日前我国美术馆和策展机制面对的问题和特点。

二、美术馆管理的学科性与学科区域

一门学科的构建,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及目标,在研究领域中,要具有排他性,即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我国,美术馆的性质更趋于“近现代”或“现当代”,这是相对于传统的中国博物馆体系而言。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主要致力于收藏和长期陈列、展示古代文物、文献和大概念下的艺术品,而中国的美术馆则侧重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的艺术作品的收藏、展示、策划、教育、运营、学术的研究等相关内容,并以综合性的功能实践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知识与经验,便形成了美术馆学的学科研究领域、学理与学术范围。

“美术馆学”一词是对美术馆知识体系的一种理论性描述和学科的概念定义,最早出现在卢炘的《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一书中,他辨析道,“美术馆确实是最具有活力的博物馆形态。其活力的来源主要在于其积极参与当下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这和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有较大的区别。美术馆除了对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作长期的收藏、展览以外,还要对当下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展示、收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知识生产:美术馆的功能与职责》一文中说,“美术馆是由‘知识产生’而构成其运作系统,以‘知识生产’为出发点,从而展开具有目的性的知识制造、传播、交流、保护、再生产的一系列工作,形成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王璜生所指的“知识生产”,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美术馆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性建设;对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学术梳理、合理利用及当下阐释,尤其是对美术馆藏品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保护和相关理论建设;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动态;公共教育;交流和互动。

根据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B.Bernstein)的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与学科区域的理论,当学科(他称其为单学科)的研究达到一程度后会出现知识的区域化:即单学科变成一个大的区域,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对单学科作出选择,学科区域是产生知识的领域与实践领域的中介层面。美术馆学的研究可视其为单学科研究,如同物理、化学、社会学等;在美术馆工作实践中,管理学知识的介入,使美术馆学与管理学在各自纵向的知识结构中构成了横向交叉的话语与相互关注和共鸣的基本条件。管理知识体系所涉及的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替代经验管理;管理工作要靠法治而非人治;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掌握;策略规划与决策;组织设置与人力配置等。所以美术馆管理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若干工作实践—理论研究—相关学科交叉、整合后,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2010年9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创办国内首个“艺术管理与美术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班开学,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典礼上表示,首次把艺术管理学和美术馆学结合起来,在艺术管理的大领域里思考美术馆的课题,将为全国美术馆界今后培养人才做先行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有望为全国美术馆界的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新思路。

三、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建设理念

唐斌在“关于2012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学习心得与认识”一文中谈到,“中国目前的雨后春笋般地建造(新建、改扩建)起来、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和不同归属体系的美术馆,其复杂性是世界任何国家所罕见的。”在国内美术馆数量急剧增长、事业扩大,学术研究领域深化、专业人员倍缺的大背景下,唐斌提出解决现状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与完善三个体系:艺术资助体系、艺术评价体系和艺术传播体系。事实是这三个体系的实质对应着美术馆实践工作的主要内容,即藏品收藏、学术研究、展示及公共教育与宣传功能。每一个体系都可成为美术馆管理学科结构的主体内容,并可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该学科教学理念的依据。早在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都开始陆续设置了“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美术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艺术展览与策划研究”、“艺术市场与收藏管理”等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程度的专业课程;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12年设立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美术学下的“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的博士学位。“美术馆管理”专业于2008年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首次招生,2012年设“美术馆应用研究”硕士学位,顺应了国内美术馆文化及该学科建设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高校的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非一蹴而就,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保持着自身学科发展的连续性,从而形成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是最基本的条件。作为较新学科的美术馆管理专业,可以说它策划了一个新知识体系,其学科使命肩负着在我国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建立的过程中,对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学科功能的确立,是立足于美术馆的发展,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传承民族精神,展示多元文化。

进入到高校内的学生接受了美术馆管理这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完成实践、个人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后不仅能胜任美术馆公共教育、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视觉艺术策划与批评、美术馆学术研究等工作,也适应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高级管理、视觉文化公共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视觉文化出版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等领域,覆盖艺术媒体、画廊、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拍卖等行业。

参考文献:

[1]张德禄,秦双华.马丁论跨学科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0,(6).

[2]黄素满.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之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2003.

[3]郑世仁.浅说伯恩斯坦其人及其巨着《教育论述之结构化》[J].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2007,(4).

[4]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6]黄光男.美术馆管理[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01.

[7]“如何收藏·如何展览”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EB/OL].

http:///event/15108126/.

