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5 08:45:28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理清线索,简化关系,增强记忆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条理清晰的表格形式,合理、科学地设计不同形式、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表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以及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方面,民族寄宿制学生来自不同的山区小学,各学校及其教师的教学特点、授课方式、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掌握程度、学习习惯和策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因而在初一新生中由于习惯问题造成的学习困难占很大比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初一学生的知觉敏锐,模仿能力强,而且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针对上述特点,作为初一的历史学科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尽最大努力设法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人们常说的“三年看初一,初一看入门。”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知识是人们对过去的社会各领域及至著名人物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学好历史可以让我们从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汲取以往的教训,以便将来少走弯路等等,这些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兴趣的主要要素之一。同时,对历史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又是泛味的,这就要求教师以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历史”,“通古知今”。

有人在对学习成功的因素研究中,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占百分之三十,对学习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后是“兴趣”占百分之二十五,“智力”占百分之十五,“家庭”占百分之五,“其他因素”占百分之二十五。从这项研究中可以看出,那种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强化而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就要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悟其渔识”。

授人以鱼是教学的第一境界,教师教学首先要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才能形成能力,它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是构建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基础的知识。在授人以鱼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授人以渔是教学的第二境界。授人以鱼是给学生一杯水,授人以渔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找水,这就会有喝不完的水。悟其渔识是教师授课的第三境界,也就是让学生既得到“鱼”,又学会在“渔”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悟出“渔识”,“渔识”靠悟,而不是靠授。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到悟其渔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教师给学生水,到教师带学生去找水,最终使学生形成寻找水源的意识,创造出新的找水方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要突现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由切身的活动而生发出体验性的学习,并由此而感知历史,经历历史,最终产生对历史知识的个性化的独特认识;要注重探究性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要实施反思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行为,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要提倡合作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发展的宏大、广阔、错综复杂的关系史,置身于这样一个历史场景中,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也就对于全面完整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分析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学习方法和习惯外,还应该让学生做到养成常规性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和大量阅读相关历史资料等。特别是对重要的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尤为重要,因为复习的过程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学知识就会忘得越多,只有及时地复习才能更多地留住知识,所学的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通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注重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质量已然得到了较大提高。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要指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观念

从小学到初中,有些学生形成了上历史课就是为了听故事的观念,还有同学认为上课讲故事少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其实这是错误观念,从学习内容来看,小学历史重在知道“是什么”,初中历史重在“为什么”、“怎么样”。

从学习要求来看,初中重在知识的再现,甚至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由于有这些不同,初中历史课不可能变成故事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跟上教师的上课节拍,积极思考,努力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二、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

1.以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原因一般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等等。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组织、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辩证思维相结合。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相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三、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坚持每次历史课前都要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这样在上课听讲时就更有目的性了。在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2.认真听讲的习惯。抓住课堂45分钟。历史听课重在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历史知识框架的建立和历史规律的揭示。另外,切不可忽视每堂课的结束语。还要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可以把历史笔记就写在课本上的相应空白位置,所谓“天头地脑”;这样做既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听和想,又可以使笔记和课本内容交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也有利于将来的复习。

3.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保证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持续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学生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1.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搭建历史知识结构。对初一新生来讲,历史教材内容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但没有历史老师的指导,他们自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老师指导初一学生首先在学习主题内部理出知识线索;其次是给学习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最后是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

2.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法。初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记忆法有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定点串线记忆法等,要教会学生从死记硬背达到活记软背。

3.学会探究历史结论。从历史史实说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

4.要学会比较。有同学在思考比较类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很困惑,无从下手。

有一个化难为易的方法,就是确定要比较的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比如说改革类,都包括改革的背景原因、领导阶级、内容措施、结果、性质和影响等要素,根据构成要素自己设定比较项目。

5.要培养识图和用图能力。新教材不仅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书中图片作用很大,一定要重视并学会运用,还要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

6.要培养学生材料解析的能力。要充分运用课本中选取的材料,培养答题技巧;注重老师平时对这类题目所进行的训练,归纳总结方法和思维操作。

五、指导学生学会复习

1.夯实基础。仅从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考试题来看,容易题占80%以上,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20%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与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绝不可避重就轻,一味地深挖难题。

