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5 11:50:25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实践;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以及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与问题,比如授课对象存在着专业差异、计算机水平层次不齐,特别是教学对象是大一学生,习惯了中学的灌输式教育,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一时无法适应;另外,社会信息化环境在发生变化,诸如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的实施,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趋于非零起点,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得更加紧密等等,因此,如何对其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创新设计与实施,对其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建设,则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2课程内容体系的创新设计与实施

2.1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由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一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该课程具有基础课的性质,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同时,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的,是一门具有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为特征的课程,它立足于实践,在学习知识中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因此我们设计的课程内容还特别突出实用性:从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培养要求出发,以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应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与应用能力。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按文科和理科分类,并按照模块化的设计原则,细化教学内容,构建了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以及在工作实践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强调“一个核心三个突出”:即强调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核心,突出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及人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注重其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强调大学生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信息素养的功能和要求,从个人发展和专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和技术的发展;强调大学生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和未来为社会服务的工作者这两个角色出发,全面了解其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体系,使大学生在其计算机基本技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为其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设计的实施

根据上述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为了紧密配合教学改革的实施,我们在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三化”特色:

(1) 教学内容前沿化。进入21世纪后,为了紧跟新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将当今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及时融合到本课程教学中,课程负责人在总结和修正原有教材不足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原有的课程教材内容,基本上做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2年更新换代一次,实现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化。

(2) 教材体系立体化。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理念,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实施了“文字教材+多媒体CAI课件+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材体系的立体化。不仅方便了教学,方便了教学改革成果的大面积推广,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大学生掌握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效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最后形成其人生终身受益的终身学习能力。教材的立体化为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与协作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为提高大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及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课件教案数字化。课程教学团队按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撰写教案,经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采用PowerPoint制作了本课程的系列多媒体CAI课件与电子教案;每年授课教师都通过总结上一年教学经验来重新准备教案。同时对多媒体CAI课件与电子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增补了近几年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使学生能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动态,大大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3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与实施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切实实现两个“转变”:由“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由“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基于立体化网络资源的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多环节教学”模式。由此,在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实训教学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创新设计与实施了如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3.1设计并实施了“问题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互动”理论课教学模式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中,各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设计并实施了“问题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互动”理论课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组织讨论小组,实行每周一题,组织学生课后探究与讨论,课上交流,既加强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深刻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就某些专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对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的计算机作品给予“加分”奖励。这种互动式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2设计并实施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做中学”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讲教师设计并实施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做中学”实践教学模式。在给定实践任务和要求的情况下,学生从资料收集、方案拟定、设计与调试到撰写设计报告,主要由学生自行完成,强调学生实践过程的“自主性”,这种面向任务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自主式学习。

该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3设计并实施了“课内外结合”全开放型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实训教学模式

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设计并实施了“基于立体化网络资源的课内外结合”全开放型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实训教学模式,包括实训资源的开放、实训内容的开放、实训时间的开放和实训管理的开放,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开放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使学生具有学习上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展示个性,施展才华,提供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使课程实训教学在实践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我们通过“课内外结合”全开放型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实训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训内容,可以在实验室或机房开放时间自行完成,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个别学生若不能在学时规定时间内完成,则可以选择在实验室或机房的开放时间内自行完成。此外,学生可以在开放时间内到实验室或机房结合实验设备预习实训内容。特别是,“设计性实训项目”实行全开放式创新教学机制,在教师指导下,做到实训资源的开放、实训内容的开放、实训时间的开放和实训管理的开放,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4设计并实施了“3环节5个1”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为了使“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科学有效,我们根据教改科研成果,创建并实施了“3环节5个1”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3环节即注重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绩效性评价3个环节;5个1即评价结果体现在学生自行设计与制作的5个计算机作品上――要求学生将获得的知识(包括在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全部资料和有用信息及相关学习网站)综合成1个电子文件夹(每一个单元的知识归纳成1个子文件)设计并制作成1个个人学习主页总结成1篇课程学习论成1个多媒体CAI演示课件最后整合成1个每一级学生集体创建的课程资源库,上传至校园网上的信息技术教学网站,为后继学生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4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与实施

再好的教学设计,不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据此,在宏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对本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也同步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4.1实施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教学

在课堂中,我们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演示法、实验法及研究法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

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讲述与讲解相结合。通过讲述,使学生理清计算机科学基本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科的逻辑体系;通过教师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和论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4.2实施师生协作式教学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协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共同开发相应的计算机作品,并进行演示评比。学生是在相互的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利于建立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并共同负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他们学会交往,培养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后的计算机作品评比不仅是作品本身质量的评比也是学生合作质量的评比。其中好的作品将保留作为下一届学生学习的案例。

4.3实施专题讨论式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讲教师也采取了专题讨论教学:就课程中的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小组间可以互相提问进行辩论,教师最后进行讲评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实现协调一致的理解和知识技能的迁移,并且通过提问和辩论,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小组汇报时,可以使用PPT演示课件。教师最后的讲评和总结只是一种对学生观点的汇总和提炼而非论断和定义,是一种开放式的发言和提问,旨在激发学生更多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及时而恰当地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

4.4实施案例分析法教学

案例分析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针对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讲解应用软件的应用时,通常给学生展示一个做好的作品,然后告诉学生制作的步骤以及技巧,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现代教学手段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我们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加强了多媒体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积极倡导和要求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5.1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手段。学校供本课程教学使用的有48间配有微型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多媒体教室,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课件由主讲教师集体设计与制作,主讲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修改与组合,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深得学生欢迎。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集体研制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完整的电子教案和PPT多媒体CAI课件,该多媒体CAI课件完整、系统、规范。2004年8月,该系列多媒体CAI课件获得湖南省高等学校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

5.2采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教学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网址为:/2008_jsjjc/)已经对社会开放。将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料上网,方便学生上课前预习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目前本课程网站提供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授课课件、实验实训指导、主讲教师授课录像,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练习题库、思考题库、考试考核指导、课程资源、学生作品、教学参考及模拟试题等学习资源下载、自测等,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区域,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地点与教师保持联系,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补充。由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因此,建站以来,访问量已超过30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辐射效果。

6结束语

几年来通过课程教学团队持之以恒的努力,“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其教学改革成果被同类院校推广采用。该课程2005年被确定为系部重点建设课程,2007年被评定为学校精品课程,2008年5月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但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本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接下来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将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部级精品课程的要求,不断完善本课程建设。保持该课程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示范性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勇帆,廖瑞华,傅红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网站[EB/OL]. /2008_jsjjc/.

