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5 01:16:28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我叫××,××年月日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班。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在学校领导老师们悉心栽培下渡过的,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我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农家孩子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社版权所有会青年。转眼即逝日子里,过许多的事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又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缺陷,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校党组织的考察,于××年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我感到万分激动。在这个先进组织里,我将用我的实际的行动,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努力工作。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党的事业,全力以赴,鞠躬尽瘁,奋力拼搏。

×二、个人学习方面:

×在大学几年学习时间里,说长就长,说短就短,我失去的是少了更多的娱乐和无聊,得到的是在政治思想道、专业学习、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提高。我一直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每一学期每一门课程,认真做好笔记,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取得了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学历,获得了学士学位。尤其是××年上学期,为了更高提高自己的知识,在完成了教育管理大专的学习任务基础上,考入本院中文系,进行专升本学历的学习。版权所有

×在大专(丁玲实验学校)和大本(常德市五中)的实习期间,为了将自己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查阅资料,虚心请教实习指导老师和所在授课实习班级指导老师,认真做好每一堂实习课准备,爱护自己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搞好班级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学以致用,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为自己从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人打下较好基础,并得到了实习学校和导师的表扬。在××年月,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自己联系到武陵区华南实验中学进行代课,十分紧张地与学生和同事们融洽地度过一个月,不但更加促进自己的适应能力,学生学习成绩也有较大进步。

×三、工作能力方面: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接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与培训,能较熟练的使用,×等软件。课余时间,我还阅读了许多名人传记,从伟人的经历中获取养分,更进一步地充实自己。我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提高了自己鉴赏水平。并在这其间,学习到了为人处世伦理哲学,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虽然我没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但我积极参加班级、院系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工作,使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事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如开展的学雷峰倡议活动、福利院开展慰问活动、院系各类主题征文活动、大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等。我认为尤其是在接受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时,要成功圆满去完成,团队协作的作用要大于个人英雄主义;要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义;要谦虚谨慎,虚心请教;要认真负责,细心大胆地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细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会不断进步直到成功。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校党组织的考察,于××年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原创:我感到万分激动。在这个先进组织里,我将用我的实际的行动,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努力工作。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党的事业,全力以赴,鞠躬尽瘁,奋力拼搏。

×二、个人学习方面:

×在大学几年学习时间里,说长就长,说短就短,我失去的是少了更多的娱乐和无聊,得到的是在政治思想道、专业学习、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提高。我一直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每一学期每一门课程,认真做好笔记,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取得了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学历,获得了学士学位。尤其是××年上学期,为了更高提高自己的知识,在完成了教育管理大专的学习任务基础上,考入本院中文系,进行专升本学历的学习。

×在大专(丁玲实验学校)和大本(常德市五中)的实习期间,为了将自己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查阅资料,虚心请教实习指导老师和所在授课实习班级指导老师,认真做好每一堂实习课准备,爱护自己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搞好班级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学以致用,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为自己从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人打下较好基础,并得到了实习学校和导师的表扬。在××年月,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自己联系到武陵区华南实验中学进行代课,十分紧张地与学生和同事们融洽地度过一个月,不但更加促进自己的适应能力,学生学习成绩也有较大进步。

×三、工作能力方面: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接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与培训,能较熟练的使用,×等软件。课余时间,我还阅读了许多名人传记,从伟人的经历中获取养分,更进一步地充实自己。我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提高了自己鉴赏水平。并在这其间,学习到了为人处世伦理哲学,原创: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虽然我没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但我积极参加班级、院系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工作,使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事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如开展的学雷峰倡议活动、福利院开展慰问活动、院系各类主题征文活动、大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等。我认为尤其是在接受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时,要成功圆满去完成,团队协作的作用要大于个人英雄主义;要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义;要谦虚谨慎,虚心请教;要认真负责,细心大胆地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细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会不断进步直到成功。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生活上,我拥有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人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强。我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班级交给的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完成。

学习上,我从刚跨入职高时的失落与迷茫,到现在即将毕业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职高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我自认为无愧于职高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职高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职高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通过三年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从刚步入立信分部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三年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中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及时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我是不能够被打倒的。作为职高生的我应该善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职高三年生活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学习时间抓不紧、各科学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因此,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改正缺点,挖掘潜力,以开拓进取、热情务实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期末,我去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次实习经历让我获益匪浅。以下是我从个人实习意义及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和总结:

1.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素质要求。

2.作为一个会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个公式。会计不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字来反映问题的。所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弥补漏洞。

3.作为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内要相互配合整理会计信息,对外要与社会公众、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在各个部门、各种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工作最重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求职 面试技巧

