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8 16:23:41

大学经济管理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1.抄袭、剽窃学术成果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经常会被要求上交论文类的大作业,与理工类大学生的试验、数据、公式、计算等相比,经管类学生便有了更多的抄袭机会。他们在写文章时东拼西凑,甚至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成果”。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课题。

2.伪造证书

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能够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超过他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会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如伪造证书、简历造假等。笔者对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90后”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到“你会在求职简历上弄虚作假吗?”其中,有15.3%的大学生选择了会。“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一些不良认识,如果任其发展,定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同时还会损害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并造成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混乱局面。

二、“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笔者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分析

(1)社会上的负面现象淡化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信念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使得学生会错误的认为,不讲诚信也可以谋取到很多的好处,社会上的潜规则是要理解和学习的,老老实实的工作和生活并不一定能换来美好的前景。特别是“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模仿力强,对周遭环境具有较强的感知力,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致使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大、更多。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业务学习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就使得他们很早就对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有所感知,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刺激也是导致他们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2)家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导致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管理较为松散,家长往往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尤其在诚信教育方面,有些家长自身就具有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学校教育是我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其偏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德行的培养,包括诚信意识的教化相对较少。这样的教育导向,使得“90后”大学生无法达到时展对人的诚信意识的要求。

2“.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分析

“90后”大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但他们却缺乏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注重的是个人的享乐和感受,对于要承担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并不明确,缺乏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重任的担当感。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90后”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更多还是来自于自身的原因。笔者针对经管类学生的诚信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问到“当诚信和你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样做”时,有55.3%的学生选择了“将会采取舍弃诚信而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体更多的是对自我保护的需要,而诚信品质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仍是满足个人利益需要之后的一种奢侈品。

三、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对策

通过分析“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感到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我们更要把诚信育人作为主要的道德目标,紧紧围绕着此类学生人群的特点,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为“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营造文明诚信的氛围

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统一的诚信育人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全社会大环境来说,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道德教育方面,应创设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这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来说,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障。“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只有养成了诚实守信的健全人格,才能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走得更顺利、更稳健。

2.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助力“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学校应为每位在校大学生设立个人诚信档案,真实反映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违纪、有无缺课、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实践、是否贫困生、是否少数民族、评优评奖情况和是否获得助学贷款等。对于此项工作学校应给予重视,使个人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在校及未来走出校门的诚信保证。学校对学生诚信档案要及时进行更新,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公示。学校要把诚信档案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入党考察、就业推荐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学生工作的又一个有利抓手。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诚信观,使他们能够在经济大潮中,凭借诚实守信、踏实敬业的品格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我们应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强化诚信意识。当学生面临重大的抉择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哪些价值是值得珍视和维护的,最终把自己的价值经验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并形成教育的合力。为了寻找大学生产生诚信知行不一矛盾的原因,我们应从大学生群体本身出发,综合考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其诚信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要人群,如何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诚信品质,促使其健康成长成才,以便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入手,从外部诚信环境的塑造和学生自身诚信品质提升的角度,展开了集中论述,目的在于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1.1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源头

在新中国到来之前,我国林业经济还没有得到发展,林业经济的研究还只是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林业经济体系。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并且在林业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关注力度,我国有更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开始慢慢关注世界其他国家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体系,进而来完善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通过系统详尽的分析和研究,我国林业经济管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所以要加大人员对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管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刚开始不稳定,后来增长缓慢,再接着就是快速发展。随着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林业经济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

1.2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林业是一项关乎生态建设的产业,同时林业经济也关乎国家人民的利益,是一项民生事业,林业经济管理学也随之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与进步,国外和国内的许多知名学者都开始关注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热点。同时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也慢慢的走上了国际化路线,我国在林业经济的转型和林业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变上有很大的成果,其中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是在林业经济管理方面和研究成果发展的机制规律还有很大的不足,所以需要明确经济管理方向和研究方向,这样可以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也具有前景。

1.3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指导,专业结构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立,人才培养的方案上都有很大的缺陷和问题。但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林业经济的管理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好了才能更好的面对和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一大弊端,课程体系涵盖面少,有的时候甚至会少了林业核心课程。虽然我国现在有很多大学为了迎合国家的发展要求都开设了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但是以前没有过开设这一专业的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的这个专业都形如虚设,为了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需要不断的优化课程的安排。我国大学在专业内容安排上也有不足之处,教学内容太少,不足够专业,还有就是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模不大,大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很薄弱。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太多而且有很大是没有必要很浪费时间的,这就减少了专业课的学习,不利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设置不利于这个专业的发展,教学不够先进,有些理论知识过于陈旧,与现代林业生产已经产生隔阂,这些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最重要的是限制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2如何快速壮大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2.1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弊端