2.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全部。

3.灵活地运用知识。在考试中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更要理解,理解得活。

4.捡“渣子”,即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记忆,另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教学与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否则就要夹生。记忆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6.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首先,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信心。告诉学生,材料题并不可怕,我们不需要把材料逐字逐句地翻译下来,只需看懂材料,并找到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从而把题目做出来就可以了。其次,多做这方面的训练,所谓熟能生巧,学生接触的材料多了,自然在考试时就能够驾轻就熟。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下面的这个方法是:学生回忆――再现历史――找出关联――归纳专题――升华主题。我就一节复习课来说明如何实现以上的学习过程。比如我在教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让学生通过回忆得出这个单元实际学习的朝代是隋唐。这就是这个单元的主题。明确主题,以之为据,对知识加以梳理,进行重组和优化,组成基本框架。这时注意要以能否为主题服务为标准来寻找和选择知识内容,敢于取舍,大胆优化,适当适量的放弃“细枝末叶”,保证史实内容全面围绕主题不动摇。通过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让学生不看课本再次努力回忆,把自己所能记得的有关隋唐的所有零散知识点一一找出。学生说一个,老师写一个,把学生所说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第三步找出关联,即要求学生自己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彼此间的关系连接起来,而连接的方式或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通过。学生们又都跃跃欲试了。有的学生把唐太宗和贞观之治、魏征、“房谋杜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国学、开明开放等知识点连接起来,理由是都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的史实。理由充分,通过!有的学生把“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殿试、武举、国学、科举制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理由是都是反映科举制的完善。理由充分,通过!有的学生把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开明开放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理由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理由同样充分,通过!学生通过知识的串联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发现历史其实并不是那么枯燥。其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主题小结。这种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有的知识点既属于这个专题也可以属于那个专题,比如玄奘西行既可以是唐太宗时期的史实专题,也可以是唐朝对外关系这个专题。每一次对知识点的串联等于是对知识点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记忆。

通过以上的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事实了。最后一环升华主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脉络,将所学历史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次,理解历史的本质,获得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和内在理论性的知识。老师通过提问“隋唐时期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点,那这个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呢?”再次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单元的标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无论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个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政治?外交?还是文化?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还不可能理解这时老师就要起引导的作用。如果没有经济、国力的强盛,就不会取得外交和文化方面的成就。让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能够理解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是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历史课堂教学很自然地完成了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的思维过程。

初中历史复习课堂教学像这样的小专题总结具有实效性高、条理性强等优点,让学生不会就历史学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记忆,而是将有规律的历史知识归纳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能力,将“死”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智慧“活”起来。低起点、严要求,用独特的学习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历史。也就是因为低起点,往往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在历史课堂上会油然而生。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身为历史教师,只有抓住学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知识恰当地表达出来,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这样的历史课堂氛围才会鲜活,课堂效率才能倍增。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每当一个学期新课快结束的时候,期末考试也就临近了,这时候,我们的教师们就要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历史期末复习了。历史复习课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有些学生平时对历史课不重视,上课不太认真,作业完成的也是马马虎虎,他们就靠期末复习,希望借助于老师上的复习课,能迅速的帮助他掌握大容量的知识、提高他的能力。因此历史课的复习非常重要。但是历史复习课又非常不好上,复习的时间短、内容量大,知识点又非常的零碎,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也较多,尤其是关于历史年代的记忆,学生容易记混,张冠李戴。而且在复习的时候,学生的复习状态有时候也不完全尽如人意。学习好的同学,由于平时掌握的程度较好,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跟进较快,学的也比较轻松,甚至还觉得复习的进度太慢,自己都会了,不用听了,觉得无聊,枯燥,因而心浮气躁;学习程度差的同学呢,由于平时上课不认真,课下也不复习,掌握程度较差,很多知识点都不会,在复习的时候,就觉得跟起来很费劲,跟不上,不张口回答,甚至干脆放弃,破罐子破摔。此外,课堂上浑水摸鱼的、上课说话、写其它科作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复习课上,如果教师复习是以集体回答的方式进行,则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大家声音洪亮,劲头十足,慢慢的回答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一少部分同学在继续跟着回答,有的同学干脆趴课桌上不动,没劲头了。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师生互动效果不好,教师变成在那唱独角戏了,复习效果很不理想。