随着教育体制和人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竞争越发激烈。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除了要看学校的推荐表和毕业生个人的简历、自荐信和成绩单外,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要对毕业生进行面试。面试是求职过程中关键一环,对于能否获得所谋求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认为,面试是求职成败的关键。求职者要想谋职成功,就必须在面试中表现出色。相当一部分求职者缺乏面试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求职择业的技巧,导致了择业的失败。因此,大学毕业生应充分认识面试的重要性,认真对待、了解掌握面试的基本技巧,做好充分的面试准备。

一、大学毕业生面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面试前的准备不充分。原因:思想上不重视、准备不细致、存在侥幸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是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太高;二是自荐书上弄虚作假,如获奖记录和社会实践内容上进行夸大;三是对面试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准备不充分;四是心理准备不足,面试时情绪紧张,缺乏自信。

第二,礼仪修养欠缺。原因:时间观念不强面试迟到、不注重仪表的修饰、面试过程中不注意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注意力不集中、言行不礼貌。毕业生事先未对应聘单位和目标工作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注重薪金,便盲目投简历,面试时对招聘公司的历史、现状和工作内容等基本问题都一问三不知,使得招聘者因此失望,即使毕业生的学历经验和各项素质令人满意。

第三,自我能力的展示欠缺。有些自我吹嘘严重,有的展示不足,缺乏自信。

二、面试前准备

1.心理建设

(1)审时度势,合理定位。高校逐年扩招,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一年多过一年,毕业季就业难现象越发严重,就业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由过去被视作精英逐渐地沦落为弱势群体,面临着极大的就业难问题。而如今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自负心理,对自身评价和社会定位过高,不了解社会现实,往往对自身的职业定太高。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应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能脱离社会,要认清现实,审时度势,认真研究未来就业前景,对自身素质进行系统的分析,扬长避短,制作最合理的职业定位和评估,理性的做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2)把握时机,勇于竞争。毕业年是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最重要时机,在此阶段,无数的机遇和挑战出现和消失,这个阶段,毕业生要像弦上之箭,时刻把握机会,和无数对手竞争。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时最基本的心理准备,首先要在正确定位评价的基础上,敢于通过竞争去实现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其次,拜托旧观念,告别“铁饭碗”心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根据职业规划时刻准备好竞争。

(3)树立信心,越挫越勇。求职过程,饱含成长和磨砺,既是一个考验人的过程,也是求职者因为获得经验变得优秀的过程。所以面试之前,应调整好心态,树立信心,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和经验,继续为实现目标而战。

2.信息了解

(1)掌握就业政策信息。大学毕业生应时刻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国家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就业的方向标,是求职择业的指导方针。就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影响人才市场需求流动,了解当下的国家就业相关政策是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

(2)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求职者在衡量自身条件了解自身能力的同时要充分了解面试单位的背景、类型、规模、组织结构、特点、发展前景等情况,准确把握其主要职能等。若面试之前不能对单位做好充分的了解,面试时会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在面试时给面试者留下准备最足诚意欠缺的印象,而且自身而言不能做到理性求职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3.应聘材料准备

包括毕业生推荐表、求职信、个人简历、成绩单、各种奖励证书等。材料要进行适当包装,要求美观大方,内容筛选编辑恰当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4.仪表形象

发型简单优雅,梳理整齐,穿着整洁整齐,颜色和谐搭配,仪表神情精神有活力。整洁端庄的仪表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外在表现。面试官对求职者的印象常常在前15秒内就已经形成,他们更注重求职者的精神状态。仪表着装适宜,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还为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礼貌。

三、面试原则

第一,讲述简明扼要,有条理。事先认真计划,要求内容简短,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第二,语气自信,口齿清晰。语气速度适中,口齿要清晰,语气里充满自信和感染力。第三,诚实谦虚,避免炫耀。第四,不要突然打断对方的说话。第五,小心地谈工作和报酬。面带微笑,保持自信,热情不过分。第六,用心倾听,配合对方的语气,提出自己的意见等。第七,保持适宜姿势。第八,控制自己的思绪,不同其争辩。第九,摆脱视觉上的干扰。第十,自我推销。

参考文献

[1]罗芳.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印象管理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白霞祖,张有平.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4):28-29

[3]韦世友.试论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J].广西教育,2010(6):123-125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心理问题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巨大的竞争压力,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深入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引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及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人数居高不下

大学生就业人数总量巨大,造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某些失业现象。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根据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宣布,大学毕业生人数近1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212万上升到2014年的727万。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超出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引起了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尤为突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较多新生、新鲜的岗位,然而由于客观与主观的因素,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岗位;同时,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许多毕业生热衷于一些稳定、体面的工作,从而出现了“公考热”、“考研热”等现象。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一边大量毕业生等待就业、一边却有大量岗位空缺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表现

1.易焦虑暴躁或低迷抑郁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当意识到客观实际与自己的主观期望产生较大偏差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浮躁的心理。表现为心慌、失眠、坐立不安等症状。多次受挫后对找工作产生畏惧心理,既希望谋求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过分担心找不到工作。当机会来临时,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导致失去就业机会。