林业经济管理学中还有很多的弊端。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是一切专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专业没有师资就没有发展前景,熟话说好马配好鞍,同样的好的专业也要配备好的专业老师。但是我国大学都有的一大教学弊端就是对专业老师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领会到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严重阻碍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为了提高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经济管理专业老师主要从事有关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但是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更多的向工业方面发展,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大,国家非常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入驻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所以国家必须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增强和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第二,专业内容太少涵盖面太窄。教学内容太陈旧,不能跟上时展的步骤,专业内容很是落伍。林业经济管理学缺少以经济为本位的教育改革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教育体系。同时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也缺少自己专业学科的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2.2处理林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的办法

为了全面改善我国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发展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努力提高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就要大学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知识分子来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还要帮助年轻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者到国外进行深造培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召开国际性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会议,促进和国际间的交流,开展学术专业研讨会,来提高我国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第二,建立完善的教师制度来约束,进而使得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快速提升。教师队伍要积极合作互相帮助,这样进步会更快。

3结束语

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发展对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在此专业发展方向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专业老师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专业水平低下。为了快速的发展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国家和大学必须联合起来各尽职责来积极发展此专业。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校教育,创新思维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作为经济和管理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其拥有的创新能力对于促使企业高效运作,资源合理安排,合理的产业化布局,实现中国伟大复兴,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社会,企业,高校,个人应该努力提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定义及其表现

创新是指个体敢于从意识上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并运用现有知识和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方法,成果和思想,来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种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技能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创新性的意识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性技能又是通过思维的创新实现的。结合目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趋向,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其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获取能力。21世纪作为资源争夺最激烈的时期,自然资源的稀缺和激烈争斗,使得对于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挖掘,掌握,配置成为国家,企业,个人竞相追捧的对象。对企业而言,越多的知识资源和信息,越有利企业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另外,知识资源的多少将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对知识的创造和利用的能力将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作为知识资源的主要载体,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知识来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做基础。

(二)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的意识是经管类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方面之一。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经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教育方法,教育体制调整,教育观念革新等方面入手,提高其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

(三)竞争能力。根据竞争——动力理论,当个体处于适度竞争中时,个体会往往产生追逐他人的动力和趋好的意识,此时竞争对于创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施压作用。基于此,经管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确立合理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在工作活动中积极面对现实,通过磨练意志,完善自身,不断学习来完成自己既定目标。

(四)合作能力。随着社会化大分工进一步细化,个人在市场活动中整体复杂的工作逐步减少,同时企业内部为提高效率,不断的进行专业化分工,使得个人在全局掌控信息和技术的能力下降,因此,为实现科学全面的创新成果,这就要求当前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拥有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五)承担风险能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进入岗位之后,可能面对未来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经受来自市场中可能的风险,这就需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接受可能的挑战和考验,同时在困难中不断进取创新,与时俱进。

(六)个性发展的能力。当代经济管理大学生年龄多以80年代,90年代以后为主,具有的鲜明个性特征,擅长发挥个人专长和特色化创造。同时,对于个性发展可以促进个人对环境的进行特色改造,找到新颖的解决问题方法。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促进了我国教育产业发展迅猛,极大鼓励和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就曾指出: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良好的声誉。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从结构上分析,当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独立系统思考能力差。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当前体制限制,我国教育中表现出重学轻用,多教少论的现象,致使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多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创造性意识缺乏,质疑权威意识不足。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思维受限于惯性思维和群体压力,时刻保持不悖常理的思维模式,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的热情。当前经管类大学生虽然有明显不满足现状的情绪,但是在实际的创新性思维上却缺少行动,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传道式教与学,厌恶知识区分和探索,表现出明显的求知力弱,探索兴趣不高。

(二)知识结构单一,学习主动性差。目前,我国大学生片面,机械的学习自身本专业知识,对于其他专业知识的掌握非常薄弱,阻碍了学科间融会贯通,相互借鉴,甚至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轻视,敌视,严重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抑制学生创造性的综合联想能力。同时,传统教育的教与学的模式使得学生更习惯于被动式学习,主动搜索信息和学习的热情不高,致使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缺乏。形成难于创新的尴尬局面。

(三)学不致用。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以应试为主的学习模式,考前记,考完忘,知识掌握非常松散,再加上实践环节欠缺引起的知识运用不足,导致知识僵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学不能致用,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维的惰性,学生疲于思考,进一步加剧了知识遗忘的速度。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我国学生顺从,谦恭,一致的思想,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鼓励不到位和打击反对造成的。家长经常以避免骄傲和维护自身权威为由,对于反对意见妄加指责反对,打击学生新思维产生的积极性。老师为维护班级整体一致,要求学生行为和思想保持高度统一,限制限制学生天性的发展。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有两种传统观念限制创新能力的培养。(1)“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服从观念。传统观念要求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无条件服从父母,老师,长时间的影响下,当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很少敢于反对和质疑权威观点,这极大的抑制了学生思想的自有发展和扼杀了可能存在的创新思路。(2)“谦虚使人进步”的谦恭观念。作为待人处事的优秀品德,谦恭有其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谦恭的观念会引起,大学生不敢进取,低调从事,对旧事物,错观点采取容忍不抵抗态度,不敢,不愿提出不同观点,这直接抑制其天性的发展和创新情感激发。