怎样在短时间内,把大容量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复习完,还要保证复习的效果,还要保证学生课堂纪律良好、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我市教研所组织了一次全市局的《教学能手比赛》活动,比赛的内容是上一堂初三年级的复习课。比赛中,来自全市局各学校的优秀选手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出奇招,让我大开眼界,这些年轻的中青年选手们的业务水平和过人的智慧,很是让人佩服!听了他们的比赛课,很是受益,让我改变了总觉得非要到内地去学习,与当地专家交流,才能开阔眼界,才能提升业务水平,才能取到真经的陈旧观点。其实近处也有真经可取!

二.几种复习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他们的复习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很受启发!主要有这几种:贴图片法、一站到底法、历史接龙开火车法、男生女生大比拼法。这些复习方式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灵活多变、趣味性强,复习的容量也大。但每个方式又各有优点。

例如:贴图片法,就把复杂、抽象、零碎的知识点,变得简单、直观生动、系统化了,大大的降低了复习的难度,方便记忆,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一站到底法,这个方法,来源于电视上的节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挑战性,这种方法可以把学生的表现欲、不服输的精神给极大的激发出来。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通过挑战的形式,一点点的啃下来了,忘记了枯燥,反而觉得有趣了,瞬间,同学们踊跃参加,一个个跃跃欲试,气氛也十分活跃,复习的内容量也很大。历史接龙开火车法,这本是一种游戏,将历史知识用玩游戏的办法来进行复习,很有趣。这种办法,把同学们的“玩”兴极大地调动起来,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把大容量的历史知识轻松掌握了。人人都参与到游戏当中,也就不会有学生觉得无聊、说话、打瞌睡,开小差、写别科作业的现象发生了。这种办法,学生的参与度最高,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同学们玩的很嗨!男生女生大比拼法,这是一种类似打擂台式的竞争复习法。教师出示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让男生、女生互相大PK,这种复习方法,可以提高同性之间的凝聚力(男生与男生之间的凝聚力、女生与女生之间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把男女生之间那种好面子、不服输的劲头、爱表现的欲望给极大地激发出来。复习过程中,男女生互不相让,积极举手争着抢答问题,好不热闹。课堂气氛活跃,课程进展快,复习容量大,师生互动效果好,复习效果比较理想。

三、我在复习课上的尝试运用及其实践效果

这些新颖的复习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复习课上,我把这些方法加以借鉴并融会贯通,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特点,加以修改,灵活运用!

具体操作方法:

1、抓住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复习方法。我的学生是初一年级的同学,他们对历史课的态度是喜欢,但不愿意背诵;喜欢走捷径;他们活泼、爱表现自己;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尝试新东西,也有不服输的劲头。针对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在复习课上,我把零碎的历史知识点,像珍珠一样穿起来,制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作为复习课件。课堂上,把这些幻灯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打擂台”,看哪个组可以“一站到底”。运用这种方式复习,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参与的热情也很高,复习的容量也大了许多。通过在同学当中的调查结果,同学们反馈说这种复习方式不枯燥,注意力也集中了。

在复习中,我还把“贴图片法”运用其中,例如: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比较复习,我就是采用“贴图片法”,把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外交措施,以“贴图片法”在黑板上分别变成秦始皇(汉武帝)的头部、手、脚,这样就把枯燥、难背的历史知识点,变得直观、生动、简单、趣味化了,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复习兴趣,降低了复习难度,同学们的畏难情绪减轻了很多,这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很有效果。

2.经常变换复习方法,以“新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学生的求知欲。

初一年级的孩子注意集中比较弱,一堂课的专注时间很有限,也就是25分钟左右。孩子们的新鲜劲维持时间短,好奇心却很大。针对这个特点,我在复习过程中,经常改变方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例如:把“一站到底”、“打擂台”、“男女生大比拼”等方法,交替灵活运用,一种方法使用一两节课后,在学生快要厌烦之前,就变换使用另一种方法,这样,不知不觉,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尝试,不断吸收知识,不知不觉,在快乐轻松中,把复习的任务顺利完成了。