[2] 桑新民.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基础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历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工具类必修课程,主要围绕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内容展开教学,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计,突出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操作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核心内容,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采取模块化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基础理论和操作应用融为一体,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穿行。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六个模块。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各个教学模块的了解情况,课前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都使用过计算机,但个体差异较大大,大部分学生知道和使用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没有系统学习和掌握过;部分学生使用过Office软件中的Word和Powerpoint等软件,但并不熟练;学生基本都会使用浏览器上网,但是对网络协议、IP地址等网络基础知识并不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情况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同时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训内容,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与特点,设置了不同种类的实训任务。如在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制作模块中,根据六个学时的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于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了解和基本操作,幻灯片的版式、节的概念,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文本框、图形、图片等内容,并对添加的对象进行设置;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幻灯片的母版设计,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音频、视频等内容,并对音频和视频进行编辑;第三部分主要包括动画设计,演示文稿的打包与打印。根据内容的划分,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要求学生根据三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完成不同的实训任务:第一个实训任务主要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保存、幻灯片的插入、版式选择与分节,幻灯片内容的输入与图形、图片、艺术字等对象的插入;第二次实训任务主要完成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设计时借助母版设计,为幻灯片添加背景音乐和视频文件并编辑;第三次实训任务主要为添加的对象和幻灯片的切换设置动画效果,并将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打包和。通过三次实训任务,最终完成整个演示文稿的制作。

在教学与实训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演示文稿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结果,幻灯片制作的必要资源,包括文本内容、图片、音乐文件、视频文件等。学生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后,教师做出总结与点评,帮助学生总结知识、修正错误,并且掌握一些快速、规范制作演示文稿的方法,如设计和制作演示文稿时,要首先设计好演示文稿的脚本,并根据脚本准备和搜集相应的材料,然后设计好要应用的母版,选择或设计主题、背景等,保证整个演示文稿风格的统一。设计完成后在开始制作演示文稿,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打开PowerPoint软件开始制作,这样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对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反复修饰,大大缩短演示文稿的制作时间。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反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意识,同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李银英. 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141―04

为落实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2007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试点,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改革。

由于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统一授课教学变为学生按照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既是需要,又有可能。《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必然对本课程教材提出新的要求。

一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定位

2004年起,广东省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按照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大学一年级新生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华南师范大学2007级、2008级学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问卷调查发现,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基本摆脱“零起点”。以2008级学生为例(2008级调查有效问卷数为4550份),对于Windows操作、Word、PPT、Excel这四个知识模块,模块技能是零起点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分别为2.7%、3.9%、5.2%和10.6%;这四个知识模块非常熟悉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别为16.6%、15.8%、17.5%和11.3%;而分别有66.33%、60.5%、56.7%和44.4%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这四个知识模块的基本操作。此外,72.1%的学生表示在高中阶段已经基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学生群体起始学习能力的变化,《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适应信息时代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在本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必然对本课程教材提出新的要求。

二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整体规划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动态性、立体化的特征,我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重点构建了“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能依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尽可能适应学生个性和学习风格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材料,构建最恰当的媒体资源环境,渗透最优化的学习方法。

立体化教材各部分的侧重点不同,在本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担任的职能也不同。

 文字教材根据本课程大纲要求以任务方式引出各章的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能通过实际任务的解决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

 学习辅助光盘是文字教材的拓展,各章中任务解决过程的重点与难点操作制作成光盘,并配以原始操作文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任务解决的过程。

 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内容更新方便、传递快捷、资源容量大、资源呈现方式多样化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中具有多样性、动态易变性、拓展性的部分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登陆平台能浏览到教师对该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查看每个学习阶段老师所布置完成的作业与建议阅读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浏览扩展知识以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互动论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随时就本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互相讨论。

 I-tutor计算机技能实训平台构建了高度交互的真实环境,以教学、练习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出实时的评价与反馈以及动态多媒体教学链接,实现一对一的实验教学效果。

三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设计

“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四部分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文字教材的设计

由于本教材定位是首要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文字教材的编写必须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能让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文字教材以“问题解决、任务驱动”为导向,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喜闻乐见的任务入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完成相关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针对师范院校学生的特点,文字教材设计了“购置我的新计算机”任务让学生了解微机的组成、性能参数与组装维护知识;通过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任务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安装、优化与备份的知识;以师范生日后经常接触的学生成绩的处理与统计任务来贯穿整个Excel模块的学习;以“检索――下载――应用――共享”信息资源为任务主线让学生掌握网络应用模块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各学习任务,文字教材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线,按照“提出问题(任务)解决问题(做中学)归纳分析(总结提高)拓展创新”的梯度递进模式组织文字教材内容。此外,在文字教材中设置了“尝试体验”、“思考与练习”等栏目,以启发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设置了“相关资源指引”栏目,指引学生完成了本案例学习同时,能在辅导光盘、网络学习平台中获得什么扩展学习任务与资源,鼓励学生通过完成扩展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提高。

2 学习辅助光盘的设计

受文字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都在文字教材中呈现,而多媒体动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演示、技能练习等制作成动画放在学习辅助光盘中,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

为满足学生对工具软件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文字教材中进行简单的介绍,而将更多的同类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或工作原理放在光盘中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3 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