(二)高校原因。作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培养的主要渠道,高等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从高校课程流程上分析,在课程设置,讲授方面,激励方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会对创新能力培养有影响。

1.课程设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想要获得创新成果,需要深入市场,进行实地观察和参与,但是我国教育体系对于经管类大学生以课程为主,实习为辅,学生对于市场实际知之甚少,同时实习内容过于基础简单,形式主义明显,这样很难达到创新所需的广泛知识。另外,课程设置以专业化为主,缺乏知识交叉,融合,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创新思维的发散。

2.教授方面。教师以“置入”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把教材知识灌输入学生头脑,缺少课堂互动,很难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使得学生缺乏主见。另外,在教授内容方面,以老化的经济管理教材知识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市场经济变化,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滞后的知识不利于创造出适合多变市场的创新性成果。

3.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采用的考核标准是平时表现,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组合来评价,通常采用2:2:6或者2:1:7量化比例,缺乏经济活动或管理行为的考评指标,这样一方面分散学生对于专业领域创新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打击学生从事经济管理活动创新的积极性。

(三)自我功利意识。受到目前国内实用主义,功利心理,求稳心理等的影响,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以未来更好就业和评奖为目的,注重技能和工具的学习(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银行从业证等),轻视创新的作用,忽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磨练。另外,经管类大学生注重书本学习,忽视实践中学习的作用,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致使学生缺乏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全面强化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家庭,高校,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同时高校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也就迫使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也就最大。下面从高校和家庭努力改变传统观念入手,以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建立为重点,个人创新意识培养为保证来解决当前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家庭和学校共同鼓励,消除传统观念的弊病。家庭和学校,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新思想和新方法的提出,在允许范围内自由发挥自己才能和表达自己意见,敢于打破传统,消除盲从。另一方面,对于反对和质疑的意见,家长老师,要科学分析,正确引导,消除学生新思想会遭到取笑或打击的心里负担,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老师和家长对于观点相异的学生要本着包容的心态去倾听,对其观点进行表扬为主的点评,指导学生观点中正确的方面,鼓励培养其自我思考,勇于表达的习惯,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特色高校人才教育体系。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观念和个人意识方面的影响对于普通大学生要求差别不大,而在对高校人才培养上,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有其特色和重点, 更偏重“课程,讲授方式,评价体系”三个方面。

(三)自我功利意识——广泛宣传创新作用,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就业压力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学生功利投机心理明显,这导致以实用为目的就业。通过学生的人文关怀,宣传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带来给自身的积极意义,学生会在趋好心理作用下重视创新,并且自主选择可能创新的途径。宣传途径主要有:一是组织学生学习国家创新方面政策,让学生明白创新的国际国内意义。二是设置企业宣传日,让学生了解企业真正需求。三是学校报纸广播,专门开辟创新专栏,使得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匡磊.经管类大学生创造能力现状调査与改善研究[D].青岛大学.2012.

[2]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1):46-48

[3]雪明,程书强,张建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索[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4):54-58

[4]张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99-103

[5]李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141-142

项目来源: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一般)”(项目编号:GS[2011]GHBG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大学生综合能力;Matlab软件;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在学校里积极锻炼各方面的能力。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能力’概念,学术界一般从教育学或心理学的范畴对之加以界定,认为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能力是指完成某种作业所必备的心理和行为条件,包括完成这种作业的有效方式以及与此相应的个性心理品质;狭义的能力是指人在一切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

所谓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能力是指正在学校接受专业化高等教育和初级科研熏陶的学生群体,在自身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关于评价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要素,至今没有公认、明确的定论。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多维度、多视角着眼,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一要求出发,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1、管理认知能力。管理认知的能力是人掌握并运用方法论来处理问题和从事活动的能力。一个人取得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其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方法论的力量。经理管理类大学生的管理认知能力应包括专业素质、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都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参与一定的科学研究,拓展自己的科研能力。此外,还应多培养自己运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

2、独立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体包括专业技术、计划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管理能力,以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效融资等方面的能力。

3、管理自我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意志品格、自我定位、个人形象等方面。这是大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是调节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及个人与社会关系所必需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是顺利成功就业的敲门砖。

4、沟通能力。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首先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善于取得他人的支持、合作和尊重,形成团队的力量,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团队内部成员存在分工不同,不同的成员之间要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并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合作地做事,正确地完成正确的事,提高工作的效能。