[8]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9]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1.

[10]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2.

[1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网[EB/OL].

http:///cn/other/otherdetails_qt_284.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玺印文字研究所所长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持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国家年度课题《中国玺印文字研究》(05BF040)

《大学书法》(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获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第一届大学素质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隶定古文”及古玺印释文问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获2009年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CSSCI收录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CSSCI收录

古玺考辨八则,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阴阳流变—中国印章的形态与审美》,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8月。获第十二届杭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字学与高等书法教育》,《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12月

《美育期望与高等美术教育》,《美育学刊》,2011年第5期

《论书说“虚”》,《书法研究》,2003年第3期

《论书法意识之发生》,《新美术》,2000年第4期

主编系列法帖《历代行草精选》(已出近50种)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展览或获奖

时间:2012年11月

地点: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沈磊鸿(以下简称沈):莫教授,您好!中国书法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您是书法教授,听说您对书法教育的意义一直比较关注,最近又有新的书法美育探索。可以谈一下吗?

莫小不(以下简称莫):一般认为,书法艺术美育就是“以书法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的书法,自古就含着艺术性,并逐渐升华。古代的书法教育也一直有着育人的色彩,重视人格精神的提升,讲修养境界。但只有当因计算机技术发达和汉字机器录入问题彻底解决,书法几乎要告别实用的二十世纪末,它才算真正进入了纯粹艺术的领域。因此,一百多年前王国维等将西方的美育思想引进中国,进而当蔡元培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美育时,他对于艺术身份不明的书法是否应作为实施美育方法的一个部分,也并不很肯定。然而今天我们来看书法美育,可以认为作为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此至少做了三件大事: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并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五育”宗旨之一,更向各学科教育渗透;在北京大学支持创办书法研究会,以直接实施美育;首次提出“增设书法专科”的设想,以间接实施美育。后来,中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先驱和主要创始人陆维钊,他在书法美育方面也做了两件大事:将古代书学思想中的美育成分,结合新美育思想,从“书法功用”的角度加以阐释,直接实施美育;通过全新的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大纲体系、课程和授课内容,将美育的间接实施同直接实施结合起来。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当代的书法教育。

沈:那好,您能否先谈谈蔡元培与书法美育?

莫:蔡元培多次提出要“以美育代宗教”。他对美育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又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讲的美育对象,是泛指人类的。因为他的人生理想,就是“人类共同之鹄的”,就是人道主义。所以,当书法为纯艺术时,书法作品也成为美的对象,成为陶养人的感情的工具。当我们实施美育时,就不光是针对学习书法的学生,也应通过展示、出版等途径来针对所有的人。蔡元培很少提书法美育,只是说过:“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在蔡元培支持创办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艺术教育团体所占的比重不小,足以看出他对美育的重视。这当中就包括1917年成立的 “国立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或称“书法研究社”),简称北大书法研究会。蔡元培后来回忆在北大的经历时说:“我本来很注意美育的,北大有美学及美术史教课,……至于美育的设备,曾设书法研究会,请沈尹默、马叔平诸君主持。……”

在专业的书法教育方面,他是从国画的一种笔墨基本功或文化底蕴要求提出的。说:“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进而在国立美术学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惟绘画发达以后,图案仍与为平行之发展,故兹校因经费不敷之故,而先设二科,所设者为绘画与图案,甚合也。惟中国图画,与书法为缘,故善画者常善书,而画家尤注意于笔力风韵之属;西洋图画与雕刻为缘,故善画者亦或善雕刻,而画家尤注意于体积光影之别,甚望兹校于经费扩张时,增设书法专科,以助中国图画之发展,并增设雕刻科,以助西洋图画之发展也。”

沈:您提出了美育的直接实施与间接实施,是什么概念?请分别谈一下。

莫:说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我们就可以来谈这个问题了。因为美育的进行要依赖于“美的对象”,而蔡认为“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所以必定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西湖既有自然美,必定要再加上人造美,所以大学院在此地设立艺术院。”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浙江美术学院,而最早要追溯到1928年蔡元培亲自主持建立的国立西湖艺术院。他又说:“宗教是靠着自然美,而维持着他们的势力存在。现在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就是以艺术来代替宗教。因为西湖的寺庙最多,来烧香的人也最多,所以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的完成人们的生活。”“大学院看艺术与科学一样重要。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

