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3 09:18:46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加强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管理,强化基层网络建设

合理配置和整合医疗卫生资源,规范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确保广大农民获得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各乡镇卫生院要按“五统一、两独立”要求强化对村卫生站实行一体化管理。一是要严格准入管理,对乡村医生进行年度聘任考核,不合格者不再聘任,促使乡村医生自觉服从管理,尽心尽责地做好工作。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任务量化分解到村卫生站和乡村医生,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估办法,加强督导检查,确保目标任务完成。三是要继续按照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求,对村卫生站的基药实行乡镇卫生院统一招标采购管理,保证基药制度的顺利实施。四是要切实抓好村卫生站财务管理工作,督促村卫生站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按时向乡镇卫生院报送账务资料,接受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监督管理,以保证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五是要探索县乡联动和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实施“县招乡用”、“乡招村用”,推进医疗卫生县乡联动夯实基层卫生基层工作。六是要抓好绩效考核工作,完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站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能够由村卫生站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尽可能安排给村卫生站,并与其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挂勾,乡镇卫生院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继续抓好乡村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开展乡村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工作,是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增强自我更新发展能力,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是省、市下达的指令性目标任务,各乡镇卫生院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现尚未开展达标评审工作的6个乡镇卫生院见附件1,要建立健全乡村医疗机构等级评审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按达标评审要求建立对应项目工作小组,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科室和岗位,列出具体的工作日程表,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在10月底前完成达标评审工作。已完成第一轮达标评审的乡镇卫生院,要做到班子不散、力度不减,继续按《省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办法(试行)》规定,在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上提档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各乡镇卫生院要进一步加强村卫生站的建设和管理,按卫生局下达的2014度村卫生站达标评审目标任务要求见附件2,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村卫生站达标评审工作的督导检查,强化村卫生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各乡镇还要加强至今尚未建站的空白行政村的村卫生站建设,通过实施村卫生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领办等方式建立村卫生站,健全和完善农村医疗保健网络,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

三、积极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方式改革

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是丰富乡村医生服务内涵,转变服务方式,发挥村卫生站的网底功能,实现人人拥有“家庭医生和小病不出村目标”的重要措施,各乡镇卫生院要按市卫生局下发的《市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指导意见》要求,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好,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强的行政村,组织动员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签定服务协议书,按照协议明确的服务规范和标准,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评估、转诊服务。村卫生站是签约服务的主体,乡村医生是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依据群众意愿,由签约家庭家长代表全家,以家庭为单位与村医签订书面服务协议,负责对签约农村居民提供服务,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协议原则上一年一签,服务期满后服务对象可选择自动续解约或另选乡村医生签约。各乡镇今年要选择安排30%的村卫生站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并其实行绩效考核管理,以促进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管理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主要工作

1.坚持依法科学精准疫情防控,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区卫健委以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疫情防控的根本遵循,按照党中央、省委、市委有关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精心安排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按照肺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要求和省一级响应机制部署,成立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疫情处置、物资保障、舆论宣传等15个工作组,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卫健委,采取集中办公、集中研究、集中处置的方式,确保组织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在日常防控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落实联防联控措施,立足最小单元格,抓好社区防控,全面摸底排查涉武涉鄂人员。疫情期间,卫健委作为指挥部办公室主要成员单位,坚持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及时《通告》,印制防控资料30000余份,利用村级广播、政府网站、“两微一端”、宣传标语、宣传车、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疫情防治知识和政策,区防指办发放各类宣传品20万份,将各级通告放大翻印,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张贴,并利用乡村应急广播循环播放。通过网络、微信、电视、微博等及时疫情信息动态,在所有小区设立户外广播,大力开展“六小六起来”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强大合力。针对少数群众散布的不实“谣言”,及时予以回应,对本地群众关于疫情防控问题建议等,以及本地滞留湖北、武汉等地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及时予以答复,对反映强烈的问题耐心细致做好劝导工作,群众反映总体良好,社会舆论对疫情防控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自6月上旬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疫情发生后,我区快速行动,全面细致摸排境外及北京返(来)人员,区疾控核酸实验室建成后,截止6月30日,开展核酸检测680人,其中北京返来核酸检测55人,医务人员440份,发热门诊42份,公安、法警10份,外环境核酸检测130份,均为阴性。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全力推进卫生健康民生项目开展。大力推进出生缺陷防治、智慧健康建设(智医助理项目)、妇幼健康水平提升和职业病防治民生工程项目。截至5月31日,完成出生缺陷防治产前筛查421人次,建册孕妇数510人次,筛查比例为82.55%。完成智医助理项目招标工作,同步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和信息化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免费婚检1906人次,占全年任务数的52.94%;开展免疫规划18699剂次,占全年任务数的42.41%;完成职业病监测信息上报536条,超额全年任务483条数,占全年任务数的110.97%。

3.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实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6月28日正式召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组建大会,成立了区人民医院(市六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印发《区人民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章程》《组建方案》及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人事任命文件,落实人、财、物统一管理。目前,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工作已进入招投标程序,组建内部运行“3个办公室、13个中心”,深入各乡镇分院开展调研工作。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工作路径,从资金打包、清单管理、服务群众三个方面,落实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牵头医院严格按照成员单位产生医保统筹费用序时进度按比例拨付医保统筹资金2500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医共体人头总额预算,预拨本年度公卫经费282万元至医共体牵头医院公卫资金专用账户。

4.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力推进健康脱贫工作。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党组认真研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要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新聘、续聘村医208名,确保所有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都有2名村医;对乡镇卫生院培训需求进行摸底,制定培训计划,于4月25-26日联合区医保局开展健康脱贫培训;积极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管理,累计采集人脸档案数80990,完成工分值10421079分;制定《全区乡村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持续推进项目实施,安排22名区乡村卫生人员参与市、区两级的4类培训;为15707名贫困人口代缴参保费用392.675万元,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整改工作以来,及时聚焦问题进行督查,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二、存在问题

一是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所懈怠,思想有所放松,在前期防控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未能有效坚持。二是民生工程项目推进进度不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满意度。三是紧密型医共体内部绩效方案、考核方案等需及早谋划出台,完善年度考核机制。四是健康脱贫家庭医生签约履约质量不高,需进一步压实责任,提高履约服务含金量。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有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适应疫情变化及时加强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防控,防止疫情反弹。加强核酸实验室能力建设,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全面加强预检分诊点和发热门诊工作,落实“四早”措施,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稳固。

2.持续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夯实牵头医院服务基础,通过托管共建、派驻专业人员团队等形式,畅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强区域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对服务能力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先选派专家进行帮扶指导,探索医共体内部人员统筹使用模式,实现人员区域内上下合理流动,帮助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一批“本土化”的临床科室骨干,努力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救治能力。

3.持续巩固健康脱贫工作成果。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对照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在前一阶段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各项措施,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服务含金量。坚持问题导向,对健康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补齐工作短板,提升基层村卫生和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救治能力,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__-20__)

为全面实施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加快发展我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浙政发〔20__〕35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__〕40号)和××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富委办〔20__〕101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镇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镇区域面积104平方公里,地处××北大门,距杭州市中心20公里、××市中心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全镇所辖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266个,总户数9783户,常住人口29858人,农业人口28657人,非农业人口1201人。

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构建我镇农村卫生服务新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建设的有利条件是:卫生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交通便利;全镇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农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及其他各项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全市前茅;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也渴望进一步规范、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不利因素有:区域面积较大,人口居住相对分散,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经济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村级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平衡;乡村医生队伍年龄偏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村改厕,传染病、慢性病防治任务繁重。

(一)卫生机构

全镇医疗保健机构

33

其中:市属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

1

卫生院(原新义乡)

1

镇预防保健所

1

村卫生室

27

个体诊所

3

(二)卫生人力

人员结构

市三院

卫生院

防保所

村卫生室

个体医生

合计

年末在职职工总数

80

7

8

27

3

125

职称结构

高级

4

4

中级

14

2

1

17

初级

45

4

8

27

2

86

无职称

4

1

5

其他

13

13

学历结构

本科

11

1

12

大专

19

2

7

1

29

中专

15

1

1

17

高中以下

35

4

27

1

67

(三)资产状况

资产

单位

市三院

卫生院

防保所

建筑面积

4500m2

1800m2

895m2

固定资产

738.3万元

68万元

70.2万元

流动资产

126.8万元

10.2万元

7.6万元

开放床位

100

9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使居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基本原则。坚持公益性质,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参与;坚持规划指导,加快资源整合,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城乡均衡发展。

3、工作目标。以“户户拥有社区责任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总体目标,到20__年底,初步建立起网络健全、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行规范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在社区可以享受到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会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

--以行政村为单位,20__年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三院)、唐家坞社区卫生服务站、杜墓社区卫 生服务站、观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坑西社区卫生服务站、洪庄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__年、20__年、20__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分别占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的30%、40%、50%以上。

--20__年底前100%农民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国家有关基层公共卫生要求和农民健康需求,通过疾病控制、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家庭病床、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等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站)设置规划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

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市精神病防治院”与“××市第三人民医院”牌子不变,隶属关系不变。增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中心下设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内设“三部一办”即医疗康复部、后勤保障部、预防保健部和中心办公室,其中预防保健部设立在现××镇防保所。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下属机构,按照农村20分钟服务圈的要求,在中心村或每20__-4000居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在方便群众就医的前提下,对区域内的卫生室进行撤并,站的模式可视不同情况而定,但站的内涵建设和服务功能必须符合市卫生局[20__]108号文件要求。根据全镇16个行政村区域分布、人口密度、村卫生室的现状,镇政府决定在全镇设立“一中心六站点”。其中心、站的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详见下表。

区域

地 址

服务站名

服务范围

服务人口

××

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桥、舒姑洋、下门、合丰、长山、观前

5876

唐家坞

唐家坞社区卫生服务站

郜村、上郜、石墓、宋家塘、唐家坞、水坞

4150

观前

观前社区卫生服务站

泗洲、周公坞、勤丰、白龙寺

3716

坑西

坑西社区卫生服务站

坑西、峡岭、筱岭、沈家坞

3099

洪庄

新义社区卫生服务站

上陈、洪庄、武林、双浒、导岭、喻家湾

4933

大地

大地社区卫生服务站

千家、西坞、大畈、芳地

3053

杜墓

杜墓社区卫生服务站

杜墓、邵村、颜公坞、铜岭坞、大根里、虎尾坞

2819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要求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要求

1、设备、设施、科室基本依托现市三院现状,适当调整功能性分区。增设中心办公室、后勤保障部、医疗康复部以及全科门诊。添置必要的通讯、信息化管理设备。

2、指定2—4名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中心的行政管理、药品购销、后勤保障工作和社区服务站的医疗业务技术指导工作。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要求

1、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内设全科诊断室、输液治疗室、换药室、药房等工作场所和健康教育专栏。

2、基本医疗设备:诊断床、诊断桌、诊断椅、听诊器、体温计、血压机、压舌板、耳镜、额镜、身高体重器、清创缝合包、氧气瓶、出诊箱、污物筒、紫外线灯、高压灭菌设备、药品柜、心电图等设备。

3、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电视机、vcd、空调各一台及电话机等通讯设备。电脑、刷卡机等设备视具体情况而定。

4、备有120种以上基本药品,包括常用急救药品。

(三)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配置和管理

(1)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配备2—3名医务人员(个别特殊站可视情况而定),担任服务站的各项工作。