2.过度自负或过分自卑

自负心理在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总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工作单位提供的岗位无法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从而盲目攀比,虚荣心不断增长,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对自己的劣势和缺点估计不足,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与自负相对的,是自卑心理。自卑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当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后,丧失了竞争勇气,于是临阵退缩。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从众心理严重

所谓从众心理,主要是指个人受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在就业方面表现为毕业生一味追求热门职业和工作单位,甚至不惜放弃自己所学专业。于是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4.有明显的依赖倾向

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对自身缺乏理性的认识,就业信心不足,犹豫观望,就业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高校每年招聘季到来时,有些毕业生缺乏就业意识,对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置之不理,等待辅导员老师将就业信息发到自己的QQ上;在每年的大型双选会上,学生家长、朋友代替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这些高校毕业生缺乏自我选择决断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竞争,或推销自己。从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探析

1.社会原因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而社会上的职位有限,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易就业。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毕业生倾向于到东部沿海城市就业,造成地域性的就业失衡现象;而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和定位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公务员”才是最理想的职业,所以许多大学毕业生执著于报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此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企业本着一切以追求利润为先的原则,往往会对大学生提出地域、性别、经验等种种限制条件,阻碍了一部分学生的顺利就业。

2.学校原因

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时间上往往会滞后于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处在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的。而许多高校往往热衷于当前比较热门的需求方向,并没有精确预测四年后该需求的发展趋势,从而盲目开设和调整专业进行扩招,导致大量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匹配的工作。此外,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多地强调理论课知识,实践课、实习实训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工科院校,许多大学生面对成熟型的、应用型的社会需求缺乏胜任力;在就业指导方面,并没有深刻分析当前的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心理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使得部分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产生了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

3.家庭原因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是90后,他们生长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时代背景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优越性。家庭作为他们的强大后盾,无时无刻不在保护和引导他们。父母对稳定工作的向往已经渐渐植入孩子的头脑中,家庭关系网络也为孩子提供了许多信息渠道。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直接影响了就业结果,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由此更容易引发就业过程中依赖心理的产生。大学生就业不再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的集体决策。

4.个人原因

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就业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面临复杂的就业形势无法正确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加之家庭和社会对其期望值较高,容易出现盲目择业的行为。此外,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只是一味地学习并没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面对如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他们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几次求职受挫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而始终在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甚至极端的心理。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社会方面

高校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应该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要一味盲目扩招,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就业、自主创业,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与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建立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为每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毕业生能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学校方面

(1)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

高校应把握就业市场动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优化专业设置,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在招生和就业工作上培养超前意识,深入调研、实时追踪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潜在竞争力的专业,为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培养专门人才。

(2)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就业、创业大赛等,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为毕业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的同时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能够合理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标。

(3)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采取分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年级设置相应课程内容。一年级以“目标教育”为牵引,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二、三年级重点开展以培养职业化精神与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拓展训练方面的指导,四年级侧重政策与择业指导,同时应构建就业指导课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4)高度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注意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尤其要关注毕业生群体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针对毕业季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展开专题教育,定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另外,要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定期为心理咨询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家庭方面

家庭不仅是大学生的休息场所,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目标和价值观的主要引导者。家长在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和爱好,鼓励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当孩子在就业过程中受挫,陷入抑郁、烦恼的时候,家长要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安抚孩子情绪,帮助孩子重获信心。

4.学生个人方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把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以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需要为重。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最需的岗位上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力争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大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规划意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制定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在每个阶段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自己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个人素质,为步入职场奠定基础。

(3)培养抗压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面对失败,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目标,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时,要不断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可以通过如跑步、健身、游泳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宣泄,必要时也可以向心理专家求助。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引发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减轻就业压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深入分析原因,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鲁铁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2(8).

[2]陈松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4).

[3]黄琬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7).

[4]谢秀珍,魏京祥.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心理指导[J].德州学院学报,2012(8).

[5]余磊.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

[6]徐耀生.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中国人才,2013(3).

[7]尹晨祖.基于就业竞争激烈形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3(2).

[8]胡伟,孙赫.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15).