充分利用网站内容更新方便、传递快捷、资源容量大、资源呈现方式多样化的优势,我们将教学内容中具有多样性、动态性、易变性、拓展性的部分放在网站上,以弥补文字教材内容更新周期长的不足。

(1) 学习平台的功能

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由交互学习系统与监控评估体系组成(如图1所示)。交互学习系统能让教师编辑地根据学生的情况添加、修改在线学习内容,扩展在线学习资源,并布置自测、讨论、网上作业等活动;学生登陆平台后可以获得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指导及丰富的扩展实例,不同专业的学生能选择本专业的实例进行扩展性学习,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中完成作业的提交、共享学习笔记、答疑讨论等学习活动。课程评估系统能跟踪和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提供学生登陆次数、在线时间、作业成绩统计的功能,还能记录学生在每一个知识模块所停留学习的时间(如图2所示),为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数据。

(2) 在线学习内容的设计

在强大的学习平台有力的支撑下,我们为本课程设计了一系列的在线学习内容(任务)。在线学习内容并不是简单的“书本搬家”,而是指引学生通过浏览每一个学习活动(任务)知道学习本知识点应该阅读文字教材的哪些章节?可以浏览光盘上的哪些视频?需要完成实训平台中的哪些实验任务?可浏览该知识点不同专业的扩展实例有哪些?需要完成的动手练习与互动讨论有哪些?应该使用的学习时间是多少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与目标,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自由学习。

在线学习内容的选取与文字教材的内容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如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模块的任务7“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内容组织上,文字教材侧重的展示如何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源、如何利用网上知识库帮助大学学习的一般方法,而在线学习内容则重点设计了如下两个“动手练练”任务(如表1所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利用文字教材中的知识解决对自己大学学习有帮助的资料整理任务,并鼓励学生到论坛或学习笔记中共享他们的所得。

4 计算机技能实训系统的设计

随着计算机辅助评价(CAA)技术的日益成熟,完全有可能对部分课程实验改由智能导师系统(I-tutor)辅助学生完成实验,因此我们在本课程中构建了IT技能导师系统iTutor。在IT技能导师系统iTutor中,我们共设计了2000多道不同知识模块的实验题目,大大的扩展了原有的纸质实验指导书的实验数量。而且iTutor系统还能根据学生的能力配送给学生不同的实验任务,并自动判断学生的实验过程是否正确,并给出提示,这样会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也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更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应用效果

立体化教材建设完成后,华南师范大学2008级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依托本套立体化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2008级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在第三方认证(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执行)的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认证考试中,首次通过率达到了71.3%,较2007级学生62.93%的首次通过率提高了近10%

2009年1月,我们对2008级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一次立体教材建设的调研,共收集了有效问卷4550份。本次调查分析数据表明,34.2%的学生认为教材的例子选取切当,31.6%认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并不枯燥,同时21.7%的学生期待书中的例子能与专业挂钩,如表2所示。

对于重难点学习辅助光盘,56.6%的学生认为视频讲解非常详细,对于提高计算机技能有很大的帮助,27.5%的学生认为学习光盘中的操作视频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如表3所示。

由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刚刚接触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如表4所示),19.9%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登陆学习平台获取扩展性教学资源;54.1%的学生通过登陆平台获取导学课堂实录;26%的学生经常登陆学习平台进行在线阅读扩展学习资源,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讨论。

在对I-tutor技能实训平台认同度的统计结果中(如表5所示),48.8%的学生认为技能实训平台对于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能很有帮助,40.6%的学生认为该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了计算机技能。

从上述几项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一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立体化学习资源持认同的态度,立体化学习资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立体化教材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学习光盘需要继续完善交互界面,并对部分讲述不清晰的操作进行重新的录制;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完善学习进程的显示,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有一个完成进度指标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实现能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推送与专业挂钩的操作实例让学生进行学习等。

参考文献

[1] 叶惠文,杜炫杰.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J]. 计算机教育. 2008,(2):12-16.

[2] 黄荣怀,郭芳.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 2008,18(10):105-109.

[3] 安利平. “管理信息系统”立体化教材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教育. 2007,(9):79-82.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机制

计算机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程型专业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在生产过程中该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环节的复杂性。

国内各人才培养单位都在进行有关实习、实训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刘安丰等老师提出了“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习实训模式,用校内的统一管理和实习环境来规避这种复杂性[1]。西北师范大学陈幼明老师提出用“基于互联网的毕业实习管理平台”对分散式实习采用虚拟统一管理,解决过程控制问题[2]。这些探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希望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实习实训”这一重要环节的建设。

1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必要性分析

按照第三方教育分析机构麦可思公司的分析报告,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前十位,2010年该机构的《就业报告》中更是将计算机专业划入“红牌”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与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实习、实训环节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3]。下面对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IT行业企业地域集中,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国内的IT企业多数集中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苏州等一线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的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占全国计算机专业人员的90%以上。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出现了向这些城市集中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生活成本偏高,于是学生对薪酬期待自然居高不下。

其次,在地域集中的同时,IT行业企业规模偏小。国内IT行业的龙头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规模也只有万人,与传统行业动辄十几万人的大企业相比,对实习生的接纳能力有限。规模较小的计算机公司则根本没有接纳实习生的能力。

第三,IT行业人才需求极不稳定。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各IT企业为规避风险,招聘门槛提高、规模缩小、薪酬待遇降低,2010年经济回暖,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招聘人数放量增长、扎堆招聘、待遇超常规提高。市场的不稳定给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第四,非IT行业的IT部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高。金融、交通、公安等非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虽然保持稳定,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超出IT企业平均水平的要求。例如建设银行数据中心、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保密局等每年都会招聘,但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单位与学生的相互预期存在巨大差异。各个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迅速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独立负责一方面的业务。而学生普遍希望工作单位能够提供一位“导师”,和一段时间的培训环节,以便熟悉工作、熟悉社会。于是,单位和学生都将目光投向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个环境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职业训练。但由于场地和教师的限制,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全封闭工作环境、应用型工程项目平台等全天候的项目训练空间。