(2)按镇政府确定的建站规划,采用成熟一个建成一个的建站原则,对全镇现有29个村卫生室逐步进行撤、扩、并。对原持有乡村医生证、年龄女60岁、男65岁以内的人员,经体检身体素质较好(按公务员体检标准),按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实施中心统一调配,原则上以事设岗、以岗定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因各种原因不能执业或按乡村医生管理条例已到年龄的乡村医生,由中心予以办理相关手续后停止执业。

(3)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自主经营、以站养站、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管理办法。凡被聘用的乡村医生,符合上交养老保险金的人员,由中心统一办理养老保险手续,费用由应保人员每月上交中心。不符合上交养老保险条件的人员,不予办理养老保险手续。

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1、明确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是面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保健服务,以解决农村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目的,重点面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残疾人和农村贫困病人等人群。

2、预防保健功能。负责社区调查,针对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施干预措施。负责辖区内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工作。负责孕产妇、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指导与服务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3、社区保健功能。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医疗保健的适宜技术服务。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推广个人与家庭合同式健康管理服务;实行定期上站巡视,开设家庭病床,提供电话预约服务;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的社区管理工作;加强社区居民医疗指导,实行双向转诊 。

4、卫生信息管理。门诊收费、财务、药品、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原则上统一采用计算机管理。

六、服务机制

(一)中心对各站进行规范化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命名和标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绩考核;统一药品采购;统一信息管理。

(二)改进软硬件设施,创造温馨的就医环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内部设施进行装饰改造,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及住院环境。高标准增设温馨病房,争创省级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三)以人为本、提供便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

1、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开展24小时门、急诊服务;

2、设立咨询服务点,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开展就医咨询服务;

3、建立巡诊制度,组建机动服务队,实行社区医生定期出诊制;

4、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为社区居民宣传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及保健知识;

5、以病人为中心,争创满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七、实施步骤

(一)20__年制订 “××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二)20__年成立××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三)20__年12月底前完成“一中心六站点”室内装修,建立好“三部一办”的工作,制订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服务规范、考核办法、奖惩措施,进入规范化运作。

(四)20__年12月底前完成居民健康体检率60%,并建立健康档案。

八、创建经费

经预算共需90万元,分年分次投入,主要用于:创建期各种会议、调查摸底;宣传资料、各类规章制度、健康档案印刷;服务中心“三部一办”设施建设和内部简易装饰;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人员培训;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等。每个项目到时制订明细清单报镇政府审批。创建经费由市财政、镇财政投入和社区中心、社区服务站自筹。

××镇人民政府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镇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构建我镇农村卫生服务新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建设的有利条件是:卫生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交通便利;全镇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农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及其他各项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全市前茅;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也渴望进一步规范、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不利因素有:区域面积较大,人口居住相对分散,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经济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村级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平衡;乡村医生队伍年龄偏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村改厕,传染病、慢性病防治任务繁重。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使居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基本原则。坚持公益性质,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参与;坚持规划指导,加快资源整合,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城乡均衡发展。

3、工作目标。以“户户拥有社区责任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总体目标,到2009年底,初步建立起网络健全、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行规范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在社区可以享受到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会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

以行政村为单位,2008年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三院)、唐家坞社区卫生服务站、杜墓社区卫生服务站、观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坑西社区卫生服务站、洪庄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08年、2009年、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分别占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的30%、40%、50%以上。

2008年底前100%农民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国家有关基层公共卫生要求和农民健康需求,通过疾病控制、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家庭病床、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等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站)设置规划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

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市精神病防治院”与“××市第三人民医院”牌子不变,隶属关系不变。增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中心下设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内设“三部一办”即医疗康复部、后勤保障部、预防保健部和中心办公室,其中预防保健部设立在现××镇防保所。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下属机构,按照农村20分钟服务圈的要求,在中心村或每2000-4000居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在方便群众就医的前提下,对区域内的卫生室进行撤并,站的模式可视不同情况而定,但站的内涵建设和服务功能必须符合市卫生局[2004]108号文件要求。根据全镇16个行政村区域分布、人口密度、村卫生室的现状,镇政府决定在全镇设立“一中心六站点”。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要求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要求

1、设备、设施、科室基本依托现市三院现状,适当调整功能性分区。增设中心办公室、后勤保障部、医疗康复部以及全科门诊。添置必要的通讯、信息化管理设备。

2、指定2—4名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中心的行政管理、药品购销、后勤保障工作和社区服务站的医疗业务技术指导工作。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要求

1、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内设全科诊断室、输液治疗室、换药室、药房等工作场所和健康教育专栏。

2、基本医疗设备:诊断床、诊断桌、诊断椅、听诊器、体温计、血压机、压舌板、耳镜、额镜、身高体重器、清创缝合包、氧气瓶、出诊箱、污物筒、紫外线灯、高压灭菌设备、药品柜、心电图等设备。

3、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电视机、vcd、空调各一台及电话机等通讯设备。电脑、刷卡机等设备视具体情况而定。

4、备有120种以上基本药品,包括常用急救药品。

(三)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配置和管理

(2)按镇政府确定的建站规划,采用成熟一个建成一个的建站原则,对全镇现有29个村卫生室逐步进行撤、扩、并。对原持有乡村医生证、年龄女60岁、男65岁以内的人员,经体检身体素质较好(按公务员体检标准),按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实施中心统一调配,原则上以事设岗、以岗定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因各种原因不能执业或按乡村医生管理条例已到年龄的乡村医生,由中心予以办理相关手续后停止执业。

(3)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自主经营、以站养站、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管理办法。凡被聘用的乡村医生,符合上交养老保险金的人员,由中心统一办理养老保险手续,费用由应保人员每月上交中心。不符合上交养老保险条件的人员,不予办理养老保险手续。

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1、明确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是面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保健服务,以解决农村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目的,重点面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残疾人和农村贫困病人等人群。

2、预防保健功能。负责社区调查,针对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施干预措施。负责辖区内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工作。负责孕产妇、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指导与服务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3、社区保健功能。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医疗保健的适宜技术服务。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推广个人与家庭合同式健康管理服务;实行定期上站巡视,开设家庭病床,提供电话预约服务;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的社区管理工作;加强社区居民医疗指导,实行双向转诊。

4、卫生信息管理。门诊收费、财务、药品、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原则上统一采用计算机管理。

六、服务机制

(一)中心对各站进行规范化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命名和标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绩考核;统一药品采购;统一信息管理。

(二)改进软硬件设施,创造温馨的就医环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内部设施进行装饰改造,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及住院环境。高标准增设温馨病房,争创省级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三)以人为本、提供便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

1、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开展24小时门、急诊服务;

2、设立咨询服务点,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开展就医咨询服务;

3、建立巡诊制度,组建机动服务队,实行社区医生定期出诊制;

4、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为社区居民宣传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及保健知识;

5、以病人为中心,争创满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七、实施步骤

(一)2008年制订“××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二)2008年成立××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三)2008年12月底前完成“一中心六站点”室内装修,建立好“三部一办”的工作,制订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服务规范、考核办法、奖惩措施,进入规范化运作。

(四)2008年12月底前完成居民健康体检率60%,并建立健康档案。

八、创建经费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作战目的

锁定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果得到切实巩固、边缘户致贫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制约脱贫攻坚成效问题清零见底的目标,采取集中作战的方式,成立作战指挥部,针对重点任务分别成立作战室,分战区管理,整合帮扶资源、强化攻坚措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差一项,确保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主要作战任务

(一)“四个不摘”主要责任落实工作。

(二)住房安全工作。

(三)饮水安全工作。

(四)“三个一万人”脱贫、减贫、防贫工作。

(五)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整改工作。

(六)医疗健康扶贫工作。

三、作战内容及分工

总的作战内容是“三个一万人”,即32户、63名未脱贫人口,113户、247名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人(脱贫监测户),233户、525名存在致贫风险的非贫困人口(边缘户)精准扶贫工作、应对疫情影响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突出问题解决工作、“四个不摘”执行工作。市里成立作战指挥部,由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针对“四个不摘”、住房、饮水、医疗和问题整改分别成立作战室,由分管副市级领导担任作战主任,行业部门及各乡镇街参加,着力攻坚重点难点问题。以18个乡镇街为战区,由包保乡镇街的市级领导督战,分类实施,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确保各项督查问题整改工作取得实效,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作战任务。

(一)“四个不摘”主要责任落实工作

作战重点:“四个不摘”要求落实情况、按未脱贫人口人均5000元投入的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的安排情况和使用效果、未脱贫人口“一人一策”制定情况及实施成效、对未脱贫户实施包保帮扶情况。

作战责任:由市委常委担任作战主任,作战室设在市扶贫办,统筹协调工作落实、数据汇总和作战成果督导核验。指导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完成具体作战任务。

作战标准:确保“四个不摘”落实到位。

作战时限:2020年3月至12月

(二)住房安全工作

作战重点:采取“以房查人”和“以人查房”的方式,逐村逐户排查清零。重点排查和解决危房改造之后没有入住的,建新房没拆旧房的,门窗损坏房顶漏雨的,相关软件材料不齐不全的和室内外环境脏乱差的。

作战责任:由副市长担任作战主任,作战室设在市住建局,统筹协调工作落实、数据汇总和作战成果督导核验。指导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完成具体作战任务。

作战标准: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

作战时限:2020年3月至9月

(三)饮水安全工作

作战重点:成立工作专班,排查冻裂、冻住影响饮水供水,工程质量不合格,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出台井房管护、水费收缴等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一个点。饮水检测要达到半年一次,且要检测报告要有结论性意见和审核章。

作战责任:由副市长担任作战主任,作战室设在市水利局,统筹协调工作落实、数据汇总和作战成果督导核验。指导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完成具体作战任务。

作战标准:确保贫困群众饮水安全。

作战时限:2020年3月至9月

(四)“三个一万人”脱贫、减贫、防贫工作。

作战重点:成立工作专班,对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分乡镇街、分村管理,开展时时监测工作,落实具体帮扶措施,确保其稳定增收。重点落实好按未脱贫人口人均5000元投入的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的安排情况和使用工作,三类人群要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措”,制定情况及实施成效、对未脱贫户加强包保,落实乡科级领导干部强化帮扶措施。

作战责任:由市委常委担任作战主任,作战室设在市扶贫办,统筹协调工作落实、数据汇总和作战成果督导核验。指导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完成具体作战任务。

作战标准:确保三类人群帮扶措施得到落实,能够实现稳定持续增收,不返贫、不新致贫。

作战时限:2020年3月至12月

(五)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整改工作

作战重点:成立工作专班,等待国家扶贫领域巡查监督检查发现具体问题反馈之后,逐项分析研判,主动“举一反三”,开展问题排查,并落实具体整改措施及长效机制。

作战责任:由市委常委担任作战主任,作战室设在市扶贫办,统筹协调工作落实、数据汇总和作战成果督导核验。指导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完成具体作战任务。

作战标准:确保问题整改彻底,不反弹。

作战时限:2020年3月至12月

(六)医疗健康扶贫工作

作战重点:成立工作专班,对全市187个村卫生室进行全面排查整改,达到软件、硬件合格,环境卫生达标。统一编制宣讲提纲,对全市的村医、村干部、驻村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落实到户,户应知晓医疗政策,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条件必须达标,村医要能熟练操作村级新农合报销系统,说清出医疗扶贫工作情况及本村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情况,签约服务情况,药品等级情况等。

作战责任:由市政府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担任作战主任,作战室设在市卫健局,统筹协调工作落实、数据汇总和作战成果督导核验。指导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完成具体作战任务。

