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5:38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1篇

深入开展解题活动的前提保证.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贴近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能够显著推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创设丰富、生动、典型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动意识和情感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设计理想的问题情境,引发、推动学生深入开展创新思维活动,成为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现围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主题,对设计理想问题情境,开展创新思维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情景交融,设计生动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活动不是简单的思考、分析活动,而是对知识点的要义、内涵进行创新、加工、综合的复杂过程.如果缺乏学习情感的支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开展和推进.教育学认为,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探知的兴趣,增强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新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更丰富、案例更生动、趣味性更显著、编排更科学.这些情感资源,为教师设置生动性、趣味性问题情境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成为促发学生创新思维情感的有效抓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历史悠久和现实应用的特点,选取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一道题目,为学生创设“一百马,一百瓦,大马一拖三,小马三拖一.问多少大马,多少小马”的趣味性问题情境,展示出数学知识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趣味特性,使学生在生动的问题情境中,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创新思维活动.

二、求特创新,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知识点众多,内在关联紧密的基础学科.这就为培养学生求特创新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问题案例的发散特性,设置出具有思维活动灵活性、解题方法多样性的开放性问题案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将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作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抓手,利用开放性问题形式表现的多样性、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内在条件的紧密性等特点,指导学生思考、探寻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挑战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案例讲解中,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案例情境:

“如右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CA=CB,CDEF是正方形,此时连结AF和BD.如果现在将正方形CDEF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正方形CDEF的一边落在ABC的内部,请你画出一个变换后的图形,并对照已知图形标记字母.AF与BD之间成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开展探寻解题思路和归纳解题策略的活动.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及要求的思考、分析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的解答方法是“线段关系主要有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该问题中AF与DB是相等且垂直的关系;证明时,可以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构造全等条件,证明ACF与BCD全等,然后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进行解决等”.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评析,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感知该问题所具有的灵活性,从而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践,设计应用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目标和现实要求,也是体现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理念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凸显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这一特点,设置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现实应用特征显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应用性问题情境中,进行探寻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案例:“红旗路小学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拓展训练,准备集体乘车出发,现在车站提出了两种方案供选择:一种是教师按实际票价,学生按原价的67%;一种是师生都按原价的75%.如果该校派出10名教师参加此项活动,请你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选择最为合理的方案.”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开展探析解答活动.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应用性问题,认识到解答该问题应该变化解题思路,将解一次函数的问题转化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2篇

一、挖掘情感因素,重视创新思维能动特性的激发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发展,是建立在良好学习情感基础之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学习活动深入推进、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的“助动力”,思维活动是一项脑力“劳动”,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也是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较高展示.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克服学习困难,战胜畏惧心理,树立良好习性的过程,需要付出较大的劳动“代价”,更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处在特殊阶段的初中生学习群体,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更需要良好学习情感作为支撑.因此,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教材、课堂、学生等有效载体,将积极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激发,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保持能动创新思维的积极情感.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对趣味性数学问题充满浓厚好奇心理的特性,设置出问题“某商店以2400元购进某种盒装茶叶,第一个月每盒按进价增加20%作为售价,售出50盒,第二个月每盒以低于进价5元作为售价,售完余下的茶叶.在整个买卖过程中盈利350元,求每盒茶叶的进价.”趣味性教学情境,将“最近发展”进行有效的激发和思维主动情感进行有效的“调动”,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学习情感驱使下,思维的主动性得到激发,创新思维成为内在学习要求.又如在“平移和旋转”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旋转和平移之间的区别”内容时,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未能养成,对此问题缺乏一定的探究思考“兴趣”,此时,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生动性、形象性特点,抓住平移与旋转的内在特性和本质,采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平面图形或物体在进行平移或旋转时的整个动画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被直观形象的教学画面所吸引,不仅对知识内容和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内在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主动思维成为自觉要求.

二、注重解法传授,强化创新思维方法过程的指导

问题:某班共有48名团员要求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根据需要,团支部从中随机选择12名团员参加此项活动,该班团员中李明能够参加活动的概率是多少?

在上述问题解答活动中,教师针对该问题是关于“概率”方面的数学案例,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案例过程中,将问题思考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师生共同分析活动.教师与学生在分析问题案例基础上,向学生指出,随机选择1名团员,李明被选中的概率是1/48.因此,选择12名被选中的概率是12×1/48=1/4.此时,教师从其他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问题,将48名团员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人,则李明必定属于其中一组,然后从四组中随机选择一组进行活动,每一组被选中的概率是1/4,因此,李明被选中的概率是1/4.