[9]金泰来.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华章,2012(14).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与择业 指导工作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现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和百姓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就业难”、就业矛盾的突出使得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人才的高校不得不将就业工作纳入到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同等重要的大事中来,因此,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指导工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自己

大学生通过2年的专科学习或3年的本科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及其他综合性知识能力,但在思考将来自己想要从事何种职业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却很迷茫,原因是,他们并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自己,即所谓的“当局者迷”。因此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成为高校首先要做的工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指计划、目标。一个明确且正确的职业目标就宛如人生的指示灯,这个职业目标就是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追求的理想职业,在良好心态的推动下,人的工作状态是非常高亢而愉快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干工作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还能促使自己不断上进,通过良好的工作业绩,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职业目标具有明确性、可实现性和个人喜好性,在指导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

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中长期规划,是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个较为系统、全面、集中的以培训、提高为主的职业发展规划。近年来,国家及一些科研机构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各种类别的测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比如测试经营和社交、艺术和研究、现实和常规能力等,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得分的结果将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所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2.“全面了解自己”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由自我总结和他人评价两部分组成。开展“自省意识”活动,即是自我总结,就是深入地了解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潜力,总结经验教训与收获。时常自省有助于提高思想意识。他人评价即是通过教师、同学、朋友、亲人等人对自己的评价,全方位地了解自己,所谓“旁观者清”。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影响,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也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通过这些信息,学会正视自己,作出适当调整,使自己不断进步。

二、帮助学生用资源来包装自己

作为处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拥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将会为就业的成功助一臂之力。

1.求职前的准备工作。求职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现在的状况,如了解当下的就业形势,知道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能够正确地处理就业信息,清楚自己的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

2.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学习和锻炼来增强自己的素质。学校的就业工作机构健全、考虑周全、保障齐全。学校不仅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各种讲座、培训,并提供就业招聘平台,还有专职人员的指导,心理社团和就业服务社团的协助。我们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善于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3.利用简历、自荐书来宣传自己。不要小看简历、自荐书的作用,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简历、自荐书是留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是就业的敲门砖。这是因为,简历、自荐书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把个人的基本情况、求职目标、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特长优势、求职意向清晰表达的说明材料,其制作水映了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如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及其他能力。制作时要注意外表要醒目,内容要真实,突出强项,形式要彰显个人风采。通过简历、自荐书的包装起到“外塑形象”的作用。但要注意简历内容是根本,创新只是一种形式,切不可本末倒置。简历的目标就是获得面试,能实现简历目标就是最好的简历。

三、帮助学生用行动来塑造自己

行动具体是指学生的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所谓的求职礼仪并非另有一套专门的礼仪,而是个人礼仪在求职过程中礼节礼貌方面的具体体现。礼仪体现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交际交往习惯、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最细微的举手投足之间,招聘者总是于最细微处观察和认定我们的礼仪层次,进而推断我们的修养。因此必须从平时做起,注意一言一行,长期的修养积淀能使我们在关键时刻所表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自然流露。面试技巧是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应答时要注意的事项和运用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技巧。

1.要加强学生的求职礼仪培训。求职礼仪包括语言礼仪、听与说的艺术、电话礼仪、服饰礼仪和举止。语言礼仪体现求职者说话形式与内容的品位,要求说话者吐词清楚、语速适中、内容简洁准确、表达自然。听与说的艺术,在听的过程中展示礼仪,要善于听,认真倾听,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在说的过程中展示个人修养,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话礼仪和服饰礼仪在应聘过程中会起到加分的作用。通话过程中要注意礼貌用语,言辞要恰当,面试时的着装要干净整洁、大方得体。举止在面试时会起到关键作用。表情自信,行为优雅将有助于应届毕业生缩小与有工作经验者的差距。

2.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面试技巧。面试是用人单位通过面对面地与求职者以交谈形式进行考核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能够考核应试者的学识,了解应试者的基本情况,而且可以面对面地观察应试者的口才、风度和应变能力等。面试过程的形式是有章可循的,内容是可归纳总结的。面试技巧的提高离不开积累、归纳和总结,做一个生活的有心者,与同学、朋友分享面试经验,有助于共同进步、成长。

四、帮助学生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

社会既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又是一个理想的天地,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浪潮中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要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即必须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懂法和不懂法的人生截然不同。作为即将成为一名新的工作人员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将自己的个人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因此必须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成为一个懂法、知法的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应该具有前瞻性,要明确法律知识的指导对学生个人成长、学校规范办学的重要性。

1.要重视法律知识教育。学校要了解毕业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渴望。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处于政治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和学习精神的时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更加成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他们渴望了解作为公民有哪些权利,以及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渴望清楚地认识到法律与自己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有时法律不仅是保护自己的“盾”,还是反击违法侵权行为的“矛”。因此要对法律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和择业时的时事、政策及法律法规,使学校成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挥毕业生指导的中心作用。