作战标准:确保完成医疗扶贫工作任务。

作战时限:2020年3月至12月

四、作战安排

(一)“两不愁、三保障”及“三个一万人”主要作战任务:2020年3月10日前,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安排;3月30日前,按照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关要求,组织筛查排查,建立作战工作台账;5月30日前,结合实际逐户逐人逐项落实具体措施,基本实现所有未脱贫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基本完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任务;12月31日前,开展常态化筛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查漏补缺。报送作战工作总结。

(二)国家和省相关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2019年度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相关监督检查反馈意见后,各乡镇街、各行业部门要在半个月内完成整改方案、问题清单、问题台账的制定工作;5月30日前,省调研组将对相关县(市、区)进行督战,确保督查检查发现的具体问题整改到位;9月30日前,“举一反三”问题排查整改及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落实到位;12月31日前,开展常态化筛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查漏补缺。报送督战问题整改作战工作总结。

五、作战要求

(一)成立工作专班。市里成立作战指挥部,由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针对“四个不摘”、住房、饮水、医疗和问题整改分别成立作战室,由分管副市级领导担任作战主任。各行业部门要成立作战专班,以18个乡镇街为战区,由包保乡镇街的市级领导督战。行业部门和乡镇街村都要制定作战方案,方案不要上下一般粗,要针对具体问题,拿出详实的举措,确保专项作战工作取得实效。

(二)压茬推进工作。各乡镇街、各部门要紧盯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作计划和脱贫任务,建立作台账,及时反馈情况,促进问题解决,确保按照规定的时间进度完成作战任务,留足时间查漏补缺,解决新增问题。杜绝消极厌战、松劲懈怠,严禁虚假脱贫、数字脱贫。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使产业更加兴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环境更加宜居;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更加文明;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型升级,让产业更加兴旺

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推广公司“互联网+共享农业”和土地托管两种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大北汪等乡镇的3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好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对刘营镇、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地下水超采区补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实施好3.25万亩粮食绿色高效示范项目,加快乡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完善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市级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2.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大蒜”品牌,提升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等一批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支持秋景育苗、航天育苗等育苗场做大做强,年产集约化育苗2.1亿株。支持、、等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食品、维新蔬菜、广兴公司等企业扩大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21亿元。(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3.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东部,以豆下乡等村为中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叫响葡萄品牌。在中部,以、、、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千亩优质林果带,带动全区林果产业发展。在西部,以永合会镇、界河店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草莓等,实现园林化发展。(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加快紧固件产业上档升级。抓好产业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高端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培育、市场物流发展、知名品牌打造、搭建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推动紧固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一批行业支撑项目,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入园进区”战略,推进主城区标准件企业、“十里长廊”沿线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标准件园区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清洁生产、高效生产。(牵头单位:标发委;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有关乡镇)

(二)推进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宜居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以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确保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3万座,提高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在改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加强改厕后续使用维护服务,解决厕所维修难的问题。配建厕所粪污处理设施,支持专业化企业和个人开展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二是健全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总投资6.1亿元的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问题。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管理,确保保洁公司规范高效运行。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06个村的生活污水管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规划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实行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推行“管网或排水沟+三格渗滤+人工湿地”模式,强化对生活污水的管控。建立生活污水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职责和标准。四是提升街巷硬化水平。在全面完成村庄主街道硬化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巷道硬化,各乡镇完成85%以上村的街巷硬化。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巷道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采用石板、旧砖、砂石、灰土等多种形式进行硬化,基本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五是提高村庄绿化率。以增绿为重点,在环村周边、进村道路、街道两侧、庭院内外选择本地适宜树种,广泛种植,能绿尽绿。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300亩,村庄绿化率达到35%。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空闲宅基地整治提升行动。对村内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对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或改造提升,对清理出的空间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美化人居环境。同步推进村庄规划、村庄亮化、美丽庭院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牵头单位:农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宣传部、妇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

2.抓好示范村创建。以、、刘营三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确定4个村作为区级示范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高标准打造。其他13个乡镇,分别确定4个以上成方连片的村作为乡镇示范村,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进行打造,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档升级。(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东部叶菜基地产业优势,打造周边万亩中小拱棚示范区,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依托古城景区优势,深度挖掘洼人文历史,打造“东街-裴屯-东桥-永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周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洼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依托太极文化优势,充实完善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牵头单位:园区;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镇)

(三)开展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

1.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不良风气,培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新风。弘扬文明新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发挥“两会一约”作用,规范婚丧庆典活动,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常态机制。(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2.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宣传阵地。强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配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馆等文艺机构作用,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乡镇)

3.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为建设重点,以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即: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或文化礼堂、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选)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实施特色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演艺业、乡村旅游业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加强农业景观、农业庆典、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农事体验型、教育实验型、科技展示型等田园文化综合体,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体系建设,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2.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农村“六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形成政府、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自治水平。(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3.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一委三中心”规范化建设,由村(街)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两委”干部、治安员、网格员为成员,负责做好矛盾纠纷、隐患、社会治安排查化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牵头单位:政法委;责任单位:司法局、局、各乡镇)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文明新风。利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团委、妇联、各乡镇)

5.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广泛开展“三无三百”平安村创建活动,在60个村建立“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紧紧围绕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牵头单位:政法委;责任单位:局、公安局、司法局、各乡镇)

(五)坚持民生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抓好永合会、、讲武等3个乡镇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依托“六二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校园“网格化”管理,提升农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积极向乡村倾斜师资力量,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教育体育局)

2.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实施六项医改突破,高标准建成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区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扩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搞好人才招聘和培养,满足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局)

3.做好扶贫社保工作。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完善临时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低保、五保、孤儿、“两残”等各项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好社会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老龄政策,确保高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

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职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

三、实施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0日)。区委召开全区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部门围绕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方案,定目标、定标准、定措施、定时限,细化举措,建立台账,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

(二)集中实施阶段(2020年1月11日-11月30日)。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统筹安排各个项目建设顺序,做到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合力攻坚,保证按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考核验收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由农办牵头组织,对照上级考核办法,对区直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放慢,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建立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搞好部门联动。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农办要发挥牵总协调工作。住建、农业农村、交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其他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通过列支专项资金,对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行奖补。继续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等。区直有关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项目、资金、政策向农村倾斜。各乡镇村街要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财政引导、部门倾斜、社会捐助、村街自筹、群众参与,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运行。全市2017年参合农民近XX万人,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了XX%,参合农民每人每年缴费XXX元,国家、省和市级财政配备资金为每人每年XXX元。全年可筹资新农合资金X亿元,扣除大病保险实际可用以参合农民补偿的资金为X亿元。截至X月末,支出新农合基金XXXX万元,占新农合基金总额的XX%,其中支付各类门诊补偿费用XXX万元,支付住院补偿费用XXX万元。全面启动新农合村级门诊统筹,实现了参合农民在村卫生室即可报销门诊费用的目标。

2、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按照省医改办的要求对市、中两院公立医院改革进行系统评估,落实相关政策,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破除以药补医,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药品。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将市二院、市三院和市四院等市直医疗机构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于2017年8月30日起全部5家医疗机构都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3、不断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1-10月份,全市共建立健康档案301315份,建档率为74.3%;电子档案292997份,72.2%;其中高血压建档25643人,规范管理21221人;糖尿病建档4937人,规范管理4118人;精神病建档1639人,规范管理1444人;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21473人;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9206人;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4537人;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儿童1973人;举办健康讲座185次,受健康教育9045人;举办咨询活动160次,接受咨询6354人;共设置宣传栏58块,宣传栏更新266次。

4、推进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实施“两癌”筛查项目。截止10月末,完成宫颈癌筛查人数3635人,乳腺癌筛查3789人,发放宣传品2万余份。稳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截止7月末,全年共补助在本市助产机构住院分娩农村孕产妇575人,发放补助资金共计17.25万元。从8月份开始,按照上级规定,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暂停。

二、继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经过努力工作,目前各项指标完成较好,达到或好于省和XXX规定的标准。

1、各项人口指标都好于上级要求。截止9月末,我市共出生人口846人,出生率为2.68‰,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趋势,政策生育率为99.4%,综合避孕率为90.5%,人口出生性别比为99,全员人口数据库录入覆盖率达100%。

预计到年底全市共出生人口1300人,全年出生率为4.1%,到年底政策生育率达到99%。预计到年底综合避孕率达到90%。预计到年底人口出生性别比达到105。

2、年度奖励扶助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落实率达到100%,9月末,两项制度新增对象审核确认已顺利完成并录入国家网站,累计确认农村奖励扶助对象4892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特别扶助对象967人,发放奖扶资金948.9万元。共为273名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发放了每人2000元的独生子女奖励费。

3、不断提高“两免”服务水平。截止9月末,共为362对夫妇进行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已完成总任务的80%,查出生育缺陷高风险56人,建议停孕。免费为918名符合生育条件的妇女进行了叶酸药物干预,服用率达到95%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市妇幼保健医院常年深入村屯开展便民活动,免费接送5803名育龄群众到市生殖保健医院开展“三查一治”活动,发放了宣传资料1.3万份和免费避孕药品、药具1万余盒。

4.人口信息库的维护工作全面完成。合法生育统计求实率达到100%,违法生育上报准确率达到100%。全面开展了全员人口数据查漏补缺和修正全员人口身份证号错误工作。目前全员人口录入覆盖率达100%,主要数据项完整率99%以上,逻辑关系准确率99%。

5、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个案信息入库率达到90%以上。及时准确处理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相关信息。截止目前,已核验流入人口1433人,流出人口87409人,免费为187人发放了流动人口电子婚育证明。各基层医疗机构将流动人口全部纳入均等化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技术服务率98%以上,计生三查率为98%以上。

计划生育工作在2014、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荣获“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先进市”,连续十年保持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荣誉。

三、全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按照市里“双城”联创会议的安排和部署,我局牵头完成创建部级卫生城市工作任务。在局班子的带领下,卫生计生系统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卫计系统要先行”的要求,各单位迅速行动,扎实推进各项任务指标的落实。

1、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是全面完成摸底调查。市卫生监督所对全市重点公共场所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纳入管理的共计151家(其中:宾馆旅店44家,洗浴场所17家,美容美发81家,歌厅9家)。在摸底的同时开展专项整治,开展了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全部按照执法程序下达了整改工作意见书,责令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确保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审。二是规范管理窗口单位。将市客运站和安北火车站列为本轮专项整治的重点单位,从卫生状况、禁烟情况、组织制度、应急管理、室内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监督检查,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三是严格管控学校卫生。组织开展了《XXX卫生监督所学校卫生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对市内11家中小学校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提高了各学校对传染病防控的重视,健全了食品安全,公共场所监管等组织制度,使得各项管理符合相关卫生法规要求。四是切实整治医疗市场。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XXX创建部级卫生城市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了《关于开展医疗美容专项整治》工作,共计检查医疗机构13家,生活美容场所22家。对其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及时的纠正。目前《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处理情况专项执法检查》、《2017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专项卫生监督检查》、《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专项督查》等项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中。为了统一标准和方便管理,我单位印制了2000余份企业卫生管理制度,并按行业装订成册,发给被监督业户,同时宣传XXX创建部级卫生城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被监督业户“创城”的积极性。