因此,在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我们发现统一的实习实训不但在理论上不可行,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只能采取面向就业的个性化安排。

2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分类

2.1按照实习性质的分类

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想,所以必须把准备就业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细分。

1) 研究型实习。针对非IT行业的技术部门要求,组织有志于到这些单位工作的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学生管理参照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学院提供机位,相关课题的负责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指导,学生参与相关技术工作,为学生提供接触项目甲方的机会。如我院有一部分同学参与了公安部门“人脸识别”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顺利在公安部门就业,提前锁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实现了就业与实习的一体化。另有一部分同学以组队参加全国信息安全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形式在校内进行研究型实习,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也迅速找到了和自己兴趣点相关的理想单位。参与研究性实习的毕业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

2) 生产型实习。顶尖的IT企业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实习生项目”锁定全国最有前途的计算机精英,他们会以提供来回车票和生活补贴的形式吸引应届毕业生。例如,腾讯公司在网站上“腾讯2010实习生招聘现已正式启动,有700个实习岗位虚席以待。本次招聘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哈尔滨7个城市……”;百度公司实习生计划要求“如果你是2011、2012、2013年的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如果你对互联网及搜索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实习时间保证每周至少有三个全天的工作时间,实习时间可持续三个月以上。”通过向这些实习生项目推荐学生,每年我院有二十多位同学在相关公司获得生产型实习岗位,并在实习结束后获得了工作岗位。近年来更是产生了上下级的联动效应,通过在职校友“内推”进入相关企业的同学持续增长。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

3) 创业型实习。从全国各专业毕业生的创业率统计来看,计算机始终是毕业生人数创业最多的专业之一。从“知识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计算机专业也是制造富豪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毕业生当中推出了“创业型实习”的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型企业和自主创业。2010年度有二十同学参与了苏州博视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并在该公司进行创业型实习,最终有六名同学留在该公司成为核心开发团队的成员,另外十二名同学也在实习结束后与中联电子、百度、TCL等知名公司签约。学院另有六名同学发起成立了“易餐网”网络服务公司,正在进行公司注册等前期准备。此类实习学生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左右,近年来数量呈上升趋势。

4) 虚拟型实训。参与以上三种毕业实习的同学一般来讲都是动手能力较强,平时表现较为主动地同学。对于另外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表现也不够积极的同学。学院通过主动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外出封闭式实训来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2009年度、2010年度,学院分别组织了30名同学赴深圳优迈科技公司和苏州安博教育集团进行了虚拟项目的实训,通过实训,提高了相关同学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了完整的项目流程,了解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这种虚拟型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环境完全一致的管理模式,提供一个虚拟项目,配备一名项目经理、制定一种开发工具,通过边讲解、边工作、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工作角色。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30%左右,属于学院重点组织和关注的对象。

2.2按照实习时间的分类

对于同一个学生而言,在毕业前一年的时间当中,他可能参加两种以上性质的实习模式。不同的阶段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将会完全不同。因此,按照时间阶段对于毕业实习实训进行分类也非常必要。

1) 职前实习。对于一个准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找工作,在没有确定工作岗位之前可以参加学校和企业组织的任何一种实习实训,直到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岗位为止。权利义务相对比较模糊,管理困难大。职前实习一般为2~3个月。

2) 入职实习。是指一名学生确定工作单位之后,在从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后,到正式报到上班的这一段时间内在用人单位进行的实习,时间一般从该学生找到工作开始,到毕业为止,岗位、内容相对固定。权利、责任、义务清晰,管理相对容易。入职实习时间为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3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效果分析

1) 就业质量提高明显。通过有组织的毕业实习与实训,学院在就业淡季的2009年,就业率逆势上涨两个百分点。此后2010年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就业质量提高明显,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到了5000元,约为全国平均数据2663元的两倍,个别毕业生年薪达到了20万元。尤其是参与了虚拟型实训的同学两年来就业率都达到了100%,让以前的“就业困难户”找到了脱困的手段。在2010年度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回访中,各用人单位对于这种实习实训环节中学校与单位对接的模式非常满意,有二十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十几家单位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专门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前往实习。

2) 创业团队增长迅速。通过这种政策的激励,计算机专业的创业团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实习实训基地之一――武大计算机学院校友创办的天源迪科公司在2010年上市,极大地鼓舞了学院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包括毕业生的两支创业团队在内,目前在校生共有六支创业团队,注册了两家公司。随着创业型实习的滚动式发展,今后的创业团队仍然将会继续增长。

3) 带动低年级业余科研团队建设。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尤其是研究型和创业型实习多数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有些是由原来的一些业余科研立项的研发团队发展而来。四年级学生参与的这些活动和他们获得的成绩都会迅速地通过各种舆论渠道影响到低年级的同学,直接效果就是低年级同学参与业余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2010年度武大计算机学院2009级学生申报业余科研立项66项,参与人员近三百人,占该年级全体学生的86%,丰富了计算机专业的第二课堂教育。生产型实习的校企对接渠道最为便捷的是各种技术俱乐部的内部推荐和校友的内部推荐,于是,校友、技术俱乐部负责人与普通同学通过这个渠道建立了畅通而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专业性学生社团的影响,营造了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体现了业余科研团队的组织凝聚功能和社会沟通功能[4]。

4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 学生分散,管理成本巨大。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2010年度的学生毕业实习实训中一百余名学生分散在二十多家单位,九座城市,其中两处集中实习实训地点还派了老师带队。不同的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迥然相异,实习内容千差万别。由此造成学校的管理成本相对学生在校内学的方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为我们的管理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虚拟化统一管理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2) 经费筹集渠道不稳定,投入不足。与示范性软件学院相比较,普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经费当中无法拿出大批经费用于解决学生毕业阶段实训问题。学院组织的两次虚拟实训所需要的经费都是利用国家政策通过培训机构向当地政府申请的经费,一旦政府支持政策发生变化,这种模式将无法维持。因此,实习实训环节的经费问题是困扰教育者的一大障碍。