2.要提高教育内容时效性和教育方式的科学性。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如《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及涉及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在毕业生的指导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并穿插直观、生动的教育互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从社会方面讲,关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学生个体方面讲,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培养人才的高校角度来讲,就业率联系着生源,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毕业生就业与择业指导工作必须在全员关心、全员参与、共同努力下做到工作到位、工作有新思路、工作有成效,以此来促进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文勇,马树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李仁山.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07.66万人.比上年增加41.74万人,在校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全国招收研究生人数进一步增加.达到44.64万人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大众化.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最引人关注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根教育部的资料:1999—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0%以上.而2002年以后.随着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率迅速下降并一直在70%左右徘徊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计338万人.其中245万走上工作岗位.这也就意味着仅2005年就有近百万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2011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在上海、北京、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1000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到2009逐步形成7月为止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为35.6%从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所进行的调查来看.就业率一般要比教育部提供的数据还要低10%~20%。众所周知.劳动者在失业以后一般可以得到失业保险的帮助.但是对于从未参加过失业保险的如果高校毕业生.一旦毕业时未能落实工作.将面临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困境.为此.为了真正解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参照劳动者在失业以后一般可以得到失业保险的帮助的惯例.必须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设立专项的失业保险基金.为失业大学毕业生提供切实的物质支持.让他们在实现就业之前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从而保证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稳定性。

2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失业保险制度.是指依法筹集失业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劳动、失去劳动报酬的劳动者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使人们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他们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2.1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失业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失业率增加.对社会所构成的威胁将会呈几何级数式的发展当一个社会群体的失业率突破一定界限时.社会的稳定性必然受到冲击.这是不可避免的。从目前状况来看.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非常普遍.其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消极思想重新抬头大学毕业生作为高知人群.其失业不仅会引起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产生宣示效应.挫伤社会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消极思想.一些农村地区已经有了这一思想苗头二是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失去信心.容易形成社会隐患对于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在毕业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未来失去信心.并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一旦形成过激行为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给大学毕业生一定的缓冲机会.平抑他们的挫折情绪大学毕业生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去过渡、进入社会的角色.这不仅可以直接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2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失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法律强制实行的社会保险从理论上讲.失业保险制度应该包括所有的劳动者在内.这样有利于贯彻社会保障”广覆盖”的原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真实写照.也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团结目前我国失业保险覆盖的范围比较小.未涵盖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有助于扩大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并有助于最终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2.3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失业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和促另外.中央政府鼓励大学毕其再就业最近几年来.包括劳动保障部在内的多个国家部委都曾出台业生参与西部开发.到农村去任职.担任农村教师.到社区去任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2004年动员大学毕业生当警察、当武警、出任国家安全部的工作人员.随后的“允许大学生进行失业登记.特别困难的大学生还可领取今年还有失业救济金”的政策.2011年国家又出台了把贫困大学生纳入低保范围的政策.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大学生的最大意义是体现国家引导鼓励大学生把找工作的目光投向基层.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与再就业.为社会创造财富

3当前建立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3.1大学生无参与失业保险的资格

1999年大学扩招之前.我国的大学教育长期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使大学毕业生与失业问题难以挂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1999年1月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未考虑大学毕业生群体,其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包括以下三个条件: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按此规定.刚刚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是不可能领到失业保险金、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由于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缴纳过失业保险费.被排除在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之外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劳动保障部门认为大学生从未参加过失业保险.是不能享受由失业保险基金提供的失业保险的。因为根据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关规定.只有参加失业保险4年以上的人员.在其失业后方能享受1个月的失业保险.以后每多参加1年.增加两个月的享受期限。失业保险是劳动者在工作期间购买的.但是大学毕业生以前的身份一直是学生.没有购买失业保险.主管部门没有权力动用全体参保人的社保统筹基金解决这部分大学生的问题

3.2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难以确定

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不可避免面临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筹集的问题。一般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资金应由学生个人、学校、社会以及国家四方共同负担。当前我国大学的学费标准已经很高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强加上失业保险费.无疑会加重学生及其家庭的负担.操作不好还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会在社会上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消极影响相比之让大学生直接从学费中缴费是不太可行的.承担的主体只能是政府、学校和社会.个人一旦不能成为责任主体.失业保险也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失业保险。

3.3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待提高以及存

在一定的诚信问题虽然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是.仍有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误区.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出现了“宁愿到外企做职员.不到小企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等现象。择业时对地域、待遇、行业看的过重,在农、林、渔等行业从业量很低,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农村、乡镇虽然求闲若渴.却几乎招不到人才于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大批的自愿性失业者从目前大学生返还助学贷款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诚信还存在问题。我国助学贷款的运行机制还不是很成熟.这与大学生由于诚信问题造成还贷不及时、拖欠等诸多问题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借鉴助学贷款的形式建立失业保险.很有可能将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带到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中来.这样不仅不利于基金的汇拢和运转.更影响失业大学生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4建立和发展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思路

在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式严峻.失业现象普遍的今天.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必要性.它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而.我国应早些着手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4.1完善失业保险的相关立法

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是促进大学生失业保险的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社会保障法》,因此针对大学生失业保险.可以制定相关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办法》,对其资格、待遇、基金、管理和监督、处罚等做出明确规定例如.对失业者身份的认定,保险金的发放领取都要有严格的规定.违反规定的相关处罚要有明确细致的条款法律还要明确规定聘用大学生的单位的连带责任.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之前.必须对其失业保险金的情况了解清楚.监督其是否在工作之后还仍然在领取失业保险.如发现用人单位监督不严.将会受到罚金或其它的处罚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逐步将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纳入法制轨道