这样我们可以把以美的对象直接来陶养人的感情,看成是一种直接的美育;而将为实施美育,培养人才创造作为陶养工具的艺术的美,即作品,看成是一种间接的美育。书法美育,也包括这两部分。

沈:哦。我们还想听听您对陆维钊的书法美育思想与实践的认识。

莫:陆维钊的书法美育思想,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段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前,他从谈书法的价值与功用切入,强调书法对于学习者而言的熏陶、感化、性格培养、知识发展等全面育人的作用,它基本上体现于《书法述要》中。第二段是六十年代之后陆维钊在从事书法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书法的欣赏(提纲)》,以及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授课言论里面。

陆维钊的书法美育思想,有些是将古代书学思想中的美育成分活用而成,有的是在接受教育,与同时代人交游过程中,在新的美育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陆维钊早期的书法美育,是一种直接实施的美育。与蔡元培不同的,一是他不针对社会大众,而是针对学书法的学生;二是,“陶养”感情的方式不只是通过眼观的欣赏,更强调通过手练的临摹、创作;三是,因此也有了更多更具体的美育内容,它直接、主动地融于教学。他认为书法能拟人,且应当拟高雅之人,说:“欣赏的人,对名家作品,正如与英雄(沉雄、豪劲)、美人(清丽、和婉)、君子(端庄、厚重)、才士(倜傥、俊拔)、野老(浑穆、苍古)、隐者(高逸、幽雅)相对,无形中受其熏陶,感情为所渗透,人格为所感染,心绪为所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人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于高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美育人的思想。这样,书法的价值、功用就带上了浓厚的美育色彩。

他主张“时时观摩名碑法帖、名人墨迹,对古今书家必发生‘心仪其人’之感。而书家之传于后者,类多人格高尚,学问深湛,文辞华美;非此者,其修养之不足,必不易于寿世。”于是可能“受其影响,仰前修之休烈,发思古之幽情,默化潜移”直接得到一种人格力量,使自己也变得高雅起来。

陆维钊认为“研究书法必注意安和、妥帖、雅驯、整洁”,“研究书法,又必注意书写之无讹、始终之不懈。无讹,乃心细之征;不懈,见忍耐之力。”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可以培养人良好的性格与习惯。人渐渐变得细心而明辨是非,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做事更有条理,更能把握大局而精益求精。

陆维钊认为“当我人学习书法(音乐、绘画、雕塑亦然),专心一致,略不旁骛,则其心中必无种种私利杂念厕于其间,陷入于忧患得失计较,不能自拔。”“在此繁忙工作之余,濡毫吮墨,临摹一二,此时之手脑只在于点划方寸之间,紧张之心绪为之松弛,疲劳之精神借以调节”书法练习能够让人排除私利杂念和得失计较,进入恬静、宁息状态,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有效休息。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陆维钊进一步从不同娱乐之利弊来看书法,说:“我国理论,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难能可贵之境界。而人之自制力有限,于是歌舞之欣赏,每随之而生不良之副作用,或且成为罪恶之渊薮,其为害不可不防。至于绘画,因系静的艺术品,较少此种流弊,然犹不及书法之绝不会发生不良之副作用。此就娱乐言,有利而无弊。”

这里的“美术”,当然是一种大美术的概念,近于艺术。低俗艺术,通过休闲、娱乐的形式,时时会侵扰人们,从身心两方面影响人的健康。书法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其修身养性的意义是很多其他艺术不能与之相比的。

另外,陆维钊还主张通过学习、研究书法,进而问津文字、诗文,关注历史、社会,激起做学问的兴趣。说:“研究甲骨、钟鼎,涉及古文字学范围,始而分析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之部居,中而沟通古今通假、转变之法则,终而补苴许氏《说文》一系相承之旧说,有裨六书,有补古训,此其一。周、秦、汉、唐,铭文碑板,撰者每属通人,体制每兼众有,文辞典则,书法华赡。习其字,必诵其文,循流溯源,可为文学史之参考;低徊吟诵,又可代各体文之欣赏,此其二。而史料丰赡,人物辅聚,自典章制度、国计民生,以至社会风土、人情族望,每可补订史书,此其三。斯则又由学书而导吾人于问学之途,以兴起探求学问的兴趣。”学书者由粗蛮而渐趋文明,最终由技入道,磨练成为有完整人格而全面发展的人。

沈:陆维钊先生在开创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上,功不可没。现在有些人将美育或素质教育认为仅是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学中的要求。那么,在高等书法专业教育是否也有书法美育的必要,又怎样体现或实施呢?