二、层次分析法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建筑管理;工程造价;招投标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加大,高校的基本建设也随之加快。建设工程事关百年大计,因此它的质量和造价,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校园建设的工程造价和投招标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校园建筑经济管理。

1 校园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

(一)决策、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是造价控制的主要阶段,其中设计方案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阶段的变更。统一风格的学生公寓设计不仅要体现学院的建筑特色,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一致性方便了施工的组织管理,减少了结算工作量。校领导小组不仅要选择优秀的设计公司、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实行限额设计之外,更要积极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工程重复施工。

(二)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招投标阶段,学校领导应组成招投标小组,严格按照招标法的要求实行公开、公正、公平招标,并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遵循评标方法。通常学校在这个过程中都柚子资质不达标,无法自行招标,常聘请招标公司完成这项任务。这样学校就认为此工作在学院方就无足轻重了。但实际上,校方领导必须积极的加入到编制招标文件的工作中去,并充分的考虑施工中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检查提供材料品牌的要求、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新清单的要求,确定一些暂估价项目及预留金,确认文件中的相关条款,而不能完全的依赖第三方,这样才能在今后的项目管理中保有主动权。招标工作后,还要把好合同关。在订立合同时,必须对合同的合理性、合法性、完整性、准确性、严谨性进行全面把关,特别是对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工程款的支付,工程变更等重要条款要严格审核,合理进行工程造价竞争,避兔产生疏漏,造成后续的赔偿。

(三)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集中在工程变更控制和现场签证控制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下,确定了施工图完整、严密,就尽量减少工程变更。但如果确实存在着设计不合理或其他一些情况,就必须变更。在变更时,需要及时掌握在工程变更后造成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等制度,来确保学校对工程费用的掌控度。现场签证,尤其是隐蔽工程的签证,必须要及时、清楚、准确,避免结算时产生诸多纠纷。

(四)竣工结算、决算的造价控制

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会将工程结算书交给审核,学校相关负责组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变更等相关政策的规定,对施工中的竣工结算进行全方面的审核。但往往竣工决算是很多学校负责人最容易忽略的一项工作,他们认为工程做完就可以了,不需要太严格审核。其实决算不仅仅是对整个工程项目所用费用进行汇总,更是一个经验总结,这将会为后续工程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历史资料。

2 大学校园建设招投标的管理

随着高等学校基础建设投资,国家对211和985高校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招投标管理工作日趋重要。招标投标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特点,它的竞争优化优势,使得其影响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规范招标投标行为,促进公平竞争,我国于200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在程序上保证了招投标的公开公正性。虽然颁布了法例,但是在实际的招投标操作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投标商通过各种途径干预评委在预审、评标、定标等招标的关键评审,妨碍招标的公平公正性。

为了减少上述的而各种问题发生。高校基本建设部要做好工程招投标工作。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须注意几个原则:一是招投标过程必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坚决反对暗箱操作,避免人情工程。使招标方式尽量客观化;二是工程定标需要量力而行,工程招标要合理低价而非最低价。

前期的论证与设计是一个基建工程能否成功的前提和根本。目前,我国设计市场竞争激烈,比较混乱。有的甚至出现了业余设计、挂靠设计等等不规范的行为,导致了设计质量的下降。推行设计招标、审核设计投标单位资格,有利于促进设计单位提高设计水平。采用设计招标,不仅是对设计方案的功能、安全、技术等进行考核,还是对工程结构方案、工程造价的综合考核。在招投标过程中要加大工程造价管理力度,让设计单位以价控量,精心设计,精打细算,将投资控制首先落实在设计阶段。因此素质良好的设计单位是工程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创造出建筑精品需要一个良好的施工队伍和优秀的项目经理,拥有项目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超前的管理才能。由于招投标活动具有施工企业的不定性和建筑市场存在企业、项目经理挂靠的不规范性等,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难度加大。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根据校园工程实际情况,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报名资格,并把好报名关,从而减少挂靠企业的投标机会;然后,根据报名情况,经校招投标领导小组讨论和确定初步入围企业,组织人员考察初步入围企业的日常运行、工程施工质量、信誉、工程现场管理等情况,同时需要考察相应项目经理的经验、管理能力和经历。最后,考察小组向校招投标领导小组汇报实际考察情况,再由校招投标领导小组决定最后入围的施工企业与项目经理。只有经过这种全面的考核,、严格的筛选步骤,才能挑选出优秀的设计施工和监管单位。