2、全面开展宣教工作。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在创城指标中占据了较大份额,市卫计局针对全市的宣教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实行了统一内容,统一方式,统一时间的宣传活动,保证了宣传效果。一是定时播放公益广告。结合卫生的行业特点,市卫计局向市广播电视台提供了控烟、口腔疾病的防治、保护视力、看病用药的公益广告光碟;手足口病、鼠疫防治、碘缺乏病防治、狂犬病处置、健康素养66条等光碟;定期进行了播放。二是完成宣传节目录制。市卫计局将系统内的各类专家进行了集中培训,要求各专家集思广益,将自己的业务精髓进行总结,特别是在防治慢性病,传染病方面的宝贵经验通过电视画面传播给广大观众,达到宣传目的。录制了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脊髓灰质炎治、“四害”防治、疫苗接种、布病防治、艾滋病防治、重症精神障碍防治等电视讲座内容,近期将与观众见面。三是充分创新活动载体。利用3月24日世界结核病防治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4.25免疫规划日,5月15日碘缺乏病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等有利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累计制作完成宣传板10块,悬挂横幅100余条,发放传单3万张,开展面对面宣传1500人,发放健康干预包500个,开展家庭医生签约2.9万人。

3、不断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疫情报告网,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机动队,建立了24小时疫情值班制。修改并完善了各种应急预案。制定了艾滋病、霍乱、鼠疫、布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出血热防控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开展监测、疫点处理、人员培训、大众宣传。开展了对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防控指导检查。完成了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调查处理工作。针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向卫计局提出了防空措施及建议。严格按照《疫苗储存降运输管理规范》要求,建立了疫苗储存、运输管理制度,有专门用于疫苗储存的冷库和冰箱,冷库配有自动监测、调控、显示、记录温度状况设备。新购买了一辆用于疫苗运输的冷藏车,每月用专车将疫苗送至各接种点。制定了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办法和开展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制定了慢病综合防范示范区指导方案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支持环境建设指导方案。开展了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工作,严重精神障碍救治管理技术指导工作,对全市25乡镇卫生院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严重精神障碍救治管理工作进行了指导检查。制定了孳生地调查方案和病媒生物季节消长监测方案。较好的完成了卫生计生系统承担的创卫工作任务,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审。

四、积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截止到10月31日共接到报告卡490张,发病率为114.07/10万,传染病发病数与去年同期比下降了19.00%,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100%,及时审核率为100%。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了霍乱监测工作,5-10月开展霍乱监测,截止到10月末共采集样品108份,未检测出霍乱弧菌。对辖区共开展指导检查2次,指导检查单位57家,其中学校1家、各级医疗单位56家。每次指导检查后,都下达现场检查指导笔录,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每月对监测到的疫情数据进行分析。截止到8月末,我市共发生法定乙丙类传染病440例,发病率为102.4310万,无因传染病死亡病例。共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4例,与去年同期(14例)比持平。每个病例均进行了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理。共发现手足口病病例8例,采集咽拭子4份。与去年同期(75例)比下降91.96病例。丙肝报告发病52例,发病率为12.11/10万,与去年同期(33例)比上升了57.58%。猩红热报告发病5例,发病率为1.16/10万,与去年同期(8例)比下降了37.5%。艾滋病新发报告5例,加上本地居住在外地检出的共10例,抗病毒治疗37例。梅毒报告1例。全市接受自愿咨询检测服务272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通过调查走访掌握了本辖区娱乐场所及娱乐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的动态变化,扩大了干预覆盖面,尤其加强了对低档暗娼的干预力度,摸底调查有暗娼大约90余人。共干预609人次,检测103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展同伴教育2人,发放宣传材料1650份,安全套1440只。积极拓展男男同性恋人群的干预范围,努力发现目标人群,男男大约有80余人,发展同伴教育员2人,共干预518人次,检测92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放宣传材料1340份,安全套1200只。外来务工人员估计人数为60余人,共干预414人次数,发放安全套发放宣传材料1030份数,发放安全套为760只。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救治、救助和随访工作。

五、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市直各二级医疗机构继续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创新性地推出了许多便民利民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诊疗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病人持就诊卡即可完成看病、检查、缴费等一整套就诊流程。医务人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开具处方、申请单、书写病历,发送检查报告与图像。医保、新农合等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了及时结算和网上转诊。既方便了患者也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二是诊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均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市第一人民医院确定11个临床科室16个专业,43个病种,市中医院确定了8个科室8个专业16个病种,前5个月纳入临床路径管理人数达562例,通过临床路径的开展,有效的规范了医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三是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全市所有二级医疗机构都将优质护理服务的成功经验向全院推广,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以病人为中心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为一体的工作流程等。在5.12护士节前夕,我局于市工会共同组织了护理技能大赛,全市各单位共计选派35名选手参赛。通过竞赛实现了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预期目标。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各医疗机构都能健全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应急处置机制、医患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以及对医疗纠纷处理不当责任追究机制,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投诉管理办公室”,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工作内容,加强投诉管理,妥善处理矛盾纠纷。目前我市所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均投保了医疗责任险。五是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吉林市人民医院的对口支援第一人民医院,定期与不定期的派出卫生技术人员到第一人民医院坐诊,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两家子镇同建卫生院、乐胜乡XX卫生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XXX中医院对口支援新平安中心卫生院。支援单位每月定期派出3名业务骨干到受援单位出诊、讲座,通过带教受援单位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六是加快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移址新建项目。目前工程主体及门诊楼、传染病房楼都已封顶,进入内部抹灰及施工阶段。工程二期土地征用还在进行当中。七是加强中医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市中医院脑病科、肾病科、糖尿病科开展了重点专科建设,突出了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升了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提高基层中医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市所有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了258台电磁波治疗仪。今年又申请到安广镇卫生院,烧锅镇中心卫生院两所中医馆建设项目,目前两家卫生院已按照《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工作方案》进行筹划,科室设置及设备采购计划已完成正在建设中,通过中医馆建设,切实提升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我市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六、妇幼和社区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加大学习力度,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保证妇女儿童获得法律所规定的服务。举办了全市妇幼保健培训班和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培训班,培训人员100余人次。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600份,提高了妇幼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深入到乡镇、村屯广泛宣传和普及妇幼保健知识。二是“三网”监测为中心,很好的完成了全市孕产妇、儿童的监测、质控,按期成功筹办了全市妇幼保健培训班、产科质量培训、艾滋病讲座培训班,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入户调查,建立围产保健手册,手册发放到孕妇手中,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定期做好产后访视,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住院率达100%以上,大大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严格执行卫生部,国家教委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加强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防治。严格按照城镇4:2:1体检要求为儿童进行认真体检,通过对儿童系统管理对查出患病儿全部进行专案管理。

七、推动实施健康扶贫工作。

根据省及XXX健康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制定并印发了《XXX2017年健康扶贫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多次组织召开全系统健康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市健康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布置。紧紧围绕让贫困群众有病“看得起、看得快、看得上、看得好”这一目标,以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题为着力点,将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

(一)强化政策宣传。为了提高贫困人口对医疗保障政策的知晓率,引导群众合理就医,制作《XXX医疗精准扶贫主要政策》宣传手册、《XXX农村贫困人品医疗保障政策宣传及住院报销流程》等通俗易懂的宣传品3万余份,分发到贫困户手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包保干部、乡镇领导、村书记、包村第一书记及卫生专业人员开展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培训,培训达1200余人次。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嫩江之声广播、大安电视台、大安通讯、大安宣传文明网、XXX微信平台等媒体广为宣传,让更多医疗救助对象知晓政策标准和救助范围,做到家喻户晓。

(二)落实保障政策。在执行省卫计委“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三减免”政策的基础上,认真推进和落实XXX关于《农村贫困人口兜底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和《农村重度贫困人口定点医院住院免费治疗暂行办法》。确定市医院、市二院和市中医院三家市级公立医院为兜底救治定点医院,对重度贫困人口实施兜底救助。于今年6月末前,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均已启动村级门诊统筹工作,实现了贫困群众小病不出村、就近就医即时结报。同时积极推进和落实XXX提出的“三下沉、两提高”政策,出台了《推进健康扶贫实施“三下沉、两提高”工作方案》,政府再次列支专项资金500万元,对贫困人口门诊用药进行救助和保障。在医疗保障方面我市已形成“门诊+住院”的所有贫困人口全程治疗用药保障模式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政府兜底”的重度贫困人口五重保障模式。截止目前,全市贫困人口住院诊疗3538人次,慢性病及特殊性门诊3551人次,普通门诊7000余人次,新农合报销总费用达1974万元;对706人实施了政府兜底救助,发放救助资金100万元。

(三)优化诊疗机制。建立“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机制。为加强贫困人口医疗救治工作的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确定市医院、市中医院、两家子镇中心卫生院、两家子镇同建卫生院和月亮泡镇中心卫生院为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疗机构,确定三家市级公立医院为兜底救治定点医院。在各医院分设专项服务窗口,印制诊疗流程,安排具体人员进行导诊,贫困人口持个人有效证件并出具村委会开具的证明,即可住院并得到及时的治疗,救治结束或出院时,实现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的“一站式”服务,诊疗报销更加快捷、便利。

(四)抓好跟踪服务。组建5个巡回医疗队,对各乡镇分片包保,在建立“一人一策”的基础上,再次入户对贫困患者进行调查、筛选、核实工作,按32种慢性病、42种特殊疾病、42种重大疾病、普通疾病及9种大病分类建立健康扶贫工作台帐,填写XXX贫困人口治疗建议卡,补充和完善一人一策手册。目前完成贫困人口治疗建议卡8300份、补充和完善一人一策手册8300余册,做到每个村卫生室都有本行政村贫困人口患病情况的台帐,每个卫生院都有全乡(镇)贫困人口患病情况的台帐,卫生行政部门有全市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台帐。配合扶贫部门认真开展“三上墙”工作,做到所有贫困患者用药情况上墙,已全面完成XXX提出的贫困患者家中要有“一册一单一表”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贫困人群签约已达100%。印发1.3万张《三级包保医生联系卡》,由包保医生引导用药及治疗,方便贫困群众及时就医。同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常用处方药品的采购品种,加大常用处方药品的采购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贫困人口就医和用药需求。

(五)建立巡诊制度。为提高基层的诊疗水平,方便群众就医,2017年我局组织市直五家医院和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了巡回诊疗,通过县、乡、村三级医生联合行动,分片包保,将医疗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定期到所包保的乡镇、村屯开展巡回医疗和义诊活动。目前,各二级医疗机构下乡巡回医疗240余次,诊疗病人9038人次。我局组织结合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争做先锋表率”主题实践活动,并于2017年9月9日至15日,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贫困村屯、乡镇社区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周活动,以在卫生院坐诊、到村屯集中巡诊等形式开展义诊活动。此次义诊活动共出动一线党员干部群众70多名,为300余名贫困患者免费提供了诊疗服务。组织开展“健康大讲堂”,参与群众达3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发放免费药品价值2000多元,免费做心电300多人次,免费做彩超100多人,查血糖200余人次,为患者免除诊疗费1万余元。通过义诊活动,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医,推动深入学习贯努力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推进健康扶贫顺利进行。

八、2018年度工作安排

(一)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我市5家县级公立医院已全部启动实施改革。我们将根据年初的总体部署和上级部门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推动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及时总结、学习、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确保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二)认真完成好计划生育工作。一是继续深化宣传,转变群众观念。努力在宣传教育网底工程建设和新闻舆论宣传上取得新突破。二是狠抓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基础。保持计生队伍的稳定,继续加大对乡村计生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计生人员的素质。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提高计生协会的影响力。努力建设“少生优育、文明富裕、健康和谐”的新农村家庭。三是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优质服务。继续加强中心服务站和合格服务站建设,形成“合理布局、调整充实、完善功能、方便群众”的计生服务网络。加强计生人员技术教育培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努力开展免费优生检查、生殖健康检查、产后术后及药具随访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四是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有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五是狠抓奖励政策落实,巩固利益导向机制。做好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奖励审核审批工作,妥善解决破产、改制企业及无业人员奖励资金兑现问题。认真做好失独家庭的安抚工作。