3、注重抓基础知识。历史考试,基础知识是考核的重点之一,可以说基础知识是起点,没有基础就谈不上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课堂上那些新奇实用的复习方法(如:一站到底、历史接龙开火车、贴图片等)运用的前提也是基础知识。所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为此,我在复习过程中,每节课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大概是15分钟左右,专门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背诵,然后是5分钟时间的小默写,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督促所有的学生,主要是那种不自觉不爱背的学生行动起来,二是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通过这种办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基础知识得到了落实。对于有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则是反复默写,通过反复训练,85%的学生都掌握住了。

4、注重能力培养。历史考试,基础知识是起点,但现在的历史考试完全死记硬背的题很少,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识图题和材料题。尤其是在材料题当中,更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复习过程中,我注重抓材料题的训练。复习过程中,一方面我给他们讲解材料题的答题技巧,例如:要学会阅读材料,读懂材料、要学会抓关键词,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还要注意使用书面语言,禁止使用口语化的词汇,等等。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材料题的做题训练,通过做题,一则,他们可以自己摸索出答题规律,另则,学生也可以把教师所授的解题技巧加以运用、揣摩和总结,并最终掌握和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技巧。

四、复习(实践)的效果:

1、学生的变化:课堂生动了,同学们“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强了,师生互动多了,复习容量大了,复习效果好了,同学们收获大了。

2、期末考试成绩提升幅度大。

采用这些实用又很有创意的复习方法,本次期末考试,同学们的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实例说明:我所带的初一年级3班~8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和优良率均有明显提高。与期中成绩相比,3班、4班的期末成绩提升幅度最大。期中成绩:3班及格率80%,优良率30%;4班及格率82%,优良率33%;期末成绩:3班及格率达到92%,优良率达到50%;4班及格率达到98%,优良率达到55%。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一、熟悉考纲,把握方向

结合考纲,学生要熟悉《中考考试指导用书》里对每一单元的要求,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强调学生把初中所有的教材,相关地图册全部备齐,教师进行全面讲解复习,速度可以快一些,一节课复习一个单元。同时要求学生背书,对于历史大事件要求学生能不看书背出来,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知识,做好相关的笔记。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快捷定位,查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求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学的。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清朝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年代进行,应熟练掌握,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哪一课,并立即定位。其次是教法,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最后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子目录抄到课本总目录上,这样打开目录能更快地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三、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划分阶段及概述主要内容,让同学们对1840年-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订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四、融会贯通,全面提高

每次月考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失分多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全面综合知识时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找出联系。

二是勤作比较,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是指导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五、分类练习,复习巩固

在复习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想想前边的内容是否掌握牢靠,为此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题训练,如:将侵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日、美、俄的史实及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战争与探索的史实等,利用选择、材料解析、简答等多种题型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分类强化训练,根据选择题、列举题、材料题、问答题这四种基本题型教师挑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在考前集中练习一下,这种集中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频繁接触知识点,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熟悉,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以前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

六、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平时要多关注时政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从中也可以预测到一些中考信息。例如:2008年中考中就考到结合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考查唐朝和清朝时期与的关系问题。当前的三农问题、重庆打黑除恶问题、上海世博会举办问题、问题、中日关系改善问题,就有必要多加关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应用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辅助功能,具体表现在多媒体教学可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与迁移,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课堂效果。

[关键词]

历史教学;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

历史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获得知识的媒介主要是靠教师和课本,除此之外,还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如挂图、地图等来获取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教学开始走进历史课堂,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媒体,使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变得有趣而生动,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和提高。可以说,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然趋势。

一、多媒体教学可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一改以往“填鸭式”教学,同时要求学生改变以往被动汲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积极动脑和动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比如笔者在初一(12)班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课前先布置这两道思考题:“张骞为什么要通西域?”“丝绸之路为中西交流起何作用?”让学生到网上寻找答案,课上再给时间学生陈述,回答不准确之处教师再给予指正。丝绸之路的线路图是考查内容,所以在总结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时,轻按鼠标,丝绸之路的所经之地,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月氏、安息、大秦等地就会展示出来。多媒体教学再现了历史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解决了重难点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