3) 对学生的甄别、组织相对困难。处于毕业环节的大学生,选择面非常宽,可以选择出国、就业、考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种发展方向。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唯学历论”等思想的影响,有很大一批学生在毕业的环节里选择“考研”作为自己的选项。虽然作为教育者明知其中有很多人是以“考研”的名义对实习、实训进行逃避,但无法用行政手段加以甄别、干预。另有一批准备就业的同学利用种种社会关系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对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实训不积极参与,也让组织者很为难。

4) 企业、学校、学生个人尚存在一定分歧。一般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实习最少时间为六个月,并且希望学生能平滑的从职前实习转入入职实习。而学生对于职前实习罕有较高期待,一般希望通过一个单位的职前实习积累经验,进入更高层次的单位进行入职实习,而且对职前实习的容忍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学校从就业率的角度考虑,一般会支持企业的看法,于是三方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由此会导致一定的实习纠纷。也给企业、学校的后续合作工作造成困扰。

5结语

综上,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来看,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能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用灵活性应对复杂性,以职前实习+入职实习的方式逐步解决面对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纽带。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经过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信存在的问题将会在后续工作中继续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安丰,赵辉,赵岩,等. 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0):143.

[2]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控制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5.

[3] 麦可斯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

[4] 赵健,甘泉.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6):3.

Research 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acing to Employment of Computer Major

ZHAO Jian, HUANG Zhiguo

(Computer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Graduation practice is a crucial procedure for students who are majoring in compute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Computer School gets the practic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acing to employment form practice.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 and time, practice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They are flexibly managed. School, enterprise and students can realize benefit balance through choices. By this mechanism, we can not only get higher quality of work, but also promote the growth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考核

近些年以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社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了步伐,大学计算机基础也成为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本人教授这门课多年,发现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所以,深入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探索分析这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改革的方案,是当前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大概存在这么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太合理。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里各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的基础不一样,对计算机方面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而目前的教学情况还是每个专业教材统一,进度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如果内容太深,文科类的同学就会觉得比较难,难以接受。

(二)理论学时和上机实验课时安排不合理。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上机实验为辅,学生缺少上机实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数仅存在理论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上机练习,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果学生上机实验课时不够多的话,就得不多足够的锻炼,实际操作能力自然就差了。

(三)考查形式有弊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很多学校都是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以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都是跟其他学科考试一样进行笔试,这样只能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而考察不到实际动手能力。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用类似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系统,让学生上机考试,这样就使考核的知识点更加全面,考试也更加方便和公正,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考察。但是考试的题型还只是选择、填空和简单的操作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不能得到充分的考察。

二、改革方案

(一)课程方案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对自己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对各个专业的要求也不一样,课程内容的安排要表现出对不同专业不一样的需求,对工科类学生可内容适当加深,除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软硬件、OFFICE软件外,可适当加入一些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内容,而文科类学生的教学内容可适当简单些,安排基础内容就可以了。在基础内容讲解阶段,主要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因此要多进行实训练习。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行为活动。教师不但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去引导、刺激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还要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等实际情况来决定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

1. 因材施教。现在,虽然在中小学就开始对计算机进行普及教育,但是中学阶段都是应试教育,高考不考的科目学生基本就会放弃,所以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但是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一般工科学生的基础好些,文科学生的基础稍弱。大学授课一般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一个教学班从四五十到一百人不等,教师从头开始讲,讲慢些会的学生不想听,讲得快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难于跟上。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对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考试,根据他们考试的情况来掌握学生计算机的基础情况,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适当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2.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讲述的是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以往的课时安排我觉得非常不合理,主要是理论课,实验课相当少,所以学生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实训,动手能力比较差,很多东西上课听了之后,自己动手不会做,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些软件正是要自己亲自上机实验才能熟练的。所以应当把实验课时稍微增加点,理论课时可适当减少,多给学生上机实验的机会。

(三)考查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查方式就是笔试,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却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我们可以采用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策略,作业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上机作业,也可以是书面作业;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又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既要测试理论知识,也要测试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可以采用类视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上机考试,从题库抽题的方式,考完当场系统出结果。这样大家的考题就不完全一样,既可以防止作弊,又可以把老师从改卷的繁琐中解放出来。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往考试学生复习时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还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从事这方面的老师不断地努力和探讨,找出这门课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用各种方法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选择最适合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走出社会时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赵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15

[2] 滕滕.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J]. 教育研究,2008(8): 32-40.

[3] 衷克定. 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8): 38-39.

[4] 单方,叶慧文.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8): 67-69.

作者简介: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教学;双证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得以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然而,另外一方面,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计算机人才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1],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大学计算机专业是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在提倡素质教育今天,不同行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也有了多样化的需求,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2]。计算机教学需要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而计算机实践教学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3],只有加强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1 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计算机教学必须注重实践,这是由计算机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计算机学科与数学、物理等传统的学科不一样,计算机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许多重大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创新都有一定的应用背景,是由实践推动发展的。

第二,计算机教学中加入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如果不注重实践,往往会使学生缺乏兴趣,有些学生甚至采取了逃避的态度,于是高校中“网络游戏”成为不可治的顽症,毁掉了许多学生的学业。

第三,实践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理解与掌握理论。对于计算机中的很多理论,如果不经过上机实践,是很难彻底理解的。

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质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就必须培养他们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这方面,实践教学也有极大的优势。

第五,企业招聘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过于偏重理论基础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显得比较弱,结果实践能力的匮乏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当他们毕业时所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面对企业对实际技能的考查,他们只能纸上谈兵,这样导致了企业需求与高校培养目标的矛盾。