优秀的监管队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造价控制以及工程工期。参加监管的工作人员都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熟知合同的法律法规;具有实事求是、冷静果断、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良好品质。随着我国的有关监理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监理市场得到规范调整,监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也进一步得到明确。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处于主次低位。建设单位是核心,监理单位是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而业主和监理单位之间关系是标准的委托与关系。在监理工作中实行招投标制度,需要尽量排除地方保护、行政干预、暗箱操作等现象。在监理业务竞争时,要求建设单位应优先考察监理单位的资质、工作人员的素质,以最低的监理费用作为选择的主要标准。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打破高校基本建设滞后的瓶颈,需要高校破旧立新,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模式。实现由国家统筹统建或自建、自管、自筹的模式向甲方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合同管理为重点,适应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发展。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工作,大学校园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工程造价控制和招投标的管理是主要部分。其中工程造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为了合理的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高校的相关部门应紧密配合,最大限度地控制造价。招投标工作也是高校基本建设部做好工程的根本。高校基建管理者认真研究高校基建工作的规律,形成新思路,提出新方法,开创新局面,与时俱进,为建设美好的校园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江锁.高校基本建设问题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

[2]王再军.浅论现阶段高校基本建设管理[J].长江大学学报,2009(3)

[3]江陆.浅谈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管理.阴山月刊,2003

[4]吴慧兰焦磊.数字化校园模式下的高校招投标管理系统开发.信息技术,2010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6篇

1.创业知识教育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无论是在设置、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在调查中,34.5%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并未开设创业相超过半数的大学生(356人)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甚至有106名大学生则认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几乎空白”。这说明目前有些高校并未开设创业知识教育课程,即使开设,课程设置也不够完善,结构单一,覆盖面窄,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

2.创业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关于“您的学校创业教育师资情况如何?”的调查中,有39.6%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授课教师“创业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还有31.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授课教师“创业知识陈旧和狭窄”。这说明,创业教育师资无法达到创业知识教育所需要的层次,教师在理论或者实践上某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学生创业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缺少创业实战经验,教师们也无法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很难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创业知识教育的获取途径偏重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平台。

在“开展创业知识教育方式有哪些”的调查中“开设创业选修课和必修课”以及“定期举办讲座”的比例较高,分别占65.9%和50.5%。这反映了高校在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方面,偏重于课堂教授,而创业者和专家的授课比例却很少,仅占33.8%和17.1%,甚至从未有创业实践教学。有些高校虽然采取了讲座的形式,但在传授知识方面更类似于走马观花,再加上缺乏实践教育,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夯实所学知识,积累创业经验。因此,目前的创业知识教育途径对于打算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4.创业知识教育缺乏权威的教材体系。

在创业教育教材的选择上,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校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大都采用“引进且公开出版的教材”(39%)、“自编且公开出版的教材”(25%),但这些教材内容都比较简单,甚至有的是将其他教材的理论东拼西凑,将国外一些零散的案例生硬地拼接在一起,使得教育内容变得肤浅,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甚至有31%的高校只有自编讲义,这样的教材体系显然不利于学生创业知识的提高,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体系构建的建议

1.加强对创业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课程数量较少,创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的现状,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创业知识教育,增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为此,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其次,课程的设置应更加细化,创业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相结合。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可以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创业所需要的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升。因此,可以考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在使大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够增加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熟悉并掌握相关创业知识。最后,为完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经管类专业还应开设一些与创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使创业者具备一些工程设计、机械电子、材料等方面的知识,避免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

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高校要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建立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选择校内具备渊博理论知识和创新思想观念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组织他们深入开展对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业组织,创业协会的活动,将其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更好的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其次,聘请具备一定能力和资质的企业家、投资家等创业实践人才进行创业指导。通过邀请他们到课堂中来现身说法,与同学一起分析案例,共同探讨如何学习成功者的创业方法、创业品质以及了解创业知识,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中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产学研合作,推动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产学研合作开展创业教育,是一种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多种教育资源,融合创业人才培养的不同优势,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创业实操为主的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创业教育模式。首先,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建立校园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其次,教师要带领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走出去”,去创业企业实地考察,切实感受创业的内涵和意义,在见闻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创业知识。最后,大学里利用社团活动来锻炼创业能力的机会很多,作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应积极利用这样一个有力的平台,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4.编写针对本土学生特点的课程教材。

创业教育的目标,最终体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进行。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研究力度,努力尝试编写适合本土学生特点的创业知识课程教材,在结合当前大学生自身优势和资源的基础上,相应地引进西方优秀创业课程教材的精华部分,结合典型性的代表案例,编写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教材。由于不同大学生有不同的创业知识提升需求,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应避免追求教材内容大而全,而应加强课程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学科;学科发展