莫:陆维钊对书法美育的另一大贡献,是他在针对专业教育的美育思想。这里,既有美育的间接实施,又有美育的直接实施,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陆维钊继承了蔡元培对艺术专业重创作的思想。强调在尊重传统,认真学习传统,深刻领会的基础上,“要多方探索追求新样”。提出学习损蚀碑帖要“以自己之理解凝成新的有创造性的风格”,“由古人而出,进成自己之推陈出新也。”创作上应有“个性激情”。

对于创作,他还指出文字的书写要明确,不得含糊,明确是第一步,其次才是美化。这实际上是重书法的“社会美育”责任。他在推崇“朴茂”、“飞逸”、“方峻”、“圆融”、“端重”、“清健”、“精妙”、“静穆”、“雄厚”这些风格及相应作品后,指出奔放、苍老、质朴、潇洒、新奇、清丽这些风格的副作用,讲过犹不及。既是指书法,同时也是对为人、处事原则的暗示。同样,他反对字的“生硬无情”、“违反情理”、“装腔作势”、“描头画足”,也有这层意思在内。

潘天寿、陆维钊二师在当初创办书法篆刻专业的时候,十分坚持书法教育不仅要注重书法篆刻基础课程的教学,而且还要开设书史、书论、文字学、印学、古代汉语、写作等课程。陆注重提高学生的学问涵养和文化修养,建议通过多阅读来拓宽知识面,以达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还常常鼓励学生多读经典碑帖、多看作品真迹来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陆的书法教育中,最看重对于学生人品方面的培养。他认为想要写好字,首先必须要拥有一个高尚的人格。讲“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求其风神者,当须先求人品”。还认为:“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多是在甜水中长大,吃苦少,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又参加‘社教’,专业上虽暂时受点影响,但对品德锻炼也是大有好处的。”

陆维钊还很关心学生的生活,积极培养学生参加良好健康的娱乐活动。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一件修身养性的艺术门类,学习书法的学生更要加强对自己身心的培养,所以在选择兴趣活动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些高雅的活动,例如学习古筝、练习太极等等,这样一来可以不断的提炼学生自身的气质。

陆维钊持全方位的育人观,他曾有根有据地说:“我觉得上艺术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书法专业的,除了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外,还应具体加三点:一是要有办事能力,工作认真负责;二是艺术上要有传统基础,创作上应有个性激情;三是生活上有规律、俭朴而整洁。”

除了这些,陆维钊还常常教导学生要学会为人谦和、尊师重道,因为这都是一个人个人品格和修养的表现。而陆维钊先生自己就是一个尊师重道、做人谦逊的典范,他以身作则来教育学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人才培养状况新变化

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所带来的变化首先是学科及专业目录的调整。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至12个,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其中针对理工科的“工业设计”专业仍保留在工学门类下,而原本在文学门类下的则转入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类,命名为“产品设计”。在本科招生目录中,原来的“艺术设计”专业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具体的设计各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以及“艺术与科技”特设专业等,并且,从2013年度开始,各个院校还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

新的设计学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和确立结束了设计学科长期附属于美术学科之下的尴尬局面,设计学科终于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长期以来,作为美术学的附属,设计学科无论是在招生、考试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存在与美术学相重合的地方,客观上造成了设计从属于美术的局面,这并不利于设计学科的健康发展。无论是从历史演进过程还是从今天的发展状况来看,设计学科都具有与美术学科相区别的学科特征与性质。作为一个显著注重使用价值、材料、技术等因素的学科,设计学科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及其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早已为当代社会所认可,设计在今天人类生活中早已扮演了与美术截然不同且同等重要的角色。因此,这次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可以说是业界期盼已久而又顺理成章之举。从此,设计学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学科登上中国学科专业设置榜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表面上专业名称的改变,今后,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不但需要重视作为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学科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应用价值,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严谨的学科理论将是提升设计学科形象地位和本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设计学旗下各专业发展也将在未来面对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设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也随之发生变化。2012年国内具有设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约138家,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约为11家,分别为: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清华大学设计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与之前属于美术学科时相比,设计学一级学科的数量略有上升,但单位变化较大,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都跻身于国内设计学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反映出这些院校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设计学科占有的突出地位。清华大学设计学科仍然为国家重点学科,延续了该校在设计学科中的领军地位。作为上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设计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延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拥有良好的设计实践与设计理论研究相互结合促进学科成长的特点,使其具备了更大的学科发展优势。