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帮助和指导了学生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通过不同方法解答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贯穿其中,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分析思路的明晰和解题方法的传授,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问题思考分析解答的方法和途径,为更好开展思维活动提供方法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效率,为节省教学时间,经常会将解题策略直接灌输,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设置具有解题多样性、案例多样性、问题多样性等特点的发散性问题案例,将解题策略通过问题案例逐步展示,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凸显实践训练,突出综合数学问题案例的训练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效能的提升,学习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获得的,而是不断地实践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也是提升能力素养的不二途径.综合性问题案例是新课改下中考试题命题的热点,在试卷分值中比重较大,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锻炼的有效载体.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综合性问题案例作为学生锻炼实践的重要抓手,重视学生分析过程以及解题过程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综合性运用解题策略过程中,实现良好学习素养的提升进步.

“二次函数”章节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架构,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软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二次函数章节教学中,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展示模拟试题“已知二次函数y=x2+ax+a-2.(1)证明:不论a取何值,抛物线y=x2+ax+a-2的顶点Q总在x轴的下方;(2)设抛物线y=x2+ax+a-2与y轴交于点C,如果过点C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该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并设另一个交点为点D,问:QCD能否是等边三角形?若能,请求出相应的二次函数解析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在第(2)题的已知条件下,又设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之一为点A,则能使ACD的面积等于14的抛物线有几条?请证明你的结论.”要求学生结合解题经验,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初中生在分析解答该问题中,需要运用的数学解题思想策略包含数形结合思想、运动发展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同时,涉及到的知识点也较为广泛.这些特征都为锻炼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素养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强化对此方面类型问题的锻炼和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建模竞赛;高职数学教学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据统计,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高等教育的41.2%.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都显得十分重要.

一、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创新性思维既可以推进理论发展,又可以促进实践变革,是带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新鲜、新奇、新颖的创造活动.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性、突破性,而且具有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创造意识越强,创造性思维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当今是创造力空前活跃的时代.国际上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和国际地位.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进而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1].

二、数学建模竞赛对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数学建模竞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大不相同,不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学习方式,而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利用所学的知识,并结合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去分析问题,从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终利用合理的数学计算方法并结合计算机进行求解的创新型科研活动.因此,通过数学建模竞赛,不仅能丰富高职学生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我校近五年来培训及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经历,数学建模竞赛对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赛题内容的多样性和实际性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和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数学建模竞赛是一种创新型的科研活动,竞赛题目来自于实际问题,例如,2012年高职组的赛题分别是机器人的避障问题和脑卒中发病问题的研究,2014年的赛题分别是药品柜的设计和养猪场的设计的分析等等.由此可见数学建模竞赛题目与传统的竞赛题目不同,它源于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需要学生了解和查阅相关的知识并利用数学的方法建立模型.由于题目都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也能让学生产生熟悉和亲功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探索和分析.(二)赛题组织形式的独特性可有效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数学竞赛,它是由三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参与竞赛,且可以在互联网上自主地搜索各种相关资料的竞赛.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没有参加竞赛的经历,且对于参加竞赛十分不自信.然而数学建模竞赛的团队合作的形式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且三个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擦出新火花,产生新思想,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同时数学建模竞赛需要结合实际问题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把握问题的特点,分析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必须对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重组,这一过程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赛题结果的开放性有利于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建模竞赛要解决的是一名学生从未见过的实际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型和方案.解决的方案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但只要解决的方法切合实际且有创新性,都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必须合理地利用查阅到的资料,准确地分析问题的实际背景,把握问题的关键,揭示问题的本质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些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三天三夜的竞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2].