2 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前面已经阐述了实践教学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下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通过“双证”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让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很好的与企业需求相符,大学计算机专业要培养既有专业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模式和人才培养途径。

为此,我们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线,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以“应用”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让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要占有较大比重,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以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法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针对计算机学科,现在有很多计算机资格证书可以报考,比如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评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电子商务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报考,这样学生在学习考证的过程中,就会进行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训,并且这些证书都具有资格要求,于是学生可以从中大大增强计算机实践能力。

考证课可以根据职业定向、岗位技能和行业规范,设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地安排技能课程,从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到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2.2 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第一,可以采用“短学期”课程设计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短学期”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学完计算机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

通过这种“短学期”课程设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核心课程的相关原理、思想和方法,并能利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内容以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可以进行算法的设计,也可以设计简单的系统,这需要根据具体课程而定。一般的做法是:学生一人一题。教师在给出设计题目的时候,要给出具体要求和基本思路,难度中高一些较为合适,如果难度较大的需要给出一定的提示。关于其实施过程,可以根据实际制定方案,然后通过开放机房,学生实践加上答辩等环节所组成。

第二,通过“专业课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在一个学期完成,那么理论课与实践课可以穿行。比如一节理论课之后安排一次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之后,能够通过实践课程的实训来对理论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以《C程序设计》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例,在编写程序的时候,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包括标识符的规范化命名、编程语句的缩进格式、帮助文档的使用方法、注释语句的广泛使用,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为了配合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基于案例教学法或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材。另外要让学生养成预习实验,认真思考和勤于动手的习惯。

2.3 通过各种竞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能力,教授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够在课外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思考生活中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独立开发一些小的项目等。其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让指导老师分组指导学生,让学生在竞赛的压力下积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方面竞赛及其前期的培训可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编程水平;另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也是很有好处的。因此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3 总结

通过阐述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分析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措施,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实(下转第199页)(上接第69页)践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栋冰.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3,4:2409-2410.

[2]梁燕.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实训与实践教学,2011,6:185-187.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软件;教学;局限性

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无法适应工作甚至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专业对口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存在意义缺失,为确保高职教育和企业的稳定发展,应对当代高职计算机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一、当代计算机软件教学局限性分析

计算机教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更新速度慢,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快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书籍的改版速度却较慢。陈旧的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学术性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职业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失。第二:培养层次部分高低,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和输送上缺乏针对性,加之教学内容的影响,往往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缺乏一技之长,不利于其工作和生活。第三: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不能紧跟市场发展,教学内容中基础教学内容过多,并且与实践的结合并不明显。这都影响了大学计算机教学,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实施教学改革具有必然性。

二、对计算机软件教学的定位

要解决目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对其教学改革进行定位。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定位。其一,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专业化的软件人才,对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模式进行区分,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就目前看,软件管理人才和操作人才均有缺失。在软件企业管理中,应注重成本的控制。为此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应从基础的软件工作者进行培养,对专业进行细分,实现不同学校不同的专业设置,实现针对工作岗位的定向输送,当然这一教学方式实现的前提就是确保教学的专业性。另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始终秉承就业为目的的教学原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其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教学改革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入手,注重于理论联系实践模式的实现。在高职教学阶段,开发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和综合型人才。计算机教学还应致力于培养理论扎实和管理能力强的人才,以计算机市场为前提培养人才,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在校内积累更多的经验,便于其日后工作顺利。

三、大学计算机软件教学方案分析

(一)问题式的学习方式

问题式学习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即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和学。为学生学习构建真实的场景,鼓励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真实场景的构建,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能力不可忽视,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有助于其扎实基础知识的形成和稳定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固定思维,使教学从重视理论转变成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相符,实现了学与练的过渡。

(二)项目引入教学法

项目引入教学法注重某一具体项目的引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通过项目引入,建立了新的教学秩序。这种教学秩序以学生通过自身能力完成项目为主线,合理的项目选择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还能够开发其个性能力。项目教学法注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合,在项目选择上,基于企业的项目需求,可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校园,并且注重项目的更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近的计算机企业案例,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计算机专业教学之所以存在局限性,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是分不来的。现代社会需要专业的人才,综合性的人才。这要求教师也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因积极引进和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既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具有一定的实践引导能力。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并且聘请具有企业经验的教职人员,拓展其实践能力,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致力于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时间,提高其专业能力。最后,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其成为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四)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使传统教育不再单一化,使知识更加直观化,并且能够与计算机软件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计算机知识。同时,与传统理论不同,实训教学将计算机生产中的案例分析引入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计算机网页设计,利用真实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如何操作软件,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实行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大学所有专业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行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降低企业压力和促使学校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企业实习合格的学生可直接留在企业,减少了企业的招聘环节,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行业的稳定。基于此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要不断的更新,注入企业精神,学校通过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致力于培养专业性人才。

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全面性和技术性。为此,计算机教学也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弥补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在具体教学中,应紧跟市场步伐,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促进我国计算机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阁.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1).