一、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介绍引言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部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而以“立足安徽现实、传承徽商精神、培育一流人才、服务江淮大地”为使命的经济管理学院,于2004年正式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崇德、尚学、笃行、创新”的院训。学院设有经济、财务会计和工商管理等系以及经管实验中心、安徽创新经济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皖江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公司治理与企业投融资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和投资学六个本科专业。同时,与ACCA协会合作开设会计学ACCA方向班,与美国西东大学斯蒂尔曼商学院合作开设中美2+2会计学本科专业。并且,经济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读》、《身边的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大众消费行为》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导论》为省级MOOC课程。经济管理类学科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以社会微观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2]。具体地说,经济管理类学科将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把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统计学、运筹学等数理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等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和研究企业或经济组织各项管理行为和管理决策的形成过程、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中探索、归纳和总结出旨在获得成效,提高效率的一般理论、规律和方法[3]。因此,研究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发展历程有利于为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管理实`活动提供管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发展情况

工商管理学科是安徽师范大学比较年轻的学科之一,起始于2004年7月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当时设工商管理系和财务管理系,两系分别下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2006年开始至今我院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合作,联合培养MBA。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2009年增设会计学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2010年增设物流管理专业。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申报成功,并于2012年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生。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2010-2014年间,学院先后从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6名博士,还通过在职培养的方式,先后送7名教师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同期,共有2名副教授晋升教授、8人成功晋升副教授。为提升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先后主办或承办了10余场学术会议,聘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作学术报告近20余次。

2008年获批1个校级研究中心,名称“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作用是长期研究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中,为地方政府与企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规划咨询。2013年经济管理类学科获批1个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称“安徽省小微企业成长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是安徽乃至全国以小微企业成长研究为特色的重要研究基地,安徽创业教育和小微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安徽小微企业咨询服务基地,成为高校、科研院所与安徽小微企业间技术交流和交易的重要平台,小微企业信用建设、释放信用价值平台。2014年获批1个校级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名称“安徽产业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特色优势研究领域”,作用是立足安徽本土实际,力争在安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安徽小微企业发展、安徽产业升级与小微企业互动发展等领域取得有益成果,形成特色更鲜明、优势更明显的安徽产业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的研究领域,促进安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关于安徽小微企业发展企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中心,构建安徽现代产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

(一)师资队伍情况

本学科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0岁左右,相对较年轻,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涨;专业结构相对合理、学科背景多元化,不仅有经济管理类专业,还有教师具备自动化、数学教育、工程造价和农业经济等专业背景;从学历层次分析,拥有博士学位人数为13人、占比为36%;从学缘结构分析,最高学历毕业于211以上大学人数为24人、占比为67%,最高学历毕业于经管类知名高校(985高校)7人、占比为19%;从职称结构分析,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讲师15人。

(二)科研水平

经济管理学院始终把学科平台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教师坚持在教学环节认真教学,将理论知识以学生更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授,并且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开展了很多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活动。学院科研团队的情况具体见表1:

1.项目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食品经济管理教学方法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随着消费者对食品消费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加强食品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工作、正确理解食品安全概念,提高全社会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食品加工过程、食品质量、品牌营销、食品营养等概念模糊,渴求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背景下,我校申报开设了食品经济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开设为全社会培养食品安全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了培养食品经济管理人才,使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理念和食品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知识,树立正确的食品经济管理观念。我们要在教学上做了如下几个方向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的,从教学方法上保证教学目的的实施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了解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掌握食品安全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最终保证我国的食品生产、流通的有序进行,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教学目的。

食品经济管理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环境与食品安全、生物污染与食品安全、营养缺乏导致的安全问题、动物食品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植物食品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食品经济学、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企业经营管理、食品产业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与食品经营管理专业相关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与监管知识。比如,转基因食品的概念,转基因食品的培育过程,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加工品种,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和营养评价,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研究机构、研究进展及目前的结论等内容。虽然学生不了解转基因的科学技术,但是对转基因食品有很高的关注,因此学生反响强烈,专业热情很高。

由于学生生源文理差别很大,过多地专业名词、术语、化学式及反应过程等内容,会使学生不知所云,怎样才能培养每个学生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有浓厚兴趣,如何注意食品安全与监管,同时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每周质量报告”相关的内容,在教育中,要向学生教授有关口蹄疫、禽流感、日本大肠杆菌O157∶H7污染事件的相关知识,介绍细菌、病毒、霉菌如何污染食品,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日常生活中哪些环节容易引起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何避免等相关内容。尽量避免和减少学生对本专业造成的不理解。

二、多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由于这个专业与当前社会、经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许多学生在课后提问或者发邮件给我们,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对我们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到一些产品的内容提问,希望给予讲解。这首先是对我们任课教师的一种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学习,我们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了解足够多的日常行为,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或学习的中心,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根据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没有专们的指定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特别是当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以最快的速度向学生讲解相关问题。比如,当阜阳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再次强调了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强调了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当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正在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介绍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法律法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加工业的贡献,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添加量的计算方法及安全评价方法,最重要的是说明三聚氰胺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添加到食品中。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觉得能够从这些食品经济管理的专业课中得到很多正确的知识,不盲从于各种小道消息,避免了对食品加工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三、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保证食品安全必须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事情,不是个人能够保证的了的。在食品经济管理的课程中要向学生教授关于“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内容,要介绍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要给同学介绍了水俣病的由来,介绍了目前我国灌溉用水70%受到污染,随意丢弃一节废旧电池将使10亩土地重金属超标,种植在被污染土地上的水稻、小麦将受到污染,而我们人类将受到最终的伤害。使同学们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食品经济管理的理念。