三、结合数学建模竞赛,探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结合数学建模思想,大力推进教材改革.通过对150名了解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74.12%(比重排第二)的学生认为数学建模竞赛赛题的实际性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职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学习能力差,特别是对于数学,理论基础差,计算能力弱,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数学没用,早已放弃对数学的学习.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案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索,培养其创新思维.在高职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案例,主要体现在教材的改革中.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引入适量的数学建模案例,不仅能弱化理论知识,还能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案例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才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进行主动学习.例如,人口增长模型、减肥模型、雨中行走模型等等.其次,案例中知识点要尽可能的简单易懂.高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极不自信,利用原理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易拉罐的设计.(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普及数学建模思想.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专业建设力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然而,由于总学时的严重缺乏,导致公共基础课被不断地压缩.数学课时的大量缩减,使得数学教学内容不断地被删减.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有限的课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需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目前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数学建模选修课和数学建模社团.公选课不仅补充了课时不足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多彩,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社团活动可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不定期的专家讲座也能提升学生的知识面.第二课堂的开展首先必须面向所有学生,让大多数学生了解数学建模思想,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简单的生活问题.其次,第二课堂应该提供必需的实训条件.数学实验是数学建模的一部分,问题的求解必须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求解,实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第三,社团活动必须由建模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全程指导.数学建模社团是以学习和竞赛为主的社团,而学习和竞赛是高职学生的弱项,为了社团活动有效顺利地开展,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全面计划和组织.(三)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数学建模竞赛,让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竞赛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150名了解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75.29%(比重排第一)的学生认为数学建模竞赛团队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是数学建模竞赛不同于传统竞赛的一大特点.团队合作的形式能够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参赛热情.然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只是少数学生的竞赛,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机会体验这一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通过团队协作、共同探讨,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除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外,学校应该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数学建模竞赛.例如,校级数学建模竞赛、华中杯数学建模竞赛、网络杯挑战赛等.指导教师在竞赛前应对赛题进行把关,尽量为高职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赛题,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题目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赛后应对学生的模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后续的研究,以此激励学生继续探索,进而培养创新思维.

作者:胡芬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公共课部

【参考文献】

[1]张保权.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其培养途径[J].桂海论丛,2007(4):67-69.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4篇

一、凸显数学问题生活特性,以“境”激情,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潜能

在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利用数学问题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特点,创设具有良好激励功能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积极情感与问题情境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情感最近区”迸发出主动创新的内在意识.

问题1:有一辆红旗轿车油箱可装汽油45升,原来油箱有汽油10升,现在再加入汽油x升.如果每升汽油价格为7.86元,那么油箱内的汽油总价y(元)与x(升)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

问题2:东方红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明星期六上午勤工俭学糊纸花,在上午7点上班至11点的四个小时内,他利用15分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接着每隔15分钟就能糊100个纸花.那么他在上午时间y(时)内与糊纸花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上述两个问题都是有关“一次函数”方面的教学案例,在设置该问题时,教师抓住了学生对身边问题或现象“感兴趣”的特性,将现实生活中“汽油价格”、“糊纸花”与该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创设了上述两个现实性问题情境.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观察探究分析中,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特别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现实意义,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凸显数学问题发散特性,以“变”引学,传授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要领

图1

问题3:如图1,已知,M是AB的中点,∠1=∠2,MC=MD,问∠C=∠D吗?说明理由.

教师在问题3教学中,抓住数学知识点的密切联系,利用数学问题在表现形式、解答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特点,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答上述案例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类型解题的方法要领.在此基础上,将上述问题案例进行变式,设计出如下变式问题.

变式1:如图2,已知AD=AE,∠B=∠C,问AC=AB吗?请说明理由.

变式2:如图3,已知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试问BE=CD吗?说明理由.

在进行变式问题解答时,教师采用“学生解题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上述解题方法要领,根据变式问题要求,将“全等三角形”与其他知识点进行有效联系;同时教师向学生指明三个变式问题考查的重点和解答的关键点,让学生在变式问题解析中,带着问题、发散思维、探寻解法、领会方略,从而实现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凸显数学问题综合特性,以“评”促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学评价手段,有意设置矛盾性的解题环境,让学生相互“说”和“辩”,从而认清自身思维活动不足,促进良好思维习惯养成.

问题4:已知某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A(-1,-6),B(2,3),C(0,-5)三点,求其函数关系式.

解:设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因为图像过点C(0,-5),c=-5,又因为图像经过点A(-1,-6),B(2,3),故可得到:

a-b-5=-6,4a+2b-5=3. 即a-b=-1,2a+b=4. 解得:

a=1,b=2.