4.2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失业预警制度是指政府要监测失业现状并适时采取措施.将失业率控制在安全水平以下。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失业控制目标,也就是要划定预警失业(国际通用的标准是5%)、失业警戒线(7%)、恶性失业线的控制目标建立失业监测系统.对失业进行调查、统计、预测和报告,为决策部门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在国际上.失业率4%~5%左右.通常被认为是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毕业生失业现状.积极构建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我国应加强大学毕业生失业调控.建立失业动态报告和失业预警制度一方面.要采用抽样调查等方式认真调查大学毕业生失业情况另一方面对出台的一些经济政策进行评估、分析、预测,比如.分析循环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缓解金融危机的各项经济措施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等。

4.3充分发挥大学生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

在确保失业大学生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这是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的本意。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的保险金额.以学生毕业后当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依据.逐月发放.保险期限为一年或两年为了促使毕业生尽快择业.可实行失业保险待遇递减制.即前期保险待遇可以高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后期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逐月按系数递减,以促使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尽快寻求适应自身的就业岗位或创业性就业

5总结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东北三省 大学生创业 行业选择 影响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迅速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加明显。我国人口压力既已如此,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陷入颓势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大经济背景下,自主创业渐渐受到大学毕业生的追捧,成为80后毕业生的新兴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帮助国家减少就业压力,激活民营体制,更可为众多待业人群提供就业岗位,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看,也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一、东北三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定义的研究

本项目通过对目前研究现状和项目调研结果的总结,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

本项目立足东北三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群体,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定义具有以下特征:

1. 地域性:不同的地理位置因素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导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选择。本项目将地域锁定在东北三省内,得出“东北三省”的环境导向作用。

2. 复杂性: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市场分析、商机识别、创业资源的投入、控制以及新企业的管理都是一个复杂的战略制定、实施过程,同时整个创业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良好的决策能力、领导与激励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者之间的团队协调合作能力。

3. 创新性:创业者必须在行业选择、经营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为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东北三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研究

1.东北三省创业环境的PEST分析

立足东北三省审视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问题,东北独特的地理、经济、政治、技术环境为当地大学生创造了许多特定的创业条件。

(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东北三省地区处于东北亚区域地理的几何中心,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区联接。东北三省地理位置优越,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的交通运输、丰富的物产资源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东北三省的创业政策、经济环境: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东北三省重工业的大力投入,东北地区较多地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过大,轻、重工业比例失衡,依赖国家的情结较深,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创业文化较我国其他地区尚未形成规模。近年来,东北三省政府逐渐意识到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利好,先后出台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升级就业格局,拉动地区经济;(3)东北三省的科技、文化氛围:东北地区高校林立,科研实力雄厚,理论基础扎实,对于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理论知识的培养极其有利。不仅如此,随着全国大学生创业比赛如火如荼地开展,东北三省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日益加强,自主创业逐渐受到高校毕业生的追捧。

2.东北三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众多有利机遇面前我们也应看到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也是全国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所面对的通病:

(1)资金短缺。目前制约东北三省乃至全国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问题在于初始融资困难。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等仍有待落实,少量的政府资金以及信贷融资通道过于狭窄使得众多大学毕业生面对好的创业计划无法迈出第一步。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普遍缺乏经验,抗风险能力弱,创业中期一旦出现风险,很少会有信贷机构或风险投资公司愿意为其“买单”。创业的长期经营与运作也是考验创业者克服资金短缺的另一个方面;(2)东北三省大学生创业缺乏经验。许多东北三省高校课程设置偏重于学术理论研究,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和基本常识,如注册、办理各种工商手续、相关的法律常识等各类注意事项。此外,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能力有限,创业时可选择的行业较少,大多集中在那些行业进入壁垒低,行业产品或服务技术含量低,资金回流周期短的行业。且创业形式单一,多为合伙创业;(3)东北三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正如上述总结,东北三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得东北三省人民生活压力小,对创业需求小,且风险偏好程度低,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弱,有些家长作为典型的风险规避者甚至极力反对自己的孩子创业。

另外,政府政策上对重工业基地的重视使得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与我国南方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这也束缚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发展。

三、东北三省大学生创业行业的研究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的行业选择呈现出一下特点:49%的被调查者从事商品零售业,18%的被调查者从事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15%的受访者从事的行业为小型餐饮业,而从事网络服务以及高科技研发的仅为7%。