四、灵活的考核方式

考试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正确理解食品经济管理与食品安全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食品监管与保护每一个消费者。因此,在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有关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方式,而是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相互讨论完成一篇自己感兴趣的食品安全经济管理因素方面的综述。例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吃“麻辣烫”,要求学生就评价了一下吃街边“麻辣烫”有哪些风险,通过课上介绍的知识并结合网上搜索的资料,从原料安全、操作人员卫生、长时间加热要产生亚硝酸盐、街边环境污染、非食品用塑料袋等多方面分析,使学生能够将课上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还为以后撰写科研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中柱.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9-32.

[2]伍立玲.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3).

[3]刘汉霞.食品及食品安全概念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9-22.

[4]王兰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食品科学,2004,25(7):187-192.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成果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现状

学生的主体是“三校生”以及普通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他们中大部分学习基础比较困难,英语更是他们的弱项,有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放弃了英语学习。

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有;教师对学生的特点不够了解;教学中存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倾向;学生学习习惯差,尤其不会及时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监控;教师教学和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及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存在脱节现象。

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会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目内容的掌握。换句话说,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某项学习任务的掌握,而学习能力差的学习者,则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等掌握程度,但他们都能获得通常意义上的A等或B等。

为实施掌握学习的思想,布卢姆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的程序,他将学习任务分成许多小的教学目标,然后将教程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每个学习单元中都包含一小组课,它们通常需要1小时~10小时的学习时间。然后,教师编制一些简单的诊断性测验,这些测验提供了学生对单元中目标掌握情况的详细信息。达到了所要求的掌握水平的学生,可以进行下一单元的学习。若学生的成绩低于所规定的掌握水平,就应当重新学习这个单元的部分或全部,然后再测验,直至掌握。

采用掌握学习这个方法,学生成绩是以成功的完成单元的学习而不是以在团体测验中的等第名次为依据的。虽然学生的成绩仍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表现在他们所掌握的单元数或成功地学完这些单元所花的时间上。学生中间仍然有竞争,但竞争采取的形式是力求首先完成一组单元的学业,或者比试谁更快学完最高额的“选修”单元。然而,按照某门课的实际标准,最终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得到A等或B等。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对我们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很有启发,笔者认为针对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

可以把学生以入学成绩为依据分成两个层次:A层次和B层次。

要求A层次学生掌握3500个词汇(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600个词汇)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2000个左右的常用词要求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并掌握其主要词意和用法。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并能正确运用。能听懂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的英语对话和陈述,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看懂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实用英文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应用文。

要求B层次学生掌握2500个词汇(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词汇)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1500个左右的常用词要求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并能正确运用。能听懂日常英语简短对话和陈述,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读懂信函、产品说明书等简短实用的文字材料。能借助词典翻译难度中等偏下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

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A层次学生采用“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的命题进行检测,B层次学生采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的命题进行检测。

2.“3+1”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3+1”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学英语的实际情况,“3+1”通俗地说就是“向前走三步、就地踏一步”,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堂教学、单元教学、阶段教学和学期教学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3+1”:就是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以解决实际问题导入教学,通过任务型教学的三个环节“任务前、任务环、任务后”完成实际的任务并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然后安排1/4的时间进行同类任务的应用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完成同类任务中达到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单元教学“3+1”:现行高职课本基本上6-8课时一个单元,教师每教学完一个单元给学生提供一次做形成性诊断练习的机会,形成性诊断练习也是以应用练习为主。

阶段教学“3+1”:每个月英语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英语应用能力形成性检测,建立月考制度。月考应紧紧围绕本月教学内容,检测的题型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和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的题型相一致。

学期教学“3+1”:每学期拿出3-4周的时间专门进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大学英语三级考试课内强化训练,使学生对学期所学内容有一次全面巩固提高的机会。

3.教学目标管理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相关教研室可实行教学目标管理,教学目标可分为单元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并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分解目标。

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相关教研室要善于把学期教学目标分解到阶段教学和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之中,通过“3+1”教学模式中的阶段形成性测试和单元形成性练习的结果分析,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密度, 使既定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把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个学生:通过课堂观察、练习和检测的分析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摸清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并对教学内容和情感策略做有针对性的调整,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做法,使多数学生都能处于学习激进状态,进而使A、B两个层次的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