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2x-5.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结合现有解题经验,对该问题解答过程进行了评价.学生在评析时指出:“解答该问题时,当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三点时,可设其关系式为y=ax2+bx+c,然后确定a、b、c的值即可,本题由C(0,-5)可先求出c的值,这样由另两个点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使解题过程简便.”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辨析活动进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出优缺点,从而为学生更好开展创新思维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5篇

一、紧扣教学活动环节,设置创新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环节层层相连,环环相扣,教师只有通过周密、细致的教学活动和方式,将学习能力培养渗透到每一教学环节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润无声”的影响,达到学生学习能力“普遍开花”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处处皆教学”、“能力训练无处不在”的“运动式”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根据各环节的目标要求,设置出足够的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感知知识内涵的丰富联系和深刻含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情感。

二、发挥问题探究特性,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探究未知问题或现象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学习压力的不断加重,学生受到外界环境和内在情感的影响,不愿动手探究,不愿动脑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探究思维的内在天赋,借助数学问题要素,搭建起有效问题平台,发挥问题探究特点,教师设置探究问题,提出探究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知识,开展探究问题活动,找寻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使学生在探索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明晰思路,从而掌握和领会创新思维的要领,奠定创新思维初步方法基础。

探究题:已知:如图1所示,在梯形ABCD中,AB//CD,AD=BC,延长AB到E,使BE=DC,求证:AC=CE。

上述探究问题是教师教学“梯形”知识内容,为使学生掌握和领会“梯形辅助线条件的基本方法”,而设置的一道探究性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开展自主解题活动,独自找寻出进行这一探究问题解答的方法,然后向学生提出“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共同思考分析,找寻进行该问题解答的其他途径,学生讨论小组讨论,纷纷表达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该探究题宗旨是“掌握和领会梯形辅助线条件的五种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探究问题的形式,发散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初步掌握了进行该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

三、彰显学科内涵特点,注重发散问题教学,积累创新思维经验

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利用其内在的知识关联点,多设置和运用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问题辨析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活动,通过长期锻炼和积累,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1:如图2所示,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DE//AC,DF//AB,(1)求证:FD=FC;(2)若AC=6 cm,试求四边形AEDF的周长。

问题2:如图3所示,大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8厘米,高是12厘米,小平行四边形(阴影部分)的顶点分别是大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该教学案例是有关“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设置这一问题时,根据学生对该知识点与“三角形”知识点之间掌握的程度,通过设置上述案例问题1进行有效“粘连”,设置出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条件的辨析,找寻两者之间的关联处,从而结合以往解题经验,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问题的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延伸和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又向学生设置了问题2,让学生开展思维创新活动,从而有效巩固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水平。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策

1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针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机构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但是,在推进创新教育实践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真正实施创新教育的高校为数不多。因此,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积极面向全体学生推广实施,坚持创新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强烈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更成为了人们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目前,衡量人们文化教育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本文在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以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依托,探索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2计算机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问题

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下,一切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本位”成为了唯一的教学目标,“灌输式讲授”成为了惯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轻探究、轻实践、轻过程,重记忆、重成绩、重结果;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学生长期缺少自主思维的空间,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开发内在的创新和创造潜力。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计算机教育中长期以来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远远不如发达国家高校学生。

3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建议

3.1改变创新思维培养理念

高校在实施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同时,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体现个人价值,尊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向传统知识进行挑战,积极探索、敢于创新。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形成创新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其中涉及了不同领域学科知识和不同层次的机制影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要采用创新教育理念,采取不同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学生突出个人的个性特征。

3.2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思维意识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以促进社会IT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实践操作教学和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主动探究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内容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创新能力的特征和优势后,积极主动参加创新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热情,在全面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主动运用知识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使学生掌握灵活变通的解题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高校计算机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没有统一定式,其本质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此以往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某些特定问题展开,利用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提前设计问题,在课堂讲授时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进行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分组合作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深入思考,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观点,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缩短现实生活与教学情境的距离。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分析典型案例,真正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问题,进而给出客观合理的解决方法。

3.4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不高,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更新理论知识,引进新型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问题,发掘可以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内容。根据创新教学理念的需求来看,作为一名高校计算机教师,要具有接受学生质疑和挑战的勇气,能够利用自身用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努力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本身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3.5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

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向课本知识提出挑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一项需要探索和发现的问题,使学生逐渐树立一种批判精神,同时又不会过于偏激质疑。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要使学生真正了解现代计算机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学科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组织讨论辩论活动,使师生、生生之间获得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由此可见,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唯一强者,在计算机学科的某方面,也许学生的创新想法比教师的更加超前,因此,教师更要主动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以获得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相互质疑和探讨,是高校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

4结论

综上所述,国家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实施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切实需求,更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水平人才的根本需要。目前,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热切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计算机教育要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本文提出高校计算机教育要从改变创新思维培养理念、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和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翠,陈敏,叶晓舟.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

[2]左鹏.浅析我国计算机教育开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电子制作,2014(04).