(三)进一步做好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继续做好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艾滋病、结核病、布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发现率,降低发病率,力争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密切关注各病种的高危人群,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有效保护易感人群。要继续开展好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及时学习和掌握相关传染病的防控知识。要继续加大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针对学校、公共场所、农村等重点部位,继续加强管理,及时在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妇幼保健工作,继续加强“降消”项目监督管理及健康促进行动。做好新筛和产筛工作,提高“两筛”率。认真落实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

(四)完成承担的各项创卫任务。积极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址新建项目的用地审批,确保在10月底前完成各项审批手续,促使项目落地。做好市第一人民医院移址新建工程的续建工作。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管,落实好量化分级管理,督促其将存在的问题整改到位。扎实推进无烟机关、无烟医院的创建工作,卫生计生系统内严格执行公共场所禁烟。

(五)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深入开展,深入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切实提高优质护理水平和优质护理覆盖面,推进示范工程向更深一步发展。扎实做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扩大临床路径病种,及时总结相关经验,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的工作经验,确保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落实医疗机构成立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科的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及有关规范和标准,扎实开展医院感染专项检查,建立医院感染暴发信息上报系统,加大对医院感染事件的瞒报、缓报、漏报的处理力度。开展血液透析的医疗机构要组织血液透析等相关科室开展《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的全员培训工作,加强血液透析质量安全监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血液透析不出现问题。

(六)继续实施健康扶贫工作。积极与扶贫部门联系,依据2017年贫困人口数据完成第三轮贫困人口信息的建档立卡工作,及时完成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的信息录入和维护工作。积极推进“三下沉、两提高”政策的落实,调配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和下沉,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巡诊、入户调查、健康体检等工作。全力落实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三个一批”政策,把健康扶贫的政策执行好,落实好,从而推动全市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区长 朱晓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淮阴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7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紧扣“两全一新”奋斗目标,统筹做好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亿元、人均9092美元,分别增长7.2%、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6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增长18.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7亿元,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665元、14613元,增长8%、9%。

在经济发展上突出载体升级和产业集聚。以园区提档和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工业经济持续攀升。深入实施“1+5”发展战略,高新区成功升格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培育入库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千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百亿级“智”造基地加速形成,5个新型产业园特色发展态势明显。全力聚焦重大项目,百亿级重大项目实现再突破,107亿元的保佛麟新能源汽车、100亿元的中国汽车百人会项目成功签约。坚持项目交办会办、问责问效等机制,一批“顶梁柱”式的大项目加快推进,富强新材料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德淮半导体一厂主体竣工,时代芯存相变存储器一期从开工到主厂房封顶仅用时9个月,刷新了半导体项目建设纪录,新开工市重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1个。预计规模工业实现应税销售188亿元,同口径增长10%;入库税金9.5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进项税2.7亿元,增长68%。以平台引领和产业转型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考核验收,综合排名在同批次园区中位列第一。四新成果展示基地三期进展顺利,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主体竣工,一批农业科研、食品监测实验室投入使用。黄河故道治理、淮涟灌区改造等水利工程顺利推进,建成高产示范片20万亩、优质稻米基地26.5万亩、高标准农田46万亩、设施农业24.5万亩、烘干中心18个,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现代农业逐步转型升级,通阳农光互补一期、温氏生猪养殖一期竣工投产,沪江牧业、国峰清源生物质燃气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总数达到70家,位居全市第一;建成家庭农场集聚区2个、土地耕作服务社28个,新培育市级以上家庭农场2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0个。以质态提升和文旅融合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提速增长。不断优化商业布局,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淮安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德欧汇跨境电商平台即将投入使用,淮安现代物流园、曼度广场、养老养生产业园一期进展顺利,现代物流基地成功获批省级重点物流基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母爱文化等特色资源,成功举办淮安蝴蝶兰博览会、生态采摘文化节等大型主题活动,“缤纷四季?乡约淮阴”旅游文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兰趣园荣获首届江苏创意休闲农业设计大赛银奖,刘老庄顺利通过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验收。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营销计划,渔沟杨庙创成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码头太山、袁集李庄、丁集娘庄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

在改革开放上突出举措创新和要素融合。重点改革持续推进。创新实施乡镇部门捆绑考核,打造差别化目标考核升级版,基层发展活力、内生动力逐步激发。顺利完成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乡镇公务卡结算制度,乡镇公务实现“阳光消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优化投融资结构,泰和家园B区安置房项目成功入选省PPP项目库。有序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整合改革试点,统筹利用省市帮扶资金6933万元。推出“淮农金”借款服务,发放扶持借款1000余万元。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围绕产业发展方向,组织赴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欧美等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总投资162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亿美元,连续三年提前半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外贸进出口达到2.4亿美元,增长9%。精心打造“爱心文化”品牌,“漂母杯”母爱系列活动在南美洲成功举行,第九届“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2017年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在我区顺利落幕。科技创新亮点纷呈。持续深化科研院校合作,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产学研工作站揭牌成立,时代芯存第四代存储技术研究院、德淮影像技术设计研发中心、德国工业先进科技研究院正式签约。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淮阴软件园创成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达到1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2%。全力助推“人才强企”,新引进国家“”4人、创业团队2个,入选省“双创计划”3人、“淮上英才”10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PCT专利申请量分别完成758件、1358件、5件。营商环境日益优化。认真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商登记166项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精简80%以上;取消、停收、减免收费项目67项。成立区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提供全程“定单式、保姆式”代办帮办服务,项目审批实现“裁弯取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791户、私营企业2505家。扎实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上市后备企业4家,完成股改1家;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实现317亿元、298亿元,同比增长6.24%、15.53%。农行、工行、邮储银行入驻政务服务大厅,开启“政务+金融”便民服务新模式。

在城乡建设上突出功能提升和环境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入165.5亿元,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131个。网络化交通格局逐步形成,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淮阴段快速推进;城东港区一期投入试运行,许渡作业区加快建设;503省道机场连接线、325省道丁集联络线、新许渡大桥及连接线、北京西路延伸、北京北路下穿铁路、承德路盐河桥建成通车,429省道、内环高架一期、淮海北路下穿铁路加快建设。提档升级农路98公里,改造农桥151座,新开通镇村公交线路17条,优化城区公交线路7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49个。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升,盐河广场、自行车运动公园等绿化工程全面完成,北京东西路及银川路路灯改造、东方母爱公园续建项目有序推进,新增绿化面积41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启动新一轮主城区控规修编,有序推进旧城改造,整治提升糖厂宿舍等老旧小区20个,规范征收原职教中心等8个棚户区1146户。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开工6013套,基本建成7230套。同步推进区域供水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淮沭河水源地达标建设基本完成,区域供水实现乡镇全覆盖。持续开展“五整治”、“四提升”工程,“数字城管”系统投入运行,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显著提高。美丽乡村特色呈现。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一批既兼传统风貌、又具现代气息的示范村庄不断涌现。赵集高堰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袁集桂塘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称号,丁集花海休闲小镇被列入全省百个农业特色小镇名录,码头太山村武庄、赵集高堰村高堰成功入选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强化村庄环境长效管护,29个行政村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吴集镇荣获“市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示范乡镇”称号,王兴镇荣获“市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星级乡镇”称号。累计投入1.7亿元,完成路网管网等项目6个,渔沟、徐溜国家重点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强化污染行业监管,完成华能电厂、嘉源元明粉等企业环保改造,专项治理餐饮油烟、建筑工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等污染源,秸秆“两禁一用”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清洁能源替代进度,拆除、改造燃煤锅炉355台,减煤8.5万吨。加强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行“一河一策”,区乡村三级河长制深入实施,疏浚六塘河、跃进河等河道19条,整治村庄河塘177个,盐河、古黄河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1.7%、100%;加大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关停规模畜禽养殖场37家,整治167家。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

在社会事业上突出惠民共享和幸福和谐。精准扶贫更具成效。深化“五方挂钩”帮扶机制,省市委帮扶工作队协调帮扶资金3.38亿元,完成帮扶项目239个。全面推行“阳光扶贫”,开发完善阳光扶贫信息系统,结对帮扶脱贫2.8万人。探索试行扶贫资金购买经营性用房,收益分配直接进村入户,11个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坚持健康援助脱贫行动,“先诊疗后付费”、住院补偿“两降两提”政策顺利落地,优惠服务困难群众2505人次。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自主创业2789人,带动就业5833人;新增城镇就业1156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1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1.83%。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实现网上同步结算,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步提升。加强村干部待遇保障,1425名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提高,267名在职村委会主任、会计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归并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城乡一体的居民医保制度基本形成。全年发放低保金5490万元,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520元、400元提高到550元、460元,受益1.75万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优化教育布局、教育机制、教育平台,“四好”目标更加明确;渔沟中学、天山双语学校投入使用;积极发展特色教育,我区被认定为全市唯一“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推动政府、社会办医协调发展,渔沟医养融合中心、爱尔眼科医院正式营业,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宝岛母爱医院、东城医院建设有序推进;叫响淮阴卫生为民品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评为省签约服务十大创新举措,成功创成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全省基层卫生“十强县”称号;丁集、刘老庄顺利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审验收。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张纯如纪念馆正式开馆,博物馆陈展工作进展顺利,首批6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建成体育公园5个、多功能运动场7个、健身步道11公里,我区被表彰为“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获市第七届残运会金牌数、团体总分双第一。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持续深化“平安淮阴”建设,完善信息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推进“三进三帮”大走访大接访大化解,重大节会期间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网格化试点,区乡两级综治中心达到省定标准。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责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铁腕整治成品油市场,94个非法加油站点全部取缔,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和金融债务等领域风险防控,公共安全防火墙进一步夯实。广泛开展“七五”普法教育,着力推进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连续4次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区”。

在自身建设上突出法治建设和作风转变。依法行政实现新提升。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教育和百万党员学宪法学考法活动,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严格遵守议事规则,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式管理制度,行政决策更加科学、规范、民主。加强依法行政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创成行政执法规范化示范单位7个。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273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阳光政务获得新发展。“不见面审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务服务“一张网”上线运行,“35745”专项审改稳步推进,实现开办企业3天注册登记、不动产交易5天领证、施工许可50天办证。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深化,主动公开文件62件、信息1130条;受理办结依申请公开14件。强化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和行政复议工作,清理规范性文件51份,其中继续有效35份、提请修改11份、废止5份。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规范招投标行为,加大对政府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和监察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检查、效能监察和执纪问责,进一步提高纪律规矩约束力。厉行勤俭节约,“三公”经费支出更加规范。优化村级财务记账与监管方式,实行多方共同监管,村级财务运行健康有序。