经过这次学科调整,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数量也有所变化。2012年8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公布的国内46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点中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有6家,分别为: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苏州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艺术学院取得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也使得南艺成为国内拥有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多的院校。

2012年,全国设计类高考学生人数虽仍然保持了较大规模,但与前些年“艺考”呈井喷态势相比,由于录取、投入、就业、毕业后深造等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报考已逐渐趋于理性,国内重要设计院校的招生规模保持了大致稳定的态势。如清华大学设计类招生人数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人左右的规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质量;其他主要院校也大都保持相对稳定的招生人数:中国美院各类设计专业招生人数超过1300人;中央美术学院约400人;西安美术学院超过500人;鲁迅美术学院包含大连校区在内超过1500人,天津美院近600人;广州美院近700人;四川美院约1200人。

和本科生报考相比,设计类研究生报考仍然处于上升态势,由于受到就业、工作等压力增大的影响,不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选择报考研究生,客观上加剧了硕、博士研究生的竞争激烈程度。

二、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与科研成果出版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仍然呈现上升态势,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课题2624项,较2011年的2502项有所增加,确定544项初评入围项目,最终确定项目立项123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59项,青年项目40项,西部项目16项。涉及到设计理论、设计历史、中外设计交流、民间工艺美术以及具体设计门类的研究项目共约31项。其中《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纹样研究》(吴元新,南通大学)为国家重点项目,其余16项为国家一般项目,14项为国家青年项目,总体数量略少于美术学。

与之前的立项项目相比,本年度立项除了将研究视野投向传统的设计历史、设计理论等领域之外,更加关注对具体设计实践的研究,如《纤维艺术的应用之美》、《东方服饰设计审美研究》、《比较艺术学视野下的中日动漫创作研究》、《基于国际前沿视野的交互设计方法论研》、《节约型社会住宅空间的低碳设计创新与实践》等项目。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也较以往有了更细致的划分,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具体的区域及专业理论或设计史断代的研究,前者如《现代玻璃艺术的学科构建及发展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漆工艺和陶瓷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信息化时代“艺工商结合”的纺织品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后者如《器用与生活――以宋辽金时代为例》、《晚清至民国前期西方设计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1840―1937)》、《汉代谶纬与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等。而民族民间手工艺研究则更加注重对区域手工艺体系的考察,如《东北少数民族萨满教造物艺术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艺传承谱系研究》,《工业化背景下的嘎玛藏族传统首饰设计艺术与工艺研究》等,反映了设计学科日益细分的研究趋向。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共3961项,其中艺术学项目约232项,比2011年增加8项。在此当中,相关设计学科的项目约为52项,其中规划项目24项,青年基金项目28项。本年度项目申报呈现出民族、传统、历史与现代、时尚、技术并重的特点。一方面不少申报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发掘,以及对古代某一时期设计历史的整理研究;另一方面,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受到较多的关注,这也与近年来政府提倡和鼓励研究的政策密切相连。前者如《独龙族民俗艺术研究》、《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建国以来民生百货设计价值及对当代设计的启示》、《贵州傩面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功能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辽宋金元饮食器具设计研究》、《新疆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等;后者如《数码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时尚创意中的民族元素与文化认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化语境下的现实主义创作研究》、《美国动画研究及其对中国动画的启示》、《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资源保护策略研究》、《可持续背景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等。研究者的申报和立项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设计学科研究的热点和趋向。南京大学周宪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被列为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但其余立项中均无直接与设计学相关联的项目入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设计学科成长和发展的现状,社会对其重视的程度有待提升,而其自身理论和学科系统的建设也亟需进一步完善。

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的与设计学相关奖项包括:三联书店出版的《百年衣裳――20 世纪中国服装流变》(袁仄),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张竞琼),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契丹艺术史》(李晓峰),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杭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李立新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潘鲁生)以及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宋代家具――研究与图像集成》(邵晓峰)。获奖著作多研究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中国传统设计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当代设计理论的总结和探索,民间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以及创意文化产业研究等领域,反映了当下设计学研究正向着更为广阔和细化的方向发展。

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促进设计学科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国际会议不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吸收和学习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实践模式,更能够为学界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拓宽视野,推进学术研究。2012年一系列重要学术会议的举行继续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