[2]滕欣欣.高职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操作类课程教学现状与发探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0(21).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法;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韩秋凤,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王伟杰,男,副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罗俊,男,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管理。

1背景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科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1]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精品课程、部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师素质普遍提高,实验、实训条件基本满足教学要求[2],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客观上,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类学校处在教辅的位置,这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些院系领导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意义的理解普遍不到位,认为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培养学生的技能,没有考虑计算机教育的本质。由于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不同,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的超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3]从“计算机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培养转变到了“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真实环境中的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和实施,把教学的内容融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该方法强调的是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为完成实际任务来学习,从而到达学习知识、培养技能、获得能力的目的。它的目标是使青年人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能够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价计划。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思考、制定规划、完成任务、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某种职业能力。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2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2.1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材我们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参加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为满足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全书共安排19个任务,内容以基本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为主,加入了网络应用、图形/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一些新的工具。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际工作环境中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以及实施,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如果能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能力的培养。我们以表1中任务8为例来描述基于任务的驱动学习过程。

1) 实际问题的描述。毕业论文写好后,需要通过论文答辩,才能顺利获得学位,为了在答辩时将论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实现过程以及结论进行展示,学生必须制作相应的演示文稿,辅助讲解自己的毕业论文。

2) 学习思考。学生经过了解后发觉PowerPoint这种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易学、易懂、易操作,是展示自己毕业论文很好的工具,其所生成的演示文稿可以包含文本、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图、剪贴画以及媒体剪辑、背景音乐等,还可以给文稿中的每个对象添加不同的动画效果,使演示文稿生动有趣。创建的演示文稿既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上播放,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

3) 制作步骤。

步骤1:新建演示文稿,选择合适的模板和版式完成所有幻灯片的编辑。

步骤2: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

步骤3:设置背景音乐。

步骤4:保存演示文稿为“毕业论文.ppt”。

步骤5:将“毕业论文.ppt”打包,并将打包的文件复制到移动硬盘中。

4) 文稿演示。将移动硬盘的打包文件拷贝到演示的机器上,解压,然后演示。

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对PowerPoint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文件的打开、保存、另存为,文本的输入、编辑,图表的插入、修改,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删除,给对象添加动画等均已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真实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驱动教学方法对能力培养的作用

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在重构和应用知识时所具备的能力。基于任务的驱动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明确,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每个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实施的重复应用,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能够有效的分析、监控、评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可以自己分析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问题求解能力是指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我们更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信息基础课程。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任务完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技能、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以任务16为例,该任务是为一个影片制作一个片头。为完成这个任务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子任务:子任务1:片头设计。子任务2:片头制作。子任务3:影片合成与导出。子任务1又可以分解为影片尺寸和时间长度;子任务2可以分解为黑屏过度、影片名字和音乐气氛。学生通过学习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问题的方法,获得求解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19个任务的实训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在于大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首先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XP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其次从应用计算机的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使用、多媒体技术、音频编辑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光盘编辑软件、图像处理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第三从计算机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出发,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

信息的共处能力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何应用信息特别是Internet网上的信息为我们服务,另一方面是我们如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制作电子通信录及个人简历、写电子邮件介绍大学生新生活等任务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通过网上购买MP4等任务来获得使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思维[4]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本质上还是如何用计算机的思维解决现实中的各类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表面上看是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操作及使用方法,本质上还是告诉我们如何用计算机来解决现实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对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思维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教学成效

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任务驱动法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

3.1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组织者、任务的设计者、实施过程的监控者。作为知识的组织者,需要教师针对某个任务掌握更深、更广泛的知识;作为任务的设计者,需要教师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案来完成任务;作为实施过程的监控者,需要教师考核和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更高的水平、更强的能力,有利地促进教师素质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3.2学生能力的提高

任务驱动法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任务后又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任务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而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碰到新的任务时,学生学会了思考,对以后的工作有非常大裨益。课程结束

后,很多学生感到该方法让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的计算机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思考,首先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次是培养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最后是对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一个目的如果仅仅从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来完成,显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的内容是我们思考的方向之一,真正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实现应用计算机思维解决专业课程问题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 韩秋凤,肖政宏.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J]. 福建电脑,2008(10):182-183.

[2] 冯博琴. 以培植“名师、名课、名实验室”为抓手,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水平[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9-93.

[3]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EB/OL].[2011-03-06]. /University/detail.aspx?id=1198.

[4]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35.

Practice of Task-driving Method in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HAN Qiufeng, WANG Weijie, LUO Jun

(Computer and Network Center,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d the situation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then task-driving method was applied in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y, problem-solving skills, learning capability, capacity of co-operation, and computational thinking pattern had gradually been cultivated, 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by analyzing the task of actual environment, conceiving process, designing step and implementing programme.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 课堂效率 一级通过率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大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广,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基础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而且是一门高职高专学生必须通过一级考试的课程。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我从教近四年,所用教科书《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也差不多修订了四次,这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密切相关。

1.新颖性。

这是这门课最基本的特点。教程在不断地更新,表示计算机也在不断地更新。还记得Win95年代,接着Win98、2000、XP、Vista,到今天的Win7。仅仅几年时间,操作系统就更新了很多,各种电子产品也在不断地升级。

2.丰富性

丰富性是这门课最典型的特点。《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分为六章,分别是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和数据库。纵观这六章,我们可以看出它涵盖的知识面种类繁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上网需要网络,买计算机需知道品牌的质量,即品牌不同,其硬件质量也大不相同。另外,银行的各个业务处理需要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3.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这是从这门课的内容层次而言。《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分为六章,这六章内容分别是从信息的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然后讲到组装一台计算机少不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接着讲上网需要网络,网络的组成方式,等等,再接着讲述与网络相关的多媒体内容,最后讲解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数据库部分。在阐述知识点上,讲解的深度上是由表及里,如讲述计算机硬件组成有中央处理器,紧接着深层次地讲述了中央处理器的三个组成――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

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一级通过率

我针对《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的特点和自身多年的从教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提高课堂效率和一级通过率。

1.与时俱进。

既然课程在不断地升级更新,我们讲授的知识内容就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一个教案讲30年。

(1)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刻关注时事新闻、最新的文化知识。课余时间,要积极给自己充电,多看点书。要有一滴水的上课内容,胸中至少有一碗水的相关知识。尤其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电子信息产品更新得很快。一级考试都考Word2003,而我们还在讲Word98,这显然不行,更甭说提高过级。