1. 行业特点

(1)商品零售业:进入门槛低,启动资金要求少,市场容量大,风险小;(2)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①大学生创办的一些文体娱乐商业组织多为大学生服务,或者填补商场空白的一些新兴项目,此行业需要通过创新开发全新的市场项目刺激消费;②该产业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断寻求丰富新颖的娱乐生活。③利润可观,该行业的成功在于其创意和想法能否被消费者接受,虽然前期资金投入略高,但是发展前景一旦被认可,经营模式合理,将会在长期的投入运营中获利丰厚;(3)小型餐饮行业:启动资金少,进入门槛低,资金回流周期短。开设餐饮的形式多以加盟方式为主。根据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大学生创业的餐饮店60%将客户群定位在高校大学生;(4)网络服务业:具有启动资金较大,行业竞争激烈,项目起点较高。尤其是网络行业近些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高科技行业则需要庞大的资金,和专业人才支持,而即使有这方面能力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数选择了就业进入大型企业而非自己创业。

综上所述,这些行业总体特点是以服务在校学生为主,多数把在校学生作为主要客户。其次,创业的组织规模大多较小,对于资金、人员、店铺等要求较低。最后,大学生创办的商业组织都呈现出一定新颖性,服务形式,商品种类都有别传统商业组织。

2. 大学生创业群体自身特点

(1)90%的受访者在校期间参与过临时性的商业活动,包括兼职,推销家乡的土特产,为新生提供商业服务;(2)67%的受访者在毕业之前就已经计划或者启动自己的创业项目;(3)97%的受访者表示并没有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4)8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与个人兴趣有关。

3. 社会外部条件

(1)就业市场的形势:统计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直接就业困难导致他们被动创业,而仅有22%的受访者是主动创业;(2)资金来源:92%的受访者选择了启动资金是他们进行创业行业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3)政策导向: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渴望更优惠的政策,希望政府能够在税收,信息,金融政策方面提供支持。

四、东北三省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通过对大学生的走访调查,我们对影响大学生行业选择的因素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基本看来,制约大学生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具体化为盈利率,风险性,创新性,行业进入壁垒,竞争强度5个因素。内在因素则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个人能力、个人兴趣爱好、所学专业及风险偏好程度4个因素。综上可得影响东北三省大学生创业的行业选择因素为以下9个:

1)盈利性;2)风险性;3)创新性;4)行业进入壁垒;5)竞争强度;6)个人能力;7)个人兴趣爱好;8)所学专业;9)风险偏好程度。

其次,根据有效的609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初创业多集中于零售业,约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9%,其次为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约占19%,小型餐饮业,约占15%,而网络服务以及高科技研发业仅为7%。

再次,在问卷中我们设计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六所东北高校的具有创业意向的在校大学生,依照8个行业选择影响因素对创业者的效用从0-10进行打分,由此得出统计样本量的均值(见表1)以及方差(见表2):

表1 统计样本量均值 零售业 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 小型餐饮业 网络服务以及高科技研发业

盈利性 9 8 9 7

风险性 6 3 4 3

行业进入壁垒 1 5 6 3

资金回流周期 9 6 6 5

竞争强度 4 6 6 8

个人能力 4 7 7 9

个人兴趣爱好 6 7 8 7

所学专业 2 5 3 8

风险偏好程度 4 7 6 7

注:打分标准依各因素对受访者所产生的效用高低评定,受访者认为效用越大,则打分相应越高。

盈利性――该行业利润率越高,分数越高;风险性――该行业风险越低,分数越高;行业进入壁垒――该行业进入壁垒越低,进入难度越小,分数越高;资金回流周期――该行业资金回流周期时间越短,分数越高;竞争强度――该行业竞争程度越激烈,分数越低;个人能力――该行业对个人能力要求越高,分数越低;个人兴趣爱好――该行业对个人兴趣爱好联系越紧密,分数越高;所学专业――该行业对创业者所学专业要求越高,分数越低;风险偏好程度――该行业对风险偏好程度高的创业者更青睐,分数越高,与风险性分数成反比。

表2 统计样本量方差 零售业 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 小型餐饮业 网络服务以及高科技研发业

盈利性 14 34 5 98

风险性 8 11 76 29

行业进入壁垒 3 56 12 7

资金回流周期 5 9 45 78

竞争强度 21 14 22 61

个人能力 78 32 15 1

个人兴趣爱好 82 23 78 41

所学专业 19 7 64 23

风险偏好程度 33 81 8 4

最后,假设现有一有意创业的东北三省大学生,并已对以上9个因素的看重程度从0-1打分,欲判断他应选择4个行业中的哪一个。本文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下为详细过程:设零售业为9元总体G1,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为9元总体G2, 小型餐饮业为9元总体G3,网络服务以及高科技研发业业为9元总体G4。东北三省创业大学生对于以上9个因素的看重程度从0-10的打分为9元样品X,下面判断它来自哪个总体。首先计算样品X到4个总体的马氏距离, 然后进行比较,把X判归距离最小的那个总体。计算马氏距离时用样本统计量作为4个总体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阵的估计。使用SAS软件中的DISCRIM过程进行判别归类即可。