此外,统计、审计、机构编制、外事侨务、新闻、民族宗教、社科研究、对台、物价、气象、档案、区志、地震、人防工作获得新进展,老区开发、妇女儿童、工商联、青少年、红十字、工会、老龄、慈善事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令人鼓舞,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委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关心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监督、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区历任老干部和老同志,向各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淮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帮助、关心淮阴发展的省市委驻淮帮扶工作队队员、省市属驻淮单位同志、科技镇长团成员,向在淮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转型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供给侧改革困难较多,经济发展新动能释放不足。充分发展任务仍然繁重,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不够扎实,幸福指数有待进一步提升。均衡发展仍有巨大空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共建共享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发展理念不够深入,环境指数改善不明显,绿色经济需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驱动力不强,政产学研合作领域仍需拓展,创新平台活力有待激发。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切实加强,部分干部对工作研究不够、思考不深、谋划不足,法治观念、担当精神、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与新时代新形势不相适应。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近年来,在全区干群共同拼搏下,淮阴在主导产业培育、平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打下了较好基础,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加之高铁时代的到来,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扩大对外开放、集聚发展要素。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艰巨任务,日益突出的环境约束,发展不均衡的城乡经济,迫切需要我们强化责任、担当使命,加快拉长短板、补齐弱项,更加充分、更加均衡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融入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毫不动摇促改革、重法治、惠民生,坚定不移强基础、谋长远、求突破,勇立新高地,当好先行区,奋力开启惠及全体淮阴人民的新时程。

201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任务,规模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购置进项税增长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市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实体经济,扩大有效投入,谋求淮阴发展新突破

围绕产业发展方向,主攻招商选资,会战重点项目,努力在更高平台、更广领域汇聚资源要素,推动淮阴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持续聚焦项目招引。坚持招商引资“生命线”地位不动摇,扎实开展招商引资“百日会战”,以更大力度、更严要求、更高标准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充分发挥高新区、农科园、商贸服务中心等平台的带动能力,积极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建链、强链、补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信息周会审制度的选优作用,严把项目准入门槛,确保新上项目符合产业规划和政策。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任务一下三年、部门乡镇捆绑招商等机制的激励效应,深化领导招商、以商引商,聚力引进一批龙头型、科技型、配套型项目,力争全年新招引亿元项目30个以上,其中10亿元项目4个以上。

全力抢抓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突出抓好龙头项目,开工建设保佛麟新能源汽车、骏盛新能源、德淮半导体二厂,投产运行德淮半导体一厂、时代芯存相变存储器一期,确保富强新材料烧碱、双氧水等5个化工项目完成设备安装,温氏生猪养殖二期、沪江牧业等农业项目主体竣工。深化重大项目区领导挂钩领办、重点项目推进周例会等制度,优化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加大重点项目保障力度,确保全年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到30个、25个。强化项目竣工验收联合评审和投产后绩效评估,促进项目早投产、真履约、见实效。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加速壮大“国字号”平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载体能级,凸显板块特色。高新区立足部级平台优势,围绕全省争先进位目标,持续放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链均衡发展,全力打造淮安半导体产业基地;进一步理顺“1+5”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园有特色”的要求,提升高新区与5个新型产业园融合发展水平,渔沟新型产业园积极争创省级医药产业开发园区。农科园围绕建设淮阴城市副中心的目标,突出三次产业融合,加快大运河世界遗产小镇、盐浴特色养生小镇建设,努力打造淮安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性发展平台;围绕花卉特色产业,加快“花漾年华”田园综合体总规方案编制,依托“牡丹芍药节”、“蝴蝶兰博览会”等旅游节点,完成牡丹芍药园、兰花科技园一期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园区的经济价值和观赏颜值。

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坚持以实绩为导向、以贡献配要素、以等级定政策的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扎实开展规模企业培植、重点企业培优、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强、上市企业培育“四大行动计划”。对优先发展、支持发展的,在资源要素、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对提升发展的,鼓励进行技术改造;对限制发展的,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鼓励先进企业高起点高质量发展,倒逼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扎实开展“三进三帮”大走访、“百名公仆服务百户企业”活动、降本增效“暖企行动”,加强资金、劳动力、水电等要素调度,妥善解决涉企教育、医疗、保险等民生问题,当好企业的“店小二”和“贴心人”;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厚植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突出抓好外资外贸。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融入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一区两带”战略,强化项目编制,组织专业外资招商队伍,瞄准欧美、港台等地区,寻求深度合作。坚持求真务实抓外资,突出外资质态、到账转化、项目进度导向,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围绕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大外资项目招引力度,努力增加外资项目储备,确保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个,外资实际到账2.2亿美元以上。进一步落实稳增长促转型政策,支持重点外贸企业设立境外加工贸易基地,不断拓展产销渠道;深入实施外贸新增长点培育计划,重点培育皇达花卉、卧尔康家居等外贸骨干企业,确保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以上。

二、突出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拓展淮阴发展新内涵

坚持绿色发展鲜明导向,积极策应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环境涵养和治理,厚植生态底色,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凝神聚力抓好现代农业。树立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理念,引导农业政策导向从增产转向提质,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农业深耕细作,新增高标准农田5万亩、高效设施农业1万亩;围绕智慧粮库建设,启动实施赵集5万吨粮库,不断提升粮食收储能力。扎实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深入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千亿斤粮食、临湖中型灌区改造等水利工程,有效保障现代农业发展。以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业装备,力争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坚持绿色农业品牌化,培育壮大凌桥香瓜、棉花西瓜等本地品牌,完成“三品”农产品认证20个。

一着不让坚守环保底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精心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推进企业节能提效,组织实施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完成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强化项目环评管理,紧抓源头管控,加大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的执法监管力度,切实把污染源拒之门外。加强企业环保监管,着力解决企业环保突出问题,力争万邦香料生产线年内完成搬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减轻环境负担。推进环保信息公开,畅通多元化监督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构建“从上到下、由里到外”的立体化监督体系。

久久为功深化专项整治。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完善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系统治理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源头。认真落实河长制,强化淮沭河、古黄河等饮用水源地监管;分类实施断面水质达标整治工程,加大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坚持水岸同治,扎实开展河塘整治行动,加快实施孙大泓控源截污工程,完成崔大泓等河流黑臭水体整治,疏浚区乡河道19条,整治村庄河塘20个。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持续开展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拆除、清洁能源替代、秸秆“两禁一用”等专项行动,确保主要污染物削减率位居全市前列;加大对混凝土搅拌站、物料堆场、施工工地、渣土运输等监管整治力度,减少扬尘粉尘污染,降低PM2.5指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排查,编制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统筹推进鼎蓝化工和五里、徐溜危废倾倒地块修复工作。

蹄疾步稳推进生态文明。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严守生态、耕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坚决守住绿线、不破底线。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农科园片区、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等规划编制工作,构建更加合理的生态空间。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配套生态补偿资金,加强古黄河、淮沭河等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进一步擦亮城市生态底色,坚持景观与休闲、加密与提质、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快古黄河八期风光带、东方母爱公园续建、西安路西侧永久性绿化补偿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盐河湿地保护小区、盐河风光带管理用房,扩大林地、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全年植树60万株,新增成片造林4000亩,建成绿色示范村5个。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形成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风尚。

三、推进城乡融合,优化功能品质,焕发淮阴发展新气象

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中心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动并进,不断彰显城市现代感、乡村田园风。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坚持精美设计,将城市设计融入规划制订全过程,合理布局生活小区、商贸中心、公园绿地、城市基础设施,充分体现城市空间的立体性、平面的协调性、风貌的整体性和文脉的延承性。坚持精致建设,有序实施东城整体推进,西城功能开发,加快高新区总部经济园、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城市名人酒店等一批城市重大功能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市新地标;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民政局周边等地块棚改工作,整治御花园A区等老旧小区15个,年内交付安置房50万平方米。坚持完善城市路网,启动香港路铁路道口平改立、翔宇北道提升改造等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古淮河纪念桥、淮海北路延伸等桥梁道路建设,淮海北路、北京北路下穿铁路工程交付使用;优化城市公交线路5条,建成康马路公交停保场。加快“两水”提升改造,城区新水厂启动建设,淮沭河水厂三期、东城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青园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档升级,实施盐河控源截污工程,铺设污水管网17公里。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关键路径,推动主城区、中心镇、一般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打造各具风格的集镇形象。着力推进渔沟、徐溜、码头三个片区10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工程,不断优化集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升农贸市场、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增强集镇集聚带动能力。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紧紧围绕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人居环境奖城市创建,深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设施、道路管理、小区物业的“微更新”,让老城区焕发“年轻态”。完善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聚力抓好火车站、市一院、苏北市场周边等重点区域常态化管理,持续开展机动车违停和占道经营集中联合整治“雷霆行动”。挖掘整合各类停车资源,缓解行车拥堵和停车难题,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00个。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为重点,扎实开展违章建筑查处、市容市貌整顿、公共设施修缮管理、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等行动,推动城市治理长效精细,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完善以社区自治为基础、物业管理为保障、行业监管为补充的小区管理模式,开展小区物业管理专项整治,努力实现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

激发商贸旅游活力。完善服务业产业布局规划,集聚发展要素,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商业广场、健康养老等生活业,推进太平洋百货、城市名人酒店CBD商圈建设,确保曼度广场投入运营。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加快海仑云仓等物流项目进度,淮安现代物流园一期竣工,力争60%以上行政村设立电商综合服务网点。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实施“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互动模式,着力提升新四军刘老庄连景区等旅游平台,稳步推进“缤纷四季?乡约淮阴”乡村旅游文化节、蝴蝶兰博览会等品牌建设,力争创成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确保码头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年内开工。

聚焦乡村振兴发展。坚持把注入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农村相对集中居住,推动项目、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积极开创淮阴“新乡土时代”。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撤乡并镇,着力打造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特色田园乡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投资中心镇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互补、互通共融。扎实推进农村路网建设,服务乡镇振兴,加快建设429、330、346省道,保障服务京沪高速扩建、内环高架和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淮阴段建设,提档升级农路50公里、农桥110座,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乡镇生活用水管道铺设,实现同城同水质;加强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开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年内建成56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持续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引导乡镇争先创优,力争所有乡镇创成“市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示范乡镇”。

四、深化改革攻坚,聚力创新创优,激发淮阴发展新活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重点领域,紧扣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不断提升改革成效和创新质量。

全面深化改革。瞄准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牢牢抓住时间窗口,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淮阴特色的改革成果。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平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试点和“35745”专项审改工作,落实“八个一”改革内容,创新实施审管分离,促进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加快国资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发展,促进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落实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多形式、多主体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年新增家庭农场100家,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各20家。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拓展服务领域,引导更多农村产权进场交易,累计交易额超过8亿元。

加快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创新引领战略,积极汇聚创新要素、引进创新人才,逐步完善创新体系。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动创新,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科技“小巨人”,促进“小升规”、“小升高”,新培育入库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加快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与高校合作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开展好“”淮阴行、“333工程”、“桑梓人才凤还巢”等活动,力争引进“”、“”团队2个,入选省“双创计划”2人。

推动全民创业。积极策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大政策效应、叠加扶持效果,让创业引领时代潮流、占据发展主流。突出创业主体培育,制订全民创业计划,积极扶持本土青年自主创业,吸引在外有成人士、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向民营企业转型,壮大中小企业群体。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设创业孵化咨询窗口、制订创业孵化政策、健全创业孵化功能,让创业者实现“拎包创业”。加大创业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完善小额贷款贴息政策,鼓励有创业需求、有偿还能力人员进行创业增收,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000万元。

五、强化富民导向,关注民生福祉,提升淮阴发展新温度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开展富民行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兜牢“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提升“质量民生”,让淮阴发展更有温度。

优化社会保障,把稳富民之舵。坚持就业优先,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实现“零就业”和“零转移”家庭动态清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完善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安全网”功能,及时调整退休人员等群体的社保待遇,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加强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加快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进程,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80元和520元。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养老养生产业园为龙头,深耕健康消费市场,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为补充、医养融合为特色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不断扩大保障范围,着力提高救助时效。