以“信息-生态-智慧”为主题的“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日-3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这次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支持,清华大学等主办。参展作品来自美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厄瓜多尔、丹麦、墨西哥、中国国内的多所艺术院校和研究机构等。作品涉及新媒体艺术、产品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艺术创作等领域。当今社会,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紧密,二者相互融合,良好的创意需要科学技术支撑实现,而科技发展的目的则是更好地实现人类艺术化生活的目标。在这当中,设计扮演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高度集中人类智慧的两极巧妙地契合在一起,构成立体的人类物质文化形态。会议还出版了《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汇集了90余篇国内外学术论文。

中国设计各专业自我认同进一步加强,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以及设计教育年会和论坛相继召开。2012年11月24日-26日“第六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论坛主题为“链接与升华”,具有呈现文化性、交叉性、国际性的特点。论坛关注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意义与本体形态,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时代中的存在方式,在消费社会中的经济价值,以及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多元取向;讨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新观念、新空间、新方法,多学科的交叉方式,实验性与研究型课程建构的途径等,以及建立在这些问题探讨基础之上的设计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

2012年12月15-16日,2012中国高等学校环境设计教育年会暨第十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颁奖典礼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年会分为“2012中国环境设计教育年会分论坛:建造的虚构与现实”主论坛及“建筑与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光与空间设计”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就设计的再教育、重返风景的景观设计、梳理与展望――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10周年、光的舞台等主题进行了演讲和讨论,对中国环境设计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共同探讨了中国设计的现状与未来以及如何提升中国环境设计教育水平。

2012年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2012年10月10日在燕山大学举行。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办。论坛以“反思・ 交融・ 重构”为主题,来自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界、工业设计界和产品制造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共同谋划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未来。论坛举办了8场专题讲座。湖南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在论坛上分别做了学术演讲。与会代表还就“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工业设计的前沿与趋势”、“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等话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此外,设计教育方面,2012年12月22日-2012年12月24日,“南昌启意”201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会议议题包括:跨界设计与教育、地域性设计教育、设计教育的理念、方法与经验等。设计教育理念、方法、各类设计之间的关联等是当下设计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区别于美术教育并确立设计教育理论体系及价值取向是设计教育急需明确的方向。

上述会议和论坛的举行,不单是设计学下属各专业的年度总结,更重要的在于更加明确了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范畴以及关注到各自专业的热点及趋势。

四、中外设计交流与重要设计奖项

现代设计源于西方,中国现代设计也是在不断发掘自身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的。2012年,中外设计交流显著加强,范围上进一步扩大,中国设计的国际地位也进一步提升,设计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逐步成熟并与国际接轨。

2012年6月15日,北京继柏林、蒙特利尔、名古屋和深圳、上海等城市之后,成为入选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全球第12个城市。北京有着优越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历史遗产、高等教育机构、设计教育中心、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文化机构、创意产业基地、设计从业人员等,这些条件成为北京“申都”成功的必要条件,表明中国设计正在受到国际设计界的关注和认可,北京成功申请“设计之都”成为中国设计发展生态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

以“设计提升城市品质”为主题的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这次活动由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展示了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带动社会经济文化进步,推动设计产业发展,促进设计交易与设计消费,提升公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性。与往届相比,本届设计周活动凸显在“设计改变城市”、“设计走进社会”、“设计走进生活”和“设计关乎你我”四个层面的提升。北京设计周活动有助于汇聚国际设计资源,帮助北京建设“文化中心”,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力量,从而促进中国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设计品牌影响力,促进了设计交易。另外,这届设计周活动设立意大利米兰市为主宾城市,米兰市政府组织意大利品牌企业、设计院校、设计媒体代表团,参与设计周活动,使得中国设计在更广阔的层面展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设计师参与国际评奖和竞赛逐年增多,特别是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奖项中屡屡出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2012年,中国设计师在这些国际顶级设计大奖上均有所斩获,如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师生的10件创意作品获得2012年德国红点奖,其中《Defender》、《Jarpet》、《Disposable Raincoat》3件作品荣膺“红点至尊奖(Best of Best)”;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同学设计的“倾净杯”(Tilt Cup),获得2012美国杰出工业设计奖(IDEA)大奖铜奖。江南大学因此还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囊括世界三大顶级设计大奖――德国红点概念奖、德国iF概念奖和美国IDEA奖的院校之一。此外,中国设计“红星奖”2012年度也进行了评奖,与往届相比,这次评奖吸引了包括美国、荷兰、日本、英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279家企业的5348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17家、外资企业84家。发达国家积极参与中国国家及设计奖项,其数量超过了德国红点奖的全球征集量,并首次出现非洲企业参评,表明中国设计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号召力,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设计水准乃至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2年中国设计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际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内建立了独立学科门类为设计学科及设计各专业的未来发展初步铺平道路;对外中国设计更加积极和自信地融入到国际设计的各项活动中,反映出中国设计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更多关注,上述变化都将是中国设计未来从“制造”迈向“创造”的必由之路。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疆高校;实习支教;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实习支教是师范生职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较新模式,集教育实习与支教为一体,支教生有双重社会角色――学生与职前教师,完全处于一种准工作状态。2006年,新疆维吾自治区颁发了《关于做好实习支教试点工作的通知》(新高办[2006]30号)。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意义并强调各地应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2008年1月31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了《师范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其中第六条就是“进一步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从此,实习支教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在充分吸取各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自2006年9月起,首先从高师院校开展了实习支教工作,如: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昌吉学院、伊犁师范学院等。