学习不光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么简单,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比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课标要求学生能了解宋代的衣、食、住、行的情况,所以笔者课前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内容,到电脑室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由该组组长负责介绍讲解,表述精彩、准确的组,加分奖励。因为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各组的学生都认真对待,在进入电脑室查找资料时,各小组自行分工合作,比如查找宋代饮食方面的小组,有的负责查北部的主食和小吃有哪些,有的负责查南部的又是什么,找到资料后再汇总,组织语言,以待上课时一展小组的魅力。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使得这节课教学效果特棒。这就是网络的作用,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操作学习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增进了友谊。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学过的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记忆牢固呢?就得要借助网络的力量。比如上新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学生对隋朝有了基础性的认识,复习时笔者通过多媒体以框架式总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理解这个朝代的特点是既繁荣又短暂,“繁荣”表现为有“开皇之治”,“一时”表现为“二世而亡”。学生牢固记住这些知识点后,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四、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与理解

课本的知识有些很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内容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比如在初一(15)班上《秦王扫六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秦始皇的经济措施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精心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秦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使用的货币是不一样的:齐国、燕国使用刀币,赵、魏、韩三国用的是布币,楚国用的是蚁鼻钱,而秦国用的是环钱。秦统一六国后,各国已成为一个大家庭,各地交往密切频繁,但让商贩无奈的是之前本国用的货币去到别处使用非常不方便,比如位于北部的(原燕国)的商人来到南部(原楚国)经商,他带的刀币在南部市场上不流通,如要买卖东西,得要称货币的重量才得以交换。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决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这样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货币形制各异、轻重不等、大小不一的混乱局面,克服了货币交换上的困难,便利了商品的交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这样直观的教学,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牢记了这一知识。

总之,历史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从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必要的原则,多媒体会让历史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董琳琳 单位:广西钦州市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文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历史课是初中课程中的基础性必修学科,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历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很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分析了目前初中历史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改善措施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注重背诵和书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对初中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改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了解各类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看作是“副科”[1],认为只要积极的背诵就能够取得好分数,这种观念是造成历史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灵活性的叙述。一些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不佳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场地,按照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需要多多背诵,因此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压缩讲解时间,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2],这种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则没有一点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创新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明确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将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确的眼光看点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然后结合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通过讲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将宏观的历史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应该上好第一课[3]。

2、立足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是十分广阔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几句话,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在教授某一处知识时,将其他历史知识或多或少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初二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家的境况,利用这些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引导,改进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创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初一《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国的国王,通过还原历史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变迁,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这次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表演的节奏,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其作为一个爱好。

4、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评价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难点和重点做好铺垫,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善于找到教学重点,在教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激励。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知识联系起来,制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注重预习,使学生自觉了解其他战争的发生背景、开端、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激励策略,不能只顾批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教师,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邹丽琴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04):197-198.

[2]于彦清.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3):26-27.

[3]汤志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上),2012,10(05):30-31.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少先队;雏鹰小队活动;策略

历史教学模式是创造历史教学环境的一种方法 , 是历史教学中师生活动的一种计划 , 是历史课堂结构和课堂教学 开 展过程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 教师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新路来 , 另辟蹊径 , 找方法 , 找兴趣。我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 : “情境创设、重点讲解”、“学科整合”、“动手实践”、“学教相长”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教学模式 , 增强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能力。

一、情境创设、重点讲解

1.创设意境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如果能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各种意境 , 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 就有可能更深透地理解教学内容 , 掌握历史知识 , 发展智能。针对初中生较多依赖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 , 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 , 借助声、光、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境 , 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 习 兴趣 ,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通过制作cai课件把知识变成可视的画面 , 再配以解说、音乐和学生的互动 , 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 直观生动的再现了历史 , 丰富了学生视野 , 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重点讲解

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时 , 我尤其注重板书的设计 , 力求揭示出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我们初中的学生编织知识网络的能力较差 , 教师需要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学生明了把握知识要点的方法后 , 就有了主动学习的精神。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唐朝经济繁荣》一课中 , 学生比较“直辕犁”和“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 了解了唐代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原因 ; 比较了日本京都与长安的地图、和服与唐代服饰的区别 , 明了了唐代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总结课文时让学生们“假设自己就是处于盛唐时期的长安人 , 你会看到什么 ? ”学生们把课文的重点 一一 重现 , 更好地理解了教材内容 , 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整合