我院通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教师达到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监控,同时使学生养成了及时复习的习惯,建立起了学习英语的成就感,重拾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彻底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状态,整体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后的2005级学生参加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的通过率目前已达到了85.1%(学生刚参加两次考试,在校期间还有三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已远远超过了当时改革方案既定的70%的目标。

下面是教学改革后的2005级学生首次参加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成绩和此前成绩最好的2004级学生首次参加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成绩的对照表。我院大学英语开课时间主要以第一学年为主,而2004级和2005级学生首次参加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都是在第一学年末的六月份,而且2004级学生和2005级学生在生源基础以及普高生生源和三校生生源比例方面基本相同,所以这样的对照表有很强的可比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成绩对照表

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分析,善于从学生实际情况着手,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去探索和实践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子,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提高通过率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点上,否则就会再次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应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实际任务这一原则,在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试题内容,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David Nuna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浙江省教委高教处:浙江省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三级考试大纲[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经济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57-02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时非常注重应届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察,这正是向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已是不争的事实。用人单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给高校培养人才带来了挑战。

学者们对实践能力的内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庞国斌教授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人的能动性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刘磊和傅维利教授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邓辉和李炳煌教授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它体现了人的主体价值及其实现的程度。笔者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作为个体的人所特有的,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大脑的思维,借助一定的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仅仅学习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学生是不会管理、不懂经营的,更谈不上善于管理和精于经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像理工类大学生实践机会较多、动手能力较强,又不能和文史类大学生相比,文史类没有经济管理类对实践能力要求那样高。目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是制约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重要因素。目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高校培养目标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考察,培养体系不完善。

纵观我国一些大学,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中也不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但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察,缺乏相应的、可有效操作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观念比较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旧的观念已变得不合时宜。二是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经济管理类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构成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瓶颈。

2.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对实践能力认知存在偏差,实践动机不明确。

当今高校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他们也很愿意去了解社会,做一些调研或者去企业实习。但是他们对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存在认知偏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认为学习课本知识没有用途,更没有学习的兴趣,一味重视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他们中形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二是经管类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懂,对自己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更是知之甚少。他们认为只有多去接触社会,多去做一些动手的工作,就能对自己未来找工作有帮助。比如去小饭馆做服务员,在大商场门前散发小广告,对自己的实践能力都是很大的锻炼。三是有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他们的实践动机就是走出校园去赚钱。比如帮助商家搞促销,为一些单位做搬运。需要培养哪些实践能力,如何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从事哪些工作对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对这些问题往往考虑得很少。

3.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短板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管理类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大学教师实践意识淡薄和实践能力缺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授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大学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很少。二是大学老师用更多的时间钻研理论知识,再加上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去企业调研和实践,对企业管理实践的了解相对较少,造成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能很好地与现实企业管理的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们普遍感到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必然大大降低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三是有些大学老师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较弱,势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造成障碍。

4.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机会相对缺乏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往往重视理工类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大学与企业之间联系较少,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由于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理论知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来企业实习。以上几个原因造成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机会相对缺乏,严重制约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1.完善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察目标,建立健全培养体系。

高校重视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及其考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如果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他们根本谈不上懂管理,更不用说会管理和精于管理了。高校要转变观念,树立能本管理的思想,注重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同时要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并注重经济管理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2.矫正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知,强化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对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认知的偏差,高校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首先提高他们对专业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要对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使他们理解要想会管理,首先要学管理,懂管理,再去从事管理实践,把管理的知识运用于管理实践,从中领悟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其次,培养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对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认知,激发他们对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兴趣。培养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必须着重强调大学生中英文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获得和提升、计算机和Office办公软件的熟练操作、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较强的进取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可以通过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通过担任优秀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促使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培养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培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他们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形成;二是通过校内实训或校外实习的方式培养他们较强的专业业务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合理地安排时间的能力;三是培养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做事要讲究经济、效率、效益的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做事卓有成效的人。最后,端正他们的社会实践动机,社会实践活动不只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和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紧密相关。

3.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师的引导、教师的示范、教师的启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提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首先,大学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比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的课外作业促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课下实践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又比如通过分组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又强化他们的实践意识。其次,学校要定期有计划地把经济管理类教师派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或者经常保持和公司、企业的交流,让广大教师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以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企业的实际管理联系起来。最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在经济管理类教师的组成中,保证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占据合理的比例,也可以聘请一定数量的公司高层或基层管理人员给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授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是提升他们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可以通过校内情景模拟实验、实验室实验、创新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实训方式提高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设更好的实践机会。高校领导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地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提供舞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一方面增强了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高校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素质特征,以便高校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另一方面又是高校对外宣传的一个好窗口,使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实习中被企业所了解和认可,为大学生就业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最后,高校定期举行暑期实习招聘会,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 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2 邓 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2008.3

上一篇:版面排版设计范文 下一篇:行政条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