[3]王云鹏,罗学义.浅谈部队计算机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1).

[4]包殿华,徐景春.论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1).

[5]马金素,何保荣.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心所在。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发挥情商和潜能的敏锐性、应变能力,体现出人格的特征。我们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重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智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目前,地理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沿用一套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讲授形式。采用这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接受新知识、新认识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状态,而老师则往往容易成为学生思维认识过程的“包办者”,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学生智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些恰恰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之一。

为此,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探索一套新的、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相补充,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课题。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初步探讨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一个人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没有创造性的问题,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一种潜能,只要很好地“挖掘”,就能变为极强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的求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智力,开发学生的多端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和品质,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式诱导,思维多向流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能力培养效果好,学习系统知识效率较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也做到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过程的动态性导致多元化的发散思维的培养,真正实现了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四、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应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而是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地提出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的可能性。

五、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要在教学中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和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我国的三种气候及分布后,教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分析应该是什么气候?各个季节降雨情况,再分析原因(从地形、气温、河流等方面分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天生都有一种探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的氛围,把学生的头脑当做火把点燃,而不是当做容器灌输知识,培养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提倡他们自我探究、体验学习,从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卜克.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8.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8篇

一、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因素

1.迷信学术权威

学生有一种心理定势,认为学术权威所说的都是正确的,往往会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迷信教师,认为教师的所作所为完全正确,奉教师所言为圣旨,视教师行为为楷模,缺乏最基本的质疑精神和辩证思维的意识。

2.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受到“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要有权威,要强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而是千方百计地显示出处处比学生高明,刻意营造出一种“知识权威”的形象。对提出一些稀奇古怪问题的学生,教师不是积极地鼓励引导,而是恶意地指责、批评与压制,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3.教学方法滞后

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使学生完全变成了“留声机”或“速记员”,没有一点自由思考的余地。久而久之,学生思维日渐僵化,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

4.考试方法陈旧

对学生的考核侧重于知识再现,忽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学生能记诵书上教师指定的重点和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考试保证过关,这种情况几乎成为一种共识。这种现象诱导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行为,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对策

1.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目个人崇拜,使他们有“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一些名师有意采用“故露马脚”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故意露出一些破绽,使学生意识到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国外曾有一位著名的化学家,他在一次实验课上拿出了一个装有透明液体的试管,然后把食指在试管里蘸了一下后放入嘴里品尝,皱着眉头说是酸性液体。随即,他将该试管拿给学生让他们逐一品尝,结果学生都说液体是酸性的。然而,这位教授严肃地说,试管里面的液体实际上是蒸馏水。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这个教授的目的就是提醒学生,要有质疑精神,不要迷信权威。

2.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

转变“教师要强于学生”的传统师生观念,代之以”学生与教师平等”的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教师不因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而窘迫,相反,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使教学进一步深入。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曾说:“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哈佛大学历经几个世纪学术不衰,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哈佛大学得益于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师在分析各种案例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校园育人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靠开明自由、积极向上、健康友善的教育环境来孕育。一所没有自由治学精神的大学,是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的。保持大学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推动知识共享,让学生参与团队研究,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创新能力;培养;浅论

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改革自我的学习群体,学生对事物、事件的见解和观点,总是表现出不拘一格的认识和看法,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更是表现的尤为明显。创新能力是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同时,也是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素养之一。初中生在探知解析数学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案例进行中,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培树。新课程改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总遵循”和“方向标”,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利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显著特性,搭建锻炼实践平台,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本人现浅显论述新课改下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情感意识教化,让初中生愿意创新

创新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较高形式,学生创新活动需要深厚的“底气”和充足的“勇气”。而初中生学习群体学习能力与现有学科学习要求之间存在“距离”,导致初中生面对数学学科组织开展的数学思维活动,特别是创新思维活动,心理上存在畏惧心理,情感上存在消极情绪。教师首先要做好创新思维情感激励工作,发挥教师、课堂以及教材和教具的情感促发作用,克服心理阴影,主动愿意创新。首先教师要运用好教学语言激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初中生讲解“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勇于否定权威”、“五易画风的齐白石”、“揭开天体的层层面纱”等创新方面的名人故事,同时,采用鼓励性教学语言,激励初中生树立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其次要运用好评价教学手段,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够增添学生学习的勇气。教师对初中生学习活动的不同观点、不同解法等创新思维活动,要给予肯定评判,积极评价,保护初中生创新思维积极性。再次要运用好情景创设。教师要搭建与初中生认知相符合,与初中生生活相贴切,与初中生情感相促进的教学氛围。如“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后,要划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现实案例,以此打下初中生数学创新内在能动基础。