近几年,新疆各高校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为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据笔者查阅,从2010年至今,中国学术期刊网论文数据库中有关实习支教的文章有60余篇,这说明实习支教工作已经在新疆高校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习支教的意义

冯跃武指出在新疆多民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为学生搭建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探索出了一条全面、有效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途径,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实践经验。王永亮作为实习支教的参与和经历者,发现在实习支教过程中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收获了成长,加强了学生、大学和受援地的沟通,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实习支教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习支教的实践探索中,出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林春燕指出实习支教学生存在语言交流存在障碍、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管理和掌控能力以及一线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学任务分配不均衡、实习对口率不高、生活条件艰苦、精神压力大、实习支教的实效被弱化等问题。刘月兰等列举了供需不协调,实习支教价值取向偏离的现实困境等问题。季茂岳指出对认清实习支教工作的本质以及实习支教的激励、协调、选派和配套资金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亟待解决。朱海霞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支教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不能学以致用、缺乏人际交往常识和实用性教学指导等。

三、实习支教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近几年,随着新疆各高校实习支教工作的广泛开展,涌现出大批学者和专家对实习支教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我区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韩光明通过对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实习支教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要按需设岗,落实专业基本对口;因地制宜,保证语言交流无大碍;加强培训,避免基层加负担和通过调研指导,使实习支教达到共赢的策略。权淑涵等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实习支教现状的调查,提出保障实习支教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1.将实习支教准备动员工作具体化、持久化;2.着力提高师范生自身的素质;3.被支教学校有效落实实习支教工作各项制度;4.集中管理师范类专业,强化师范专业特色。徐春兰等通过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实习支教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1.做好总结,加大实习支教前的培训教育力度;2.受援方与实习者之间建立互帮互助关系;3.加强维吾尔语专业思想教育工作;4.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实践技能;5.充分发挥带队教师与指导教师的作用;6.努力创造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7.在实习支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8.完善和改进实习评价和考核评价体系;9.延长实习支教时间;10.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11.保证实习支教生的各类考试。冯跃武对新疆多民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1.加强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加强对实习支教学生的岗前维吾尔语培训;3.选派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实习支教;4.增强实习生和实习点安排的科学性;5.加强双语教材建设;6.注重实习支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胡洪强提出了:1.继续完善管理体制;2.适当增加实习经费的投入;3.加强实习生和带队教师的岗前培训;4.加大对实习生支教前实习态度的教育。马萍从实习支教生对受援学校实习工作、指导教师工作、带队教师工作、高校实习支教工作以及对自身表现五个方面的满意度做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1.建立师范生实习支教准备考核机制;2.适当增加实习支教经费的投入;3.加强带队教师的岗前培训,与实习生的沟通和交流;4.注重实习支教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马学海就南疆地区实习支教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1.进一步完善实习支教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习工作顺利开展;2.加强岗前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岗前培训环节;3.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全面保障实习的效果和质量;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适当增加指导教师数量;5.增加经费投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等建议。杨淑萍等指出实习支教所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影响着实习支教的质量,另一方面制约着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原本互惠双赢的实习模式出现了互损的苗头,故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实现支教生专业的对口对接,突破语言交流的瓶颈,强化学生管理,共创三方互助合作的机制是解决实习困境的根本出路。邢硕针对在实习支教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以协议的形式确定各方权责,逐步积累稳定和成熟的支教点;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更多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改革指导教师选拔方法;正确客观地宣传实习支教工作,建立合理的学生激励机制以及改革现有实习支教学生分配编队法等措施。任翠针对新疆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将实习支教准备动员工作具体化、持久化;力提高师范生自身的素质;被支教学校有效落实实习支教工作各项制度以及集中管理师范类专业,强化师范专业特色等建议。