加快精准扶贫,履好脱贫之责。紧紧围绕脱贫目标,坚持建档立卡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分类施策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专项措施,持续开展机关干部结对帮扶活动,确保1.5万人如期脱贫、10个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大力推进产业脱贫,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引导经济薄弱村实施瓜篓、浅水藕套养龙虾等高效农业种植和村级光伏项目,带动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加强扶贫项目跟踪管理,强化项目选定及运行状态监督,不断提高项目产出质效。完善健康扶贫政策,落实低收入农户医保个人缴费部分财政全额补贴机制,设立低收入农户补充医疗救助基金,最大限度帮助困难群体。继续推进投资扶贫,精准分配收益,完善扶贫项目收益分配主体及分配方式,做到项目收益进村用途清、到户金额准。

完善公共服务,筑牢民生之本。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切实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普遍增加群众的“隐性财富”。坚持教育优先,加快东城中小学、市实验小学黄河校区、颐和花园幼儿园等学校建设,持续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创建省社区教育中心2个、市智慧校园20所;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实施健康淮阴战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启动运南、淮沭、城郊、淮高片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宝岛母爱医院、东城医院等项目建设进度;大力推动卫生计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文化服务供给,启动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推进“三馆一站一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博物馆陈展工作,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以上;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面升级城区十分钟健身圈,新建体育公园5个、健身步道6公里;继续开展“漂母杯”“韩信杯”等文体品牌赛事,办好纪念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

加强社会治理,夯实民生之基。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提档升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力推进“雪亮工程”实战化运用,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淮阴。推动“阳光”升级,积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建设更高水平的和谐淮阴。突出源头治理和事前事中监管,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消防基础建设,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管理体系,升级“透明放心菜市场、透明合格生产、透明安全餐饮”三大平台,推进监管向乡村市场延伸,保证“透明食品生产经营”覆盖所有业态。持续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创成省级双拥模范示范区。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积极应对洪涝灾害、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切实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党的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求我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主动作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学习内化使命,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弘扬敢于担当的精神,促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以责任履行使命,围绕中心工作,不推诿、只推进,不争论、只争先,把该扛的责任扛起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以行动落实使命,深化“三级落实”推进机制,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确保目标必成;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一线、沉入项目现场,一着不让抓好工作推进。以忠诚护卫使命,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和规范政府系统民主政治生活,旗帜鲜明讲政治、不忘初心铸忠诚,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行,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导向。

强化法治,阳光行政。牢固确立法治思维,坚守法治底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不碰红线,不触高压线。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过程留痕和事后评估机制,确保决策程序规范、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延伸法律顾问制度覆盖范围,切实加强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创优政务服务载体,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逐步建成上下联动、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让服务更亲民、更便民、更利民。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信息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编制并公布网上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推行阳光政务,畅通民意诉求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落实区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报告制度,支持区政协履行职能,自觉接受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和社会公众、新闻舆论监督,让政府决策更具代表性、程序性、操作性。

严字当头,气正风清。深入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内法规制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驰而不息整治“”问题,坚持“底线、红线”一起守,“不为、乱为”一起治,“容错、纠错”一起抓,培养一支勤于落实、善作善成的干部队伍。牢固树立“四种意识”,认真落实区委巡察工作要求,严明“六大纪律”,增强责任担当。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监管,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深入开展廉政教育,筑牢廉政防线,打造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村级家庭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两大目标,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8亿元、同比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省政府指导性目标和市人大常委会调整后的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各项投入较快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518亿元,分别增长15.1%和17.3%。22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40亿元、增长11.5%,14个列入部省试点PPP项目吸纳资金规模达68亿元,年末社会融资总额4178亿元、增长26%,持续加大的有效投入成为全市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实体经济平稳发展。进一步放大联席会议、千企帮扶等六大平台功能,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发放低息贷款15亿元、转贷资金40亿元,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全市工业完成入库税金170亿元、增长5%,企业实现利润367亿元、增长8%。建筑业加快转型发展,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全面启动“五证合一”登记改革,推行市场准入“双告知双承诺”制度,放宽市场主体注册条件,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新登记私营企业1.6万户、个体工商户4万余户。“五大任务”有效落实。累计化解水泥产能60万吨、钢铁产能137万吨,淘汰低端低效铁合金产能8万吨、纺织产能近1万吨、铅蓄电池产能100万千伏安时,依法处置地条钢企业9户,关停小化工企业26户。全市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由2015年底的15.9个月减少到9个月。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1.82%,较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0.39个百分点,新增减免涉企收费项目18个,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每度降低3.12分,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近3亿元。制定落实28项补短板任务,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建设,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5%。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户、企业“两站三中心”94个、省级企业科技服务站15个,新建校企联盟18家,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有效发明专利万人拥有量达3.5件。引进国家“”人才21名、省“双创”人才20名。

(二)现代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扩量提质。“4+2”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值4100亿元,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食品产业突破千亿元,新开工德科玛半导体、时代芯存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重大项目,敏安电动汽车获批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两化融合”取得积极成效,完成工业技改投入650亿元,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特色服务业活力增强。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200个,完成投资603亿元、增长14.9%。29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超过1.3万户,营业收入增长13%。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10.6%,其中“4+3”特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76%。旅游业、快递业收入和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增长14.3%、67%和33%,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成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现代农业增创优势。实施投资超3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30个,“4+1”农业项目占比达77%,单个龙头企业年销售突破50亿元。新增家庭农场871户、土地股份合作社131个,新拓展高效设施园艺面积8.1万亩,发展稻虾共作等综合种养基地10万亩,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件,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显著提升。加大农业设施投入,新增高标准农田近40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近700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粮食收储和气象服务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三)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处发力,健全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实行投资建设项目“四联合”审批,推行多部门在线数字化联合图审,启动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实现政府便民服务热线多号合一。构建全过程市场主体监管模式,建立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盱眙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通过省级评估。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市区“多规合一”空间信息技术平台,顺利完成“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涟水、金湖、洪泽和盱眙马坝等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序推进,城镇投融资机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新推出4项居住证公共服务事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实施,洪泽建设用地“双减量”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淮安区获批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新型农村改革体系加快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覆盖所有乡镇,探索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金湖成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金融改革成效显著,新开业4家银行机构,省信用担保公司在淮设立分支机构,11户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组建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核准发行企业债券52亿元。全面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顺利完成党政机关公车改革,统筹推进国企、物价、供销和科技等体制改革。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建设获得省政府专门政策支持,获批部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连续五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深度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快“东融西拓、南联北接”步伐,全域融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宁淮一体化发展进程提速。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2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59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10个。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40户,新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5户,新布局“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友好交流城市2个。园区平台提档升级。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部级生态工业园区验收,淮安综保区列入跨境电商试点,淮安高新区创建部级即将获批,获准筹建省级清河经济开发区和苏淮高新区,淮安软件园创成省级互联网产业园和企企通示范园区,施河教学具产业园创成部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四)城乡建设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投入845亿元,实施846个重点项目。功能片区建设加快推进,高铁商务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金融中心一期主体结构封顶,获批建设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故里景区、河下古镇、码头古镇、蒋坝古镇保护与开发有序推进,完成1.6万户、19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城市公共交通不断优化,正式运营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市区内环高架工程,改造瓶颈路段27个,新改建停车泊位2200多个,完成市区公交体制改革,新购700辆新能源公交车。实施应急避难场所、海绵城市等项目,建成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和电梯应急处置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铁路建设快速推进,宁淮铁路前期工作正式启动。235国道、503和348省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淮安新港二期等工程顺利实施,淮安涟水机场启动二期扩建工程。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淮河入江水道和分淮入沂整治等重点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同步实施二级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创建,实施139个“九整治”和542个“三规范”项目,整治老旧小区230个,拆除违法建设15.8万平方米。优化28个片区和109个镇村布局规划,10个重点中心镇基本建成“十个一”功能性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推行农村环境“五位一体”管护,创建美丽乡村32个。全面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新解决41.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出台实施《淮安市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和《淮安市古淮河保护条例》,国家生态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通过考核验收。全力打好空气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4%,优良天数较上年增加3天、达248天,重污染天数减少4天。推行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均值达到年度考核要求。

(五)民生保障持续加强。投入55.6亿元,全面完成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335元、14319元,分别增长7.9%和9.1%。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60所、先进乡镇10个,高考二本以上录取数连续八年超过万人,新扩建省优质幼儿园23所,建成一批省级现代化职业学校、专业群和实训基地。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创新总额控制下的病种结算办法,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平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5%,版权登记总量大幅提升,淮安大剧院投入运营,恩来干部学院核心区主体工程竣工,纪念地景区入选“全国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成功举办国际智力运动精英赛、市第八届运动会,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发放创业贷款1.3亿元,“零就业”家庭全部当月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7%。实施精准扶贫,12.9万低收入农村人口脱贫,45个经济薄弱村达“新八有”标准,黄花塘革命老区获得省单独实施“点穴式”帮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490元、370元提高至520元、400元,健全社会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做好困难群体精神关爱工作,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2亿元。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圆满完成“六五”普法。探索警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流动人口居住管理,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加强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实现城乡社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建成透明放心菜市场和透明餐饮系统,积极打造阳光升级版,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其他工作取得新进展。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创成全国人防先进城市。对口支援工作富有成效,援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第十一届村民委员会和第六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广播电视、机关事务、仲裁、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加快发展。

(六)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坚持高点谋划。围绕落实“十三五”规划,深入谋划推进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事项,出台实施优化空间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意见、融入沿海开发实施方案、台资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及时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意见,实施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稳定外贸增长等创新举措,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坚持实处发力。面对淮安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牢固确立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工作导向,聚力培育产业、服务企业、招引项目,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组织协调,着力解决资金、用地、人才、房屋征收等方面的难题。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大力推行101%服务,持续深化“两为”整治,限期解决招商引资中未兑现的承诺事项,努力营造重服务、敢担当、讲诚信的干事氛围。坚持严字当头。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新要求。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推进行政复议应诉和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政务公开、网络问政不断深化。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范管理市级政府投资项目、政府债务和产业引导资金。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精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坚决查纠“”,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大力惩治各类腐败问题,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2016年的各项成绩是在应对严峻挑战、克服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既为实现“十三五”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本届政府圆满履职画上了句号。五年来,坚持以科学跨越发展为主线,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2003版全面小康标准。对照高标准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加大攻坚力度,着力补齐短板,为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牢了基础。五年来,坚持以特色城镇化为引领,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秉持“全域规划、多规合一”理念,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层级分明、功能清晰、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优化了中心城市“双心三轴九组团”布局,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人口增至160万人。县城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一批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59.5%,实现了常住人口止跌回升的重大转变。五年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科学跨越发展新动能日益增强。26项改革纳入国家和省级试点,引进实施投资超10亿元和超1亿美元项目140个,本土企业实现在A股主板上市,一批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了台资集聚示范区等一批部级开放平台,建成了淮安智慧产业谷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引进了科技领军、行业带头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逐步成为淮安发展的主引擎。五年来,坚持以重大基础设施为支撑,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两条高铁相继开工,机场一类航空口岸正式开放,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多层次、高密度的公路网加快构建,立体式综合交通体系为淮安融入大战略、实施大开放拓展了新空间。五年来,坚持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社会和谐基础不断巩固。扎实推进民生幸福六大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95%以上,各类民生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部省驻淮单位,向来淮投资创业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淮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拼搏奋进,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决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把握大势、争取主动;只有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才能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只有心无旁骛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才能打牢基础、厚植优势;只有着眼大局、维护团结,才能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只有牢记宗旨、不忘初心,才能永葆本色、行稳致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难题手段还不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支撑还不够有力,稳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面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与其定位还不相匹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面对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打造宜居生态家园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在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还面临许多新矛盾。面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服务效能有待提升,依法行政能力需要提高,求真务实作风还要进一步锤炼。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依靠加快发展予以解决。我们将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思路和2017年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全国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省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淮安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新一届政府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历史重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深刻分析了今后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确立“两聚一高”新要求、深化“两大目标”新内涵,为淮安加快发展提供重要遵循、指明具体路径。市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增创优势,积极探索依托生态优势走出发展新路子,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和工作重点,确保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趋好,改革开放活力更强、空间更广,群众生活稳步提高、更加幸福,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宜业宜居、优势凸显,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和谐稳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加快将淮安建设成为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