二、积淀数学解析技能,让初中生能够创新

创新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对所学数学知识内容、所持数学解析策略进行统筹考虑、综合提炼的过程。教师一是要做好数学知识的传授工作。在教师认真传授的同时,教师要组织初中生通过探究、分析、讨论等活动,深入研究分析数学知识点内涵,提高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点内涵认知的深刻,掌握的程度。二是要做好解题方法策略的讲授工作。在初中阶段数学解题活动中,解题方法主要有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待定系数法、反证法、面积法、几何变换法等,解题思想策略为数形结合、函数方程、建模、划归和转化、分类讨论等。教师在平时课堂案例讲解中,要渗透融入案例讲解之中,以案例讲解,体味和感受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的内涵和运用方法,让初中生根据解题过程进行深刻认知和掌握。如“如图所示,已知有一个y=-■的反比例函数与一个y=-x+2的一次函数,他们两个图像有两个交点,分别为A、B两点。试求出A和B两点的坐标,并求出SAOB”问题讲解中,初中生探析问题条件认为,要求A和B两点坐标,实际就是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构建成方程组,进行解方程活动。此时,教师对学生探析思路进行肯定,同时,向学生指出这一探析过程中,实际运用了化归解题思想,将原来的函数问题,转化为了解方程组的问题。教师并以此为例向学生讲解化归解题思想的特点和本质,使初中生能够从感性上面深刻认知,并设置“四边形ABCD是梯形,AD与BC相平行,并且AB=CD,他们的对角线相交并垂直,如果现在已知AD,BC的长度分别是3,5,试求出AC的长度”案例,进行巩固强化练习,从而提高初中生解题技能和素养,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水平。

三、巧借案例发散特性,让初中生有效创新

数学案例的表现形式多样、解答方法多样,是数学案例的显著特性。加之数学案例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更是为初中生创新思维活动开展和能力锻炼提供了“沃土”。教师应发挥案例这一特性,进行有效训练,提高初中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教师要将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融入教学活动实践的点滴之中,借助数学学科特点,发挥案例特性,注重思维创新能力锻炼,逐步锤炼和提升初中生创新求异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秀贤.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探微[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年Z2期

[2]高锦崇.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28-1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之一,而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在现有课本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对知识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部分学校仍旧保留着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严格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课本知识,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更是得不到创新。因此,培养初中生在语文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一、打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积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使得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想办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同学们就不会觉得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满足学生好奇心的,营造符合学生兴趣所在的课堂。

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板书制作成课件。由欣赏一幅内容为“明月柳梢头”的背景课件开始,在分析画面意境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进而引出课文。在舒缓的古典音乐环绕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互助的学习氛围,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分析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结合课外资料,上课时设置必要的场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知识的获取是一个由量到质的提升过程,通过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课文中的场景,并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及富有创新性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例如《陋室铭》这首诗,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求宦达,不慕荣华,不媚世俗,乐于淡泊的人生情趣和昂扬炽烈的进取精神,以及孤介不阿,清峻高洁的思想品位,被世人争相传诵。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是刘禹锡,居于陋室之中,是否能有这样豁达的情怀?是否能够注重精神的高尚而不是物质的满足?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思考,并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给出自己的见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时多用创新的思维。

三、扩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横向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则需要老师挖掘更多的教学内容,以做到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还在培养提升阶段,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独自思考,从事物的表征现象发掘内在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意把握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四、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不仅在平时的课堂中能够体现出来,在课外活动中也能很好地展现。各种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地作用。所以,教师应适当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把开展课外活动作为除课堂之外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另一个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增强集体意识,对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推动作用。组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在某篇课文讲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根据原文改编一个小短剧。这不仅能使学生对课上的学习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还能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的开始,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也应使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次,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用自己的想象,改编原文。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改变故事情节,就如原文作者望着年迈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即将看不到的时候,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扩大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再者,教师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可以发挥想象力的题目让同学们进行写作练习。写作除了考验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外,最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像“未来世界”,“我的梦想”,“十年之后的我”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作文题目。

五、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化学研究范文 下一篇:数字化产品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