五、结论

在金融危机与就业压力的交融之中,在机会与挑战并存之时,本项目伴随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升温应运而生。站在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角度审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问题,本项目以东北三省大学生创业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地域性,复杂性,创新性三个方面进行定义研究,利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东北三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行业选择的九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并东北三省创业环境的PEST分析和当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建立多维量化模型,最终测量各因素对行业选择影响的程度,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进入,降低其创业风险,以提高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有助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有助于高校教育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创业的政策需求、融资需求等,为东北三省高校提供创业相关培训及课程的合理建议;有利于帮助东北三省政府结合大学毕业生自身特点推出更多能够深入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的优惠政策,并进一步贯彻落实已有政策,培养创业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陈 劲.最佳创新公司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罗宾斯.管理学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朱炎等.创业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王铁民.大学生创业利弊谈

[5]雷 霖 江永亨.大学生创业指南 .中南大学出版社

[6]林 桔.“大学生创业”的五大瓶颈. 中国青年研究

[7]杨鑫利.论创业与创业人 中国青年科技. 2004年11期

[8]崔 扬.大学生从就业到创业人民论坛. 2003年第9期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问题研究现状就业信息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合理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CNKI)中以“大学生就业”为检索题名,时间范围为2000-2009年10年时间,共搜索到4700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132篇精确匹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2篇精确匹配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2篇精确匹配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大学生就业信息”为检索题名,搜索到18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均为0篇。可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明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文献性质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和工作报告、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1.1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夏鲁惠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偏大,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但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在《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将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社会发展快引发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性将诱发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将加剧;高薪职位难求、整体职位层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将出现;毕业生求职总成本将增加。

1.2从就业政策的层面,部分学者也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成果。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欧美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就业激励措施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需求的关键则是鼓励创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大学职业指导体系。这三个方面相关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业咨询与配置服务、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美国的免除学生的贷款等具体措施是这些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

于伟和郭庆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针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业指导基本实现了机构专门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机构的投人力度大,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西方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李宏和谭远发总结了我国的解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二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良性的“大循环”长效机制。

1.3从高校时学生的培养这一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构建“全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模式。罗开礼通过对西南农业大学的全程指导模式的解读,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杨静和张庆亮通过比较中、美、德、英等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在机构设置,经费投人,人员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变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黄洽宾则提出了在高校的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平台培养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是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的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研究

目前,就大学生就业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没有,而是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仍然很少,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筛选、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渠道分析中,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等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实习、社会实践,网络渠道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季荣臣则根据以上方法总结了地毯式访问、连锁介绍、中心开花、供需见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种信息收集的方法。从信息传播的视角,余彬和潘烈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群体内部信息传递和外部辐射两个方面,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阐释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在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利用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苏静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毕业生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有:薪酬待遇、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对口、单位发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确程度,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在个人各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比较自信,但也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是比较杂乱的,毕业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筛选,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荣臣则提出了科学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善于对比、掌握重点、了解透彻、适合自己等。

2.2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比较具体,成果较多。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根据高校自身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所提出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韩伟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助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间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余菜花等通过对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提出,虽然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招聘求职信息传递不畅、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地区差距大、劳务输出管理问题突出、“就业服务网”建设落后、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主动性、加工深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强、就业培训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并给出了对策,如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投人、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网、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质量、主动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科学构建劳动保障网站、大力发展在线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化的大型在线劳动力市场等。

2.3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与就业指导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静就分析了就业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她认为,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渠道的信息满足,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但研究还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与满足之间的差异性—使用各种信息渠道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产生负面作用。招聘会、中介等组织传播方式并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湖南师范大学李权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他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着手,采用追踪调查和电话访问的手段,提出关于就业心理的四条假设,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对个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性认识不足,大多数赞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研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上的发展。

3.从传播学视角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3.1从传播学的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自从传播学这门学科形成以来,无数位传播学先辈们总结、提炼、发展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拉斯韦尔的S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过程模式等,传播模式逐渐完善、复杂,考虑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多伊齐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种明显功能:组织、启发、预测和测量在不断的研究中,传播模式被许多行业引用,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却很少为业界人士所使用。这可以使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无疑都会收集或者接收相关的就业信息,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使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这也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3.2对于高校而言,建立一个就业信息传播模式,能够更好地开展就业服务。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就业信息模式已经不再具有实效性,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高校在面对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和信息需求面前,常常陷人就业信息不对毕业生“胃口”的境地。建立一个就业信息传播模式,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为学生求职搭建一个平台。同时,对于高校的就业工作本身而言,模式的搭建将使工作的时间成本、管理成本等大大降低,从而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一篇:校本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