(2)讲授的软件也要与时俱进

计算机一级考试跟别的课程不同,它分为理论(50分)+操作(50分)。操作主要考Word、Excel、FrontPage、PowerPoint和Access。这几个软件考试要求基本都是最新的软件版本。五个软件的题量大,难度不大,在讲授时应该有选择地讲解,有些简单的内容如Word大家熟悉的可以一笔带过,而有些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少如PowerPoint或者没接触过的如Access,则应该重点讲解。

考题分为三大题,其中Word和Excel为第一大题20分,PowerPoint和FrontPage为第二大题20分,Access为第三大题10分。学生平时勤练习、多总结,通过一级不成问题。

2.多做练习

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种类繁多,涵盖的知识面广泛,必然导致考题多而杂。学生如何把握如此繁多的知识点呢?“死逑”是个不错的方法,目前很多中学都在用。虽然方法有点土,但是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是个很好的方法。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自主性不强,学习习惯不好。教师应针对这些特点制定一些特定的方法,让学生多做练习。

考题分为理论与操作两部分。把握好理论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多做真题。我院每年都给学生订了一本计算机一级考试汇编,这个汇编就是历年考的真题。可是自觉性差的学生对这些真题熟视无睹,不会主动去完成。

针对这些学生,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辛苦些,每一章出一份试卷。待这一章节授完后,就给学生考试,严格要求学生,然后教师批阅、评讲。周而复始,反反复复,种类繁多、杂而乱的知识点学生就记住了。

对于操作,我先制定一份实训计划,讲授时先将这个软件的考点告诉学生,接着给几套真题让学生自己摸索着练习。这个方法是针对简易的软件而言的,对于Access等,教师必须用多媒体示范教学。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168-02

在我国网络应用不断普及和计算机IT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内对信息技术应用和软件编制等方面的操作型人才具有越来越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进行培养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此,本文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供大家参考。

1 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之外,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操作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然而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现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脱离实际

在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必须要做到以学生实践为主,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充分地体现出来,通过实践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将计算机技能更好地掌握住,并且使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显著提升。然而通过对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并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计算机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实用性和动手操作性,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的讲授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的课程时间。这些对于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十分不利,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1]。

1.2大学计算机课程不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

讲解-布置-收交仍然是现阶段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计算机教师首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操作方法和实验内容,随后让学生按照讲授的内容开展,相应的上机操作,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将自身的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与此同时,由于班级中具有较多的学生,因此计算机教师很难做到帮助每一位同学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导致这些学生不能够将计算机的技能和方法准确地掌握住。学生如果在课堂中遇到什么问题往往只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解决,但学生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因此在自学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方法和目标,无法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最后丧失了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此外,很多计算机教师在收交实验作业之后,只是依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评定分数,并没有重视学生的进步和努力,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受到了阻碍。

1.3大学计算机课程落后的实验教学条件

与教育部教学委员会的要求相比,很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安排远远不够。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相关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掌握住,而且还要学会实际应用。网络环境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网络实验课需要配备很多设备,比如网桥、中继器、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同时要求设备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校就无法承受配备设备所需的较高的费用[2]。比如有些实验需要学生对实验所用的相关服务器或者PC机的操作系统设置进行更改,这样会对实验室的后续实验和管理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不便。还有一些实验要求通过PC机、路由器和交换机等对网络进行搭建,并且实施配置管理,然而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一次操作,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此外,由于实验设备具有非常复杂的特点,因此在针对实验环境的准备工作也具有较大的难度,一些程度较低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因此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2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2.1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设置

在网络环境日益强大的今天,在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必须要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有效地开展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对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设置。比如,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方式检测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然后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将其分配到不同的班级,从而便于开展差异化教学;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组织实验教学、设置实验教学内容,要重点指导具有较低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学生[3]。

2.2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合理利用

在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工程类的实验主要包括路由器的使用实验、VLAN实验、组建局域网实验、制作网线实验等。通过这种实验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住如何搭建计算机网络,并且了解需要使用哪些技术和设备、如何配置各种网络设备和各种网络设备的功能等。工程类的计算机实验需要较高的设备支持和硬件支持,因此教师需要对实验室的具体条件进行充分地利用,并且将工程化的特点突出出来,确保学生在网络中真正的以网络管理者的身份参与进来,对协议的实际运用进行熟悉,并且掌握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与此同时,利用这种方式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将学生所学和所用的距离缩短。因为受到大学设备数量的限制,笔者建议,在开展工程类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用科学划分小组的方式进行试验,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同学都具备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全面地转变学生参观、教师演示的实验教学模式[4]。

2.3积极地创新课程实验方式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都在倡导创新型实验,这种创新型实验往往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要将计算机网络原理充分地掌握住,并且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由于创新型实验往往融合了多个知识点,学生需要深入的了解网络的相关协议,这样在很短的几个课时内很难将创新型实验完成,所以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做好创新型实验的教学。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个不同的课题提供出来,然后由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将适合自己的相关课题选择出来,这一类的实验通常包括滑动窗口协议的模拟、电子邮件用户的编程实现、简单的端口扫描、RIP协议的仿真、网络流量的分析、网卡的驱动程序等一系列的内容[5]。比如在进行RIP协议的仿真实验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每一台计算机对一个路由器进行模拟,以加入网络路由器的数量为根据对网络结构图进行实时调整,同时严格按照虚拟设定线路时延对仿真路由器的路由表进行自动更新。每一个实验小组的计算机主机都要同时运行,并且要利用每一台主机的运行对各个小组的路由选择功能和路由表更新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总结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编程调试和方案设计的方式最终将实验结论得出,并形成完善的实验报告。这些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往往比较大,所以其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如何进行网络传播的各个环节的操作,而且还可以实现顺利的编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在开展后续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时会变得得心应手,因此其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学会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各种基础网络知识,因此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大学计算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变革实验教学的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与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全面地推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媛.关于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的探索与分析[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11).

[2] 郭海礁.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向[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0).

[3] 杨静,朱琳.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3).

[4] 沈维燕,窦如林,张颖,等.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2(13).

上一篇: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