四、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实习支教生实现全面发展,坚定学生支教信念,实现他们责任与使命的必修课。孙秀玲等认为:实习支教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有效从课堂教育延伸到实践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本研究的价值诉求。崔莲等指出:严格对实习支教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使实习支教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学生的观念更加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实现支教活动的成效。杨淑湘认为实习支教为大学生了解新疆,认识新疆,进一步提高民族F结的自觉性提供了鲜活的教材,成为践行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关明通过分析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想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了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等对策。

五、内地高校赴新疆实习支教的实践探索

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鼓励师范院校委派高年级师范生到师资匮乏的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通过“顶岗补缺” 的方式来完成教育实习和支教服务双重任务。李国栋、曹健、杨小晶、雷黎明、黄利秀等人通过对盐城师院、西北师范大学赴新疆实习支教调查研究,从缘起与内涵、举措与保障、成效与问题以及实习支教生的社会适应性、实习支教成绩等层面对之进行了专题探讨,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使得内地高校赴新疆实习支教探索有了前车之鉴。

六、实习支教的岗前培训

对实习支教学生的岗前培训,近几年越来越受到新疆各高校的重视。马昌秀等针对支教实习优缺点进行分析,以实习支教岗前培训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新的思考。劳娜等认为:岗前培训对提升实习支教的成效发挥了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而不能削弱,要着重增加“教学设计”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岗前培训的内容体系。汤莉莉通过对实习支教岗前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实施及培训评价等进行研究,得出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培训课程体系,为顺利完成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其他研究

(一)实习支教的职业认同

于影丽、鲁海波、冯跃武以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探究高师生支教前后职业认同的状况以及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高师院校高师生培养以及实习支教工作进行思考。张冬梅通对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情况进行追踪研究,发现:1、新疆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内在价值认同存在正相关;2、实习支教中,文科生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和内在价值认同显著提升,而理科生教师职业外在价值认同显著降低;3、在实习支教过程中文科生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和内在与外在价值认同的提升显著高于理科生。

(二)实习支教的课堂教学研究

王永亮通过对历届支教学生的调研分析,认为美术支教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赵枫等通过对地理专业实习支教生开展广泛的调查及实践,总结出当前中学地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期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新疆高校的实习支教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缺乏对高校和受援学校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辅导;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带队教师队伍建设;各校、各专业实习支教经验交流;实习支教学生生活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探讨,研究中有体育、英语、汉语、美术、学前教育、地理等专业实习支教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但没有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这说明实习支教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为新疆高校实习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冯跃武.实习支教:全面提高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途径.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10).

[2]王永亮.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实习支教思辨.美术教育研究,2015.

[3]林春艳.对新疆喀什地区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再思考――以石河子大学实习支教为例.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4).

[4]季茂岳.新疆地区开展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5]权淑涵.范树花.综合性大学师范生实习支教教学质量保障对策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6]徐春兰,杨,安占峰,王郁.新疆高校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实习支教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2).

[7]冯跃武.新疆多民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特点、问题及对策――以新疆师范大学南疆地区实习支教为例. 忻州师范学院 学报,2012(8).

[8]胡洪强.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现状调查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9]马萍.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满意度调查研究.教师教育论坛,2014(9).

[10]马学海.新疆师范类大学生实习支教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11]杨淑萍,黄泽芳,剡晓婷.师范生南疆实习支教状况及现实思考――以石河子大学为例.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5).

[12]邢硕.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教育观察,2015(8).

[13]任翠.新疆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农业,2015(9).

[14]孙秀玲,何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探讨――以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15]崔莲,潘昊.实习支教生思想及行为规范培育探析.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5(3).

[16]杨淑湘.实习支教是践行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喀什师范学校学报,2015(7).

[17]关明.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想状况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5(9).

[18]劳娜,孙涛.顶岗实习支教岗前培训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

[19]汤莉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岗前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搏击,武术科学,2015(3).

[20]于影丽,鲁海波,冯跃武.实习支教对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4(17).

上一篇: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