历史博古通今 , 涵盖面广 , 初一各学科都是新教材 , 教学信息可以相互沟通 , 鉴于此 , 在教学中 , 我注意搜集其他学科中一些与历史学科相关的信息 , 并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 , 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 引言部分列举了中西方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 , 很简略 , 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 而初一语文课本内正好有两篇完整的关于这方面的阅读资料 , 《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 , 因此 , 上课时 , 我将这个信息融 入 教学中 ,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 开阔他们的思维。又如在讲《三国鼎立》时 , 为了使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有正确的认识 , 我发现学生阅读教材里有两篇曹操的诗《观沧海》和《龟虽寿》 , 在教学时 , 我结合他们看过连续剧《三国演义》和本课内容提出问题 : 你认为曹操是一 个怎样的人?然后又让他们朗 诵曹操的诗 , 思考得出正确的结 论: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 家 , 军事家 , 文学家。这一正确的 观点,通过学科融合,可以使课 本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得到有 效的解决。

三、动手实践

历史知识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 仅仅依靠思维 , 想象、 解说有时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动手操作实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教参仅仅要求讲一讲,学生了解一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是学生想探求知道的东西,如河姆渡民居杆栏式房屋的用途、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还有汉代的造纸过程等知识点,简单的讲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生硬的讲解学生又难以理解,因此我采用动手实践教学法,每4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合作仿制杆栏式房屋和青铜器,做两件手工作品。要求房子用木制,大小不限,但接口处不能用铁丝,铁钉等物品连接;青铜器皿用泥来做,具体做什么样、怎么做自己动脑筋。这样做学生的情绪高涨,拿来的手工作品各式各样,色彩各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做调查的学生也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并向大家进行了汇报,然后我要求学生观察模型结合书本知识和补充的资料,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消化。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活动中把历史知识加以活学、活用,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并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四、学教相长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此方法是针对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教学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学生的喜爱。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级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学生进行再实验,全班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所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课文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生活教育 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规定初中三年都要开设历史课程,但长期以来,受中、高考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历史课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感觉历史学习很吃力,课堂气氛沉闷。造成这种现象不仅是由于很多学校的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历史教师没能从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历史课程标准》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笔者试从自身的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做到“小生活,大历史,处处皆教育”。

一、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开篇就是古代史内容,距今几十万年的远古居民与学生相距太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产生亲切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历史与日常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中的“医学的成熟”这一知识点时,书本上只有“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等一段文字。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样几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难记住。但如果提问学生“平时家人生病了是怎样处理的”,则学生会说出打针吃药、或推拿按摩等答案。教师进而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西医方法,哪些是中医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比较中西医的不同,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等,从而得出中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贡献的结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受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毕竟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以前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今人继续在做,也可能有所变化,但一定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将单纯的历史知识变成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场景,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的“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想想节假日在乡下逛庙会的热闹场景,想想农历大年初一的欢乐情景,虽然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与我们现在的称呼有所不同,但人们欢腾庆祝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模式的历史教学就使学生对历史不再感到陌生,感觉原来历史与自己很近。

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培养历史理解力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学习历史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请同学课后找找身边这段历史的足迹。由于事先布置,上课时学生举出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的讲了南通的大生纱厂,有的介绍了自己小学时参观过的张謇纪念馆、状元街,有的介绍了大生钟楼(南通第三棉纺织厂的标志,通棉三厂原名大生三厂,为张謇1914年所创办),甚至还有同学介绍了颐生酒(本世纪初由张謇始创,1906年在意大利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在学生找到了这么多现实生活中的这段历史的足迹后,教师无需进行太多的教学,学生已经对这段历史有很好的理解了。理解了张謇先生弃官从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理解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从张謇的大生纱厂的变迁中也能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所以,由学生自己寻找历史足迹,探究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他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培养人生价值观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能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这一知识点时,请同学们分析曹操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回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因素”这句话,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袁绍骄傲自大,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已动摇,而相对来说曹操则镇定自如,积极寻求战机。这时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参加运动会、各类竞赛等活动时,因为心理素质而影响结果的情况。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

努力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学生一起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感受历史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历史理解力,积极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同点,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上一篇:小学生管理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