各位代表,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市政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党代会、市委七届三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两聚一高”,聚焦“两大目标”,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更加突出“四个导向”,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实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左右和8.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确保完成省定任务。围绕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提升发展质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突出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和工业强市主旋律,进一步聚集资源、强化保障,加大产业培育力度。重抓有效投入,加快实施省市重大项目,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3%。重抓产业提升,突出产业横向连接和纵向延伸,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产品,着力打造更多细分行业“单打冠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抓企业培育,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促进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重点培植60户“4+2”产业龙头企业,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30户,形成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200个。重抓全民创业,加大创业培训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培育更多市场主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加快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大力开展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创新活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户,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7%。主攻关键环节,聚焦盐化新材料、凹土资源开发等产业,实施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项目,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行业标准制定上掌握话语权。激活创新要素,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达900个;强化人才支撑,新引进省“双创”人才项目15个、“淮上英才计划”项目60个。优化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对创新监管的宽松性和对创新人才的包容性,大力扶持科技孵化基地成长和高端人才创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创建“零侵权”城市。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企业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制造业贷款占比,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余额超过600亿元,股权融资增加5亿元以上。加快建立产品研发、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等公共平台,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推进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新培育1-2户市长质量奖企业,新增著名商标15个、知名商标35个、省级名牌产品5-6个。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加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抓好设施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升财政资金支农效益,发挥其杠杆作用,撬动产业、金融等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用好国家政策性资金,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切实防范农业经营风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着力补齐农业科技创新短板。

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按照“4+1”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培育,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多元复合,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实施投资超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0个、超3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50个。放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场带动效应,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淮安大米”等一批国家驰名商标农产品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稻虾共作、稻绿轮作、农牧结合等种养模式,提高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发挥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龙头和示范作用,带动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新增高效农业面积6万亩。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电商等新型主体,新增家庭农场800个、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100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个。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村创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扩大联耕联种联管联营试点范围,建设一批产业化示范基地。深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放大特色优势,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聚力项目建设。加强重点项目招引、跟踪服务和动态监测,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200个,完成投资630亿元,力争“4+3”服务业特色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7%。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实施一批市场潜力大、投资效益好、品牌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促进特色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进一步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聚焦重点领域。做强现代物流业,重点打造港口、铁路、航空三大核心区,加快建设苏北快递产业园,积极发展集散分拨、仓储配送等产业,努力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做特健康养老业,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护理、旅游等产业互动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健康养生产业。做精文化旅游业,着力构建“一核两圈五板块”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丰富里运河、西游记文化旅游和洪泽湖、白马湖生态旅游内涵,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启动乡村旅游民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城市。做优新兴业态,实施“互联网+”20项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加快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着力打造苏北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地。

聚合平台载体。围绕市域空间布局和“4+3”特色产业规划,立足特色优势,引导产业错位发展、专业市场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提升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淮安软件园等载体,打造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集群,新认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3-5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超过1.4万户,新增投资150亿元,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

(四)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坚持精明增长和内涵发展,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带动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城市设计、中心城区控规及专项规划修编。统筹布局学校、医院、文体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引导人口合理集聚。转变设计理念,抓好建筑形态、绿化景观、街区风貌、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促进各要素之间功能相匹配、形态相适应。加大规划调控力度,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强化土地上市的规划管控和市场调节,促进城市有序发展。

增强城市功能。计划投入968亿元,实施793个重点项目,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功能片区建设,提升淮海中心商业区发展质态,增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集聚能力,加快高铁商务区、空港产业园等建设。不断彰显城市特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启动建设中国漕运城、盐晶堡主题乐园,打造老坝口历史风貌区,实施纪念地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全面应用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加快形成城市特色风貌。持续改善宜居环境,整治210个老旧小区,建成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示范区,全面整治易涝片区、道路积水点,实施3座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和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大力促进互联互通,积极推进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铁路建设和宁淮、沂淮铁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建成503省道等工程,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加快实施京杭运河淮海南路大桥等项目,打通10个瓶颈路段和拥堵道口;完成流域性防洪、区域治理、河湖水系连通等项目,争取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促进统筹联动。以区划调整为契机,优化清江浦区功能布局,增强综合承载力,加快淮洪一体化发展步伐,进一步推进淮安区、淮阴区与主城区融合发展。创新“一县一策”扶持机制,加快盱眙撤县设市步伐,推进涟水副中心、金湖水乡园林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中心城市。突出以城带乡,强化规划引导和产业带动,促进产镇加快融合、资源综合利用、地域风貌彰显,加快建设一批小而美、小而强的特色小镇。全面推广“五位一体”管护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市容环境法治化管理,实行规划、建设、城管全过程监管,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建立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服务体系,合理调整市和区事权,将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全面建成“智慧淮安”基础数据库和基础网络,实现重点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完善覆盖市区的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系统。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争取高分通过国家年度测评。

(五)深化改革开放,集聚加快发展新动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有效落实“五大任务”。全面实施去产能工作方案,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严控新增落后产能。积极拓宽去库存渠道,加大住房货币化补贴和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合理区间,加大调控和监管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债务余额限额管理,严控新增债务,加快存量债务化解,稳步推进去杠杆。出台降成本配套措施,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税费、融资、用能、人工等成本。对照全面小康建设标准,进一步集中有效资源,逐项落实补短板任务。

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权力事项清单,实现权责清单融合,升级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加快建设四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开展盱眙、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开展高沟、车桥等重点中心镇扩权强镇试点,加强农民进城落户政策扶持,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实施3个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试点,推进同一乡镇村庄优化布局和土地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拓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扩大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吸引股份制、台资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淮落户,积极培育地方金融组织,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向金融中心集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大国有企业、供销社改革力度,统筹推进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放大台资示范区品牌和省专项支持政策效应,继续实施台资项目倍增、交流平台拓展和101%服务升级计划,建立省级以上开发区与岛内园区合作机制,聚力招引台资产业链高端项目,推动台资产业转型升级。转变招商理念,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重、效益为本,注重项目的实际投入、税收贡献和产业支撑,形成鲜明的绩效导向。着力提升外资利用质态,新引进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先进制造业项目30个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实现正增长,其中制造业和生产业到账外资增长10%左右、力争占比达50%。突出优进优出导向,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新培育进出口企业100户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园区创建,创新体制机制,丰富发展内涵,加速产业集聚,不断提高各类园区对全市开放型经济的贡献率和支撑度。

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编制工作,支持淮河生态经济带工商联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洪泽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淮河银行、淮河开发总公司筹建前期工作。实质性参与沿海发展联合会运作,共同设立和有效使用江苏沿海发展基金。参与沿海“3+3”港口联动,争取沿东陇海线重大项目布点,拓展与沿海、沿线城市经贸产能合作。实施宁淮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盱眙、金湖、洪泽先行融入江北新区,加快市域整体融入南京都市圈。办好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7次市长联席会议,不断提升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坚持绿色发展,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用2-3年时间,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有力解决突出问题,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尽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详细制订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将所有指标分解到县区、部门,落实到企业、项目,全力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着力改善空气质量,大力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项目,持续开展燃煤锅炉整治、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扬尘治理,抓好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确保PM2.5浓度降幅、优良天数比例等达到国家和省考核目标。大力防治水污染,坚决取缔不符合环保政策的“十小”生产项目,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实施城市建成区控源截污和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展水环境区域补偿,确保国、省考核断面达到要求。实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加强化工园区整治,力争通过省专项整治考核。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筑牢生态安全机制屏障。坚持总量指标削减、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审批联动,加强违规项目清理和违法案件查处,实施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开展敏感目标风险评估,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筑牢生态安全管控屏障。积极巩固生态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设立一批生态保护引领区,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大城乡绿化造林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建设屏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大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力度,引导企业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30个,节约标准煤6万吨。加快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进3个市级低碳试点园区建设。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加强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监管,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建成超低能耗被动房示范项目。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慢行交通示范区,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七)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市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规划,建成一批新校区,加大师资建设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创建一批国家、省示范性职业学校和职教集团,促进驻淮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恩来干部学院核心区建成投用。扎实推进“健康淮安”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实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高效运转,提升计划生育和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市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办好智力运动、户外运动等国际赛事,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保障机制,突出高校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两个重点,兜住就业底线,统筹推进困难群体就业。完善扶贫攻坚机制,实现13万低收入人口脱贫、45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继续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大病保险统筹基金筹资标准、医保报销比例及最高支付限额,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整合,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完善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发挥慈善社会救助补充作用,逐步扩大救助范围。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民防教育,加强后备力量和军人荣誉体系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创新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不断放大阳光升级版效应。开展平安家庭创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透明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积极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抓好生产、交通、消防、网络、金融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2017年市政府将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积极支持各县区兴办一批民生实事,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开工建设中心城区45.6公里的内环高架及连接线,提升快速通达能力。二是建设中心城区饮用水备用水源,新建京杭大运河取水口,铺设52.8公里管道,实现长江水与淮河水互为备用。三是在63.5平方公里老城区新改建污水管网和雨水管道,综合治理城市水环境。四是完成1.1万户以上棚户区改造任务,改善3.5万人居住条件。五是新建扩建生态新城高中、淮阴师院附属中学和第一附属小学、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和20所幼儿园,着力优化教育布局。六是异地新建市妇幼保健院,基本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七是新投放300辆新能源公交车、3000辆新型公共自行车,方便市民出行。八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25元提高到470元,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20元、400元分别提高到550元、460元。九是促进就业创业,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扶持创业1.5万人。十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进村入户集中供水管网,新增受益人口100万人,实现城乡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开启新征程、创造新业绩,要求以更高标准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新一届政府将牢记重托、不辱使命,进一步加强现代政府治理理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倡导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教导,牢牢把握绩效导向,认真负责做好各项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坚决杜绝“抠着指标凑数字”,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强化责任担当,健全领办会办帮办督办推进机制,坚持尽职免责、失职追责,鼓励创新实干,允许探索试错,坚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确保各项任务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发扬工匠精神,当好“操盘手”,不断提高科学施政和驾驭经济发展能力。

践行亲商为民的服务理念。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加大政策执行跟踪督查和审计力度,全面兑现服务承诺,坚决惩治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失信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市场公平秩序。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不断优化101%服务,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适宜投资创业的政务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政府工作和民生需求无缝对接,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健全依法高效的运行机制。强化法治思维,依法制规立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认真执行议事决策程序,持续深化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不断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规范运行,扎实开展护航发展专项行动,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保持清正廉洁的从政本色。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执行党内法规制度,切实绷紧从严治政这根弦。深化“五德”教育,大力弘扬廉政文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注重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提醒、早纠正、早处置。紧盯“关键少数”,严格执行市直单位五项重点权力制约监督规定,坚决惩治各类腐败问题。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压降行政成本,严控“三公”经费,切实把资源和财力用到发展最迫切、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上一篇:体检中心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口腔医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